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14 17:3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设计技术;农机设计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1.1含义。农业机械设计需要结合使用方向来进行,优化功能组成,这样在使用阶段可以降级故障发生几率,农业生产任务也能够高效完成。数字化设计理念在农机产业中虽然应用实践较短,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所设计的机械结构更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基于计算机设备完成的设计任务,可以节省数据分析运算所用时间。借助计算机中的功能软件,能够轻松的完成图纸绘制工作,并通过系统模拟来观察运行期间的设备稳定性,最终得到的产品生产方案更安全可行。

1.2特点。数字化技术是科技发生的成果,农机生产行业正在向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要求设计环节科学高效,必然会应用到数字化技术。分析技术应用特点可以了解到,在设计时间上有明显的节约,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包括数据的录入与运算,帮助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数字化技术还能够结合使用需求对设计方案做出优化,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备的运行模拟,这样所确定的最终方案更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来生产成本。传统设计方法中,需要同时得出多种设计方案,增大了工作任务的难度,这一点在数字化技术中得到来解决。

2当今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

2.1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新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农机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纸绘制,计算机绘图软件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在工作任务开展期间,技术人员将所得到的参数输入到计算机中,选择相应的功能,便能够将机械图形展现在其中。目前管理图纸绘制的软件也正在完善,功能也有明显的增多,为农业机械设计提供来便捷性。

2.2知识工程(KBE)。知识工程在数字化设计技术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现代设计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是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形势的变化,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新知识的获取,而不是依赖经验。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起来的基于框架、规划、模型、本体等多种知识建模技术,主要是为实现计算机对知识的智能推理,提高计算机智能服务的。对于新知识的获取,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已有知识;市场信息;数字仿真或虚拟现实;物理模型试验;样机试验;已有产品运行表现。

2.3虚拟原型(VP)。虚拟原型技术,近年来作为数字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虚拟原型技术是在CAX(如CAD、CAM、CAE等)/DFX(如DFA、DFM、DFS等)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仿真技术等应用于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并进行综合管理,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复杂系统,支持“由上至下”的复杂系统开发模式。虚拟原型是根据产品设计信息或产品概念产生的在功能、行为和感观特性等方面和物理原型尽可能相似的可仿真的计算机模型。虚拟原型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部分替代物理原型,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属于制造业的范畴,门类广、种类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拥有14大类、95小类,3000多种产品。尽管我国能生产的农业装备品种很多,但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差距。在构型设计方面除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速产品开发的同时,基于知识工程,利用计算机仿真对产品性能进行预测以优化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农业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开始涉及。今后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应注重以下几点。

3.1突出产品创新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当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以及创新性,消费者在购买机械设备时拥有更多的参考。应用数字化技术后,设计阶段创新理念可以更好的展现,结合农机设备使用阶段容易发生的故障问题来进行,将故障发生几率降至最低,这样才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确保设备具有消费市场。农机设计生产企业有很多,只有突出设计阶段的创新性,才能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明确,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

3.2重视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给产品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集3D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为一身,让设计者/用户身临其境的感受产品的设计过程,体验其性能,从而提高设计的成功率。该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及制造中非常重要。对于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的大型农业机械的设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既便于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又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更便于用户针对产品的原型了解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等,提出反馈意见,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目前国外已提出了两种基于VR的工程设计方法,一种是增强可视化,它利用现有的CAD系统产生模型,然后将模型输入到VR环境中,用户充分利用各种增强效果设备如头盔显示器等产生临境感。另一种是VR-CAD系统,设计者直接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国内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尤其是VR在工程上的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3.3强调产品协同设计。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着新的商业环境,如产品定制需求的增多;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因此,产品设计制造的协同是现代企业适应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发展农业机械行业乃至整个机械行业所需要瞄准的方向。据估计,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往往有40%~70%的工作是与其他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如何从浩瀚的产品资源中选择合适的为己所用,这就提出了在已有知识库中的搜索算法实现问题。PTC公司的Web服务器上保存了众多世界领先的零件供应商的百余万个零件,且每月增加几万个新的零件。尽管象PTC公司这样将所有资源都纳入自己的服务器的做法在搜索算法实现上较为容易,但在我国目前采用是不现实的,并且从长远看也不是方向。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供应商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提供零件的资源信息,这样采用什么特征及其参数引导在众多的供应商之间搜索,以及如何实现客户端各种异构的应用系统与服务器各种异构数据库之间信息的传递就成为研究的方向。农业机械在农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是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生产方式,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支持新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维亮.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才智,2013(7):126.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传感器节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66-01

机电一体化是农业机械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处系统之首,其作用相当于机器系统的一个感受器官,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是农业机械鉴别能力提升的保证。农业机械中如果缺少这些传感器,那么农业机械中系统状态和对信息精确性,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等检测功能就无法实现。改造传统的农业机械离不开传感器,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更需要离不开大量的传感器,由此可见,数字传感器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拖拉机、收割机、灌溉机等农业机械都安装使用了各种数字传感器,来增加和提高这些农业机械的性能。

1、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传感器反应速度快,能实现非接触测量,精度高、分辨力高、可靠性强,能感受被测量的信息,主要应用于作业环境状态稍差的农田中。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电子信息种类日益繁多,信息传递速度日不断加快,相应的数字传感器也将无所不在。但是数字传感器的生产工艺环节比较多,工艺比较复杂,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精力,进行温度、零点、非线性、滞后、蠕变等性能补偿及四角误差调整,现用的补偿技术难以达到高质量要求,普遍存在着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严重问题。电子技术的飞跃进步,单片机的普及推广,数字化传感器将不断变化,在软、硬件技术上采用数字化自动补偿与误差修正技术,高准确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是传统应变式数字传感器所不能比拟的。各先进工业国都极为重视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传感技术及其系统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

