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时间:2023-07-14 17:3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第1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为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提高对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养老服务设施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服务类型和方式不断出现,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使用标准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是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设施功能和性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从2014年起,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咨询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程设计文件审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项目竣工备案等职能部门和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把好审查关、监督关。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开展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m2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对于单体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当将其所使用的土地单独划宗、单独办理供地手续并设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新建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检查核验,并提出检查核验意见。

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滞后或总量不足的,应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修改时予以完善。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建立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协作机制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应按本通知要求做好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实现《意见》规定的发展目标,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住房开发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建设的要求,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及时办理供地和用地手续。

各地民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业务指导,对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提出建议。各地老龄办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并给予指导。

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宣传工作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积极参与民政、老龄办等部门组织的涉老、为老、养老宣传活动,扩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年工作总结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请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负责处室及联系人,并填写《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联系表》(见附件),于2014年2月28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第2篇

关键词:城乡环境保护;两型社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我国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1年12月实施,在《规划》第八部分的“完善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对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了落实这一规划,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和编制技术指南。

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刘世超,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既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将被纳入城乡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作为评判的标准。

2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战略,从长远规划,主要体现在“四位一体”,即城乡的发展、城乡的建设、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综合考量诸多因素,以其作为战略指导方针的依据。

2.1 完善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环境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提上政府处理日程。针对目前的现象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人代会的表决,制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它涵盖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保护法》需落实在国家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由中央进行统一决策和规划。其次,《环境保护法》也需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期间还包括考量当地的自然状态以及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最后,环境的保护不仅是需要理论方针的指导,同时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现实状况的环境问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良好环境的保护,其二是环境污染的治理。

2.2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执业制度

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改变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同时需要总体的规划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需要集体的力量。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再结合我国相关部门成功的经验,制定适合现阶段的我国城乡环境保护的编制职业制度。一旦确立,将从职责部门的角度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环保编制职业制度。

2.3 出台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及技术指导

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辩证关系,且同等重要。所以,既需要出台相应的城乡环境保护编制法,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农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标准”、 “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城乡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开通了良好的渠道。

2.4 建立城乡环境保护实施方式

环境的保护既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及防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那么环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监管的方式以及监管的措施不当,也会产生相应的障碍。所以,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全局性把握。既有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同时需要完善环境的评测管理。进行效果评估是首先需要同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测、鉴定,之后通过上级的检测部门审核,最后达到理想的环境保护管理。

2.5 制定城乡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城乡环境保护的考核不是单一层面的分析和评估,而自然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环境的检测不仅是某刻的静态检测,同时需要对其发展进行评估。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保护考核的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其一是环境质量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噪声质量。其二是环境建设的考核,包括城市绿化建设的评估、污染物的治理以及清理工作、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工业生产的废物处理、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同时还包括特殊危险物品的安防和处理。其三是环境管理的考核,包括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以及相应的审核。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城乡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第3篇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乡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在提升城市化水平、建设新渔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40号)精神,现就加强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建设新渔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制度,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战略导向、统筹协调和空间资源配置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坚持集约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通过规划营造更多优质空间,保证各类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各种产业相得益彰,各项功能高效运作。

??坚持依法管治。依法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透明度,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确保城乡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三)目标任务:争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相协调、市域全覆盖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形成层级明确、管治有效的城乡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

二、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一)建立规划决策机制。成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定海、普陀两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员,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城乡规划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审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以及上述规划的调整。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规划决策审批中的先期审查和咨询作用,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二)健全规划管理机构。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城市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市规划局挂牌运作,并在市辖区设立派出机构。市规划局负责整个市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派出机构承担本辖区内的规划管理事务。其余各乡镇配备规划管理员,确保村镇规划工作有部门管、有人抓,努力促进村镇建设水平的提高。规划主管部门要与有关区、镇政府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加强交流,密切配合,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全面提高规划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县域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规划区扩展到整个行政区域,实现城乡规划的市域全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区域基础设施廊道,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岱山县、嵊泗县要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在事关全市建设和发展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深化完善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完善分区规划。根据**本岛“南生活、北生产”的格局以及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要求,编制完善新城、定海城区、普陀城区和六横、金塘等地的分区规划。定海城区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普陀城区要处理好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开发时序等问题。新城要进一步完善功能,美化环境,集聚人气。强化中心城区组团间的联系,形成同城效应。

(三)抓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按照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于渔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原则,认真做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重视建制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城乡中的节点作用。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中心村和保留村建设规划编制,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着力解决村庄布点分散和环境差的问题。渔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要保持海岛渔农村特征特色,尤其要严格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建筑。

