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14 17:3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第1篇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一)牲畜良种补贴是贯彻中央、自治区扶持“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项目实施的扶持政策,将有利于提高种畜质量,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二)实施牲畜良种补贴对于促进扶持畜牧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良种补贴有利于提高我县牲畜品种质量,符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牲畜品种是畜牧业生产的内因,对畜牧业经济效益起主导作用。提高牲畜品种、种畜质量,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实施畜牧业良种补贴,大力开展小畜人工配种,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养羊业的落后面貌。

(四)实施牲畜良种补贴,扶持、引导农民积极使用优质种畜,抵制打击劣质种畜,使家畜改良工作有序进行,加快牲畜良种化步伐,对实现我县畜牧业的新的飞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牲畜良种补贴项目的指导思想

实施牲畜良种补贴项目,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为农民使用优质种畜提供补贴的方式,推动牲畜良种的生产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推进畜牧业良种发展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从整体上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使我县畜牧业步入优质、高产、高效发展轨道,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一)种羊采购

1.成立种羊采购领导小组

在呼市农牧业局、改良站的指导下,成立种羊采购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农牧业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郑勇同志担任,成员有县改良站站长贺存虎同志、改良站高级畜牧师王永亮同志,具体负责种羊采购事宜。

2.确定供种单位

通过对内蒙古赛澳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土左旗种羊场和县种羊场三个种羊场询价,通过比较,县种羊场德美等种公羊价格相对适宜,质量相对较好,最后确定从县种羊场采购德美、萨福克、多赛特纯种公羊。

3.采购数量及补贴金额

决定从县种羊场采购优质纯种公羊250只,每只补贴1940元,项目经费共补贴48.5万元(项目经费50万元,其中家畜改良站提取管理费1.5万元)。种羊价格3800元/只,不足部分由农户与市、县专项中补贴。(《项目补贴种公羊指导性分配表》附后)

(二)其它配套措施

建设绵羊人工授精站,将所购种羊部分用于人工授精站,充分扩大优质种羊的种用效能和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四、项目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牲畜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由农牧业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同志任组长,家畜改良站站长同志、种羊场场长同志任副组长,家畜改良站、种羊场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改良站,办公室主任由贺存虎同志兼任。

(二)建立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1.县农牧业局职责

(1)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2)协调项目资金;

(3)督促检查指导项目工作。

2.改良站职责

(1)负责项目人工授精工作的具体实施;

(2)配合县农牧业局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3)管理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员;

(4)技术指导。

3.种羊场职责

(1)负责所购优质种羊的供应;

(2)负责所购种羊相关资料的提供;

(3)负责所购种羊的防检疫。

第2篇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与平价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旗位于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121°1′,北纬43°21′45″─45°24′20″。东与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与市县和市隔河相望,西与右旗、左旗毗邻,北与盟西旗接壤。

2、地形地貌

全境南北长232公里,东西宽111.4公里,总面积13784.58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区,中西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沙地草原,平均海拔430米,最高1541米,最低274米。

3、气候特点

阿旗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旗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摄氏度,年极端最低温-42摄氏度,无霜期90-140天,年度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积温1900-3100摄氏度,从北向南递增。全旗年降水量300-400mm,北部多于南部,由于受地势及植被影响,降水南北差异较大而且年际变化率大;年平均蒸发量为北部为1958.1mm,中部为2067.5mm,南部为2258mm。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为33天,平均风速为3.2米/秒。阿旗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163万m3,其中旗内13393万m3,旗外流入3770万m3。

阿旗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163万m3,其中旗内13393万m3,旗外流入3770万m3。

4、水资源情况

阿旗地下水年调节储量4.78亿m3,年可开采量为2.59亿m3。据2003年阿旗水资源用量统计:全旗地下水用量为9678万m3,利用量为可开采量的37%。水资源剩余较多,其中欧木伦河和乌力吉木伦河流域川区开发利用率较高为45.5%,而占农区面积较大的浅山丘陵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仅为22.5%。西拉木伦河和黑木伦河沿岸水资源十分丰富,利用量仅占可利用量的20%。全旗主要分布有四条河流:黑木伦河发源于阿旗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侧,既罕山脚下。河流全长255.2公里,流域面积7840.93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5052万m3,实际利用1000万m3,为可利用量的19.8%。欧木伦河发源于阿旗北部坤都镇苦都共文拉附近,河流全长104.5公里,流域面积2520.47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5456.95万m3,实际利用4292.46万m3,为可利用量的78.7%。乌力吉木伦河由左旗南部流入阿旗,河流在阿旗境内长101.2公里,流域面积1911.5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980万m3,实际利用395万m3,为可利用量的40.3%。西拉木伦河自巴彦诺尔迫力毛都嘎查入境,自台河口分为两条,南为西拉木伦河,北为新开河,河流全长380公里,流域面积2003.8平方公里,在阿旗境内长90公里(含新开河),全部流经牧区坨沼地,所以该段无地表径流汇入,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600万m3,实际利用263万m3,为可利用量的43.8%。因此,阿旗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5、土地利用

全旗总面积13784.58平方公里,其中全境南北长232公里,东西宽111.4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9.2%,耕地面积为139万亩,水域面积36.7万亩。

6、生态环境

旗共辖11个乡镇、1个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荒漠化及水土流失面积为1341.43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62.64%。根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旗沙漠化面积为599.7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27.99%,有原11个镇的12万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特别是巴拉奇如德、绍根镇、赛罕塔拉、坤都镇等几个镇尤为严重。全旗1073万亩草场受风沙危害,受风沙危害的农田20万亩。

阿旗自二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结合阿旗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阿旗“三区”集中连片搞建设,到2006年国家累计投资18852万元,完成总治理面积140.05万亩(不包括禁牧舍饲5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7万亩,防护林2.87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8.77万亩,林业种苗基地0.04万亩,人工种草5.58万亩,草种基地0.54万亩,小草库伦建设5.6万亩,飞播牧草6.5万亩,围栏封育50.25万亩,暖棚161000平方米,饲料机械1785台,青贮窖1240处,牲畜改良站点46处,水源工程784处,节水灌溉工程789处,小流域治理10.63万亩,生态移民10160人。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地减轻了项目区沙化退化程度,明显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了阿旗的经济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人口与劳力状况

旗现有11个乡镇,1个办事处。其中纯牧区镇5个,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乡镇6个,辖262个嘎查村。截止2006年末,全旗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5万人;总户数9.8户,其中农牧业户7.1万户,劳动力10万人。

2、交通、通讯状况

阿旗交通、通讯比较发达,集通铁路干线从阿旗穿过,境内铁路总长117公里,303线国道横穿阿旗中部,国道总长116公里,省际大通道横贯阿旗东西,省际通道在阿旗境内长78.8公里,旗乡两级公路780公里。全旗已全部实现乡乡通公路,乡乡通程控电话,形成了以旗政府所在地镇为中心的交通、通讯网络。

3、社会经济状况

阿旗现有耕地面积139万亩,全旗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2006年,粮豆总产量为7.7万吨。2006年6月末大小畜存栏250万头只,全旗肉类产量42469吨,绵羊毛产量1680吨,绒产量297吨。

2006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为2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0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786元,其中农民为2778元,牧民为2802元。

4、农牧业综合评价

畜牧业:我旗是一个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纯牧业旗,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产方式,切实提高畜牧业质量和生产效益是发是发展的主要方向。2006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6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786元。畜牧业经济在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牧民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如下方面入手:调整畜种结构,明确主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调整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草业结构,大力加强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家庭牧场和联合牧场建设为载体,缓解草畜矛盾;

