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统计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Sports Statistics is on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to students of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 is also on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courses. Growing demand of market tend to need applied talents,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hould meet market demand, so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hould adapt to market deman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view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sports statistics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applied talents; Sports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60-01
0引言
体育统计学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并学会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工作的一门课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而之前的教学内容当中对于体育统计学课程的要求仅仅限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在做了充分的调研之后,在体育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上,我们将它分为体育统计学理论教学和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维持原有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指定实践教学计划,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目标所增加的一门课程,是在原有的体育统计学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够把理论教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掌握每一个统计学指标的意义和应用范围,是符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原则的。
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内容是从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才开始设置并开设的,所以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在2009级的统计学实践教学当中,目前因为处在实施阶段,还没有最终完成,所以就阶段性的实践情况作简单的总结。
1学生实践实施现状
1.1 从学生体育统计实践状况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在实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卷的设计、问卷调查的发放、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在学习完统计学知识之后都能顺利的完成,从撰写的报告形式来看,基本上接近于本科毕业论文,只是在形式上略微存在差异性,这主要在于学生还为系统的学习过科研且未撰写过论文,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好。
1.2 从学生选择的调研对象来看,学生当中很多人充分利用了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现场采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归类,在本次实践中,选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学生大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校内对学生的体育消费、体育意识、饮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校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选择的场所和调研对象有:健身俱乐部、晨练人群、学校周边的体育会所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某些社会公益设施、社会现象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虽说这些调研脱离了体育的范畴,但是因为体育统计学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还承担着统计学基础原理的掌握和应用,所以学生站在统计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也并不违背我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且我们认为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较新颖。
1.3 在描述中,学生基本上能应用到自己所学过的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且应用恰到好处,图文介绍形象生动,从学生撰写的报告来看,基本上都是对调研数据的描述较多,而且描述形式多样化,但是对于数据的指标意义和实际意义阐述的相对较少。
2存在的问题
①对于2009级的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在实践应用对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有欠缺,这就使得我们在今后的体育统计理论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统计知识。②从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积极性方面来看,学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中对于细节问题的把握还存在很多问题,且与其他实践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力相对较差。
3拟解决的措施
根据学生目前实践情况所暴漏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①在体育统计学理论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授课学时,目前16学时的理论授课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统计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在实践环节中就会出现很多统计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会应用。②在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可能性,单纯的教师演示可能对于学生掌握统计方法是不够的,在理论讲授中,增加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可以使他们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更轻松快捷。③从部分学生撰写的研究分析报告内容来看,学生外出调研的可行性相对来讲还是较差,所以安全有效的增加学生外出调研的机会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调研实习。
参考文献:
[1]蔡建东.高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01.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高血压脑出血;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脑出血[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属于脑中风的一种, 患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1], 主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2], 为了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及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本次研究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比较分析, 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现在就将分析探讨的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于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有男性患者为110例, 女性患者为108例, 年龄跨度为20~65岁, 平均年龄为(54±4.3)岁, 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而且对诊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本次研究结果不存在影响。
1. 2 方法 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在本院于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比较分析, 将所有患者的肥胖率、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起居及体育锻炼)、并发基础疾病情况及高血压危害知晓率、治疗遵从情况进行统计[4], 然后将患者的上述统计指标进行比较, 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危因素。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x-±s)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统计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例59例(27.06%), 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中占据较大比例(P<0.05)。
3 讨论
脑出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 患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 主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 该种疾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发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3],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4]。高血压脑出血在脑出血中占有重要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血压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出血患者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有以下几种:①脑水肿和颅内压力较大引起的脑疝。②脑干由于颅内压力过大出现移位现象而导致的缺血性损害。③血肿对于患者周围脑组织的压迫而对于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所以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对于患者的血肿进行及时的清理、对于受压迫的周围脑组织进行解除、降低患者颅内的压力。本次研究临床统计2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例59例(27.06%), 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在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占据较大比例。综上所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控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对抑制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显著意义, 对我国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立芳,李博,李仓霞,等.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海南医学, 2013, 24(10): 1535-1537.
