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

时间:2023-07-14 17:3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

第1篇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 全球化正在改变大学校园 新常态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型、困境与出路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 文化传统下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探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论我国文化战略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浅议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大学校园中的传播 全球最美大学校园等5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⑧邵东.论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虚拟现实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包装工业,2015,Z2.

参考文献:

[1]盖晓明,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响,任竹凌,韩沛杰.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3]卜彦芳.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4]石云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4.

[5]梅仕士.民间文化元素在电脑游戏创作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崔玉霞.古代侠客文化与现代网络游戏[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

[7]涂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表现与运用[J].东南传播,2009,(2).

[8]贾永腾.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缘由和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15,(6).

[9]薛凯文.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J].现代交际,2014,(8).

第2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基本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必须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这些都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共识。中文中蕴含着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如何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更好地揭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授给留学生,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也是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热议的问题之一,下文是我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随机渗透法

随机教育是指在计划之外的,根据客观提供的教育时机而临时组织的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随时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发现并捕捉其中隐含的教育资源,并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调整教学。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外汉语老师可以充分采用随机教育法,敏锐判断课堂的教育情景,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地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在留学生初级班,教师教授完“你好”这个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后,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练习,用“你好”相互问候。这时留学生刚刚接触中文,非常有新鲜感,往往跃跃欲试,活学活用,不仅相互间用“你好”互问,而且经常试图用“你好”和教师打招呼。这时,对外汉语教师就可以适时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长幼尊卑,强调尊老敬老等,在与年老位尊者打招呼时,需要说“您好”而非“你好”。这样的随机渗透法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喜酒”、“新婚”等词汇时可以导入中国礼俗文化,在教授“铁饭碗”、“大锅饭”等词汇的引申义时可导入中国历史文化,在教授《端午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类的课文时可导入中国节庆礼俗文化,等等,甚至可以随机接受留学生们的提问,就他们关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作出回答。这样的随机渗透导入,既能充分调动留学生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鲜活灵动起来,又能增加教学信息量,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间的良性互动。

2.专题讲座法

张占一先生曾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大范畴,他说:“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涉及交际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随机渗透等方法,增加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介绍,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使用交际中的障碍。但对部分中文程度较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学习中国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这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机渗透法已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留学生来说,“专题讲座法”,即按专题组织教学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留生们普遍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灵活开设专题讲座,如专题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礼俗文化、传统服饰、园林文化、文房四宝等;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片等。专题讲座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就某些专题展开深入讨论,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某些方面。该教学法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3.跨文化实践法

汉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有意识地充分合理利用好留学生们的课外时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机会,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外,以帮助留学生消化、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所学内容。比如可以鼓励留学生多交中国朋友,更深入地走入中国人的生活,等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实施的“1+1”项目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给每位在我校学习的留学生介绍至少1名以上的中国学生作为学习伙伴,在课外时间结成对子互助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不仅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而且可以为人地生疏的留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更是他们课外跨文化语言实践练习的主要对象。当然,跨文化实践法也可以通过组织留学生游览、参观本地的一些博物馆、展览馆、风景名胜地、名人故居等活动来实现,以便让留学生更多、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跨文化实践法将课堂上的自觉学习和课下自然习得结合起来,既为留学生提供了更为鲜活纯正的汉语语言环境,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实际交际和运用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4.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法是指引导或鼓励留学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专题展开独立的专门研究,并撰写论文。该法对那些中文基础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又喜欢独立思考的留学生尤为适用。我们曾在我校“2+2”中外合作办学②留学生毕业班中实施过这一办法,成效比较显著。2009年5月,我校第一届“2+2”中外联合办学项目班留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选题。该班同学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且已在韩国高校和我校分别学习了2年汉语,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都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指导他们做毕业论文选题时,积极鼓励他们利用精通中、韩双语的优势,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中、韩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最终,有5名留学生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题,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就中韩饮食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做比较研究,或探析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在韩国的流传及其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专题研究法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动性。留学生通过专题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用中文完成了约5000字的本科毕业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依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或专业将留学生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不同班级间汉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现实,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充分顾及留学生个体间汉语水平的差异,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初级班、中级班的同学,可以多采用随机渗透法或跨文化实践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介绍交际性文化,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学好汉语,扫清语言交际障碍。而对于高级班或学历班的同学,则可多采用专题讲座法或专题研究法,注意增加文化课教学的比重,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其次,同一个留学生班级里的学生可能会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个体之间也有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到这种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水平。

