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时间:2023-07-14 17: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ideas,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can arise in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On this basis, try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 of ecological planning, in order to hai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的定义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体现了更为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形式,自然、城市、人三者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生态城市是城乡复合,城乡融合、互为一体结构模式。生态城市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城市高度拥挤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为此,探求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居住模式,成为各级政府、学术机构以及社会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具有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生态城市营造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2生态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3生态城市的持续性

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公平的涉及今世后代再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生态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环境优化或自身的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2.5生态城市的全球性

生态城市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地球村”的主人,为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及其自身的生存发展,全球人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

3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质变或消失。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潜在的,其后果是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城市中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生活垃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水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迅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劣;城市水质恶化、水源危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内修建大面积无法透水的硬化地面,造成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入地下,形成城市内涝;生态绿地面积大幅减少等等。

4生态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4.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生态城市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4.2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始终应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奋斗目标。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要遵循以下复合系统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应通过城市人类活动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生态要素的自净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维护自然环境基本要素再生能力和结构多样性、功能持续性和状态复杂性的方案。

(2)经济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规划应促进经济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从城市高强度能流研究入手,分析各部门间能量流动规律、对外界依赖性、时空变化趋势等,并由此提出提高各生态区内能量利用效率的途径.

(3)社会生态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结果,人的社会行为及文化观念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应以人类对生态的需求值作为出发点,规划方案应被公众所接收和支持。

(4)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分子,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必须把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城市内各小系统视为城市生态系统内相联系的单元,进行综合规划。

5生态城市规划措施

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法律与经济的结合,技术与政策的结合,通过各方面的手段来解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正确的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5.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城市,首先得加大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普及生态意识,更要倡导生态价值观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公众的生态意识的转变将会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2加强生态立法

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宣传教育的层次,必须要将生态建设提高到一种具有强制性实施的高度,通过将生态城市建设法律化和制度化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从而逐步的改善环境的质量。

5.3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措施和政策

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了更加有效的制定城市之间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生态化发展,就必须在城市中建立综合决策机构、管理机构以及监督生态城市建设过中的战略实施。在确定了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政策的同时,确定建设过程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5.4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结合高科技的生态工艺和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技术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高效率的利用。从而走上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的道路,这就是生态城市的基础措施和政策。

5.5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单个城市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可能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够加强各个城市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形成一个互惠共存的网络系统,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伙伴关系,才能够实现技术与资源的共享。只有重视城市间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从而确保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6结语

随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重视,生态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生活、工作环境,把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纳入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探索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城市环境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Yanitsky O.The City and Eeology,Nauka,Mostkow,1987,(l):174,167.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干峙.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 J] . 城市规划, 1998, (3): 1-2.

[4] 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资源;文化背景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反应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理论探析

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1 胡渝.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8(2):78-80.]1

2.生态城市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在城市社会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自然与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完善这一共生系统,实现在城市发展中达到促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2010年约为47%,到2020年为56%~58%。[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6~2020) [Z].2007.]2可以说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国十年内一个社会主题,伴随着城市建设开展也将使我国背上沉重的能源、矿产资源负担。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使用一些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钢铁、水泥等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资源利用,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样的城市当中城市能源节省、人与自然和谐,人们的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城市建设部门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比如说某城市定位于江北水城,就应该以城市周边水域规划设计为主,集中精力进行水域污染治理、水域周边森林绿化建设、环境改造等等,并且城市水域规划应该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体现出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融合。

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在生态建设当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植被配置上,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树种、用多种混交的方法实现生态复杂的营养结构,以此保持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一过程当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意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根据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植物)及其轮廓线变化等合理配置丰富的植物种群。”[1 范海霞、陈建业、李玲、宁玉霞. 生态城市建设途径探析―――以许昌生态建设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1

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要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依托城市周边防风防沙带、公共交通护林带、城市公园建设和休闲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以林木为主体大力进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严格贯彻“新城区先建绿、后建城,旧城区先扩绿、后扩建”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应该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

公共景观建设包含众多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措施,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市区道路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道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当中以“大林地、小片林、微地形、多景观”为的原则,在两侧可以使用一些高大乔木作为绿化的主体,配合乔木、灌木和花草点缀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4.严格生态破坏补偿保护系统

第3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

一、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

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公认的对循环经济城市的定义。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城市就是一个“以循环经济为经济运行模式发展经济的城市”。在此,本文结合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城市的本质特征定义循环经济城市为:循环经济城市是―个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消费、分解体系”和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质量高:循环经济城市不仅要实现持续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产出,减少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环境质量好,环保基础设施齐备,环境管理严格:为确保环境的可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在循环经济城市显得更加重要。循环经济城市必须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依据环境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力度。

