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

时间:2023-07-14 17:34:38

农村生态养殖前景

第1篇

摘 要:依靠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是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的正确选择。本文作者以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现实为依据,拟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所生产的效应进行了简评,以期为今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绿色畜牧经济;资源禀赋;利用效应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B根据资源禀赋,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抉择。景宁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介于N 119°13′40″~119°58′19″,E27°28′42″~28°10′52″之间。境内山峰叠障、河谷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性好,常年平均气温达17.5℃,年降雨量在1800mm以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被保护良好,物种资源丰富,工业化污染程度极低,山清水秀、空气洁净,具有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和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德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鉴此,笔者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拟通过对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效应进行了思考分析,以期为今后畜牧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起到益裨作用。1 资源禀赋景宁县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在1949.98km2的土地面积中,有山地面积178466.7hm2,占总面积的91.52%,耕地面积仅7193.33hm2,占总面积的3.69%。面对现实,在当地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果蔬自给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的是要做好“山字文章”。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景宁县有草山3113.93hm2、疏林地4012.4hm2、果园3733.33hm2、茶园3133.33hm2、竹林11800hm2、油茶园733.40hm2、木本药材基地3345.20hm2、水田5800hm2。所有的这些资源存量,如果稍加人为改良,优化资源配置,在林、果园内留置或套播一些优质耐荫牧草,实行稻田养鸭,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不仅可以起到以养代抚,培肥土壤基础肥力的作用,更为生态养殖,推进山区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发展,增加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资源有效增值拓展了空间。2 资源配置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3 效益估测3.1 规模预测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2 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3 节省成本投入效益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畜禽类便日排泄量为:牛20kg、羊1.5kg、鸡0.13kg、麻鸭0.12kg,牛、羊、鸡、鸭粪便含有机质分别为14.6%、25.5%、25.5%、26.2%,含纯N分别为0.38%、0.75%、1.63%、1.1%,含P2O5分别为0.20%、0.53%、1.54%、1.4%,含K2O分别为0.10%、0.45%、0.85%、0.62%计。3.3.1肥料投入

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 (含K60%)计。3.3.2养鸡鸭饲

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 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4 结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物尽所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业产出效益,节省农业投入成本,提供更为安全、可口的农畜产品,并可更为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趋减,粮、林、果、生态建设的用地矛盾、有效推动资源增值,节源增效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以上只是对实行生态种养经济效益方面的粗略估测。如是加之考虑,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升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等诸多方面的效应,其综合效应更是可观。很显然,在景宁县根据资源禀赋,致力于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是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 杜一新,赵沛忠.毛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4):43.[2] 杜一新,周爱平,梁碧元,等.对生态油茶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3):31-33.[3] 畜牧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携手 共建浙江绿色生态家园.[4] 王华,黄璜,杨志辉,等.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3-26,44.[5] 吴丽芳,杜一新,李永青.茶园养鸡生态种养模式效益浅析[J].现代物业,2010,9(7):103,89.[6] 富相奎,刘娣.发展绿色畜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53-54.[7] 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6-83.[8] 刘小华,杜一新,雷沈英.吊瓜园放养鸡对园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26(11):42,45.作者简介: 石家成(1963-),男,浙江景宁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第2篇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http://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第3篇

一、所获成效

近年来,旧城里村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被评为“全省民族法治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奖”“山东省民族和谐村居”,2009、2010、2011、2012年连续四年被评为鱼台县“农村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多年来,以村党支部书记李丙科同志为核心的党支部班子,坚持党的基层建设“五个好”标准,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新方法,为全村致富和百姓增收而不懈努力。

二、特色做法

(一)狠抓党支部引领作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发挥主体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学习,提升战斗力。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积极筹划,抢抓机遇。旧城里村紧跟上级党委政府步伐,在经济发展上积极寻求上级支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迅速组建了活动领导小组,形成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先争优的良好态势。

(二)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村经济

村“两委”围绕“水”字作文章,引导农民成立了“鱼台县依水养鱼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为广大社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年生产四大家鱼成鱼近3000吨。针对渔业生产的大气候和市场需求,村支部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原则,在稳定常规鱼养殖面积的同时,大力引进名、特、优、新鱼种,大力发展特效渔业,在增效上求拓展,从而在有限的水面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引进名、特、优、新鱼种,饲养技术要求高,承担的风险也大。对此,村党支部一班人首先承担起了做好示范的任务。在他们的示范引导带动下,全村很快形成了饲养名、特、优、新鱼种的热潮,并先后引进了日本白鲫、革胡子鲶、桂鱼、黄鳝、中华绒毛蟹、甲鱼、龙虾、泥鳅等新鱼种。名、特、优鱼种的养殖面积达1100余亩,年增效益近400多万元。目前,全村已建成高标准甲鱼精养池100多个,总面积达到100亩,发展庭院甲鱼池87个。

仅渔业一项年收入达2400余万元,辐射全村180余户,有效带动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村共有工、副业项目128个,先后办起了水泥予制件厂、运输队、建起了码头、鱼病防治医院等,沿村路边有15家开办了商店、饭店、机械修配等门市部,仅运输业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50多万元。他们还根据稻草多、蒲子多的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草编业。旧城里村回民较多,屠宰是他们的拿手戏,村支部就抓住这一优势,组织鼓励他们发展屠宰业,目前全村屠宰专业户发展到17户,年总收入在50万元以上。他们还根据草多、水面多的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使全村三禽饲养量达到16000只,羊1000余只、大牲畜20余只,全村出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见收入的可喜景象。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50余人,年增收入300余万元。

(三)打造生态旅游的特色品牌

旧城里村党支部根据旧城海子基地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在村庄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按照规划,旧城海子乡村湿地公园分为乡村休闲旅游区、农业观光示范区、传统渔业养殖区、生态湿地游憩区、湿地渔业养殖区和生态湿地保护区六大功能区旧城海子乡村湿地公园一期开发的是乡村休闲旅游区、生态湿地游憩区和传统渔业养殖区,预计建成后,将大力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提升村民收入。

