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时间:2023-07-14 17: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1篇

【摘 要 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正 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 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自此,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形成了流派纷呈、见解各异的多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生态农业论”。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2.“效益型农业论”。该战略认为中国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发展效益型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既是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需要。

这一战略就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遵循经济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农牧结合论”。这一战略认为:为确保中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建立一个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4.“现代可持续集约农业论”。(注:程序认为中国应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那种“集约化持续农业”的提法,强调把“可持续的”约束条件作为根本特征,显然是不足取的。)该战略认为中国人多耕地少、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农村欠发达、多数地区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消费趋势,要求农业在有相应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选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道路。

上述生态农业战略、效益型农业战略、农牧结合战略、现代集约持续战略等,其核心实质都是要试图解决、回答如何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显然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二)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 农业经济学家虽然不像农业生态学家那样,能够直接敏锐地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选择,但是却尤为关注农业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更能从深层次揭示把握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目前,其关注的主要战略问题有:

1.粮食问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在《Who will feed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一书中,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也将大量移向非农产业部门,且化肥使用量已达报酬递减点,到2030年中国粮食将较目前水平减少20%,中国届时将进口3.69亿吨粮食,这将远超过国际粮食市场拥有的粮食资源,从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

Brown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关于21 世纪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悲观论与乐观论。

悲观论认为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要维持一定的粮食安全水平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这意味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则会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从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紧缺且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国家来说,追求100%的粮食自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应适度地部分进口粮食,利用人类共有资源最经济地实现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应采取“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战略方针。

乐观论认为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不但不会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威胁,更不会给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粮食造成威胁,技术进步是中国过去粮食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中国现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还将是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而科技发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投资政策。

2.制度问题。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传统战略转变为比较优势战略,作为产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发展政策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决定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性质或演变方向。只有依据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变革,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效率,才有可能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应实施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

3.技术问题。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历了绿色革命前时期、绿色革命时期、后绿色革命时期(Ⅰ)、后绿色革命时期(Ⅱ),应实施21世纪农业技术创新战略,即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强有力的创造发展体系和研究方法,确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研究领域,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构造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支持系统,加强农业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建设,是今后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4.农村问题。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一元化论”与“三元化论”。

一元化论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农民过剩,过剩的农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于农村工业化,应以农村工业化为重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迅速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元论认为中国农村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失衡加剧,失衡主要表现在时间顺序上的差异、变动速度上的差异、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应是“三化齐动”,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其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为目的,寻找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并以是否对农民有利作为评价有关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准则。

第2篇

摘 要 20世纪以来,企业的盈利意识逐渐觉醒并得到强化,但相关利益者权益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等却受到淡化,因此大多数企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权益受损、社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受创的基础上。西门子自成立169年以来,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一,连续18年荣登“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榜单。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西门子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引导企业制定科学的政策,从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 环境保护

一、利益相关者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通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发现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定位

1.利益相关者。所谓利益相关者,自愿地或非自愿地为一个公司的财富创造和经营活动做出贡献,并最终成为企业的潜在受益者或风险承担者的个体和团体。

2.利益要求与关注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力图使企业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目标,并合乎伦理地对待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使他们感到满意;与此同时,也希望企业是赢利的。

(二)利益相关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责任管理经济驱动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驱动。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与条件,同时进行认真的经济分析,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与企业的长期收益相一致。

三、西门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举措分析

西门子作为整合型技术企业的世界先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负责任地开展业务,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1.股东――公司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西门子公司正在努力在华建设一条产业价值链,其包涵了产品采购、设计、制造、销售和反馈的整个过程,这一完整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并且需要兼顾前后。

2.雇员――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首先,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权,包括为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因素及各项个人权利;拒绝违背员工意愿雇佣或安排其工作;拒绝容忍以任何无法接受的方式对待员工;提供公平的报酬,并符合国家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任何员工依法自由结社的权利。

3.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及第三方中间人签订行为准则,要求其对包括环境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法律、公平竞争、反垄断、保护知识产权、避免利益冲突、保护环境。

4.政府――反贪污反洗钱,打造健康。首先西门子禁止贪污和贿赂,不容忍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贪污贿赂行为,不以影响官方行为或获取不当利益为目的,向政府官员或私营领域的交易对方授予、提供或承诺任何有价物。

