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互联网金融市场——小额信贷P2P遇寒冬 第三方支付发展稳定
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小额信贷P2P市场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尤为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P2P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在2010年仅有13.7亿元,而到了2014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514.7亿元,增长了183倍!而仅 2014年一年较2013年交易规模上涨了157.8%。虽然表面上国内互联网小额信贷P2P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但国内项目也有超过1600家之多,但不少项目最后都不能健康发展,老板跑路现象屡见不鲜,不断地透支着投资者对于这一行业的信任。未来随着参与者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场将会逐渐走向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
(速途研究院制图)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现出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交易额占据了整个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19.4%的份额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银商,交易市场占比11.6%。此外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分别占到市场的6.9%、5.3%、3.2%、2.7%。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未来生态系统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现出了较为强势的一面。
2. 医疗健康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前期问题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市场这座“金矿”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发掘。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是3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 89.9%,增势在过去四年表现较为平缓,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和移动医疗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大跨步的发展,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
但移动医疗市场就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核心医疗服务“移不动”,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动医疗市场的前途也会逐渐明朗起来。
3. 在线教育——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可以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线教育的萌芽阶段,不少企业开始对在线教育市场进行探索,大量资本进入市场,但由于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最终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阶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互联网行业,在线教育发展缓慢。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技术带动下的一次突飞猛进,随着其他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在线教育作为一座待挖掘的“金矿”再一次回到巨头们的视野中来。
4. O2O——BAT巨头纷纷布局 市场趋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5638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85.5%,涨势较为平缓,究其原因是国内O2O市场目前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诸多行业仍在探索,BAT巨头在O2O行业布局也逐步启动。2015年将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会突破59873亿元。
(速途研究院制图)
目前国内O2O市场表现来看,餐饮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个市场的43%,其次是休闲娱乐,市场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亲子、美容美发、婚庆等也有涉及。但随着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对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车服务、医疗健康等也将逐渐在O2O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5. 电子商务——天猫一家独大 网民购买潜力惊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无疑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一次狂欢,也是国内网民购买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淘宝天猫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双十一仅一天的交易量达到了57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63.1%。这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和网民购买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期间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猫商城的流量占到总流量的53.3%,以绝对的优势夺得榜首。其次是亚马逊,流量占到了22.6%。京东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国美在线,流量占2.8%,苏宁占2.2%,一号店占2.0%,当当网占1.4%,聚美优品占到0.3%,唯品会和易迅分别占0.2%和0.1%。天猫商城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仍旧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仅有0.9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规模已达到66.2亿元,增长了72.6倍!而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这一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仍将持续。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9.4亿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 284.6亿元。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大部分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几乎处于真空,可见正在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潜在用户群十分庞大,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力压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设备产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为 23.7%,智能臂环设备占比仅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镜和智能纽扣分别占2.6%和0.8%。智能手环由于携带方便,并且相对技术要求比同类产品要略低,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手环设备的市场占有量相对较高。可见国内智能设备市场尤其是高端智能设备还有待发展。
