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7:3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现状
(一)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的比例太小,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发挥不够
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河北省农村只有11.5%的人参加了商业性医疗保险,88.5%的农民没有参加任何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有较高的保障水平,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是因为目前这类医疗保险是以高收入水平人群为参保对象,即参保费比较高,大部分农民承受不起;二是这类医疗保险通过对参保者进行保前体检来排斥健康状况不良的人群参保,而大多农民的认识并没有达到无病防病的程度;再加上农民觉得不合算,不相信商业保险,买了保险理赔时难等原因,决定了大多数农民既没有经济实力去参保,也没有主观意愿去参保,因此对农民所起的保障作用当然也就十分有限。
(二)险种少,价格高
目前我国缺少专业的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各家寿险公司虽然都涉足了医疗保险领域,开办了各类医疗保险,但是险种少、价格高,公众急需的险种如老年护理保险在市场上没有。大部分医疗险种基本上又是以附加险的形式随主险开展的保障,保险的费用比较高。
(三)商业医疗保险知识宣传不够
我们的调查显示,27%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商业医疗保险了解得不多,31%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一些,具体内容不清楚”,42%的调查对象回答“一无所知”。此外,47%的调查对象认为商业医疗保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宣传。可见,农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知识非常缺乏,并且也希望保险公司加强宣传。
(四)农民对商业医疗保险不信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群对保险基本理念越来越认同,但在农村中很多农民因受到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及保险宣传缺乏的影响,缺乏健康风险意识,对商业医疗保险存在误解,片面认为保险公司就是为了赚钱。另外,一些农民对报销手续的稳定性持怀疑态度,担心交钱容易、报销难。
二、制约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应该在农村商业医疗保险业务中发挥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目前政府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推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从国外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实践看,政府在开展农村医疗商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但中国由于专门的农村医疗商业保险法律的空白,政府应在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影响了政府在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二)商业保险公司因素
1.产品设计存在一定缺陷。目前各保险公司大力推广的小额农村保险深受农村老百姓欢迎,但是有些险种的设计并不符合农村市场的需求。从险种设计、保障程度、保险期限、保险费率到责任范围,都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限制了保险业务向纵深发展,也使农民的风险保障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主要是价格超出多数农民的保险购买力、条款设计条款专业术语太多,农民无法理解,缴费方式较死板等方面。
2.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村商业医疗保险。主要原因在于风险高、赔付额度高。尤其在一些灾害多发地区和贫困山区,一旦出现损失,损失严重。因而保险公司不愿拓展农村商业医疗保险。
(三)农民个人因素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乏保险意识。所谓保险意识是指人们对医疗保险的主观意识认识,包括观点、心态等。我国农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对保险及其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导致农民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对潜在风险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对风险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
2.经济收入低,投保能力有限。近年来,农民人均年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是物价上涨的也非常快。他们支出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用于食品、服装、水电气费、教育费、医疗药品费、交通费等生活必需品。因此,真正能用于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的资金极为有限,且现行的保险产品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三、发展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几点建议
发展农村商业医疗保险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调动保险公司开创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保险意识。
(一)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大多数农民就有了不同余额的存款。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就要考虑保障投资、子女上学、养老医疗和抵御风险等与保险有关的问题,可以说农村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商业保险准客户群体。二是政府加大对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支持。政府应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正确界定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关系,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要双轨发展,各司其职,互不越位,鼓励支持个人积极参加由保险公司经营的医疗保险,对其所支出的保费在一定额度内给予税收优惠或部分退回个人收入调节税。
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就是对乡村教育和无数乡村孩子梦想的支持。在9月6日至7日民进中央主办的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乡村教师,直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盼望计划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提起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业内人士通常认为有“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几个方面。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自从城镇化开始那天,自从市场经济开始那天,自从我们的工作不包分配了,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时候就存在这个问题”,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陈舜在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表示。
近些年,国家不断探索解决市场化、城镇化大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难题。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论坛上表示,这是对乡村教师实际需要的积极回应,是把“发展乡村教育”置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战略高度,是乡村教师的福音。
《计划》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师德为先,以德化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提升质量,提高待遇;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要抓好8方面举措,对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作出了系统性的安排。
在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与会人员就《计划》内容和实施发表了意见建议。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用“非常好”,对《计划》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予以肯定。他表示,师德为先,德育应该摆在第一位,教师必须是以德树人的。而《计划》中列出的8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不少内容也吸收了民进中央提出的建议。
在组织实施方面,《计划》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主体,要制订实施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在政府主体责任方面,我觉得这一条在执行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自的责任。”罗富和说。
