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概念汇总

统计学概念汇总

时间:2023-07-13 17:2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概念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概念汇总

第1篇

一、统计工作的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

(1)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

2、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撮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几个不利因素。

(1)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3)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

3、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

(1)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2)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检验思想、均值思想、相关思想、估计思想。

1、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3、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4、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5、统计思想的特点

第2篇

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梳理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发展脉络,同时结合各省市有关土地核查、批而未用、闲置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及工作经验,分析目前天津市土地核查工作在认定标准、核查方法、核查精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帮助。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加快处理批而未用土地等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09〕44号)中首次提到了“批而未用”这一概念。文件指出:本次清理的批而未用土地是指,2007年和2008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和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中,截至2009年6月30日,已经批准农用地转用、但尚未实施征地和已经批准土地征收、但未实施供地的土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3号令)中对未动工进行了明确界定:动工开发是指依法取得施工许可证后,需挖深基坑的项目,基坑开挖完毕;使用桩基的项目,打入所有基础桩;其他项目,地基施工完成三分之一。

(二)天津市政策文件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天津市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津国土房资〔2009〕222号)中明确规定要对以下情形重点监管:(1)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批准后,是否按规定时限实施征地或使用土地;(2)以征转分离方式批准征收土地后,是否按规定管理、使用土地,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手续;(3)一年以前审批的新增建设用地是否已供应等。

(三)批而未建工作相关概念界定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将批而未建相关概念界定如下。

1.批而未建土地

批而未建土地指市政府批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各类单独选址、成批次建设用地,以及审核同意的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实施方案的土地,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动工建设(即建设率为零)的土地。按照工作阶段分为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

(1)批而未征土地。指批而未建土地中一年内未进行实施方案审核的,或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实施方案但一年内未实施具体征地行为或办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手续的。

(2)征而未供土地。指批而未建土地中批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且已实施征收,但一年内未实施供应的土地。

(3)供而未用土地。指批而未建土地中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单位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

2.动工开发

动工开发指依法取得施工许可后:(1)需挖深基坑的项目,基坑开挖完毕;(2)使用桩基的项目,打入所有基础桩;(3)其他项目,地基施工完成1/3。

3.开工准备期

开工准备期是指自批准转用征收之日起至项目开工建设之日为止,建设项目办理开工前期手续及其他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4.界外地

界外地指与建设项目相邻的,按规划要求代征土地或对地上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拆迁的,道路中心线至建设项目建筑边线规划范围。

5.开工建设率

开工建设率指依据卫片确定的建筑物或施工区轮廓线的围合面积占地块总面积的比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块的开发建设进度。对已建土地的建设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土地使用效率和挖潜空间。

三、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操作程序

当前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开展:

卫片判读。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将建设用地审批矢量图形与历年卫片叠加,依据影像逐个项目、逐宗地块进行判读,将判读结果中的批而未建地块明细分发至区县国土部门;

区县复核。区县国土部门通过复核卫片、现场调查以及与用地单位核实等方式,查清批而未建地块的建设进度和状态,将结果反馈给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

现场踏勘。根据区县国土部门提交的反馈结果,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组建调研工作组,对区县复核结果与卫片判读结果相差较大的地块进行现场踏勘,核实其最终建设率。

成果汇总。天津市开垦征地事务中心根据上述内外业核查成果,分类汇总,编写全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分析报告,上报天津市国土房管局,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核查工作要点

1.认定标准

当前实际核查中的批而未建土地是指在核查时点上尚未开发建设的土地,包括只进行地上物拆迁、平整场地、圈建围墙、临时绿化、搭建工棚等准备工作、后续并未正式施工的土地,以及尚未完成拆迁改造和二次开发的现状建设用地。

2.分类方法

当前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分为按实施阶段划分和按实施状态两种分类方法。

(1)批而未建土地按照实施阶段划分

①批而未征,未完成征地补偿和拆迁工作;

②征而未供,未完成供地手续或储备土地;

③供而未建,未到开工期限或到期未开工。

(2)批而未建土地按照实施状态划分

①正在实施,项目仍在积极推动当中;

②推迟实施,因资金、规划等因素致使项目搁置;

③放弃实施,项目已重新选址或取消。

3.核查范围

核查范围为2006年至核查工作前一季度全市批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各类建设项目,但下列项目不纳入核查范围:国务院批准的单独选址、成批次项目;征转分离试点中的征收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批次;军事、宗教等特殊用地、设施农业项目;界外处理的道路绿化带用地;开工准备期内的待建土地。

4.核查单元

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以批地数据中的图斑地块为单元进行核查。

5.判别手段

当前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的主要判别手段为: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在历年批地数据的基础上对卫片进行内业判读,并配合外业踏勘判定建设率。

6.汇总模式

当前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的汇总模式是:将建设率大于30%的审批地块、建设率小于等于30%大于0的审批地块和建设率等于0的审批地块,分别按照已建、低效利用、批而未建三种类型,以批地图斑的图形面积为基础,汇总得到各类的总面积。进一步根据需要汇总到管理区域、批次、年度、用途、实施阶段、实施状态等。

四、天津市与其他各地现行做法对比

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为天津市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成效的同时,由于开展时间较短,没有明确的实施办法和较详细的参考规范,核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通过与其他各地典型经验做法的对比,查找不足点,优化工作方案。

(一)认定标准方面

认定标准是当前核查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直接决定了批而未建土地核查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核查工作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

在认定标准方面,广西的认定标准划分最全面,分为了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3个层面。其中:批而未征土地即经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征收的建设用地,至今未实施征地的土地;征而未供土地即经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已实施完征地(含国有土地),但至今未供地的土地;供而未用(含闲置土地)即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的土地(包括超过动工期限未满1年未动工的土地;超过动工期限满1年未满2年未动工的土地;超过动工期限满2年未动工的土地;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1/4,中止开发建设满1年的国有建设用地)。

(二)分类方法方面

造成批而未建的成因复杂,既有用地企业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政府方面的主观原因,还有服务不到位、供地手续办理不及时等问题,各类原因由多部门多层级掌握,分类难度较大。

浙江省的分类方法与天津市按时实施状态划分的思路基本一致,分为已用未供、正常待供、政府储备、暂难供应和无法供应5种,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原因和政府原因汇总,分类方法之间关联性较强,比较合理可行。

相比之下,杭州市在区分政府原因和企业愿意的基础上按照调整建设项目、做地主体和盘活用地指标的,加大力度推进征地拆迁的,完善手续的,边角地需核销等详细原因进行分类,一方面由于原因难以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分类覆盖面不全,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三)核查范围方面

空间和时间范围的界定是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中的另一个难点。由于一些项目用地存在管理上的特殊性,如尚在开工准备期内、属于界外处理用地、军事设施、农业项目等特殊用地等,在范围界定上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以自2006年审批的建设用地为核查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批地数量逐渐增加,需要核查的地块逐年累计,核查工作量逐年增大。此外,天津市核查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将开工准备期定为基础设施项目3个月,工业项目4个月,房地产项目1年,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异议颇多,开工准备期的确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对福建、山东、浙江等省份典型经验做法的研究,批后核查工作的核查范围一般是一定年限内经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批准的全部批次用地和单独选址用地。天津市根据核查工作实际,将批地数据中存在用地管理上特殊情况,如:尚在开工准备期内、属于界外处理用地、军事设施、农业项目、由于国家政策限制暂停施工的建设项目、由于高压线过境等情况实际不存在建设的可能性等的项目地块剔除,不仅能够更容易地开展核查工作,而且对天津市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具体哪些特殊项目用地可以剔除仍待商榷。

