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课程

经济责任审计课程

时间:2023-07-13 17:2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责任审计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课程

第1篇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政府把建设良好的公共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同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扶持办学能力弱的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校;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剖析;防范

随着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也随之出现许多问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财政资金低效运行是基础教育有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基础教育学校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如何对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剖析与防范,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校发展不均衡,从而造成财政资金使用不均衡、不匹配等因素转化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密不可分性,要有校舍建筑和最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师资配备等人力资源的投入,但却很难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县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有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功能室等不齐备,造成教学设备、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在上级检查时才临时使用,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等由于没有专职教师而未正常开放使用。有的学校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或升学率,学校的图书室、学生微机室也未正常开放,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闲置。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深入,容易片面使用学校提供的纸质印证材料,从而影响对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二)基础教育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责任界定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责任制体系,责任执行力度较小。学校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导干部越权,而大部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科室兼任或临时从其他学校抽调财务人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在责任界定方面,内部财务部门与领导干部,使得部分违规行为被隐瞒;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很多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并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责任执行方面,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度小,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被审计学校不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就导致审计时就账论账,使一些重大的问题得不到查处,从而将属于管理者的责任和风险推卸或转移给审计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和单位领导的品行也是诱发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三)外部审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人员审计知识薄弱,观念滞后等。随着学校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常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学校的财政资金使用性质和效益要求的不熟悉,在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合理进行。(四)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如今,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建设比较晚,在质量控制制度方面不太完善,缺少符合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特点的质量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频发,在审计之前,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在审计中,对一些事务复核,降低了审计效率,在审计后,出现审计底稿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基础教育学校的审计部门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事务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的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不能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二、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促进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能让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边远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建设,保障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宿舍、床位、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促进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措并举破解择校难题,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打破校际间管理界限,实行区域内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实行联合办学。为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逐步实施教育公平。(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独立性,建设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1.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对预算结余和部门结余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优先用于各项重点支出。三是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2.抓好财政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检查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跟踪问效管理机制。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实现全口径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度。3.加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领导干部部门不允许干涉审计运行事务,要进行严格的责任界定,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独立并且合理的运行。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的全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完整合理的全过程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审用结合,增强成果运用的充分性,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三)加强对审计部门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转化审计观念。在教育系统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联合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并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合作,相互沟通,以保证学校审计工作的正常合理运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增强其专业知识修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顺利进行审计事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此,基础教育学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转化审计观念,审计的重心由财务审计转为绩效审计。(四)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提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部门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审计特点,建设一套完善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审计人员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办事,要提高质量评级体系的科学性,合理确定责任审计内容。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时,把握好“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尤其要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关注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特别是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效益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对于师生以及群众反应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同时根据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提高审计针对性。在进行审计的同时,做好计划,避免复核,评价科学合理,真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结束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学校的领导干部能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身作则,在学校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就需要基础教育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收集真实可靠的审计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强基础教育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得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正常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明烨.浅谈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J].商场现代化,2011(13).

[2]卢众.关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巩福栋.浅议审计风险[J].会计师,2011(07).

[4]翟君民.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与规避[J].科技信息,2011(16).

第2篇

一、思想学习情况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本人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永远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面对新部门、新专业及新知识,我以小学生的姿态,认真学习审计、纪检监察等知识,参加了省公司举办的审计人员学习班,认真学习了《国网公司审计人员基础知识》、《国网公司纪检监察干部实用手册》等书籍,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知识,为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基础。

认真学习集团公司安排的机关作风建设的学习课程,深刻领会,并将之融汇到具体的工作中;同时本人通过各种方式,不间断的阅读、学习相关的经济刊物和书籍,保持对当前经济及经济活动理解,并在现实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工作情况

1、按照年审计工作计划,本人主持并完成了对物业公司原经理辛社辉、监理公司原经理付红卫、管理公司原经理郭团社、调试公司原经理王万海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审计和调试公司大唐渭河电厂项目、监理公司河北黄骅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全面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项目)的真实经营情况,为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提供借鉴,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翔实的依据。审计过程严密,审计结论独立客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注意事项,廉洁自律,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一致好评。在省公司年优秀审计项目评审中,对管理公司原经理郭团社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得了评审组的一致好评,有望获得优秀审计项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2、根据省公司审计部的工作安排,本人在年6月被省公司审计部抽调参加了省公司废旧物资专项检查,具体检查了西安电力机械厂、陕西送变电公司、渭南供电局三家单位;年月,参加了国网公司的湖南省电力公司废旧物资稽核检查,对湖南省电力公司本部、湖南电力设备厂、常德电业局、衡阳电业局的废旧物资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年月,参加了省公司对秦川电站仪表厂的经济责任审计。在以上外部审计中,本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省公司审计部领导的赞赏。

通过以上外部审计工作,开拓了视野,学习了兄弟单位好的经验,使自己的业务知识得到了检验,更好的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

3、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工作安排,从年月开始,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在集团公司内部全面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本人兼任“小金库”专项治理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克服人员缺乏、与正常审计和外出审计交叉干扰等困难,经过自查自纠、督导检查、回头看三个阶段,历时半年时间,检查部门11个,班组8个,子分公司(项目部)63个(含6个子分公司),多经企业1个,党团工会3个,接受省公司检查三次,出具检查报告二十余份,检查过程扎实,资料准备翔实,工作质量较高。

三、廉政情况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确定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1],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项目立项和建设,预估投资总额超过162.42亿元[2]。在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各项任务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要适应创新发展趋势,把审计职能贯穿其中,建立项目经费绩效评估机制,提高任务绩效,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对学校创新行动发展中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

目前可以将内部审计职能总结为“监督为主”和“服务为主”两大类,前者侧重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后者则偏向评价和咨询等服务职能的发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顺应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在前期,主要的职能是“监督为主”,通过审计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监督其合法性、合规性,促进学校业务健康发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3],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接轨,体现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把审计概括为“免疫系统”[4],就是要建立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系统环境,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职院校实现内部审计增值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增值职能是否实现,主要受内部审计单位的机构配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领导层重视和外部的审计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内部审计中,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完善,导致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很难满足新准则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与其职能发挥不相符

陆宏如[5]对高职院校内部审机构调查分析时,发现只有 8% 的学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他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入了纪检监察机构。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导致的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强等问题。吕先锫,王振青[6](2012)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分析中,从对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调查结果来看,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从财务、教学管理、纪检、学生管理等岗位轮岗或调整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涵义、职能、体系、方法等不是很谙熟,主要是在干中学,所以在审计中大都从具体业务层面进行审计,一下子很难站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整体层面上去创新整合思维,“价值增值型”的审计职能很难发挥。

(二)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重视与认识不够阻碍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在创新发展的跨越期,主要是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强化校企融合,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学校领导在创新发展中,更重视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等工作,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和认识不够。学校领导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认为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等与财务部门相关的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在发挥“价值增值”职能中,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审计时,领导层会认为约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很难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职能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

(三)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约束内部审计增值职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存在着主体法律缺失、配套法律滞后、操作性不强、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存在差距等问题,如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单一笼统,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审计目标,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在审计结果上,内部审计只有建议权,无法行使处罚权,使审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审计成果运用难,限制内部审计增值职能发挥。

