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先进文化 反腐倡廉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切实发挥先进文化在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导向作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武钢三次创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对于科学构建惩防体系,全面提升武钢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武钢党风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先进文化的引领功能
1.导航功能。先进文化包含先进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弘扬正气、促进廉政、遏制腐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并为反腐倡廉活动有效开展营造良好文化舆论氛围。
2.辐射功能。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不仅对企业职工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辐射功能十分强大。先进文化以科学理论为先导,引领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企业形成敬廉崇洁浓厚氛围,使职工提起腐败就深恶痛绝。
3.聚合功能。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职工认同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企业的成员凝聚和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先进文化能够凝聚职工形成反腐倡廉合力,为构建风清气正和谐企业奋斗。而腐败作为一种落后的腐朽文化现象,它损害的是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不为人齿。
4.约束功能。先进文化对企业职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从道德上约束职工行为,规范职工做“规定动作”。先进文化不仅能从思想政治上引领职工的行为,还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层面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5.激励功能。先进文化激励职工奋发向上。通过先进文化的塑造,使职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形成以廉为贵、以廉为美、以廉为乐的价值取向,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廉洁从业行为。
二、 先进文化与廉洁文化的关系
1.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其标准看它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是否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廉洁文化是在反腐斗争中形成的,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文化形态,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十一五”期间,武钢的企业文化含有科技、质量、品牌、制度、执行、思想道德、节约、安全环保、廉洁等9个子文化,引领和助推了武钢的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先进文化包含有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当代企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十一五”时期,武钢重点抓了“廉洁武钢”文化作品展、“廉洁从业颂”文艺汇演、“廉洁勤政”读物、“武钢廉政相关制度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廉洁文化创建活动,通过歌颂先进典型,抨击弄虚作假、、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不道德、不廉洁行为,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推动武钢廉洁从业、依法经营、遵章守纪风气的形成。武钢廉洁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的意义和要求,通过箴言警句、故事新编表现出来,显现在文学作品、影视媒体等文化领域。由此证明,廉洁文化是企业长期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凝结,是先进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廉洁文化作为当今一种先进文化现象,既客观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企业现象,又反映出企业对建设好清正廉洁的经营行为的迫切期望。
3.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发展。廉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先进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廉洁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先进文化。我们党建党以来,历代领导集体更是廉洁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将反腐倡廉作为共同的政治追求。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理论,赋予了廉洁文化崭新的内涵。可以说,廉洁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经验的新总结和新概括,更是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实践的新探索。
三、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经之路
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必须由廉洁文化作支撑。
1.突出廉洁文化建设内容。把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思想道德观念教育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党风、党纪和示范、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做到廉洁从业。把廉洁文化素养教育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比对中得出正确的判断,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素质,自觉做到遵纪守法。
2.拓展廉洁文化宣传平台。一是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用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占领社会“市场”,形成宣传廉洁文化的“强势”,将廉洁理念渗透到职工群众精神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共同精神财富。二是注重企业优势,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厂矿、进车间、进科室、进班组、进岗位”,通过短信、贺卡、春联、台历、寄语箴言、电脑屏保、颂“廉”演讲,拓宽廉洁文化受教育群体,使其更具群众性和影响力。三是发挥报刊、电视阵地优势,制作廉洁文化专栏、展播廉政公益广告,开展廉政访谈、专家论坛,作品展播,使廉洁文化入脑入心。四是用廉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做好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动廉洁文化更快、更广传播。
3.雕琢廉洁文化艺术精品。一是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表现武钢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创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具有鲜明武钢特色的优秀作品,让职工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二是把握武钢企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职工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弘扬廉政建设主旋律的同时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重格调品位,重寓教于乐。三是发挥党校管院人才、阵地两个优势和培训、研究、智囊三个作用,精雕出武钢企业特色廉洁文化品牌。
4.加强廉洁文化理论研究。一是不断深化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廉洁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武钢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握武钢廉洁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廉洁文化的认识。三是组织理论研讨、职工论坛、论文征集等活动,调动职工群众普遍参与廉洁文化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武钢廉洁文化建设交流,共享武钢廉洁文化成果。
5.创新廉洁文化建设机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机制。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廉洁文化分工合作、齐抓共建的责任机制、文化作品的创新机制、群众参与的组织机制、项目运作的市场机制、推进工作的动力机制,力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四、 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考
