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牌农业发展报告

品牌农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3-07-14 17:3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农业发展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牌农业发展报告

第1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事农为民”的执政理念,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农林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做出了应有贡献,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功能迅速拓展、产品质量大幅提升、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和谐农林日趋显现。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农业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我们将坚持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作为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事,争创“现代农业快发展,农民收入多增长”的新业绩。

一要善于以新的视角审视农业。十七大报告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业功能的拓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密切注视农业动态,“紧跟形势”,加快推进有**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要善于以新的理念发展农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作为我们的神圣职责。要强化品牌理念,通过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林工作水平。

三要善于以新的思路定位农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产业高效、功能合理、生产安全和装备先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四大体系、五大农业和六大主导产业。

四要以新的作为振兴农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要求,尽力实现“高效农业全省一流,旅游农业全国名城,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和质量安全社会公认”四大目标,努力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品牌。

五要善于以新的风貌推进农业。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继续坚持公开公平的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坚持阳光政务工作机制、重大项目实行决策、执行、验收“三分制”,坚持科学完整的工作考核机制,探索基层党建民主渠道。

第2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 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当前看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变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涵义

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1]。

(二)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市场指向更加准确。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二)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实际的经济效益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产品,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就是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政府工作报告布局2014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中,坚持做优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清晰而具体的部署,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共鸣。

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

保证粮食生产是河南打造现代农业大省的基础前提。对此,省人大代表、许昌县县长赵庚辰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粮食安全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为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指明了方向。许昌县出台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中的主产区: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扎实开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积极实施以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为主的粮食丰产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豫北粮仓”滑县11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人大代表、滑县县长董良鸿说,这是我们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充分挖掘良种、良法、良农、良策对粮食增产叠加效应的结果。滑县以1.8亿平方米白马坡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集中连片面积达3.4亿平方米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建成后将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产能最高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和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提速现代农业

我省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配置,发展现代农业就有了重要支撑。

对此,省政协委员、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认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是解决河南农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农业产业链里,面粉加工是河南最大的优势,把河南的面粉加工优势发挥出来,引领河南的面粉同行走品牌化运作之路,做优河南小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荐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说起玫瑰种植加工产业,没有多少地方能同新安县相比。他们先是生产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花茶,又以玫瑰花瓣做食料,在玫瑰花田里发展玫瑰兔、玫瑰鸡养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就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省人大代表、新安县县长王玉峰说。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鼓励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就有了合格的市场主体。

第4篇

[关键词]河北;第一产业;投资;机械动力;剩余劳动力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4

1 引 言

2016年2月9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近五年的发展规划,要求打赢河北省脱贫攻坚战。但河北省还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相比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最低的。河北省拥有发展第一产业的绝对资源优势,“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园区建设。所以利用“十三五”规划倡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契机,探索出一条河北省农业发展的新出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焦晓松(2010)指出河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是还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契机下,河北省的农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胡月梅(2011)指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等是农业产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张海洋(2016)在对长治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发现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科技投入成正比、与务农人数成反比。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定

本论文采取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搜集到的是2007―2013年河北省11个市与第一产业发展有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使用的是Stata计量经济学软件。本论文实证研究提出的假设是:第一产业建设项目投资(单位: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万千瓦)、粮食产量(单位:万吨)与第一产业产值(单位:亿元)呈正相关的关系,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单位:万人)与第一产业产值呈负相关。我们的实证模型是公式(1),变量描述见表1。

2.3 实证结果分析

从Hausman检验结果来看,统计量χ2的值为29.13,P值为0.000。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单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的t检验、F检验全部通过,并且解释变量系数的正负以及显著性基本一致,我们选择报告稳健标准误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四个解释变量全部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第一产业投资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就增加0.095%;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389%;粮食产量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554%;非农业就业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317%。非农业就业人员总数与第一产业产值呈正相关,主要因为随着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北省的农业发展正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转变,所以农业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减少。另外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起到巨大的乘数效应。

3 政策建议

以下是有关河北省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契机发展第一产业的几点建议:首先,利用京津冀地区高校和京津地区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的引进。河北省政府应鼓励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可以采取试点基地和绩效公开的方式推广农业产业化;其次,发展农业对于京津来说沉没成本太高,河北省应向京津地区进行农业投资招标,让河北农业进入更大的市场;再次,应该培养河北省各地区的主要的品牌农产品,达到各地区的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最后,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对农村剩余人口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劳动比率。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鼓励其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的整体规模的扩大。“两会”和“十三五”规划表明,河北省目前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政府的有利政策,从京津地区获取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农业发展推动力,利用自己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

参考文献:

[1]石冬梅,佟磊.京津冀农业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6(1):9-12.