三、高职教育创新行动发展下的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对策

(一)在高职创新发展中,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内部审计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控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防范的关口正在逐步前移,审计思路正在由单纯审计检查向着更加注重审计分析转变,同时,大力推动审计整改的落实,使审计不仅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而且有针对性地督导解决问题,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在适应创新行动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适应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第一,内部审计对学校管理层在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部署,如基建项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二级管理等,找准审计职能的增值点,发挥监督增值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夯实管理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发挥审计监督的警示效果,关注廉政和作风建设,自觉维护学校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

(二)探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提升内部审计职能的层次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有管理风险、提升治理的功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新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也是期望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的业务审计中抽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实施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要增加组织价值,更要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内部审计应从审计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着手,坚持不相容岗位完全分离,形成内部牵制约束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内控审计,积极提出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设性建议,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培训,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促进教职工、部门、组织管理层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领域的咨询作用。

(三)逐步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7]明确提出强化绩效评价:“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在《行动计划》执行中明确评价指标,如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重点审计督查“规划与实施方案、财政资金支持、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情况、学校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及国际交流合作、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名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师生参赛获奖等方面评价”。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管理等内部审计项目中,应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任务进行绩效评价,发挥确认职能;在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应着重关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下面以“社会服务能力”绩效审计为例,具体绩效审计指标及分值如表1:

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每个任务和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在不同任务和项目中有不同的体现,内部审计应创新完善内审评价机制,推进内审工作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增加组织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确定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教育部 (教职成司函[2016]30号).

[2]张启明,王博,童卫军.各地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举措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3):36-42.

[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 (3):3-9.

[5]陆宏如.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轻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0-22.

[6]吕先锫,王振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J].会计之友,2012(29):10-13.

第4篇

[关键词]审计;政府采购;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9.6[文献标识码] A

1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审计先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政府集中采购机构、采购单位、招标机构、供应商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各方相关行为等都在审计监督的范围,都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义务。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和收支、政府投资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为适应加强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需要,审计部门今后需加大审计力度,逐步开展对参与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各单位的审计监督,促进其严格按法律和制度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采购的水平。

对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计机关主要审计政府采购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编制、下达政府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及其管理,以及履行其他监管职责情况等。这就要求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采购项目预算管理,要求采购部门将政府采购项目纳入部门预算,编制具体的采购项目预算和计划。政府采购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在目前普遍存在预算编制周期短,编制项目比较粗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编制项目不具体,预算不准确,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反映到政府采购上,就出现了无预算采购、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等现象。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充分有效,是否遵循规定的程序,是否单独编报;审查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范围是否正确等,以强化预算约束,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核、批复采购预算,加大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力度,从资金支付环节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在政府采购的立项合法化、合规化、合理化、适用化、实用化、配套化、性价比等方面加大监督,防止重复、浪费、超前消费。审计能够有效敦促政府采购参与各方严格贯彻我国政府采购的立法宗旨,为节俭使用纳税人的资金,避免腐败活动,确保政府采购的透明和竞争提供必要的监督。

2利用预算审计和绩效审计不断为政府降低行政成本

对于采购单位,审计机关将政府采购列入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主要审计政府采购收支和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包括采购项目立项、采购资金来源、管理和采购预算执行情况、执行政府采购法规情况,以及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等。这就要求采购单位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制度,对各部门上报的采购项目进行重复、浪费、超前消费行为筛查后,列入集中采购预算上报财政。采购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必须依法委托集中采购机构进行招投标,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府采购各具体环节和采购物品的管理,增强预算单位依法采购的自觉性。

参与政府采购的其他各方都是政府采购审计的涉及对象,审计机关将根据情况向中介机构、供应商进行延伸调查。

3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有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能

按照《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的要求,今后政府采购审计中也要引入效益评价的机制。如通过采购结果与预算的对比,反映预算采购资金节约率;通过采购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相比较,反映政府采购市价节约率;通过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结果相比较,反映集中采购的效益等等。

通过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新办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开发和创建有效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使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评价做到有据可依,从而不断提高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质量水平,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经济责任审计是有效防治政府采购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政府采购腐败的主要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报请权力部门批准后,敦促相关部门落实执行。

4.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60条“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的规定,加强审计政府采购中财政部门管理与操作一体化未脱钩问题。建议建立大机关后勤保障中心机制,统管政府采购通用支出项目的采购,而后配给或租赁给使用单位使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使用配给或租赁业务中。

4.2加强监督机构监督能力建设,建立全方位监督网络。一是加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检察、招投标等部门监督管理协作水平建设,提高政府采购的分级分类分阶段监督管理的协作能力。二是加强审计部门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三是加强政府采购合同的第三方机构监督管理。四是加强招投标环节的监督。五是加强对采购单位、供应商、招标机构、财政部门等政府采购参与组织联系的监督。政府采购中必须做到立项、报批、招标、采购、验收、付款、使用环节相分离,即使用单位提申请,依据申请采购单位编报采购计划,财政部门负责采购计划审批,采购中心负责组织招投标等采购工作,采购单位最后验收签单,使用单位按需领用配给或租赁,财政部门凭使用单位的签单汇总与采购单位最后验收签单核对一致后直接支付货款,形成相互制约机制。

4.3各监管部门应尽责尽职,财政机关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操作部门、采购单位有关政府采购活动,自觉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监察。检察机关加强对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工作人员职权的监督。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对政府采购的各种招标投标,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进行操作,同时接受其他监督管理的监督。

4.4加强采购机构的制度建设,严格规范运作。按立足规范、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4.5健全规章制度,设立政府采购信用评级机制,净化政府采购市场。要建立信用档案。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必须完善对政府采购参与单位或组织的资格审查制度,让有良好信誉的政府采购参与单位或组织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加大违规违法的成本,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合法合规准入管理,有效防止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从而使政府采购市场真正成为“公平、公正、公开、效益”的市场。

?(上接本刊第6期第86页《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网络资源推广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4.1网络资源平台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几个班级随机抽取学生调查关于学生如何知晓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发现学生知晓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校内主页及任课教师的推荐,因此,应加强更多创新有效的推广渠道。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精品课程不甚了解,更不可能了解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相关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4.2推广网络资源的可行策略

组织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经验,吸取其他教师的建议,探讨完善的共享机制,致力于消除共享障碍,扩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影响力。

5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改善网络支撑环境,完善学习支持系统,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进行多渠道的推广网络课程资源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紧迫任务;同时课程网络资源的权限开放,也会给课程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带来问题,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也将面临新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深入发展必定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面新旗帜。

参考文献

[1]翁兴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有效共享对策分析与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09~111.

[2]王慧丰,徐学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5~ 29.