摘要:文章统计了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与引文数据库中有关体育学的论文,从学科层次研究体育学的学科半衰期。依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测定了该学科中各子类的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通过对引文数据与被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体育学文献衰老较快;各子类呈现与其分类性质相应的半衰期特点。
关键词:体育学 半衰期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49-06
1 引言
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其学科的性质以及从事其中的科学研究者息息相关,学科性质决定学科发展的态势,研究者以科技文献的形式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源动力,而学科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学者再创造。对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评价,不仅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认识该学科,而且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厘清自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着力点。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与特点,通过对已沉淀成果留下的记录进行分析,其发展脉络必将清晰可见。
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利用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指标可以定量反映学科的发展水平。现有的针对学科评价的文献计量指标众多,譬如《学科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分析》一文中谈到了学科论文产出数量、学科引文数量等多种指标。在这纷繁复杂的指标体系中,有学者认为,半衰期与学科发展有关,一般而言,有深厚底蕴的学科半衰期较长,而应用、交叉、新型学科和反映热点研究的期刊的半衰期较短。这里所谓的半衰期是指文献情报半衰期,具体指某学科(专业)目前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小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它是衡量文献老化速度的一个指标,一般说来,某学科期刊文献增长得越快,其半衰期就越短。因此,通过观察某一学科的半衰期指数,可以得知该学科的文献变化情况,从而间接了解到该学科的学科生命周期。从引证角度看,半衰期可以分为文献被引半衰期和文献引用半衰期。本文将分别从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这两个角度对体育学及其子类进行分析与观察。
摘 要 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技体育作为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湘南地区本身特色的同时必须适应湖南省及全国的发展形势。笔者运用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湘南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管理现状和体育经费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传统项目学校 湘南地区 制度管理 经费
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支柱,是我国输送人才的重要梯队,湘南地区是湖南省输送竞技人才的重要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的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传统项目的学校的发展,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专业人才输送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湘南地区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主体,对传统项目学校中管理制度的现状和经费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了1998-2013年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制度现状以及经费使用相关论文100余篇,了解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的趋势,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论文研究需要,设计“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对湘南地区3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60名教练员(每个学校调查两位教练员)、180名学生(每个学校调查6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以专访的形式对湘南地区体育局有关领导、高校的专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和交流,获得了各方面人士对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
4.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逻辑分析法
对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的内容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整理。
二、结论与建议
(一)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现状
1.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校自筹,二是各级政府和体育、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目前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的行政事业经费,省、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校的课余训练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学校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靠上级部门的专门拨款已经限制了其快速有序的发展,很多学校便主动拓宽学校体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大有超前意识和惊人举措。例如个别学校发动母校情感攻势,让本校培养出来的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商人来资助母校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永州地区新田县一中就采用向银行贷款来改建田径场,包括向世行贷款;为了临武县一中修建新的体育场馆场馆,县委领导带头捐款,以此带动全县机关部门为新场馆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耒阳市一中为了修建体育场,一方面让基建承包商带资入场动工,另一方面发动学校教职工捐资入股提息;还有一些学校在保证学校课余训练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进入场馆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这样既为人民大众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又“取之于民,用之于体”,缓解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窘境。
2.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现状
关键词:短距离游泳;优秀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76-05
现代竞技运动实践表明,任何竞技运动专项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按照项群理论划分,游泳运动应属于体能类项群,因此,体能是游泳项目竞技能力的主导素质,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对其运动成绩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其中尤以运动员的素质水平为重点。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对于游泳选材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见,而对专项体能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更缺少对于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评价标准。使得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过程中缺乏可靠的参考依据,运动员体能的提高没有科学的目标,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因此,本研究对游泳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为运动员的选材和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了通过比较分析更好地揭示游泳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征,选择优秀和普通两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辽宁游泳队短距离男运动员20人作为优秀组;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游泳专修学生20人,作为普通组,两组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游泳科研文章,查阅近几年相关学术论文,为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
结合体育院校专家教授与教练员的访谈,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向有关专家调查,在对专项体能指标测试数据统计分析以后,请专家对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鉴定。
1.2.3指标测试法
选取两轮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同意率均大于80%的27项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分别为身高、手面积、指距、小腿长、指距-身高、髋宽/肩宽、体型指数、胸围、克托莱指数、体脂率、心率、心力储备、肺活量、肺活量/身高、安静血乳酸、最大血乳酸、30秒水中牵引、卧推、拉力、深蹲杠铃、400米自由泳、25米自由泳、1分钟俯卧撑、60米跑、过肩宽度、反背手打地、反背拉肩肘关节距离。所有指标测量完全依照常规测试细则和规范完成。
1.2.4数理统计法
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计算、筛选。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数理统计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体能特征研究
对两组对象所测试的体能指标数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比较,以分析游泳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检验结果见表2、表3、表4。
表2显示,不同水平两组运动员在形态方面有小腿长(P
2.2专项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指标筛选
第一步,运用SPSS17统计学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首先对因子分析的数据适宜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KMO值都在0.6以上,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P
3结论
3.1男子游泳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在身体形态方面以小腿长、胸围大为主要特征;身体机能方面则以肺活量大、心力储备能力强、血乳酸恢复快为特征;专项素质则表现为上肢力量强、柔韧性好、短冲速度快的特征。
3.2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由形态指标:身高、臂展、小腿长、胸围;机能指标:肺活量、心力储备、最大血乳酸;素质指标:水中牵引、卧推、反背手打地、25米自由泳构成。
3.3评价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标准对优秀组运动员的评价结果是客观、合理的;同时,对于普通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可以满足对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的基本要求,可以应用于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中级选材和训练。
3.4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能够使教练员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诊断,合理的制定下阶段的训练计划,为游泳运动员选材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余竹生,沈勋章,朱学雷.运动员科学选材[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6]梁锡华.运动与血乳酸[J].湖北体育科技,2002(4):416-418.