思考一: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反腐与制度反腐的关系。文化反腐与制度反腐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文化反腐是基础,制度反腐是保证。推进文化反腐,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制度的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风气的转变;而风气的转变又要靠制度的刚性约束。多年来,武钢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利用各种媒体整合优势,营造舆论氛围,扩大广大员工对核心理念认知的影响力。重视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塑造人,不让“腐败文化”有市场。
思考二: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与创新的共同发展必将促进文化的跳跃性发展,能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蕴含着大量优秀的廉洁文化遗产。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和提炼传统历史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包容心态,努力建设有武钢企业特色、武钢企业风格、武钢企业气势的廉洁文化。近年来,武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兼容中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制定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了武钢企业核心竞争力。武钢的廉洁文化随同企业文化一并创建,在武钢反腐倡廉建设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思考三: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廉洁文化既是先进的政治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必须面向企业和职工。武钢的企业文化体现了武钢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领导文化与群体文化的结合。多年来,武钢一方面夯实共性教育,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突出个性教育。对领导干部,重在世界观、权力观和人生观教育;对一般党员,重在遵章守纪、廉洁从业教育;对干部家属和子女,重在助廉教育;对普通家庭,重在美德教育;对普通群众,重在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他们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干部职工对企业核心理念的认同。
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当今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丞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低云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无庸质疑,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工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工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呢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接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四、结语
本月底又到孔子诞辰纪念日,9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启动“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同步上线的专题页面很有意思:我有问题问孔子。
孔子他老人家故去2000多年了,怎么个问法?有趣。显然,我们不可能“起古人于地下而问之”,在作家的旷世奇想中才有此“可能”。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柳梦梅最后起杜丽娘于地下,棺材已经“钉头锈断”,里面的“人”却还“异香袭人,幽姿如故”。不过,在作家的浪漫主义想象中,饱含着让有情人成眷属的现实情怀。
“我有问题问孔子”,同样有这种意味。孔子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又是跨时代的。从当代人的体悟与困惑开始发问,再回到孔子与儒家那里找寻启发,无疑会激发对孔子、儒家乃至传统文化更多更深的关注、讨论。当然,讨论之前,对孔子要有基本了解,看看他留下了哪些发人深省的见解。不要径直拿现代的概念去刁难孔子,或者和孔子抬杠。
了解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最近有专家建议,让孩子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阅读中国传统经典,这真是长远之计。顺便说一句,诵读经典,成人不能置身事外,不能以“从娃娃抓起”为由,推说此事与己无关。
窃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可添个孪生兄弟,再来个“我有问题问晏子”。晏子是一个十分值得被唤回现实的历史人物。“问孔子”是问“成长、婚恋、教育、事业、社会责任”,问晏子则是问如何为官。从来讲到谏诤,人们想到的就是魏征、海瑞,早一点的有汲黯,其实晏子更是个中翘楚。《晏子春秋・内篇》中的50则故事,晏子进谏有好多逆耳之言,如“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不知齐景公当时怎么下得来台。今日从政者,不妨一问,晏子何来这种说话的勇气?
在生活作风上,晏子也值得一问。比如关于座驾。晏子是“乘弊车,驾驽马”,景公给他换成豪华版的“辂车乘马”,但他“三返不受”。他说,国家给自己的俸禄已经很多,穿得暖吃得饱,还有公车,已经很满足了;关键是,“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我得带头廉洁节俭。又比如关于老婆。晏子的老婆在景公眼里“老且恶”,明言自己“有女少且姣”,愿意许配给他,但晏子“再拜而辞”。你若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妻子现在是老了丑了,但也曾年轻貌美,那时她将一生托付给我,我现在岂能背叛当初的承诺?其他还有关于换房子、关于别赐饮食与厚禄等各种额外的物质待遇,晏子一概回绝。
诚如斯言:“2000多年过去了,读读《晏子春秋》,晏婴的形象依旧那么高大,古人对管理的期许依旧在今人的期许之中,不禁感叹人的惰性有多么顽固,人的长进有多么困难。”
问孔子也好,问晏子也罢,说到底还是要为今日人心“正衣冠”。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泛泛而论,先要知道优秀因子究竟在哪里,都是些什么,我们才能重新擦亮传统,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找回自己的遗传密码。
同志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推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同志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的追求、诚实守信的操守修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则是使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理清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才能使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从影响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层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频共振,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第一,价值取向上,要着力解决“三观”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廉政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利益的驱使、权力的失控、地位的诱惑,是影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源是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方向。在权利观上表现为私权意识膨胀,地位观上表现为追逐个人名利,利益观上表现为崇拜金钱。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因此,着力解决“三观”问题,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要使领导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视人民为父母,把群众当上帝,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二是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要使领导干部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不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不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