种植业:我旗有139万亩耕地面积,农业基础设薄弱,十年九旱,2006年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8万亩。其中:粮豆83万亩,经济作物3万亩,只占播种面积的2.5%。其它农作物32万亩(主要以青饲料为主)。粮食产量7.7万吨。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粮、提质、扩经、增菜、发展特色,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粮食作物种植上,要增加高效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减少市场滞销的低产质次的粮食作物面积。根据阿旗实际,建设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专用优质玉米和专用玉米。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继续扩大玉米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制种面积,建成稳固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四是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着力提高优质率,抓好商品化处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增加农民的科学种田,科学施肥观念。由多上化肥向有机肥积造和利用转变,增加地力,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水利:旗属春秋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耕地13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5.57万亩。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杂居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旗的水利基础设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洪、灌溉体系,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抵御旱、涝、洪等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旗现有机电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没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但是,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仍然不能满足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迫切需要对工程进行维修、改造,部分农村、牧区人畜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围绕:“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在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一是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进行以水利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建设。我旗有耕地面积139万亩,有水浇地面积35.57万亩。以水利为中心的小草库、饲草料、草牧场面积29.53万亩。有条件的待开发的水浇地面积73.9万亩。有很大开发潜力。要把握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积极申请国家投资项目。主要在以下项目上做好工作:施实好沙坝水库项目,宝力格水库项目。积极争取白城子水库、平原水库项目,黑哈尔河灌区项目,牧区节水示范项目,抗旱应急项目,风沙源水源、节水项目,其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等,以项目为依托扩大农区水浇地面积和牧区草牧场草、饲草料浇灌面积。二是调动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旗现有机电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没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部分设备已经老化,单眼井有效灌溉面积较少,应对原有机电井、和小土井的资源进行维修配套,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切实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围绕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重点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水利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六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林业:阿旗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生态建设,特别是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启动,我旗每年都以几十万亩的造林速度向前推进,中央9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下发以后,非公有制造林迅猛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投资主体造林热情高涨,效果明显。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但使生态环境有了根本的好转,而且也为农牧民长期收益奠定了基础。下一步主要从以下方便入手:一是国家扶持、政府引导、企业拉动、市场化运作,大力营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合理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牧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营造杨树速生用材林。四是水源区或流域区等重点区域,重点规划,重点治理。五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根本,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改善城乡生态条件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旗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方针,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提升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和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地保护,从源头保证用水安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扎实推进沿河沿路、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加快城镇周边和村屯绿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各区域经济优化布局、人口合理分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的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在科学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农、牧、林、水、草原等第一产业资源变化,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的原则。二是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三是坚持多策并举,积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则。四是兼顾各方利益,坚持三效并举的原则。五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原则。六是适当扶持,积极引导的原则。七是在编制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做到与国家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相衔接,与阿旗“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与阿旗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1、种植业总体目标

粮食总产量达到35万吨,到2020年达到50万吨。蔬菜总产达到10万吨。2020年达到15万吨。粮食总播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16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谷子种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30万亩。绿豆种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

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1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蔬菜达到3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万亩。瓜类年达到2万亩。饲草作物:年饲草作物面积达到40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

2、水利总体目标

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00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增加到60万亩;配套机电井达到3078眼;解决饮水安全达到245处/19.51万人;水保治理面积达到733.24万亩。

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30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增加到80万亩;配套机电井达到4056眼;解决饮水安全工程达到431处/27.3万人;水保治理面积达到1000万亩。

3、畜牧业总体目标

牧业年度全旗家畜存栏预计达到280万头只,其中大小畜存栏达255万头只,牛存栏达到30万头,奶牛存栏达到0.6万头,生猪存栏达到25万头。良种及改良种比率占98%。到2020年末,牧业年度全旗家畜饲养量达到340万头只,其中,大小畜饲养量达300万头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生猪存栏达到40万头。牧业年度家畜的存栏维持在280万头只。

4、林业总体目标

林业发展的目标是:森林面积要达到7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增长到571.2万立方米,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到2020年,林业发展的目标是:森林面积要达到82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包括木材加工业、山野菜加工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森林旅游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

三、区域的化分与功能定位

根据我旗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当地资源条件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旗分为二个农牧业功能区。

(一)禁止开发区

1、范围及区域的其本情况

全旗有一个禁止开发区,罕山国有林场,总土地面积81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69万亩,天然林面积66万亩,总户数136户,总人口534人。

2、区域发展方向

禁止开发区位于我旗北部,属于罕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方向上采取重点保护,把生活在禁止开发区的群众通过移民工程,移到小城镇或就近的开发区内,减少人为的农牧业生产活动。

(二)重点开发区

1、范围及区域的其本情况

全旗重点开发区除罕山林场以外的所有地区:共有11个乡镇1个办事处,262个嘎查村,4个国有林场,1个良种场,1个根皮庙,总土地面积12970.8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38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32万亩,耕地面积138.76万亩,有林地面积530万亩,总户数71971户,总人口255563人,六月末牲畜存栏头数250万头只。

2、区域优势、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包括除罕山林场以外所有地区,农区主要位于我旗中部的,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主产区,这个区域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牧区位于我旗南部和北部,是我旗畜牧业生产的主产区。4个国有林场是我旗生产用材林、采种集地的主产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极积科学合理开发。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在水利上: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在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一是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进行以水利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建设。二是调动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切实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重点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水利建设快速、持续发展。

在种植业上: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粮、提质、扩经、增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在畜牧业上:调整畜种结构,明确主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调整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草业结构,大力加强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家庭牧场和联合牧场建设为载体,缓解草畜矛盾。

在林业上:一是、国家扶持、政府引导、企业拉动、市场化运作,大力营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合理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牧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营造杨树速生用材林。四是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和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地保护,从源头保证用水安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扎实推进沿河沿路、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加快城镇周边和村屯绿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打造绿色阿旗。全旗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地治理、明显好转。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应规划,加强协调合作,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确保农牧业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要根据农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的不同要求,制定针对各区域发展的相关评价政策和评价指标。加强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重点开发区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考核,弱化经济增长速度考核,综合考核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就业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禁止开发区主要考核生态环境保护。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农牧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牧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牧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并充分利用好支农支牧和惠农惠牧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

1、旗、乡镇都要建立对农牧业功能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每年对农牧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2、加大支农支牧资金的整合力度,创新投入管理机制。要抓住国家对“三农”重点扶持的机遇,将各渠道项目、资金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切实发挥投资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三农”建设的财政倾斜政策,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上级投资的各类项目。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牧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牧业功能区建设。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放。以产业化项目、小型水利设施、绿色有机农牧业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推进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吸纳旗外各类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

3、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支农支牧政策,健全和完善农牧业补贴制度。认真组织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不断加大对良种、农机具和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并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加大农区草原“双权一制”落实力度,积极推进土地和草原经营权流转。

4、根据“二区”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对禁止开发区重点安排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对重点开发区要重点支持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5、针对不同发展条件采取适宜的投资优惠政策。对需转移的农牧业人口要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等政府资金投入和金融部门的扶持,解决农牧业人口转移的安置问题。重点开发区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承接转移人口创造条件,实现转移人口多渠道就业。同时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品,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解决目前产业单一增收缓慢的问题,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6、建立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和农牧业保险体系。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牧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牧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牧业保险体系。扩大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牧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牧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牧户参加农牧业保险。

(三)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挖掘主产区的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农牧业单位生产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撑体系和保护体系。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低产林、低产水面改造,开发农牧业后备资源区;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农牧业生产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农牧业整体素质。优化农牧业结构,面向市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畜产品,促进农牧业节本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稳步发展牧区畜牧业,搞好草畜平衡,转变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大力发展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圈养和集约化经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在发展生猪、家禽的同时,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奶牛。

(四)严格用地管制,加速农田草牧场流转进程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农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承包、入股、合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加速农田草牧场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和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田草牧场规模经营。对重点开发区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加快土地向集约利用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五)调整结构,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为重点,抓好肉、乳、菜、草、粮产业及基地建设。引导重点开发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一般加工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推进工业化,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水平。同时要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发展壮大农村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牧区市场流通体系,搞活流通,加速农牧业市场化进程。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优化人口布局,积极转移农村牧区人口

采取鼓励政策,对重点开发区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在重点开发区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对禁止开发区的农牧业人口要分期实施整体搬迁。

第3篇

今后5年,鄂尔多斯将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重大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坚决守住发展底线、生态底线、民生底线,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

第一,持续用力深化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鄂尔多斯再铸辉煌的必由路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四个方面实现转型,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型项目建设,在抓好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抓紧抓好农牧业、服务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基础。二是大力推进资源清洁高效集约开发利用,推动资源转化增值、延长链条,力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五是扎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第二,全面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是鄂尔多斯实现转型发展的命脉,创新这步棋走活了、走好了,我们就能够取得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发展。一是以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建成自治区创新驱动引领区。二是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动简政放权、教育医疗、文化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成效。三是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统筹抓好国际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内陆港建设,在认真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中率先突破,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让鄂尔多斯更好地融入全国、温暖全世界。

第三,精准发力推动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必须补齐城乡发展短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以康巴什设区、自治区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打造100个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七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全力促进就业增收,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水平。

第四,凝聚合力守住生态底线。绿色是鄂尔多斯的底色,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只能向好,不能倒退。要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鄂尔多斯最大的基本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三区”发展规划,严格坚守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持续抓好全域植绿建绿和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开展环保问题专项整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培育,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守住绿色生命线,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

第五,实处着力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坚强保证。要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牢牢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抓起,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突出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提振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甩开膀子做,营造风清气正、干事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第4篇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结合区域定位,笔者对“十二五”时期如何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转变城镇化理念,从以城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牧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加强农牧民就业培训指导,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增强城镇承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划分城镇人口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提升小城镇吸纳能力的首要条件。城镇基础设施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协同配合共同建设。实施公交、轨道优先战略,高质量建设城市道路,缓解城市拥堵。加强供水、排水、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排供水能力和无害化处理率。支持城市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管网,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

