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牌农业发展报告

品牌农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3-07-14 17:34:39

品牌农业发展报告

第1篇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tzf .cn; 电话:027-67166509

近年来,中央为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村村级组织和中小学校公费报刊订阅采取“限额制”,同时中央划定的“重点党报党刊订阅”范围日益缩小,“三农”类报刊已不在“重点党报党刊”之列,一些过去靠行政摊派发行的农村报刊日益萎缩,逐步退居市场的边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报刊千人占有量平均不到7份,农村报刊发行已成报刊经营中的最大难点。“做发行难,做农村发行是难上加难!”那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村报刊发行到底有没有思路和出路?农村报刊发行营销如何突出重围?本文以国内“三农”类报刊发行的成功案例来回答这些问

题。

⒈品牌营销:广告战略培育发行

从2006年12月起,我们在江苏、浙江、湖北、山西、四川等地农村做了大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农村居民从不读报,仅有16%的农村居民偶尔读报,但其印象中的报刊就是党报党刊;68%的农村居民不知道有专为“三农”服务的报刊;71%的农村居民不知道报刊能够给他们带来何种好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5%的农村居民知道“脑白金”“红桃K”“波导手机”等知名品牌,并有1次以上的购买经历。农村报刊总是致力于为别的企业塑造品牌,却忽略了自身的品牌建设,品牌认知的危机是当前农村报刊的最大危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报刊发行的品牌营销就是以满足读者需要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介打造知名度,建构美誉度,进而获得读者的认可与拥护。具体而言,应重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重视广告传播与推广,打造知名度。农村报刊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度较低。因而农村报刊发行必须重视广告传播,把广告做到农村,甚至做到农民的家门口,吸引农民的眼球。如《农业科技报》自2002年起以刷墙体广告为媒介做声势浩大的宣传,在陕西杨凌及其周边的周至、武功、扶风、眉县、兴平、户县的乡街村巷以及西(安)宝(鸡)高速公路、312国道两边,到处刷上《农业科技报》,致富离不了”的墙体广告。

二是重视活动营销,建构美誉度。即通过精心策划的具有鲜明主题,能够引起轰动效应的,具有强烈新闻价值的单个或系列营销活动,吸引“三农”受众的现场参与,快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促进发行的目的。《农业科技报》创办后,为在农民读者中快速打开市场,在陕西省内的关中、陕南、陕北的30多个区县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承办了各类晚会或科技讲座活动80余场,参与活动的受众60多万人。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活动现场人潮涌动,一票难求,报社赚到了知名度、人气以及经济效益,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通过现场宣传、现场赠阅的方式,使农民很快认识了《农业科技报》,活动到一个地方,报纸就火一个地方。2005年起,《农业科技报》在郑州、石家庄两地实现分印,实现了地方农村报纸跨省发展的奇迹。困扰全国涉农类报纸的发行工作,在农业科技报社不再是什么难题,报纸发行已进入“限量”准确发行阶段。

⒉合作营销:互利双赢刺激发行

合作营销,也可称为协同营销,是一种“双赢”的市场营销哲学,即全方位寻求与自身品牌定位相联系的企业进行协作,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渠道分销商和零售商以及相关行业的其他厂商,共同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传播、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从而达到共享营销资源、巩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目标。农村报刊是弱势媒体,农民读者分散,农村发行网络维护成本偏高。这些条件决定了农村报刊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动员和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合作营销。

一是与邮政的合作。城市都市报建立了服从指挥、灵活反应的自办发行渠道,取得了显著效益。但面对地广人稀的农村市场,单个报刊社建立独立的发行网络是不现实的。因而农村报刊发行必须借用已有的发行网络,农村可资利用的网络主要是邮政网络,此外还有农技网络、商业营销网络、教育系统网络以及行政网络等,但最切实可行的还是利用邮政网络。《农业科技报》创办后与各地、市、县邮政局签订了数百份发行合作协议,并投入一定资金直接奖励邮政发行的基层员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发行员的积极性,报纸的发行量也随之快速提升。《农业科技报》与邮政合作的成功范例表明:在农村报刊发行网络建设滞后的环境下,报刊社适当加大投入,与邮局合作发行,仍然是最为便捷可行的策略。

二是与农村专业组织的合作。在国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韩国的农业协会、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荷兰的农村合作社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十分落后,目前利用价值较大的是农村信用社,它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组织,在广大农村具有网点多、人缘熟、地缘清等优势,其服务对象又恰好是农村报刊最为有效的读者。同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提高竞争力,改进服务“三农”水平,也需要报刊提供的专业信息服务。因而,报刊社与信用社的合作是互利双赢的战略。湖北日报集团的《农村新报》从200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与农村信用社合作,即由信用社出资为其信贷客户赠送《农村新报》。信用社利用所订阅的《农村新报》等涉农报刊办起科技宣传栏,并向其部分客户赠送或推荐农业科技报刊,满足他们对特种养殖、种植等农业新技术知识的需求,农民利用科技发家致富后积极还贷,提升了信用社的资本回报率。经过几年的合作推进,《农村新报》与信用社合作的订报数已经超过1万份,取得了成果。

三是与行政和企业的合作。我国的农村专业报刊一般都依托于党委和政府而创办,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这是农村报刊发行可以借用的重要平台。农业科技报社依托杨凌高新区管委会的强大资源,与陕西合阳华瑞植物营养肥厂等企业合作,采取“媒体组织、协会支持、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模式,在各地建立“《农业科技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由当地政府和涉农协会支持推动,报社为基地农产品销售进行宣传推广,农资产品由企业实行直销,报社聘请的“专家顾问团”负责技术指导。“科技示范基地”从陕西省内建到省外,目前已发展到16个,面积达到5万多亩,在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农业科技报》赢得了良好声誉,基地群众成了《农业科技报》的“铁杆”读者。

⒊会展营销:关键战役创新发行

所谓会展营销,即通过举办各种论坛会议或展览活动,形成一条集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宾馆餐饮、旅游购物、品牌推广、信息传播等为一体的营销价值链。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会展营销的突出优势是:通常在短短几天的会展时间,参展商往往可以接触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大部分客户,可能比登门拜访等其他常规方式一年甚至几年所接触的客户还多。展会参加者在专业展会上可以接触到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本领域专家、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供应者、商、用户等与己相关的各种角色的人,其中不乏决策人物、关键人物,形成的人际联系质量高。此外,会展的环境氛围典雅,有利于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农村报刊拥有党委政府的政治资源,具有较高公信力,在农业企业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占有行业最前沿的动态信息,因而具备发展农业会展经济的良好条件。

《农业科技报》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主管的政治优势,利用每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东西部贸洽会”“中国杨凌苗交会”等大型会展机会,出版《农高会特刊》,及时农高会信息,并在会场开展强势宣传推介,参会企业和个人人手一份《农业科技报》。2002 年和2003年“农高会”期间,报社连续组织盛大仪式,开通“农业科技报号”铁路专列,他们将外地的农民接到杨凌来参加“农高会”,请他们到报社做客,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品牌美誉度。与此类似,中国家禽杂志社依托自身品牌和渠道优势,开展行业咨询工作,定期举办家禽行业研讨会、论坛活动,并与有关单位合作组织家禽业展览会和家禽、畜牧、饲料交易会,以一流的内容和服务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报刊举办会展活动能有效传递行业信息,促进媒体、读者和涉农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能进一步提升媒体品牌形象,是推进“三农”报刊发行的有力手段。

⒋互助营销:以广告和采编推进发行

采编、发行与广告是报刊经营的一个产业链,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采编制作的产品不适销对路,发行受影响;发行质量欠佳,广告很难上去;而报纸发行薄弱,又会影响采编的战斗力,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作为报刊社的组成部分,采编、发行与广告三者之间必须有机整合,建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赢得报刊经营的最佳业绩。采编和广告部门对发行工作的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以精准内容促进发行。农村报刊读者群非常复杂,试图满足所有“三农”读者的阅读需求是不现实的,采编部门可以深入调查分析,对“三农”读者资源进行整合和细分,将目标读者定位于农民中的中高端人群,即那些对发展农村经济有思想者、发展农村经济的决策者、农村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经理人与广大经销商以及农民中的意见领袖,并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量身定做不同的内容产品。

其次是以有效的广告信息推进发行。一般认为读者对广告信息持排斥态度,实则不然。调查表明, 65%的农民对化肥种子、种植养殖、农产品购销等广告资讯非常关注,47%的农民对子女教育、日常用品广告和医疗广告资讯非常关注,可见,农村读者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资讯是非常重视的。近年来,山东《农村大众报》推出优惠订阅政策,凡订报一年者均可免费分类广告信息一条,该措施既扩大了信息来源,又扩大了发行量,实属一箭双雕之举。

⒌黏性营销:保障忠诚维护发行

营销学的研究表明,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老客户成本的5倍,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老客户的重复购买,也就是说,与开发新读者相比,维持老读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少、更合算。因而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建立读者与报纸之间的黏性是“三农”报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谓黏性营销,即企业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或有效的增值服务,为客户创造愉快的消费体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的“漂移”,进而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度和依赖度。度量客户的“黏性”有重要价值,黏度较高的群体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他们更容易被说服重复购买某品牌;他们对竞争品牌的宣传更具免疫力;当遇到常用的品牌(产品)缺货的情况,他们不会轻易接受其他品牌;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支撑了特定的产品领域中和他们维持高强度关系品牌的较大的市场份额;最重要的是,黏度通常和未来的购买行为联系在一起。当前,“三农”报刊的续订率比较低,实施黏性营销尤为迫切。