第二,生活方式上,积极应对“三大挑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建设廉政文化,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三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廉政文化,一要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文化变异的挑战。坚持以德治廉,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给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以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为突破,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的挑战。教育和帮助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运动健美等作为兴趣爱好,在娱乐和运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脱离低级趣味,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和谐的生活方式。三要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调;克服“官贵民贱”的观念,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第三,行为方式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愤怒声讨的同时,又随波逐流。构建廉政文化,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坚决摒弃这种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现象。一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领导干部应当有所畏惧,抛弃那种“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处世哲学,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二要汲取文化知识营养,筑起坚固的“文化屏障”。“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面对腐败就能辨真伪、鉴美丑,对“乌七八糟的事情”,不曲意逢迎,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三是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引导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在社会评价上,倡导“尊廉崇洁”风尚。廉政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文化的普遍认同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由于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由义愤变得麻木,由无奈变为容忍。这就为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黑色文化土壤”。对此,必须构筑积极的社会评价体系,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撑。一是从培养公民的社会正义感入手,教育人们分辨是非、美丑、善恶,营造起一种“崇尚廉洁”、“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着眼提高对社会公共权力使用的审美批判能力,引导人们讴歌正义,鞭挞丑恶,形成“褒廉贬腐”的社会文化氛围。三是以扩大群众参与面为着力点,增强“廉政文化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发动群众实行全方位民主监督,努力营造“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以建立反腐倡廉成效评价体系为保证,强化制度建设,既要从法律上、经济上、舆论上三管齐下严惩腐败,也可考虑设立奖励廉政基金,对廉洁奉公者、检举腐败者、惩治腐败者给予大力表彰和必要的物质奖励。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09-02
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造就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片净土。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腐败问题已经蔓延到高校。某些大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出现了“请客吃饭拉选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现象,一些学生组织也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夹杂着大量西方社会文化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1]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2]两者在知识内容、结构层次、教育对象、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大学生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在思想上趋向成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消化吸收理论学习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廉洁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二、以“基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线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所指出的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法制的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相符,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首先以“基础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廉洁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1.明志爱国,廉洁修身,传承礼义廉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大学生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把当官与物质享受和特权等同起来。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必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基础课”的思想教育版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生活的目标,正确认识权力,远离腐败的陷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认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那些、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做忠诚的爱国者。
道德教育是廉洁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意识和廉洁意识。“基础课”道德教育版块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对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为,“礼义廉耻”积淀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3]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富足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培养也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4]除去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中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要求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也都包含着廉洁的内容,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向大学生揭示腐败的危害,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道德价值的分析能力,抵制和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主导方向的误导性价值观,在激烈的道德价值冲突面前做出抉择,从而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协同创新;廉洁教育;主体;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66-02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多元融合、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廉洁教育成为“依法治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协同创新的概念及思维可以为高校廉洁教育的创新提供崭新的视角,使高校廉洁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实现突破。
一、协同创新为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的机遇
2011年4月,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论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并引发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理念的爆发。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与拓展,协同创新概念已由最初的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具备了更为深刻的理念。例如,有学者指出:协同创新是指大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合作公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基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协同创新视域下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理解为经管类高校聚合多个专业的知识以及优势,协同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类单位,采用多种形式,对未来从事经管类行业的大学生进行带有独特职业道德教育色彩的廉洁教育。
二、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