产业支撑,夯实各类城市产业基础,创造就业机会

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从而促进就业和创业。同时,城镇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因此,推进城镇化需要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有效结合起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保护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功能的前提下,以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引进非资源型加工业相结合,推进乡镇工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城镇带动农村牧区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以城市综合管理现代化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

一是构建新型城镇管理体系。尽快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城镇管理机制;加强城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法制化、专业化、人性化,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城市环境;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由市向区、街道、社区下移,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二是提升城市管理维护水平。积极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扩大管理覆盖面,消除管理盲点和死角;坚持交通优先,完善路网结构,积极打造立体化、互通式交通体系;加快提升城市地下设施、便民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上升到政府层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中来,扩大数字化城市应用成果,建立运作高效、资源共享的数字化综合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四是提高城市应急保障能力。认真实施防灾减灾规划和安全保障型城市规划,健全灾害事故、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城市消防设施、人防工程、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强化桥梁、隧道等公共建筑运行安全的动态监测和改造,提高城市应急响应及救援能力。

(作者单位:统计局)

第5篇

关键词:内蒙古畜牧业 问题 对策

一、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畜牧业生产再创新纪录

2006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051.47万头(只),再创历史新高。主要畜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农区牲畜存栏达7209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68%;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居全国之首,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肉类产量达到260万吨以上,牛奶产量达到800万吨。这标志着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全面跨越式发展。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随着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内蒙古畜牧业已由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率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畜牧业“三个比重”不断提高,即:良种牲畜在牲畜总头数中比重由2000年的72.3%提高到93.2%;农区牲畜存栏头数占存栏总头数的比重预计达到70%,比2000年提高49.1%;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0%,比2000年提高12.2%。牲畜养殖实现向科学健康养殖方式和规模养殖转变,牧畜出栏得到大幅度增加,牲畜繁殖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预计年末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819家,同比增加278家;实现销售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29.6%;完成增加值356亿元,同比增长40%。牧民人均从产业化得到现金收入达到1170元,同比增长16.5%。

(五)农牧业科技达到新水平

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效果明显,辐射带动农牧户24万户。农牧业重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特别是完成了1000万亩免费测土任务,实现节本增效4.32亿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改良比重、水产良种覆盖率预计分别为95%、93.2%和91.3%,同比分别提高了1个、2.5个和0.3个百分点。农村牧区沼气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区15个旗县,143个村(嘎查)开展了沼气建设。

(六)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已达7112.57万亩,预计饲料总产量可达165万吨,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可达50亿元。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到6.5亿亩,实行划区轮牧的草原面积达到0.7亿亩。

二、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

全区草地沙化、退化面积已由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目前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73%,而且每年还以1200万亩的速度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草畜矛盾的不断加剧便成为制约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不少农村牧区存在人和牲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和电价太贵而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农村牧区道路交通条件差,畜牧业生产必然受到影响。

(三)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区草地、草原的沙化、碱化、退化日益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

(四)畜牧业内部生产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传统畜牧业经营思想的束缚下,畜群、畜种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目前从总的方面看,母畜、大畜、良种畜比重仍然偏少。这种畜种结构,既不利于畜牧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也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各种畜产品的需求。

(五)防疫体系建设滞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目前,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要建立一个动物防疫体系,现有的防疫体系如何改革,如何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等问题,都需要深入与仔细地研究。

(六)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影响畜牧业经营者的收入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而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不够,农牧业保险只免交营业税。大部分农牧民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负担”,所以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完害。

三、解决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畜牧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畜牧业是内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把畜牧业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内蒙古是全国的畜牧业主要基地之一,尽快把畜牧业搞上去,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需要,对于进一步调整自治区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繁荣市场,增强民族团结,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各种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今后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加快牛羊肉、禽肉生产,突出奶类和优质细毛羊生产为重点。畜产品加工业要大力增强产品加工能力,尽快改变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国家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企业提高质量,争创名牌。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要对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环节中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加工业的科技水平。

(三)加快科技改革步伐,努力提高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

畜牧业的振兴,最终有赖于新一代农牧民的兴起,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强社会培训,努力培养初中级畜牧科技人才。畜牧(农牧)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扩大从农村牧区的招生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也要为农牧民自费上大中专学校敞开大门。要开办职业中学,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转复军人、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人员进行畜牧业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养畜水平。要搞好科技普及工作,大力推广畜牧业增产技术和增产措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

(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畜产品市场竞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档、无残留和拥有著名品牌的畜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卫生质量,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改进加工和包装技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尽快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畜产品。

(五)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重点抓好法制建设,坚决禁止毁草开荒和其他人为破坏草地的行为,大力推进草地封育、围栏划区轮牧、草地治虫灭鼠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天然草地保护措施,积极推广补播、施肥、浅翻和灌溉等草地改良措施,加快发展飞播种草、人工种草、饲草料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等草地建设工程。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提出的“三个转变”要求为统领,以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质量强区”战略部署,坚持以质取胜方针,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促进我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底,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品牌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形成质量共治的工作格局。

(一)质量目标

1. 产品质量。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盟市场监管局负责),主要农畜产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盟农牧业局负责),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超过90%(盟食药监管局负责),进出口产品、商品质量稳步提升(盟商务局负责)。

2. 工程质量。建筑工程节能效率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 98%以上(盟住建局、水务局按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交通建设工程交工和竣工验收合格率均达到 100%(盟交通局负责)。

3. 服务质量。重点服务领域逐步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在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服务领域,逐步建立标准化体系,生产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生活业顾客满意度达到 80%以上(盟发改委、市场监管局、民政局、食药监管局、金融办、经信委、商务局、旅游局、交通局、卫计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旗(区)政府(管委会)配合落实)。

4.环境质量。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 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标准。全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提升空气质量,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废气排放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 65%以上(盟环保局负责),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盟住建局负责),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盟环保局牵头,盟经信委、水务局配合落实),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处理率达到90%(盟环保局牵头,盟经信委配合落实)。加大生态保护建设,生态退化得到遏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大大减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水平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3%,绿化覆盖率达到40%(盟林业局负责)。

(二)质量基础

1. 计量。强化计量支撑作用,加强计量基础建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8%以上(盟市场监管局负责)。

2.标准化。发挥标准化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加大工业优势行业、优势特色农牧业地方标准研制力度,建立现代农牧业标准体系,加强农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沙葱、苁蓉、锁阳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初步建立绒山羊标准化养殖模式。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地方标准的研制,构建服务业标准体系。 (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科技局、农牧业局、旅游局配合落实)。

3. 检验检测。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完善以盟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旗级检验检测机构为辅助,第三方检验检测为补充,企业自检为基本保障,科学、公正、高效的开放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建设;加快覆盖三旗两区的机动车安全、环保检测机构建设,便民利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内部最高计量标准器具,提高非重点监管计量器具量值溯源覆盖率。(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财政局、各相关检验检测机构配合落实)。

4. 认证认可。低碳、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家以上(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经信委配合落实),新增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5个以上(盟农牧业局负责)。完善监管体系,提升认证认可服务的公信力(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经信委、农牧业局配合落实)。

(三)技术创新

以技术进步推进质量发展,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自治区级研发中心达到20家,新型科研机构达到6家,科技名牌产品15个,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和科技成果转换工程,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盟科技局牵头,盟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经信委配合落实)。

(四)品牌建设

贯彻落实自治区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工作,新增创建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5个,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20件,地理标志商标1 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1个,自治区主席质量奖1个,盟长质量奖评选3次以上(盟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旗(区)政府(管委会)、盟经信委配合落实,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由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1. 提升产品质量。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实施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食品药品、农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管理,完善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机制,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及时提出处置和预防措施(盟市场监管局、食药监管局、农牧业局按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推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活动,提高产品生产、研发、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盟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按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开展质量调查分析和重点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指导产业发展(盟市场监管局负责);建立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评估体系,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扩大出口(盟商务局负责)。

2. 提升工程质量。建立完善工程质量投标、质量监管、工程验收联动制度;落实工程建设质量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加强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有效实施工程质量差别化监管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狠抓工程质量保修制度的落实;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督,查处违法行为;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严格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培植典型项目,争创建设工程质量奖,打造精品优质工程(盟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抓手、服务满意为目标,推进我盟服务业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建立完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业和旅游、卫生、养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生活行业的标准体系;实施服务业品牌引领战略,以打造阿拉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和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和美好形象的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升级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服务质量统计监测、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畅通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盟发改委、市场监管局、民政局、食药监管局、金融办、经信委、商务局、旅游局、交通局、卫计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旗(区)政府(管委会)配合落实)。

4. 提升环境质量。加大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组织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燃煤锅炉整治,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水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城区粉尘扬尘综合治理等工程(盟环保局负责)。推进节能减排,建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盟环保局、发改委、经信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质量创新能力

