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3-07-13 17:2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经济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第2篇

关键词: 遵义市;乡村旅游;地方经济;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还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形式,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至2010年“春节”黄金周遵义市共接待游客50.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遵义会址旅游区(包括烈士陵园)共接待游客6.68万人次;赤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娄山关旅游区接待游客0.7万人次;绥阳水晶温泉接待游客1.24万人次;桐梓生态园接待游客0.23万人次;风冈茶海之心接待游客3.03万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正成为遵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和壮大旅游优势产业的重要支撑。[1]目前遵义市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都充满了生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一、促进遵义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它同样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通行的提法是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是1:5。也就是说,旅游业每增加1元的直接投资或消费,可为全社会带来5元的收入。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如忠庄镇勤乐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一方面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对葡萄、草莓进行品种改良,逐步扩大规模。打造勤乐鲜果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采取“公司+社区+农户”的方式,由坪丰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出种子,发展果桑种植,现试种面积近100亩,效果看好。2008年水果产量120多万斤,蔬菜产量约60万斤,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 又如务川以当地仡佬族民族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仡佬族文化乡村旅游,这不仅使仡佬族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同时还促进了当地仡佬族民族文化工艺品的加工,带动了当地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发展;湄潭、风冈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板桥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土特产豆腐干的发展等。

二、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由于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然能够带动乡村旅馆业、餐饮业、交通通讯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凤冈县,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提供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运输及乡村旅馆服务、餐饮服务、解说服务等岗位,有效的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十五”以来,遵照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示精神,遵义市从实际出发,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遵义市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005年,遵义市乡村旅游点达350余家,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500多人。2006年,遵义市乡村旅游点达790余家,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266人。至2008年全市城乡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不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同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还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而稳定了社会。[3]

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有效载体,也是发挥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对旅游产业丰富充实的新型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村增收致富的门路,而且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收入不在以耕种为主,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工作来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入股投资的方式分红增收。2005年,遵义市乡村旅游先后投入2.1亿元,旅游收入达4亿多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2006年,遵义市乡村旅游先后投入3亿元,旅游收入8亿多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 2008年,遵义市共接待旅游人次10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5亿元,2009年遵义市旅游收入突破110亿元接待游客1373万人次,2010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50.5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1.9%(如下图所示)。其中乡村旅游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据统计,遵义县乌江镇财政收入的25%来源于旅游,发展旅游使该镇的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人民币;汇川区董公寺镇财政收入的12%来源于旅游,旅游使该镇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人民币;桐梓县娄山关镇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多达1000元以上;忠庄镇勤乐村到目前为止,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850元增加到2008年的45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发展到15万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它也将势必成为遵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3]

四、带动旅游特色产品生产与销售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独特的乡村风光、特色农业和乡土风情,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如:赤水市利用“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使当地的竹扇,竹工艺品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纷纷购买的旅游商品,带动当地竹业的发展。而湄潭、凤冈等地,利用当地的茶叶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使茶叶成为旅游购物品,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再如绥阳县,在发展温泉旅游的同时,大力宣传绥阳空心面,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大大促进了绥阳空心面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板桥镇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带动了当地土特产“板桥豆腐干”的生产与销售;还有务川县在发展仡佬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仡佬族民族特色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等。可见,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乡村旅游的发展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思想传到农村,使当地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开始主动自觉的学习普通话、电脑、外语等文化,使当地农民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当地农民会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主动完善公共设施设备、美化环境、爱护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遵义市在建设“四在农家”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大大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如:忠庄镇勤乐村全村硬化连户路70公里,改厕896间,改造956户,建沼气池1025口,改居住环境1203户。至2008年,共改造硬化通组公路5.1公里,新建、改建“黔北民居”100户,建群众文体活动场所2个。除此之外,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村里建起了1个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精神文明活动中心,3各图书室,1个儿童乐园,4个体育活动场所,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3]

综上所诉,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遵义市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遵义市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遵义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于遵义市旅游局.

