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4 17:3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村村民大规模进城打工而弃耕农田的现象。因此,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清楚认识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的传统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已成为一种潮流。

1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现状

随着家庭联产经营制度的提出,调动了农民的劳动动力。因此,农业机械吸引着广大农民的眼球,因为现代化农业机械有着高效、便利等特点。例如,南方的水稻种植,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比较平缓,因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机械操作,大大节省人力、财力;而在北方,比如陕北地区,其地势多为丘陵和山坡,无法大规模实施农业机械操作,这样就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1.2我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现状

随着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各地的农业机械经销商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多。但是,许多农业机械经销商没有生产经营许可证,安全保护措施不规范,没有规范的防护设备[1]。同时,经销商为了争夺市场,常常以次充好,制作工艺粗糙,质量无法保证,导致农业机械的质量差,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安全性可言。

1.3农业机械设备服务系统不完善

按照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三包规定,出售正规的农业机械时必须有退货、维修等售后服务,而现在市场中出售的农业机械大多没有售后服务点。同时,大多农业机械设备说明书中的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厂家地址等项目注释模糊,这样使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业机械服务机构的不完善给农业机械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农业机械发展前景

2.1智能电子传感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遍地开花,智能电子传感技术应用就是一个典例,飞机打农药则利用了传感技术,自行感应出农作物所处的位置,对其作出感应,精确其位置,根据种植面积,喷撒适量农药,促进庄稼正常生长[2]。这一系列便利的措施在过去是无法普及到的,所以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传感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2农用机器人的普及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将会出现传感和机电一体化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农用机器人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比如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编程,对于农作物常见的疾病及发病特征做出一套完整的程序植入机器人内部,机器人可以根据观察和感应到的农作物状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3]。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用机器人必然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3先进的4C及仿真技术的应用

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但体现在大型种植设备上,现在已经全面渗透在精密的仿真等领域。例如培育新植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利用高端的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出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培育时间,节约人力和财力。因此,现代化的仿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结语

该文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仍然存在着服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改正。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已成为农业机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只有在政府、农机生产部门、农民三方齐心协力下,农业机械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稳态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衡模,高焕文,王晓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44-49.

[2]党革荣,耿端阳.农机发展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3(5):5-6.

第2篇

关键词:搜索引擎;信息检索;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搜索引擎的定义

搜索引擎(SearchEngines)是指在WWW中能够主动搜索信息、组织信息并能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搜索引擎主要通过网络搜索软件或网站登录方式将WWW上大量网站的页面信息收集到本地,经过加工处理后建成数据库,从而能够对用户提出的各种查询请求作出响应,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地址。搜索引擎提供的导航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上非常重要的网络服务,因此搜索引擎也被称为“网络门户”。

2搜索引擎的发展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鼻祖是1990年由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生AlanEmtage、PeterDeutsch、BillWheelan发明的Archie。随着Ieternet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检索信息的Robot程序,该程序能自动地不断重复地在网络上检索信息,这种行为很像一只蜘蛛在Ieternet上爬来爬去,所以又称为Spider程序。

1994年7月,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Lycos。同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博士生DavidFilo和美籍华人杨致远共同创建了Yahoo!,并成功地使搜索引擎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此搜索引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1998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搜索引擎空前繁荣的时期。随着Google的出现,第二代搜索引擎诞生。它们不仅拓展了搜索引擎的生存空间,而且还极大的提高了搜索的质量和效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市场“历练”之后,全球第三代搜索引擎呈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Google为主的“技术驱动型”理念;一个是以Jwmguagua(精武门呱呱为主的“服务驱动型”理念。第三代搜索引擎是智能搜索引擎,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3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3.1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是网络信息检索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网络用户对检索精确度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重视自身在检索功能和检索服务上的智能化程度,将涌现出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交互,最大限度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它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真正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过滤和推送服务。因此,智能搜索引擎成为今后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3.2向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个性化是指各网络检索工具注重内容的特色化和服务的个性化。个性化的核心是跟踪与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并为用户提供全程帮助和服务,使得个性化搜索更符合每个用户的需求。搜索引擎的个性化还体现在提供特色的服务和功能。

3.3向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未来的搜索引擎将在技术上更加成熟,在搜索内容上向多媒体化发展。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数据量高速增长,多媒体搜索引擎的发展迫在眉睫。同时,搜索引擎在向用户提供检索结果时仍可以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使得检索结果形式多样化、生动化,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向多媒体化方向发展是搜索引擎发展的又一个新趋势。

3.4向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

首先表现在可以检索的信息形态多样化,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其次表现在搜索引擎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检索工具,正在向其他服务范畴扩展,提供站点评论、天气预报、新闻报道、股票点评、各种黄页(如电话号码、航班和列车时刻表、地图等)、免费电子信箱,以多种形式满足读者的需要。

3.5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上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用户基数的不断增长,为电子信息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汇集了最新的思想、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大的潜在市场。搜索引擎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门服务形态,而且成为一项产业,它的商业利益成为推动系统完善和扩展的主要动力,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由公用性转向商业化。

3.6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由于用户千差万别,对信息搜索往往有不同的要求。综合性的搜索引擎收录的范围太广、太大、无法满足某一特定的需求。而垂直性专业搜索引擎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垂直性专业搜索引擎只面向某一特定的领域,专注于自己的特长和核心技术,能保证对该领域的信息的收录齐全与更新迅速。

3.7向可视化方向发展

可视化信息检索是把文献信息、用户提问、各类检索模型以及利用检索模型进行信息检索的过程,展示在一个可视化空间中,并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可视化搜索避免繁琐的操作过程,使用户更直接、方便、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和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XML、RDF、GRID在信息中的应用,可视化检索将成为搜索引擎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桂华.谈谈网络搜索引擎的发展及使用技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6):49-51.