(3)城市物质代谢趋于“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城市应在这一点上投入更大的努力,通过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废弃物资源化体系,使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够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物质的代谢趋向“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循环。

(4)产业结构合理,模仿生态链的生产活动成为工业、农业生产的主要运行方式,推动物质循环的管理机构建设齐全。

(5)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完善,有力保障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市民的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强,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二、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横向标准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评价标准来看,横向分为三个标准级别,由高到低,分别是I级、II级、III级。

1.横向三级标准

III级是3个标准级别中最低的一个级别,设置这个级别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循环经济推广阶段而考虑的。我国目前有663个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所占比例非常小,不到5%。搞好试点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对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推动和帮助试点做好循环经济建设的每一步工作,所以在这―级别标准值的设置上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引导性和鼓励性,因此标准值设置得较低。

I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较高的一个级别,它是国家给试点城市挂牌的参考级别。这个级别的标准值应该好于III级标准值,代表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高水平。在试点城市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选择循环经济建设质量好、水平高的试点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模范城市.并挂牌授予国家级的示范城市,重点扶持挂牌城市向国际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引导没有达到II级标准的城市向挂牌城市学习,借鉴经验,继续努力建设,共同推动国家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最高的一个级别,这个级别相当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通过扶持和鼓励国家级的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位循环经济的发展朝着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努力,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一部分循环经济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对带动国内其他城市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纵向层次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来评价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框架结构来看,纵向分为四个层次,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其中每―层都是相邻的上一层的内涵延伸和特征分解,共有33个特征指标。

其中,目标层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它是具体指标层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准则层将目标层分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4个方面,代表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4个特征;要素层根据准则层的内涵分为具有概括作用的11个要素,进一步对准则层细分;具体指标层根据要素层的内涵选取有代表性的33个指标上反映、揭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

1.目标层: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它是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最终目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通过指标层的取值分析,判断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符合哪一级标准,直观地表达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准则层:根据对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的分析,将准则层设置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从不同侧面反映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

3.要素层:它包括物质代谢要素层、环境竞争力要素层、结构特征要素层和保障措施要素层。

(1)物质代谢要素层。物质循环代谢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它包括了生态效率、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生态效率的提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日的之一。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将原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模式通过“废弃物一资源”补链形成完整的“资源―产品一废弃物―资源”闭合物质流动模式。对循环经济城市来说,废弃物资源化是物质代谢中关键的环节之―,只有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使城市的经济活动对原始资源消耗降低和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减少。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物质代谢另一重要环节,它为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开辟了途径。

(2)环境竞争力要素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水平,这其中又涉及到污染物控制的手段是否得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齐备、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问题。为此环境质量、排污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这4个要素综合地反映出循环经济城市环境竞争力的发展水平。

(3)结构特征要素层。合理和完善的结构是提高物质代谢效率的基础,结构特征包括了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都是控制物质代谢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部分,它们共同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结构特征。机构设置通常指的是循环经济的管理机构。产业布局指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这些都是物质流动的基础平台,布局的合理将有助于物质代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保障措施要素层。保障措施包括绿色消费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内容,而宣传教育则是提高整个社会循环经济意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4.指标层:它包括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和保障措施具体指标层。

(1)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生态效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水消费弹性系数、新建工程建筑节能率来表示。这3个指标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切入,通过消耗弹性系数表示经济增长与物耗、能耗之间的关系。新建工程建筑节能则是从目前城市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建筑节能方面入手,强调新建工程的节能。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用家电回收率、废旧汽车轮胎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来表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工业重复用水、中水回用等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是完善“废弃物――资源”这―物质代谢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城市中水回用率的提高能够解决我国现存的水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新资源开发利用可以用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来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资源和能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土地和一次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加速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资源和能源的有限必然特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退化土地的恢复治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2)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环境质量主要从大气和水环境角度考虑,以《“十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为参考,用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来表示。大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到市民生存环境的安危,又与循环经济倡导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减少废气的排放有助于大气质量的提高:减少废水、固废的排放有助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水平。

排污控制土要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角度出发,参照环境质量中的指标,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来表示。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表示了GDP增长速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包含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的,还将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设定主要根据是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员大幅增长,直接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环境建设用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弃物处置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表示。这4个指标都是围绕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而设置。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危险废弃物的科学规范化的处置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的措施:城市绿化建设对保持自然生态、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环境管理用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率来表示。环境管理是―种管理手段,它以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从整体角度对排污控制和环境建设进行管理。通过调控环保投资,保证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预防了污染源的出现,避免了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了环境质量。这两个指标正是根据环境管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而设置的,它们综合地反映了城巾环境管理水平。

