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13 17:2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第1篇

现代设计中,如何对待本国文化传统是存在分歧的。有观点认为现代设计起源西方,理当追随西方主流设计元素和观念,对将文化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的观点不屑一顾。也有一些设计者在作品中过度使用传统元素,形成了在现代设计中堆砌传统符号的滥觞。完全摒弃和不假思索都是对文化传统地不尊重和不理解。如何消除偏见,在设计中合理运用文化传统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的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它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印刷术实现的,而印刷术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平面艺术的表现手法还有书法和国画。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是可以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得到启发的。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有重叠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通常传统文化指具体的旧有的文化形式,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建筑服饰、中医武术等。而文化传统则泛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我们在品鉴传统文化时对形式的回味,对思想的认同,对意境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文化传统影响所致。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已经取得了一些认可,诸如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中的许多设计都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符号:中国红、中国龙、京剧、汉字、四大发明、旗袍、大红灯笼、中国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被黏贴在现代设计中,发展成了中国设计的象征。这种教条的设计理念带来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渐渐发展成单一的标志,降低了设计的品位,陷入了缺乏突破的窘迫。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万载,产生的设计元素不可计数。对中国现代设计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其中的珍宝的是需要深入挖掘的。以字体设计为例,中国古代文字最早通过象形、会意、仿音结合形成体系,每个字都自成体系,本身有完整的架构,类似图形,这些特点本身十分适合进行艺术设计。更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定型文字,进一步丰富了平面设计创作的空间。但是,中国文字也存在着形式复杂,难以完全掌握的弊端,但中国文字所展现出的民族信息和文化底蕴是独一无二的。

日本与中国有着相似的东方文化背景,但其为了使本国的设计融入国际环境,不得不大力发展非日本化的设计,但同时日本也很重视保护民族性的设计。这种双轨制的设计理念在赢得国际经贸的同时也为日本本民族的文化争取到了广泛的了解和欣赏。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止于形式的应用并非设计的真正意义,除了体现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性。故而使用“文化传统”要比“传统文化”更贴切,这就意味着设计是对于那些思想精髓和民族气韵的传承。纵观国际上在设计领域领先的国家无不如此,德国设计的理性主义与他们一丝不苟的民族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法国设计热衷奢华风格与他们早期认为设计是为权贵服务的思想是一致的;而现代设计革命在英国产生与英国历史悠久的民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主义设计能够被荷兰、日本和斯堪半岛的国家最早接受,也是因为这样的设计风格与他们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设计思想都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正是设计先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传统彰显的是形态、意境和神韵,所传达出来的是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感,可以概括为“行”、“意”、“势”。在艺术上具有很高成就的青花瓷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青花纹样的清丽典雅,青花瓷倍受青睐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它飘逸自然的风格符合中国道家文化的审美思想,云淡风轻的气质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确地把握住现代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精神归宿,才能使得设计出的作品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引起共鸣。

中国文化传统与平面设计

随着中国平面设计成熟与发展,传统元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挖掘出具有文化基因的设计元素,就必须了解不同元素所传达的思想信息,除了细节的展示,更深层的是把握时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对于文化传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从“有形有意”到“无形有意”再到“无形无意”的升华。如果“无形无意”了还能表达出传统的元素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还留有精神层面的、哲学思想层面的文化传统,甚至是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否定,那都是一种结合。并且越是“无形”的应用,越能证明设计的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思考,从传统中领悟到了真谛,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打动人。

我们已经知道无视传统,否认传统的做法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的存在与否、生命力如何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如何应用,好与坏不在传统本身,而在于每一个生活在传统之中的人如何看待它。

中国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独有财富,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常常被寓意为一种形.一种意和一种美的化身,包含着人与传统元素的和谐统一。它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现代设计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正散发着光芒。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文化传统;存在样态;文化特征;传统观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of Fine Art

YAN Qing-lai

(School of Fine Ar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美术事象,彷徨困惑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逻辑点,即美术文化传统是指什么,或者说美术文化传统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美术文化传统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样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美术文化的良性变迁。

一、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界定

“传统”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意为“驿站”,以后逐渐引申为“传达”、“延续”、“继承”之意。“统”,其本意为“丝的头绪”,引申为“系统”,“纲要”之意。“传统”合为一词后,指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根性的模式及行为规则。《辞海》界定传统为“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①在文化学中,对“传统”的代表性表述是“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②在此意义上的“传统”,就是文化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就是文化传统的同义语。然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以传统相称时,大多指向为历史。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传统”、“文化传统”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混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别。《人学词典》对“文化传统”的定义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生活方式。” ③这与“传统”的界定近似。而“传统文化”,则指“由传统的作用而产生的凝固、稳定的文化形式。……它相对于现在,却是一个相对凝固而稳定的即成事实。……体现传统形式化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④此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差异。庞朴在其著作中论述说“传统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是一个死的,……是过去已经完成了的那些东西。” ⑤而所谓文化传统一般“指的是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潜意识。……集体的无意识是整个民族即凡是这个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都具有的这样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动或集体的无意识的行动,这些东西叫做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传统,叫做文化传统。” ⑥朱维铮在文章中从不同的层面详细论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⑦,而张岱年、姜广辉则指出“‘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意义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的意义是指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以致对现代仍有重大影响的内在因素。” ⑧刘梦溪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之前,称作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之后的精神链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 ⑨王炯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横向的概念、静态的概念、文化‘源’(狭义)的概念。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流传、通古贯今的外汇内涵。中国文化传统则是一个纵向的概念、动态的概念、文化‘流’的概念。” ⑩从众多学者关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界定看,无论各种界定的侧重点为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不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总之,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事象,相对于现代而言,就是传统的。“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世代沿传的那些相对稳定的,体现文化的质的规定性的本质内核。

简要地区分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切入美术文化传统与传统美术文化的区分。传统美术文化是历史上一切美术文化现象,相对于现代美术文化而言,它并不对整个美术文化有决定作用,只是指明时间概念,是体现传统形式化的凝固、稳定的文化形式,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处于定型样态的文化现象。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美术文化演进中出现的对人类美术文化有过很大决定性作用,并且依然活在现实中的那部分根性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流向,其影响及于现在以至未来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内隐和外显的要素,是历史沿传下来的美术文化域内的规则,制度,思想,信仰等等行为模式的总和。

二、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

所谓存在样态,是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体现出的形式与状态。任何事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都呈现出特殊的形式与状态。美术文化传统是内隐的,动态的。因此,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线性构成排列,而是呈现为有机联系的复杂的存在样态。梳理清楚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美术文化传统,形成相对合理的美术文化传统观。

1、美术文化传统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正如前面所说,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美术文化演进中出现的对人类美术文化有过很大决定性作用的,沿传下来的根性的东西。既然是美术文化演进史上沿传下来的,那么一定有其历时性的延续性。它是贯穿美术文化演进史的,是历史延续性的表现。比如,属于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视觉性因素,是美术文化自形成时直到现在以至将来都在沿传的因素。因此我们说,美术文化传统是历时性存在。“讨论文化传统,必须辨别现实中间有无踪影。”B11辨别是否为美术文化传统,必须注意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然活在现实中的那部分根性的传统。如若只是存在于美术文化演进史中,而现实中不存在,那就是历史的遗存,属于“死文化”的范畴,而只有“活文化”才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B12由此,美术文化传统必然存在于当下各种美术事象中,我们可以用共时性存在来描述。而相对于传统美术文化而言,它仅仅是历史的存在,它出现在美术文化演进中的某个阶段,只是美术文化演进中的一个过程,一个已经定型化的美术文化现象而已。因此,美术文化传统一定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任何美术文化传统必定有其历时性的发展轨迹,以及其共时性的存在样态。