(四)核查单元方面

目前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以地块为单元进行核查和汇总,但由于部分地块较为细碎等原因影响了判读的精度。若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核查,又有一个项目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批次用地的问题等不易判定是否建设的问题,因此科学选择核查单元也是实际核查工作的难点。

综合福建、广西、浙江、山东等各地经验做法,核查单元一般有图斑、项目、批次、宗地四类,以不同核查单元来进行核查的不同工作方式各有优缺点:

以图斑作为核查单元来看,图斑地块是最小的数据单元,核查工作实际操作上以及数据统计上较方便,但部分图斑相对细碎容易影响判读的精度。

项目是最小的用地管理单元,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核查便于查阅批供地文件和项目批后监管工作,但是,若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核查,一个项目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批次用地、各批次开工时间不同的问题,以及一个项目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图斑地块、各地块建设率不同的问题等,给项目的认定带来一定难度。

宗地是权属管理的最小单元,以宗地为单位进行核查有利于核查结果的整改落实,但由于批供地不以宗地为单位,且宗地是确定了土地使用权人之后才有的概念,因此,以宗地为单位进行核查难度大、应用性不强。

批次是最小的批地单元,以批次为单位进行核查,便于核销批文等批供地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批次数据的数据量较大,核查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相对会比较多,因此,批次只能作为高层级的核查单位来使用,作为核查单元层面来说不合适。

(五)判别手段方面

由于卫片的人为判别差别相对较大,且卫片制作时间的滞后性导致人为判别的建设状况与实地踏勘得到的建设状况存在差异,给实际核查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实地踏勘工作量大,实地踏勘人工定位存在的误差以及目测距离的限制问题会给判别结果带来一定影响,影响了判别精度。

综合各地土地核查判别手段,一般有以下三种:一是利用软件平台,通过对基础地理数据的内业判读判别批而未建情况,如福建、浙江;二是利用土地审批、征地、供地等批文和台账,进行内业核查判别批而未建情况,如河南、新疆;三是软件平台和批文、台账等文件相结合,进行内业核查情况的判别,如天津。以上三种内业方法往往伴辅以外业踏勘进行验证。

无论是利用软件平台进行核查,还是利用批文和台账进行核查,亦或是软件平台和批文、台账相结合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均为内业判读结果,与实际项目建设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实地踏勘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实地踏勘工作量大,同时实地踏勘中项目地块人工定位存在的误差以及目测距离的限制问题会给判别结果带来一定影响。如何更好地应用3S技术,引进更加先进的现场踏勘技术,是做好现场踏勘工作的难点。

(六)汇总模式方面

在汇总模式上,天津市采用将建设率大于30%的审批地块、建设率小于等于30%大于0的审批地块和建设率等于0的审批地块,分别按照已建、低效利用、批而未建三种类型,以批地图斑的图形面积为基础,汇总得到各类的总面积。进一步根据需要汇总到管理区域、批次、年度、用途、实施阶段、实施状态等;福建省采用批次数、项目数、宗地数、批准用地面积分别汇总;山东省采取批准面积、批而未用土地面积汇总;浙江省采取逐宗地分类统计面积、占比;对比其他地区核查工作的汇总模式,一般都是将分类后的项目地块按照已建面积进行项目、批次、时间等的汇总。就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来说,普遍存在的两种思路是按照地块面积乘以建设率得到的未建面积汇总和分不同建设率将项目地块的总面积进行汇总。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按照未建面积进行汇总,能够反映区域审批土地的整体利用情况,但汇总结果往往由于核查精度等的问题,造成较大的数据偏差,尤其是当项目地块规划建设率不足100%时,容易形成较大的偏差;分不同建设率将项目地块的总面积进行汇总,一方面汇总统计起来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比按照未建面积汇总在误差的形成上相对较少,但核查结果在反映区域批后用地情况的宏观性上相对较差。

五、批而未建工作方法优化方案

通过与其他各地区先进工作经验对比参考,结合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在认定标准上,确定最终认定标准可以为:将截止到卫片拍摄时点,超过一年未供地或者供地后超过一年未动工建设的土地认定为批而未建(其中,超过一年未供地但已经开发建设的除外)。建设用地使用合同、划拨决定书或者出让合同等审批材料明确规定供地时间,开工时间的,以合同为主。

在分类方法上,为使天津市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分类方法更加切实可行,各分类方法之间关联性更高,可从实施阶段、形成原因、实施状态方面进行详细分类分析。

在核查单元上,可采用批次、项目、图斑三级分类的模式进行核查,将图斑确定为最小的核查单元,辅以项目核查单位和批次核查单位进行验证。

在汇总模式上,可采用分类分级的标准值法按照已建面积比例将地块进行分类汇总。首先,按照不同的已建面积比例将地块分类统计;其次,明确各项目地块的批地年份以及项目竣工的合理年份,进而根据批地时间到核查时点的时间长度占批地时间到法定竣工时点时间长度的比例,确定核查时点建设率理想值;最后,计算标准化的批而未建比例,按照该比例将地块分类统计汇总,并进一步汇总到项目、批次、年度、区域等。

六、批而未建工作建议

(一)建立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台账

核查台账是落实批而未建土地整改工作的基础,是核查工作的重要成果,能够为下一次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按区县、批次、用途、批而未建形成原因依次分类建立核查台账,不仅能够使核查工作更加条理化、明细化,同时也能为核查成果的核实以及下一届核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统计学;数据分析

引言:

目前阶段,在计算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对规模较大并且较为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人们已经逐渐掌握了方法与技能,并且能够在大规模的数据中找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所以,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数据时代中,在人文社科与人类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也同样为统计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时代的提出者是麦肯锡,他认为数据已经逐渐进入到各个行业与各业务职能的领域中,并且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因素[1]。因此,人们在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挖掘与应用的过程,也就意味着新的生产率增长的来临。虽然“大数据”在众多行业被广泛应用,但是,特别是在信息与互联网的领域中应用突出。

二、怎样理解大数据

(一)大数据概念界定与构成

大数据,即由于日常产生的数据量快速增长,使得数据库无法利用相应的管理工具对其进行管理与收集,最终导致在进行搜索、分析、存取、共享数据时具有较大的困难。

大数据的构成包括四部分,并将其总结为4V,即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2]。第一部分是价值密度低,将视频作为具体实例来说,实现连续并且不间断的监控,其中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只有一两秒。第二部分是数据体量极大,已经从TB实现了PB的跃升。第三部分是数据类型众多,主要包括视频、图片、网络日志以及地理信息等。第四部分是处理的速度超快,可以用一秒定律来解释。

(二)海量数据带来哪些挑战

第一,数据存储。由于大数据的数据规模是PB级别,所以,存储的系统也需要进行等级的拓展,并且可以通过磁盘柜或者是增加模块实现容量的增加。然而,目前阶段,数据的增长速度惊人,所以系统资源的消耗也不断增加,导致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所下降[3]。因为对海量数据始终停留在分布式的存储阶段,所以,对于爆炸式的数据增长,原有的存储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数据变化需求。

第二,处理技术。由于海量数据的分布性与数据量与以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原有的数据管理技术已经处于落后状态。

第三,数据安全。在互联网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数据的应用已经出现指数级别的增长,所以,对于数据安全的保护与监控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大数据相关应用与实践

第一,体育赛事应用。以2014年的世界杯为例,在充分发挥记者与编辑敏锐度的基础上,腾讯也利用对大数据的分析以及云计算等方式来为为其提供移动与社交的数据。与此同时,腾讯与IBM进行合作,并通过文化、赛事与球迷三方面来对世界杯球迷的关注重点进行信息的挖掘,进而实现新栏目的创作,并且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广大球迷的认可与关注。