第3篇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农业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TP3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8-0129-02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背景以及发展现状

随着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90年代末,美国首先出现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SN是由布置在监测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以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无线自组网(Ad hoc),其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是WSN的三要素。将Ad hoc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人们可以通过WSN感知客观世界,扩展现有网络功能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WSN技术现已经被广泛应用。

2 WSN技术在农业生产自动化中的应用

2.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受到了社会以及自然两方面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建国初期,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短缺问题,在农业生产上,注重产量,当前我国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业生产应该用经济效应来衡量,注重产业效率,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相当的落后,仍然靠人力、畜力耕种,限制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应走向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的机械化,智能化生产。

2.2 WSN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02年,英特尔公司在饿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将无线传感器结点人工分布在葡萄园中,对园中土壤的温度以及养分含量等作物生长条件进行实时监控。杭州齐格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农科院合作研发了远程农作物管理决策平台,该平台利用了WSN技术实现对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的监测。北京市“蔬菜生产智能化网络传感器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将WSN应用于温室蔬菜生产中。将温室作为一个监控区,使用WSN技术对温度、PH值、含水量、光照强度等进行测量,根据实际需要,对温室条件进行调整,以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增加作物产量。在大规模部署传感器节点时可以通过飞机播撒,人工设置,火箭弹射等方式部署在预设区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的实时性监测,无线通信特点,使其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大发展前景。典型应用如下:

1)农业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

我国是个贫水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人均仅为第121位。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七成,但我国农田灌溉十分落后,水的实际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采用自动灌溉系统,在土壤中人为安放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监控,根据实际,进行自动供水和自动按一定顺序进行灌溉。

2)温度自动调控

蔬菜生产中,温室生产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传统温室监控系统成本高,移动性差等问题很突出。近年来,节能高效的WSN技术正在温室监控领域兴起。基于WSN的温度监控系统由汇聚节点和子节点构成。将传感器分布在温室中监控温室内土壤温度、湿度、PH值、光照强度等,通过无线网络传到汇聚结点,汇聚结点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命令通过无线网络下发给调控节点,调控节点根据所得命令对灌溉设备、加热器等进行控制,改变温室条件。汇聚节点还可接受人工控制,与互联网连接,使用户可以进行远程监控。

3 WSN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WSN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节点工作环境恶劣,网络规模较大,节点数目多,在保证网络规模的同时,要考虑网络成本,为了实现实时监控,传感器的施放位置很难定位,节点能量有限,节点可能会失效,WSN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下:

1)网络规模较大

节点必须尽可能大规模高密度部署,保证监控区域的覆盖范围和连通度,否则无法实施网络的自组和数据汇聚,而大规模组网,使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经济效益,影响网络实际应用。

2)对于网络容错的解决

农业生产中,各传感器网络所监控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对农业生产非常关键。及时了解节点的状况,进行网络容性处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而网络容错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是节点检测和节点恢复。节点检测则需要GPS对其定位,若在大范围的布置GPS设备,会提高成本,保证节点定位同时保证经济效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节点恢复,常常用冗余的节点替换失效的节点功能的方法解决,但对冗余节点的位置与数量有一定要求。

3.2 WSN的关键技术

由WSN的结构特殊性,对于WSN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掌握以下关键技术:

1)节点定位

定位技术是位置未知节点根据少数参考节点,根据特定的机制确定自身位置,包括节点自定位和网络区域内的目标定位跟踪。节点自定位是指确定网络中节点自身位置,是部署组网的基本要求。目标定位跟踪通过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配合完成对网络区域定目标的定位和跟踪,一般建立在节点自定位的基础上。常用方法用三边测量法,三角测量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

2)与其它网络的融合

WSN与现代网络融合将大大提高WSN的实际应用功能,将WSN与移动通信网络、Inter网融合,一方面WSN可以借助着两种传统网络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传感信息实现新的发展。

4 结论

WSN络融合了嵌入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有的先进技术,自主实现对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是一种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监控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的方法,具有自主性,实时性特点,适合农业生产管理。文章通过对WSN的组成、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的简介和其在实际农业生产应用实例,说明WSN在推动农业生产自动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网络[M].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 年海,王志华,李晓华.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在新疆农业的应用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

[3] 袁玲芝.浅析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与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7)

.

第4篇

关键词:干燥机;智能化;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强调“仓廪实,天下安;稻谷欠,天下乱”是中国历代治国安邦的根本,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且是一个粮食损耗大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损耗标准为5%,中国粮食收获后的一系列后续过程包括脱粒、晾晒、运输、加工、贮存、消费等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在这些损耗中,由于气候原因,谷物没有及时晒干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高达总损失的5%,因此,谷物干燥的机械化比田间作业的机械化更为重要,它是谷物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

1 干燥机原理

干燥机的物理原理是利用热的干燥介质与湿物料直接接触,以对流方式传递热量,并将生成的蒸汽带走,利用传导方式由热源通过金属间壁向湿物料传递热量,生成的湿分蒸汽可用减压抽吸、通入少量吹扫气或在单独设置的低温冷凝器表面冷凝等方法移去。粮食干燥机干燥过程是指空气中的热量经传热过程传递给谷物用于汽化其中的水分并加热谷物,谷物中的水分蒸发并蒸发到热空气中,使物料中水分逐渐降低,得到干燥。一般干燥机设备的主要组成由提升机、排粮机、热风炉、风机、粮仓等基本设备组成,其他的设备像水分检测仪、温度检测仪、激光检测仪等智能化设备也逐渐在干燥机中出现。

2 国内干燥机现状

解放初期,我国开始引进并且开始研制谷物干燥机,目前中国的干燥技术和干燥设备制造行业已进入较成熟的发展阶段。目前,由于中国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导致各个地方粮食的水分含量不同。针对此情况,南方和北方干燥机生产厂家生产的设备基本也各有不同,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干燥设备专门制造厂,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且部分机种出口到国外粮食生产消费国。