2、传感器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

(1)底盘控制用传感器。传感器技术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一体化系统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其水平越高,农业机械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在一套完整的农业机械系统中,如果不能利用传感检测技术对被控对象的各项参数进行及时准确地检测,并转换成传送信号,所需要的用于系统控制的信息就无法获得,进而使整个系统就无法有效的工作。例如:农垦系统引进的国外大功率轮式拖拉机,为了提高机器的实用效率,采用了多种传感器检测技术。在不同系统中,各传感器的作用不同,但工作原理大同小异。近年来,拖拉机、收割机、制米机、灌溉机等农业机械都安装各种传感器,来目的是增加机械的性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通常的机械系统已经难以解决某些与农业机械有关的问题,而被电子控制系统代替。传感器的作用就是根据规定的被测量的大小,定量提供有用的输出信号的部件,亦即传感器把作业量,空气湿度,作业环境等转换成信号的变换器。传感器作为机械的关键部件,它直接影响机械性能的发挥。目前,普通农业机械有10-20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主要分布在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控制系统中。这些传感器是整个发动机的核心,利用它们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降低油耗、减少废气、反映故障等,由于其工作在污泥和泥水等恶劣环境中,因此它们耐恶劣环境技术指标要高于一般的传感器。对于它们的性能指标要求有很多种,其中最关键的是测量精度与可靠性,否则由传感器检测带来的误差最终将导致发动机控制系统失灵或故障。美国研制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收割机。原理是电子控制器把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过滤波后转换成升高、降低或继续保持割台高度的信号,然后驱动电磁阀,使收割台的液压缸做相应的动作,。该系统在割台的两端还各装一个近地传感器,以防割台触地。

(2)数字传感器定位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在农业机械中,高精度GPS定位系统复杂,造价昂贵,不能适合小面积的水田作业;而价格较低的GPS系统定位精度不够,不能适用于水田小面积作业的耕作机械。要想提高传感器的利用率,必须使用数字传感器数字传感器,数字传感器的原理是,在数字补偿在合理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基础上,绘出淮确、可靠的数学模型是保证数字补偿精度的前提。是根据数学模型编制出苘单、实用、有效的补偿计算软仵,存储在微处理嚣芯片中进行备项误差修正与补偿。机械传嚣的模拟输出信号,经A/D变换后进入微处理器时,常混进尖脉冲之类的随机嗓声干扰,必须予以削弱和挖除,称重传感嚣的模拟信号,经A/D变换后转到一系列的数码,必须将其换算带有重纲的数据后才能运算、显示数字采用备种程序来实现零点浑移、增益偏差校淮。

(3)电子式汽车机油压力传感器在农业中的应用。自动导航技术的拖拉机。它的优点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驾驶安全性。机动车导航技术,根据定位传感器类型可以分为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机器超声波导航、电缆导航等;根据定位技术原理可以分析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GPS能够提供低频率的绝对定位信息,提供高频率的相对定位信息,合成两种技术能够提高定位准确度和抗干扰性。农业生产中,通常行间作物的行距较小,对于在行间作物,特别带牵引式农具的车辆,在弯曲的行间路径中作业,精确的侧向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利用觉激光技术、声纳技术等准确掌握前方道路信息,原理是将整个地块的导航地图输入车辆的计算机中,由GPS严格按照车辆预定行驶路线控制车辆行进。将传感器技术和数学模型融合,使车辆在未知的环境下行驶时,根据前方弯曲道路信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拖拉机的行驶距离。

3、传感器技术未来农业机械中的发展方向

(1)向高精度发展:研制出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的新型数字传感器技术是确保农业生产自动化的安全性。

(2)向微型化发展:通过使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实现数字传感器微型化。

(3)及无源化发展:传感器是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开发无源传感器是未来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农业;信息系统;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S126

数字化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建成融数据采集、数字传输网络、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控农业为一体的数字驱动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体系,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是以最节省的投入。获得农业各个方面运作效率的提高,减少天灾的约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数字化研究已经初步建立了我国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数字化方向的转变,为垦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

1互联网的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构建

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数据库的研究,是在数字农业网的信息系统框架内的探索和实践。设计的用户界面清晰,操作简易方便,可以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服务。

1.1系统目标

系统目标是明确系统应该完成的主要功能,并确定这些功能由哪些业务对象完成。经过反复的示范基地调查与探讨,结合垦区各农场数据统计的现状及发展,以建边农场为依托,确定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①统计资料多终端输入到数据库中,表间相关联的字段的统计自动生成,以防止数据的出错及冗余,可进行数据的上报;② 农业经济统计各种指标数据填报后,系统能实现数据查询与分析;③通过下载选择的指标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获得一些综合指标,结合基本数据统计分析,明确各指标的相关关系和综合指标的增长状况,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于我场各级领导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

1.2信息系统开发语言的选择

系统开发语言采用ASP脚本语言。ASP语言是一种服务器端基于Web脚本语言,可以视为HTML、SCRIPT和CGI结合体,其程序编写较HTML更为方便灵活,程序的安全保密性比SCRIPT好,运行效率也比CGI高。

1.3系统功能

(1)数据显示模块:主要方便用户查看浏览数据,当数据记录较多时,提供翻页显示,用户可通过滚动条查看数据。

(2)数据修改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编辑修改。

(3)数据统计分析模块:通过主要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数据统计方面要求表间的合计字段自动生成,数据上报后,可进行有关数据分析工作,如,得出不同统计指标按年度的统计散点图、柱形图和纵向各指标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指标某年度的增长率,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1.4数据库构建

系统中采用微软公司推出的Acces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通过表间关系和建立查询范围的设置,就可以实现各表同步工作,把搜索指定范围的全部表中所得到的统计资料呈现在界面。此数据库的优点在于它可扩充修正和便捷的查询功能,在数据输入后如果发现错误或者需要添加数据,操作简易,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无需了解太多的编程语言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有利于在示范区大面积推广。

