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体育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认识的提高、教育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逐渐得到了认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掌握信息和运用信息是衡量个体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大爆发同样冲击着初中教育,大量的信息涌向教育领域,只有科学地选择、正确地梳理和合理地运用信息,才能够保证初中教育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师作为初中教师群体的一员,同样经受着信息爆发的冲击,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断地提高自身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够保证自身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够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抽取山东省某市10所初中5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的期刊、书籍和学位论文等,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编制《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9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访谈部分专家、教师,获得重要的研究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信息素养的概念和结构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批判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是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一项基本素质。本研究中将信息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1]。信息素养的结构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3.2 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状况
1)初中体育教师信息意识状况。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意识和获取信息的态度和积极性。本研究进行的调查发现,22%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意识“好”,33%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意识“一般”,44%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好”;16%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积极性“高”,36%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一般”,49%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低”。通过数据可知,从初中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获取信息的态度两个方面来讲,初中体育教师的信息意识是较低的,这对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2)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知识状况。信息知识是指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明白,对于其发展与作用是否了解。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内容,是信息素养的基础。研究发现,13%的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知识“良好”,33%的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知识“一般”,53%的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知识“缺乏”。知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基础内容,教师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够对信息素养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才能够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而研究发现,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知识缺乏得厉害,这严重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
3)初中体育教师信息道德状况。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2]。研究主要从体育教师对传播不良信息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来反映教师的信息道德。结果发现,100%的初中体育教师认为传播不良信息是“不好的、恶劣的”;33%的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67%的初中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通过数据可知,教师对待传播不良信息的态度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却是不好的,以后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4)初中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状况。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创新的能力[3]。初中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信息素养高低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13%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好”,27%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一般”,60%的初中体育教师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差”;11%的初中体育教师评价和创新信息能力“好”,24%的初中体育教师评价和创新信息能力“一般”,64%的初中体育教师评价和创新信息能力“差”。通过数据可知,初中体育教师获取、分析、评价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不好,这对他们的信息素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3 初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对策
1)加强引导,转变观念。信息素养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访谈中发现很多体育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和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师职业“不沾边”,认为只要好好地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就可以了,信息素养只不过是其他相关专业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当今教育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从信息爆炸的社会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知识。比如很多学生从网络上获得轮滑、街舞等技能的知识,并且很多网络知识具有一定的新颖新和严谨性,如果教师仍固步自封地坚守传统的基本能力,则肯定会落后于学生的视野,与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产生严重的不符。所以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引导,让教师明白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逐步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提高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2)开拓途径,加强教育。信息素养具有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四个构成部分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这对主观意识相对落后的体育教师可谓是艰巨的任务。所以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学习的便利,为体育教师提供信息素养提高所必备的各种硬件设施,比如开设专门的体育教师学习中心供体育教师交流、学习和实践。同时要积极地开 设相应的课程,比如计算机技术培训等,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还要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总之,若想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必须开拓途径,不断地丰富教育形式。
3)注重监督,评建结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难免出现疲劳和厌倦,而即使提高了的信息素养,若不在实践中运用也会消退,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监督和评价。首先,在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中要加强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是用考核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检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状况,以此督促体育教师的学习。其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运用信息素养的监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听课等形式来了解体育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再次,要定期的对体育教师已经获得的信息素养进行考核和评价,以督促体育教师不断地运用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4 结论