[7]姚俊,陈武山,甘清瑛.不同负荷因素对游泳运动员负荷后血乳酸、心率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66-767.
[8]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陆一帆,方子龙,张亚东.游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及运动医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0]陆一帆,方子龙,张亚东.游泳运动科学训练与监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2]王建国,邬晓琳.谈游泳运动员的选材[J].龙岩师范学报,2005(6):185-186.
【关键词】 身体素质;生长和发育;运动活动;学生;少数民族,傣族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57-04
Health Condition Among Dai Students in Xishuangbana in Yunnan During 1985-2005/LI Ying*, MA Xiao-fan, LI Xiong-fei,et al. * The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shuangbanna , Jinghong(666100),Yunn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health condition change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ai students in Xishuangbana in recent 20 years, and to supply the evidence of youth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MethodsUsing the data from National Survey on Students' Health Condition from 1985 to 2005, the chan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sport constitution were analyzed by usingepidemiological description. ResultsThe shape indicators were increasing,such as body height, weight,chest measurement,shoulder and pelvises with the student age increasingfrom 1985 to 2005. The speed of growth and weight increasing every year were the same with Han, Naxi, Hani, and Wa people in Yunnan in 1985. The increasing level in every 10 years is lower than China countryside level. In the sport constitution, the power, flexibility and female students' endurance were increasing, the other indicators were stop or down trend. Conclusion The shape growth is growing continually; The sport quality has presented the overall stagnation drop condition since 1991.
【Key words】 Physical fitness;Growth and development;Motor activity;Students;Minority groups,Dai nationality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是反映不同人群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最重要的标志[1]。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而体能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2]。西双版纳为傣族自治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西南部,属亚热带雨林气候,与缅甸和老挝接壤,全州人口104万,傣族人口约占34%,有各类在校学生169 620人,教职员工11 265人。1985-2005年全州经济社会和教育与全国同步得到迅速发展,人均GDP由579元增长到8 8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5元增长到2 172元,教育投入达到37 114万元,严重威胁人们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较好的控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学校保健水平提高,对生长造成阻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减少,使傣族学生的形态发育呈逐年上升趋势,身高、胸围和肩宽的发育高峰年龄逐渐向前推移,发育年龄比1995年云南省内地民族早。为掌握西双版纳州傣族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特点,现将1985-2005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自1985,1991,2000和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父母均为傣族的7~18岁傣族学生,按年龄、性别分为12个年龄组,共9432人,其中1985年2 054人,男生1037人,女生1017人;1991年2381人,男生1 183人,女生1198人;2000年2332人,男生1145人,女生1 187人;2005年2665人,男生1321人,女生1344人。
1.2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动态分析傣族学生形态和运动素质两方面的变化,形态指标包括身高(cm)、体重(kg)、胸围(cm)、肩宽和骨盆宽(cm),运动素质指标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分别用50 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男)或1 min仰卧起坐(女), 50 m×8往返 /800 m/1 000 m跑(男)和立(坐)位体前屈表示。所有指标的现场检测均按历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手册》规范完成,并经云南省调研组现场检查和统一验收,质量控制符合调研要求,用SPSS 10.0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形态均值增长及发育速度 7~18岁傣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的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男生的年平均增长量大于女生,1991年以来呈上升的趋势。2005年与1985年的均值相比,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和指标之间为波浪式快慢交替,男生在9岁以后、女生8岁以后比较明显,体重和胸围的增长明显落后于身高,呈现出阶段性和有一定程序性的连续过程。20 a傣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平均增长值分别为男生2.7cm,1.4kg,0.6cm,女生1.6cm,1.1kg,1.3cm,其中身高、体重增长幅度男生较大,胸围增长幅度女生10~16岁较大,最大增幅年龄男生比女生推迟1~2 a,见表1,2。
2.2 形态发育交叉年龄变化 1985-2005年期间,不同性别学生身高、体重、肩宽的发育每次调研均存在2次交叉,其中身高和体重第1次交叉呈现出提前,第2次交叉有推后的趋势;肩宽第1次有推后、第2次提前的趋势。胸围从1991年以来也出现2次交叉,均有推后趋势;盆宽2000年首次出现交叉,并在5 a间提前了1 a。说明傣族不同性别学生形态发育交叉年龄基本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见表3。
