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务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个人银行业务征信信用局信息不对称
个人银行业务(PersonalBankingService)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专门的以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心从“生产服务”转向“消费服务”,消费者已成为各国际性大银行的“座上宾”,在银行的利润来源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因而,对各国商业银行而言,个人银行业务受到特别“宠爱”与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也应成为我国金融界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一、国内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比较与差距
1.国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程度较高。在英美等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业在GDP增加值中的份额已超过6%。由于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近20年来,这些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面向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银行卡等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和效益源泉。如英国的马克莱银行、汇丰银行、劳合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占其全部收益的60%~90%;银行资产的50%以上为住房按揭货款。j在银行卡业务方面,发达国家银行卡业务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资产收益率达3%,是贷款业务盈利能力的3倍多,在美国,每年超过6000万家庭用银行卡付款消费。
2.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内银行开办的个人银行业务主要是在住房按揭等消费信贷及信用卡领域。自1998年确立“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来,消费信贷增幅很快,当年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472亿元,比上年增长274.4%;1999年、2000年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分别达到1397亿元、42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6%和305.3%;至2001年底,全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990亿元,但增长率已回落至63.9%,增长额为2725亿元,已低于2000年的2868亿元。l从90年代开始,国家严格控制商业银行新设网点,为寻求利润的新来源,国内银行转向发展以银行卡为重点的个人金融业务,视之为扩大规模、提高吸储能力、改进银行服务的有效工具。1997年2月,中国工商银行开始发行具有存取款和转账功能的牡丹通卡,其它各银行如农行发行金穗卡、建行发行龙卡、中行发行长城卡、中信银行发行中信卡、兴业银行发行顺通卡等。截至2001年底,全国银行发卡量逾3.83亿张;银行卡存款帐户余额约4000亿元。
3.中外个人银行业务差距明显。比之发达国家,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明显不足:在银行卡种类方面,我国银行发行的多是不能透支的借记卡,贷记卡不足1%,而国外可透支的贷记卡一般占银行卡的60%以上;在银行卡的使用方面,发达国家商品零售的结算手段主要是信用卡,其比重可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80%~90%,而我国通过银行卡进行的消费仅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m在银行卡的利润方面,国外银行卡来自于利息差额、手续费、透支利息的收入分别是10%、70%、20%,而国内这三项的相应收入分别占70%、20%、10%,n主要收入来自利差的事实明显反映出我国银行卡业务盈利能力不足;在消费信贷方面,西方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比重多在20%—40%间,有的甚至高达60%,而我国2001年底的6990亿元消费信贷余额仅占信贷总额6%,而且其中80%以上是有抵押的住房贷款,个人信用贷款比重甚低。
二、征信制度欠发达: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征信业缺失导致“银行—居民”的信息不对称。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与居民之间,事实上广泛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银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在“银—民”交易双方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分布。居民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银行对居民个人收入与信用方面的信息掌握非常有限,居民个人现在与将来在收入与支出方面信息的不完全性等。消费信贷申请者个人收入水平、财产数量、负债状况以及过去有无信用不良记录等个人信用信息,对银行决策很重要但银行却不易全面获知;或通过专人调查研究能够获知但信息搜寻成本高昂,得不偿失。这些都表明,在当前我国刚刚实行存款实名制、财产申报制度尚未全面实施、征信制度几乎是空白的大背景下,对交易双方“银行—居民”而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几乎是必然的。
2.“信息不对称”制约了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发展。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即那些寻找消费信贷最积极、最可能得到贷款的消费者,往往资信状况不佳,导致银行对信贷客户作出错误选择,此为“逆向选择”;借款人得到消费贷款后,从银行角度看,可能从事风险非常大而不宜介入的活动从而改变了银行与借款者商定的借款用途,此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为了规避坏账风险,减少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在办理个人银行业务时制定了较严格的条款,对个人资产业务的拓展较为谨慎,对个人信贷客户的审查较为细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信贷等个人银行业务的供给,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3.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征信制度的“助推”。征信制度是建立在个人征信系统基础上的,即由专门的信息中心汇总个人各类信息数据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相关信用记录等。居民个人在同银行、税务、其它经济体进行往来时,是否诚实守信将被征信系统作为信用数据汇入数据库。国际上,专门的征信机构按记载数据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保留不良信用记录,通常记录不良信用记录的次数,发生时间及与哪家金融机构有不良还款记录;另一类则保留个人所有与金融机构借贷往来的记录,资料较为详尽。一般而言,居民个人连续多年(一般不少于5年)的信用记录,将成为银行决定是否借贷的重要参考资料。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银行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信贷决策,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
三、个人征信制度发展的主要障碍分析
1.完善的权威性的征信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个人征信缺乏“裁判员”。完善的社会征信管理能确保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所需信息真实性。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征信管理机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企业信用几乎是市场信用的全部。改革开放后,个人信用一直没有得到很大发展,企业信用仍然是市场信用的主体,银企信贷关系仍是主要的市场信用关系。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自然而然地承担了信用管理的部分职能。但这种职能的承担是被动的,是由其监管银行的职能衍生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内部部门分工中没有哪个部门明确负责信用管理,尤其是个人征信制度的管理。可以说,我国个人征信现在基本上陷于缺乏管理的局面。尽管随着社会信用状况的不断恶化,我国已开始加快个人征信制度建设的步伐。但在目前国务院和人民银行要求建立全国征信体系的方案中,偏重于组建一家全国征信公司,并没有建立专门信用管理机构的规划。
2.科学的市场化的征信运作机制远未形成,个人征信缺乏“生存力”。市场化运作机制能保证商业银行以低信息成本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我国目前专司个人征信的专业性征信公司主要是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一家,其它有关公司虽也有少数涉足个人征信业务,但都有各自的区域和目标客户,个人征信的市场竞争还谈不上,市场化运作机制更是远未形成。征信公司尽管在上海独此一家,占据了垄断地位,并且上海人民银行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上海市所有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信贷都必须向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索取有关的个人信用报告。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目前仍然运转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制度设计不完善导致其运作机制脱离不了“行政化”的影子。比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有偿征信和有偿出具信用报告的价格很难说是市场价格,但商业银行和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个人征信的制度安排要求保证竞争、鼓励竞争。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在成长初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环境不完善的障碍。这时要行业“先行者”付出一定的外部成本来改善外部环境。只有引进竞争机制,让更多的公司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无形地扩大宣传力度,做大市场“蛋糕”,降低征信企业产品边际成本,我国的个人征信才更具“生存力”,从而能够有效推动个人银行业务发展。
3.符合中国国情的征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个人征信缺乏“护卫舰”。完善的征信法律体系能保证商业银行合法的运用个人信用信息发展个人银行业务,但我国目前的法规仍停留在建立个人征信制度的准备阶段。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颁布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2000年4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向建立个人基本账户迈出了一大步;2000年2月,央行上海分行会同上海市信息办联合印发国内首部联合征信管理办法:《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管理办法》,为联合征信拟订了初步的法律框架;深圳市也于今年正式实施《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尽管上述法规对促进我国征信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法规不论在权威性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还远远不够,更没有对更为关键地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传播作出规范,使得银行使用个人信息时“无法可依”。个人信用领域相关法律的空缺,制约了我国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也相应地制约了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完善个人征信制度助推个人银行业务的现实举措
(一)提升个人征信的行业管理水平,保证信用信息质量
1.设置国家个人信用管理局。针对我国目前个人征信缺乏管理的现状,建议由国务院牵头,联合各有关部委,由人民银行出面成立一个专司个人征信管理的行政机构:国家个人信用管理局(以下简称信用局)。新的信用局可设在人民银行内部作为其一个独立的部门。信用局主要职能是确保征信公司信息产品的质量,而征信公司不管是国有、民营还是外资,都可以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进行良性竞争,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机制提升中国个人征信的效率和竞争力。由于我国的立法工作相对迟缓,在个人征信“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信用局的另一个职能是制定个人征信业的行政规章。随着个人征信市场和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用局可以进一步推动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将部分管理职能下放给行业自律组织,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个人征信管理体系。
2.提升个人征信行业管理水平。信用局当前的主要职能是建设个人征信领域的“基础设施”。作为管理部门,信用局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弥补法律的空白,可以有效增加制度供给,保证个人征信的顺利发展;作为行业的促进者,信用局通过强制性的命令规定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时必须索取信用报告,可以有力的促进个人征信的发展;作为行业代表,信用局代表征信业协调与征信涉及的各垄断性行业、部门的关系,可以保证个人征信信息渠道畅通;作为行业监督者,信用局通过设定行业准入限制和制定行业规则,可以监督资信公司运营,保证个人征信的公平竞争;作为行业标准制定者,信用局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比如制定评分标准或对资信公司的标准进行考核认证),可以保证个人征信竞争的有序性,促进征信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个人征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降低信用信息价格
1.组建商业化征信公司。征信公司是指从银行、保险、证券、税务等各部门收集有关个人信用的信息,并将之加工成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出售的公司。目前我国组建征信公司的方案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出面组建一个全国性的征信公司。在国务院领导下组建的征信公司,在运作机制上往往摆脱不掉“行政化”的影子,而行政化运作往往又会造成效率低下。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征信公司完全可以实施商业化运作:美国的1000多家地方性征信公司大都从属于三家消费信贷报告机构或与之有协议关系,进行商业化运作。我国于2002年2月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已提出把建立社会失信惩罚机制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为征信公司的商业化运作提供了必要保证。因此建议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一家全国性的征信公司,允许国有银行、保险公司等成为其股东,并可考虑引进民营的和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征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在运作机制上同国际征信企业接轨。
2.在个人征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事实证明,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要远大于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如果按有关方面的设想,全国只设一家征信公司,不但其效率难以保证,其信用记录的公平性也难以衡量。比如在美国,住房信贷部门发放贷款时就需要申请者提交至少两家独立的征信公司的信用报告。在个人征信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能保证征信公司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极大降低信用信息消费者的成本。而且,目前已有不少行业和部门投入了很多资金建立起了个人信用记录(比如工商银行上海分行2001年投入巨资,建立了一个电脑网络平台,所有个人信用贷款全部实行计算机联网并全程监控)。“一刀切”同样会造成资源浪费。鉴于此,征信不能垄断经营,而应降低“门槛”,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进入征信领域,鼓励中小资信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形成综合性与地方性、行业性征信公司并存的多层次的竞争格局,从而降低征信产品价格,推动个人银行业务发展。