第5篇

摘 要: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重要学习课程,同时也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关键。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审计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工学结合下的审计课程改革,从制定专业审计课程标准、编制科学的实训内容、调整考核重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推进审计课程改革实践,提高审计课程教育质量,为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人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审计课程

审计课程是高校会计专业中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比较困难。新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技能等要求越来越全面,在这种形势下,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审计课程开展改革,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制度,提高学生审计课程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专业的审计课程标准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我们需要对企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科学合理地编制新的审计课程标准[1]。

(一)改变传统学科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的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在进行具体的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完成审计课程知识的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构建课程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专业能力。

(二)更新课程内容

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视作主要课程内容,选择理论知识需要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紧密结合,并对会计专业对理论知识的需要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审计师资格证书对专业理论知识、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要考虑。

(三)开展工学结合

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和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评价教学成果时应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相结合[2]。

二、编制科学的实训课程结构

(一)电算与人工算法比较

对审计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审计基本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根据相同的一套资料,借助财务软件进行审计处理,比较电算化和人工算法之间的差别,并进行两种算法的核算和评价。

(二)优化实训内容结构

首先进行单项实训内容的整合,重视单项实训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通过单项实训内容的调整, 形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实训体系。在大二接受会计手动模拟实训,并使用电算化实训验证其实习结果,在大三时,使用大二实训过程中使用的手工实训资料进行交叉会审,而手工实训资料在进行适当修改之后又可以用作低年级学生进行会计知识学习时的基础资料[3]。实训中产生的会计报表,能够作为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供给学生在财务分析实训中使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对会计学科体系的全面、深入的认识,提高对前后序列实训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

(三)采用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需要采用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因而,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PBL教学方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实训教学效率。

三、构建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

(一)课岗结合

课程与工作岗位结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该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选择实践性强的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审计岗位之间的融合,而且有意向国家审计相关证书考察方向靠拢。在审计主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独立审计为主线,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三种形式进行讲解,以财务审计为主,辅以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内容,按照审计员岗位要求,对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专业性格进行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能够具有相当的调查能力,监督检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对审计教学内容开展创新,选择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行业单位专家,协同进行审计课程教材的开发,对审计各个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审计工作有更直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建设审计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案例、实训和就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可聘请优秀的审计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进行实训课程的指导,并积极聘请审计界专家开办审计专题讲座,让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学校是企业人才的源头,积极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就业。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就业机会。

(四)制定重点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制度

把学生的能力水平作为成绩考核的核心,参考课程评价思想制定考核制度[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配合平时成绩。期末试卷可采用单项、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和综合题等题型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则需要包括作业情况、课堂提问情况、实训表现、阶段性测试等综合内容。同时要重视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通过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职业能力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结束语:

高校审计课程改革应该以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套用以面对和解决会计工作中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方法体系为改革目标,当地本科院校需要在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会计专业就业形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专业、课程、教材的调整,全面开展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制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视作审计课程的教育目的,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实践课程,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通过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专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宪亭,尹新爱.关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09):3-4.

第6篇

审计事业是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力量,维系着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护卫屏障。国家审计机关成立23年来,挽回经济损失4 000多亿元,为规范整顿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服务和推动改革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南京审计学院是顺应我国审计事业的产生与发展而诞生和成长的。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中国的审计事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供给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南京审计学院应运而生;1987年学校开始招收审计专业专科生,为国家审计机关输送了一批人才,解决了审计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1993年根据审计事业对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根据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审计署的指导下,我校与国际性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合作开办ACCA教育,同年审计学等3个专业被确定为审计署重点专业;2000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在审计学被并入会计学专业的情况下,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作为唯一保留的审计学专业点继续招生;2002年审计学系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同年审计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南京大学联合培养会计(审计)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会计(审计)学等4个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审计学专业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23年来,我校的在校生由最初的226人增加到现在的10422人,专业由3个增加到20个,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

我校的发展依托于审计事业,得到了全国审计行业的全方位关心和呵护,审计署先后派出6位司局级干部到我校担任校级领导,特别是李金华审计长一直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和荣誉教授,每年数次来校讲学和指导工作。长期以来,审计署及全行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信息提供、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出境培训、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指导和巨大帮助,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高,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其他部门、行业(如纪检、监察、司法、公安、武警、海关、金融、保险、稽查特派员派出机构等)对审计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加。据审计署预测,今后5年全国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在30万人以上,这是我校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参与审计系统的业务指导、法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不断加深与行业的联系,努力将行业资源转变为我校的办学优势,使我校教育事业与国家审计事业发展形成互动互利、共进双赢的可喜局面:

――审计署每年数次将全国性审计学术研讨会、工作年会和各类学会、协会会议安排在我校。

――专业教师频繁出席国际审计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近年来,审计学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269人次,如:王家新教授等10位教师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审计研讨会,研讨跨国电算化审计业务。

――发挥审计专业的优势,融入审计行业组织。我校有20余位教师加入30多个审计社团组织,且担任协会、学会领导职务。

――参加审计署重要法规的制定,为国家审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王会金教授直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的修订工作,其建议被审计署采纳,对《审计法》的修订产生重要影响。

――开展行业横向课题研究,服务审计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校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总公司等开展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研究开发,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据统计,近三年,审计学专业教师承接横向课题11项,取得科研经费100余万元,为审计工作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审计教学的内容。

――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内部审计培训中心设于我校,密切了我校与全国内部审计业界的联系,使我校成为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内部审计信息咨询中心。

――依托审计行业背景,加强与国(境)外审计监察机构、高校和行业组织的业务联系、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近年共有101位国(境)外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来我校交流、讲学;我校已与美、英、法、德、澳、日、韩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审计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拓宽了办学视野,拓展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途径。

――中国审计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审计专业博物馆将落户我校。

为审计事业培养人才是我校办学的宗旨,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作为全国唯一以“审计”命名并长期直属审计署领导的高校,学校与审计行业的情缘与生俱来、源远流长。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密切跟踪审计事业的发展,瞄准审计及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审而立、依审而兴、靠审而强正是我校成长发展的轨迹和真实写照。

二、构建“大审计”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审计环境、审计内涵和审计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目标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效益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审计手段从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审计工作内容的拓展和质量的提高,对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现代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任务更为紧迫。

根据行业与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校自身的条件,我校长期以来积极推进“大审计”平台的探索与建设。

在学科专业布局中,以审计特色学科专业带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这些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又支撑和强化了审计特色学科专业,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以经济为基础,以管理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学科相互支撑的“大审计”平台,满足了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显政府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加强社会审计,构建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主体内容完整的审计学专业知识体系。学校加深专业内涵,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材。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方法”、“内部控制学”、“经济效益审计”、“财务造假对策”、“信息系统审计”等基础性、应用性和方法性很强的特色课程;开发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

计”等组成的政府审计特色课程群;开发了“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工程识图”、“工程概预算”等组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色课程群。随之,一批特色教材相继出版,包括:国内第一部《审计学原理》(程能润教授,1988),填补国内本专业教材建设空白的《内部控制学》(李风鸣教授,1992)、《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尹平教授,2000)、《风险导向审计》(王会金教授,2002),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审计学原理》(李风鸣教授主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现教授主编)、《财务造假监控与检测》(尹平教授主编)。这些教材的出版,标志着我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走在审计高等教育的前列。上述成果的引领、示范效应带动了全校课程和教材建设,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如:张金城教授主持的“管理信息系统”获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裴育教授主持的“财政学”、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获江苏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蒋大鸣教授主编的《新编国家税收学》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这些成果又有力地支撑、强化了审计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办“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模式(ACCA、CISA、CIA、CGA等)后,引入“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3+1和4+1培养模式(中澳、中英项目),试办了“2+2跨学科专业平台”培养模式(国际经济贸易+英语)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班”(经济学)等,积极开展创新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

