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3 17:2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技推广;农机;重要性;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加快农机技术推广,才能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 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农机技术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农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农艺技术必然要以先进的农业机械为依托进行应用推广,广大农民也迫切希望通过新技术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小劳动强度。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技术的推广不但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加快传统农业转型,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1.2 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解放农村劳动力

有关部门做过统计,1合收割机几乎可以取代200个劳动力,1台大型挖掘机甚至可以取代多达600个劳动力。农机技术推广对于解放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农机技术的推广,传统由劳动力主导的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向第2、3产业和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跨地区作业,更加突显了农机的使用效益,免去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农忙时节返乡的后顾之忧。

1.3 有利于转变农民生产习惯,推动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机技术推广不单只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广大农民长久以来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过去,农民习惯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通过农机技术的推广,农民逐步接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些农民更是“解放”自己,外出到城镇或大城市务工,进一步减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民渐渐可以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 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农机技术的战略举措

2.1 加大农机技术宣传力度

农民作为人的因素影响着农机技术的推广成效。因此,农机技术要大力推广,关键还在于解放农民思想,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科技意识匮乏,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思想观念偏向保守,不愿意承担经济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借助广播、板报、标语、农技人员培训、派发科普读物等多种渠道,加大农机新技术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农机技术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转变他们固有的传统思想。

2.2 完善农机技术信息服务

推广农机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为农民服务,因此,在帮助农民购买农机的过程中,要注重专业信息的服务,将正确的驾驶、维护知识传授给农民,定期做好农机操作培训、示范,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农机技术指导手册并向农民发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农机设备损坏报废。同时,对于农机的“三包”,要保持与制造厂商和销售部门的联系,切实履行“三包”承诺,并且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信息应及时更新,引导广大农民使用最新的农机技术。

2.3 通过补贴优化农机装备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国家对购置农机的补贴种类有所增加,目前有中央财政购机补贴、省财政购机补贴、农机化项目资金购机补贴,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机购机补贴等农机具购置补贴。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惠及更多农民,就要不断加大农机补贴的力度,以本地农机化发展规划为依据优化农机装备,使农机化向着结构更优、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目标发展。在推广农机技术的过程中,要把握推广的主动性,落实指导性生产,不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2.4 强化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农机技术推广的效果如何,与推广队伍密不可分。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现代化农机技术必须依靠具备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来推广。这就要求农机推广需要有稳定的、高水平的推广队伍来实施。推广队伍要积极参加农业部或省农机推广部门组织的培训班进行进修学习,通过到外地考察吸收和借鉴有益的推广经验,或邀请农技专家开课,提升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坚持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并重,强化为农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锻造一支业务水平过硬、思想素质优良的农机推广队伍。

2.5 设立农机推广示范基地

要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农作物的生产布局和地理环境,设立多种类型的推广示范基地,为各式先进的农机技术提供使用的场所,使更多农民认识农机,了解农机,关注农机,从而积极利用农机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国家和政府在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力度的同时,农机推广部门、农民合作社、各种民间组织、种植大户乃至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可以形成合力,构建高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比如依靠种植大户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在乡镇范围内有针对性地选取10个种植大户,利用项目推广资金给予其适当的补贴设立若干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形成对农民群众的带头作用。

3 结语

立足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机推广工作牵涉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果断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予以落实,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第2篇

地方职业院校接近基层,以培养基层技能型人才为主,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从而促进“三农”积极朝着新农村方向发展。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积极改革与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本文简要说明了地方职业院校为服务新农村建设而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职业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服务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发挥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引导作用和服务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关键词:

地方职业院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重要性;问题与机遇

一、构建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缩短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

“三农”问题一直牵系着国家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现实问题,是我国基本的国策,也是经济、社会、人文必须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步入小康社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改善三农问题时,要不断缩短收入差距,平衡城乡差别,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责任与义务。面对党的方针,教育的突出作用不可忽略,是农村经济建设、社会环境改善、农民思想认识提升的直接途径。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通过长期的引导、帮助和服务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将经济重心放在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使得农村依靠劳动力生产成为主要劳作方式,从而任务重心以农村为主,聚居到城市的人口数量远远不及农村。随着经济的进步,农村生产模式渐渐解脱了人力资源,使得多余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原地得不到利用。此时,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从我国基本情况出发通过协调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来加快资源的优化与引导利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靠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技能引导来形成长效机制。此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加快,必须依靠教育来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从而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有序,释放农村中多余的劳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三)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市场的重要途径