第4篇

来到宁河七里海时,蟹池主人北移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养蟹大户的王永山热情地接待了笔者。王永山现有700多亩蟹池,吃蟹季节一天最多时能接待400多游客。“每个游客都要捎三五斤螃蟹回去,不少人都是冲着七里海河蟹的美名。因为只有七里海这块地界养的河蟹才算正宗‘七里海河蟹’,这里的水养起螃蟹来就是鲜美,换了地界、换了水就不是这个味儿。”王永山说。现在,由于与一些旅行社开展合作,到七里海来钓蟹、吃蟹、买蟹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开拓了旅游市场。一到吃蟹季节,来自天津市区、北京、河北廊坊、唐山等地的游客成千上万。尤其是周末,一辆辆旅游大巴开来,各蟹池彩旗招展,甚是壮观。

王永山说:“过去,我们养蟹就是为了供应水产市场,争取卖个好价钱,也拿到公路边去卖。有时,一些人来到我们这里钓蟹,都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他们觉得新鲜,好玩。钓完之后,他们将螃蟹拿走,我们是赔本赚个人情……”王永山话锋一转,说:“河蟹的价格曾经非常好,那时能卖到七八十元一斤。到2000年时,因为养殖密度大,加上水量小,河蟹小了,许多养殖户都赔钱。其实养蟹的关键是不能求多,不能增加亩产量。产量只能靠增加养殖面积来提高,这是以前没有悟到的。就在大家都困惑、沮丧时,我们发现许多养鱼池摘成了垂钓中心。人家养鱼池能搞垂钓中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好现有资源搞钓蟹?钓上来的螃蟹,避开了运输、销售过程,当然新鲜,深受人们的欢迎。我们把蟹池布置一下,添置了一些设备、工具……有需求就有市场。我是第一批搞起钓蟹的专业户。”

据了解,垂钓上来的螃蟹要比市场价格高一些,但旅游者还是津津乐道地前来垂钓。蟹农们又多了一个增加收入的门路。

当今世界,旅游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近50年世界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大产业。尽管旅游业发展迅速与投入少、见效快、污染较轻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旅游业是为人服务的产业,它可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日本农村曾成功开展“农业观光”,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相继建成北海道的“综合休养地”和长崎县“荷兰村”,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活动方式;而且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去年“十一”黄金周,虽然多雨,但七里海仍接待游客10万余人,垂钓河蟹100余吨,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

纵观七里海蟹农,由过去的单一养殖模式发展到现在开拓旅游市场,引入旅游经济,不难看出一条清晰的真正进入市场之路,更重要的是不难看出他们具有了自觉的市场意识。

不可否认,农民进入市场初期,总是让市场牵着鼻子跑,七里海的蟹农也同样一他们养殖,由销售商收购,顶多是自己拿到公路边贩卖的那一点儿是可以自主的。尔后,在此之外引入旅游经济。转变观念。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以自己的变应对市场的变――他们解放了自我。

参与旅游业,这时他们是主动找市场――与旅行社合作,发展旅游经济。与此同时,他们深切体会到了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实在利益。

如果说,养殖――贩卖,再拿到公路边贩卖一些,还只是朴素的市场意识。那么由垂钓到参与旅游,才是真正的自觉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探索,他们的视野跨越传统障碍,并主动地参与经济大循环――他们超越了自我。

其实,人的行为都可追溯到其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并导致相应结果。七里海旅游经济的形成,取决于农民市场意识的转变,是必然的选择。

3

七里海镇农民杜乃合告诉笔者,他是当地最早从事河蟹人工养殖的农户,起初主要以经营销售为主,只有每年进入10月旺季才见到效益。“仅靠养蟹,收入增长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增加收入,我苦苦地思考了许久……不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或者说,吃不饱!”杜乃合说:“人无我有,人有我别。现在许多人搞钓蟹,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搞河蟹垂钓时,我想到了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以珍禽养殖带动生态旅游。”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将养殖场的200多亩水面辟为生态立体养殖场,除了发展河蟹垂钓外,还从江西、上海、北京等地引进鸿雁、美洲雁等10几种珍禽与河蟹进行生态立体养殖。这样每月都有收入,效益提高了几倍。同时,把发展生态立体养殖这一优势变成了现实,也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近七里海。

据了解,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旅游项目预计年接待旅游人数将达80万人:同时,提供直接就业岗位8000个,间接就业岗位10000个。

近年来,宁河县先后采取注册七里海河蟹商标、成立七里海河蟹养殖协会、推广应用新型养殖技术、建立河蟹加工企业等形式,使得七里海河蟹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为适应无公害养殖新形势,宁河县与市水产技术研究所合作,实施《七里海优质河蟹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筛选培育七里海优质河蟹种群,建立七里海优质河蟹选育技术体系,提高河蟹养殖品质。目前,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的七里海河蟹显示出生长快、个体大、体质好、无药物残留等诸多优势。

在优化河蟹品种、示范推广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基础上,宁河县不断延伸河蟹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产业化经营链条,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养殖产业化新格局。

宁河县不断加大七里海旅游新景区建设步伐,并将其规划为六大功能区,即核心保护区,总面积56,5平方公里;湿地游览区,规划建设带状湿地公园、垂钓风景带、水质及鸟类观测站,其中,垂钓风景带长达6,2公里,将成为天津最大的垂钓园区;古迹游览区,将建设古海岸公园、七郎山、潘美墓等项目;休闲度假区,建设七里海度假城和七里海风情一条街、水乡温泉别墅区和温泉疗养院等项目;生态农业观光区,吸引都市游客参观采摘,并供全市中小学生上农业课,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和劳作的欢愉。

同时,加快编制七里海湿地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力争6月底建成七里海生态恢复实验园,9月底建成梁斌文学艺术馆,加快实施兴坨水库清淤及鸟类观赏生态修复工程;力争年内建成七里海垂钓风景带、林海农家乐、赵学生态旅游村等村点。