(3)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机构设置用循环经济推进机构(信息交流中心)、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来表示。这两个机构是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而专门设立的,它们是循环经济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推进机构对循环经济在城巾的各个层次上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各层次提供循环经济的信息、法律法规及政策,而且对循环经济在社会上的开展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城市废旧资源的集中回收与管理,而且为废旧资源再利用部门提供畅通的资源获取渠道。

产业布局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生态工业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普及率来表示。产业布局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第三产业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循环经济理念组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是工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工业系统生态关联、农业系统生态关联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效应的重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及目标

(一)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要借鉴环保部门的数据,及时调控方向和方法。对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客观分析,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国际环境标准和提出的主要城镇,实现环境目标和宏观控制措施,为城市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好的,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

(1)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在考虑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发展畜牧业发展,适当控制粮食生产,增加牧草种植,大力发展畜牧业,减少高耗水粮食,进行经济结构优化。适当控制高耗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设施化栽培,并根据农业优势,要因势利导,树立品牌意识,从产销现状出发,加强标准化生产,明确发展方向,积极扩大无公害蔬菜和林果业生产规模,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2)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全面提高、 调发展阶段,实现全市经济的产业化、生态化和人性化,重点支柱产业和产业园发育成熟,抵御市场和环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资产同步增值。搞好产业布局,园区要从产业基础条件出发,创造个性特色,形成优势互补的园区新格局。提高集群发展质量,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壮大集群实力,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通过强化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综合利用,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

(3)发展节能生态建筑

目前,人类75%的能源都用在交通和建筑上。在这75%中,有近1/3用于住房。因此,如何能更有效地对建筑特别是住房进行设计安排,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将至关重要。专家们指出,太阳能技术是解决未来城市能源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英国著名建筑师、太阳能建筑规划专家理查得·罗杰斯博士认为,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化的时代终将取代目前的工业化时代,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太阳能的城市”。

(4)构建生态人居体系

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包括了环保模范城市、文明生态村和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等工稃。基础设施建设是人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城市给水和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的建设。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关闭自备井,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的项目建设,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供热管网在其供热区域内均采用枝状管网,以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增加供热面积,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和谐性与发展性。和谐性是指生态城市能够与外部的其它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其内部生存的人类及其它生物能够和谐相处,即生态城市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大地景观之中,是城市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发展性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人工产物,人类主观能动性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从而使城市生态系统不断地从演替的顶级重新回到发展中来,使生态城市不断得到升级与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城市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理想城市模式。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探讨

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能。只有将生态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技术环节和实施层面,从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上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才能够协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得矛盾,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区域规划层面

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也离不开所在的区域。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确保区域发展的生态负荷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安排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生态位的理论与方法,协调城市与周围的乡村地区之间的互补关系,实现城乡空间的相互融合;找准定位,发挥特长,科学弓I导城市发展,协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关系,减少竞争,互相配合,努力实现互促互进,共存共荣。

(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

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着眼,综合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需要审慎处理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②控制人口和优化利用人力资源;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它资源;④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⑤科学引导城市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⑥推动技术进步和对环境污染等的有效控制。规划的途径包括以下两方面:

(1)生态功能区划。按照区位的承载力和适宜度将城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建设发展区,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张,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生态功能区戈 的结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发展布局的原则和依据。

生态保护区。指具备生态重要性的大型斑块,这类地区往往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景观及环境质量退化,需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该地区包括生态敏感区(如城市的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地土丘、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烈士陵园、文物古迹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如新鲜空气补充区、土壤维护及水源涵养区、泄洪滞洪区等)以及自然灾害敏感区(如滨河洪水灾害易发区、地质不稳定区等)。建设开发区。包括现状城乡居民点分布较密、交通便利、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第二、三产业较发达的区域范围,这是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城市生产、活动向此区域集中,使城镇第二、三产业建设集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2)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确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并建立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之间的动态反馈机制,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分析;问题与对策;生态环境

我国的城市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设内部隐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当中对于资源的不当利用,城市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国家顺利建设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提供指导。

一、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每个城市自身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绿色海绵体”稀缺现象严重

就当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现状来说,都面临着“海绵体”不足的现象。深究其原因,必然与我国当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相挂钩。出于逐利的本性,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加速了土地的地产流向,房地产自身的价格远远高于价值,土地价格哄抬而高。各种商业用房层出不穷,城市的绿地规划正在逐渐的减少,硬质地面土地的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稀缺,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缺少了基础性的保障。

