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准则

经济责任审计准则

时间:2023-07-14 17:3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准则

第1篇

构建独立的教育内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内审工作规范化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一般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计科”承担,由配备的专职审计人员及聘用的兼职审计员担任,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应当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保证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原则设置。教育内审机构应当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基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

要提高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重要前提是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求内审人员精通财务,还要具备一定的政策法规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内审人员要能够自觉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恪尽职守,依法审计;内审人员还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审计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规范内部审计准则和操作细则,使内审工作有“据”可查,有“规”可循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准则和实施方案,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内部审计工作严谨规范,高质高效。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理论、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根据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审人员应注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中小学会计工作已经实施了电算化管理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电子数据资料传输的快捷高效。要坚持计算机审计和传统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延伸审计相结合,单位自查自纠和内部审计检查相结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通过实地查账、集中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和开展民意测评。

注重审计过程中的沟通及审计结果的运用

通过沟通,才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促进审计工作的协调性,减少冲突。才能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交换意见,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判断。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思广益,提高审计效率。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当及时与单位负责人见面,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必要时审计结果可以适当形式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真正起到审计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做好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有关中小学校长的经济责任,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促进教育系统廉政勤政、依法治教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更新、完善,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加强内审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审计方法,注重审计过程中的沟通及审计结果的运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作者:吴晓磊单位:无锡市港下中学)

第2篇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所在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负有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监督领导千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随着我国近些年出现的腐败问题暴漏出我国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缺陷,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基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与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审计重点前移。以风险为出发点。在风险审计中更加侧重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重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审计证据的内涵不断扩大,证据的来源更加科学化。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科学的证件作为基础的。尤其是重视外部证据。这样可以避免单纯依靠内部审计结论的片面性,规避审计风险;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在新常态下领导千部违纪违法行为更加隐蔽,所以对于集体经济责任界定存在难度。尤其是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发展。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审计结论。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分析程序。并且将分析程序贯穿于整个风险评估体系中。

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容易出现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真实性等相关事项评价后。出现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的损失以及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价值优势:

有助于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由于在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式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关系到党政建设。然而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不足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例如基于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而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可能会产生审计主体出现损失,例如领导承担主体责任的可能性。因此将风险导向应用到审计中可以清晰识别出审计风险点。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不合理的审计问题出现。

化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审计内容比较多,根据工作经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出于“被审计”的限制,它们往往不会积极配合相关审计工作。例如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关问询等采取故意拖延或者不理睬的方式。再加上审计人员数量的局限,使得审计工作量比较大。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则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与评价实现了高效审计。首先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进行审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不仅对领导任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且还关注相关风险的管理。根据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单位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审计关头前移,做到了主动风险规避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模型可以将各种风险点清晰的展现出来,以此更好的突出重点监督与管理。便于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例如将审计风险点展现出来可以让被审计单位知道自己的风险,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构建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阶段。结合相关工作经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构建有效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基于经济新常态发生。领导千部违纪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及流程的日益规范,在经济审计中存在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目前的重点就是构建完善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力度。虽然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强化了对重点项目的审计。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因此作为审计部门必须要强化质量监督力度,重视证据的科学性与法治性;另一方面建立审计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基于风险防范的目标。审计机构要及时进行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做到依法审计,增强风险监督的能力。

建立完善的量化风险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风险导向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如何评价风险将成为关键。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

第3篇

关键词:风险性 经济责任 审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多年的发展与演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得到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原有的公众市场意识缺陷、多年来基础设施不完善,中国市场经济道路仍旧存在着一些基本的问题,从而给个别希望仰仗特权的政府工作者以一夜暴富的可能,因此,审计,尤其是作为狭义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强。

一、我国当下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简介

1985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实施,便对市场经济改革不久后存在的、滥用权力、谎报成绩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遏制,发挥了审计监督功能。随着12月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推广,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审计任务。20世纪80-90年代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的推广。经济责任审计也作为一种审计制度在全国广泛开展。90年代中期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了全面发展和创新。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经济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虽说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良好,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审计对象层次高、涉及面广,与政府有关等原因,审计工作难度大、风险高、责任大,也出现了不少困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风险性。

二、风险性为导向的审计面临的困难

以风险性为导向的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优于传统的审计学,其原因在于可以从宏观层面对可能出现风险的每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对腐败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审计工作存在着极严重的问题,接受着极大地挑战。试想,如果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不够强烈,对于以金钱为目的、有政府支撑的国有企业存在一些行为,其审计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就出现不同。

同样,地方政府为了当地GDP的高增长、就业情况、个人政绩等也存在一些内部交易,从而对私营企业影响很大。因此,审计部门对私企的审计其实也是困难重重。当今私企的生存已举步维艰,银行控制信贷,也可能收到国企的打压。如果少数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新闻媒体人无职业道德,在进行敲诈勒索,那么中国的民企将很难在市场化,保证就业,城市化,促进经济中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也存在着很多优势,如:可以进行经济风险控制;足以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可以对腐败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承担经济责任,降低交易成本。

四、降低经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审计队伍建设是基础

对审计机构进行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这一重要举措对防范审计风险起到基础性作用。这就必须考虑到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从而使审计工作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

(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要手段

在会计事务所内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可以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审计员进行严格考核、减少审计出现的误差并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存在风险尤为重要。

(三)做到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的教育

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审计准则及相关职业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规范体系已得到基本建立。而要产生相对科学的审计结论必须建立在注册会计师严格标准下的审计业务、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因此,控制审计风险的举措之一就在于审计师要在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审计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四)方法科学,是审计质量提高的关键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尤为重要。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很多都较为先进,可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对审计人员来说也很重要,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规避风险。从审计方法上上采用引进最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从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出发,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对各种测试方法进行统筹运用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五)购买审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是方法