2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功能实现

2.1 系统主界面

本系统是为农场相应管理部门和农场主提供服务的平台系统。界面主要是从部分信息的保密性和数据库的安全性方面考虑,禁止非授权用户进入后台管理,从而防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数据库的破坏。系统的人口界面决定了该操作人员是否有权使用该系统进行操作以及该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哪些功能。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农场所有经济统计信息进行浏览以及通过用户登录功能模块进行系统的管理,并记录下系统的访问量。

2.2 系统显示功能实现

系统使用者在系统主页点击链接就可以浏览相关的信息。

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数据包含各方面的信息,种类繁多,这些信息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变化,因而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和删除)是必不可少的。各种信息在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操作时须进行审核,信息审核主要检查用户的权限是否有此权利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有此权限才给予通过,否则不能赋予信息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权利,在审核通过之后才把数据写入数据库中或从数据库中删除。同时系统把用户的操作过程信息写入系统日志中。

2.4 系统数据分析功能实现

统计与分析是农场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要求系统能对各年度指标的统计量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点击超链接实现这一功能,得到用户基本统计分析的数据和图表通过服务端口实现。通过下载用户所选择的一些统计指标数据。利用单机版统计分析软件,获得综合分析指标数据传给用户,实现基于用户的综合分析功能。

3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推广运用

通过调查、报表获得农场经济发展的各项经济统计指标,本文利用Access技术创建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利用基于ASP技术开发的动态网站系统,实现经济统计数据的网上查询、创新性的采用散点图、求出经济增长率等方法以直观、具体的效果展示农业经济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获得一些综合指标,该系统集成现有技术,突破了农业数字化研究中单机版系统现状,实现了网络下多终端指标共享。

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农场经济的“剂”。通过农业推广人员对此系统的推广,为农场主和管理者提供了先进的获得信息渠道方式,使其对建边农场的农业经济现状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辅助生产经营者选择合理的种植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农场主和管理者的需求,为该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合理的目标。

今后的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研究中,将对各农场的其他系统进行全面覆盖连接。逐步形成一些标准的农业经济统计信息资源仓库。并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决策部门安排农业投资,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调整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在系统推广中帮助农场管理者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生产技能,促进职工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增加农场职工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向忠.应完善农场会计报账制[J].中国农业会计,2012.5

[2]张莉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1.12

[3] 宋兆杰,张金良. 数字农业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现代化农业,2007,(5):1-4

[4] 张伟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4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报;学术水平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字化正不可阻挡地成为出版业的潮流和未来。数字出版即是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的出版活动,它既包括直接利用网络编辑出版的行为,也包括将传统印刷版的内容数字化的活动,是一种依托传统和现代资源用数字化的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以载体分类,它可以分为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移动出版等多种模式。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它具有快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无需纸张、无需油墨等优点,是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2010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新闻出版业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正因为数字出版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发展速度极快,短短十几年就已经具有了较大规模,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的年产值已达795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产值规模已超过传统出版业。

对于高校学报来说,数字出版给其带来了全新的技术、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出版理念,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对于专业期刊来说,高校学报特别是占绝对多数的普通高校的综合性学报,专业化程度低,学术水平不高,发行量极低,社会影响力较小,没有发挥学术期刊应有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除了要改革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外,还必须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出版模式,发展数字出版,创新和拓展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学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当前学报数字化运行现状

就目前高校学报数字化进程来说,大部分学报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纸质期刊向数字出版相关融合与整合的方向发展。

(一)学报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1、加入大型期刊数据库。在网络数据库中,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报,还是普通的学报,它们在数据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大部分学报依托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实现了学报在网络上的数字化传播,提高了学报的影响因子和知名度。

2、建立自己的网站或主页。高校学报有的单独建立了网站,有的利用期刊数据库网站提供的模板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网页,把编辑部介绍、征稿启事等信息放在网上,方便作者和读者查阅,加强了编辑、作者、读者的三方互动,成为对外交流和扩大宣传的窗口。

3、采用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很多学报采用了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可以进行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加工处理等工作,实现了稿件从收稿到发稿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学报的数字化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

1、目前学报的数字化大多只是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传播。数字出版不仅仅是出版物载体性质与形态的改变,而是出版方式的根本性革命,它包括了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将越来越少,直接利用电子阅读器、电脑、手机等阅读数字出版物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目前有的学报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了优先数字出版协议,可以优先出版数字期刊,但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出版,之后再形成学报的数字版。即使是独立创办网站(或网页)的学报,也只是把传统纸质学报的“千刊一面”变成了数字出版的“千网一面”,学报的数字化运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多数学报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但是对学报网站(网页)上信息的管理与更新常常被忽视。一是网站使用率低,多数处于闲置状态;二是信息资源较少,与学报内容相关的学术动态信息更是严重匮乏;三是一些学报网站提供的是过时、失效的信息,缺乏更新维护,信息严重滞后;四是与作者、读者互动交流不足。多数学报对于作者、读者留言没有及时回复或根本没有回复,与作者、读者互动交流的工具多是依赖电子邮件,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高校学报质量

(一)努力提高学报的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其本质都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出版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是一种内容产业,出版的形态可能改变,而出版的功能不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内容。因此,提高学术质量始终是学报编辑工作的核心。在数字出版时代,就是要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办刊方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水平。

1、加强编辑的选题策划,吸引优秀稿件。选题工作在学报质量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明确学报的发展方向、主要特色后,编辑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各种学术性数据库,及时获取数字化的相关文献资料与相关研究信息,把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选题计划,征稿启事,吸引相关的高质量稿件,建立刊物的作者群。也可根据选题计划向相关的知名学者进行约稿,组织和发表代表学科前沿发展的权威性文章。