信息素养是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目前初中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低下、信息知识缺乏、信息道德有待提高、信息能力不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注重监督,评建结合;开拓途径,加强教育;加强引导,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潘桂贤.教师信息素质与教育效益[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2]段宝霞.教育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研究[M].上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初中体育 愉快体育 教学实践 策略
体育运动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德育和智育培养的有效途径。所谓的愉快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乐趣,引导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绪贯穿在体育运动的始终,进而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更多地体会到精神的愉悦。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仅需要适当的身体锻炼,更需要精神的指引和思想的塑造,因此利用愉快体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愉快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愉快教学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严格控制着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下机械地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逐渐失去兴趣,而愉悦教学则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更加契合,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情感参与中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是个体运动,而缺乏对集体活动的组织,而这样就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的机会,而在愉快体育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更多的集体活动、趣味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增进感情,提高团结合作意识。3.有利于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利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培养,且忽视了学生对个性的展示,而进入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其展示个性的愿望逐渐强烈,在这种需求下,愉快体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不同的运动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才能的空间,推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愉快体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指导,只有在丰富、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够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从而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初中教学中要想开展愉快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将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并切实从青春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男女生发育的不同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整合;其次,要坚持寓教于乐的理念,让快乐的元素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灵活教学组织形式
一成不变的课堂组织形式只会让学生在重复中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愉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敢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教学法,让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别练习,教师从中进行必要的指导示范,在练习时间结束后,教师组织对抗赛,最后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比。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精髓。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渐凸显,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愉快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教学需求的满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将其分成篮球M、足球组、排球组等,并集合专业知识对每组进行技术指导;对男女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以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体育特长;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的锻炼目标,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积极参加体育实践
体育锻炼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将目光集中在教材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达到增强体能,提升思想的目的,所以,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在愉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在学校运动会期间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每逢当地有盛大体育赛事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直观体验。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与真实的体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己参与实践的乐趣。
三、结语
总之,愉快体育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体育教学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愉快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以享受运动乐趣为目的,它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而推动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变革,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翠红.愉快体育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教学分组;兴趣发展
体育课历来是贯穿于学生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系统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且直接的呈现形式,体育课是一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它旨在能够让国民形成运动健身的意识从而增强国民体质,让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中国体育课是中小学生们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由教育部的大纲中派生而来的一门课程。当下,初中阶段面临着体育课枯燥、内容单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等一些现实问题,我觉得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走出传统教学的禁锢,逐渐学会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能力的开发。在初中阶段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老师在教学的方法和研究上更应下大气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兴趣与身体上的特长。本文我将主要针对分组教学对当代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进行研究,希望对正在探究这个问题的广大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体育分组教学的概论
体育课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课程,它要求体育老师本身的个人专业素养极高,尤其是在每个学生喜欢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时,我们有时无法去调节与权衡,所以在教学方面就给体育老师们增加了难度。然而方法总比困难多,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时体育分组教学就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体育分组教学是指在固定的学期时间范围内,将一个自然班级中的每一名同学先统计好他们喜欢的、热爱的体育项目,然后进行大约四到六个组的分配,每个组保证在十名同学之内(具体的体育项目按照正式比赛的参赛人数而定)。在教学分组中,先选定一个责任心较强的队长,用来组织课前的准备活动练习以及课下对组内成员体育运动的积极调动。队长可谓是一个队伍的核心,他们是帮助体育老师减轻教学负担,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桥梁,学生们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以及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反馈都是可以通过与队长的交流而完成的,所以队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二、初中体育分组教学应该注意的细节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通常为室内的课程,体育老师可以借助此契机统计班级同学对于体育课接下来一学期各自想要着重学习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然后依据投票体育老师划分适当的小组进行分项目教学的计划。虽然在这个学期中有些学生的项目没有得到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后来的体育课程中还是有机会学习到的,所以教师要在此时鼓励学生去敢于尝试新鲜的事物,从而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与热情。
