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

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

时间:2023-07-13 17:3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合作社发展理念

第1篇

【关键词】农超对接;第三方物流;超市;农业合作社

2008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农超对接工作在我国试点运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农超对接取得长足发展,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得以减少,农产品源头追溯机制开始建立,农产品质量得以保障,农民收入得到提升,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大幅改善,超市的人气和利润也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超市和农户的农产品交易多发生在田间地头等露天场地进行,农产品浪费严重,再加上超市和农业合作社都缺乏专业的农产品、特别是冷鲜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建立完善的流体系势在必行,而农业合作社和超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提供完善的物流体系,所以在农超对接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超对接中的物流体系现状

(一)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物流体系

这一体系中物流体系的建设以农合合作社为主,这一体系主要出现在农超对接中的中小连锁超市,中小超市由于自身的规模有限,难以构建大规模的物流体系,所以运输主要有农业合作社组织实施,而现阶段的合作社多数规模较小,组织较为分散,运输、仓储等能力都有待提高,这就造成一农业合作社为主的模式难以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二)以超市为主体的物流体系

以超市为主体的物流体系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指导农业合作社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另外超市能提供较为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超市、消费者、农业合作社能够进行信息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沟通上的失真,使各方交易变得透明,有利于消费者对超市产品的认可。但是由于超市分工和成本的需要,很难建立大规模的物流体系平台,使得以超市为主的物流体系也难以满足农超对接的需要。

(三)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的物流体系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农超对接中也开始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这一体系中,农业合作社负责生产农产品,超市负责销售,物流企业负责运输、仓储等工作,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在这一体系中得以体现。

二、农超对接中第三方物流体系的优势

农超对接中的第三方物流是指农产品供应商(主要只农业合作社、农户),产品的销售方(超市和消费者)之外的的第三方来程度物流运输、体系建设的运作模式。

(一)节约了交易的成本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整合农业合作社、农户、超市等各方面的资源,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生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物流体系把农户的农产品直接运输到各个超市,甚至是广阔的农村市场,减少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

(二)降低了交易风险

农业合作社或者超市自建物流体系面临着投资成本过高,库存成本压力大,抗风险能力低等诸多风险,一旦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发生改变,交易风险会大大提高,而第三方物流可以利用快捷的运输、强大的配送网络,对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加速库存周转率,降低交易风险。

(三)缓解农业合作社和超市交易中的矛盾

农户和超市在农超对接中有着各自的需求,农户希望中小批量生产农产品,并且要求现金交易,而超市希望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且有一定的账期,要求农业合作社能够送货,在超市破损的农产品还要求农业合作社承担,造成农户在农超对接中没有得到利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农超对接遇到障碍,其中物流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方物流的介入可以利用专业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很好的解决了制约农超对接的矛盾,保障了农超对接的健康发展。

三、农超对接中第三方物流体系的建设

(一)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

以政府为主导完善铁路、港口、机场、流通中心和网络基础平台,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保障物流运输的畅通;加强落实农产品“绿色畅通”工程,对农产品运输车辆实行优惠减免,减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加强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特别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安全。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现代物流理念

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现代物流理念上很欠缺,在为农超对接中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方面做的严重不足,导致物流体系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不断提升现代物流理念,和超市、农业合作社三方开展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整合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鼓励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各区域要形成若干家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同时进行资源外部整合,和超市、农业合作社形成战略联盟,发挥三方的各自优势,为农超对接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四)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体系

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农超对接不顺畅的重要因素,农户和超市由于各自的利益无法完成信息的无缝连接,作为双方共同客户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对双方信息进行整理、对接的桥梁,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起强调的物流信息处理平台、利用现代化的物流处理系统对供需双方的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到达供需双方的双赢局面。

四、结束语

第三方物流相对于农业合作社、超市的自有物流体系在服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第三方物流企业科利用专业化的物流体系,发挥其运输、仓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优势,更好的为农超对接服务,保障农超对接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段保国.“农超对接”物流体系运作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

第2篇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石家庄 050015)

摘要:从河北省“农超对接”的现状入手,针对对接主体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农户增收、消费者受惠、超市增效、政府宏观调控更加完善等多方共赢的格局。

关键词 :“农超对接”;多方利益;共赢;农业合作社;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3.7;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50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62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或者农业合作社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农业合作社直接向超市、菜市场、便民店等直接供应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模式。河北省是农业生产大省,也是商务部、农业部首批确定的“农超对接”试点省份之一,由于近年来河北省的零售业发展迅速,政府相关部门从税收、农业生产指导、冷链库房的建立、运输、信息、物流等方面对农超对接进行大力支持,“农超对接”在河北省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省内大中型连锁超市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超过2 400个,各大连锁超市的生鲜经营面积达到了31万m2,大中型超市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了54%。但是通过对河北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藁城、正定、新乐、无极、高邑等地的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北国超市、家乐福保龙仓、沃尔玛、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等大中型连锁超市的深入调查和走访,发现农超对接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各方利益如何达到共赢,这也是 “农超对接”实施几年来无法得到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

1 河北省“农超对接”取得巨大成果

2013年上半年,包括石家庄北国超市、保龙仓家乐福、华瑞万家、新世隆超市、永辉超市等59家连锁超市参与“农超对接”项目,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和基地超过2 400家,生鲜产品的销售额达34亿元,其中“农超对接”的采购额超过了18亿元。

1.1 超市在“农超对接”项目中取得销售额和客流量的双增长

河北省为零售业大省,国内外连锁零售超市例如沃尔玛(在河北省有7家门店)、家乐福(在河北省有7家门店)、华润万家(在河北省有8家门店)、永辉超市(在河北省有8家门店)和区域连锁超市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为“农超对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以石家庄北国超市为例:北国超市与正定县金恒蔬菜种植合作社、河北攀宝沸石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栾城润源种植合作社、藁城三绿爽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北众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项目合作。“农超对接”以来北国超市直接和农业合作社联系,省掉了中间商环节、流通成本平均降低了15%~20%,超市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农贸市场价格,消费者到超市买菜越来越成为首要选择。农超品源头追溯制度的建立、超市监督员协助农业合作社的全程生产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北国超市的农产品基地一般在距超市300 km范围之内,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在对石家庄“农超对接”之一的正定县金恒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调查中了解到,该基地距离石家庄各北国超市不超过50 km,当天晚上采摘的蔬菜第二天一早就会出现在超市的柜台上,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2011年北国农产品的销售额为5亿元,由于农产品聚集了客流量,超市的销售额也得到提升;2011年超市总体销售额达到了40亿元,同比增长了23%。同时,“农超对接”对于超市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获得专项补助。

1.2 农户在收入上获得增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农业合作社和超市签订购货协议,这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户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超市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一般高于批发商收购农产品的价格,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石家庄北国超市的收货价格一般高于批发商收购价格的5%,户均年收入可增加4 000元左右。

1.3 消费者在农超对接中得到实惠

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一般要经过4~5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农超对接”使得这一环节大大缩减。

从图1、图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农超对接”后流通环节明显减少。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多,造成流通成本高,一般一个流通环节会加价10%~15%。这就造成了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会贵很多。“农超对接”后农产品由田间地头直接运输到超市的柜台,流通环节大大减少,农产品的价格大大降低。以北方人爱吃的大白菜为例,2014年1月22日,批发市场的零售价为1.00元/kg,而北国超市谈东店的价格为0.38元/kg。“农超对接”对消费者的另一个实惠是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安全性有保障,超市要求农产品销售前要有检验机构出具的安全证明后才能上市销售,这就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超市的农产品新鲜也是消费者喜欢购买的一个原因。

2 河北省“农超对接”的效用分析

“农超对接”模式的实施能够降低流通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做到全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共享,表1从全产业链环节比较了“农超对接”的优势。“农超对接”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对农业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目的是最终实现消费者、农民、超市等多方的共赢。

3 河北省“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小菜农”和“大连锁”超市在理念、管理、营销等方面有着天然的鸿沟。河北省的农业合作社还不成熟,导致了“农超对接”模式的局限性。而商务部门、农业部门等多头领导的局面也是导致对接不顺畅的一个原因,这也是农超对接发展几年来一直无法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是这一问题的焦点和核心。