7. 互联网视频——广告、终端设备齐头并进 电商将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国内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是191.2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05.0%。由于在线视频行业的媒体性,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拓宽,智能终端设备包括网络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的销售也将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前不久刚刚提出的通过在线视频和电商合作的手段,随着这一想法的普及,在线视频将被带入到新的境界。
8. 车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百亿 汽车搭载智能设备成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实现汽车电商、对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传统导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头们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2014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已达7.5%,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仅有4%。结合我国2014年民用汽车近1.27亿的拥有量,可估算车联网市场拥有近100亿的规模,可见车载智能设备拥有相当巨大的空间。从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车展和智能家居展来看,搭载有智能设备的“智能汽车”都是展览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智能汽车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网络和快速发展的技术的保驾护航,车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9. 地产/家居——线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还需在线下
(速途研究院制图)
和传统的地产家居相比,互联网技术在地产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线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一轮筛选,从而节省下一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的购买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产/家居行业的发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讲,互联网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动、家居不好移,且价值相对较高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完全脱离线下渠道。而且线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够达成的主导因素,而线上只起到了一个引导的辅助作用。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与商家的线上交互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让线上交易成为可能。
10. 手游市场——市场规模超过180亿 ARPG将成手游新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Chilmark研究公司预测,2014年全球医疗企业移动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为移动医疗指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能。从医疗咨询类的APP开始,到已经蠢蠢欲动的物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移动医疗颇能振奋消费者的内心。
将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医疗问题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平台重塑,这本身便是一个极为吸引人的概念,更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更多玩家可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国内方面,在第一波医疗触网浪潮中,医疗健康网站不过是简单的将信息展示和广告搬上互联网,难以对饱受诟病的医疗健康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冲击,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移动互联网势必将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据估算,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年亦将达5000亿美元。这应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而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有效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在这个新兴产业链中,移动运营服务商和医疗设备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互联网企业较难涉足;但基于庞大用户基数和互联网基因,在信息平台和医疗App应用开发上,互联网企业存在机会。不过,互联网公司能在这里面扮演多大的角色,还是个问题。毕竟由于中国医疗体制和市场成熟度等原因,这块蛋糕并不好入口。
前景广阔 现状迷离
目前,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健康医疗频道,39健康网等传统的医疗信息网站也不断在谋求新发展。好大夫在线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风投进入,而丁香园、睿医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风险投资的钱。资本市场的“示好”更激励了这个市场,近两年来更诞生了春雨掌上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APP领域开拓的创业公司。
走得更深的还包括腾讯。今年7月,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据悉,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上线两个月来,通过腾讯医疗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超过22万人次。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协会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从简单的诊疗信息和健康咨询为主,到构建具有一定专业性、交互性的医药信息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对医疗健康领域重塑的第一步。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需要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行业得以积淀。国内比较知名的平台级网站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吸引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用户。而传统互联网企业与专业医疗网站合作,将能实际地切入到用户群中,借此进入医疗市场。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医药信息平台能提供门诊信息、医患交流平台,是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而全球范围内,病例数字化、共享化得趋势不断加强,智能终端的普及有望加速这一进程。