2、把好审稿关,建立专家审稿库。审稿对提高刊物质量非常重要。一是初审。初审人员可利用数据库网站检索,发现稿件是否一稿多投,是否存在抄袭,稿件的新颖性和学术价值如何,大大提高了初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复审。专家复审是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环节。审稿专家必须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校学报要打造成一流的学术刊物,必须要拥有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专家队伍,可通过学术期刊网相关文献检索专业领域的专家,也可以通过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网站进行查询,建立动态的专家审稿库,包括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特长、职称、联系方式等信息,实现由计算机对审稿专家有序动态地组织和管理。

(二)出版流程数字化

1、建立网上编辑新平台。充分利用期刊编辑出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和编辑管理的全过程自动化。无论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校稿,还是图片、表格、版式的处理与设计,甚至资料的查询和作者的投稿,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高效地进行,实现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实时互动和交流,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2、探索数字出版新模式。目前,学报仅仅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经过重新编辑,变成学报的数字版。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符合低碳环保的发展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数字阅读的普及,直接编辑出版数字刊物将成为主流。因此,学报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减少纸质出版,发展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移动出版等多元化的数字出版模式。充分发挥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传媒介质的优势,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这样在传播媒介丰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报的引用频率和次数,扩大了学报的知名度。

3、实施按需印刷。按需印刷是数字出版时代的一大特点。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可以将一份期刊“衍变”成不同的版本,实施按需印刷。相比于传统的印刷方式,按需印刷不仅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缩减了成本,更便捷、更环保,符合人类的环保趋势。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报影响力

1、及时更新、维护网站(网页)。网站(网页)是扩大学报影响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及时更新、维护,增加网站(网页)的信息量。一是提供期刊简介、征稿启事、重点栏目等相关内容,方便读者查阅;二是学术前沿信息,提供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三是历年出版的期刊;四是及时回复作者、读者的留言。

2、开辟学术论坛,发展多样化交流方式。通过学术论坛,定期就某学术问题进行在线交流研讨;编辑也可以就某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主持人,召开虚拟的“学术研讨会”。这种双向的、多样化的交流方式,能够将学报与作者、读者的距离迅速拉近,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作者、读者群体。

3、加入国际检索系统。学报不仅要加入国内各种网络数据库,而且要尽量加入国外检索系统,提升学报的国外影响力。

(四)大力培养新型数字出版人才。学报的数字化要求编辑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具有数字出版意识,能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要求,运用网络技术来组织编辑活动,因此新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必不可少。一方面可招聘、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加强培训,鼓励编辑改变过去传统的编辑理念,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编排技术,利用网络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平.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中国出版,2009.2.

[2]魏琴芳,田海江.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5篇

关键词:图像处理;计算机应用;智能化

0 概述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指的是技术人员运用计算机知识对数据或图像信息进行相关处理的一种技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人类视觉功能,并把所测的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经过处理后实现了对数字图像的分析、加工、处理和输出。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横跨农业、工业、广告传媒、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真实、准确度高、处理速度快、获取信息便捷等特点,尤其是在工程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技术。该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摄像机以及其他有关数字技术,对图像施加某种运算和处理,从而让图像更为清晰。 它的主要原理是:用图像采集卡和摄像机将外界图像转换为以红(R)、绿(G)、蓝(B)三个原始灰度值表示的数字图像,然后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和输出[1]。

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特点

2.1 再现性好

与传统的模拟图像处理技术不同的是,原始图像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能准确表现出原图,经由计算机图像处理保持图像的原有模样。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存储、传输、复制过程中不会导致图像质量发生退化,因此,图像处理后的再现性效果良好。

2.2 处理精度高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将一幅模拟的图像数字化为二维数组,而且只要处理图像数字化的设备允许,这一二维数组可以做到任意大小,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图像的数字化精度可以达到满足任一应用需求[2]。

2.3 适用面宽

现实生活中,来自多种信息源的图像,既可以是可见光图像,也可以是不可见的波谱图像(例如X射线图像、射线图像、超声波图像或红外图像等)。从图像反映的客观实体尺度看,可以小到电子显微镜图像,大到航空照片、遥感图像甚至天文望远镜图像。这些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即只要针对不同的图像信息源,采取相应的图像信息采集措施,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图像。

3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现实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工农业生产、军事技术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3.1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随着工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的加快,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机械零件的加工、装配中通过对摄像机和传感器提供零件视图或其他信息边可以实现机械加工的自动识别,通过识别能够对图像中的一些普遍特征如面积、方位等,把这些特征作为原始空间进行相应处理,可以将识别的结果应用于确定机械手或机器人应采用的动作上,实现了生产、装配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2 在农产品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产品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对农产品的检测和农产品加工以及采摘的自动化方面的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对农产品果实等目标物体的识别和三维空间的定位,设计相应的机械手的运动参数,实现对农业果实的精准采摘,提高农产品的收获效率。

3.3 遥感图像领域的应用

遥感技术对于图像的处理要求高,图像处理的作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样不同波段的数据经过处理后逐渐形成新的有用数据,遥感得到的数据图像信息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后,能够实现快速成图自动化,在获取不同波段的高质量遥感数字图像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气象、环境、军事等领域中。

3.4 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

检测交通违章,常常需要收集许多交通参数,日常用到的“电子眼”设备也是通过环形线圈检测器、照相机等构成,通过环形线圈检测器检测路口的车辆是否存在闯红灯行为,一旦检测到时,系统便会自动启动照相快门,并拍下车辆,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判断,当检测到有闯红灯车辆画面后系统将及时予以冻结保存,并将拍摄到的突破存储在相关格式文件中,后期处理时再通过恢复原图,从而实现及时检测出交通违章车辆。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计算机处理图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既有传统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扩展至机电、航空、安全等领域,还伴有新型科学药物的研发,伴随着计算机的技术与人工智能电子的研发,智能图像的作用将会占据很大的部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越来好,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温玉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2):230-231.