近年来,随着干燥机发展的不断进步,干燥机的智能化发展成为趋势,按照国家有关粮食干燥机项目的招标文件要求,特大型的和特殊需要的谷物干燥机必须配备粮食水分的在线测试的智能测控系统。由于智能化干燥机可靠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逐渐受用户的欢迎。90年代,台湾和日本企业生产的粮食干燥机进入中国市场,以无锡金子公司(日本独资)和上海三九公司(台湾独资)代表的干燥机,由于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使用性能良好,但是干燥机控制系统的设定和控制较为复杂,控制电路所用芯片较多,控制原理复杂,控制方式不固定,设置的参数少,没有时钟控制,人机交互性差使用的是模拟量的温度传感器查等缺点。

以此为基础,国内已有在这方面展开研究,研制开发了一体化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较好地完成对干燥机的控制。长春吉大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吉大神阳干燥机将复杂的控制系统大大简化,所用芯片少大大减少,并且增加触摸屏界面,能够方便快捷的设置的参数,使用数字温度传感器,增加激光料位报警,能够在线测定谷物水分,一旦达到设定的水分值,烘干机就自动停机,同时能够设定烘烤时间,定时自动烘烤,自动调整炉温,并可测量干燥机内多个测点的温度及湿度,还提供多路监测信号,实现了人机交互式一体化,操作方便,控制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3 国内智能化干燥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干燥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干燥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以传感器、微控制器、水分检测设备为核心的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粮食干燥机中,成为干燥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干燥机智能控制系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检测热风温度、粮食水分、物料料位检测、排粮速度检测的自动检测等方面。检测的温度有热风炉的热风温度、燃烧室温度、粮仓温度和出风温度。燃烧室温度用于辅助控制热风炉,以保证进入谷仓的热风温度不要太高,以免影响谷物品质。粮仓温度用于控制烘烤的谷物的温度,保证谷物的品质,特别是种子烘烤,保证发芽率。粮仓温度和出风温度用于辅助控制、烘烤监控,如粮仓温度过高,出风温度过低,说明热风交换不畅,这时需要调节风机进行通风。除了自动检测温度外,还能自动检测粮食水分,粮食的初始水分,目标水分的准确检测影响干燥过程中对风机和燃油炉的控制,智能化粮食干燥机中粮食水分检测仪能快速反应粮食在干燥过程中的即时水分,对干燥过程进行实时检测并进行精确控制,防止谷物过干烘糊,这样就能保证粮食的干燥品质。机内粮食进行料位检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将干燥机内粮食状况实时显示出来,有效地根据粮食的多少确定及时加粮。智能化干燥系统还能进行故障诊断与报警功能,干燥机运行发生故障时,首先燃烧机停止工作,然后停止排粮,最后停止提升机,防止机内粮食堵塞。风机不工作时,风压传感器报警,排粮机停止排粮。排粮机不工作时,报警指示灯报警,提粮机不工作时,报警灯亮,排粮机停止排粮,防止通道内粮食阻塞,干燥机发生故障。

智能化干燥机与传统式干燥机相比,智能化人机交互界面使控制过程简化,方便操作,增加自动检测报警灯功能,及时排除故障,节省燃料,效率提高,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动化,节省人力物力更加有效地节省燃料,提高粮食品质,成为我国粮食干燥机发展的主流方向,为粮食生产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峰,吴文福,朱航.粮食干燥过程控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05):150-152.

[2] 李国,日方,毛志怀,等.粮食干燥过程控制[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02):107-111.

[3] 曹崇文.农产品干燥机理、工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豹,周德春.我国大型连续式谷物干燥机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03(09):37-38.

第5篇

关键词:电子测控;技术;特点;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子测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光电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测控技术也不断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道路。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现代电子测控技术介绍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现代测控技术主要是在现代测控系统的指导性进行自动化控制,它主要依赖的就是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现代测控系统的组成。现代测控系统主要有控制器、程控设备和仪器、测控应用软件、总线与接口和被测试对象等五大部分组成。控制器是测控系统的控制和指挥中心,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等;程控设备和仪器包括有各种程控开关及仪器、、存储器件和显示器件等;测控软件有驱动和应用程序等;总线和接口是各种设备和仪器的连接通道,有连接器、插槽等;被测试对象则是根据任务的不同进行确定的。按照结构不同可以把现代测控系统划分为基本型、闭环控制型和标准型三类。

2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特点

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

2.1网络化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密切,测控技术逐步走向网络化。除此之外,传感器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也使得现代测控技术使用的更加便捷。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深化,逐渐应用到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

2.2数字化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使用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为了有效监测被试对象,以期获得有用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数字化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主要包含有通信数字化、信号数字化了、多媒体数字化等。多媒体数字化主要应用于教学,通信数字化主要使得人们无线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2.3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题,像最基本的手机、电脑都是智能化的产物,机器人同样是智能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为了使得技术发展的更加人性化、精确、方便,那么在现代测控系统里使用智能化仪器则成了必然的需求。仪器智能化在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智能化仪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必将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2.4分布式化

分布地点不同的测控设备能够有效地选择最适宜的仪器,测控技术的分布化是基于微型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现代测控系统是由有效的联合分布式设备组建而成的。生产控制分布式仪器的过程是一个集测试、控制、管理为一体的全程自动化过程,这就使得测控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同时增加了测控效率。分布式即是将测控系统中的五大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利用分布化的结构将整个系统有机的协调起来,实现测控系统的有效运转。现代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特点能够实现安全可靠,故障部分不会对其他系统部分产生影响;新接口和新功能的开发更加便捷,系统功能得到了增强;同时并行的处理方式具有高速运行的特点;具有灵活的使用方式,能够组建多模块以及单模块系统等[2]。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更是有效节约人工监测成本。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测控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完善。

3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3.1现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具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测控技术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测控技术在我国没有进入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微型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需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有效的发展模式,尽量与国际技术发展接轨,不断开拓创新,尽量缩小发展差距,达到高水平的现代测控技术。

3.2前景。测控技术的发展逐步面向全球化和网络化等,更加紧密地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步趋近于科学先进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的市场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与社会发展融合,带动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目前,各个产业的发展迅速,也带来了测控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开放化和标准化是其清晰的发展趋势。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还是非常广阔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工业发面的应用,逐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