农村建设首先就要将内需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市场、社会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扩大内需是符合我国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点。由于我国人口庞大,农村市场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具有较大的交易空间,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增速慢,交易受限制使得农村市场活跃度不足。因此,扩大内需需要以农村为切入点来拉升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此时,不仅需要从资金投放、设施配套上着手,还要从教育理念上和先进技能上进行推广与落实。这就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以农村建设的长效性相吻合,构建服务型长效教育支撑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市场的繁荣。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稳定需要教育从理念、认识、行为、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引导与熏染,才能在基层农村构建稳定、和谐、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形成新农村的政治新气象,经济新形势,社会新局面,并得到长期维持,给农民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由于教育水平的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等,城乡差别始终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需要从财力上、政策上、教育上进行长期的以农村为重心的支持策略,才能尽快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可见,构建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机遇

(一)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地方职业院校进行改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优质平台

我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工业化水平相对不高,农业生产也没有达到绝对的领先水平,使得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导致农村市场开发度低,农村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等等。这些想要得到全面改观,首先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因此,地方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创新是农村加快建设步伐的前提。同时,面对这种发展机遇,地方职业院校有了更好的改革平台和目标,将农村资源开发和引导服务定为长期目标,致力于提升农村整体的素质。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迫切需要地方职业院校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劳动力资源具有文化程度低,技术更新慢,思想认识有待提升的文化素质问题,使得整个农村对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从而拖慢了农村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正是这种教育问题使得农村违法、犯法现象不在少数。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先从教育抓起,使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上符合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必须针对农村文化氛围的现实问题,进行教育策略的改革与创新,将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利用好当前的机遇,正确认识挑战的激励性,将院校的优势进行开发推广,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转化资源价值,使得农村劳动力最终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与技能并重的高等级人才队伍。

(三)如何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实现节能环保与新农村建设并举,是地方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受我国资源消耗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村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认识差、能源消耗大、劳动力价格低等问题,使得我国农村建设障碍重重。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认识、提高现代化科技转化率、促进农民自我激励进行素质提升、技能提升,从而形成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氛围,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与科学利用,落实先进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的清洁、可持续和循环发展,实现节能环保与新农村建设并举,地方职业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长效服务机制使得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问题。

(四)城乡差别的缩小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从教育体系上进行分层统筹,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城镇化转移,其目的是降低劳动力的大范围迁移,保证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的这种转型中,需要人力资源在整体素质上要适合城镇化发展,使得思想认识和行为能够自动消除跨越式文化冲突的影响,这无疑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在教育上进行熏染与再塑。而且,城乡差别的缩小需要从教育体系上进行分层统筹,面对不同的需求对象构建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保证社会教育的公正与公平,使得农村劳动力具有跨领域、跨区域的素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的不断完善与改造。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必须适时进行自身优势的补充与再造,不断针对新农村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能力拓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构想

(一)构建院村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基层农村发展的匹配性,必须构建地方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教育引领农村,农村反促院校的不断完善与健全。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了解本地区职业院校的特色和办学优势,尊重职业院校的改革思路,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流方向上进行把控,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科研等进行战略规划与引导,从而实现不同职业院校的互补氛围,并努力将职业院校的综合性进行提升,以保证人才的全面性和教育的全面性。地方职业院校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都要兼顾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进行反向驱动,从而发挥地方职业院校的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实现小康社会与教育并头发展的格局。

(二)利用技术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开发长效机制

新农村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为主,实现农业科学化、现代化和产业化。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结合本地经济优势、农村优势和教育优势,将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体系和办学理念,为“三农”提供全面而充实的服务。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为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开发能力和能源消耗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生态、人文向科学发展观不断靠拢。

(三)利用教育优势,构建人力资源培养长效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职业院校服务的关键,在于培养出的人才能否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职业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着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评价与考核制度,构建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人才资源培养长效机制。

(四)建立并完善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创新机制、开放市场为核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重要载体,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突破口,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等为原则,制定新农村建设战略及发展规划,建立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的产业化、市场化和拓展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和完善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石冰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5(06).