3.1 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通过对多个农业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三个制约因素导致农户在对接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1.1 大型连锁超市的进场门槛过高

1)超市高额的进场费、赞助费、促销费等各种费用让农户望超市而却步。藁城市一个农业合作社和石家庄的一个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项目时,需要交给超市的各种费用:每个分店的进店费为2 000~3 000元,春节、五一、国庆节等各种节日的赞助费为500元/节日;促销员管理费为150~300元/(月·人)。另外农业合作社还需要承担促销员的工资等费用,再加上生产成本,净利润不到4%,这就造成了农户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结账慢也是合作不顺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大型超市没有现金结账,都有时间不等的账期。超市账期最短的为7 d,最长的为30 d,一般为20 d。农民习惯的是现金交易,这也是导致农业合作社对“农超对接”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因素。

3)超市对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的要求比较苛刻。例如沃尔玛要求农业合作社的直供面积要达66.7 hm2以上,且农蔬产品要标准化生产、同一区域的品牌要提供系列产品,并且需要提供卫生检疫部门的农产品合格认证书。绝大多数的农业合作社达不到要求,即使达到要求的合作社由于这些条件增加了成本,进而导致合作的积极性也不很高。2013年底河北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超过了10 000家,而实行“农超对接”的只有2 400家,合作率仅有20%多。

3.1.2 河北省的农业合作社的市场程度有待提升 在调查中发现,河北省多数农业合作社结构比较松散,甚至有些农业合作社只是摆设,合作社的产品不是统一销售,农户还是各自销售自己的产品,这势必造成农业合作社和超市谈判力的进一步削弱。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一般为村干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法律、商业、市场意识欠缺,在和超市的沟通中处于弱势地位。另外,合作社的资金也很匮乏,除了一部分国家资助资金外,融资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3.1.3 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 河北省的10 000多家合作社中,多数合作社生产的是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和形成品牌的很少,农产品的生产也比较分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例如家乐福对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要求产地规模达到66.7 hm2;产品的质量要符合要求,以白萝卜为例:要求长度为25~30 cm、直径为5~6 cm,包装也要分级包装,一个袋子装四层、每个袋子装30个,并且规定产品不合格率在5%以内可以收货;不合格率在5%~10%选择性收货;不合格率超过10%可以不收货。这些都使得分散经营的农业合作社难以成为“农超对接”的主体。

3.2 超市对于“农超对接”积极性较弱

3.2.1 超市的利润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超市参加“农超对接”的一般是生鲜部,生鲜部有三大类:分别是干果、水果和蔬菜。干果类有盈利,水果基本持平,蔬菜则亏损。通过调查发现北国超市的整体利润为9.5%,而生鲜部的销售毛利仅为3.9%,还不到平均利润的一半。生鲜部就是为了赚取客流量。

3.2.2 缺乏一定的奖惩机制 对于超市而言,“农超对接”没有指标压力,因为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超市的态度是无所谓,对接的积极性也不高。

3.3 消费者在“农超对接”中没有得到实惠

表2为2014年2月5日石家庄桥西蔬菜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和北国超市价格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蔬菜市场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普遍低于“农超对接”的超市的销售价格(超市促销除外),“农超对接”的实施并没有真正让利于消费者,消费者的实惠没有得到体现。

4 河北省“农超对接”多方利益共赢的措施

“农超对接”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参与,让参与方达到共赢。

4.1 成立专门的部门积极推进“农超对接”项目

现在的“农超对接”是商务和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农超对接”现在还处于试点阶段的重要原因。应该由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组成专门小组,协调推进“农超对接”工作。

4.2 政府主导建立现代化的冷链物流和仓储系统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和冷链物流信息平台。2014年1月22日,石家庄开始发放市级储备蔬菜,大白菜、洋葱、萝卜、马铃薯和生肉投放到石家庄31家超市、53家惠民店,共投入冬储菜4 500 t。石家庄北国超市谈东店的销售价格为马铃薯0.99元/500 g,大白菜0.19元/500 g,洋葱0.99元/500 g,包菜0.38元/500 g,胡萝卜0.99元/500 g,大大低于农贸市场的销售价格。这得益于“农超对接”以来石家庄冷链物流系统的建立,在蔬菜大量生产的季节将多余的蔬菜由政府部门和农业合作社将蔬菜储存,在冬季的时候将蔬菜以进库价格将蔬菜投入市场,既解决了农民菜丰收而销量滞销的问题,又保证了消费者在蔬菜生产的淡季也能吃上平价菜,参与冬储的农业合作社还可以获得政府的淡储资金。这一措施充分保证了多方的利益,达到了多方共赢。

4.3 “农超对接”要稳步推进,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对“农超对接”模式表示欢迎,他们同时也希望超市的各种费用尽量减免、结账方式要快速灵活,适当降低农业合作社和超市合作的难度。

4.4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0]77号)第三款对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提出了指导意见。农业合作社的弱小是造成“农超对接”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农户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农业合作社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提高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变农业合作社为现代企业,选、留、培、育现代化的农业管理人才,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选拔培养具有农业现代化意识的农业管理人才。这是提高和超市谈判力度的重要保证。其次,提高生产技术,做到标准化生产,变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引领市场,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再次,提高融资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现代化的冷链供应链。

4.5 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

融资难是制约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管理人才的选聘、冷链物流的建设、基础设备的完善都需要资金,资金的大量缺口使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可凭借“农超对接”的合作协议为农户提供专项资金贷款,也可和连锁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超市可以凭借农超合作协议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4.6 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搭桥建立“农超对接”洽谈会,并且形成定期洽谈机制,提供供需双方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建立健全“农超对接”网络平台,及时相关供需信息。例如,建立河北省“农超对接”信息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推广数字终端技术,推行数字订货系统,提高市场的反应能力和现代化管理能力。

4.7 超市充分利用“农超对接”机会发展壮大

河北省的零售业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弱,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连锁品牌。超市应该充分利用“农超对接”的机会发展壮大。在结账方式、金融支持、冷链物流的建立等方面对农业合作社给予充分的支持。例如在结账方面可引入银行系统,成立由超市、银行、农业合作社的三方机构,每次交易完成后,超市开出“已收单”列入货款金额,合作社可凭单据到银行系统结账,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影响“农超对接”的账期问题。超市生存的根本是消费者,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价格又是消费者十分关心的要素。“农超对接”可让超市在赚取相应的利润的同时,带来更高的客流量,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

5 结论

“农超对接”关系国计民生,政府、超市、农户、消费者都是参与的主体。而农户、消费者在其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农超对接”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充分保证农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才能达到农户增收、消费者受惠、超市增效、政府宏观调控更加完善等多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 蕾.河北省“农超对接”实施路径探析之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J].物流技术,2012(8):23-26.

[2] 郝琳琳.从双赢的角度探讨农超对接的可行性[J].保定学院学报,2012(11):52-54.

[3] 卢志丹,路 剑.河北“农超对接”现状及问题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206.

[4] 杜英娜,路 剑,王 斌.河北省“农超对接”发展策略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6):33-34.

[5] 郝琳琳.农超对接对河北省农业的影响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2965-2967.

[6] 刘振斌.河北省生鲜蔬菜农超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17):42-45.

[7] 马风棋.“农超对接”模式对超市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10(9):4959-4960.

[8] 余才伟.农超对接合作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1(5):25-27.