1.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产学研用技术联盟创新机制,加强高校、技术研发中心与企业深度融合,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工业园区成为科技创新源地,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质量性能升级;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培育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盟科技局牵头,盟经信委、市场监管局、各旗(区)政府(管委会)配合落实)。

2.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 、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及“三废”综合治理,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难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制定支持科技成果共享的措施;运用“互联网+”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改变,促进制造业质量升级(盟科技局牵头,盟发改委、环保局、市场监管局、经信委配合落实)。

3. 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环境,实施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增加和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我盟产品核心竞争力(盟科技局牵头,盟经信委、市场监管局配合落实)。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质量发展

1. 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自治区和阿盟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成立阿盟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我盟深化标准化工作,加强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重要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构建产业标准体系;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我盟产品国际竞争力(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农牧业局、旅游局、经信委配合落实)。

2. 支持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我盟大中型企业参与国家技术标准制修订,引导企业与国内机构开展标准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措施,将标准研制纳入科研项目考核目标,鼓励企业及时将一批专利技术、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配合落实)。围绕生态和农业发展战略,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长效监管和成果推广(盟农牧业局牵头,盟市场监管局配合落实)。做好物流、旅游、公共服务等特色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盟市场监管局牵头,各旗(区)政府(管委会)、盟发改委、交通局、旅游局、卫计委等单位配合落实)。

3. 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应用自治区建立的社会标准信息咨询、查询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快捷、便利的标准化信息服务,推广标准应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引导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经信委、商务局等单位配合落实)。

(四)实施能力提升战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 提升计量保障能力。围绕全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节能减排、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计量新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体系,服务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诚信计量建设为重点的民生计量工作,规范商业、服务业计量行为;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服务(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商务局、卫计委、经信委配合落实)。

2.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形成较完备的检验检测体系,为实施质量监管、保障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围绕我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实验室建立检验检测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在质量安全风险预警、质量检测、技术标准研制、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和引领支撑作用。树典型、树标杆,积极开展创建名牌实验室活动,引领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在技术检验能力、体系运行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标准研发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核心优势的检验检测机构。(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财政局、各检验检测机构等单位配合落实)。

3. 推进认证认可发展。提高有机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有序发展,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水平;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认证认可市场(盟市场监管局牵头,盟发改委、经信委、农牧业局配合落实)。

(五)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阿盟产品向阿盟品牌转变

1. 加强品牌培育。围绕我盟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等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推进工程”,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大力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支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及自治区质量奖励,推进盟长质量奖评选,树立一批质量优、管理好、绩效卓越、竞争力强的企业标杆(盟市场监管局、经信委、商务局、旅游局、科技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2. 落实品牌激励机制。完善品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在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名优企业重点扶持;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30万元,获得阿拉善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万元。设立实施盟长质量奖,对每家获奖企业奖励20万元。对获得自治区级研发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修订、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企业以及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的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并实施奖励(盟市场监管局、科技局、经信委、农牧业局、财政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腾格里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推荐额济纳旗胡杨林景区申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进一步提升阿拉善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品牌聚集效应和企业发展环境(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额旗政府负责)。

(六)创新质量管理机制,提升质量治理能力

1. 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完善政府总负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放、管、治”相结合和“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开展“质量强盟”、“质量强旗 ”、“质量强企”等活动(各旗(区)政府(管委会)、盟直相关部门负责落实)。

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完善执法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责任清单,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领域质量执法检查;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保持打击质量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维护平等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盟市场监管局、食药监管局、农牧业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安监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标准体系,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和制度;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进我盟信用体系平台应用;完善和落实信用鼓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诚信环境(盟发改委牵头,盟经信委、市场监管局、住建局、旅游局、农牧业局、商务局等单位配合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充分理解实施质量强盟战略重大意义。质量是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提升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实施质量强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是适应国内外质量发展新要求的主动作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途径。各旗(区)政府(管委会)及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全面实施质量强盟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为加快打造质量强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将质量兴盟工作领导小组变更为质量强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质量强盟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推进质量强盟的合力。各旗(区)政府(管委会)和相关部门要把质量强盟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将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的质量强盟贯彻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三)完善配套政策。各旗(区)、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促进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质量基础、质量提升、质量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旗(区)政府建立相应质量奖励制度,发挥引导作用;各级财政统筹安排质量工作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完善质量法制环境,建立健全适应我盟质量发展的法规体系。加强质量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力度,提高全社会质量文化素质;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质量投诉举报渠道;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作用,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宣传质量先进典型,曝光质量违法行为,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7篇

过去的五年,是赤峰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克难攻坚,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积极化解市内各种不利影响,战胜了干旱、洪涝、暴雪等多种自然灾害,开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的新局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638.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68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由14432元增加到37000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重由19∶45∶36演进为15∶56∶29。地方财政总收入由57.2亿元增加到139.4亿元,年均增长19.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118亿元提高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5%。累计完成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412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6.3亿元增加到473亿元,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32元增加到1888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681元增加到7060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3.9%。

(二)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骨干企业成长壮大,一批工业园区提档升级,重点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稳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48家增加到542家,工业增加值由255亿元提高到751亿元,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9%提高到47.9%。冶金、能源产业不断壮大,有色金属日采选、年冶炼和深加工能力分别由4万吨、40万吨、2.2万吨提高到12万吨、68万吨、20万吨,赤峰市被命名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全市煤炭产量由2333万吨提高到3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由220万千瓦增加到648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48万千瓦。新型化工、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食品、建材、纺织、制药产业加快升级。信息产业开始起步,“数字赤峰”建设稳步推进。“双千双百亿”工程成效明显,冶金产业提前实现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目标,赤峰经济开发区、宁城经济开发区、玉龙工业园区3个园区和远联钢铁、金剑铜业、平庄煤业3个企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玉龙工业园区成为自治区首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实施了1301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60亿元,总投资313亿元的大唐煤制气一期工程完成试车,国电煤制化肥、中色四期锌冶炼、金成重工机械装备制造、京都玉米深加工等大项目建成投产。淘汰了210万吨落后生产能力,建成自治区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8家。矿产资源整合取得重大进展,整合矿区25个,减少矿业权101个。

(三)农牧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集约化种植、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生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实现重大突破。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节水高效农业、生态草产业等快速发展,处于全区领先地位。粮食产量突破百亿斤大关,由58.7亿斤增加到100.02亿斤,居全区第三位,牲畜存栏连续七年居全区首位,由1731.8万头只增加到1856万头只。“1571”工程扎实推进,完成玉米膜下滴灌203万亩、设施农业81万亩、节水苜蓿43.6万亩、高效节水经济林40万亩,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成1132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4%,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807家,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44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2%。昭乌达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命名,阿鲁科尔沁羊肉、牛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国家驰名商标1个、自治区著名商标24个。

(四)服务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加快融合,金融服务业发展提速。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29.4亿元增加到464亿元。商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3亿元,新增市场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达到35个,建成一批档次较高的大型商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红山物流园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赤峰国际陆港、蒙东云计算产业孵化园、保税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项目进展顺利。克什克腾文化旅游示范区、赤峰南部文化旅游产业带、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启动建设,新建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旅游人数达到720万人次,旅游收入110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4.8%和169%,赤峰成为京津冀辽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新增各类金融机构31家,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83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495.4亿元增加到1176亿元,贷款余额由279.6亿元增加到7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9%和20.8%。元宝山和松山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运营,结束了赤峰市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历史。吉隆矿业公司成功上市,塞飞亚公司和凌志马铃薯公司进入上市审批程序。

(五)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中心城市新老城区同步协调发展,旗县城关镇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交通、能源通道建设投资持续增长,生态、水利、环保建设提质增效,城乡建设保障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投入资金260亿元,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进桥北组团和松北新区开发,中心城区集中供水、供热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1.7%、87%和95.2%,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9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91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五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77.9亿元,新增高等级公路286公里,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85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城市公交线路增加到42条,新增营运里程100公里。铁路建设完成投资52亿元,运营总里程达到110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铁路。民航通航城市达到8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8万人次。电网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新建改造变电站58座,建成华峰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形成了连接南北、辐射市内外的高等级主干网架。生态建设投入资金55.6亿元,完成造林1327.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3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2.6%提高到35.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5.8亿元。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六)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农村牧区、事业单位和医药、财税、投融资等领域改革。兴业集团成功重组富龙热电。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成效持续显现。公务卡制度在市本级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覆盖所有旗县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搭建了银政、银企融资平台,国有资本运作和统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投资行为得到规范,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多渠道招商引资,积极融入东北、华北和环渤海经济区,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合作,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进驻赤峰,全市累计引进国内资金25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