但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国在远程医疗设备上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家庭血糖仪、血压计、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还处在艰难的推广期,远落后于国外。而且更没有可行的信息化策略,将监测数据传输至医疗机构或企业。此外医疗健康领域,向来是一个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产业,医疗健康类网站与整个商业互联网进程相比至少落后三五年。医疗机构IT化的程度也不容乐观。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正是革命的契机。
移动APP成突破 恐受羁政策绊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形成了一个突破点。
IDC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已经有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移动医疗程序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Health It Now网数据显示,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同比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
鉴于医疗App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内相关企业也加紧布局中国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从业者上万。当然,这些人群中有些是从医疗软件开发转型而来。
不过,目前对于可远程指导的医疗App而言,文字、医学图像、语音、电话咨询这几项仍是患者远程咨询所能用到的描述病情的主要手段。从目前医疗服务类的App本身的界定上,它们对传统医疗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取代,而是一种促进和补充。
从涉及到的业务范畴看,目前国内一些较为知名的医疗健康类APP定位都比较明确,且背后都有庞大的积累和资源支撑:
丁香园主要是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的社区,汇集了许多专业医师和众多从业人员,其推出的APP也延续了这一特色,以医生交流平台为主;
快速问医生则以庞大的医生资源为基础,主打移动健康和医疗的咨询业务,以浅层的轻度问诊为主,涉及病症咨询、用药指导、养生健康等方面,其用户数量在5个月内突破350万,日均提问3万余次,相比PC端的艰难增长可谓顺风顺水。
好大夫在线则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其主打的医疗APP也以此为依托,着重打造在线医疗服务预约和交流功能。
综合来看,这些相对成功的移动APP并未突破藩篱,为物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更为直接和专业的诊疗数据服务。虽然目前已经有医疗App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量血糖和血压等,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但误诊的可能性也极大。因此,中国需要相关配套的监管机制来净化医疗App市场。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稻菘夤菇ǚ务以41.8%的占有率紧随其后。目前,韩国正在积极打造“首尔开放数据广场”,据估算这些公开信息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 1.2 万亿韩元,为私营企业创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价值。
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在经历初期探索、市场启动等阶段后,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逐步趋于成熟,整个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增长迅速。从大数据产业规模来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168.0亿元,增速达到45%,预计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未来,随着市场对数据的重视,大数据市场规模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数据总量将占全球的20%,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从大数据企业来看,我国大数据市场供给结构初步形成,呈现三角形结构,即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的传统IT厂商,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从大数据产业分布看,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四个集聚发展区,各具发展特色: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核心,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启动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并集聚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对大数据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国内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金融、交通、零售、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并催生出万亿级产业。随着大数据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数据所形成的价值将不断提升。
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
非结构化数据将成为未来关注焦点
大数据时代,数据和信息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巨大的数据量已经从 TB 级跃升至 ZB 级,数据结构也更加复杂,大部分数据信息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大量的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等,各种数据格式之间互不兼容,而且数据访问和使用更具随机性,给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和应用带来一定难度。据统计,超过80%的相关信息数据都是以非结构化格式存在的,在非结构化数据中蕴藏着未来大数据发展有用的信息宝库,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分析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有效分析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因此,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带来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将是未来大数据发展的新蓝海。
开源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主要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大数据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等基础性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实用性强、稳定度高的技术能力。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上看,大数据的崛起源于一场由“开源软件”驱动的革命,大数据核心技术如分布式存储、云端分布式及网格计算均是依赖于开源模式。从IBM、Oracle等科技巨头到雨后春笋般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开源软件与大数据的结合迸发出惊人的产业颠覆性力量,开源技术在大数据技术进步中将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大数据技术创新主要途径。