2.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符合人的基本认识规律,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是有层次的,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也是有层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交际文化到知识文化,循序渐进,逐渐扩展文化的范围和深度。比如,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刚刚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他们来说,如何实现跨文化环境中的无障碍交流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此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重点导入交际性文化,增加背景文化介绍,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可多介绍一些像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多介绍中国人的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而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到中、高级阶段,教师就需要逐渐增加教学中知识文化的内容和比重,增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介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习惯、历史文化等,甚至直接鼓励留学生作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研究。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有效的。所谓“教无定法”,只有时刻保持警觉,在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中,注意捕捉和创造教育机会,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灵活选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张占一.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22.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融合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教育积极融入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在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授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1-2]。

一、深挖教材,并与传统文化融合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学会深挖教材,将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分析讲解。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富于哲理的文章,这也要求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将深藏于文章中的精髓发掘并传递给学生。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将教材表面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更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隐藏内涵,使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咀嚼教材文章的更深层含义,才能让学生渐渐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师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相关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将其中“故都之恋,故国之恋”等思想进行提取,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拓展;再如教师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比如教师在进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时,可以唤醒学生对家国情怀、仁义道德的思考,让学生在未来面对艰难抉择时,明白什么是对的。教师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之间的间隙,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进入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作者,使文化与作品相融

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是由教育部专家层层筛选得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符合时展需要、符合学生成长的作品。每篇作品必定都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基调,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注意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痕迹。教材中那些或华美、或质朴的词句都是在当时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细品其中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穿过时间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年代,再从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文化信仰等,想来必将别有风味。所谓文章背景,不仅包括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还包括作者一步步的成长经历等。只有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地从背景出发,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才会变得更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进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查找先生的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介绍。只有学生更好地了解先生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章中“兼容并包”的思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才能真正理解其作品,并对其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有所领悟。

三、穿插民俗,并与传统文化相融

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教师除了日常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教育,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带到不同地区,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教师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中,使学生能够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才能有效达成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寻找所在城市的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遗址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相应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

四、引导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课外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笔者提议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课外阅读活动,活动不限主题、不限形式,旨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在每次阅读中感受到与文章作者的思维碰撞,并对文章作者的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通过不断阅读,学生才能渐渐从只是理解字面意义,转变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理解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核,才能实现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思维碰撞。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探究其中的传统文化属性,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充分融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伟大目标。只有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爱上语文学习,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城市竞争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TU984.11+9文献标识码:A

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力量,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城市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成为各城市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在城市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要想发展与进步,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避免文化同化与文化侵略。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提出了关于城市软实力的五大关键词: 形象传播力、文化号召力、政府执政力、区域影响力和城市凝聚力;深圳 2009 年的文化蓝皮书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作了相关论述,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定义为价值创造力、文化创新力、城市文化辐射力、城市凝聚力、城市影响力、城市识别力。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解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内涵的探讨使我们一方面可以据此来对城市之间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来衡量各城市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的强弱;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引方向。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五项内容: 文化整合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发展力、文化影响力。

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困境

1、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西方思潮的涌入,极大的冲击了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被削弱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民的情绪波动,思想混乱,减弱了对国家的忠诚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2、传统文化缺乏现代性因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缓慢或者滞留不前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保持传统文化还是抛弃传统追求现代化这一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影响中国文化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建设。

3、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大多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软硬实力发展极不均衡。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在对外的经济交流中,企业力量小,缺乏文化品牌,没有话语权。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公民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文化的低速发展越来越威胁到整个城市文化的生存空间。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一些拥有权力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党政原则,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这些行为破坏了党纪党风,触犯了法律,还大大损和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威信。

4、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文化维护的重要工具。但是西方霸权主义利用网络传播西方文化挑战其他文化的,同时也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网络还催生了各种低俗文化、腐朽文化、快餐文化,诱发了民众拜金主义和主义的滋长,这对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竞争背景下加强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现阶段,秦皇岛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呈现多样化,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共同存在,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存,健康的思想与腐朽的思想同时并存。在这样的局面下,想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文化软实力发展,就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复杂矛盾,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各方面的矛盾变化,揭示各种思想文化形成、传播的客观规律,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有力的解答。

加强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民众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知。对于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于党员干部,要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深刻的理解其内容,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带动群众,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要加强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逐渐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理论认同;对于普通民众,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之逐渐渗透到群众的心灵中去。

2、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城市文化的对外影响

我们应该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纳入城市形象的整体构建中,准确制定文化对外的战略规划,使我们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引起认同。想要提高秦皇岛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应该以周边城市为依托,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提高威望,树立独特的城市形象。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善用我们自有的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出新的文化品种,开发出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产品。同时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养对外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秦皇岛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家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自信。

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要对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闭排外,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封建糟粕视为精华。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封闭落后的愿意,把传统文化说的一无是处。

4、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

缺乏传统文化素养致使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无力的状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了解。尤其是文化发展中的断层致使许多文化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发掘和梳理,赋予现代的解读方式。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及创新管理,

通过管理的加强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理清文化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和市场中间组织的关系,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解决职能交叉等

总之,早日将秦皇岛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旅游名城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张鸷远.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5).