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1农业、航天领域

航天飞行过程中飞行目标的控制和测量是通过现代测控技术实现的,它主要可以完成以下几个功能:航天器的物理参数和运动参数测量、宇航员生理信息测量、跟踪测量航天器、控制指挥飞行目标、监视飞行状态等。农业方面也融合了测控技术的应用,比如:对粮食温度进行测量,高温报警,启动通风机进行粮仓的通风。

4.2新型传感器技术

新型传感器技术是测控技术的重要方面,能够应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例如:监测火车的机车状况、监控心内压系统等均应用了智能传感器;气体微型化传感器主要应用在防伪、国防、机器人、化工、医学、交通等方面;集成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主要有:视觉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等;数字传感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温度测量以及银行监控等方面。

4.3远程测控

远程测控是现代测控技术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电话网以及专线的远程测控,可以应用在远程监测电网电站以及输送石油的管道和机器人等方面。现代测控技术能够远程控制燃气、水电的自动抄袭以及诊断设备故障等。

5总结

作为新世纪的高新技术,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逐步走向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辉,常江,张连军.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

[2]况迎辉,祝学云,陈建元.现代测控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实验[J].技术与管理,2009,26(11)

第6篇

【关键词】远程测控 技术发展 特点 现状

1 现代测控的特点

1.1 网络化

我国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让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在不断应用新技术,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利。由于网络在生活中应用到了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延伸到了工业、农业也如此,随着我国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渐应用进来,并且随着技术的逐步提高,远程测控的可靠性和精准度达到了大幅的提升,给我国农业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2 分布式化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测控技术如今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现代远程测控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区域内的控制作业,并且精确度较之前更高,并且能准确找到需要放置检测仪器的方位。对于分布式测控系统来说,它是通过微型计算机实现的,利用网络技术将不同区域内的设备相联系,在实际生产操作中,此种测控系统能够实现由测量到控制,然后实现全面管理的目的,这种测控技术有点非常明显,它可以有效的提升测控效率,并且能控制成本支出,安全可靠性也更高,如果在测控的过程中有一个零件或部位有故障,它仍然可以确保整个系统不会停摆,仍然会正常运行。

1.3 智能化

在现代远程测控系统中,采用的都是智能化的设备,智能化的设备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繁琐,让使用更加简便,并且测控系统中采用的是微处理器,在操作系统运行时,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控制一起使用,能让计算方法更加完善。

1.4 数字化

现代远程测控技术的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些复杂的信息转变成一些系统能够分析、测量的数据,并且将这些分析出来的数字建立成数字模型,然后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批量处理。这种数字化的测控方式能够实现从远程到终端的具体控制,并且能在处理中得到可靠准确的数据,实现数字化控制。

2 远程测控技术发展现状

2.1 采用光纤通道的远程测控系统

运用光纤通道的意思就是运用光缆来实现远程测控,这种测控系统数据的传输和分析都是通过光缆来实现的,并且系统也能充分实现光缆的最大容量传输,并且具有稳定性好、抗干扰性好的优点,此系统主要分为测控中心和控制子系统两个,测控中心包括主站、串行口,以及光缆和光纤收发器,这些部件相互配合,实现了数据采集。

在光线通道的远程测控系统中,负责进行光电转换的装置是光纤收发器,它能够通过串行口进行信号接收。光纤收发器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有点,能够通过接入以太网实现远程测控,因此,此种远程测控系统在设计时要特别重视接口的选择,确保光纤收发器能够正常对接。运用光缆的远程测控系统投入资金较高,但是由于抗雷性能加,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因此目前广泛应用在了广播、通信站内。比如下图中电气远程控制系统,就是采用了光纤收发器。

2.2 采用Internet或者是Intranet的远程测控系统

采用Internet或者是Intranet的远程测控系统,是以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实现了人们对任何时间、任何地区数据信息的获得该系统的组成分为现场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Internet或者是Intranet,测控中心PC机、WebServer,InternetTCP/IP、数据库(分析处理算法),Explorer等。

该系统的实现需要解决很多重要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而:是传输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等;一是网络运行的安个性问题;三是InternetTCP/IP协议与现场总线协议的兼容性问题,是否能实现传输数据的畅通无阻;四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更新与连接问题,是否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与动态性;五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是否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编程的高效率性。采用Internet或者是Intranet的远程测控系统适用于远程数据或者是不同地区数据的收集、采集、报警、故障监测等,在现代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

3 远程测控技术发展的趋势

3.1 数据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远程测控范围与距离的不断扩大,远程测控系统的结构复杂化程度的不断增加,过去数据传输的单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远程测控系统数据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是将多种数据传输方式结合运用,有效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远程测控系统的模块化发展例如无线通信技术中的蓝牙技术应用到远程测控系统中,实现了远程测控系统与Internet或者是Intranet的连接,达到网络远程测控的目的。

3.2 嵌入式微型因特网互联技术与嵌入系统的应用

嵌入式微型因特网互联技术与嵌入系统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远程测控技术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方便了远程测控系统通信渠道的建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微处理器与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步促进了远程测控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大大降低了测控系统主控机CPU的负载量,提高了测控系统数据传输的测控性与实时性,此外,测控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有效扩大了Internet与Intranet数据通信范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定不断推动远程测控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远程测控技术必定会在更多的领域得以应用,而我们只有看清形势,不断提升技术,才能真正促进我国远程测控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光.基于LabVIEW的远程测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

[2]井超.基于网络的远程测控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3]曹军义,刘曙光.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技术[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1,06:17-21.

[4]龚清勇.远程测控系统数据及信息安全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05.