(二)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不完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国家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比较新颖的理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城市当前还处在试水的阶段。每个城市自然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的政策法规的实行也需要逐步的推进,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地方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海绵城市的推进进行适时的调整。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还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的支撑和引导,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统筹,建设过程仍旧无章可循。

(三)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尚且缺乏

由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利用不当等原因,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缺少水资源的国家。在遭受雨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雨水泛滥所导致的灾害,如何有效的将雨水变成进一步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人们对此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刻。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还仅仅局限在政府自身的观念当中,广大居民百姓对此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因素。

(四)相关的科研支出和研发水平相对滞后

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型的观念,我国对此的认识和利用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模式可以加以推广,对很多模式的利用也是借鉴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科技水平相对来说比较滞后,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资金投入也不到位,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这也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应对策略

(一)统筹规划,加大“绿色海绵体”的建设

前文指出,当前我国商业地产开发过热,“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要切实的解决好这一问题,城市就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做好整体规划和建设,减少商业用房的建设,不断的增加城市绿地诸如小公园、湿度面积。保障城市有充足的海绵体可以对雨水进行吸收,增强土地的渗透能力,实现雨水的再回收和再利用。

(二)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引导,完善政策纲领的指引,对海绵城市进行规范化、合规化的设计,将城市建设纳入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保障海绵城市建立有章可循。政府可以适当的制定一些强制政策,指标化海绵城市的设计规格,引导海绵城市的建设走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加大普及力度,增强社会公众意识

长期以来固有的城市发展模式禁锢了城市自然生态的发展,海绵城市的推广和普及迫在眉睫,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很多公众仍然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在海绵城市理念创立发展的初期,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的限制,经济效益比较小,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和一些生态效益,因此很难全面的调动社会全局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引入一些奖罚措施,增强海绵城市创立的效益。

(四)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切实提升研发水平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国家应该加大对其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政府补贴,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先进技术的研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国家应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发展的模式,加以吸收和利用,建立示范性海绵城市工程,最大程度的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海绵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追求城市发展和自然和谐发展之间的一项平衡,是新兴城市规划的一项重大尝试。要想真正的实现雨水滞纳,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加大绿色海绵体建设,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社会普及力度,合理化资金融入渠道,切实推进好海绵城市的打造,利用好水资源,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继坤 单位:芜湖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分析[J],园林科技,201(504)

[2]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

第6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生态系统;湿地

在中央城镇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 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已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由人类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1]。

2 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透水路面等措施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的园林设计理念。

2.1 通过园林景观手法实现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要求,就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因此,必须将此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操作层面,即“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也就是说,要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途径,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限制开发;另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实现低影响开发的园林景观手法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绿地水体、生态铺装、屋顶绿化等。

(1)下沉式绿地的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cm,雨水溢流口高于绿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广义的下沉式绿地还包括洼地、雨水花园、雨水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等生态雨水设施,可作为海绵城市蓄水功能的重要措施。

(2)绿地水体包括低洼处水体、水景、溪流的景观蓄水小坝、蓄水池等,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设法适当增加,达到降峰减流的目的。

(3)覆盖城市地面的除了绿地以外,还有建筑和各种地面铺装,如果这2部分都能接近绿地海绵体雨水吸纳水平,就基本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还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2]。

(4)截留雨水的措施不仅只在于地面,屋面雨水的处理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更加有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简单式的屋顶绿化仅以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为主,种植土覆土浅、结构承载力小投资小、安全性好、易于推广,因而推广前景可观。

2.2 园林植物的滞留系统

园林植物越多、树木越高、树冠越密、层次越多、叶片越细,滞留的雨水越多,生态效益越好,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绵体就越有效。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考虑绿地上的乔木覆盖率和多层植物覆盖率。植物的配置形式以自然多层次混合植物群落为主体,乔灌木3层搭配,避免大面积使用单一植物的配置形式。植被覆盖度高、层次丰富、枝叶密集则雨水下落到表土的速度减缓,疏渗能力则高,反之则低。

3 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符合因地制宜和经济适用的原则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面环境复杂,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4 结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景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海绵城市的理念更应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实现雨洪资源的利用,修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环境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眼下,随着当代城市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关键因素,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城市建设来讲无疑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环境问题,从某个角度讲,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它对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生活环境,才能保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城市文明建设。

