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2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的医疗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来看,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移动医疗需求前景可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移动医疗蓝海可期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元,较2012增长26%。2012年市场规模为18.6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7.7%。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2023年将冲破2000亿元大关。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和移动医疗本身的优势密不可分。
艾瑞的研究报告说,目前国内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腾讯继巨资收购丁香园和挂号网之后,再次与药业巨头深圳翰宇药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腾讯提供数据接口,共同打造糖尿病慢病健康管理平台;阿里巴巴则把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作为第四个和第五个支柱,想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云平台,提升整个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服务水平。
而美国谷歌公司最近宣布将全身心地专注于一项年营收可达几十亿美元的业务上,该业务将为病患提供有助于一系列重大健康问题的产品,从糖尿病、帕金森病、癌症、心脏病,到延长寿命的普遍诉求。谷歌从不错过任何一个重大商业机会。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决意要让该公司走在回报巨大的健康科技市场几大关键领域的前沿。
但是想要让投资更明朗,首先要明白移动医疗的生态关系。经纬创投汪军认为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的元年,正是2014年的变化才为2015年产业的发展做了铺垫。2014年的一些项目比如挂号网,它在互联网中是底层的,叫入口;有了入口之后,才有了生态;后来微信和支付宝加入到移动医疗的产业布局里,就有了支付;有了支付和入口,这个市场就开张了;开张之后就有人来逛,有人来逛就有人买单。所以这个产业的生态链就成长起来,这跟移动互联网有点像。当投资人进入了这个产业的洪流,就像被绑架上了一辆战车,这个战车就是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把创始人、合伙人、高管和每个从业者都捆绑在里面。当然做投资的人更是和产业的发展捆绑在了一起。
怎样掘金医疗领域
面对如此诱人的前景,作为投资人又该如何在移动医疗领域掘金呢?在一次论坛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对资本如何进入医疗行业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在选择投资时,如果把资产的重量变成资产投入的程度,变成一个纵坐标,然后把需要管理的技术的难度作为横坐标,如果说要构成一个板块,你想要在第一象限的话,那么你就要有大的资本和高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够运行。也就是投到大三甲医院,这个进度是非常难的,门槛也非常高。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也是需要的,无论是诊所也好还是门诊部也好,总有一些病是不会在门诊部看的,也不可能所有的装备都要在门诊部里面去做。所以还是希望有一些对接的综合性的医院来进行合作,来完成医疗服务的流程。这是第一象限。
接下来,看第二象限就是资产比较轻一些,但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的,这种是需要大家去重视的。如果说资产比较轻但是对管理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合伙、合资的方式进入。在上海就有这样的机构,万达和复旦的儿科搞了科研医院,主体投资是万达去投,当然会更多一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会把高的技术的管理和医院运营的管理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组织。
还有一个点是资产比较轻一些的有比较高的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来做。还有两种是低资产的,管理的要求比较低的,这个可能是现在的一个热点,比如说连锁的诊所,连锁的门诊部,这个相对的运行的角度,并没有被社会资本绑架。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样的类型是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相对容易比较获利,也是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也是可行的。
还有就是重资产的进入,管理的要求比较低,那么这里面有一个界限在哪里?你是做财务投资的,你不去做运营,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说分为了4个象限,你要去定位的话要考虑到3个因素第一政策环境、第二资金层面、第三管理水准。那么只有这三个结合好,你再去每一个象限里面去选,那么会更好选一些。这对投资移动医疗的策略应该也有一定的启发。
此外,通德资本投资总监陈华伟曾指出,自己在投资时最看重的是“人”――“管理团队非常重要,有很多好的项目,就是因为团队的问题,或者创始人格局有限,企业没有做起来。”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于莺女士也认为投资是要看人,更要看背后的事情,把人和事结合看。看这些医疗理念和市场结合是不是符合规律?尤其是医疗领域是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追着某个人的影响力去投是不太对的,说白了还是投综合能力,以及它能不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医疗理念能不能发展。
热炒之下还需把握风险
商业模式和应用领域组合催生上百种投资机会,移动医疗“满汉全席”盛宴近在眼前。有分析指出,在移动医疗上百种投资机会中,药品查询+药品购物、私人家庭医生、掌上医生问诊平台、免费信息文献查询+专业指导、药品信息查询、付费慢病管理、以及细分功能医疗产品,六大投资机会的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有缺口,利于新进企业发展,短期内无淘汰风险。但是通德资本投资总监陈华伟表示。“针对火热的移动医疗领域,如果自己都没想明白,冒然进去,对自己和投资人都是不负责。”
移动医疗应用要发展,在叶崴涛看来,无非要抓住两端:一是医疗资源,二是用户资源,并且相对而言,前者的重要性要胜于后者。“因为抓住了医生,特别是好的医生,自然就抓到了病人,抓不到好的医生,病人最后还是会流失。”
对于从事皮肤疑难杂症诊治工作20余载的西南医院皮肤病科主任医师杨希川教授来说,在各行各业迎接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刷之时,他的工作也受到影响并发生着改变。
如今,杨希川已经不单单凭借那个现实的听诊器去为病人诊治,而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捷简单地为患者解决相关问题。
医生工作性质的原因,《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间断式地与杨教授进行了沟通,他告诉记者,皮肤科和其他的专业科一样,比较直观,通过患者拍摄的一张图片就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或者给予一定的用药指导。
“移动医疗健康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可以为患者解决一些较为轻微的健康病症咨询问题,不仅使医患之间进行较为便捷的沟通,更为患者带来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相应诊治和建议的效果。”杨希川说。
由于医生职业的严谨性,在对话过程中,杨希川一直提及的是“移动医疗健康”,这也引发了《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进一步的探问,当前中国市场内的众多移动医疗的探索者们,难道并未真正的实现将医疗移动化?对此,杨希川给出了直接并肯定的答案:“如今还不是真正的移动医疗。”
新生应用多
当越来越多痴迷于手机的“低头族”出现,各行各业都在争抢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商机,而医疗行业也不甘示弱。将“移动医疗”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中国,还要从2011年左右开始。
时下最为流行的移动医疗APP“春雨医生”,很多人会认为是移动端的用户给了它市场,然而在其创始人张锐看来,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匮乏的医疗资源以及严重的不均衡性给了他可以扎根其中并生存下来的机会。
日前,刚刚拿到了C轮融资的5000万美元的“春雨医生”成为了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内的规模之最。说到此,作为春雨医生的先锋医生的杨希川认为,不同于其他的移动医疗健康APP,有着鲜明的图片和沟通渠道的春雨,使得医患交流更加便捷简单,并且使用效果令人满意。
其实,让杨希川感触更深的是,当前移动医疗的发展也遵循着互联网从Web1.0到Web3.0逐步递进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移动医疗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医疗广谱资讯门户开始,像“39健康网”;之后便出现了“好大夫”、“丁香园”等APP,主要以如何将患者分流导入医院的模式存在;而“春雨医生”的产生并发展,与前两者相比,或许应该被认为是更好地将医院内的模式向外导出,“从过去以医院为主体的状况发展为以患者(用户)为主体,医生给予相关诊断回复等。”
在京某外企工作的王畅(化名)作为长期的过敏性皮肤患者,在步入秋季病症高发期后,面对北京挂号难、看病难的现实,加上自身工作时间受限等问题,“就医”一度让其感到烦恼。
然而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好大夫”、“春雨医生”等APP的存在,让她开始接触这一“新奇”的模式,通过网上咨询获得一些医生即时的诊断建议或用药指导。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ios系统中APP应用的排行榜统计可见,“春雨医生”仅次于“全科医生”, 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三位的是“好大夫”,之后则是丁香客及其延伸的“用药助手”、“家庭用药”等几个应用。而在豌豆荚的安卓系统榜单中,“家庭用药”排名第一,“掌上药店”、“用药参考”分列二、三位。
尽管王畅正在享受着这些移动医疗健康APP为其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她看来,“还需要亲身体验,好在纷繁多样的行业APP中遴选出最适合自己并且最为便利有效的应用。”
质疑声不断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春雨医生”方面了解到,目前,“春雨医生”采用“自查+问诊”的模式为患者提供服务,从其官方网站公开资料可知,自2011年上线至今,春雨累计激活用户2700万,日活跃用户85万,日均问题量3.9万。另外,春雨还拥有注册医生30000人,而这数以万计的医生中有50%还开设了实名认证的空中诊所,而“杨希川的诊所”便是其中之一。
用杨希川的话来说,“春雨医生”等APP开发的这一创新医疗健康咨询模式,让医生在传统的医院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最初的本位――“轻问诊”。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既解决了就诊等候等一系列长期困扰病患的“看病难”问题,还轻松的绕开了“处方权”等一系列政策限制。
尽管用户们已经感慨众多APP已然成为他们口袋里的移动医生,但移动医疗从诞生发展至今,遭遇的质疑却从未停止。
张锐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当今社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资本市场,移动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大热门话题,移动医疗、可穿戴概念首先撬动的是基层医疗、计生系统医疗设备市场,众多人士都期盼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下得到缓解。但是目前,移动医疗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实际情况是大众使用的移动医疗设备还少之又少,他坦言,“产业化尚待时日,而且移动医疗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阻碍。”
首先,移动医疗自诞生之初便缺乏国家监管和相关法律规范。对此,杨希川也谈到,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