[2]黄晓明.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77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第5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调研,先后到*村、*乡、*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2月27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5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6.16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1.6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1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818座桥梁需要改造,78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555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6286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274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6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版权所有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版权所有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版权所有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7篇

地方职业院校存在地缘优势,向基层农村市场输出素质相对较高,技能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小康社会的进步速度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本文简要说明了新农村建设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力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分析了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策略;策略研究

地方职业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具有高等性、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应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价值取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如何与区域农村建设紧密对接,调整好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急需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将传统农业进行改革,逐渐步入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化和农业集成化,从而带动农村和农民进入新的历史格局和历史角色中,为新时代的发展创造资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技术支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而技术性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村建设为驱动,以农民素质提高为目标来改革教育体系,从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各阶层的教育机构进行相互补充,其中地方职业院校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更好的对教育进行补充,向农村输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符合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将农村教育水平进行大幅提升,改变传统农业的结构,促进农民向新领域、新技术、新行业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性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缺乏状态,引领农业不断创新和拓展,激活农村市场,实现小康社会。

(三)农村人力资源化转移离不开地方职业院校的支持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开发度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使得农村存在劳动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素质不高,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固步于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认识不高等,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而地方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还可以为农民的发展提供新颖的突破口,进军新的领域、新的职业,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价值,降低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长效机制的带动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优势转化,保证农村市场向纵深方向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在人力资源的支撑下大踏步前进。

二、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地方职业院校是向农村市场输出适应性强、业务熟练性高、创新意识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重心把持上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侧面提高理念素质和工程设计素质。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区域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懂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现代农业管理和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学术领域可能难占有优势,但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创新意识强、应变能力高、钻研业务精神饱满,能够以三农改进为发展的基本点,立足于农村和农业,致力于改善农村现状,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地方职业院校是服务新农村的必要途径。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来输出。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而科技传播的最佳途径是地方职业教育平台。最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懂业务,会管理,了解生产,掌握技术的人才来实现,这种人才的输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

(二)新时期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综合背景要求地方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新农村科技化,实现新农村现代化,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而教育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力量,是对社会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服务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技术过硬、懂农业、知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这种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充当先锋来实现,另一方面,地方职业院校接近基层,具有情感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能够从国家政策的全局性出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从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促进新农村前进、服务新农村变革、改善新农村现状。在国家对农村进行战略调整,地方职业院校站在第一线,为农村进行特定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紧密性,促进新农村发展以教育为支撑,以科技为生产力进行不断改变。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政府参与,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要认清本区域教育机构的布局和优势分配,从而明确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地方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地位确认,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保证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彻底将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进行纠正,认清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人文内涵的沉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建立保障体系。一是从资金上进行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状,对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大幅度的经费支撑,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人才的激活与可持续性。二是在机制和发展方向上进行保障,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和资源布局,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三是政策上保障,考虑到地方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为了调动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现基地配套、设备配套,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从而保证教育与农业的紧密联系性,以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大地方职业院校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职业院校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招生计划、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保证生源的高质充足,就业率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这就需要从农业行业的制度上进行扶持,增强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竞争力,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促进三农问题的不断融化分解。此外,在招生上要给地方职业院校一定的自,扩大地方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从而保证生源的充足,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上得到提升,在技能上得到改进,从而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向小康社会迈进。地方职业院校是新农村新型人力资源输出的摇篮,农村是地方职业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地,两者关系本来就很密切。通过教育后,新型人才能够依靠所学在农村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化,利用自身的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农村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责任与义务,是历史给予地方职业院校的一种机遇。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新农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职业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发展意识,以教育优势的聚集和积累为目标,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不断向农村靠拢,真正实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人才。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的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效衔接起来。

(四)准确定位,精心设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新农村为出发点,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农民素质提升和技能应用为主要核心,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农村和农村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要有质量,有成效,需要依靠成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才行。

(五)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地方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秉承学校的传统,探索建立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内涵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整合校地农业科技资源,重组农业科技价值链,建立以农村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探索实践“地方职业院校+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通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参考文献:

[1]刘江毅.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党史文苑,2012(24).