第3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桐梓县 成渝经济圈 遵义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多元素的经济融合使乡村旅游业迅速崛起。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乡村旅游以亲近自然,回归生态,远离喧嚣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将交通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弥补了工业所不能延及之地,以第三产业为发展导向,拓宽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渠道,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向一条曙光之路。而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让许多人往返于生态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景致之中,人口的流动促进经济的融通,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遵义恰逢其景,除与生俱来的地理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之外,成渝经济圈的成立也为遵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区位优势。

1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遵义素有“国家森林城市”之称,位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平地稀少,一般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油作物的主要产地,粮食生产量占我国25%,其他农作物物种丰富,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城市,特别是桐梓县,长期以传统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为主,传统农业种植贸易在现代化的产业链条中要想加快经济增长,略显单薄。因此,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遵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将农业生产与服务业巧妙结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刺激消费,实现产业内结合,促进经济循环。据统计,2013年遵义“接待游客430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8.99亿元,分别增长28.3%和28.2%。”

1.2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不但使农业经济得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形成了以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衬托城市的优势,二者互补使得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桐梓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2002年以前,遵义市桐梓县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经济受益的农业大县。由于山地较多,平地稀少,农业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极端限制,此外,煤炭资源的丰富使得桐梓县内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差距大,经济结构不稳定,城乡二元结构显著。2002年起由于乡村旅游业引进,加速了经济流动,至今已开辟了“品韵娄山”、“戏水楚米”、“花海小坝”、“品果红星”、“诗画金山”、“纳凉黄莲”、“田园朱天”、“垂钓朝门”、“休闲七二”、“避暑九坝”等乡村旅游品牌。在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了乡村物质生活的提升,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2遵义市桐梓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

2.1区位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不断推进,除了自身独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之外,离不开周边区位的优势相长。

就地理环境而言,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全县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广布,山脉纵横、河流密集。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方向盘踞,形成了著名的“娄山关”景区,引来无数游人登高游览。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让桐梓县成为发展避暑经济的有力保障。“绿色空调,天然氧吧”是对桐梓气候优势的完美表述,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对于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那里的人们更是迫切希望逃离炙烤,来到“天然空调”的桐梓农村休闲避暑。

2.2交通优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遵义市市辖县,毗邻重庆,因此有“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桐梓的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地处革命老区娄山关北麓,北邻重庆,南接贵阳,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仅只需2小时左右;其次川黔铁路和210国道纵贯全境;最重要的是2006年崇遵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往来的游客更加方便。如今,成渝经济圈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不断扩大化、规模化发展的典范。遵义市桐梓县作为成渝经济圈进入贵州的北大门,正在谋求“向北靠近”融入成渝经济圈。由于交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桐梓吸引了大量川渝一带的人在酷热的夏天来到桐梓避暑,推动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据笔者近一个月的调查,拒不完全的统计,截止目前,桐梓乡村旅馆达1000家,床位2万余张。2014年7月平均日接待游客7300余人,其中81.6%为川渝旅客。可见,交通优势以对桐梓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

2.3市场优势

2011年,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在遵义进行调研时讲“遵义要进一步做好‘融入成渝’这篇大文章,成为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级”。而桐梓作为贵州紧靠成渝的北大门,近年来以第三产业逐渐崭露头角的乡村旅游业对遵义融入成渝经济区具有重要的先行示范作用和带动发展效应。

首先,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健康理念。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善,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关切逐日提高,生态消费成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健康投资。桐梓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旅游特色正好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其次,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为桐梓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源支持。乡村旅游与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成渝经济圈中多个城市的扩展,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而农村人口开始减少。由于城市人口的收入普遍比农村人口多,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城市生活的压力,因此,他们普遍都希望在周末和节假日放松一下自己。但城市绿地和原生态的景观不断减少,就使山清水秀、瓜果农耕的乡村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2.4政策优势