第二,产品推荐应用。产品推荐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对客户信息、交易历史、购买过程等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进行有价值信息的挖掘。同时,针对同一产品的不同客户访问信息也可以进行挖掘。最终,通过对客户行为的分析,来确定消费者的共,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推荐产品。

除此之外,在产品推荐中,可以在对客户社交行为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社区的营销。对客户微信微博以及社区活动中的偏好数据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符合客户兴趣爱好的产品。

图一

三、如何分析大数据

(一)如何挖掘数据中价值

以匹配广告为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主要有两种数据。第一种是广告库,其中包括广告库以及广告的客户信息[4]。但是这种数据信息比较适合在传统数据库中应用。第二种是用户在观看广告后的行为。可以把以上两种数据进行有效的结合,并通过相应的算法来体现价值。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第二种信息的重要作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并通过群体智能以及群体行为对之前用户使用的效果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具体的反馈机制,将最优质的信息提供给用户,还可以进行搜索或者是查询信息。

(二)如何做处理与分析

第一,更新抽样调查的工作理念。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样本是以往资料综合,所以,可以对相关事务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总体进行了解,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局部。同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抽样框架不稳定,调查目的设定不合理、样本量受限[5]。第二,积极改变对于数据精确度的标准。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数据的来源比较广泛,并且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也有所提高,所以,可以允许数据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大数据时代需要吸收多种数据,但并需要一味的要求数据精准。第三,合理转变数据关系的分析重点。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规模比较大,而且结构也十分复杂,变量的关系也比较繁杂。所以,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应该对因果关系进行仔细的分析,而重要的是对事物相关的关系进行分析。需要转换思路,对事物关系的形式与目的进行详细的分析。

四、 大数据对统计学科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影响

(一) 拓展统计学研究领域

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所以会对各个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给统计学带来影响。在统计学中,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其所要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事物自身的数量特征与关系。其中,统计学研究对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数量性。然而,在传统的统计学当中,数据主要是试验与调查的数值。在大数据时代中,统计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以结构数据度量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包括一些无法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的半结构与非结构数据,其中可以包括动画、图片、声音、文本等等[6]。所以,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领域有所扩大。

(二) 对统计计算规范产生影响

在传统的统计学当中,一般是使用方差、平均数以及相对数等数据计算规范来真实反映事物量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反映事物量的关系与界限,能够通过数据计算规范来计算出具体的数值。但是,半结构与非结构的数据是无法通过传统数据计算规范进行计算的[7]。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数据计算规范也同样遇到了难题。

(三) 对统计研究工作的过程产生影响

1. 数据整理和分析

第一,数据审核。原有的数据审核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严格的检查。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中,对数据的审核就必须要确保数据处理的速度以及预测的准确程度,同时还需要对数处理的规模进行准确的确定,也就是数据量级别的确定。除此之外,因为大数据自身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十分混乱。但是,即使是这样,大数据也能够挖掘出信息内部存在的隐蔽关系以及有价值的知识。所以,大数据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存在准确与不准确两种,但是,任何一种的数据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替换或者是删除的[8]。

第二,数据存储。在以往的数据存储中,审核、汇总以及编制的图表等资料是重点资料,并且需要进行保存起来的。然而,大数据保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存储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需要根据相应的法规计划来确定数据存储的规模。

2. 数据积累、开发与应用

第一,数据积累。传统统计工作主要是根据所制定的研究目的来对数据进行汇总与分类,并进行保存,这样可以更好的为后期数据的分析与查询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大数据的积累中,具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后才可以发现。不容置疑,大数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积累的过程中,不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因为大数据的规模大,结构也比较复杂,无法实现简单的分类,而且,在对大数据进行简单整理时非常容易使其混乱,对其真实性产生影响,可能会丢失具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数据开发。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流动性极强,所以,其自身的价值有再生性。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不会贬值,反而会增值。为了能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对其整合。

第三,数据应用。对数据的传统应用主要是为了对现象进行解释与预测。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应用的核心就是在相关关系前提下的预测。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并且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大数据时代的概念与定义以及构成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同时,对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讨。针对大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分析处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列举了大数据对统计学科以及统计研究工作的影响,进而对今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积极的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等.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31(2):10-19.

[2]张学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J].电子世界,2014(16):5-5,6.

[3]李祥歌,王奇奇,郭轶博等.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及分析[J].电子制作,2015(3):81-81.

[4]刘江娜.大数据时代:为什么数据分析能让你的企业脱颖而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6):92-93.

[5]郭华庚,向礼花.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归档的元数据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24-28.

[6]高书国.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困惑――教育研究的数据困境[J].教育科学研究,2015(1):24-30.

第4篇

关键词:强度相对指标;复合单位;算术平均数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统计学中有大量的统计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相对指标。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与其它指标尤其是与其它相对指标相比,无论在含义、计算方法,还是在计量单位、作用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以及其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也一直备受争议。为了便于理解,有必要先对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和种类等方面进行了解。

一、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及分类

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它表明现象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综合数量表现,也叫综合指标。例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工资、利润率等。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是有一定计量单位的绝对数,也就是绝对数指标。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的人口数、粮食产量、钢产量、国民生产总值等。其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包括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双重单位、复合单位和标准实物单位)、价值单位(也叫货币单位)和劳动单位(如工时、课时等)。平均指标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数,是指将同质总体各单位某种数量标志的差异抽象化,从而反映同质总体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算术平均数,其计算方法是同一个总体中的标志总量与单位总量之比。例如,平均工资、平均成绩等。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叫相对数。它从数量上反映事物在时间、空间、事物本身内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对比关系。由于研究目的和任务不同,对比的基础不同,相对指标可分为以下六种:

1.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又称结构相对数。是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计算公式为: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如:某厂男职工人数占职工人数的70%

2.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又称比例相对数或比例指标。它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计算公式为: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如:某厂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2倍

3.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又称比较相对数。是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进行静态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用以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计算公式为:

比较相对指标=甲地区某指标值/乙地区同类指标值

如:甲地职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

4.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数。以计划数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以表明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

5.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动态相对数。是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之比,借以表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也称为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强度相对指标。

二、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一)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强度相对指标又称强度相对数。是将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是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通常以有名数、百分数(%)、千分数(‰)表示。例如,以铁路(公路)长度与土地面积对比,可以得出铁路(公路)密度,以人口数与土地面积对比得到人口密度,以医院病床数与人口数对比得到每一万人平均分摊的医院病床数,以出生人口数与全部人口数对比得到每一千人平均出生的人数等。这些指标都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密集程度或普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二)强度相对指标的作用

1.强度相对指标能够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弱程度。现实中我们广泛采用人均产量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2.强度相对指标还可以用来表明社会服务的能力。一般是将服务单位数与人口数对比,反映社会服务行业的负担情况和保证程度。

3.强度相对指标还可以用来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遍程度。

三、强度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强度相对数与其他相对数比较,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因为前面提到的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和比较相对数等均为同类现象的指标对比,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子分母计量单位相同,通过对比之后都以百分数、小数或倍数的形式表示,也就是所谓的无名数(即不是以文字作为计量单位)。而强度相对数是有联系的两个总体的不同类现象的指标对比。

对于以有名数表示的强度相对指标,其计量单位到底属于哪一种,不同的教材上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是双重单位,只有极少数认为是复合单位。而本人认为应该是属于复合单位,而不是双重单位。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双重单位,什么是复合单位。双重单位是采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单位来分别表明事物的数量。而复合单位是把两种计量单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示事物的数量。由此可见,双重单位的各个单位之间是独立的,没有运算的过程,复合单位的各个单位之间是有运算的,如人次=人数×次数。而强度相对指标的各单位之间也是有运算的,而且符号“/”是表示除的关系,在这里读作“每”,所以强度相对数应该是复合单位,而不是双重单位。