[2]魏丽萍.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3]冯志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在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在农村,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物质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所以,对土地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全国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息息相关,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以促使新农村建设快速稳定的进行。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联系密切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改善农村的环境,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是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对农村土地的整治、改变目前落后的村容村貌都离不开对土地的利用。如此一来土地的使用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而间接的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得到了优化和耕地质量的提高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下现行农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的土地管理已经日趋规范,但是,在实际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上面却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总结的一些农村土地管理不尽人意之处。

1、集体土地非农建设利用粗放

集体土地非农建设流转不够规范会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农民宅基地用地、乡镇企业用地以及出于公益目的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村集体土地中非农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在很多农村的房基地使用不够规范、建造房屋无秩序、土地利用没有计划、村庄向外扩张,致使部分耕地遭到破坏,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由于乡镇企业未经严整的规划就使用土地而造成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另外,目前在农村没有一个完善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制度,致使建设用地出现了变相转让的现象,进而令农村土地使用情况出现了混乱的状况,打乱了土地的正常使用秩序。

2、农业生产用地配置机制不健全

如果没有健全的农业生产用地配置机制,农业生产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便在农村开始实行,这样的生产方式确实充分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不断的显露。农民对土地流转观念意识难以统一,不同区域流转规模和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没有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指导下,一些基层干部也无法对这样的现象给予调整和解决,只能任其发展,长久下去就会出现土地流转盲目运作、毫无秩序的现象。

3、被利益所牵引

在建设新农村时,为了追求片面的发展而缩减耕地的现象也屡禁不止。一些农民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面对眼前利益时就忘记了长远发展。有很多农民都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例如有的农民将农田变成了鱼塘,甚至还有农民直接荒废了土地。这些都严重影响耕地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土地管理的长远发展。

4、对土地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村土地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令农民无法得到一些关于土地的相关信息。例如对土地的征地程序,管理者没有将细节认真的告知农民,这损害了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使其无法更加有效的利用土地。

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农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1、对农村的宅基地建设加强管理

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农民集中建设新居,使总体规划在原则上不再出现分散的宅基地分布状况,严格按照一户申请一处房基地的原则进行审批房基地的申请,杜绝超标准占地建房。在此基础上还要杜绝以下现象的发生:①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建房。②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农房。③农民提供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④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联建”行为。

在深化改革工作管理的同时,防止任何集体或个人非法占用耕地。征地制度改革的完善、土地用途严格管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加大监察力度等,是规范农村土地、加强用地管理的有效措施。

2、严格控制耕地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保护耕地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粮食的产量,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对增加我国的国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要求。因此,要严格规范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管理,严禁圈地画地的现象发生,禁止不合理的破坏耕地改建池塘的行为。对一些非农业建设用地要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并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耕地面积能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乡镇企业建设、公共设施完善等需要利用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并在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后进行申请各个项目的审批。严禁以办乡镇企业为名非法占有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3、政府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政府要及时解决在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有效、可行的处理案件的新方法,建立案件处理责任制,维护农民的利益。对于征用农民的土地,要给予补偿资金,并确保落实到位,让农民能够依法获得补偿,令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对征地的数量以及范围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将征地的程序完善详细的介绍给农民,维护农民的利益。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找准土地管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平衡点和切入点,把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土地管理的~项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只有认真处理好土地管理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切实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自 原贝 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才能妥善处理好农村土地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隆毅;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3):46.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民。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就业竞争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民教育重大历史使命和大好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依靠亿万农民。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法律法制意识,使之成为新农村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这无疑对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给农民教育赋予的艰巨而又光荣的重大历史使命。