另外,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而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来看,网络问诊也存在着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风险。一方面,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按照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的处方服药,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成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
此外,目前移动医疗提供的80%属于健康服务,而在我国,健康的概念刚刚兴起,很多人将健康建议等同于诊断,盲目相信移动医疗给出的健康建议。而这也就佐证了杨希川在最初就强调的“我国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这一说法。
行业待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医药行业的渗透,移动医疗无疑成为新的产业,它的发展还需政策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在当前,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饱受质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从亏损到形成规模去盈利。”张锐告诉记者。
对于过去的2009年,华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的评价是“马马虎虎、不好不坏”。“2009年上半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业务量有所减少,略显沉寂;不过到了下半年就有了明显的提升,有点井喷的‘味道’,仅2009年12月就宣布了四五个案子。”包凡表示,“从业绩角度,也许2009年并不是华兴资本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但整体上看来华兴在兼并业务、人民币基金、医疗领域也取得不少突破。”
2009年,令包凡颇为兴奋和欣慰的是他们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以往华兴资本所做的兼并案例一般是在中国境内的,或者是代表境外的公司收购境内的资产,但此次不同,几经努力华兴终于帮助上海锦江集团与一家美国房地产投资基金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到美国成功收购了一家做酒店和物业管理的上市公司。“这个案子涉资近3亿美金,也是华兴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证明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去,而我们华兴也有能力帮助企业走出去。”包凡表示。除此之外,在帮助企业向人民币基金融资方面,华兴资本在2009年也开了第一单。以往华兴所做的融资案例一般是美元基金,2009年9月华兴作为迪安诊断(国内一家试剂外包公司)的财务顾问,助其成功融得一笔人民币投资。包凡认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民币基金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下一步华兴资本也要在人民币基金的方向上多花些工夫。
据介绍,华兴资本自2004年创立以来,已在高科技、新媒体、电信、医药、教育、传统商业、房地产、金融服务和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完成了涉资15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2009年,华兴作为财务顾问帮助企业成功融资的案例有开心网、阿尔特、汇通天下等。不过包凡也坦言,华兴资本在快速发展期也存在一些遗憾。“以前在开展业务上我们主要以业务导向型为主,与客户关系的深层结合度还不够,下一步华兴会更加注意与客户关系的深层次拓展,甚至帮助他们之间进行更好地沟通。”包凡表示,“其次,过去我们业务也有些分散,以后会朝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TMT、医疗、教育等市场空间大、上升速度快的领域。”
“2010年,中国的私募股权领域应该会比2009年更活跃一些,从大环境上看也许还会经历一些波折,但市场前景还是很好的。”包凡表示,
“尤其是互联网社区、互联网视频、网络游戏、高端消费品以及面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的大众化消费品领域,非常有发展潜力。如今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而中国中高端收入的人群也正在兴起,国内整体消费需求非常旺盛,这将促进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他看来,药企做互联网是一个长远趋势,但现阶段市场表现过热。
本刊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国内包括康美、华润、复星、国药在内的知名药企都已涉足互联网领域。
“药企都想要分一杯羹。”孙文录对《t望东方周刊》说,医药互联网领域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药企的热情投入和业内人士的普遍看衰,是该领域的常态。行业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B2C市场的环比增长率已经从2012年高峰时的250%暴跌至2014年的66.6%。
“很多药企并未想好要怎么做,只是盲目跟风。”孙文录说,这是当前该领域的最大问题。
反复的政策
近几年才被外界关注的医药互联网风潮,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开办了国内首家网上药店。第二年,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明令禁止在网上销售处方和非处方药。
网上售药规避了对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无法保证药品的安全性――这是监管部门对网上售药的最大担忧,时至今日仍未完全消除。
不过,从其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监管部门对于医药和互联网的结合并非持完全否定态度。2000年,《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允许北京、上海、广东和福建四地开展网上销售非处方药试点。
但一年后出台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却再次强调,允许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禁止网上药品交易。2004年推出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更是将矛头对准互联网企业,要求其不得直接进行或撮合药品交易。
“监管部门的态度很慎重,在不断试探市场反应。”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理事长任光会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时期,互联网并不能给药企带来实际的销售,仅仅是产品宣传。
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出台,规定药品只能由网上药店自行配送,严禁向个人销售处方药,严禁医疗机构上网销售药品。
“这个政策实际上是有条件放开了网上售药。”在某药企担任高管的张扬(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一些连锁药店在此政策刺激下开始建立网上平台,售卖非处方药。
药房网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这家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平台是国内首家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合法网上药店。
此后,包括金象大药房在内的多家国内知名连锁药店都成立了网上药店。截至2010年3月,经监管部门审批可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网站有43家,其中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网上药店有20家,占比近半。 上海街头24小时自动售药机
真正引发业内关注的是,2011年6月淘宝医药馆的上线。尽管不能进行网上售药,但巨大的用户流量还是吸引了众多药企入驻。
不过,上线没多久,监管部门就以其没有网上售药资格要求整改。随后淘宝医药馆关闭,直到2012年2月才以“天猫医药馆”的名号重新开张。
张扬说,鉴于药品的特殊性,这一领域的完全放开仍然不太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药企涉足互联网的步伐。”
巨头的刺激
相比药企在医药互联网领域的缓慢步伐,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则频频出招。
“互联网企业的投资让外界相信这个领域前景很好。”张扬说,这打消了很多药企的顾虑,使它们敢于进军互联网领域。
这种趋势在2012年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本刊记者统计发现,国内获得药品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在2012年有104家,到2013年就猛增到209家,同比增长了101%。
截至2015年1月底,国内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牌照的网站达到375家,其中16家为第三方经营服务平台,持A证;84家可与其他企业进行药品交易,持B证;275家可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网站(即网上药店)持C证。
与互联网企业不同,药企涉足互联网的方式更加灵活,其中最初级的方式是平台入驻,在天猫、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建立官方旗舰店。
2014年“双11”期间,天猫医药馆前十强的销售总额接近1.3亿元,是2013年销售额的3倍左右,其中排名第一的七乐康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康爱多更是在11分钟内突破百万元销量。
一些并无涉足互联网的药企还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曲线进入这一领域。比如,太安堂在2014年9月就以3.5亿元收购了知名连锁药店康爱多,而康爱多旗下拥有康爱多网上药店(自建平台)、康爱多大药房旗舰店(天猫)及移动互联网Web端等多个互联网主力渠道。
在张扬看来,更多药企选择以自建B2C 官网和综合性电商平台的方式进入互联网领域。前者是药企涉足互联网的最早方式,从最初连锁药房建立的网上药店(如药房网、金象网)到如今工业药企建立的自营平台都属于此类范畴。
以康美药业为例,其通过自建的“康美商城”、“康美中药城”将旗下的保健品、食品、饮片等产品推向市场。在2014年“双11”期间,康美健康平台的销售额就已突破千万元。
后者则是类似天猫医药馆的综合型电商平台。除了销售自身商品外,还可以销售其他品牌产品。如以岭药业2014年8月上线的28日的“以岭健康城”和太极集团2013年10月上线的“太极养生医馆”。
孙文录说,药企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在变化――最初只是当作销售渠道,现在将其视为拓展产业的入口。
买股票式的冒险
对于这股医药互联网风潮,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张扬说,财大气粗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医药行业的目的跟药企截然不同,“药企不能盲目追随,不能对市场产生幻觉。”
在和君咨询合伙人崔祥瑞看来,和阿里巴巴、京东这类互联网企业相比,药企根本不具备竞争优势。他对本刊记者直言,这些企业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互联网营销经验,能够精准地找到用户,“这恰恰是药企缺乏的。”
以上述提到的“以岭健康城”和“太极养生医馆”为例,两者的定位都是综合型医药电商平台,与天猫医药馆仅仅提供一个收费的交易平台相比,更像是自采自销的“杂货铺”。
“这其实把药企的销售压力转移到了平台身上。”孙文录说,药企将大量资金投入产品采购,一旦货物积压就会带来巨大隐患。
“这些新建平台没有知名度,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用户。”张扬说,“一旦失败可能整个企业都会被拖垮。”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投入巨资的“以岭健康城”过去一年运营效果并不理想。
天猫医药馆负责人康凯也向本刊记者坦陈,药企的优势在于药品研发和药品需求积累,与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同,“最好的选择是合作互补,各自发挥优势。”
但更多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医药互联网市场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正是抢占市场的时候。如果现在都站不稳脚跟,那以后就没有任何胜算了。”张扬说,阿里巴巴早已不满足于单一的第三方平台,开始整合产业链,“这比药企步伐快很多。”
“即使行业内部,药企之间因模式不同也存在着内耗。”孙文录说,同样是自建的综合型医药电商,金象网这类有零售药企运营的平台,要比以岭健康城这类由工业药企运营的平台更有优势,“零售药企本来做的就是药品零售,即使有库存也能线下消化,而工业药企则没这个能力。”
不做的道理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药品整体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其中医院等终端销售约6634亿元,占53%;零售药店为2828亿元,占23%;网上药店销售仅在28亿元左右,占比只有0.2%。 某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合作销售药品