4

第5篇

未来五年农村如何发展振兴,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相关农村发展的内容。作为下一步隆阳区乡村振兴建设的示范区,芒宽乡深入调研、反复思考、积极谋划、统筹实施,以三项举措做好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做优一产,在全面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发展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芒宽乡结合实际,在第一产业发展上进行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稳固发展咖啡产业。培育特色咖啡文化和土壤,培养咖啡事业后继接班人,引进有实力的咖啡企业,从源头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品牌包装、线上售卖,实现统一集中管理,摒弃传统为第三方加工的生存模式,创办自己的咖啡品牌,形成一条龙式的发展产业链。目前,共种植咖啡3.16万亩,总产量4268吨,按照目前每公斤10至12元计算,产值为4694.8万元。

二是持续发展特色水果蔬菜产业。制定全乡蔬菜、热带水果种植片区规划,以上中下三片区域进行划分,上片以坚果、蔬菜和柑橘为主,中片以柑橘、牛油果为主,下片以荔枝、芒果为主,在以片区种植为主的基础上,持续巩固万亩柑橘种植基地建设,打好“万亩柑橘”这张名牌,将柑橘产业发展与观光农业进行有机结合,持续深挖建设一个一年四季都有水果成熟的干热河谷热带水果品种园;将水果产业发展与节日活动有机结合,通过举办烫习村荔枝节,不断提升芒宽荔枝的影响力,扩大荔枝的种植规模,提高荔枝的种植品质;将水果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利用古树芒果村落开发综合旅游项目,依托芒果产业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巩固、群众增收的目标。

三是全面发展养殖业。伴随着芒宽乡孔雀山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的建成,芒宽乡开启了“万头生猪、千头肉牛”的养殖规模。积极引进生猪养殖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母猪繁养+仔猪佘养”的方式发展生猪养殖业;按要求上报申请隆阳区肉牛养殖贴息贷款,鼓励广大养殖户入股隆阳区伟农农牧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入股分红。目前,全乡牲畜存栏200头以上育肥猪厂17个,50头以上肉牛厂4个。

四是地域式发展蚕桑养殖产业。主动处理好柑橘与蚕桑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调整蚕桑布局,形成以江东三村为主要种植地的种养区域;达成与保山市利根丝绸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公司负责指导农户种养蚕桑和收购蚕茧,提供适宜品种、统一技术规范、全方位科学养殖,全面提高养蚕种桑的经济效益,减少其成本消耗,利用标准化的技术,全面推进生产标准化,保证其养蚕种桑过程中的无公害化与生态化。目前,全乡种植蚕桑5851亩,养蚕5688张,交售鲜茧14.81万公斤,产值611.22万元。

做强二产,在全面调整结构中实现快速发展

在一、二、三产业中,第二产业对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是最高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芒宽乡结合第一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优势,逐步实现农产品由粗放型收购向精细型加工的转变。

一是以冷链物流中心为出发点。芒宽乡地处高黎贡山山脉东麓与怒山山脉之间的大峡谷中,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主要种植热带水果和蔬菜。依托芒宽乡冷链物流交易中心,主动对接企业和个人,将冷库出租,将特色水果和蔬菜通过冷链物流进行运输,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逐步打开芒宽水果的“北上广”运输路径。

二是以特色水果深加工为立足点。引进企业入驻芒宽,投资项目建设加工厂,以芒果、荔枝、柑橘、咖啡的深加工为主,创建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做到科学合理种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片区采收、统一精细加工、统一全面销售。

三是以传统蔗糖加工为落脚点。芒宽乡境内种植甘蔗25333亩,是芒宽的传统产业之一,曾经效益红极一时,2019年入榨甘蔗8.1万吨,产值3778.9万元。甘蔗加工是我乡一项重要的第二产业,我们要以“绿色生态”为主方向,继续扶持糖厂的发展,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做活三产,在全面优化布局中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芒宽乡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生态城镇、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文旅,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跨越发展。

一是在少数民族风情上做规划。芒宽是一个拥有21种少数民族聚居且少数民族人口占64%的乡镇,是全区少数民族最多的乡镇,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独立存在,奠定了芒宽厚重的民族文化基础。要发展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民族文化”这个灵魂,将民族特色融入到芒宽民族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将民族传承融入到芒宽的旅游发展规划中。

二是在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上做规划。在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柑橘、荔枝、咖啡水果基地中,进一步打造以“采摘体验、农家休闲、旅游康养”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高度融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是在半山酒店群建设上做规划。根据云南省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芒宽乡将进一步提高站位、主动作为,把建设半山酒店作为重要抓手,坚持“生态优先、因形就势、凸显亮点、一步一景”的原则,不断优化建设选址意见,初步储备了6个半山酒店群建设项目。

第6篇

关键词:村庄建设规划;本土化回归;墩岙塘村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Dunaotang Village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extens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because of erosion factors gradually loss. This paper takes Xiangshan County,Dunaot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way of keeping the country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hoping to alleviate the u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destruction of the phenomen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planning;local regression;Dunaotang village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现今社会工业化、都市化狂潮之下,村庄除了传统农业之外,其生态环境、乡野风光、传统人文等,均成为人们回归传统和田园生活、放松休闲、休养生息的重要途径,这使得乡村旅游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扩张,真正的田园、山野乡村将会越来越稀缺,乡村已成为当下保持生态、保存文化、保留风俗的重要场所。然而村落的城镇化、现代化倾向致使传统的农村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一个个本土性缺失、辨识度不高的村庄建设规划,一批批村落被推倒重建成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欧式住宅小区,村庄的地域特色正在日益流失。因此,保持村庄的乡土性、本土化,延续村庄的个性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村庄现状概况

随着象山港大桥的建成通车,象山县的发展已开始进入全域都市化的新阶段,城乡二元的体制障碍正在消融。在此背景下,应从新的角度审视县内村庄的发展与建设。在各村大搞村庄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前提下,墩岙塘村要在此区域范围内独树一帜,吸引游客体验,保持村庄的乡土性,让村庄回归本土化是规划的关键。

(一)村落概况

墩岙塘村位于泗洲头镇中部,东邻蟹钳港,距镇区约5公里;泗长公路穿过村庄,是村现状唯一的对外交通道路。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33户,人口339人 ,常住人口180人,外来人口6人。其中全村1/3人口从事海塘养殖业, 1/3人口从事农业和外出打零工,其余在外地开厂,外来人口大多从事养殖业。村民整体生活水平较好,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养殖塘承包款。