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手工审计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增设案例课、建设实习基地等途径强化实验、实训、实践,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经过持续建设,审计学专业拥有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示范基础实验中心”――审计模拟实验室和1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涵盖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事务所等。很好地满足了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学年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需要。

经过培养与引进,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专业素质优、“双语、双师”型占一定比重的师资队伍。其中许多教师参与过大案要案的审计攻坚,具有丰富的审计和其他经济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被聘为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智库成员。

一批前沿性、应用型、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审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近三年来,审计专业教师共出版审计专业著作13部,发表高质量审计专业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863计划”和国务院“金审工程”等国家级课题7项;我校审计学专业教师在政府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财务造假防范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有多项成果被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采用,多位教师参加并主持了审计署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为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大审计”平台的构建,发挥了审计品牌的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使行业优势转化我校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取得了复合型人才的优化培养、师资队伍的全面素质提升和多学科科学研究协同并进的建设效果。

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和审计文化的熏陶,培育了我校“情系审计、自强不息”的精神,凝炼形成了以优秀审计文化为底蕴的“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和“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审计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学习审计行业道德规范,践行审计人的“诚信”、“致公”精神;审计行业先进事迹宣传进校园,引导师生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原审计系和基础部先后荣获审计署先进集体称号,时现和王会金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审计文化教育活动,如:审计知识竞赛、审计社团活动、审计专业暑期社会实践等,激发了师生认识审计、热爱审计、学习审计、研究审计的热情;学生成立了自我管理组织――审计委员会,对学生社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与审计机关进行经常性对流,培养了学生自省、自律意识,使“大审计”平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校构建了“审计人才培养规模最大、审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审计学科专业方向齐全、审计教学实践基地稳固、审计科学研究立足前沿、审计学术信息资源充裕、审计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服务审计事业成效显著、审计教育社会影响广泛、审计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特色鲜明的“大审计”平台,业已成为培养审计人才的摇篮、开展中国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阵地、推动国际审计学术交流的桥梁。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审计”平台的构建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近年来,我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始终居本二院校前列,审计学专业尤为突出。

在专业教育中,我校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1多篇,有350多名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奖励,其中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18项,江苏赛区一等奖15项、二等奖6项,获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奖项7个,共有183人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奖,84人在江苏省非理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奖;学生课外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权2项。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接受CPA、CIA、CISA系统培训,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提升了就业层次。我校举办ACCA教育,培养了九届2 000多名学生,ACCA学生考试通过率高于国内外平均通过率十几个百分点,有14人取得ACCA考试全球第一和大陆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我校办学质量稳定、教学水平提升,使毕业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我校审计学专业毕业生经常与其他院校的研究生一起竞争国家审计机关和型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岗位,我院已连续五年有十余人进入国家审计署、各地特派办和审计机关从事政府审计工作;近三年ACCA毕业生已有102人进入毕马威、安永、普华、德勤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许多国(境)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如新加坡的石林会计师事务所)提前来校预定毕业生。

2006年5月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勤奋求实、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专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

据统计,我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其中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占较大比率。

多年来审计专业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近10000人,分布于全国审计和财经领域各条战线,许多学生已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骨干,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活跃在审计和财经战线的中坚力量。

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我校还为审计系统提供干部培训。多年来为审计署举办审计机关局长班、处长班,接受地方审计机关委托举办各类审计班,培训审计业务骨干和各级领导。仅我校管理干部学院近年就累计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55期,培训审计干部3 000余人次,接受其他干部业务进修2900人次,使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审计干部培训基地。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91-01

作为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县域教育,应当以经济区域建设的发展要求为指向,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融入和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持均衡和谐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等方面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致力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从政策层面来说,重点要进一步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鉴于县级财政教育供给能力不足的现状,按照“明确各级职责、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中央、省、市应加大对县区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县和贫困县,中央、省、市财政应承担农村中小学基建、危房改造及助学经费,从根本上解决县级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突出问题。从管理层面来说,重点要加快建立健全县级教育财务核算中心专管制度。为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点保证、优势扶持”的非均衡发展办法,应在城乡之间实行教育经费平衡投入,采取向农村薄弱学校和县城新增教育网点进行倾斜的政策,重点保证乡镇中学达标改造和村小网点优化的顺利实施。

(二)改善城乡办学条件,着力提高资源均衡配置水平。重点要按照城区扩容、农村达标、村小优化的总体要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城乡办学整体条件。一是科学规划建设教育网点。为破解县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应该把学校网点布局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味发展的思路,缓解进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难题。二是强力推进农村初中达标改造。为改变农村初中办学设施滞后的状况,应按照一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的目标,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分步实施和大力推进农村初中达标改造工程,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农村小学网点调整创造条件。三是加强教育教学装备。以实施“三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载体,着力加强教育教学装备建设。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师资补充长效机制。坚持“凡进必考、公开招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新教师,重点充实高中、农村小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二是切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确保每一位教师每学年的专业培训,精心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认真抓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一是深入推进课改教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和教学方式改革。二是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坚持开展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注重抓言行、促养成,分阶段、重细节,集中心思与精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情趣爱好,让学生一辈子受益。三是着力开展体艺教育。四是扎实提升教学质量。坚持向教学改革要活力,向教学科研要效益,巩固提高高考、中考成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水平。一是认真实施教育民生工程。认真落实教育惠民工程,全面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建立起覆盖全体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和“上好学”,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课程计划,规范考试行为;严格实行均衡编班教学,坚决禁止学校举办重点班;严格落实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三是切实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把各种影响安全稳定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从政从教行为,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校长任期、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推行校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阳光操作,确保干部清白、师生明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面向未来,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和谐快速发展仍然是个重大课题,任务艰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区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紧扣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以“促进均衡、体现公平”为重心,积极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整体提升县区教育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建设。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中学

作者简介:左晓霞(1965.6― ),女,汉,职称中学教育一级,籍贯江西省丰城市,供职江西省丰城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教育。

第8篇

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就是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塑造“三位一体”的内部审计软环境,以不断创新的内部审计产品为载体,帮助业务部门做好内部控制的优化和提升,同时通过搭建“平衡计分卡”增值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达成相互促进的良好业审关系,实现降本增效,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

(一)打造“三位一体”的内部审计软环境是前提。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审计机构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集合。和谐审计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在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框架安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职能作用;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并与其他部门或个人形成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审计、相信审计、支持和配合审计的目的。广州移动为打造良好的内部审计软环境,主要着眼于领导重视、被审计单位欢迎、人才胜任三个方面的改善。具体而言,在领导层面,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召开定期会议,获得与管理层直接对话的机会,提高受重视程度;在服务层面,开发了审计课程体系,送课上门,提高各级人员的风险应对意识和内控管理能力;在人才胜任上,搭建了审计人才的双向流动通道。