“这说明中国消费者对于网购药品还没有形成习惯。”任光会分析说,药品并非生活刚需,不会形成日常购买习惯,更不会带来强大的网购市场。
“不生病时没人会去买药,生病时马上就要吃药,哪还有时间去网上买。”他说。
张扬的分析是:“网购一族多是年轻人,而药品消费主要来源于中老年人群,两者是矛盾的。”
事实上,目前网购药品中,计生用品占比较重。
对于药企来说还有更现实的考虑。江中集团(以下简称“江中”)董事长钟虹光告诉《t望东方周刊》,药企一旦涉足线上销售,就势必会影响其线下销售,“因为线下产品的价格要迁就线上价格,不然消费者也不会在网上买。”
但国内药企仍然依靠医院、零售商等传统渠道,网络渠道贡献的销售额绝不超过10%。
“这就会拖累整个企业的线下经营策略。”钟虹光认为,药企如果想在互联网领域大展拳脚,就要打造专门的网络产品,专注线上市场。
江中曾在2014年考虑过投身互联网领域,但最终放弃。用江中集团市场部食疗市场总监李斌的话说,“我们不具备任何互联网优势,没有必要去硬拼。”
他告诉本刊记者,江中曾针对网购药品情况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价格在80~120元的药品最适合在网上卖, “一盒药的价格还没运费高,消费者花费的成本太高,根本不会买。”
在李斌看来,药企与其冒着风险自建互联网平台,不如借助现有平台。江中的设想是建立一个类似手机论坛的互联网平台,聚集一批忠实的品牌用户,然后再推产品。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中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方式。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4年中国整个物联网的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据统计估算,中国M2M连接数在2014年已突破7300万,同比增长46%,占全球M2M连接数的30%,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市场地位,未来中国M2M规模将继续扩大,2020年预计达到3.5亿,全球占比将达36%。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中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中高速图传传感网设备销往欧洲,并已安装于警用直升机;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
总体而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埃森哲的研究显示,中国还能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通过进行定向投资和其他类似计划提供支持,提高本国吸收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各行业还将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业为例,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推动下,未来15年,物联网在制造业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力,中国制造业的经济价值将跃升至7360亿美元,增加276%。
其二,政策导向对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影响显著。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015年之后,中国政府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旨在将中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提高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将生产流程与互联网相整合,使制造业变得更加环保、智能和优质。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推动“互联网+”战略,整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其三,在政府政策推动下,中国物联网发展遵循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的路径推进。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
其四,物联网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凸显,众多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国已经形成涵盖感知制造、网络制造、软件与信息处理、网络与应用服务等门类的相对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在企业发展方面,大企业的物联网平台已基本成型,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生态圈,借力大平台的态势出现。随着应用的落地与可挖掘数据的逐渐积累,物联网产业的价值开始显现。在信息技术企业引领下,物联网与新兴技术协同发展,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金融资本竞相追逐。
其五,中国现阶段物联网产业发展仍是重点关注技术突破,自主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仍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传感器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亦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传感器作为实现制造设备和工厂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应用的推动下,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据估计,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中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等新兴行业“成绩单”抢眼
近日,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披露完毕。梳理年报,除了各家上市公司经营指标的变动外,“互联网+”这一词汇频频出现,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目光。
在2000多份年报中,“增长王”的桂冠就被一家互联网公司摘去。创业板公司东方财富的年报显示,2014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3213%,位居2014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之首。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这家公司仍继续保持业绩同比大增超过10倍的迅猛态势,显示了互联网公司的高成长性。此外,东方财富近日还宣布拟收购同信证券100%股权,由此成为一家互联网券商。借助互联网金融、参股券商等消息,复牌后的东方财富短期涨幅近2倍。
年报是上市公司一年的“成绩单”。随着上市公司群体不断扩大,年报数据已成为观察过去一年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互联网公司的良好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方向和正在形成的突破口。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阙紫康说,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受益于国家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催生的增量市场,2014年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长21.94%,净利润增长29.92%。其中,互联网行业表现突出,2014年相关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为41.59%。
不仅是信息技术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对不同行业景气度的不同影响,已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中有充分体现。以深市上市公司为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部分行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消费升级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业、汽车制造业、文化传播业利润增速分别为56.83%、21.49%、36.36%和35.93%,高于深市平均水平。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郝旭光分析,去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环境较复杂,一方面,下行压力仍较大,部分行业的困难愈加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中。很多产业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正发生转折性变化,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这些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前景广阔,体现在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上,也是加速增长的态势。
传统公司拥抱“互联网+”
服装、家电、百货、钢铁、能源和医疗等行业纷纷“触网”
5月5日,LED企业鸿利光电公告称,公司将通过向开曼网利增资,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力争成为LED行业金融服务的领跑者,逐步建立公司LED主业+互联网金融+车联网的生态平台。
年报显示,在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的大潮中,那些本身就处于互联网产业的公司继续加码投资,在互联网领域延伸产业链。不仅如此,更有很多原来与互联网产业不搭边的上市公司,也在奋力与互联网融合。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娱乐、互联网+交通能源、互联网+钢铁煤炭、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家电……几乎每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寻求“触网”的可能。
传统上市公司“触网”路径多种多样,例如,通过自身搭建电商平台加入互联网圈。今年2月份,宝钢股份就参与设立了上海欧冶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产业投资及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随后,欧冶金服又与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上海诚融动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动产质押信息平台。
央企巨头也在积极向互联网进军。中石化有关负责人近期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基于互联网的车联网、互联网金融等六大创新业务。去年8月,中石化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还将借助阿里等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部分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升级,打造多业态的商业服务新模式。
郝旭光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积极“触网”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看,传统企业进入互联网领域的方向,大多还是围绕其传统主业来布局。比如,宋城演艺以现金及发行股份的方式并购国内知名互联网视频网站六间房,实现线下演艺和线上娱乐的O2O融合;重庆百货出资入股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公司主营业务,提升公司营业收入……
当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以跨界的姿态拥抱“互联网+”,新业务与其传统业务几乎没有关联。曾经的“烟花第一股”熊猫烟花近年来不断加大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力度,股票简称也已更改为“熊猫金控”。
跨界转型不是玩概念
最重要的是借力“互联网+”寻求主业突破,让业绩获得实质性提升