(三)完善个人征信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信息合法使用
1.颁布新的信用法规。针对目前我国个人征信“无法可依”的现状,建议借鉴美国的经验,尽早制订一部《公平信用报告法》作为信用领域的“基本法”。《公平信用报告法》规范的主体是“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的使用者”。它最重要的任务是限制消费者资信报告的传播及使用范围,明确消费者资信调查机构的经营方式和消费者信用报告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制定《公平信用报告法》实际上是为我国征信公司提供一个基本的运作框架,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提供法律保障。除了《公平信用报告法》以外,我国还应制订推动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信用法规,如在信用卡方面制定《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在授信公平方面制订《平等信用机会法》,在住房贷款方面制订《房屋抵押公开法》和《房屋贷款人保护法》等等。应当注意的是,美国制定的信用法律多出于保护消费者的目的,而我国借鉴美国经验制定法律时应同时考虑保护银行债权及消费者权益的双重需要。
2.修改原有相关法规。鉴于上海开展的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对民事法律中涉及信用的一些方面比如住房抵押物的处理问题做出具体规定或明确的司法解释;对信用滥用和恶意违信行为要制定严厉的处罚机制以强化消费者的信用观念;对与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相悖的法律条款要作适当修订:首先,是要对《银行法》中关于开放商业银行数据的部分要作出适当修改,明确界定数据开放的范围。对于征信涉及的其它部门,尽管并没有直接法律要求它们对持有的数据保密,但为避免其借口“无法可依”拒绝提供征信数据,应在相应法规中明确有关部门提供征信数据的义务。其次,对一些行政规章进行s相应修改。如现行《储蓄存款管理条例》规定“商业银行有义务保护信用卡持卡人和消费信贷贷款人的资信状况”。使得许多个人银行业务的信息难以公开。因而当前应对“为客户保密”原则作更进一步的解释,扫清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法规障碍。总之,在新的时期内,相关的金融、信用法规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信用制度和个人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钧跃.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J].世界经济,2000,(4)
[2]纽行.美国的消费信贷报告机构简介[J].国际金融研究,1999,(7):37-42
[3]王爱俭,孟昊.建立我国个人失信惩罚机制对策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1,(6):90-93
[4]陶茹丽.个人信用资信评定系统评价[J].浙江金融,2001,(3):8-9
[5]胡昌苗.英国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1)
[6]谭绍臣.浅析银行卡对个银业务的整体带动作用[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3):31-33
[7]罗新宇.上海个人信用消费全面退出[N].中国青年报,2001-12-27
[8]杨爽.消费信贷政策作用渐显[N].金融时报,2002-02-10(2)
[9]李豫川.窥视银行卡:外资首轮攻击金融软肋[N].金周刊,2001-12-20
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不是某一项业务的简称,而是许多项业务的总称,涵盖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多项业务领域。
零售银行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一个小分支,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双方约定的经济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贵金属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其中证券、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销售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也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零售银行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发展较为成熟,合作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松散模式:双方通过合作协议建立业务关系。优点是可以促进不同公司的竞争,提高手续费收入;缺点是成本较高,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存在不足。
2 战略联盟模式:双方使用同一品牌、共同开发产品。优势在于产品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3 金融集团模式,包括通过收购、兼并或参股,将合作机构纳入同一集团名下,这是最高级别的合作模式。
从目前来看,国内零售银行业务的合作模式大多仍为“松散模式”,即银行接受相关机构的委托,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黄金公司的委托,在签订书面代销协议后,代为销售相关产品,受理投资者相关交易申请,同时提供配套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手续费。
举例来说,代销基金、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分别为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因此,在银行代销基金/保险业务中,基金/保险产品的设计、投资、管理等均由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全权负责。银行作为销售机构,有责任做好销售环节的各项事宜,包括销售人员培训、持证上岗、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合规销售、避免销售误导、配合基金/保险公司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后续服务等。
二、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优势与收益
(一)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优势
银行具有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天然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合作机构才对银行渠道青睐有加。
1 品牌优势。银行信誉对客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银行信誉要高于基金、保险、证券等同业机构的信誉。银行销售这些机构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些产品提供了银行信誉的支持。因此,在银行渠道销售此类产品更易为客户所接受。
2 客户优势。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累了广泛的个人客户资源,比如工资客户、存款客户等。这些客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强烈的理财需求,正是销售业务的潜在客户资源。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的资金流、产品购买历史的分析,定位出特定产品的细分客户群体,进行针对性营销,可以大大提高营销成功率。
3 网点优势。银行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能够将销售触角延伸至城镇的各个角落,极大地拉近了客户与代销产品之间的距离。同时,银行新增业务所带来的运营成本的增长相对较小,节省了合作机构铺设销售渠道的支出。
4 人员优势。银行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产品销售团队,通过培训,较易掌握相关产品的原理和营销技巧,同时结合客户自身需求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向客户推荐银行自身产品与产品的组合,更易为客户信任并接受。
(二)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收益
1 获取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按照协议的约定按业务量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近年来,随着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及规模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业务手续费收入在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丰富零售银行产品线。由于银行资金的运作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银行自身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仅限于有限的几种,如各种类型的定期存款、定活两便存款、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少数信托理财产品等,其收益率与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客户多方面的理财需要。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通过基金、保险、证券集合理财、贵金属等多样化的产品,银行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超市。
3 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零售银行产品线的丰富既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同时也提升了银行在家庭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管理方面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客户更加依赖银行客户经理的服务,忠诚度有极大的提高。通过交叉销售,客户持有多种银行个人金融产品,银行流失客户的可能性大幅减少。
4 带动对公存款、托管及同业业务的发展。通过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日益深化,衍生出一些其他的业务需求,如同业存款、票据贴现、转贴现、资金托管等。同时,随着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银行可凭借优势地位争揽合作单位的对公存款、工资等资源,带动双方的全方位合作。
三、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誉风险
零售银行业务通常都会有风险外溢的隐患。以销售保险业务为例,《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兼业人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保险业务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保险人承担。”商业银行作为保险兼业人仅负责保险产品的前期销售对于保险后续服务,其他如保全、核赔、理赔等环节应由保险公司负责。但对于在银行投保的投保人而言,往往忽略保险产品的实际设计者和管理者。所有的后续服务都倾向于向销售银行追索。尤其是在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形下更对银行的信誉产生质疑。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不足,导致分红型保险产品到期无法兑现当初承诺的分红收益,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产生怀疑,同时也会对销售此保险产品的商业银行产生质疑,对银行信誉造成不利影响。
(二)法律风险
目前零售银行业务合作多数停留在“松散模式”,与合作机构联系较为松散,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合作行为短期化,合作机构过度重视短期销量的冲刺,而忽视了销售过程、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银行由于代销业务种类繁多,在完成产品销售后,也很难对合作机构的资金运作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合作机构的偿付能力有无问题进行追踪。一旦合作机构出现违规经营行为,导致产品本金及收益的兑付出现问题,产生法律纠纷或法律诉讼,银行也无法独善其身。
(三)政策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监管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分别归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理。银行与证券/基金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业务合作中相互交叉的领域存在着监管的盲区,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人。因此,合作双方为追求业务发展、利润最大化很可能出现打政策球的行为。但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日益增长,监管部门对相关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监管责任日益明确,联合监管及执行力度的强化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政策风险。举例来说,2011年3月银监会与保监会联合《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了规范。在监管政策的影响下,2011年银保业务受到极大冲击,业务量显著下滑,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12年。
(四)资金流失风险
尽管客户购买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的资产仍计算在客户银行总资产中,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已通过银行划转到各合作机构账户。与银行存款相比,客户的这部分资金不再在银行体内循环,而转至银行体外,这就产生了资金流失的风险。银行在经营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通过协议约定、完善流程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资金流失的风险。但尽管如此,这部分资金流转的过程仍然不是闭合的,仍存在资金流失的漏洞。
(五)误导销售风险
零售银行业务的销售主体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经理(以下简称个金客户经理),他们肩负着为名下存量客户及网点流量客户提供个人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职责。随着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丰富,个金客户经理需要掌握的产品信息、金融知识不断膨胀,更新频率也日益加快。因此,对于一些复杂产品,如保险、股票基金、收藏贵金属等,个金客户经理接受的培训时间与培训内容无法使他们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在向客户进行产品介绍时往往只能突出产品亮点,而对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合约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解释无法一一讲解清楚,由此可能导致误导销售。
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银行具备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天然优势,这一业务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和启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国内银行目前的主要利润来源息差收入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中间业务收入最终将取代息差收入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从目前的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来看,基金、证券集合理财、保险、贵金属等业务收入构成了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代销业务除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外还能丰富零售银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同时对其他业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协同效应。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重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抢占业务发展先机,刻不容缓。