四、强度相对指标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

从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上看,带有“平均”的意义,这些冠以“人均”的强度相对数往往容易与算术平均数混淆。但实际上强度相对数与算术平均数的涵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都不尽相同。

1.概念不同。2.分子与分母所属的统计总体不同。3.分子与分母是否存在汇总关系。4.指标的表示方式不同。

综上所述,算术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在计算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内容上、计算上、表示方式上都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足迹;汉江流域

0 引言

生态安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1],生态安全所表征的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与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及不受胁迫的状态,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类安全[2]。由于流域生态安全对流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明确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对与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为的影响。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不同的学者基于特定的研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但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类在景观尺度上基于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的评价[4];一类是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乘数模型来进行评价,其框架常参照联合国经济开发署(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即P-S-R)框架模型[5]。然而,适用于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生态模型则并不多。生态足迹法因其能够较好地将生态学原理和数学模型、资源承载力相结合,以此来分析某地区的资源和能源生态性消费,并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源相比较,从而判断其生态性消费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及其安全性,同时由于其引入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使得不同地区间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是作为生态安全评价中一种原理简单、方法明确的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方法[2,6,7]。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的生活水平下人类占用的能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空间[8]。生态足迹分析法引入了“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了统一的度量基础,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9]。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将全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六类,即:化石能源用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水面。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划分消费项目,计算人均年消费量,并将其消费量折算为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用地的面积,再通过相应的均衡因子将人均占用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汇总为区域总的生态足迹,以此来衡量某一区域内人口的生态性消费。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通过引入了生态生产性面积的概念,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性描述,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使用联系起来,并引入均衡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各国各个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可比性和可加性,此方法在是目前较为科学、并简单易行的生态模型[6]。然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评价模型的静态性、贸易调整方法上的缺陷、生态足迹帐户涵盖不全、参数取值的片面性、忽略不同类型土地在功能上的兼容性、忽略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等[10-12],广为学者们所诟病,对此相关学者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模型的改进[13]。自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被引入我国,相关的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2-13]。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尝试[14,15]。

1 本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汉江流域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集中度大,已经对区域生态演变构成巨大压力,流域的生态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在选择汉江流域(湖北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参照生态足迹的方法构建生态性消费指标,并综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和GIS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和分布特征,为相关研究决策和决策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人口、居民食品消费量等统计资料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4)》,《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14)》,《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等统计资料;所用研究区边界及行政界限等图件来源于1:100万《长江流域地图册》。

2.2 数据处理与计算

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在国能的地区间和城市尺度的研究上,缺乏类似于国家尺度的贸易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使得在该尺度上的研究中很难进行合理地贸易调整[11]。因此本研究综合进行了统计资料和研究目标的分析,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比照生态足迹方法,在全省人均消费量的指标基础上选取了12种生态性食品消费量综合构建了生态性消费量的指标。这里只讨论生态性生物资源的消费,并未将能源消费纳入讨论范围。具体而言,就是依据全省年人均消费(原始数据为乡村居民)的12种食品消费量(kg),除以世界平均生产力(kg/ha),将其对生物生态性消费量转化为提供这些消费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a)。然后再通过均衡因子加以汇总,并乘以行政区内的年末人口数量,由此得到县市总生态足迹(ha)。并以此为基础,求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态足迹压力。并对求得的指标进行了基于最大距离法聚类分析(见图1)和GIS空间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见图2)。

表1 2013年湖北省农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

注:因统计数据在统计上缺少湖北省城市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的数据,所以通过综合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消费特点,将湖北省城镇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量按照农村居民的1.5倍计算.

表2 均衡因子及汇总农民人均生态足迹消费

注:均衡因子的选取引自世界各国生态足迹计算研究报告,受数据收集所限结合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不讨论基于产量因子与生态承载力.

表3 县市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

注:为了数据表示和分析的方便需要,将生态性消费压力在总的生态足迹除以行政区面积的基础上乘以104,这并不妨碍本研究的结论.

2.3 结果与分析

图1 汉江流域各县市地均生态消费压力聚类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汉江流域各县市对生态性土地的需求压力呈现明显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差异,通过用统计软件R软件对生态性消费压力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见图1)。从聚类结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汉江流域各县市的生态压力区域差异明显。武汉市的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8.59994,显著高于整个区域其它县市。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市分别为老河口市、枣阳市、襄阳区、襄樊市辖区、荆门市辖区、应城市、天门市、汉川市、潜江市、仙桃市等县市。受到较小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的县市为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房县、宜城县、神农架林区、钟祥市、京山县等县市。通过GIS的可视化表达(见图2),更加可以看出各个县市的这种生态消费压力在空间上差异。地均压力较小的地区为中部和西北部地区,而武汉市及其周边的潜江、仙桃等县市,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所受的生态消费压力较大。结合相关学者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的研究[16],也可以看出武汉、仙桃等地,在这种压力胁迫之下,不断提高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其生态安全的格局在空间上与本研究有较强的一致性。

图2 汉江流域地均生态消费压力分异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汉江流域各县市由于各自的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和人口压力不同,所受到的生态性消费的压力也有着较大差异。并在空间上呈现出特定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域的生态消费压力,并将其差异性在用GIS的可视化手段在空间上加以定位和表达,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维护流域生态安全提供政策参考,促进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通过使用全省统一的生态性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作为讨论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在研究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因为贫困地区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比较低,反而得出越贫困的地区,其发展越合乎可持续的要求的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流域能不同地区之间在生态性产品消费的压力上的关系,并在空间上阐释了这种分异规律。从而为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加确定的执行政策措施的空间定位参考。

由于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本研究并未量化流域内各县市的生态承载力的差异,而是采取了统一的单位行政区面积上的生态消费进行讨论,不能够很好地刻画各个县市实际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别,而可能对生态消费压力产生的不同响应。此外,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汉江流域而言,除了生态性消费的直接压力之外,还受到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起的流域的水资源异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只是从自然资源消费的空间测度这个侧面来探讨了流域生态安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2]刘红,王慧,刘康.我国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环境保护,2005(8):34-37.

[3]黄妮,刘殿伟,王宗明.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8): 1243-1251.

[4]郭明,肖笃宁,李新.黑河流域酒泉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2):457-466.

[5]刘明,刘淳,王克林.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7,26(8):1271-1276.

[6]任志远,黄青,李晶.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4):597-606.

[7]姚猛,韦保仁.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资源与产业,2008,10(3):70-74.

[8]王丽霞,任志远,薛亮.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足迹对比研究――以陕北延安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108-111.

[9]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630-636.

[10]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28(6):197-203.

[11]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8,44(3):493-500.

[12]金书秦,王军霞,宋国君.生态足迹法研究述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4): 26-29.

[13]陈成忠,林振山.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28(12):6252-6263.

[14]武翠芳,徐中民.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6): 799-806.