[3]郭继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软实力与传统文化的发扬---析“和谐世界”[J].菏泽学院学报,

2007(8).

第5篇

关键字 中国美术 传统文化 特征

美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自古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文化背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在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每一部美术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者在表现其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属性之余,也会下意识的表现出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现象,美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美术在我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美术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促进。

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时代信息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久经时间打磨和沉淀,不断积累并完善而最终沿袭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精髓,和神韵,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最终的至善至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而彰显出浓浓的东方特色。深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保留着先秦文明的特色,还沿袭了唐宋时代的壮丽,不仅仅蕴含了清代的婉约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豪迈壮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到艺术领域,同时还辐射了道德、思想、风格、制度、人伦等多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向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的目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具有更高人文价值和更多人文内涵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的意义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美术作品都将时念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而在当今的美术领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美术领域进行传统文化贯穿的探究,很多证据都在正面或侧面的烘托着,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发展提供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剖析近几年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那些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所谓的中国元素的原生态,才实现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动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独树一帜。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都秉承着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再发展,再辉煌。总之就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温床,才造就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就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渊源不断创造元素的提供,中国美术才能引起国际领域的瞩目。

二、中国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中国美术文化选择和文化责任的目的,还在一定意义实现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充分开发,中国美术实现了在国际艺术领域话语权的全面升级的目标。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在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从民族的路径回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文化背景,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其不仅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构建民族化的当代美术创作语言,摆脱虚拟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从而回到真实的中国当代美术现实中。当代美术创作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美术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探究新文化发展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新文化就是将前人创作的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沉淀,加工和传承。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变革必然给文化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产生新的活跃元素,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所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美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结合的重要选择。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需要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用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来巩固和发展符合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现

(一)历史悠久

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国美术的思想观念、中国美术的表现特点、风格、评论、制度甚至习俗伦理等,这些美术的传统涵盖了我国美术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美术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其中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即在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术装饰的作用与效果。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同样也体现在建筑美的悠久历史上,如中国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对称的形式,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着意进行一些装饰的处理,可见,中国美术历史的久远,而这些悠久的历史又赋予中国美术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美术传统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长的岁月考验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穿越古代,不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性

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美术传统文化的影子与痕迹,人们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不同美的各类事物,从古朴的远古陶器高现在各种各样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种款式与设计都蕴含着美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美术的艺术追求。例如我国的岩画,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如人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包含了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美术创作,尤其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美术创作者们会因为地域、审美、个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异,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美术传统,中国画,书法、篆刻、瓷器、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影子,中国美术的门类品种齐全,却又独特,但凡人类所创作过的美术形态在中国美术中都能找到,而中国的某些门类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却没有被发现过。中国美术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有一种“扣碗”的创作表现手法,来表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理念,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独立而又独特的创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创独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过。而中国美术文化也是自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前进着,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生态性成长与壮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术传统文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美术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审美与历史价值,许多美术传统是我国独有的,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人们的对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例如,中国独有的龙凤艺术,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更显示出中国美术具有非临摹的原创美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美术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在美术创作如何对于非自然客观物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又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在画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经上升华到“君子”的形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感性的观赏,上升到对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画家们对表达自我情感的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创作理念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中国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创独立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许多外来的美术形式与理念被引入和借鉴,并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但人们对美术传统文化仍然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是众多美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自己重要职责。

四、总结

中国文化传统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不仅对其他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历经岁月的考验,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进而与更多的创作者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我国美术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善于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不断地创新,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原创的独立个性体现在美术创作中,为中国美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军.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 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 2008

[2] 陈沛沛, 杨枝青, 杨杏林, 张晶滢, 肖芸, 苏丽娜.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周大伟.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4] 燕良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7

[5] 吴志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 “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 1998

[6] 段黄男, 赵海银, 郭兴杰. 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第6篇

由于地域气候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性的不同,逐渐形成并衍生出多样的人类文明,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作为凝结在物质之中又脱离于物质之外的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和发展,应该说,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事物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精神生活就愈加需要有内涵、有深度的营养来滋润,这种营养不仅需要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支持,更要从千百万年来凝结了人类智慧传统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异,经过与当代社会的不断磨合和相互作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符号的概述

作为20世纪形式论思潮之集大成者,从60年代起,所有的形式论归结到符号学这个学派名下。符号的含义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认知体系中,表达特定意义的意象。符号作为一种意象,表现形式丰富,既可以是图形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文字,既可以是雕塑造型,也可以是思想文化,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所以符号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传统”顾名思义,“传”是传布,“统”是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风格等,主要是表现为文化方面,而文化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传统文化符号则是指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文化现象的意象的表现。实际上,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符号,一类是人为符号。自然之符以山水等自然之物代表;人为符号以陶瓷、太极、戏曲脸谱等为代表。传统文化符号与设计息息相关,在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会让服饰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气息,使服饰更有韵味。