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都属于社会系统工程,它直接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环境保护对于城市建设来讲其意义尤为重要。研究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首先立足于研究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是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和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措施。努力加快发展城市化建设,寻求良好的契机,与城市特色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逐渐完善。现阶段,因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不断增加,从而使人们的住房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居住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属于重点项目,科学的管理和规划是保证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健康运行和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现代化建设并非单纯的发展经济,也并非是用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而是与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等协调发展,它的目标是使生态环境趋于平衡、使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基础。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城市的价值不断提高,吸引众多投资对象,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主要区域,在城市发展中,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促使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出现之后,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环保意识不强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领导层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发展上,而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的建设,致使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还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将环境成本考虑其中,致使城市陷入环境危机中。

2、 大气污染

在城市的发展中,主要依靠工业建设,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甚至会让整个城市都被烟雾包围起来,让城市的居民被迫呼吸着受到污染的空气。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且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在下雨的时候,随着雨水降临到地面,腐蚀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剧建筑物、铁路、桥梁的腐蚀与破损,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汽车数量的增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汽车造成对城市空气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城市发展中,对于市政设施的要求较高,大量的市政施工中,地下施工较多,由于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同一地段的频繁开挖,不仅对城市的美化造成了影响,严重的是土建工程的施工产生了大量的尘土,污染了城市的空气。

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

3、水体污染

工业生产的废水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污水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中,对水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并且随着工业建设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这种态势会逐渐的加剧。如果我们在持续不关注水污染的发生,那么能够使用的水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国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另外,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

4、 垃圾污染

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形势下,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生活垃圾,对于垃圾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回收率低。这些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在城市中长期的存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

5、噪声污染

噪声有高强度和低强度之分。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三、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现阶段人们比较关注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探索,用科学的规划来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城市规划的重点就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条件下,通过对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积极构建规划体系,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满足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为了使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不断提升,按照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针对目前城市规划中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

这些前期准备包括: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NP等;做好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监测大气、水体、噪声的实时情况,并做好记录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科学处理垃圾

从某种意义上说,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变废为宝。垃圾处理可以分四个层次开展:首先对垃圾进行分类,把能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其次,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垃圾通过堆肥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再次,对可燃物垃圾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尽量焚烧;第四,对没有其他办法进行处理的垃圾应实施填埋处理办法。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是不被人们所欢迎的,属于一项厌恶性设施,对于那些选址在建成区的垃圾处理站,居民具有强烈的反对意见甚至上访。因此,环卫设施规划中对垃圾处理的用地布置必须考虑到居民的反映,要与实际相结合,统筹安排,立足长远,妥善处理新建与改造的关系。

大气排放规划

就是在城市大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并分析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根据即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限度,制定科学的排放规划。目前情况下,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大气污染中,落后的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这带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由此可见,规划的长远有效方式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燃烧效率提高,尽量使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例如: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采取区域集中供热、改变千家万户的小烟囱的状况,通过遏制污染源和进行创新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加强遏制污染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型能源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原则,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否则不允许破路施工,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

4、规划水污染控制

从眼下国内水污染的状况来看,要想实现没有废水、减少废水工艺的清洁生产,就必须通过制定规则,限制排污量。关键就是积极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资源利用率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控制污水排放量,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加强治理,从而获得显著的水资源保护成效。5、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结束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城市规划中要进行环境保护,也要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生态学报,2003.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植物多样性;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减少城市的污染、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品味,人们提出将自然引入城市,通过园林来弥补城市的不足。一般认为,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生物群落,只有当其达到多样化之后才具有稳定性,才具有较强的抗拒外来影响的能力,城市绿化中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如此。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品味的重要手段,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与支持。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各地纷纷大规模移植大树和引进外地植物,扩大绿化植物的多样性。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范,尽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绿化对新优植物的需求,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现就目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品种多样性选择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一下运用新的视觉和思维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绿化植物引进呈现了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引种方式上,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植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不经试验直接引进的现象。尽管短期内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这种无序的植物引进存在诸多问题。

1. 1 绿化植物没有相应制度规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越来越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对于城市的将来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而植物绿化渐渐地成为一种产业,一种利润很高的行业。因此,园林行业的很多单位纷纷涉足该领域,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竞相引进,大量推广。因为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引进是一项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和生态风险大的工作,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试验和风险评估之后,方可引进。但目前除了《植物检验检疫条例》外,尚无其他法律和法规可依据,至于园林植物引进的规范性细则更是缺乏。

1.2植物种类单一

尽管各地大量引进外来植物,但并没有达到真正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的效果,引进的主要体现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种类的增多。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我国除了个别城市在植物园或者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林之中园林植物应用的种类超过1000种,大多数城市的物种数量在200~400种,至于能够种植在街道两侧的树种则更少。