《计划》明确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论坛上,很多人认为这一举措一定程度缓解了乡村教师从业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若真的能够把支持计划的8条建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比较大的改观。”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明仁表示。
国家督学、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原校长冯振飞,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待过40多年。他说,“乡村教师太不容易了,这项计划好是好,就怕到了地方缩水了、变样了,因此,盼望计划中的所有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他还建议各地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时,明确责任主体,因地制宜,尽快让乡村教师享受到政策倾斜的果实。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慰认为,对于《计划》提出的8个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有足够的重视,这件事需要立刻做,不能再等待了。
请多给他们一些培训机会
“山东平度市上甲小学校长王松军做得真好,如果乡村教师都是这样,那乡村教育就有希望了。”参加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乐天向记者谈起他的与会感受。
上甲小学地处青岛市最偏远的山区,共有6个教学班级,208名学生,17位教师。就这样一所看似普通的小学,在2013年曾获得专家组这样的评价,“我们见过许多华丽的学校,今天看到了你们质朴的办学,我们感到震撼”。
据王松军介绍,上甲小学办学理念是实施品格教育,学校注重通过小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学会做事做人。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教授龚春燕分享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故事:“这个老师做了了不起的事情。现在农村小学的房子大量闲置,他把农村闲置的农具收集在这个房子里面,然后写了一个介绍。这不就是一个课程吗?学生非常喜欢。”
龚春燕考察过全国很多地方,他认为农村小学最大的困难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掌握和理解。他说,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现象是“爷爷辈年龄的人”在教“孙子辈”的学生,农村小学教师想教好,但是不知道怎么教好,他们只有老的办法。
“农村教师非常质朴,能吃苦能奋斗,他们的成长也会很快。”为此,他建议做专门计划支持农村教师学习。
河南鑫中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合庆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比较适合开展教育实验,建议鼓励农村学校在音、体、美等方面聘请民间艺人参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督学张志勇说,乡村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像城里的教师一样,有机会参与高端的培训,有机会向名师学习,这种要求不过分,我们真正想消除城乡教育差距,首先是消除教师学习的差距。
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张乐天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育培训还是城市优先,建议处理好提高城市教师素质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关系。
据民进云南省委会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处副处长曾奇勇介绍,省委会去年调研全省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发现,很多偏远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科知识、教学方式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此,建议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特别是地县教师机构培训。
善待年轻的乡村教师
甘肃会宁县,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然而,就在尊师重教的会宁,2014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在会宁全县,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今年暑假前夕,158名考入警察的教师开始参加为期3个月的新警察岗前集训。这些教师来自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大多30多岁,在基层学校任教10年左右,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这则刊登在8月12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新闻,在9月6日至7日于江苏徐州举办的201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多次被与会人员提起,认为这反映了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足,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吸引力,抵不过“城市”和其他行业的诱惑。
“两周前我们到会宁县做了一个专题调研,要深入理解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首先我们要去看一看这些乡村教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明仁分享了他的调研发现和思考。
赵明仁认为,从这个案例可以透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社会层面是重教但缺尊师,政府层面是重视教育但不优先,学校层面是在发展但是缺活力,教师层面是对职业认同但缺乏忠诚。
随着“撤乡并镇”和城镇化的加速,在“集中优质资源办教育”的主流思潮中,小规模乡村学校在教育布局调整中迅速退出历史舞台。2000―2012年,全国小学数量从55.36万所减少至22.86万所,减少58.7%,其中绝大部分是被撤并的6个班以下的农村小学。同样,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在2000―2012年,全市小学从120所撤并减少至40所,其中小规模农村小学从104所锐减为15所;到2015年,又减少1所,仅存14所。
近年来,小学过度撤并客观上导致学生上学路程增加,随之带来的校车事故频发等安全问题,使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存在价值,即对解决学生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消除远距离乘坐校车上下学、低龄儿童住校等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一部分小规模乡村学校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就学的学校,办好这些学校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2012年、2013年国务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政策上明确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特殊地位。小规模乡村学校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办好小规模乡村学校将逐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未来几年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
浙江省奉化市是一个县级市,全市11个镇(街道)总人口48万余人,在校(园)学生8万多人,拥有在编教职员工4 143人。2013年11月和2014年3月,课题组先后分两次,利用两周时间,对奉化市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做了深入走访调查,与各学校校长、一线青年教师、各镇(街道)教办副主任进行座谈交流,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奉化市现共有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分布在8个镇(街道),在校学生4 098人,在编教职工188人,其中50岁以上老年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仅占20%;35岁以下青年教师96人,占总教师人数的51%,成为小规模乡村学校的主力军。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总体比较好,上进心比较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编制不足,青年教师缺口大。2010年前,全市小规模乡村学校很少会有新教师分配,中老年教师几乎全部占据小规模学校的“江山”。2010年起,该市陆续将70多名新教师直接分配到小规模乡村学校,但结构性缺编问题仍然很突出。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尤为缺乏,新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他们在教学上无所适从。
二是条件不好,青年教师心不静。当前学校公用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多少来划拨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在校人数少,且依附于中心学校,没有独立的财务预决算制度,所以往往面临教育经费和资源上的不足。大部分这类学校不仅地处边远山区,生活娱乐活动缺乏,而且办学条件不断老化,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使进入这些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期望值落差比较大,内心感到比较失落,无法实现对学校的深入认同。
三是待遇不高,青年教师身难留。从机关事业单位来看,教师职业待遇相对偏低;从青年教师本身来看,工龄短、职称低,收入相对也会低一些。以一名参加工作3年的青年教师为例,一年薪酬约5万元(不含五金)。自己的收入与不断增长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教师个人承受的压力过大。本科毕业还不如初中毕业到工厂打工的同学收入高,因此,青年教师想通过调动、公务员考试等途径改变人生轨迹的欲望比较强。