一是以内容黏性推进发行。面向“三农”发行的报刊首先在内容上要跟“三农”高度相“黏”,在内容上真正贴近“三农”,才能受到欢迎。例如,全国有多级党报面向农村发行,但报纸上的内容却主要反映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实际相距万里。为了破解党报在农村发行的难题,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从2005年起将《河南日报》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板块:一份是在县城以上发行的城市版,平均每周七八十版,主要面向都市读者;一份在乡镇以下发行的农村版,每周二十版,主要面向“三农”读者。改版提升了对读者的内容黏性,2005年《河南日报》发行量和广告营业额均出现了增长,发行量由35万份上升到41万份。因而,“三农”报纸提升忠诚度的重要前提是打造贴近“三农”的内容,“在版面上给农民留位置,农民在心里就会给报纸留位置”,这样才能保住读者。

二是以服务黏性推进发行。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民科学知识稀缺,以科技服务提升读者忠诚度是“三农”报刊的重要策略。《农业科技报》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聘请了60多位农业科技专家,组成“《农业科技报》专家顾问团”,组织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乡村院落为广大农民开展科技讲座与技术服务。在农业科技宣传普及方面,《农业科技报》以形式多样的精品专栏或专版,普及宣传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并通过与广播电手开办农民致富节目,组织策划“百名专家西部行”“大学生假期‘三下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讲座,编辑出版《二十一世纪农民致富宝典》《发财一点通》在农高会上发行等方式,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实用资料、信息,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农民对报社的依赖度也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①杨彬:《困境与突围:农村报纸的2006年》,《青年记者》,2007(3)

②谭军波:《报纸互助发行策略探析》,《新闻记者》,2005(8)

③李成砚、刘波:《情系“三农” 打造品牌――写在〈农业科技报〉创刊五周年之际》,《新闻知识》,2006(7)

④向武:《〈农业科技报〉的创新发展之路》,《今传媒》,2006(7)

第2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 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业发展 互动机制

大众传媒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得到确认,并逐渐确立为传播学的一个子学科――发展传播学。学科自诞生起,就与农业发展之间有着不解之缘。然而,发展传播学宏大叙事的研究取向常常着眼于大众传媒对整个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战略功能和宏观影响,对于微观层面的农业实践缺乏操作性、实战性的关注与研究。农产品品牌建设便是其中的盲区之一。

关于当前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困顿处境,浙江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博士曾做过深入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关注于工业品牌、服务业品牌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却很少有人问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业主体大多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策划公司因为农业产业的弱质和微利,不愿涉足其中;政府部门尽管出台了种种措施鼓励品牌建设,但表面上的一视同仁,实际上是对农业品牌的严重不公。这从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农产品品牌的比例里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①”

显然,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这种困顿现状,大众传媒也难辞其咎。一向以“社会效益优先”的中国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建立怎样的互动关系和良性机制以发挥大众传媒在工业品牌和服务业品牌建设中的“放大器”功能?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利用2009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品牌农业网和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和将于2011年1月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这两次机会,对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借助《农民日报》浙江站和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这两个涉农信息集散地,重点检索、整理和分析了杭州地区(8区5县/市)的十大农产品品牌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情况,并以此构建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互动机制。

一、大众传媒与农业发展研究回顾

1、国外研究。1957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丹尼尔・勒纳(D・Lerner)在其论文《传播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研究了大众传播体系与城市化进程、读写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机制,首先确立了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经典研究范式②。勒纳在次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新观念、新习惯、新行为的线索③”等方式帮助农村人口融入城镇化进程。

1964年,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在其著作《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中系统阐述了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的理论、战略和具体操作性建议。他首次明确了大众传媒在推广农业新技术中的作用,并认为大众传媒能够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均衡状态④。

罗杰斯(Rogers)长期(从60年代到80年代)专注与大众传媒与农业、农村发展,他不仅论述了大众传媒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更详细探讨了农业新技术“创新扩散”的阶段性特征和为人们采纳所具备的五大特征⑤。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传播学的经典研究范式经历了一个广泛的批判期,新的研究理论和视角更加注重多元化以及更加注重与第三世界各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在一起,农业和农村发展始终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当代的发展传播学者泰拉尼安(M・Tahranian)接过了大众传媒与农业/村发展的接力棒,提出了著名的“社群主义”道路。他从人类传播的宏大背景出发,重点关注传播中的“人”的发展以及通过“人”的发展而促使农业/村发展。因此,他强调大众媒介在促进农业发展中与其他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网络的协同作用以及通过这些网络发挥作用,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垂直的、无反馈的、单向度的大众传播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模式。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研究倾向和思维方式与本论文随后所探讨的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殊途同归,两者都超越了直接专注媒介本身的视角,而是将重点落脚在“人”的身上,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最终目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或农业/村发展。

2、国内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引介国外发展传播学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中国本土的大众传媒与农业发展研究开展的更晚一些,出版于2002年的《大众传媒与农村》是这个领域的拓荒之作。自此而后,相关研究逐渐展开,并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两个重要的研究基地,相继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这里择要简单评析一下其中的代表作品。

方晓红教授通过对苏南农村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农村的变革是媒介发展的动力”,“大众传播媒介构建了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的平台”等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她认为:“信息的效益不是永恒的,观念的变革才具有长效性”,即大众媒介对于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本在于农民观念的改变⑦。在后继的研究专著《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中,她认为媒介功能之于“三农”虽有历时性的巨变,但仍有诸多未尽人意之处⑧。我们认为,大众传媒之于农产品品牌建设恰是未尽人意之处中的一个。

谭英在《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中考察了农民的信息需求、农民的信息渠道之后,重点研究了乡村信息传播的效果,其中对农业政策和农业新技术的传播进行了专项分析,并就“最后一公里”模式提供了建议和意见⑨。李红艳以传播的5W模式为纲,深入研究了乡村信息的传播过程,其中涉及到了对日本传播媒体与“一村一品”运动互动的简单介绍⑩。

显然,以大众传媒及其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农(乡)村传播学并未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多加考虑,而更多关注的是“三农”中的二农――农民和新农村建设。不幸的是,有关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论著又都是从生产、加工、渠道、质量、产业集群、经营、国际化、自然资源等方面加以浓墨重彩地论述,要么直接对大众传媒不予考虑,要么蜻蜓点水式地提及应该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品牌推广。至于如何利用,则语焉不详了。

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研究上的错位,来源于实践上的脱节。难能可贵的是,胡晓云博士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脱节现象。“首先是与农业相关的媒体缺位。……其次是媒介对农产品品牌化的相关报道和广告支持的缺位。……在2005年之前,大众媒介中,除了有关农产品的消费信息、作为工业消费品牌理解的农产品加工品牌的传播外,很难看到对其他农产品品牌传播的相关信息。农产品品牌没有如同工业产品品牌那样,形成媒体传播覆盖上和数量上的强势。品牌化决不仅仅是品牌主体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认知达到沟通,才能产生品牌价值,在这个认知大于现实的时代更是如此”⑾。这是中国学者对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互动关系的首次回应,正是这一问题凸显了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大众传媒与农业推广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重认:从单纯的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导向的新技术推广向更宽泛的以信息需求为导向的传播服务转向⑿。由此,大众传媒在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也需要加以反思和重认。聚焦于农产品品牌建设,我们认为大众传媒承担着以下六种角色,并发挥着相应的功能。

1、教育者:政策深度解读功能。与工业品牌和服务业品牌更多依靠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不同,“三农”问题更多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农产品的生产和品牌建设自然也不例外。中央高层的战略决策和各级政府的建设举措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报道和深度解读的对象。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所引起的各级大众传媒的报道和深度解读更是如此。如2008年中央正式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后,《钱江晚报》(2009年3月16日第B5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作价出资》为题介绍了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本运作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2、动员者:号召鼓动功能。品牌建设的基础是优良的产品品质。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产品的品质集中体现在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个层面。农产品生产者的分散性、品牌意识薄弱等因素决定了大众传媒在号召鼓动方面大有作为。

农产品的品质与产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品质对产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杭州下辖的淳安县以其独有的生态地理资源培育了一批包括“淳”牌有机鱼、野娇娇、千岛玉叶等在内的著名农产品品牌。2010年3月,为更好地保护这方水土,号召淳安人珍惜千岛湖这一稀缺自然资源,以便更好地协调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淳安县政府举办了“关爱家园从我做起”大型系列公益活动。《钱江晚报》、《浙江经视》、《浙江在线》、《公共・新农村》频道等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使农产品品牌原产地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监督者:批评纠错功能。长期以来,受限于资金、意识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相当薄弱。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而言,由于其“公用性”,搭便车的假冒伪劣产品众多,而监管力量又常常力有不逮,因此大众传媒能够从消费者或者品牌建设者的角度对农产品品牌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而通过舆论纠偏促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回归正轨。

2010年7月15日,《杭州日报》发表了题为《芭蕉芋粉都成了原料,谁动了“西湖藕粉”的奶酪》。同月27号的中华工商时报、文汇报等媒体刊发了新华社的稿件《百年西湖藕粉遭遇品牌危机》。次日,《钱江晚报》则以《百年藕粉遭遇“李鬼”,外地劣质产品占据杭州市场》为题,从另一个角度对同一个主题给予报道。所有这些大众传媒都对西湖藕粉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问题进行了披露,对管理的弊端进行揭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进行曝光,并就品牌未来的建设提供了操作性建议和意见。

4、示范者:创新普及功能。农业新技术在农产品增加产量、提升品质、口味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劳动力等方面作用巨大,一直是各级“对农”和“涉农”大众传媒的报道重点。如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的《新农村纪实》栏目等。另一个推广农业新科技的窗口是政府的相关部门的网站,如杭州种业信息网,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等。

然而大众传媒推广农业新技术只是发挥创新普及功能的一个方面,通过展示农产品生产、加工或营销龙头企业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建设举措等方面的信息,大众传媒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产品品牌建设。《杭州日报》曾多次介绍和推广萧山萝卜干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如《萧山萝卜干申请“原产地”护身符》(2004年3月1日)、《从防腐剂超标到该怎么切,萧山萝卜干为品牌而战》(2004年7月30日),《萧山日报》则以《萧山萝卜干欲破重围转型升级》(2010年4月24日)为题,介绍了该品牌最新的战略规划。