2、美术文化传统是时间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按照刘梦溪提出的“‘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之前,称作传统社会”B13的观点,传统文化仅仅指明时间性存在,即仅仅指明传统文化存在的历史阶段,并没有任何的感彩,不具有褒贬之意。传统美术文化同样是仅指明历史时间阶段。比如我们说汉、唐、宋、元、明、清美术文化,都是一种定型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美术文化现象,属于传统美术文化。当我们说古希腊的艺术如何如何,中世纪的艺术如何如何时,仅仅是我们对特定时期已经定型的传统美术文化的个人喜好的表达,而不是一种深入本质的内涵界定。因为,它们仅仅是美术文化演进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已经稳定的无法改变的美术文化演进的一个过程。但是,美术文化传统并不仅仅是历史中的美术文化现象,而是这种美术文化现象背后的反映美术文化本质的规律性的精神内涵。换言之,特定时期的美术文化蕴涵着美术文化传统在其中,这是美术文化传统时间性存在的体现。美术文化传统是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美术文化现象背后的反映美术文化本质规律性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美术文化传统的学理性存在样态。不同时代的美术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美术文化的质的规定性。比如,萌芽期美术文化孕育了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内在因素之视觉性以及美术文化传统生成的动力源;史前美术文化发展完善了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结构之思想-视觉性、语言-体系性、创生-演进性;文明期美术文化则促使美术文化传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再比如谈到古希腊美术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和谐的数的比例,这里就蕴涵了属于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视觉性。当我们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文化时,透视、结构、体积等概念就会出现在脑海中,这就是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之语言性的体现。这些都是美术文化传统的时间性存在与学理性存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总之,美术文化传统是以时间性的存在样态蕴涵了学理性的存在样态,以学理性存在样态反映了时间性存在样态。这是与仅仅体现时间性存在的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3、美术文化传统是正面性与负面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美术文化传统是美术文化演进的中轴线,是沿传下来的规定了美术文化质的规定性内涵的东西。因此,美术文化传统是促使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内核因素。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的正面性存在的体现,也是我们强调学习传统,深入传统的理性支持。但历史不是线性结构发展的,文化也不是直线式承传的。因此,文化传统中不同的内涵成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礼遇。比如一直围绕着笔墨发展的中国画历来以笔力墨气为表现手段,以线的力度与气势,以水与墨的谐和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下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水墨实验”的兴起,综合手法的运用,中国画所谓的“底线”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仍然以各种局部他律性美术文化传统为标准衡量各种实验性美术文化的艺术价值,就会忽视甚至否定实验性美术文化的价值。况且,创生性是美术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之一,任何有悖于创生性的约束限制,都是不利于美术文化的变迁演变的。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美术文化传统不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依据。相反,会成为约束甚至阻碍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因素。此时,美术文化传统的绝对正面性也就随之颠覆了,美术文化传统成为没有明确价值取向的中性词汇。但是,美术文化传统无论被视为历史沿传下来的美术文化的质的规定性的体现,还是被视为约束或阻碍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因素,都是具体历史阶段的个别化。宏观的看,美术文化传统就是正面性与负面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美术文化就是以美术文化传统的正面性与负面性的回旋波动为轨迹变迁演变的。

4、美术文化传统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任何文化传统都是人类认识选择的结果,没有人类主体的选择,就没有文化传统的延续。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艺术意识B14的选择的结果。中国画以线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艺术意识的选择的体现。众所周知,早期绘画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选择了继续以线为重要表现手段,而西方民族却逐渐偏向了色彩与体面。B15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不同的变迁方向与民族的共同艺术意识的不同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行为主体选择的结果。美术文化传统的客体性存在,表现为美术文化本身的规定性的存在。不论个体选择与否,美术文化传统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存在的,不可消亡的。从美术文化传统开始生成起,视觉性、语言性、创生性就形成了。在美术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美术文化传统从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类主体的选择而有任何改变。换言之,美术文化传统是相对存在的,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选择而存在的;美术文化传统又是绝对存在的,它是不以人类主体的选择改变而变化的,是客观存在的。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却恰恰是我们认识美术文化传统时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5、美术文化传统是专门性与融合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从学科分类学角度讲,美术文化广义上就是视觉文化,包含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篆刻、建筑、设计等等,绘画中又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等等画种。每一画种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比如水墨画与油画,就有着相互独立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技法。版画、年画、连环画各自有着各自的内涵规定性。总之,不同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有着相对独立的传统内涵,不同画种之间有着不同的专门性内涵。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专门性存在样态的体现。但是,各种画种或不同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特定条件下是相互交流融合的。东西方美术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事实。不同画种之间的表现技法相互借鉴、工具材料的相互借鉴,也是事实。再如,宫廷绘画、文人绘画、民间绘画之间的相互借鉴等等。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的融合性存在样态的体现。美术文化传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由相对独立的众多小体系共同构成的一个大体系。小体系之间呈现出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美术文化传统的专门性与融合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6、美术文化传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

探讨美术文化传统是一种纯粹的理论问题,研究美术文化传统,就是一种理论性探讨。通过理性思维,去分析美术文化传统内涵结构及其价值体现。没有一定的理论体系框架的梳理建构,就无法认识美术文化传统的真实面目。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美术文化传统看作是理论性问题。美术文化传统研究的宗旨,是促进当前美术文化良性变迁,是促进美术文化的实践创作活动。美术文化传统是存在于当下美术文化现象中的,与当下美术文化创作实践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的实践性存在的具体体现。美术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当下美术文化良性变迁的推动作用,没有这种推动作用,美术文化传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研究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美术文化传统的认识梳理,促进美术文化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变迁。因此,美术文化传统只有应用于美术文化创作实践才有其存在意义。这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存在样态的体现。

通过以上对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的简要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文化传统就是在众多的悖论中不断变迁的,是众多矛盾的结合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以简单的直线式逻辑去认识美术文化传统。

三、美术文化传统的特性

对美术文化传统的特性的梳理,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的基础之上的。对美术文化传统存在样态的梳理,是对美术文化传统的浅层感知的感性梳理。这种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概括、抽象等思维手段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与认识美术文化传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历史承传性。

首先,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的延续,是人类实践生活的积淀,是人类世代相传的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文化传统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从众多美术文化事象中抽象、提炼、凝聚而成的。比如,属于局部他律性美术文化传统范畴的工具材料是历史承传的。原始美术文化中无论是石制工具的刻制,是骨制工具的运用,还是其它各种具有制作美术作品功能的工具,都是人类的一种选择。随着人类的不断实践,随着历史的积淀,人类选择了笔作为最具表现性的美术工具。无论是东方柔软的毛笔还是西方挺硬的油画笔,在美术文化演进史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新技术不断问世的今天,“电脑美术”、“数码美术”开始兴盛。如若只看表面,这些工具没有体现出历史承传性。但是,从深层审视,原始美术中的石制骨制工具,后来笔的运用,以及现在逐渐兴起的电脑等等,其本质都是一种表现工具,是实现人类创生美术作品的工具,是视觉转换的工具,是美术语言体系的承载体。原始时期的美术工具,当下的美术工具,以及将来出现的各种美术工具,都是以此为线索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再比如,民间美术中,同样的“五毒”形象,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肚兜,枕头上?小孩子的鞋子为什么会用一个夸张的虎头来修饰?这种防身护体的寓意就是美术文化传统历史承传性的体现之一。其次,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一种美术文化要素之所以成为美术文化传统,重要的一点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适应人类美术文化变迁的需要。只有满足人类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需要,人类才会选择,进而沿传下来。仍然以工具为例。石制骨制工具满足了原始人类在岩壁等坚硬物体上创作的需要,于是原始人类选择了它们。毛笔、油画笔的出现满足了运用水墨和油彩的需要,于是毛笔、油画笔得到了重视。电脑数码技术的运用,更是满足了信息时代美术文化变迁演变的潮流趋势,自然也蓬勃发展起来了。因此,美术文化传统是历史继承的结果,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

2、文化指令性。

此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群体认同。美术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够沿传下来,必然有一定的原因。一方面是上面论述的物质实用需要,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群体认同。美术文化传统包含着美术文化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这些深层的内涵得到了群体的普遍认同。人类的美术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围绕着这种沿传下来的模式变迁的。如果仅仅是个人习惯,而不被普遍认同,就是贴上传统的标签也不会沿传下来。只有当一种美术行为范式、价值观念、信仰系统等等被社会群体所共同认同,才会被承传。其二,引导趋势。当美术文化传统被群体认同后,社会群体自然会以美术文化传统为轴心推动美术文化的变迁演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正确认识美术文化传统,是辨别美术文化变迁演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仔细梳理清楚美术文化传统变迁的脉络,就能把握住美术文化的变迁演变趋势。当我们以整体自律性美术文化传统为衡量标准时,我们就会以一种相对宽容的心态来欣赏所谓的现代以及后现代美术,我们就会充分理解艺术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深刻内涵。当我们在不懈地讨论美术的“真”、“善”、“美”标准时,我们是否认真地研究过美术文化的整体自律性传统呢?如果,我们想当然的一贯地以意识形态来匡正美术文化,那么美术文化将不会成为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养料,只会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约束人类思想的缰绳而已。因此,研究美术文化传统,揭示美术文化传统所蕴涵的被社会群体所认同的具有引导趋势的文化指令,是认识美术文化变迁演变趋势的重要途径。