民族风服装的展示特点和存在问题

民族服饰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上存在差距,发展也不尽相同。民族服装服饰的展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展示,另一种是实体展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服饰网店应运而生,以淘宝网为例,店铺的服装展示方式对于吸引顾客注意,激发顾客的购买欲具有积极作用。网络模仿实体店,设立“橱窗”,橱窗内不是模特道具,而是一幅幅诗情画意服装的图片,注重服装与环境的融合,民族风的服装背景可以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也可以选择古典建筑、国画,突出民族风服装的特点。如“墨迹”网店,展示的中国风服饰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古典乐曲做背景,图片中的模特古典的妆容,以及图片背景的中国写意画,都让一件件服装充满了民族韵味。另外,实体店的民族风服饰展示更加直观,质地可触,款式可试,展示上可悬挂,也可用模特,还可以充分利用店里的“活模特”进行展示,同时注意服装配饰的搭配,让服饰的特点更加凸显。如女装品牌“渔”,在服装展示上主要以悬挂为主,注意墙面与服装的色彩搭配,以及陈列架的设计,使服装显得上档次,民族韵味浓厚。

网络展示的特点在于其空间大、内容多,展示方式以图片为主要形式,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实体展示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可感性,陈列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是网络还是实体都有一定的缺陷,网络展示着重于画面的营造,但是服装真实性上容易使顾客产生质疑。实体店的服装展示,往往不能够突出服装的民族特点,在陈列上略显沉闷,不够生动鲜活。

传统文化符号在民族服装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纽带,传统文化符号在民族服装展示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意义。一是突出民族服装的民族韵味。在展示设计的过程注重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可以为民族服装找到传统的依托和载体,从而增加民族服装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如在展台上下功夫,与民族器物相对应,增加服饰意蕴。二是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08年奥运会上,礼仪服就融合了青花瓷、玉佩、丝绸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彰显了我国女性的柔美和高贵。这种民族服饰的展示,为我国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突出意义。三是提高服装的附加值。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无形中为服装注入了文化的因子,通过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陈列方式使民族服装的附加值得到提升,拉高了服装品味,通过这些服饰,使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如,我国女性喜爱的旗袍,被称为我国的“国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勾起人们的怀旧心绪。中国的唐装的展示,也常常出现在外教场合,纹、云纹、团花团寿图案,提花、织锦、刺绣的工艺,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俗和风韵。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民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民族服装提供依托和载体,更好地将民族服装的“美”展示出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内蕴展示出来。

第7篇

关键词:傩面具;傩服饰;包装设计;装饰艺术

包装设计在国内外不断地发展创新,包装设计的创作从文化背景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面。各国有各国的文化背景,创作出来的包装风格也有着不同地方。随着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商品经济的国际化趋势暗示着商品商业价值里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潜力。包装的文化背景可以使产品很快建立起别具一格的风格。在艺术包装文化背景下,有些成分可能不会改变商品的实质,但却能使商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色彩。傩文化被誉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曾被多次邀请到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访问交流,备受国际瞩目,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1]因此,选择傩文化来融合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不但符合产品包装设计民族文化内涵延伸的趋势,且极富商业价值,是包装设计艺术融入民族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

1 民间传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1)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化趋势。包装设计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风格越来越表现多元化,各种民族文化符号与形象设计种类繁多。最近,在包装设计的民族化与本土化设计趋势中,中国的传统图案以及各种形象符号的应用已经达到一个高峰,特别是民族文化图案在各种高端礼品的包装设计中层出不穷,成为一种最具中国民族化的主流包装风格,在包装设计艺术领域极富代表性。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图案在商品包装上的设计手法与题材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各类题材都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图案设计来表达对吉祥的寓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等等。民族文化图案本身对文明的传承功能与承载性使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包装设计中之后,使设计的图案或者符号成为一种中国文化标志性的体现,也成为众多设计师设计的焦点和设计趋势。[2]我国的现代商品包装已经日益成为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全新方式。

(2)包装设计观念的内涵延展。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或者图案在服装、面具、饰品等物品上的出现均源自于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潮流的发展,其已经具有了稳定性和时代特点,同时雅俗并含,也具有受各个社会阶层追捧的特点。作为传统文化图案与符号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表达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下的群体,群众意识行为,表达了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凝聚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平面设计都以图形的视觉表达为设计重点,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之后的视觉表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念和设计方式,也给产品的包装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商机。最终,那些消极的拜金意识和通俗概念都会被极富积极内涵的传统民族文化所取代,带来产品包装设计领域的新时代,也代表着新时代特征感极强的,积极健康文化事务象征的开始。