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经济实力弱等问题,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推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以降低审计师压力,与社会共担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避免审计人员人身侵害是底线

审计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是审计职业风险的又一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执法部门在审计过程之中必定与被审单位、个人存在着经济、政治利益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要案之中,对审计人员与家属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局调查表明,审计人员和家属受到威胁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采取恰到的审计工作方法、增强审计的保密工作对降低审计风险很重要。

五、结束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际,良好的审计监督,合规的交易机制,高效的金融市场十分重要。而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对他们的人身安全,合法利益给予保护,提供可以施展才学的环境。而审计工作将怎样继续长足发展,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新的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审计学》,黄胜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1.审计计划性不够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从近几年实践看,干部交流较频繁,交流的范围较大,而且多集中在某一时期,有时组织部门一次委托十几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被动接受任务,造成审计项目过于集中、审计时间紧\加上审计力量不足,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查深查透,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2.审计方法传统单一,审计结论比较笼统。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手段传统单一,主要停留在就账查账的基础上,一些问题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查深查透,缺少量化对比分析。造成审计结论内容比较笼统,形式单一,就事论事的多,综合分析评价的少,主要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情况的评价上,而对单位资产负债、挥霍浪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个人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缺少具体的量化对比分析,评价不够深入。

3.审计评价不规范,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计对象作出的结论性评语,倍受关注。但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指标?用何种标准来评价?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健全、便于操作的规范性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加上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

4.审计成果运用滞后,问题整改难以落实。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作为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先审计,后提拔”的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干部人事工作的特殊规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先提拔,后审计”。审计结果一般对领导干部任用难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效。同时,通过审计,虽然明确了领导干部任期内负有的经济责任,分清了是非,但落实审计结果的责任要由继任者承担。实际执行中,继任者往往推诿,不愿承担纠错改错或接受处理处罚的责任,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都最终无法处理处罚,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风险难以控制。经济责任情况的总体评价,党委、政府关注,干部监督管理部门也关注,被审计对象更加关注。某种程度上经济责任审计是将领导干部同其他相关部门或人员之间的矛盾集中转移到了审计部门。由于审计干部力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而审计任务繁重,特别遇到班子换届时,集中委托,突击审计,短时期完成,质量难以保证,加大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

二、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与对策

1.突出审计重点,拓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突出重点是拓展审计深度,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在于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来实施,突出把领导干部的“三权一廉”情况作为审计重点。一是经济决策权。主要审计检查任职期间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本单位投资项目、资产转让、重要物资采购、负责的专项资金分配等决策,看其决策事项是否合法、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执行是否规范民主、决策绩效是否明显,有无盲目决策,搞短期行为、搞“形象工程”,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浪费国家资财的问题。二是经济管理权。主要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行政管理、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等经济活动,全面反映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各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责的履行情况,着重审查资产存量的真实性,资产增减变动的合规性和资产结构的合理性,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看有无疏于内部管理、监督职责缺位、单位财产管理混乱,甚至违法违纪的问题。三是资金使用权。主要审计单位财务核算、成本管理、财产流转等方面的控制制度情况,特别要关注公务消费。公务消费明显超出“合理”范畴,已成为一种不正之风,也是滋生腐败行为的重要领域。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检查办公楼建设装修是否超标、公务用车是否超标、公款接待是否超标、津贴福利发放是否超标等等。四是个人廉政情况。主要审计单位执行廉政纪律规定、招投标制度、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情况,看领导干部个人有无违反规定取得收入,是否自律不严直接经手钱财乱开支,有无占有国有资产等情况。

2.强化任中审计,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克服“先离后审、先升后审”带来项目集中、时间紧迫、应付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正确处理好干部人事工作与审计工作的关系,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即推行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事中监督,变“离任审计”为“任中审计”,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口”前移,先审计,后离任。这样既便于组织人事部门及时掌握领导干部的经济业绩和责任,又便于审计机关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和获取各种审计资料,对经济活动情况查深查透。同时,任中审计被审计单位配合主动性较高,有利于审计问题的及时纠正,有利于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及时整改落实。

3.坚持客观原则,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重要组成部分,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由于其特殊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其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客观与否,关系到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的风险,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角度,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把握好审计评价的尺度。从实践中来说,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审计评价中应客观公正,做到不脱离实际客观地进行评价业绩和责任,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公正地分析客观环境、基础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二是依法从审的原则。在审计评价中,必须始终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对所查的事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依据法律法规等标准来进行定性分析,围绕财务收支进行评价。三是准确性原则。在审计评价中应以数字为基础,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不超越审计职责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表现、领导作风、群众关系等进行乱评价,真正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4.讲究方式方法,灵活有效地开展审计。

要适应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关注和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努力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坚持多种审计方式相结合。要做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料,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将审计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及时处理和防止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通过查询有关的谈话记录、会议记录、有关文件、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了解掌握账面上没有反映的情况。二是要延伸审计。包括向领导干部施加作用的单位和下属单位延伸,检查财政财务管理可能存在的转移资金、转嫁负担和“三乱”行为;向重点投资项目或计划进行延伸,检查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经济履行情况和应承担的责任。