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教育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千千万万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也不可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亿万新型农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前提,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农村有8亿农民,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等都比较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占38%,其中还有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2006年4月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农民转移就业极不稳定,回流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发展程度与生活状态,也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同时还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迫切的要求和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问题分析

1、农民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农民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来说一直是一种弱质教育,非常需要国家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对农村农民的歧视性管理,城乡教育政策的偏差失误等原因,导致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农民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普及、职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等无法获得像城市那样大的投入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农民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民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已有所增加,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多元化投资体系和多元化办学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民教育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间、地区间公共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公平不断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仍严重存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民教育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相比,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各类农民教育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就当前我国农民教育现状来看,各类农民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成人继续教育低于正规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农民转移教育培训又不如国民教育。在农民培训内容上又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从总体上看,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普九”巩固和提高任务还十分艰巨;农业职业教育总体上看尚未找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政府行为过多又大多以学科教育为主,适应性不强,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转移教育培训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培训设施薄弱、师资短缺,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要,农民参培积极性也还未充分调动;成人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以及农民工文化教育仍处于农民教育最薄弱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

而处于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和变迁之中的大部分农民又以多业兼营为主,经常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转移,就业并不稳定,这给农民教育带来极大困难,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变性特点,培训内容要求更加丰富,培训层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样,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异常艰巨而又繁重。

三、加强农民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1、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观念,加大农民教育统筹管理和投入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民重视发展农民教育的社会共识,营造有利于加强农民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应加强对农民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进一步理顺农民教育统筹管理机制,为农民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工作新格局。要打破地方、部门、行业和学校等体制,推进各级各类农民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逐步走向城乡统筹、地域统筹、行业部门统筹,形成由各级政府统筹管理、各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农民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的投入效益和教育培训效果。与此同时,应坚持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同时落实好部门与企业承担技能培训的经费责任,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各种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办学或提供资助,多渠道筹措并大幅度增加农民教育培训资金,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和城乡居民素质差别,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与公正。

2、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明确农民教育主要内容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又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

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后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避免新的素质低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出现,这是农民教育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其次是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职成教育,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素质;第三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和城镇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素质;第四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并把青壮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和种养殖大户等骨干农民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提高他们的农业实用技能素质,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第五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律意识教育和科学文化等社会化终身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

3、农民教育应与农民职业分化和就业转型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留在农村务农农民的职业分化来看,可分为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农民或专业户,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从事管理的经营管理能人、乡村干部与乡镇企业管理者,从事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等工作的农村知识分子,还有社会化服务组织中的专业人员,如灌溉、质保、采摘、运输、能工巧匠等专业实用人才,农民经济人、还有基金合作组织等。从已经转移和准备转移农民的职业流动变化来看,他们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大部分流向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如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等。由于他们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整体偏低,相关技能素质不高,导致其职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前途不容乐观。因此,农民教育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培训内容与方式,充分体现农民教育特色,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使农民教育培训同市场需求和农民就业发展接轨,同农民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致富增收相结合,使农民教育事业和亿万新型农民都能步入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开展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工作,将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农民转移培训以及就业服务等相关要求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逐步形成完备的农民教育法律体系,为农民教育畅通运行营造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的战略思考[N].农民日报,2005,12,12.

(2)李水山.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难点与科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9).

(3)雷世平.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AnalysisofNewRuralAreaConstructionandfarmereducation

LIUShao-bin

(Changzhou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Changzhou213164,China);

第10篇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43-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战略举措和目标。本文在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意在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寻找一种好的发展模式,促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兰州市新农村示范点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都是以“试点引路,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目前正处于组织实施阶段。所调查的5区11个示范村均在兰州市区内,新农村建设思路既有相同之处,也各具特色。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试点的实地调查和对居民的具体访谈,了解到当前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进度及规划过程,从而找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图1)