第二节课中,老师和队长(也可以是每个组里对某个他们要进行学习的项目的技术较好者)的作用极为关键。在这节课中,老师分组进行教授技术,每节课都针对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循环往复,到最后队长可以独自带领每一个队伍进行分组的训练了,所以看似老师一开始的教学任务极为繁忙,但是在后期可以事半功倍,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实且有趣的。
三、初中体育分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体育分组教学实质上是每个小组的独立小课堂,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人数少的班就是精品班,其实将这个思想运用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也是极为管用的,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针对性强。之前我提到说,体育课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课程,我们无法去容纳许多的教学内容在其中,所以我们不妨运用哲学的观点中的矛盾观来看,针对性分组教学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是以解决主要矛盾为主,所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我看来是比泛泛而交的体育课堂更有效率也更有成效可言的。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上大家可以在固定的时间里只学习这一项技术而不用去操心其他方面,如作为考试的项目我会不会不及格之类的,反而大家可以将这些心思全部都灌输到某个专业项目的练习中,这可以使得学生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有更高的注意力去钻研该项目的技术从而能够真正掌握这个项目的技术核心要素。冥冥之中,学生的钻研精神便可以培养出来,从而他们可以将这个精神运用到各个领域中都会小有成就。
四、体育分组教学与团队精神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而分工协作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大多只给学生进行意识上培养,而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过团队精神对他们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实践课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体育课便是一个较好的契机能够带领学生真正体验一番,并且希望老师能够带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目的去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便可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在许许多多的双人及多人项目中,最讲究的就是团队的协作,我想在自己喜欢的体育竞技项目中,学生们都会主动的掌握这种技能,并且在队长或者经验者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会交流感情,使得情谊得到升华,那么团队精神的基础便可以牢牢打下了。每学习一个体育类竞技项目都要组织相关的测试考试,让学生明白小组之间(或者内部)的竞争也很激烈,这样就会激发每个队员为了使得自己的小分组赢得比赛而不断去鼓励他人,在完善自我技术的同时也去帮助了他人,那么在最后品尝胜利果实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受到团队精神给他们带来的切实体验,那么赢得的胜利也是最开心的。
五、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新课改 教学 提高效益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中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作为新时期的初中体育教师,如何发去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1、由体育成绩首位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体育成绩上,这样的教学观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成绩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绩首位”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重点,“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不但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体质水平的提升还同时关注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和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由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要求体育任课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教学活动由以往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学活动以体育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为主,以教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征,导致了教学活动的枯燥和低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则要求把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有的体育运动水平,确定教学目标,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反馈对课堂组织作出科学的调整,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一般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不注重体育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念导致任课教师会在无意中压缩学生学习新知识、自我思考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而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观念,则会引导教师去注意学生学习、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和规律,从而发现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和心理变化,并作出及时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身心全面发展。此外,还体现在教学评价的环节。
二、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顺利高效进行,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育,乐于请教。然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要用富有启发、鼓励性的教学语言指导、鼓励学生,并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这是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前提。感化关系,融入主体,反思过去的教学观念与认识,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定向,变组织者为参与者,以前不是说老师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中,要从情感上、行动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才能让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锻炼。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87―01
体育教育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初中体育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做出相应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旨在能创建高效的农村初中体育课堂,达到新课标中“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一、农村学生体育兴趣现状分析
1. 认识不到位。很多农村学生、家长认为体育是副课,考试成绩也不算在中考之内,因此没有必要学习体育浪费时间。
2. 从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上看,教师只是简单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需求,不能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传授强身健体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放羊式”教学仍普遍存在。
3.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甚至在复习和月考中随意占用体育课。
二、 农村学生对体育兴趣低的原因
1. 受心理、生理因素影响。
(1)农村学生及家长急于求成,对于过分追求高分数的错误观念没能得到改变,导致出现错误的认识。如认为体育课是副课,考试成绩也不算,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等。
(2)比如男生一般喜欢球类等力量型体育,对体操、田径兴趣不大;而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生,由于注意形象、爱美、害羞等原因导致她们不爱活动。
2. 受体育教师的影响。农村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如果在专业教学等方面显得不足,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学生自然对教师所授的课不能产生兴趣。
3. 受学校及硬件设施因素的影响。
(1)农村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有更改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的;有挪用体育课补语、数、外,有排练节目等,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2)农村学校体育器材欠缺,加之管理不善,以致常用的器材残缺不全,操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雨后更是无法上课,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兴趣。
三、提高农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对策
1. 学校、家长、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体育教育不仅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教学在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改革体育教学体系,细化教学目标,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体育课,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2. 丰富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