避暑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为打开封闭地区的新型经济缺不了政府的宣传和政策的扶持。桐梓县委书记罗其方、桐梓县人民政府县长冉贤俊在“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相关会议中强调:针对当今旅游形势变化并结合本县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以实现县域经济后发赶超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桐梓旅游的转型跨越 。会议中明确提出现今的县域经济要主抓旅游避暑,以旅游避暑的发展带动地域经济的发展。为鼓励农民大胆的发展避暑,加快农民地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桐梓县委、县政府出台更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种规费,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对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乡村旅馆,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鼓励乡科级及以下干部职工带薪领办乡村旅游项目。这些政策措施,促使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乡村旅游产业中,使避暑经济快速发展。

3桐梓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3.1桐梓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桐梓避暑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要开发成入境避暑市场,使避暑经济上升到旅游经济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现今的桐梓避暑资源面比较窄;入境进行避暑的客源比较单一;避暑的基地还比较少;一些避暑基地的基础实施不齐全、交通运输不便捷;基地农民对避暑经济的认识不到位等;避暑经济模式主要以引进客源,保证客源的基本饮食,对于客人多的基地在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建设虽然比较完善,但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市场扩大的信誉度上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基地建设的发展。

3.2开发桐梓避暑经济的战略对策

由于避暑旅游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属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旅游项目。因此桐梓避暑旅游一方面要依托成渝经济圈,吸引川渝两地的游客;一方面要与其它旅游品牌结合在一起,构建贵州大旅游圈,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争取更大的客源输入。为此,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把避暑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项开发项目进行建设,高度重视避暑经济的发展,要试着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避暑经济。

3.2.1打造国家级的桐梓避暑基地

桐梓的避暑旅游虽然在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现有的避暑基地仍然存在环境差,交通运输有待改善的问题。因此,要按照国家对避暑基地的评定标准和建设规范,以融入成渝经济区为契机,对桐梓的各个避暑基地进行规范化建设,打造国家级的桐梓避暑基地,从而改变现有的避暑基地环境差和交通运输条件滞后的状况,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升桐梓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助推桐梓和遵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3.2.2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避暑经济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对避暑经济的认识,使他们了解避暑经济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中来,共享避暑经济发展成果。并定期进行安全、卫生、经营等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基地农民的人文素养,减少与避暑游客间的矛盾产生。

3.2.3利用宣传扩展市场资源

现在桐梓的避暑市场主要面对的是重庆及四川等地的旅客,市场客源偏少。为此,应该加大对桐梓避暑地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广告、传单、歌舞、微电影等宣传手段,大力推介桐梓作为避暑胜地的优势,并提出更多优惠旅客的方案,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源,助推桐梓和遵义的经济发展。

3.2.4加强避暑区域间合作

桐梓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重点建设开发避暑旅游精品线,把娄山关、楚米、茅石、天坪、九坝、官仓等乡镇乡村旅游点连接起来,同时与遵义周边的乡村旅游联手,共同致力打造出贵州最优秀、最具特色的避暑旅游圈。

3.2.5优化模式结构,创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对现有避暑模式结构进行优化,改变单纯的农家乐避暑模式,开辟更多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产品,丰富基地旅游文化,增强营销方式的多元化。为此,桐梓的避暑基地要把休闲文化和体验文化,观赏文化和感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桐梓和遵义境内旅游资源的优势,让游客在心情放松的同时,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而使游客在温馨的“第二乐园”中,体验吃住行,娱购游的乐趣,真正享受避暑带来的身心愉悦。

4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可以使游客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厚重的人文景观中领悟历史悠久的文化魅力,从而使身心得到休憩,灵魂得到净化。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发展生态文明,弘扬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遵义应以融入成渝经济圈为契机,以大力开发桐梓乡村旅游为典范,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逐步形成遵义乡村旅游的模式,为遵义在贵州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第4篇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第6篇