(3)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发展中的体现。现代产品的包装设计一度被商品消费文化所左右,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导致了包装设计奢侈化的现象,最终导致大量文化垃圾的产生。同时,在消费文化的错误导向下,传统文化在商品包装上体现为高利润与高附加值,特别是一部分设计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片面了解更造成了华而不实包装垃圾的产生。应该说这是最初市场经济导向下,传统民族文化在产品包装领域的糟糕体现。

为了迎合社会新形势发展趋势下的包装设计工艺要求,民族文化图案与象征符号等有民族内涵和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图案代替了倡导高贵化奢侈化的民族文化图案的包装,这是民族文化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自然体现,自然,朴实的材质和图案在包装设计中已经成为被重视的焦点。

2 什么是傩

傩,是一种有主图腾神、季节性的农事祭祀活动。在人类文明萌芽的最初,为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得以生存,求助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并认为自然有灵,以此来慰藉内心的愿望,从而形成了巫术行为,最初的巫术心理和巫术行为是对“自然灵”的膜拜,而到了巫文化发展到一定成熟的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的解放和认知,则形成了对动物和植物的选择性崇拜,于是有了象征民族精神的图腾,即最初的傩文化。“傩”又指“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长期以来,傩文化就传承和融入我国传统习俗之中,即使到了现代也以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态流传于民间,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对包装设计工艺有借鉴意义的面具和服饰进行简略的介绍,如赣东傩文化中的傩舞面具与傩服饰。

傩文化艺术主要源自与傩神面具造型、傩庙造型以及傩舞、傩舞道具的造型和服饰色彩等。这些文化艺术以及传统造型和图案均可以有效地被借鉴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去。与傩文化相关联的傩舞道具可谓造型独特,傩舞时佩戴的面具共有24种之多,其中有来自于远古神话人物的傩舞面具现象,也有表示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的面具形象,面具大小不一,均系樟木材质制成,除紫金色的傩神之外,其余的傩舞面具大致可分为四大色系:红色系以褐色为主色调,以表达上下关、判官和开山形象为主,显示精神为雄壮威武;黑色系则展示一种令人恐惧而面部诙谐幽默的小鬼、雷公、天将形象为主,它们面部表情夸张凶悍,眉毛粗厚,目瞪唇阔;白色系神态与人类相接近,受民间通俗传说影响较大。

3 傩视觉艺术与对包装设计的融入

(1)古傩文化图腾的造型意向。我国傩文化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像对神雀的崇拜就是傩文化的崇拜典型,雀、雒、鸾、丹雀、彩鸾、鸾凤、丹凤、凤凰等神鸟图腾均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这种与自然高度协调的传统文化精神可以被很好地应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工艺中去,表达热爱自然,尊崇自然的意识,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和人文价值。不得不说,这些造型秀美,颇具民族文化内涵的图腾形象给我们设计包装时带来了不错的灵感和创造的源泉。

(2)精美的傩舞面具和服饰造型意向。我们在上一节提到了傩舞面具具有丰富多彩的色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傩舞服饰也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构思奇妙,样式繁多新颖。对于包装工艺设计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题材,给设计师带来了非常多的设计启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自殷商发展至今的文化产物,其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和造型装饰艺术,其工艺之精湛,装饰纹样之美仑,无不令人震撼和赞叹。依据傩舞面具和服饰纹样造型带来的启示,以及在图案、造型、色彩、纹样、雕刻、材料、传统纹样上给设计师带来的影响,笔者从实践应用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傩文化相关文化饰品在中国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包装材料的运用。包装材料可分为自然材料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再造材料两种。天然材料则属于传统包装材料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一种用料广泛和生存率较稳定的材料,几乎贯穿了整个包装工艺的历史,如果在包装材料上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材料则可以达到追求自然意识,返璞归真的效果。傩文化面具所应用的樟木材质便可以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商品的包装材质中去,还有傩文化中的服装蜡染工艺以及扎纸艺术都可以运用到现代包装工艺中去,即达到了传承民俗文化的效果,也符合当代工艺对绿色和低碳意识的倡导。

