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2
我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 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 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 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 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关键词:中外蛋业;产业化历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51-05
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适于在市场需求量大、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加工增殖空间大、流通周期短、易于专业化生产的农产品行业中率先发展,如养鸡业、乳制品业、畜牧业、果品业等,其中养鸡业是较为能够集中体现如上基本特征的农业产业。因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源地的美国,以及对于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的亚洲各国,如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均最早出现于养鸡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进步、产业格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限于发展条件及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制约,理应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导产业的中国蛋业,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中国蛋品的生产与销售仍然停留在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处于分散状态的农业养殖户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蛋品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程度、生产规模、蛋品品种结构、产品深加工率,以及蛋品的技术标准和品质控制等,无论与国外发达国家蛋品同行业发展现状相比,还是与国内相关联的奶制品产业和肉制品产业相比都严重滞后。
一、国际蛋品产业化演变轨迹及基本特征
纵观国际蛋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蛋品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在亚洲)蛋品行业发展轨迹来看,其产业化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分散生产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以农业产业化发祥地――美国为例,其蛋品产业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目前,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完整的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运作的基本特征十分突出。
1.国际蛋品产业市场集中度高
发达国家蛋品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农场经济向高度专业化、一体化经济形式的过渡,明显地形成了集约化产销体系,体现其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业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以美国为例,2004年美国100万只蛋鸡以上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62户,其中前10位的禽蛋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如表2所示。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消费率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冻蛋、低温消毒的液态蛋,这些蛋制品不仅直接用于食品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服务业,还用于做工业、制药业的原料和辅助品。近年来,由于蛋品深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便利、易运输、易储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发达国家的深加工产品占蛋类消费的比重呈越来越高的趋势。
目前,中国蛋品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高的蛋品市场需求与分散的小生产经营规模并存,其发展程度与现阶段发达国家的蛋品产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生产经营高度分散,产业化程度不明显
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连续20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品产量超过世界蛋品产量的40%,比第2位到第30位的产量总和还要多。但是,一方面蛋品消费总量巨大,且逐年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蛋品集中生产程度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长期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根据各蛋品生产企业的网上数据搜集汇总,全国产量前12名的蛋鸡生产企业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0.41%(如表5所示),说明中国蛋品生产的产业化道路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产业化水平低,蛋鸡养殖过于分散,防范措施不当,近几年禽流感在中国许多省份相继发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蛋业的发展,蛋品产业升级的形势比较严峻。
2.加工制品率过低,产品结构单一
中国的蛋品市场主要以消费初级产品――鲜蛋为主,中国蛋品的加工制品率仅在6%左右。在中国的蛋类深加工制品主要是指再造蛋,包括咸蛋和松花蛋,与西方具有可比意义的蛋品深加工制品比率还不足2%。在中国各大型超市中,各类肉制品和奶制品均占据半壁江山,而鲜蛋及其制品却形单影只,相形见绌。蛋品的市场消费结构十分单调,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与英、日、美三国相比差距较大。
3.蛋品市场消费量大,标准绿色蛋品比重失衡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绿色食品工业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产量上发展迅速,但是作为生命蛋白主要来源的“肉、蛋、奶”铁三角之一,在中国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据显著地位的蛋品及蛋制品,在中国绿色食品中所占比重与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相比严重失衡。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网(2004年)统计数据,随着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意识和需求的逐年提高,绿色食品个数从127个增加到9 728个,年平均增长率为35.41%;绿色食品产量从15万吨增加到6 3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3.1%。但在绿色食品主要产品产量比重中食用植物油0.69%;面粉1.39%;蔬菜6.54%;液体乳及乳制品7.32%;大米7.39%;水果9.47%;肉类0.34%;茶叶0.30%;水产品0.06%;其他66.54%。几乎不见绿色蛋品踪影,表6中数据说明中国绿色蛋品产业相对市场需求的发展严重滞后。
4.