第6篇

[摘要]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援集和整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统计监督的过程。企业统计工作不仅是企业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本文阐述了企业统计的应用性的作用及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夹策。

一、认识统计

传统概念中统计”一词通常解释为数据的收集与数据的解说。其实现代的统计学已被积极推广到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进行模型分析、如何做统计决策以及动态数据如时间序列趋势分析与预测等多个领域。现在不仅政府部门需要用高效率的统计方法来调查人口、财经、交通、教育、国防等状况。民间各大行业、工商业界的经营者,也常借统计数据来评估公司是否处在预定的目标状态、营运状况是否有效率等问题。并借此来比较其他同类型企业的营运状况用以评估或改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寻求最合适的经营模式。

二、企业统计的作用

企业统计是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整理成表格或文章,供各级领导了解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之用同时向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就像是个国家的大车间。企业统计是为填报上级管理部门的报表而设置,因而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自然主要是首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生产经营者,要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拼搏这样虽然企业统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的职能还是存在的。但已经不是首要的,首要的任务是如何从企业统计这个企业管理基本手段的专业特点出发来为企业生存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统计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快速、高效、直观的数据信息。由于财务核算其数据往往是事后,不能非常及时地提供各种数据。同时财务数据也具有相对抽象性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统计数据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各种格式的数据,如产值完成情况、订单完成情况、利润完成情况等数据。格式也可以灵活提供。统计可以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

统计为企业在向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申报各种项目、获取各种荣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和必不可少的资料。企业在申报如国家名牌、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各种优惠政策、评优等活动真实、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规范、科学的统计台账等资料,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有的企业统计数据无案可稽。往往数据问自相矛盾。经常出现“数据打架”,前后不一致,延误了项目或优惠政策的及时申报给企业带来无形的巨大损失。统计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的现代化建设。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是企业统计的内容,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许多工作是靠统计工作来完成的。是相辅相成的。

三、企业统计的现状

1国外企业统计现状

发达国家经济状况较之中国仍然保持了较大的优势其市场经济体制也比中国完善,统计学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国外大型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统计系统,其对企业经营信息统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统计监督。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2国内企业统计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国家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要求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企业统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为国家制定计划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还没有根本变化。新的统计调查任务要求又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要求企业统计人员,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国家法律规定的各项统计任务的同时。不断为企业统计工作的转轨变型积极进行探索紧跟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有新进步。但是统计工作目前还面临困境。重要表现在。

(1)“报表型”工作状态没改变

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统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统计机关和行业主管机关统计部门。企业在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条件下,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信息,但面对政府部门和主管机关的多层需求,企业统计工作忙于应付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这种“报表型的工作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

(2)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不足

目前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一般只能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则严重不足。

(3)统计人员配置与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反差

企业统计队伍构成、素质、工作能力与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反差。目前不少企业统计人员配置一般都是按照统计报表任务的要求进行的。缺乏中高级统计人才,加上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统计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第7篇

国际统计数据生产者:国际统计机构

在全球和区域一级,国际统计活动非常活跃,几乎每一个国际组织都有自己的统计部门,拥有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全球主要的政府间国际统计机构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它是国际统计组织体系的最高机构,隶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每年年初召开一次统计大会,讨论和审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提出的统计要求和行动建议;讨论和审议国际统计机构提出的统计行动计划、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原则和方法的制定及提出修订建议等。

联合国统计司: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指导下,负责日常统计工作,收集、整理、全球基本统计数据;建立、维护和更新联合国统计数据库;协调联合国各专门统计机构的统计工作;负责国际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在全球的推广和执行;总结和推广国际上最佳统计实践经验和做法。

联合国五个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统计机构:从事本区域的统计工作,包括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西亚经济和社会委员会、非洲经济委员会。

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统计部门: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国际统计工作,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国际民航组织等均有自己的统计部门。

联合国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统计机构:围绕政策需要开展国际统计工作,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石油输出组织、欧洲央行、欧盟统计局、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均开展统计工作。

除了上述政府间国际统计机构以外,还有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国家和跨国公司收集、某一行业范围的全球统计数据,如英国石油公司每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世界通用的统计语言: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

收集国际统计数据的目的是进行数据汇总、对比,反映全球的发展情况,对比各国发展差距。鉴于此,在国际层面上,我们需要一套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用共同的统计语言来编制、描述各国统计数据,保证各国统计指标的定义、概念、口径、方法和分类一致(见表1)。研究、制定、修正国际统计方法、分类标准,是国际组织统计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国际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国际统计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制定、修正的基本程序为:由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国际统计机构向联合国统计大会提出关于制定或修订统计方法和分类标准的建议,征求大会意见,经审议通过后,委托统计专业工作小组开展研究。该小组在每年联合国统计大会上报告研究进展,在反复讨论、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之后,最终确认制定或修订工作成果,然后在全球进行推广。统计专业工作小组几乎涵盖所有统计专业领域,小组内云集了来自院校、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最优秀的统计学家。他们不仅制定标准,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修正标准,推出新版的统计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专业工作小组主要包括国民账户工作小组、农业和农村统计问题机构间专家组、商业注册问题威斯巴登小组、奥斯陆能源统计小组、沃尔堡服务统计小组、价格统计工作小组、德里非正规经济部门统计小组、环境经济核算专家委员会、乌兰巴托自然资源统计小组、建立数据和元数据交换标准工作小组,还有区域组织的统计委员会、卫生统计工作组、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办公室等。

国际统计数据使用:灵活的类型和便捷的数据库

按来源和用途不同,可将国际统计数据大体归纳为4种类型,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满足政府制定政策、监测发展目标,以及社会各界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需要。

国际统计的基础数据。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有相应的数据交换关系和交换渠道,通过成员国填报国际统计报表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国际组织可收集各国统计基础数据。比如我国每年向联合国、世界银行、IMF、国际劳工组织等11个国际组织报送40多种统计报表。国际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汇总,形成世界总计、分区域、分国别、分专业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通过利用国际统计基础数据,可以分析、对比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反映各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国际统计衍生品。它是利用基础数据汇集出来的专门数据集或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和监测全球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主要包括千年发展目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球主要指标、欧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OECD绿色增长指标体系、OECD经济全球化指标体系等。

全球综合评价指数。利用国际统计基础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平均或简均,测算出反映各国综合排名情况的评价指数,主要有全球竞争力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知识和创新指数、生活幸福指数、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指数等。

组织全球性统计合作调查活动,取得第一手国际可比的统计数据。对这类统计数据的获取过程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时间、人力和经费会消耗较多,比如广为人知的国际比较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多指标类集调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等均属于此种调查。

第8篇

摘要:结合福建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阶段工作,对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长系列法和典型年法的应用、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的计算、河道外用水的界定、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的分析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为了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在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与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进行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阶段工作中,对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长系列法和典型年法的应用、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的计算、河道外用水的界定、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的分析等技术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

众所周知,根据水文数理统计学理论,频率和频率曲线的组合计算常采用频率组合公式法、图解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不同水资源分区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不能简单地按同频率相加而得。同一水资源分区各变量因同频率出现机率较大,故在数值上可以相加。正因为水文变量的地域性与差异性,水资源分区往往要从一级区一直分到四级区或五级区,供需平衡成果才能满足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精度要求。但是,在区域和流域汇总时,在理论上又碰到困难。即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中,不同频率代表年的来水、需水、可供水量、余缺水量等水文变量有严格的频率概念,不能简单地相加。可是,同一个供水设计保证率(即相同的设计供水标准)下的各计算单元的缺水量,因是各区域需要采取供水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的水量,对应的有水利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工程量与投资是没有频率概念,缺水量也可不带频率概念,是可汇总相加的。实际上不同保证率的缺水量(如有的区域灌溉保证率取P=90%,有的区域灌溉保证率取P=75%)可理解为满足规划的供水标准(供水保证率)下的缺水量,也可汇总相加。就如防洪规划一样,各地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有的为200年一遇,有的为5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量或工程投资可汇总相加成某省的总工程量和总投资。与各地发生设计洪水大多数不会同时出现一样,各区域缺水大多数也不会同一年发生。