1乡村旅游的有关问题

1.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与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健身以及购物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中学习到一些乡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从这种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乡村旅游大受欢迎?它与风光的独特魅力,生活方式有关的休闲,这也体现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乡野农村的美丽风光,悠闲地生活方式,宁静的生活空间,清新的生活空气,朴素的生活活动。这些乡村特点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这座“钢铁丛林”中生活久了,就会对复杂的、商业化的、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方式产生厌烦,而有别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乡村的独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就会对这些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类都有怀旧情结,特别是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旧乡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行为动机,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了乡野气息的乡村来放松。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在都市的儿童少年来说,到乡村旅游,可以达到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了解农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保障。1995年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制度,自此,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个旅游黄金假期,全国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之中。

1.4我国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自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开始提倡“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加快,其势已不可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业则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过剩的农业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缓解了农村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产品各种各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虽然价格可能过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乡村旅游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技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实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乡村开展“农家乐”项目,农民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这样农民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到“农家乐”项目中,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吸纳了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终日生活在拥挤、吵闹的环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压力大。为了缓解压力,多数人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挤额的情况,也开阔了旅游空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1.5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很微弱。乡村旅游的重点特色是在乡村中体会乡情、乡曲、乡趣,可是一些乡村旅游却有城市化的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娱乐设备,人们似乎只是从一个城市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完全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有的乡土气息,古朴的生活乐趣和本色。开发经营者只重视了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带动本地的农业收入,还有本地农民思想认识上不足,认为旅游可有可无,无法与旅游业相融合,导致旅游业的特色发展不起来。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忽略了农业资源和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项目单一化,缺乏特色,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一个模式,重复建设,不注重对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无序开发,形成民俗资源的浪费。受我国农村地域的限制,我国乡村旅游布局分散,项目类型多,规模却很小,未形成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资金少,交通不便利,乡村旅游很难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还受季节影响,这就造成了旺季时,游乐设施容量不够,环境压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时,游乐设施闲置,经济收益下降。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往往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自家亲属来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处,对乡村旅游投资,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划分,致使一些投资商钻法律空子,造成乡村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乡村环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对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会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坏哪里环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随意在树木上刻画,任意采摘花木做标本,捕捉野生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造成损害。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标,在生产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体污染;任意开发土地与森林资源,缺乏合理的计划,将资源开发到最大限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使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经济、文化、环境等。需要达到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护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目标。

2.2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无公害旅游活动。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目标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旅游可以相协调,统一发展;发扬人文资源,维护乡村特有的乡情、乡曲、乡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为什么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冲击等问题,多方面困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乡村旅游长久、健康、科学地发展。

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的社区模式。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胀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做发展乡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手续上做到简化、精准、及时,降低门槛。同时,在管理上建立经济、法律、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区的检查、监督,扶持旅游地区的规划建设,保证治安,建立群众组织,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整体发展。

3.3提高思想建设,搞好农游结合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肆意开发资源,完全不计后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资源造成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同时,农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误,认为这只是开发商的事,与己无关,造成农游分离,农民经济得不到带动。当地关部门要搞好思想建设,积极宣传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农游结合,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3.4科学规划,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权益。鼓励并扶持农民果园、菜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游人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品尝,还可以带走的一些列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一大依赖就是乡村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如何谈发展乡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捉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励农民制造生态农产品,具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等等来作为纪念品销售。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朴实的乡村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拉大与城市环境的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处处为游人着想,方便游人观光、购物,保证食物的卫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

3.6保护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人文因素是保证乡村旅游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乡村原有的文化是有别于都市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可以使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陶渊明式的乡村恬静氛围。保护乡村文化,包括保护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等,有助于乡村旅游乡村性的发展。