2.3 发育高峰年龄的变化 根据《儿童少年卫生学》发育高峰年龄的2项2次平均法的计算公式,分别对1985-2005年的4次主要指标进行计算,身高、胸围和肩宽的发育高峰年龄逐渐向前推移,体重、盆宽发育在2000年前表现为前移,以后有推迟的表现,见表4。
2.4 运动素质及变化 见表5。随年龄自然增长,1985-2005年西双版纳州7~18岁傣族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等体能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0m跑、立定跳远、柔韧性和50m×8往返跑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柔韧性女生优于男生外,其余项目都是男生优于女生。
1985-2005年4次检测结果50m跑均值1991年比1985年略有提高,此后15 a几乎处在停滞下降状况,总体水平仍然比1995年云南省的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和佤族的高[5];立(坐)位体前屈7~12岁男、女生1985-2005年4次检测结果平均值总体呈现出提高趋势,表现为自然增长趋势;13~18岁女生呈波浪式小幅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停滞状态;13~18岁男生2005年比1991年明显下降,1991年以后呈停滞和下降。
斜身引体平均值7~12岁男生总体呈现出提高趋势,13~18岁引体向上呈现下滑,女生1 min仰卧起坐7~9岁和17~18岁年龄总体呈现出提高趋势,其余年龄组20 a间波动较大,自1991年以来处于停滞下滑状态;立定跳远是反映力量特别是下肢弹跳力和暴发力的重要指标,17~18岁男、女生有提高,其余年龄组20 a间波动较大,1985-1991年和2000-2005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991年以后男生呈现明显下降,女生停滞并出现下滑。
20a间傣族学生耐力,男生组除8,9岁呈现明显提高外,其他年龄组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女生组7~12岁整体表现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处于停滞状态;13~18岁呈现出显著下降。
3 讨论
西双版纳州7~18岁傣族学生1985-2005年4次检测结果表明,傣族学生形态发育符合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20 a间在持续增长,处在长期增长阶段,增幅低于季成叶等[3]的报道结果;形态发育交叉年龄与高峰年龄与相关研究[4]存在差异,增长速度和总量与云南省1985、1995年的汉族、纳西族、哈尼族、佤族[5-6]基本一致;运动素质在7~12岁呈现出提高趋势,主要是力量、柔韧性和女生耐力跑,其余指标总体呈现一直停滞和下降趋势,与汉族和北京市、湖北省等地的20 a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10]。根据2005年身高体重与2000年国家身高标准体重比较,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男生分别占18.72%,64.97%,女生分别占12.23%,59.62%,傣族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为中下等水平,速度、力量等运动素质虽然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但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虽然傣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运动素质却呈现停滞及下降趋势。除受遗传因素、自然环境、西双版纳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内地落后和傣族生活卫生习俗影响外[11-12],肺活量体重指数在20 a间呈明显下降,说明学生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时间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独生子女逐年增多,怕苦、怕累较为普遍,加上因学校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教学质量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安全等制约因素,造成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学校卫生经费严重不足、设备短缺、专业人员和校医短缺,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措施贯彻落实不够也是主要的原因[13]。
建议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应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卫生基础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和意识的引导[14-15],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巩固和提高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做好学生的健康服务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宋逸,季成叶,马军,等.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2):501.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 2006(10) :7-8.
[3] 季成叶. 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14(5):172.
[4] 赵淑清. 云南省学生发育水平及体质动态变化趋势//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领导小组.1995年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论文数据汇编,1997:108-116.
[5] 朗佳麒. 云南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10年动态分析//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领导小组.1995年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论文数据汇编,1997:207-216.
[6] 吕慧. 云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研究//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领导小组.1995年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论文数据汇编,1997:83-84.
[7]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77-79.
[8]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1985-2005 年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体育科研,2008,29(3 ):25.
[9] 唐东辉.1985-2005年北京市7~18岁学生体质发展状况与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5):77-78.
[10]柯芳,余毅震.湖北省学生身体素质现况及20 年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89 -1091.
[11]罗光荣,张明辉,皮楚峰.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93.
[12]张天成,白晋湘.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长速度的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中国体育科技,2008,44 (6):44-45.
[13]郑志华.云南省学生常见病防治终期考评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4 ,18(1):39.
[14]国家体委群体司.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15.