四是氛围不浓,青年教师成长慢。调查发现,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没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占52%,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老年教师水平有限。个别学校青年教师比例高达85%,同时还面临着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失的问题。由于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不少青年教师还停留在几年一堂公开课的阶段上,一起磨课研讨的教研活动很少。有些学校的全体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表现出相近的“共同贫困”状态,不少青年教师工作未满5年就出现“职业倦怠症”。
五是机会不多,青年教师出门少。小规模乡村学校自身编制数量少,如溪口镇东岙小学、跸驻小学分别有6个班,但在编老师分别只有7名,“一个萝卜一个坑”,工学矛盾突出、经费紧张,青年教师往往疲于应付上课、备课、改作业等常规教学任务,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指标一般只分到中心级学校,依附于中心学校的小规模学校分到外出培训名额十分有限,因此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业务提高的机会极少,这也限制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六是生源不一,青年教师上课难。调查发现,14所小规模乡村学校的学生,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中溪口镇畸山小学1 070名学生,仅有5名是当地人,且家境非常贫寒。承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成为小规模乡村学校的阶段性历史新使命。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具有流动性大、文化课基础薄弱、与老家课程设置和进度不一致等特点,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青年教师们很难适应。
二、发挥优势积极推动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年来,课题组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献计献策,做好参谋,努力从行政层面推动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小规模乡村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力促青年教师静心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制订实施“奉化市小规模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其中包括小规模学校教学条件改造工程、食堂改造提升工程、教师宿舍改造工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塑胶操场建设工程等6大类的56个项目,总投入预计达2 920万元。
二是提升工资待遇,力促青年教师安心工作。待遇是稳定之本。为此,该市在原有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基础上,对全部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编教师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程度和条件艰苦程度分600元/月、400元/月、300元/月三类,平均每位教师每年增加了4 500元,每年财政多支付约100万元。同时,松岙镇还对在职教师实施“车贴”制度,每人每月享受500元车贴。这些举措的实施,较好地鼓励了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安心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三是实施牵手行动,力促青年教师精心工作。启动小规模乡村学校“牵手行动”,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分成几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联系1~3所学校,每位教科研人员联系1个教研组,各行动小组或教研员每学期活动3次,每次在对口学校蹲点2~3天,吃住在学校,与结对学校教师一起同生活同工作,全程参与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以同伴的身份,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跟踪帮扶,促进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是启动教育实验,力促青年教师创新工作。为逐步提高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乡村学校自然小班化的实际情况,2015年年初,课题组研究制订《奉化市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在4所小规模学校实施“乡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组织相关校长到先行试点地区学习取经,组织业务人员开展小班化教育专项培训,强化“全科教师”培养,进一步重视培养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实验舞台。
三、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尽管课题组力所能及地依托当地有限资源,用一年多时间加强小规模乡村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需要从更高层面、更多维度来推动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做优做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准确定位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教育地位。要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的边缘化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对其有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明确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发展”而不是“保留”作为其目标定位。只有以“发展”为目标,青年教师在学校工作才有“希望”、才有“信心”、才有“动力”。
二是加快确立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法人地位。在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的宏观背景下,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依附于中心学校的管理体制,不仅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反而明显从经费、人事等方面束缚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只有赋予小规模学校独立法人资格,才能实现独立的财务账户、公平的机会竞争,才能真正进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视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才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和参与机会。在此基础之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并适度向其他规模较小的学校倾斜。
三是切实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的配比制度。依前文所述,在乡村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以“生师比”来配备教师的办法已经明显不符实际。建议以“班师比”来衡量确定实际需要的教师数更为科学合理,经课题组测算,100人以上的小规模学校1个班级应配备3名教师较为合理,100人以下的应配备1.5~2名教师较为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小规模学校教师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出校门,保证普通学科和体艺课程的实施,空出青年教师的岗位。调查中还发现,因小规模乡村学校在编教师少,在新一轮岗位设置中可评聘岗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高职低聘”现象。但增加或改变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编制人数和管理办法,权限不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在人事和编办。
四是探索建立小规模学校定向循环交流体系。要摒弃“支教”“送教”这种蜻蜓点水、效率不高的帮扶模式,抓好做深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把小规模乡村学校确定为定向交流类别,建立“小规模学校定向循环交流制度”。建议定期定量派遣城区、城郊和较大镇中心学校的优秀教师带着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定向到小规模农村学校“种教”“换血”,扎扎实实干上3年,循环后可选择返回原学校。经课题组测算,每所小规模学校每年接纳1~2名优秀教师比较合适,3年一轮就有3~6名优秀教师。同时,选派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农村学校教师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建议不转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这样既能保持学校传统,又能带动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积极搭建小规模学校教师多元发展平台。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单列“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使优质培训机会直达小规模学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专项举办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教坛新秀、优质课等评比,设立专项荣誉和奖励,搭建“向上的通道”,培养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县级教科研部门探索实行“牵手行动”,每两年“牵手”1所小规模乡村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建议各地划片开展“研修共同体”活动,加强小规模乡村学校青年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标准化;中式快餐