大数据应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路径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在商贸、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将与大数据紧密挂钩。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传统产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大数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数据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广泛带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挖掘应用的大数据产业本身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数据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将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与业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数据连接方式升级引发商业模式新变革
在大数据技术体系中,数据是各方连接的中心,连接方式的不断升级将会带来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从大数据连接方式发展的层次来看,初级阶段是数据源和中心的连接,从而带来了数据托管和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数据信息存储和查询成本的目的;中级阶段是数据和价值的连接,由此带来了数据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的两种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关系挖掘通过相关性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沉淀价值利用则通过对垃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最终达到商业指导、精准服务和决策支持的目的;高级阶段是需求和供给的连接,其数据社交O2O等商业新模式开始崛起,如百度云存储社交通过提供云的群组共享使数据传递更具针对性和精准度,大数据可以让云数据平台促进网络中个体间的交流,从而有效降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连接成本。
数据市场格局呈现平台化发展新趋势
大数据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市场格局也将逐步呈现平台化的发展态势。在数据采集领域,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获取入口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互联网数据往往都掌握在大企业手里,如我百度、腾讯、阿里等三大平台型龙头企业在搜索、社交和电商数据的采集上处于垄断地位;在数据存储和交易领域,传统大型IT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将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随着云端数据中心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存储能力的开放,数据存储将会更趋于集中,大型数据平台将应运而生,基于产品、信息、客户的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成为重要问题
近年来,医药行业频出,各项政策密集落地,未来的行业形势走向如何?医药企业如何面对新的政策做出新调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及解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医药行业的晴雨表。以下是xx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医药产业增速持续高于GDP
此次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市场需求旺盛,终端规模持续上升,医药行业持续高增长。20XX年我国医院终端购药市场规模达到12246亿元,其中化药市场规模7696亿元,占比达到60%以上,中药3848亿元,占比30%,生物药是869亿,占比 7%。政府近几年在卫生的投入逐年加大,从2010年的19980亿元一直发展到20XX年的36999.85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是稳步提高。
广阔的市场容量是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XX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容量将近4500亿元,其中医疗服务市场容量是 21400亿元,占比将近50%,药品市场容量约占40%,器械类占3%。未来在药品价格改革影响下,药占比将逐渐下降,医疗服务占比会相应提升。
医药工业增速高于GDP增速。自从2011年以来,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工业整体水平(高35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的工业产业。并且医药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07年占1.5%到20XX年占2.2%。
结果可以看出,我国GDP走势和医药行业发展走势相近,在2011年之前的阶段十年,甚至放大到二十年,增长速度都比较快。近几年来增长速度逐渐往下,在缓慢下降。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雪蔚认为,2017年增速还会进一步降低,主营业务增速预计在11%左右,利润总额增速约7.5%左右。医药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行业利润率,一直在10%上下,远高于工业总体水平,工业整体水平不到6%。预计2017年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水平,2017年下半年会有所提升。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分析认为,近十年来医药行业稳定增长,到去年为止,整个医药产业药品生产收入总金额在2.45万亿,今年预计2.7万亿左右。到去年为止,整个医药产业药品生产收入总金额在2.45万亿,今年预计2.7万亿左右,总量增长很快。
明后年,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医药行业压力会比今年大,于明德认为,一是医药行业周边行业压力大,二医保费用控费要求强烈。这将导致今年、明年、后年医药行业增长幅度比较低。大家应对可能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充分准备解决、克服困难,要千方百计通过转型、升级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竞争能力。没有积极的出路,永远不可能走入低谷。于明德说。
2.中成药发展向好
榜单显示,从经济规模看,行业景气排名是化学制剂、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品。从利润水平来讲,排名是化学制剂、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品。从榜单分析,中药饮片、卫生材料、生物制品、中成药未来成长性好,制药机械、中药饮片盈利能力强。
华雪蔚分析认为,2017年及十三五重点发展的子行业将是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剂,中药饮片和卫生材料分别在大健康产业驱动与在生物创新技术驱动之下将具可预期的成长性;制药机械则可能成为潜在的行业盈利黑马。
中成药跟化学制剂类似,主营业务收入指数和利润总额指数跟行业整体水平保持一致,并且呈上涨态势,利润率高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从榜单上看,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和原料药位居利润总额前四位,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别。虽然中成药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逼近化学制剂,我国对中药发展政策强力扶持,中成药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未来中成药发展会更好。中成药有望超过化学制剂。华雪蔚说。
3.寻找转型升级突破口