5、广告者:市场开拓功能。长期以来,大众传媒作为广告载体的市场开拓功能的发挥都是以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品牌实践为中心的。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在资金、品牌意识、人才、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农业产业本身的分散性、薄弱性、难以标准化等因素,大众传媒中农产品品牌的广告投放量非常少。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大众传媒理应在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近几年来,这种情形随着学界的不断呼吁和业界人士的深入实践已经有所改观。随着“蜂之语”以工业品品牌的广告投放模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与宣传,并大获成功,农产品品牌与大众传媒新的互动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浙江卫视、浙江民生休闲频道、钱江都市频道、《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江老年报》、《都市快报》等主流大众传媒的广告平台成为蜂之语的市场开拓利器。

6、农事节庆报道者:塑造品牌文化功能。产品是品牌建设的基础,符号体系是品牌建设的差异化介质,文化和精神层面内涵才是品牌建设的灵魂。对农产品品牌而言,它与传承了数万年的农业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农业文化典型地反映在各地的民风民俗和农事节庆之中。

近年来,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主体日益认识到农事节庆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策划、开发、组织、实施各种节庆活动,以推广区域形象,赋予农产品品牌以特有的文化底蕴。

农事节庆活动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因此成为塑造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以杭州地区为例,各种各样的农事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开茶节、采茶节、茶艺节、山核桃节、草莓节、放鱼节、鱼文化节、竹笋节、批杷节……所有的农事节庆活动都与当地的农产品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是一体的,大众传媒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广泛报道,弘扬了农产品品牌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建构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改变传统的视所有大众传媒受众为一个广泛的、分散的、匿名的、混杂的群体的观点。归根结底,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互动机制有赖于“人”的作用,但是这里的“人”已经不能以大众传媒受众这一概念笼而统之,而必须以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各利益相关方为对象分别考察。这些利益相关方分别是:消费者、生产加工者、企业家、产业学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

由此,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互动机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

1、大众传媒向消费者普及农产品的品牌消费理念,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概念的价值以及食品安全的意义;消费者则借助大众传媒监督假冒伪劣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2、大众传媒通过向生产加工者推广新技术和普及质量观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生产加工者则借助大众传媒推广经验或获得建设成果的反馈。

3、大众传媒不仅向企业家引介先进的品牌管理和建设经验,也在向社会推介企业家本人;反过来,企业家的品牌建设能够以广告投放的形式反哺大众媒介。

4、农产品产业学会/协会关注整个产业的相关信息,他们不仅需要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这些信息,也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将他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或谏言,或呼吁。对于区域公用品牌而言,产业学会/协会有时候发挥着类似于企业家的直接的品牌建设作用。

5、政府相关(涉农)部门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直接监管者和推动者,坚持“党性”原则的大众传媒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在政府层面达到高度统一。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监管和调控大众传媒在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域里的作为和报道策略;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对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领域里的政策和方针负有解读和监督责任。

大众传媒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毋庸置疑。但,这一潜力的发挥受制于大众传媒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互动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我们殷切地希望大众传媒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者、实践者能够转变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赢。

【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大众传媒功能研究》的最后成果,课题编号B10XW02】

参考文献

①刘静,《“农产品卖难”为何频现国内市场》,《观察与思考》,2009(3):25

②张国良 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4-323

③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1

④[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 译:《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

⑤参见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2页;以及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34-344

⑥刘玉花、王德海,《国外农村发展传播的历史、现状与启示》,《世界农业》,2008(1):10-13

⑦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⑧方晓红 等:《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人民出版社,2008

⑨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⑩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⑾胡晓云 等著《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中国体征与中国方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2-193

⑿刘玉花、王德海,《国外农村发展传播的历史、现状与启示》,《世界农业》,2008(1):10-13

第3篇

品牌是企业一切营销活动在消费者头脑中的沉淀和积累,品牌推广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而化肥企业对于品牌的推广,还大多停留在广告轰炸的初级阶段,对于品牌建设还缺乏系统整合的规划,从许多化肥企业的年度品牌营销计划中就能体现出来!

化肥企业的品牌建设,需要经过品牌知名度、品牌了解度、品牌信任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六个阶段,而这六个阶段效果的需要持续整合的品牌推广手段来达成,笔者结合多年的农资品牌咨询经验,总结出从产品力、高空广告提升力、软性广告渗透力、终端表现力、公关亲和力、口碑传播力的整合推广,来实现化肥品牌的快速提升的方法。

一、产品力是品牌存在的基础

部分化肥特别是复合肥产品含量严重不足的质量问题曾经屡屡见著媒体,降低产品养分含量来谋取暴利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复合肥品牌的“潜规则”,而“摆平”当地的工商质检部门更成了许多复合肥企业销售人员的主要工作。农民在购买时无法判断复合肥质量好坏,并且农民的消费维权意识薄弱,部分企业不顾诚信和道德,正是抓住了农民的两大弱点,在质量问题上变得“似无岂惮”! 产品质量是品牌存在的基础,也是企业的生命线,产品质量问题一旦被暴光,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市场的问题!国家对于三农问题关注的力度越来越大,工商监察部门对涉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必然会大幅提高,依靠产品含量不足来忽悠农民的品牌将很难有生存空间。想要做品牌,想要长远发展,还是先踏踏实实的把产品质量做好。

二、高空广告提升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广告的化肥品牌是史丹利,喜剧明星陈佩斯那句“黄土地,黑土地,施肥就用史丹利”的广告语被农民广为传诵,史丹利广告所带来的品牌知名度、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让其他化肥品牌纷纷效仿,化肥行业的电视广告大战也借此拉开了序幕!

电视广告的效果是其他广告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但化肥企业投放电视广告,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了解化肥行业品牌传播的特点:农民的消费特点讲究“眼见为实”,是不是好品牌,只有在使用产品体现出效果后才知道,所以,化肥行业是先在经销渠道中树品牌,让经销商乐意经营并推荐给农民消费者,然后才有消费者品牌,化肥行业广告的投放,更多是给经销商看的,在农民没使用品牌的产品之前,广告因素对农民初次购买的影响作用不大,品牌不是依传播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企业要根据这样的传播特点来考虑电视广告投放策略。

第二:企业的品牌战略:是成为全国性品牌,还是立足于区域为王,在消费者对电视广告的认知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的品牌是全国性品牌,在省级电视台投放广告的是区域性品牌,企业要根据品牌战略规划来选择电视媒体。

第三:企业的广告资金和预算:据权威调查部门的统计,想要通过央视在全国市场“砸”出效果,至少需要3千万的广告费用!企业在投放广告前要考虑清楚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电视广告的投放。

第四:对农村消费者接触电视媒体的习惯是否了解: 在农村,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依此是省电视台、央视和县电视台,化肥企业在投放电视广告之前,要对农民喜欢的频道、节目、时段等都要了解清楚,依此来制订广告投放的时机、频率等策略和技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广告打水漂。

三、软性广告渗透力,增强品牌了解度

高空广告仅仅局限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软性广告宣传不但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并且由于传播的信息量大而全面,可以把企业的经营动态、市场动态、产品技术等信息全面展示给消费者和经销商,可以让消费者和经销商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对品牌的信任。何况现在化肥行业的行情就象“股市”,价格变动频繁,导致经销商、终端商想通过行业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介来更多的了解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对软性广告的关注度更高。现在许多知名化肥企业过于注重高空广告轰炸,而忽视了低成本的软性广告传播。

软性传播的主要手段是软文和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包括:企业的销售动态、技术研发新产品动态、企业获得的各种荣誉、企业的市场动态等。软性传播的媒介主要有行业内报纸、杂志和网站等,比如农资导报、中华合作时报、销售与市场、中国化肥网。企业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与行业内媒介建立密切联系,要根据报纸、杂志的发行期来制订企业的软性传播规划和策略,定期高频率的在行业内媒介发布软性信息。

四、终端表现力,获得品牌信任

农户在购买化肥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担心,一是产品的效果,二是怕买着假肥。而要解决消费者的顾虑,就需要通过良好的终端表现力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终端表现力包括终端形象包装和终端推广活动两个方面。

终端形象包装可以让消费者知道终端店是正规的品牌经营店,同时,给消费者以购买某品牌的信心。终端形象包装包括品牌展示店招、宣传海报、授权经销铜牌和荣誉证书、产品堆头陈列等。

终端推广活动可以拉近品牌和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者更多的了解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化肥行业常用的终端推广活动主要是示范田、测土配方和农技讲座。但现在由于许多化肥企业的管理重心过多停留在经销商层面,缺乏围绕终端的对市场的持续精耕细作,导致许多终端推广活动由于缺乏规划和执行力不到位而流于形式。终端推广活动无需在形式上有多大创新,只要把示范田、测土配方、农技讲座落实到位,相信销量会有很大提升的。

五、公关活动亲和力,提升品牌美誉度

公关活动是提升品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关活动的操作,可以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公益道德意识,让农户对品牌产生积极良好的评价。

适合于化肥行业的公关活动方式主要有科技下乡、送电影下乡、扶贫行动、企业赞助等。公关活动方式的选择要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号召结合起来,并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通过政府部门的参与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新闻效果。

六、口碑传播力,实现品牌忠诚度

第4篇

一、抓经济户口“岗区责任制”、做好监管模式深化工作要按照《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和扬州局经济户口考核细则及邮工商()60号下发的经济户口管理《六项制度》的要求,深化全系统监管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按照基层工商分局实行定岗位、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奖励,执行严格考核的“五定一考核”办法,明确分局岗区的划分、岗区责任人工作职责、考核及奖惩,做到“五了解、十到位”,贯彻我局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行经济户口岗区责任制实施意见》,将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人,确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力争使我局的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再创新的经验。