(二)战略举措

1.企业治理机制。西门子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此在管理委员会中设有合规委员会,以召集来自全球政治、科学及商业领域的领先代表,负责制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规划,并监控及汇报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2.技术利用。西门子明确承诺企业的商业活动应该着眼于未来。西门子宣布于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将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业公司。此外,公司预计将最早于2020年减少50%的碳排放量。

3.社会责任。西门子始终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积极开展与环保相关的各项活动,扶持中小型公益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援助,以及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及时的技术和人道主义援助。

四、结论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的如下结论。

(一)树立以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企业的理念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先导,利益相关者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应当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因此,企业应当树立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理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应当包括利益相关者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我们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除了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中观的行业竞争环境、微观的内部组织环境外,还应将利益相关者环境包括进去。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应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与战略行动来达成,企业应当关注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宣建南.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经营决策要素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绿色;环保;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生产资料都是针对农村方面的,如果放弃农业经营,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上述方面的损失,农户希望能够寻求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稳定合作。农产品的不易保存与专用型决定了农村需要合作经济制度,大部分的农产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销售时间都很短,成熟或采摘之后没有尽快销售或加工,丰收的农产品就会很快腐烂,也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农失。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可以采用大型机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来提高收益。通常来说,农户的经营范围较小,不能形成大的规模。农户在单独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采购量太少而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而小批量的出售农产品,也难以获得较高的价格。传统农村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没有竞争力。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等,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推广。

农村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村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村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村废弃地,从而巩固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村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村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村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村气候资源之保护。

落实以实现农村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村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村科研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村产出的效益。

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资源科学管理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

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代农村政策制度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加快生态农村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生态学的发展规律,促进农村生产实现高产化、优质化、稳定化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加强了农民自身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

第4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许多地区的水、空气和土地等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在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绿色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由此可见,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展绿色经济。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目前,绿色经济正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推动全球经济转变,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了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了结构增长。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高消耗等环境问题,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的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各个地区显现。洪水、干旱、蔓延全国的雾霾天气等极端的天气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公众的日常生活。此外,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量物种的消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与大气资源,本来是可再生资源,能够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然而,由于人们毫无节制的毁坏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它们不可再生,同时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从而使得人们自食恶果。因此,我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号召每一位公民提高爱护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从而促进我国可持续道路的发展。

三、发展绿色经济的措施

1.多方面政策措施的协同促进

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共同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等方面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划。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发展区域试点,实施绿色经济工程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关注长远目标,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过度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核心技术与重要设备上依赖进口国家,导致产业发展受制于人。我们应该关注长远目标,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鼓励我国国内企业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行动,加大支持G色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企业关键设备,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劳动生产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

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政府主导,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节能减排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首先,政府可以专门针对绿色经济领域,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其次,建立有约束力的政策体系,健全制度建设,对政府、企业与公众的生活消费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约束机制。此外,政府还可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强化有关主体的绿色意识,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呼吁大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4.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在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以及发展方式,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此外,我国要对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给予补助及支持,鼓励其在前进的道路上恪守准则,积极创新。同时对于一些落后甚至违反绿色经济原则的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惩罚及引导,使其吸取教训,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政府、企业与公众三者之间的立法工作,健全绿色投资建设,调动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

四、发展绿色经济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绿色经济可以降低煤碳燃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有效的避免由于温室效应所带来的自然灾害,这符合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持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目标,也符合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需要。

绿色经济通过开采新的清洁能源,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自然资源的使用,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同时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对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化进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解决我国现有的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方面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发展的平衡,通过在现实中找到其优化的发展模式,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思想固定下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无疑发展绿色经济便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形式和基础。

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生态脆弱的国情出发,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出,我国应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佟贺丰.中国绿色经济展望[B].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轨迹[B].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可持续发展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财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财税政策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过好农业关,这就必然要求解决好财政的农业投入问题。尽管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欠账太多,这几年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还账性质,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处于低水平,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收益不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如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新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不同级次的财政投资农业应该有所侧重:中央财政应主要承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属于全国范围或跨地区、地方无力承担或不适宜由地方承担的支出,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生态农业保护工程、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点农业科技开发及大型粮棉基地建设等;省级财政掌握的投资,应主要包括全省性及跨地市水利工程建设,全省性农林水利事业发展项目,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市地县财政应在承担本区域农业工程设施建设与养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等。