如何充分发挥银行优势,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降低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实现综合收益最大化,是目前银行业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深化合作模式,降低信誉风险与资金流失风险
在“松散模式”下,多数银行与合作机构的合作是基于阶段性协议的多对多合作。这造成三个显著的后果:一是合作行为短期化,合作机构为追求短期销量最大化委托多家银行同时销售同款产品,银行间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合作层次多停留在产品销售阶段,产品研发、产品追踪、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化;三是由于利益诉求不同,银行与合作机构在销售节奏和销售策略上很难达成一致。
“松散模式”使银行容易失去对销售策略、销售节奏的把控,客户被推荐不适合自身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同时又无法获得满意的后续产品服务,对银行的信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短期化、浅层次的合作使得合作机构没有动力协助银行做好资金回流工作,甚至有的合作机构会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引导客户将资金转出银行。因此,深化合作模式,将合作模式提升至“战略联盟模式”或“金融集团模式”,是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信誉风险和客户资金流失风险。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审慎引入合作机构,提高合作门槛,明确重点公司重点合作;二是提升合作层次,从单一的销售层面的合作扩展为联合开发产品、共同定位客户、联合宣传营销、统一销售策略、共同进行售后服务和到期兑付服务等覆盖整个产品流程的合作;三是从长远来看,可以尝试建立合作保证金制度,统一零售银行产品相关投诉的解决及赔付机制,采取有责投诉先行赔付,有效降低合作机构短期行为,维护银行信誉风险。
(二)创新销售模式,避免误导销售与激励不足
合作模式的提升解决的是信誉风险及资金流失风险这两项外部风险,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自上而下的推动。但这项业务发展最终还要落实于每一位银行基层销售人员,销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销售主体为个金客户经理,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个金客户经理既要服务客户又要背负所有个金产品的销售指标,管理部门很难要求个金客户经理细致掌握所有产品信息和风险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个金客户经理很容易出现“弃难从易”的行为,即倾向于销售风险小、结构简单、自己熟悉的产品,而对结构复杂、风险较高、销售流程繁杂的产品敬而远之。这一方面导致客户在本行资产结构单一、客户流失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客户经理没有挖掘和满足客户对复杂产品的需求,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最终该需求被其他行挖掘。此外,简单产品的手续费率一般要远低于风险较高、结构复杂的产品,因此造成资金占用大但收入增长缓慢。
1. 坚持“3细”原则。
所谓的“3细”原则也就是细研究,细分析,细思考,这是我支局员工通过日常工作的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首先对于要发展的过程指标我们自己要仔细的研究,研究懂,研究通,研究透,这样才能为客户更好的讲解和解决使用中的困难,从而留住客户,维护好客户;其次是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学会仔细的分析,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总结症结与经验,不断完善营销思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同时提升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素质和团队凝聚力;最后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仔细思考,思考客户需要什么,客户想要什么,通过这些思考学会抓住顾客的心里变化,从客户的角度去推荐,去发展,让客户更容易接受,更愿意选择。
2. 坚持“2高”原则
所谓的“2高”原则也就是,高目标,高开口率。首先每日晨会柜员自定目标,我们支局的柜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均高于局内今日应完成的目标数,形成你追我赶的局势,高目标才有更大的动力,柜员每日三次向过程指标负责人汇报已完成数量,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计划安排;其次是高开口率,开口是完成整个过程的前提,我们柜员通过办业务过程中的查询,通过聊天、案例列举等方法拉近与客户距离,确保对未加办的客户百分之百开口,并及时做好厅堂联动,确保开通激活说明无缝衔接。
3. 坚持服务至上原则
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良好的服务才是不断吸引客户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平时支局建设以及晨夕会向员工灌输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意识,让这种理念在员工意识里扎根,让优秀的服务成为一种习惯。用平时优质的服务,维护好客户,留住客户,让更多客户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帮客户养成来我支局办理业务的习惯,形成客户效应,构建起农村支局所特有的客户关系网,方便后期相关业务的发展与跟进。
总之,一项业务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分析,不断实践的的过程,更是一个大家和支局一起成长的过程,只要愿意付出,愿意努力,方法对了,所有的业务都会遍地开花,丰收硕果。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摘要: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外延业务,已被许多客户所接受,但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了解手机银行概念,明确手机银行优点,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策略对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减少银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手机银行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手机银行;因素;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2-02
一、手机银行业务的突出特点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发喜好便捷的生活方式,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延性业务便也应运而生。手机银行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性银行服务方式。它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由手机银行、短信中心和手机三端构成,用户在使用中利用手机独特的SIM卡中的菜单选择指令并加密发出,传递到短信中心后根据短信发送的地址进一步传递给银行系统。此刻,银行系统对短信内容进行初处理,将短信内容转化为主机系统格式,而银行主机系统则在处理完客户需短信都将反馈信息回传,并再次经由短信中心采用短信形式返回到用户手机上。
手机银行实现了金融机构与移动通信商之间的跨行业配合,是货币电子化和通信业务合作的代表成果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方便了众多人群,帮助人们更为便捷的处理日常事物,有效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手机银行拥有潜在的大量用户群
作为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拥有着一部手机。广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是产生手机银行业务的群众基础,而手机银行拥有这么广大的市场受众人群是其最为突出优点之一。
(二)手机银行快捷便利
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只需在家轻轻动几下手机就能够解决这种业务需求,对于客户来说快捷方便,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减少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手机银行安全性高
尽管有些人担心不法分子会利用手机短信来盗取自己的银行信息,但从整体来说,手机银行安全性比较高。现行的手机银行在安卓手机上采取APP软件形式,首先有第一重密码的保护,客户在手机端登陆手机银行,需要有登陆密码;其次,手机银行的使用是需通过客户SIM卡的绑定认证的,需提供向银行提交客户资料中的联系方式来进行业务处理。这种密码和SIM的双重保护,能有效地保证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安全性能。
(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其他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便捷化需要的发展,手机银行提供的业务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的取款、贷款等业务,同时有部分商业银行也提供代缴水电费业务、电话费、煤气费等其他业务,这些业务都极大地减少了客户时间耗费,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效率。
(五)手机银行具有及时性、时效性
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离不开它的及时性的特点,有些顾客喜欢炒汇,面对瞬息万变的汇率市场,拥有了能够及时买进卖出的手机银行无疑是如虎添翼。只需要通过手机查询需要买卖的外汇情况,明确价格之后进行挂单委托,同时利用手机银行查询业务来确保这项业务的顺利完成,这样就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外汇买卖,无疑提高了客户的操作效率。
(六)手机银行的全天候服务
手机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不管是查询账目信息、自由转账、汇款,还是缴纳水电费等其它费用,都能时刻服务,迅速反馈。
二、手机银行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发展因素
商业银行不同于投资银行和中央银行,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目的是营利。为更好获得更多收益,商业银行就需拉动顾客关注,而通过提供多样的服务类型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因此,出于增大自身收益的原因,商业银行选择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服务,这是手机银行业务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二,手机银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能减少客户在银行的排队时间,提高银行服务效率。第三,利用手机银行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成本。客户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减少了填写的单据、排号纸的各种消耗,大大减少了银行成本支出。第四,通过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代表之一。
(二)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极大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减少客户不必要的时间耗费等,但目前在手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手机银行业务不够完善。传统的资金管理、转账业务仍是主流,但这些业务不能够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第二,手机银行的服务不够完善。缺少安全保障系统和合理的安全宣传是手机银行服务的弱点,客户缺少对安全保障的认知,自然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半信半疑,这就导致手机银行使用并不普遍。第三,手机银行应用APP软件不稳定。尽管手机APP软件便捷,但依然存在客户端不稳定的问题,这是未来手机银行应该改革的方向之一。
三、手机银行发展的方向
实行手机银行业务保障了银行保质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为进一步发挥手机银行的重要作用,应该对手机银行进行以下5方面改革:
(一)简洁易懂性
手机银行是为给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能让客户明白使用是实行手机银行的基础。提供更为简单的操作方式,更为简洁的APP操作界面,能够给客户更好享受,增加客户使用频度,从而进行合理客户数量分流。
(二)附加功能性
单纯只考虑存款、取款等业务难以满足客户要求,这要求手机银行提供更便捷化的附加,扩大手机银行的服务范畴,类似提供基金与外汇的买卖、水电的代缴都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所需,从而提高客户的享受度。
(三)低费用性
手机银行能够较快传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目前使用中的低费用性。这种不需要或很少缴纳各种附加手续费的服务方式能快速吸引客户眼球,拉动客户关注度。因此,为更好推广手机银行的业务,保持低费用性是其要点之一。
(四)保证安全性
尽管目前手机银行拥有密码和SIM卡的双重保护,但是这种保证并不是一点风险都不存在,因此,通过与各大运营商共同合作开发出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建立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系统,才能保证客户资料安全、资金安全,才会更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维护系统
怎样使用手机银行,怎么应对资金风险等都是我们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常见问题,而建立起完善的手机银行维护系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教会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系统,及时应对资金安全问题等,是促使手机银行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客户用的放心,手机银行业务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六)加大开发力度
加大手机银行开发力度,建立稳定APP软件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的业务,保障其安全使用。
四、结语
我们了解了手机银行概念,明确了手机银行优点,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提供高效服务,减少成本,同时针对现在存在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地提出手机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手机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提供的外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加强对其手机银行拓展业务的深层挖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竞争为主要着眼点,走中国特色的商业手机银行发展之路,为客户带来更多便益。
参考文献:
[1] 吴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3(12):35-40.
[2] 林欣.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 庾力,陈继明,王.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4):55-60.
[4] 单钰.手机银行整合营销模式研究——以青岛某商业银行为例[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3.