二、抓监管“五大”检查,做好市场主体安全工作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经济户口管理,关健是经济户口管理的综合、定期、专项、重点和无照“五大检查”,必须完善监管措施,以人为本,抓好监管职能与二版软件的结合,切实做好市场主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记录工作,保证企业信息资料的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在日常巡查中突出“五个重点”: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重热点行业、注册资本分期到位、案后回查和警示记录;对涉及13个重点行业、热点行业的各类主体监管一年不少于两次实地检查,落实安全职责、监管重点和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重热点行业主体的安全档案。在检查中应做到“十要”。即:“检查要全方位,应查要不留死角,必查要完整,抽查要重点,专项检查项目要清楚,是否违法填写要准确,轻微违法整改要限期,责令回查要到位,巡查表检查要真实,录入要准确。”通过抓好重点主体和热点行业的检查,消除监管死角和盲点。对安全生产管理中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三、抓无照经营取缔工作,做好个私经济发展无照经营是当前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年要继续加大对无照经营的查处取缔工作力度。一是加强对查处取缔无照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逐步建立由各乡镇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由一个部门的行为转变为多部门的共同行为,进而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由突击行为发展为长效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将无照率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二是查处取缔从事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涉及安全的重点行业无照经营行为,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切实落实责任,确保监管到位。三是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无照经营户要及时引导其办照,对因前置手续审批问题产生的无照经营问题,各分局要向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汇报,依法进行查处,问题仍未解决的,由分局将其情况书面报市局,市局将分局检查出来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向市政府汇报,并报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要把查处无照同引导私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各工商分局要根据各地情况,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重点引导私营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效应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把个体私营经济做大、做强、做响,逐步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重点是通过帮扶和引导,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城市和乡镇并举,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态势。同时还要发挥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来料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等。

四、抓个体验照和企业年检,做好“亮照工程”工作按照“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通过个体验照和企业年检,严把前置审批手续年检审查关,提高依法履职的意识,严格遵守《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的规定,切实加强对前置许可手续的审查,加强对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的审查和企业登记住所与实际经营场所统一性的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个体和企业坚决按照省局文件要求处理,不得变通过关,确保监管职责到位。随着今年企业年检职能的下放,各分局要以此为契机,结合今年企业年检新的特点,落实年检工作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实现年检受理微机录入先查询、年检信息同步录入、年检资料到期归档。年检结束后各工商分局通过年检验照,已进一步了摸清辖区内市场主体的基本情况,这时要大力开展“亮照工程”,一方面深入开展证照规范化管理达标示范街(镇)活动,另一方面对个体工商户、企业强化证照管理,做到经营必须有照,有照必须亮照,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增强市场主体持照、亮照的意识,对不亮照要依法给予处罚。7月和9月份市局将分别组织开展年检工作质量、亮照管理互查,真正做到“有照与前置许可手续一致,亮照登记事项与实际情况一致、”。每次互查后,并将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

五、抓正常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做好后延监管工作年依据法规和上级局的要求,市局对年未年检的企业制定统一简便易行的各类市场主体退出操作办法,在全市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建立动态管理制度,畅通退出渠道,及时清理名存实亡的各类市场主体。对市场主体退出后要建立督查机制,健全后延监管措施。各分局要积极探索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后延监管工作,一是利用年检切实做好企业数据库的清理工作,对发现的注销数据,年检经办人员要及时负责地将辖区内注销数据与保证书式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一致性,提高数据准确率。二是采取案后回查措施,重点检查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是否已停止经营活动,是否进行清算,是否办理注销登记;三是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四是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其投资的相关企业,要责令限期办理变更登记;五是对吊销营业执照负有清算义务的投资人在未履行清算义务的情况下,限制其对外投资,对被吊销营业执照负有个人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规规定负有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进行警示限制,做好后延监管工作。

六、抓商标注册,做好创牌工作、积极加强商标注册的宣传引导,促进我市注册商标总量的迅速提升。

商标注册是商标创牌的基础。年商标注册工作一是要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申请注册并使用商标,逐步从借“牌”生产转向自主品牌经营,对有条件的生产型、实业型私营企业,指导其走品牌发展之路,引导其熟练运用商标战略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二是要大力鼓励发展服务商标注册,引导餐饮、沐浴休闲以及其他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服务型企业申请商标注册,特别引导好老字号服务企业通过商标注册保护自身字号这一无形资产,通过商标战略运作树立企业信誉,扩大企业影响力。三是要对我市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引导其注册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积极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继续推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让政府以及广大投资者充分认识到商标创牌的积极意义。

注册商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商标的社会知名度,从而为本企业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年,一是要积极支持企业争创省、扬州市着、知名商标,直至中国驰名商标。对参与申报认定的企业主动予以指导,帮助企业准备资料。二是尤其要积极支持我市更多企业参与知名商标的申报认定,引导、鼓励他们先走上创牌之路,再逐步发展壮大。要重点培植农产品知名商标、老字号知名服务商标和私营企业争创知名商标,大力提高老字号、农副产品和私营企业知名商标的比例。三是要积极构建创牌梯队。进一步细化争创品牌企业的发展规划,排出一批基本具备条件、发展后劲足、前景好的企业,分层次抓好培育发展工作,建立扩大争创品牌企业的后备队伍。各分局要积极引导企业创牌,促进我市确保着名、知名商标申报数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

同时,要继续做好品牌兴农推动工作,积极发挥工商作为商标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或骨干企业,以商标为纽带,实施“主导产业+优势品牌”战略,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行“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上市”的策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重点围绕优质稻米、特色水产、优良家禽、特色蔬菜等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产、竞争力较强、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副产品企业商标。二是积极帮助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和保护与培育工作,对已申报注册的证明商标,要积极加强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联系和沟通,力争年内完成注册工作。

七、抓商使用规范管理、做好“三牌”检查工作品牌商标贴牌、商标印制以及品牌专卖是保护商标专用权的重要关口。年,要把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作为构建和谐商标品牌市场的重要一环抓。一是要开展好贴牌加工企业、商标印制企业和专卖店(场)专项执法检查,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展全市定牌加工企业、商标印制企业和专卖店(场)专项检查,从源头上遏制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二是要将我市现有的着、知名商标企业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发挥“华东六省一市”和“淮海经济区”商标保护协作网的作用,与企业联手协作,开展跨区域的打假行动,依法对品牌商标进行特殊保护,为品牌企业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要指导企业加强商标的自我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商标信息网络,增强市场预警功能,不断增强企业自我防范意识。四是要进一步强化部门保护协作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行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推动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八、抓日常广告监测,做好违法广告整治工作、做好利用新闻媒体的广告监测工作,努力净化广告主流媒介市场秩序。

年,我们要继续按照扬州局及我局《广告监测制度》的要求抓好广告监测工作。一是开展日常监测,依据监测情况形成《广告监测情况通报》,及时向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相关广告者通报监测对象的违法率、违法量、主要违法表现等;二是迎接并配合扬州局开展1-2次的集中广告监测和互查活动;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根据监测结果,严肃查处并曝光一批典型广告违法案件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并将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共同加强管理。

以查处医疗美容等违法广告整治为重点,促进广告市场长效化管理。

一是根据省市局工作意见精神,对广告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虚假违法广告,特别是利用新闻媒体的虚假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房地产和致富信息广告,进行集中治理,严厉打击。并适时与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联手开展行动,整治我市的医疗、药品、食品、医疗器械经营秩序,重点加强对国庆、中秋、元旦等节日期间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未经审批擅自、篡改审批内容及宣传疗效的保健食品广告,与其他职能部门一起共同维护保健食品市场秩序。同时,加强房地产广告和印刷品广告监管,重点加强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的检查,及治理房地产企业投资增值、回报率等违法宣传。二是加强广告审查员培训,提高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和自律水平,促进其能够依法广告,巩固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管理体系。三是根据扬州局意见精神,在全市逐步实施媒介广告信用评价管理,将媒体广告经营资格检查情况、媒体广告的违法率、违法量、虚假广告及其他严重违法广告的数量等列为广告信用指数评价指标,对媒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将评价结果定期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四是加强户外广告监管,严格把关,凡广告未经登记和未标明广告登记号以及内容违法的,要严肃查处。五是继续加强和完善广告协会建设,交流各广告经营单位经营情况,通报主要违法事实、违法量和违法率,尤其是发挥好协会的“三自”作用,共同维护和促进我市广告经营市场的经济秩序。

第5篇

吉林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农产品流通和营销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发展到452个,年成交额700多亿元,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共302个,占市场总数的67%。其中,批发市场137个,占市场总数的30%,年交易额达504亿元,占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72%。在批发市场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6个,年成交额232亿元,占批发市场成交额的46%,占农副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33%。批发市场尤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促销中发挥着显著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作用。

深化市场开发

2011年,吉林省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积极开展农业展洽活动,全年在长春、四川、河南、海南、上海、广州、香港和韩国等地共筹办和参加了长春农博会、中国农交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洽会、海南冬交会、上海有机食品博览会、广州绿博会、香港吉林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和吉林长白山人参产品推介会等8个展洽活动,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2.6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项目近212 个,引进和利用资金达200多亿元。通过举办和参加展洽活动,一大批跨区域、国际间农业合作开发项目在吉林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地拉动了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市场占有率,吉林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切入点,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大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创建工作。一年来,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确认3766个品牌,其中2011年新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56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10个;通过“名牌农产品”认定培育1257个品牌,其中吉林梅河大米等25种农产品曾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有880个产品被吉林省政府认定为吉林名牌农产品,有352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长春农博会名牌产品;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大米和人参两大品牌,其中吉林“鼎吉”大米加盟企业14户,吉林“长白山人参”加盟企业19户,产品86种;通过国内外的农交会、农博会、招商会等洽谈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上述各类品牌。通过培育和创建品牌,吉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企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品牌效应利润。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农特产品质优量大。2011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4.2亿斤,比2010年增加65.7亿斤。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省农委根据市场需求,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在吉林农网和吉林农业报上开设专栏,适时报道吉林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产销情况。2011年通过网上推介企业近千家、2000多种产品,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35亿元。