(1)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课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又不要被传统所拘束;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富于多变,不能总是老一套,如准备活动每次都是慢跑后徒手操,学生就提不起兴趣。如果能结合内容,运用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如兴趣报数、花样跑等,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把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这些富有竞争性的项目和田径、体操、武术等单调的项目搭配在一起讲授,既让学生感到新颖,也能使学生更广泛地掌握运动技能。
(3)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的游戏,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点拨。不断丰富课堂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体育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作为体育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稳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必须加强教学艺术修养,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 高中体育 创新思维
新课改背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愈来愈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高中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提升的同时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传统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和不足,因此运用创新思维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有其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其内在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包括文化、健康、体育、艺术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在小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要坚持创新思维,将其应用到教学模式的革新过程中,有效避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模式的影响,相较于文化课程设置而言,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较少,同时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性不高,甚至会存在过于重视文化课程而忽略体育课程的情况。另外,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教学方式不科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面,片面重视学生的生理健康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甚至会存在逃课的情况,这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教育目的主要以人才选拔和能力甄选为主,因此教育主体存在过于重视文化课程及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的情况。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内在特色,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挖掘学生的体能潜质,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
(一)应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思想。
创新思维贯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创新本质在于思想意识层面的优化和革新,因此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及观念便是创新思维应用的开端,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最核心价值。高中体育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思想,另一个是教学活动安排。首先应就坚持课堂教学思想的优化和创新,由注重教师传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管理层面的优势,但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也不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因此需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其次教学活动安排也要革新思想意识,在日常体育训练活动过程中营造师生共同协作的和谐氛围,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素质,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科特色。
高中体育教育课堂不仅需要成为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素质训练的重要载体,而且需要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参与平台。因此,教师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由教师为教学主体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增强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促进枯燥的体育训练活动优化为生动有趣的参与活动。在高中体育教育课堂教学工作中,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团队竞技性质的训练活动安排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两人三足”、团体性球类训练等多样化的运动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缩短学生等待训练的排队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团体活动的参与在增强学生体能锻炼的同时增强其身心愉悦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协作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强化学科特色的同时增强情感层面的交流与共鸣。
(三)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创新思维至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意识层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优化,还需要拓展思路,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思维,在技术层面上实现深层次的创新发展。在当前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形势之下,高中体育教学可有意识地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此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以高中阶段的健美操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选择音频、视频形式的多媒体资源,而非传统的教师示范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多类型的健美操课程学习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官感受,从而改变体育训练活动的枯燥性,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另外,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的有效运用需要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身体机能素质的学生可提供不同的教学素材,安排不同强度的训练内容,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合理范围内的体育负荷运动锻炼中,让其得到适宜的训练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体能素质的提升调节心情,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高中体育课程需应用创新思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不断革新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协作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龙飞天.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应用价值[J].科学中国人,2016,18:286.
[2]王云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探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238.
摘 要 在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测试总分达不到及格标准,甚至有少数学生测试总分只有二、三十分。通过对这些体弱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他们大多身体肥胖、矮小、瘦弱,还有一部分属于性格和不良习惯的问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他们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渐渐地导致了他们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下。通过探索,我采用了调动兴趣、小组合作、检测反馈、家校联手等方法来提高初中体弱生的体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体弱生 体能 兴趣 小组合作 检测反馈 家校联手。
在每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测试总分达不到及格标准,甚至有少数学生测试总分只有二、三十分。通过对这些体弱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他们大多身体肥胖、矮小、瘦弱,还有一部分属于性格和不良习惯的问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他们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渐渐地导致了他们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下。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体弱生的体能,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调动兴趣
