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研究

农村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14 17:3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发展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发展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抑制 农村金融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

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得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结论,但其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的。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两个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的兴起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把内生增长与内生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建立了诸多复杂模型。Patrick(1966)、Thakor(1996)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良好的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巨大作用。

既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和起步阶段,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那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型抑制主要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几经变革,形成了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体系,这些金融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目前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大量消减乡镇分支机构,即使有分支机构,也是只吸收存款而不贷款,导致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壮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但是效果还有待观察;四是村镇银行虽然在进行试点,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量铺开还有待时日。

(2)存在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的金融管制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比城市的金融管制更加严厉。很多在城市进行的金融创新,在农村是不被允许的;在农村取消合作基金会,但又禁止农村成立新的金融机构,这无形中延误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形成和发育。虽然近年来允许在湖北等地进行农村村镇银行试点,但是该制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农村资金的流失现象严重。我国农村中资金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非农化;二是邮政储蓄银行转移了一块农村资金;三是县域层次金融收缩和资金外流加剧了县级以下农村资金的稀缺。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通过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和农村金融的萎缩,直接导致县域和农村资金的外流。

2、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也相对不足。作为承贷主体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农贷的需求表现疲软。这种情况意味着,我国农村中的金融抑制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不足。

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商品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有限,降低了农户对资金的交易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政策压抑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短缺。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1、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2、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建议

1、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政府指导下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个人借贷和政策性金融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它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放弃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第二,要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这一体系运行的基础。第三,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加快创新,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快信用社的改制和改革,将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的组建力度,使村镇银行成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主体;三是鼓励在县域层面大面积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四是鼓励和规范农村中居民之间的借贷;五是合理定位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

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长期信贷投入不足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土地金融制度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安排。土地金融是利用土地作为长期信用的担保品,来获取资金融通的一种长久性金融流通措施,通常称为土地抵押信用。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在聚集资金、分散风险与配置土地资源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土地金融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权可靠,安全性高;二是土地金融具有持久的自偿性。

针对我国农村中抵押物少和抵押属性低下的现状,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这样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又维护了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这样既可以满足了农村特别是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又盘活了农村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在农村经营过度分散、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

3、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农村中的主要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虽然说是合作制,但是国家实际承担了隐性担保。随着农信社改革的进行,农村金融主体会出现多元化和民营化的发展趋势。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多元化要求,就必须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从2006年年底开始,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落实,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普遍开放,所有制将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再由国家承担隐性担保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

由于农村金融中需求主体都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其供给的主体必然会是中小型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要使储户对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信心,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好和金融机构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实施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农村可以利用国家给予的宽松政策条件,在辖区内率先实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来。

4、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好的制度可以通过合理确定制度目标和规则,使参与者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推动制度目标以最低成本实现。因此,在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总之,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所以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这个重要的推手。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建设的时候,要率先在金融机制上实现突破,克服金融中存在的抑制问题,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贤明、匡远配:“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2] 任爱英、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

[3] 陈辉:省政协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展开调研[N].湖北日报,2008-05-23.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小额信贷 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为了抵御农村小额信贷所面临的借款人无抵押贷款风险,以农村“保险+信贷”模式开发的产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应运而生。学界对这一新型保险产品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齐青婵的《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中,从风险转移的角度,认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是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放农村小额信贷为切入点,转移农民因疾病、残疾、意外死亡以及因自然灾害和经营不善等原因所导致的没有经济能力如期还贷的风险的保险;李婷的论小额信贷保险对小额信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中采用了较为狭义的定义,认为小额信贷保险仅限于短期贷款的借款人的意外伤害事故风险;吕秀萍和杨兆廷的《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从保单充当抵押物的可行性角度,认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将无法充当抵押物的农户生命和财产,以保单保障受损风险的方式实现充当抵押物的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通过以保单价值作为抵押财产,有效地降低了被保险人的违约风险,规避了单纯依靠农户信用作为还款保证的制度漏洞。这种保险产品的设计同时达到了农村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的设计宗旨,通过保险化解交易风险,信贷机构便能降低信贷门槛、消除信贷歧视,真正将资金贷给那些生活贫困亟待脱贫致富或资金受限希望扩大生产的农户,达到扶贫富农的重要目标;而该款保险产品本身就联结了对借款人的生命或财产保障,使之在遭遇保险事故时,能够获得保险金的赔偿或给付用于还款需要,最低限度地降低被保险人的损失,达到了农村小额保险面向低收入农民而推行的低保费、高保障的设计宗旨,对于农村保险的推广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部分处于试点或商业化推广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见表1。

三、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性质与内涵

(一)保证保险性质

保证保险属于财产保险的一个分类,相比其他种类的保险产品保障投保人的不确定性风险,保证保险更加类似于保险公司为投保人提供的一种担保,而收取的保险费则类似于担保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通过保障各种可能导致农户信用受损的自然或意外风险,来提高农户的信用水平,以保单价值保证了银行能够在农户遭受保险事故难以偿还贷款时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因此,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具有保证保险的性质。