3、开放互补性。

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开放的、互补的。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人类文化将无法前进。正如佛教传入我国,历经扎根、发展、结果,成为我国的一大宗教,并最终影响促成了现在这样的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可以说,没有佛教的传入,也无法形成现有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需要交流,封闭自守只会束缚自身的发展。历史证明封闭、保守之路是行不通的。易言之,文化的进步,必须以文化传统的开放为前提。开放的文化传统,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开放,而只是对于于己互补的那些文化因素的开放。对于互补的内涵,我国很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国人以阴阳来标注世界,有阴必有阳,阴阳调和,万物兴盛。某种程度上说,阴阳就是相生相克相补的矛盾统一体。没有互补,就意味着残缺。因此,美术文化传统必定不应该是死水一潭,而是开放的,互补的。当西方艺术的科学理性精神成为东方艺术追求的目标时,“天人合一”与科学理性相结合。当厌倦了科学理性精神的西方当代艺术,意识到东方艺术的圆融精髓所在时,一味以科学理性著称的西方美术,也开始关注处于混沌状态的“道”的存在。这就是东西方美术文化的开放交融,就是东西美术文化传统互补的价值。当民间绘画,文人绘画,宫廷绘画相互融合时,民间绘画的“趣”,文人绘画的“意”以及宫廷绘画的“技”也就融为一体了。B16当“所谓”的国、油、版、雕、连、年、宣B17相互借鉴融合时,我们不能以某一画种的特征不明显,不能以画种之间界限的不明确,而否认整体美术文化的发展。

4、时代变迁性。

任何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势必要求美术文化传统也要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迁体现为扬弃与继承,吸收与创生。即原有的美术文化传统一部分被扬弃,一部分被继承发扬,新环境下形成的新的美术文化传统一方面来自于吸收其它优秀美术文化传统,一方面产生于自我的创生。原始美术那种实用的创作动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进,渐渐被淡化弱化。而以情感的宣泄,思想的阐述为动力的创作成为美术文化实践的主流。这些就是扬弃与继承的体现。魏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促进了我国佛教美术文化的形成,产生了莫高窟、云岗窟、龙门窟等一批经典的石窟艺术。我国的书法传入日本、韩国,分别形成了书道与书艺。南画经过大和民族的改进发展成为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日本画。早期东西方绘画同样以坚硬的工具在岩壁上刻划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同样重视线条的运用。但由于西方油制颜料的运用,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西画以油制颜料为主,重结构、重体面、重色彩的美术文化传统。而随着毛笔水墨的发展,生熟纸张的运用,以及“以形媚道”的绘画思想的产生等等,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中国美术文化传统。这些就是吸收与创生的明证。总之,美术文化传统就是在这种不断延续的过程中不断地变迁,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美术文化正是在美术文化传统的不断变迁中演变的。

5、生态多元性。

生态学方法已经广泛运用到各种学科中。“所谓生态学方法,是用生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又称生态学思维,用生态观点思考问题。”B18我们有必要运用生态学方法梳理认识美术文化传统。“生态”最早运用于生物学科,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二十世纪下半叶,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使之快速地渗透到其它学科中。于是,由自然生态推衍到生态文化观念,生态的含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是生物学含义了。从广义上去理解,“生态就是人们具有的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和承认差异性和谐生存的整体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简言之,异质同构为生态,差异性是生态的重要标志之一。”B19美术文化传统的范畴,是由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构成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之间存在差异。国、油、版、雕、连、年、宣之间的存在差异。宫廷绘画、文人绘画、民间绘画之间也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画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误导了我们对美术文化传统的认识,也正是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体系。这就是异质同构,就是美术文化传统生态多元性的体现,就是美术文化多样性变迁的内因,就是美术文化“没有绝对标准”B20的标准依据所在。

以上就是理性分析美术文化传统存在样态后得出的结论。在充分认识了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与特性之后,我们不应仅仅简单地以“继承传统”为口号,而应该理性的分析、梳理美术文化传统,并有效的加以继承。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美术文化传统,以促进我们当下的美术文化实践创作呢?我们如何继承学习美术文化传统以作用于自身的美术文化实践行为呢?有学者认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首先必须分析、研究传统,弄清它的精华和糟粕,在今天条件下有可能继承的精华和不可能继承的精华,以继承它的精华而不是糟粕,继承它在今天条件下有可能继承的精华而不是不可能继承的精华。”B21但是,什么又是美术文化传统的精华,什么又是在今天条件下有可能继承的精华呢?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形成合理的美术文化传统观,即认知美术文化传统的态度观念。

四、美术文化传统观的提出

我们提出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目标,如何构建?虽然我们无法明确地提出“中国气派”的风格概念,但是“中国气派”一定不是固定模式的呈现,而应该是多元呈现,兼容包并的体现,是中国传统精神内涵的支撑与当代社会氛围有效结合的产物。面对当下复杂的美术文化事象,我们如何认知?一个关键点就是认知美术文化传统。在系统研究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形成以辩证的眼光审视美术文化传统、以严谨的逻辑思考美术文化传统、以变迁的理念接受美术文化传统、以宽容的心态欣赏美术文化传统为基本内涵的美术文化传统观,实现及时宏观把握美术文化变迁趋势的诉求目标,促进美术文化的生态性可持续性演进。(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7页。

② 傅铿《论传统》译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转引于刘守华《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③ 黄楠森、夏甄陶、陈志尚《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416页。

④ 同上,第416页。

⑤ 庞朴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161页。

⑥ 同上。

⑦ 朱维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⑧ 张岱年、姜广辉《中国文化传统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⑨ 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人民政协报》,2004年7月12日。转引于《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第104页。

⑩ 王炯华《中国传统十二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B11 同⑦。

B12 同⑦。

B13 同⑨,第104页。

B14美术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审美意识选择的结果,美不是美术文化的唯一。审美与审艺是有区别的。此观点参见梁玖《新编艺术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审艺学”相关内容参见梁玖《审艺学》,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此处以艺术意识指代包含审美与审艺的两个层次。

B15此处所说中国绘画以线为重要表现手段,西画逐渐转向了色彩与体面,并不是简单的认为中国绘画和西画的区别在于此,也不是指明中国绘画不存在色彩与体面,西画不注重线的运用。此处仅是相对的便易的以此区分二者。

B16 此处的趣,意,技只是相对来说,不能绝对看待。

B17 之所以用“所谓”一词,因为本人不认同这种分类法。这种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本身就存在差异,不同标准下划分出的类别自然导致混乱的出现。

B18 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B19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梁玖教授的观点。根据记录整理。

第3篇

【关键词】动画艺术;传统文化;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42-01

一、我国动画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我国动画创作的影响

在我国的动画创作过程中,在很长的一个阶段内,其主要的创意来源和故事剧本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及相关因素有关。如我国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等都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后,随着国家支持和动画艺术研究领域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和构思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如我国著名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故事剧本都是来自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和民间传说。同时这种传统文化传说故事,不仅包括了汉族民间文化特点,也包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如我国著名的连续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等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动画形式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不仅包括了故事创作和构思的影响,还为我国动画艺术类型的发展提供了扩展空间。动画片在传入我国后,我国的动画创作研究者结合我国传统的美术艺术对其进行改革,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我国特有艺术因素的动画片形式。在这些动画艺术形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水墨动画片。作为我国美术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水墨画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具有其特殊的代表意义,也是我国动画创作领域的重要代表。其主要代表作包括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在国际动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皮影动画片。我国的皮影艺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在用艺术造型和表现力形式上都有着极强的艺术特点。我国的动画创作,很好地借鉴了这一艺术形式,创作出了皮影动画片。其代表作包括了《张飞审瓜》、《金色的海螺》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