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和有效保证。在体育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实践中发现调动初中体弱生参与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的师生关系。体弱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导致他们不敢参与课堂练习,练习中他们害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担心会挨老师批评,所以他们经常想方设法逃避老师的视线。因此教师要多与他们接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想办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对体弱生而言尤其明显。体育教师要主动参与体弱生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多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能。
二、小组合作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学生学得怎样,练得怎样,教师因班级人数多而得不到第一手的反馈材料,这样给体弱生创造了逃避练习的机会。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把课堂练习的内容、练习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检测反馈等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学练的内容和学练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按“单”开展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抓手,每个合作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小班”,各组学生按“单”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学中我采用捆绑考核的方法,以小组整体成绩取代个人成绩,促使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采用捆绑考核后运动水平高的学生在组内能主动充当小老师,体弱生为了不给组内拖后腿,课堂上也能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向同伴或老师请教。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增加了体弱生参与练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体能。
三、检测反馈
要提高体弱生的体能检测反馈尤其重要,教师要抓好这一环节。检测反馈不仅能让教师及时了解体弱生练习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对提高体弱生体能进行调控,及时指导,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锻炼自觉性,检测可以家庭检测和课堂检测相结合进行。要科学拟定检测的要求和标准,标准要因人而异,要让其看到希望,且要根据他们不同时期、不同水平不断进行调整,让他们在一次次努力当中不断提高体能,最终能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检测的结果少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横比,多把体弱生的昨天和今天作比较,只要有进步,就给他们鼓励,对体能提高,不管他们开始提高的幅度有多大,都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增强体弱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最终达到提高他们体能的目的。
四、家校联手
学生三分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要提高初中体弱生的体能只靠学校体育是不够的。体育教师要主动到体弱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平时在家的生活习惯和家庭体育开展状况。对家庭体育开展薄弱的家庭,要让家长懂得:学生在家庭的体育活动及生活方式,会对其体质健康状况产生重要作用,并且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还要让家长懂得:家庭体育既能解除孩子在学校繁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身心疲劳,又能体会在体育活动中的乐趣,还能享受家庭体育带来的亲情。要建议家长带领孩子在有限的闲暇中去参加体育活动,对体育素养较低的家长可适当的进行指导。老师还可根据不同的体弱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制定“运动处方”,让家长督促学生有计划的去完成。通过家校联手,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体弱生的体能。
参考文献:
[摘 要] 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是校园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运动会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全面检阅学校体育开展情况,检查体育教学和训练成果,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遵守纪律、集体主义和荣誉感等品质精神,并具有振奋师生精神、活跃学校生活等作用。通过学校运动会我们可以认识到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学生体育方面的短板,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修正,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学校运动会;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有这样的论述:“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具体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体现?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实际,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着眼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形成情况。笔者以学校运动会为载体,探索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学校运动会的现状
(一)混淆对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认识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兼具发展个性、完善心理品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等多种目标,倡导“健康第一”。而竞技体育,则以提高运动员成绩、夺取胜利为主要目标,运动员身体健康排在第二位,许多优秀运动员从小接受高强度训练,在各类比赛中为祖国争得荣誉,但在退役之后伤病缠身的事例比比皆是。
不可否认,竞技体育在彰显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舆论导向也以竞技体育为主,日积月累,以争金夺银为目的的竞技体育深入人心,逐渐取代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成为了体育的代名词。学校体育课的日常教学项目、阶段考核项目、运动会比赛项目等设置,皆效仿竞技体育,导致校运会成了少数同学施展才华的舞台,“少数人动,多数人看”的固有模式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全员参与的体育思想有着根本矛盾,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
(二)重名利轻素养
学校召开运动会,往往是为了通过校运会选拔一些运动员去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荣誉、争面子,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了体育“只能赢不能输”的观念。而事实上,学校运动会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主要是号召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接受阳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论输赢,重在参与,体验运动。
(三)倡导学生选择“最擅长”项
我们的学校运动会,无一例外地倡导学生选择填报自己“最擅长”的项目,每个学生的报名项目也设置了上限,不得多报。“不得多报”“最擅长”主要是为了保持运动员的“战斗力”,以取得好名次。由此可见,我们所要宣扬的更多的是一种竞技、比拼的精神,而不是“众乐乐”的健身体育活动。
(四)集中突击训练
运动会备赛过程,也被视为体育教学,甚至学校教学中一个重要时期,为了运动员能够获取佳绩,学校会在各方面全力支持运动员备赛。例如,挑选专业对口的体育教师当教练,让素质优秀的学生集中训练,为他们设置特殊的功课表、作息表等等。这种集中式的突击训练,很大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却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给学生错误的体育思想指引。
二、通过校运会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
W校运动会、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体现欢乐、新颖、趣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要求;改变过去只给获得名次的学生奖励的做法,增设参与奖、创新奖、特色奖等,摘下学生观念中的“紧箍咒”,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保留基本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可增加“韵律操”“绳操”“袋鼠跳”“两人三足”“夹球接力跑”等趣味项目,从过去注重身体素质、突出个体的竞技项目,向有利于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集体健身趣味性体育项目转变,这样既可增强学校运动会的趣味性,还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鼓励学生参与“最不擅长”项目
革新学校运动会的报名方式,摒弃过去的体育尖子生报“最擅长”体育项目的模式,提倡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至少报一个运动项目。主张学生报“最不擅长”的体育项目,让学生直面最困难的任务,从报名、备赛到比赛,一步步克服困难,体验逾越障碍的历程,在亲身跨越障碍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逃避,不退缩,从而提高自信心。