近年来,标准的缺失已成为阻碍中式餐饮企业快速发展的障碍,标准化模式的发展是中式快餐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CIS,即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将企业的理念和文化,通过一定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并传达给社会公众,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CIS系统包括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中式快餐在成功导入CIS的前提之下,将CIS的各个子系统按照严格的标准来实施,可以使中式快餐尽早摆脱重重障碍,实现飞跃式发展。本文基于对前人关于中式快餐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通过调庆乡村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进而对乡村基在运营中的行为标准化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重庆乡村基CIS标准化的现状及问题――BI方面
乡村基CSC国际快餐连锁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23日在重庆成立,现已拥有直营连锁餐厅100余家,在重庆快餐市场拥有了强大的顾客群,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还成功入驻成渝动车,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乡村基的不断发展依赖于其长期执行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选址、产品、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乡村基的选址主要是选择交通要道,大型商场、商业圈附近,临近肯德基、麦当劳等其它餐饮店。其次是错开平街层,选址通常在负一楼或二楼,这种选址方式有效的降低临街面积,有利于节约租金成本;乡村基产品的标准化方面主要包括:原料及采购、产品的制作、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等;其次乡村基还注重经营管理的标准化。乡村基有专门的网站适时公布招聘信息,同时乡村基非常重视细节的培训。在扩大经营规模方面,乡村基只做直营,这更好的保证了统一管理和自己的经营优势,从而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主动权,及其在中式快餐的优势地位。然而乡村基的标准化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乡村基在实施标准化之后显得比较中庸,定位也很模糊,缺乏特色;也由于区域特色而导致乡村基很难满足全国各地顾客的不同口味;其次,乡村基虽然制定了很多标准,但有的标准过于抽象,不利于实际推广,或者虽然制定了相关标准,但没有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员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再次,由于分店众多,加之时间精力有限,乡村基总部放松了对分店的监管力度。员工没有标准化的观念,标准化的执行和落实就会出现问题。
二、关于乡村基CIS标准化的建议――BI方面
(1)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首先,监管领导小组的选举应遵循民意;其次,建立举报制度,举报要合情合理,举报人要保密,被举报人要坦诚接受意见,这样才能使员工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再次,将标准化的执行情况纳入员工考核之中,使得员工不仅仅以业绩为重,更应以标准化,以公司大局为重;最后,各分店内部建立内部监管制度,总部对各分店不定时进行抽查监督。(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对于标准化的执行起决定作用的是此项标准员工是否能够准确无误的理解和操作,因此,要想切实落实标准化规范,乡村基必须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在乡村基总部设立一个专门的培训基地,用来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只有通过考核才可上岗。(3)建立开放的意见平台。为了使乡村基的标准化制度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乡村基应建立一个开放的意见平台,这个平台分为内、外部两个子系统,一方面内部员工及消费者可以及时给予乡村基公司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公司应及时给予反馈和奖励。这样既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乡村基与顾客的联系,也可以使乡村基以员工为镜、以顾客为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可以使乡村基真正成为中式快餐的领头羊。
乡村基通过不断的摸索已经在中式快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乡村基在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乡村基应有更严格细化的CIS标准,以及应不断加强的对员工的培训,坚持塑造并保持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胥悦红.基于CIS的餐饮业标准化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1)
一、我国乡村旅游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乡村旅游起步晚,政策尚不够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步晚,起点低使得中国当前发展乡村旅游面临不少困难。而且我国从长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扶持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的乡村旅游尽管拥有丰富的待开发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却发展的相对缓慢。。
(二)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和国外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乡村旅游还处在比较原始粗放的初级阶段,旅游形式单一,旅游定位过低,旅游品味不高,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照搬照抄,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陷入同质化竞争误区。不少乡村旅游实际上沦为彻底的农家乐,除此再无看点。
(三)尚未形成长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村情,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既紧迫又困难的工作,而且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未知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阻碍,这就要求政府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做好调研工作,能够给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长远的乡村旅游规划,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扶持,从而真正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建议
(一)强调政策严肃性,规范经营管理
乡村旅游要想取得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规范经营问题,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存在“宰客”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解决,后患无穷。我们应该通过推行严肃政策来加大我国乡村旅游自律性建设。同时筹办各类服务型公益组织,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协会机构,制定和完善规范经营管理条例,修订从业准入标准并严格执行,从经营场所到接待能力再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特色等方面严格把关,认真监督规范化经营秩序,实现乡村旅游的合规化发展,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良心发展。
(二)突出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作用
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政府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一个乡村旅游项目能不能成功开发。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帮助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科学贴切的政策,从资金扶持到资源协调再到管理宣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才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确保乡村旅游按照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采用“政府+协会+农户”的政策扶持引导架构