5.选准切入点,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审计结果的应用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要选准切入点,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促进审用衔接。一是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反馈。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及时报送党委、人大、政府主要领导,报送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让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职责履行情况。二是运用审计结果考核任用干部。审计结果报告应作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内容进入干部档案。党委、政府在任用干部时,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对任职期间本人及所在单位出现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任用,不得参与评先评优,杜绝边审计、边提拔,或审计归审计、提拔归提拔的“两张皮”问题。三是依据审计结果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审计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纪检、监察、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应依法介入,进行深入查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和法律责任。四是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目标责任制。经济责任审计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被审计人员和单位整改纠正问题,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纯洁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6.提高综合素质,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第5篇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到底是细点好,还是粗点好?什么地方该细,什么地方该粗?首先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要回答什么的问题。从内容上说,结果报告要说清四个方面问题:第一,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即审计依据、时间、范围、内容、重点、审计对象的配合情况;第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情况;第三,审计对象履职情况评价;第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审计建议。这里,审计评价是核心,查处问题是重点,整改纠错是关键。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向政府汇报审计情况的工作报告,从便于阅读,精简文字的角度,应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一、基本情况要凸显总体,突出重点

第一,基本概况。简要概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时间和分管工作等。这部分要简明,主要是做好背景说明。第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可以采用汇总描述,列表说明的方法。财政财务收支要给人一个整体印象,不必过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应单独说明;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情况可做详细说明。一般采用列表的方式,不用多费笔墨,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分类比较。被审计单位取得的业绩或重要荣誉也可在基本情况中概括说明,予以辅证,体现经济或社会效益情况。第三,审计实施情况,不用过多篇幅,交待清楚,重点说明就行。基本情况的重点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的反映上,不必篇幅过长。

二、审计评价

由于审计对象所处单位行业、性质、级别不同,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做好对审计对象的评价,特别是准确反映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业绩和表现,一直是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长期以来探讨的课题。

结合近年来经济责任工作形势发展和审计业务视角转换,笔者认为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评价的内容可以适度拓展。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质量(真实性、完整性),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来进行评价。但多数仍停留在财务层面,真正涉及绩效评价的不多,为什么?一方面是没有掌握更多关于工作成效的信息、资料,评价缺乏内容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无法把握评价的度,即“量”和“度”的问题。而绩效评价不仅是审计工作的方向,也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正确评价衡量干部业绩的需要,因此,审计内容要向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方面拓展,搜集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要向业务、行政、社会信息延伸,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也要多样化。只有跳出传统审计方法的束缚,掌握了充足的信息资料,才能进行分析研究,透过财务信息看效益。

第二,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定性评价,也可以定量评价,最好采取写实的办法,必要时引用一些数据或例证。注意在评价中引用数据,其来源应有一定可靠性,一是经审计确认的;二是政府公告的;三是社会公认的;四是被证明了的。运用例证,则要注意所举例子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够支撑观点。

第三,运用审计分析。对于一些出现问题较多或比较复杂的单位,要注意综合分析,从体制、政策、管理、观念上以及内外部环境上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把原因分析运用到评价中,有利于客观地反映情况,分清责任,一方面能让政府和组织部门更加清晰深刻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审计对象认可接受。原因分析应有一定政策水平,注意要实事求是,切中要害。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的表述,结果报告应简洁明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是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准确指出问题性质,只讲结果,不讲过程;二是引用法律法规,点明法规名称、条款即可,不用详细引用具体内容,重要或复杂问题需交待清楚的除外;三是问题金额统一使用万元单位,便于阅读;四是问题要分类归纳,不必逐一列示,同类性质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汇总反映,具体列举。在问题的筛选上,可以有所取舍,突出主要和重要问题,一些金额较小、性质轻微,与个人履职无关,不影响主流的枝节问题可以不在结果报告中反映,以免显得琐碎和凌乱。相反,这部分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写详细,便于被审计单位进行对照检查,逐一整改。特别要提到的是,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一定要细,因为是征求审计对象意见的,过程、结果、定性、依据都要交待清楚,便于正确理解和核实认定,出具正式结论就可以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浓缩和概括了。

四、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

这部分应注意三点:第一,对查出问题的审计处理可以一笔带过,对于个别重点事项,需要单独交待的,予以概括说明。

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初步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完善。多年来,内部审计为我国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及健康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化,审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审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高校内部审计借改革春风带来的历史机遇,新世纪以来发展迅速,至今成为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但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高校同样面临深化改革、全面治理的严峻任务,内部审计工作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出现滞化现象。

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在经过高校扩招时期的大力建设后,近年来基本呈现稳定状态。随着招生规模稳步减少,高校正逐步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当前非教学人才在人事招聘中受到一定控制,年轻人补充到内部审计队伍不多。内部审计人才的补充主要靠高校内部转岗。整体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呈现滞化现象,缺乏梯队发展,少数高校存在内部审计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隐忧。另外,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会计人员转岗,专业背景比较单一,在审计实务中整体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

(二)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内部审计实务中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比较单一,数据统计、证账表审核还成为不少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而像分析性复核、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技术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审计工作仍然主要遵循传统的审计程序,以现场审计为主、侧重于事后对结果的静态审计。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主要运用单机版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理论创新不足,缺乏可普遍推广、可操作性强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内部审计实务指导意义不大。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理论研究时,面临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申报困难等诸多问题;同时存在行业内部交流不足,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内审人员视野狭窄,理论创新能力不强。

二、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形势

(一)法规制度日益完善。

与高校内部审计适用的相关法规制度近年来有较大变化。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对强化审计工作提出了整体要求和实施途径。在此背景下,审计署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文件。如,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对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加强重点领域审计、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等具体意见。行业准则方面,《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成为此次重点修订的准则。另外,与高校内部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方面,也是变化很大。如,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的变化,主要特点是逐步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接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接轨,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指导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着一轮知识更新、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迫切任务。