“互联网+”的浪潮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也让一些身处“夕阳产业”的上市公司焕发了新的生机。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上市公司进入新领域前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如何克服缺乏经验、人才不足等短板?一些企业试图寻求转型,却并未如预想的那样顺利,这提醒人们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中科云网的跨界转型就可谓磨难重重。靠餐饮业起家的湘鄂情,由于主业受到冲击而想借互联网热潮转型大数据、新媒体服务,公司更名为中科云网。但是2014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面临业绩巨亏和债务违约的局面。2014年公司亏损6.8亿元,净资产为-8641.8万元,已经持续两年亏损,现金流极为紧张。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认为,传统行业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希望在资本市场实现新的升值无可厚非,但并不是说建立了公司网站、搭建起电商平台就叫实现“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是企业内部在管理方式、生产流程等环节实现互联网化,也需要企业在打通上下游供应链等方面实现对外的互联网化。
郝旭光认为,“互联网+”不能成为“+互联网”,只是给自己贴上一个互联网的标签。有些公司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但单纯更名后并无实质性进展。虽然上市公司股票搭上“互联网+”概念,短期内股价暴涨,但如果不能实现自身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质变,也只能是一时热闹,对企业长久发展没有太大益处。
数据显示,2014年新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中,“互联网+”新业务的业绩还未能在年报季报中显现。72家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的上市公司中,有47家公司业绩增长,25家业绩下滑,还有一些企业业绩亏损。
阙紫康说,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持续活跃,并购中的风险控制、后续整合以及并购成效仍需进一步观察。2014年深市个别公司出现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并购中的业绩承诺未能实现,以及溢价并购后标的业绩下滑计提商誉减值等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需要引起注意。
UGC并非是一个新生名词,只不过在成就了社交产品、社区论坛以及照片分享网站之后,以视频分享为基础的UGC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从其他角度来看,无论是YY、网易BoBo之类的秀场模式还是斗鱼TV、战旗等游戏直播,或是17、映客为代表的社交直播,都对“视频+直播”的崛起居功至伟,背后却和视频云的兴起不无关系。
伴随着斗鱼TV、火猫等直播平台数亿元的融资,以及每天万余的用户增长,背后的视频云行业也开始浮出水面。
四种力量角逐视频云
蓬勃兴起的云计算浪潮,让不少人看到了云服务的前景,视频云领域也早已不再是处女地,视频网站、创业者、互联网巨头等纷纷踏步至此。视频云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理念,采用视频作为“云端”向“终端”呈现处理结果的一种云计算方案,包括云储存、云转码、云直播、云加密、云等功能。观察发现,目前正式进军视频云的公司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其一是创业者,典型代表是CC视频和保利威视。这类企业起步比较早,在云计算兴起后开始提供视频云服务,以先进入者的姿态在教育、传媒等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相关解决方案比较完善,包括高清直播、互动直播、全网加速和多终端播放等。现阶段主要提供视频的托管服务,在基础设施上采用在各地租用分布式机房的形式,依赖运营商网络的CDN服务商。
其二是国内云计算先驱,比如说BAT。这类企业在云计算的布局比较广泛,视频云也是BAT比较看好的云计算应用场景,目前的合作伙伴主要以投资对象为主。从优势上来说,BAT在云计算领域布局颇深,拥有自研数据中心和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技术相对来说更加成熟,比如说在延迟、并发和稳定性上的优势。除此之外,BAT们所提供的云计算技术比较全面,方便用户后期开发。
其三是被迫转型的视频网站。国内视频行业可谓巨头林立,却和盈利越来越远,从PGC到UGC,每次都是一窝蜂的涌入,硬生生的把蓝海变成红海,再加上IP和版权的成本压力,红海渐成血海。当视频创业悄然成形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意识到视频云的重要性,他们在视频直播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资源,包括乐视、爱奇艺、暴风科技在内的多家视频网站纷纷转向视频云。不过这类企业多是从视频服务作为切入点进入云服务市场,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上还不够完善,好在内容服务和开放式的直播平台成了视频网站布局视频云的最大优势。
其四是技术盈余的互联网巨头,类如网易、金山等。从表面上看,这类企业并不引人注目,在云计算领域没有阿里那样的规模,也非专门的视频网站。但事实上,这类公司瞄准视频云更多的是技术盈余的转化,内部有着稳定的视频产品。举个例子来说,网易在开放视频云服务前,其视频云技术已经经过网易云课堂、公开课、网易BoBo、网易新闻等网易系产品的长久验证。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抓住实际应用的痛点所在,提供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接入方式比较简单,胜在节约开发时间和成本。
暂以市场上一些主要的视频云服务为例,来看看它们的发展情况。
可以看出,各家的视频云服务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似乎在所难免,在未来技术门槛、成本和服务质量或将成为衡量服务好坏的标准。然而,尽管在技术上严重趋同,觊觎视频云的服务商却越来越多,早些年进入视频云的创业者凋损过半,甚至有人一度用零和博弈来形容视频云服务的未来。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在2015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巨头进入视频云行业呢?
支撑视频云的六大需求
对于视频云有多大的市场,至今还没有权威的调查机构给出数据,但两个数字却折射出了视频云可怕的市场前景。一个是易观智库预测2016年秀场娱乐的市场规模将高达100亿元,而秀场只是视频云诸多应用场景中的一个。另一个是乐视云在不久前完成了A轮融资,估值超过70亿美元,投资者对该市场的乐观映射了诱人的市场空间。
视频直播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视频网站就是一个例证。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搭建一个视频服务器的话,cache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编码服务器、调度服务器、其它应用服务器、带宽、IDC机房、CDN节点、系统维护人员和开发人员,一系列的硬件要求和技术攻坚对个人、创业公司、高校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而在视频云平台上,只需要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编码)、CDN、视频编码技术、flash播放器、视频加密等一系列的小众技术。根据目前视频云的发展趋势来看,乐视云和网易视频云等都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和一键搭建全端直播服务。诚然,视频云的兴起已经极大地降低了视频直播、点播、互动的门槛,也刺激了视频直播的创业浪潮和需求。
大致来看,支撑起视频云市场发展的主要有六大需求。
在线教育
从艾媒咨询的数据来看,2015年国内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700亿,且在以两位数字高速增长。围绕在线教育的创业者集中在了四个方面,以网易云课堂和腾讯课堂为代表的教育平台、以沪江网校和有道课堂为代表的社区工具、以智课网和51Talk为代表的垂直教育服务以及新东方等教育机构。教育平台面临着线下教育资源如何移植到线上,社区工具朝着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提出的“内容+社区+交易”的垂直产业模式发展,垂直教育机构在努力补齐内容生产的短板,而平台型的在线教育一直都是以视频课程见长的。可以看出,低成本的视频直播和点播对在线教育来说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在K12和大学教育都在积极探索MOOC模式的情况下,这或许也是CC视频和保利威视从在线教育着手布局视频云的原因所在。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的发展似乎比在线教育更加疯狂。随着国内医改进程的推进,大批的移动医疗创业者纷至沓来,BAT等互联网巨头相继染指于此。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医生社区、医药O2O等创业模式更加多样。而从艾瑞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内在线医疗的市场规模正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长。对于视频云来讲,移动医疗的利好之处在于,很多创业公司和三甲医院都在做远程会诊和远程医疗,比如微医集团的互联网医院、广州二院的网络医院。不同于其他行业,医疗有着更广泛的受众和更高的需求频率,当然视频云服务商最乐于看到的还是在医疗水平高度发达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在电脑前问诊,也意味着对视频云的强需求。
秀场直播
王思聪投资的17在2015年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而后类似于花椒、映客之类的产品层出不穷,而这些只是秀场直播的一部分。在更早的时候,9158、YY、六间房、秀色秀场等就已经引发了一轮直播热,智能手机的普及和UGC视频的火爆加速了秀场直播类产品的普及。易观智库给出的预测显示,2018年中国娱乐秀场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元。那么,对视频云行业而言,秀场直播无疑又是一个香饽饽。如今秀场直播的市场格局并没有定型,按照17们的爆红方式和秀场直播的内容使然,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创业者加入进来,自然为视频云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游戏直播
斗鱼TV刚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除了1亿美元的融资规模,腾讯4亿元的领投以及红杉资本、南山资本等知名投方的参与,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价值所在。从2014年开始,亚马逊就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游戏网站和社区Twitch,进军手游直播领域。谷歌也在近日宣布了将开放游戏内视频录制和直播功能的消息。艾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游戏直播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以上,市场研究公司DFC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游戏软件市场在2019年将会超过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04亿元),其中PC平台的规模将达到360亿美元。事实上,这些数字已经足够刺激国内的游戏直播创业者,在斗鱼TV之外,龙珠直播、虎牙直播、战旗TV、熊猫TV等跟进者越来越多。无疑,这些都是视频云服务商青睐的用户。
视频监控
传统的视频监控市场一直被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汉邦高科等企业把持着,随着智能家居的兴起,以Dropcam为代表的智能摄像头正在重新定义网络监控,视频云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也蓄势待发。可以这么说,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大型企业,对视频监控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现实应用中,各监控指挥系统所在网络环境千差万别,监控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商,兼容性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限值了监控系统级联和跨区域、跨行业的图像。那么提供了转码、多终端监控、内容识别、智能分析等需求的视频云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从另一方面来看,类似于网易青果、360智能摄像机之类的智能摄像头正在撬开国内市场,老人、儿童、宠物、店铺等细分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大,更重要的是,云储存和云监控已经成为这些智能摄像头的主流功能。
社交应用
2014年,短视频行业呈现大爆发之势,美拍、GIF快手、小偶、微信视频等产品相继出现,短视频行业呈现大爆发之势,带动了时尚潮流的社交新玩法。或许,在4G时代娱乐为王的社交应用会成为一种潮流,但围绕在短视频创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昙花一现”,这就要求这些产品要进行快速迭代,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除此之外,还面临着技术上分的压力,比如说数据上传如何设计分片、如何防止DNS劫持,存储数据处理层面使用何种存储技术,如何运维大规模集群,以及所有人都关心的成本问题。另外,早期用户的飞速增长,不可避免的要增加带宽、扩展服务器、启用更多的CDN分发节点,可当用户活跃度开始下降之后,又带来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弹性的视频云对于爆发的短视频产品似乎是量身定做的。