(二)受益人资格转移

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中,当借款人遭遇保险条款中约定的财产保险事故而导致自身的还款能力受到影响时,信贷机构作为优先受偿人,享有对保险金的所有权。将保单的受益人由被保险人或其亲属转移到信贷机构,使得信贷机构可以作为受益人取得还款,相比直接向借款人索取还款风险和成本都要小得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信贷风险,推动了信贷业务发展。

(三)风险价值的转移

对于保障人身伤害或疾病等所致信用风险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由于受当前保险法的限制,信贷机构不能作为人身保险的受益人而获得保险金。这时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对信贷机构收款风险的保障并不体现在受益人资格的转移,而更多地体现在风险价值的转移。保单保障被保险人在遭遇人身意外伤害或疾病等风险事故时能够获得保险金的给付,这使得保单具有一定的风险价值。而正是这部分风险价值通过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之外类似于还款协定的合同约束,在人身保险事故发生时,由被保险人转移给了信贷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

(四)财产的抵押

对于联结了人寿年金等投资储蓄性质保险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保险人的担保人身份就相对弱化,而被保险人的抵押人身份则得以强化。人寿年金等投资储蓄保险保单相比其他保险产品而言,财富属性更加明确,这种财富属性使得保单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抵押物从银行获取贷款。被保险人也就是借款人凭借人寿保险的现金价值从信贷机构获得贷款,当借款人产生信用风险无法按时足额还款时,信贷机构可以从保单的现金价值中获得还款补偿。

四、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产品设计理论

根据信用风险的成因不同,农村“保险+信贷”的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设计产品,分别为被保险人提供应对不同风险而产生的相应保障,虽然保障风险不同,但是各种产品的保单价值都是以金钱计量,足以提供相应额度的担保价值,获得信用贷款。

(一)保障财产损失产生的信用风险

在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由于财产损失而导致农户无法按期足额还款的情况最为普遍。这里的财产不仅包括农户经营的经济农作物、牲畜、养鱼、树木等收入来源,还包括农户自身所有的房屋、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以及生产所需的农机器具等。而构成财产损失的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如旱涝冰冻等,意外风险如火灾、水渍等,人为风险如盗抢等,甚至还包括物价波动等经济风险。当被保险人遭遇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财产损失而影响到自身的经济状况造成还款困难时,信贷机构可以作为优先受偿人领取保险金,从而避免坏账发生,也维护了被保险人的信誉。

第3篇

[关键词]农户 融资需求 约束条件

现阶段,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在存款与贷款方面,因为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在农村的低效率运行,农户的存款需求虽基本得到了满足,但贷款需求却存在很大的缺口,农户的金融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农村不但存在金融供给抑制,而且存在金融需求抑制,一方面农户在正规金融体系中借不到资金,另一方面,基于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比较,农民也不愿意到银行与信用社去借资金,导致了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型抑制,农户的金融抑制是导致中国部分地区农村贫困与没落的主要原因。如何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将以湖南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研究湖南农户的资金需求及其约束条件,为优化湖南农村的金融体系,降低农民的企业家活动成本创造条件。

一、湖南农户消费性资金需求及其约束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生活内容丰富,由于农民所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户经营活动兼业化趋向强烈,农户现金收支也日益多样化。根据2007湖南农村统计年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2006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389. 81元,比上年增加272. 0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7. 6%,增幅同比上升0. 4个百分点;分解湖南农户的收入来源,可以发现其收入的主要增长来源于打工收入与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支付,从住户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 2006年湖南农户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1 449. 65元,比上年增加220. 86元,增长18%,农民家庭经营的纯收入人均为1743. 52元,比上年增加30. 16元,增长1. 8%, 2006年农民转移性和财产性的纯收入人均为196. 64元,比上年增加21. 04元,增长12%。2006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13. 05元,比上年增加257. 07元,增长9. 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13. 0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3. 99%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也体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中。无论是在较发达的长株潭地区,还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湘西、湘西南,当农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首先要做的就是盖房子。在湘西南的洞口、城步的住房建设成本在6~12万左右,一般也会产生3~10万的融资需求。农户的住房不只是生活必需品与颜面问题,而且也是生产过程中对其要求逐步提高的结果。防盗、粮食储存等各种问题在农村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因此,农户对于住房改建与扩建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以至在不“轻言借贷”的农村社区,农民建房时却在大举借债,拉动了农户的金融需求增长。

文化教育所占比重相应上升。在教育领域,随着计划生育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民的子女生育数量明显减少,农民望子成龙的期望由此逐渐升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生代子女素质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导致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观念转变。由此教育消费在农民家庭中的地位开始明显上升。而据研究,农民投资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要远远低于高等教育,而且其回报率比高等教育要高5个百分点。此外,文化、娱乐、信息方面的投资在湖南农村比较大,彩色电视机对黑白电视机的替代率达到了80%以上。