[9] 刘宝芝.北国超市开发多个农超对接项目6万亩农产品直采直供[N].石家庄日报,2011-08-31(6).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合组织 地位 作用 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推广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利益团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灌云县依托芦蒿种植大户、农民经济人、基层农业技术员和村干部组建的“一条岭”芦蒿生产合作社,开展以引领芦蒿生产、销售为重点的现代高效农业实践,展现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

1、推动高效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灌云县“一条岭”芦蒿生产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为引领当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该合作社针对芦蒿较大的市场空间与增收潜力,积极创新芦蒿规模发展的推进方式,加快芦蒿生产基地建设,保证芦蒿种植规模每年递增5000亩以上。其主要做法是:

1.1 分析优势鼓励基地建设

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是传统的蔬菜生产区域,交通便捷,远离工业区,灌溉水源河深水清无污染,对于需要“大肥大水”的芦蒿生产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合作社通过分析优势,帮助农户算经济帐,解决发展芦蒿的思想认识问题。

1.2 跟踪服务促进基地建设

首先,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建设芦蒿生产基地;其次,针对日光温室仅种常规蔬菜问题,通过收益分析,引导菜农种植芦蒿;第三,合作社注重市场信息收集,不断拓展芦蒿销售市场。对上门收购芦蒿者,实行填报价单供货,优先供给报价高的,尽可能让蒿农多得益。

2、农业推广力量的重要补充

农业推广组织多元化,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是农业推广的主要力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相关的工、商业主则是农业推广的重要补充力量。近年来,灌云县芦蒿合作社经常组织种蒿户召开现场会,发放种蒿手册,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芦蒿种植技术要领。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创品牌产品约占品牌产品总数的30%。

灌云“一条岭”芦蒿生产合作社围绕实现三个“标准化”,积极推广“无公害”芦蒿生产技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1 严把质量关,实现生产基地标准化

芦蒿生产合作社在创建芦蒿生产基地时坚持了三条原则:一是贴靠原则,即贴近现有的常规蔬菜田,有选择地向周边延伸,确保基地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不超标。灌云县陡沟乡原有常规蔬菜近2万亩,菜田改蒿田,引导得法,既符合基地建设标准,又迎合农民增收心理。

2.2 强化商品芦蒿检测,实现芦蒿产品标准化

确保上市芦蒿无公害,是“一条岭”芦蒿发展的关键。合作社对上市芦蒿的检测把关主要抓“三个必须”。一是采收的芦蒿必须是“一条岭”芦蒿生产基地种植的;二是上市芦蒿质检必须符合国家农业部审定的“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指标,包括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要达标。三是检测合格的芦蒿在装运前必须用印有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一条岭”标识的编织袋包装。

2.3 制定操作规程,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

芦蒿合作社在抓“一条岭”芦蒿生产管理上着重抓了“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品种组合。合作社要求种蒿户以优质青蒿为种植主体,兼种白蒿。二是统一施用生物农药。凡种蒿户购买农药,必须用合作社指定的适宜芦蒿用药,并在使用后接受合作社抽样检测。三是统一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四是统一技术标准。包括环境标准、保温棚标准、蒿秧标准、用药标准、用水标准等,实行标准化和无害化种植。五是统一品牌创建。全体社员共同培育和享用已获得的无公害品牌标识和“一条岭”牌芦蒿商标。六是统一销货市场。由合作社根据合同分配芦蒿销售市场。

3、联结产销环节的重要纽带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特殊的利益群体,融社会服务性与逐利性于一体,以灵活的组织结构、高效的运作模式和贴近农民、崇尚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赢得了政府认可、支持和农民的信赖与合作,因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然成为联结产销的重要纽带。

近两年来,芦蒿合作社发挥桥梁作用,紧密联结产销,创造灵活的芦蒿物流模式,搭建了芦蒿旺销平台。

3.1 挖掘芦蒿流通增值潜力

首先,合作社重视芦蒿上市前的整理、包装等加工活动,通过改变芦蒿形态,增加收益。其次,经过物流活动把芦蒿从滞销或售价较低地区运到其他地区,扩大了销路,增加了芦蒿的价值。第三,合作社采取棚式保温延续生长期、建保鲜库储藏等措施,基本解决了芦蒿季节性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露天芦蒿生长期每年只有6-11月份6个月时间,而日光温室大棚芦蒿可延续生长到来年4月份达11个月时间。达采收期的芦蒿在保温棚内生长保鲜一般也可延续10-15天。

3.2 抓好流通服务促蒿农增收

“一条岭”芦蒿生产合作社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流通服务上做到“三落实”、“四到位”。

“三落实”:一是订单落实。即合作社根据市场与产能衔接,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合作社与农民经济人签订供蒿合同,充分发挥农民经济人经营灵活、点多面广、信息快捷的优势;合作社还与运输大户签订承运合同。二是价格落实。在田头收蒿价格方面,坚持随行就市,依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三是责任落实。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收蒿,都必须保证芦蒿“无公害”质量标准,不达标的一律不准上市。

“四到位”:一是生产管理技术宣传到位;二是田头批发监管到位;三是订单履行到位;四是购销资金筹措、结算到位。

4、芦蒿生产合作社运作带来的发展趋势

第4篇

驱车进入武汉东西湖区东山农场,映入眼帘的是宽阔马路两边含苞欲放的油菜花,虽然身上冬衣未脱,但春意已经绽放在这片大地上。这里土地肥沃,“上山下乡”时期,这片黄色的土地上曾跃动着成千上万青年怀揣希望的心。现如今,北依宽广辽阔的府河,东山再次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的聚焦点。生态农场依次坐落在马路两边,千亩以上规模的农业合作社比比皆是。2016年2月记者走访了4家具有典型特征的农业合作社和公司,分别是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武汉禾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湖北鑫三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风正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汇春:革故鼎新,汇融三产

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自2011年成立至今,已成为集无公害设施蔬菜种植、收购、加工、配送、社区直销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此过程可谓翻天覆地。

基地已形成田块成方、路网通畅、水电便利、排灌齐全的规范局面,从整体上形成了五大功能区――快生菜功能区、反季节瓜果区、休闲观光采摘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区和综合服务区。

对于传统农业的日渐式微,合作社意识到必须跟上形势才有发展新空间,为此汇春将于2016年展开多番变革:第一,创建武汉市第一个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做成武汉市第一个淘宝村――“五一淘宝村”;第二,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把玉米汁、芹菜汁做成功能型、营养型产品,拓展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第三,实现蔬菜物联网系统,建设蔬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平台,推动“菜夫人生活”APP的研发上线;第四,在基地示范应用6项新技术,即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绿色防控、熊蜂授粉、防虫网覆盖、遮阳网覆盖等技术,除此还重点引进日本的芹菜、番茄无土栽培技术。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升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为合作社日后腾飞助力。

“我们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合作社,不搞花架子,没有高楼大厦,看起来也不气派,大家的心思都用在种地上了。”从合作社理事长孙信齐的口中我们得知,合作社目前已发展了90多户社员,其中有近半数核心社员吃住都在基地,甚至春节都没回家。

武汉禾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始终践行着农民合作社的主题――以种植为本,以社员利益为先。为了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走共同致富之路,孙信齐多次带社员远赴上海寻找新优品种、学习种植新模式,还挖掘引进了27家技术成熟的黄瓜种植专业户。

如今在武汉各大批发市场,禾香园的黄瓜可谓人尽皆知,合作社黄瓜再也未出现滞销的情况。2015年,合作社的黄瓜、豇豆、番茄、辣椒等6种蔬菜已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还成功注册了“武禾”商标。

为了让“武禾”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合作社制定了绿色食品种植管理制度,实施了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蔬菜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的舌尖的信息流程变得透明。孙信齐对记者说,现如今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太快,禾香园必须在种植技术和水平上下功夫,种出品牌,才能一直占领市场。

鑫三江:拥抱三产,破局农业

春赏樱花夏看荷,秋闻桂香冬踏梅,蔬菜采摘、垂钓、农耕文化体验、大学生试验基地、五星级宾馆等,这将是湖北省鑫三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园区内一年四季的景色变换。据了解,园区将在2016年5月1日盛大开园,届时花海簇拥、人流如织,既可欣赏美丽的风景,又能体验一把农业的魅力。

鑫三江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建成以设施蔬菜为主的集运输、仓储、加工、交易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构建高效物流运作组织及服务网络,形成东西湖区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加工中心,可辐射周边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为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公司将农业与观光旅游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向服务业领域延伸,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一产三产化”的思路谋篇布局。不难看出,鑫三江的现代农业之路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农业观光旅游等三产元素,通过产业融合,创新农业盈利模式。

风正顺:盆栽蔬菜,赢在生态

湖北风正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杰对《长江蔬菜》记者介绍说:“2016年大年初二,江汉大学一位老师慕名公司的生态蔬菜种植,驱车数十公里来买盆栽小白菜,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有机蔬菜没有农药残留,生长环境让人放心。”