其实,除了以上者六个领域,企业协作、视频门户也都表现出了对视频云服务的需求,这就不难理解创业者和巨头们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云计算行业的野心。不过,目前视频云市场已经涌入了大大小小近30家公司,网易、腾讯、阿里、金山、乐视等尽在其中,可以预见视频云行业未来不可避免一场恶战。
视频云市场还有哪些变数?
视频云承担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巨头争相进入的“万亿市场”,一个是商业模式并不成熟的新兴领域。在笔者来看,视频云市场还将有更多的玩家加入进来,而下面四个因素或将成为视频云市场走向的变数。
首先是盈利模式。现在的盈利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按需付费,这也是云计算津津乐道的服务模式。以刚刚推出的网易视频云为例,采用了流量计费和带宽计费两种模式,每GB流量大约在1元左右,带宽上采用了月付的模式。另一种是以乐视云为代表的“免费模式”,通过在视频中植入广告和乐视的Logo而允许用户免费使用。分析来看,“免费模式”的受众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游戏直播、移动医疗等很多场景并不适用,吸引来的更多是个人用户和小微创业者。考虑的各家都在推出摄像头等智能硬件,服务的打包销售或许会成为一种选择,当然我们也期待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出现。
其次是服务能力。相比于传统的视频分发渠道,视频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成本,用户比较关心的另一个问题还是视频云的服务能力,即技术门槛、低成本、中立性、高质量服务。总的来说,各家在技术门槛上的差异并不大,几乎都做到了接入各种视频服务的能力。成本方面要因人而异,价格成本、服务接入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对不同的用户来讲并没有确定的参考标准。服务的中立性似乎是用户比较看重的,比如说能否保障数据和安全性,以及与服务方是否有竞争关系。诚然,衡量服务能力强弱的还是服务质量,可靠性、扩展功能、服务的可持续性等等。为此很多服务商都在极力展现其在服务能力上的优势,网易视频云甚至把易用和稳定作为自己的sologan,7*24小时的1V1也被很多视频云作为提高服务能力的标准之一。可以预见,服务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视频云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再次是垂直领域。不管互联网巨头们认同与否,CC视频和保利威视等视频云创业者,在资金、技术和资源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依然在在线教育市场搏得了一块立足之地,而环顾O2O、电商、智能硬件等创业热门领域,垂直细分市场诞生了不少独角兽企业。如何在垂直领域打造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将成为视频云行业的又一不确定因素。而所有入局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在视频云领域广撒网,凭借技术和资源优势也满足了所有场景的需求,却未能形成明显的竞争力,比如说阿里和腾讯,在视频云上的特色并未显现。而细观这些互联网巨头,腾讯和网易在游戏直播上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网易云课堂和腾讯课堂也为其制造了在线教育市场的话语权。如何在垂直领域放大自己的优势,将决定视频云的未来格局,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多极化”比“多巨头”更能创造利润。
创业板青睐六大产业
“十年磨剑”,我国创业板终于在今年10月底正式推出了,第一批挂牌交易企业有28家,其中有近一半是电子信息企业,创业板给电子信息发展带来新的平台。人们希望,若干年后,中国创业板也能培育出诸如微软、英特尔、苹果、谷歌那样赫赫有名的IT企业,这些企业当初都是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成长起来的。
创业板的推出不仅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创业板将拉动民间投资,引导社会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新兴行业、创新型企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创业板发展规划,创业将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的成长型创业企业,特别是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专家指出,创业板的宗旨是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其实,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情况看也差不多,申银万国的分析师曾比较过纳斯达克市场的行业结构,发现与主板显著不同:一是行业覆盖面不同,创业板行业类别相对较少,而主板行业覆盖更全面;二是行业特点不同,创业板行业更突显高科技成分,计算机、电信和生物科技占据了近70%的市值比重。
有关资料显示,从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群体中可以看出,行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中国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比较扎实,加上国家提出两化融合战略,信息技术对各个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发展非常迅猛。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所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4.8%,但上报创业板的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速近40%。高成长性企业将在创业板找到自己的位置,创业板也将成为它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电子商务出现融合趋势
电子商务正变得炙手可热。马云称:“十年之后中国将没有电子商务。”他的理由是电子商务将彻底地融入到所有企业的血液当中,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
由于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游戏规则和行业模式,行业产业链的整合步伐正在加快。未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向纵深化发展。三网合一潮流势不可挡,高速宽带互联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移动通信将成为进行电子商务的主要媒体。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包括物流和配送体系将逐步规范和完善。
向专业化发展。在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网上购物人口仍将是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生活的个性化诉求比较强烈。对B2B电子商务模式来说,发展以特定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也是一种趋势。
向国际化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刺激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必将走向世界。
向区域化发展。电子商务的区域化趋势是就中国独特的国情条件而言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社会群体在收入、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而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B2C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规划、配送体系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才能最有效地扩大网上营销的规模和效益。
进一步说,在后工业时代,电子商务必将走向融合。这不仅是B2B与C2C、B2C互相融合,而且还是电子商务与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甚至是传统行业企业的融合。
物联网圈地正酣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甚至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感知网”。它是指将各种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相结合所形成的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被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概念越来越火,有人说是技术升级,有人称是技术革命。其实,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作为前沿交叉领域,物联网同时涉及芯片、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等多种技术。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发展,投资者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这个产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在早期阶段,基础设施提供商面临的机会最大。因为物联网业务的广泛开展必将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的升级、扩容、优化、融合势在必行。
专家认为,物联网被业界喻为是继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和绿色革命之后全球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大趋势之一。大体来讲,物联网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传感和传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以3C融合为代表的智能物体技术。这5个产业群将至少拉动上百亿的经济效益,前景十分广阔。
从市场情况看,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将非常广泛,目前已经开始实现的运用领域包括:零售行业、物流行业、医药行业、食品行业、智能建筑;即将开始实现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等。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研究人员指出,物联网发展仍存在许多障碍,包括:科技水平的障碍,如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抢占;法律、监管与技术标准的障碍;公众普及的障碍,如数据安全性的担忧以及隐私的保护;规模经济不够,成本较高,缺乏长期的盈利模式;地址资源严重缺失等等。
从技术上看,目前中国在RFID上并无主导权,而美国在这方面一马当先,其专利申请总量超过了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中国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所占总数比例高达53%。而日本、欧洲则在传感器技术上拥有巨大优势。当然,物联网还涉及其他技术领域,比如二维码等。其中,二维码是借助特定几何图形记录数据信息,借助移动通信网络,以短信等形式传递信息。
移动医疗之所以在国内不温不火,除了创业的高门槛之外,团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移动互联网知识,也还得想法子聚拢优质医师团队资源。再者,民众接受程度的不高,也给移动医疗的发展带来阻碍,比如很多60后、70后或者孕妇等特殊人群,对医疗需求较大,但同样他们也对移动医疗持谨慎态度。
正因为类似这些问题的存在,移动医疗类APP在发展难度大的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就目前来看,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应用还较为局限,这类APP在技术上以及模式上,都还没有产生一个典型的“模范APP”做引导。
经济学人智库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调研结果也表明:患者方面,64%的患者表示未来愿意尝试使用移动医疗与医生交流,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73%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病情的远程监控,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另外,46%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借助移动医疗获得更多的医疗知识,3/4的患者愿意为此付费;医生方面,38%的医生认为移动医疗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11%认为移动医疗能降低患者的成本;几乎所有医生愿意尝试这种新的互动方式。