(四)切实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的编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并逐年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切实增强城乡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城市用地布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编制**本岛公交站场和社会停车场规划,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有序地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编制。抓紧落实大陆连岛工程沿线景观景点设计及规划控制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加快修编各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及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强制性规定,对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引导性和控制性要求,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

四、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

(一)完善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科学确定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在城乡规划中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范围。根据保护资源与环境、保障公共安全与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要求,分别划定“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将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管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等涉及城乡发展长期保障的内容,确定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二)强化城乡规划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结合实施“阳光规划”,加快建立**市城乡规划信息库,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信息共享。运用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城管数字化管理系统及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系统,为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培养和引进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城乡建设和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及对城乡规划持续动态的跟踪研究。

(三)注重各类规划的衔接。加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岸线规划、水利围垦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城乡规划要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实;积极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使区域内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发展改革、城建、国土资源、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建立定期协调制度,确保各类专门性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

五、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

(一)严格落实城乡规划的空间管治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严格的空间管治措施。凡是已经纳入城乡规划的“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治空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加强控制,不得另作他用。确因重大项目实施需要进行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调整相应的规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近期建设地段以及政府储备的土地和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必须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市场供应的规划管理依据。

(二)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许可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选址分级管理制度。各类建设项目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前,必须按项目建设程序,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项目选址意见。未按规定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论证和评估工作,提高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加强建设项目许可后规划监管。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实测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合理误差范围内的超面积应按原出让时楼面地价补交土地出让金,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建筑面积,应按竣工时的楼面市场评估地价加倍补交土地出让金;如超出面积部分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要依法予以拆除。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使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查处违反规划要求的行为。各类建设项目竣工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出具竣工验收规划确认书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房屋产权证明等文件。建设单位或个人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建筑物使用性质等内容,必须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具体办法由规划主管部门协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

(四)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就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开展效能监察,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深入实施“阳光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和违法案件查处公布等制度,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六、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过去,我国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上的管理观念薄弱,没有形成一个谁先发展,谁后发展统一的意识。更加缺乏相关法律的制定,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但是自从07年通过城乡规划法以来,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法律中国家逐渐意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将乡村也纳入规划体系,并指出,城市发展的好坏不依赖于城市本身建设和规划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它还要和城乡规划一起努力。该法律及其配套《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颁布打破了以往领导层面城乡二元化的思维,对于调整思路,加强城乡建

设,保证国家科学发展观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1、城乡规划为城乡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行使一切事物的时候都必须以法律为基准,城乡规划也不例外。在以往城乡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矛盾普遍趋于缓和,通常表现的不够明显,单靠一些简单的条理条规完全能够处理一些城乡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但是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据统计,截止06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77亿,并且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条例不再能够满足目前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第一次从法律而不是条例的高度对整个规划提出了细致而深入的规定,如具体施工,责任划分等。包括从城市到村庄的一系列规划全被纳入到法律的范围之内,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城市与乡村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它还极大地体现了对于农民实际生活的关怀,从实际出发,一心一意的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重点解决了城镇建设中的农民利益遭侵害的问题,它要求不得以任何建设为由,随意的占用农民的耕地,对于不得不占用的情况,要在专业人士的评估后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法律彻底的扭转了过去乡村建设“脏”、“乱”、“差”局面,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鼎力支持。另外,城乡规划法还促进了城乡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它的有关节约用地,发挥农民自治作用的声明,是城镇建设发展的前进动力,在责任划分上,它将最终的决定权留在了村庄自治组织的手中,保留了村庄的利益,同时还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它规定村庄规划在送报审批前必须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必须大部分人同意,这个规划才能够通过,从而将领导决策层盲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城乡规划发挥从宏观到微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城乡规划涵盖了区域和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综合性。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它发挥着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作用。

在宏观方面,城乡规划通过研究和制定宏观和中观层面(主要指省域或跨行政区地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引导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对实施我国城镇化战略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区域层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避免城市发展的资源供需总量失控,以及超出宏观经济运行的承受幅度。2004年以来,城乡规划在开发区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抑制经济过热等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规划,引导和调控各级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协调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布局与建设,确保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和永续利

用。

在微观层面,通过城乡规划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各方面、各层次的多元化利益主体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整合与管制,使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优化;通过建立城乡规划和建设的强制性规范和标准体系,按照卫生、安全、文明的要求,提出各种建设和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通过城市、镇、村镇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制定,引导城乡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综合协调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防灾、卫生等项设施的综合布局,达到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目的;通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科学合理安排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商贸等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社会服务水平;通过中低收入阶层住宅、公共交通设施、老龄设施、儿童活动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的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制定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促进资源得到保护和永续利用;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确定的开发用地的供给、区位选择和开发条件的确定,调控城乡土地市场,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开发强度、高度、停车设施、绿地率指标等的控制,保证城镇开发建设活动的有序和协调;通过城乡规划中环境标准的控制,提出大气、水体、噪音、固体废弃物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来实现城乡环境的优化;通过近期建设规划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时序,保证城市按照总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发建设,确保近期与远期建设行为的有机结合、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协调配合。