我国乡村旅游应该一改以往的农户经营模式,由政府制定政策,进而由协会研究完善,最终传导到农户,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运转。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中,农户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经营者,他们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艺以及当地的农业特产和民俗风情等作为资源,向旅游者提供各类休闲观光、美食体验。而各类乡村旅游协会则可以更好的以自身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户更为规范科学的经营旅游资源,给他们提供知识和礼仪培训,从而让农户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的服务,让农户在旅游从业中提升管理经营能力,最终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体验质的跨越。
(四)以创新意识来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政策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做商业和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等、靠、要阶段显然不够接地气,唯有注重形象宣传和品牌营销,才能使得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说接收。旅游产品同样离不开宣传和营销。从国家政策角度看,笔者建议政府能够真正重视乡村旅游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帮助乡村旅游更好的展示在全国乃至全球游客面前。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立足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推陈出现,以创新的意识来不断的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和营销宣传,扩大营销业绩和乡村旅游品牌魅力。
根据调查,我区管理期内省市乡村之星共有25人。从行业分布来看,种植养殖行业6人,占乡村之星总数的24%;加工制造3人,占比12%;贸易经营类6人,占比24%;社会管理8人,占比32%;乡村旅游2人,占比8%。从学历来看,中专及以上学历的8人,占32 %;中专及以下17人,占68%。从年龄来看,45岁以下仅1人,其余皆45岁以上。
调查显示,我区乡村之星队伍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复合型人才较多。相当多的既是生产型人才,又是经营型人才;有些既是种植、养殖能手,又是技能带动型人才,他们是生产、经营等领域的多面手。二是在生产实践中成才的较多。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培养和师承的比较少,较多的是在生产实践中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摸索而成长起来的。三是社会管理型人才较多,主要是村级合作组织管理者,村集体经济领头人等。四是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
二、乡村之星作用发挥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之星们在带头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民增收,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乡村之星自身具备一定科技素养, 掌握一定科技知识, 其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在群众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带头作用。例如: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崔文娟,2015年返乡创业,开始了她向农业挖“第一桶金”的梦想。她在村里流转了550余亩土地,注册成立了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种植谷子,经营小米。通过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崔文娟精心选育出了“焦金黄”等优质谷子品种。她种植的谷子不仅产量提高,运用的“粪种调制”方法还有效的提升了谷子的品质,使“蓼坞小米”在色泽、口感、营养价值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公司先后成立了淄博乡裕家庭农场,淄博淄川霖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598户(其中贫困户、残疾家庭共计65户)村民入社,免费发放优质谷种“焦金黄”、传授种植技巧、签订回收协议。对普通村民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进行回收,对贫困户及残疾人家庭则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回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村民谷子种植积极性。公司聘请谷子专家多次对合作社员进行现场指导服务,还经常帮助社员引进农资、农具,让周边村民通过技术增产增收,得到了周边村民的高度称赞。
三、乡村之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之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确实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但在乡村之星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人才组成结构不合理,部分人才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乡村之星等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总体素质不高。从行业结构来看,乡村之星等农村实用人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新兴产业人才较少,不足以为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投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而不只是依靠短期速成培训,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切实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成为有技术的职业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二是提高培训力度、开展分类培训,不断提升农村人才的竞争力。积极组织农村实用人才交流学习,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形式,开发潜能、活跃思想、激发热情,促进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2、从我区现状来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半年工作以来,一方面在区规划局熟悉乡镇规划内容及流程,了解xx区、xx镇已有的和正在编制的规划,以便指导未来乡镇规划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深入乡镇基层,认真了解乡镇实际情况,对乡镇规划进行全面梳理,并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向乡镇领导就发展定位、规划思路等提出建议,组织、参与编制多项规划,全面履行《xx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关于乡村规划师的各项工作职责,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提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及实施措施主要建议意见
为加快xx“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建设,结合xx区分片区发展思路,就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及规划思路等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出规划意见建议书1份,参与乡镇政府涉及规划建设研究决策及事务会议7次,为乡镇的发展出谋划策。
2、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并初审的乡镇规划项目
负责代表乡镇政府继续完善xx镇总体规划修编,与设计院对接提出规划编制修改要求,并对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查把关,目前正在按程序报批,走法定化程序。
同时参与编制重点区域,即xx永盛通航产业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xx产业园的发展积极融入到全镇规划中,以便更好的指导片区的项目引进和发展。
3、对乡镇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初审把关情况
代表xx镇政府对xx社区活动中心新建、xx场镇活动社区改建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全程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管,以保证规划和建设的一致性。
同时通过自己的专业视角,为xx镇的雨污管网建设、道路改造、安置点选址、农村连片整治、消防站选址等项目方案前期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4、其他工作:配合片区对xx镇招商项目进行协调。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作为改革,必然要经过探索、渐进、完善的过程。农村税费改革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加以解决。