江苏教育纪工委课题组曾对全省20多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廉洁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省高校普遍接受廉洁教育的大学生少于教师;大学生接受廉洁教育的主要渠道集中在“各种媒体”和“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集中学习、报告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两个方面。这一调查代表了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普遍状况,而专门提出“经管类高校”这一概念,主要是经管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以经济、管理、金融、财税、法学等为主,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领域与钱、权、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属于腐败易发和高发的领域,因而,在大学期间提前介入廉洁教育是极为迫切与必要的,因而专门提出论述。而结合省教育纪工委的研究报告以及经管类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该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是理论研究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失。尽管国家和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保障高校廉洁教育的开发与研究,但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关于高校廉洁教育的成果并不丰硕。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以“高校廉洁教育”为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仅有400多篇,而论著中,案例实务型论著和教材居多,理论研究型论著不足,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课堂教学及活动指导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指导。
其次是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与任务,且互相割裂,实效难以体现。大学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一直都比较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廉洁文化进校园”为主题指导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但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因此只能浮于表面,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大学生廉洁教育越来越缺乏实效,难于突破瓶颈现状。
其三,经管类高校在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廉洁教育方面几乎空白。经管类高校主要以经济、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为主,大学生未来就业也多集中在这些领域,这些领域均属腐败问题的高发领域,因此,将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与廉洁教育相结合尤为重要。然而,一直以来,经管类高校欠缺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
第四,高校廉洁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分属各个不同管理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尚未理顺。例如,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要计入《形势与政策》公共课2个学分,但很多高校并未开设这门课程,廉洁教育课程便无从谈起,学分更是无从计算;此外,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也并无硬性考核机制,只是要求二级学院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入职教育时加入廉洁教育内容,并无完整量化的考核指标;高校纪委、宣传部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院并未形成统一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模板,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缺失。
综上所述,高校尤其是经管类高校由于协同创新机制与理念的缺失,使大学生廉洁教育陷入困境。专业之间的割裂发展、师资的无法共享、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等,无一不阻碍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进展。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创新
基于以上情况,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至少可以从专业融合开发教学内容、课堂教育的设置、教育形式的创新以及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模式。
首先,利用专业协同,构建新的教育主体。廉洁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廉洁思想、廉洁规范、廉洁制度和廉洁行为等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成果。既包括历史上的优秀廉政传统,也包括现代反腐败形成的理论成果。鉴于这一概念,廉洁知识应见于历史学、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一系列专业中,亟待整合与开发。因而,经管类高校可以组建廉洁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将这些专业有志于研究廉洁教育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师资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开发。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大力支持研究开发,可以采取委托研究的方式,以课题形式召集相关高校进行研究或联合开发。江苏省曾以南通大学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召集全省13个高校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视频课程的开发,各高校选出专任教师参与课程讲授与录制,由研究中心负责修改与统筹,作为省内高校廉洁教育的通用教材。
其次,利用知识协同,打造专业师资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教育。课堂教学的缺失是大学生廉洁教育陷入瓶颈与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专业的协同,开发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材和理论著作、实务指南,以此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教育的师资可以是校内外教师,也可以是实务界人士,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将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思想教育、离校前入职教育的必修学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这些教育不再浮于表面、互相脱离,而是切实有效地进入课堂。
第三,与实务部门、社会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廉洁教育。经管类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多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关乎人、财、物的重要岗位,这些毕业生到岗位后,其自身的廉洁指数与廉洁精神会直接影响到毕业学校的形象。因而,一方面,可以邀请实务部门、社会单位协同开发创新廉洁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理论研究的深度参与、实务经验的提供、社会需求的供给,这些方面都为经管类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就业单位回访等方式邀请社会单位来校采取座谈会的方式,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未来社会岗位对于廉洁方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与实务部门或社会单位协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反哺还是未来工作情境的初体验,都不失为有效有利的方式。
第四,在大学生廉洁教育管理中,协同高校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建立合理的考评管理机制也尤为重要。这里至少包含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实效的考评。在以上团队形成、教育内容开发、课堂形式确立、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用人单位协同,开发建立完整的考评机制。例如,大学生廉洁教育师资队伍的定期培训与成果展示、课程效果的调研与评分、学分的确立、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反馈、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质量的反馈等,都必须作为考评体系的重要指标。此外,这一考评机制还可以纳入对于二级学院或是部门的工作考核中,要求二级学院设定目标,量化教育内容或进行形式创新。
总而言之,协同创新的概念与理念不仅为高校廉洁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论,还为经管类高校开展廉洁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与专业特质,这一理念必将使大学生廉洁教育结出丰硕成果。
注:
①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5.
②江苏省教育纪工委课题组.江苏高校廉洁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J].廉政文化研究,2010,(06):76.
③熊小青.基于实效性的高校廉洁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1,(02):81.