村内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养殖品种主要为南美白对虾、小白虾、梭子蟹、蛏子、淡水鱼,更有村特色产品杨梅,另有经济作物柑橘、棉花、黄豆等。

(二)历史沿革

村庄由墩岙塘得名,原为灵南乡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乡并入泗洲头镇。最初乡政府位于泗长线南面的老组团,现存很多大型公建,老乡政府附近沿街店面房众多,逢五逢十沿街设摊,现存空置的建筑上可以看出当时繁荣的景象。之后村庄建设用地沿泗长线向北发展,乡政府北迁,自然形成两个组团——老组团和新组团,演化成现在的形态。

(三)主要特色

1.自然要素

村地处滨海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现状用地除部分林地、农居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和水域用地。村东面为养殖塘,西面为两山之间的平原地带,村域内有着山-田-河-滩-海丰富的景观特色元素。村庄整体环境安静祥和,受早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格局。

2.人工要素

墩岙塘村用地平坦,地势高差不大,建设用地沿泗长线道路两侧布局蔓延,现状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形态。整个村落价值观相对统一,建筑与村庄布局具有相当大的自相似性,村庄肌理在空间关系上也有较强的连续性。

3.人文要素

主要包括墩岙塘村历来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名特物产以及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精神风貌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

二、村庄发展条件分析

(一)村庄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 交通条件的改善。泗长线为现状村对外交通道路,随着泗长线墩岙塘段线路的优化改线,象山港大桥和同三高速复线的建成,高速出口距墩岙塘村仅10公里,大大提高了村对外交通便捷性。

2. 旅游区位良好。墩岙塘位于大塘港生态影视文化旅游区,离灵岩山景区仅4.4公里,距象山影视城直线距离仅6公里,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将为村带来客流和旅游发展的契机。

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墩岙塘村地处象山泗洲头镇,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有着强烈的回归大自然的愿望,这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

4. 自然条件良好。墩岙塘村域内有着山-田-河-滩-海丰富的景观特色元素。

5. 历史条件良好。墩岙塘历史上曾是灵南乡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目前泗洲头南部地区传统集市的所在地,并具备初步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用地发展条件良好。

6. 村庄经济情况良好。自2000年村内产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转型为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来,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7. 政策扶持。象山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推进,将各镇中心村作为首先重点建设的村庄,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

(二)村庄发展限制性因素分析

1. 泗长线对村庄的影响。泗长线线路不流畅,通达性受影响;道路穿村而过,学校、集市和村庄多个出入口皆开向公路,对村民生活交通及安全性影响较大。

2. 建设用地紧张,土地粗放利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达到164平米/人。

3. 空置公建较多。原为灵南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撤乡后,空置的公共建筑较多,且占地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导向作用的加强,部分公建功能开始退化,逐步出现闲置。

三、村庄的本土化回归与发展设想

利用全方位挖掘和总结的村域内现有的自然、生态、人文(民俗)、空间、非物质等特色资源和构成要素,本着保持村庄本土化的理念,对村庄进行产业规划的发展定位,并将其具体落实到物质空间的规划中去,深化、细化在规划、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使“本土化回归”成为贯穿整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精神主轴。

(一)发展策略的本土化体现

1. 产业发展策略

随着大塘港态影视文化旅游区的发展,以及同三高速复线的建成,墩岙塘村将成为灵岩山景区和象山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中间节点。

村应以养殖业种植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拓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同时从农业和山林资源中继续挖掘旅游资源,形成农业、林业开发与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

2. 村庄发展定位

规划墩岙塘村建设成为一个以生态高效农业、经济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基础,以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为新产业的,功能结构合理,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中心村聚居地。

3. 乡村特色主题

规划乡村特色主题为“故乡” ——饮水思源故乡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主题:饮故乡水(井文化),观故乡景(观海、赏田园风光、村庄风貌),尝故乡海味,体故乡情(渔家乐、游风情街、赶集、养生垂钓、摘杨梅、烧烤、住民居民宿——村舍、客栈、田园景观房)。

4. 村域空间结构

村域规划结构在现状情况上进行性质上的提升,分为四大功能区块:主体功能区——包括居住组团、村委会、游客服务中心、集市、农副产品购买;乡村风情体验区——将部分闲置的公建和村民住宅做游客度假开发,改造为历史文化特色街、生态农庄、养生垂钓、烧烤等;农业种植区——种植经济作物,体现两山之间的田园风光;生态养殖区——设置渔家乐体验项目、观海点。

(二)村庄规划形态、结构、道路等的本土化体现

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保持以自然村落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营造出滨海村落的特色形象。

从村庄现状情况和历史条件出发,将村庄规划为“一心,两轴,三片”。 “一心”为规划结构中心,“两轴”为交通轴和发展轴,“三片”为历史风情特色组团、居住组团和绿色农庄。

对泗长线墩岙塘段进行改线,避开村庄的生活性道路。村庄内部道路结构以现有路网为主,进行部分改造拓宽和贯通,完善道路系统,局部加建次要道路,形成有主有次的交通系统。

(三)建筑、绿化景观的本土化体现

1. 建筑改造与新建

对现状风貌较好、体现当地特色的建筑要保留,建筑质量较好且布局整齐合理的住宅则保留,对于外墙较旧的建筑采用立面改造的形式进行整治。

首先立面改造注重统一风格,突出建筑本土化特点。其次丰富立面,增加立面的层次感。再次改善立面的虚实关系。

新建住宅应强调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新建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充分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

2. 绿化景观设计

墩岙塘村绿地景观包括田园景观、山林种植景观、水系景观、居住组团内的绿化景观和村落景观五个方面。

村内景观节点利用现有的景观特色小品——井,紧紧围绕“饮水思源故乡情”的主题进行设计,体现井文化、海洋文化,加强参与性。

四、结束语

都市化的快节奏生活,工业化带来的城市污染,使得人们在闲暇时回归自然、亲近乡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使颇具乡村地域特色的村落能抓住此机遇绽放其迷人魅力,关键在于在规划中保持村庄的本土化特色,才能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福艳.美丽乡村安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载体,在主体联合、要素连接、产业链接、利益联结上做文章,着力发展大闸蟹产业+黄桃产业+互联网+农业、订单农业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推动优质大闸蟹特色水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以及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让农户更多更真切的分享到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