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农民收入与支出在年际之间很不平衡,且波动较大。农民除了以储蓄来调节当前支出和未来支出外,在收入和储蓄都不足以应付当前支出的情况下,只能以借贷作为收入和储蓄不足的弥补手段。农户资金借贷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生活性借贷主要是为了弥补当年收入和储蓄余额不足以满足生活性支出需要的融资行为。生产性借贷既有用于农业生产,也有满足商业、工业、服务业、打工支出等方面的资金借贷。

二、湖南农户的生产性需求及其约束条件分析

农户生产性资金需求分两部分,即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和非农业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农户的生产性借贷用途结构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目前,作为弱质产业,农业投入中传统要素的比重正趋于下降,现代要素的比重则趋于上升。表现在金融方面,即是农民为购买现入要素,对资金融通服务的需求日益明显。大量的资金需求引致了对金融中介需求的增加。农村经济中的这种结构变化会引起对信贷等融资需求的扩张。

农民除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投资之外,作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民企业家行为,部分农户开始转向了高效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方面的投资。农户的产业转型及其经营规模选择,是农户生产性融资需求的直接推动力,而在宏观上则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农户在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笔者对望城含浦镇农信社的农户贷款情况调研表明, 2000年,在该农信社申请贷款的农户共有68户,贷款金额为117万元。其中73. 5%的农户贷款金额均在3000元至10 000元之间。到2004年,申请贷款的农户共有200户,贷款金额为714. 1万元,其中88%的农户贷款金额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 1%的农户贷款金额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

对于农户来说,传统的农业生产项目资金需求并不是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部分,而满足非农产业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则是农户借贷的主要动机。因为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绝大多数来自农户自身,而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另一标志就是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尽管湖南农户生产支出中流动资产投入的自给性仍很明显,但很多投入要素已经以商品形态出现,从而扩大了对农村金融的需求。这个变化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连年亏损密切相关。湖南农户的资金缺口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畜牧、水产业和非农生产。农户生产性资金需求与农户的家庭经济水平、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紧密相联。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澧县宜万乡和洞口秀丰乡,农村信用社农户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经济发达的望城县含浦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80%以上是农村贷款,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户大多是传统型农户和过渡型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出外打工,土地依然是他们最基本的依靠。而在望城含浦镇农村信用社87%的贷款是其他贷款,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商业和养殖业。发达地区农户多为过渡型农户和商业型农户,农业生产不仅局限于传统农业,而是发展高效农业生产,许多农户从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农产品加工,总体来说,比起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农户的生产性资金需求较高。

依据农户的生活宽裕程度,可以将农户划分为贫困农户、维持型农户和富裕农户。贫困农户通常从事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经济剩余积累缓慢。其生活支出有很大缺口,遇到婚嫁、丧葬、疾病、子女求学和住房等较大金额支出,由于他们积蓄不够,则不得不举债。贫困农户的生产资金不但非常短缺,并且常被生活性支出挤占。维持型农户的支出除刚性的生活支出外,可以购买少许的奢侈品,虽然这此物品在城市几乎被看作必需品。维持型农户通常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或者养殖,还有的经营家庭手工业、家庭工厂,或是出外打工,总之,其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类。但是非农收入金额小、风险大,并不足以使他们放弃农业生产。因此他们通常是双栖的,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同时兼顾。他们的非农收入部分也会补贴到农业生产之中,其资金需求是混淆的,根本无法分清他们是进行生产,还是渡过生活难关。富裕型农户通常经营小型、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者是外出打工的成功者。富裕型农户的收入,已经可以应付生活刚性支出,并且购置了不少奢侈品,显露出其生活的豪华。因为家庭的生产功能已经与消费功能分离,也由于他们还保有传统农民“不轻言借贷”,富裕型农户主要是农村借贷资金的供给者。

由此可见不同农户类型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特征,而且为其提供的资金来源也有区别。对于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微小型企业,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其交易成本高昂;因此只有内生于农村经济体系中能够低成本运用农户之间现成信息的社区金融体系,才能满足这种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并缺乏抵押品的金融需求者。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对湖南资金需求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湖南农户的资金需求尽管区域发展不平衡,但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共性,住房、医疗以及高校教育投资,成为拉动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力量。但此外,不同地区的金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农户的生产性资金借贷比例较高,长株潭以外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生活性资金借贷比例较高;欠发达地区农户的生活性需求较高,所以生活性借贷发生的频率较高,而发达地区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需求相对低,导致生活性借贷频率低。农户的生产性资金需求是多元化的,传统的农业生产项目资金需求并不是农户生产性资金需求的主要部分,而满足非农产业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成为农户资金借贷的主要动机。

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户信贷需求呈现长期增长的态势,借贷笔数多,信贷金额绝对量大。当前利用借贷资金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虽然很低,然而,由于农户数量庞大,其借贷规模也相当惊人,充分说明了湖南农村借贷市场、尤其是资金借贷市场在目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农户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从而成为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些农副产品加工户、种植养殖户以及农村商业的迅速兴起,正在逐步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金融需求增长。