关键词: 学校体育学 发展趋势 存在问题
1.历史回顾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前身是体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理论的有关章节。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从此以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体育理论讲义,作为各体育院系的教材,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理论讲义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问世,在全国体育院系试用,被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填补了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空白。
2.学校体育学简介及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是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的综合体系,它目前形成了一门研究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所谓体育现象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生态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体育锻炼等为手段,采用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等基本组织形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规律即各种内外关系;学校体育学要研究的学校体育外部关系有: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关系;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关系;研究课内与课外体育的关系;普及体育和提高体育的关系、体育保健和体育锻炼的关系,等等。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理论上揭示学校体育系统的特殊规律、探索学校体育内外系统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校体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朝着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其次,从思想观念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和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学校体育系统目标和发展前景;正确处理好学校体育内部、外部关系。另外,学校体育在培养新型学校体育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功能,通过学习、研究和运用学校体育学,能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育者们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体育使命。
3.我国学校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3.1在研究方法上不注重“实证―实验法”
从目前学校体育的研究论文来看,很难见到运用“实证―实验”方法的研究成果,令人不能不质疑它的科学性。我们从那些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内容与分析”、“结论与建议”的科研论文来看,大多是借用统计的方法:统计学是工业文明社会的思维产物,强调正态分布的意义,也就是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排斥“变数”、“偏离”。将数值中的众数视为“常态”,以此常态构成“理想型”、“个性”的意义被忽略。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个体,其差异性远远要大于一致性,如果不采用“实验―――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体育学习效果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其采用统计法得到的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便值得商榷。
3.2把学校体育只作为一个单一知识体系
学校体育学不仅是一门单独的体育学学科,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知识体系。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因为学科性质定位认识上的模糊,在对学校体育学进行研究时把它当做一个单一的学科体系来对待,而不去考虑与之相互交叉融合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致使一些研究成果着眼点较低,没有以更宽的视角去审视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一些研究局限性很大,不能起到真正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3.3当前学校体育研究效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质”的效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鉴思想严重,自己从实践出发的理念研究较少。随着学校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大量的学校体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在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小群体教学等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一批大同小异的描述学校体育思想与教学管理模式和宣讲学校体育方针、政策的文章不断涌现。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具有动态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而研究者却误认为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和因果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学校体育学科的人文性,影响了学校体育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关于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4,15,(6):40-41.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辽宁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内的三所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总体样本是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学生,其中包括建平县实验高中、建平县高中、建平县第二高中,同时随机抽取实验区30名体育教师(包括实习体育老师),向他(她)们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大课间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
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在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教学论等相关的书籍共计10余部,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手段,在网上查阅期刊、论文20余篇,并对以上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从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使本研究的理论性更强。(2)访谈法。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面访或电话拜访了沈阳体育学院的有关社会学、学校体育学、教育学相关的教授老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3)问卷调查法。①问卷的设计问卷调查了建平县实验区各高中的教师、学生。随机对实验区3所高中进行调查,其中有学校的体育教师及工作者30人;3所学校学生600名,各校200名,样本男女生各300名。各学校抽样调查情况见表1。本研究所绘制的调查问卷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遵循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绘制而成。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对问卷的初稿征询了多位建平县的体育教师和相关方面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终形成了本文的《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的调查问卷》。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发放采用全部当面发放的形势,对收回的学生问卷进行检验性的筛选。发放学生问卷600份,收回6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是579份,有效率为96.5%;发放教师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发放情况详见表2。(4)数理统计法。在回收的全部有效问卷中,先对问卷的现状部分进行了常规统计;将有效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Excel等进行相关计算,并对相关变量进行T检验或u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平县实验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和态度分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需求,了解实验区高中学生参与动机并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建平县教师教育实验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情况及动机分析,见表3。由表3的调查显示,有71.3%的高中生经常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有15.3%的高中生会偶尔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而不参加“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是13.3%。看来高中生对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比较欢迎和支持的。