据了解,风正顺的阳台蔬菜种植领先同行,在武汉种植规模最大。盆栽的小白菜种植技术要求很高,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其次种植过程使用有机肥,做到绿色环保;最后,蔬菜生长过程不施用任何农药,保证蔬菜的食用安全。

第5篇

“自从我们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以来,我家11亩水稻没感觉到费事,就实现了颗粒归仓,而且平均单产较去年有所提高。”谈到合作社的发展,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东方红村民张家全喜上眉梢,他说的合作社就是东方红现代农业合作社,该社成立于2008年6月,合作社以近万亩耕地为依托,通过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主要从事优质粮食生产,同时兼顾水产养殖以及家畜等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目前逐步形成优质生态综合性的合作社。社民年户均增收近2000元,辐射带动农户2300多户。像这样规模的合作社,该区已达22家。

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市场地位、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载体,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整合,因势利导,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带头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实验示范,全区共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327家,入社成员达1.3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4.2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带或产业群形成的生力军,各合作社围绕六安瓜片、皖西白鹅、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社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有效促进了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据裕安区农委主任张存勇介绍,该区已经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南片六安瓜片茶叶和油茶生产基地、沿淠湾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西北片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全区涌现出一大批生猪养殖、蔬菜种植、茶叶发展等一村一品专业村甚至专业乡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同时各专业合作社通过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社员在盈余分配、二次返利等方面直接增加了收入。

新形势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该区合作社勇挑重担,依托自身平台优势,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把课堂办到田间地头,激发了农民参与热情,结合产业特点,向农民传播新技术、新信息,使培训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农民容易接受,而且覆盖面广,培训效果显著。固镇镇军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已掌握的技术和信息,三年来,累计培训白鹅孵化师23名、专业农机手16名。正是通过广大合作社竭力培训和示范带动,逐步把广大农户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较强管理能力的现展理念的农业经营者。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加大,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强烈愿望。“自从去年用上‘冷水村’牌,我们的茶叶很好卖,价格又提高了,”茶农张士家说道。在裕安山区合作社,正是意识到了一家一户由于生产规模小、注册商标运行成本大,品牌档次不高,难以做大做强的现状,大胆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同类六安瓜片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统一销售,茶叶生产效益迅速得到提升。永裕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入社农户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农资供应,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科学采收,从而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直销省外,社员增收大幅提高。

第6篇

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重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呈蓬勃发展的迅猛态势,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一些地方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产业化,上项目广泛周密的调研和科学规划不够,对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抓得不准,盲目模仿,跟风发展,干部自作主张搞“万亩果”、“万亩藕”、“万亩茶”、“万亩鱼”工程,靠行政行为一哄而上,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成效甚小。2、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规模小,带动效应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难保证;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提供的多数还是初级产品、粗产品,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十分普遍,我国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产值之比为0.38∶1,而中等发达国家达到3∶1,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差距更远;同时,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合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政府支持的越位错位。政府是应该大力支持的,但不少地方好心没办成好事,把“产业化”及业主当成包医百病的良药和救世主,从土地、信贷、税收、财政等给予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树立起一些农民高攀不上典型、盆景,堆金积玉形成了许多畸形“龙头企业”,红极一时便昙花一现,销声匿迹,给农民造成损失,产业化变成了“惨业化”,农民谈产业化色变,产业化业主成了“红色资本家”的代名词;事实上造成了市场扭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民真正需要的扶持服务却得不到。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模式上的简单划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次的。因为只有宏观层次的产业组织才能充当社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载体。充当农民代言人的合作(联合)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的发育很不充分,势单力薄,很不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微观组织化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简单化、形式化了,已对实际部门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效应,比如,有些地区一谈产业化就是建“基地”,抓“龙头”,搞“公司+农户”。其结果造成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凭借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大量扶持,迅速做大做强,形成区域“垄断割据”获得超高额利润,而产业经营中农户始终处于被挤压剥夺的弱势地位,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平均利益,个别的业主为了暴利,甚至肆意打压价格;有的企业纯粹为了套取财政资金,也成了一些官员权钱交易,产生腐败的温床。

二、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国外农经理论把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现象简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实行了高度集约的农业产业化,美国实行“农业一体化”有三种模式,一是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联合体。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和加工业企业。三是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通过这些形式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加深加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的配合协作。美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布全国的农业领域,为美国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经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主(农户)为了增强经营活动能力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互助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具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其组织成员由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选聘使用。农业合作社不像私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无偿服务,而是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以社员获利为基本宗旨,作为农户的组织代表,在合作社内,生产环节是一家一户经营,相互之间只存在质量竞争,而不存在价格竞争,产前、产后服务,特别是加工、筛选、销售环节是合作社负责经营,社员按照入会时的承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交给合作社,按统一标准进行筛选、分级、包装、销售,合作社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的各种费用,然后根据各人售出的情况,共同分享利润,如果亏本则共同承担。法国实行的是农业联合体,一类是建立农产品购销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信贷合作社;一类是将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经济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1/4的农户与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定此类合同。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主要依靠农业协同组织,使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些行业中也有过成功的实践,在90年代后得到大马力推进。借鉴吸取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对促进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引导在政府,启动在市场,转动在龙头,成龙在服务,关键在主体,保障在基地,活力在创新,稳定在机制。为此,农业产业化要做到三个转变,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三个关键。

1、做到三个转变:

①必须尽快从传统农业以生产者为中心转移到现代农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产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多元主体效益,效益来自市场,来自消费者,市场是商品生产的唯一依据,是刺激生产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把握市场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施名牌名品战略,潜心研究市场,为市场而生产,在市场中求效益。

②从小而全的经营理念转变为分工协作,规模推进,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来管理指导农业产业化,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打破行政区划为基本经济单元的体制局限,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配置资源。从发达国家和先行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产值构成上表现出,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大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为此必须正确把握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以提高品质和效率。

③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已由自由竞争走向资本垄断、技术密集、跨国竞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希望形成橄榄型的产业化经济形态,而不是中间(龙头)畸形膨胀,两端(农户和消费者)异常细小的经济模式。政府部门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依照法律法规发挥宏观控制,制定规则,引导,协调,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强化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能,构建科学的发展保障体系,政府搭台,龙型组织及农民唱戏。要健全完善统一的稳定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政策,制定产业化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布局,根据优势资源和市场取向对农业结构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战略调整,制定产业化促进法、反垄断法等法规制度,促进龙型组织间形成有序的充分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化体系,加强完善检测监测手段,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实的技术质量保障体系(技术壁垒);政府的经济投资支持应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主要用于关键性、基础性、公益性的设施、设备、科研攻关及社会化服务环节,让企业和农户成为市场的主体,促进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和良性循环发展,而不是过分偏爱和干预,不是嘴上喊着市场经济的口号,实际另作一套。加强对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农民产业化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本领和驾驭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忙而不添乱;加强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避免“九龙治水水更大”,“梢公多了打烂船”的现象发生。农民愿意办能够自己办的事情应尽量交给农民自己去办,尽量避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成熟,又有利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

2、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产业化与农民的承包经营自的关系。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在尊重农民自身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应通过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当农民看到效益后会自觉主动跟着干,积极性就会高涨,以产业化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或搞“两田制”,是违反《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规定的。二是产业化与农民减负的关系。产业化切忌盲目讲场面,做样子,图虚名,花样翻新瞎折腾,今年挖塘养鱼,明年填塘种果,后年砍树种粮;农民最怕巧立名目强行摊派、乱集资,加重农民负担。三是产业化与综合效益的关系。既要放水养鱼,也要讲投入回报,既要看农户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讲产业化对财政的贡献;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眼前利益的老路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青山,要走良性循环发展的可持续“绿色产业化”之路。