(二)创新内部审计产品输出,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是核心。

内部审计部门在很多企业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审计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因此,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就是要创新内部审计活动,打造高价值的内部审计产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广州移动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践活动中,按照上述思路,对审计产品进行了多维度的划分。在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下,注重于强化监督减少损失,为企业增值,打造了工程结算审计、成本结算支付审计、采购审计、SOX审计等一系列审计产品。在咨询服务职能下,注重于改善管理增加效率,打造了流程审计、产品审计、效益审计、整改跟踪等一系列审计产品。通过不同审计产品的生产,为组织贡献价值。

(三)构建与增值型内部审计战略要求相匹配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是保障。

只有建立一套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的保障战略目标的落地。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而言,需要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过程以及对组织价值增加的各个方面纳入绩效评价,这就需要配套的建立一套新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广州移动在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践过程中,创造性的将视为“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的平衡计分卡引入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中。在应用过程中,对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了微调,分别是财务、客户、流程协作、人员,在每一个维度下,对具体的评价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细化。

二、广州移动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三位一体”的内部审计软环境建设思路

塑造有利于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战略的落实,就是要形成领导重视、业务单位欢迎、人才胜任的“三位一体”的内部审计软环境。

⒈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只有得到高层重视和认可,才能在资源倾斜、审计业务实施、审计问题整改方面给予支持。

广州移动设立了由公司管理层及中层领导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审计委员会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内部审计部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汇报,了解近期审计发现及整改优化的成果,需要公司领导层关注点风险点,以及需要公司领导层重点推动的事项。

⒉部门欢迎:要站在被审计方的角度去创新内部审计的做法,营造业审和谐氛围。

广州移动内审部基于多年内部审计经验积累,开发了面向不同层次员工的审计课程体系,如面向经理人员的《经理人员必备审计及风险防控知识》,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帮助被审计方提升内部控制的能力,风险应对的水平。从而构建了和谐的业审关系。

⒊人才胜任:审计人才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广州移动采取的做法是打通内部审计人才与专业部门人才的双向流动通道。一是吸引各专业部门具有扎实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内审团队,二是将内部审计人才同时看作专业部门的储备人才,在紧急情况下可顶替到一线冲锋。这样既能打造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又能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产品输出

审计产品输出必须关注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审计形式或者类型,第二是审计内容。无论是审计形式还是审计内容的创新,都能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一般而言,审计形式包括: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持续审计、常态化审计、咨询式审计、审计培训等。审计内容也基本上也包括了收入审计、采购审计、合同审计、产品审计等。下面结合具体的审计案例,对部分比较典型的增值型审计产品的实施情况做具体的阐述。

⒈结算审计。

一是建设项目审计,广州移动在这项工作中一年为公司节省投资1500多万元;二是大额成本结算审计,这是广州移动近几年探索出来的一种以常态化形式实施的新型审计产品,近三年通过开展酬金结算审计累计追回或扣回多结算酬金500多万元。结算审计为公司挽回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

⒉持续审计。

持续审计是近年来业界探索较多的一种审计形式,主要通过系统的方式,对重大风险点进行持续的监督审计。广州移动在持续审计方面边探索边实施,根据上级公司安排,上线了持续审计系统,对社会渠道养卡、有价卡管理、集团客户管理、SOX控制点等四个方面的重点风险点进行持续性监控,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在最短的时间内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⒊咨询式审计。

就是要站在审计的立场,满足业务部门对审计及内控方面的咨询需求,或者在常规审计过程中,对流程、协作、业务提出战略、策略方面的意见并得到被审计单位高度认可的和采纳。广州移动搭建起了“电话-邮箱”的审计咨询双通道。对于工作中存在较大内控难点、疑点的问题可通过指定邮箱提交咨询。

⒋流程审计。

与流程咨询、流程诊断有些类似,要站在组织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效率提升、降低运作风险的全局性建议。这一类项目一旦取得成果,就能切实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带动组织运营管理的整体提升,给组织带来长期的效益。广州移动针对基站建设及维护、工程物资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开展了专项审计,通过深入的流程穿越、样本测试、数据分析、现场盘点,发现了流程设计和执行中存在重大缺陷及漏洞,比如基站长年处于建设状态未投产,但照常支付租金,工程物资领用出库之后无法跟踪管理,部分合作单位现有库存物资远远少于理论上应剩余的物资。针对上述流程审计的重大缺陷,通过公司审计委员会推动,建立了基站建设管控制度,重新梳理修订了工程物资全流程管理制度,建立了工程物资领用出库的跟踪管理系统,既实现了流程整体运作的顺畅性,又为公司节省了近千万元的基站租赁成本,保护了几十亿的外领工程物资。该流程审计项目取得良好的效益,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

(三)“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围绕财务、内部审计客户、内部审计人员、组织流程协作四个维度搭建,并在此体系下确定了四类14项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

⒈财务维度。

不用过于纠结审计发现的数量,审计发现涉及到的一般性违规金额大小,而是重点衡量通过审计所带来的企业“降本增效”的具体财务效果。具体考核指标包括造价审计审减金额、挽回直接损失金额、降低潜在损失金额、年内效益增加估算金额等4项。

⒉内部审计客户维度。

内部审计的客户就是组织领导层、组织内部各部门。内部审计是否为组织增值,自己说了不算,客户说了才算。基于上述思路,确定了领导层满意度、内部部门满意度、内部审计需求满足程度等3项考核指标。

⒊内部审计人员维度。

传统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专项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匮乏。在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业审人才双向流动计划外,更需要从内部挖潜,通过考核引导,促进内部审计现有从业人员的学习成长以及审计胜任能力的提升。具体考核指标有审计人员专业资质、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对新发生风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等3项。

⒋组织流程协作维度。

从组织真实的价值贡献来说,除了财务上的体现外,就体现在队内流程效率提升上。内部审计一方面要去改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流程漏洞、控制过度等问题,并提出提升流程运作效率的具体建议。相对应的考核指标有审计成果对审计委员会通报内容的贡献度、审计培训课程及授课贡献度、流程优化后时限提升效果、流程优化后效率或效益的提升等4项。

三、总结及下一步探索计划。

第9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支出也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支出是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忽视了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和审计,这在客观上造成许多高校对教育投资责任和教育支出绩效不够重视,以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支出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支出绩效审计评价却近乎空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选择审计项目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以发挥审计工作在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作用,是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高职院示范建设项目为例,对高等院校开展绩效审计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

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准确、恰当与否对绩效审计实践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总体性原则

高校的绩效审计应以师生关注、影响大、资金投入大的政府性专项资金,学院专项资金,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等为突破口,通过以往审计发现或在初步调查中了解到的线索,选择那些可能存在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情况的项目来开展审计,不仅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更要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流程开展绩效审计。

(二)具体原则

1.重要性原则:高校绩效审计要尽量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审计对象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利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项目,要确定所选项目是否为学院师生员工关心,对学院发展有重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专项基金(资金)等。

2.时效性原则:绩效审计项目选择要紧扣学院发展大局,联系高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来综合考虑。

3.可行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审计人员应该在对所选项目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来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4.增值性原则:要确定所选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通过审计能解决问题,能促进本项目的后续建设,能对其他项目有促进作用。