第5篇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第6篇

“中国三农问题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在世界经济进入到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中国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生产体系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创新之路。

创意农业成增收“法宝”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旧寨组里有一棵果树,树上结了12种不同的水果,桃子、李子、杏子……它的主人李仁贵介绍,该树使用了人工嫁接技术,每年都能结出不同的水果,他家因此有了吸引游客的“法宝”,农家乐生意非常红火。

创意农业是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据了解,目前北京已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年产值1013万元;有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年接待游客505.6万人次,收入6.16亿元。

目前,全国已有各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近300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而这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新品种数9544个,园区人园企业2707家,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

提升产业结构“绿色通道”

创意农业产业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创意农业首先强调发展农业,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出创新的农副产品,然后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发展旅游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再将文化融合到产业里形成品牌,延伸到其他产业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群的协调发展。”厉无畏说。

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正是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示范园观光长廊里,金灿灿的大南瓜、碧绿修长的黄瓜,让人们既能感受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又能欣赏到“瓜果满天”的景点奇观。目前海南已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0多个,其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至近48%,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来创意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创意应彰显文化特色

有专家表示,目前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创意农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因为他们将创意农业当作一种充满文化内涵与创意的新型生活方式,而我们国家对于创意农业的发展多停留于概念,在文化含量、产品创新方面仍有许多不足。

第7篇

关键词: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9-03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新区“三区”建设的叠加推进,中牟进入了 “三化”协调发展的黄金期。“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出路又在哪里,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国就占到了236个,城市化率达47%。”城市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竞争激烈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深受“城市病”之苦的人们迫切想要回到大自然怀抱,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除了享有每周的双休日,还有“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每年都有较多但时间较短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近郊旅游将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

中牟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生态秀丽的中原新城,西距省会郑州市25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24公里,属于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交通十分顺畅便捷,中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充足的客源。

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西瓜、大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

中牟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四牟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成为市民的“菜篮子”;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所在地三大功能需求,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抓好农业专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做专、做大、做强。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思路主要是:打造“两区一城一滩五大产业”,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保开园,三年成示范”。“两区”是:在连霍高速以北,规划建设18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渔业、花卉、蔬菜等产业,打造以赏花品花、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各类园区;在郑民高速以南,规划建设450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林果等产业。为加快进度,在每个核心区内率先启动1个5平方公里的先导区,辐射带动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一城”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总规划占地5300亩,计划总投资90亿元,建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城。“一滩”是: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产业转型工程。 “五大产业”是: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

二、中牟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旅游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目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木、果树、花卉以及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三产联动[1],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相比较,其经济效益能够提高数十倍。

2.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观光农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场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厨师、售货员、安保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优先在周边区域农民中招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从而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3.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向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参与农家文化娱乐、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民生活等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能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感受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农业生产的乐趣,体察农家特有娱乐活动的风情。因此,可以将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接受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农村交通、通信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文生态环境。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并能受到大量外地游客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现代观念和生活习惯辐射到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三、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高品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标准规划。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和郑州新区规划相结合,和城市“菜篮子”工程相结合,和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统筹安排,打造产业。可以用打造第二、三产业的理念去打造农业,把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生产基地、示范基地、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加工基地和科技基地。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根据示范园的资源、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立足中牟,立足沿黄生态湿地和灌区资源,中牟旅游观光农业要发展多样功能的示范园区,强化优质果品、精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生产,彰显地方特色,建立生态功能完善且稳定、生态效益理想的示范园生态系统,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服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在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以政府投资引领撬动企业投资,县财政每年预算投入不低于1亿元,连续投入5年,支持示范区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本投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立开发多种旅游观光农业形式。旅游观光农业集观赏、品尝、娱乐、采果、劳作、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特色农产品选购等为一体。在众多旅游观光农业形式中,要特别强调:其一,在众多的功能中,具有地域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特色物产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元素。一种名闻遐迩的农产品,就是一张地方的金质名片。其二,涉及农业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关键内容。农业人文景观类型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特殊农田、茶园、牧场、自然保护区、特色村寨等,都将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4]。