一、个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我们建设银行从1988年开展个人银行业务以来,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个人银行存款持续增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为客户服务的各种金融产品也日益丰富,从以往简单的储蓄存款发展到目前的支付结算、贷款融资、综合理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们更需要的是对我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目前,我们的个人银行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在经营观念、市场研究水平、市场环境、产品管理和创新能力、营销水平、服务水平、科技应用水平、人力资源和考核制度上,与国外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国内的同业相比,与一些商业银行相比也有距离。当然,其中有些是属于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环境是外在的,与国情有关,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内在的差距是可以着手解决的,所以,我行要认真分析差距,思考产生差距的问题所在,找准管理与发展的突破口,制订对策,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尽快缩小这些差距,把我行的个人银行业务做大、做强。
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近年来,我行在基层行推行“二部一室”改革,忽视了在基层行个人银行业务管理队伍的建立,而这种个人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和队伍的建立在目前来说又是必要的。二级分行的个银部直接面对基层行的网点不切合实际,个人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和队伍就承担着基层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日常管理和指导的任务。而在目前,在基层行个人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和队伍建立工作的苍白和薄弱在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为:对个银市场竞争态势的反映不够迅速,产品营销和推广不力,业务指导不及时,信息的上传下达线路不畅。
2.目前我行对个人客户的营销手段还处于浅水平、低层次阶段。比如,不知道营销给谁(找不到目标客户),不知道谁去营销(营销职能定位不清晰),不知道怎么营销(营销变成了推销)等。营销手段严重不足,前台柜员精力集中在交易操作上无暇宣传我行的产品。
3.个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也需要全方位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我们存在的差距表现在:一是对客户细分不够,不能提供差异化服务;二是不能紧跟市场,创新产品;三是前台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培训不够,急需提高业务素质;四是加大对基层行的科技投入,硬件设施建设;五是改变对服务的监督检查方式,现在,我们对服务的检查还采用成立检查组的方式,按季或按月抽查,一般收效不大。
4.基础管理还较薄弱,在某些环节还存在风险点。
三、个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这种状况下,如何实现个银存款的高速增长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细分客户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状态,不能深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始终对客户实行无差别的服务策略,不能够抓住真正的赢利客户。银行的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挖掘系统进行信息分析,甚至连同一客户的不同账户也无从辨别,更不用说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了。银行的各种数据不能有效结合,形成很多“信息孤岛”,使金融机构很难将各种各样的客户信息统一起来。由于无法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领导决策层很难清楚地掌握银行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运作情况,也不能有效地提供决策帮助。国外银行解决这个问题,依赖的是客户分析和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价值管理等科学方法,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而国内银行一直为这类问题所困扰。我们要做的,首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再按照自身特点细分客户,然后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服务。由于个人信息量大,信息分散,所以必须采用高科技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紧跟市场,坚持创新发展,重视产品管理
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银行惟有随时做出应对措施方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否则,今天的优势,明天就要失去。为此,必须注重市场研究和分析,要洞察客户的需求、竞争对手的动态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而且不能就市场看市场,要用经济的眼光看问题;同时,分析市场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紧跟市场不代表做市场的追随者,而是要注重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具有竞争力,因此在银行内部要设立创新部门,如市场开发部等,着力于创新研究、产品设计、营销推广。
银行产品较多,必须做好有效管理。银行产品管理主要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人员培训、反馈改进等。如果每个产品都得到有效的管理,不仅产品会逐步完善,销售也会大大提高。在产品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之产品必须有市场需求;(2)对银行能产生效益;(3)银行对产品的风险能够加以控制;(4)有充足合格的专业人员开展推销工作;(5)有关产品的电子化能够得到IT部门的支持等。这些都是设计新产品之必要条件。另外,要做好与同业、相关行业的联盟,特别是与证券、保险、会计师事物所、律师楼等的联盟。因为金融产品跨行业的特点很明显,客户在做投资时,往往要在多个行业之间奔走。如股票买卖时需要银行资金、证券账户;股票质押时(现在只允许法人股)需要律师;客户投资企业时,银行往往需要借助会计师事物所的协助。这都要求银行起到中介作用,将这些客户需要环联起来,通过优势互补,提供整合产品,实现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3.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业务自动化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是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依靠高科技开展个人银行业务,才能降低业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目前,我行个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众多,且电子化水平不高,已经投产的计算机系统效率不高,这都成为阻碍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大量采用的电子银行设备和软件,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省时、准确地提供优质服务,舒缓人手,改善银行形象,扩大客户网络和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捷径。如果仍然以现在的模式来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将很难达到盈亏平衡。因此,技术进步是国内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对此,我们一定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个人银行业务的科技含量;要进行富有前瞻性、超前性的新产品、新业务开发;要千方百计提高现有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网络通畅率;增加自助服务设备数量,合理布局,并逐步开发、增添新的服务功能;注重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发展必须采用第四代产品,提供一站式理财服务。
对一些科技设备我们还要动脑筋充分利用其功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例如:在对数字监控设备的利用上,我们除用其防范风险,做好“三防一保”工作的基础上,还能利用其建立科学监督的体系,使其为文明规范服务工作服务,对前台柜员的服务让事实说话,改变检查方式,使文明规范服务工作的监督方式更有力、更有效、更公正。从而强力推进我行的文明规范服务标准,使我行的窗口形象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飞跃。
4.营销是发展之保证
实现个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也要注重营销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在营销上,一定要根据不同产品特点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如客户经理直销、类别营销、网络营销、电话销售、整合行销等;要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确定采用一对一营销还是一对多营销,这些都决定宣传投向和媒体选择;要做好全辖联动、品牌营销工作,以及将营销工作与产品特点、客户群紧密相联,做好特色产品的营销工作;要转换分行职能,将分行的结算中心、服务中心功能转化为销售中心功能。
5.完善渠道建设,建立服务网络
如果客户购买了银行产品,却发现道路很难走,这等于是赶走客户,前功尽弃。渠道建设属于基础性工作,必须下功夫。为此,必须在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自助式服务终端、多媒体服务终端、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系统、银证转账/银证通等方面逐步完善,做到系统稳定、响应快速、功能完备。
6.大力培养和储备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提高个人银行业务的管理及运作水平
培养大批具有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人才,是个人银行业务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快,但专业人才比较少,因此必须做好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加大对前台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个人银行业务管理和经营人才队伍和客户经理队伍,以期提高自身个人银行业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7.重视监管,防范风险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前言
随着 web2.0 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全球化的高度结合, 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国内电子银行已初具规模,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使金融服务领域得到延伸和扩展,还使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在与传统柜面服务相比,对客户和银行双方来说,均大大节约了时空成本,达到双赢效果。但是,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需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那么,如何加快我国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电子银行也称虚拟银行、网络银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美国第一家网络安全银行(SFNB)成立之后,美国的电子银行业务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其客户规模、交易量等均远远地超过传统银行业务。截至 2010 年,美国有近 80%的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据艾瑞咨询近期的《2012-2013 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 年网上银行直接支付在中国网民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使用和最常使用的用户比例分别为 78.1%和 41.3%;在艾瑞咨询于今年 4 月 8 日的中国《2012-2013 年电子银行用户调研报告简版》中显示,76.9%的用户使用过网银,其中,25-35岁的网银及手机银行用户占比已超过 50%。可见,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颇为乐观。
国内各大银行则从 1996 年开始投入网络银行的开发,目前,我国各种性质的银行均开通了相应的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据中国证券时报网2013年2月7日报道,2012 年我国网银用户达到 4.89 亿,我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已突破 900 万亿。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还大大地节约了服务成本。从快速增长的交易额和客户数量来看,电子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将会很大。因而,研究当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随着全球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到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水平以及效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也要实行蓝海战略,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其次,电子银行业务为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电子银行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的“中介”,电子银行主要负责货币资金的支付和清算工作。如果没有电子银行业务,一切电子商务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网上淘宝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电子银行业务为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电子银行业务中的电子货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的形式存在,它也是信用消费的有效途径。同时它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电子货币还减少了现金流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便于网上支付和消费,降低支付成本。
最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银行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客户详细数据,利用相关数据抓取工具,来进行实时分析客户对电子银行的使用偏好等等,及时作出相应战略调整,这将有利于建构适合客户需求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
三、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国内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银行机构设置不甚合理,人员配备与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次,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并不高,客户满意度较低。同时,各电子银行的产品品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且缺乏特色产品,核心竞争力比较欠缺,创新能力不强。 再次,银行内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从近些年媒体报道的各类与银行有关的金融案件来看,银行内部金融透明度低、监督制度不健全才使暗箱操作、违规违法操作有机可乘。最后,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各银行竞争激烈,加之外资银行的强劲挺入,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等,资金实力雄厚,跨国经营经验丰富,对国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电子银行来说,挑战巨大。
(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1.网络经济市场需求不足,交易规模小、效益差。目前,由于大部分客户在网络上进行交易的习惯尚未形成,电子银行客户难以形成规模,客户体验满意度不高。 另外,在流程设计上还是以银行为主,电子银行产品缺乏人性化和体系化,客户难以理解掌握,使用起来不方便,导致客户流失,业务拓展难。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电子银行产品种类不丰富,以电子银行为主要营销渠道的创新型产品较少。在如今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果没有创新型、品牌化的产品作为电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即便是开发再多的营销渠道也无法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3.电子银行的营销手段和渠道比较单一,目前,电子银行的营销大多是传统柜面业务的复制,尚未有效发挥电子银行快捷支付、理财方便等的作用。尤其是对各种理财产品的分层营销做得不够,在对银行的中高端客户和对公客户的业务营销方面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4.电子银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各种产品的流程开发设计、业务管理与网络的新特点不相一致,也没有量身定制的适合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电子银行的流程设计还是以银行传统柜面业务为主,缺乏根据电子渠道特点进行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1.开发以电子银行为主要营销渠道的产品及服务。根据艾瑞咨询的相关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未来,电子银行将作为最大的营销渠道,因此加大力度开发设计适合电子银行管理应用系统。同时,还要根据互联网特性,以电子银行为首选平台展开创新,研发适合的金融服务或产品且只在电子银行渠道进行相关部署,从而将电子渠道作为重要的产品销售及客户服务渠道。
2.建立健全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机制。在进行相关电子银行产品及服务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也要加强银行内部监督管理,从相关经济案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关键风险点加强风险管理。通过风险检查、营运稽核、操作风险自评估、积分管理及违规失职行为管理等,降低内部操作风险,从而保障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
3.实行电子银行产品品牌化,拓宽客户发展渠道,加快营销方式转变 如今,是品牌化的时代,电子银行的发展也不例外。打造个性鲜明的差异化的品牌产品,使电子银行跳出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红海”的新思路。同时,加大网络营销的宣传力度,将中青年网民这一潜在客户群变为电子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为银行开辟获取客户的新途径。另外,还要通过加强与交互性网站的合作,利用时下流行的微博等交互性方式与客户建立联系,由专人进行实时交流沟通,以此增加与客户间的粘合度。
4.建构科学的电子银行发展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电子银行也要“登高望远”,首先要有与之发展相符的新的制度保障,否则一切皆为纸上谈兵。管理层要更多地看到长远发展,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制定新的工作发展方向,建立与新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除此以外,加快建设电子银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电子银行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
5.建立健全与电子银行业务相匹配的考评机制。目前,国内银行对电子银行产品的考核不太科学,由于电子银行的营销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全行的综合营销中,使得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性、营销积极性不高。在考核指标设置上,重视对数量指标的考核,而忽略了对使用率等质量指标的考核。因此建立一套与电子银行业务相匹配的考核机制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论证,且不能盲目地人云亦云。
参考文献:
1.蔡光文著.电子银行如何加快渠道业务分流[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5).