历经几次改革,农村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得到明显优化,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体制不理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不到位。对于乡镇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的有关政策,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但是也存在着对乡镇机构设置上要求过死,模式单一,没有兼顾到不同乡镇、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人员分流渠道不畅和措施方法单一,没有达到编制人数与财政开支相应减少的目的等问题。尤其在事业单位改革上,一是体制上政事不分。有的地方将行政与事业捆在一起办公,事业单位干了一些不属于业务范围内的事情。事业单位不能独立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听从或依赖于行政命令,荒废了自身的主业。二是服务质量不高,主动性还不够。乡镇事业单位中进编人员等于进了“保险箱”,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纪律松散、分配大锅饭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县11个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竞岗后有工作人员26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以上的毕业生仅有15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只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全县乡镇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有28人,全日制涉农院校毕业生仅有22人。受编制和财力限制,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难以补充。四是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虽然设有专业技术人员,但最多也只有一至二人,有的乡镇甚至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每当遇到农业自然灾害时,难以及时拿出有效措施。五是文化体育职能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取消了乡镇政府文化体育机构,仅在乡镇畜牧中心设置了文化体育岗位。但占用这个岗位的人员都是其他工作干不了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不相符。
如何推动和深化下步机构改革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对人口少、土地面积小的乡镇,能合并的尽量合并,扩大单个乡镇规模,相应减少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和人员。二是在机构设置上,可适当灵活一些,不强求统一模式,在机构编制部门的宏观控制下,允许县乡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三是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应根据农业区划和地域特点,跨乡镇设置各类区域中心站,作为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使专业技术力量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设立文化体育站,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建设。改进乡镇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给事业单位更多的自。加强对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由乡镇政府每年初分别确定工作目标,根据年终考核情况,采取工资活发形式,兑现奖惩。四是制定人员分流政策时,不应单独考虑年龄条件,应将那些虽然年龄不大,但能力水平低、素质差,不胜任工作的人员通过离职上学提高或直接分流到位,空出编制补充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
2、国有农场改革不同步。我县设有良种场、猪场和马场等农牧“三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三场”的单位性质难界定,管理出空当。体制机制不协调,它们一直按事业单位性质管理,但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承包制的企业化管理。职工身份难界定,自1979年后再未办理过农工转正手续,正式农工也是承包土地,与临时工在待遇上并无区别。二是经费无保障,无法正常运转。目前,“农牧三场”的经费来源仅限于土地发包收益,没有享受到村组织那样的财政补贴,连管理人员的工资都难以兑现,而且随着工资上调、退休人员增多等刚性支出的增加,有时不得不举债维持。“三场”土地均包给了职工,职工与农民攀比思想严重,有的拒不缴纳承包费用。在上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为了“三场”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无奈还得向职工收缴土地承包费。这项工作十分难办。三是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已使两场难承受。猪场和马场都设有小学,共配置教师18人,每年仅此一项就需要20万元左右的经费,教师的身份属于场内自聘,在职称与工资及业务培训等方面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策,确定“三场”的体制及今后发展走向。二是对于国营农场职工承包场里的土地是否应该交费,要尽快由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以便基层在具体执行中有据可依。三是建议有关部门也将国营农场涉及的类似于乡镇五项统筹费统一纳入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四是建议对于国营农场在企业办社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或纳入地方教育统一规范管理。五是对于农村已得到的惠民政策也要把国有“三场”纳入其中,对在职农工应通过转移支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
3、土地矛盾难以彻底解决。目前,涉地纠纷较多,我们县通过土地“三清”工作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难以做到全部彻底解决。一是二轮承包时外出打工户、逃债户等农民当时未分到地,且村里未作为预留地留出来,现在这些农民回来要地,机动地早就长期发包出去了,村里暂时拿不出地来补给这些户。二是少部分村近几年有些开荒地,如果都打入机动地,那么机动地比例过高,农户要求把超标准的那部分地按人均分,但这些地已长期发包出去,集体无力赎回。三是土地流转不规范,有的无合同,有的合同主要内容表达错误或含义模糊,甲乙双方易产生纠纷。四是户与户之间土地边界不稳定、旱田挨水田的易受水气,导致纠纷较多。
建议在下步改革中推广我县土地“三清”工作经验,并将其中的一些做法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发证确权。二是建立严格的规范流转制度。三是在县一级尽快建立健全权威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专门机构,依法调处合同纠纷。四是在丈量清楚、划清界限的基础上,在户与户之间深埋界碑。
乡村债务沉重,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一些村的经济已经崩溃。
1、集体经济薄弱。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乡村集体失去了起码的收入来源,加之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乡村两级组织运转要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基本无能力投资搞建设。但是公益事业不办不行,办又没有来钱道,对上争取政策性资金时,往往要求匹配部分资金,目前这类的隐性负担较重,解决不好会成为诱发农民负担反弹的一大隐患。为了保证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近几年来我们实行了调整乡镇财政体制、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财权事权相统一、县乡干部工资统发等办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无力化解历史债务。在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对乡村的以往债权处理得很低调,只是清收乡村干部、其他个人和外单位占用的乡村资金,而农民的绝大多数欠款没有回收。我们针对**(实际,通过拍卖资产、清理债权、机动地发包、清理三角债等形式,已经化解掉2200万元的债务。但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仍然高达2.5亿元。目前,乡村两级组织的资源枯竭、收入萎缩、生财无源,已无力继续化解债务,而且省里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的债务纠纷已成为继土地问题之后的又一焦点。虽然我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了一些,途径和办法,但还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依靠上级的政策支持。
3、农民收入结构仍不合理。以我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在2401元的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49.6%,劳务输出收入占35.8%,养殖业收入占6.9%,其它收入占7.7%。可见,种植业收入仍然占据相当比例,农民靠天吃饭问题还很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我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初期,不是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只享受到农村转移支付县的60%左右。同时,省对我县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村级农业税附加相差悬殊。因此,建议省财政厅对像我们这样的既不是十弱县,又不是省级贫困县,但实际上比贫困县还困难的县份应该在转移支付上特别在下一个转移支付周期上给予我们特殊的支持,在财源建设考核上也不能与发达县份等同考虑。在此基础上,县级财政再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逐步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但从实践看,按照这种债务分类进行奖励,执行起来很困难。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他类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应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将有限的土地集中到少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手中,甚至可以由公司化的各种协会代为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民只有完全脱离开土地,才能安心在外务工,甚至真正地转化为市民、产业工人。