(三)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运动会项目一般以田径项目为主,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但是这类项目的备赛过程相对单调枯燥且强度较大。我们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每日坚持体育锻炼,循序渐进地掌握、提高体育技能,避免集中突击训练,不为比赛而比赛,让孩子发现并坚持练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让体育融入生活常态,让锻炼成为日常需求,让健康的身体伴随一生。
(四)创新彰显个人素养发展的口号
在我国的学校运动会上,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团结拼搏,勇创佳绩”“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等,我们强调的是集体的团结和比赛的结果,而反观国外许多学校运动会,他们的口号强调更多的是对自我的突破、个性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人的历练、素养的提高。
(五)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比赛成败
体育比赛都要决出胜负,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显然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而且体育比赛充满意外,结局不如人意,难以令人接受。在集体比赛中,负面情绪甚至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例如,在乒乓球拍运球比赛中,每班15人接力运球,一班的速度快于二班,可二班却采用小动作窃取了最终胜利,这不仅使一班学生义愤填膺,而且违背了体育公平的原则。为此,教师要及时拨乱反正,组织再赛,保护学生自尊心,批判过分重视比赛结果、为取胜不择手段的行径,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败的健康心态。同时,也可利用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因意外而失败的事例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意外存在的客观性、不可抗拒性,培养学生接受现实的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学校运动会的反思,笔者认为,未来的学校运动会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甚至面向全校师生、全体家长,进行大胆变革和创新;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色彩;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从而使校运会变成一场大容量、人人参与、综合性的“趣味运动会”,由单纯的体育竞技变为健体、益智、健心、促德的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多维功能。这样,学校运动会才能成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
参考文献
[1]龚小梅.从学校田径运动会反思体育教学[J].观察思考,2013,(02).
[2]张继忠.变革学校田径运动会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07).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 改革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庞大工程,需要由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来落实与体现。
一、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泛化,体育技能学习淡化
新课标强调“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没有明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教学目标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由于对“健康体育”的误导,体育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导致在实施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游戏、劳动等被引进了教学。又如,有些体育教师歪曲了“快乐体育”的内涵,将体育课当成了学生休闲玩耍以及释放压力的活动,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等,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而这些课程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运动量不断降低,能体现力与美的“危险”体操动作没有了,能锻炼学生意志的耐久跑也没有了,稍有挑战的难度动作几乎全被砍掉了。
(二)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程中提倡中“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问学生,现在完全成了学生问教师。教师围着学生兴趣转,放任其自由,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稍有难度的运动,不肯吃苦的现象,而体育教师也失去了督促其参与必要运动的说服力,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三)体育科学知识少,缺乏深度
从体育课堂的校本中发现,体育科学知识的内容较少且缺乏深度。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学习,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不深,不知所学体育知识对身心健康到底有何意义。在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在技能动作学习中附带讲一讲,而由于时间的局限性,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知识蜻蜓点水,非常肤浅。
(四)教学手段的欠合理
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进入到了体育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先进性,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在教学中生硬地用多媒体录像来代替教师的示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中,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无可厚非,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偶尔为之。体育教学主要还应依靠师生的互动而不是多媒体设备冰冷的示范。
二、对策
(一)全面理解新课标教学目标
合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全面的,其中“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在贯彻这些新目标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实现“发展体能”的首要目标。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应是体育教学的首要资源。教师要围绕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这一重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不能避重就轻。
1、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让“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
2、高职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
(二)取其精华,合理创新
创新不是对原有的东西全盘否定,而应是对原有的合理的、正确的东西进行保持,对不合理的东西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继承应以创新为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需沿用以前好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创新,增加更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果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素质
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首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意义,充分理解新目标,从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体现特色,力求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是必要手段。而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该转变观念,随着国家对全名身体素质的关注的提高,体育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基础教学的主要分支。学校应该多提供一些有关课改的培训进修,开设讲座,组织观摩优质体育课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四)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分显性指标(体能、运动素质、体育知识和技能)、隐性指标(体育态度和习惯、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自我休闲创新的能力)。总体上突出对学生终身体育基础起重要作用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的评价。体现健康第一,采用“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
【关键词】体育课 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美育因素 审美能力 业务水平
Brief talk ab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PE class
Chen Guozhong
【Abstract】How to actu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PE teaching and advance students’ general development? The writer thinks that it can be don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f we wa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E class of the rural high school. First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must run through the whole PE teaching; secondly,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to make use of the aesthetic factor of PE teaching; thirdly, it is the center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to improve teachers’ business level.