4.培育龙头企业,创立旅游品牌。要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招引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着重招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密切联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5]。同时,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要引导企业创立旅游品牌。品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知名品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使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旅游风光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5.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观光农业专门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院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6]。要以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振教育信心,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推动合作与对话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间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牵线搭桥,指导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关便利和保障。

其二,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共同进行课题攻关,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既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又鼓励企业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和实训,实现优势联合。学校与研究单位也要在研究资源上实现优势共享,如教师或研究人员互聘或兼职,书籍和网络数据互借,从而达到人力、教育、信息多种资源共享。

其三,农业旅游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点,通过开展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绩效考评、职位调动和提升等方式,将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进修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竞争力。另外,应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相应岗位证书开发,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其四,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根据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应在坚持以自主培养开发为主,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既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请进来”,也要努力搭建桥梁,大步“走出去”。

6.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7]。

其一,选择旅游商品开发作为突破口。乡村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很乐意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对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纪念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来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市场需求。

其二,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其三,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生态环境、乡间小道、节气农事、喜庆民俗、果木花卉、种植养殖、四季时鲜、采摘收获、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皆可为资源素材,形成四季型全年候的产品,产业链链接的要素越多,时间越长,收益也就越多,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纯.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地理标识[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2.

[2]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3.

[3] 杨庆燕.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尹泽生.农业旅游规划中的人文景观类型[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9.

[5] 廖强辉.兴宁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17.

第8篇

一、上海发展总部农业的战略意义

1. 为上海农业的发展造就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区域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上海人均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较快,人地矛盾突出,本地农业发展的空间资源严重不足。总部农业应立足国内国际资源和国内国际市场,突破上海农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奠定市场实力,必将大大拓展上海农业的传统发展空间,同时本地的地域农业也可以依托农业总部经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 为上海农业融入全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上海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降低,2009年农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0.76%;农业从业人员48.53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56%。虽然农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因为如果简单地把上海封闭起来从产值看,上海的农业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上海能封闭吗,中国农业如果衰败,上海能不受影响吗?不能。上海需要全国的农业支持,全国农业也需要上海发展城市农业,把上海建设成为农产品贸易中心,通过农产品加工、营销、品牌、质量标准化等,实现大农业的全面发展和价值提升。

3.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

总部农业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拓展了上海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选择范围,使上海都市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资源,而是跳出本地,通过与周边及其他区域的合作,使总部农业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之间实现协调、互动式的发展。同时,在总部农业的发展模式下,企业总部的大量聚集将带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见,总部农业的发展为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上海发展总部农业的优势条件

1. 知识信息、交通资源优势

总部农业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知识信息、现代交通、通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近年来上海知识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据全球知识经济排名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则在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上位列世界第一。上海自2004年以来世界知识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提高了一倍多,成为全球知识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提出成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的建设目标,这进一步稳固了上海作为亚太地区物流枢纽的地位。据上海市建交委统计,截至2009年底,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空运方面,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54万吨,位居全球机场第三位。

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明确提出要建成全国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其中金融中心建设有助于突破金融服务领域的制约,为发展国际采购、国际订单交易等功能提供资金结算、汇兑等必要保障,而航运中心建设将构筑跨国贸易的通道,为举办国际展示、扩大贸易规模提供物流服务等重要支撑。因此,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将为建设农产品贸易中心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2. 科技、人才资源优势

在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能力。上海紧紧围绕“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加了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通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对于促进上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物技术、种质资源及育种技术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工业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已在种源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技术体系。上海农业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上海要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培育具有上海农业优势的原创性品种。近几年来,上海市种源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在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种源技术创新、优良种源更新换代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 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优势

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正中,面向东海背靠长江。通过黄浦江及其他主要河流同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水系相连,使上海在近现代以后逐步成为我国沿海南北贸易的枢纽。近年来,上海对交通运输的设施建设投入始终保持较大的力度。2009年,上海市铁路和公路的营运里程(通车里程)分别达到309公里和11671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14.87%和43.91%,大大提升了陆路交通的运输能力,便于各种物资在上海周转。从货运周转量的增幅来看,公路运输在这一指标上已经超越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显示出强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且其2005年至2009年的增长率较2001年至2005年有大幅提高。虽然上海内河航道的运输里程并未显著增长(2005年为2110公里,2009年为2138公里),但从货运周转量结构来看,水运始终保持总量的97%以上,其中远洋货运周转量在2009年就占有73.4%的份额。因此,水运尤其是远洋货运的发展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是上海农产品市场优势的重要保障。