3.折纸和剪纸动画片。我国的动画艺术形式也受到了传统折纸和剪纸艺术的影响,出现了折纸片和剪纸片的动画艺术类型。这两种动画艺术类型的出现为我国动画艺术形式提供了发展空间。其主要的代表作包括了《猪八戒吃西瓜》、《三只狼》以及著名的系列动画片《葫芦兄弟》等。

(三)动画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我国的动画片制作在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很好的传播作用。这种传播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内部传播。在我国的动画发展过程中,因为大量传统素材的采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不论是《神笔马良》这样的神话题材,还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这种历史题材,都在不经意间传播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美德。特别是在儿童和少年中,这种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具有极强的优势。

2.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动画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以我国的水墨动画为例,我国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因其特有的水墨画风格,得到了世界动画艺术研究者的一致赞扬,同时获得了1961年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重要的动画艺术奖项。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动画发展的未来影响研究

(一)继续为动画制作提供创作素材。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其可开发的艺术素材和创意是非常多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积极地开发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因素,为我国的动画发展提供创意素材。如我国传统英雄人物传记、神话传说故事、民间人物等故事可以为我国未来动画创作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意。如系列动画片《十二生肖系列》就很好地对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元素进行了再次的挖掘,促成了故事创意和剧本设计的完成。

(二)为动画形象和镜头设计提供灵感。在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中,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在其形象和镜头设计中,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因素可以为其提供很好的创作灵感。这种灵感的产生受到了水墨写意风格、剪纸风格、年画风格等不同传统美术风格影响,其应用的领域也不相同。如在大全景镜头中,中国的大写意风格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动画片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动画片的观赏性。

三、结语

我国的动画创作在其发展之初就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关系。随着其艺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动画创作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这种变化并没有消除两者之间的关系,反而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中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所谓室内设计,是指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运用物质材料、工艺技术及艺术的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内部空间;赋予使用者愉悦的、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从广义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与温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和培育。室内设计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浓郁的传统特征。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室内文化

(一)传统室内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证明了我们古代在室内设计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人惊叹!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在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也就是说,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居室的“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在商朝,从宫室出土遗址显示,宫室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而秦朝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虽然宫室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从文献的记载、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的制作,以及从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权、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毋庸置疑,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经相当精细和华丽。

在经过我们古代文明的不断沉淀和深化下,室内传统文化也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清代名人笠翁李渔对我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构思立意,对室内装修的要领和做法,就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盖居室之前,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烂漫”,“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室内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和设计元素值得我们挖掘并“古为今用”。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风貌。因此设计形式来源于文化,并且反映现实文化。

2.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影响着每一个室内设计师,即使是任何一个宣称“反传统”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的抛弃传统,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及应用,其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平淡,自然真实、返璞归真,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为重。重朴素、简洁之美,反对奢华和铺装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重视设计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这一思想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与当代流行的简约室内风格思想遥相呼应,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设计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础。

第5篇

[关键词]艺术教学 渗透 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4-01

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历史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其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极具民族特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校艺术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从以往的“以教为重”逐渐的转变为“以学为重”的教育模式,在艺术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符号,是人们物质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特征的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具有民族特征的,它是民族继续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身上流畅的血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艺术界开出了很多美丽的花朵。兵马俑、长城、故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学习艺术的主要有效途径,通过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展现在作品中,可以陶冶人们的情趣、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提升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

二、艺术教学与文化传承的研究

现代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设计作品的价值性,从而忽略了设计艺术的意境以及学生本身创作过程的心境。现在高校艺术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独我创造的发挥。现在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

生多师少。在各个高校中的艺术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师徒式”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艺术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的数量,但是受到现在“生多师少”现状的束缚,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原来期望的目标。

(二)学生文化修养参差不齐

艺术要求学生有独自的艺术欣赏的素养,而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现在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对文化积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现在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不同。

(三)专业课的时间不集中

由于专业课时间少、时间分散,从而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不牢。在学习以后没有得到复习和巩固,这样长期下去,在后续的学习中这些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三、艺术教学中的思考

面对上述问题,从传统文化出发,将文化的传承性结合到现在的艺术教学中是目前艺术教学的另一个天地。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鉴赏能力是对学生文化修养的一个要求,它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涉猎以及理解,也强调了对中国文化精髓的吸收。通过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而理解世界的美好、艺术的源来,这些对他们艺术修养是有很大的影响。

(二)向学生推荐好的古代文学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首诗,也是意境的写实。在表达不同的心境的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应的文学作品,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设计田园风景的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阅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理解自然界超脱豁达的意境,从而在作品中体现人文精神与艺术作品的意境。

(三)在艺术教学中,加入书法篆刻课

琴加强学生对声乐的理解、棋培养学生的思维、书则锻炼学生的心气,通过这些方式不同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

总之,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所以现在的艺术教学离不开传统的继承,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艺术中,才能将艺术发挥得淋漓精致。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艺术教育中是现在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事情。还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继续工作,为将来的艺术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积虹.论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战线,2011(S1).

[2]张继东.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J].文艺争鸣,2011(12).

[3]张军.试论UI设计在现代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4).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 好莱坞 动画片 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包括汉字,图画,图案,图形以及很多方面的元素都已经被引入到现代的动画电影当中了,但是具体的应用情况还是值得我们分析和细致探讨的。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中国元素就是代表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带有中国独有特点的文化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点。官方一些,也可以说中国元素是被大多数国民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地域特点与文化,并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产物或风俗习惯。因此中华元素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严肃和崇高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结晶,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形式。

(二)中国元素的特点。中国元素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最为主要的就是其多样性,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广泛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形式的多种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中国元素涉及的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其次就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高度。中国元素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也代表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存在形式,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当前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动画片中的应用

(一)以《功夫熊猫》为例分析中国元素的融入。在2008年由好莱坞导演和制作的影视大片,具有浓厚中国风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掀起了又一个热潮,获得了较高的口碑好评和相对可观的票房收入。在影片当中,出现了许多的中国元素,所以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中国风的最佳体现。与传统中国风电影不同,在影片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思想,风俗习惯,悠久历史,思维精神以及最为重要的中国功夫。其实中国功夫也在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独有的坚韧,无畏,永不放弃,敢于拼搏的优秀传统精神,所以在片子当中对于这一内容的阐述也显得比较饱满。其次在片子当中既有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直接描述和展现,也有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思考,最主要的是利用熊猫,我国的国宝作为影片的主人公,更是恰到好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功夫熊猫》当中的主人公相比较传统影片来说,都是动物,因此在服装和体形方面就要有所考虑,片中选择的大多数都是中国清朝的长袍,而在脚部也体现出清朝官兵绑腿的细节。另外在饮食方面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也是相当的重视,例如在片中除了平时展现的米饭之外,也出现了许多的地方菜种。比如:麻婆豆腐、担担面、小笼包等等,都体现出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美食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体现出中国美食的发展高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续用美食激励阿宝练功,最终使他功力大增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二)以《花木兰》为例分析中国元素的融入。《花木兰》这部影片是在《功夫熊猫》之前,虽然没有太多过于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影片的后期剪辑进行完善,但是在其中对于中国元素的融入和尝试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片子当中加入了许多的现代题材,体现出一种相对轻松,幽默的状态和一种相对搞笑的影片氛围。例如木须看的报纸竟然是《北京科技报》,并且在剧中有使用大号的牙刷,还有木兰在军中起床的时候叫醒她的竟然是闹钟。这些现代化的产物与当时的历史虽然不符,但是应用在动画电影当中就画龙点睛的起到了相对幽默的影片推动效果。

另外《花木兰》这部影片的拍摄可以说是耗费相当多的时间以及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完成的。为了达到相对逼真的氛围和效果,为影片的拍摄更符合历史实际,创作团队耗费了四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研究花木兰生存的年代和时代背景,力求更好的将中国风内容的电影搬上荧屏。例如对于片中的许多背景和场景都力图选择水墨画的效果,体现出了浓浓的中国风,也区别于迪士尼为我们呈现的普通动画片效果。另外在战争画面当中,还可以看到宋代的火药以及当时的中国风格的建筑,都尽可能的回归当时的社会现状,力求科学,准确的还原和呈现当时的情景。