其次是傩文化独特的造型和文字,图文形象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傩舞面具造型涵盖了多种神态和色彩,而恰巧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要求合理的运用色彩,如果图形和文字能够得到最好的色彩配合,则可以最大程度上地引起人的习惯性联想,也可以是作品散发出地域性的民族艺术魅力,提高产品的人文艺术价值,表现对浓烈地域风俗产生的审美趋向,傩文化服饰的传统色彩也有着很强的塑造性和装饰性,作为一种吸收了大量古代中国戏剧服饰元素的傩文化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以赤、黄、青、白黑为主要色彩,再搭配以橙色、绿色等表现色彩可以体现出喜庆、快乐、吉祥、红火等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寓意,这也是我国产品包装设计所追求的一种设计理念和潮流方向,朴实的傩文化艺术会给产品的包装设计在造型和色彩表达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是材质还是色彩图纹,傩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民族精髓都将能在各个方面给现代产品包装工艺带来优秀的题材和创意。我们在传统用色的习惯上去结合传统傩文化的色彩概念,在图纹样式以及造型上可以完全或部分借鉴傩文化的装饰工艺,可以在视觉传达上展现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且跟随国内为对神秘文化的研究趋势也能大大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例如,贵州的傩公傩母酒产品就成功的对现代包装工艺和古傩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从整个外型上完全采用了傩神面具的造像,外形优美,线条节奏感强,作为酒的容器包装,达到用视觉语言直接传递出酒的历史、品质和文化价值,达到产品与包装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上丰富多彩,从表达上迥异万千,可谓给产品的包装设计灵感带来了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们有培育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同繁荣的土壤,在我们了解传统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结合现代艺术设计出极具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产品,形成自身的产品文化意识以及独具中华民族气息的独特艺术风格,表达我国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住自身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不单单只是在傩文化上有所传承和创新,我们要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融合现代文明,再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去形成全新的民族传统文化表达意向,真正地做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到商品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提升,不断地设计出构思新颖,含义深刻的经典作品。

4 小结

傩文化背景下的包装设计创作应当是开放的,多元的,现代的,永久的,个性的,普遍的,不关门自赏,不(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刻意建立“自我”陷阱,而要面向自然和大众,真实和存在。傩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离不开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生活的现场,即商品所在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二是心灵的现场,商品的先天因素、品质等构成了商品的内涵。傩文化背景下的包装设计是“原生回归”,就是要回到艺术设计环境的“存在性”和艺术设计创作的“意识性”两方面要求,也是傩文化或者包装设计理念的根本要素,是包装设计蓬勃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逐渐演变、汇集而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形势促使人们的思想领域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传统文化在如今九零后的大学生中呈现出很大的断层现象。这种断层严重影响了我们继承祖先的思想文化精髓,阻碍我们勇敢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百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程度占据社会认知主体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整体社会民众的认知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中涉及的调查研究目的主要在于对于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实现尽早发现在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的效果,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并且尽可能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这次的调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这次的调查能够起到引起在校大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让社会各个群体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效、高质地继承和发展。

三、调查方式

此次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问卷调查法是主要的调查方法,在样本的选取方面,尽量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有机结合起来。调查对象即为本地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时,我们根据研究调查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基本信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态度;对于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和对本校内传统文化教育开设的质量等。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首先,是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在目前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形成互动的环境下形成的。在调查研究中,从对于价值观的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符合主流思想导向,认为人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问卷结果反映出其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的惰性。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从对于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考察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题目的正确率较低,了解和掌握情况堪忧。最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调查大学生对于比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等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情况的几个问题中反映出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学过皮毛,但是鲜有人精通,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懂。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应用情况也十分堪忧。

五、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在目前社会上,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影响了大学生对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教育形式单一、有效渠道严重缺乏的问题。在理性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却因为教育方式或者渠道等原因产生不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最后,在校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存在过高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追求,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加重了对于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的忽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策略

首先,大学生家长、高等院校、各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各个社区等要共同努力,争取在全社会内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净化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风气。其次,争取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且借助新媒体手段等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争取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最后,鼓励学生全面塑造自己成才。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向全面发展,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七、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标识设计;地域文化;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5-01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如何利用目前新农村及城乡建设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归类总结与研究,使聚落空间、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就成为时代赋予城乡景观标识设计的关键使命。

1标识设计原则

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是设计的根本原则。[1][2]

11地域文化与时代性相融合的原则

地域文化包括了地区传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而时代性则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与发展。在现代标识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的集中体现,应着眼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不断发掘地域文化的新特征,寻求现代与传统的有效融合,反映出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代、社会、民族、心理等结合的特点,从环境标识的形式、空间、符号、色彩等方面体现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示标识现代功能的特点。

12实用功能与艺术性相协调的原则

实用性是环境标识设计的基础,是标识能否正确传达信息的先决条件,而艺术性是标识视觉传达效应的基本保证。环境标识设计首先要体现其功能性,要具备户外信息指示的作用,但其艺术性、文化性的作用则更能体现功能性的地域特征。现代环境标识更注重的是形态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有机结合。

13视觉效果与易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识的视觉效果是艺术性及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其易实施性则直接影响到标识设计、制作、安装、使用和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设计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环境标识的设计不能脱离当前的经济及技术基础条件,做到标识结构和材料工艺的合理性,充分考虑标识生产、创造的经济性原则。