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出现滑坡退步问题,现状令人堪忧。税费改革后,由于投入机制的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从农村实际看,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突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
1、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对农民的筹资、筹劳,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来解决,从实际看,这个办法在操作中遭遇到很多难题。除非村民都非常迫切需要这项公益事业,或者乡村干部在这个地方很有号召力,这事才勉强能办,而一般情况下都很难议成。
为了减轻县乡财政的压力,快速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建议省里出台新的政策,代替“一事一议”办法,能不能将“两补”资金作为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由村集体统一使用,由群众参与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另一方面,建议取消关于县级财政对省以上专项建设资金进行匹配的政策。
2、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一个县来说,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原则上应该由县政府承担,便于对与事业相关的基础设施改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但限于财力,有些问题难以解决。
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行后,我县基本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能够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乡村两级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农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处于低标准状态。二是教师编制核定过少。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半山区农业县份,辖区面积较大,办学网点分散。几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合理调整了办学网点布局,合并了一些学校。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50所,有学生43743人,教职工2981人。根据黑政办发〔2002〕69号文件精神,给我县核定的编制数是2052人,但目前看,这些编制无法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据测算,我县实际需要教职工编制总数为2760人,还需要增加编制708人。为此,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学、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制定严密的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乡、村组织和领导抓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省里能够根据我们的实际对教师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希望领导们将我县的实际情况向省编委及省人事厅沟通,帮助我县解决这一实际困难。
在卫生事业发展上,县乡村三级投入明显不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村卫生组织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力量薄弱,医生整体素质偏低,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很差,一些医院连小手术都作不了。
[关键词]农村低保 乡村治理 社会和谐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06-01
1.农村低保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治理理论运用于乡村研究中产生的一个新的分析概念。徐勇教授认为乡村治理就是公共权力对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亦即使,乡村政府和其他性质不同的村级组织向乡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自主发展。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具体我国乡村治理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主体的治理结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共同管理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群体,这种“面对面”的人情制约和“人言可畏”的压力对农村社会具有很大的控制力,使得长久积累的村规民约也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保障乡村社会的安全与秩序,组织建设乡村社会的教育、医疗等事业,以及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和互助组织等综合性的治理活动。
1.2农村低保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的农村困难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差额补助的制度。该制度作为一种扶贫路径的新创新,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村居民。农村低保的建立主要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在实际践行中,农村低保制度作为―种配置型资源,使村组干部可变通式地将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转化为一种新治理手段纳入乡政府的治理范围。农村低保在保障贫困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困难群众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不致因为无法谋生而出现行为越轨,缓解了社会压力。温饱问题的解决也为迈向小康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的确立建立了平台。从法律意义上看,通过保障陷入困难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就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等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农村低保实施的问题分析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体,农村低保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当前,我国农民仍占大多数,农村低保的保障水平和补差额f,示准远远落后于城市,与相对成熟的城市低保相比仍处于扩大覆盖范围的阶段。这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阻碍了农村低保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低保工作管理失范。在实施中行政性强、效率低下、缺乏监督、管理粗放、工作透明度有待提高。乡村治理仍然是由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乡镇政府并不能了解基层社会的具体情况,低保名额的确定主要由熟悉乡村情况的村委干部来完成,而村级干部在具体执行中受乡镇政府约束少,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信息不对称,因而容易发生主体越位的现象。当前,我国县级以下的民政部门只设立了少量的低保科,办公手段滞后,缺乏专门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农民的一些实际实物收入不易货币化,且农作物等受外界影响较大,且一些困难群众外出务工的临时收入也难以评定,村干部在衡量时具有很大的随意陛。另外,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没能被覆盖在保障范围之内。其次,低保制度方面缺乏统一立法和专门性的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文件,只有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各地具体执行和出台的政策又缺乏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这是执行程序混乱的最重要的原因。
3.政策建议与农村低保发展前景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背景情况:
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位于蕴藻浜沿线的沈杨村通过拆违、违法用地整治等方式,现已腾出较多原为非法使用的农用地。为巩固“五违四必”的成果,积极响应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切实调整村级经济的产业机构,沈杨村计划打造一块花卉苗木培育基地。
2、地理位置:
项目东侧紧邻建设中的祁连山路陆翔路蕴藻浜大桥连接顾陈路的下匝口,北至罗店、南至普陀均只有10分钟车程;东距沪太路5分钟车程。南至上海大学、大场祁连社区5分钟车程。北靠外环线,至顾村公园、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刘行社区5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仓储发达,生态环境优越。
3、项目总体规划:
在宝山区农委和顾村镇的大力支持下,获批建设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约55亩,建造花卉苗木种植用玻璃大棚约2万平方米。该花卉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破土动工,计划于2020年5月左右完成基础建设后进行招商引资,于2020年年末正式开放。花卉苗木基地二期预计在2020年底正式开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于2021年8月完工。花卉苗木基地的建设,不仅能通过花卉苗木种植增加周边农户就业机会,而且有效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推动本村地方经济发展。
二、目标定位:
依托沈杨村村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沈杨村花卉苗木品牌”,借助宝山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全面实现沈杨村村庄景区化,旅游整体化、产业联动化的发展模式,完善饮食、住宿等配套服务。
1、发展定位:针对顾村公园功能不够完善的现状,沈杨村确定立足顾村公园辅助区和延伸区的定位,完善旅游“吃、喝、玩、购物”一体化需求,“ 商贸、文创、体育、教育”相融合发展。同时,针对交通便利优势,着力打造以花卉种植为主、观赏鱼养殖为辅的生态农业产业园。
2、总体思路:以“生态、人居、经济”三个效益统一为原则,通过“一体化”设计,以“一轴两带四圈”为抓手,优化人居环境;推进三产融合;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享共赢机制;实现沈杨村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3、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三个支柱”产业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2万平方米)配套商贸基地(1.5万平方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二期(2.27万平方米)配套水族世界观赏鱼基地(2.2万平方米)和沈杨村青少年农耕体验中心(20多万平方米)。预计一期花卉苗木基地及配套商贸市场年产值预期达到1.5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千万左右;预计二期花卉苗木基地及水族市场观赏鱼基地的年产值预期达到2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500万左右。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构成
经了解,一期建设配套有玻璃大棚、喷淋设施、恒温设备、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等相关设施设备,总投资约3000万元,该笔资金全部由沈杨村自筹。二期计划继续投资800万元,建设玻璃温室、培养室并引进更多的花卉苗木品种。
四、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项目一期基本完成建设,以钢筋结构、玻璃大棚为主,内部各项设施配套齐全,主要进行培育观赏苗木、盆栽花卉与盆景制作、多肉植物生产、鲜花种植等,目前主体结构已建设完成。
为让整个项目正规化,同时便于管理,村委聘请第三方专业单位对整个基地进行招商引资,以及保障今后的运作,由沈杨村委负责统一监管,目前已有商户陆续进行洽谈,签约率达到35%,招商引资稳步进行中。
五、提出的建议:
1、提升市场品控质量:建议对上海的花卉苗木市场进行考察,引进些市民比较热衷的花卉苗木,同时可以适当引进部分稀有、高端的绿植,供花卉爱好者进行参观及购买。
2、对商户资质严格把控:建议引进具有相对实力的经销商,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同时对商户内部运营进行管理,根据行业相关要求,需杜绝大棚房内有人居住的现象。
3、加强宣传力度:建议招商单位能加大苗木基地的宣传力度,经周边走访了解,除了行业经销商,本区域乃至较远的市民对沈杨村新建的苗木基地还是比较陌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发动我镇宣传科联合区农委、区宣传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向大众广而告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确山、上蔡、沈丘3个样本县,并按艾滋病流行水平的高、中、低3个层面,在每个样本县抽取3个样本乡,每个乡再抽取4-5个村卫生室,对专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村医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村医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以及工作时间、培训次数、工作满意度等。本次调查共收集到来自40个村卫生室的有效问卷101份。
1.2统计方法
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并利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村卫生室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101份有效问卷中男性51人(50.5%),女性50人(49.5%);从年龄构成来看,以25-50岁的中青年为主(77.2%),见表1。
2.2接受艾滋病防治专业知识培训情况
2.3每日工作时间及满意度
村医们每日工作时间平均为12.28小时,工作时间严重超时(以标准时间8小时计算),目前的工作时间已经接近村医承受的极限,超负荷的工作已经严重影响村医正常的休息及生活。从村医对目前工作岗位的满意情况看,满意度最高100分,最低0分,3个县村医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75.69,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过低、工作环境过于简陋、工作时间过长、设备不足、无养老保障、培训不足、工作心理压力过大等。见表3。
3讨论与建议
3.1乡村医生年龄及专业结构较合理,但整体学历、职称水平较低,建议乡村医生尤其是年轻的乡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从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来看,其专业主要以临床医学为主,专业较为对口;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有向年轻化发展趋势。从其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年限来看,主要集中在5-10年这个时间段,表明这些乡村医生主要是在2002年前后河南省艾滋病处于高发时期就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工作年限较长,有较强的基层工作经验。留住这批乡村医生对于有效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其学历、职称、职业资格这几项指标不容乐观。就学历来看,虽然达到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卫人发〔2002〕35号)规定的到2005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中杜绝无专业学历者的要求,但是整体学历偏低,主要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还有较大一部分人无职称。更加严重的是有34.7%的人尚无乡村医生资格,故乡村医生的整体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胜任艾滋病防治这项复杂的工作。考虑到很少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务人员主动到基层工作,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现有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水平。政府应该鼓励乡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鼓励较年轻的乡村医生通过自学或进修,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尝试参加专升本考试,提高其学历层次。对于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放宽职称晋升条件,注重实际能力,降低外语、计算机等非医学专业考试项目的难度[4]。当然,要想从源头上改变农村卫生人力的现状,必须依靠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大量适合农村的卫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做法,学生读书期间的学费由各地财政负担,毕业后必须按要求到农村服务9年,其中5年在偏僻地区[5]。如果我国目前达不到此要求,至少应在现有的医学院校开设面向农村的课程。同时,应明确规定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财政补助、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基层工作。
3.2培训不足导致乡村医生不能顺利开展工作,因此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培训力度,使村医能胜任日常工作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艾滋病患者也由于自身免疫力的缺陷较易得病,就诊频繁;乡村医生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有限,面临误诊误治的风险,这给乡村医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乡村医生希望通过参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但是从乡村医生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1年培训5次左右,每次培训约2天,大部分还是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培训力度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上级部门应该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他们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和参加学习[6],努力做到每月1次,每次培训时间也可相应增加,以便村医系统地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以会代训外还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系统教学等方式,真正地解决村医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