第7篇

1.乡村旅游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根据国家的统计,我国的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且逐年拉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旅游也有很多优点,例如,投资较少,回报周期短,非常适合农民对风险的担心心理和较弱的投资能力。同时,乡村旅游节约能源,污染较少,也保证农村经济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除了直接旅游收入外,带来更多的人流、资金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农业也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享受高雅文化,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培养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说,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经过细致严密的调查和科学规划,避免出现无序和盲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规划合理的旅游产品合理的旅游产品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旅游产品的规划必须符合自然环境规律,尊重本地居民文化,尽可能保存环境原味性和民俗的原始性,防止出现向游客兜售低俗娱乐服务的活动。除此之外,应该从内容、形式和质量上等多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构建特点鲜明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意境,烘托淳朴的民俗文化和遗址,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乡村专题系列等活动。

2.扩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力度

资金是发展旅游业的瓶颈,目前,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扶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和全面改革的农村来说,其可用的乡村旅游资金很少。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以企业投资为主导,辅助以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方式,并应用社会集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投资手段,构建完善的资金机制。

3.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对于旅游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目前和未来的基础和旅游设施建设都要以自然能够承载为前提,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满足可再生的要求,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并充分意识到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的旅游利益。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保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骑行;体验旅游;乡村经济;旅游开发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 《未来的冲击》中写到:几千年人类经济发展的总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即产品经济时代(包括前产品经济时代和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美国战略地平线LLP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帕恩二世和吉尔摩认为,经济价值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商品、货品、服务和体验。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伞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这样的东西.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他们能感觉到。但是在各种情况下,他们希望这种体验尽管是兴奋的、刺激的,但同时又要是安全的。体验经济是生产力提高和人类需求升华的产物。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验经济时代是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它赋予乡村经济新的发展机遇。

国外自行车旅游发展较早,在汽车尾气日益加重的大城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鼓励自行车出行,骑行者不在满足于城市中的穿行,他们的足迹延伸到乡村和世界各地,将自行车作为旅游出行的交通工具,骑行成为他们保护环境和感受自然之美的方式。国内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自行车出行也越来越得到鼓励和支持。广州,成都,珠海,深圳等地纷纷启动绿道建设项目,国内骑行协会越来越多,骑游活动和骑行比赛也开展的如火如荼。

骑行这一旅行方式能够更加深入的体验沿途的风土人情,骑行所选择的路线通常都是空气清新,环境未被破坏的乡村,因此骑行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对骑行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骑行者特征,骑行文化方面,对骑行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方面还没有研究,本文从骑行这一新兴旅游形式出发,来探讨其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 骑行是体验旅游的一种方式

1, 骑行能够慢速体验整个行程的美景

骑行不同于旅行社组织的走马观花式的团体游,它能够使得骑行者不仅欣赏到风景区的美景还能慢慢体验旅途中的艰辛和美好,骑行能够使得旅游者停在某个喜欢的地方尽情的享受,不会受到人为的催促与打扰,这种随性的慢,给骑行者留下的是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

2, 骑行能够更加深入的接触沿途居民

骑行者出行不会携带太多物品,在旅行途中需要休息,吃饭,购买物品,不同于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游,食宿都是指定地点,骑行者休息和吃饭的地点更加随意,更加接近周边居民,在休息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能够更真实的感受和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土人情。

3, 骑行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培养团队精神

骑行对骑行者来说是身心的双重锻炼和挑战。骑行者需要强健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一旦上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同时骑行通常是有组织的团体活动,这又要求每一个成员遵守团队的纪律,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和忍让。因此不仅锻炼人的意志并且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 骑行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由于骑行所选择的路线通常是没有遭到过度开发的原生态地区,因此对于偏远的乡村影响较大,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骑行与其他旅游形式一样也需要吃,住,游,购,娱,因此乡村的餐饮业和住宿业会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景区的设计开发也会同步进行,乡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也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推广和销售渠道。