第三,不同经营类型农户间的资金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分化非常明显,表明今后农村资金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会越发突出,农户资金需求更加多层面、多方式、多结构、多元化。有借款户与无借款户在经营效益上出现明显的差别,有借款户的生产和生活的压力要比无借款户大得多。这一方面说明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救低息贷款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民间借贷这个资金供给主渠道提供的高利贷存在加重趋向,借款农户的举债负担加剧。

第四,农村民间借贷市场是目前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一方面说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贷款手续烦琐、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过长、服务能力低下等,对于农户来讲,正规金融机构的门槛太高,利用成本太大。在湖南,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他们选择贷款多是为了脱贫致富,增加家庭收入。特别湘西、湘西南等地区,贷款数额较低,对他们来说,商业银行“太贵了”。罗丝•莱文以及格林伍德和史密斯的金融发展模型指出,这种较高的固定成本是导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门坎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金融活动很活跃,交易量很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了在现阶段的中国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决定了金融的供给。因此,在金融政策的制定上,绝对不能忽视民间金融,而要对其加以规范、组织和引导,充分发挥其资金潜能,并满足农民企业家行为的融资需求,以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为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性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祚祥.农户的逆向淘汰、需求型金融抑制与农村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7(4):134-138

[2]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J].经济研究, 2004(10):115-125

第4篇

>> 河南农村零售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创新研究 宁波大型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重庆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零售业创新发展研究 零售业商圈研究 中国医药零售业的经营及发展研究 对中国中小零售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零售业特性与零售业创新研究 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发展给中国零售业带来的影响 农村零售业市场前景看好 零售业借力农村较力外资 农村连锁零售业的SWOT分析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坚持“城市包围农村”的零售业发展战略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策略探讨 中国零售业“达沃斯”金秋召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百度百科.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EB/OL]. http:///view/3186636.htm.

[5] 沈敏.“农超对接”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6] 中国零售业政策环境分析[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11-11-3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DB/OL]. http:///.

[8] 牛瑞芳.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3).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年)[DB/OL]. http:// sdpc. /zjgx/W020111018605336353691.pdf.

[10] 王耀.2011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中国零售业白皮书[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3-84.

[11] 刘颖.东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均衡发展[J].经营与管理,2008,(9):15.

[12] 商荣华.辽宁省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的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13] 张晓霞.中西部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6):20.

[14] 百度百科.专业商店[EB/OL].http:///view/233401.htm.

[15] 黄漫宇.中国农村零售业态变革分析——基于零售进化综合模型[J].农业经济问题,2011,(9):23.

[16] 李亚春.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金融撤离;金融抑制;民间金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27-01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面积和人口数量占全国面积和人口总量50%以上,这意味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目标能否达到,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成败,而作为农村经济大动脉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却异常缓慢,农村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发挥金融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诚然,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即越是发展好的地区经济要素越会向此处集中(如图1所示),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也还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我们要重视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各个层面的问题。毫无疑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该领域做过相关研究,但是基于农村金融主体的分析方法还比较鲜见,因此本文先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金融服务缺失、金融风险过大、生产性信贷受限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调整正规金融、规范民间金融、引导信贷需求这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与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金融功能缺失,金融服务不到位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这个金融体系融合了集体性、商业性、政策性三种元素,依照设立时的设想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解决农村基本的借贷,中国农业银行主要从事有关农业方面的商业性业务,农业开发银行主要在农业政策上给予金融支持,但是实际上,每个种类的金融机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村合作社早已没有集体合作金融的性质,逐渐向商业化方向转换,农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从农村逐渐撤离其核心业务,农业开发银行只偏重于大宗农产品的储存和收购,作用越来越小,农村的正规金融功能缺失严重,金融服务不到位情况普遍。

(二)民间金融发展较快,潜在金融风险大

相比于正规金融体系的缓慢发展,民间金融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发展速度快,总体规模大,运行时间长,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信贷量占整个农村金融信贷总量的50%以上,且这一发展速度还在加快,发展规模还在加大,发展趋势还在加强。民间金融主要分为两点:第一,亲朋好友之间的互拆借,收取无息或者较低的利息;第二,带有商业性的借贷,这种民间金融形式通常利息非常高。由于民间金融的低门槛和高便利的特性,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但是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高利息必然加大农民还款压力,资金链容易破裂;其次,农民收入较低,还款能力受限。

(三)金融需求依然很大,生产性信贷受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三大主体是农户、乡镇企业、基层政府,我国农村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期,技术化、规模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农民急需资金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资金转型升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基层政府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目前都只吸收存款,不向农村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户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性信贷受限,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我们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对策

(一)调整正规金融,完善服务功能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最终还是必须依靠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因为正规金融体系业务合法、管理科学、利息合理、安全性相对较高,所以我们目前应该集中精调整正规金融体系的构成,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完善金融服务。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农村的低利率很难留着资金,国家应该在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财政政策上给予支援。