二、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和信息化及生态化设计,重构经济环境,使其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中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资源约束“瓶颈”问题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对循环经济也越来越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土壤,但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环境问题作为外部因素,他们所考虑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利用现存的资源和环境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把由此所应起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在市场经济主体经营决策的考虑之外。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离不开财税政策。主要采取的措施应该有: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将资源税扩大到土地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所有可以计量的自然资源。逐步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将资源税和环境成本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养护、恢复等挂钩,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水平,限制资源过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根据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税率设计上,应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污染物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的污染物的税率。在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制定财政补贴措施,如对生产绿色产品、采用清洁生产的企业,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农场和个人,政府可以通过物价补贴、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调动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财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途径。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缺口大;交通阻塞日趋严重;供水不足,排水设施落后;城市汽化率低,能源供应长期不足;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与经济结构,而且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能为闲散资金找到出路,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长期稳定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是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的因素的保障。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承受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二是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大都比较松散,基本未签订劳动合同,根本形不成劳动关系;在工资分配方面,灵活就业人员也基本不遵循正规单位的薪酬决定机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基本是按正规就业单位这种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非正规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没有有效机制的保障。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未来15年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将年均增加1300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亟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另外,目前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

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重大课题。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探索新的保障体系。例如,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可以将属于基础层次的基本养老金、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健康服务、社区福利服务等制度,属于发展层次的养老储蓄、职业年金、互助养老保险、住院医疗服务、商业保险和社区综合服务等制度整合为一个整体。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改革,构造新的管理机制,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和投资渠道,实现社会强制性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基金营运及监督分离,分级核算,分级管理,形成基金筹集、支付、保值和增值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基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根本保证,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要努力发展农业,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48-01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只有大力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在我国,农业环境大部分存在恶化现象、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发展农业的生产力,创造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1、生态环境的面临的现状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但要满足人类需求,还要保护好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要求。就是不能破坏农业的再生资源,不能以降低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农业生产的发展。我要要做的是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就是要把现代科学和农业技术相结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具有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规划。

在我国,要从实际出发,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发展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相结合,利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协调好经济和环境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现代农村人口增长得过快,与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发展条件还不相适应,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等问题,现我国有将近五千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贫困现象会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

3、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

随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际廉价农产品对我国市场带来了强烈冲击,进口农产品急剧增加,国内价格随着国际价格变化,大量农产品的进入,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口粮食占用外汇导致了投资水平的下降,从而经济增长速度也急剧下降。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和农业社会的全面进步,让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采取几种防御对策:

一是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水平。比如北方干旱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

二是建设农业发展循环模式。我们应针对当地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自然资源,寻求一种适合当地环境的循环模式,比如小麦玉米的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或是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深度综合开发,形成一种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模式,又如对畜牧业,我们可以进行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农作物这样的生态循环链,这样可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四、发展现代农业

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现代农业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

我们可以建立一整套再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使农业生产技术如育种、栽培、土地改良等科学的农业技术广泛的应用起来,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为科学,现代化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不再是手工农具生产,而转化为机器的大生产,农用汽车、耕耘机、农业飞机等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这样使得农业企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农业出现地区分工,形成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从而产生农工商一体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供农业的产量,劳动的生产率,土地的利用率。

五、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8篇

(一)林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在林业产业化中,林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多数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低。在基地建设上生产管理粗放,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选育进程缓慢。

(二)林业产业化结构不合理

首先,树种结构不够优化。以中幼林资源为主,成熟林资源少的特点,比如,松、竹、杨和优良阔叶树种供应偏紧,传统树种相对过剩的现象,对以松、阔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人造板工业发展不利。其次,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比较单一,大众化产品多,新品种少,抗风险能力弱,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

二、实现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案探究

(一)应用先进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个森林系统进行研究,对森林生态环境状况作出及时有效的监控,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其次,可以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森林幼苗培育水平,缩短幼苗培育周期,加快优良树种的成长周期,扩大优良树种的种植范围。最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林业发展中的科技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兴林的发展战略,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有保护了生态环境,推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2、推进林业发展体制革新

首先,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坚持市场的导向原则,坚持科学技术为关键,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林业的产出能力,完善林业的管理体系。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在林业发展中的转化。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提升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施林业资源的多层次加工,提升林业资源的附加值,提高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后,要完善林业发展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建立起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模式,运用先进科技从林业资源产品包装,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二)优化林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1、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同时,要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术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2、实行林农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

可以推进以林业为主,农业为辅的方式模式,实施多种经营方式,通过扩大造林的规模,推进造林的多样化,林菜,林果,林药等多种方式推进林业发展的进程,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杜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三)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1、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体制制定之时,要坚持尊重生态自然规律为基础,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制定法律规范的导向。从而,从法律体制上,规范林业资源的开发管理。