三, 如何开发针对骑行的乡村旅游市场

本文以中江县富兴镇为例来探讨如何开发针对骑行的乡村旅游市场。中江县富兴镇地处德阳市郊,离市区的距离较近,属丘陵地形,周边没有大型工厂和污染性工业,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且整个乡镇道路较新,交通便利,这些都满足骑行者对路线选择的偏好。并且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自行车出行方便且拥有量较高,德阳的自行车协会发展较为成熟,骑行活动丰富,骑行成员广泛,如果能够很好的开发出针对骑行的旅游市场,对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富兴镇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针对骑行游的旅游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

富兴镇自然条件优厚,植被覆盖率高,地形绵延起伏,风景优美,并且拥有大型水库。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旅游开发的基础。风景需要规划和开发,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风景区。可以借鉴其他山区的开发经验,比如广汉松林依靠红旗水库打造出的桃花节,每到桃花盛开之际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富兴也可以依托建兴水库,发动周围村民规模化种植一些特色经济植物,这样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水上游乐项目,比如快艇,索道,还能够利用山地的特殊地形开发一些和户外拓展项目,依托山水和优美的风景,还能建立外摄影基地。旅游景区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才能实现。

2, 特色农副产品的开发

旅游涉及到购物,山区吸引游客购买的商品应当突出它的环保,原生态和特色。山区里自然生长的植物和药材由于过于分散很难规模化供应,政府应当指导和鼓励村民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工种植和栽培一些植物和药材,并且开放种植基地,使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同样山区适合牛羊,散养鸡的养殖,通过开放养殖基地,使游客了解养殖过程,建立产品信任度。初级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包装,增加产品多样性,提升产品档次。

3,基础设施的完善

目前富兴镇的交通还算便利,但有些乡村道路较为狭窄,如果开发旅游,通向景区的道路需要拓宽加固。山区缺水,需要规划和修缮景区的供水系统,另外,政府还需吸引投资商开发住宿餐饮业和娱乐项目。

四, 小结

骑行这种体验旅游的方式对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富兴镇应当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实现本地的经济飞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改善,虽然前景美好,但困难也不小,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资金的缺乏,当地政府应当积极招商引资,给投资者以政策倾斜和良好的回报,这样才能实现依靠第三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大发展的宏伟目标。(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凤军, 雷丙寅, 王艳霞 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及营销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2,8

第9篇

关键词:河北;环京津;乡村旅游;对策

乡村旅游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作为旅游和农业集于一体的新兴旅游业,其旅游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变,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当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它强劲的发展势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河北作为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乡村旅游项目的建立不仅能带动河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河北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北是燕赵文化的始源地,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使得京津地区具备多项乡村旅游的天然条件,除了在区位和资源占有优势之外,在市场、投资等方面也极有市场,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相对集中的消费群体为河北建立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各种动力,在河北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许多乡村脱离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据相关统计表明河北就乡村游一项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在河北农村经济中占据了极大比例,全省共有三家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有31个旅游景点达到了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另外还有61个旅游点达到了省级示范点的标准,全省有17家四星级乡村酒店,据统计全省每年接待的乡村旅游游客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建设河北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河北人民的就业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河北城乡发展,农民收入逐渐上升,因此大力发展河北乡村旅游业对社会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目前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而言,与京津和外省等地区存在显著的差距,环京津乡村的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偏低,单一的产品结构且缺乏地区特色。

二.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的对策

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不仅影响了整省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京津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假设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河北乡村旅游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为了降低负面影响,促进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共同发展

抓住乡村旅游与京津乡村旅游的合作机遇,促进河北乡村旅游与京津乡村旅游业的共同发展。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河北乡村旅游业经历了一段低迷时期,同时这也是乡村旅游自我调整充实的一个机遇,改善旅游设施、规划统筹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乡村旅游与京津乡村旅游一体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强化促销,拓展市场

改变传统的促销方式,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宣传、管理和服务,实现一体化的促销方式。加大国内外的宣传力度,促进乡村与主要客源地的沟通,定期开展各种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及高质量的特色项目,让促销模式市场化、全面化,在保证现有市场的同时拓展新的客源市场。