第7篇

关键词:智能型;;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自动化;机电装备;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097-02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的便捷与舒适性,同时对于人们工作的强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对于工业生产制造而言,采用大型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的机械设备、机电装备进行工农业的生产制造,能够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尤其是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到来,采用计算机实现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装备、机电设备中的广泛应用,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操作与生产,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自动化研发机构及高校院所的重视,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鉴于此,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点,详细谈谈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未来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与探讨。

1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技术也日新月异。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机械自动化的水平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但是仍然不是制造强国,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相较于国外还有很大一段差距。纵观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主要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技术主要体现在一些流水线式的繁杂的手工劳动加工方面,采用机械化设备,配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很好的替代传统的手工加工环节,并且这种采用自动化加工技术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或者产品,具有更加精确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②自动化检测。在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各个工艺、工步进行检测,以实现后续加工工艺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或者需要对加工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实施自动化检测,以提高成品率,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自动化检测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就能够实现对相关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执行,实现无人值守,极大的提高了产品检测效率和检测通过率。

③自动化装配。随着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兴起,采用新的加工工艺、新的加工刀具、新的夹装夹具以及新的检测、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呼唤自动化装配技术的实现,目前随着机械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自动化装配已经得到了应用,能够将多种零部件按照一定的装配关系自动组装成为一个完整的机电设备或者机械系统,并且装配的质量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手动装配要高很多,提高了一次装配成功率,降低了因为装配失败而带来的损失。

2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特点

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利用电磁开关、电气开关等强电元件实现的机械自动化,严格来说这种自动化是不彻底的,等同于半自动化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这是一种基于弱电系统、能够远程控制实现的自动化技术,这也是目前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流技术之一。目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了普遍飞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所见即所得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采用弱电系统,通过对底层相关传感器或者电器开关状态的数据采集,形成自动化控制的指令或者决策依据,因此这就需要给操作人员提供良好而直观的操作界面,通常都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所见即所得构建远程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优势,更加有利于用户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与控制。

2.2 集成程度高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需要结合机械系统、电气系统的两大单元各自的功能,经过统一的调度实现自动化控制,并完全设备所预期的功能,这就需要将机械系统、电气系统两大单元进行高度集成,实现刚性系统和柔性系统的融合,并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全部功能的实现,以及后期功能扩展升级的需求,因此,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度都很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控制要求和功能需求。

2.3 智能化逐渐从现实走向虚拟

过去,能够对机械设备、机电装备实现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就已经能够称之为智能化控制系统了,但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现在智能化控制已经提出了无人值守的控制要求,这也促使了智能化需求逐渐从现实走向虚拟,利用虚拟软件和程序实现对硬件设备的控制,从而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这种利用虚拟技术实现对硬件设备的控制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智能型控制技术。

3 我国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朝着制造强国的道路迈进,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从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质量不高,尤其是在制造业关键技术方面,进步仍然缓慢,因此为了能够更加从容面对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必须要立足基础,重点发展高精尖技术,走符合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的道路。

纵观当前国内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光机电液一体化方向

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采用机械或者电气或者液压系统的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光机电液一体化的高集成度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利用光学、液压技术,将其与传统的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糅合,能够实现更加先进和智能化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3.2 信息集成化方向

目前,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长,通过对知识数据的挖掘,能够为系统决策提供基础性支撑,这是未来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已有的制造过程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从而为最终的制造技术及自动化控制策略提供隐性的支撑,这是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实现全球信息化过程的必然发展。

3.3 微型机电一体化方向

纳米技术的提出,使得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逐渐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MEMS系统能够实现在微观尺度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这能够消除过去传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零件检测、自动化装配等环节上的质量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 绿色化制造方向

能源紧缺、环境污染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难题之一,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更加经济化的能耗,以及对环境的零污染,因此,业界逐渐提出了绿色化制造方向,通过运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将制造业系统的能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这也是绿色化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和兴盛的主要原因。

4 结 语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与高速发展之中,工业对于整个经济的刺激与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实现对工业生产制造的能量释放与促进作用,这是当前各个机械自动化技术研发与促进机构的重点问题。基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能够渗透到工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从自动化检测到自动化加工,从自动化生产到自动化装配,从自动化工艺到自动化批量生产,这都表明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核心技术,并且机械自动化技术正朝着大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作为机械技术人员,我们必须时刻紧跟时展的脚步,不断的学习这些新出现的自动化技术,并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并不断促进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浅析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原则[J].魅力中国,2011,(10):244-245.

[2] 李金洲,方旭.浅析机械自动化的产生与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博览,2011,(6):12-13.

[3] 李昱蓉.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3):77-78.

[4] 卢日时,郭民.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若干发展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4):30-31.

第8篇

1.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

智能理论是探索人类智慧的奥秘与规律及在机器中复现人类智能的科学,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目前智能理论及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于智能理论的研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智能的产生、形成和工作机制的立接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如何用人工的方法模拟,以及研究如何提高机器,特别是计算机的科能水平,使机器成为且合感知、报理、决策的智能机器系统。前者称为自然智能理论,主要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者所从事的工作:而后者称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理论,主要是理工学研究者所从事的工作。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后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1)是相对于自然智能(即人脑智能)而言.人工智能研究的是怎样利用机器模仿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迄今认为需由专家才能处理好的复杂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由计算机来表示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其目标是利用各种自动机器或智能机器,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或脑力活动自动化。显然,对于人工智能的这种定义,受到了当前电子计算技术水平的制约,因此,它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定义。

AI是计算机研究和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问题,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它可加快解题运算速度和扩大记忆存储量,但这只能说是简单智能化。一个高水平的智能程序,应该与人的思考、求解方式相仿。譬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能不断修改、补充、构造出所需的设计对象,它通过计算系统、数据库与显示装置,配合辅助程序,与人一起完成设计工作。

2.制造智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早期,智能制造系统大量运用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来提高制造智能,例如基于ES的机床自适应控制,其智能行为体现在符号推理上。这些ES多数属于非实时型的系统,数据是静止的且与外部环境没有信息交互,是低水平的封闭式的智能系统。为了克服Es存在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性、知识获取困难、现代计算机依据VanNeumann原理,用逻辑知识表达不灵活以及通用性较差等缺陷,AI的最新研究已向基于数值计算的计算智能方向发展。

当前,用计算手段实现智能的较新方法和新理论,如FL,NN,GA,混沌,分形以及粗一集理论等科学,都属于计算智能的范畴。计算智能的灵活性、通用性及严密性明显优于基于知识的径。ES更能提高制造智能水平。现今,计算智能的研究应用重点在FL,NN,GA等方面,其在IM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智能传感器,加工过程的智能控制,制造系统的智能检测与监控,切削参数的智能优化,机械零件可靠性分析及最优化设计,机械故障智能诊断,智能学习、决策与预测等多个方面。