(二)审计要求日趋严格。

近年来,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日益深入。2011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明确要求。目前来说,各高校处级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得到广泛开展,部分高校还实施了干部任中审计;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得到了加强。如,《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有了明确要求;湖南省要求各高校必须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将之列入考核的范围;三是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新要求。无论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需要还是高校本身需求,绩效审计的开展势在必行,少数高校已经先行;四是目标管理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目标管理。审计意见及建议的整改落实已纳入到目标考核范畴,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一方面规范、拓展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也客观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及难度,对内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

(三)审计观念日新月异。

经济在发展,观念在更新。近些年来,随着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已不再对之盲目抵制或敬而远之,而是试图了解它、接纳它、利用它。当前,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乃至被审计单位及个人都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对审计规范性、效益性及审计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既是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也为内部审计增加了沉甸甸的压力;另一方面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义为确认和咨询,内审人员需要迫切改变自身的审计理念,从监督者向服务者转化,从规范管理向增加价值目标转变,更好地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专业服务。

三、高校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上述新变化,既是对高校审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新挑战,又是其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内部审计应抓住契机,从容应对新环境、新理念、新要求。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

新形势下,学习最重要。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新法规、新制度、新准则,熟悉变化的内容,尽快掌握、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审计机构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及业务交流,要把专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内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加强团队协作交流,共同发展进步;要尽快审查、修改目前不合理、不合规的审计操作方式及流程,学以致用,提升审计战斗力。

(二)强化质量控制。

质量即生命。高校内部审计要把审计质量摆在首要突出位置,视质量为生命。要以有效性原则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模式,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完善以项目质量控制为重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为依托,认真落实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考评和责任追究控制,适时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审计报告信息公开,引入、接受外部监督、公众监督。

(三)重视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审计方式、方法,往往在审计过程中被忽视。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沟通协调的重要性越发重要。现阶段高校及内部审计机构应重视审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及养成,建立完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沟通模式,以组织、流程推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

(四)培养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面临更加复杂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在不断提高,更需要审计人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以提升效率和效益。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发挥所属高校人力、智力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审计人员开展理论及实务创新研究、应用,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康航毓.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5.4.

[2]龚晓利.非营利组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3.

第7篇

[关键词]债务危机;国家审计;国家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59-02

[作者简介]程海涛(1974-),男,山东滕州人,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

自欧美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国家审计的本质和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应建立和完善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审计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职能作用,降低国家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稳定与繁荣。

一、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欧美债务危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欧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债务缠身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高危因素。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加入WTO以来对国际市场形成了较高依存度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美欧作为进口中国商品的两大主要市场,财政紧缩导致购买力下降、美元进一步贬值和推高全球通胀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影响,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安全风险。国际游资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威胁。二是资源环境风险。次贷危机以后,美欧等国为缓解和转移国内矛盾和就业压力频频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资源等产业安

全都能构成巨大的威胁。三是信息安全风险。信息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信息,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四是民生安全风险。跨国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挤占国内市场,严重威胁了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

二、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依据和方式

(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的职责

2011年7月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010年,审计署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新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独立履行其职责,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与监督,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效防范和保障,维护国民经济的有序、健康和平稳发展。

(二)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者”和“防火墙”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国家治理完善的监督控制的自组织系统(刘家义,2012;王会金等,2012)。作为国家治理中专司经济权力监督制约的国家审计,不仅直接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制约,还要通过对国家经济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的监督审查,确保国家经济运行权力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对经济运行的问题查处、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和调整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修正决策的失误;二是对权力运行监督体制机制的问题查处、风险预警,跨越部门、行业、领域的利益羁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异动,前瞻性地反映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三、运用国家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信息安全,构建审计预警机制

在当今经济运行体系中,价格、政策、外部环境、国际形势、统计数据等众多信息引导着经济的运行,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其对于经济安全信息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对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预测,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判断经济安全运行的效果,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和建议,促进宏观经济达到安全运行的预定效果,使国家审计监督与经济发展变化相结合,防患于未然。

(二)重视财政安全,推进并强化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作为组织资源运用投入、管理和产出的评价手段,以提升组织资源运用绩效为目的。国家审计通过监督检点财政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状况,能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绩效审计的重点不仅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考查,更要以财政资金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绩效来考查,真正搞清楚资金安排是否合适恰当。开展绩效审计可以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促使政府在使用资金时不敢贸然行事,而是加强计划性,力求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遏制腐败行为的产生,防范“形象工程”。

(三)重视金融安全,完善金融审计

欧美债务危机的教训警示:国家审计对金融系统的监管,特别是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近几次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危机均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散。结合当前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审计机关要对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运行环境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战略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的风险,从宏观层面识别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对于高风险层次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详查,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促进金融系统安全运行。

(四)重视民生安全,开展专项审计

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既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又可以激活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国家的角度讲,民生审计不仅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而且保障了国家社会安全。国家审计机关应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主要包括:一是关注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加强对一系列财政改革制度和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二是开展对医疗、科技、环保、资源、涉农资金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项目建设中有无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的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投融资平台公司等专项审计,通过对地方债务状况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政府资金流向进行监督,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引导地方投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五)重视监督制约权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在监督制约权力实践中逐步探索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类型。当前,我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正处于深化发展阶段。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促进建立与完善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着眼点,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工作,力争通过审计达到规范、教育、改进的目的。把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资金流量大的部门、重大项目的建设部门和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强化监督制约的力度。按照党的十精神,突出关注民生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及政府财政负债、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等方面情况,揭示和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重大损失浪费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成因,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8(16).

[2]金建红,吴丽佳,高敏蓉,黄建蕾.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家审计研究[EB/OL].(2009-12-17).http:///art/2009/.