第6篇

中央电视台(央视)联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于12月11日在北京签约,正式推出手机电视业务。据悉,央视此次推出的“手机视讯”业务包括直播、点播和下载三种方式,将基于中国联通CDMA1X无线数据网络及中国移动GPRS网络,采用流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视、音频内容服务。

目前,央视已为手机电视用户提供CCTV-1、CCTV-2、新闻、音乐等8套节目,以及正在多哈举行的第15届亚运会。此外,央视、联通和移动三方还将在2008年奥运会项目手机电视业务上进行全面合作。根据三方协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负责提供手机视讯业务所需的网络设备、业务平台、用户服务、营销渠道、技术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计费、客服等工作,而央视则负责相关业务及相关内容集成、播控、管理平台的开发及内容审核等。

中欧数字广播与移动通信融合方面合作项目获批 由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作为中方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与运营机构共同申报的中欧合作项目《中欧关于数字广播与移动通信的融合方面的合作》(MODIBEC)近日正式得到欧共体的立项批准。该项目是一个为期24个月、中欧多个单位合作参与的项目,其目的在于促进并支持欧盟与中国在数字广播技术(以DAB为基础)领域的合作。该项目是广科院经过多年努力,首次以中方项目牵头单位承担的国际重大科技项目。

乌鲁木齐60万家庭将看上数字电视新疆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日前透露,乌鲁木齐60万户市民家庭的有线电视到2008年时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的过渡。据悉,目前新疆广电网络公司数字电视信号已在乌鲁木齐、昌吉、哈密、伊犁、阿勒泰等地州市开通,全疆已有数字电视用户约3万户。

南京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将破80万户 截止目前,江苏省南京市为72万户居民开通了数字电视,城区用户整体转换率达96%,年内将完成80万户的转换目标。同时,江苏省南京市区县的数字化工程已进入试点阶段,江宁区已整体转换6000户。

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论坛在京召开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会上指出,我国流动人群还是广播电视服务的空白,这些领域对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可以采用两种技术方式,一是通信方式,该方式可满足个性化的高端要求;二是广播方式,该方式满足流动人群的普遍需求,成为发展趋势。发展原则是立足自主创新,立足广电优势,立足民族工业,促进产业发展,促进三网融合。王效杰还对采用卫星方式做了解释:卫星方式,具有全国无缝覆盖、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建设和维护成本低、产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缩小东西部差距、填补数字鸿沟等优点。基于此,采用卫星方式。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体制是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100%国土,采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对盲区补充覆盖,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同传通道实现交互。王效杰认为,移动多媒体广播是新兴媒体,是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的新业务,是广播电视服务的新领域,是服务方式的一次变革,其发展趋势是制订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有序发展。

杭州启动全国首个数字电视银行支付平台杭州数字电视公司日前联手中国银联、中国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正式推出了全国首个基于数字电视的在线查询、支付平台―――家银通。开通数字电视的市民只要通过遥控器,借助电视机,就可以用银联卡进行数字电视和网通宽带缴费充值,也可用来订阅报纸或是到网上商场购物,还可以查询汽车、火车和机票信息。与此同时,农行也将把新近推出的家居银行搬上数字电视,杭州的农行用户可以通过数字电视遥控器进行农行卡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挂失、汇款兑付、转账以及缴纳手机费等业务。据称,随着越来越多银行的参与,数字电视将成为继ATM机、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之后的第四大金融渠道。目前“家银通”还处于试用阶段,市民使用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家中的机顶盒也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在线升级就可以实现相关业务。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学;集体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财务管理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5]聂星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6(4):54-55.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信息技术 信息来源

1 农业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我国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上的弱势,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农业院校普遍落后于理工类院校,而高职类院校又普遍落后于本科类院校。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类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专业知识,没有做出整体规划,更没有在校内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统一协调机构,而只是由学工处、教务处、计财处等部门根据自己的部门需求来开放设计或者购买软件系统。缺乏全局的数据标准,建立的系统也是按照当时的需求进行短期设计。因此,部门间数据的同步、信息的交换、资源的共享都有很多困难,由此而产生许多“信息孤岛”。因此,本人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传统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部门大多各自使用本部门设计研发的系统。目前各个部门现有的软件管理系统功能单一、数据管理凌乱,整个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以上各项原因导致全校产生了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亟待建立一套能够得到整个学校认可的、公共统一的数据标准,以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标准化。

1.2 信息系统缺乏标准的数据接口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一样,由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学校至今不能够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更没有建立共享数据平台。

目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一个业务系统用到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必须重新输入。例如,学工处已经将某学生推学,教务处成绩登记表中仍有该同学,计财处收费名单中仍显示该同学为欠费。也就是说,学工处要共享学生信息,但目前教务处、计财处系统没有与学工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来源于学工处,课程的基本信息来源于教务处,学生收费信息又来源于计财处,但数据分别由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各部门提供的数据格式又不统一,最终每个部门都可以提供数据,但学校却无法拿出格式统一、权威的准确数据。因此,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学校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使各个部门都能查看或使用准确、统一、及时更新的标准数据,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学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并为后续系统的建设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

1.3 信息系统技术落后、亟待改造

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多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上不如工科类院校。因此,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本考虑,需要整合原有的各部门已经购买的软件系统,也就是尽量保留已有的运行良好的软件系统,不完全推倒原系统重建。同时,将运行良好的各部门的原有独立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平台中。所以对,为了将原有独立系统纳入新的统一平台中,需要使用新技术开发相应接口。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将各部门原有的独立系统的数据在整个统一平台中实现数据格式统一和资源共享。同时,我们对新的系统使用新的开发技术,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和信息标准进行开发,使新系统完全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标准、统一数据。