1943年,心理学家McCalloch与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NN的第1个数学计算模型——MP模型,从而开创了NN理论研究的新时代。五十多年来,NN的研究虽一度陷入低谷,但自从1982年J.Hopfield提出HopfieldNN模型成功地解决了“旅行商问题以来,NN的研究再次进入阶段,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向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等方向发展

综合NN几十年的发展,其典型特征如下:并行处理机制具有众多可调参数,可以描述较为复杂的系统;神经之间的连接强度可调,具有自适应能力}信息存储是分布的,具有记忆和联想能力;集体计算,有较强的计算能力;高度的冗余能力,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具有自组织和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较强;多层前馈型NN具有高度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完成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建模}组成NN的人工神经元较为简单,能用硬件实现;黑箱型工作模式,逻辑分析难;传统BP学习算法的学习时间长,易局部收敛,学习不稳定等。

进化计算(EvolutionaryComputation,EC),也称为行为主义的AI,是自6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仿照生物的进化过程,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优化规律和方法,来解决难以用传统方法解决的优化计算问题。其中GA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EC技术。GA是根据生物进化的模型提出的一种优化算法,是一种全局意义上的自适应启发式搜索技术它依照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经过遗传、变异演变出满足给定精度的较优解GA的中心问题是鲁棒性(Robustness)。所谓鲁捧性,是指能在许多不同环境中通过效率及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以求生存的能力。

3.智能研究途径和方法

智能是脑,特别是人脑所具有的。那么,要实现人工智能,自然就离不开入人脑的借鉴,其中包括对人脑的结构、功能相人脑具有智能的原因、过程等的借鉴。于是就产生了如下几种人工智能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结构模拟,神经计算

所谓结构模拟,就是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即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神经元(神经细胞)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来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用所谓神经计算的方法实现学习、联想、识别和推理等功能,从而来模拟人脑的智能行为,使计算机表现出某种智能。

(2).功能模拟,符号推演

具体来讲,功能模拟法就是以人脑的心理模型,将问题或知识表示成某种逻辑网络、采用符号推演的方法,实现搜索、推理、学习等功能,从宏观上来模拟人脑的思维,实现机器智能。基于功能模拟的符号推演,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使用且直至目前还主要使用的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两条主要途径。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从这两种方法所擅长处理的问题来看,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刚好互为补充。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将模糊推理与神经计算相结合,已展现出相得益彰的喜人前景。因此,将功能模拟与结构模拟相结合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总趋势,

(3).行为模拟,控制进化

除了上述两和研究途径和方法外,还有一种基于感知行为模型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我们称其为行为模拟法。这种方法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性,如自寻优、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等,来研究和实现人工智能。

4.智能技术的未来

智能革命的时空动力是网络革命,使信息网络发展为智能网络。智能网络的发展趋势:一是实现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二是建造智能机网络——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网络。显然,当计算机发展为智能机,智能机网络就会应运而生。

工厂智能化的关键是采用智能制造系统(IMS)。随着计算机向智能机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必然要发展为智能机集成制造系统(IIMS),成为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目前,一般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即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运用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使之成为智能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ICIMS)。这样的制造系统,也是一种智能制造系统。

农业生产也能像未来工厂那样,那么农业生产也可由自动控制进入智能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现在,日本已经出现了植物工厂,展示了农业工厂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广阔前景。

智能机器不仅进入工厂和田间,还要进入办公室和家庭,现在已经在建造“智能大厦”和“智能住宅”,实现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服务和网络通讯,使办公室和家庭自动化推而广之,最终实现城市智能化。

正像蒸汽机的能量革命魔术般地创造出工业社会一样,智能机的智能革命也会奇迹般地创造出智能社会。智能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网络推动社会智能化,一个全面智能化的社会,便是智能社会。

结束语:

作为高技术核心的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其关键是人工智能。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引发智能“核爆炸”,把人工智力和人类智力的潜能爆发出来,导致智能革命;也会奇迹般地创造出一个智能社会。因此,工业社会之后不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无非是由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第9篇

关键词:趋势;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不管什么领域与行业,或多或少都需要计算机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工作的难度,使工作的效率更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计算机应用的趋势等三个内容,从而阐述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为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和趋势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计算机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数值领域,如生产和研发国防武器等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开始应用于非数值领域,如数据处理、工商业资料处理及企业信息管理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等领域。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文化教育行业、农业、服务行业等行业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网络购物、社交软件等都是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的具体表现。

1.1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当前计算机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的应用系统具有人工智能性,由于具备人工智能的性质,因此计算机可以对人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活动进行模拟,从而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适应能力。2过程检测与控制领域。计算机在过程检测与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工程师通过计算机,可以自动收集检测企业生产过程的某些信号,并能够同时录入检测的数据,工程师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相应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识别,这样生产效率更高,生产事故的发生率也大大的降低。3数值计算领域。计算机在数值计算领域的应用是当前计算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领域之一。因为计算机精确的运算精度与准度、快速的运算速度、超强的逻辑判断能力等特点,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应用主要用于计算化学、计算力学、生物控制、计算物理等学科。4数据处理领域。数据处理领域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计算机可以快速的对任何形式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操作和管理。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和单位通过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随时的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1.2计算机应用的社会功能

计算机应用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社会的信息化,增加社会的交往。促进社会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过电脑就可以复制和储存繁复的信息和数据,通过电子设备,可以更加便捷的共享资源共享,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促进社会的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能够增加社会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人们沟通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是书信,书信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其信息传递时效性、信息完整性等都会受到影响。而计算机刚好相反,其信息的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通过计算机的交往,其时效性、信息完整性往往是能保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召开网络会议,网络会议可以克服距离等问题进行实时的交流,这种交往方式越来越普及。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的教和学,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广泛了。