[3]河合正弘,刘文.日本汇率政策对人民币的经验与教训[J].国际金融研究,2004,(10):9-1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2016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1],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项目立项和建设,预估投资总额超过162.42亿元[2]。在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各项任务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要适应创新发展趋势,把审计职能贯穿其中,建立项目经费绩效评估机制,提高任务绩效,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对学校创新行动发展中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

目前可以将内部审计职能总结为“监督为主”和“服务为主”两大类,前者侧重于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后者则偏向评价和咨询等服务职能的发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顺应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在前期,主要的职能是“监督为主”,通过审计单位内部会计资料,监督其合法性、合规性,促进学校业务健康发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3],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接轨,体现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把审计概括为“免疫系统”[4],就是要建立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系统环境,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职院校实现内部审计增值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增值职能是否实现,主要受内部审计单位的机构配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领导层重视和外部的审计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在内部审计中,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完善,导致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很难满足新准则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与其职能发挥不相符

陆宏如[5]对高职院校内部审机构调查分析时,发现只有8%的学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他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入了纪检监察机构。在内部审计部门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导致的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强等问题。吕先锫,王振青[6](2012)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分析中,从对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调查结果来看,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有的是从财务、教学管理、纪检、学生管理等岗位轮岗或调整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涵义、职能、体系、方法等不是很谙熟,主要是在干中学,所以在审计中大都从具体业务层面进行审计,一下子很难站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整体层面上去创新整合思维,“价值增值型”的审计职能很难发挥。

(二)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重视与认识不够阻碍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处在创新发展的跨越期,主要是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强化校企融合,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学校领导在创新发展中,更重视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等工作,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和认识不够。学校领导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认为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检查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等与财务部门相关的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在发挥“价值增值”职能中,如“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审计时,领导层会认为约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很难得到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职能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

(三)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约束内部审计增值职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存在着主体法律缺失、配套法律滞后、操作性不强、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存在差距等问题,如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面,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单一笼统,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审计目标,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在审计结果上,内部审计只有建议权,无法行使处罚权,使审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审计成果运用难,限制内部审计增值职能发挥。

三、高职教育创新行动发展下的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对策

(一)在高职创新发展中,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内部审计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控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防范的关口正在逐步前移,审计思路正在由单纯审计检查向着更加注重审计分析转变,同时,大力推动审计整改的落实,使审计不仅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而且有针对性地督导解决问题,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在适应创新行动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适应内部审计职能的新定位:第一,内部审计对学校管理层在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部署,如基建项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二级管理等,找准审计职能的增值点,发挥监督增值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夯实管理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工作,发挥审计监督的警示效果,关注廉政和作风建设,自觉维护学校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

(二)探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提升内部审计职能的层次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有管理风险、提升治理的功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新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也是期望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的业务审计中抽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实施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要增加组织价值,更要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内部审计应从审计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着手,坚持不相容岗位完全分离,形成内部牵制约束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内控审计,积极提出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设性建议,组织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培训,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促进教职工、部门、组织管理层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领域的咨询作用。

(三)逐步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7]明确提出强化绩效评价:“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在《行动计划》执行中明确评价指标,如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重点审计督查“规划与实施方案、财政资金支持、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与创业情况、学校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及国际交流合作、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名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师生参赛获奖等方面评价”。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管理等内部审计项目中,应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任务进行绩效评价,发挥确认职能;在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应着重关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下面以“社会服务能力”绩效审计为例,具体绩效审计指标及分值如表1: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每个任务和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评价指标在不同任务和项目中有不同的体现,内部审计应创新完善内审评价机制,推进内审工作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增加组织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6]30号).

[2]张启明,王博,童卫军.各地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举措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3):36-42.

[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5]陆宏如.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0-22.

[6]吕先锫,王振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J].会计之友,2012(29):10-13.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意识和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严格规范审计行为,确保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我省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为依据,制定和完善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配套、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审计工作特色的审计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度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建章立制,做好与审计法、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的衔接工作,防止和解决法规冲突问题,切实维护审计法制的统一。

坚持突出重点、服务审计业务工作的原则。紧紧围绕审计工作大局,把影响依法审计和审计质量最突出的问题、审计业务人员最需要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坚持稳定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和不断完善经我省审计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并适应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发展变化,着力解决当前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坚持立足实际与借鉴全国、外省经验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审计面临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从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全国、外省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特色审计监督制度。

四、主要任务

(一)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审计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工作。

配合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做好《审计条例》制定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并就重点问题作出说明,充分反映我省审计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广大审计人员的意见,推动《审计条例》列入省人大年地方性法规正式计划,力争在年内顺利出台。

配合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将我省年月日出台的省政府规章《内部审计规定》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制定《内部审计条例》,推动《内部审计条例》列入省人大-年地方性法规立法规划项目,并于年出台。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结合实际,配合修订省人大常委会年月日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年月日通过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做好立法协调工作。密切关注国家、省有关财经法规的制定,做好审计法律法规与有关法规的协调和衔接工作,对征求我厅意见的法律法规草案,及时反馈意见,为全省审计监督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审计规章。

配合省政府法制办修订《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试行办法》。根据审计法及修订后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立足于我省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发展,及时补充和完善《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试行办法》。

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年度立法计划制定或修改相关审计政府规章。

定期开展法规清理工作。根据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配合有关部门对政府审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并公布清理结果。

(三)完善审计业务工作制度。

根据省政府法制办修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做好我厅三项制度的修改。

制定《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督查办法》、《审计案件线索移送办法》和《法规库管理办法》等厅内制度。

根据审计署出台的国家审计准则和国家审计指南,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按照需要制定或修订全省和审计厅相关业务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编写审计操作指南,及时收集、总结审计执法中需要规范的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审计法律规范建设的领导。