5.同类型原则:要确定所选审计项目是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多的同类,把握同类性,为此后进行效益比较奠定基础。

二、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

(一)确定审计目标

为高校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是对高校教育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以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确定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主要是指收集能够证明绩效评价结论和绩效改善建议的证据的方法。比较常用的绩效审计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文件查阅、审阅,访谈,二手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调查,个案材料借鉴、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等。

(三)确定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由于各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在不同的审计项目里有不同的体现,高校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开展“3E”评价。在开展效果性审计时要注意与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之间的关系,优先考虑效果性,以效果性为优先选择条件进行审计评价。

(四)确定审计内容

绩效审计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的以及特点围绕审计评价标准展开,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审计项目中通过哪些方面得到体现。

(五)审计报告的撰写

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开展审计的立项依据、开展审计的目的、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意见或者结论、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的建议。

三、高等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的选择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了20亿的专项资金,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该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高职院之一,建设时间为3年。中央政府根据项目建设安排了20亿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立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等。该项目使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大,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影响重大,对今后类似项目的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以上情况学院选择了此项目作为学院绩效审计的切入点,成立了审计小组,开展了示范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工作。

(二)项目的实施

针对此项目,按图1所示的流程图开展审计。

1.审计目标的确定

示范性建设项目建设目的可以概括为:通过国家示范性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兼结合专业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因此,示范性项目绩效审计即对各类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及影响所反映的项目运行成绩和效果进行审计,首先在于考察项目的效果性,对比最终结果是否满足了初始的目标:其次了解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状况,分析经济性和效率性;再次是运用最终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对示范性建设项目进行指导,促进管理。

2.审计方法选择

笔者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方案》为依据,结合相关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文件以及内、外部标准,以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后勤基建处、示范性建设办公室、各专业及专业领域建设组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广泛采用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比较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

3.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

根据审计目标,对于示范性建设项目是否“经济性”主要从各类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购置、维持和应用是否经济,从事活动的方式是否代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经济、最合理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从项目论证、采购管理、资金管理等角度选择。

示范性建设项目的“效率性”,即根据已经产生的投入考核产出量、根据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选择不同的产出标准进行评价,这些标准必须是可以由相关部门提供的或者可以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得,可以用来对比的。

示范性建设项目的“效果性”,根据已经产生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对比。根据示范性建设方案和计划,列出各建设内容的建设目的(即预期达到的效果),根据“效率性”考核的产出和建设目的进行对比,考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4.审计内容的确定

示范性建设项目分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子项目,根据项目建设的管理要求,笔者将项目建设分成了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建设效果四个环节,分别明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各环节的审计内容。

(1)项目论证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按要求对项目进行立项;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严格的论证;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建设目标是否客观、科学;项目在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问题;资金在项目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学院事业发展需要。

(2)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学院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建设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项目建设进度支付资金;资金支付的方式是否合理节约,有无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等经济节约的支出方式;有无因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落后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计划、是否全部真实地用于项目、是否节约、有无截留挪用或损失浪费等问题;项目支出是否有沉淀或结余,其原因是什么等。

(3)项目建设管理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管理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示范建设运行保障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条件保障如何;仪器设备采购和基本建设投资等,是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执行;项目采购是否遵循适当的采购惯例,是否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示范性建设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在实训室建设中所购置设备的利用和管理情况如何;项目档案管理是否完善;是否有相互制约又高效的控制监督措施;是否有项目建设情况反馈的考评制度;项目验收方式是否合理、验收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验收结果是否公正等。

(4)项目建设效果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效果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实际完成工作量占计划工作量的比重;项目完成进度如何、是否按计划时间完成、若没有按时完成,原因是什么;项目完成质量如何;项目完成后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的成本效益如何,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

5.审计报告的撰写

示范性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报告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说明了项目建设的背景,立项依据、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标准。第二部分为四个环节的审计情况,项目论证环节部分重点说明了总项目和子项目的论证审计情况;资金使用环节包括了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建设管理环节包括了组织设置、子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设备采购、实物管理、进度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设效果环节总结了各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取得的产出效果。第三部分重点进行了绩效分析,分析了财政资金的催动作用,以及各建设内容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四、示范项目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坚持与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统一

绩效审计的发展是建立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之上,绩效审计必须以财务资料真实、合法,不存在有意隐瞒和篡改,且没有重大违法行为为前提,否则进行绩效审计毫无意义。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中的弄虚作假、欺诈偷漏行为比较普遍,因此绩效审计仍要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借助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院校的绩效审计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统一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绩效考核必须覆盖项目全过程

项目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的“3E”评价应该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关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时点进行 “3E”评价,各个时点的“3E”评价由于建设过程的特点,表现得并不相同,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时点的情况,提出相关的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184-188.

[2] 吴明芳.高职院示范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实践探索[J].审计月刊,2008(11):30-31.

[3] 王光远,刘霞.关于《经济性审计准则》的解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22-27.

第10篇

一、更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审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为出发点,一个合格人才的素质能力由知识、技能、经验组成,缺一不可。传统的审计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培养。在当今IT环境下,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普及,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将信息化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并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根据审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交叉学科需要融合的特性,从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将教学目标合理定位为: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的实践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宗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建立扎实的理论知识 审计信息化是集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软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性、综合性、实用型学科。在知识培养上,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审计学、会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的实践技能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间断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技能、系统开发与二次开发技能。同时,要创新学生思维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光在校园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高等教育要以卓越文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通过课程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经验要求,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避免企业的二次培训和学习。

二、重构教学体系

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核心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审计项目分析、审计信息系统设计和审计实践应用能力,注重知识理论,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践经验,构建IT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包括知识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体系、经验培养体系。

(一)知识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知识教学是基于手工环境下的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掌握,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存在很大的局限。在IT环境下,由于被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会计系统软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并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系统软件也有许多种,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数据分析、疑点查找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系统的技术手段和技能来进行处理。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应在传统的单纯以审计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内容上,加入相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财务管理、Excel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数理统计等内容,并根据审计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所需信息系统审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且能把二者更好地融合的21世纪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

一是要整合课程结构,形成特色的应用型审计信息化知识体系。在课程结构设置过程中要遵循由通识到专业、由基础到前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人文基础知识课程和审计专业知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要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新的教学课程,更新充实新的会计、审计和信息技术前沿知识,注重审计软件的应用和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以适应现代审计技术的需要。整合后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专业知识模块课程和前沿知识模块课程四大板块。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模块涉及审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审计学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审计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高新技术与信息化发展等;专业知识模块包括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审计学、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准则、审计法、审计软件应用、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等;前沿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审计、电子商务审计、XBRL和其他前沿知识。通过课程整合,形成系统的审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二是要更新课程内容,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软件有各种商业化审计软件和审计署开发的AO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领域拓展。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前瞻性,既要教授当前应用普遍的基于SQL数据库的审计信息化技术方法,又要传授如基于“云计算”、航拍技术、数据挖潜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不遗余力地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方法、新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的选取上要考虑知识的新颖性、创新性,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实践自编特色教材,也可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实验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减小验证性实验,大力增强来源于业务实际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单门课程的实训和设计,增加课程组模块的综合实训或设计,促使学生将点状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状的知识领域或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对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训练体系 实践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程度、专精度和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运用程度,着力提高审计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实验。主要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和综合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基础会计实务训练、财务会计实务训练、财务软件应用训练等,在手工环境和会计软件环境下对企业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编制进行训练,为审计提供审计对象;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独立审计实务训练、经济效益审计实务训练、内部审计实务训练,对审计业务的实施与开展设计审计流程,选取合理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审计和循环经济业务的实质性审计;专业技能实验包括审计信息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审计软件的应用训练,电子商务审计训练、网络审计训练等,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综合实验以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正常生产经营发生的业务为实验资料进行综合审计业务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项目审计的能力。