(二)规范民间金融,严控金融风险

不可否认,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待民间金融的态度应该是兼容并蓄,使其规范化、阳光化、合理化,最终实现使其成为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的目标。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民间金融立法,提供制度依据保障;第二,设立监督机构,提供运行安全保障;第三,规范民间金融操作,严厉打击民间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三)普及金融知识,引导金融需求

毫无疑问,我国农村的生产性信贷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金融知识缺乏,没有去正规金融贷款经验,惧怕缺乏贷款条件不满足,很少有农民能主动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普及农村群众的金融知识,使大家了解金融信贷,消费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活动。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资格审核标准要合理、审核过程要简单、审核结果要公平,且要对生产性借贷的金融需求有所照顾。

参考文献:

[1]田力,胡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

第6篇

关键词: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低效率、高排放、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国积极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生态安全、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

一、循环型农村经济概念

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策略和理念,其是针对环境、资源、人口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其运用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变革组织方式、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技术,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展优质产业链条,实现各种物质能量的循环、多级利用,提高物质能资源利用率,优化各个生产环节,倡导节约消费和清洁生产,对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和投入的有害物质进行严格控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农村庭院,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构建高效、循环的农户生态系统,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中心,再配合加工业,实现农村经济增值利用和综合发展,形成循环式、无废弃物的经济发展结构。

(二)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

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是指将加工业、渔业、牧业、林业以及种植业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互利循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各种物质、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分布、聚集。农业生态园不仅可以实现复合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而且可以是养殖业内部和种植内部的生态循环。

(三)农村城镇化模式

农村城镇化模式主要是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农村住宅用地进行适当缩减,在城镇集中建设农村住宅,推动小城镇发展模式,这不仅能够节约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更多土地,充分体现循环型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原则。

三、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然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制约因素,水资源、植被、土地等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应高度重视农业安全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应积极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一,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农村经济安全,当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和开采方式粗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通过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可有效缓解紧张的资源形势;其二,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有助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而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清洁生产,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通过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可减少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其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积极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走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四、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积极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

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其涉及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了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实践和探索,但是人们对于循环型农村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还不足,相关理论概念认识不清,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运用舆论传媒和各种方式手段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中。

(二)加强法制建设

为了保障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加强法制建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建设循环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完善了相关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法律,基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逐步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法制建设,提供专业的法律保障,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

(三)创新技术

为了更好地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的投入和研究,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在循环技术开发和研究方面,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加强沟通协作,突破技术制约,全面提高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技术水平。

(四)政府引导和推动

政府是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和主要责任主体,为了实现良好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编制可操作性强、切实、简明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健全的指导框架,加强政策导向,对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补贴,对农业补贴范围适当扩大,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面对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应积极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辰. 浅谈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J]. 商场现代化,2012,02:379.

[2]唐华俊.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1:6-11.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贫困减少;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3-0076-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3.17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一项世界性研究难题, 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贫困人口自身经济的增长才是真正根治农村贫困的良方。那么,如何让贫困人口收入增加? Galor和Zeira认为,由于金融结构不完善,利用金融中介富人成本将会比较昂贵,穷人无法支付这一成本而得不到金融支持,从而金融阻碍了收入差距的改善,在这个意义上金融的发展能够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1]。随着新疆经济进一步发展,金融在新疆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逐渐深化。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且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要想把资源优势发展转化为解决农村贫困的一条途径,启动资金是制约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要克服这个瓶颈,农村金融发展是关键。本文拟用实证分析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理清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效应关系,为评价新疆的农村金融政策以及扶贫措施的效应提供实证依据,也能为政府从金融政策角度减少贫困提供可行性建议,最终达到减少贫困的目的。这一研究对新疆的政治经济发展、建立和谐新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指标选择及方法

1.模型及指标选择。国外关于金融反贫困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结论:一是金融直接作用于贫困减少,金融机构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满足穷人的融资需求,借此提高穷人的生产力,从而直接减少贫困;二是金融间接作用于贫困减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巨大助推作用,经济增长又间接的影响穷人,通过社会环境、就业渠道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改善穷人的生产生活,即经济增长的滴流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因此,金融发展有缓解一个国家(地区)的贫困作用。

目前,从新疆金融作用于贫困减少的情况看,新疆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较为滞后。从新疆发展阶段看,金融“信贷逐利”行为尤为严重,中小企业、农村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从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机构中获取金融支持能力有限。因此,新疆金融反贫困的作用主要依赖新疆经济增长,从而间接减少贫困。通过考察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实证文献,本文基本模型如下:

上式中可看出各变量系数的t值均不显著。这表明新疆金融发展结构、效率对于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存在短期作用,但作用不明显。

4.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分析新疆金融发展与农村贫困之间的长短期效应,并不能直接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农村金融化程度、金融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实证结果