(七)民生保障能力提高到新水平

重点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均增益水平明显提高,弱势群体得到更多更直接关照,民生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全市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802.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1%。新增就业12.5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97万人,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的目标。建立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推进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了845元。在全区率先引入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管理服务,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农牧民住院报销封顶线由6万元提高到20万元。城镇低保月标准和农村牧区低保年标准分别提高204元和1773元。实施惠民殡葬改革,惠及38.8万困难群体。解决了16.5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为农牧民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149亿元,建成1804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30.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3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八)各项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社会建设成效持续显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赤峰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6家,农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完成校安工程2009—2011年规划建设任务,新改扩建校舍近300万平方米;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区领先。投资6.8亿元,新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399所,创建国家三级医院6家,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国家卫生城成果得到巩固。建成赤峰博物馆新馆,新建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110个、村级草原书屋2040个,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红山文化节影响力逐年扩大,中国印城文化节开端良好,红山文化遗址、辽文化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提高3.3和5.3个百分点,达到97.1%和97.3%。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赤峰市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富民优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增长质量和外向度显著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看病、上学、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能源、新型化工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蒙东冀北辽西地区物流枢纽城市,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坚持工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不动摇,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坚持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在充分就业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三)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学前教育,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和应用,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培育和弘扬“赤峰精神”,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发展条件

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执行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旗县城关镇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形成梯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加快转变利用方式,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节约管理,全面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激发活力的根本途径,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建设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文化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工作,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在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把融入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和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作为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扩大向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开展对口帮扶为契机,加强与北京市全方位合作,把赤峰建设成为北京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能源保障基地、农畜产品供给基地。加强与俄蒙日韩等国在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的合作,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三、2013年的重点工作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左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任务。

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实施“双千双百亿”工程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二是以实施“1571”工程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三是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四是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六是加大投资和开放力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七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八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九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造福,让人民满意。

(一)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征询意见和听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特别是预决算审查监督,主动向政协通报情况并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充分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健全新闻制度,拓宽政府网站等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优化政府工作运转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三)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清廉形象

严格落实中央2013—2017年惩防体系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对掌管人权、财权、事权、收费权的部门以及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进一步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教育监管力度。

第8篇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地市党报的重头戏,通辽日报在每年的两会中,都投入全部精干力量,全力做好两会报道。在两会报道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两会是提升党报权威性和新闻品牌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党报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练兵场,因此,做好两会的报道对地市党报而言,尤为重要。

两会是提升党报权威性和新闻品牌的重要平台。面对一年一度的两会,通辽日报高度重视,加强了两会报道的策划。在2012年两会中,我们根据市委、政府中心工作策划了“开放转型 创业富民进行时”重点报道,一共三篇稿件:“(新型工业篇)吹响新型工业化号角——全力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现代农牧业篇)奏响现代农牧业序曲——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三化互动篇)打响三化互动攻坚战——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崛起步伐”,为两会营造了浓郁的发展氛围。我们还策划了“两会观察”栏目,记者撰写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从两会看我市提升服务业竞争力”,“迎来扶贫攻坚新阶段——从两会看我市扶贫战略部署”等稿件均不同程度强化了会议的解读深度。除此之外,我们还策划了“数字两会”、“昨日会眼”、“两会时评”、“有话直说”、“镜头中的两会”、 “视觉两会”、“心系民生”、“两会博客”、“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议案、提案、建议点击”、“会场外”等栏目,在三天的时间里,记者共采写稿件100篇,拍摄刊发图片50余幅,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2013年两会中,我们以“规定动作不出差,自选动作出亮点”为会议报道总目标,加大了会议议程以外的“自选动作”的力度。根据市委、政府中心工作策划了“两会关注”重点报道,一共四篇稿件:“(工农牧转型篇)实力通辽:转型提质强起来”;“(改革开放篇)活力通辽:大开放大气度大发展”;“(持续发展篇)美丽通辽:持续发展靓起来”;“(改善民生篇)幸福通辽:创业富民笑起来”,为两会营造了浓郁的发展氛围。我们还策划了“深度观察”栏目,记者撰写的“深入推进‘四化’互动——从两会看我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协调互动”,“稳定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从两会看我市扶贫战略部署”等稿件,均不同程度强化了会议的解读深度。除此之外,我们还策划了“数字两会”、“图表两会”、“两会特写”、“两会漫话”、“我的履职故事”、“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两会议政厅”、“实话直说”、“发言席”、“昨日会眼”、“视觉两会”、“两会影像”、“会场外”等栏目,在五天的时间里,记者共采写稿件200多篇,拍摄图片200余幅。

在两会报道中,我们努力做到改变文风,亮点纷呈。今年两会,我们借鉴他省平面媒体的经验,进一步推出“昨日会眼”这个栏目,旨在将以前的花絮做深做透,这是对广大记者的一种考验。“昨日会眼”这个栏目关键在于落实,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在以往采访实践中,有的记者不知怎样抓,应此说,两会的功夫在于会前的谋划,将工作做实、做细是两会报道成功的关键。记者部为了使包括“昨日会眼”这个栏目在内的所有规定与自选动作成为两会的亮点,订制了“两会记者采访详细目录”作为内部使用,详细目录每人一张。详细目录除了记者每天规定、自选动作外,还给每位记者量身订制了一套标题,平均每位记者为6个精致标题,参会记者一共20多位,光标题就订制了100多个,给广大记者提供了许多思路。经过努力,包括“昨日会眼”在内的一些栏目成为此次两会报道中的亮点,“昨日会眼”栏目稿件较以前有深度、角度新、笔法活、有看头,其中“女代表的民生情结”、 “隔墙共议‘看病’题”、“更加突出的民生”、“大招商,招大商,以商招商”等等,均改变了严肃、干巴巴的写作惯性,实现了文风上的一次小小的突破。

两会是提升党报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两会作为培养采编人员的大课堂。通过两会的实践,广大采编人员在干中练、在干中学,在两会之中,暴露出来的是个人突破能力不强的问题,有的记者面对代表委员不敢提问题,还需培养“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图片拍摄整体水平尚进一步提升,从两会上看出,部分记者拍摄的功夫不够硬,图片质量与数量不令人满意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真细致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好所有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记者部将“政府工作报告”等会议的主要文件打印下发到记者编辑手中,要求记者编辑了解报告内容,以便在编稿过程中做到提法准、数字清,做到稿件与报告口径一致,不出偏差。编辑们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编稿时力求提炼出记者采写稿件中的亮点,提高稿件的可读性。并积极与记者联系沟通,保证每天版面所需稿件按时完成并刊发上版。编辑部精心设计了两会特刊及具体栏目的刊头,在版面设计上力求有所创新,例如要闻部为突出两会特刊版(五版)头条“两会关注”栏目稿件的冲击力,把“实力通辽、活力通辽、美丽通辽、幸福通辽”设计为印章,醒目新颖,增强了头条稿件的中心作用。倒头条“数字两会”栏目稿件,把稿件的标题即数字部分,套红做立体字处理,使稿件标题与栏目名称相呼应。综合新闻部精心打造了全市2013年30件民生实事专版,图文并茂,极具冲击力的版式,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专刊部在版式设计上认真研究探讨,使版面美观大气、清新活泼。

在两会期间,通辽日报记者部强化记者例会制度。在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部例会上,每个人都要发言,指出自己所负责的两会新闻报道,同时,还要提醒别人有哪些新闻可以抓。记者例会是一个沟通的例会,记者坐在一起,通过记者部例会这个平台,相互启发,灵感越撞越多,有利于记者主动抓去新闻。有些新来记者不知道抓那些新闻,但是,通过参加新闻例会后,就学到了许多,进步很快。通辽日报的图片始终处在不是质量不行就是数量不够的一个境况,提升通辽日报的品质,应该说,图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版有时就是因为没有好照片做为中心主图,而让编辑大为苦恼。我们成立专门摄影小组,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版面的图片需求。我们通过开展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活动,通过手把手地教,带着徒弟去采访等手段,促使年轻的记者尽快掌握摄影技巧,提升业务技能。两会结束后,我们及时开展评照片活动,由主管摄影的副主任,在例会上对刊发的照片进行讲解,指出照片的优点与不足,虽然说,现在记者摄影水平仍然尚待提高,但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第9篇

目标进展情况自检报告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核心,围绕我旗“一体两翼、强行起飞”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从深入开展科教兴旗宣传、科技培训等方面入手,以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为切入点,超前思维,主动出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目标进展情况、下半年工作重点汇报如下:一、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及主要措施