省审计厅成立审计法律规范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审计法律规范建设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法制处),负责组织完成地方性审计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和其他规范、业务制度的草拟、论证、修改等工作,持续跟踪评估审计法律规范的实施情况,及时提出更新、补充、完善的建议。

(二)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全省审计系统整体合力。

根据需要在全省审计机关抽调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我省审计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全省审计系统的智慧和力量,使我省审计法律规范更加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大与外部的沟通协调力度,为我省审计法律规范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外部环境。

加强与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财经委、省政府法制办等法制工作部门的沟通,配合做好工作,推动有关法规尽早出台;在地方审计立法、法规规章清理、立法协调等工作中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确保我省审计法律规范建设顺利进行;充分借助科研机构、院校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力量,促进我省审计法律规范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深入开展审计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审计人员法律意识和依法审计能力。

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普法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律讲座制度,进一步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以审计法规与审计业务结合为切入点,努力加强审计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审计的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普法宣传,增进全社会对审计监督的认识,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10篇

加入WTO 后,外资和民营企业将会有一个较大,混合经济的成份会增加,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会更加开放,出现企业产权的多元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资产经营委托联系的多样化,经营者报酬以现金股份等形式多样化,经济资源的流动组合的市场化等情况。为防止腐败和舞弊,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体制转型过程的经济秩序,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就要加强审计监督,同时要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审计单纯查处财务收支中的违法违纪的倾向,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大型骨干国有企业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和对重大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监督。审计的对象和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国有企业审计的国际惯例

国际最高审计组织利马宣言指出“公共资金的管理意味着一种委托关系,因此,有公共财务管理就一定要有审计”。东京宣言指出“随着公共部门活动和政府为追求发展所用开支的增加,随着公共企业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当局自主权的扩大以及某些国家私有化趋势的加剧,公共责任制的特性、范围和广度现在已扩大到更广的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情况尽管不同,但随着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进行大量投资和公营企业活动的不断增长,政府更加重视对公营企业的管理,为提高经营效益,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在明确公营企业与政府投资者的经济责任、财产权利、经营自主权和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绩效进行定期审计监督,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检查会计和绩效标准及法纪的执行情况,评价受托经管公共财产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以促使公营部门的财务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将与国际上的公营企业制度接轨,进一步明确国家对企业以投入资本额为限的财产责任和企业对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完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法人财产运营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从过去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向对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监督转变,客观上要求参照国际惯例,一方面政府审计要站在国家出资者的角度,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责任的全面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以独立审计的角度鉴证、监督所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合法、一致性。

三、对策

(一)改进企业审计方法国有企业占有、利用国家有限的资源,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财经法规,以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国家权益,更为重要的还要看其对资产经营的有效性,这都是企业经营者及法人代表应承担的经营责任。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偷漏截留国家税收利润等违纪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有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而经营眷却不承担经济责任,有的还易地升官。这与缺乏经济责任观念和对经济责任的有效监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审计在监督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合规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审计监督,以促使其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增加资本积累。

要加强对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一是结合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使经济责任人格化,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经营者对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承担经营责任,改变以往集体负责,实质人人都不愿负责的模糊责任虚置状态。明确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并在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中予以明确,通过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形成制度,以加强责任监督,增强责任观念。二是明确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审计监督的。国有资产包含国家对国有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形成或经依法认定取得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和其它国有财产。在财务报告中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末分配利润等。国有资产保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如果期末额小于期初额,实质就是蚀本。国有资产增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评价保值增值的状况及实现的途径和潜力,还应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除以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净利加利息支出除以资产总额);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除以成本费用总额)以及资本结构指标;产权负债比率(负债总额除以所有者权益)。

审计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时,首先要通过财务审计审查企业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否真实。其次,在财务报告反映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和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指标,并同近期财政部通知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授权监督机构批准的考核标准相对照,确认企业保值增值指标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同时对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并写进审计报告,以解脱或明确企业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作为确定其年薪、升降、留任和奖惩的依据。再次,增加审计产权责任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当前对企业审计的重点应放在摸清家底,清产核资,强化对企业产权改革的审计监督,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促使企业政企分开,促进产权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评价企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状况;继续加强对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审计,突出对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数额较多、亏损较大和接受国家财政补贴较多企业的审计监督,检查有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边续两年亏损或虚盈实亏而亏损额继续增加的问题和股权转让、资产处置、对外投资中的不公平交易隐藏的腐败和渎职问题,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随着产权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客观要求社会审计独立、公正地审计、鉴证企业财务报表,需要全面推行注册会计师对所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服务;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系列服务。

由于我国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时期较短,事务所缺乏长期观念,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违背职业道德和原则,中介机构数量繁多,同业恶性竞争,再加上转制后,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发挥有效的权力制衡作用,存在“内部人控制”,企业总经理等负责人可能要求事务所欺骗股东,偷漏税收,审计仅是为应付行政法规的例行要求,审计委托和付费者不是股东,而是企业经营者,拿谁的钱,按谁的意愿办事。委托业务本身缺乏强制真实性的内在动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存在混乱、作假。在目前的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过渡阶段,客观上需要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并和被审计企业无收费利益关系的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组织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验资验证报告的真实性和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作假违纪问题,到委托企业进行审计调查。代表国家行使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提高社会审计的质量,维护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结合企业改制的新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随着投资形式的多样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企业资金流转的环节多,资金关系复杂,财务管理的漏洞多,控制的难度加大,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会跟不上,出现倾向性的问题,如多环节、多渠道投资转移国有资产,截留私分资产收益,利用企业资金炒股,私分收益,虚假上市,私分炒买原始股,低价出售转移国有产权及资产,幕后交易损公肥私,企业负责人弄虚作假,骗取效益年薪或股票期权,贪污、挪用国有资金等问题。为防止腐败,加强对企业产权代表和经营者的个人经营行为的监督,就要加强财经法纪的专项审计。为及时调控宏观经济,及时发现企业的新问题,提出对策,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倾向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审计和审计调查。