关键词:电子银行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一、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方式或渠道,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ATM、POS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电子银行家族成员包括自助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
自助银行以ATM、CRS、DCD及POS机为主,体现在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和操作机器设备进行自我服务。这种服务方式1972年3月起源于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顾客已经可以在自助银行的各种终端设备上,享受到几乎与柜台业务完全一样的一整套银行服务。
家庭银行以电话银行为主体。基于设施的不同,家庭银行可大体分为电话银行、视频终端家庭银行等形式,目前以电话银行(TelephoneBanking)为主。家庭银行(HomeBanking)服务使得客户在家里便能办理各种业务,其服务大都具有灵活方便、反应快捷等优点,因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益。
企业银行企业银行(CorporationBank)服务,使得银行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位于企业办公室的计算机(主要是PC,PC银行故此得名)、电话等处理终端,通过专用网络连接到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客户可以通过操作设备发出各种指令。但从未来趋势看,PC银行将被Internet银行取代。
网上银行以Internet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逐渐普及。以Internet为服务发送渠道,用户通过访问银行网站,就可获得各种银行产品与服务。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个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出现之后,网络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手机银行以手机为基础,也称移动银行。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以手机为主的各种移动设备,使客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提供了手机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如下特点:
(1)“3A”式服务(3A=Anytime+Anywhere+Anyway)。全天候(Anytime)电子银行全天候24小时连续运行,对其使用可以不分昼夜,摆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银行的使用同样可以不受全球时区的限制。在任意地方获得(Anywhere)只要拥有合适的工具(电话、电脑、手机、ATM等),客户所处的地域就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银行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访问自己的开户银行。多种方式提供(Anyway)客户将不仅仅通过银行柜台才能办理银行业务,而是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TM、电话等多种方式享受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
(2)以人为本的服务。电子银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尤其体现在网上银行。它不仅可以同传统银行一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个人情况单独设计。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服务使用界面的个性化,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页面内容和色彩等等。通过电子银行,银行还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并获取反馈意见,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电话调查、ATM提示等,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增进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
(3)综合性的服务。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全面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可以了解银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证券信息、保险信息等等。随着银行业分业经营界限的慢慢打破,这种综合功能将越来越强大,银行客户通过电子银行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不再是梦想。
(4)高度程序化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提供的面对面客户服务相比,电子银行能应对的业务复杂程度显然有限。一般而言,电子银行常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的优势,低成本地提供程序化的、可以自动完成的常规业务,如信息查询、转账服务、修改密码等。而高附加值的、非程序化的企业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在网下通过客户经理开展。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是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现状。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和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已开始转向网上支付和电子转账等方面的中间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
90年代起,银行卡、ATM、POS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应用,国内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开始萌芽。交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建以来,以电子科技手段为先导,进行品牌塑造,赢得了消费者,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率先推出的自助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之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各种电子理财产品的推出,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为例,在隆重推出神通卡、神通网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提供的代收话费、电费、收视费等收付功能,以及提醒服务业务,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肯定。工商银行于1997年12月在互联网上开办了自己的网站,是最早推出网上服务的国内银行之一,并率先在国内同业中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打造了"金融e通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电子银行整体品牌。该行2004年底已拥有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底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389万户,交易额1019亿元;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68705户,交易额32937亿元。
有关人士分析,到2005年底,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户。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市场策略,推出理财新品。如招商银行,2005年初推出了理财新品“财富账户”,随后在今年的4月,同广东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都以创新姿态加入金融产品的市场大战之中。中国工商银行继“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后,又推出个人网银业务金融@家,为客户提供帐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大类60余项服务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业务指数已占到整个业务量的25%,就是说,100笔业务中有25笔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渠道进行交易的。起步更晚的招商银行,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五大产品系列为主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在国内商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揭示了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共存的价值所在,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各商业银行所预计的目标和效果,电子银行的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较小、客户使用的满意度不高、实际使用率偏低等等,而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以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细分不够严谨、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2、系统性能尚待优化,产品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真正的产品创新远未涉及,创新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还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需要。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不能办理分行的一些特色业务(代缴费、外汇宝等);同时,比之于网上银行来讲,电话银行业务由于缺乏可视性,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繁琐,表现为语音报读菜单冗长,16~19位的账号输入时间过长,造成客户不必要的话费浪费,影响了客户使用该产品的热情。而网上银行虽具直观性,但操作计算机本身就要求客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Internet知识,由于天津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练使电脑的客户人数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操作过程中需客户输入的内容偏多,客户感觉不方便,自然就降低了使用热情,致使部分客户与电话银行渐行渐远。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4、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要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超级秘书网
2、加强领导管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加强客户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3、优化系统结构,完善产品功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益普遍不甚明显,创新特色不显著,与国内先进行相比,不能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外的全部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宣传口径
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宣传中,应以网上银行为宣传重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渠道的交叉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产品的集中宣传等手段,形成本行电子银行产品广告系列,不断扩大本行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本行的品牌产品。
5、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际活跃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其重要利润来源。国际活跃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为成熟,总结其成功模式和发展经验,对我国银行业私人银行业务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瑞银集团: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旗舰
瑞士银行集团(UBS)私人银行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私人银行,同时也是传统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代表。经过近150年的发展,瑞银集团私人银行已逐步形成世界领先的运作模式,创造了比标准的零售和消费金融产品更有吸引力的收益,为瑞银集团带来了丰厚利润。
第一,差异化的财富管理战略。瑞银集团财富管理战略(图1)专注于在选定领域内以超过平均水平的增长,确保全球领先的地位。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现代化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不同,以投资银行业务经营为基础的瑞银集团,并未“指望”成为“国际金融超市”,而是将私人财富管理业务作为其理财业务发展的核心,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全球的高端客户和富裕人群。瑞银集团财富管理的基本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真正理解客户,给现存客户以高度的满足感,让客户获得最好的体验,并立足于在成熟的市场中谋求效率、在增长中的市场谋求成长、有选择性地选取启动项目。
第二,One Firm 财富管理模式。与通过建立各自为政的业务单元来发展财富管理的方式不同,瑞银集团的财富管理模式采用“整个企业(One Firm)”模式(图2),即将整个集团整合为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线,并集中统一中后台支持,整合的业务模式要比各自为政的业务单元更能创造价值。通过One Firm模式,客户无论在伦敦,还是纽约,无论背后是哪个部门支撑其需要的服务,客户都能及时、高效、快捷地获得“整齐划一”的服务。
One Firm模式的优点在于:
成功地在财富管理部门与集团其他部门之间搭建起良好的内部伙伴关系,通过客户介绍、产品交换、业务配送服务实现跨区销售,撬动和放大智力资本,促使私人银行业务优势得到巩固和发展,大幅度提高瑞银集团的收入。例如,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帮助瑞银成功地获取了财富管理客户对结构金融产品和替资产品的需求信息,2004年,私人客户投资于替资和结构产品的资产从250亿瑞士法郎增加到了910亿瑞士法郎,增长2.64倍。
足以支撑瑞银在新的地域开展业务,使瑞银从证券经纪商快速向无可匹敌的财富管理人转变。例如,瑞银集团在瑞士商业银行业务单元中形成的可靠的借贷实践和国库券业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003年在犹他州成立的UBS Bank USA(瑞银美国分部),业务发展极为迅速,成为美国前50家大银行中的一员。
在对客户升降级管理方面,不涉及财富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利益冲突。瑞银注重客户感受,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障,特殊情况下由高层介入完成客户升降级的平滑过渡。例如,当零售银行的客户符合私人银行客户标准时,零售银行会主动将客户推荐给私人银行部,而当客户不再满足私人银行业务标准时,则由私人银行介绍给零售银行,在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间没有利益的再分配。对客户而言,升级意味着可以得到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降级意味着从高端客户群中的低端客户成为低端客户群中的高端客户,受关注程度发生改变。
帮助消除了大量冗余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和控制。一个成功的例证就是瑞银集团的中心型国库券流程,确保瑞银集团内部的现金流在通过一个出口进入货币市场之前,能够集中在一起获取利润。
第三,专业的财富管理精英团队。瑞银集团私人银行通过专家顾问间的相互协作,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方案,进而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的个性化投资分配。瑞银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团队可分为客户经理团队、财富经理团队、专家团队三个层面(图3)。
第一个层面,客户经理团队由客户经理主管、客户经理和客户经理助理组成,主要负责私人银行客户的日常维护,客户经理需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丰富的客户资源及相关从业经验等,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指标主要为客户净新增及收入贡献、客户满意度。客户经理收入包括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其中绩效工资占比过半。
第二个层面,财富经理团队负责配合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要求财富经理具备投资、金融等专业教育背景及相关执业资格,如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KPI考核指标包括客户经理工作支持度(如见客户次数、参加客户沙龙次数等)、客户经理满意度、解决方案被采纳程度等。