(一)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

_、狠抓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准备工作。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全国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为了争取这项国家级项目,从年初开始,多次召开局务会研究部署今年的申报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在总结去年申报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围绕我旗农区畜牧业发展和资源产业优势,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了调整,确定了“奶牛养殖集成技术开发应用”申报项目。为了确保项目申报成功,在编制项目申报材料过程中,投入了较大人力、财力,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聘请了某省农业大学_名农牧业专家、教授对项目申报书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主动向旗有关领导和市、自治区科技部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申报工作得到了市、自治区科技、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项目申报中,局领导专门住在呼市一个多月开展工作,还专程去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了解项目申报进展情况。该项目在全区_个申报项目中,以高质量被排名第一,通过了自治区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的审批,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待正式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全面实施。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极大地提高我旗奶牛饲养的科技含量,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改变传统饲养观念,走上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轨道,加快我旗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我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_、以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我们共安排项目经费__万元立项实施了“奶牛综合增产技术应用研究”、“肉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综合技术应用”、“西葫芦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应用”和“___植物生长剂对比示范”四个旗级科技项目。通过实施项目提高我旗奶牛和肉羊养殖科技含量和效益;推动我旗西葫芦种植业快速、高效发展;有效控制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实现增产增收。各项目按照实施进度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其中:“奶牛综合增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确定了_个奶牛养殖示范(场)小区,__户奶牛养殖重点示范户,标准化饲养农户___户,奶牛____头,应用奶牛标准化饲喂技术和管理程序,有效提高了奶牛产奶量,并应用隐性炎测定仪和__S超生波扫描仪,对确定的__户重点示范户饲养的奶牛进行普查和对症治疗;“肉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综合技术应用”项目。确定了_个肉羊养殖示范(场)小区,落实肉羊标准化饲喂_万头,印制发放《肉羊标准化饲喂技术读本》___本,对养殖大户全部进行了培训;“西葫芦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应用”项目。引进西葫芦新品种“金苹果”在此__村、__*头村、__村、__*村进行试验示范___亩;“___植物生长剂对比示范”项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某省___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组成的“___”产品联合示范推广专家工作组共同协作,在__乡__*村、__乡__*村、__*镇党__村,应用“___”植物生长剂拌种处理,进行向日葵和玉米对比示范和推广___亩。

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研究水平和完成质量,对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使项目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实施程序,切实履行好项目管理、监督职能,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成效,发挥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今年,继续加大了乡镇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力度,深入各乡镇

对乡镇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指导。各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动手早、措施强、内容多、能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优种植结构,调强种植品种质量,特别是部分乡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科技

型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如__乡与韩国__公司合作,进行萝卜、豆角、茄子等蔬菜制种;__镇与某省__公司、*市__公司和作,进行黄瓜、脱水蔬菜制种。其它乡镇也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如__*乡引进冬枣、韩国白萝卜新品种种植、渔业水产养殖;__乡引进__药材芦;__*镇引进黑宝葵花等。在工作中我们积极与乡镇 党委、政府配合,协助研究制定措施、选定试验示范项目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基本形成了乡镇分管领导主要抓、农技人员具体抓,村干部带头抓、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了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三)工业科技

按照旗委提出的“工业驱动,奶业带动,旅游拉动,城镇推动”发展战略,为全面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_月中旬深入__化工有限责任公司、__泵业有限责任公司详细了解企业生产、技术情况。收集制约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做好服务。

(四)科技培训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旗农区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广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大力开展科技培训。_月份与旗农牧局、人劳局等部门抽调科技人员深入__个乡镇举

办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班__多期,培训人数____多人次。培训内容有:奶牛、肉羊饲养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治、饲料青贮技术、白瓜籽种

植技术、果树栽培技术方面__项技术。_月下旬至_月上旬,围绕立项实施的“奶牛综合增产技术应用研究”和“肉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综合技术应用”两个畜牧类项目。与旗农牧局共同牵头,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两个项目培训小组,深入到__镇北只图养殖小区、__乡__桥养殖小区、__*镇__小区、__镇__养殖小区等十个小区进行了奶牛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肉羊改良等内容的巡回宣讲,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解答和发放技术资料的形式,累计培训农民___多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项目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_月份,累计举办旗、乡和村级各类培训_万多人次。。今年的培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措施得力;二是多部门互相配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是科技培训和实施施的项目相结合,做到有得放失;四是变科技三下乡为常下乡,并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五是科技培训由面上的培训转向点的培训,由以区域为主的培训转向以产业为主的培训,由培训农民为主转向培训乡级骨干和科技明白人,使科技培训更注重了时效性、适用性、针对性。

充分利用旗新闻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与旗电视台、电台、新闻中心继续联办“科技之窗”“科普园地”、“综合科技”栏目,购置农牧业实用技术光盘___多张,并安排专人根据不同农时及时提供稿件进行宣传。截止_月底,累计播出、刊发专栏__多期。为了保证节目能按时播出,安排经费_万元用于电视台、电台、新闻中心专栏制作。通过专栏宣传,使群众在家里就能学到实用

技术,收到了很好的科学普及效果。

(五)新农村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和本部门职能,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通过科普宣传教育、科技培训等多种途径着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总体素质,培育出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加快我旗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科普工作

_、_月__日-__日与旗委宣传部共同牵头举办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____年科技活动周暨全旗第十二届科普活动宣传周”活动,_月__日,组织旗农牧局、教育局、卫生局、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在__*庙举办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活动中,有关部门、单位围绕活动主题和旗委、旗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展版、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义诊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共摆放展板___余块,发放宣传资料____余份,咨询服务、义诊___多人次。各中小学通过制作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举办研讨会、演讲会、科普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科幻绘画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各乡镇组织服务站和下乡科技人员,深入村户进行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收入。这次活动周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更注重实效,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_、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促进全旗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以“四小”、“星火计划”为主的科技活动。与旗教育局共同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_、积极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深入各乡镇对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白瓜籽种植协会和明沙淖麻子协会进行了扶持,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了解运行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不断提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技协作用。

(七)防震减灾

重点抓了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预防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一是加强电磁辐射、地倾斜、重力三种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观测。对观测原始记录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图件绘制,为上级地震部门进行地震趋势会商提供准确、连续、可靠的资料;二是加强地震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做到__小时全天候值班;三是加强了地震短临预报的监测,对我旗沿山区、黄灌区动物行为异常、水井水位地震宏观观测点进行规范管理,并坚持报告制度;四是鉴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了地震灾情速报人员;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_月份,中国地震局进行了首次“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旗地震办荣获____年度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八)招商引资

积极主动与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外资企业联系,引进韩国__公司在科技局原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投资___多万元进行蔬菜制种。

(九)目标监

督管理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各乡镇科技工作实绩,尽快实现强旗富民目标,依据《*右旗科技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对乡镇党委、政府重视科技工作程度、科技经费投入、到位和使用情况、科技培训、乡镇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通过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半年考核评价。并将考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到旗考核办。

(十)共性目标

_、计划生育: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没有发生计划外出生人口。

_、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_工 作责任制,无集体、越级_及重大事件发生;加强安全防范和防火、防盗工作,无赌博、吸贩毒等案件发生,内无案件、外无犯罪。

_、安全生产:节假日强化安全值班制度,及时消除隐患,没有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

_、廉政、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依法廉洁从政;加强内部管理,增强行风政风建设,制定了____年度行风政风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服务水平

和办事效率有了进一步提高。

-_-

二、存在主要问题

_、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文化整体素质还不高,自觉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_、是科技队伍知识老化,由于种种原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科技工作更好地开展。

_、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低,由于项目经费少,很难集中财力实施大的科技项目,致使项目引领和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下一步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_、抓好国家、市和旗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经费到位工作,确保各项目顺利实施。

_、抓好“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与电视台、电台、新闻中心等共同办好“科普园地”、“科技之窗”“综合科技”专栏。根据宣传需要新制作科普展板__块。

_、抓好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_、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

文明素质和单位的整体文明水平,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和公仆形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_、对未完成的工作,制定措施,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科技局

第10篇

近年来,县畜牧业生产,围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服务与监管并重,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持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牧业龙头企业,有力的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大力招商,引进牧业龙头企业。该县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全方位引进畜牧企业。一是承接上海奶牛产业转移,引进达诺乳业,建成3个标准化奶牛饲养场,现有奶牛1210头,建成达诺乳制品加工厂。二是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2个子公司投资数亿元发展肉鸡、生猪产业化,并初步建成年产3000万只苗鸡的小王种鸡场和活鸡交易中心,正在建设喻河祖代种猪场,年可饲养种猪2400头。三是引进雨润集团福润禽业有限公司,年宰杀能力3000万只规模的加工厂正在建设中。这三大引进,为该县畜牧业产业化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据第三季度统计,全县生猪饲养量32.4万头,有规模养猪357户,养猪15.4万头,占47.6%;家禽饲养量1500万只,有规模养禽1263户,养禽1316.2万只,占87.7%;肉用羊饲养8.6万只,有规模饲养272户,养羊8.2万只,占94.9%;饲养肉用牛有28户,养牛396头;奶牛养殖场3家,存栏1210头。该县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正方兴未艾。

3、畜禽良种全面推广。通过“畜牧良种工程”的实施,县内现有34个养禽合作社和绿健种猪有限公司以及石沛联盟种猪场等20个标准化养猪场为中心的供种,基本满足现有养殖需要。到去年底全县“三元”杂交猪占88%,优质黄羽鸡占73%,波尔山羊杂交占85%,荷斯坦奶牛普及率达91%。随着温氏集团种猪、种禽场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加快全县畜牧良种化全面普及和提高。