专门举办农产品产销衔接会和推介对接会。2011年,吉林省先后在长春举办了农超对接会及玉米产业高层论坛,在韩国和香港、海南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吉林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和吉林长白山人参推介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8月,长春农超对接会组织70多家大型农产品超市、批发市场等采购商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供应商参加活动,签订农超对接项目23项,订单金额5380多万元。

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对接试点。2010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成功开展了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2011年扩大到20个县、500个终端网店,网上交易品种由化肥、农药等生资产品扩展到农产品。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已开始启动。通过这一探索,逐步实现农民足不出户卖出产品、购进所需生产资料。

加强市场监测预警

为合理引导农民调结构、抓生产、促销售、保增收,吉林省紧紧围绕主导农副产品玉米、水稻、大豆和蔬菜开展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提高市场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前瞻性。一是开展蔬菜价格监测。2011年年初,针对蔬菜价格上涨过快状况,及时启动了蔬菜价格周监测,秋菜上市期间,又启动了地产秋菜价格周监测,形成10多篇监测分析报告。二是开展新粮上市价格周监测及走势分析。自新粮上市以来,对新粮玉米、水稻、大豆价格开展周监测,形成报告13期,向农业部报送水稻价格监测报告10期,撰写《玉米、水稻、大豆新粮价格走势分析报告》、《关于吉林省玉米新粮购销形势分析及有关建议的报告》等监测分析报告10余篇,其中《玉米、水稻、大豆市场趋势分析》被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信息工作简讯》采纳刊出。三是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效益分析。通过2011年9月和12月两次对全省15个基点县的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准确详实的《2011年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的报告》。四是开展经常性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监测。通过吉林省“百村千户”调查系统,对全省各地上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每月编辑出版两期《市场信息简讯》,全年共24期,对全省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进行全年经常性监测。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报告和向社会有关信息,对领导宏观决策、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和消费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以促进农产品营销、保障市场供给为目标,进一步强基础、拓市场、促衔接、抓预警,建设和完善城乡统一、布局合理的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流通效率,促进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扶持物流园区建设

按照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合吉林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努力,在中部长春市启动建设一个集大宗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交易配套、资源流与信息流互动、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东部通化市启动建设一个集特产品和药业为主体的吉林特产品物流园区,在西部白城市启动建设一个集杂粮杂豆和畜产品物流园区,逐步形成完善的“中粮东特西杂”的吉林省市场流通区域格局。

实施农产品市场提升工程

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部定点市场,广泛开展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创建工作,升级改造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全省9个市州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

抓好会展经济,拓展农产品市场

2012年,吉林省将筹办和参加5个重点农产品展洽活动,包括第十一届长春农博会、第十届中国农交会、中国绿博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点筹办好第十一届长春农博会和抓好第十届中国农交会的参展工作。通过会展活动,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吉林省优质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

推进产销衔接

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企业和大型超市、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产销各方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批对接”活动,努力建立长期的稳定产销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应用网点,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和交易量,让越来越多的产销各方尽早享受现代信息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第6篇

- 深入、透彻分析产业环境、产业链竞争现状、生命周期与商业模式;

- 深入、翔实的市场研究数据。基于重点厂商重点产品的深度研究,提供对市场结构、价格段、区域分布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 我们利用并依托对彩电市场的深刻理解,对品牌进行全面、深刻的竞争分析。从市场格局、竞争策略、swot分析等多个维度,区隔领导者、挑战者等四象限归属。评点市场成功要素;

- 准确把脉用户消费行为及消费需求,聚焦消费者重点关注因素;

- 科学、完整的未来发展预测。建模回归与专家校验,并与相关产业环节进行关联分析,确保给出有价值的产业趋势分析与市场定量预测结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手机市场构成要素分析

一、手机产品购买主体构成分析

二、手机产品市场购买力分析

三、手机产品市场购买欲望分析

第二节 中国手机市场主要品牌分析

一、国外主要企业品牌分析

1. 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2. 主要品牌在华发展历程及成功失败经验教训分析

二、国内主要品牌分析

1. 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2. 主要品牌在华发展历程及成功失败经验教训分析

第三节 XX年中国手机市场运行数据分析

一、XX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销售情况分析

1. 销售总量分析

2. 主要销售区域分析

3. 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二、XX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供给情况分析

1. 国内市场主要供给量分析

2. 供给来源构成

3. 供需格局分析

第二章 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能力及未来需求规模分析

第一节 XX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能力现状分析

一、中国手机产品购买要素构成分析

二、手机产品替代产品威胁分析

三、主要消费领域消费能力对比分析

第二节 影响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能力主要因素分析

一、购买者的购买目的及主要用途

二、购买者所处的消费环境

第三节 中国手机消费市场独有特征分析

第四节 中国手机市场增长潜力及驱动因素分析

第三章 XX年中国手机市场需求特点及需求潜力分析

第一节 中国手机市场主要消费统计数据定量分析

一、总体销量数据分析

二、分区域市场数据分析

三、消费领域分布数据分析

第二节 XX年中国手机产品区域集散地分析

第三节 XX年中国手机产品城市、农村消费市场分析

一、城市、农村市场表现特征

二、城市、农村市场主要需求差异分析

三、城市、农村手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中国手机市场潜在需求领域开拓及需求潜力

一、手机市场潜在需求领域发展情况

1. 主要潜在需求领域介绍

2. 当前该领域需求情况

二、潜在需求市场需求潜力预测

第四章 中国手机市场销售渠道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主要营销模式分析及比较

第二节 中国手机市场销售品牌研究

一、区域热卖品牌

二、龙头企业动态

第三节 中国手机市场标杆企业销售模式分析

一、国外品牌企业

二、国内龙头企业

第五章 开拓中国手机产品销售市场主要策略

第一节 中国手机产品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及模式

第二节 影响中国手机目标市场策略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资源特点

二、产品及市场特点

三、竞争者策略选择

第三节 中国手机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一、无差别性市场营销策略

二、差别性市场营销策略

三、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

第四节 开拓中国手机产品潜在需求市场策略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独家策略建议

第一节 关于中国手机市场消费潜力相关研究观点及结论

一、关于XX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判断结论

二、关于XX—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主要数据定量判断

三、关于XX—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潜力整体变化趋势的判断

第二节 关于中国手机市场需求特点判断的主要观点

一、手机市场需求构成的判断

二、XX—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下游消费领域构成变化趋势的判断

三、XX—2018年手机市场替代品替代性趋势判断

第三节 华经纵横独家策略建议

一、对拟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企业的策略建议

二、对已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企业的策略建议

【部分图表】

图表 手机产品购买主体构成

图表 国外主要企业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图表 国内主要企业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图表 XX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销售总量

图表 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分布

……

图表 中国手机市场产品市场需求特点

图表 中国手机市场产品国内市场主要供给量

图表 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供给来源构成

图表 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供需格局

图表 中国手机产品购买要素构成

图表 中国手机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

图表 手机市场中国区域集散地

图表 城市、农村市场主要需求差异分析

图表 手机市场主要营销模式分析

……

更多

北京君略产业研究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

? 我们擅长编写下列类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 用于融资、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 用于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用于申请土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用于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用于申请政府补贴的可研报告

? 用于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研

?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研报告

北京君略产业研究院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所独有的优势:

1. 我们具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证书

2. 我们具有庞大的专家资源及政府背景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是由北京北京君略产业研究院咨询有限公司打造。专家团队均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项目运作经验是保证圆满解决客户需求的最大保证。院投资项目研究室现有70余名专职及兼职咨询专家,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11人,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10人,80%以上专业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既有业内一线资深人士又有通晓专业理论分析方法,熟谙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的研究型人才。

3. 我们具有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丰富经验

第7篇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工商局的指导下,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推进农产品品牌发展,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取得良好成效。截止目前,全县有各类农产品有效商标235件,其中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同时,我局今年已经正式向县委县政府呈送报告,拟将粉条、黄牛、筠姜作为我县待申请地理证明商标进行打造。

一是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库,实施精准培育。

认真核对和梳理全县农业品牌商标,对其商标注册和著名、知名商标认定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培育库,按照地理标志、著名、知名商标三个类别层级,实施分级、分层、分类培育,主动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形成“培育一批、扶持一批、申报一批”的商标品牌梯度培育模式。对未注册商标的,及时提示申请注册,提供跟踪服务,指导其及时正确办理农产品商标的设计、注册等有关事项;对已注册商标的,鼓励其发挥商标价值,打造著名、知名商标,并适时引导条件成熟的地理标志开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开拓海外市场。

二是构建双向联系机制,加强行政指导。

全县6个工商所均确定了农产品商标联络员,依托商标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推行送法上门、宣讲上门、咨询上门、维权上门、培训上门等“五上门”服务,对我县重点商标使用企业开展商标助

企大走访活动,引导农产品企业制定完善商标使用制度,指导商标权利人依法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提高商标管理水平,总结、推广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使用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截至10月,我县工商系统共开展上门宣传咨询活动35次,与企业商标管理人员座谈18次,对农业品牌商标使用企业开展商标助企大走访活动4户。

三是加强绿色食品商标品牌培育创建。

探索、完善和创新商标战略发展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商标监管效能和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我县茶业产业、肉牛产业等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创建工作,指导企业积极依法认定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并在经信部门的配合下给予政策倾斜。

四是支持小微企业商标快速发展,实施农村经济转型精准扶贫。

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发展注册商标,打造知名商标,争创自主商标品牌,运用商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企一标”精准扶贫工程,积极实施“精准扶贫送商标”等活动,努力提高小微企业商标拥有率。