1. 3对本土的植物品种不重视

因为传统的观念,人们对外来的植物品种喜爱有加,而对与当地的品种却不够重视,没有对当地的植物品种进行培育,一味地排斥当地的植物品种,这样就给植物的多样性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 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而同时,许多本地物种并没有在城市绿化中得到普遍应用,乡土树种,特别是其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营造高效、稳定的生态绿地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1.4对本地物种重视不足

城市绿化是新兴产业,市民、城市绿化工作者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不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而同时,许多本地物种并没有在城市绿化中得到普遍应用,乡土树种,特别是其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营造高效、稳定的生态绿地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1.5植物引种缺乏安全性认识和措施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

2应对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对策

城市园林绿化是关系市民日常生活的大事,国家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以保持城市园林的多样性和安全性。同时,在植物选择上对绿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绿化植物选择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植物特性、本地特色、多样性及与城市性质等多方面因素。

2. 1 地理环境与植物特性相结合

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的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根本,只有选对了植物种类,园林建设才能多、快、好、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具有特殊的小气候及土壤条件,对植物的选择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城市行道树选择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既能够忍耐城市街道强烈的辐射热,又能忍耐瘠薄的土壤。

2. 2 保住地域特色底线

选择的园林植物一定要有地域代表性, 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风貌,体现出城市自身文化品味。本土植物的使用量及其与外来植物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城市的基调树种是外来树种, 那么这个城市的园林风貌很难体现其地域特征。

2. 3 运用植物品种多样性提高生态安全性

单调意味着危险性的增加,多样意味着安全性的提高。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植物品种越多, 其自然生态系统与生态群落越丰富,则其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只有物种多样化, 才能保证城市园林具有较强的抗拒外来干扰的能力,构建丰富的园林景观风貌。

2.4农村绿化兼顾经济效益

农村绿化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农村的自然条件,将绿化与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多种经营,积极引导建设花卉苗木、经济林果基地,让绿化不但可以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有效提升乡村的品质与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2.5健全机制,加强管护

第9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

1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支撑起了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水文网络与景观基础上,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新型理念,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形象概念,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控制指标分析

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通常包括了径流污染控制、径流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径流峰值控制等。湖州市作为一个平原城市,重点应放在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上,径流污染与径流峰值控制来体现径流总量的控制目标,基于以下3个方面:①丰富的水资源,河网间距在1.2~2km之间,排涝设施规模与河网布局现状满足排涝的基本要求。②已建好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通常采用一年一遇暴雨重现期,部分旧城区管道的标准更低,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很大,应该通过削峰来提升其防涝能力。③滞缓的河道水流,水环境容量很低,水功能区达标率现状仅为16.9%,然而老百姓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所以只有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才可有效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景观用水和市政绿化等各种用水,采用就近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可以大大降低城市供水的压力。因此,应该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分区域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控制目标。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以我国的湖州市为例,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途径进行分析,湖州市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水系统非常发达,水资源丰富,但仍然存在水容量限制等各种问题。

3.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构建城市规划的核心环节,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河流和湖泊等水系是城市内天然的雨水净化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湖州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特别是其中低洼地区内的河沟等,避免盲目填补,增加内部的内涝风险。其次,应该结合城市建设的方向,实现对城市格局的合理规划,应该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设置地表泄水通道等,优化城市对雨水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控制和净化。

3.2绿地广场

绿地广场,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绿地或新建的绿地和广场等开放空间,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并将它打造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中心,发挥临时滞纳空间的作用。在湖州市传统的城市规划当中,对公园、广场、绿地等低影响开发相对较小,从而阻碍了城市抗洪涝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实现对径流污染的控制。因此,湖州市在对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加强基础功能区的绿化广场的建设,或加强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实现对绿地广场与周边区域内空间关系的有效处理,做好对雨水出路等相关内容的详细规划,以促进城市规划中的海绵城市理论的有效实施。

3.3城市道路

湖州市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它的降雨量比较大,而且有较大的雨水径流量,污染也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城市道路规划,以保证城市内道路交通安全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城市道路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对城市的合理规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湖州市可以加强对下沉式绿地、LID树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对雨水径流量的调节,并对径流的水质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城市内也应当建设景观绿化带,可以有效地将地表雨水引入到绿化带内,起到净化、入渗的作用,同时缓解城市环境污染,为海绵城市的打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3.4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合理的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以湖州市湿地建设为例,可以对雨洪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可以在湿地内规划出雨水集合区域。通过对雨洪灾害的综合管理,形成了具有镶嵌式结构的海绵综合形式。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多个系统化的湿地系统,并对其进行统一的整合;其次,应当为湿地系统的生物提供基础的生活环境,以确保不破坏它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湿地系统的建设中,要建设净化水质、蓄水池和地下水回雨水等一系列流程,特别是对潜流整合功能的设置。通过对土壤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净化,并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使其被引入到湿地中,从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给。