三、当前中国元素融入好莱坞动画片中可借鉴的成功因素

(一)文化的交融于交汇。当今时代是信息科技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因此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交汇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元素注入好莱坞动画片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让全世界都可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文化的转译,这样就可以将一些相对复杂和原始的内容进行更为直白的处理,在影片当中被呈现出来,体现出我国独有的特点和文化传统,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推进作用。

(二)西方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以及的成功传入和接纳。在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冲突的莫过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当二者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西方的电影大多数都选择了用他们的价值观进行置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花木兰》当中本身应该具备的孝道在西方人眼中就被转换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相对开放的思想观念与我国文化传统的融合,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影片组合,对影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外国文化的模仿和学习。要想对不同地域的国家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就必须深入的进行考察和摸索。例如好莱坞在进行拍摄的时候,真正的深入到了我国的许多省份进行考察,对于我国的相关历史和文化也进行了资料的大量阅读,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许多电影,这才能够形成他们在自身影片拍摄当中的得心应手,从而提升影片的整体水平,为观众呈现更为真实的,更为靠近历史的现代动画作品。

四、结束语

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动画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不是最顶尖的作品,只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最先体现,在未来我国的文化发展会更加的迅速和完善,在世界电影当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民族性;文化传统;融合;演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44-01

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使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两者反复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成为国民性。

一、历史传统

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鲍列夫在《美学》中所说:"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迪扎因似乎是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设计师切尔马耶夫也曾说过: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传统影响着设计原则;传统影响着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传统影响着设计的形式体系;传统影响着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不论何时何地都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特别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他们时时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日本的现代设计在不长时间里发展到较高水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的日本设计师自觉地将日本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对日本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创作一种纯粹的民族艺术而不是日本人眼中的欧洲艺术形式。①日本设计界对此评价说:"对这种机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设计来说,……也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传统物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在人类创造、人类使用,应该给人以方便和利益的设计中,需要有效地利用日本人的传统,使其继续保持生命力。"日本的设计师用一种重要的交流因素以联系传统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田贤三(Kenzo Takada)。在一个形象转换的案例中,高田贤三在1999年的时尚收藏上推出了特殊金属版本的诺基亚8210移动电话。三宅一生,他的商标为其赢得了全球时尚品牌的地位,在为身体和环境进行剪裁的同时,他在这一过程中将传统和现代材料相结合。

二、本土的传统面貌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俗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文化心理逻辑,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设计界也应该重视传统继承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关注于本土社会内部的文化自我演进过程。现代化的设计趋同要求我们注重“自我”设计文化的研究,在全球化的互动网络中谋求平等的话语权,“站在地球人的高度全方位地考察人类命运,提取各本土文明的良性基因,重构全球文明的新体系,开辟人类走向优化生存的新途径。”②但重视本土文明因素并不是现在一些企业所认识到的表面上的设计。这实际上缺乏正确引导而已蜕化为企业牟利的工具,通过产品与广告重新建构的流水线式的肤浅的民族特色,实际是经济利益驱动下为了赋予产品独特“身份”而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强调民族特色并非滥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符号;并非只停留在表象层面追求和张扬“自我”;并非以传统的脸谱、地域的标签、民族的面具混淆视听。

三、发展的传统上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的传统文化主体上是注重内在的神韵,而轻视外在的形的文化。从形式上寻求、从风格中激发、从装饰上体现特色,这固然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形式、风格、装饰从来都不是无根的存在。只有你深入到了民族文化结构的深层,才能真正理解设计文化运做的机制,更科学的理解其蕴涵,并接着将其进行有效的现代化转化。

我们的设计,可以对其他的元素、风格进行吸收,但这不代表模仿、亦步亦趋和生搬硬套,而是在综合诸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是转运,而是融会彼此后对“他者”的超越和发展。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美学传统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注释:

第8篇

关键词:《爱之药》;印第安文化传统;文化身份

Abstract:InLoveMedicine,thethemeismainlytheculturalregressionandculturalidentityfortheNativeAmericansLouiseErdrichdepictedthelivingconditionsofaNativeAmericanReservationundertheimpactofDawesActandreflectedtheconflictsbetweenthetwokindsofcultures:traditionalNativeAmericancultureversusEuroAmericancultureShedemonstratedthefailureofculturalregressionandcompromiseonthecharactersinthenovelandstressedthattheonlywayfortheNativeAmericansistoprotecttheircultureandreturnbacktotheirtraditioninthemodernsociety,andthattheyhavetofightagainstthemarginalizationsoastosurviveinthewakeofculturalcatastrophe

Keywords:LoveMedicine;traditionalNativeAmericanculture;culturalidentity

自斯科特·莫马迪(ScottMomaday)的《黎明之屋》(HouseMadeofDawn)在1969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以来,印第安作家逐渐受到了美国公众及白人主流文学的关注。此后的印第安文学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如莱斯利·西尔科(LeslieMarmonSilko)、杰拉尔德·维兹诺(GeraldVizenor)、詹姆斯·威尔奇(JamesWelch)、路易斯·厄德里齐(LouiseErdrich)夫妇等。在《黎明之屋》发表之前,大多涉及印第安人的文学作品都是由非印第安族裔的作家所写,他们笔下的印第安人是“野蛮的”、“未开化的”,带有这些作家对于印第安人的主观认识,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印第安作家们站了出来,以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及本部落的传统文化,竭力在白人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在其作品中表现的主题多为:土地对于个人乃至整个部族的意义;“家”的回归及文化身份的追寻;保留区内家族的衰落与重建;过去对现在(即传统对现代)的影响;印第安传统中的“讲故事”和“治疗”对印第安文化复兴的作用等。这些主题在厄德里齐的小说《爱之药》中皆有体现,她主张:只有回归印第安传统、了解印第安文化才是使当代印第安人生存下去之根本。

厄德里齐于1954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小福尔斯镇(LittleFalls),属北达科他州龟山齐佩瓦族(Chippewa)人。厄德里齐并不是纯种的印第安人,其父为德美混血,母亲为印第安齐佩瓦族人,作为一个混血儿,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入了作品中。她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讲出自己的心声,这些人物多以游离于白人世界的印第安人、混血儿为主,他们的故事与她的亲身经历极为相似。她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及诗歌,尤为著名的是四部曲:《痕迹》(Tracks,1988),《土著皇后》(TheBeetQueen,1986),《爱之药》(LoveMedicine,1984),《宾格宫殿》(BingoPalace,1994)。四部小说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各部中的人物也相互联系,讲述了北达科他州印第安保留区内几代人的故事。这四部小说的另一特点在于,每部作品都突出描绘自然界的一种元素,分别为水、空气、土地和火,这些元素与印第安信奉的自然神相互照应。

厄德里齐的第一部小说《爱之药》自出版以来,受到评论界的极高赞誉,获得了许多奖项,并被选入大学的文学课程。1984年版的《爱之药》由14个章节组成,1993年版扩增至18个章节,小说的每一章都由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各章故事的时间并不是连续的,小说的第一章开始于1981年,第二章的时间倒退到50年前的1934年,而后的章节按时间顺序排列,一直到1984年。整部小说涉及三代十多个人物,不同的人物讲述家族历史中的不同片断,在他们各自的讲述中也有着他们对共同经历事件的不同理解。这些小故事看似独立,实则由一明一暗两条线串连起来:明线是家族中的第二代阿姨茹恩(June)的死,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为参加她的葬礼从各处赶回家中,在彼此的交谈和回忆中,填补了家族历史的空缺;暗线是家族中的第一代祖母玛丽(Marie)寻找“爱之药”的过程,她希望借助“爱之药”的力量重新获得丈夫纳科特(Nector)的爱。“爱之药”是印第安古老神秘力量的体现,是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延续,因而厄德里齐选此作为全书的题目。本文从文化的传统、文化冲突及文化选择三个方面阐述当代印第安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所作出的抉择,揭示印第安人回归传统、坚守本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的传统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括传统、习俗、社会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多方面内容。印第安人以部族或群落的形式生活,每个部族或群落都有不同的文化,如在《爱之药》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印第安齐佩瓦族文化之中。印第安文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形式,而是由许多部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体系。这些部族间的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受到地域的影响,都有相似的家族体系、有季节性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结构等,因而,广义上的印第安文化即指以这些相似性为基础的印第安文化体系。