企业科技开发后劲不足,蛋品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蛋品产业中的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市场蛋品价格又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足,依靠先进技术生产的高附加值蛋品在中国仍然空白。少数有能力的企业只能够进行初级的蛋品加工,如生产蛋白粉、蛋黄粉等低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比较低。中国的蛋品加工企业用于蛋品深加工的资金的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尚未达到相应水平。
5.缺乏蛋品品质的国家控制标准,形成蛋品出口瓶颈
中国食品产业与国际食品产业之间的差距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中国蛋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蛋品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安全和防护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对蛋品的健康与卫生控制标准比较模糊。由此导致如下结果:第一,由于缺少严格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国内蛋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业内企业良莠不齐,蛋业一体化整合比较困难。第二,缺少接轨国际市场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致使中国蛋品出口严重受挫。
6.中国蛋业未来发展趋势明显,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在中国蛋业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中不难看出,中国蛋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发展存在相当的差距。弥补这种差距需要中国蛋品产业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化或一体化经营是促进蛋品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养鸡业的重要方式。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蛋品产业化发展提出要求: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蛋品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蛋品产业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投入,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信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蛋品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对于促进和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三、中国蛋品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蛋品企业的经营策略建议
(1)建立高效集约化产销体系。通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基地,建立高效的集约化产销体系。中国蛋品生产企业或集团应该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清中国蛋业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市场机会,全面整合蛋品产业自身的资源及其上游和下游的产业资源,建立从饲料生产,到蛋鸡饲养、蛋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加快集约化产销体系步伐,提高产业市场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结构。
(2)提高蛋业经营管理的国际竞争力。中国蛋业巨大的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吸引了许多全球蛋品企业巨头的目光,他们纷纷筹划在中国投资建厂,准备分食中国蛋品市场。随着国际蛋品业巨头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步伐的加快,中国蛋品企业必须正视自身的缺陷与发展瓶颈,调整思路,快速加强内功修为,准备与“狼”共舞。中国蛋业可从如下四个基本途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一,加强生产过程的蛋品质量控制。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第三,尽快建立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市场信誉。第四,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和维护。
(3)加强深加工蛋制品比率。随着蛋品下游产业以及蛋品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蛋品生产企业可对如下两方面市场提升蛋制品加工率:第一,满足国内蛋品下游行业,如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化妆品业、食品行业等对蛋制品的需求;第二,满足国外巨大的蛋品市场需求。中国蛋品行业应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将不易储存和运输的鲜蛋转化成各种蛋制品(蛋粉、冷冻蛋及液态蛋),一方面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推动中国蛋制品的市场发育。
(4)加大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投资力度。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蛋品产业的差距,中国蛋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引进先进蛋品加工技术,借桥过河;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研发蛋品加工技术,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探索中国特色的蛋品深加工道路。
(5)加大蛋品及蛋制品出口量。中国蛋品生产企业应在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包装和物流配送现代化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同时将加工生产成本优势迅速转化为贸易优势,加大中国蛋品和蛋制品的出口贸易量,争取国际蛋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2.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蛋品行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蛋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发展中国蛋品产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促进其上游产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蛋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的力度,从生产资源、资金、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政策性贷款或拨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减少税收,鼓励企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市场信息的服务能力,包括产品结构信息、技术研发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加强蛋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保障蛋品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2)加快蛋品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出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蛋品质量安全标准,从饲料的加工、蛋鸡的饲养到最后蛋品的生产及包装等都是在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下进行。为加快我国蛋品产业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蛋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敲开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速促进中国蛋品行业质量安全质量标准的出台。
(3)尽快成立国家蛋品产业协会。目前中国蛋品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企业之间无序竞争、产品质量缺乏统一标准的混乱状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维持产业竞争秩序,制定产业质量标准的产业组织。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组织机构,如中国畜牧行业协会、中国蛋品科技组委会等,但是都没有起到相应的产业调控和有效管理作用。中国蛋品产业协会的建立应主要体现以下基本职能:一是宏观调控;二是产业自律;三是制定行业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焕生,聂风英.国外养鸡业发展趋势与经验[J].中国家禽,2005,(7).
[2] 胡宝寰.美国养鸡产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模式[J].中国农业信息,2003,(11).
[3] 黄海嵩.中国农业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李易方.我国绿色蛋品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5,(4).
[5] 林洁冰.中国禽蛋产业的境况及主要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
[5] 马美湖.我国蛋制品加工研究报告[J].中国家禽,2004,(23).
[6] 任奕林,伍冬生,李荣旭.我国禽蛋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家禽,2005,(2).
[7] 王生雨,连京华,康爱玲.我国养鸡业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J].山东家禽,2003,(1).
[8] 徐仕忠.禽蛋及禽蛋加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家禽,2005,(5).
[9] 言思进.从蛋品加工看我国蛋业的持续发展[J].中国家禽,2005,(9).
[10] Hope,B.K.;Baker,A.R.;Edel,E.D.;Hogue,A.T.;Schlosser,W.D.;Whiting,R.An Overview of the Salmonella Enteritidis Risk Assessment for Shell Eggs and Egg Products [J].Risk Analysis,Apr2002,Vol.22 Issue 2.
[11] Mangels, Matthias.Safeguard Egg Industry Progress [J].Poultry World, Dec2004, Vol.158 Issue.
[10] Chavas,Jean-Paul;Johnson,S.R..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S egg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 Sep81, Vol.13 Issue 3.
[13] www.agri.gov.cn 中国农业信息网.