(四)正确处理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关系保值增值责任审计是在传统财务审计基础上的扩展和审计目标的深化,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合法性审计与真实性审计相结合。市场经济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要求财务信息满足社会公众决策的多方面需要,首先考虑的是真实性。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符合统一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因此,当前审计的重点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要在过去重点对财务收支和收益分配的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国外的机辅助审计,抽样审计、性复核、函证查询、抽盘存货、倒轧销货成本等审计,加强对存量资产的盘存审计和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股权变动等方面的审计。

二是财务审计与效绩审计相结合。

按照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必须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自主经营;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国家投入的资源充分利用,高度重视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使资金不断增值。绩效审计主要检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即节约资源;效率性,即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效果性,即把使用价值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和政府核定的绩效指标。所以,对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的监督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绩效审计上。绩效审计只有在通过财务审计核实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否则会出现虚盈实亏、假数虚算的不良现象,这都依赖于财务审计。目前,需确定绩效审计准则和标准,审计部门事前要参与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责任指标及考核方法的确定,事中结合资产经营监督机构批准的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中增加对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审计评价的内容。在具体审计项目别要重视对成本审计,以及实物和股权投资的效益审计,以经营成本和投资成本为龙头,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分析做好资产经营绩效审计。事后出具权威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是财务审计与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

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后,围绕资产增值的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将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中心,更加重视财务控制。企业内控制度是一个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审计时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被审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工作,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第11篇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确定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首次将“增加价值”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一并列为内审的目的,给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方向性指导,指出内部审计职能已拓展为组织完成目标服务,内审的重点已经向管理审计转化。那么,什么是管理审计呢?

一、正确认识管理审计

自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T.G.罗斯的《管理审计》一书第一次提出管理审计的概念以来,管理审计概念在学术界和职业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管理审计的概念

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就管理审计产生的原因而言,管理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一样,都产生于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受托经济责任。这种以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管理审计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它就不会有财务审计的必要,也不会产生管理审计。笔者认为:“管理审计是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所有职能部门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管理审计的类型

受托管理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组织内部控制系统并有效执行;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所需的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取得最佳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管理与决策,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目标,保证如期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

受托管理责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外部受托管理责任,即股东、投资者等外部利害关系人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经营管理责任关系,它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另一类是内部受托管理责任,即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之间的委托经营管理责任关系,它是企业规模扩大化和管理层级化的必然结果,内部受托管理责任是对外部受托管理责任在企业内部各管理层之间的逐层分解。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基于内部受托管理责任而开展管理审计的有关问题。

二、管理审计的作用

(一)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基础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整体受托责任的有效完成

现代企业管理已普遍要求企业结合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岗位职责,并分别制定的各个作业单位的具体目标来实现企业一定时期的总体目标。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单位如果都能受控,都能按照规定办事,都能完成计划目标,那么企业总体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管理审计,对企业的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明确各个层次的管理责任,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正确评价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通过实施管理审计可以发现企业效益好、或不好的真正原因,可以对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经营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便于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直接约束;而且也可以对经营者形成间接的约束,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管理审计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进行,在尚未发生或发生之初就能发出警示或给予适当的建议,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能够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发挥事前的防护性作用。

三、管理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现状与存在问题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趋势,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较高层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虽然仍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和合规性、真实性等主要目标,但是我国许多银行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尝试,实施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主要表现为行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对管理审计的认识和实践还很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增加了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的难度

管理审计主要是对审计对象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一般缺乏现成的公认标准可以借鉴,不同的项目,往往具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同一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往往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审计衡量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带来较高的要求,进而直接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审计人员需要就审计衡量标准问题与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协商、交流,以达成双方认可的或无异议的评价标准。这本身就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

(三)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审计取证的难度

管理审计必须获得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给审计师的判断提供合理的基础。相反如果审计证据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直接影响结论的公正性。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依据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对财务报表表达意见所必须的最低的保证标准不同的是,管理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而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采取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量的,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增加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

(四)管理审计实施的内部环境尚不宽松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局限于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主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企业对其管理活动没有实施经常性的审计,有关这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尚未出台,这些都影响管理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

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和贸易的国标化、以及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加大,受托管理责任关系也不断深化,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对商业活动的洞察力、审计程序相关知识、管理控制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除需要和审计领域知识外,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和对具体业务审核的评估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现代管理知识等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六)管理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正逐步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的理念形成强大冲击。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企业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审计工作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和完善管理审计的对策

管理审计代表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我国银行业应充分重视管理审计的和实践,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

(一)随着体制和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快改善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让内审人员有更大的作为,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协会根据审计署4号令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为开展和规范内部管理审计提供了依据,并明确了内部审计要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把内部审计提高到了管理审计的高度。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审计署第4号令的宣传和实施力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自律水平,促使管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二)正确认识管理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管理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管理审计则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管理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管理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内部应该积极为管理审计的开展创造环境和条件,推动管理审计发展。

(三)加强管理审计绩效准则和审计技术研究,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

推动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审计准则是指导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业务指导,内部审计协会或注册师协会应重视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特别是制定管理审计绩效准则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对审计取证方法指导,减少审计的盲目性,提高管理审计的质量。

(四)不断拓宽管理审计的领域,进行管理审计项目试点,推动管理审计实践的发展。

当前可以重点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面相对窄一些的项目开展管理审计试点,逐步探索路子、摸索方法、积累经验,也可以逐步拓展行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和范围,尝试开展管理审计评价等。

(五)不断充实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审计的培训与,使管理审计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实力,为有效开展管理审计提供智力支持。

(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委托问题,健全内审机构,强化内审的职能和地位,建立并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树立内审的权威,这是发展和完善管理审计的有效途径。

【】

1、Douglas R.carmichael,John J.willingham,Carol A. Schaller,“Auditing Concepts And Methods:Guide to Current ory and practice”,Sixth Edition,1996,By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Inc.