但从性别上看,男生经常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女生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女生不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比例高于男生2.7个百分点。因此,实验区高中男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热情要高于女生。由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动机直方图(图1)可知,在调查的600名高中生中将强健体魄作为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第一动机,占总体样本相对最大,说明高中生对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另外体育达标是高中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第二动机,说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学生没有意识去改变;在众多的动机中缓解压力的动机占到第三位,说明在高中阶段,体育大课间活动成为缓解繁重课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大课堂活动的态度是大课堂活动开展的内驱力,它与学生的体育需求密切相关。对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态度调查情况,见表5。由表4的调查显示数据表明实验区高中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大课间的认识持主观、肯定的态度。调查中没有男生表示对大课间活动表示反感,这说明大多数的在校高中学生对大课间活动持有比较积极和喜欢的态度,并且男生和女生对大课间活动持有的态度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表明男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积极性高于女生,因此,对于女生参加大课间活动需要加强引导。
(2)建平实验区高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情况的分析。学生参加体育大课间的情况直接影响大课间的开展状况和开展效果,建平县教师教育实验区高中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调查,见表6。由表6的调查显示,在高中一年和高中二年很完整开展大课间活动比例分别达到了85.6%和81.9%,而高中三年级的比例只有60%,说明大课间地开展情况在高中一、二年级还比较普及完整,而在高中三年级开展的情况就比较差;整体的数据表明开展大课间比较完整地的比例接近80%,20%左右的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贯彻得不够完整和彻底,通过每周参加5次以上大课间活动的调查同时也表明了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大课间活动,问题就存在于是否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大课间活动。对于以上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创造条件、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贯彻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政策、大力宣传、灌输学生加强对体育的认识和思想,让学生从小建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他们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时能够全心投入。
3、结论
(1)建平县实验区大部分高中生能做到经常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从性别上看,男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的感兴趣程度比例要高于女生。性别差异也造成了男和女生对于不同运动强度和项目的选择差异。一部分学生参加运动的动机不纯,并没有真正理解“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意义;(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制约了建平县实验区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实验区高中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达到了100%;(3)仍有14%的学生每天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不足半小时,活动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超过半数。目前,我们离“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质量上应进一步提高,在重视程度上也有待提高;(4)目前有些实验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及形式上虽然比较丰富,但有因近半数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不满意,达不到学生的需求,学生认为学校场,器材设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比较欠缺。
作者:妮 姜少英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关键词]运动;雌激素;血脂;绝经
[中图分类号]R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35)22-75-03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仍是女性绝经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绝经前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低,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远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迅速增加。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绝经是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突出危险因素。生理情况下,雌激素可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而HDL-C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促其下降的作用;雌激素还可以升高甘油三酯(TG),是不利因素。雌激素在肝内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血脂代谢,其总结果为减少血脂在周围组织的积累,但升高它在胆汁内的浓度。总的来说雌激素对维持良好的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浆LDL-C、TG升高,HDL-C降低,这些均是女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绝经早期开始补充雌激素,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存在激素治疗禁忌或拒绝使用激素治疗的绝经女性,如何改善其血脂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及频率对绝经女性血脂的影响,寻找改善绝经女性血脂水平的可行途径。防病于未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切实发挥妇女保健的重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就诊和体检的绝经女性160例,年龄46-52岁,平均(48.2±2.1)岁。入组标准:闭经,血卵泡刺激素(FSH)>40U/L,血雌二醇(E2)<10~20pg/mL。肝、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史、无心脑血管疾病史,血无栓性疾病史,无高脂血症家族史。半年内未应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降脂药、抗凝药或含有阿司匹林的产品,亦未服用其他对甘油三酯代谢有影响的药物。
1.2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A组40例: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规律运动30min,每周3次;B组40例: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规律运动30min,每周6次;C组40例: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规律运动60min,每周6次;D组40例:未参加规律运动。所有研究对象均未行绝经后激素治疗。运动训练的方式主要包括:太极拳、快步走、慢跑、骑车以及各种广场舞等。运动训练的强度达中等强度,要求运动时有效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50%~59%)+静息心率。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在开始规律运动后2周逐渐达到控制心率。观察时间为1年,所有处理方法均为参与者知情同意。所有研究对象于入组后采取干预措施前及干预措施实施4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TG、HDL-C和LDL-C。测定前24h内不应进行剧烈体育运动,晨起空腹、坐位采血,抽血前受试者至少应坐位休息5min。取血后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组研究对象血脂各项水平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0,1.56,1.01,1.21;P>0.05)。A组血脂各项水平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2,0.549,0.538,0.857;P>0.05);B组、C组干预后较干预前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5,3.252,3.211,3.216;t=3.110,3.572,3.334,3.306;P<0.05);D组为对照组,未采取干预措施,研究结束时较研究开始时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6,3.592,4.110,3.252;P<0.05)。研究结束时,四组研究对象血脂各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8,15.20,13.15,12.18;P<0.05),TC、TG、LDL-C水平A组较B组、C组高,较D组低,HDL-C水平A组较B组、C组低,较D组高;D组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99,7.12,7.08,6.56;q=7.03,7.15,6.86,7.06;P<0.05),TC、TG、LDL-C水平D组较B组、C组高,HDL-C水平D组较B组、C组低;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2,1.23,1.36,1.06;P>0.05)。见表1。
1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1文献资料