[14] www.ams.usda.gov美国农业部网站.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演变历程;调整方向和对策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
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
4、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5、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辽阳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城市之一,产业结构依靠资源建立和发展。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
1、确立产业结构调整的多元化目标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辽阳正处在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市的基本市情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目标战略,从不同的经济结构角度来进行完善与优化。优化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与投资结构。
2、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
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一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二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
政府的调控行为必须依法在方式、范围和力度上作双向的调整,在某些方面强化政府调控,以纠正调控不足,在另一些方面弱化政府的调控,以纠正调控的过度。还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改革: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的同时,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更要有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全国城乡人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加快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加快优胜劣汰的进程;促进资源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构建企业破产和职工再就业的系统性工程。
二、辽阳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辽阳产业结构历经多年调整已发生很大变化。
1、辽阳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辽阳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经历了产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从2003年到2014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辽阳市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本上符合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产业演进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2、辽阳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
从辽阳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来看,辽阳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上升。在辽阳市工业化的进程中,虽然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随着政府对服务业重视及投入力度的加大,辽阳服务业依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供给保障能力迅速提升,服务业整体经济效益好转的同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资与就业人员的加入。
三、辽阳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
1、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深做精一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安全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养殖业、林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二是全力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三是加快养殖业发展。四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五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
2、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及社会环境。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发展正受到日趋强化的资源约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建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做强做专二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二是强力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四是发展壮大6大工业产业集群。
1.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本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因环境不佳而遭遇瓶颈。
1.2观光农业开发水平低
旅游业开发侧重于高山峡谷、湿地、黑颈鹤等景观观光摄影、户外运动项目和极限体验等,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生产和农特产品粗加工为主,观光农业在老百姓心里未形成意识,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规模化农业旅游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化农特产品匮乏。
1.3管理模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严重影响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农民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对耕作细节把握不足,田间管理力度不够,未实现精耕细作。
1.4农作物种类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受特殊地理与气候环境影响,大山包农业以马铃薯、苦荞、燕麦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虽然近年来尝试种植玛卡、油菜、大蒜、反季节水果豌豆等,但未形成规模,所创收益不高。总的说来,大山包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发展与开发巨大潜力可待挖掘。
2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探讨
目前,大山包镇发展农业旅游应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以提升其附加值,生产极具高原特色的农特产品,实现农业精细化转型,打造具备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旅游产业。
2.1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依靠地区优势适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良好契机,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努力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助,做好基础调研,科学预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完善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具备特色的农家乐式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力宣传,以科技带动品牌效应发挥。
2.2深层次开发集观光休闲、农特产品开发与精细加工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利用已有资源建立可供游客采摘观光、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园区,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获得高层次精神文化体验。对马铃薯、苦荞、燕麦等农作物既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粗加工,将其作为游客体验活动环节之一,使其参与到荞疙瘩、燕麦饭等生态食品制作过程中,还可引进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将农作物进行精细加工,生产苦荞茶、高山洋芋粉等农特产品,供游客购买。
2.3转变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打破农民传统观念,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从播种、施肥、收获等方面考虑精耕细作,选择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的特色高产作物,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促使农业实现精细化转型;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家禽、牲畜改良工作,引进适合大山包养殖的畜牧品种,形成具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的畜牧产业,为农业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2.4依靠现代科技逐步丰富农作物种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以教育和科技带动农业转型。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改良品种,大胆尝试反季蔬菜与观赏植物种植,充分考量游客心理与种植效益,确定种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本地高山黑山羊养殖,加大牦牛和藏香猪养殖规模,着力改变本地单一的畜牧养殖品种,丰富肉质品种类,为游客提高更多购买选择和丰富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山包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关键词:大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01-03
在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产业,自然成为了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十”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农固本”国家战略,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与2016年4月15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均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对接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其支撑服务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升级专业定位,尤其是重构涉农专业体系,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群与行业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驱动发展 农业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装备的采用、管理理念运用和生产组织模式等。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运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和生态环保等集成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的大量出现,采取规模化、合作化、网络化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成本效益与人本至上等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的运用,已是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
1.2 生态智慧化发展 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经过了三次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低效”的粗放农业优化为的“高效”的精致农业产业结构;第二次是实现以“高产”为核心的“高效农业”向以“优质”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次是突破农业发展资源瓶颈,发展资源节约型、各产业和谐发展的“智慧农业”。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一致的,在传统农业阶段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食品需求是其发展的唯一的、基本的目标,在现代农业阶段则“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目标,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将朝更高的目标发展。
1.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其他产业不断交融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是加速了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比如,借力“互联网+”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服务业,使其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使三次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产融合”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4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与产业人口转移的矛盾更加凸显 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产业人口”或“农民”,他们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从业者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在不断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人口的有序转移速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历史与产业发展的原因,近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方面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致使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
2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 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近20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滑坡,与此同时,有大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意愿的农民却得不到培训,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专业体系不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匹配;二是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现代三产融合的生态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尽快补齐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适应“大农业、大食物”新理念的复合人才 由于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已远远超出种植与养殖业范畴,美国的农业称“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称“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称“农业及食物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涵盖了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提“大农业、大食物”新观念,提出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实质是适应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湖南将按照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农业区的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0万个(种养大户15万个,家庭农场5万个),需要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现代农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加强高职农业专业建设,适应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发展需要,培育一代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聚焦现代生态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能力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 “大农业”观下的农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大农业”体系是产业的融合,与之对应的是“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观。“复合、创新”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两个基本要求,即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从第一个基本要求来说,因为培养者在目标和动机上存在不同取向与被培养者在需求取向上存在多元化,如纯文凭取向、技术与能力需求取向,或兼顾而有之等,使得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技术的传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微观个体发展层面上的关怀责任,所以“复合”成为了客观需要,使得农业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大”而“全”,与某些行业教育的“专”而“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第二个基本要求来说,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培养适应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比单一生产技术型人才更受产业青睐。
3.1 培养目标综合化 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目前通用的提法是培养适应农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这里已经明确表达了综合、复合的观念,包含着技术观、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服务态度的定位。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动手方面掌握核心操作技能与将现有技术进行组合并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设计者,是比单纯技能型人才更高层次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可以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者、科技成果的转化者、生产组织者,也可以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如家庭农场的创业者和接班人,现代农业企业里的投资者、从业人员,新兴农业服务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是自谋出路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当然,这些职业或岗位对于在校生而言只是就业的假设,但他们却是农业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3.2 专业体系化 本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高职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它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割裂农牧之间天然的有机的联系是学科建制培养人才的弊端,专业体系化,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克服涉农专业面窄、内涵不丰富、不适合大农业现状的需要。高职的农业专业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面宽,比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就涵盖本科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检疫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领域。某些高职农业类新专业的拓展空间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在二产和三产上应加大专业开发力度,更能打造特色专业。因为社会职业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更新和升级使职业教育不断遇到新的职业,将新职业及时引入专业以成为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使某些专业成为针对某一农业职业岗位群的大专业,是农业产业化对“农、工、商”或“一专多能”复合式人才的要求,也是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一大挑战。
3.3 素质、能力综合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是指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一技之长”到“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再到如今的“就业导向”“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等变化。从“一技之长”到“职业技能”的改变,体现的是素质、能力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这也适应力现代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变的需要。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4 课程综合化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及过程性。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专业体系化、能力和素质综合化,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兼顾为产前和产后服务整个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这是当前高职农业专业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趋势。
3.5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大农业”背景下要实现复合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资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利用社会一切教育资源办学,按照无界化办学、融合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因为农业行业生产的多样性,注定了农业高职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所能包纳的,要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推进在线网络课程建设,适应学生与新型职业农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打造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37-38.