第三个层面,专家团队主要为客户经理团队和财富经理团队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该团队的财富专家在税务、遗产、艺术品收藏等非金融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有较高的知名度,多采取外聘方式。
第四,客户细分基础上的优质客户关系管理。优质的客户关系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优质的客户关系管理使瑞银成功地保留了客户,瑞士境内的财富管理客户中,90%的主要客户关系保留在瑞银集团超过10年。更具价值的是,通过客户经理从现有客户那里获得推荐,成为瑞银获得财富管理客户的主要渠道,达到新增客户的37%,且远比从其他渠道获得客户的成本低,如图4所示。
首先,根据客户层次匹配对应的客户经理。瑞银集团对不同资产标准的客户进行了严格界定,资产金额在50万~200万瑞士法郎之间的为核心富裕客户,资产金额在200万~5000万瑞士法郎之间的为高净值客户,资产金额在5000万瑞士法郎以上的是关键客户。并根据客户层次匹配对应的客户经理,便于客户经理掌握该层次客户的共性,顺利开展日常业务维护。
其次,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客户和专家团队的沟通。瑞银集团专门设立四步工作流程并在全球统一执行:第一,了解客户需求,分析客户特征;第二,甄选最好的产品,设计出符合客户自身特点的投资方案;第三,与客户达成共识,确定最优投资策略;第四,投资人实际运作,及时向客户反馈信息及检测实施效果。通过执行该流程,客户经理可就客户需求及时与各领域的专家团队进行沟通,将专家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客户,最大程度地尊重客户的感受。
最后,重视服务细节,提高服务品质。瑞银集团设置了统一的私人银行服务标准,使得客户在世界各地都能享受到规范统一的高品质服务。如根据客户偏好不同设计风格各异的会议室,并配备专业设备方便客户沟通及决策。
第五,个性化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瑞银为了向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种类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图5),采取了“开放产品模式”,其产品既可以来自于集团内部各部门,又可以来自于第三方供应商。瑞银财富管理产品体系涵盖了投资、资产组合管理、财务规划、全球资产托管、不动产咨询管理、关键俱乐部、艺术品投资等服务,通过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积累、保护和转移全过程。
在丰富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基础上,瑞银建立了更加模块化的投资平台(图6),根据不同客户的财富水平进行管理,以人性化的尺度细分客户、细分产品供给。
花旗银行:久负盛名的私人银行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始终是花旗的核心业务和特色业务。金融危机期间,私人银行业务是花旗的一股稳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分散风险的作用,业绩表现远远优于非私人银行业务,在市场状况最差的时候仍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盈利。2008年末,花旗私人银行利润为17.52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42.52%,而非私人银行利润-548.1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2312.25%。2010年花旗私人银行利润为20.04亿美元,与2009年基本持平,占集团总利润约20%。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组织体系变迁
2001年以来,花旗集团私人银行组织体系变迁(图7)及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脉络如下:
2001年,原花旗银行私人银行正式更名为花旗集团私人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花旗通过遍布30多个国家的近470名私人银行家和290名产品专家向客户提供个性化财富管理服务,包括来自资产管理群组的资产组合管理和投资建议服务、来自全球公司与投资银行群组的结构借贷及银行产品服务、来自于美邦的全套投资建议。
2004年,花旗成立全球财富管理部,全球财富管理部由美邦全球股票研究部、美邦全球私人客户集团和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三个具体部门组成,并拥有大量的顶级全球财富管理经理。该部门向客户提供使用花旗集团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渠道,同时保持产品的开放式架构,充分发挥花旗集团的整体力量与资源,推出全面的投资组合管理、投资顾问服务和一系列结构性贷款及银行服务。
2005年,花旗集团宣布出售大部分资产管理业务,用以交换Legg Mason的私人客户经纪业务,由此获得了一支1400人的咨询顾问队伍,包括500名私人银行家,使其在美林之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咨询顾问力量。这一交易从根本上改变了花旗的游戏规则,就是致力于为客户解决问题,并寻找市场上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不再从事向客户推销产品的业务。
2009年,花旗集团宣布重大重组计划,依照“好银行、坏银行”发展战略,把集团拆分为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两家公司,并计划最终将非核心业务全部剥离出去,将业务范围收缩至两个领域――大型公司客户的批发银行业务以及面向全球选定市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花旗公司将主营遍布全球的优势商业银行服务,也即花旗今后发展的核心业务,其中为高端个人客户服务的私人银行是其四大核心业务之一。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发展战略
第一,花旗集团对财富管理行业转变的判断。花旗集团对财富管理行业的变化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财富管理行业的战略重点已经从重在自身产品服务的提供和销售,转向强调信任的顾问角色,并提供更宽泛的增值性解决方案。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在内部产生出来,非传统投资、构造型产品、咨询服务等则可能从第三方获得,开放式产品结构将是未来趋势。如图8所示。
第二,花旗集团私人银行发展战略。花旗集团在对财富管理行业变化的具体分析判断基础上,立足于整个集团的资源和能力,提出了私人银行发展战略,如图9所示。
第三,花旗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与关键指标。如图10所示,花旗私人银行趋向于发展以团队为基础的客户服务方式,客户经理是由产品和其他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专业团队的一部分,且尽量从整个机构调配恰当的专业知识与资源,更专注于面向客户的活动。以团队为基础的客户覆盖模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集团其他部分的资源,有助于客户关系的制度化,减少银行对单个客户经理的依赖程度。成功的私人银行家都保有持续性的客户关系,而不是仅在客户获得阶段或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与客户联系。
花旗集团私人银行数据(2004年)显示:每个客户经理管理的平均客户数目为47个,而每个客户平均代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710万美元,每个高端客户的平均收入达到7.06万美元。每个客户经理平均由7名支持性员工支持,在支持性员工中,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大致相等。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实行激励计划来分配销售目标,利用利润百分比作为提升销售量的激励工具,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采取“基本工资+奖金”模式,私人银行家薪酬总额占私人银行收入的6%。
第四,花旗私人银行市场竞争策略。花旗在私人银行业务市场上,最先采取的是“差异化策略”,坚持高品质的服务,产品价格较同业为高,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渐趋激烈,银行获利空间日益减小,这就使得花旗开始转变其市场策略,通过银行再造、启用网络银行等措施降低成本,通过购并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即采用“成本领导策略”。现在花旗的发展策略已经转变为“集中化策略”,即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以高效率的组织流程,实施并购和联盟,较以往为低的产品价格提供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质金融服务。如图11所示。
细分市场。花旗银行对目标客户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审视自身条件和资源,将重点目标客户群锁定在富裕且高价值的客户。例如,在新兴市场锁定的客户群为富裕阶层、高价值且年轻勇于尝试新的服务方式的客户,利用他们年轻、正在积累财富、愿意尝试新科技、愿意使用信用额度的特征,以扩展市场。花旗银行建立了客户数据库管理系统――Citibase,其中包括客户的详细分类和潜在客户的名单、地址及其他重要信息。
流程再造。花旗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来整合业务部门,重组生产流程,从而节约成本,使生产、销售金融产品的过程更为流畅。花旗银行的流程再造主要是围绕两大原则进行。一是资源共享、人员整合。如消费金融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进行部门整合、员工轮岗之后,消费金融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两部门的营业收入与毛利率均有明显的改善:全球消费金融的毛收入由57亿美元增至60亿美元,毛利率由28%提高到了29%,资产收益率(ROA)由0.87%提高至0.89%;私人银行毛收入由9.29亿美元增加到11亿美元,毛利率由33%提高到35%,ROA由1.67%提高至2.06%。二是集中作业。花旗银行利用先进的数字化科技来处理全球事务,通过一些全球性的区域处理中心来处理标准化的程序,有效地降低传输过程中的失误,减少重复投资,并以标准化、集中化的方式大幅度降低成本,有效弥补了花旗银行产品价格比同业贵的市场竞争弱势。
并购联盟。花旗银行的目标是成为可以一次提供存贷、投资、资产管理与保险服务给个人客户的“one-stop-shop”。而联盟策略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占领新的市场,可以快速地实现自身不具有的优势。因此,花旗银行经常采取并购或是联盟的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或相关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并购或联盟的步骤首先是确定目的,一般以分享资源、快速进入或扩大市场为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联盟对象,选择在目标领域比较专业、比较成熟的企业,或者是和自身有着互补、不重叠的资源优势的企业。最后选择联盟制度,花旗银行会根据联盟对象是否与自身的核心业务紧密联系等标准,判断采用何种联盟制度――策略联盟还是并购。
对我国的启示
瑞银、花旗高层从战略、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方面高度重视私人银行业务,成立独立的私人银行机构,并想方设法使其他业务部门支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寻求以统一的方式来组织和进行全球业务,取得了在成本和收入方面的协同效应。国际活跃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经验带给我国银行业如下启示。
第一,建立有效的客户推荐与业务协同模式。私人银行客户有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高、人文金融色彩浓等特点,决定了私人银行在组织体系的构建上,必须是一个整体的金融服务提供商而非单一的产品销售部门。能否在集团内部建立有效的客户推荐与业务协同系统,包括激励机制和跨越不同行业的核心业绩指标等体系,是私人银行独立运作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探索,瑞银、花旗形成了一套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相对合理的私人银行同集团其它业务模块的合作模式。例如,汇丰个人理财客户群和工商业务客户群向私人银行转移客户,环球银行和资本市场部向私人银行提品。私人银行与其他业务模块的协同扩展了客户群,增强了产品供应能力,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
第二,采用综合细分标准对客户进行多维度细分。客户细分在建立客户忠诚度、识别潜在客户、判断提品服务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客户进行多维度细分,私人银行能够向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客户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潜在的客户群体。瑞银、花旗一般采用综合细分标准,除了考虑客户的财富水平和财富来源之外,往往还结合了客户具体的生活方式,综合职业、财富来源、生命阶段和风险偏好等因素将客户细分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专业人士、文体明星人士、财富继承者等,并针对目标客户群确定准确的价值定位。
第三,通过“开放式产品架构”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私人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财富管理,而财富管理集合了从传统的信托、基金到结构性产品、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瑞银、花旗通过构建开放式产品架构,向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全方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从集团内部的其他机构获取产品和服务,在成本、收入及客户认可度方面取得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从客户需求及分散投资风险出发,从外部采购产品和服务,使客户享受到更多专业机构提供的投资产品及服务,享受到每种资产类别的顶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例如,花旗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基金管理、信托服务、结构性贷款等顶级财富管理产品,以及独特的家庭咨询、艺术品咨询和谈判与融资服务,这些特别服务使花旗成为全球领先的私人咨询顾问。
第四,规范咨询流程,设计并实施个性化解决方案。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设计依赖于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客户服务流程的规范化运作。瑞银、花旗都拥有大量顶级的专业理财师,这些理财师在投资产品的运作模式、财富分析、风险防范、统筹规划等专业技能上下苦功,扮演“客户信任的顾问角色”,能够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出谋划策,而不是单纯地推销银行自身的产品。从服务流程的规范化运作看,两大银行都设计了结构清晰的咨询流程,帮助客户在每一步骤实现资产增值,让客户有一种始终如一、内容广泛的咨询体验。咨询流程包括理财顾问投入时间深入剖析和把握客户需求、为客户设计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投资方案、与客户就投资方案的内容达成一致、向客户提供内容翔实的投资监控情况和评估四个步骤。
[关键词]网上银行营销策略对策
网上银行(internetbanking)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1995年10月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BN)在美国诞生。1997年初,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尝试网上银行业务,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先后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技术基础,使其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良传统的银行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还产生了诸如银证合一、存折炒股、在线支付等新业务,并且其创新的空间还很巨大。同时,网上银行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银行业无法或不便涉及的领域,其信息容量惊人,且灵活、便捷,正被人们迅速接受。可以预料,传统银行业支撑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成长,网上银行也将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及时、有效地在网上银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关系到能否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市场份额,也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结构。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找准网上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效益,已经成为我国银行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半年新增4300万,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7×24小时汇款、缴费站、网上外汇、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黄金、网上期货、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的个人网上银行。截至年11月,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达384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94.9万户,电子银行交易额达到9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曾经在05年12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要在未来四年内,把工行40%的业务转移到网上银行,十年内可能将把70%的银行业务转移到网络渠道。