通过中国知网系统,以“融合体育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为关键词,搜集2005—2015年间的相关论文和相关信息,最终选取与本研究有直接相关的论文10余篇作为本研究所参考与引用。同时研读美国相关融合体育教育、适应身体活动等的相关英文原著,做为本研究的国际视野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
1.2问卷调查
1.2.1问卷的翻译、修改及检验
MartinE.Block科研团队在2013年设计、论证了Self-EfficacyInstrumentforPhysical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MajorsTowardInclusion(SE-PETE)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以自我效能的理论为依据[8],以融合体育教育的特点为标准,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融合不同类别、情况的残疾人于一般体育教育的自信程度和水平进行测量[9]。问卷编制过程包括了初始问卷编制和内容效度,然后采用编制问卷发放进行结构效度检验以及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量表的可靠性系数较高,Cronbachalpha系数分别是(智力障碍为0.86,身体残疾为0.90,视力残疾为0.92),具体过程详见Martin教授2013年的论文CreationandValidationoftheSelf-EfficacyInstrumentforPhysical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MajorsTowardIn-clusion。基于研究的需要,选择了Martin.Block设计的SE-PETE量表并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主要步骤为:1)翻译并剔除不适合问题,采用标准回翻对问卷进行翻译,翻译好的自我效能量表中,某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提问进行了剔除,使问卷符合我国当前随班就读政策下的残疾学生的现状。2)专家效度,问卷电子版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国内相关领域的10名学者(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3名,研究方向包括适应体育、体育统计以及特殊教育方面),证明该问卷对于测量相关体育专业学生在融合体育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的自我效能的效度较高。3)重测信度,将设计、修改好的问卷,采用重测信度测量法,对3个子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经过统计学检验,问卷3个子量表的前后回答一致性较高,皮尔逊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该问卷可信程度较高。
1.2.2问卷组成及内容
问卷前3部分是对受试者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对某一特定类型残疾学生(智力、肢体、视觉残疾)进行某一特定内容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测量。第4部分是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些基本信息的提问及相关与残疾人经历和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问题。第1部分是对某智力障碍学生融合于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测量。1)是对该学生相关的运动能力进行简单描述:小明是1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他有轻度智力障碍。因此他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很快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差。但是他能用肢体语言表达他想做的事情。他对语言的指导理解困难,特别是当指导有些复杂的时候。小明和其他同学一样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是他运动能力和水平不如其他同伴。虽然他可以跑步,但是他跑动速度要比同伴慢并且很快就会疲劳。它能够完成投掷动作,但是扔不远,但他能够接住向他投掷的球。他喜欢足球,但是踢不远,在比赛中有时记不住该往哪边进攻。他喜欢篮球,但是他无法保持运球不失误,并且他动作不协调,无法投中篮。2)是对具体进行某个片段内容教学的自我效能水平测量:“假设您正在对某小学三年级1个班级30个学生进行集体性体育运动(例如:排球、篮球、足球)指导教学。目前您正处于第1周的新项目教学,内容是学习基本技术(例如:垫球、运球等等),小明要融入该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在教授体育技术时,有能力调整教学指导帮助小明理解学习该内容?选项按照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设定。”
1.2.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研究团队根据我国专业体育学院排名、所在地域分布以招生地域分布,分别选取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地区的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的2011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的问卷按照项目录入SPSS13.0系统,对3种类别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自信程度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每个残疾类别的自信程度的总分。然后根据研究需要,对各个总分进行描述性检验,单因素方差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有效完成问卷回答的学生1124中,包括男性888人,女性236人,平均年龄21.7+1.6岁,其中608人有过专业实习或见习经历,占调查总人数的54.1%,724人在其三年的大学学习中,没有修过相关与残疾人的课程,占总人数的64.5%,有400名学生修过残疾人相关的课程,占所有学生总数的35.5%,这部分学生中,有171人在学习残疾人体育相关课程中有实践性质的内容,占这部分学生的43.8%。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融合残疾学生于体育教学的自我效能情况
如表3所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总分为84.81,对于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视力残疾的学生进行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20.48、34.09和30.25。总体上看,所调查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融合残疾学生在一般体育教育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水平不高。表4是对不同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经历的学生的自我效能进行的比较。在所有完成问卷调查的学生中,仅有400人在其大学前三年的学习中涉及到相关课程的学习,占所调查对象的35.5%。其中,对视力残疾学生融合的自我效能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3个子量表中,修过残疾人体育相关课程的学生得分均值都高于未修改过残疾人体育相关课程的学生的得分均值。这说明有过相关课程学习经历的学生在对待融合体育教育自我效能水平有高于其他同学的趋势。如表5所示,所调查女同学的自我效能在总体水平、对肢体残疾和对视力残疾效能水平3个方面得分要高于男同学,其中对视力残疾融合的自我效能差异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显著性。但对智力残疾的自我效能水平方面,女同学则略低于男同学。
3讨论与探索
3.1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规格中增加融合体育教育的培养内容
调查结果表明了在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下,高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在一般体育教育环境中,融合随班就读生进行有效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水平不高,能力的认同程度偏低。虽然国家标准和培养规格中,要求培养的体育教育学生应该具有在学校进行体育指导,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然而在大多数学校培养体系中,忽略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融合于一般中小学的情况,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中,残疾人体育相关课程开设普及率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10]。我国的随班就读尽管在安置形式上与融合体育教育基本上达到了的一致,强调了残、健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统一,但是在实质内容上,残疾学生的身份认同程度不高,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严重。而造成这样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育教师对融合环境下,有效的接纳残疾学生能力不足。相对较低的自我效能则会影响到未来体育教师在融合环境下,主动协调工作,思考解决融合环境下的问题的意愿和行为。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中,恰当设置相关内容的比例。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却显然忽视了随班就读生或残疾学生的存在于普通学校的情况,涉及到针对残疾人的知识、能力培养几乎没有或少之又少,与当前的融合教育成为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安置形式发展相矛盾,不能满足体育教师在融合环境下进行体育教育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需求。研究调查的结果反映了这一现象,仅仅有1/3的调查对象学习过残疾人体育相关课程,这部分学生在对融合环境下进行体育指导的自我效能水平整体上表现要优于其他学生。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残疾人体育知识,掌握操作性的技术,培养一定的融合体育教育指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随班就读学生在残、健融合的环境下接受体育教育的需要。