[2]吴雪芬,周英,李寿田,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2):5-10.
[3]张淑贞.对高职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1):28-29.
关键词: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葡萄酒产业;城乡统筹
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是农业产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该类地区成为农业产业综合发展中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其科学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农业现代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1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解析
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是指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气候和土壤等)适合某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如葡萄、茶叶、花卉等),且自然环境禀赋较高,景观风貌要素丰富,文化价值潜力大,区域位置毗邻城市的农业产业区。
1.2 农业产业区分类特征
根据农作物种植类别、空间分布特征、作用与功能可以将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区大致分为三个类别。
①基础性农产品种植区
一般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广泛分布于各个农业区,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形式,与二、三产相对分离,与城市基本分离。
②示范性农业产业园区
主要职能在于引领区域农业的科技化发展,以所属农业区划范围内农作物为种植和研究对象,提供科研推广、技术集成、设施示范、教学培训等服务。位于城市边缘,依托城市的科技、配套设施,并吸引城市居民消费。
③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
农作物地域选择性突出;经济价值较高,与二、三产关联紧密,适合综合利用;区域自然环境及景观风貌条件好,具备田园风貌特征;位于城乡结合地区,交通便利,可充分依托城市发展;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属性。
2 意义与价值
2.1 带动区域经济,促进协调发展
该类产业区一般采取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单位面积农作物的收益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经济效益较高,能够有效提升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2 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城乡统筹模式
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门类主要包括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精深加工主导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主导的服务业。要求建立系统性、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农民在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中转变自身角色,并获取较高的收益和分红。
2.3 增强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城市知名度
基于自然条件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能够展现出特质的文化差异,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最有条件成为本土地域文化的代表,同时,文化的正外部效应也更加坚实的强化农业产业的集聚,还将为城市带来其他额外收益。
3 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探索
3.1 蓬莱市东部葡萄酒产业带的发展背景
蓬莱以八仙文化文明天下,如今葡萄酒文化成为了蓬莱另一个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极适合酿酒葡萄的种植(图1)。规划区位于北纬37.5度线,北部紧邻渤海和黄海,与同纬度的法国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纳、美国纳帕山谷、智利卡萨布兰卡谷、澳大利亚布鲁萨山谷、南非开普敦共同被誉为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拥有“阳光(SUN)、沙砾(SAND)、海洋(SEA)”的“3S”特质。葡萄酒产业带是全市唯一临海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区、近年来,大批葡萄酒企业期望进驻发展,并期望借助本地环境资源建造临海高级酒庄。
3.2 构建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
首先形成规模化的葡萄种植园区,并由企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户种植,获得品质优异的葡萄原料;以此为基础,各个企业直接生产酒庄酒或酒厂酒。同时,在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引下,各企业在具有最佳环境条件的地区建设一站式休闲度假酒庄,提供滨海葡萄酒文化休闲所需的服务,形成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模式。
3.3 确立与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特征相契合的功能定位
产业带定位为:葡萄酒产业发展带,葡萄酒产业示范区;蓬莱市东部的门户区域、葡萄酒文化特色风貌区;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展现田园风光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核心功能为: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功能、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度假及休闲功能。
3.4 综合性场地分析在选址研究中的应用
规划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确定酿酒企业的用地选址,用地规模,布局结构等一些列问题,规划选址必须符合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对环境的严格保护和规模的控制(图2)。
研究方法归纳为:
① GIS场地分析
进行高程、坡度、坡向的全面研究,确定选择高程较高、坡度小于10%、坡向面海的区域进行建设,以在保证工程适宜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东北部的滨海景观和丘陵高点的视廊通畅。
②用地适宜性评价
确定山体、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河道冲沟、沿海防护林、沙滩、交通防护绿地、历史遗迹等为禁止建设区;确定一般农田、园地为限制建设区;确定村镇用地、已建设施用地为适宜建设区。可在适宜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内选址。
③景观要素综合评价
通过系统性的景观评价研究自然与人文景观分布现状;确定观赏滨海风情、田园景观、山地景观的最佳视点和视线通廊;并研究沿206国道形成的动态景观视线节点;综合各类景观分析形成四级评价体系,确定选址应位于一、二类景观区内。
④岸线利用评价
针对滨海岸线进行综合评估,在三个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对沙滩、礁石、高地、海湾等不同条件的区域提出评价结论,在地势较低的沙滩岸线可布局亲海度假设施,在高地的礁石岸线可布局观海、观景的服务设施。
⑤用地总量控制
根据农产品总量推算工业产品的总量,进而估算用地需求总量。两个关系决定了葡萄酿酒的总体规模,即一亩葡萄种植地产出一吨葡萄,一吨葡萄大约酿一吨酒;规模适中的酒堡大约占地3公顷,所需葡萄种植面积约3000亩。
3.5 发掘核心文化价值、营造地域文化风情
滨海葡萄酒文化特色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地区的核心价值所在。葡萄等经济作物赋予了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天然存在的文化底蕴,这是区别于一般农业园区的最大特点(图3)。
①把握营造地域文化的基础要素
直接相关要素包括:气候、海岸、种植园景观、庄园、酒厂、文化展览设施等。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丘陵山地景观、田园风貌、旅游度假酒店、各类度假休闲及文化活动等。
② 明晰文化方主导方向
依据本土作物的基础特征及文化特征,确定主导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功能。规划确立了以海岸葡萄酒文化为地区主导方向,定位融合了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核心特征,构建了主导文化特征的稀缺性和代表性。
③ 组织丰富的活动内容
策划了各类活动内容,包括酒庄体验、生产参观、举办各集会、工作学习、文化展览、文艺活动、趣味活动、康体健身等。
④ 空间设计的有力支撑
利用风貌规划、整体城市设计、详细城市设计等各类方法,以空间为载体,有机安排各类功能和活动,创造滨海度假休闲的圣地,营造滨海风情和田园风貌,为服务业提供优质的承载空间。
3.6 探索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新模式
①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集体经营