14环境空间与历史性相协调的原则

标识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具有历史的传承和固有的文化脉络。以标识所处环境空间的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从标识的设计要素出发,使标识的视觉效果与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及景观的细部特征相协调。

15环境空间与形象性相关联的原则

标识的环境形象可以理解为环境中各种不同功能的标识,按照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标识系统所体现反映出环境的形象特征,是来自于“场所精神”背景下的特征。关联性是指标识设计所体现出的环境形象内涵。标识的环境形象有助于综合表述历史环境的文化特征,使人们通过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环境建立起表征印象,建立井然有序的信息系统。

16地域环境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原则

标识作为人工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对环境具有塑造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它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标识设计要继承和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倡导汲取传统文化的因素,使标识成为环境历史文化风貌的缩影和写照。在功能性基础上赋予标识传承文化的因素,使标识在表述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表述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更丰富、深刻。

17标识设计与人性化相联系的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的服务对象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标识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与人有着非常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非常重要。此原则主要体现在标识认知的大众性;标识使用的无障碍性;多媒体标识与人们的互动性和标识设计施工安装的便捷性。

2标识设计思路

21传统文化形态的直接承载与表现

直接将传统文化中原有典型表现形式对口使用于新的载体上是当前标识设计中较普遍的使用手法。借用的重点是处理好移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诚然,这种“表层化手法”是以“拿来”为基础,但这种“拿来”绝不是对传统文化中“形”的简单照抄照搬,对传统文化被动式的延续,而是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技术等条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目的。

22传统文化形态的意念承载与表现

融合的应用手法是指将传统文化中原有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而这些看得到的符号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寓意,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形式。

23传统文化形态的精神承载与表现

深层的应用手法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这种“深层”不是那些变动的外在形式、手法、形象等,而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精神。可以理解为运用抽象、象征、隐喻等手法使标识具有“隐含表征性”,即标识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暗含特定区域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空间印象、神韵及思想文化内涵等,从而表达深层含义。

24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承载与表现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基本不变的东西,但在表现上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总会不断影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吸收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才会使文化具有生命力。因而在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结论

我们认为: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是标识设计的根本原则。而标识承载与表现传统文化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承载与表现、“意念”承载与表现、“精神”承载与表现和“时代”承载与表现四个层面递进、深化,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与弘扬。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广告 传统文化 现代元素 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其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也是十分广泛的。[1]但是,由于社会及意识形态的不断更新,单一的以传统文化为诉求点已经很难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进行广告创新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所谓现代元素内涵十分广泛,它可以是指亚文化背景下新的消费群体独特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现代科技创新及其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或者当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或其他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等,下面的例子就是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

一、爱国主义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家国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在现代广告中,如果能突出爱国主义精神,以科技创新为表现手段就容易激起受众的爱国热情,引起受众的认同。

2007年7月,长城油《心跳篇》以“嫦娥”发射成功为素材,提炼出“潮汐是月亮的心跳,奔月是中国人心跳”的广告创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一个民族和星球之间的千年情感,用感动把长城油与国人的爱国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广告最后,以“嫦娥”升空为主线,突出大众对此事的关注,在短短的几十秒的发射过程中,所有的中国人都为激动和自豪。

通过这些画面,突出“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对中国人的影响,它寄托着华夏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衬托长城油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中国航天,助力飞天梦想,长城油为中国航天提供优质保障”的诉求则清晰、准确地展现长城油在此次事件中的重大作用,把长城油、消费者、嫦娥探月三者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民族主义与奥运精神相融合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许多以奥运为素材并注入民族主义元素的广告应运而生。 例如,央视品牌广告的创意深刻地体现了奥运情结。广告大量运用超现实的类比手段,将城市场景与奥运赛场交叉对比,并通过紧凑快节奏的镜头画面,表现商场如赛场,激烈紧张的竞争形式。超现实的神奇力量使跨栏轰然倒下,高楼掘地而起,大厦楼宇快速移开展现更为宽广的视野。结尾巧妙道出“超越梦想,不是梦想”的寄语,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寓意清晰明了,爱国情感自然生成。

许多商业广告也以奥运为素材,积极进行广告宣传。中国民族运动品牌361°以“中国,勇敢做自己”为主题,斥巨资打造了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放飞奥运梦想的电视广告。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翅“腾飞”“勇敢做自己”,既是以361°为代表的民族运动品牌多年的梦想,也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奥运梦想。这一广告主题将民族主义情感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定位与其专业运动的紧密结合,点燃了国人浓烈的民族情感,坚守了百年的奥运梦想也即将在这场为奥运预热的运动风暴中勇敢放“飞”。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是传统广告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如果运用得当,很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认同,但是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一,对传统文化元素要善于进行扬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现代广告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利用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取的,比如帝王效应,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等。如果不加区分地进行宣扬,很容易曲意迎合某些庸俗、甚至低劣的审美趣味与需求。因此,我们应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即吸取其精华部分,抛弃其糟粕部分,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地融合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广告效应。