(三)规范从业,人才第一

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服务质量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而决定服务的水品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了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其次可建立竞争机制,杜绝没有从业能力或从业素质偏低的人员上岗,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实行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旅游储备综合型知识人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四)打造精品,谋划重点

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对国内外知名度高的景点进行重点打造,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乡村现有旅游资源对有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业进行地方特色的培养,将环京津乡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利用知名景点的辐射作用带动省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 以人为本,完善基础

为了加快河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对旅游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需实行人性化服务,在保证乡村旅游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为环京津地区与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一体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放眼未来,准确定位

尽管河北省拥有天然的乡村旅游条件,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自我定位不准确。随着经济复苏乡村旅游经济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促进“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可以让河北乡村旅游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宽阔市场前景,准确的定位可以让农村旅游找选准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对环京津乡村旅游业而言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循规蹈矩只会限制河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实际、改变产品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发现做出准确的定位,坚持科学发展,在“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的促进下实现跨越性发展,强化促销方式,拓展新的客源市场,让游客领略到燕赵文化的乡村旅游风采。

参考文献:

[1] 李田,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0(7).

第10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11篇

【关键词】:多维角度;中国低碳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务输出总量,其中,种植业过程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是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是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逐渐凸显出产业趋势与中国低碳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劣势。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与低碳型乡村发展并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低碳乡村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发展模式体系,从碳能源的排放角度对低碳乡村的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环境文化等等多种层面实施乡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生态领域,从而达到低碳乡村发展的高效目标。

1、现阶段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导向,而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总量极高,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的比例随之减少。例如,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从事人员逐渐居多,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的结构现状是,农业虽然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已经处于下滑阶段,随着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明显较为劣势。而中国乡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又是多样且复杂的,所以,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以及地理实际情况来决定产业发展类型,做到因地制宜的实际效果。

1.2产业趋势现状分析

中国乡村从事人员是直接体现中国乡村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乡村产业转型趋势的优势与劣势。从经济学软件可以分析出中国乡村从业人员的主要分布情况,同时反应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比例预测发展趋势的上升与下滑状态。例如,根据各个乡村产业转型趋势,可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包括环境、气候、资源、地理等,选择合理且科学的产业转型路线,实施正确的产业基地,使产业类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并长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 产业结构对低碳乡村的影响

乡村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取决于乡村产业的类型,而产业结构又是决定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在生活中达到碳排放量极低的效果,对低碳乡村来讲,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不但直接体现碳生产排放时的污染现象,同时间接体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内在空间,无论在生产上或者质量上都要逐步提升,才能长期立足于趋势的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下,必须做到符合时代需求,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方可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时发展的共同目标,也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并存的友好关系。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果,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产业转型的初期,工业及农业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的不规则现象,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同时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要加强各行业间的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保o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和谐居所。

3、 多维角度的中国乡村发展产业策略

3.1确定低碳乡村发展路线

首先,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先完善发展路线,对其遇到的问题实施整体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时改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乡村低碳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勘察当地实际情况,核实地区资源现状,对其优势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来满足该产业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在市场上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体现于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解决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使从业者收入得到提高,并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要想把低碳乡村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着重分析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路线,以保证这一战略高效完成。

3.2做好低碳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

针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不同地区的独特资源来巩固低碳乡村发展的实力。例如,对于乡村设立旅游景点时,可引进其他地区景点的独具特色,其目的是创造更完美的旅游项目,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当然,在引进新型产品时,需要审核当地环境以及地势的条件是否满足新项目的采用,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发实用且安全的产业来促进低碳乡村的发展。由于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性策略,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确保引进的产业与区域相符合,做到真正互补的同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而相关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使生态与经济友好并存,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化乡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使其各大要素共同达标,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以人类的健康为主,以多种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低碳乡村更好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彬如,韦{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9):12-15。