参考文献:
[1]透明国际,编.全球青少年廉洁教育概览[M].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2]夏云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李亮.以案施教的心灵警示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民廉洁教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等等,其包含的内容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宝库。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影响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同样能体现。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赋予他们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性格,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道德教育中,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民族精神的振兴,而且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可以超越时代的精华,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是一个复杂的两面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有一些消极和落后的因素,因而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双重的。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当代教育背景、教育形势,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道德教育工作服务,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道德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基于这种认识,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高校的道德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公安院校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仁爱孝梯、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爱国主义传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等。其中,极其深刻的“德育”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公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当代公安院校道德教育提供了诸多的思想模范和道德准则,还为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条道路适合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所以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正确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大历史责 任和神圣使命。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人民警察不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要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和廉洁自律精神。人民警察只有具备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对培养其爱国情怀,增加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媒介,培养一个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的预备警察,让其懂得对家庭成员负责,关心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让其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有助于他们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发展彻底地放到我们国家的前进与发展中,也能够更好地和社会、将来的职业衔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将所接受的外在社会规范、道德律条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能动性,升华为自己的品质与信念,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取得更大的效能。让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道德教育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内容广泛,底蕴深厚,充满着哲学思理的一种潜在教育力量,把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合起来,才能把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公安院校德育内容
1.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宏伟目标,需要新的民族精神支撑。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之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铸造者,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整体主义精神
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一系列的规范和范畴之中,对规范体系起统帅作用。《诗经》中“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孟子的“其自任以天下为重”(《孟子・万章下》)、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贾谊・治安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的体现。人民警察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道德原则,它既反映了人民警察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人民警察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它要求人民警察遵守国家法律,依法履行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体主义就是人民警察道德原则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把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显示着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在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3.培养诚实信用意识和社会道德水平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标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道德信条。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多注重圣贤、君子的培养教化,对人个体品德的要求几乎达到很高的境界。“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乾》)。《论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传统文化可谓对诚信教育比较重视。当前,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转型,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氛围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在全社会弘扬公德意识,建立公德规范,是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对新道德的呼唤。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把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
4.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与养成和塑造职业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辟的思想就是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境界的提升,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提高。《大学》视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得以加强,提高其文化素质接受新的精神与事物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言力行”这种品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发扬务实精神、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摒弃传统文化中“义利”关系上的封建性糟粕,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义利观教育,将有助消除市场经济盈利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塑造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对于学生的职业品格的教育无不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公安院校的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人文精神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教育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二)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直接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这些道德教育课本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浅显。高校教育者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高校也可以开设专门传统文化课,根据专业的不同把传统文化课开设成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传统文化经典、优秀文学作品来呈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文化力量的感召,自觉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选择的尺度,树立内心的人文道德信念。道德教育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各个学科来协同工作,多个学科辅助,真正的将道德教育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学科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外,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公安院校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贯彻始终、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年级,要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要把传统文化结合在学科特点中,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我们在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社团文化活动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作为特殊的公安院校,除具有其他院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等业余娱乐生活外,还应具有独特的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针对青年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道德教育通过寓教于乐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如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的人文讲座,,让学生从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开展国史国情教育,还可以利用文化节、文化沙龙等方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在使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唤起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发挥传媒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其成为道德教育载体毋庸置疑。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其形式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当前网络传媒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公安院校更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上网,通过手机上网率在90%以上,他们随时随地的在接收来自网络的动态和信息。公安院校可以在思政网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强的内容融入其中,把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等制成数字化产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位论文,2012.12;