二、我国网上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品匮乏。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没有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还是为企业销售网络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除业务品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只是传统业务在网络银行的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2.安全问题。自年,社会上开始出现假冒银行网站,利用木马病毒或者通过欺诈手段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根据对网上银行的调查,以全国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为样本空间,对现有客户、潜在客户和不可能客户均进行统计,有50%~70%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不安全,这与互联网的一些调查结果相吻合。互联网网民最反感的问题也集中在安全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十个问题中涉及安全的有五条,网络病毒、入侵、网络陷阱、隐私泄漏等。所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成为网上银行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就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3.品牌形象问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先拥有占市场优势的品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各个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是孤立的,彼此互不相连,各自推广自己的网站,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建立。银行系统内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最佳效果。
4.网上支付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对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网上支付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再到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在电子银行交易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支付手段,电子银行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终通过支付手段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支付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也较少。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使用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储蓄卡、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然而在多种方式中,货到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我国许多人宁愿采取成本较高的货到付款方式,也不愿采取信用卡网上支行的方式。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产品的新体系。
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产品创新规划体系。客户是银行业竞争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是我们产品创新的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前做好系统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论证,分析工作,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了解客户心目中喜欢的电子银行模式和使用方式。同时,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客户需求调查,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对于已经投产的创新产品要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高度重视收集客户信息,了解新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并计算出该产品所占的市场价额,实现的经济效益等,从而提出修改意见,使产品的可行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地完善,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创新效率。明确各部门在产品创新中的关系,严格规定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时间,将每一产品的开发进行量化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创新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将所负责的产品创新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工作中有创新思路且收效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电子银行新产品的成功推广。
2.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
实际上,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3.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形成网上银行品牌优势。
据调查,购买网上银行服务的顾客消费心理多属理智型,只有消费者认同的网上银行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不仅是可观的无形资产,更是网上银行持续创造利润的来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较早的招商银行拥有“金葵花个人理财”、“点金企业理财”、“一网通”等知名网上银行服务品牌,工商银行则拥有“理财e站”企业网上现金服务平台、金融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平台等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网上银行客户和业务量。与之比较,其他银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网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下风。因此,我国网上银行应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塑造卓着的网银品牌形象,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并吸引潜在顾客,不断开拓市场。
4.对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
据调查,网上银行也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带来80%的网上银行业务和利润。因此,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定位应有针对性。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情况来看,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对各类客户提供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也分散了营销力量,难以形成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和增长点。因此,建议对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进行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对高创利的客户加强宣传和营销,并进行特别照顾,努力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忠诚度。在公司网银业务(B2B)方面,建议定位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优质上市公司及金融同业客户;在零售网银业务(B2C)方面,则定位于高端个人客户(白领、高收入、高学历群体)。
一、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决定了必须要转变营销理念,强化售后服务
(一)电子银行产品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售后服务。电子银行产品非一次性消费品,而类似于电话等电信产品,其硬件设施、网络投入以及系统开发属于一次性投入,能否为银行创造利润依赖于用户长期、广泛的使用。而且,客户能否长期使用某家银行的产品,决定于客户在使用过程中接受服务的满意程度,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必须提供长期的、持续的售后服务。根据《美国营销策略谋划》的研究结果:91%的顾客会避开服务质量低的公司,其中80%的顾客会另找其他方面差不多,但服务更好的企业,20%的人宁愿为此多花钱。另据美国客户事物办公室提供的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个满意的客户会把他的购买经历告诉至少12个人,在这12个人里面,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超过10个人表示一定会光临;平均每个不满意客户会把他不满意的购买经历告诉20个人以上,而且这些人都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恶劣的服务。可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赢得消费者的心,培养“永久顾客”,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长远发展多么重要。
(二)现代营销理念的成功典范促使银行要转变观念。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有一条服务理念:假如你的第一辆车是销售人员卖出去的,那么以后就是由售后服务人员卖出去的。我国的海尔集团也经历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理念转变,从而助推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确,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更加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所以,银行必须抛弃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导向的过时的营销理念,采取以客户为中心,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营销理念。通过完善、周到、优质的售后服务,培养用户忠诚度,稳定客户关系,并开拓新用户。
(三)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现状迫使银行应加紧行动。当前电子银行业务服务的客户满意度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1、员工培训工作不足,服务观念落后,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2、当前激励措施的重点还在产品卖出的数量上,对售后服务质量缺少明确的考核和激励指标。并且,激励措施缺少战略性和长效性。
3、售后服务渠道不畅,缺少专业化的售后服务团队,当前的售后服务人员一般由客户经理兼任,存在人员少兼职多、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售后服务的需要。
4、营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在营销过程中仍以卖出产品为目的,而不是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
二、改变银行售后服务现状的对策
怎样从根本上改变电子银行业务售后服务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效益。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员工培训,不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就服务本质来讲,客户从银行服务中得到的只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方便感,一种被尊重感,一种精神愉悦感。这种感觉和感受的形成,不仅来源于服务设施、服务环境,而且更来源于服务者本身,来源于服务者在与客户“接触活动”中所提供的超常的高于一般标准的服务。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服务者是否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娴熟的服务技能,更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而独特的服务理念,这是形成“精品服务”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十分注意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强化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员工树立现代服务观念,自觉掌握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将尽一切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宗旨。
(二)建立长效措施,激励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既然电子银行产品的特点决定了需要长期、持续的服务来赢得客户信赖和产生效益。那么,就要以战略思维制定相应的长效措施,以保证这种服务得以持续实现。就目前来看,激励措施重点还在卖出产品方面,众多营销活动还是以卖出产品为目的。这种措施和营销方式在产品发展的初期无可厚非,但是时至今日必须要考虑转变理念,而且也只有通过转变理念,才能使制定的各项措施有力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大家好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行贵金属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我们**行成立于**年,位与**市**街号,现有干部员工**人,下辖**部**室**支行和**个金融网点。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联社和各级监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流程设计、加强业务营销、提高竞争实力,各项指标全面优化,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指标。截至2014年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亿元,较去年年初增加**亿元,增幅**%,增量占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量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增幅**%,特别是在行领导及银监部门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贵金属和理财业务的发展尤为明显,贵金属业务实现收入**万元,理财业务收入收入**万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独占鳌头,我行此两项业务填补了苏中,苏北的空白。
二、密切合作,开展贵金属业务
开办贵金属业务,**等省市行启动较早,并且,经过运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我行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从寻找合作公司到实地考察,从向银监部门申请业务开办、报备到正式开通,于2014年10月26日正式开通。为了做好这项新业务,我们采取了四个步骤来启动和发展的。
一是寻找合作伙伴,老话说,生意好做,伙计难搭。由此可见,选择合作伙伴非常重要,经过综合条件比较,我们最终选定上海有金人家投资有限公司和国金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因为这两个企业信誉好、实力强、发展历史悠久、产品和品牌比较过硬。也就是说,我行贵金属业务,主要是代销上海有金人家投资有限公司和国金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各类金银币类产品、国产及进口投资金条、贵金属艺术品。二是材料准备,我们印制了大量的关于贵金属业务知识的宣传材料,在该业务开展前期,我行通过各支行网点LED显示屏24小时滚动介绍以及发放画册等方法向广大客户宣传该业务,同时,在金融网点门口设咨询台向过往群众广为散发,为贵金属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业务培训上,先后两次组织基层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邀请国内知名黄金公司的专业讲师对目前黄金市场的形势、国内黄金储备的现状、产品的介绍、营销的技巧等进行了专业的讲解,使广大干部职工对贵金属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组织会计主管、信贷员和部分前台柜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对贵金属交接、销售、价格公布、有关奖励及报表管理等进行了部署。四是销售模式上,为保证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我行制订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为保证贵金属业务稳健运行,防范操作风险,我行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办法、操作流程操作,确定销售价格,防范价格波动风险。制定了贵金属业务实施细则,明确了岗位分工与职责,规范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风险经过一段时间的拓展,截止2015年2月15日,我行销售了50多件共计100多万元贵金属