4保障措施

4.1加强前期研究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根据自然条件、水环境质量与排水现状等,开展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和利用专项规划研究,特别是对地下水埋深、土壤渗透性与河网分布等存在的区域差异,应该分区域明确控目标体系和控制目标,并对各区域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4.2强化规划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排水防涝、水系、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应该落实低影响开发的具体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界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以及将低影响开发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到土地出让条件。规划部门要加强监管,对控制指标不达标,配套低影响开发设施没有落实的项目,不给办理核实手续。

4.3统筹工程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国土、道路、水文、排水、园林、交通等多个相关专业,需要建立畅通高效的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以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实施。

4.4强化管理维护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效益发挥,受到后期管理和维护的影响。城市道路、园林和排水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对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监管;其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该单位或其负责人负责维护和管理。

5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实现途径;结合湖州市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点控制指标;基于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空间,探讨了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最后提出保障措施。

作者:何平华 单位:浙江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建设思路;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并且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化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的人居环境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城市的发展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宜居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的追求的共同理想。因此,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的特征,是中国城市发展开始追求高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宜居城市的理念分析

宜居城市是指宜居性较强的城市,具有良好的空间环境、居住环境与人文社会的环境,并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以及清洁高效生产环境的城市。现代宜居城市,要具有较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适宜居住的条件,并且人人享有住房的保障。现代宜居城市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特征。

二、建立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对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出现很多不同参照保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有的以社会、经济因素构成,有的结合城市设计构成,也有的以居住环境为主构成。我国对宜居城市的研究逐渐重视,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且将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到了评价体系中,从经济富裕程度、社会文明程度、资源承载程度、环境优美程度、生活的便宜度以及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体系,为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系统的指导性意见。

三、我国建设宜居城市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入,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距离我们设定的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还有差距,我国宜居城市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的宜业性得到一定增强,但是仍然缺乏吸引城市建设人才的良好平台。

很多城市的规模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城市的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吸引大型项目主要依靠外资企业,城市本地企业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支持。本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并且服务业发展滞后,层次也比较低。这些问题在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必须加以重视,妥善解决,以提高吸引人才的能力,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2城市居民大多居住条件较差,并且人均密度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价居高不下,这都直接造成城市局面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人口的密度普遍较大,违背了宜居城市评价体系中生活的便宜程度这一指标。在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关注这一问题,改善城市局面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3城市的环境质量要进一步加强

宜居城市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但是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着非建设用地减少的问题,并且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问题。虽然城市建设的绿地总面积增加了,但是人均公共绿地的面积却没有达到标准,而且大多数城市没有形成完善的综合性公园的服务体系。另外,很多城市还面临着水质性缺水的严重问题,这些严重影响着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得到重视。

4公共建设配套设施没有达到宜居标准

很多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例如,教育机构用地的达标率普遍低于本地设置的标准;城市体育设施分布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人口众多,但是能够利用的体育场地比较少;大型的医疗设施也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大多数的医疗设施集中在城市中心,无法真正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并且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的问题,常规的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没有做好良好的衔接,没有重视慢通,停车设施供应不足,影响居民出行。

四、宜居城市规划的实施策略

1搞好整体规划与建设

(1)规划建设宜居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宜居和宜业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中的具体的表现。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和生存的环境。

(2)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要注重集约发展和环保,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必须保护和充分利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地,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城市整体规划与发展不能走无序蔓延的道路,要积极采取紧凑的发展模式,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城市发展。发展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基础。

(3)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再利用,保持历史文化的活力,并使文化的价值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提升。

(4)宜居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创新,充分利用新理论和新技术

首先,要对城市规划的理论进行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充分吸收国外优秀的发展理论,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国外的城市设计、空间结构与功能划分等与中国城市建设实际相结合。再次,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促进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更新,并突破现代城市建设的技术瓶颈。最后,运用综合管理的方式,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为城市整体规划和管理提供新理念和新技术。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基本,符合科学评价体系的资源承载程度的要求,是对这一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策略。