[2]王照华,自律精神培养与公安院校道德教育,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1月 第6期总第72期;
[3]李博涵、柏宏媛,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理论纵横,2012.12;
[4]郭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12.5
[5]杨芳,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总第113期;
[6]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2012年第6期
[7]田萌,传统文化与新时期道德教育问题,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7卷第4期
[8]邓瑾、吕慧霞,传统文化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讨,科教论坛,2010年19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包装设计;传统元素;传统文化;运用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它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在包装装潢设计中寻求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元素,将传统性和现代性合理融合,创立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当今国内包装装潢设计发展的最优化趋势。所以我们现将就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道家文化、如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在所有中华传统元素中,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而浓郁的中华特质,已成为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一大重要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中多遵循求整、对称均齐。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已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并将各个层面去粗取精地应用到具体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现代包装以从功能到形式的非物质的功能,是我国向现代化包装迈进的必经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中国包装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给文字、图形、色彩、材料赋予传统韵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使中国的包装设计赋有新的文化意义。
(一)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国画、书法、年画、剪纸等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要素,也是是我们设计的源泉,能够帮助设计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其中书法和国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包装设计息息相关。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貌。另外,文字是作为一种“形象”来出现的,其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整个包装设计的一部分或是全部,是其它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而设计作品中若借助于书法艺术殊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对书法这种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现代茶叶包装为例,茶文化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汉文字中的第一个“茶”字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是恰到好处。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的包装运用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元素,使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国书法的气韵完美的相结合。
国画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象,飞凌万象之上,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的意境正好吻合。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清高”非国画莫属,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当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水墨走到一起时,其深刻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装饰性,体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许多的吉祥图形,如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狮、虎、龟;植物纹样的梅、竹、菊、牡丹、莲花;人物纹样中的门神、财神;符号纹样中的万字、寿字、双钱、八宝等等,这些吉祥纹样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喜悦。
中国古代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与现代设计有很多不同,它主要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也讲究虚实。在用运传统图案进行包装设计时,要结合它外形欣赏价值和内部蕴藏意义进行灵活用运。如蝙蝠与寿桃代表着“福寿呈祥”,牡丹代表“雍荣华贵”,荷花代表“清明廉洁”,明月代表“花好月圆”等,使用这种传统的图案,用其精神属性上的某种特征,来传达商品信息,更能深入人心。
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元素进行表现,是体现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例如龙纹图案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生气昂然的感染力而著称于世,是民族传统的标志和象征。将龙纹作为一种装饰和主题图案设计于包装之中,对于创造这种商品的艺术形象,形成某种意境,表达某种主题,能起很大的推销作用。其中酒包装装潢上龙纹的应用尤为突出。例如,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就很好的表达了该商品的理念,给人们带来追求向上、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十分强烈大胆的,这在其他国家的包装中是少见的,把红色、黄色、金、银、黑白等很难调和的色彩搭配到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表达。
在包装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
(三)传统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假若站在离商品较远的位置,在没看到细节之前,包装的颜色是我们最能看清的元素,而颜色亦足以烘托整个商品的气氛。传统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由于国家、时代、社会、地理环境、年龄、性别、宗教、政治、经历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联想好恶也不同。所以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用色彩来表现地域特色是很容易的。就传统色彩而言中国有着独特的色彩文化:青色,体现了表铜器古朴凝重的美;红色,代表着民族的喜悦情绪;黄色,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
就目前国内现代酒类的包装而言,不论是(下转第81页)(上接第80页)材料、造型还是色彩大多都借助传统的元素来设计。比如“汾酒”的包装色彩就来源于民间青花的色调,蓝色为主调,展示了酒的久远,还突出了传统元素特有的儒雅和广远;“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大面积运用的红色,加之具有浓郁民间意味的剪纸,使之富有了浓浓的民族情意,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给人们带来了喜气洋洋的感觉;2002年中国之星获奖作品“康雍乾御冕酒”,其包装色彩采用黄色为主色调,突出了宫廷御用的主题。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合理地运用传统色彩,恰当地表现色彩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作品散发民族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对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微观细致地采纳和吸取,将抽象变为具象,将意境变为图形和文字。在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如今,包装设计也变得国际化,但各国的包装在细节上都有侧重点和主题,这是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能承载的,我国的历史文化不但继承了祖先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有珍贵的精神财富。包装设计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追求艺术的心理需求。包装设计通过自身所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要素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信息,设计文化、设计风格在包装上得以体现,最重要的是包装设计的意境可以诠释设计者自身的情感提炼,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作为当代本土的设计从业人员如何让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达到的完美结合,从而让中国传统元素得到更好的发扬,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458.
[2]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轻工出版社,2007.
[3]罗晓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217-219.
[4]黄静.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包装工程,2005,(1)201-203.