1.根据1990—2010年新疆农村贫困率与农村金融发展各指标的散点图(图1)可知,新疆贫困发生率(P)与农村金融化程度FIR(X1)、农村金融化效率(X2)、农村金融发展结构(X3)大体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近年来新疆农村出现“返贫”的现象,特别是2006—2010年返贫现象严重,贫困面广,贫困线过低,贫困人口涉及少,所以在一定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分组基础上,分布在偏上收入户的人数较少。关于新疆金融发展水平,可以看出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但由于金融的涉及面还不够广,专门针对农村打造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少,再加上农村贫困人口对于金融产品的认识还不够,传统的观念还很难改变,金融体系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以上原因可得出,新疆农村金融在反贫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深入,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化程度FIR(X1)、农村金融化效率(X2)、农村金融发展结构(X3)与贫困发生率(P)都是一阶单整。随后的协整关系检验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新疆农村金融指标与贫困指标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至少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能把变量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但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发现,在短期内,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小表现不显著。这主要与新疆农村金融政策不断调整、新疆贫困情况较为恶劣有关。如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全国最低水平,新疆农村金融乡镇大量存在空白,如新疆有金融服务空白乡镇222个,位居全国前列[5]。同时,从民间金融角度看,越是金融空白区,民间借贷就更有生存的机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民间借贷缓解了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问题,但民间金融的欠规范发展和非法律保护问题使其金融风险较大。所以,无论正规金融发展的缺失,还是非正规金融的尴尬发展,都是导致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也弱化了新疆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作用的短期影响。

4.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得出,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贫困发生率两者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但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3个指标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特殊的“二元金融”结构。近年来新疆经济发展中重视工业,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使得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村金融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较小,对新疆农村贫困减少作用不大,这个结果得到实证证明。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减少贫困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显示了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还没有成为促进新疆农村贫困减少的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虽然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金融发展程度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即它们会降低新疆农村贫困的发生率,但从新疆经济发展阶段和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看,在国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推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有所改善。然而新疆经济发展现阶段,金融资源更多在工业、城市化等方面集中,所以,新疆农村金融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仍会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其影响效果也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以往金融政策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抑制”表现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贫困减少的短期影响作用;二是当前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外向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农村金融资源流出农村,且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和新疆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导致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先天性不足;三是金融类企业的逐利行为使得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缺失,金融政策缺少对低收入人群的各类信贷服务,由此不断降低金融缓解长期贫困的作用;四是因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线标准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在农村涉及面窄,表明目前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并没有成为新疆农村贫困减少的主要因素。所以在长期发展中,只有不断提高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程度,才能促进新疆农村贫困的减少,而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则制约了新疆农村反贫困。

(二)建议

1.实现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引导和支持非正规金融发展。重新定位新疆农村的金融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低效率,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地区,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为农村信用社所垄断。应加快完善新疆农村金融体制,构建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多元模式。首先,确定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在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通过加快改革和重新定位,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其次,加大对农村金融新生力量——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拓展,发挥其网点优势,增强其小额贷款能力,发挥金融资源返还农村,助推农村经济和农牧民增收。最后,政府应给予非正规金融组织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促使新疆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鼓励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的开辟,发展社区银行、小额金融担保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新疆农村的金融供给。

2.积极构建全面多层次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新疆的农村市场很庞大,要使金融发展作用于贫困减少,要积极构建惠及弱势群体、弱势地区、弱势产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完善对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政策扶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户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建立一种资金向农村的流入机制,巩固农村信用社作为实施新疆农村地区普惠制金融的主力军地位;完善农业担保和风险保偿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银行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小额信贷作为构建新疆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核心,必须加强内部监管,努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总之,要发挥新疆农村金融对贫困减少的效果,应进一步加大新疆农村金融改革,转变信贷观念,积极构建全面多层次的新疆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实现新疆农村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发挥农村金融发展对新疆农村贫困减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alor, O, Zeira J.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35-52.

[2]Villasenor J,Arnold B C.Elliptical Lorenz Curv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9,40(2).

[3]Kakwani N.On a Class of Poverty Measures[J].Econometrica,1980,48(2).

第8篇

【摘要】近几年,“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民创收、农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泉。面对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形式的转变、农村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3]王宇鹏.关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6,(11).