4、畜牧业的品牌意识显著增强。几年来,该县创立了“达诺”和“妙客”乳制品,“管坝”牌五香牛肉、“咯咯宝”牌鸡蛋、“未来”牌系列饲料等优质品牌,并获得国家著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通过打造品牌,不断赢得了市场,使畜禽规模化优势、产品优势、竟争优势得以发挥。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打造省畜牧业发展大县,还有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畜牧业用地矛盾日益显现。建设大中型畜禽场规划、布局受制于选址困难,违章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主要是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没有跟上,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渐加剧。三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些养殖大户存在选址、布局缺乏规划,圈舍设计不够合理,条件简陋,设备设施不全,缺乏必要的消毒、隔离条件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四是畜牧业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特别因自然灾害和因病致死畜禽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养殖效益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等。

三、共识与建议

调查认为,县打造畜牧业发展大县的条件基本具备,优势明显,领导有方,干群努力,措施可行,用3—5年时间,在2008年的基础上,畜牧业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畜禽总量翻番,畜禽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实现年出栏肉用猪50万头,肉用家禽5000万只,肉用牛1.5万头,肉用羊20万只,蛋品1.5万吨,奶牛发展到1.5万头(包括已意向引进蒙牛奶牛1.0万头)。肉类总产量由2008年4.1万吨增加到13.0万吨。达到上述目标,即可进入畜牧业十强县之列,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中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村域经济最具活力、最强大的支柱和主体,必将大大促使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尤其畜牧业依赖专业合作组织、牧业企业化、牧业产业化、牧业集约化带动和辐射力更加突显,这已成为该县畜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依据和归宿。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畜牧业和农业一样纳入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实行农牧并举、农牧结合,把牧业用地列入农业用地之中,划出牧业专用地,让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大户进入这个牧业功能区(园)内大显身手。针对牧业企业或牧业“龙头”产业化向新农村延伸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应给予规划好、布局好,留有足够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农户在统分结合的原则下,与他们结成联合体,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较为明析的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畜禽生产联合体和新的产业链。

2、发挥优势调整结构

鉴于该县畜牧业资源配置优势明显,以鸡、猪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首先要充分发挥温氏和福润“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收购畜禽产品,把猪、鸡产业链做大做强,千方百计促成温氏年产肉猪30—40万头,肉鸡3000万只,和福润年宰杀3000万只家禽既定目标的实现。其次,要着力发展草食动物,把奶牛业摆上重要位置,抓紧引进蒙牛集团万头奶牛投放本县,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矢志把建成华东重要奶源基地之一。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山区、丘陵和稻产区草多优势,加快发展肉用水牛和肉用山羊产业。

3、转变方式提升水平

畜牧业的发展,正在由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饲养方式转变,要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抓好“四大体系“建设,即良种繁育体系,养殖规模体系,饲养标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所谓良种繁育体系,就是要按照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体系要求,把种源的繁育交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组织承担;而商品代则由养殖大户承担,实行统一供种,确保质量。养殖规模体系,就是各类畜禽都有一定比例的规模饲养要求,做到分级供种,有计划、有序列、成比例,配套生产。饲养标准体系,就是各类畜禽都有分阶段(生育期)的饲养标准,必须按标准配合饲养,既要确保生长发育有足够的营养,又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就是指各类畜禽从品种繁育到饲养出畜禽产品,都有规范的科学技术标准可循,不可渝越,要以低成本、高产出、高质量为目标,提高综合效益。通过这“四大体系”建设,实现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效益最佳化。

第11篇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大背景下,以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密集的京津为龙头的首都经济圈(也称“大北京”、“京三角”、“京津冀北”或“京津唐”)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最近,北京市提出了“3+2”首都经济圈构想,即在现有的京津冀(主要是冀北)合作的基础上,加入内蒙古和山东的部分地区。按照有关设想,首都经济圈建设目标是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人才培养与信息交流基地及世界展销物流中心等。可以预见,首都经济圈发展前景十分宏大,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主导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又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极。首都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3+2”构想的提出为我区中西部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区中西部盟市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树立开放意识,培养世界眼光,把其经济布局与经济发展置于国家宏观经济和首都经济圈布局与发展的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积极参与分工和合作,确立自己有区域综合优势的定位,合理配置社会资本和资源,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区中西部在首都经济圈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资源优势,与京津冀地区相邻,同属华北地区,是大北京地区的重要腹地,与大西北沟通的主要经济通道,也是通往俄蒙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我区中西部经济强劲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要保持这一良好的势头,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从宏观上来看,需要加强区域联合,增强极化效应,加快与首都经济圈相对接,加速融入首都经济圈。我区中西部与大北京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加强与大北京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融入首都经济圈,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分工、合作,降低总体交易成本,发挥集聚效益,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多赢”格局。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本着依托首都经济圈、服务首都经济圈和融入首都经济圈的总体思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类型经济带。即可以京包铁路、京―呼―包―鄂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集宁、锡林浩特、临河等节点城市为依托,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核心形成经济带,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农牧业基地,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零部件的配套加工基地,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对俄蒙开放的重要通道和生态屏障等。与此同时,我区中西部可以借助大北京地区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管理经验、人才、外贸通道及现代服务业资源等优势,促进我区中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主动接受大北京地区的辐射,积极承接大北京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首都经济圈产业链的连接与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培养优势产业,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合理化,提升整体竞争力。

融入首都经济圈,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农牧业基地,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零部件的配套加工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基地。

一是发挥我区中西部牛羊肉、乳业、羊绒毛、油料、甜菜、玉米、大豆、马铃薯、瓜果和花木等特色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首都经济圈生态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大北京地区农畜产品市场十分庞大,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牛羊肉、乳制品及绒毛制品等农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消费市场还将不断扩大。我区中西部应以首都经济圈为核心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农牧业生产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布局,实现地区农牧业生产专门化和农畜产品加工规模化,促进农牧业和绿色食品、饲料、纺织和生物制药等工业发展。以首都经济圈为依托,以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上规模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纽带,培育区域统一开放的农畜产品市场,促进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联动与发展;引导农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山羊、肉羊等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瓜果、花木等种植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要搞好标准、质量、服务体系与京津冀市场特别是北京市场的对接,突出特色,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扩大规模,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工,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发挥我区中西部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首都经济圈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我区中西部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和硫、铁、铝、铜、铅、锌、锡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探明储量2000多亿吨,且煤质优良,煤层稳定,种类齐全,易于开采;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此外,水能、风能及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加强就地转化,提高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尤其是建设大型坑口电站,通过高压电网输送到京津冀地区。我区中西部将成为“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重要的能源基地,预计到“十五”期末,可向京津冀电网送电500万千瓦,2010年达1000万千瓦。我区中西部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近60种矿产资源储量名列全国前茅,其中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世界的50%,铍、钽、钴也位居世界前列。现在我区中西部的硅铁、建材工业、化工、冶金、稀土新材料和制药等原材料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今后要紧抓国际重化工业重组、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大北京地区的合作,以项目协作带动能源工业、采掘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和建材工业等重化工业的更大、更快发展。通过煤电和高耗能产业,煤电和煤化工产业,煤电和冶金采矿产业的有机组合,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群。三是发挥我区中西部地缘、原材料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首都经济圈制造业零部件的配套加工基地。我区中西部原材料及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不高,流通成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也相对较低,因而投资成本低,同时已拥有了一定的配套生产加工业基础,这就为零部件配套生产加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不断改善配套环境,增强配套能力,围绕大北京地区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进行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搞好产业链的连接,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零配件及其他配套加工等产业。此外,要利用大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当地某些不具竞争力产业和某些过度集中产业特别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民间投资,促进工业发展。四是发挥我区中西部地缘、客源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首都经济圈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基地。我区中西部有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绚丽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同时,北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客流集散地和客源市场之一(2003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尤其是京呼高速公路的通车,我区中西部与大北京地区的感知距离将大为缩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前景愈来愈广阔,旅游业发展空间愈来愈大,必将成为我区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与大北京地区的旅游合作,建立旅游合作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共享,对接大北京旅游线,融入大北京旅游圈,完善与大北京的无障碍旅游体系,打造大北京地区与我区中西部一体化大旅游格局。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在搞好共同规划的基础上,与大北京地区联合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改善旅游条件,发掘旅游产品,突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搞好线路组合和宣传促销,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创立区域旅游品牌。