移动医疗APP在中国
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几家移动医疗品牌,比如《春雨医生》、《杏树林》、《口袋体检》和《掌上药店》等,就目前来说,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春雨医生》。其生产商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mhealth(即Mobile Health)为业务方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春雨医生》是该公司第一款“自查+问诊”的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提供用户自诊和向医生问诊两大功能。
尽管被业界普遍看好,但以《春雨医生》为首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类APP,都还在寻找自身与市场相契合的产品模式,以及如何累积用户评价、公众认知和消费体验。这些条件所带来的良好用户基础,便将是未来开拓成熟商业模式的前期发展资本。
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春雨医生》并不局限于仅是传统的症状“提问等答”模式,而是在用户提交自己的症状问题后,由《春雨医生》通过智能分诊推送系统,再自动根据用户的问题推送给相关科室的医生。这期间不需要用户做科室或者更为复杂的病症选择,自然会有空闲医师领取并回答该问题,并且凭借后台医生的庞大数量,这些提问被确保在了30分钟内有回复。当然,如果用户对自己的病症不了解,也会有详尽的列表选项来进行初步的自我鉴定。总的来说,这种方式给用户的第一感觉就是“即时性”与“详尽性”非常好,这对于建立用户口碑很有帮助。
经过前期的用户积累,目前春雨平台有1 400万用户,约10 000名来自全国的二甲、三甲医院执业医生。日活跃用户40万,每日为用户解决超过20 000个问题。
有了用户数的积累,《春雨医生》的一系列商业模式也在开发进程当中,并试图用之打破“有病就问谷歌百度”这种桎梏思想的垂直医疗搜索。比如《春雨育儿医生》根据用户预先填写的宝宝年龄、性别等信息,推荐宝宝每周所需的物品等的内置电商服务。再比如《春雨医生》结合地方特殊情况推出的定制版本……。这一系列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似乎是在逐步印证其CEO张锐的豪言:做能改变中国人就医习惯的产品。
生态基础的培养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把用户的智能设备打造成连接医患的渠道,靠服务收费,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商业模式。此外,借助智能设备的定位功能,引入LBS服务体制,可以向有需求的用户推送附近的药店、诊所等,方便用户获取医疗服务。目前《春雨医生》也已经引入LBS服务体系。
此外,对于一些用户(孕妇、育儿夫妻和多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而言,传统的会员制服务也被看作是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不错方式。据我们了解,《春雨医生》已在行业内首推会员制服务,在开通“春雨会员”服务后,这类用户将享受到更直接、更个性化和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线上的优先回答权利,更多个性化如化验单解读、食谱指导和诊断后问询等。
最后,在业内还有一种主流看法,即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的结合,会为两者都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穿戴设备的移动性不言而喻,而其隐藏的即时性也将会在医疗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那么移动设备与移动医疗产品相结合,必将会在前者的功能扩展,和后者的使用体验上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2012年发展概况
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2年的发展是全面的、均衡的。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应用与数据流量、技术支持等都获得了全方位发展,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实质性拓展。
一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而台式电脑网民只有3.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72%,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到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加到4.2亿,较2011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增长18%,而同期台式电脑网民只增长了3.8%,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74.5%。以上数字,只统计了中国手机网民,移动互联网用户还应包括平板电脑上网用户、各种电子阅读器上网用户,以及其他通过移动网络、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很显然,移动互联网用户要多于手机上网用户。
二是移动网络接入提速。3G方兴未艾,4G时代正在加速到来,TD-LTE规模试验初见成效。2012年启动的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实验网已经在15个城市建设了超过2万个基站。2012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和爱立信共建的全球首个TD-LTE/LTE FDD融合网络——香港TD-LTE网络正式投入商用,不仅开启了香港4G网络的一个新时代,更极大推动了TD-LTE及LTE FDD技术在全球的商用化进程。
3G和Wi-Fi正在持续蚕食2G网络接入份额。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11亿,其中3G用户超过2.2亿,3G用户渗透率达20%;截至2012年底,3G基站突破100万,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及88%的乡镇。据百度的《2012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2 年第三季度超过 77.7% 的Android、iOS 用户选择 3G 或 Wi-Fi 接入移动互联网,虽然仍有 76.7% 的用户选择使用 2G 接入移动互联网,但占比持续下降。
三是移动智能终端爆发式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2.58亿部,增速达到167%,在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 Display Search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首次超过笔记本电脑;全年销量达879.5万台,增长78.6%,销售额达到248.96亿元。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平板电脑消费市场,占据了全球平板电脑消费市场27%的份额。
四是移动应用规模与应用深度空前。相对于Web,应用程序(APP)是目前智能终端移动上网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平台。2012年APP的总使用频率比2011年增长16倍,总使用时长增长12倍,用户对移动应用的依赖大幅提升。全国iOS活跃用户已达8500万,Android活跃用户达1.6亿,苹果和安卓设备组成的高端智能机用户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用户群体。
相比2011年,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人均使用的应用个数由4.6个上升至5.5个;各类应用使用率也有所上升,搜索、微博、电商等手机应用,增幅较大,一些用户黏性高、使用时间长的视频和商务类应用被广泛看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数据流量分别增长184%和112.4%,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对基础电信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
五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阅读的综合性平台,经济效益的前景诱人。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549.7亿元,增长率为96.4%,受到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其中,移动购物和移动游戏等是移动互联网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2013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和提高变现能力,而这两个方面目前还未见实质性突破,艾瑞预计,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增速将趋缓。
总体上看,2012年移动游戏和移动电商市场规模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同时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音乐市场仍存在用户付费难的瓶颈,移动广告市场继续低位探寻。受国内整体经济环境、投融资市场的影响,加上商业变现的压力,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难有高速发展,但将会继续保持平缓发展。
六是移动互联网投资趋稳。2011年的第一波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已过,包括应用商店、移动社交、即时通讯在内的第一波跑马圈地已暂告一段落,新的机遇尚未充分显现,加上经济相对低迷,2012年不是移动互联网投资的年。据投中集团统计,2012年共披露移动互联网投资案例46起,相比2011年减少37.8%;投资总额5.94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17.4%。移动领域投资活跃度下降而投资总额反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小米科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 ,此轮共融资2.16亿美元,占全年46起投资案总额的36%。
2012年,在细分行业方面,社交娱乐应用及生活服务应用最受投资者关注,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等领域投资也相对活跃。总体上看,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和投资都趋向稳健,仿佛进入了深耕细作期。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虽未遍地开花,却也收获颇丰。移动支付开启千亿级市场,移动游戏成为最赚钱细分市场,移动购物增速超快,移动视频流量攀升,移动广告小有成绩,而微信、二维码、智能语音、移动云成为行业应用领域的亮点。
(一)细分市场纵深发展
1.移动支付开启千亿级市场,增长超过预期。近年来,经过资本和产业链各方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积极布局,加上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飞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移动支付需求的急速增长。第三方支付牌照陆续发放和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出台,2012年移动支付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的新蓝海。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年度交易规模突破千亿,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市场增长大大超过预期。
移动支付能够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也能够带动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前景诱人。但是,目前移动支付仍然面临产品创新和宣导不足、金融监管有待完善、用户消费习惯有待培育等问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走出“叫好不叫座”之困仍需时日。
2.移动游戏超规模爆发,成最赚钱细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和销售量爆增,尤其是千元级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带来了移动游戏市场的繁荣。可以说,在移动广告发展缓慢、移动电商利润尚薄之时,移动游戏正主导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经济。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据中国出版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的《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的数据,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达到了0.89亿人,比2011年增加了73.7%;市场占有率为5.4%,高于上一年的3.8%;并且,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32.4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90.6%。