立足镇域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突出农民的核心主导地位,加快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开展质量、特色、品牌、科技、开放和产业融合等“六大强农行动”,严格依据“农民愿、农民建、农民管、农民富、农民乐”的原则,充分发挥代表农民集体意识的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为本、坚持开放思维、科技创新、模式探索、机制创新、三产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市场导向,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种养产业、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态,促进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示范推进、高标准发展原则

加强三产融合示范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进行规模开发、连片推进,高标准建设。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分步实施,稳定推进,实现软硬条件同步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生产配套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以及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政府搭平台、主体舞龙头、唱响好品牌”的目的。

三、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发展思路,突出示范带动、打造精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加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休闲农业的高效发展,探索建立他们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沾、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培育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储藏、深加工、综合利用、销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示范镇创建完成后,带动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使全镇形成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业融合更加协调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一)壮大主导产业

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一期:村水产养殖区,规划面积4800 亩;二期:公司、村、村,规划面积2400 亩;三期:居四千亩段和安河口村新建组,规划面积为2600 亩。计划在已有6400 亩生态化养殖池塘的基础上,在十四五年期间规划建设9000 亩标准化现代水产养殖蟹塘。要求达到养殖池塘灌排通畅,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养殖基地环境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养殖用水符合有关规定;池塘土壤保水能力强;养殖基地池塘集中连片。通过生态化池塘建设,推进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为镇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到2027 年,全镇生态化水产养殖池塘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5%以上。

(二)打造区域品牌

主导产业品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达到新水平,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各类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农产品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打造农业公共区域品牌2 个,制定企业标准10 项,市场规程和技术规范8 项,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8 个以上,实现优质水稻和优质长江绒螯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扩大乡村旅游

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并逐步形成覆盖全市70%以上面积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面。打造1 个水产品交易市场、1 条以上有规模的美食街区、3 个以上特色虾蟹美食景区。预计至建设期末直接带动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员超过6000 人,全镇接待游客超过6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200 万元。

(四)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项目建设,农民可以通过土地以及地上资源获得直接的经济收入;通过开办农村餐馆、农家旅馆、旅游土特产品商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农民还可以将农产品消费融入到游、吃、购、娱、住的整个过程,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旅游附加值,增加农产品销售收入。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全镇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 万人;项目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 元,年均递增8.0%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高于全镇平均水平12%以上。

四、实施产业及功能布局

(一)实施产业

优质大闸蟹+黄桃综合种养产业。

(二)功能布局

按照县渔业产业发展要求,镇重点打造渔业产业“一路一带”区域(“一路”330 省道镇段布局,“一带”渔业产业发展带)。目前,“一路一带”区内有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1 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 个、休闲渔业基地1 个,并配套有苗种、饲料、水产加工、网络营销等多家企业及其它经营主体。

(三)实施时间

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

五、项目建设重点与投资方向

(一)万亩大规格蟹养殖基地建设

建设内容:万亩水产养殖基地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一期:唐庄居、雪北居、前洼村水产养殖区,规划面积4800 亩;二期:渔业公司、洪安村、安河口村,规划面积2400 亩;三期:雪南居四千亩段和安河口村新建组,规划面积为2600 亩。计划在已有6400 亩生态化养殖池塘的基础上,在十四五年期间规划建设9000 亩标准化现代水产养殖蟹塘。要求达到养殖池塘灌排通畅,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养殖基地环境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养殖用水符合有关规定;池塘土壤保水能力强;养殖基地池塘集中连片。通过生态化池塘建设,推进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为镇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到2027 年,全镇生态化水产养殖池塘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5%以上。

改造的主要项目为:

(1 )养殖基地内道路硬化:建5700 米×3 米宽道路。

(2 )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200 平方米集水产技术培训、水质检测、水产品残留检测。电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水产服务中心。

(3 )水系:

① 进水管:50cm直径布纹多筋管可进入每个养殖塘。

② 尾水处理:排出的生产用水通过生态净化处理达标后再循环利用或排入引河。

(4 )微孔增氧设备和投饵机:增氧设备标准要求:0.35kw/亩动力配置,投饵机按1 台/3.5 亩要求配备。

(二)洪泽湖两万亩水上生态牧场建设

十四五期间,在洪泽湖段已退渔还湿区域内,种植莲藕、菱角、芡实、芦苇等水生植物20000 亩,每年在水上生态牧场内放养螺蛳、河蚌、长江绒螯蟹以及四大家鱼等苗种。

项目建设的第二项内容为:洪泽湖生态河蚌养殖基地建设,主要围绕穆墩岛村和洪安村洪泽湖水面放养洪泽湖本地河蚌苗种6000 亩。

主要实施内容:

(1 )水上生态牧场建设区域和面积:村11000 亩、村2800 亩、渔业公司5800 亩,1600 亩,水上牧场总面积21200 亩。

(2 )生态河蚌养殖基地:基地面积6000 亩,其中穆墩岛养殖基地和洪安村养殖基地各3000 亩。

推进举措:成立镇水上牧场管理办,实行“镇投资、村管护、合作社生产经营”运营机制,责任到人,管护到户。

投入、效益分析:亩投入250 元,亩均效益380 元,全年实现800 多万元营收。同时洪泽湖水生植被恢复,湖鱼类种类和数量都有显著增加,水鸟种类和种群都有增加,生态修复效益彰显。

(三)以穆墩岛观光主导的“三色旅游基地”建设

镇东临洪泽湖,是旅游发展重点乡镇,打造穆墩岛湖光水色、雪枫墓园境爱国主义基地红色旅游、“挂剑台”古徐文化的古色旅游是镇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镇穆墩岛村获农业部“最美渔村”,省水利厅“水美村庄”以及省农委“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以穆墩岛渔民祭祀祈福为表现内容的“渔鼓舞”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镇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四师指挥部所在地,雪枫墓园、挂剑台遗址、慈佑寺、徐姓宗祠等景点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休闲渔业的发展。