3、抓好三个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全面商业化经营的过程,我国农民家庭经营户平不超过0.4公顷,是极小的微型经济,当前农业一半左右还是自给自足性生产,与全面商业化相差甚远。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如何从微观企业走向宏观组织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产业效率,其突破口在于理性培育社会化产业组织体系,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紧密完整的产业链。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用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腾飞的现实选择,国内外实践的效果表明,世界上以“土地为主体型”的农村合作制几乎无成功的先例,而以“流通和服务为主体型”的合作制则长盛不衰,要重视这一深刻的国际经验,彻底否定和摒弃传统的农村合作模式。同志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再也不能搞那种剥夺农民利益、归大堆的所谓集体经济了,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财产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培育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企业家队伍,产业化的关键是选准、办好能够开拓市场,带动千家万户的龙头组织。有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服务手段的龙头组织,才能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带动基地、联结农户。龙头组织可以是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集团+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孵化器作用。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应是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它通过自愿联合型载体组织农民共同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组织体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应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合理分工协作,形成规模优势互补,突破面面俱到自给性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要使农民在市场上买生活资料,比自产自用划算。形成不同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通过两种形式上市,一种是农民自己办加工业、办贮运、办销售,通过处理、加工、包装、贮运一条龙直接上市,进入超级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大部分利润由农民所得;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由工商业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第7篇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商品流通;流通渠道

1.引言

鲜活农产品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商品,鲜活农产品流通状况的好坏影响着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仍不十分完善,我国多地都出现了鲜活农产品“卖难”“买难”的现象,流通渠道存在不畅通的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2.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出现了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批发市场经营水平还不高,交易方式落后,市场交易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一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建立缺乏统一整体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经营方式和理念落后,硬件设施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引导功能弱,虽然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是,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等方面还存在着阻碍。此外,市场中还存在着交易秩序不规范的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一些流通主体钻法律的空子,出现了一些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 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专业行业协会等流通主体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落后,车辆、质量检测设备、农业机械数量少,配备不齐全,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的使用需求。服务水平也比较低,不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多为兼职人员或退休人员。

2.3 流通信息化程度不高

虽然信息化建设一直在推进,但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我国许多地方,网络仍没有完全被普及,基础设施薄弱是流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客观因素。即使实在设备齐全的地区,由于人们长期的交易习惯,而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从业人员也比较少,导致现在的一些批发市场里,仍然通过黑板的形式少量产品价格信息,或者根本不提品信息服务。流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影响了交易双方信息的获得,制约了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

2.4 基础设施建设缺失

流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输设施、运输条件的不完善。一些地区的运输条件还比较低,公路、铁路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现代化的格局,运输车辆、储藏设备的技术含量低。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还没有普遍使用冷链物流技术,冷藏存储设施不足,这导致了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的高损耗率。

3.我国建设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建议

3.1 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市场合理布局

3.1.1 规范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由于我国小农户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的存在,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批发市场在鲜活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占据主要地位,规范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是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首先,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级财政对批发市场的投入,把批发市场作为准公益性事业发展。保证批发市场水电设施、场地环境、交易设施、仓储运输设施、电子结算系统、质量监测系统、信息交流平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其次,加强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根据农产品生产情况、消费需求情况、交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仔细调研,按照保证鲜活农产品流通顺畅的原则,借鉴日本先进的批发市场发展经验,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有序发展,布局合理的批发市场体系。

再次,规范经营管理方法,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实行信息化的客户、摊位、财务、治安管理,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开展电子结算方式,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从业人员,提高批发市场整体的管理水平。

3.1.2 规范集贸市场建设

集贸市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组织灵活方便的特点,目前还活跃在我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流通市场体系中。发展集贸市场建设是由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建议在农村或城市郊区的集贸市场建设中加强以下几点:第一,保证环境卫生情况,保证基本设施齐全。第二,与专业农业合作组织或大型批发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流通环节联系紧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第三,有专门负责集市管理和协调商户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人员,保证集市运行顺利。

3.1.3 发展多元化的交易方式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交易方式还比较单一,多以现货交易、对手交易为主。在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应该积极借鉴和推广美日等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的拍卖交易,在大型批发市场建设配套设施,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批发商户进行拍卖交易。在我国大型批发市场中安装电子结算系统,培训从业人员通过电子系统进行资金交割,鼓励电子商务理念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此外,期货交易方式也可引用到鲜活农产品流通中来。鲜活农产品期货交易有助于价格发现,了解供求关系,降低生产风险。政府应积极发展鲜活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法规,通过期货市场带动现货市场良性发展。

3.1.4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效保证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逐步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同时,提高鲜活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健全的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从生产环境、产品质量、规格、包装、加工过程等方面进行严格的产品控制,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分级化、规格化、包装化。严格执行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坚决杜绝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上市流通。主要需要注意几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原料的管理。第二,要加强鲜活农产品质量检测。第三,执行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2 加快培养鲜活农产品流通主体

积极发展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各类流通主体,特别是农村经纪人和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设,有助于提高鲜活农产品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在交易中的地位。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能够逐步解决我国小农户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矛盾。

现阶段我们要着力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向着规模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应该以比较有实力的合作组织为基础,合并同类型的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规模,发展起一批有代表性的专业型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联合在一起,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型农业合作组织。(2)加强与上游流通企业、下游生产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起科学的财务核算论证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来保证合作组织与零售商、批发商、农资生产企业和组织成员的联系,从而保证流通渠道的稳定。(3)加快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现代信息手段,建设包括产品价格走势报告、生产资料供需和价格情况、农业科技成果、国家政策等信息在内的多功能信息系统。

3.3 加快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要保证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畅通高效,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功能全面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是必要条件。随着农业发展市场化,各流通主体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信息服务能力不发达,信息供给不及时不准确的现状阻碍了流通渠道效率的提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 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建设由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站、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农业合作组织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的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鼓励批发市场、农业合作组织等流通主体加入到信息(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9页)提供者的行列中来,将鲜活农产品信息提供市场化,从而提高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能力。

3.3.2 信息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巨大,所以,包括人际关系传播在内,要结合互联网、广播、报纸、电视、电话等媒介多渠道立体化传播农产品市场信息。坚持根据不同情况的信息需求者和不同信息内容、选择不同传播途径。

3.3.3 注重信息人才培养

培养专业的信息人才是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关键。鲜活农产品信息服务所涉及到的产品多种多样,所以需要培养和吸引具有农业、经济、统计和通信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

3.4 加快流通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改善运输条件,建设大型配送中心,使用先进物流技术,能够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损失,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3.4.1 改善运输条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条件已经发展的较好,但是在农业生产集中的农村,交通条件还比较恶劣。在鲜活农产品集中产区,要合理布局交通建设,加大公路密度,保证公路质量,完善公路养护。研究、生产中小型具有保鲜功能的运输工具,通过信贷、税收等倾斜政策,使专门从事鲜活农产品运输、生产的农户能够使用得起,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改善农村鲜活农产品运输条件。

3.4.2 开发和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

鲜活农产品由于易损、易腐,所以需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有很高的保存技术。发展和引进外国先进的冷链运输技术,开发使用冷藏车运输鲜活农产品,建设冷库储藏需要低温保存的产品,要经常更新冷藏设备;对鲜活农产品进行科学包装,保证其鲜活性和营养成分不流失。

3.4.3 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大型流通组织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对鲜活农产品进行储藏和运输,从而减少鲜活农产品转运次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中发生的损耗。从零售商的角度,通过配送中心,超市等零售商可以直接向生产基地或农业合作社下订单,由配送中心负责运输、储存和配送鲜活农产品,减少了中间的其他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

参考文献:

[1]贾敬敦,王炳南,等.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纪良纲,刘东英,梁佳.中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3.

[3]杨青松.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4]曹军,陈兴霞,姜君.浅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6(4).

[5]赵尔烈.建议实施“国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工程”[J].市场营销导刊,2009(3).

[6]孟菲,傅贤治.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7.