经过2010年萌芽、2011年发展、2012年成长的移动游戏,无论是在网络速度、用户数量,还是在付费习惯、开发团队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使用移动游戏的用户数量占网络游戏用户总数的40%;2012年初安卓市场最高收入的产品只有百万元/月,年底最高收入产品超过2000万元/月,用户付费习惯提升明显;同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游戏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5000多人,而2011年的第四季度仅1000多人。
3.移动购物增速超过互联网购物。2011年以来各大电商企业就开始积极布局移动端购物,2012年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和移动支付应用推进,网民的移动购物习惯开始形成,移动购物的交易规模随之迅速增大。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50.4亿元,和2011年相比大幅增长380.3%,第四季度交易规模为210.9亿元,移动购物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细分行业;移动网购在整体网购中的交易规模占比呈增大趋势,2012年达到4.2%;市场份额方面,2012年淘宝无线、手机京东商城、手机腾讯电商分别以76.4%、5.2%和3.9%的占比位居前三。
以支付宝为例,2012年支付宝手机支付人数增长223%,手机支付金额增长546%,430余万人的手机支付金额已经超过电脑支付。
4.移动视频流量攀升,视频网站加速布局。目前国内网络视频用户增长迟缓,已逐渐趋于饱和。视频企业逐渐开始向多终端化发展,未来移动端将成为视频企业争夺用户的蓝海。2012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增长了77%,超过1亿,全球移动视频流量已占到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59%。易传媒2012年的调查显示,39%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每天至少在手机上观看一次视频。2012年初移动终端流量占爱奇艺的总流量不到4%,2012年底已接近28%。优酷移动端日播放量过亿,来自移动终端的流量已超过其整体流量的20%。乐视网官方宣称,其移动客户端总装机量已超过5000万,来自移动端的流量在峰值时可达到全站流量的30%。友盟数据显示,2012年,平均每个用户每日使用视频类应用的时长从9分钟增长到31分钟,增长了259%,使用频率也增长了24%。
为分享移动市场的大蛋糕,视频网站不仅大力发展APP,还推出相应的服务,以满足移动网民的消费需求。如迅雷看看把PC、手机和电视机三者打通,实现内容的无缝链接;而搜狐视频实现了新浪、腾讯、人人网、百度、淘宝等第三方账号登录及互动分享的功能;百度与爱奇艺宣布达成APP应用内搜索合作,使用Andriod系统手机的用户可以通过百度APP完成从影视搜索到高清播放的全部过程。
5.移动广告在“困局”中探索。迄今为止,移动广告形式上虽有突破,但还没有形成有效、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仍以两面(广告主和应用开发者)烧钱的移动应用广告平台为主要模式。但是2012年,移动广告市场还是有所斩获,多数业界人士认为,移动广告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其未来值得期待。据统计,2012年中国品牌广告主移动广告费用在5亿元上下,这个数字大约是年度广告总投放的1/600,是互联网广告投放的1/80。虽然移动广告市场整体份额还小,但是品牌和行业广告主对于移动广告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已大大提高。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数据显示:除短彩信外,包括移动展示类和搜索广告,中国大陆2012年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92亿美元,相比2011年上涨80%多,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13年达到3.14亿美元。
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移动广告“前景美好、现实严峻、道路艰辛”,并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时间点——移动广告甚至移动互联网整个产业尚处于发展的早期,网络速度、网络费用、广告形式、用户习惯和客户接受度等尚待成熟,这是导致移动广告逡巡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得到解决,到那时移动广告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互联网广告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二)行业应用:创新引领服务
1.微信成移动互联网最大平台应用。2011年1月微信上线,14个月后用户数突破1亿,又用了6个月时间用户数突破2亿,2013年1月,微信用户突破3亿,已经超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数。微信是2012年移动应用领域的最大亮点,发展势头超越了微博。从最初的1.0版聊天工具到实现短信和语音通信功能,再到类似Path、Qzone的熟人社区,再到公众平台的移动营销、财付通的移动支付,还有QQ邮箱、QQ新闻、QQ音乐、美丽说等插件,微信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在O2O领域也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微信已经对社交网络、移动运营商的业务造成冲击,给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埋入了颠覆的种子。
2.二维码成入口“标配”,为O2O模式添翼。2012年9月11日,腾讯公司马化腾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到“二维码将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用微信引燃了二维码营销的热情。新浪微博也积极推出了二维码相关服务。其实,二维码诞生十几年来,已经辐射到超市、汽车、IT、旅游等多个行业,而2012年,餐饮、电子商务、广告、传媒、社交等成了二维码应用的主要领域。随着移动网络的提升、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识码软件的大量出现,二维码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它使多种媒体平台相互融合、转换,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体通道。
微信、大众点评、支付宝、淘宝、1号店,甚至QQ浏览器、360手机卫士、UC浏览器等应用和产品都加入了二维码功能。随着巨头们参与竞争,市场先驱者、小公司纷纷“出局”,不少历经市场培育期才刚见曙光的中小型二维码企业,只能转身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以保一席之地。二维码正成为融合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的下一个金矿,当然也需要切实解决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智能语音加剧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苹果Siri的流行带火了消费端产品语音控制的概念,2012年语音成为搜索的重要技术,语音门户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兵家必争之地。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型的互联网公司一直非常重视这项技术。苹果iOS6增加了中文语音输入、百度推出语音助手、中国移动入股以语音立身的科大讯飞、联想推出乐语音、360推出手机语音助手、手机浏览器加入语音控制……从用户、企业到投资界,2012都在关注智能语音。
当前,语音智能交互在全球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培育期,包括微软、谷歌都还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数比找到盈利模式更为现实,而语音云涉及的互联网业务对语音服务提供商意义较大,市场前景广阔。
4.移动云市场不断升温,大品牌彰显号召力。个人云与移动云的兴起,成为2012年云计算领域的热门趋势。2011年,移动云服务从喧嚣阶段进入到“过度炒作”的阶段,2012年则开始迈向主流应用阶段,在个人应用市场和企业应用市场快速铺开。移动云是“云+端”的模式,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无缝结合,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威力,让网民和企业用户体验了从未有过的便捷。
2012年4月24日,微软SkyDrive在线云存储服务正式推出;4月25日,谷歌Google Drive正式;7月20日,腾讯微云正式上线;9月3日,百度正式开放个人云注册……2012年,随着巨头们纷纷推出移动云服务,这一市场不断升温。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个人云服务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个人云使用率为8.9%,相当于用户数突破5000万,显示出云应用市场的广阔前景。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仍处在发展的早期,“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
趋势一,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更加明显: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这些终端全都会通过移动网络连接,甚至不排除PC机也能通过移动网络连接。因此,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近两年互联网发展变化的最大亮点,它还将引领互联网发展变化之潮流。
趋势二,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重构移动端的业务模式下,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传统业务在多终端、移动接入时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动互联网将会融入到传统行业和企业应用管理之中。例如:利用智能手机终端高效准确的GPS系统及LBS定位,预约出租车;以移动为核心的SoLoMoCoBo(SoLoMo为社交-本地化-移动,Co为礼宾,Bo为预订)模式,改造旅游业;金融业务办理不仅可以延伸至手机上实现,手机支付还将扩大金融领域的交易能力;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中心,以各类传感器设备作为信息采集终端,进行远程医疗服务……这些领域目前还是一片蓝海,创业者在这里应该大有可为。
趋势三,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其承载的广告也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有的虽然“轻”了,但不美、不好用、不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例如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仍基本照搬传统互联网的网页。PC电脑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网页,任用户反复比较商品,可是目前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只能打开一个网页,不能反复比较,移动网购的体验很不好。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应根据不同终端提供不同的网页,以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
趋势四,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从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来看,找到清晰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摸索期,移动互联网也一样。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表示,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从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细分市场来看,移动游戏越来越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时间,用户付费的意愿加强,移动游戏将进入回报期;移动电子商务如果能够解决好诚信和支付问题,未来发展潜力也巨大;随着手机屏幕的变大,网络的提速和资费的降低,移动广告的潜力也会展现出来;而移动视频可以很好地移植PC端的视频广告模式,收费APP的小额支付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量是基础,人气旺必然财旺。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赢利模式会更加成熟,现金牛会日益强壮。