休闲渔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经济的增长,据测算,发展休闲渔业的水面每亩纯收入为6000-8000 元,是常规水面的3-4 倍,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镇休闲观光渔业园建设主要依托洪泽湖开心渔场、洪安村渔家美食街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

1.搞好休闲渔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园区内道路、园区大门、供电线路改造、进排水改造。

2.修建好供游客休息、就餐、娱乐、健身的场所。

第8篇

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唇齿相依,是须臾不可分割的两个名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城市用工量急速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的背后,是农村劳动力的极度匮乏、无法稳定的农村基本劳动队伍以及造成的大量农村土地无人耕种而荒芜的现象。这种现象将最终导致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给国家市场经济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隐患。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根本无法耕种土地,农村留守人员基本都是老幼。在湖北省的很多农村尤为突出。

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土地荒芜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故此,对土地流转问题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应该能很好地破解这一难题。

还原本色 立志土地

提起孝感市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可以说无人不知。很久以来孝感就是湖北的建筑之乡,从事建筑的农民工更是不计其数,北京、上海、广州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靠着农民特有的勤劳和朴实在建筑这个行业里默默辛勤地劳作。郑福喜也是这建筑大军的一员,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几年的功夫就在当地建筑行业里经营的已经是小有名气。但是出身农民的他,在他心里一直有个难解的纠结,每每看到家乡闲置和荒芜的土地,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叹气之余总想着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有了文件,也就是说自己的愿望有了政策的支持,这样更坚定了自己走农业发展之路。

但是,想事容易做事难,郑福喜深知摆在自己面前的路有多难走,如果不做农业,在城市中长大的他,加上现有的事业,可以说衣食无忧。但是心里的梦想促使他对农业的热爱。但他深知和百姓打交道的难处,并且要下到边缘的农村去,那更是难上加难。家人朋友的劝阻都没有改变他对土地的钟爱,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到农业科技开发。

土地都分给了各农户,要想集中起来这需要大量的工作,还有当地政府的态度,也是决定自己干下去的决心,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想到了说干就干,郑福喜跑到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他的很多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到村委会和各村民协商,最后达成了承包协议。

科学种植 生态养殖

经过和各级政府协商郑福喜共签订了1800亩的种植面积,接下来如何管理,如何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高效、科技、环保农业,才是自己的发展出路。合理的循环发展,更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构思上很下了一番功夫。

园区建设和生产经营规模设计,都是他自己根据当地的自然优势与科技、生态与一体的。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三农”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积极推行高产、高效、高密植斜拉式甜脆桃种植技术,滴灌技术,节约农业用水、用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如花卉苗圃,活体盆景灵艺,大棚蔬菜,太空莲、养鸡、养猪、养羊、养牛等特色项目,使其成为园区循环生态经济效益的新亮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存压力增加,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户外清新空气和生态宜居环境,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园区高岗、林地与水库自然条件,投资建设农家乐、休闲别墅、会馆、大力发展政务、商务会议接待,休闲观光、采摘,垂钓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高产、高效、高科技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实施科学种植,创新管理,确保产品绿色、无公害。

园区现有桃树(甜脆桃)种植面积700亩,并建有配套的自动淋溉。红栀子面积500亩,苗园面积50亩,太空莲面积20亩,鸡蛋标准示范养殖场面积25亩(纯种土鸡20000只,年产蛋量240万枚),水产养殖400亩,以及活休盆景灵芝种植,黄粉虫养殖、休闲服务等。

立足当前 跨越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进一步整合现有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路,抬升产品价格,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拓展广大农村市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双重困境,并能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空气,向往生态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纯绿色无污染的食物,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事业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化经营可以增加就业,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劳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生态农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资,其产业化经营更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可以延长农业的产为链,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使农民有机会参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分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广大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条件下就业的愿望。同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地方经济中起到示范作用,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改善农业生产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农业科技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捷和丰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隐患与忧虑。长期以来由化肥、农药、兽药、生物生长调剂的过量和不科学使用,农业生产环境被慢性污染,最终通知食物链在人体中不断蓄积,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生态农业发展对环境要求很高,同时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后遗症”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可以改善和促进农业生产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给人类大量提供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并可以给人们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9篇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保意识;改善环境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90

随着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农村人口日益增加,农业种植不断丰富,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农村人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要是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得不到良好的改善,那么我国整个国家的居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就得不到改善。本文探讨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农村环保意识,从而改善农村环境的现状。

1 农村环境污染的表现

1.1 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

在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含有化学成分的农用薄膜等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用地极少。农民在耕作用地减少的状况下,要想保持或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减短农作物的成熟周期,使得农作物一年三产甚至更多。农作物产量提高了,便会带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焚烧农作物秸秆严重危害着空气质量。

1.2 畜禽粪便的不合理排放

近几年,畜禽养殖从分户到集体,养殖户更加集中,出现了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而大量集中的畜禽养殖导致畜禽粪便大规模集中排放,这也成为破坏现代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1.3 生活废弃物污染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也日益增多。由于缺少资金、技术有限和缺乏基础设施,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缺少收容的地方,更缺少处理生活污水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设备。白色污染物和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危害农村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1.4 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乡镇企业从七十年代开始异军突起,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乡镇企业一下子发展起来的数量众多,企业拥有的技术却非常落后。落后的生产技术往往导致使用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过度消耗,并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也是防治农村环境的重点。

2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都把防治城市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著名景点生态环境和工业集聚地等等放在重要位置,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农民的环保意识、受到的环保教育少之又少。保护环境知识的淡薄使农民降低了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造房屋、置办企业的过程中,忽视对树木植被的破坏,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