(1)依据资源承载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确定城市规模与用地标准

根据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通过对资源承载程度与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建设的规模与城市发展的用地标准。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在资源承载程度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发展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特别重视提高生产性质用地的利用效率,充分挖掘与开发商业用地、仓储用地以及工业用地的内部的潜力,进行土地的集约化发展。此外,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高生活性质用地的标准,以完善整个城市发展的布局。

(2)严格保护非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

建设宜居城市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用地与非建设的用地,实施生态空间的管理政策。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要划定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已经建设区域禁止建设区,进行有效地空间管制,避免城市无序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3)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生产性质用地的利用效率,改善居住环境

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全面检讨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合理利用问题,对工业用地的标准进行调整,提高生产性质用地的利用效率。对于居住性质的用地要进行改善,关注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3城市文明建设

城市文明是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市民言行文明。城市社会风气良好,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意识。二是城市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城市注重合理的布局,具有良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并且大力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与人均的绿地面积。三是提高城市的各类服务的质量。城市党政机关、社会福利机构以及社区的服务等都要规范,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与公共场所管理有序进行,保证交通设施的完备与交通秩序的良好。五是促进城市科教文卫各项事业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保证城市居民的发展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流失,促进城市设施的基本完备。城市的建设要科学合理,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备,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结语

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全面理解宜居城市的理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搞好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进行城市的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促进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卫安.县域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以新化县城总体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0(07).

[2]吕传廷,王冠贤,连玮.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J].规划师,2010(09).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设计与施工;科学搭配

1生态理念

为人们能更好的进行优良的生态系统建设,营造适合公共居住生活的环境,将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和生态理念紧密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长久科学发展,影响和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善城市绿化建设,形成城市独有的生态文化体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生态理念是以人们根据自然环境的发展趋势来实施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基础来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理念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希望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愿望,是一种科学的文明发展体现。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在追求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发展和建设。现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但同样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对国家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基于生态理念进行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因其提倡的生态理念符合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所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生态污染破坏问题,比如工业的废水废气污染、城市交通的噪音、尾气污染等,生存环境的不断破坏也让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将生态理念的概念完美贴合进城市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仅对城市的园林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还能使城市的绿化率增加,在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下居住和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3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与施工中的途径

3.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选取绿色生态材料

在进行园林的设计和施工时,应时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前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取绿色生态建设材料。在园林建设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需要消耗大量建设材料,这就需要人们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施工前提进行园林项目的建设,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绿色无污染的可循环使用的建设材料,比如可以选用节能灯、复合材料等进行施工,减少假山假花、大理石等使用频率,这样可以使园林施工建造的质量得到大幅优化,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更好的体现出生态理念的思想核心。为了保证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养料,可以在园林的土壤中加入能有效提升营养成分和肥力的物质。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循环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园林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全方位的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降低园林的维护成本,更有利于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的展开。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避免建设对环境和能源有较大不良影响的建筑,根据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方式。

3.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

选择合适的植物和与之进行相应的搭配,在园林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园林最后的视觉呈现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一些园林设计者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学理念,而无视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选取了不适合种植生长的植物,最后容易导致植物的水土不服,而无法真正实现设计者的真正想法,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设计者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适合种植生长的植物,保证其存活率,才能使园林的观赏价值和城市绿化功能得以完美实现。当实用性和观赏性两者产生冲突时,应该以植物的实用性为主,比如城市如果处于干燥多风气候的地带,则可以选取根系发达,拥有茂盛枝叶的植物以实现防风固沙的功能;如果城市经常受到各种极端气候影响,则优先选取能净化空气、粉尘的植物。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植物加大推广种植范围,避免因为种植水土不服的植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时刻以生态理念为工作前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为基础,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改造、居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园林视觉效果的完美呈现,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3采取合理的植物种植比例,实现物种的多样性

一些园林设计者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使园林的色彩更加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倾向与选取一些当地不常见的植物。而这种情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可能水土不服的外地植物进行培养和维护。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很可能造成植物的死亡和疾病,增加不必要的园林建设成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相关园林设计者在设计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确定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比例,基于生态理念以及自然生长的前提,避免在园林建设时采用过多的人工设计,倡导植物能自然成长。这样便能有效控制园林的建设和植物维护成本,实现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自然生长。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则能全面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根据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选取合适的绿色生态材料、培养种植合适的园林植物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物种比例搭配,对于我国全面推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计划、积极打造城市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态理念下打造的园林建筑,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化率,优化了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对于城市长远的经济、精神建设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观赏、自然经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邵美娟.倡导生态理念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J].浙江林业,2011,(7):30-31.

[2]杨艳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