自15世纪印第安人与白人的第一次接触,印第安文化就受到了白人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改变。那么,当代的印第安人又该怎样追忆过去的传统、寻找遗失的文化呢?印第安人是通过记忆了解本部族的历史。由于历史中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因而记忆是追寻印第安文化传统的最有效途径。记忆追溯历史的主要表现是“讲故事”,印第安的部落文化中自古就有“讲故事”的传统。整个家族聚在一起听长辈讲述本族的历史、传统仪式及神话传说,故事世代相传,在记忆中延续。整部《爱之药》都是由不同的人物讲述各自的故事、家族的故事和整个部落生死存亡的故事,并在回忆中勾画出印第安的历史及文化传统。因为回忆过去能够使人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过去是现在的基础,没有历史的积淀,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而忽视传统、否认历史不仅会丧失自我,还会迷失方向。正如语言心理学家大卫·卡罗(DavidCarroll)曾说:“对于过去零碎的记忆及历史片断的回顾是很必要的。”[1]

既然记忆与传统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倘若没有了记忆,又会对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爱之药》中的祖父纳科特就是一个丧失记忆的人,从小接受过白人的教育,因为除了1887年颁布的《道斯法案》1887年美国政府颁布的《道斯法案》(DawesActorGeneralAllotmentAct)是针对“印第安问题”而制定的印第安土地分配政策,采用同化的方式使印第安人融入美国社会,通过分配土地的制度迫使印第安人成为“文明人”。《道斯法案》以法案制定人亨利·道斯(HenryDawes)的名字命名,他主张文明意味着穿戴文明的服饰、耕作土地、安居乐业、子女就学、喝威士忌酒并拥有财产。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辅助政策来加快同化印第安人的进程,在印第安保留区内修建了大量的教堂、学校,规定适龄印第安儿童入学接受教育。纳科特成年后离开保留区,来到白人居住的小镇,希望在白人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做过好莱坞电影中的临时演员,饰演的是蛮夷的印第安人形象,但影片中印第安人的结局多半是死亡或被白人征服。他还做过白人画家的人体模特,画家将画定名为《勇者的跳水》,展现的是纳科特赤身跳入汹涌的河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根据齐佩瓦族的习俗,以溺水方式结束生命的印第安人的灵魂将不会轮回,只能变成在两个世界之间徘徊的游魂。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他又重新回到保留区的家中,但他仍旧不能割断与白人世界的联系,依然能够感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生活在痛苦之中,终于在一场大火之后变得痴痴傻傻,失去了记忆。他的外孙女艾伯丁(Albertine)曾向他询问过去的事情,他总是摇着头说:“我记得日期却不记得发生过什么,记得住名字却又记不起他们的面孔,即使能记起一些事情,却又不记得究竟什么时候或在哪里发生过”[2]。记忆的丧失对纳科特可算做一种保护,使他免受过去痛苦往事的折磨。厄德里齐与丈夫于1990年接受电台作者访谈时曾说:“对于纳科特来说,他生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他心中的内疚与自责都成为他精神与生活上的负担。”他所摆脱的是在白人文化影响下的记忆,白人的文化和教育并没有带给印第安人文明和进步,他们在白人的眼中依然是野蛮人的象征。忘记过去的痛苦、摆脱白人的束缚、重新回到印第安的文化与传统是厄德里齐小说中的主题。

纳科特所代表的是当代印第安人所面临的困境,同时生活在白人与印第安两种文化背景下,并在强势的白人文化影响下,他忘记了本族的文化传统,在白人的世界中失去了身份,只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印第安作家路易斯·欧文斯(LouisOwens)指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丧失自我。”[3]失去记忆的纳科特不仅生活上不能自理,还丧失了自我与身份。“忘记过去”可以理解为接受白人教育、受到白人文化影响的印第安人忘记了本部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这种“忘却”或许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只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在白人文化和印第安传统文化之间作出选择。

二、文化的冲突

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在及生活方式上,白人多信奉新教,印第安人信奉自然神;另一方面,白人文化强调个体的作用,在社会中组建“核心家庭”,印第安人注重群体,往往是部族的所有成员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族中。印第安文化重视对于智慧的认知及意识的发展和追求,而白人文化重视对于信息的认知及经济或物质形式的追求。两种文化的差异致使印第安人与白人接触、沟通的不便,甚至会造成两种文化的冲突。

自白人登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印第安人就开始了被殖民的生活。而后,白人在这块新大陆上兴建自己新的家园,不断扩大土地面积,并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物资和财富。强势的白人对印第安人实行边缘化政策,排挤和压制印第安的力量。1830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印第安迁移法案》规定,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要全部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为他们划定的保留区内,实行种族隔离政策,这些“印第安保留区”绝大部分是偏僻贫瘠的山地或沙漠地带。印第安人长期遭到屠杀、围攻、驱赶、被迫迁徙等迫害,人数急剧减少。在文化方面,印第安文化也处在弱势的地位,白人文学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主导地位,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有所改进。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一些印第安作家逐渐在美国文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印第安女作家,厄德里齐深知在她面前的是一条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路。她在1985年《纽约时报书评》上这样阐述当代印第安作家的任务:“由于经受过巨大的苦痛,他们指印第安作家。[ZW)]讲述的必定是两种文化冲撞中那些保护和弘扬印第安文化的幸存者的故事。”[4]在厄德里齐的多部小说中,确实体现出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间的冲突,以及在此种社会环境下印第安人的困惑与挣扎,《爱之药》也不例外。

小说中印第安家族中的第三代子孙从小生活在保留区内,同时受到白人文化与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影响。艾伯丁的表弟利普沙(Lipsha)拥有印第安巫医萨满(Shaman)所赋予的神奇力量,通过“触摸治疗”(healingtouch)在保留区内为人治病。祖母玛丽希望借助他的神奇力量,寻找到印第安古老传说中的“爱之药”,从而重新获得丈夫纳科特的爱。利普沙却不知道该如何向印第安的神灵祈福,由于他自小受到保留区内罗马天主教的影响,便带着制作“爱之药”的材料杂货店里买的两颗生火鸡心来到天主教堂。他恳求神父为两颗火鸡心赐福,却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他只能安慰自己,凭借自己的力量也可以为之赐福,得到“爱之药”。在两种文化的背景下成长,利普沙不自觉地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也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冲突。他将“爱之药”拿给玛丽,告诉她只要她与纳科特把两颗生火鸡心吃掉,他们的爱就会一直持续到永远。但纳科特在吃下火鸡心做成的“爱之药”后却窒息而死,玛丽也因此失去了获得丈夫爱的机会。不能说文化冲突是致使纳科特死亡的直接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纳科特的死是由火鸡心制成的“爱之药”造成的,而“爱之药”的制作过程本身就体现着两种文化的冲突。《爱之药》并不是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因此纳科特的死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寻找“爱之药”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当代印第安人面临文化冲突的现状。印第安人们有着自己的困惑和迷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在两种文化中作出选择:是坚守古老的印第安文化传统,还是跟随着居于主流地位的强势白人文化;是追寻本部族的文化历史、维护印第安的文化身份,还是接受白人文化的教化,以一种新的身份融入白人的世界?当代的印第安人有着自己的选择。