二、长系列法和典型年法的应用

根据《技术细则》,“原则上供需分析应采用长系列调节计算”。对此,笔者的理解是:有长系列水文资料的大中型水库及多年调节水库应采用长系列法。长系列法的主要优点是:可进行多年调节,考虑了来用水年际变化,不需要来水、需水、供水是同一频率的不合理假定等。长系列法的主要缺点是:要收集大量的来用水资料,来用水计算工作量大,而对于中小型工程及引提工程,长系列资料是无法得到的,硬性地要求长系列法,其成果精度也是难以把握的。

典型年法的主要优点是资料较易取得,计算工作量较小。《技术细则》规定,“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一般采用长系列按月调节计算,无资料或资料缺乏的区域,可采用不同来水频率的典型年法进行”。设计典型年法主要缺点是假定来水、用水、供水是同频率发生,该假定在小区域范围内可近似成立,到大范围区域内来水、用水不同频率,而供水保证率是二者平衡后的成果,更是不同频率。实际典型年法只能反映某年小区域内具体情况,在大区域内,由于水文气象条件的差异较大,某个单元该年受旱严重,另一单元该年可能不缺水,有余水,也可能洪涝严重。例如:东南诸河一级区P=90%保证率选择1971年为实际典型年,我省闽东诸河二级区来水频率P=95.3%,闽江流域二级区来水频率P=78.3%,闽南诸河二级区来水频率P=73.9%。如到三级区或四级区则差异更大。因此,笔者认为,典型年的选取和汇总,不宜在较大范围内进行。

至于采用长系列法和实际典型年法能否解决或避开流域与区域汇总时碰到频率组合的难题,笔者认为也是难以做到。当然,采用长系列法和实际典型年法从五级区、四级区、三级区逐步同时段相加,可以得到二级区和一级区的来水、需水、可供水量和余缺水量成果,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应用作用不大。例如,福建省各四级区有1130年长系列资料,汇总到三级区、二级区、全省得到1130年来水、需水、可供水量、余缺水量4个系列资料,通过排频、适线,可得到福建省P=90%来水、需水、可供水量、缺水量成果,但该成果数值被合并、被均化,很难反映福建省实际缺水状况。如从资源角度出发,应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指标反映水资源,基本上能满足水资源配置工作的要求。

三、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的计算

水库或灌区记录的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利用难度较大。因每年灌溉面积、作物组成、渠系运行状况、水库或灌区管理调度等不定因素影响,缺乏一致性,故长系列实际灌溉用水资料不但不能直接利用,而且还原也很难。福建省在规划设计中长系列灌溉用水资料用以下3种方法推求:

a)根据常规气象资料(气温、空气湿度、气压、风速和实际日照时数)及推算地点的海拔高度、纬度,用彭曼公式推算参考作物需水量。根据作物生长期及相应降水,采用逐时段田间水量平衡法求出补水灌溉量。即单项灌水定额,用作物组成(复种指数)加权平均得灌溉定额,乘以规划灌溉面积即得长系列用水资料。

b)只计算50%、75%、90%、95%典型年灌溉定额,把这4个数据点绘在频率格纸。通过4个点绘得灌溉定额经验频率线(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也可采用P一Ⅲ曲线),在线上按降雨频率查得各年灌溉定额,灌溉用水年内分配移用邻近典型年年内分配,由此得长系列用水资料。

C)采用枯水年分析灌溉定额。分析连续枯水年、枯水年和枯水年前1~2年灌溉定额,如水库调节性能为年调节及季调节以下水库,可只计算枯水年灌溉定额。如水库为多年调节,除计算各枯水年灌溉定额外,还要计算枯水年前一年灌溉定额,其他年份同b)法。福建省有连续枯水两年(P=90%年前一年为P=85%的破坏程度比P=95%年前一年为P=10%为大),连续3年枯水年较少,选择可能破坏年份及前1—2年计算灌溉定额,其他年可用频率线查,不影响成果。福建省东张水库、东圳水库、山美水库等大型灌溉水库曾按a)法计算,精度是高,但工作量太大,难以普及。b)法工作量小,但精度较差,假定降水用水同频率不合理。c)法工作量比a)法少很多,且精度与a)法不相上下,因丰平水年来水量较多,灌溉定额有误差,不影响水量平衡成果。因此,我恕一般推荐用c)法。

四、河道外用水的界定

福建省的福州和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引闽江和晋江、九龙江水对市区内河进行冲污,该部分生态环境用水有人认为是河道内用水,笔者认为是河道外用水。理由是:引水冲污用水与绿化、清洁等生态环境用水一样,也是一个用水户,引进是干净水,回归河道是污水,类似工厂冷却水,引进是冷的干净水,回归河道是热污染的水,虽然水量没有消耗,但水质变了,而航运、保持河道最小生态基流、发电用水等河道内用水,不但没有改变水量,也没有改变水质。

五、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的分析

目前水资源系统多为多目标多用户系统,工业生活用水保证率为95%,灌溉用水中,提水的为75%,引水的为80%~90%。不同用水保证率如何计算不同频率的用水量,以某供水区为例,供水保证率为95%,灌溉保证率为90%,那么在19=90%年份,供水用水、灌溉用水均应保证,那么在P=95%年份,供水要保证,灌溉用水该用多少。福建省对此问题有几种作法:①以该年灌溉需水量的60%~90%给水,这种作法人为因素任意性大。②在P=95%年份以P=90%年份灌溉用水给水,可是P=95%年份的来水已比P=90%年份少,灌溉用水怎么能按P=90%年份给水,应比P=90%年份用水还要少。③按19=90%平衡,供水灌溉均要保证,在P=95%年份仍要按供水灌溉要求进行平衡计算。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下,余下的供灌溉用水,灌溉用水该削减多少就削减多少。从用水保证率出发,可能第三种用法较合理。

第9篇

【关键词】MFS SNA 金融主体统计分类

货币与金融统计(简称MFS)是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信贷、债务等金融总量数据。为了得到宏观经济的金融总量数据,我们需要对所有相关经济主体的交易数据进行统计,由于这些经济主体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要得到能够反映宏观总体水平和不同部门之间交易情况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数据,我们需要对金融交易的不同交易主体同通过基本单位进行部门分类,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各个部门的交易数据进行汇总。

在统计工作中,我们通常使用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在货币与金融统计中,我们一般注重的是经济活动的交易行为和结果。对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作比较,可以知道基层单位只能说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位,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交易单位,所以在MFS中,我们通常将机构单位作为划分部门的基本单位。《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版)中对MFS数据提供了标准分析框架,也为主体的划分提供了相应的准则,通过一定的规则对经济主体做出了机构分类。现目前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核算也是依照MFS2000中的概念体系进行编制的。

更主要的是MFS是在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更主要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的核算,而MFS是专门针对货币和金融方面所做的核算,所以,二者在对于货币与金融统计方面总会有着差异。所以本文将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和《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版)为依托,对 MFS2000和SNA2008有关货币与金融统计中的主体划分进行介绍。