于明德认为,我国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转型升级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医药产业过剩,走向欧美市场必须通过国际最高水平的药品许可,这需要中国药企提升药品质量,加强研发,走在国际化前列的药企,未来不可限量。生物技术将改变现在医药产业总体结构。很多重大医疗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新的生物药品配合,基因药物、新型疫苗、单抗体药物等领域要密切关注,投资生物技术。
世界卫生资源的70%投资在吸烟、喝酒、营养、运动、肥胖、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健康因子,这些创造了医药产业新的发展契机。在新契机中,对于家政生活服务、医生卫生康复护理这些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要想转型升级药企还应勇敢拥抱互联网。中华海峡两岸医疗暨健康产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乔培伟认为,在互联网+新生态下,产业布局是企业战略地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思考如何创造客户价值、如何经营客户、如何拓展新通路、如何传递产品价值、如何运用新科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2017年1月12日,咪咕视讯联合全球领先虚拟现实行业供应商美国ODG公司,推出了两款融合现实MR智能眼镜MIGU Glass。分为咪咕眼镜企业版M1 Pro和面向个人消费级的咪咕眼镜标准版M1。两款a品都可让用户同时享受到非凡的VR体验与AR场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产业价值。据悉,此次推出的MIGU Glass为MR眼镜行业首次量产的消费级产品,其定价尚无公布,但预计会十分亲民。
首款可量产消费级MR迈入中国
据了解,ODG相比AR领域多数的创业公司,算是“老人”,在刚刚结束的2017 CES上,ODG了消费级产品R-8和R-9两款AR眼镜。
2016年12月19日,ODG与咪咕视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以ODG先进的技术优势与咪咕视讯基于中国移动的用户渠道与应用内容优势,强强联手,完善生态产业链。而本次推出的MIGU Glass MR眼镜正是基于R-8和R-9技术推出。
众所周知,VR/AR产业面临内容短缺、价格偏高等瓶颈,而此次咪咕视讯与ODG的合作正弥补了这一短板。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在MIGU Glass会上指出,咪咕视讯以网络视频服务经营为核心,视频内容丰富,拥有300万条视频、1200路直播,具有视频行业最健全的生态平台、合作伙伴和商业模式。并基于中国移动体系,拥有8亿+用户基础,深入渗透二、三线城市。此次与ODG合作,必将推动整个中国AR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首款可量产的MR智能眼镜,其中,企业版MIGU Glass M1 Pro拥有双高清1080p分辨率OLED屏,50度FOV,前置极清摄像头支持4K影像,重量为200g。而个人版MIGU Glass M1整机轻至126g,大大拓宽了MR智能产业的应用场景,720p/60帧,1080p双摄像头视频采集。据笔者亲测,MIGU Glass佩戴轻盈,通过转头进行交互,可选择丰富内置应用,影像视频画面清晰,形成360度VR体验同时叠加AR场景。
MR将实现制造业、医疗业刚性需求突破
在会现场,权威调查机构艾瑞咨询联合创始人邹蕾做出AR产业报告,预测在2017年AR全球市场规模就将达到52亿美元,并将在随后以指数级增长,而产业链上下游涉及的内容、软件、硬件等,都将随着MR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受益。MR行业前景十分光明。ODG CEO Mr.Ralph Osterhout介绍,MIGU Glass的应用,包括医疗手术、汽车设计、弱视人群、机械维修、远程教育、生活服务等方方面面。
在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中,MR智能眼镜将带来不同领域需求的突破,而此次通过与ODG达成战略合作,咪咕公司进一步把握了MR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王斌表示,在中国移动的大连接战略背景下,咪咕视讯与ODG联合打造的MIGU Glass,将依托雄厚的原创内容制作实力,结合ODG全球领先的AR技术,在资本、渠道、运营、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合作落地,多维度地推动MR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A.中国创投市场规模
2007 年9 月份与8 月份相比,创业投资案例数量增加8 起,月度增长率为38.1%,投资金额增加1.2908 亿美元,月度增长率高达54.7%;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也有增加,与上个月的1123 万美元相比,月度增长率为12.0%。本月平均单笔投资金额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教育产业及食品饮料加工领域披露多起大规模投资案例。如安博教育获5400 万美元高额投资,新世界教育、巨人环球教育各获得2000 万美元投资;江西润田获得2 亿元人民币投资,草原牛妈妈乳业获得3500 万美元投资。
本月中国市场PE 投资依然活跃。虽然本月共披露6 起PE 投资案例,案例数仅为上月案例数量的一半,但投资总金额高达9.9 亿美元,是上个月投资额的2 倍多,月度增长率为110.6%;本月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达1.65 亿美元。本月PE 投资案例除TMT行业的巨人网络获得1 亿美元战略投资,其他均为非TMT 行业投资,其中化工产业的蓝星集团获得黑石6 亿美元巨额投资。
B.TMT与非TMT
2007 年9 月份,中国创投市场非TMT 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远远超过TMT 行业。TMT 行业披露创投案例10 起,投资金额为1.3870 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387 万美元;非TMT 行业披露创投案例19 起,投资金额为2.2623 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1191 万美元。本月TMT 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较高主要是由于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安博教育集团获得5400 万美元巨额投资,网络视频厂商PPlive 获得2100 万美元投资。
2007 年1 月以来,非TMT 行业投资发展迅速,其投资规模虽然各月份上下有所波动,但整体仍然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至今年9 月份投资案例数量披露19 起,达今年以来最高水平,投资金额为2.2623 亿美元,仅稍微次于7 月份2.3968 亿美元的投资金额。TMT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则大部分保持在10-20 起之间,没有明显地上涨或下降趋势。
2007 年9 月,中国创投市场TMT 行业投资规模仍然持续了3 月――7 月份的下降趋势。从案例数量上看,TMT 行业占整个创投市场案例总数的34%,非TMT 行业占66%。从投资金额上看,TMT 行业占整个创投市场投资总额的38%,非TMT 行业占62%。
C. TMT行业投资分析
2007 年9 月份,中国创投市场共披露TMT 行业投资案例10 起,投资金额1.3870 亿美元。
互联网行业披露投资案例6 起;投资金额1.1220 亿美元,占TMT 行业投资金额80.9%;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870 万美元。IT 行业仅披露投资案例1 起;IT 行业投资总金额600 万美元,占TMT 行业投资金额4.3%;平均单笔投资金额600 万美元。电信及增值产业共披露3 起案例;投资金额2050 万美元,占TMT 行业投资金额14.8%;平均单笔投资金额683万美元。
2007 年9 月份,互联网行业案例数量占创投市场案例总数20.7%;投资金额占创投市场案例总数30.7%。
本月互联网行业有2 起网络教育行业投资案例,投资金额达6220 万美元。其他四起分别属于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电子杂志、分类信息搜索领域。
D. 非TMT行业投资分析
2007 年9 月份,中国创投市场披露非TMT 行业投资案例19 起,投资金额为2.2623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1191 万美元。本月创业投资案例涉及的细分领域有:教育培训、传媒娱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疗健康等领域。