但是,旧系统改造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将旧系统融入到新系统中去,有些数据的整合在技术上,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另外,例如财务系统等少数的专门系统,由于其部门工作的特殊性,也无法完全统一和整合。

2 农业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 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紧紧围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自身特点,体现农业类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同时根据学院的组织机构划分,根据各部门工作的各项实际需要。建设原则为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软件与硬件并重、持之以恒;设计原则是技术先进、设计实用、方法合理,采用面向服务的基础架构,通过校园信息门户、公共数据交换和统一身份认证,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各类应用系统,有步骤、按计划地构建立体化、多层次、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数字化校园。

2.2 建设目标

笔者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亟待建设以下内容。

第9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159-02

1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把传统机械的多种功能与电子技术紧密联系,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其实它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新发现或新发明,而是把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门学科有机的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学科。机电一体化是以这些学科为基础,最后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技术,而不是各门技术简单的拼凑,这就是机电一体化同机械自动化的最大区别。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在于硬件和软件。

2.1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技术为基础,机械技术侧重点是怎样与机电一体化相适应,机电一体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各科学发展的高、新技术来更新自身概念。机械本体应该从改善自身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工作精度等几个重要方面方面考虑,以此减少工作时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机电一体化要具有高精度、快速响应性、良好的稳定性。

2.2信息处理技术

由于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极大的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交换、信息存取、信息运算和最终决策等,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现在已经普及的计算机,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相联。要更好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同时解决信息处理的抗干扰问题。

2.3检测技术

检测与传感技术指与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相关的技术。由检测技术自身的功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应提高工作可靠性、工作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等,并且要经受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因此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由此可见,发展检测、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4自动控制技术

在无人直接参与下,自动控制技术能通过控制装置让被控对象或过程的被控量能按照人们事先预定的规律变化的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由自动控制理论、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生学中的系统仿真、工作时现场的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制动控制技术的难点在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这是因为被控对象与理论的控制量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需要反复调试和修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现在微型机的应用非常广泛,自动控制系统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5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及驱动装置。驱动技术是执行操作的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态特性、稳态精度、控制质量等都有决定性的作用。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应用但其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有一部分问题,驱动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2.6软件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发展硬件是不够的,必须在发展硬件的同时发展软件,但是软件的更新速度太快,这样就导致研制成本提高了,为了降低成本,应该推行软件标准化等措施。

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

3.1数控机床

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控机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又称数字控制机床,它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信息对机床的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数控机床主要由动力源、操作机构、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等组成。数控机床具有很高的柔性,能实现编程自动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以及强大的通信功能,还可以实现多种控制的功能。数控机床的发展给机械领域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3.2机器人

机器人是众所周知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最早是人们幻想出来可以听从人们的命令,任劳任怨的从事各种劳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科学。机器人主要由:机器手、操作机构、传感器、移动机构、控制装置、驱动器等部分组成,通过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机器人已经能灵活的代替人类很多活动,在焊接、装配、军事、空间、水下、农业、建筑、服务、娱乐等领域都有应用。机器人应经成为人类良好的助手和亲密的伙伴。

3.3现代温室设施

现代温室设施是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设施,也是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较密集的地方。主要由:温室框架结构、覆盖材料、通风系统、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施肥系统、室内喷雾/屋顶喷淋降温系统、遮阳/保温系统、加热系统、防虫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及一些必要的生产工具等。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和计算机系统有效的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为作为优产提供保障。

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与其他科学一样,机电一体化技术也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机电一体化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为了适应各领域的需求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性化。机电一体化对机械工业也影响很大包括提高性能、扩展功能、简化结构、提高可靠性、节约能源、操作简单,可以说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一片光芒。

5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朱思洪.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三浦宏文.机电一体化实用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1.表格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表格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为载体,借助于具体的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其主要特点:(1)以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化成为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2)表格内不同栏目之间具有比较和归纳的功能,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加工、提炼。(3)材料信息呈现方式比较隐蔽,需要在表中挖掘有效信息,抓住关键。

【解题技法】

(1)对材料中的数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多用排除法。

【尝试运用】

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一项长期政策,故④错;结合试题只剩下A和C,其中需要比较的是①和③,结合题目所给表格数据变化能够认定③正确;①中农业税有变化,尤其是1077年最低,这事实上与王安石变法减轻农民负担有关,重农仍然是政策主导,削弱农业不成立,①不能选。选C。

【答案】C

2.程度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解题技法】

(1)审题依据:就历史原因而言,所选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这一选项而存在,或只是对事件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就历史内容而,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或表述更全面、更确切,或对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有决定性作用;就历史影响而言,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是主要影响,或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他影响或从属于主要影响,或处于相对次要的层面。

(2)解题技巧: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③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尝试运用】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B.这是在平民的要求和斗争下制定的

C.这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 D.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史论结合分析法。题中主要论点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联系教材具体的内容,可以分析:A不能说明是平民的胜利,B也不正确;因为虽然是平民的胜利,但是《十二铜表法》保护的主要是贵族的利益;C明确维护私有财产,也不能体现平民的胜利,所以只有D正确;因为有了成文法,能够按律量刑,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答案】D

3.否定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不合题意的选项选出来。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智能化除草机器人;技术原理;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15

0 引言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春播到秋收,通常需要进行很多项工作,其中除草工作是其中主要的工作之一,该项工作进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而当前阶段进行该项工作时,通常是采用化学农药除草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不满足我国现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高中生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加强对智能化除草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1 智能除草机器人的发展概述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口一直占据很高的比例,具相关部门统计,当前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超过了7.5亿,将近占具我国总人口总数的60%。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国土地面积非常的广阔,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不是很多,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农业机械的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并且在使用的机械设备中自动化程度较低,从而对我国农业机器人的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还非常落后[1]。而在我国当前阶段中,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同事一些农村又在逐渐的向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逐渐的减少,对农业生产正常的进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从而使原有的工作量使用更少的人员来完成,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成本,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发展。