五是紧紧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大做强商标品牌。

充分发挥我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叫响生态、绿色牌,支持企业及组织利用市场手段,对现有品牌进行必要整合,对已获得著名商标称号的,要继续加大宣传力

度,搞好深度开发,提升档次,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商标发展机制,着力营造商标发展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农产品商标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六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加强农业品牌的规划,统筹谋划,分层推进,积极构建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不同层次的品牌发展体现。构建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集群。着力抓好“苦丁茶”“红茶”区域公共品牌的保护和推广力度。加强部门配合,以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推广、农产品品牌保护为重点,系统谋划设计,鼓励企业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品牌支撑。加大品牌指导力度,以品牌指导为引擎,变无序推荐为精心孵化,壮大全县农产品品牌队伍。把指导、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用品牌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同时以品牌指导为利剑,变个案查处为机制保障,保护企业品牌权益。

第8篇

关键词:邮储银行;品牌定位;知名度;满意度

一、引 言

年3月20日。经过九个多月的筹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品牌建设对于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成功的邮储银行品牌可以提高信誉度、美誉度和认知度,更好地锁定客户群、提升客户忠诚度等,这样有助于银行的营销。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邮政储蓄和邮政存在着特殊关系,虽然可以获得邮政的品牌资源,但是也会让公众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认知停留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老化认识上,品牌建设可扭转公众对邮政储蓄银行误读。

二、邮政储蓄银行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意识,尤其金融意识欠缺

由于历史原因,邮政储蓄经营具有特殊性,经营功能和业务内容均受国家政策的限制。由于中国邮政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义务。所以几乎每年都出现亏损。为了实现企业正常的运营,用邮政储蓄的盈利来弥补亏损。邮政储蓄的颇丰盈利,是因为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但其自身的竞争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更没有品牌意识,只是为了实现盈利来弥补邮政业务的亏损。另外,由于多年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邮储银行没有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维,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品牌价值。

(二)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

银监会对邮储银行的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与其他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新农村建设。可见邮储银行的建立主要服务于三农。虽然截止到2008年年末。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超过3.6万个,是国内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但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统计,在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来看,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要多于邮政储蓄银行,其经营经验也相比不足。因此。邮储银行应当把城乡结合起来。针对城乡的特点,对目标客户分别定位。

(三)品牌宣传力度不足

在全国整顿农村基金会时,各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却引发邮政支局所“挤兑”。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人们对其信用度不高。而大型国有银行的每年广告投入额均超过2亿元,对品牌宣传力度不断加强。邮储银行除了做一些户外广告和报纸广告外,较少采用影响力度大的电视媒体等。即便存在宣传费用有限问题,但这也跟管理层品牌宣传意识欠缺有很大关系。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银行在进行品牌定位时,要充分分析企业客户群的特色,并结合自身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定位。由于邮储银行的网点大约2/3都分布在县域及县域以下的农村。并借助邮政遍布城乡的网络平台,服务范围能够到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触及的偏远地区,因此,其主要市场是县域及县以下地区。但是农村金融存在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弊端,所以作为一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也应重视城市市场。因此,邮储银行应利用拥有的城乡两个网络市场,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趋势下,实现城乡联动发展。鉴于其成立不久。金融机构经营经验缺乏,应以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基础性服务为主。从整体上看,应将客户群锁定为中低端客户,主要包括农民、学生和一般工薪阶层。并且针对农村和城市市场客户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定位。在农村市场,应该强调安全性,给农民一种稳妥的感觉;在城市市场,应该强调便利性,给学生和工薪阶层一种方便快捷的感觉。

(二)加强品牌推广,提高知名度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工具主要有人员营销、广告、‘公共关系等。银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提供的多为无形服务性产品,因此采用人员营销使得产品更加形象。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人员占比不大。应当注重增长人员数量,并且在进行营销之前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对产品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向消费者宣传。

第9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报道;报道策略;信息传播模式

随着新闻理念的发展和报道实践经验的丰富,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愈来愈趋向客观性和科学化。然而媒体在该领域的报道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负面报道密集出现声势浩大,而正面报道比例不足且深度不够;媒体的报道范围多集中于国内的小工厂小作坊,对大企业大品牌以及国际品牌的监督明显不足;媒体关注的焦点以城市消费者和城市食品市场为主,对农村消费市场及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却缺乏平衡的关注。这些问题一方面容易引发负面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媒体监督的漏洞。如何进一步完善报道,在最大限度规避负效应的同时,为受众构建客观和谐的消费环境,成为当前食品安全报道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正面报道,实现信息的全面和横向平衡

传播学关于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1]215。

综观近年来媒体关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负面报道、揭露性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2001年的“南京冠生园月饼馅儿”事件到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再到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直至2011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这些报道一方面让消费者了解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及其为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另一方面,这种有取舍的选择性报道,负面新闻的连续冲击,使观众对消费现状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符合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为实现信息的全面和横向平衡,媒体报道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媒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综观我国近几年的食品安全报道,一般都遵循这样的传播模式:出现问题—媒体进行报道—相关部门介入并进行查处。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媒体都是充当“先锋”,率先对发生安全问题的厂家或者品牌进行曝光,报道迅速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相关职能部门在事发后匆忙介入,调查、取证、惩处,但是与报道引发的社会影响相比较,总显得那么迟缓,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公众恐慌和社会信任危机,很难因为相关部门事后采取的补救行为而消除,其结果是,公众抱怨职能部门不作为,职能部门责怪媒体“添乱”,而媒体记者在报道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多采用“暗访”的形式,扮演私家“侦探”角色,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在报道后还要承担被威胁和吃官司的后果。同时,由于记者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在对食品安全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把握上,很难做到准确无误,为报道引发负面社会效应埋下了隐患。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和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二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未能及时地将科学的评估结果通过媒体告知消费者,导致科学家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存在分歧。因此,加强媒体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必然要求。

2011年9月各大媒体关于地沟油的报道,体现了这种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效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报道模式正初步走向科学化。此次事件中,媒体和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报道由公安部门就地沟油的调查和查处结果开始,通过新闻媒体,向观众介绍案件查处的具体过程、地沟油在市场上销售的详细状况及其危害程度。尤其是对地沟油的流向和辨别地沟油的大致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众的盲目恐慌。之后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共同开展地沟油鉴定方法的研究的报道,展示了政府为食品质量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增强了观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2011年10月发生的“思念毒水饺”事件的报道,从北京工商局“思念三鲜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查结果切入,并通过对专业人士的采访阐释该病菌的危害性。可以说,报道模式和报道内容都做到了科学化。调查中八成消费者表示不会再购买“思念水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思念食品公司在事件中不能积极应对。因此,信息传播模式的健全和完善不是仅靠媒体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其次,要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与普及。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环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不仅需要知道什么不能吃,更需要知道什么能吃、什么能放心地吃。然而当前的现实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认知。消费者在消费时除了查看品牌和生产日期外,对食品的质量检测标准知之甚少,品牌依赖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的消费现象。一旦某个大品牌爆出安全问题,消费者的信心就会遭受沉重打击。在瘦肉精事件中曝光的肉制品品牌双汇就是其中一例,且在此后各种媒体尤其是网媒关于双汇质量问题的报道接连不断。多年信赖的大品牌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此类食品时感到不知所措,本能地从回避风险的消费理念出发,他们必然会对安全的火腿食品也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对整个肉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产生怀疑。因此,媒体应高度重视信息对称问题,加大对辨别食品安全知识的报道,使消费者既可以及时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又可以提高食品质量辨别能力,从而减弱其品牌依赖心理。同时,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引导,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从多方面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信息和服务。

进行连续报道,实现信息的公正和纵向平衡

传播学指出,受众接触媒体尤其是收看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是监测环境,从节目中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以调整自己的行为[1]182。媒体在报道事件并引发广泛关注后,要对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持续关注,及时报道问题的发展变化和最终处理结果,最大限度地消除消费者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媒体不仅是问题的揭露者,也应该做社会的“解压阀”,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推动者和公众恐慌的平息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食品安全报道不能以披露和爆料为目的,事件始于媒体也应止于媒体,媒体报道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不了了之。

2010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关于小龙虾的报道,就是通过连续报道实现信息平衡的极好范例。2010年9月5日,《每周质量报告》播出《小龙虾疑云》,对南京等地的消费者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事件进行了报道。节目中,专家分析认为,导致食用者患病的原因很可能是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尤其是“未知的生物毒素”更是使消费者对小龙虾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南京的小龙虾市场出现价跌量少的状况。9月12日《每周质量报告》继续推出《小龙虾事件追踪》,通报了相关部门对事件的调查情况,就小龙虾到底还能不能吃这个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专家解答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可防可控,不必因噎废食。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连续报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公众恐慌,要恢复消费者对被曝光企业和品牌的信任和信心,需要被涉及的企业正视自身问题,严把产品质量关,杜绝安全事件再次发生。

在瘦肉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从销售“健美猪”猪肉的市场到“健美猪”的运输销售环节,再到“健美猪”生猪喂养环节,抽丝剥茧般地最终查出“健美猪”的真相。节目播出后,栏目组派出多支报道队伍到节目中涉及的所有重要地区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同时,其他知名栏目也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和深入点评。整个频道各个栏目在当天及此后的一段时间,都将瘦肉精作为报道内容和重点关注对象,使节目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在此后更长时间的连续报道中,更是从围剿瘦肉精到直击瘦肉精大案,再到后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从报道方式和报道规模上来看,后续报道追根溯源有始有终,彻底挖掘事物本质。报道促使有关部门迅速介入,采取强有力措施依法查处。这让消费者看到了政府治理食品质量问题的决心,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情绪。但是媒体和政府行为并不能彻底消除消费者对于涉案肉制品品牌甚至整个肉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的怀疑,从瘦肉精事件曝光到事发后的几个月时间,关于某品牌火腿肠的负面信息接连不断,从火腿生蛆到火腿腐烂的报道在网媒上隔段时间就会出现。如果企业不采取积极措施,从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很难再次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扩大报道范围,实现监督层次和监督领域的平衡