2计算机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水平低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与西方国家比,还是远远比不上。很多单位和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仅仅限制在对电子文档的处理,没有建立内部的网站,也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应用研究人才,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是比较低,计算机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国家应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研究,大力培养专门的计算机应用研究人才,努力提高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

2.2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的信息产业研发的投资力度还是不够,没有充足的研究投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不起来。没有充足的研究资金投入,我国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不能真正的适应某些系统的要求。我国的重大工程、重要行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大多不是自主研发的,很多都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软硬件和信息系统。而西方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化水平之所以那么高,主要还是因为其信息产业研发投资的力度充足。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信息产业的科研投入,大力引进国外的优秀计算机应用人才,开发具有特色的、先进性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以更好的服务国内的企业、单位和个人。

2.3各地区之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关,而我国的地域经济差异比较大,因此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各地域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及水平差距比较大,在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计算机的应用还是比较局限比较落后的,但是在沿海及台湾地区,计算机的应用就比较广泛了。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重点是大陆和西部地区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3计算机应用的趋势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应用正向应用微型化、应用智能化、应用巨型化、应用网络化发展。应用微型化主要表现在当前计算机已经向微型化发展,微型化的计算机设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仪表仪器、家用电器等小型设备,正是微型化计算设备的应用仪表仪器、家用电器等小型设备的运用更加方便快捷。应用微型化还表现在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笔记本型和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更受青睐,性价比也更高,使用也更加方便。应用智能化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应用主要是服务于人类,只有更加切合人类使用,更加智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才具有发展的潜力。因此说计算机应用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计算机除了能将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逻辑过程进行完美的模拟,还能进行学习、推理、逻辑判断。应用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精度更准、运算速度更快,且储备容量更大、功能性更强。应用网络化是指计算机应用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很多系统的产生都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如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银行系统等正是计算机应用网络化的具体体现。

4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现状;应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一、物联网的原理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利用RFID等技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涵盖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联网中物品能够彼此“交流”,借助RFID技术让物品“说话”,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让物品信息实现互联和共享。在物联网时代,钢筋将与宽带共同构成基础设施,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个人生活将在这些基础设施上运转。

国际上美国等国家都极为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美国将物联网作为改变产业模式和结构的法宝,用来提高交互效率。欧盟在物联网研发和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创新工作,各国都企图在物联网发展上取得领先,获得突破。我国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并不落后,传感器和传感网已在许多省市获得应用,获得许多新的突破。

二、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1.智能环保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升高,社会对环保的要求也不断升高。为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环保部门可以利用物联网建设智能环保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信息采集网络对环境进行自动监测,对重点单位或是区段实现自动监测并实时传输监测到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环境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准确的向政府部门和社会环境质量资料或是概况信息。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智能环保系统中对大气、废弃物、水源、放射源以及噪声等进行感知和管理,提高智能环保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具体的设计方案需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环保信息采集系统和处理平台具备智能感知能力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以及数据可视化能力,使环保监控体系掌握环保事件产生、发展的规律,辅助灾害预测等各项决策,形成环境监测、执法、数据交换、应急指挥、办公、教育展示等各个中心整合成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2.智能物流

RFID技术不需要人工干预便可以识别目标并获取数据信息,操作快捷便利。利用RFID等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保证信息传递准确、便捷,提高运输、包装等物流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实现物流与资金、信息、商流的有效融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品生产到消费的整体效益,促进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物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品跟踪、目录管理、自动接收、自动装运、电子产品码等方面。

3.智能家电

最近几年,我国迎来物联网建设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家电的全新变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电将在物物感知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应用,从传统的播放电视节目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电视可以根据用户(例如老人或是小孩)的特点自动选择播放内容,并通过语言合成功能向用户推荐电视内容。与此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电可以解决控制孩子使用家电的问题,例如电视会在孩子离电视显示屏太近时自动黑屏、暂停播放,在孩子与电视距离合适之后再继续播放,或是家长通过3G网络等途径控制孩子上网或是看电视的时间,由电视在显示屏上滚动提示文字并进行语音提示。

4.金融领域

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改善金融安防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金融体系由于涉及资金运作,一直是犯罪案件频发区,物联网技术可以充分发挥物物相连的优势,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安防的效率和可靠性。例如借助物联网技术对来访人员进行管理,实时跟踪并监控、记录来访人员的行为和信息,为侦破犯罪案件提供线索,还可以在现金柜等物品上和库房出入口等位置加装RFID标签或是设备,借助软件平台使资金可视化,并对ATM机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自动上报,以保障资金安全,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便利。

金融领域的业务繁多,除了上述应用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在支付业务和优化金融服务、保险业等方面得到充分应用。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发明的芯片银行卡、金融业务各环节的可视跟踪、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对投保的汽车安装传感设备来监测、记录其运行状态等等。

5.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信息化教学、教育管理、智慧校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录学生学习的对象、学习行为,从而合理调整学习方式和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强化交互功能,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为植物粘贴相应标签,学生能用手机识别标签获得相应的扩展内容。在教育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人员考勤、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应用。例如对学生证、图书、设备等粘贴RFID标签,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行为、快捷的查找图书、跟踪设备的状态等等。在智慧校园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校内交通、车辆、校园安全、建筑、生活服务、师生健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借助光线传感器可以控制教室内光线强度,借助红外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校园安全状况等等。

6.农业领域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物联网技术能够在现代养殖业、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养殖业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项圈式等形式的应答器、个体标识等可以对牲畜、家禽等实现有效管理,减少误操作,提高管理水平。在农作物生长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土壤、灌溉、气候等情况,收集温湿度、大气、氮浓缩量等信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科技含量,做好防灾抗灾工作。在农产品质量监测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产品种植、生长、收获、运输、存储等全过程进行监控,快速监测农产品质量并查出问题所在,例如借助RFID等技术建立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保障各种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总结

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地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尽管拥有美好的前景,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标准、技术、产业链等方面的困难,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在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业务应用上取得突破,以促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日梅.物联网概述[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1(01).

[2]李红艳,桂超.物联网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福建电脑,2010(09).