2、加强各种林业相关法律规范的贯彻落实

首先,要实施严格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严禁乱砍乱伐,严禁森林资源的超额采伐,要建立规范的采伐制度,并加强采伐监督。其次,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保护林地,防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的现象,合理控制林地面积,规范林地用途。同时,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最后,要加强各种法律规范的执行力度,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工作道德意识的培养,确保各种法律规范能够贯彻落实。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东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

1.前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严竣的问题:少数人消耗了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实际上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社会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耗尽一切不可更新的资源。这其实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不光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才显示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是在上世纪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这一问题就已凸显出来,只是当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尚未提高至一个理论的高度。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既“可持续是能满足人们当前的需要,但同时又不会损害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而这一“生存需要”既包括了生态意义的需要,又包括了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农村政策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高度,那就是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的同时仍要兼顾子孙后展的资源。

1.2东莞农村概况

东莞临近港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站地带,从昔日一个小县城发展为今日特大型地级城市,可以说东莞市的发展正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历史,因为东莞市除了一小部分城市面积之外,周边绝大多数地块均属农村,整个城市共分为城市中心片、水乡片、埔田片、山区片等几大片区。各个片区在改革开放之前均由几个公社组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之后,作为东莞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基础单位——乡镇,显示出了惊人的变化及活力。清溪镇就是这些乡镇中的一个代表。而清溪镇农村的变革也正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下面以东莞市清溪镇为例,探索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东莞农村可持续发展典型代表——清溪镇

2.1东莞市清溪镇农村发展历史

清溪镇位于东莞市东南方向,与深圳市的龙岗、平湖接壤。四面环山,中心为盆地。清溪镇又有交通“金三角”之说,它除了与深圳市的龙岗、平湖接壤之外,还与惠州市的惠阳接壤,毗邻港澳,交通便利。清溪镇下辖21个管理区(目前称村委会),106个村委会(目前称村民小组)。全镇地城面积143平方公里。

在改革开放之前,清溪镇被被称为“东莞的西伯利亚”,因为这里交通闭塞,人们单靠种植业为生,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之下。到了改革开放,清溪镇开始实行了,并通过招商探索和港澳乡亲的支持,清溪镇开始办起了几十家“三来一补”工厂,生活在清溪土地上的农民逐步“洗脚上田”走进了工厂当起了工人,手头上开始有了丰厚的收入,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开始得到解决。但以农为主的形式使得经济基础仍然显得十分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清溪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清溪镇农村由传统农业专为向生态型、城市型农业方向发展,呈现出“山顶造林,山腰种果,山脚养殖,山坑种花种菜”的主体农业生产模式。2003年,全镇那么人均所得为8673元,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及多方面协调发展。自改革开发以来,清溪镇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通讯等硬件环境和城市建设上营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投资环境。

2.2清溪镇农村发展优势

2.2.1地理位置的优势

清溪镇处于东莞市、深圳市、惠州市三市相汇之处,这一地理优势决定了清溪镇将会成为三市经济贸易往来的结合部和交汇处,成为经济特区与珠江三角洲连接的纽带颧桥梁是不为过的,这一优势将使清溪镇成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货物与人才的集散地,成为连接三市的经贸中心。

2.2.2城市土地资源优势

清溪镇有14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有近60平方公里土地可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而且均为四面环山的开阔平地,在开发过程中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推山填土工作。水原发达,在周边区域拥有几大水库。河流交错,水库库容大,水源充足,这为中等城市规模的发展提供了诸如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农田用水等方面用水提供了天然保障。

2.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优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清溪镇政府两套领导班子具有远见卓识,打开了清溪镇至樟木头镇,清溪至凤岗通向深圳的公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设,将原有机耕桥改造成为城市一级桥梁,全面贯通了全镇21个村委会及工业开发区,全面形成了一个中等城市具有的道路、排水、街道等框架。为接下来的全面招商引资工作筑好了巢。