【关键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家教家风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细胞。[1]指出,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从国家的战略视角,提出了家庭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深刻阐述了加强家庭建设的现实意义、目标。
一、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一脉相承
在源源流长的中华历史中,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延续悠远,古今不断,形成了孝亲敬长、睦亲齐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教训子孙等传统美德和风尚。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所积累的教化经验都可以古为今用,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风营造和家庭建设提供参考,体现了各自家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形成了一个家庭和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也是一个家族和家庭得以传承绵久、生生不息最核心的价值观。正如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2]这些精辟的论述为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家教家L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重视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资源
中国具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毫无例外有其特定的家教家风文化传统。这种与生俱来的家教家风文化血脉 、文化基因,凝结成国家与民族特有的家教家风价值体系。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中人际交往、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方面,能够提供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恰恰能够为此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
首先,用立场与方法对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厚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为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积极搭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平台。
其次,我国各个地区则须在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基因中传承汲取丰厚的文化资源,应把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看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发掘,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教家风的文化研究体系,使传统的家教家风得以流传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惠及当代、泽被后人,焕发时代价值。
最后,发挥社区建设的优势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社区对好的家教门风的宣传作用往往比较大,而且能深入到很多家庭中,切实发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社会功能,关注每个家庭的成长发展。
三、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的创新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展的需求和人们的诉求,从而彰显出它的当代价值。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如何才能创新发展起来,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重现光彩,而不是只留存在典籍中。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只能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在不断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新时代的挑战中才能不断显示其活力,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弘扬。
对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继承发扬,我们应该采取务实的方法。优秀传统家教家风规范的具体内容有些与现代社会生活大不相同,表现表征也各不一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时代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来。但优秀传统家教家风的内在理念和精神,却是具有跨越时空、纵横古今的魅力和影响力。按照这个原则或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限于低级的模仿做法,全部按照它所描绘的具体情形去效仿,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值得现代人借鉴。
将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纳入社会和学校教育体系。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之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务实人们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创新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吸引力,将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营造浓郁的家教家风的教育环境。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切实把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在基层,落实到家庭,践行于群众之中。推进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活动常态化,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接续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扩大弘扬优秀传统家教家风建设工作覆盖面,从城乡社区向企业、校园、机关拓展,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家教家风教育活动,在文化建设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实践活动,在党政机关中深入开展廉洁家庭建设活动。着力加大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力度,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扩展典型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家庭向往模范,真正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课题: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研究”(L15BKS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伊广英(1979-),辽宁丹东,工作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被重新审视的同时,也正在被逐渐淡化,这在生长于新时代的青少年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由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自然更多的承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针对中学生传统文化相对缺失的现状,在中学阶段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以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为例,根据历史教学以及儒家文化的特点,为教师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对儒家文化更甚至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地了解。
1.善于利用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的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技能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历史教科书所引用的史料是应该首先被重视的。例如,在讲解分封制(封邦建国)的这一知识点时,有人选取这样一则补充性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比其原文可知其并未引用完全,在"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后应当还有"而天下不称偏焉"。被省略的"而天下不偏焉"的意思是周公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其中五十三个诸侯都属于周王家族姬姓的这种情况下,天下的百姓并没有说其偏私。而讲解者引用这则材料是为了解释周朝的分封制度,所以截取了原典的一部分。但是历史知识是整体系统的,历史学习的过程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延伸,帮助学生全面的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讲解儒家文化内容时,也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对比教学法在历史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推理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将儒家学派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对比,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儒学特点,了解儒学发展的历程,把握其发展方向、规律。例如,对比孔子、孟子、荀子,则可发现关于"仁"的学说由"爱人"到"仁政"到"仁义"的过程,民本思想由"为政以德"到"民F君轻"到"君舟民水"的过程,这是"仁"和"民本"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的差异,体现他们对人性的不断探索与反思。将同一时期儒家学者的观点与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能够让学生们发现儒家文化侧重点。但是不论是采用以事带人还是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在讲述人物时都需要与史实相结合,完整展现人物的积极面与消极面,不能够根据教师个人主观意愿对积极或者消极面加以隐藏,做到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史学精神所在。