第9篇

关键词:中国西部民族地区 农村 金融发展模式 革命老区 广西田东县

1 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也得到了改善,金融中介也发挥出了更加良好的功能,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本文在对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发展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来探索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2 从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存在着多样性的特征,为了能够真正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就必须将对于金融需求进行详细的划分,结合各种各样的需求情况来设置相对应的金融机构。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一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发展也是非常滞后的,农民不仅仅在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也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所以,必须从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切实转变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金融机构的传统局面,改善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专门提供教育或者医疗方面资金的金融机构,从而让农民能够在不同的领域都获取足够的金融服务的支持,推动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经济发展。

3 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努力探索多种金融服务模式

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经济非常落后,金融机构的供给非常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那么在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努力探索多种金融服务模式,发展民间金融。与此同时,对于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必须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一系列的直接融资方式。

另外,针对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当前的金融机构,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使不同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第一,必须推动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彻底改善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第二,进一步推动并且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促使它们能够有利于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结合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创新,例如,可以进行资源证券化创新,分离所有权和开发权等。

4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农民的金融法律意识

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农民受到传统的信贷观念的影响,他们更习惯于亲戚朋友内部的融资活动,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鉴于此,政府必须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在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举办金融、信用、法律相关的宣传活动,让农民能够充分把握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大力提高农民的金融法律意识,真正创设出一个更加良好的金融环境。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开展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信用评级活动,增强农民的金融信用意识;第二,建立健全农村信用征集、评估、查询体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建立起类似于“企业征信系统”的信用系统,让信用行为能够真正和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的具体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三,大幅度提升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的法律执行效率,让农民能够意识到违约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巨大的违约成本,并且借助于一系列的途径来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让农民能够做到知法、懂法、用法,遇到违约行为时可以借助各种途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现状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在当前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然而,与城市的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农村小学教師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广大的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专业发展状况对地方的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有意识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专题比较薄弱,人们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生活的待遇问题,而忽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3]。本研究在总结和分析关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阜新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分析;并提出当前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丰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内涵。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知识不完善,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中发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存在知识老化、观念落后等现象。其中,年龄在50周岁的教师有很多,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忽略知识的补充学习。虽然也有大部分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但是往往无从下手,并且对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充分,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面对教学改革和教学中的难题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

2.2教师继续教育的资源相对不足

对于农村来说,虽然近几年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历史、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也就自然相对发展不足,既表现为量的不足,也表现为质的不足。此外,对多数在普通小学任教的教师,参加省级或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这些机会都是遥不可及的。而对于他们来说,平时可以参与的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就是互相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会和教师间的经验交流,进修的机会较少,去别的学校观摩优秀教学、听取专家讲座和参加学校以外的培训进修的机会也较少,就算有时候学区组织了一些活动,教师们也可能会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没有时间参加。由此可见,阜新市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

2.3重视工作绩效、轻视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教师们反复谈到社会上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教育文化背景,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片面的强调升学率,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以量化为主,所以,学校的工作重心就大部分放到了工作绩效上,把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主要因素,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和学校的压力而放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把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2.4工资待遇不高,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由于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部门支持农村教育的经费有限,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职称水平严重脱节,与城市教师相比,甚至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由于经费的限制,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3、解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3.1政府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行为,更应该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全面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督促检查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情况。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统筹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建立保障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保障;经费保障;时间安排上保障。确保农村小学教师轻轻松松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使得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有效实施,真正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2加强市、县、区教师进修部门有效联合

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良好稳定发展,有效地促进机制是加强市、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之间的联合。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上应该和上级培训机构协调一致。目前,个别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能力和人员配置上比较单薄,不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长期而稳定发展的需要,保证不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常运行。

3.3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学习和进修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并且要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减少教师的负担,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供教师学习和进修。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时间不够用,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充分利用教学会议时间进行专业发展的活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会议,提供给教师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对于处于同一年级任教或同一学科任教的教师安排共同备课或学术研讨,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再次,学校要为教师多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有这样机会的时候,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以便更好的在专业发展上取得进步。此外,对于学校来说,也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学校的教学秩序就会变得混乱,因此学校在制定了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进行专业发展时有一定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沈夏威:《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刘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4日.

第11篇

关键词:保定; 农村体育;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9-00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健康体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保定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体育场地面貌,强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资700多万元为全市596个村修建了不低于1000平米的健身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路径,开展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这些为新农村建设中以体育文化建设引领农民积极融入新风尚,形成特色民间文化奠定了基础。

当然,保定的地理人文风貌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平原与山区经济收入依然存在差距,“百县千乡万村”的全民健身引领作用目前还滞留在乡镇及区级、市级农村,自然村落的农民健身过程相对空白。通过对保定自然村落的农民体育进行调查,农民健身一般选择乡间小路、僻静闲地、自家庭院或村中空地进行锻炼,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场地。贫困村落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投资,体育经费缺口很大。

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民健身的逐渐渗透,农村受教育学生的逐步影响,加上因病返贫现象的不断出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非常认可健身观念的。调查发现,有88.5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3.6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不过由于条件受限,其活动形式多为散步、慢跑、舒活腿脚等简单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分布在市里及县镇一级,很少延伸到农村,体育工作在农村乡镇没有相应的支撑点,致使体育活动指导在这里成了盲点,农村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有序发展。

农民进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简单。通过对部分农村的农民进行调查,有27%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相约一起锻炼,特别是中老年人;有38.5%的农民选择个人锻炼;有9.5%的居民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5%的农民选择参加锻炼小组一起锻炼。其中,锻炼小组的锻炼具有组织性,如秧歌锻炼小组,每到锻炼时间,就会敲起锣鼓组织成员一起锻炼,但人数也是不固定,有空闲的才来。就场地而言,多为自家庭院、田间小径、村头及村中空地为主,除去乡镇县城及市中及市区村落,远离城郊镇的自然村落几乎没有专用场地。