4. 农业要素集聚的优势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集聚优势。上海的金融、资本和要素市场较为成熟,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要素集聚的优势,推进农村产权及农业要素市场化运作,近年来积极探索将资本市场与农业要素结合起来的尝试,农业要素集聚的平台----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2009年已正式揭牌,加快农业要素流转,使农业要素充分为现代农业服务。该交易所充分依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各类资本集聚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信息、金融产业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资本与农业对接,农业的市场潜能和要素能量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该要素集聚平台将依托其产权市场完备的交易制度规则体系和遍布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以推动农业产业化、服务林权制度改革为主旨,打造集农业和农村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公益平台。

三、保障上海总部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制定总部农业发展的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总部农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总部农业的规划,分析上海资源禀赋情况,吸引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在市场发达、信息丰富的区域加强市场型农业总部经济的培育。如在上海郊区的奉贤、浦东、金山等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对比较发达、交通物流比较便捷的区域集聚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上海水产大学等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构建科技型农业总部经济的平台;在构建市场型农业总部经济的同时,可以考虑与加工型或科技型农业总部经济区域相融合。

2. 落实农业企业落户的优惠政策

农产品的生产及消费具有区域性广、季节性强、自然及政策风险性高的特点,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土地供给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品牌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真正做到“招得进,留得住,养得大”。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或加工基地,成立分支机构,寻找合作伙伴。

3. 构筑总部农业发展的平台

第9篇

【摘 要】 在全面分析了中国热带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热带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剖

>>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与研究 浅谈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与思 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浅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江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现状综述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兵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助推我省农业快速发展 浅析沼气服务站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建设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铜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海南永青集团先进事迹材料[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取得实效[EB/O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1月.

[8]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南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建议[EB/OL].http:///code/V3/tian/zxta.show.php?id=5371.

[9]刘霄,袁紫嫣.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42-47.

[1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网.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EB/OL].http:///jygk.aspx?id=233.

[11]东南网.全国热带农业科技专家齐聚榕城探讨热区农业发展[EB/OL].http:///yc/2012-12/06/content_10036172.htm.

[12]陈竹.海南省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海南大学,2012.

第10篇

日前,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出炉,余姚市临山镇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味香园”品牌,以2.22亿元的身价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这是“味香园”葡萄实施品牌建设战略以来获得的又一全国性殊荣,也是该市牵住品牌农业这个“牛鼻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在农产品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创新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余姚市按照“创出一个品牌,兴起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总体思路,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集中社会优势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强市,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如今,余姚农业正阔步迈向品牌时代。

精心培育名牌。据介绍,余姚市是宁波最早实施品牌农业的地区之一,也是宁波地区目前拥有品牌农产品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早在1999年,该市就邀请宁波市商标事务所的专家,设计了18件商标,无偿提供给规模较大、声誉较好、产品质量上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贩销大户使用。

2001年开始,余姚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先后投入巨资,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市名牌的农产品给予重奖。

目前,余姚市农产品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8个,省名牌农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6件、省著名商标18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各4件。其中,余姚榨菜以54.04亿元的品牌价值列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第5位。

品质决定品牌。基于这一理念,余姚市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并积极开展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区域性商标注册,提升农产品品牌档次,同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质量监督,确保农户和农业企业按标准生产,照规范操作。此外,该市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监管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理顺生产经营秩序。

2010年,余姚市新制订生产模式图3个,新增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累计达到79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7个,累计达到98个;新增无公害产地23个,累计达到120个。依托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准出机制,该市利用市场调控机制推动生产过程标准化、可控制,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重保障。

以名牌为核心,让品牌效应最大化。近年来,余姚市搭建农业品牌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挖掘品牌内涵,拓展品牌市场,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该市充分发挥“农事节庆”活动对农业品牌的带动作用,把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创办了“杨梅节”、“葡萄节”、“红枫节”、“甲鱼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让每一位来余姚的游客把“余姚”的品牌带出去。

2010年,余姚市还先后组织开展了上海世博会“余姚杨梅日”活动,组建了瀑布仙茗质量服务中心,余姚瀑布仙茗茶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礼品,并获得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该市组织参加了宁波市第五届茶文化节、省农博会、香港美食博览会等各级展会,余姚榨菜、瀑布仙茗茶叶、明凤中华鳖等多个名特优农产品在国家、省(市)级农博会上多次获得金奖、银奖。

通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使余姚市的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去年,该市实现农业收入54.4亿元,其中品牌农业就贡献了43.8亿元,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品牌农业为全市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第11篇