3.善于开发教学资源
除了历史教科书外,一些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以及社会时事,都能够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富有生趣,贴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尤其在讲述儒家文化时,学生很难设身处地了解几千年之前的思想文化,而历史音像资料以及历史遗存能够给予其视觉效果,让其更快的进入预设的历史情境。社会时事与儒学的衔接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儒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其现代价值。
一、国学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 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文化的德育育人价值
1.国学经典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及早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雅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2.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3.国学经典中的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实际应用
《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去操作,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这也是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学博大精深,孩子开始接触国学就会有令人欣喜的变化。孩子在日常生活及行为中反省自己,找“过”并纠正自己。孩子很快就学以致用,到了家中,就开始对照着书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这种国学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孩子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陕煤韩城矿业公司象山矿井是2003年建设投产的,现有职工3900多人。2008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把实施“文化兴企,科技兴矿”战略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以“知行合一,行赢天下,品行成就未来”为精髓,并按照“安全文化、学习文化、管理文化、廉洁文化”四大子文化建设为基本构架的行大于言,行贵于金,以“行”文化之力引领象山矿井调整振兴的“行”文化品牌。
一、安全文化做保障。近几年来,象山矿井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提炼出了“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工作理念,并利用多种形式向职工宣传企业安全理念,给每个职工印刷了安全理念专页,在矿井工业广场悬挂了安全理念牌板,宣传安全理念,宣传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战略目标,使职工理解了安全理念,牢记于安全理念,并把安全理念融入到各自的实际工作中去。2008年以来,矿上先后编印了14套企业文化建设系列丛书,2011年编写完成了采、掘、机、运、通操作岗位程序化工作标准专业书籍,借助准军事化管理的推进,建立了6S管理,文明用语、文明公约、企业形象标准和职工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体系。与此同时,每年还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举行安全宣誓,发放安全知识材料,举办与安全有关的文艺活动。
二,学习文化增智力。我们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普通员工层面,始终坚持开展“提素质、强技能、保安全、促发展”活动。首先加强对职工文化学习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从内外聘请专门教师给职工讲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一是利用班前会进行学习;二是举行文化补习班;三是选送部分职工外出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为掌握煤矿操作技术奠基了基础。其次,通过创建学习型班组、区队活动的开展,把安全文化与学习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习煤炭行业的有关政策规定,学习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种管理文件和要求,学习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同时,在班组职工中开展职工读书竞赛活动,并充分利用班前五分钟,开展“每日一题”竞赛活动。区队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职工学习技能比武竞赛活动,对于表现好的职工给予一定的分值和经济奖励。矿上每年搞一次职工技能比武竞赛活动,拿出30多万元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十分优秀的选手进行广泛宣传和表彰。矿井并连续四年在全公司职工技术比武活动中获得了16金、10银、8铜的最好成绩。四是开展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在利用班前会和井下现场培训的同时,三年来选出1000多名职工参与矿和矿业公司的培训学习,每年矿上举办各类培训班60多期,培训职工10300多人(次),通过抓职工的文化学习,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技能素质,为驾驭井下现代化综掘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职工先后完成小改革项目120多项,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使学习文化真正变为职工在工作实践中的强有力的动力。
三、管理文化聚内力。近几年来,象山矿井把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抓。一是抓职工的行为规范,从矿区行走、上下班乘车、参加各种会议、参加班前会直到入井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呈现出了职工遵章守纪,规范行为,上标准岗的良好局面。在对各级领导的管理当中,制定出了《领导干部下井带班、跟班、值班制度》、《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制度》以及《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几年来,矿级领导月均入井都在6次以上,有的月均入井达到10次以上,领导干部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
在安全管理上不断创新,突出推行了“三五四”安全管理法、“岗位描述法”、“精细化再造法”,“2+5”关“三违”人员帮教法,“七个一线工作法”、“现场安全培训法”、“班长、副班长换位管理工作法”、“四不放过法”、“安全工作日志法”、“三员两长”精细管理法,“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和程序化操作法。重点抓好“一强四化”,一强是强化基础管理;四化是实现工作程序化,推行办公“定置化”,实施岗位精细化,办化系统自动化。开展了“安全生产确认”,认真执行“三人连锁”、“四位一体”开工确认验收和巡视检查制度,切实保障了职工的安全。
四、廉洁文化扬正气。我们坚持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把“吾日三省吾身”和“踏实做事、清白做人”的廉洁核心理念贯穿于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之中。几年来,我们以构建特色惩防体系为目标,以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项治理活动为载体,纠正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不良习惯,规范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使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管理行为、廉洁意识在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出台了《象山矿井党员干部和管理人员坚持“八不准”的规定》,对126名中层管理人员建立了廉政档案和预防档案,签订了廉洁承诺书,坚持执行任前廉政谈话和警示训诫谈话制度。同时配套完善党政议事制度、党内外监督制度和事前防范、事中参与、事后跟踪的矿务公开制度、党务公开制度、职代会制度等,切实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通过廉洁文化建设,我们化出了一支“干净干事,清白做人”的党员干部队伍,化出了一个风清气正的矿区环境。
象山矿井通过抓企业文化建设。以“四个子文化”建设为载体,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矿生产原煤165万吨,2009年生产原煤170万吨,2010年生产原煤180万吨,2011年达到193.4万吨,职工人均收入由2008年前的1.5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5.34万元,实现安全生产三周年,连续五年达到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先进矿井,2010年达到国家级质量标准化先进矿井,获得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百家贡献单位和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目前,矿井升级改造为240-300万吨矿井的工程已经竣工,年入洗能力为240万吨的选煤厂已建成投产,各项工作踏上了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如陕煤集团公司董事长华炜所言:象山的发展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象山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效与企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希望你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继续升温,继续深化,当好文化建设排头兵,打造文化建设示范矿,早日建成关中地区一流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