【Keywords】PE classQuality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 factorAesthetic abilityBusiness level
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若要提高农村中学生体育课的效率,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具有顽强勇敢、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状态,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
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在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进行传授的,决不能空洞的说教和脱离教材,应精心构思,合理安排,以恰当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利用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身体美,身体美是人体健康的体型显现出的美。另外是运动美,它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要取决于“动作美、环境美、竞技美、器材美”等等。作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审美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体育教师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状态饱满,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2正确的示范与清晰地讲解尤为重要。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上必须有示范。因为体育运动的由来就是模仿,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重视对主要基本技术工作进行研究,做好示范,确保示范的正确性、规范化。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选择示范的位置、角度、速度、次数和运用示范的时机等方面都要有科学性,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示范不当,则会事与愿违,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示范能力。
学生体育活动,对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有不可替代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培养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必须全面发挥学生的核心作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对于处于发育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因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各不相同,一些心理基础较差的学生非常惧怕做出的动作难看,经常不敢参加练习。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设计专门性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将紧张胆怯的情绪转变为自我成长锻炼的主动行为。首先,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让学生清楚自身的优点。同时,体育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按照学生自身的个性,兴趣喜好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的将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另外,要科学评价,提升学生认知自我的能力。从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相关方面的评价。
二、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在当前生活环境下,初中生个人的能力非常弱,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等前提之下,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的安排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让学生在挫折当中接受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心理素质进行磨练,培养出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从具体的项目本身来看,譬如在进行100米跑的常规练习过程中,安排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完成的时间限制,必须要求学生排除来自主观方面困难以及客观方面的困难,一定要完成相关的任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以及斗志,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还需要进行特别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准则,慢慢加大任务的难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充分的参考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刚开始的时候就设立较高的目标和标准,这样反而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三、使用体育竞赛法,培养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日趋白热化,体育因为其自身具有非常显著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非常直接和关键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方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以及练习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精神。譬如在进行跳远的比赛中,不但要看谁跳的更远,同时还要看谁的助跑以及起跳衔接的更为科学恰当,谁的动作做得更加规范等等。通过以上的一些细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掌握动作要领,完成学习任务。另外体育课属于集体性活动,学会团队合作以及互帮互助,这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所以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的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进而在其他同伴的协助下,尽快的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培养良好坚韧的心理素质。
四、营造比赛的氛围,磨练学生意志
大多数初中生在平时心理不紧张的时候,心态非常良好。然而经常会在关键的时候出现意外,顶不住压力。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营造出一种比赛氛围,让学生感觉真正就像在比赛的赛场中,以此来磨练学生意志,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譬如,在一场排球比赛中,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的关键时刻,双方比分都在相互紧咬,在相差一分的时候,这对于双方运动员心理素质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双方都想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是究竟谁可以顶住比赛的压力,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整个过程都是对运动员心理素质最大的考验,也是最好心理素质的锻炼。很多著名的运动员就是具备了较强的心理素质,往往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保持稳定的心理素质,最终一举夺魁。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是目前体育教师首要和关键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在具体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身体实际情况入手,积极改良和优化教学形式以及自身的心理素养,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为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处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一、巧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
在现阶段,很多教师都忽略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在室内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观看视频和趣味问答等方式引导初中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可以为接下来的室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观看视频,探索发现
多媒体的普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和更多的选择,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实效性非常强的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播放相关的体育纪录片,或是一些教学方面的Flash动画,让学生对某些动作和规则产生第一印象。
例如,在跳远运动的教学过程中,作者便利用计算机制作了一款Flash动画,在动画中详细雕琢了每一个动作细节,并在其中安插了相应的视频讲解。比如腾空这个分解动作,视频中介绍了上身该做出哪种动作,以防止发生意外;当运动员双足即将跌落沙坑的时候,双腿必须前伸,然后将上身后仰等。此外,在制作这个Flash动画时,作者又顺便做了几个与之配套的、关于犯规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找出犯规和错误的地方,从而让他们在疑问和探索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总的来讲,这种教学情境的优点在于直观化和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并以此增强他们的观看热情,这比枯燥的书本解读更具诱惑力。
2.趣味问答,巩固知识
趣味问答是问题情境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让知识在课堂中升腾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跑步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马拉松运动最早始于哪个国家?是为了纪念谁?我国首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他当时参加的是哪项运动?我国在2008年奥运会中获得了几块金牌和银牌?等等。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如体育运动中哪些运动是有氧运动?哪些是无氧运动?