三、情系客户,当好参谋,不断拓展“汇富”理财业务
1、准确市场定位
基于总行“十大工程”的基调,我们本着“抢占市场、留住客户、服务支行”的理念,行长室要求我部在12月末前发行一期个人理财产品。在接到该项任务后,我部立马着手准备。9月到10月通过整理、学习从各家银行带回来的资料以及通过与行业内专业人士的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我行理财产品的体系;10月底,对科技部提出了理财产品的系统要求;11月底,系统初稿形成,通过各部门观摩讨论,拿出了系统的改进方案,同时理财产品名称确定为“汇富”。根据不同的产品匹配相应的客户,精准地确定市场定位。开展“理财大学堂”等活动,积极主动与客户沟通,扩大基础客户群。
2、强化部门协作
打破传统被动销售的模式,在证券市场震荡的过程中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相应的“汇富”产品,趁机积累一批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客户,从而弥补了我行客户群体老化、客户以保守稳健型为主导的结构性不足。12月5日与民生银行签订了资金托管合约。12月12日前系统测试成功。12月20日我行成功发行“汇富1期”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达1915.2万元。2015年1月20日发行“汇富2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10864.8万元。本月23日将发行“汇富3期”理财产品
3、业务发展方向
2015年,希望能过通过借鉴他行经验,结合我行实际情况,优化理财产品资金投资结构,从而衍生出我行新的业务品种,比如基金,信托产品等业务。
同时,产品定位创新:2014年理财产品销售的模式是面对全行客户,2015年在分析市场,结合公司部大客户系统,以及我部个人客户,对现有客户进行分类,从而来设计出不同的理财产品,服务不同的客户体。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财富管理 高净值客户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今天,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已不能支撑其发展壮大的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在金融监管的约束下、外部竞争的压力下,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通过金融创新推出适合于当前经济环境中的产品与服务,以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提升利润,增加竞争力。
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的新引擎。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2016年6月23日的报告《中国私人银行2016:逆势增长 全球配置》中指出私人银行业务收益率高,且拥有连接财富端和资产端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国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得益于发展早,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与成熟的框架。而国内商业银行虽然纷纷进军私人银行领域,在扩大业务规模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根据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前景设计有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如何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对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私人银行概述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
私人银行是公认的顶尖财富管理机构,但目前国际上关于私人银行业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银行业实践表明,私人银行业务面向高净值个人和家庭,以财富管理为核心,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投资组合管理、投资、家族信托等金融服务,子女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健康管理等非金融服务,涉及范围广、产品服务多样。
(二)私人银行业务特征
(1)定位于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准入条件很高,主要针对社会上的富裕人士,即那些高净值客户。因为私人银行业务强调服务的增值效果,因此,只有客户的资金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银行才能通过提供这种服务方式盈利,客户也能够承受相应的成本,从而产生的收入成本配比之后的净收益能够优于其他的资产管理方式。各银行通过对自身业务能力、业务范围和经营战略的考察,确定各自的目标客户群。因此,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的最低准入条件也不同,一般来说,最低要求为100万美元。
(2)专业与个性化的服务。通常来说,银行会为每一位开通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安排顾问专家,根据客户的财产状况、风险偏好、生活目标和预期的收益水平制定合适的财富管理计划,提供一系列的投资解决方案,包括现金、固定收益、股票和另类投资。因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会涉及到税务、保险、投资、不动产、动产、法律等各方面内容,因而对投资顾问的专业性要求极高。
(3)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私人银行业务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开展服务的,主要包括:投资管理服务,这是私人银行业务中最基础的服务,指客户在与银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按照约定的投资计划和目标,由银行选择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服务;信托服务,即在一个标准的信托契约下,客户委托银行按照信托人的要求代为经营和管理财产;税务规划,指通过最佳的税务形式尽可能的为客户减少税务负担;保险服务,银行可以为开通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
(4)低资本占用,利润高。私人银行业务核心是财富管理,因此投资时对银行自有资金要求较低,即使成本收入比很高,银行也能从中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而投资管理服务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比为70%―80% ,并且大部分的高净值客户都属于优质客户,有着很好的信誉,不用像零售业务一样需要计提坏账准备。据统计,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利润都高达35%,增速维持在12%―15%。
三、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一)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1)发展历史。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十六世纪的瑞士,与专门向贵族和富人阶级提供的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得益于工业革命,私人银行业务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得以发展,伦敦成为了国际贸易和个人财富中心。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私人银行业务在美国兴盛起来,以摩根和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银行开始为社会上的富裕人群管理巨额财富。
(2)发展现状。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有着极高的私密性,其市场规模具体有多大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结果。从社会高净值人士所拥有的财富总额来看,据管理咨询公司凯捷2016年的报告显示,全球财富增长4%至58.7万亿美元,亚太地区高净值人士的资产几近飙涨10%至17.4万亿美元,超过北美的16.6万亿美元,欧洲财富增长4.8%至13.6万亿美元。
从私人银行市场总规模来看,根据Scorpio Partnership的数据,2014 年末全球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达 20.6 万亿美元。全球top3私人银行管理资产总额超6万亿美元,top10私人银行市场份额占47%,top15拥有的市场份额达54%。
(二)国内私人银行发展概况和前景
(1)发展历程。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虽然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却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进入时间较晚。2005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的开业标志着外资私人银行正式进入中国。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的私人银行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业,由此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正式拉开帷幕。
(2)发展前景。私人银行业务进入国内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是未来银行的利润增长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内高净值人群增长迅速,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条件。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国内高净值人群正稳步增长。据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2016年6月的报告显示,预计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金融资产2015-2020年年均增速约为15%,高于同期预设6.5%的GDP增速及整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12%的增速。至2020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占比将达51%。预计到2020年底,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将自2015年的207万户增长到388万户,保持年均13%的增速。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净值客群市场之一。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收益率高,盈利水平有望提升。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整体业绩下滑,而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绩效在稳健上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两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2015年银行从私人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收入大幅上升至157亿元,涨幅约1倍,各大私人银行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2015年,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非利息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65.52%,占税前利润的5.87%,占营业收入的2.31%;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净收入为48.21亿元,同比增长31.97%,占税前利润6.42%,占营业收入2.4%。这些与花旗银行8%的占比相比较低,但增长迅速,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形势推动私人银行业务。2015年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波动剧烈。在这种经济形势的推动下,促使高净值人士更加理性、多元化投资。据统计,绝大多数高净值人士对2015年的投资收益较为满意。自2015年“811”汇改后,汇率的推进掀起了境外投资的热潮。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外收益率差距的扩大都使得高净值人士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这表明中国境外资产投资的热潮已经开启,为私人银行业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
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服务。据各家银行年报显示,各银行都在不断扩大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规模。截至2013年底,建行私人银行AUM较上年增长35.89%,中信、民生、平安和浦发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规模分别达50.82%、49.76%、49%和40%。但众多客户表示,私人银行业务缺乏专业的服务。与国外为客户定制服务相比,国内私人银行更多的是在卖产品。从国内银行业的实践来看,目前从事财富管理的客户经理大多是从传统储蓄业务和对公业务的转岗人员,对税务规划、信托服务鲜有涉及,他们的专业技能远不及客户对财富管理的要求。
(2)缺乏产品创新。受传统业务影响,我国银行提供的保值和交易产品较多,较少涉及增值产品。而私人银行业务强调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为客户带来增值效应。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既要有现金、固定收益等产品,还会有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等产品。投资的模式与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投资工具上,将会大大限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相比于国外而言,在房地产、税务、艺术品等方面的服务都较为缺乏,产品创新不够,不能为客户业务扩展提供有效的工具。
(3)缺乏细分的客户群体。虽然私人银行业务针对高净值人群,但面对1000万的客户和5000万以上的客户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服务准则。尤其是对高净值个人和高净值家庭,由于其财富水平与类型不同,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因此,不仅仅需要对客户财富水平进行细分,更重要的是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来细分客户群体,打造以财富规划为中心的,包括财富保护、财富传承的服务链。
(4)缺乏外部环境支持。首先,我国一直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虽然各金融机构都在探索混业经营,但并未形成规模效应,分业经营的框架仍难以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其次,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无法适应全球化的资产配置要求,受外汇管制等的影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再者,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存在一定风险。私人银行业务强调银行与客户的信任关系,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收入情况等才能定制适合的财富管理方案。
五、对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1)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商业银行在现有基础上,应该培养一批精通财富管理、资本市场交易、资本运作规则、保险、信托、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也可引进稀缺人才,短时间内提升服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顾问专家的客户关系不应该过多,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零售业务,给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具有长远性,每一顾问专家管理较少的客户可以保证服务的全面性。
(2)健全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会面临同商业银行类似的风险,且私人银行业务包含法律、税务等各方面内容,因此对防范风险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银行仍是分业经营模式,造成私人银行投资范围相对较窄,风险对冲的难度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运作进行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及时发现防范风险。
(3)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私人银行业务需要有一套安全高效的IT系统作为支撑,因此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发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服务手段,建立包括记载客户详细信息、交易记录、风险偏好等方面的系统。这样在满足客户私密性要求的情况下方便顾问专家进行跨区域的服务,能够大大加强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