中国IT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用户需求也日趋复杂化、个性化,未来产品竞争的重心将从传统的软硬件产品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区域竞争的焦点将从中心城市走向更加广阔的乡镇及农村市场;行业竞争的中心将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电信、金融、政府等拓展至更多的传统制造、流通、医疗等行业;产业链的竞争将由单一的制造环节延伸至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上下游。
2.商用软件与高端IT服务快速成长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愿望将加大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这将会带动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管理软件等商用软件,以及IT咨询、系统集成和IT外包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时,随着企业ERP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实施成功率的不断提高,ERP及相应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将逐渐普及。
3.移动商务潜力无限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新兴产品技术不断地渗透到移动商务应用领域,包括移动办公、车载信息服务在内的个人网络应用将逐步成为移动商务产品与服务关注的中心。同时,个人消费体验需求的扩张将带动IT市场从“以客户为中心”向“以个人应用为中心”转移,数字家庭解决方案的应用将逐步趋于成熟,这必将带动笔记本、数码产品等个人网络应用产品的不断创新,并成为IT市场增长的重要源泉。
4.网络增值服务在创新中成长
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产业的逐渐复苏,中国网络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并呈现出广阔的增长前景,与其相关的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如网络短信、网络下载、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等服务项目不断创新,并实现了高速成长。今后,伴随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服务的应用领域将更具拓展潜力,视频点播、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专业应用将成为新的应用热点,从而带动与网络相关的应用软件的快速增长。
5.TCO将成为IT用户关注的重心
中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正持续推进,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IT技术与应用系统已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用户关注的重心也日益转向IT与自身业务的融合、系统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IT投资回报率等核心问题上。今后,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用户对于IT系统的关注,将逐步拓展至IT系统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即系统的TCO管理,这将成为用户规划、选型及实施IT系统的重要决策依据。
6.IT服务管理走向规范化
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也是导致企业ERP和IT系统实施成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必将加大对于IT服务的需求。相应地,对于信息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将使得IT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日益重要。中国IT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推动IT服务管理快速走向规范化。
7.技术标准的竞争日益加剧
影响和困扰中国IT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竞争力和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的缺乏以及相应技术标准的受制于人,这已成为制约中国IT企业做大做强的软肋。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IT产业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产品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对于技术标准的竞争将会日益加剧。
2006年上半年,共有121家中国国内企业获得了创投机构支持,较去年同期增长49%;总投资额约7.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涨128%。其中,TMT(科技、媒体、电信)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超过70%,投资金额超过80%(图1)。但是,清科研究中心对50家主流创投机构的调查显示,只有2家创投把今年下半年的投资局限在TMT领域内,其余机构都对非TMT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超过40%的机构表示在下半年将会关注或投资于新能源、环保、健康医疗和教育领域,更有10%机构甚至表示将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非TMT领域。
新能源、环保产业长期看好
在非TMT领域,目前投资依然集中于传统产业和服务业,但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正日益受到关注。新能源产业的创投一直不是很活跃,投资案例在个位数徘徊,各年度的投资金额起伏很大,规律性不强。但我们认为,从短期(1-2年)来看,新能源产业还会处在一个成长期,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从中长期(3-5年)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乐观,将培育与涌现一批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投资者应该对该产业给予更多关注。
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创投一直不太活跃,投资案例很少,投资金额很低,基本依靠本土创投进行政策引导型投资。当然,这与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有关。目前,全国有1万多家环保类型的公司,但平均产值只有1000多万元,普遍处于低层次运行,市场相对混乱无序,地方保护主义、政企粘连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环保产业以政府需求为主要拉动力,政府有关环保政策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对该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掘金环保业不仅需要充分掌握法规、政策的动向,也需要胆识与气魄。
健康医疗、教育产业机会较多
健康医疗和教育也是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行业,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是创投近期比较看好的方向。由于中国医疗改革政策还不清晰,国有医院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具体政策还未出台,所以此类投资机会还不是很多,而特色医疗和健康的咨询、资讯与传播值得关注,此类方向的典型投资案例如鼎晖投资慈济体检医院、IDG收购39健康网及美国中经合投资爱康等。医疗器械方向的投资虽然不活跃,但一直保持上升势头,2003年只有1例,2004年有4例,2005年增加到7例。
教育产业的市场规模不言而喻,各种类型的教育都蕴涵着投资机会。内容上,目前创投比较看好的是教育培训,如英语、IT等方面的培训,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老虎科技基金投资新东方等。形式上,远程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相应的投资也在增多,典型案例如2004年软银投资网讯家园(Chinawebedu),2006年IDG投资等。另外,一些制度创新的模式也值得关注,如2005年软银投资的ATA教育就是一家专业从事考试外包服务的企业。