总体而言,目前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随意性比较大,组织效率低,缺乏体育协会的宣传和管理,缺少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更是缺乏专门的活动器材及场地。

二、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1.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设计公共活动场所,缓解人口集中的精神压力

新农村建设应关注农民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移风易俗,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帮助。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可以为农民各种文娱活动提供基础,引导农民积极融入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2.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宣传引导新农村体育发展机制

新农村体育要想多快好省地阔步前进,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城乡差距造成文化意识形态的体育认知差异一直是遏制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由于文化生活的空虚而参与赌博活动的乡村村民已不在少数。这样政府不仅要注重农村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更要关注体育思想软件的升级,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同时,开展送健康、送活动、送表演等各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引导农民的体育思想转变。

3.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强调传承民俗项目,让民众找到心理归属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期沉淀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民间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新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保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很多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武术、高跷、秧歌、跑旱船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都应当在保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予以传承发扬,满足农民对“根”的期盼和追索心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有序前进。

4.注重节日体育开发

保定民间非常注重传统节假日的欢度,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节庆体育文化特色。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民俗传承,延续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参与的项目,并对广泛开展的武术、舞龙舞狮、拔河、踢毽子、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交流推广,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注重节日体育开发的同时,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5.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开展,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发展攀爬活动、傍水开展游泳活动,平原健身走跑、沙漠湿地多样探险。总之,充分挖掘自然条件,与体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满足百姓的健身需求。

6.搞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农民体育是一个庞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效,因此,农村体育发展应抓住关键核心点,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辐射扩散,最终达到全面普及。以示范为主导,坚持典型引路、自觉参与的原则。这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在目前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还不健全的条件下,要更新农民的观念,必须通过使部分爱好体育活动的农民群众受益,让农民看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好处,进而克服“劳动就是体育”的错误观念,不断扩大农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63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发展农村体育能够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但生产、生活中的体力活动是不能够等同于体育活动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健康的需求日愈强烈,全民健身计划鼓励全社会人员参与体育锻炼,要将体育锻炼融入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将对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影响。

(二)发展农村体育能够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利用重大体育赛事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宣传,对提高农民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农村体育运动,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的身心素质。

(三)发展农村体育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各地的农村不断推进,特别是在中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地方建立了农村体育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或农村体育服务指导站,这大大促进了健康咨询服务和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推动了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运转,提高了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展农村体育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体育活动及其比赛活动,不但人们的顽强意志、协作精神、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能够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倡导和平、协作、诚信和公平的社会风气。

二、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民众体育意识形态错位

长期以来,农民对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作用、意义认识不清,普遍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锻炼不如自身的生产劳动。据柳若松的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黄静珊等的研究发现,竟有44.27%的农民认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体健康。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封建思想意识较为浓厚等是严重影响农民健康的体育生活的重要原因。

农村学校是农民子弟接受初、中级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带有潜在的诸多缺失。领导缺乏正确的大体育观而未把体育学科放到相应重要的位置来抓、对体育教师的价值认可不够,其他学科教师对体育学科性质认识水平存在较大偏颇或仅仅处于非常肤浅层次,导致体育教师职业态度扭曲、敬业精神淡薄,再者又由于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宣传不到位等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形成小学生因天性而热爱体育运动、中学生喜欢做体育看客而不爱运动的不良局面。成人过后运动欲望大大减弱,最终没有形成良好的终生体育意识。

(二)农村占有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

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多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三)城市体育优先发展致使农村体育遥遥落后于城市水平

现阶段,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表明,我国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校园,占总量的67.70%,而广大农村地区仅占8.18%,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匮乏的体育场地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从城乡体育人口结构来看,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的数据:我国城市中有5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体育活动仅占28.97%,中国农村人口中参加体育活动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人口。“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

现阶段,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三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差异和文化生活的差异;四是政府的公共资源支出的差异。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加大农村发展建设的投入,但目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正在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

三、农村体育和谐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才有能力和热情参与体育锻炼,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态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让农民提高自身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从看不见到出现,从出现到给意见,从给意见到有主见,从有主见到集体行动,形成积极的政治参与。在体育资源分配上应调整优先发展城市倾斜的战略和政策,缩小城乡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差别,改变城乡有别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体制和基本制度。

(三)建立农村体育保障系统、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工作力度

国家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包括政府体育部门保障系统、体育团体保障系统、个人体育保障系统,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面对农村非体育人口,在政府体育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乡村两级干部是国家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下代表政府行使国家权力和完成各项任务,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对上代表农民群众,反映民意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应切实加强乡镇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工作质效,应把农村体育工作列入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增加乡镇文体专干。从站在强盛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优势,把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体育协会的建设、快速响应农民健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