就范围而言,货币与金融统计分为货币统计和金融统计两个方面:货币统计就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统计,主要是包括金融公司部门及其分部门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和流量统计;金融统计是对经济中所有部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流量和存量的统计。货币统计的范围仅限于金融性公司部门及其此部门的资产和负债。而金融统计数据则包括经济体中各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所有金融存量和流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货币统计的主体是金融性公司,金融统计则涉及经济过程中的各个部门。但由于金融公司的金融资产和负责占据着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此就仅仅对SNA和MFS金融主体的分类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将通过SNA和MFS金融主体(金融性公司)的具体分类的具体情况来对二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可以看出,SNA2008和MFS2008对于金融性公司分类大体上是一致的:金融性公司主要都是分为金融中介公司和金融辅助公司,不过SNA2008将专属金融机构和贷款人单独划为了其他金融性公司这一类,同时还将货币市场基金(MMF)和非MMF投资基金单独作为金融中介公司的两项,但在MFS2000中,这两项都是划分到金融中介公司其他金融中介公司中的。这样做的原因是虽然专属金融机构和贷款人也提供金融服务,但是其大部分资产或负债没有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所以,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数据就将没有进行公开交易的部分单独列为一项。

此外,SNA2008将保险公司和养老保险作为单独的项目分在金融中介部门下;在MFS2000中,这两个部门却是作为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子部门划分的。这是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反映的是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将保险公司和养老保险单独划分可以展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图景;而MFS200将保险公司和养老部门划在其他金融中介部门下是为了将其作为信贷和债务数据编制的贷款方,从而编制出更加清晰的金融总量数据模型。

其次,MFS和SNA这两种核算体系对于一些概念定义上存在差别。

在MFS2000中,金融性公司部门是指包括所有主要从事金融中介或相关辅活动的常住金融性公司或准公司;而在SNA2008中,金融性公司部门是指包括所有的主要从事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金融服务活动(包括保险、养老基金服务等)的常住公司。

MFS中的金融主体是从广义角度分析,包括货币主管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性公司以及附属公司。SNA则是从狭义角度进行定义的,它认为管理或监督金融公司的机构属于政府部门,而不是属于金融性部门。MFS2000中的金融辅助机构是主要为金融市场提供服务、但不获得所经手的金融资产和债务所有权的机构单位;而SNA2008中的其他金融公司是提供金融服务、但其大多数资产或负债并不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机构单位。它们各自的金融性公司定义的不同以及分类目的不一样也使得相同的机构部门划分的不同。这样也能解释二者在一些部门划分不同的原因。

最后,SNA2008主要是为整体国民经济统计提供一个一致的规定和建议,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而MFS2000则是对于SNA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细化,所以它们在有关主体分类方面既存在相同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所述,MFS和SNA对于金融性公司的分类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二者在核算目的和背景上的差别,在金融主体划分上产生了一些区别,我们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应当考虑具体情况,结合SNA和MFS的基本思想,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统计。

参考文献

[1]杜金富.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01).

第10篇

【关键词】德尔菲法 企业法律风险 识别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

企业法律风险一词产生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可以说是与21世纪几乎同步产生并且为人们所知的,我国出现法律风险这一词可以追溯到《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际论坛》中,但是仅仅提出企业法律风险的说法,但并未对其做任何概念界定。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则正式官方解释该词:“企业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未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发生侵权违约,从而使企业因未有效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以至于面临不利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一般以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对企业风险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对比前几种风险,不难发现,企业法律风险有以下的特征:

(1)专业性。企业法律风险与自然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相比,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涉及到相关法律专业知识的内容,此外,对于识别企业法律风险的人员一般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而且也需要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不是一般人都能识别的。此外,有时还需要各方的参与,例如外部法律专家、行业专家等等与内部的法律管理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充分有效的识别出企业法律风险。

(2)相对确定性。自然风险因其不可抗力、财务风险因其内部性以及运营风险因其市场因素等都具有不确定性质,难以预防;企业法律风险则不同,因为企业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违法、犯罪、侵权或者违约等范围内产生和发展的,相比之下则比较确定。例如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的专利则要面临专利权人追究企业的侵权责任,而企业则要承担这种侵权的民事责任。

(3)可控性。以自然风险、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为例,其可以通过企业风险管理或者风险防控将其产生的损害可能性降低,但因为这种风险由于自然力和市场因素从而导致不能够预测,所以不能从源头将其控制;企业法律风险则不一样,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基本为我们所知晓,企业遵循或违法等行为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进而能够很有效的通过一定的方法识别并且控制这些法律风险。

二、德尔菲法简介

德尔菲法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它是通过书面的方式背对背征询并且汇总专家们的意见,并综合整理意见。随后将这些意见发还给专家进行下一轮的归纳和反馈,一直循环往复,直至专家的意见得到趋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比较主观的预测。这种方式最初是由美国的兰德公司提出,之后在很多领域中能够见到其踪影。

德尔菲法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匿名性。从事预测的法律专家是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法律专家们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独立对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和进行调查研究、查阅资料。

(2)反馈性。因为德尔菲法具有匿名性的特性,专家的意见一般比较零散,不统一,单单依据一轮的调查结果不能得出结论,因此为了能够让专家对每一轮得到的意见和情况有所了解,组织者有必要整理、归纳以及综合每一轮的专家意见,并且在下一轮中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参与的专家,使他们能够根据综合的意见进一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统计性。在应用德尔菲法进行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时,需要将企业法律专家的意见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处理,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所以,德尔菲法所得的结果带有统计学的特征,既反映了专家法律风险意见的集中程度,又可以反映专家法律风险意见的离散程度。

三、德尔菲法识别企业法律风险

鉴于德尔菲法采用的是背对背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结果,那么其横向之间就注定不发生相互之间的牵制及联系,仅发生纵向之间的反复调查过程。由此,德尔菲法普遍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

首先,根据要识别的法律风险种类成立企业法律预测工作组,进行预测前必要的筹备工作,包括必要的前期调查以及重点法律风险评估。

其次,成立企业法律风险评估专家组。专家组一般按照所要识别的内容确定相应的专家人数、包括相关领域,不单单法律方面的专家,目的是为了能够全面的了解企业法律风险,多方面进行预测和防控,专家人数一般不宜过多,20个以内最优。

再次,将所要预测和分析的企业法律风险的背景资料等相关材料分发给各位专家,并且对所要预测的企业法律风险提出问题和要求,限定范围,让各位专家独立地做出书面答复,相互之间不能有任何的交流或者讨论。

第四,将专家所做出的答复以及他们就预测的结果让专家进行说明,主要以预测结果和背景资料为限,整理、归纳并且综合这些专家的结论,并且将这些汇总的材料制成汇总图标,隐去相关的人名,发还给各位专家,让他们比对后修改自己的意见。

最后,循环往复多次,直至每一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此最终结果则为专家对该企业法律风险预测的结果。

企业通过德尔菲法对企业法律风险评估的结果,修改或重新制定行动方案,可以有效减小风险,能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率,得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统计 作用 准确 及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工作已由单纯的统计信息搜集整理职能转变为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统计部门已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国家和现代企业重要的咨询和监督机构.