[2]牛立业,赵永峰,孙小平,等。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32-535。

第12篇

摘要:乡村旅游资源活动对象独立、时空结构独立、文化层次品味较高,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文章首先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概况,提出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存在着景区规划不合理、景区开发利用率低以及景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并从加强景区开发规划、提升景区开发利用率以及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希冀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开发理论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目前乡村旅游也成为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繁华的大都市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对象独立、时空结构独立、文化层次品味较高的特点。清新的环境空气和轻松淳朴的氛围,让城市一族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乡村旅游,因而,“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农场观光”以及“田园风光”等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客家土楼、民俗村、古村落等等,也涌现出一些较为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如永泰县乐峰赤壁生态园、南靖县云水谣古镇、顺昌县香樟树山庄等等。

一、福建省乡村旅游现状

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目前有19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2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这些经营单位所辖的乡村旅游景点都是著名的景点。整体而言,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表现在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方面。我省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高达1.48亿亩,林地面积1.4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96%,在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中排名第一。福建省拥有经济林面积1688万亩,其中有12个县(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福建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长达三百多万米,仅次于广东省。我省的生物资源多种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二)旅游市场需求扩大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呈现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许多景点都是超负荷运行。据统计,由于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景区承载能力有限,黄金周期间许多旅游景区都是超负荷运行。据统计,在2014年的黄金周龙岩永定的客家土楼和漳州南靖的云水谣两处景点的接待人数和收入创历史新高。福州市的永泰县以及闽侯县的田园观光不仅是重大节假日的游客旅游出行的选择地,也成为了周末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

(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

随着游客选择的多样性,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从原先单一的农家乐吃喝和参观民俗村逐渐发展为庆祝地方民俗文化节日,学习乡间艺术,聆听乡村民谣,参观地方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加工业以及练习乡村武术等等。有些地方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目前全省正逐步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闽西北红色旅游和打造海西文化。不断丰富我省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省参观旅游,宣传我省的文化。

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呈现着正相关的关系,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带活了乡村经济。但是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规划淡季和旅游旺季的旅游产品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旅游固有的特点,让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而在重大节日和黄金周期间很多景区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行的现象,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然而,在旅游淡季时,却造成了景区很多旅游资源的浪费。以福建省永定县的客家土楼群为例,重大节假日,游客人挤人,住宿、饮食等问题等不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到平时或者是冬季时则是出现较少的游客的现象。

(二)景点开发利用率低、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目前我省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大部分是以吃农家饭为主,所开展的活动缺乏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理念的宣传。如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的旅游产品项目不突出。发展旅游也需要道路、通讯、接待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目前有些地方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落后,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硬件设施支撑不够,旅游经济收入效益低。

(三)景点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素质不高。从部分景点游客对景点评分的分布情况看,乡村旅游中有15%左右对景点从业人员的行为不满,认为他们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乡村旅游从业者服务水平低,缺乏创新的经营理念。经营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资都花在了主体建筑上在环境治理和环境美化上则缺少资金投入。他们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但是缺乏乡村特色,只是简单的雷同的景点。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和品牌意识。

三、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规划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福建省乡村旅游更应该抓住这样的发展机会,树立“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体”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高度。充分规划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旅游产品,平均旅游淡季和旺季的人流量,更好的保护旅游资源。

(二)提高景点开发利用率,完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增加景点的旅游项目,提高景点的开发利用率,形成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项目。在道路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增强道路的修建、通讯设备和接待设备的完善程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吸引游客,并未游客创造出更好的旅游支撑和旅游体验。

(三)提高景点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增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管理者和经营者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培训。各级旅游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围绕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乡村休闲型、民俗特色型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制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与旅游相关的,诸如:导游、餐饮服务、摄影服务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不断满足消费者“行、游、食、住、购、娱”六大模块的旅游体验,延伸城乡旅游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带动就业,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充分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和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能有效的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增加乡村经济收入。(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昌晶亮,邹映.大湘西地区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