我国当前的农业除草工作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力除草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除草方式,是由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来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强度非常大,而且效率还不是很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行,正在逐渐的被抛弃。另一种为化学农药除草,这种方式是根据一些化学成分对杂草的影响,杀死杂草中的细胞,从而达到了除草的目的。使用该种方式除草时,会对从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可以将化学农药残留到作物中,如对作物使用时清理不当,就会导致这些化学成分进入到人们的体内,出现中毒的问题,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人们正常的生活;其次是我国缺少完善的农药使用标准,同时农民还缺乏安全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使用错误的施药方法,致使农药出现飘散的现象,不仅使农药的利用效率不是很高,而且随着农药的飘散,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人们的生活与作物的生长[2]。

智能除草机器人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相对较为完善,而我国当前阶段中,国家与社会逐渐加强了对农业生产中的除草工作的重视,开始了对智能除草机器人的研究,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借鉴,也在开始自行的进行研发。虽然我国研发的时间较晚,但是我国一直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也会加强对智能除草机器人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一定会追赶上国外的先进技术,形成我国独特的智能除草机器人系统,为我国农业生产更好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帮助[3]。

2 智能除草机器人的技术原理与重要技术分析

除草机器人中硬件系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包括了很多部分,如PC处理机、末端执行器等,通过这些部分起到的不同作用,才能使智能除草机器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1 除草原理

在智能除草机器人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原理为:首先要对田间各种类型的杂草与植物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存储到相应的硬盘当中,为之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对照信息;然后进行除草工作时,硬件中的摄像头就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农田的垄条形状,对拍摄进行调整,从而对每一条垄条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画面通过传送装置传输到PC处理机中,之后PC处理机根据传回的结果,与硬盘中的对照信息进行比较。最后,根据比较出来的结果,对除草系统进行控制,使除草系统在工作时,能够与作物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其对作物造成损害[4]。

2.2 除草的重要技术

(1)视觉影像技术。在智能除草机器人中,视觉影像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智能除草机器人运动时,该项技术可以对环境进行拍摄,拍摄出多个物体图像,然后将该图像传输到相应的计算机中,计算机就会对其进行处理与分析,之后将分析的结果传送到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就会根据传输的结果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从而准确的寻找到作物的生长位置,保证该设备能够正常的在田间行走,不会对作物造成影响。

在使用该技术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利用OCD-ICP的图像配准方法,在使用该种方法进行应用时,应用了一定的图形学原理,在图像的边缘处,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选取出多个边缘角点,并结合相应的筛选规则,对其进行筛选,使边缘角点不断地优化。当其优化到一定程度后,就要通过迭代最近点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最佳的配准,从而确定出了作物的准确位置;另一种方式是利用HSI颜色分量的颜色特征提取法,采用该种方式进行运行时,由于植物的高矮、性状等存在差异,导致光照射到不同的植物上,会产生不同的光照强度、色调与饱和度,因此,在绘制图像时,就会直接采用多阈值分割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将其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然后将这些量化后的颜色进行组合,并提取出不同颜色中的特征,根据特征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种类,最后将不同种类的特征进行组合,是图像达到了跟个的效果,从而完成了整个工作[5]。

在实际的智能化除草机器人中,一种视觉影像技术往往达不到要求,通常情况下是对两者共同应用,将两者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更加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并在该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在该平台中就会更好的进行工作。当前阶段中,国外的研究时间较长,研究基本上比较完善,而我国研究的时间较短,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6]。

(2)机械控制技术。在智能化除草机器人中,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控制系统,该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设备的工作性能。通过视觉影像技术得到的图片信息,控制系统对其运动进行控制,从而使其达到了运动除草的目的。

在当前智能除草机器人当中,对该种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建模分析的方式,在使用该种方式进行应用时,当图片信息进入到该系统后,就会将其导入到相应的三维软件中,该软件就会根据图像的信息,建立出相应的模型,然后通过该软件具有的仿真功能,模拟出农田的不同环境,并根据农田的环境,来对机器人的移动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达到了移动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根据相应的动力学原理,对机器人运行的效果进行研究,计算出其不可测的滑移量。在计算出该数据之后,将其输送到控制器中,从而使其进一步对移动进行设计,产生出相应的补偿控制器,这时就会将其导入到三维软件与商业数学软件中,利用两者来对其进行仿真。通过该仿真结果可以发现,使用该种控制方法对机器人进行控制时,效果较好,使其运行的距离更加精确,对作物产生的破坏影响较小;另一种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在当前阶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更加的完善,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功能,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为各领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帮助。在智能化除草机器人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机器人更有效的对外部信息进行采集,而且还会加强其对环境的理解,为机器人正常的运行提供了保障[7]。并且在机器人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个是对其自身的运动进行检测,另一个为对目标的跟踪,在使用该技术后,就能够达到这两项工作内容的要求,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对杂草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的信息输送到传感器中,其内部的执行部门就会对机器人下达准确的行动命令,从而使其安全、稳定的移动到规定的位置,之后对其除草操作进行命令,从而使其完成整个除草的工作。