第8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色产业地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地不断拓广,这也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台始终秉持“需求就是工作方向”的理念,以“提高气象业务能力、增强气象服务效力”为主题,结合全县农业发展特点,积极拓宽气象为农服务领域,着力破解制约服务农村的难题,有效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现将有关服务工作报告如下:

一、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针对性。

气象服务特色农业,调研是基础。离开调研,就难以掌握特色农业气象需求第一手资料,易使气象服务内容和百姓需求脱节。我台针对特色农业门类多的情况,在全县6镇3街道试点开展了“一镇一品”和“一镇多品”特色农业服务,利用“无会服务周”、蹲点服务、专题调研为契机深入农村基层访问、座谈,问需于农、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台每年制定《县主要农作物气象服务要点》,对全县13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气象服务敏感点进行调查分析,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温度、湿度、水分等要素的临界要求,按月将当月天气基本情况、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对策和责任部门详细列入工作规划,使气象服务特色农业更具针对性、更加科学化。

二、完善队伍,健全制度,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可靠性。

为使气象服务能更好地深入基层,今年我们在原有由本局业务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团队”的概念,组建了包括本局人员、乡镇气象协理员、农业大户在内的大团队。同时,我台还大力完善培训、交流、考核等机制,吸纳气象协理员成立农村应急抢险队伍,并为每位镇级气象协理员配备数码相机。统计显示,三年来,依托扎根农村、贴近农户、熟知农事的优势,全县气象协理员以“预警员”、“监测员”、“联络员”、“维护员”、“传递员”角色在服务特色农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直接帮助农户增收近5940万元。

三、立足农村,拓展渠道,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实效性。

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落脚点在农村基层,成效体现在农村基层。因此,我台不断创新服务特色农业的形式,丰富服务内容。2012年,我台建立了全县种养殖户服务信息库。依托省“农民信箱”系统,将全县农业种养殖大户纳入其中,通过手机短信直接为农户提供一周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农事提醒等气象信息服务,使农户能够及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2013年,根据全县扶持精品特色农业的总体部署,我台又试点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选择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种养殖大户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构架起了县气象台与基层合作社和农户间直通的桥梁。目前,我台共与11户农业大户和4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联系。在这些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下,农村种养殖户应对不同天气能力不断增强。

四、面向基层,强化宣传,提升气象服务特色农业的指导性。

长期以来,农民气象意识不强,主动应对恶劣气候能力薄弱是影响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台科技服务人员面向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着力转变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思维为农民“看天吃饭”,指导农民依据天候变化,采取主动措施防灾减灾,发展特色农业。我台服务人员充分把握“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有利时机,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农事安全生产、气象灾害防御等气象科普主题,进乡镇、下村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走访活动。近三年,我台共开展下基层宣传活动20次,累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9000余份,宣传面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街道。防灾减灾就是增收成为广泛共识,全县农业因灾损失逐年降低。

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102-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长顺县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区的国家级贫困县。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兴办的热情和政府推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雨后春笋般的强劲发展态势。从2009年特别是2010年2月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量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9月,长顺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5个,其中种植业23个、畜牧业17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他10个。入社(会)成员6637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专业合作社涉及生姜、果业、生猪、药材和绿壳蛋鸡等产业,形成了“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一、民族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农民主要靠个人的力量去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运作和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农民的生产经营由单家独干变为团队行动,逐步解决了他们受中间商压级压价和市场地位低的问题,节约了交易成本,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如被列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试点单位威远镇农业合作社,当初是由部分生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为解决生姜销售难问题而发起的,目前有700多户成员农户的生姜产品,几乎都是通过合作社组织销往省内各大批发市场和重庆、山东、湖南等地。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生产基地和市场上,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产地和农户,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不对称问题。由此带动农民围绕市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如长顺县顺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广顺镇海马村挂牌成立。该社成立后,带领大伙调整产业结构,规模种植蔬菜,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彻底改变海马村及周边群众家家生产、户户叫卖、卖得多收入少的现状,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今,当地没有卖不出去的菜,社员户劳动力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过去向农户推广新技术,主要以行政推动为主,引进项目和良种由政府定,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得不到尊重,效果不理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成员农户的意愿,将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提供给成员农户,并组织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等服务,效果明显。现已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在农村、农民中推广的理想平台和载体。如长顺县顺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引进新品种,通过品种试验成功后向农户推广,现在成员农户及周边农户所种植的品种有相当部分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组织,最贴近农民,且方法多、方式灵活,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把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当前基层农技队伍力量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一是降低了生产资料购买费用。通过联合,农资购买量大幅度增加,农户可享受到批发价或出厂价优惠,节约了投资成本。二是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合作社集产、加、销于一体,通过内部服务使交易成本降低,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通过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长顺县鼓扬镇的绿壳鸡蛋,原来一个只能卖一元左右,现在通过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和包装,市场价已经直逼3元。有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二、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规模偏小,缺少发展后劲。目前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数规模不大,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有限,带动能力不足。有些只是家庭内部成员的联合,仅仅达到了五名成员的最低标准,有些只起到生产合作的单一作用,加工、销售等环节遇到的问题仍然依靠农户自己解决。具有一定规模化建设基础,能够实现带户增收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合作社所占比例不高。

(二)行业联合不足。尚未形成产业化。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所在乡镇和县为划分界线,只吸收本区域内的农户,而不是根据行业种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覆盖面小,相同行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有限。一些从事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难以吸收更多的社员,不能充分享受共享资源的合作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许多合作社虽然已经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出于资金、土地、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仍然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供农业再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合作社数量仍然很少。

(三)部分合作社管理运作不够规范。在调查中发现,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程度较低,依托能人、大户、企业和政府组建的合作社大都公司化色彩比较浓,绝对控股现象普遍,纯农户股份份额较低。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订了章程,但大都只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仅有少数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而且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

(四)资金筹措渠道狭窄,资本短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其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为组织成员自筹、外部股金和组织内部自我积累,而目前长顺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于合作社的投入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基本上都是

与农业相关、风险性较大、利润不高的行业,难以从外部融资,自身的积累能力也不高。

(五)专业人才匮乏,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是农村里的精英,包括村干部、技术骨干、营销大户等。但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数合作社都面临着经营者老龄化、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的尴尬。在一些乡镇,一些现代农业项目落户过来,但投资者却大多遭遇了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许多当地人都不愿从事农业,而愿意从事的人各项才能和技能又跟不上需求,这就减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缺乏合作社的专业知识,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缺乏懂财务管理的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合作社以现在的条件还不能吸引拥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没有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导致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难以获得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推进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一是发展壮大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立足现状,选择具有明显组织优势、规模优势的产品和区域进行集中突破,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目前,长顺县应紧紧围绕四条农业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全力打造“红色苹果、黑色山羊、绿色鸡蛋、黄色生姜、白色生猪、金色烤烟、褐色核桃”七彩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二是依托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重点以农村能人、生产大户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有利于与市场对接、合作社前期投入和运作,有利于新品种引进、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和农民迅速增收。三是填补合作社建设空白乡镇,改善发展不平衡状态,扩大合作社普及水平。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鼓励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鼓励各乡镇向威远镇农业合作社学习,打破现有的乡镇和本县地域界限,以行业为标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对于制度规范、设施设备投资较多、市场开发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可以通过跨区发展新社员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连接起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增值效应。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可以围绕主导产业,根据行业特点,选择销售、储运、加工等不同的合作纽带,与其他合作社进行联合,建立合作社联社,从而加大产业化的力度,形成合作经营策略联盟,实现从生产型合作社向销售型合作社转变。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要依法规范合作社工商登记。合作社注册必须提供章程、成员大会、内部机构名称、住所及成员出资真实情况。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对“公司+农户”的一股独大、管理不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要认真治理。三是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产品交易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四是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发挥好六个载体的作用,即科技推广、品牌建设、项目实施、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和农业保险。五是政府监督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合作社资产、成员权益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第10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否发生变异?目前主要有哪些类型?对“三农”带来哪些新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发所研究员苑鹏。

合作社领办人的多样化

《中国扶贫》:现代农民合作组织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苑鹏:近年来,合作社的主流形态呈现所有者和业务相关者同一的特征,成员关系也有了从联合行动的有机体变为非零和博弈的业务相关者联盟。相应地,合作社内部治理也由民主控制走向大股东控制;合作社领办人则由自利的农村精英取代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家;合作文化由互助走向互惠。

《中国扶贫》:现阶段农民合作社的类型有哪些?