综合产业模式客观上需要农业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耕作与管理,促进区域农业土地的流转和耕作模式的转变。存在三种土地利用模式,一是以农民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由企业派出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定期收购农产品;二是农民将土地以租赁的形式租给企业统一种植,企业可采取集约化、机械化的方式提高土地耕作效率,农民可通过在土地耕作获取劳动报酬,亦可获得土地租赁的收入;三是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参与企业入股,农民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可获得入股分红。
②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到三个产业的全面参与
综合产业的发展和土地经营形式的变化,使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选择农业耕作,也可以作为企业工人参与生产,或作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就业渠道大大拓宽。
③ 从普通农民身份到多种职业者的复合角色
在参与综合产业的过程中,农户身份发生较大转变,可身兼农民、股东、租赁者、工人等多种身份,成为复合型从业人员,从而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农村社会结构。
3.7 建立满足实施管理诉求的控制指引体系
规划鉴法定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方法,结合地方管理体制和诉求,建立具有实效性的控制和指引体系。
① 阶段性实施策略
分近中远期指导酒堡的布局和建设,设置企业准入门槛,根据用地资源的差异性,设置企业品牌名录、资产投入规模、建设意向、建设水平等标准,确保将最优资源、重点景观和风貌节点的地区由最佳企业投资建设。
②总体空间控制指引
制定总体控制图则和控制导则,编制空间管制指引图则;划定总体用地分类;对重要景观视廊控制区、景观界面等要素实施控制。
③ 分地块图则控制及城市设计指引
以地块为单位编制分图图则,控制酒堡用地的各类指标,并对交通、景观、公共空间等要素实施图则和设计导则相结合的指引方式。
4结语
现实需求给城市规划工作者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类问题导向的设计和研究任务也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创新的平台,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规划设计便是其中之一,本规划融合了农业区规划、风貌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选址研究、控规等多类型规划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类地区的发展模式,对于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探索性。
参考文献:
[1] 卢济威.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探索――以江苏省(泰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例 [J].理想空间.no.23.
[3] 李世泰,魏清泉,李庆志,宋彦华.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以烟台张裕葡萄酒旅游为例 [J].经济地理.2005(1)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日益重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得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休闲农业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模式,将传统农业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并且其以农业结合旅游的方式,扩展了农业产业链,扩宽了农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带动性与关联度,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通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体验经济学的视觉出发,探讨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资源;农业经济;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92-03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新鲜性、特色性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的主要构成人群以城市人群为主,他们对城市旅游的热情和向往逐渐发生改变,并伴随着旅游行为及旅游风格倾向于生态旅游.在这中背景下,农村特色旅游资源以及休闲农业资源给现代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农村休闲资源开发一方面丰富了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社会需求及供求不均衡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发休闲农业资源,提升农村旅游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与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在休闲农业的定义及内涵界定方面,Sharon Phillip与Colin Hunter认为,广义的乡村背景下,休闲农业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即休闲农产品的运作是否基于运营农场、旅游项目与农业活动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关联、休闲农业是否能够体现旅游体验的原生性,这三个核心问题是休闲农业定义的界定标准[1].肖君泽及张永贵等国内学者认为,休闲农业的目的在于增进农村和农业活动的体验,建立在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特色、农村特色生活上而开展的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赵国如认为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转型的体现之一,是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比如农村旅游、农家乐、采摘园等.
在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方面,Barbieri.C认为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场经营收入,实现农民多样化农业经营的愿望,为农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契机.Nilsson P.A.K认为,休闲农业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内在动力,并且规模较大的农场更倾向于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来提高农村资源、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收入[2].
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Colin Hunter从旅游与休闲农业间的关联视角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二者关联程度上存在三种形式,即直接关联、间接关联、被动关联.Magnar Forbord在对奥地利、意大利、挪威等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指出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到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农业类型、旅游承载力等方面的影响[3].张发民认为政府政策主导的休闲农业不适合长期发展,而以农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则是未来我国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三农”问题被提出之后,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农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就总体水平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遇到瓶颈.
首先,我国暂未有完善的休闲农业开发政策体系与环境,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使目前的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进而造成休闲农业开发与经营效益较差.在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中,有关土地产权的清晰度不够,比如土地的反租倒包等形式;其次,目前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具有较高的同质性,项目缺乏整合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类型有限,经营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多为采摘园、垂钓园、观光果园或农家乐餐饮等开发层次与深度不足的模式,过于类同的模式使其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对顾客的一次吸引力及二次吸引力不足;再次,目前我国农村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多为小农经济状态的粗放型模式,具有较高的个体性、分散性、自发性与模仿性,使其经营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使得休闲农业项目组织化程度不高,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最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状态分散,且很少具有区域联系性、依托性与相互促进性.