当然,课堂提问应该是双向的,所以,在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展开提问。这些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好奇的体育现象,也可以是他们所不理解的某些知识点等,如剧烈运动之后会感觉非常累,这时最好应该立刻静坐休息,这样的说法对不对?通过开设趣味问答活动,可以让初中生在玩乐的同时掌握理论知识,这是他们学习体育的重要一环。
二、构建游戏情境,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
游戏是学生最好的玩伴。但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多数体育课堂都只有一两种游戏可供选择,不但形式单一,而且局限性非常强,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便会对其失去兴趣。作者认为,若想让初中生保持这份积极性,必须要灵活变动游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创造意识。
1.搭建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下课铃声一响,一群男生便会抱着篮球冲到操场去打篮球。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他们的兴趣来搭建游戏情境,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从而让教学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但是,具体该如何将游戏和教学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呢?以篮球运球的教学为例,作者是这样搭建游戏的: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接力赛跑活动。在活动期间,由篮球替代接力棒,学生在跑的同时要做出运球的动作,假如期间篮球离手,该名学生要及时将篮球拾回到赛道当中,然后重新起跑;当遇到交接对象时,将球拍出,然后由对方接球继续起跑。这种游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运球训练,同时还能直接增强学生的体质。但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女同学的综合素质现状,可以对她们区别对待。
2.设计游戏,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虽然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游戏对体育教学的促进功能,却不懂得变通,每次都使用相同的一两种游戏,这种做法会让学生很快失去兴趣。所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编自导游戏是十分必要的。以立定跳远的教学为例,作者编创了这样的一个小游戏:首先在地上画出九宫格(格子均为正方形,且边长为半米),然后在每个格子中标上相应的数字,要求学生在跳的时候必须看准脚下的数字,保证两次跳跃的格子中的数字相加为10。而在跳跃期间,不可跳入毗邻的格子中。如此一来,既能让学生获得锻炼,又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此外,除了自行编创游戏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传统体育游戏进行整改,譬如我们所熟知的“贴膏药”等体育游戏。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还能增强游戏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从而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造意识。
三、拓展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有非常强的好胜心理。所以,我们不妨科学地利用他们的这个性格特点,拓展竞赛情境。
1.根据学生喜好,合理选择竞赛项目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几名学生因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服输,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说明初中生拥有着极强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我们不妨在课堂中搭建竞赛情境,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参与动力,让他们在竞赛的同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但是,该如何去选择竞赛项目呢?作者认为,在初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竞赛项目。比如,男生喜欢篮球和足球,那么就可以开展篮球竞赛或足球竞赛;女生喜欢排球和羽毛球,那么就可以开展排球竞赛或羽毛球竞赛。期间,为了增强竞赛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可以事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鼓励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如猛虎队和棕熊队等。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担任自己小组的教练,然后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制订比赛方案。像这种竞赛情境不但真实感十足,而且极具代入感,可以充分激发每一位初中生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是值得探索和推广的。
2.重新设计规则,增强竞赛项目的趣味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假如规矩太过僵化,则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变通,并适当地对运动项目的规则进行整改,使其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能力现状,这是极为必要的。
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接力赛跑的时候,作者变换了规则:取消接力棒,在接力的位置上放置一张桌子,然后将抄有体育知识问答题的试卷放在这张桌子上,由跑到此处的学生进行解答,只有解答完毕之后,才能让下一位学生接着跑。需要注意的是:这名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准备接力的学生不可以告诉他答案,如有违背则被视为犯规。当比赛完毕之后,小组的成绩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看试卷的解答结果(解答正确的题目数量),一方面看抵达终点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既能获得体能上的锻炼,还能间接巩固已经学过的体育知识,可谓两全其美。整体来看,这种竞赛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参与动力和好胜心,还能让他们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养成学习体育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广大一线教师有必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程的开展更加顺利自然,继而为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体育课的价值获得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