苑鹏:现阶段,合作社的种类还是比较混乱的。从合作社的成员来讲,成员构成不再局限于具有相同市场地位、从事相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同业生产者的联合,而是在此基础上,还允许那些处在同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具有上游、下游业务关联的相关利益群体共同联合,组成合作社。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农产品经营者的同质者的组织,也是服务利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共同组成的异质者的组织,这些都反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商注册登记中。从我这些年对合作社的调研发现,合作社“登记注册类型”一栏涵盖了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合伙、私营合伙企业、社团组织以及其他企业(或组织)等多种类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质性特征及变异问题,包括产权制度、内部治理、所有者责任制度,等等。

从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出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所有者成员构成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基本类型:作为合作社利用者的农民生产者组成的合作社、农民生产者和作为合作社业务服务提供者的非农产品生产者共同组成的合作社。前者是符合经典合作社理念、与国际接轨的农民合作社;后者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因为它与国际主流农业合作社的成员制度安排不同,非农业生产者可以成为正式的成员,从而具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在中国农村,大量存在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第二类合作社。这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合作社类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发起人不是农业生产经营者,而是与之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为其提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或单环节服务的服务提供者;或者虽然发起人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他们同时也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并且以后者为主,在合作社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农产品生产者的服务供应商。

《中国扶贫》:您所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有什么特点?

苑鹏:由合作社服务的提供者领办合作社,按照领办人的身份,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组成的合作社。通常是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通过合作社的产权纽带,不仅可以强化公司与农户的联结机制,而且可以获得更多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资源。

这类公司领办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农产品原料对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并且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易无法获取或获取成本较高。这类公司领办合作社的基本特征是:公司以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建立起公司与农户纵向供应的长期合约,实质上,这种模式是“公司+农户”制度的完善,公司和农户的关系本质上是劳务外包关系。农户在合作社中蜕变为可以获得稳定预期收入的公司“打工仔”,而非合作社的所有者。但是,与个人经营相比,农户的经济收益增加,因此,他们愿意加入合作社。

第二类是商人与农户组成的合作社。这类商人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经营规模不大,资本实力有限,处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在扩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通过带领农民发展合作社,可以培植出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体,稳固并扩大自己的经营业务量。

合作社对于商人而言,本质上是其经营业务扩张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棋子”,是市场营销战略的应用。而对农户而言,他们也需要这样一个社会化的服务载体,这是因为现代农业的复杂性使得个体农户既无精力、也无能力关注购销活动,作为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户,其购销经验明显少于生产经验,如果让农户自我从事生产经营中的购销活动,他们只能任凭市场宰割、随行就市。如果有服务商在为农户提供农资、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或者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还能够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农资服务,那么,这种行为不仅能够全面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需求,降低农户的生产经营成本,帮助他们规避风险,保障其经营收益,而且也能够为服务商自身带来潜在的市场发展空间,助其实现销售增值和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张。

第11篇

期货合作社的现实性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流通存在许多障碍。借助期货合作社的现代组织形式,建立期货订单粮食流通模式,符合我国农业特点。

我国粮食生产的尴尬――增产不增收。

受粮食生产周期长、价格季节性波动强等特点的影响,粮食现货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时空矛盾,使粮食生产和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农民真正实现丰产丰收。

春夏季节,上年度生产的粮食逐步消耗、供应减少、库存下降,现货价格会逐步升高,但那时农民往往已无粮可售,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价格上涨。即使按当时的市场形势组织生产,也要等到秋天收获时才能出售。这期间粮价变化很大,特别是到了秋收时节,由于新季作物集中上市,供应量增大,粮价常常会一路下跌。而由于受仓储条件限制和回笼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农户又不得不低价出售。市场价格的季节变化和售粮相对集中的特点,使粮农很难踩准价格节奏卖上好价钱,经常是丰收不增收。而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广大粮农将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

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存在着很多困难。

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延缓了农民步入期货市场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只有玉米、大豆、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绿豆、白糖等少量交易品种,而且大多成交量较小。

适宜进行期货交易的农产品一般应具有几个特征:易于长时间储藏、保存;品质等级划分界线分明,能为公众认可或者符合某种标准规定;可以进行大批量交易,生产量、消费量和流通量比较大;交易量较大,否则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都难以实现;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向有较大波动,使参与者有不同预期,否则将缺少交易对手。同时,对远期合约还应该考虑商品的运输条件和交割地点等。

我国农户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高、商品交易量小、市场信息把握不灵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难以开展,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户无法以个体的身份进入期货交易市场,无法利用期货市场定价功能来组织生产。此外,期货市场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农户现有的文化水平难以理解交易规则,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尝试难度较大。

期货合作社为农民避险保值创造条件。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引导农户发展生产,有利于分散农产品市场风险。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市场能力不足,不具备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的能力和条件。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组织的方式发展期货合作社,可以规避风险,实现稳定收益。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即使是政府对农业和农场进行了大量的补贴,期货市场也是规避粮食价格波动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而引领美国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发挥关键作用的正是农业合作社:除了个别大的农场主直接参与期货交易外,绝大多数中小农业生产者通过各种销售合作社参与粮食流通。合作社一般由农民自发创立、自愿参加,并且由农民自己控制。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农民销售粮食,回避价格风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判断,与销售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再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农民与合作社签订的协议实际上是一种订单,以期保证收入,规避价格风险。农业合作社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成为主导大宗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机制。

而在我国,粮食流通面临同样的市场弱质性,且因生产规模小、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面临更大的市场困境。因此,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组建农民期货合作社,引领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建立现代市场化粮食流通新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期货合作社实践

期货合作社是对普通期货订单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以农产品为主的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近年来在东北粮食主产区推进以“免费培训农民、市场信息下乡、期货订单试点”为主要内容的“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工程通过“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借助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中间组织,以订单的方式把小农户整合在一起,化零为整,使分散的农民也能够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这种模式克服了普通订单合同履约率低的问题,分散了订单风险,稳定了企农双方的关系,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从其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它在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企业利润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支持和欢迎。

但是,这种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工程举办的培训班来看,培训对象主要是种粮大户、农村经纪人、县乡基层干部及粮食现货企业。这些群体固然有助于将农产品引入期货市场,却不能将广大普通农民引向期货市场。因为种粮大户在我国毕竟是少数,其中很多在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营范畴。而且,农村经纪人、县乡基层干部及粮食现货企业和广大农民不是一个利益主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期货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问题。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商所在设计体现不同特点的期货订单模式的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农村中介组织”的新型期货订单模式。一些县市的农民在经过期货培训后,自发成立农民协会。

期货合作社正是对这种新型期货订单模式的完善和发展。农民协会相对期货合作社而言,组织相对松散,农民参与有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期货合作社不仅仅是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的中介,随着合作的深入,农民还在诸如购销、保险、信用、期货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以期货合作带动购销、保险、信用等领域的合作,并反过来促进农民期货合作的发展。

期货合作社是新型农民合作社实践中的创新模式。

期货合作社模式的最初倡导者是吉林省梨树县新型农民合作社组织者姜柏林。目前,梨树县已有130多家农民合作组织,夏家农民合作社和闫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更被视为农村“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典范。

大商所工作人员在四平地区开展期货订单的试点,并找到姜柏林,共同探讨如何组织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的问题。受“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的启发,姜柏林认为可以引导农民进行期货合作社示范。通过期货合作社,一方面能通过典型示范来推动和普及期货市场知识,让这种专业性强的金融知识通过开展活动具体化和简单化,可使更多的农民了解期货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合作社培养一部分农民知识精英,通过他们将期货知识传播到农民中,让农民说服农民,让农民培育农民,让农民组织农民,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信息引导、利益驱动和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把农户经济组织起来。

实际操作模式

期货合作社的核心,在于自身组织农户的优势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实现对接,建立起社会化的农业风险配置机制,从而解决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风险,以及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利用期货市场建立起一种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让社会游资来分担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经营风险,让资本市场反哺农业,实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流通高效运转以及粮农持续稳定增收。

根据这一理念,除了农户直接组建期货合作社进入期货市场的模式,还有两种主要的期货合作社模式。

企农联合型期货合作社。这是对原有的“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期货订单模式的改造(如图1所示)。农户组建或参加合作社,合作社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由于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合作社的建立既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又降低了企业与农户的交易成本,从而稳定了订单组织关系,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三方共赢。