3 智能除草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项工作具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农业生产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使其向着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之后的发展中,主要向着以下两个方向发展。首先智能化除草机器人是在自然条件下应用的,人们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控制,使得与其他类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相比,具有多变的特点,对工作性能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其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就要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就要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技术进行研究,使其发展的更加完善,不仅使机器人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降低制造的成本,能够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次在当前的智能化机器人工作中,通常是电力能源为其提供动力,在其运行中,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这样为了满足其对电力的需求,电力系统就会增加对电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对煤炭等资源的消耗,而且机器人在工作中还常常会发生电量不足的问题,使其突然停止运行,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因此,在其之后的发展中还要向着节能的方向研究。在该研究中,可以对耗能系统进行研究,降低机器人的运行功率,减少其运行过程中消耗的电力能源,而且还可以对新能源系统进行研究,在机器人运行时能够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降低了其对电能的需求,从而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8]。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智能化除草机器人后,不仅可以提高除草的效率,是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而且还有效的对环境做出了保护,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阶段实际的农业生产工作中,智能化除草机器人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估摸,因此,本文作者就根据自己对其了解的程度,对智能化除草机器人进行了研究,为其更好的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提供了一定保障。但是,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这就要加强国家与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程度,通过人们共同的努力研究,使其更加的完善,为农业生产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莉,陈树人,褚德宏.除草机器人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5,04(02):6-10.

[2]林欢,许林云.中国农业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现状[J].浙江农业学报,2015,09(05):865-871.

[3]王儒敬,孙丙宇.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3(06):803-809.

[4]毕昆,赵馨,侯瑞锋等.机器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方向和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11,12(04):469-473.

[5]马旭,齐龙,梁柏等.水稻田间机械除草装备与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学报,2011,10(06):162-168.

[6]易中懿,胡志超.农业机器人概况与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08(02):390-393.

[7]宋欣,杨磊,张仲雄等.一种智能除草机器人的设计与模型实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2(07):16-17.

[8]朱凤武,于丰华,邹丽娜等.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2013,06(06):10-13.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数字化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从最初的事业化发展转向产业化。

首先其发展带动了我国影视产业,为电视业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广播电视作为当前主流的媒体,广告就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来源。

因此,较好地发展广播电视可以给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前景。

二、我国城乡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初期

由于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广泛需求,广播电视在时代的发展下也就应运而生。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成立,其名称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命名为中央电视台[1]。我国广播电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最终发展到今天这样具有完善体系和机制的机构。

(二)稳步发展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起步较早,但是在发展中速度十分缓慢,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认识不高。198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这在电视的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春晚一经播出,我国电视的覆盖率就有显著升高,而春晚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三)市场激烈竞争阶段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台竞争逐渐激烈。数据显示,于1958年成立的上海电视台率先在1979年开始受理广告业务,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的电视广告收入高达200亿,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要占全部广告收入的1/4[2]。

三、我国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发展趋势

(一)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呈现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广播电视也逐渐步入全新的时代,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的设备开始趋于数字化、自动化和多元化。

在当前的发展中我国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方式已经从原来的中短波无线发射技术转向现在的数字化无线调频技术、移动多媒体融合技术、手机广播电视覆盖技术、有线电视覆盖技术等,真正做到广播电视无缝覆盖,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破坏行为带来有力的控制和打击。

例如我国政府在近年来开始在各个农村地区实施的“村村通”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的农民朋友通过广播电视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相关的技术,提高生活质量,而该政策的实施就是将有线数字电视在农村地区进行普及。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首先是将图像及声音信号从电视台发出,经数字压缩和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然后通过卫星、有线电缆或是地面无线广播等方式传送,最终有数字电视接收之后经解调和解码等处理还原成图像或声音。

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数字化进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及信息安全带来了更深层的保障,同时也加强了国家政策的有效宣传,更有利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良好沟通。

(二)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已经实现了有线、地面、卫星直播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系统。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向全光网路的方向迈进,全光网络包括光交互技术、光节点技术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必将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技术与互联网的使用相融合。

未来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必将与网络技术融合,结合网络的全流程制播一体化、无纸化和无带化的先进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节目质量和工作效率。届时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发展将会大大提速。

(三)对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结合给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上升空间。这种形式的产生为我国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合并、整合分散实体提供了有力的契机,成功摆脱了我国一直以来“内挤外压”的局面。城乡广播电视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当前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只坐在家中沙发上,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掌握实事动态或是娱乐新闻。广播电视目前的发展状况已经达到通过网络信号以直播或是其他形式来展现给观众,大大提高了便捷性和实用性。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已经逐渐呈现智能化的趋势,互交电视和流媒体广播的诞生就是建立在这种形势下,该种信息的覆盖方式正处在研究人员的实验阶段且前景十分可观,在我国未来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技术的发展中,必定会得到广泛应用[3]。

四、对城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面覆盖的建议

(一)对高山无线发射台的建设与规划

当前,通过我国对广播电视信号台站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原本在六、七十年代规划建设的高山无线覆盖台站现在基本能够恢复使用。在当时规划建设的台站主要功能包括两项,分别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和信号传输。但是由于建设的地区普遍离城市比较远,所以高山台站无线信号即使实现了覆盖也无法做到无缝全面覆盖。

对此我国应该针对高山无线台站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其主要内容是结合当前的卫星信号覆盖系统和全国应急信号覆盖系统的建设,适当增加一部分中小型功率智能发射台站,利用当前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先进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设备使没有信号覆盖的盲区得到信号的有效覆盖,使我国城乡所有地区的人们都可以使用我国自主发射的无线电波。

(二)对全国广播电视应急系统的策划与建立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起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从我国2010年青海突然发生的大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中可以看到,广播电视系统进行重建的过程十分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或是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存在很大的威胁性、毁灭性和不确定性,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广播电视系统对人们的实用性、重要性、便捷性和经济性。

因此,针对我国这种自然灾害多发的国情及现状,建议大力整治和重新规划全国广播电视应急系统,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需求,并且做好地方信息的有效发送。

五、总结

我国在未来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技术的发展上必定会跟随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改变和更新现有的技术,真正实现将广播电视的信号做到无缝覆盖,给人们带来切实的利益和便捷。

参考文献

[1]李玲,文明书.浅谈城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3,10(1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