2、Leroy E Bookal Internal Auditor August 2002。

3、石爱中 胡继荣2002《审计研究》经济出版社;

4、王光远1996《管理审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刘明辉2002《独立审计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刘力云2001.12《关于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审计网站;

第12篇

【关键词】 新准则; 审计质量; 问题; 要点

新的审计准则是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因此必须积极落实和贯彻新的审计准则,才有利于经济发展。而新的审计准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下面将简单地阐释新审计准则对审计的作用,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注意要点。

一、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作用

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是对国家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其作用是巨大的,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新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的责任,在旧准则中并没有规定注册会计师一定要了解企业经营的一些审计程序,而新审计准则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明确列举出来,这更清晰了会计师的责任和义务。另外,新审计准则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新审计准则通过制度的方式对审计义务进行了规范,这不仅仅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规范了市场环境,增强了审计工作的地位。

(二)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

注册会计师被普遍认为是具备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注册会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有审计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必备的财务知识,了解企业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等知识。所以,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了对企业风险的控制

审计工作是为了防范风险,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状况,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新审计准则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多关于审计工作的方法和程序,这将引导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加强企业对风险和管理的控制。

总之,新的审计准则是顺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了一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但新审计准则的贯彻和落实,又呈现出新的问题。只有积极落实和贯彻新的国家审计准则,才能发挥其功效。

二、新的国家审计准则的执行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为了与国际审计接轨,我国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新的审计准则走向体系化,也推动了我国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这一科学体系在贯彻和落实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新审计准则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社会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不理想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不能适应新审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具体体现在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意识不到位,社会虚假审计信息太多,致使信用度低。被审计的单位大多结构存在缺陷,许多企业内部结构不完善,致使内部控制薄弱,这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现有的委托模式也使得审计的独立性缺失,不能独立地完成审计工作,严重地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审计结果的权威性。

(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滞后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未能达到新审计准则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没有较好的执业环境,没有完整的市场机制引导,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的鉴证功能将一文不值,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更具欺骗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会计师自身对执业水平和风险意识不重视,不能满足新审计准则对其的要求。

(三)新审计准则内容的超前性

因为新的审计准则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所以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超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公众不理解的现象。另外,审计的责任大,对注册会计师过错的衡量缺乏科学的标准,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新审计准则提高了审计的评判要求

新审计准则的要求和传统的审计准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了新的内容,在新的模型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且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新的国家审计准则重视这一内容,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运用新审计准则的注意要点

新的审计准则具有科学性和优越性,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新的审计准则,如何加强审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提出如下注意要点:

(一)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新审计准则的执行。审计的独立性,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若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外部因素,或是自身因素的影响,就会弱化其独立性。要协调政府与审计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具体措施有:

1.建立付费新模式。在我国传统的审计模式中,审计工作通常是委托管理当局来审查,并支付一定的审计费用。在这种审计模式下,管理当局的权力很大,一旦在审计过程中双方出现争议,就变得很难处理。就我国当前这种情况,要从根本上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就必须转变这种审计委托模式,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聘请专门审计人员,通过协调责任和义务,分清审计的范围,以降低管理当局的压力,增强审计的独立性。

2.转变政府角色。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处理的一个关系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审计工作中同样面临这一关系的处理问题。比如,国有企业常常难以分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容易为企业求情,充当企业的庇护者,这就大大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自身角色,在审计工作中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而不是干涉企业审计工作运行。政府可以对审计工作进行抽样检查,也可以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还可以对审计结果进行核实,若是发现问题,还可以依法进行处置,总之,只要政府明确自身在审计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把握好管理尺度,同样可以推动审计独立性的提升。

(二)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保护功能

注册会计师受外在因素或是自身因素影响,都会导致审计工作失去独立性。因此,社会必须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保护会计师的独立性。主要的方式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社会大众认识审计工作,认识注册会计师所起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支持和配合审计工作,而不是仅仅注重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问题;还可以通过建立广泛的司法介入审计机制,将司法与注册会计师结合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自律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审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熟知专业的审计基础知识,还要熟悉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的审计法规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审计准则,都是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标准,是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另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尽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社会的各行各业,充实自己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经济学、组织行为、经营管理、商务计量、风险管理等等,都属于应该了解的知识范围。

(四)构建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

任何一项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一个规范的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既是活动运行的依据,也是约束和规范参与者行为的重要标准。构建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审计人员提出工作的要求和程序,从而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另外,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体系,有利于预见市场风险。会计师事务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规范、人力资源等等,对审计工作相关要素做最全面的控制,可以提高审计质量,抵御审计工作在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四、结语

新的国家审计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计工作的需要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审计工作在理论上的建设和完善,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建设。要提高审计质量,还应该重视审计准则的贯彻和落实,只有积极贯彻和落实新的审计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贯彻落实新的国家审计准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使审计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娜.新审计准则下独立审计的独立性思考[J].财会研究,2008(2).

[2] 卢宇林.关于中国独立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管理,2006(5).

[3] 彭垠华.关于我国审计准则工作问题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