近年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涉及食品消费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影响广泛,但在监督层次和监督领域上,依然存在着漏洞和不平衡的现象。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监督小企业,又要关注大品牌大企业。目前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对象虽不乏大企业大品牌,但总体上还是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中国食品协会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食品加工制造商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70%左右,这应该是食品安全报道将其作为监督重点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知名大企业和民族大品牌甚至质量免检的标签也并不意味着其质量的绝对安全,这一点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可见一斑。大企业、民族品牌不仅牵涉人数多、涉及范围广,而且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层面和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都远远超过小企业小作坊。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对大企业大品牌实行合理监督,更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大企业大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既要监督国内企业和民族品牌,又要关照到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的质量问题。媒体只着眼于对国内食品企业的监督和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民众对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的信心,催生其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和追捧。目前国内奶粉行业的现状就是极好的例证。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国人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的信心严重受挫。此后接连不断关于“三聚氰胺奶粉复活”的报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三聚氰胺牵涉的只是个别奶制品品牌,媒体在事后也进行了连续报道对此予以解释,甚至多次公布三聚氰胺检测结果和品牌名单,但是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消费心理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舍弃国产奶粉选择洋奶粉,导致香港、澳门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此后,又有媒体关于“皮革奶”的失实报道,更是使国产奶粉和国内整个奶制品行业雪上加霜。然而,未被曝光的洋奶粉就是绝对安全的吗?《每周质量报告》2011年2月27日播出的《国产奶粉的危与机》报道,2010年3月至7月,因质量问题遭遇我国退货的洋奶粉总量超过450吨,涉及多个品牌。事实上,人们对洋奶粉的营养成分和质量安全状况知之甚少,主要是依靠奶粉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进行判断。媒体对于洋品牌和跨国企业监督的缺失,造成信息的严重失衡,使得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认知出现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在理解和选择上的误区。

第三,要兼顾城市和农村食品状况监督的平衡。占食品行业70%的食品作坊大都位于农村或者城乡接合部,但是媒体监督的重点却大都放在城市。原因之一是城市居民对食品质量的关注度较高,同时相关的监督检测措施比较到位。综 合考察城市消费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会发现,农村食品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更严重。《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市场时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无标签、标志的食品占18.40%,假冒伪劣产品占18.00%左右,过保质期的食品占15.60%,注水肉、病害肉占13.2%。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生熟食品不分区域销售,卖鲜肉的案板两三天才清洗一次仍是常见现象[2]。各种“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普遍流向农村市场。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味道好”且价格低廉的小食品,非常受农民尤其是农村少年儿童的欢迎。长此以往,必将给农村消费者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媒体应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大和完善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力度。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问题食品和无证生产小作坊的曝光力度,净化农村食品市场,保障农民食品安全,促使城乡食品市场状况趋向平衡,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由食品供应安全向食品质量安全转变期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在食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全球性问题。媒体工作者作为“船头的瞭望者”,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任重道远。媒体既不能错设议程扰乱受众认知造成社会消费恐慌,也不能畏首畏尾放弃自己的监督职责。对此,媒体应保持科学的认识和冷静的判断,采取多种策略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报道,用发展的思维和平衡的理念,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食品消费环境,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35-03

一、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新疆政府及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源积极支持新疆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产品出口配套基础设施,系统装备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都实现了飞跃发展。

2005—2010年,中央对新疆投入财政资金41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新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示范县项目建设,重点配备了一批相关设备和设施。2009年,新疆大力实施向西开放战略,集中资源完善配套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新疆发展对外贸易的软、硬实力;努力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核心,辐射整个中亚的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重点建设伊犁、喀什、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等口岸,开辟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新疆向西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初具雏形。

(二)出口促销平台搭建方面

新疆经过几年大力发展基地农业后,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应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展销平台,合力打造新疆自身的农产品外销平台,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2009年,新疆组织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农产品交易会;组织筹办了新疆农产品北京展示交易会、中国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高峰论坛暨特色林果产品洽谈会、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广州)交易会等展示会,签约金额达250多亿元,显著提高了新疆农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009年12月新疆再次召开了“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工作,构建新疆特色农副产品畅销国内外的长效机制。新疆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充分重视农产品对外促销工作,2010—2012年每年划拨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

(三)政府间经贸合作方面

2004年11月,中哈两国海关成立了中哈合作委员会口岸和海关合作分委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两国口岸和海关领域通过合作和交流,大幅提高了边境口岸通行能力,进一步优化整合双方的口岸资源和功能,为新疆农产品向中亚地区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5年9月,中哈两国海关针对两国共同边境口岸实施联合监管进行试点工作。2007年8月,中哈两国海关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财政部海关委员会关于海关联合监管第一阶段的实施规则》,试点工作于2007年12月在都拉塔(哈萨克斯坦称为科里扎特)口岸正式展开。2008年,吉木乃(中)—迈哈布其盖(哈)口岸也被纳入进行试点。在“统一单证”期间,进出境上述口岸的报关申请人只需用同一份海关单证就能完成双方海关分别申报。由于农产品贸易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双方海关互认《载货清单》的通关模式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压缩了农产品海关滞留时间,降低了农产品贮藏保鲜成本,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

2009年8月21日,乌鲁木齐海关与塔城地区行署签署了《进一步提高塔城地区外贸发展水平合作备忘录》,乌鲁木齐海关在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开辟果蔬出口“绿色通道”,构建巴克图口岸的“大通关”通道,扩大塔城地区农产品出口。海关部门一方面在报关口岸设立“果蔬出口专用报关窗口”,优先办理手续;另一方面采取集中申报、先装车后申报或边申报边查验的通关模式,实行“提前申报,货到验收”和“预约通关”等通关便利措施,缩短办理通关手续时间。

(四)标准体系建设方面

2009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克服财政困难,专门划拨5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加快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同时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全疆范围内推广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视科技支撑项目研究储备,在全疆大范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五)品牌建设方面

“十二五”时期,新疆每年投入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和首次获得新疆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相关项目立项、审批或核准;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职业培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技术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基金、品牌发展资金安排及出口信用保险、名牌出口商品评定等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

二、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新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日益重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疆地产农产品先后获得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殊荣,地方名牌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对于新疆这样一个拥有丰富的特色、高品质农产品资源的农业大区,还远远不够。首先,一些绿色、有机农产品没有及时申请注册品牌,或者有了品牌却没打开市场。一些企业对农产品品牌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品牌价值的了解;中小私营农产品出口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企业科研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强势品牌。其次,品牌的市场定位不明确。新疆地产农产品污染少,品质好,但出口到国外市场后,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国外市场上与他国普通低价农产品混同销售,优势得不到体现,影响了自身品牌的推广,进而影响了农产品扩大出口。第三,新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新疆农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不利于出口市场的扩大。

(二)信息服务滞后

新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信息系统,对周边的市场缺乏细致的了解。由于没有及时掌握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信息,农产品生产者仅凭经验来确定农产品产量,使生产与市场脱节,遇到出口市场需求下降时,就势必造成库存积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另外,中亚市场是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部分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政治环境不稳定,海关政策多变,如果不能及时对政策变化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就易造成货物通关受阻,造成延误交货或者增加额外成本。

(三)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新疆现阶段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信贷、出口保险等金融服务。农产品出口企业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规模所限,经常受到资金短缺、融资难的困扰,尤其是在农产品出口旺季,由于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收购足够的原料用来扩大生产,限制了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另外,出口的农产品检验程序繁杂,受到各种严格的质量标准制约,因而农产品出口风险大。但中小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担保企业,这也成为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原因。

(四)行业协会作用尚未很好发挥

新疆农产品行业协会近年发展速度很快,各地也都相继建立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是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新疆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足。一些农产品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重,没有很好地发挥农产品出口商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传递作用;组织协调不力,服务内容单一化,不能代表整体利益,带动作用较弱,没有完全发挥出行业协会对新疆农产品出口的指导促进作用。

三、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的对策

(一)打造知名品牌

借助政府对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内涵,重视技术研发,注重加工工艺技术和设施标准升级,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按照国际食品标准进行加工生产,保持品牌的延续性,形成具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重视广告宣传,维护好已有的新疆农产品品牌。可以实行产品品质分级制度,为不同品质的产品做好市场定位及包装设计。提升品牌营销策略,制订品牌农产品的海外市场营销计划,并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建立信息系统

应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出口信息系统和敏感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向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企业提供出口市场信息服务。政府要建立部门负责制,明确专门部门跟踪和监测重点出口市场,提高工作效率,在第一时间向出口企业通报相关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变动、突发疫病疫情、质量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措施新要求以及贸易摩擦和农业谈判等动态,细化出口农产品的统计分析工作,深入开展国外农产品市场调研,向出口企业通告主要进口国地区并提出政策、市场动态信息新疆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建议,及时重要出口农产品的月度报告等公共信息。

(三)完善金融服务

第11篇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玉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特征和作用[J].企业导报,2010(2):107-108.

[3]朱玉林,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分析[J].求索,2006(7):35-37.

[4]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2-144.

[5]胡正明,蒋婷.区域品牌的本质属性探析[J].农村经济,2010(5):89-92.

[6]吴传清,周勇,刘宏伟.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封校规避方略[J].商业时代,2010(4):105-107.

[7]张晓凤,金起文,杜杨,等.绿色农产品的“柠檬效应”及其营销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918-15919.

[8]别莲蒂.企业品牌伞策略:影响企业名称背书效果之因素探讨[R].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2000-2001.

[9]朱辉煌,卢泰宏,吴水龙.企业品牌策略新命题:企业-区域-产业品牌伞[J].现代管理科学,2009(3):56-58.