融入首都经济圈,借助大北京地区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服务业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首先,要借助大北京地区资金、信息、研发、品牌、管理经验、人才等优势,促进我区中西部的新型工业化。我区中西部应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树立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寻求与大北京地区企业的联合,吸引其投资者来我区中西部直接投资、办厂,将大北京地区的资本、技术、品牌等引入我区中西部。通过引资与联合,共同开发资源,实现资源的科学、有序、持续和规模开发,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加速经济增长;采取合资合作、兼并、收购、联营及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等方式,改组、改造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老企业;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企业产权的股份化、民营化和多元化;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引进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结构,推动技术、产品的升级。第二,要借助大北京地区资金、知识、信息、管理经验、人才、基础设施等优势,促进我区中西部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与大北京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服务业资源的共享与区域布局的优化。共享金融资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货币、资本市场发育,实现货币、资本向我区中西部的跨地区流动。构建现代信息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互动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透明和共享。打破地区封锁,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一体化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开拓和建设区域市场,鼓励发展跨地区的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组建商业联合体等。推进外贸合作,利用大北京地区的港口资源、路径资源、信息资源,购筑、完善外贸通道体系,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大北京地区中介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中介服务业尤其是现代中介服务业资源,实现中介服务业资源的共享。第三,要借助大北京地区科教、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促进我区中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探索教育领域的各种交流、合作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加强企业家的培养,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大北京地区的各类人才来我区中西部创业,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经营管理、金融、高科技等紧缺人才。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人才合作,通过“借脑”等方式,引进流动性人才,让其为我区中西部工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融入首都经济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合作。

一方面,要加强交通、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构建区域经济共同体、区域共同市场的重要条件。要坚持整体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推动交通运输、通信、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综合考虑城际与区域的交通网络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大北京地区与我区中西部区域内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际间交通运输网络和运输体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电网等。要加快区域铁路改造和建设,提高运速和运能,形成高速、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完善区域公路网布局,增加密度和通达深度,提高路网等级和标准;提高机场等级,增强整体功能;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搞好管道连网;建设、完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覆盖率和利用率,建立区域统一网络平台;加快“西电东送”通道建设,搞好城乡电网改造等。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合作。我区中西部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状况直接决定首都经济圈的生态环境,进而决定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区中西部生态环境普遍脆弱、生态自我修复和保护功能低下,需要与京津冀地区在生态建设领域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确保生态安全。要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大力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恢复和增加植被,实施封育和移民工程,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农牧业。发展循环经济,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五小”工业。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等。以此通过形成生态安全屏障与防卫纵深,为首都经济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融入首都经济圈,积极发挥政府在区域协作中的作用。

与首都经济圈相融合最重要的是应依靠市场的力量,尤其是要依靠市场主体――企业的力量,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促进经济要素按市场规律流动。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要搞好前瞻性战略性规划,实现发展规划与首都经济圈的对接,努力营造开放、规范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制度框架的融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对外宣传。二是要推动作为区域经济活动节点和载体的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导我区中西部地区加快城市化步伐,尽快提高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要完善功能、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尤其是要实行集中型城市化,突出扩大中等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在经济区域中的凝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中介、交流、承接、辐射、带动、集聚和创新功能,发挥城市的极化效应,构筑相对完善的城市群体,实现与首都经济圈城市功能的对接和互补,更好地发挥城市间的协同效应。三是建立、创新有关政府间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和谈判机制,以主动促互动,搞好组织协调,努力实现互惠互利,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合作开拓新领域、新途径、新空间。四是考虑到我区中西部发展对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生态安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与首都经济圈的对接上应共同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在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方面统一规划、重点倾斜,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权和资源开发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优惠。

第12篇

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同志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傅厅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参加会议的有:**同志。

今天的会议共有五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书面传达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材料已经印发给大家,由于时间关系,会上不再宣读,请大家会后认真学习贯彻。

第二项:请**通报**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第三项: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发言单位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第四项:请省科技厅**讲话,大家欢迎!

第五项:请**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会上,书面传达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对今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殷切期望,为我州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传达学习讲话精神,抓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学习贯彻落实,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并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会议精神的落实体现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下面,我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再讲几点具体意见。

第一,突出科技创新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绿色产业培育,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攻关。立足我州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平台,依托州内科研推广机构,协调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力度,形成对森林、湿地、草原、土壤、水源等进行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成套技术,通过推广应用,切实遏制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留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加强退化草地治理、荒漠化治理、病虫鼠害防治及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江河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研究示范,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促进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二要构建高原绿色新型产业支撑体系。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应用,开发推广光能储备、新能源并网等技术,以示范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农业设施等为重点,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低能耗建筑能源系统等新型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清洁能源在农牧区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应用,优化城镇和农牧区用能体系。三要探索美丽城乡建设的科技路径。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契机,从营造宜居环境入手,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不断提高县市和重点城镇大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在农牧村推动牲畜废弃物、秸秆、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的再利用。探索低碳城镇技术集成示范,开展城镇区域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以及绿色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研究,推广节能、节材、智能、绿色建筑规划与标准、绿色建造与施工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

第二,突出科技创新对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当前,我州农牧业发展受到低价格和高成本的双重挤压、补贴“黄线”和资源环境“红线”的双重约束,要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一要加大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立足各县市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具体讲,就是以合作、**、**、**为农畜产业核心区,开发牦牛、藏羊特色畜产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为农作物核心区,推进青稞、油菜等主粮化战略,打造藏中药材种植、山野珍品、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为特色农产品核心区,开发天然特色农产品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地域条件的林下产品等特色产业。二要加大现代生物产业技术开发。突破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展冬虫夏草、手掌参、红景天、等高原特色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驯化选育;开展沙棘、蕨麻、野生菌等野生植物高效活性成分分离提取和牦牛藏羊等动物脏器、骨血为原料的生物制品精深加工研究,推动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三要加大藏医药研发。积极建设藏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藏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联盟等创新平台,培养藏医药科研团队,开展藏医药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诊疗技术标准制定,继续做好传统藏药制剂的传承保护及二次开发研究,强化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为藏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第三,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度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做好科技创新和文化旅游业结合这篇大文章。一方面,要促进旅游科技融合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大高科技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创建便捷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与经信、公安、交通、统计、气象、工商、质监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完善信息查询、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电子导航、虚拟旅游等功能,依托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电子政务、游客流量监测、旅游安全监管、导游服务等系统,即时信息、完成数据分析。建立以手机查找、预订和支付为重点的“一键知**、一机游**”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推广旅游在线购物、租车、订餐、订票、订房等服务模式,做到旅游信息、资讯与游客的“零距离”互动,通过科技创新,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另一方面,要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文化、工艺美术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展基于大数据架构的藏族建筑、服饰、饮食、佛教、民俗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开发以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库。依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体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链,促进一批新兴业态的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还原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体验馆等高端科技文旅融合点,丰富文化旅游产业业态。

第四,突出科技创新对提升公共服务的优化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更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我州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聚焦攻坚的重点方向之一。一要着眼于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效能监察于一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行网上行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和部门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利企便民,通过科技手段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覆盖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交通治安信息和城市信息的城市公共数据库,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城市交通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要着眼于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加大新型科技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面防控、犯罪预防、案件侦破、网络舆情监控、电信诈骗拦截等重点领域管控,推动“平安**”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要着眼于社会公平,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手段,让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方便、快捷地向基层和农牧村延伸。重点开展重大多发病的预防控制、临床综合诊断和治疗康复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高原常见病、慢性病的专项防治研究,研发新型藏药制剂产品,力争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五要着眼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助推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推动物联网、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手段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开展溯源预警、产品评估、安全检测等全过程电子化监管,形成质量安全追溯链条,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第五,突出企业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技创新成果从创意、研发到孵化,最后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需要各类创新要素的协同集聚,这就需要有平台、有载体、有示范。一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激励,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到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到75%。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或共性技术科研平台,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企业有稳定研发活动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促进企业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努力将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二要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农牧业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建设完善以**为核心,集科技创新孵化、畜产品加工、藏中药加工、农林产品加工、绿色物流为一体的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引入新企业、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各县市要围绕各自主导产业,积极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研发平台要争取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示范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0年,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重点实验室5个、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战略联盟10家以上。众创平台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三要畅通成果转化通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科研人员和团队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比例,让他们通过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探索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交易形式,形成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保障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市场,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到2020年,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50项以上,促进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在我州落地转化、形成产业。

第六,突出政策资金的科技创新保障作用。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和稳定增加投入,助推科技创新。一要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和税收优惠。州县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到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监督力度,从今年开始,用于科技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推广、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要纳入年度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通过提高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和劳务费比例、赋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等办法,鼓励、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科研推广第一线,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各级财税部门要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更多运用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要完善投融资机制。金融部门要加大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优先安排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推动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创业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业部门或分支机构,开展互联网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服务能力。三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熟悉市场、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的产业领军人才,到2020年,**科技人员总量达到2.2万人以上,企业科研人员占全社会科研人员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培育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重视工程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在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切实扭转我州科技人才不足的局面。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支持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服务机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