2.2 主要影响因素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环境因素方面,我国致力于城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远景规划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战略转型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更深、更远层次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宏观经济环境展现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催生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其中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国民休闲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得他们获得了充足的闲暇时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显示,我国年均法定节间日已达115.3天,为教育体系的学生与教师年均节假日则达到了140天,使得人们对旅游时间及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自主性,并且目前旅游形式的转变也加快了休闲农业产业开发的需求[4].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城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其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水平、消费支出结构更加合理,促进了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
第三,产业环境因素方面,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得休闲农业产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每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持续攀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休闲旅游需求越来越大,并且数据显示,在小规模的节假日或者周末,人们进行农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这也极大的推动了休闲农业资源的产业开发.
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评价
目前的农村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不具有规模性,无法进行清晰的量化分析,因此选取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赋权法、熵值法的综合形式来构建休闲农业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模型,然后引入权重分析法进行赋权,最后利用模糊评价法进行模糊判别,最终得出经济价值评价结果[5].
3.1 层次分析法
在有关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中,依据层次递阶结构选取影响因素确定指标集,即B={B1,B2,…,Bm}与C={Ci1,Ci2,…Cim}.然后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对专家的问卷调查及意见进行整体,并对具有指标层间关联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比较,构建比较矩阵,对专家意见及问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萨蒂的1-9比例标度法进行量化.最后对矩阵一致性进行验证.
3.2 变异系数赋权法
对于不易明确量化的因素而言,变异系数赋权法具有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其主要是根据评价对象各项指标观测值的变异程度进行赋权,通常变异程度越小,指标与客观评价的差距越小,应赋予指标较小的权重[6].变异系数法的计算步骤为:第一步先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第二步计算指标变异系数,第三步,归一化处理指标变异系数,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其中wi表示相应的权重系数.
3.3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在确定指标权重反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熵值法的计算中,评价对象的指标值差异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其含有较高有效信息量,应赋予较大权重.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为使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经济价值的评价更加客观,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赋权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在确定好指标后,通过对个因素指标的权重计算,能够清晰的评价休闲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而为项目开发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因此农村休闲农业资源经济价值评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4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4.1 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我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始于2004年,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个省市已经开发了类型多元、特色突出、经营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对以往发展进行分析,今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经营模式应主要集中在生态观光园、农业主体公园、科技农园、休闲农庄、特色乡镇等模式,并且根据自身特点与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经营开发.
4.2 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
休闲农业产业布局是指休闲农业在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经济现象.吴必虎等人的研究结论显示,在相关数据的支持下,休闲农业产业通常在分布在距城市100公里范围以内,且呈现两个密集带,即30公里以内的最密集地带、80公里以内的此密集地带.因此从这方面看,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主要有四种模式:城市近郊布局模式、城市中远郊布局模式、特色农区布局模式、景区与旅游线路布局模式.根据所在地区的休闲农业资源特点与优势,进行严谨的调查与数据分析,最后科学合理的选择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
4.3 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对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产业项目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形式,即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村集体主导模式.具体模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借鉴类似条件的成熟例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晓琳.云霄县和平乡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10.
(2)罗燕梅.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5.
(3)余养仕.休闲农业资源基本特征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2).
(4)李丰玉,董子铭.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
[关键词]农业结构优化跨越式发展农业发展
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三次产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不断的提高。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也按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变化,新疆农业产值比重总体来讲是符合经济发展进程的,符合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即农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新疆第一产业产值在新疆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35.8%,2009年为17.8%,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三十年来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比如1980年到1990年之间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首要地位,三次产业的顺序是一二三,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新疆工业和服务业还没有发达,所以农业对新疆生产总值中的地位高;1991年到1995年和2003年到现在位置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二三一,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9.5%;1995年到2003年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三二一。新疆产业结构的这种发展形式与新疆九十年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的发展,对外贸易带动仓储运输的发展为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出现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产业顺序就变动。
2. 农业内部产值结构
农业内部各部门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平衡,但各部门历年的产值发展趋势大体上不变。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产值超过其他三部门的两倍,其产值历年就在70%左右徘徊,波动幅度不大,这意味着,新疆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多年份不足2% ,发展缓慢;标志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所占的份额还小。一般经济比较发达,农业结构良好的一些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但是新疆畜牧业历年都徘徊在25%左右,2002年达到28.20%,从此又开始下降,2006年降到21.40%。这不仅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又与有利发展新疆畜牧业的资源环境不对称。渔业产值比重历年基本维持在0.6%-0.8%,是因为新疆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主要来源是山雪融化而形成河流,新疆缺乏养渔咸水与场所。
3.新疆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新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地区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差异很大。2009年新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266.793亿元。其次是喀什地区,产值为239.8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7.2234亿元;种植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154. 3950亿元。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种植业产值也超过100亿元以上,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3150亿元;林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喀什,产值为20. 1745亿元,最少的地区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920万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牧业产值最多,产值为101. 3766亿元,昌吉回族自治州占第二位,产值是85. 2977亿元。牧业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2653亿元;渔业产值各地区比较少,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产值超过一亿元,其他地区均未过亿元,产值最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渔业产值仅为188万元。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表现为各地区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这正是新疆各区域差异性的最直接表现。
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新疆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是49:15:36,这就意味着新疆劳动力的大约一半集中于第一产业,在农村劳动人口中存在潜在失业的危险。由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水平低 ,信息业、金融保险等产业不适和我国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劳动力。而周边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乡镇,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形式严峻。
2.农产品品种结构难以协调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配置协调的农产品结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且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呈现多样性。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资源,而又不失为市场所需,这不能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社会化服务落后
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直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欠丰富等等,从而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征。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来源渠道窄、所收集信息的时效性差,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农民大多依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不能对农产品未来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以及价格变动等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把握,从而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果的农产品供给往往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存在偏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优化新疆农业结构的建议