二是实训。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主要在实训基地进行。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审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审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审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审计项目处理应变能力,也包括领会指令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应用计算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

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了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经验培养体系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大大降低了竞争能力。如何保证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践经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素质能力提升。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兼任学生会工作等增强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开展班会、联欢会、才艺展示等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举办相关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参加竞赛、沙盘对抗赛、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锻炼项目运营能力。

二是实践经验培养。通过社会考察、假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践,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邀请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校作报告、介绍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经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工作经验。一方面,高校请审计资深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来校给学生做报告,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到审计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使学生对实体有一个清晰的观念,提高实战工作能力。

三、提升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平台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课堂,主要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勾重点、学生做笔记的单向式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一般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手段灵活化、审计判断主观化,仅通过课堂理论讲授没有信息技术的感官刺激,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加强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审计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应用,全方位地传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保证教学效果,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借助IT技术,依托高校校园网络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平善课程教学计划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学课件建设、教学习题建设、课外阅读资料建设以及审计练习软件建设和其他辅助学习内容建设。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实验和交流互动的立体教学系统。

(二)通过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学 平台具有全面集成、在线管理的特点。老师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备课上传、通过视频讲课、完成教材内容的、布置作业、试卷设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进行视频学习、浏览课件、整理课堂笔记、轻松复习、进行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学习活动。网上教学过程的这种交互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指导、疑难解答,教师获得教学建议等,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协作学习,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受地点、空间、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协同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建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的建立、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上课堂、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式,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中。

(一)实施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教学 在教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和具体要求,邀请来自审计实务工作一线的专业人士参与研讨,确定课程设置的社会和行业可行性,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和社会服务面向,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在校企合作或实训基地的企业中教学,由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教授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学生有一个实体感受,更能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接轨;另一方面使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课堂 闭门造车终究塑造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聘请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优秀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专业技能人士为实习指导教师,对业务性、实践操作性强的审计软件应用课程和其他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一学期至少聘请上述人士进行一次课程兼职教学,讲经验、讲技能,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训效果。

(三)建设开放性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积极合作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工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提高。新进教师必须在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青年教师每学年的实践锻炼应不少于2周。把教师“到企业、下车间”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师定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制。

审计信息化人才是时下社会急需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紧迫而系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方的高校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21世纪审计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2]吕新民、张金城:《会计审计学专业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0期。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稳中求进、好中创优为目标,以保规范、保平安、保质量、促发展为主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省中等专业学校三期工程,昆仑实验幼儿园重建项目,社渚中心小学、别桥中心小学、别桥中心幼儿园、上兴中心小学、上兴中心幼儿园、戴埠中心幼儿园异地新建工程。启动光华高中搬迁工程,实施并完成东升幼儿园新建工程。合理调整2013年中小学校安工程规划,有序实施燕山中学、周城初中、上兴初中、竹箦中学、南渡初中等一批校安工程。

2.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据统一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逐步推进教育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共享系统、办公系统的试行工作。以省、市“e学习”项目试点学校为核心,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实验与研究工作,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好视频会议系统,加强教育网和学校网站建设,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完善中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建设职业学校网上注册录取系统,保障考生填报志愿的自主选择权。加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方面的深入应用。

3.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做好市第三轮“学校管理特色项目”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积极创建德育、艺术、科技、体育等特色学校。继续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社团和公益活动,增强活动的设计、组织水平,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教育性。继续做好省二星级档案室、省绿色学校、市A级食堂、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节水型学校等单项特色创建。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监管网)的应用工作,做好装备督导回访的各项工作。

(二)促进事业协调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前教育发展氛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和五年行动计划,有效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2011-2015年)》相关精神,规范园务管理、课程设置、保教行为、安全及卫生保健等方面要求。优化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探索独立法人建制工作。统筹学前教育布局调整,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加快构建农村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提高学前教育优质园创建比例,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6所,全市优质园比例达60%以上。推进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公办编制幼儿教师数量,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教师、保育、保健等各类人员持证上岗,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均衡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扶持农村、边远、薄弱学校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向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靠拢。持续推行教育集团、教育共同体和小班化试点办学模式,发挥教育优质资源互惠互利功能。进一步增强教育质量意识,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评估,切实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视导,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程度,缩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3.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拓宽普通高中办学思路,进一步做好资源优化、文化创生、多元发展的探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形成品牌办学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建设好2个市级高中课程基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水平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加强职业高中专业建设,精心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对口专业和创业课程,改进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与管理机制,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保持高中教育稳中求进、好中求优的良好态势。

4.推进社会教育优质规范发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渠道。完善社会教育组织架构,积极开展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职后培训、岗位培训、农民培训,推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和市标准化成校、村民学校。依法加强社会办学机构管理,规范民办非学历培训、民办幼儿园等社会机构的办学行为,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和取缔,进一步做好办学水平分等定级工作。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规范管理水平。有效实施第五轮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期自评工作,提高自主评价效度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建立教学管理民主制度,优化教职员工、师生之间的关系,推行全员育人和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进一步完善学校招生制度、食堂管理、财务管理、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意见或办法。进一步开展好日常的综合督导工作,加强专项督导、随机督导和行政视导工作。

2.提高法治建设能力。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执教水平。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基本建设经费力度,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提升预算编制水平,严肃财务管理纪律,增强厉行勤俭节约意识,规范执行各类教育收费规定,提高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深化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机制。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学校建设和党建品牌建设,深化争先创优主题活动,加强部门、基层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办事水平和办事效能。

3.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落实课程计划,依据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考核标准》,实施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指导、督促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减负增效为导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效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新型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机制,幼儿教学倡导以游戏教学为主,中小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抓实课堂教学常规执行,坚持教学“五认真”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化教育教学科研,继续推行教研部门深入课堂,扎根一线,潜心研究,悉心指导,务实组织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调研。