三、文化的选择

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地域性,生存在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代表的文化是不同的。生活在保留区的美国印第安人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作出选择,如何追寻文化身份。现如今,90%的印第安儿童是在非印第安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忽视,面对着白人文化对本族文化的压制,他们在文化的冲突中开始了寻找身份之路。印第安作家TS索尔亚(Sawyer)对于身份的定义是:身份是一种概念,是一个族群在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所发生事件的思考方式,是对祖先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的途径,是区分不同族群的有效方式[5]。身份同文化一样,也与土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印第安的古老传说,如果一个部落在一块土地繁衍过几代人,那么土地就具有了这个部落所赋予的生机和神奇的力量,展现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也正是因为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印第安人对于文化身份的追寻演变成对出生地的回归“家”。“家”于印第安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家”是印第安人聚集的保留区,也象征着印第安的传统文化。《爱之药》中的许多人物在白人社会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又选择回到保留区内,他们选择了回家就是选择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选择回归到印第安的传统文化中。小说的开篇讲述的是阿姨茹恩回家的过程,她在保留区内长大,成年后到白人居住的小镇讨生活。作为一个印第安人,她不能在白人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反遭受白人的歧视与排挤,她郁郁不得志,于是在1981年(小说的开始)准备搭乘汽车回到保留区。在等车的期间,她在酒馆结识了一个白人男子,他答应开车送她回家,而在途中茹恩独自下车,在暴雪中穿越山野林地。但她因在暴雪中迷失方向而未能回到家中,最后冻死在路旁。《爱之药》以一个中年的印第安人回家的失败为开首,表明印第安人在追寻文化身份时会遇到很多磨难,甚至会以失败而告终。茹恩的死并没有使家族第三代子孙们放弃追寻身份的历程,相反,她的死为印第安的后辈们提供了回家的机会:分散在保留区外的家族成员为参加茹恩的葬礼都回到了家中,分裂的家族又重新聚合在一起。

回家不仅是家族中年一辈人的选择,印第安的年轻一代也选择回家,重新回到印第安文化传统中。小说的第二篇,在大学读书的艾伯丁开车回到保留区参加阿姨茹恩的葬礼。在家里,她切身感受到亲友们的伤痛以及家道的衰落。艾伯丁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她有一半瑞典血统,只能算得上四分之一齐佩瓦人,但她将自己认定为印第安人,整个家族的故事因她的存在而被串联起来。她从众人对茹恩过往回忆中梳理出家族的历史并重新认识了印第安的文化传统。她意识到过去(历史)是构成现在的基础,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对于新一代的印第安人来说,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回归印第安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并在白人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想要在纷繁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印第安的传统文化才是他们的最终选择。

四、结语

《爱之药》讲述的是20世纪中期在美国《道斯法案》影响下的印第安齐佩瓦族人的生活经历。他们受到白人文化对其传统文化的排挤和压制,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屈从于白人文化,而是在记忆中寻找历史和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印迹;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中,他们选择回归到印第安的文化传统中并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厄德里齐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透过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印第安人之口发出自己的呼声:“吾乃源于此,亦永为吾属”(HereIam,whereIoughttobe)[4],表明只有印第安的传统才是自己永远的归属。但由于历史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及白人文化的多年浸染,印第安文化传统也发生着转化或改变。因而,当代印第安人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回归印第安的文化传统,他们在思维方式等方面不自觉地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厄德里齐在《爱之药》的写作上就受到主流文学的影响。所以,印第安人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本族裔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CarrollDThesubjectinquesti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117

[2]ErdrichLLovemedicine[M]NewYork:HarperPerennial,1993:248

[3]OwensLErdrichandDorris''''smixedbloodsandmultiplenarratives[M]∥WongHDSLouiseErdrich''''slovemedicine:Acaseboo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59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课 题: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专项课题―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C2012015。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相较于80后大学生而言呈现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一方面,他们是现代技术的掌握者、网络时代的主人,自己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功利思想较为严重。所以,在面临大学生活以及即将步入的社会工作时,他们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90 后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成为了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高教界内部讲,新兴的高职院校由于文化积淀和专业教育的原因,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无疑是重灾区。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教育在提供90后生存技能的同时,有责任向90后传达“人”的要义――人格健全、知识渊博、了解文明、珍惜生命。这一切,必须回瞰人类文明的成果,必须回瞰自身民族的积淀。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选目,结合现代学科门类的知识层次,职业院校可以达到人文传统与现代学科的对接、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人文历史与人文素质的融会,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细细品评这些文化内蕴,其中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综合了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这些文化传统包括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时应该保持和发扬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经过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调适整合素质等。

素质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方面凝练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精神境界的深邃追求。它们与时俱进,绵延发展了两千多年,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远播海外,构成东亚文明的内核,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元素”项目训练教学模式

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具体而言,包括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的中国人文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

“中国元素”项目训练教学模式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全方位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迷人魅力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平台生动展现,从而消除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情感隔膜,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带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新理解和感受。

“中国元素”的项目式教学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学生以项目技能训练为切入点开展学习训练,以训为主,分组实训。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讲授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人格理念,以讲为主,集中讲解。第二课堂包括校园文化平台,如校报、广播、社团、校园网等;师资队伍平台,包括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育基地平台,如拓展训练基地、革命圣地教育基地;湖湘文化平台,如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岳阳楼等。

三、多学科视野下对传统文本的解读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人文素质教育(博雅教育)的初衷是对大学生进行精英教育,所以要在当前中国的教育资源现状下,尽可能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打通学科界限,让大学生更多、更全面地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比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既可以从伦理学角度进行释读,也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既可以从文学方面入手,又可从社会学方面阐释。文本的多义性必然带来各学科解读的不同旨归,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方法

在网络交互式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来颠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与传统课堂相反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借助课程视频、教学资料、网络资源在课前完成对课程的自主学习,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其中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以及成果的演示等等。

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上,首先教师在课前就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进而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如教案、课件、教学视频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教师在录制视频之前应该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课后观看教学视频来完成。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的收获与疑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答疑。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与解决。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以团队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并做好上课演示的准备。

第10篇

当人们在这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掂量着中国市场遭受了多-大的冲击时,聒噪的当代艺术市场保持了近些年来前所未有的观望态度。尽管如此,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是让人兴奋,市场如同一杯之前掺杂了水垢的白开水,在金融危机的过滤下,慢慢沉淀下来。近期,被誉为业界风向标的中国嘉德的四季拍卖市场成交结果可以看出如此端倪:12月11日-15日,在北京举行嘉德四季拍卖会,作为2008年的收官之战,总成交超过1.56亿元,其中7个书画专场80%的成交率,让我们看到了近些年淹没在当代艺术市场喧嚣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复兴。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艺术的泡沫与浑浊之后,成为艺术市场的价值取向,而英国《独立报》日前发表的《世界震惊中国艺术复兴》,声称全球最好卖的20位当代艺术家中,中国占据了11位,皆为油画艺术家,《独立报》因此认为,中国艺术已经狠狠摇撼了“西方艺术”在艺术市场上长达500年的统治地位。这番言论在金融危机下国外资本抽空后的当代艺术拍卖的中国画拍卖成功之后,变得具有讽刺意味。

正如近日在“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中所分析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艺术品的大盘,单价和成交总量将会形成极大的影响,但对于具有战略眼光的长线投资者是个收藏的绝好机会,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在商业市场的波动下的改变是微小的,市场的严冬带来的却是艺术收藏的阳春。这正好印证了嘉德拍卖中国画的成功,近几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如火如荼,聚集了太多市场不良资金,艺术家、当代艺术收藏家、画廊等等艺术商业组成部分在外表光鲜的市场带动下,盲目或者过早进入市场,此是其一,第二,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中,国内收藏群体相比国外当代艺术投资是弱势,导致中国当代艺术对国外资本和市场的过分依赖,一旦国外资本抽回,国内艺术市场投放资金就被抽空,即便有市场,也是有价无市;第三,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法制与安全体制不健全,纰漏众多,很容易形成资金链的不良循环;第四,2008年艺术圈里波澜壮阔地上演了一场“市场揭黑”与“学术打黑”的战争,天价做局引发的诚信危机,吴冠中批“美协”的行政不作为,苏富比与佳士得秋拍“f4崩盘”,市场真正回到了关注学术价值这一主线上,价格更趋近于真正的学术价值,诚信回归市场原点,导致学术、市场重新洗牌,促进了国内拍卖、画廊等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危机来临之前,市场的潜在的威胁被看成是怂人听闻之言辞,可是,在艺术价值规律的惩戒下,却不以人为的意志发生了。无论是收藏的艺术爱好者或收藏者也好,还是目前继以投资的投资商,当代艺术被冷落了,蓦然回首,或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情感或是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在资本紧缩,投资理性化的时刻,这种文化价值成为我们紧抓不放的精神安慰。