3.2建立行业引导的融合体育教育资质认定,促进职后教育能力提升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组织等相关教学活动中,没有关注和涉及到融合于一般教学环境中的残疾学生。而国家对于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在除调整高等学校教育规格、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资格认证体系建设,解决已入职教师融合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的问题。就体育教师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职后培养而言,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对我们有可取之处。美国的非盈利组织、行业协会在社会功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各行各业,专门的资质资格培训及考核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重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手段。这种由权威行业协会发起、设置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性与社会能力知识更新的快速性的矛盾。有许多类型的针对融合环境下的残疾人体育资质证书授予及考核体系。其中,尤以美国国家残疾人体育教育与娱乐组织(NationalConsortiumforPhysicalEducationandRecreationfor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设立的适应体育教育资质(CertificatedA-daptedPhysicalEducators)认定[11]和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及美国国家健康,运动与残疾中心(NCH-PAD)共同设立的融合体能训练师资质[12]为代表。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规定:“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师资资格证书制度。”然而在具体在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师或者体育资源教师的资质认定却没有相关的规定。与欧美丰富的行业培训、行业资质认定不同,我国目前并没有在融合环境下进行残疾人体育教育、服务方面的专门认证,并且缺乏社会认可和严格的标准化考量。对于本身在学校教育中就缺乏残疾人体育相关知识学习的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当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残、健融合的环境挑战时,很少有渠道获得系统的培训,从而得到能力的提升。国内学者也提出了通过在我国构建高校与社会多元结合的职前、职后培训从而提升体育教师或体育指导人员残疾人体育服务指导能力。这种协同合作的形式在具体运行组织上,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美国2项相关融合体育指导能力资格认证体系。
4结束语
【关键词】比赛教学法;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实验研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中运用比赛教学法进行实验研究。
1.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的定义
1.1 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指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对学生进行练习或边讲解边练习为主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2 比赛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是指在利用比赛的环境,按照统一的比赛规则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里采用的“比赛”的概念不是传统意义的竞技比赛,而是让学生在对抗、游戏、娱乐的气氛中领悟篮球技战术,感受篮球的魅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篮球选项班男生(共120人)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图书馆查阅大量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理论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了多位从事篮球教学的相关专家和教师,听取他们对本论文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2.2.3 教学实验法
将研究对象12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授课时数、场地器材等条件均相同。(每组各60人,授课时数为15周,每周2课时8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篮球选项课教学。实验组:采用比赛教学法进行篮球选项课教学(见表1)。
2.2.4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 比赛教学法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调查统计表明,有38.4%的学生因为没有较好的篮球基础,所以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教师传统教学法,而61.6%的学生则更喜欢通过比赛教学法来学习篮球技术。当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通过以比赛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法中练习技术时的枯燥单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篮球技能的形成。
3.2 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赛能力
比赛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最高专项成绩或战胜对手的能力。它取决于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因素。
3.2.1 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体能和技术能力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比赛教学法让学生在对抗、游戏、娱乐的气氛中学习篮球技术,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这种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运动机能状态,运动生理学上讲:当人体的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学会各种运动技能。因此有助于掌握技术及纠正错误,更快地形成动力定型,提高技术水平。
为保证实验的效度,在开课前对两组学生进行了身体素质、运球技术、投篮技术三个项目的测试,测试目的在于看实验前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如表2),数据显示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可以进行实验。在学期结束时,再次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与实验前的相同。最后测试数据明显的显示了两个组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均有所提高。实验组两项技术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3)。而且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项技术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通过实验证明了实验组通过比赛教学法的学习使自己的篮球技术和体能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3.2.2 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战术意识、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
战术指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比赛的心理能力是参赛者与比赛相关的个性心理特,以及以训练比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比赛智能是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明显发现实验组在比赛中的运用运动技术的能力、战术意识、战术素养、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所表现出来比赛智能都要优于对照组的学生。比赛教学法让学生更多地身处比赛环境,增加他们的比赛经验以及临场经验。使他们学会如何在激烈对抗的中练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技术,以及如何同其他队员相互配合。这些能力都是在一定运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比赛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战术意识、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经过试验,高职院校篮球选项教学中实施比赛教学法是可行的。
4.1.2 高职院校以篮球选项课实施比赛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学习、练习内容更具娱乐性、竞争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的篮球技能的形成。
4.1.3 高职院校以篮球选项课实施比赛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对抗、游戏、娱乐的气氛中学习篮球技术,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更具针对性,与传统的篮球教学相比,能让学生在体能和技术上有更大的进步。
4.1.4 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中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相比,在球场上战术意识更好,实战经验更多,比赛的心理波动小。
4.2 建议
4.2.1 比赛法教学实施时应注意把比赛教学与传统的技术教学、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并合理安排相应的练习顺序和联系时间,达到更佳的教学成效。
4.2.2 比赛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加大,但是因为存在较强的竞争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加强相应安全措施,避免或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教学的安全。
4.2.3 在高职院校其他体育选项课中,也可借鉴采用比赛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微.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李志杰.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6):56-70.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