3 增强农村环保意识的途径

3.1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中坚力量,所以让农民拥有环保知识,指导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农民素质是比较低的,需加强建设健康科学卫生的农村生活,协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一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根本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3.2 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随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但是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于是农民进一步对土地开垦,这样的开发是对资源具有破坏性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丰富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多样化,升级换代传统农业技术。比如农作物的轮作或间作,建立农、林、木三者动态平衡结构,还可以促进多种物种的共生,多途径多层次利用每一块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还是以人治为核心的,注重片面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效益,意识不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污水、废水排放问题上,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在保护农业耕地方面,严格实行“五不准”耕地保护措施。在草原森林开垦保护方面,保持草原森林的合理利用,良性循环使用。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

3.4 开发农村旅游

国家很重视对旅游景点的生态保护,开发农村景点成为旅游去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激发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农民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环境现状,加快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专业村建设;措施;遂昌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64-02

1引言

号称“钱瓯之源,江南绿海”的遂昌县环境优美,风景名胜众多,环境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下属多个乡镇具有建设生态村的潜力和优势条件。而建设一个典型的、成功的生态农业示范村需要着重打造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突出传统的非物质特色文化,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和人文素质,全方位营造生态生产生活氛围等,据此选择黄泥岭村和高坪新村建设生态村,通过典型示范,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带动其他乡村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遂昌县发展现状

2.1传统农耕文化的优势

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生态村的地理优势、环境资源优势、传统耕作优势和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优势。首先,一个天然的养鱼水库将该村与外界隔离开,进入该村要乘坐轮渡,徒步上山,使得该村受外界干扰和环境污染程度较小。其次,该村以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庭院式耕作为主,一家一户的多样性农作物种植方式不仅起到美观、抗病虫害等效果,而且完全符合“小生态”的理念,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和化肥符合生态标准,土鸡、土羊的散养方式不仅保障了肉类品质,也符合生态畜禽养殖标准。另外,该村还有龙头企业在此打造的“躬耕书院”,该书院以回归“天人合一”的农业耕作方式和传统文化为目标,建设了集种植、养殖、旅游、体验、餐饮、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原生态农庄,为发展生态餐厅、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体验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高山清凉休闲的优势

遂昌县高坪新村海拔约850m,具有优越的高山原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该村创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之路,依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原生态高山蔬菜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村以高山蔬菜大棚和千亩滴灌为核心,建设农业观光园,大力发展农产生产观光旅游,让游客亲临生产基地,观看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原生态蔬菜的生产;以高坪地质灾害安置小区为依托,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体育广场,健全农家乐休闲旅游设施,按小区规划标准,完成小区绿化,为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硬环境;以石姆岩AAAA级景区建设为契机,积极迎合形势发展壮大农家乐队伍;借助“刘伯温石姆岩题诗”、“石姆岩传说”、“采桑歌”、“遂昌三宝”、“十层栋楼九重厅”等传说歌谣,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软环境。

3组织方式

3.1以村两委为主体,强化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

组建“黄泥岭生态村推动委员会”,设立理事长、总干事、行政秘书和专家顾问团,下辖生产组、生活组、生态解说组及推广组,由生态解说组负责在村里进行生态调查和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进行生态知识、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培植村民强烈的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由生产组具体落实生态农业生产,保证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到位,由生活组负责生态旅游、生态餐厅、生态文化展示等方面的工作,再由推广组负责制定生态村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计划与具体措施,推广与行销生态村理念全面禁止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技术。

3.2以高坪新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拓展“生态”功能

高坪新村里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47人,股金35万元,高山蔬菜基地500余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2000余亩,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科技)”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种植的“桃源尖”牌系列高山蔬菜得到了杭州、上海市场的认可。目前已是浙江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丽水市蔬菜协会理事、丽水市专业合作社协会会员、获得了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等荣誉,2011年合作社农产品先后通过了国家生态认证,国家绿色认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合作社内部设立生态专业小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和利益分配,专人专职负责生态种植、生态餐饮、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体验等具体事宜。在小组成员中培训讲解员,向村民和游客讲解生态农业理念、生态种植技术、生态食品文化等,兼具导游角色;培训宣传员,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和生态餐饮DIY体验等;设立督导员,定期督察专人专职的工作进展情况。政府部门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宣传引导、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工作。

4实施措施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增加合作社功能,建设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饲料和肥料产业链,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生产系统;通过大力宣传和组织培训,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提升当地农民的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向外界展示“和谐、天然、高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生态示范村。

4.1生态种植

调整黄泥岭村作物结构,增加青贮玉米、豆科牧草和其他饲料作物、瓜果蔬菜的种植,带动生态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配方施肥、轮作、施用生态肥等综合措施保持土壤肥力。处理畜禽、秸秆、人粪尿等农村废弃物,通过堆肥发酵生产生态肥。直接秸秆还田。增加豆科作物的比例,采用轮作方式;病虫草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清洁生产,保持物种多样性,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配合农艺措施,发展多种作物套种的小庭院种植模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排灌系统、水井、耕地质量方面的维护和建设,为土地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证;在高坪新村引进黑番茄、小辣椒、迷你小南瓜等特色品种,开展温室大棚生态种植,打造集生产、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种植基地;聘请生态认证专家对黄泥岭村和高坪新村生态食品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和认证;加强“生态村推动委员会”和里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农村民间组织形式指导农民,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引导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之成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大专院校的离退休科技人员领办专业协会,定期召开生产经验交流会和科技研讨会,组织专项技术培训班、科技咨询等活动。吸引贸易龙头企业入驻本村,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生态餐厅等产业,积极对外宣传生态村品牌,开拓市场,逐步形成由政府、集体、企业、个人广泛参与的生态村开发体系。

4.2生态养殖

以保持和优化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前提,在黄泥岭村重点发展土鸡养殖,适度发展土猪、土牛、土羊养殖。高坪新村适度发展高山土牛、土羊养殖,以满足当地的生态餐饮需求;畜禽需经过转换期后,方可作为生态食品出售。肉用牛为12个月,肉用羊和猪6个月,肉用家禽10周,蛋用家禽6周;畜禽应以生态饲料饲养。饲料中至少应有50%来自本养殖场饲料种植基地或本地区有合作关系的生态农场;畜禽的饲养环境(圈舍、围栏等)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以适应畜禽的生理和行为需要;提倡自然繁殖。允许采用人工授精等不会对畜禽遗传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的各种繁殖方法。禁止使用胚胎移植、克隆等对畜禽的遗传多样性会产生严重影响的人工或辅繁殖技术。除非为了治疗目的,禁止使用激素促进畜禽排卵和分娩;必须保证饲养的畜禽数量不超过其养殖范围的最大载畜量,要充分考虑饲料生产能力、畜禽健康和对环境的影响。如果因过度放牧而导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则不能获得认证。