2008年,是中国饱经考验的一年,从年初雪灾,到年中地震,再到年末的经济危机,中国在灾难面前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悄然间,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危难时刻惊起我们那温存的精神关怀。恰巧,2008年与2009年具有太多的纪念意义,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又将是90周年,改革与传统,新文化与旧体制话题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推进将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全球中的中国在遭遇国内大灾难,国外资本冲击的双重危难,困境之后冷静下来深思,如何依靠自我力量,重建信心,重建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当然,逃离过分依赖的西方文化不仅是中国市场资本体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次文化重审与过滤。年末,中国文艺界掀起了众多对传统文化价值探讨的话题:电影陈凯歌的《梅兰芳》唤起对中国文化国粹“京剧”的一往情深,北京文艺论坛――“传统与文艺”中对传统文化在时代创新中的价值判断的肯定;国家教委“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继对中国传统曲艺大放送之后,由中国美术馆承担起造型艺术进高校计划;广东省将书法教育定为中小学教材以重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信心……。

诚然,如同陈履生所担忧的那样,传统文化在20世纪经历太多的风雨,从19世纪末开始的改良,到后西方思潮在中国掀起的浪潮,再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全球化经济文化大融合,西方文化的过多植入,使得中国文化偏转了方向,今天的年轻国画家恐怕极少能写软笔书法,更谈不上赋诗作词的高雅。对中国书法、戏曲的积极投入也许会唤起老辈的怀旧热情,但是对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能产生多大的共鸣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1980年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现代社会生活模式与传统艺术之间难免有隔阂。但是,正如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08年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从落人低谷的小节,这正带来了我们反思文化传统的契机,即: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独创性=当代学术价值的成功实践。

第11篇

本文在阐释传统吉祥象征符号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吉祥象征符号运用于当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了吉祥象征符号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

吉祥文化;象征符号;品牌形象;标志设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上各种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几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图形符号。中国传统吉祥象征符号本身寓意丰富,蕴藏着深刻的吉祥文化,这是人们世代传承其造型的关键,也是吉祥象征符号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象征符号不仅具备了现代图形标识简洁凝练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人们追求美好愿望、祈求吉祥幸福的目的。将传统吉祥象征符号运用在现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能够帮助品牌建立良好的意识形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展示了一个民族前进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对我们民族品牌的建立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从文化内涵上解读传统吉祥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来源于各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人类的象征世界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为了生殖繁衍而进行的生殖崇拜、探索生命来源和意义的原始图腾文化,宗教文明、趋利避害的祈福文化和吉祥文化等使人类的各种用于祭祀、膜拜、生活、娱乐的象征符号空前丰富。在众多的传统象征符号中,象征吉祥的符号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传统吉祥符号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除了它本身的美好形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尤其是中国人祈求吉祥如意、长寿安康、求富求贵的传统一直未变。它象征了人们生之喜悦,表达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以及寄托祈福求安的心愿,或者是对财禄、富贵、长寿的追求与向往。由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在感情的表达方面也非常内在、含蓄而隽永。吉祥象征符号,也正是中华民族表现自己思想、意愿、感情、希望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吉祥象征符号巧妙地运用了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形式,通过借喻、比拟、表意、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图形或美术形式。例如,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大门上总要贴上福字,新婚之家到处挂满双喜字样,都是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的形态表现,各种有吉祥图案的或有吉祥寓意名称的事物都会广受欢迎。

2传统吉祥象征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价值

传统吉祥符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带动。品牌是亚文化,它包含了文化所具有的特征,是文化的反映。传统吉祥符号与品牌的视觉形象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属于视觉领域的范畴,是品牌与传统文化各自在视觉表现上的反映。在品牌形象设计中,选用约定俗成且能表现特定品牌理念的常见形象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人们对常见的吉祥图形符号的认知几乎有一套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约定,可以说这种约定关系是理解事物的一把钥匙。例如,人们所熟知的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象征美好姻缘的鸳鸯等等可以据特定品牌所需而选用,它们能发挥积极的视觉阐释力,比起那些生涩的机械造型,它们更能让受众心领神会。作为设计者,尊重和行之有效地运用这种约定,使大众面对一个品牌形象时有理解的落脚点,是一种巧善而明智的选择。吉祥是人们几千年来共同的向往与追求。蕴含着吉祥寓意的传统吉祥象征符号,在民族品牌形象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吉祥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亘古不变的希冀,而这恰恰也迎合了一种普遍的、意识层面的消费心理,在品牌传媒形象上采用吉祥象征符号,其传达的内容和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所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传统吉祥象征符号具有文化属性,对传统吉祥象征符号的运用能够塑造品牌的意识形象,凸显品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而使受众对商品产生极其浓厚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中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3吉祥象征符号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现代品牌视觉形象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品牌既可以指企业的形象也可以指产品或服务的形象,也就是说品牌形象可独立于企业之外,也可以内化于企业。怎样将传统吉祥象征符号中的精神内涵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结合起来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是值得当代设计界思考的问题。

(1)塑造品牌的传媒形象:对吉祥象征符号特性的提炼与把握。传媒是一种有形的内容,具有物质形态性特征,品牌视觉形象系统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将品牌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并通过品牌所有可能的多样的应用项目传播品牌形象。中国传统吉祥象征符号的母体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艺术源流,通过它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可以探寻到在各个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的发展和演变脉络。这种“形”的发展和演变是对母体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衍生与拓展。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对传统吉祥图形符号“形”的应用不是简单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要注重吉祥图形符号的形与意和品牌形象是否相符合,以现代的审美理念,将传统吉祥图形符号中“形”的主要元素提取出来,把解析、错位、反复、对比、重构等现代的设计方法运用其中,把传统吉祥图形符号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进行变形、衍化、提炼、再造,从而设计出吉祥精神、传统神韵和设计目标完美结合的全新造型。在设计国际化的背景中,需要设计人充分把握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各种象征文化的渊源,并能有效地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知识,使品牌形象成为既典型又易解的理想化信息载体。

(2)塑造品牌的意识形象:对吉祥象征符号寓意的借用与延伸。品牌的意识形象是非物质形态的品牌形象,是对品牌的精神塑造及品牌所象征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的总和。然而,品牌符号中的能指(以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为代表)与产品的意义和价值所指的关系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商业集团为追求利益有意识有目的地给生产的商品赋予了新意义,以这种方式来打动消费者,使其产生正面联想,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国传统吉祥象征符号本身寓意丰富,蕴藏着深刻的吉祥文化,这是人们世代传承和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也是吉祥象征符号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根源。这些图形符号含而不露、隐而不显,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视觉装饰符号,更是一种蕴含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符号。传统吉祥象征符号已经扎根于中国民众心中并形成共识的吉祥寓意,将这种吉祥寓意借用到现代品牌视觉形象所传达的固有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让它传递出当下时代的吉祥内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是将传统吉祥图形符号融入品牌形象设计的关键所在。

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国际品牌文化的竞争也逐步加强,我们应立足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发掘宝贵的传统艺术文化,去追求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在现代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对传统吉祥象征符号在批判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转化其形式,把握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内涵,注入现代设计理念,才能构建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辛琳琳.基于传统吉祥图形符号的现代标志设计[J].大舞台,2013(03):125.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85.

第12篇

由上可知,所谓CG,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是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的总称,如录象及互动装置,虚拟现实,多媒体,电子游戏,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设计,电脑插画,电脑动画,3D动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字摄影,数字音乐以及音乐影像等。

二、CG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

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所结合的产物称为“数字艺术”,这一新生事物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数码艺术带来兴奋和新奇的同时,却也不难发现其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巨大差异与疏离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文化传统渊源不同

传统艺术创作,包涵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如:民族心理情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等。这些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则在美学情感上缺乏历史积淀,容易使人产生陌生感、疏远感。

2、成像方式有巨大差异

传统艺术形式在若干世纪以来,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这样的巨大冲击。在以往艺术形式中,“成像”是一个门槛颇高的技术指标,往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与积累,而很多风格化特征也是由成像的艰难所铸就,如今凭借数字化手段,“成像”过程所蕴含的深意飞快的扁平化,而眼花缭乱的图像效果可以随手拈来,似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跨入艺术领域。在数字化手段所创造的种种奇观中,很容易形成“技术至上”趋势,至少在数字艺术初期阶段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状况。

3、CG的可复制性与传统艺术的唯一性区别

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

三、CG技术与传统艺术的交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