1.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深化镇、村集体企业产权的改革,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拓展外向型农业,链接“公司 +基地 +农户 ”“种养 +加工 +储运 +销售 ”等若干生产单元和生产环节,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农村小城镇的规划,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彻底摒弃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开放统一的大市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强化市场导向下的政府指导, 完善落实有关支农政策
深入分析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发现 ,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的弱势地位必然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政府指导下进行 ,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应坚持资源比较优势原则 ,制定出切合本地区发展状况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指导、引导区域内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制定农村和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自发和自愿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新疆农业系统存在着区域性特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同区域特色和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分工与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在新疆,结合“一退三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参考文献:
[1]吉晋慧:《关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 .3
【关键词】 河南 服务业 发展路径
一、河南服务业发展现状
河南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03年,河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4.3%的历史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只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河南产业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在服务业内部构成中,河南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但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以知识为中心的科技、教育、信息服务业落后,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中起核心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对薄弱,将影响到第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探索服务业发展路径,是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二、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该阶段将经历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业经济主导的转型,经历产业结构软化的历程,即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大,同时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即工业深化和农业深化)的过程。预计在这一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将进行两次大的调整和演变:第一次是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服务业中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制造业中由生产初中级产品为主完成向生产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中级产品为主的转变(即完成高加工度化阶段),大致将在“十一五”末期至“十二五”期间进行;第二次是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致将在“十三五”末期至“十四五”期间进行。
目前,河南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尚不会出现服务业取代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质变,但第一、第二产业内部服务业含量将不断增大,呈现较明显的产业结构软化的量变趋势;产业结构合理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工业、农业生产迂回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向第一、第二产业不断渗透,出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各产业内部也将出现知识技术密集化趋向,生产业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三、拓展河南服务业发展空间的路径
1、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生活业发展开拓空间
收入分配制度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活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生活业发展开拓市场空间。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加快农业、工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加工深度,为生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只有提高农业、工业加工深度,才能增加农业、工业的服务业环节比重,拓展为农业、工业服务的生产业空间,推动河南生产业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农产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如设备研发、物流、零售业等产业)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所以要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河南应积极适应这一转变,促进服务业向工业不断渗透,顺应工业内部服务量不断扩大、服务环节不断增多的趋势,推动为工业服务的生产业大发展。
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为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发展服务业的载体和依托。服务业要想发展需要最低“入门人口”,也就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服务业才具备盈利的条件,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城镇化的人口集聚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餐饮业、教育、科技、交通、文化、卫生、金融保险、信息等各种服务业的产生、完善和壮大。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河南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加速河南服务业发展的路径
1、大力发展生产业,满足生产服务化需求
河南正处于制造业转型时期,应充分发挥生产业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的飞轮作用,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之一。河南制造业发展已进入迫切需要生产业支撑和引领的关键阶段。
以生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河南省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不断增长的生产业需求中,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增长最快,在面向生产业发展中,如何解决好这几个关键性行业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河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相关政策体制和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要在金融体制、体系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上取得进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要解决好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与软件产业的发展问题,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与诚信制度建设的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求,河南应科学地选择发展生产业的重点和主要方式。在制造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生产业或其战略性环节,如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咨询培训服务业、会展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主导产业信息化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在制造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生产业的重点是,加快发展适应制造业产能扩张,有利于支撑其开拓市场、节本增效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专业化与特色化水平的生产业,如市场营销服务业、咨询培训、会计和法律服务、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等。
2、积极发展现代生活业,推进服务现代化进程
推进服务业转型,壮大服务业规模,需要适应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满足现代生活消费需求、能拉动内需的现代生活业。目前,河南既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又能拉动内需,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好产业基础的现代生活业,主要有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推动这些产业调整和发展,对壮大河南服务业规模,拉动省内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积极培育支柱型生活业,壮大服务业规模。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其次贯彻“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综合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领先产业和窗口产业,把河南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强的旅游之地。再次加强引导规范,发展壮大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保障性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最后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立足省内,面向全国,依托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3、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构建“一极、两带、多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以郑州市为核心,构建全省现代服务业增长极,进一步增强省会郑州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郑汴―郑洛产业带和郑新―郑许产业带为两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带,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结合优势,明确定位,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业集聚区。
突出特色,推动服务业重点城市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强力推动重点城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以郑州为龙头、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区,沿边各市为支撑,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服务业新格局。大力培育中原城市群服务业核心区,加快中原城市群各市与郑州的空间、产业和功能对接,助推服务业加速发展,形成连接紧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各地要因地制宜,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全力推动本地区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尽快在全省建成一批功能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的服务业集聚区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耀: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榕江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下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带来的是高风险,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小生产与大市场”、“卖难”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榕江县一方面着力产业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民经纪人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宣传及报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为从终端拉动榕江县农产品的销售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2]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J].综合经济导刊,2000(5):33-34.