2.3清溪镇农村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产业战略及成效

2.3.1农业发展战略要点及成效

清溪镇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将传统型农业转变为现代科技型农业,将农村型农业转变为城市服务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将以种植业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养殖为主养种并举的综合形式的农业。在种植业上着力扶持优质谷、蔬菜、水果、花卉几大支柱性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科学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农贸一体化。统筹规划二个100000亩永久性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农田保护区,逐步建成六大具有现代化科技水平的农业生产基地,这六大基地分别是:优质水稻,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生猪、三鸟、珍惜动物养殖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热带速生林基地,园林花卉和热带植物和产基地。如今这六大生产基地除个别由于产业调整而未能实现外,其余均完全实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如大埔村和荔枝横村农田蔬菜种植基地,铁场村生态农业基地和莞香园种植基地等。

第10篇

__区:系市南部中心城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辖九街一镇,人口39万。前身是市的工业老区,全市绝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集中于此,旺盛时期多达家,年产值超过亿元,利润达亿元。97年市实行区划调整,__区大部分面积调整出去,工业规模急剧减缩。加之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__区仅有的部分企业迁的迁\停的停,仅剩下一部分已经风光不再,

一、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时间内,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资源过渡开采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危机加重,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动荡起伏,以及失业、住房和交通拥挤、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普遍困扰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起人们的忧虑和不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联合国第42届大会上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为全世界迎接下世纪的挑战作了必要的准备。

我国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它与我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密切结合起来。白皮书中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并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重大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从非持续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它将引导我国经济社会走上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发展境界。

建国以来,作为市中心城区的__区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过量消耗,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且环境污染严重。不仅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造成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且给后代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就决定了__区今后不能采用只注重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高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指导,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制订__区的发展战略,在确保经济获得稳步发展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并趋向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谐、高效、优化、有序发展。

二、__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困难

(一)、有利因素

1区政府已将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市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__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正在制订的《市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__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彻底摒弃了长期以来只追求速度而不注重效益的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__区经济社会发展引上正确健康的轨道打下了重要基础。《市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__年远景目标纲要》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它不但顺应了中央关于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也将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逐步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公众、团体和其他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支持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也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__区历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表明,公众、团体是积极支持和参与的,如__区人口增长率的迅速下降,绿化面积的提高,城市环境的改善,妇女地位的提高等等。有理由相信,有了区级政府对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有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__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和完善。

2.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资源都表现出了蜂涌而至的势头,香港、无疑会更加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加入WTO的努力更加快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说明中国正在获得一个罕见的发展机遇。市作为中部地区内陆的省会,发挥着承东启西、联结华中华东(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珠江三角洲)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市委市政府正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加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__区市省会的南大门,同样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市委市政府明确__区为是市城市建设两个重点中的重点,再加上湖南省政府举址南迁__区,将更加加快该地区的发展建设速度和质量,也注定__区必须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和谐,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3\已具备向可持续发展较高阶段转化的能力。

近年来,__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3.4,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省会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__年全市8项经济指标排名__区4项指标第一,其中引进内外资连续两年全省103个区县(市)排名第一,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共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背评位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国家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城区\国家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城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城区等一系列荣誉,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完善, 环境保护全面加强,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已有显著改善,至20__年,人均GDP达到元。各方面情况表明,__区已具备实施较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经济实力。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1.较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

一个健康的经济通常表现为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物价和持续的增长,可见就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信号的重要性。__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经过多年努力已降至较低水平。20__年全区计生率稳定再99.5以上,出生率保持在7.99‰。但因人口基数大,目前__区长住人口达39万。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就业压力聚然增大。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滑坡,下岗、待岗人员增加,可能提供的新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__区每年大于1万人的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没有消化,就业形势颇为严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大幅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索取。因此,对难于控制其对环境破坏、资源低效使用的企业实行关、停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与反失业措施的冲突将影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信心。

人口素质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1998年市就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计,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口的3.77,与发达国家(多在两位数以上)相比有较大距离,尤其是是湖南省专业技术人员较集中的地区时,而__区作为省会高等教育机构集中的地区,教育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低,1998年大学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7.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4)。虽然近年来__区在就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很达努力,也取得了不斐的成效,但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任务还是很艰巨。

2.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仍然较低

1998年市GDP产值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比为::。产业结构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但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仍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进步与资金、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相当突出。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市的竞争能力有相对减弱的趋势,1998年比1997年进出口总额增加了5.3,但出口额却减少了8.5。在基础设施方面,“水、电、路、房”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已成为制约经济进步的“瓶颈”,电力供应的短缺和公路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影响市经济能力的发挥。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较低,“三废”排放量大,环保执法力度不够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市不少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对环境污染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