(四)努力加强队伍建设

1.优化师德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师德教育、宣传和建设力度,组织开展好第六个“师德建设月”和第29个教师节庆祝活动,表彰一批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考评与监督机制,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继续做好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行风民主评议活动,积极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严肃惩处教师违反师德的不良行为,进一步治理有偿家教、体罚等现象,引导教师为人师表,做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新交通法规的典范,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2.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队伍管理,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机关干部做到学习好、服务好、工作好、表率好,校长队伍做到德才兼备、专业引领、榜样示范。建立各类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名优校长、教师的重点培养。提高校长专业发展能力,参与市首届名校长评选,实施专题推动下的校长学习研究共同体建设。做好新一轮校长远程培训、挂职培训、专题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学校长教学能力和课程领导能力。坚持做好专项审计、校长任期内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市、市中小学名师成长工作室的管理,发挥示范引领和成果辐射作用。继续开展各类教研、培训和青年教师大练兵、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养和日常教学能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丰富教师精神内涵,提升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3.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标准,着手做好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准备工作。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肃人事管理和请假报告制度,杜绝在编不在职、在职不在岗的现象。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完善城乡校长、骨干教师交流机制。

(五)着力优化教育形象

1.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逐步推行公交服务学生上下学接送工作,高度重视学校食堂、商店食品的饮食安全和日常教育设施安全,持续加强对住宿生、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和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增强教师安全驾车的教育和管理。扎实做好省、市“平安校园”创建考核验收工作,推动全市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维护教育稳定环境。认真做好影响各项安全稳定工作的因素排查,全力消除各类隐患。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建立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妥善处置群访、集访等事件的稳定工作。完善重大教育事项听证、公示、汇报制度,建立教育重大决策和政策调险评估机制,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能力。持续做好网络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对教育舆情的分析把握,及时有效化解和处置各种矛盾和纠纷,与群众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第12篇

1、推进“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建设。加强“温馨教室”建设整体规划,形成有效机制。开展相关培训,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师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温馨教室”建设的工作方式,搭建交流平台,宣传和推广学校“温馨教室”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教育环境。

2、进一步深化“两纲”教育。以学校“两纲”特色项目建设工作为抓手,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在落实“两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各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校本特色,力求“一校一品”。使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3、开展“迎世博”主题教育活动。以“文明的城市,美好的生活为愿景”、“小手牵大手,文明手拉手”为主题,通过“文明找、文明谈、文明行、文明评”系列活动,使本区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在活动中演绎文明,真真切切地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让我们与*共成长”。

4、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落实市、区有关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文件,不断完善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层次相衔接的区班主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总结成功经验,搭建展示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全区班主任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承办*市第二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启动区第四届班主任工作技能大赛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颁布并推进实施《*区精品教育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依据,统筹协调,全面落实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行动计划。根据精品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努力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工作实践,从学校管理到学科建设,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6、认真梳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实用性研究,找准重点、突破难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重点关注学校实施二期课改的情况、校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学校对课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监控等工作。认真准备迎接市教委对我区的教学工作视(督)导。

7、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以完善综合数据库为抓手,形成教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机制。搞好教学评比、学业评价和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地了解学校教学质量,加强监控力度,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加以贯彻落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落实教学环节,开展“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质量巡回视导,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8、优化教育“协作链”机制。深入开展“协作链”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协作链”运行的长效机制,在“协作链”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上有所突破。推动小学校际联动与团队合作,深化“协作块”工作机制,推进校校结对,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制度,促进小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9、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幼教新一轮园际互助共进,发挥示范园、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幼儿园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新突破。组织“好课大家评”青年教师网上评课活动,以评促学、以评促能、以评促交流。完善0-3周岁早教指导体系和运行体系的研究,力争0-3周岁早教指导的全覆盖。

10、加强民办学校管理。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严格规范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形成与公办学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做好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证换发工作。

1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参加*市第三届“星光计划”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工作。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集聚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商贸旅游学校东部的迁址工作和商贸类开放式实训中心的实体化运作。

12、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社区学院“四个中心”作用,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做好新一轮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工作。区老年大学搭建平台,引领、示范、辐射、指导全区老年学校开展工作。

13、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做好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工作,落实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借读费相关政策,使其真正享受与本区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

14、积极参与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区创建工作。深化特殊教育康复指导研究,组织特殊教育新教材的实施,促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确保特殊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为就业做好准备。

15、开展新一轮健康校园建设,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区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为引领,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组织学生体育大联赛。以小学三年级为示范点,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项目。落实教室光环境改造实施计划,加强学生视力不良和肥胖等情况的预防与控制。

16、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举办青少年科技节、学生艺术教育展演等活动,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活动、学校创特色”,提高青少年学生艺术、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结合“二期课改”,推进艺术、科技教育进课堂,进一步加强艺术、科技教育拓展型课程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参加自己喜爱的艺术、科技项目的活动。

17、推进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规划。优化、提升网络的环境品质,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裕的应用发展空间。深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研、校园文化等领域的管理应用,做好课堂教学实录和优质课程的积累。加大IP宽带教学交互系统的推广力度,实现与对口支援地区的教研互动。组织区第十届师生教学课件和电脑作品评选,以及区第三届校园文化电视短片评选。

18、搭建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组织“‘*杯’长三角地区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京津沪渝教育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交流前沿教育信息、分享教育发展最新成果、推广实践经验,解决素质教育推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教育让人生更美好”的主题,组织参加*市教育博览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19、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实务培训,提高校长全面、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课程领导力。关注年轻校长、副校长的培训,创设机会让青年干部多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做好校长职级评审工作。

20、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加强教学基本功培训,创设教师成长的良好条件与环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

21、发挥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骨干作用。以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建立新一轮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重心下移、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立足课改研究,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荐优秀校长、教师参加*市“双名”工程,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深造力度。

22、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活动,教师参与“迎世博,学双语”培训和文明礼仪培训的覆盖率达100%。建立教师志愿者服务队伍,使教师志愿者成为弘扬世博宗旨,展示教师风采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引导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当好东道主,文明迎世博”。

23、完善用人制度和管理机制。实施《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流动)试行办法》,完善人员流动机制,优化现有人才资源配置,为建设精品教育提供队伍保证。执行《区教育系统专技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逐步完善本区教师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4、推进本区“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项目。采用“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化零为整,扩大小学和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步使*教育的规划布局向目标趋近。*区第一中心小学迁址新建以及*路三小、松雪街幼儿园扩建项目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八初级中学改扩建以及回民幼儿园、董家渡幼儿园迁址修建项目年内竣工;*市实验小学、上外*附小、商贸旅游学校浦东校区改扩建项目和大同中学学生公寓、区早教中心新建项目启动实施。

25、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严格落实教育系统设施修缮标准,按需实施校舍修缮计划。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加强国有资产制度化管理,确保教育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和规范。

26、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贯彻执行《*市校园安全制度汇编》,结合各校实际,修订学校安全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防火安全等校园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以卫生防疫和食品(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确保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27、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做好“退商还教”工作,以迎世博为契机,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五、强化教育规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8、全面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机制。在学校发展自主定位、自主规划、自主实施的基础上探索以学校自主评价为主、自我完善调整、再自主正确定位发展的封闭型的学校自主评价机制,增强学校自主办学意识。试点探索以校长报告制、校长问责制、教代会参与评价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内评价监督制度的建设。

29、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建立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健全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30、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区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初三体育考试方案,稳步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招生工作平稳完成。

31、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合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加大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继续实施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完善任内审计制度。

32、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档案全文检索应用。依法开展20*学年度文书、教学、教科研档案考核。

33、实施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开展区语言文字示范校评估,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六、围绕总体目标,做好其它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