这种模式的基本途径是:第一步,农民自发创立、自愿参加由农民自己控制的合作社,在播种季节,农民将其承包地可能收获的用于销售的农产品(可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如玉米等)与合作社签订销售协议;第二步,合作社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期货订单合同,并根据预计的秋天期货价格进行成本核算来确定订单价格;第三步,订单合同一经签订,订单企业随即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第四步,秋天收获时,订单企业根据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销售协议按订单价格收购农户的粮食,再按照当初的期货交易价格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割,或是对冲平仓,实现保值避险,从而获得春播时已经锁定的利润。这样,农户和订单企业都得到稳定的收益,实现了双赢,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给了期货参与者。

这种模式适合于规模比较小,单独参与期货市场存在资金困难的合作社。待合作社发展壮大后,或继续与订单企业合作,或直接进入期货市场。

信农互动型期货合作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着“两高”难题,即高风险和高成本,这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农户开展信贷服务。通过期货市场可有效地规避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再结合国家保险机制化解农户的自然灾害风险,解决了信贷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期货合作社的出现使国家农业政策银行因有了合适的组织载体而能有效地将政策传导给农民。农业政策银行根据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的期货销售协议向合作社提供一定比例的批发贷款,合作社以这笔贷款开展资金互助,放大资金需求,联结更多农户进入合作社,同时解决信贷机构面对分散的农户提供小额贷款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信农互动型期货合作社是信贷扶持下的期货合作社的理想模式(如图2所示)。合作社根据与农民签订的预售农产品合约情况,或与订单组织签订订单合同,或直接进入期货市场。农发行根据期货市场价格预期和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或期货合约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如订单价格或期货合约的80%)向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中心提供批发贷款。合作社资金互助中心将取得的抵押贷款作为资金互助中心的借款来源,调节社员生产资金需求或用于发展期货合作社社员,壮大合作社经济。因有订单合同或期货合约的价格指导,农业生产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农发行信贷资金就有可靠的回收保障,订单农业也会因为锁定订单收益得到很好的发展,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发行多方共赢。

五大原则

国家和社会扶持的原则。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组织,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组织成本、制度成本、风险成本等庞大的发展成本,这一切使得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外界的扶持。同时,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市场盲”和“信息盲”现在比较普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对合作社和农民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扶持,也是国际通行经验。如美国早期建立公益性“天使基金”培训农民,帮助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美国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等形式的政策引导,鼓励农场主参与农产品期货及期权交易,规避价格风险。

坚持的原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稳定的基础。发展农民期货合作社需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农产品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期货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并通过统一销售的方式在期货市场上实现农产品的套期保值。

自愿互利和自治独立的原则。期货合作社是农民自愿成立、自我管理的组织,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为农民开展期货等方面的服务,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这是解决期货市场中违约问题的关键。合作社是由农民入股、农民自我管理的组织,这种稳定的关系使农民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的合作,而且合作社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组成的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利益主体,有能力维护农民的利益。

文化建设原则。没有文化的合作社是长久不了的。因此,期货合作社要坚持对其成员的自我教育和培训,培育农民学文化、守纪律、讲信用的意识,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逐步提高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多元化合作原则。期货合作社不仅仅是农民在期货领域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农民在文艺、购销、资金等领域开展互助合作,因此期货合作社又是一个农民文艺互助组织,一个农民购销互助组织,一个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多领域、多元化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组织农民,服务农民。

第12篇

关键词:城镇化 产业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低碳绿色、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前世界银行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作出如是判断。中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互促共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基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构成城市建设动力内核的一系列关键要素的城镇化。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城市化走过的历程可以充分地看到,一个国家只有具备高度发达的产业分工体系,才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为转移人口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产业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产业发展是因,城镇化发展是果。只有产业发展了,人有事做、有收入,城镇化才有了必要、可能和基础。产业对于城镇发展的贡献在于产业的集聚作用,吸引了资源、劳动、资金和技术向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试想,城镇建成了,人口和地域都达到了城镇的规模,但没有产业,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无事业可做,无经济来源,城镇只会成为一时的繁荣,而最终会成为空城。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历史规律来看,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无水之源,在许多中小城市,宽广的马路,空荡荡的开发区,黑黝黝的新区楼盘是常见的一个现象,这样的城镇化徒有其表,难以持续。

2.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业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强大的实体产业发展能力,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能对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小城镇化,能集聚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蜂拥到大城市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弊端,让农民在家乡就可以就业,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更加地人性化,让农民能安居乐业,享受城镇化的成果。毕竟城镇化的结果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让农民变成城市中的贫民;基于产业支撑下的新型城镇化,也解决了一系列的诸如户籍问题、教育问题,减轻了大城市的负担,避免了“大城市病”。

三、株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株洲市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思路是: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城市提质,坚持“一体三极、内提外拓”,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引领作用、重点县域园区产业带动作用和农村社区农业合作集聚作用,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农村小城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株洲市城乡发展,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1.中心城市优势产业引领

株洲有着良好的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根据株洲实际情况,重点是壮大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陶瓷、服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集群。

(1)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具有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以株洲时代集团为龙头, 联合时代电气、时代新材、时代电子、时代电器、时代电工、时代机电10 多家配套企业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 为城轨地铁、高速电力机车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和产品配套, 产业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壮大。

(2)有色金属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是湖南省重点培育壮大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主要包括铅、锌冶炼及加工、硬质合金生产及切削工具制造等。株洲有色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 可延伸产业链, 逐步形成紧密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 充分挖掘产业在株洲市已形成的品种较为齐全的化学工业体系, 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

(3)陶瓷。株洲醴陵的陶瓷产业目前已成为集电瓷、日用瓷、艺术瓷、化工瓷几大类的一个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由日用高温瓷独闯天下发展到五大系列4000 多个品种, 并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瓷泥采掘、陶瓷机械、彩印包装、陶瓷颜料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陶瓷产业集群,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70 亿元, 从业人员达9万人,可进一步打造成规模宏大的陶瓷城。

(4)服饰。打造株洲芦淞服饰产业集群,建设以芦淞服饰产业集群为核心、集服装、棉、麻纱布、面料、鞋帽、皮具生产、销售于一体, 涉及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等三个行业的智能化、综合性的服饰产业, 继续发挥“中国十大服装市场”品牌优势,成为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生产、销售物流中心,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带动作用。

2.县域城镇园区产业带动

县城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型城镇化的“龙头”。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升县城的承载能力和带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此,推进株洲市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以城带县,以业兴县,是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要进一步强化产业立县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开创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县域园区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根据各县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产业布局,把园区建设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推进园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应坚定不移地以项目为总抓手打好园区攻坚战,扶持现有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和充分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加强品牌特色园区创建工作,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有序地向园区集聚,加快工业园区升级,拉长产业链,做好产业配套。力争尽快把九龙经济技术开发区、攸州工业园、茶陵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园区,醴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3.农村社区农业合作集聚

可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农民”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改变原有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现状,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专业生产合作,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如株洲神农生态园、地杰山庄、慧科生态园、紫薇山庄、龙泉山庄、炎陵神农谷的珠帘山庄、天池山庄、桃源洞珠帘山庄、醴陵市福仙山庄、福仙休闲农业庄园、官田山庄,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村田园景观等自然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和经营、农产品加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满足游客观光、体验、娱乐、健身、度假等休闲需求,包括钓鱼休闲、住农家房、吃农家菜、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做成规模,可以发挥集聚作用;株洲市芦淞区白关蔬菜专业合作社、株洲苍农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醴陵市金桥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炎陵县龙源笋竹两用林开发专业合作社、株洲县洪宜特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茶陵县红阜仙柑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攸县芙蓉寨老黄牛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副渔领域,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购销等环节,促进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发展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业,共同分享农村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群.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助推科学跨越发展_省略_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11

[2]杨小川.为城镇化构筑产业基础[N].南方日报,2013.3.25

[3]秦钢,陈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重点产业支撑带动发展战略研究.全国商情,2013.6

[4]黄前柏.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关键[J].新理财,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