4.3生态饲料生产

在黄泥岭村建设一座小型生态饲料加工厂,购买粉碎机、混合机和秸秆压块机,建设原料仓库、贮藏室和晒场,利用当地作物资源生产生态饲料,满足养殖需要。高坪新村的土牛、土羊养殖以高山散养为主,不需要建设生态饲料加工厂;饲料中必须至少有50%来自本地生态种植基地,供应不足时,允许购买常规饲料,但每种动物的常规饲料消费量在全年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不得超过以下百分比:①草食动物10%;②非草食动物15%。饲喂常规饲料必须事先获得认证机构的许可,并详细记录饲喂情况;生态饲料饲喂至多允许使用总饲料量50%来自生态转换田块中的饲料喂养产肉性动物,其余的饲料一定要经过OFDC认证的生态饲料。禁止使用粪便作物动物饲料。禁止过早给幼畜断奶(猪仔和山羊在6周内,牛犊在3个月内)。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动物饲料。

4.4生态肥生产

在黄泥岭村和高坪新村各建设一座小型生态肥加工厂,配备堆肥和沤肥场所与设施,利用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田杂草等进行堆沤肥制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利用农户庭院或田园等,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连结在一起,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沼气发酵做生物能,转化为电能、热能,发酵后的沼液、沼渣作为速效生态肥,为作物苗期和迅速生长期提供速效养分,解决生态生产速效肥需求问题。

4.5配套设施建设

在黄泥岭村和高坪新村完善停车场、机耕路、活动广场、设施小品、生态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

参考文献:

第12篇

种植业是弱质农业,是人类生存的的根基,比较效益低受环境影响大。一家一户土地面积有限,单纯靠种植粮食棉花是难以致富的。以2014年为例,一般亩产籽棉450斤,每斤籽棉3•1元,毛收益1395元,投入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近450元(不包含土地承包费和采摘费),亩效益在900元。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即:一是改革旧的种植模式采用新的间作套种模式,解决植棉高产低效的问题,如采用瓜棉间作•瓜粮间作•早春西瓜采用拱棚育苗,终霜期及早定植巧打时间差,已取的亩效益的最大化。2013年我镇一村部分村民发展工棚育苗西瓜50亩,亩效益均在4000左右。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种植业名特优新品种提高种植效益。以段家村为代表的辣椒种植已初具规模效益可观。毛坨村成立了占地近300亩津发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台田上面种植葡萄,亩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并且带动过了周边农民种值葡萄的积极性,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投入引进推广高产抗病适应机械化的优良品种,推广粮棉间作,我省鑫秋种业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推广模式,亩产小麦440公斤皮棉95公斤,比纯作棉田亩增收1000元,这种种植模式值得我镇汀河工作区部分村推广。

二、加快生态畜牧养殖也建设。

近几年来,我真初步形成了以津合牧业•一村养猪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养殖示范小区。下一步应从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入手,充分发货资源优势市场技术优势,探索环保生态养殖模式,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发展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自然养殖模式,即根据微生态理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在猪舍内铺设锯末•玉米秸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菌剂降解猪粪,从源头上实现环保无公害养殖。形成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形成品牌,才会走向产业化,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产量稳定,投资小收益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发展潜力大。我镇可养殖水面近8000亩,资源优势明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效渔业示范区,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2014年养殖南美白对虾5000亩,效益可观,随着经济的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在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南美白对虾病害越来越多,危害性越来越大,养殖环境恶化,虾苗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差等原因养殖户经济效益亏损,农民养殖积极性降低。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应为调整渔业结构。一是推广鱼虾混养技术,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实现鱼虾双丰收。南美白对虾可与淡水白昌或漠斑牙鲆混养。二是发展以鱼为主,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农业,即台田养鸡养猪,水中养鱼虾,水上养鸭鹅池边种草,鸡粪喂猪,猪粪喂鱼形成了一种鱼草禽畜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农民既增加了收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三是推广鱼藕混作模式,利用鱼藕共生互利的关系,减少了养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达到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可取得较高效益。四是推广鱼-黑麦草轮作新技术,这对多年淤积严重,清淤困难的连片鱼池,以减少池底污染,防治鱼病和泛塘十分有利,开辟了一条高效生态渔业的新路子。

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休闲渔业,旅游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新的渔业增长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得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渔业格局发展。以裕后•光前•陈家等村为中心,在台田上面种植葡萄西瓜等瓜果,池塘养鱼虾,集观景,休闲•采摘•度假•垂钓•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风情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充分发挥农家田园特色,展现田园风光魅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积极发展林果业。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镇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乡村文明提示工程,采用乔木灌木相结合的模式扩大了绿化面积。2014年植树30万棵,绿化标准高,树木成活率高,已构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多形式的网•带•片•点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下一步应重点发展林业育苗•果园等,前邵村•四一等村2011年大力发展林业育苗,目前已种植白蜡•柽柳•国槐•法桐等苗木1200亩,苗木远销省内外,效益可观。

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有利于发展当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优势产品的发展壮大,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七、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

2014年实施了我镇乡村文明建设活动,彻底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村内垃圾集中清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村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农民改掉陋习,争做卫生模范。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和生产废料,水产超负荷养殖等造成了水质污染,应积极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污染难题。在农业生产上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秸秆还田等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加强农用地膜的回收和利用,有效地控制农业残留物的污染,通过沼气入户工程,解决粪便污染问题。

八、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镇盐碱地多,对黄河水的依赖性极强,应充分利用“渤海粮仓”示范工程项目,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应不断完善,做到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旱能浇、涝能排,促进粮棉产量稳步提高。

九、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农业生产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农民更关心的是市场信息,应树立以民为本的推广理念,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用新途径新技术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做到以点带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十、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