我们认为,非TMT领域有四种商业模式最具有成长潜力,也最适合创投资本进入。第一是制度创新,如医疗领域中的连锁体检,教育领域中的第三方考试中心、专业技能培训等;第二是循环经济,如新能源,环保等;第三是消费升级,如快餐大米、绿色蔬菜等;第四是制造转移,如包装、物流等。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医疗卫生信息化 应用研究
1 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 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 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 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 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 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这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的一句名言。今年以来,我国医院围绕病人新需求的创新恰恰验证了他的观点。
医院――这一最古老最传统的机构,正被IT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一点点“蚕食、同化、变异”,开始呈现日新月异的惊人变化: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新载体纷纷建立,以移动医疗为基础的云端医院、未来医院、空中医院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资金闻风而动。腾讯1亿美元领投挂号网,打造微医平台,以“轻问诊”和“空中医院”服务获追捧的掌上春雨医生APP,拿下5000万美元融资;马云也曾放言“支付宝将用5-10年时间打造‘未来医院’”……
这些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新应用技术平台,“拼凑”着未来医院终端的新图景。令人好奇的是:十年以后,整合移动互联新技术的“云”上医院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家试点医院的远程医疗“范本”
济南的企业高管王昊(化名)赴欧洲做商业考察,随身携带护照等证件,还有iHolter――一款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状如手机,缚在腰间,端口贴服于心脏周围,可随时将检测到的心电图实时传回齐鲁医院的监护中心。两天后,他的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缺血,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了紧急救治。待商业考察一结束,王昊立即回齐鲁医院复诊。
这是当前远程医疗中最普遍的形式,即医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专门针对比较复杂的病案。
目前,我国远程医疗有两种形式,即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B2B)和面对医疗机构外的远程医疗(B2C),前者从1999年开始便出现在原卫生部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中,主要用于帮扶落后地区,优化资源分配,后者今年才开始破冰,目前仍处于初级尝试阶段。
“自从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远程医疗的意见后,就升华到B2C的模式,医疗机构可以直接面对患者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疗拓展部主任张胜明表示,目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是全国第一家获得网络医院批准的医院,目前也是唯一一家。
“春节前,我们计划在省内开设1000家终端,到2015年底开设1万家,目前已经开设了300家。”据了解,省二医已与金康药房、海王星辰、大参林等20多家连锁药店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这些终端将是“网络医院”,提供远程医疗。这个项目由三方合作,除了医院、药店终端外,还包括了提供技术支持的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
在药店中,患者通过电脑视频和耳机与在线的医生进行对话,可以随时拍照上传到系统,供医生查看;同时,体温、血压、血糖等数据也可通过仪器上传,供医生断症。若开具了处方,纸质处方会从隔壁的打印机打印出来,上有医生签名、患者病情等信息。通过这张处方,患者可以直接在药房买到处方药。
张胜明表示,这个项目已过了试点,前期数据显示,每天大约接待病人逾200人,有五六成会开出处方,处方的价格平均在60元左右,而目前通过网络医院看病不收诊金。
从云上到线下:安全性与核心资源
作为公认的尚未被互联网开垦的荒地,全球医疗行业近期出现投资“井喷”。华泰证券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风险投资达6.9亿元,是过去3年的2.5倍,比2013年增长了226%。
这根源于政府逐年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更新,以应对诸如看病难、看病贵、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不对等现实。有统计称,从2010年开始,国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度开始提速,每年最少有一个文件提及远程医疗,直到今年2月,国家卫计委同意宁夏、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展开远程医疗政策试点被看作是在此领域的又一次政策落地。
于是,各路资本争相进入“远程医疗”。“春雨医生”“丁香园”“中国好大夫”等APP层出不穷;以BAT为首的互联网资本“大佬”们或联合、或并购,纷纷抢滩布局,百度在去年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了“北京健康云”项目,发力用大数据为民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腾讯大手笔投资丁香园和挂号网,推出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全力打造医患互动平台;阿里巴巴更是在今年频频祭出“大招”,先是从集团摘得天猫在线医药业务营运权,后与江苏鱼跃科技合作探索慢性病和常见病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服务,近日更是宣布与西安国际医学、东华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国内首家实体智慧“云上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多重出击背后,打通“医+药+患”在线医疗全链条的野心显露无遗。
然而,无论是BAT还是京东,目前互联网资本大佬们尚未完成“医+药+患”这一闭环。“互联网+”的浪潮在传统医疗行业面前,显得颇为无力。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网售处方药和在线问诊两块领域还未获得公开放权,关于远程医疗的安全性的质疑声层出不穷。
“如果你有真正的医疗问题,就算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网上为你诊断,你敢依照处方拿药吗?”世铭投资合伙人、心医远程医疗创始人之一的任重认为,医疗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判断会威胁到生命安全,“连医院都有医患纠纷,靠一个APP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任重看来,虽然互联网+医疗的各种落地模式很美,比如网络医院、预约挂号、移动医疗,但并没有抓住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院和专家资源,毋庸置疑,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医院及医生都是整个互联网医疗生态链的核心。
有业内人士称,远程的医疗服务的本质是医疗服务,最终都要对人的生命负责。但有相当一些出诊的病是不适合的,比如发烧,通常来讲大多数几率是感冒,但也有很多不是感冒,可能有其他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远程医疗,很有可能会造成风险,给健康带来伤害,或者耽误及时的救治。
为此,国计委发文称,要求规范远程医疗行为,其中禁止医生私自远程治疗。规定别提到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任重认为还应界定的更清晰一些,像春雨等医疗APP标榜的虽不是医疗机构,但上面服务的人员是医生,“远程医疗坐诊的医生需要一个门槛,要有医生资质,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包括你看什么疾病,患者来要不要收费,收费的标准是什么?”