1.新农村规划不合理,农民增收难

在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时,有些地区有意选取那些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或选择那些交通便利、发展现状较好的村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力图打造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样版”,带动当地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然而,具有优越条件的示范村并未在新农村建设中显示由优越性。调查发现,重新选址集中规划建房的示范村户占地面积最大的是40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从占地面积上讲符合有关规定,比较合理。但对于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户,在400平方米面积上建设的房屋用于居住能够满足,但畜禽饲养圈、柴草堆放场、农具摆放处、农用车停放点等问题没法解决。此外,传统的庭院经济无法实施,邻里关系难以和谐。可见,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片面追求集中搬迁,不仅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而且不符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单一对居民住宅进行改造,建立新农村和集体搬迁等表象。在对示范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因为大多数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住宅进行了改造和改建,新建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等,7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知道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内涵。但是只有少数村民知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管理民主的重要性,他们误认为“哪儿建新房,哪儿硬化道路,哪儿就是新农村”,这引发了部分民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抵制及不满,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首先要结合农业产业规划,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2.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占用的土地除两个村使用的是原集体的打谷场外,其余各示范村占用的土地全为耕地,政府主抓的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耕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紧迫性,有损于法律的威严,更主要的是耕地减少,给粮食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个别示范村是结合征地搬迁集中建设而成(如岗子村、道头营村、水车湾村等)。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国家征地,需占用部分农用地和居民点,借助新农村建设,被征占土地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划定宅基地和荒滩地(面积与原宅基地和农用地面积相等)作为土地补偿,原房屋折价补偿,在新划定的宅基地上按照统一设计的建筑模式自行建房。从表面上看,住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能用上自来水,享用相应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但却掩饰了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征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弊端。个别示范村由愿意购房的村民集资,村委会统一请人按规划建房,待房屋建成后由村委会按照房屋的建造成本销售给村民居住。

资金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之一。审批的建设资金能否完全到位,直接影响到相关建设的具体组织、规划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有限资金首先用于路面硬化、水质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和公益事业,使得能够被看到的村容村貌的改变成为示范村建设的首选目标,从而忽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一)村镇规划有了新突破

为预防新农村建设的盲目性,新农村建设之前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考察,村镇规划打破了地域界限,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道路的硬化、拓宽,饮水工程的实施,居民休闲广场的修建,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同时加速了外来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村内农用地统一规划组织特色化产业种植,形成了规模种植,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

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部分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村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形成了“讲文明、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村民团结协作精神加强,村镇班子号召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献良策、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筹集资金方面,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村庄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中进一步增强。

三、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和谐新农村。

(二)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12篇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以及上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具体指导下,__城建所牢固的坚持以人为本,文秘站:科学发展等先进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小城镇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采取的新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重在规划与建设,为此,加强学习,加强自身政治及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城镇建设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一年来,除了认真研读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外,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业务素质,如何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上,放在了学以致用上,一年来,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政策法规不离手,不离口,很好的指导规范了平时的工作与行为。

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富不富,主要看建筑!为此,一直是城建办工作的龙头。目前,我乡已编制完成王占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之超前,标准之高,史无前例!目前,全乡的总体建设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之中。王占村的小康新村建设已启动实施。高标准的规划的编制完成,对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依据。

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审时度势,结合本地实际,适时的加强和规范了农民建房的建设与规划审批程序,从建房申请,规划选址,放线验线,会议记录,建房公示等方面严格把关,有法可依!坚决杜绝私建,乱建等违反《城乡规划法》行为的产生。

四,积极配合上级建设主管部门,按时保质保量的的完成了农村困难户住房补助款的发放。做到了万无一失,做到了及时足额到户!做到了国家补助政策的及时兑现与落实。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成绩,也有诸如:人力,财力不足,宣传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展望2014年的工作,我们信心百倍,主要从这让几方面入手:1,加强宣传,要让群众真正认识规划,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效性。2,依法拓展业务范围,加强和规范我乡建筑工匠的管理,要做到定期培训,持证上岗。3,协同上级有关部门,尽快编制完成没有规划村的规划工作,抓好小康新村建设这个龙头不放松!4,大力争取农村困难户住房补助,让这一惠民政策尽早尽快的在我镇各村开花结果。

我们坚信,有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辖区各村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如初生的旭日,我们将不负众望,克难攻坚,奋力拼搏,为我乡的经济腾飞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