20__年 ,我所在镇党委政府及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以食品安全,清理无照”工作为主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全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动有为、优化服务,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效明显

(一)做大市场主体总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关于促进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加快内涵发展的意见》,减免小微企业、个体登记费用。开展“岗位学雷锋、窗口树先锋”主题活动,通过推行上门式服务、一站式服务、职能“AB”角等措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降低了登记门槛。主动联合__农业银行,为100余户农户和个体从业人员提供小额惠农贷款200余万元,解决资金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新发展私营企业8户,个体工商户189户,11个农村集贸市场全部进行了企业化登记,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二)拓宽工作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为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突出地方经济强势,配合分局对全区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制定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工作思路,向区政府上报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区政府任区长作出批示给予肯定,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弱联手、强强联手提供了政策依据。今年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了80 家。

(三)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品牌经营意识。依托__镇品牌指导站,先后指导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__蓝莓”、“__山楂”、“__连翘”、“__板栗、”“__核桃”目前5件商标已初审公告,我镇涉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已达到7件,在区县行列中名列前茅。

二、突出重点,推动科学监管

(一)将食品安全监管和无照清理工作引向深入。我所始终以“食品安全监管和清理无照工作”为工作主线,将食品安全监管和清理无照工作引向边远街道,深入村庄内部。在人员少、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理顺工作机制,在人员和车辆安排上合理调度。同志们深入每一个街道、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业户,走遍了辖区每一个农村大集。

在20__年,辖区规范完善食品安全四项制度的业户128家,先后2次代表分局接受市局的食品安全及消费维权工作评审,受到上级认可。

(二)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按照分局统一部署,围绕政府和群众关心热点问题,先后部署开展了6次农资专项检查、食品、农产品专项检查,房地产市场专项检查。规范校园周边环境专项行动、儿童服装、玩具专项检查、假冒“娃哈哈”饮料等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涉及食品案件 10 起,农资案件20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红盾护农。大力推动推行网络交易监管,对辖区企业网络经营行为全面规范,建档立卡。加大网络案件查处力度,共查办网络虚假宣传违法案件3 起,净化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进一步发挥社会辅助网络建设的作用,依托“一会两站、工商工作室、流动工作站”,广泛开展“12315”五进活动,宣传消费知识,提升维权意识,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年来,成功调解消费纠纷24起,受理12315咨询50余次。在4月份成功调解的中石村40余村民集体投诉事件,被《齐鲁晚报》报道。百姓对工商工作越来越信赖和支持,工商的权威逐渐树立。

三、优化服务,助推经济发展

(一)加强和企业联系,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0__年,我所走访辖区村委30余个、企业100余户,争取地方对工商工作支持。认真听取企业意见,收集和反馈企业、村委建议21条,先后为淄博朋鹤橡胶有限公司、淄博__众力金属制品厂等单位解决扩大注册资金问题,为企业持续发展、规模壮大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下瓦泉村农业合作社提供帮扶指导,协助南沙井村委开发种植项目20余亩,年增经济效益40余万元,使3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

(二)创新服务方式,为地方发展提供高端服务。4月份,组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30余人,到寿光参观考察20__年第十三届寿光蔬菜博览会。6月份,为解决农民夏种困难,联合农业银行,为100余户农民和农资经营业主发放贷款200余万元。

(三)高度重视商标和有机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工作,创建了有机农产品“品牌指导站”。并依托品牌指导站,先后指导注册了“__蓝莓”、“__山楂”等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涉农商标。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依托品牌指导站这一平台,切实发挥工商职能,做好行政指导,探讨利用品牌指导站建立服务有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服务地方有机农业发展。

回顾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离领导要求还差很远,新的一年同志们决心,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创新特色工作,为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13年工作思路:

一、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能力。

二、充分 发挥工商职能,为地区发展保驾护航:

1、发挥地区经济特色,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加快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的登记工作,力争年内实现突破,注册1-2家合作社联社,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挖掘农产品潜力,加大辖区注册地理证明标志商标的力度,推动农业发展。

3、着力培育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核心的产业和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培育发展工业品牌争创著名商标。

第12篇

【关键词】内蒙古阿荣旗;绿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辖11个乡镇,总人口32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80%,是典型的农业旗县,已七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最北端,有耕地435万亩,可利用草原9.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3.6%。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保证,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可以成为呼伦贝尔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示范经济区。