趋势五,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HTML5技术让人充满期待。APP Store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原来由厂家开发,操作系统自带,现在可以由第三方开发,终端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下载,这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但是,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8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割裂,应用服务开发者需要进行多个平台的适配开发,同属Android系统,也要根据不同终端厂家进行适配开发,用户也不能跨操作系统下载。这种隔绝有违互联网互通互联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甚至不同品牌、类型的移动终端都能互联互通,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发展趋势。如何互联互通?HTML5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人充满期待。
HTML5是HTML的一个新版本,是下一代Web技术的代表,其第一份正式草案已于2008年1月22日公布,HTML5的规范已于2012年12月17日正式定稿,但现在仍在完善之中。HTML5大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跨平台性,能够降低对适配终端和应用的技术门槛,使跨平台跨网络快捷方便,改变现有操作系统封闭、割裂的状态,将Web带入一个广阔的生态平台。目前全球都在完善HTML5技术。我国在这方面有良好基础,许多互联网大企业、移动终端生产厂家、IT软件公司以及三大运营商都在布局,多家企业也积极参与了万维网联盟(W3C)HTML5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百度、腾讯、UC、海豚等浏览器平台在HTML5兼容性测试中表现不俗,阿里巴巴自主研制的阿里云操作系统将承载基于HTML5的云应用。如果在HTML5技术改进完善方面获得突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趋势六,大数据挖掘成蓝海,精准营销潜力凸显。随着移动带宽技术的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加之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也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在2012年9月11日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过去短短的18个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占到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DC的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数据监测,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月均数据网络流量已经接近100M,如此大的流量为“大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数据资源,而移动端一般具有更精确的身份标识,数据更具有商业价值。
目前业内专门进行移动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机构已有不少,像国内最早跻身这一领域的友盟,还有CNZZ,以及2012年成立的后起之秀百度移动统计等,都在为开发者提供全面的应用数据统计分析服务。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是以位置的精准营销为主,但未来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挖掘的不断深入,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它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另一片蓝海。
作者官建文系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空调或暖气已经开好,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这样的场景描述通常会被理解成科技宣传片中的画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代替人,用智能化的程序完成人们预先设定好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了。人们将家庭中这样的变化称为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
智慧家庭结合了更多以“家庭”为主题的生活需求,例如除了常用家电设备外,再加上照明、监控、三表计量、供水供暖、开关插座,甚至是对人的感知,这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再提升一个台阶,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个愿望。
跑马圈地是对策?
智慧家庭综合了互联网、计算处理、网络通讯、感应与控制等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个蓝海市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无线智能家居产业与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等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家庭服务平台系统属于智能家居的范畴,在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早就有市场预测,我国智慧家庭规模会在2015年达到1240亿元。然而事实情况又如何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你的家庭够智慧了吗?那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实际上,近年来智慧家庭产业的确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度,参与者众多。不同领域的参与者也都开始瞄准智慧家庭市场,开始了各自的跑马圈地。
目前涌入智慧家庭产业的参与者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厂商、系统设备商、宽带民营资本,传统家电厂商、甚至是房地产商。可以说,智慧家庭产业的生态链相对完整,市场布局已经快速形成规模。虽然目前普通用户对于智慧家庭的感知渗透率依然偏低,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领域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支撑。
传统家电厂商在众多市场参与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这反映出家电制造商对于新兴的智慧家庭产业的关注。由于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家电厂商必须寻求新的市场方向,智慧家庭产业成为家电厂商们未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对电信产业来说,智慧家庭给予了电信运营商又一次长足发展的机会,电信运营商进入用户家庭的优势十分突出,毕竟能够接入用户家中只有电力线、宽带线、同轴电缆,网络是各项智慧硬件布局的基础。
从市场布局来看,各路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机遇,产业的理解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延伸。然而各自的跑马圈地虽然已经开始,却并没有看到预料中的发展热潮,智慧家庭产业的发展或许并不需要唯一的主导,而是需要给予各路参与者共同的目标,协作发展。
从资源融合到产业协作
智慧家庭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企业服务信息化可极大的方便居民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智慧家庭产业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想要发展起来并不难,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还是家电企业都应该从自身的本行做起,发挥优势赢得合作,毕竟做大或许容易,但做全就太难了。
如今,智慧家庭也有了更具体的发展方向,例如转向智慧社区发展,以社区的模式来运作智慧家庭更容易形成产业化模式;以及细化至健康养老等方向上。而在智慧家庭市场的比拼上,未来会聚焦在资源层面,这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以制造业起家的四川长虹去年推出了国内首个“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服务模式的落地方案,首期推出智慧物业和智慧健康两大业务平台,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活智能终端制造业。长虹并没有依托自己的传统家电优势独揽大局,而是意识到智慧社区建设首先应该是开放、共享和协同的,需要与物业公司、本地生活服务商进行跨界合作与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可拓展的智慧社区。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家庭、社区间联接的设备越来越广泛,要实现智慧社区的关键在于解决不同设备、不同品牌智能终端的联接和协同难题。为此,长虹技术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IPP联接技术构架,通过基于IPP技术搭建的长虹智慧社区平台,可实现泛虹化设备及不同友商品牌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互控,通过长虹的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可实现“社区、家庭、人 社区、家庭各个终端设备 物业服务及周边生活服务”的广泛交互与协同,从而带来全新的智慧生活体验。通过与物业共建长虹智慧物业平台,可衔接水电、门禁、日用品送到家、家政、保姆、ETC、车位等服务端口,提供“线上 线下、云端 终端、平台 业务”的一整套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此外,在健康养老方面,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卫计委有关司局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王中在会上表示,2016年,将根据智慧家庭的发展趋势,在该领域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产业创新平台和生态构建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健康养老工作。经过研究,健康养老是智慧家庭各个典型运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强烈的背景下,健康养老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点和增长点。当前,我国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缺口巨大,通过应用信息新技术,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
据悉,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卫计委有关司局近期已经就此进行很好的沟通,2016年将联手推进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工作,展开相关的探索。首先,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应用示范。鼓励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开展试点,调动各级医疗资源、基层组织以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产业企业等方面的力量,打通服务链条,共同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其次,研究制定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健康养老涉及到医疗监管、民政部门、食药监等各个部门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打通这些环节,单靠企业或者一个地方的力量都难以完成,有必要推出顶层设计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第三,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相关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订工作。第四,支持各地推进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