[10]别莲蒂,郑秀伦.影响企业品牌伞策略背书效果的因素[J].中山管理评论,2004,12(2):269-305.

[11]曹艳爱.农产品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11(6):168-173.

[12]曹艳爱.论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背书效果的影响因素[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46-50.

[13]李洋,肖旭.子品牌策略浅探[J].商业研究,2011(3):72-73.

[14]曹艳爱.农产品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中“伞品牌”的作用机制——一个概念模型[J].焦作力学学报,2010(4):39-43.

[15]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52-53.

[16]周云锦.品牌伞的形成路径及研究主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1(5):73-77.

[17]熊爱平.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177.

[18]林东升,黄合水.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34-140.

[19]张挺,苏勇,张焕勇,等.论区域品牌的营销[J].管理现代化,2005(6):35-37.

[20]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9):165-168.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海龙,唐小飞,邓琪.特色农产品企业品牌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3):205-210.

[2]喻文,武宜启.让品牌继续壮大:符离集着力打造烧鸡产业侧记[J].中国食品,2012,10(5):57.

[3]余明阳.“整合营销传播”挑战中国广告业[J].中国广告,2003(7):16-17.

[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6]让·诺尔·卡菲勒.战略性品牌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杰弗里·兰德尔.品牌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8]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1]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3):34-36.

[2]蒋廉雄,朱辉煌,卢泰宏.区域竞争的新战略:基于协同的区域品牌资产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5(11):107-116.

[3]张静.贵州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1):53-54.

[4]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EB/OL].[2016-05-09].http://sipo.gov.cn/zcfg/gjty/201509/t20150902_1169651.html.

[5]罗希特·巴尔加瓦.匿名的香蕉为什么不热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陆娟.品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启示[J].财贸研究,2003(5):114-116.

[7]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推广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28):213-214.

[8]尹盛焕.中国消费者对韩国产品选择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9]黄胜兵,卢泰宏.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4-9.

第12篇

一、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1、标准化工作:

备案企标218家,国、行标登记286项,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新培育采标产品40只;完成省农业地方标准立项2项,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6项,16项农业企标复审工作。

2、计量工作:

检修各类计量器具5万多件,其中强制检定15000多件;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98%、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96%、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均达到92%以上;抽查商品定量包装265批次,合格率83%;25家企业通过了计量保证确认,45家企业通过了计量合格确认,47家加油站计量合格。

3、质量监督工作:

完成上级下达的定检任务209批次,完成各类产品质量检验3400批次;进行农产品农残检测6325批次;处理上级交办的不合格产品企业41家;申报国家免检产品28只(含4只复审)。

4、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组织完成46家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申领和到期复审工作,对17家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

5、质量管理与认证工作:

积极做好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认证工作,企业完成贯标50家。

全市共有8只产品申报中国名牌,申报省名牌和苏州市名牌150只。完成许可证年检98家,新申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家;为110家企业办理了电子监管网入网注册手续,9大类69种产品涉及企业已有52家入网,其中赋码上市21家。

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接受锅炉安装开工告知190台,锅炉发证220台。接受起重机械安装开工告知420台,接受电梯安装开工告知190台,接受压力管道开工告知110项,压力容器发证600台,数据库外新纳入管理的压力容器350台。

对各类特种设备管理、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发证5392人次。

7、两码一卡工作:

办理代码证书3696张,办理IC卡2135张;条码新发展成员单位21家,续展60家。

8、执法、打假工作:

出动执法人员1479人次,检查生产经销企业1086家,立案107件,结案93件(其中08立案中结案的58件),案值10万元以上大案要案18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品标值813.34万元,取缔制假售假窝点5个。提出稽查建议、责令企业整改250家。

二、围绕一条主线,推进三大战略

围绕“把常熟打造成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制造基地”这一主线:

一是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根据中国名牌评价目录,举办企业申报材料说明会和走访动员,对符合条件列入申报计划的企业实施专人跟踪指导服务;同时,抓好名牌梯队培育,积极动员企业申报省名牌、苏州市名牌以及国家免检产品。

二是稳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对全市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标准化管理数据库,5家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受到了市政府的奖励;推荐东南塑料有限公司申报酚醛模塑料标准化技术工作组,指导开展高新技术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自主创新标准化项目1个并申报省级立项,循环经济标准化项目1个并被列入省级试点;指导2家企业申请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完成了三家企业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的确认工作。加快服务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启动了滨湖风景区标准化试点工作。

三是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回头看,编写了“常熟市质量兴市活动持续改进报告”,提出了更新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入网工作,不断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2家企业积极争创江苏质量奖、4家企业列入复评,12家企业争创苏州市质量奖。

三、确保两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全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制订了《常熟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主管责任制度》,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责任的落实。高度重视涉奥食品质量安全,制定《供应奥运城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抽调食品生产监管科、稽查大队以及质检所的食品监管人员对21家涉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驻厂监管。继续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完成5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年度报告的审核,现场核查7家;组织开展了茶叶、食品包装材料专项执法检查以及28类食品安全大检查。

二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全面开展小锅炉专项整治,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锅炉安全管理的有关意见》,并由市政府转发,对服装城和虞山镇莫城、方塔等小锅炉集中使用地区开展了重点整治,目前已进入全市各镇的全面整治。全面落实排查出的有隐患的129台吊运熔融金属的起重机整改;切实做好了内河码头吊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加强对使用环节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出动监察员、专业技术人员262人次、对开展节日和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检查,抽查企业140家,查出事故隐患82起,发出监察通知书17份,落实整改70起,有效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四、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重点抓好了地方特色产品红木家具的专项整治,对企业在执行标准、质量监控、出厂检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整治。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做好产品标准制修订备案工作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原料进货关,实施产品诚信自律承诺,并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此促进全市红木家具的健康发展。在全市开展了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目前已完成前期的普查摸底工作。上半年,我局还相继开展了一镇一品的扶持和治理,对超市货架、缝纫机台板等一些区域性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基础工作的指导和产品质量的监管,不断提升区域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是实施重点产品重点监管。开展了食品、特种设备、建材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相关产品的专项检查。查处了艾迪科食品(常熟)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的原辅材料案、海福钢金属贸易有限公司经销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的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案等案件,有效的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三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我局狠抓源头、抓大案,重点打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与健康及假冒国内外名牌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先后查获常熟支塘食品城销售假冒“大白兔”奶糖等名牌食品案、辛庄镇张桥违法印刷“今世缘”等名酒包装案等一批大案要案,从速从重给予了严厉惩处,使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保护了广大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利益。并对近年查获的约25吨货值60万元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了集中销毁。

五、落实惠民措施,促进民生改善

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惠农。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品牌农产品培育,开展咨询服务,落实推广措施,开展了省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积极配合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产品的申报工作,推动品牌农业向纵深发展;推荐上报了市常客隆公司承担农村连锁超市的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二是加强民生计量惠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在用计量器具、民用“三表”(电表、水表和煤气表)首检和周期检定监督管理;对市民关注的集贸市场计量器具、加油机、出租计价器等加强监管;继续做好了米、面粉、食用油等定量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抽查,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其次是净化农资和粮食收购市场。重点监督检查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四类农资以及粮食收购市场计量器具的配备、强检和预包装商品计量情况,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三是认真处理投诉举报维权。全力推行“首问负责”制度,以政务网、局长信箱、12365等途径接受投诉举报,查处了夏粮收购计量、超市食品质量等投诉举报129起,帮助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群众利益,为社会和谐贡献了力量。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业务水平。集中开展了学习十七大、市委工作会议、省、苏州市质监工作会议等精神,组织新职工进行上岗业务培训,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和执法岗位知识更新等培训,各科室、所还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共外派20余人次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和行风效能建设。首先是完善制度建设。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常熟质监局党风廉政与政风行风和效能建设责任考核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其次是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督察,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是创新执法举措。实行首查不罚制、公告整改制、处罚下限制,从今年5月开始全面推广“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

三是提高技术机构检测能力。质检所根据本市产业特点,扩项认定了安全检测项目,取得乙级安全实验室资质,开展了企业标准制修订的咨询服务、验证工作。计量所加大投入,实现了部分设备的升级换代,完成新建标项目和实验室项目检定员考核取证,加快四个新建标项目的落实;组织开展了医疗器具、拉力试验机和酸度计能力比对工作。

上半年,围绕年初既定工作目标,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下半年,我们将在上级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把我市打造成名优产品制造基地这一工作主线,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全力服务三大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恪尽职守,增强质监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

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名牌战略我们将对申报三级名牌和国家免检企业在基础管理工作、生产现场管理、申报材料组织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确保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技术标准战略。切实做好东南塑料有限公司酚醛模塑料标准化技术工作组和常熟市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循环经济标准化省级试点申报工作的指导;做好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省执行标准优秀乡镇验收、复查工作。以质取胜战略。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将货架、红木家具、钢结构、建材烧结制品专项整治引向深入,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确保我市国家、省、市三级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位于苏州市前茅。

确保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5类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备案的企业标准100%进行复审;完成企业质量建档工作,确保重点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稳步推进“属于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产品100%取证、对新获证产品100%监督抽查一次;边检查边督促存在问题的企业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确保10月底完成第一批5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4个100%目标任务完成。

确保两大安全食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市场准入、质量监督、执法打假环环相扣的监管链条,主要是抓好三个管理制度和三本台帐,出台《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实现食品生产企业安全信息的可溯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小作坊监管,建立区域限售标志、承诺书年审以及定期公告制度;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乡镇质监员监管能力;进一步落实奥运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和供应奥运城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全力保障奥运食品安全。特设安全。抓住“迎奥运、保安全”和安全生产月这两个契机,加大宣传,积极引导企业争创标杆单位,确保“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的落实;进一步健全特种设备监管网络,加大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的覆盖面,巩固小锅炉专项整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