2月18日,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将在昌平区拉开帷幕。世界草莓大会是展现最新科技前沿成果的学术盛会,也是引领世界草莓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草莓界的奥运会”。每一届大会都有力地推动了举办国草莓产业与科技的发展。
昌平区“草莓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第一届世界草莓大会于1989年在意大利召开,促进了该国草莓育种和生产的发展,自育草莓品种的占有率由不足30%,一跃上升到80%,也使意大利的草莓生产成为欧洲第二大强国。1993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二届大会,使美国的草莓科研和生产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第三届大会于1997年在荷兰召开,带来了荷兰红花草莓育种和观赏草莓产业的兴旺。2001年第四届草莓大会在芬兰召开,促进了芬兰有机草莓生产和观光采摘业的发展。2004年第五届世界草莓大会在澳大利亚召开,使澳大利亚由草莓进口国成为草莓出口国。第六届世界草莓大会在西班牙韦尔瓦市召开,使韦尔瓦市成为西班牙最主要的草莓产区,年产草莓27万多吨,产品销往欧洲和美洲,草莓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昌平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昌平草莓产业将坚持“科技前沿、种业高地、精品高效、辐射示范、农民受益”的发展定位,通过持续建设,力争使昌平草莓产业的科技含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北京乃至全国草莓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打造“世界一流的草莓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国内领先的草莓品种开发和种业基地”、“北方重要的精品草莓产区和交易中心”,以及“辐射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的草莓产业化示范区”。
未来三年里,这座历史名城农业盛事空前。今年8月,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确定在通州举办。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和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大会,将分别在丰台区、延庆县举行。
北京如此密集地举办全球性农业产业大会,与它建设世界城市,构建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整体布局密切相关。首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北京农业越来越受到有限土地资源的制约,要想在“大城市,小农村”的格局里谋求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能依托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和相对强大的投入能力,占据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位势。
这几天在京郊采访,发现北京接二连三在农业领域推出的这些“重头戏”,不仅仅是出于产业发展的考量,甚至也不局限于“打造种业之都”等一系列宏大构想。这里农口的干部们对农业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他们说:农业对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是一个特色产业,城市越发达,对农业的依存度越高。农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农民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市民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农业,农业要在大背景定位中实现新价值。它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有生活、生态、示范功能。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它文化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充分体现农业的绿色、人文、科技特征。在这座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水平的城市里,人们对农业创造的生态效益更为看重,农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一沟一坡都是景色,一花一果都是体验、一节一会都是盛事。
【关键词】农业经济 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 网络营销 企业孵化器
加快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得到革命性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符合产业技术革新等时代趋势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济革命性的发展,是一个紧密关系国家、社会、集体利益而举足轻重的系统工程。在农业经济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通过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技术、农民素质等深入改革,从而致力使我国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社会化、电子技术化、全球现代化。
一、中国农业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来源;农业为国民经济等各部门提供劳动、资金积累和出口创汇;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和农业的稳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极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在我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如: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素质相对差;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差等。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二、世界高新技术革新
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对中国产业带来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现今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面对世界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市场冲击,我国农业确实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在世界高新技术迅猛革新的影响下,当代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演进的趋势。中国农业同样急切需要把握好如何融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业革命性的发展。
三、顺应时代趋势,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
针对上诉情况,中国农业发展需在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方位改革开放,致力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专业化、市场经济化、电子技术化、全球现代化。
(一)产业结构的改革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尤其必要,迎接高新科技革命的需要;适应市场供求变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机制建立与运行的需要。
(二)农民素质的改革
这主要通过强化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
(三)高新技术的改革
产业结构与农民素质的改革都深深渗透着高新技术的融入与改革的内容。“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上海科技论坛上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做出过展望,指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被广泛应用。”根据石元春院士介绍,一方面,继生物制药滞后,农业将成为生物基因技术应用的第二个重大领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主体为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3S农业宏观临近技术等,亦可称为“金农工程”。
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农业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高新技术革新的重点发展方向。而农业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关联、策略、手段上的革新,它增加了互动性,减少了成本;增加了顾客的选择余地,减少了对书面文件的依赖;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价值,减少了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中的障碍。网络营销作为信息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它使商品的市场营销迎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营销组合将有所增减,环节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企业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根据中国农业发展客观现状,单方面依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足的,更多的是需要许多其他的相关配套因素的建设。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引入一种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展现出重要作用。企业孵化器于70年代中后期首先在美国出现,它是一种培育高新企业的机构,其本身也是一种企业,只不过经营的不是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扶植新兴的小企业,它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靠签订合同来确定,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将拥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或要领的尚不成型的企业培养起来,直至可以独立面对市场,简而言之也就是培育新型企业,为企业优生、优育创造良好环境。企业在实施新技术转化中出现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孵化器有益给予帮助,使它们逐渐成长、壮大。经过二年至三年培育,被孵化的企业就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赢利企业,企业孵化器一般会选择高科技企业加以孵化,有着独特的经营模式。
假若我们大力推动企业孵化器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发展,企业孵化器将发挥出重大的“孵化”作用,从而通过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办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革新。其具体作用如下:一是提供“种子基金”,对新办企业参股;二是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培育;三是提供管理帮助;四是提供信息平台;五是帮助进行资金融通和资金流管理。
通过以上帮助,使农业企业“金鸡出壳”。
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它与农业经济的融合越显迫切,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从而更有效地促使我国农业经济革命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本因分析,科技与经济,2004(4).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农业技术经济,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