第11篇

【关键词】蔗糖产业 专业人才 协同育人 院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1-02

糖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蔗糖是广西糖的主要来源。广西糖蔗种植面积和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增强广西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结合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目标,分析广西糖料蔗生产、制糖生产产业人才现状,探索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广西糖料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和右江河谷,其中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从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了解到,2016―2017年度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左右,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甘蔗收购价格从2015年度每吨440元,上涨到2016年度每吨480元。其中优质“双高”糖料甘蔗基地约130万亩左右,亩单产甘蔗量7吨以上,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由于广西甘蔗生产多年来是人力为主,甘蔗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甘蔗种植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制糖生产各工序、污水治理和水循环技术有待提高,制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有待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产业人员和制糖生产人员工资待遇低,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发挥不够。这样导致制糖成本高、人才缺乏,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

(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广西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糖料蔗种植、糖生产与市场管理职能集中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发展。广西到2020年基本实现产糖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综合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左右。广西 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来源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各一线岗位。因此,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要多样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本文重点从甘蔗种植、制糖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分析。

(一)甘蔗种植方面。甘蔗种植具体包括育种、种植、收购、运输;甘蔗种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平均单产量低、含糖量低、抗逆性、抗风险能力不强。广西实施糖料蔗良种选(繁)育重大工程,不嗤晟朴乓熘种蚀葱隆⑿缕分峙嘤和规模化选育三大技术,因此需要熟悉优秀育种、种植技术、种植农艺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到2020年,广西规划实现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其余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因此甘蔗种植生产需要了解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如平果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给甘蔗种植大户讲解甘蔗种植、甘蔗中耕培土、施料盖膜等相关技术知识,同时,现场操作演示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还可进行施肥作业等,这样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技术知识。因此,需要加大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师和机械师培养,加大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甘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广西对甘蔗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采收环节采用补贴费用给农户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创新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力度,组织研制适合广西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实行甘蔗种植产业政策支持、技术政策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联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如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环节的产品可追溯管理、对糖料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综合指数监测,共构建糖料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这样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二)制糖生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开始对制糖生产过程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制糖工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推广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推广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这样都需要培养大批制糖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人才,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

(三)市场管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推行ISO 2000认证,建立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糖业的线上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统一在广西糖网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利用大数据服务扩大糖流通、糖现货市场价格引导。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广西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这样需要大批制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多样性专业人才。

三、广西蔗糖产业中高人才协同培养创新

(一)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广西现代化糖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广西糖业升级版,推动广西糖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广西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因此,应围绕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统筹布局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相适应的各类专业,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广西糖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时机,实施蔗糖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联动,为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统筹兼顾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制糖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明确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创新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2+3+2”学制,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分段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统筹兼顾,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专业布局设置重复,完善广西蔗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主要问题。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培养蔗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合作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三)建立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院校联盟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当实行专兼职教师结合。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以蔗糖产业认知、企业文化、技术操作、技术创新、生产技改、市场管控,产品营销、大数据分析、设备维修保养、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作为校联盟教学团队实训项目,提升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及兼职报酬。

(四)建立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校企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学校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共同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使用机制。如统筹规划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Z].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3]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专项教学科研项目“广西蔗糖产业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第12篇

一、我区数字化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行业、各领域多点开花,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智能智造发展方面基本情况。

在智能智造方面,主要调研了吉通机械、金冠电气等2家企业,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吉通机械引进了5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6000平方米的厂房30人管理就可实现年产值6-10亿元,人均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且实现了人员零安全事故。此外,还引进15条全球最先进的铝锻、铝铸锻智能生产线,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国产化智能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金冠电气通过引进1条德国通快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引进了智能自动立体料库系统,实现所有生产数据由中心服务器管理,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数字政务方面基本情况。

在数字政务方面,“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服务审批平台现有入网审批事项714项,其中702项为“只跑一次”事项,占全部事项的98%。651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37项事项可跨地域受理,网上办事大厅可受理510项,手机办事大厅可受理204项。创建“政企互动平台”20个,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并通过平台转发惠企惠民政策30余项。实施“并联审批”和“N证联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90分钟,88项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全部完成对接、即将实现一网通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基本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铺设审批网络专线45条,对接政务外网3个,办事企业和群众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无需再到各部门进行审批。

(三)城市管理方面基本情况。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区主要建设了智慧交警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及智慧综治系统,智慧城市管理雏形基本形成。智慧交警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视频采集系统,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在线报警、在线定损、在线定责、在线报险等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城管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市场商圈、南北出入口等重要区域的视觉管理,实现了从动态巡查到日常监管、从末端处罚到源头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着力让城市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智慧综治系统在前几年投入的基础上,2019年又投入1800万元,新增了600个视频监控点位,其中50个监控点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向城市感知智能化迈出了极具意义的第一步。

(四)民生福祉方面基本情况。

在民生福祉方面,基本实现了生活缴费、生活服务线上办理的智慧生活模式。从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水、电、气等方面入手,通过安装智能终端,利用物联网卡稳定传输,将用户相关数据实时回传,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开发了线上缴费接口,用户可以远程缴费,方便了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城市智能物联。此外,通过手机APP软件,实现社区信息采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调度等功能,重点实施“1+N”行动模式,即建设一个数据中心、N个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社会救助、退休人员认证、农合办理等50多个模块。

二、我区数字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实施了多项举措,切实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贵州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想要高质量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是缺少规划引领。从我区数字化发展现状看,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现象普遍,都在建设各自领域的数字化系统,数据还未真正实现共享、开放,“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未能实现统筹全局、协调有序发展。二是发展资金不足。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和企业综合实力制约,虽然有些数字化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但更多的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金融扶持,仍处于设计调研阶段,进展较为缓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化建设的基石。由于我区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加快数字建设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区乃至我省来说,都属新生事物,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而目前我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三、关于加强我区数字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时代命题,数字经济建设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我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确保数字化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任重道远,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高位统筹解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聘请权威机构,结合区情实际,高标准编制《数字双阳2020-2025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区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为我区数字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