1.建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一般多从微观经济角度考察自身的经济效率或者说自身的经济性,而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环境要素考虑不足,常常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或者叫市场外部的不经济性,尤其是在经济运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时候。正是因为市场外部因素的公共物品特性,它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许多内容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等都是市场外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参与才能解决。

在经济建设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甚至长期没有产出的事例屡见不鲜,也使得三个效益的兼顾更加困难。我们认为要实现三个效益的同步增长,必须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整体平衡协调的决策体系,对照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全局高度把握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力求经济、城乡、环境同步协调发展。

建议成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专门研究机构,确保对__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长期跟踪研究。根据中央及省政府的有关精神,确定__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产业政策、经济结构优化措施,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和有关指标的设置、投资计划的安排、科技投资与攻关计划、生态环境整治与发展计划等等,同时利用经济杠杆制定有关政策、协调、预测、监测经济运行,该机构的研究成果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它的成果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即作为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和软环境建设的力度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从而为缓解人口与经济增长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科技兴区”是__区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也是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后的一种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__区主要依靠资金、资源的大量低水平投入来推动经济进步,其结果是有限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今天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放弃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然而 ,__区虽然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城区荣誉,但对科技的投入很不理想,据统计:1998年__区对科技事业及科技三项的投入为预算内财政支出的1.47,相当于当年GDP的0.1%,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此项投入占GDP2%左右的水平,而且,发达国家科技投入来源一般是政府和企业各占50%。__区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滑坡和软环境等原因,缺乏加大科技投入的动力和能力,这样看来,__区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超常规增加尤为重要,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__区在科技投入方面已呈落后趋势。

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对效益的追求,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的法制环境,企业科技投入的回报没有保证,则这种积极性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我们认为对政府而言,除了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以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机制和外部软环境,真正解决科技发展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诸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研主体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和利益分配,科技成果及专利的保护,鼓励各种资源、资金向科技创新机构流动,为科技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规范,科研机构自身的改革和避免重复建设问题等等。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高技术”一词,尽管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对它的认识已基本一致。高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和重要手段,高技术产业群的成长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国家提出的“到20__年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均提高到15%左右”的奋斗目标,市还远未达到,1998年前项指标为6.9。

作为湖南省少数几个经济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市必须注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应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跟踪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正确把握经济进步的方向,不至于被发达国家甩得太远。市已有十余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史,在全国来看,其效益和发展速度处于中游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从全面的、历史的高度认识它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确保其软、硬环境建设。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经过多年努力,市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绩,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但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制定与经济发展、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相协调的适度人口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问题的不断解决,人口问题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化,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决市人口问题,不仅要考虑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要考虑代际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即代际间的公平问题。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把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强国际间人才培训和交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充分借助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11篇

铜川是采访团此行的最后一站,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唯一一个因资源而兴的城市。4月30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这个城市。

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川因煤而兴,因煤而建,至今这里仍然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建材基地。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煤城”铜川带来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突出矛盾,严重制约着铜川的发展。

痛定思痛,铜川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如今,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铜川人大刀阔斧地修改自己的“经济食谱”。在农村,铜川人做起了绿色的“林果饭”。凭借地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的渭北高原的优势,铜川市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总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0万亩,迅速发展到30多万亩。

在工业上,铜川也利用已有基础的产业做起了“什锦大菜”。如煤炭产业在加工转化业上下工夫,进行了煤化工等产业的探索。作为铜川的龙头企业之一,陕西铜川铝业有限公司是采访团此行参观的第一家企业,在这里,采访团真正见识了这个颇具铜川特色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这就是铜川创造性地提出的铝电煤一体化工程,即以煤发电、以电炼铝。

就连昔日的污染大户水泥产业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在省内知名企业声威水泥的厂区内,几乎看不到以往那种到处弥漫着的烟尘。

此外,还有进入国内排名20位的变压器制造业以及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陶瓷业等“特色菜肴”。铜川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节能”、“清洁生产”、“科技提升竞争力”等新思维。

1993年,为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铜川开始在距离老城区25公里的南部塬区新建了一个规划区面积45平方公里的新区,如今的铜川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经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成为铜川吸引投资、聚集人才、开发创业的热土。2009年3月,铜川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这无疑为铜川的转型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

在新的发展时期,铜川市确定了自己的“5523”发展思路,即提升壮大煤炭、铝业、水泥、陶瓷、果业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市区改造建设;破解环境污染治理、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三大难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铜川正抢抓机遇,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朝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能源、果业、建材、铝业四大产业基地以及陕西最具活力的城市进发。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3 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