一、发展绿色农业取得的成绩

旗委旗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多已具备。旗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及试点工作,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绿色农业建设试点,制定了若干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政策和措施。

(一)注重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近年来,我旗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目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立足水质无污染,土壤肥沃且富含钙、钾、磷、氮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阿荣旗 A(AA) 级绿色食品生产,按规程实施产地条件选择、种子及处理、选茬、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阿荣旗绿色食品基地播种面积达369万亩,其中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达149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0万亩。其中种植的高油大豆获“满溢牌”绿色食品标志,新发乡的大米已注册“阿伦新米”绿标,三道沟镇的小米注册“沟里牌”绿标,复兴镇的粉丝、粉皮注册“复兴”绿标,音河乡的粉丝、粉条注册了“纪万家”绿标,并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证书。绿色农副产品类还有有香瓜、蔬菜、白瓜籽、荞麦、柞蚕、中草药、葵花、沙果、杂豆、菇娘、木耳、蕨菜、猴头等;工业类产品有阿伦河系列白酒、奈伦淀粉、复兴粉丝粉皮、水木清华饮料等,产品供不应求,已经远销天津、辽宁、河北、黑龙江等地,出口俄罗斯。

(二)细心扶持绿色养殖从粗到精。

按照“小规模、大群体、高质量”的思路,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扶持群众从事野猪、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利用林区的无污染水资源进行林蛙、冷水鱼养殖。扶持典型示范户,重点发展林木中草药间植和黑木耳、蘑菇、野果等种养产业,实现特色种植业从无到有。 2011年放养绿色柞蚕4000把,蚕茧产量1400万斤,实现产值1.82亿元。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绿色养殖鸡、鹅等禽类,今年养鹅数量达 400万羽,将实现产值上亿元。

(三)加快延长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呼伦贝尔市有保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得力其尔乡的有机水稻、小麦、玉米等进行深加工。呼伦贝尔水木清华把阿荣旗当地沙果加工成绿色饮料,明年还要把菇娘加工成绿色饮料、罐头等。阿荣旗现有大豆精深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肉类精深加工、乳品精深加工等9个产业、17家企业,由洛娃、中敖等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28个项目已相继进入工业园区。阿荣旗正在构筑以乳、肉、豆、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呼伦贝尔市重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四)不断筹集绿色农业扶持基金。

阿荣旗利用“五荒”拍卖等方式不断筹集“富民产业扶持基金”,加大对绿色农业园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4年来,该基金累计投入1.1亿元,吸引了企业及农民3.4亿元的资金。目前,全旗以园区、小区、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乳、肉、米、豆、薯、鹅、蚕、瓜、果、药等富民产业,建成了涵盖规模种养、节水灌溉等18种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点102个,其中大部分是绿色农业示范区,累计投资7.5亿元,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投资步伐,有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很多绿色农产品还没有“绿标”。

很多农产品是绿色产品,但因为没有“绿标”,卖不上好价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也是绿色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因此,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大豆、马铃薯、玉米、沙果、榛子、菇娘、蕨菜等农产品绿标,已成为阿荣旗政府服务绿色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对“黑色农业”还有很强的依赖性。

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的运用,虽然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但它有省时省力、产量高的优势,所以农民依赖性很强。如何提高绿色农业生产的收入,形成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绿色农业转变,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成为当前我旗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绿色农产品质量监测还需加强。

建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绿色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进行检测,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还应进一步提高。

随着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兴起,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的种植制度、种养模式、加工手段不断升级,特色农业、体验农业、加工农业、数字农业、外向型农业等,已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民原有的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技术和经验,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绿色农业需求,农民在接受、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上,离实现绿色农业空间布局的转型和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相当大的距离,必须要加强农民培训。结合新型农民培训、“五下乡”、“科技培训”等,到乡镇、村组开展绿色农业科技大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绿色产品知识。

三、关于我旗发展绿色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向绿色农业发展倾斜的政策,扩大投资引资范围。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在阿荣旗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之路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这里包括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政府等等。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争取财政投资和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和发展接续产业。

(二)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打造绿色田园工程。

争创国家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大奖补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抓好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地区特产基地、中草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要推出长期及近期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以推进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三)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要通过科技推广,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挥各种绿色农业科技、措施的组合,形成机械技术和食物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结合的农业技术系统。实现长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的高效农业群。

(四)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

发展绿色农业,必须逐步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要谋划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走企业带动、基地联动、产业运作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整合绿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资源,加强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形成一个绿色农产品的安全、营养、优质的产销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