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1、统计工作触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统计工作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自己有多少生产总值,有多少财政收入,有多少能源供应,有多少外汇储备;一个地区有多少城乡人口,有多少就业岗位,人均收入有多少,物价水平有多高;一个企业,自己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需用多少原料,能有多少利税;一个家庭居家过日子,包里还有多少钱,缸里还有多少米,这些都需要各个层面的统计工作提供全面真实的统计数据。可以说,统计工作几乎能触摸到国民经济的每一根神经,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

2、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统计的重要性在于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生态环境等,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统计工作对政府部门如此重要,对企业经营管理同样重要。对企业而言,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工作,定期统计各方面数据,对企业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作深入调查,分析报告,提出建议和设想,同样能为企业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企业的各项管理就将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

同样,统计工作在玻璃行业中也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结合洛玻集团洛阳龙昊玻璃有限公司的统计工作谈一点统计工作如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洛玻集团洛阳龙昊玻璃有限公司是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自投产以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统计管理是整个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统计工作涉及人、财、物、产、供、销等多方面,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充分发挥统计对企业决策的参考作用,才能用统计数据支持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的有效运行。

一、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统计的作用体现在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上。统计工作依据岗位工作量化指标进行全面真实的数据反馈,系统地反映生产经营过程的变化,为企业管理中的岗位绩效提供真实的数据反映并起到监督作用。统计工作以上三大功能有利于对照生产经营过程变化,有利于对照历史资料变化,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因此,龙昊公司狠抓统计队伍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完整、严谨的统计网络机构,加强统计管理向综合管理型统计发展,逐步建立一个上下成线,纵横成网,专职负责,统一管理的综合统计信息网。有专管部门负责,配备了专职综合统计人员,各部室、车间设置了专、兼职统计人员形成纵向联系;在横向上,基层各有关职能科室均有统计人员,既与车间统计紧密相联又与专业处室相沟通。专兼职统计人员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车间,形成统计数据专递及时、数字真实可靠、报表完整的统计网络体系。确保了龙昊公司统计能够准确及时地取得各类数据,统计数据质量较高。

二、制度化,规范化的统计管理保障了统计工作的有效性

1.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先后制定了 “统计报表制度” “专兼职统计人员岗位职责”“仓储管理统计的规定”“能源统计管理细则”“生产统计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使公司统计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管理轨道。依据制度对各单位的统计报表的质量、及时性、规范性进行考核,对统计台帐的标准化,对各数据来源不定期进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了龙昊公司统计工作健康发展。

2、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等,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及时上报;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3、稳定统计队伍,加强自身改造。要想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注重统计队伍的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广大统计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参加《统计法》、《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基础与实务》《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与实务》《调查分析基本写作》《调查报告写作》《工业企业统计》《能源统计》等科目的学习,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4、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中蕴涵着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使统计信息及时地为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龙昊公司统计系统应用计算机起点较高,公司各单位的统计岗位都配备了计算机。对各单位的统计人员进行计算机业务培训,把计算机的开发应用作为统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使统计人员从繁琐的过录、整理、计算、制表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统计设计、分析预测上,使统计部门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的作用。

5、统计质量优化是当前统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灵魂,统计优质服务应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任何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工作都是不允许的。为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工作各环节,提出“数据准确及时性”的要求,上道工序应达到使下道工序满意的质量标准,下道工序有权监督和追究上道工序的统计质量责任。比如入库员要为仓库统计提供准确入库单据包括产品品种、规格、厚度、箱、包、架、等级、等,采装车间和产检要为生产统计提供及时、准确的产质量数据,包括板宽、拉引量、拉引速度、测定速度、产量、等级等原始数据。最终每天的产值、产量、销量、质量、总成品率、库存、大宗原燃材料每一单项的消耗等基础数据将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汇总到综合统计,月底集中汇总上报。由此,可以看出,基层的统计数据来源质量稳定、及时、准确,是统计工作的根本保障。

第12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Minitab统计软件;六西格玛管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最大化的提高公司的利润和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目标,从而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以客户为导向,全员参与和持续不断地改进。六西格玛管理正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相对来讲,Minitab统计软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是比较适合的。

六西格玛管理中的精髓和真谛“以事实和数据驱动管理”。然而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得出的最重要的信息用以改进工作,这些数据的转化离不开概率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概率统计课程的建设应逐渐与经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教学重点也应由教授转变为应用,化繁为简。故而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六西格玛管理思想融入概率统计教学。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是基础较弱,学习惰性较强,没有求知欲。因此尝试在教学中,辅助Minitab统计软件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要敲敲键盘就能解决复杂的难题,把学生从纯数学的深渊解救出来。

1 Minitab统计软件的最大特点

Minitab管理统计软件是目前各种统计软件中比较简单易懂的一个。在国外大学统计学所开设的统计软件课程中,Minitab与SAS、BMDP并列,甚至有的学术研究机构专门教授Minitab之概念及其使用。它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功能强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Minitab软件功能齐全,一般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都可以应付自如。

2 Minitab软件辅助概率统计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概率统计学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能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平台,另一方面能使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3 Minitab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1)Minitab在概率计算中的应用。

商店收到1000瓶矿泉水,每个瓶子在运输过程中破碎的概率为0.003,求商店收到的1000个瓶子中,恰有两瓶破碎的概率以及不超过两瓶破碎的概率。

这是利用二项分布求解计算的一道典型习题,对高职学生计算求解有一定困难,学生对公式记不准,记不牢固,排列组合的内容掌握不好,即使能转换成用泊松分布查表近似计算,有的学生还是掌握不了查表得方法。

通过调用Minitab,选择计算>概率分布>二项(B),点击概率选项,在试验数选项中填写1000,事件概率选项中填写0.003,点击输入常量选项,填写2。确认得到结果:恰有两瓶破碎的概率为0.224154。

同样的方法,选择累积概率选项,即可计算出不超过两瓶破碎的概率为0.422853 。

通过软件求解,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直观的得到计算结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Minitab在正态分布教学中的应用。

正态分布是概率统计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正态分布两个参数对密度函数的影响,教师在演示正态分布函数图像时,可以先固定一个参数,让另外一个参数改变来加以绘制正态曲线。教师可以通过图形>概率分布>不同参数, 选择正态分布选项,填写有关参数后,就可以在同一张图上显示多条均值不等、方差相等的正态曲线。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可以自行得出两个均值相等,而方差不相等的正态曲线2。同学借助图像,可以清楚的领会正态分布中这两个参数的作用。通过软件的直观展示,便于学生掌握结论,化繁为简,提高学习的兴趣。

(3)Minitab在样本的均值与方差的研究中的应用。

样本均值和方差也是概率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六西格玛管理中对产品指标的考察的重要内容。在开始一般的数据分析前,用户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而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均值和方差亦可通过Minitab软件来完成。

首先我们调用Minitab,将原始数据输人到第一列,命名为“成绩”。

选择“统计>基本统计量>图形汇总”即可得出输出结果2。

学生成绩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udent scores)

在分析结果中里面不仅有我们关心的样本均值和方差,还有很多描述性统计结果呈现在分析图表中。

4 假设检验中Minitab的应用

一个纤体中心想了解会员在选择动感单车和普拉提两种健身方式对纤体的影响,从而得出对纤体中心课程设置是否做出改动的决策。他们从动感单车班和普拉提班分别随机抽取15名和10名学员进行体重减轻的调查,得到如下结果(单位:千克)

试判断两种纤体方式在减肥瘦身效果上是否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5%)。

建立假设:

调用Minitab软件,(1)选择“统计>基本统计量>双方差”。

(2)输入数据后,点击“确定”,得到输出结果及图形。

(3)由输出结果中的F-Test的p值=0.65>0.05,得出结论,不能拒绝原假设,即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锻炼对体重减轻影响的方差是相等的。

再次建立假设:

(1)选择“统计>基本统计量>双样本t”。

(2)选择“假定等方差”,点击“选项”后,在“置信水平”选项中输入95%,在“备择”选项中输入“不等于”。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3)输出结果表明,由于p值=0.159>0.05,得出结论:不认为两种健身方式在减肥效果上有不同。

这就是用Minitab做假设检验,相当简单实用。

在高职概率统计课程中采用Minitab软件教学后,避免了许多深奥的概率理论知识的研究,直观展示的图形,使学生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及预测得心应手。学生不再需要把精力放在公式的记忆和计算,复杂的统计问题轻松解决。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能学”,继而变为“我要学”,简单的六西格玛管理思想融入到概率统计教学中,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的概率统计课程的实际应用,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学习概率统计课程无用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