其二,现代元素要新颖,结合时代背景,引领时代潮流。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时,所选择的现代元素应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它应该是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和鼓励的,对时代进步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意识,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意识等;或者是在该意识形态下所产生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对中国世界化进程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成果和重要成绩。只有在广告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现代元素,使其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其在广告潮流中脱颖而出,引起广大受众的注意和认同。

其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要找准契合点,使其浑然一体。现代广告要善于突破传统,合理融合现代元素,引导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确定更完美的价值取向和广告创意。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准契合点,通过对新时代背景和文化意识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在现代广告中,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灵魂,而现代元素则是灵魂的载体,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双管齐下,并进行恰当地表现,才能使广告创意深入人心,达到与目标受众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植根于现代广告中。但是现代广告创意不能停滞在传统文化运用的层面,而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注入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为现代广告创意增加新的活力,使其取得更大的诉求效果,这对于现代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设立古诗文兴趣小组

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其中,诗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古诗文兴趣小组,更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定期开设阅读交流课,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未学过的古诗文,小组成员一起研究不懂的知识点,深化对古诗文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跟主持人董卿一起去是感受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心。

二、理解与记忆的有效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融合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内涵丰富,富于民族教育意义。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须要遵循循序渐进之原则。为此,须要付诸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朗读背诵诗词大赛,让中学生通过自我朗读背诵寻找创作诗词的灵感。但是,记忆诗词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与循环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理解加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欣赏《观沧海》一诗,诗文的前几句描绘的是诗人登山看到的景物,将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思想抒发出来,并将对祖国美好山河壮阔之情感通过诗词表达出来。在欣赏此诗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便于他们轻松识记这首诗。因此,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时,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精选诵读内容,提出背诵要求

学生诵读古人的这些经典篇章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举例说明:唐代韩愈自幼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他自叙“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小学时,天天背诵《左转》《唐诗三百首》,待小学毕业时能将这两部书倒背如流。相关案例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再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为其所用,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最大的益处是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同时,还能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加强自身文化底蕴打好奠基。

四、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及锲而不舍之精神是作为中国人所必须的内在涵养。为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语文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就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与之相衬的背景音乐,朗诵的作品,再通过视频与音频间的配合,更能烘托出汉语言之魅力。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感受传统文化价值。

例如,在欣赏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时,先让学生观看秋天之萧瑟和落寞情景,再配合一段悲怆的音乐,配合诗歌朗诵,给学生的视听觉带来强烈冲击,真实地去感受秋天之萧条,让学生感受诗人尽管是在描述秋天,但是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通过秋季的萧瑟和荒凉体现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让学生去感受尽管诗人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让学生了解《秋词》的创作背景:当时是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到这场革新运动当中,最后刘禹锡遭贬。借助多媒体渲染凄凉之情,给学生的视听触觉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轻言放弃之精神。

五、魍澄幕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古人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我情感。究其渊源,可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而且还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举例说明,《诗经》是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审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思想感情为主。《楚辞》中最为著名的名篇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传统文化都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等精神。深刻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到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都创造出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且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学艺术。

第12篇

落实“十”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培养少年儿童友善、谦让、诚信、忍耐、忠孝等良好品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小学人格教育理论体系,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二、研究的意义

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实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解决学生人格缺陷问题的客观要求。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开展健康人格培养,是历史和现实需要。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人格与校本课程构建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探索塑造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可行性和可能达成度。

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方式、方法。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内容

1.课前――蒙学诵读

每班发放一份诵读材料,贴到班里合适的位置。学生要自行准备诵读材料,做到人手一份。每班选出一名古文领读员,通过培训后带领本班学生进行诵读。

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诵读分为四个阶段: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分章节,逐段朗读背诵。连段成篇全文背诵。可以跨年级背诵篇目。

2.课上――书法教育

面向全体,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加强书法教育科研力度。成立“研究组―年级教研组―全校师生”三级研究网络。

落实书法教学内容安排。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一二年级,练习用铅笔写正楷字;三四年级,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五六年级,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逐步提高临摹能力。

3.节日――诗歌创作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个传统节日,开展以《春日物语》《夏日欢歌》《秋日雅曲》《冬日清韵》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大自然,看自己所爱看、想自己所乐想、写自己所愿写。

五、研究的结论

1.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拓宽了国家课程的广度。

2.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加深了学生的精神积淀。

3.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4.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