云医院的发展困局:不盈利,先布局
虽然远程医疗看似站在风口,但横在它面前的门槛不低,这当中涉及到最多的便是收费、医保问题。至今,远程医疗仍未形成规模。2013年,远程医疗做得较好的总医院远程会诊量为5087次,已算是国内开展远程会诊较好的医院。
心医国际董事长王兴维表示,虽然近日卫计委紧锣密鼓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新疆的远程医疗可以进入医保,但这些缺少了个性化方案,比如门诊收费就没有很灵活的收费标准,“像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天接待的病患都忙不过来,会诊给100元、200元,他们会做吗?”
“真正的三甲医院,一年的销售额都30亿元了,它做自己的生意都做不完了,为什么还要做远程医疗?”任重认为,远程医疗必须有政府的推动,以三甲医院帮扶县级医院的形式来推进,“未来制定三甲医院、平台方、基层医院之间的收费分成以及标准是模式能够持续维系的关键所在。”
“如果检验都在基层医院完成,三甲医院就会少赚了检查的费用,如果药品都通过基层医院开出,那三甲医院得到了什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齐鲁医院副院长高海清也指出,通过国家给出政策,包括第三方运营方的出现,怎么收费,收费的分配机制,这个是很有必要的。
实际上,众多远程医疗的跃跃欲试者都在为潜在的政策押注,甚至愿意不盈利先布局。据了解,由于收费政策尚未清晰,很多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机构都采用免诊金的方式布局,比如心医和上线的首家网络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哪怕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开始铺点。当有一个重大的文件出台,这个事情就会发展得非常非常快,谁能够抢占下面的医院,就是抢占了这个端口。因为在医疗系统内,谁抢了先机,之后就有很大的优势。”任重表示。
他认为,现在政策才刚刚出来,我们可以慢慢做、慢慢谈。一旦完整的政策出台了,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拿出大把的钱来铺了,免费送设备给医院,市场就完全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
关键词: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智能化;信息化
1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构建概述
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体系从单一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的构建,从疾病治疗走向健康预防。智慧医疗是指具有物联网感知、信息移动、信息互联共享、决策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实现市民与卫生管理部门、社区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覆盖国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规模达到275.1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2.5%,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远程医疗、PACS系统是重点,其投资加速增长。2014年国家大力推广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这无疑促进了医院电子病历建设的进程。大中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已逐步转至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并将对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的搭建和应用进行重点投资。
2智慧医疗卫生体系的组成
智慧医疗卫生,是面向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和维度的大健康体系。它以市民为中心建设全社会健康和疾病预防体系。以患者为中心构造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的诊疗服务和管理云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区域医疗服务的信息标准化互联互通。面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建设突出“医”和“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一共需要构建七大体系,包括专业化的卫生业务应用体系、科学化的卫生监管体系、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的卫生标准体系、高效化的信息支撑体系、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体系。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子系统、区域卫生子系统、以及家庭健康子系统。
3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3.1智慧医疗概念框架
从技术角度分析,智慧医疗的概念框架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综合运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
3.1.1基础环境
通过建设公共卫生专网,实现与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卫生数据中心,为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3.1.2基础数据库
包括药品目录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PACS影像数据库、LIS检验数据库、医疗人员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领域的六大基础数据库。
3.1.3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
供虚拟优化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及网路资源;提供优化的中间件,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门户服务器等;包括应用、流程和信息服务。
3.1.4综合应用及其服务体系
包括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平台和家庭健康系统三大类综合应用。
3.1.5保障体系
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3.2智慧医疗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其在智慧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采用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
4应用前景
智慧医疗是以先进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做为依托而打造的智慧型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这些数据包括医院、社区、家庭等健康医疗机构的数据以及医疗事故的数据、病人的数据等,可实现医患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使得医疗服务真正迈向智能化,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看病诊断效率,临床研究可靠性、协作性将得到增强、医院的互联性,以及医院的便捷性。智慧医疗应用普及之后既可满足患者高效挂号、远程看病、远程诊断的需求,还可促进各家医院、医生间以及医生与病人间的交流,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5总结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