3、城乡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城乡规划法的根本上来说,其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协调各方面的布局,合理地利用土地,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因此其发展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前提的,它以21世纪我国城乡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出发点,在正确的处理了我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同时,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以战略的高度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渗透到城乡规划的字里行间,以开创性的思维回答了以往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没有回答的问题,保证了城乡建设工作能够长久的持续发展下去,是城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城乡规划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综合调控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手段。城乡发展所涉及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利益和复杂关系只有通过城乡规划才能进行综合平衡和协调,尤其是在以土地为主的空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方面,只有通过城乡规划才能体现公平,才能最大可能地保护公共利益和城乡发展的长远利益。当然,在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城乡统筹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很长时期仍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2]金经元.社会、人和城市规划的理性思维.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5.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3年各册).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区面积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城市发展不合理现象,城市能否按照既定的规划有序、和谐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没有及时跟上,这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缺陷,《城乡规划法》已明确提出了应对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1.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主要内容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应当主要从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规划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以及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各项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规划实施评估还应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要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校对空间布局是否与发展方向一致,要根据一般每两年一次的城市空间发展轨迹判断城市阶段性发展方向,分析是否与总体规划一致。应对阶段性的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考查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应全面的对《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各项强制性内容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客观评估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等都是规划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决策机制,是我国城乡规划民主化、科学化的重大进步,规划实施评价应对上述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规划实施评价应着重分析各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具体存在什么影响,与规划实施有何关系,政府如何才能处理好规划实施与相关政策之间的关系。应对分区规划、专业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制定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应全面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规划实施评估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

2.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

2.1构建规划实施评估的指标体系

本着全面系统、重点突出、便于操作的原则,构建如下表所示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1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

2.2评估指标数据产生

上述指标体系建立后,评估委员会需要分组开展调查对比工作,将各评估指标的实际状况与规划状况对比,整体把握、量化打分,赋值在0―10之间,分数越高代表一致性程度越高。同时,需要邀请专家和市民代表对各指标进行打分,使两者的打分各占一定比例进行合成,达到公开、公正、客观的效果。

2.3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在明确了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评价值后,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评价时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为佳,即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咨询以及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议,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在权重设定时,为了提高权重赋值的可把握性,并增加其准确性,把规划实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设上述指标的权重之和应为10。

2.4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结果

指标权重确定之后,结合各项打分,就可以计算得出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结果,如综合评估分数在60分以下,说明规划实施情况比较差;综合评估分数在60―80分之间,说明规划实施情况比较令人满意;综合评估分数在80―100分之间,说明规划实施情况令人满意。

2.5规划实施问题分析

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对策,对城市建设进行纠正和调整,使城市规划得到更好地实施。结合评估委员会、专家和市民对各指标的打分以及综合评估结果,可以对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指标分值在60分以下的,说明该指标反映的相关内容存在问题。

2.6提出优化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

根据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与规划预期之间的差距,提出优化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玉鸣.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施文、周宇.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汇刊,2003(2):15―20.

第6篇

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审批廉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请示》(湛府〔2017〕104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廉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廉江市是湛江市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湛江市融入环北部湾经济圈、开拓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城市。要强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46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7平方公里以内。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三、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完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内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达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系统推进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污水、电力、垃圾处理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综合平衡各类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和发展能力。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限期达到《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强对森林公园和青年运河等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建设节水型城市。

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特色的保护。严格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紫线管理要求,加大对历史街区、特色民居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廉江涯戏、安铺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要保护好北部山区、九州江主支流等自然山水格局,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彰显城市地域文化和风貌特色。

六、《总体规划》是廉江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重点和建设时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乡规划的意识。

廉江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符合规划要求。湛江市人民政府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7年7月31日

第7篇

Abstract: The paper was targeted at Fengcheng City in Liaodong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As a basis for land demand forecast from the forecas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ckon urban village population size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economic statistics from 1997 to 2005, comparison of th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data, proposed scientific program and made the optimal choice, ultimately come to appropriate meas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data of Fengcheng City, forecasting demand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reaso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basis.

关键词: 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测算

Key words: population size;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reck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92-02

0引言

在国家提出的城乡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开展,如何对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并使预测结果能够科学可行,成为指导修编工作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一般以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的测算为基础和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凤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出发,选取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采用不同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并以此作为预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方案的选择,对凤城市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1研究区概况

凤城市隶属于丹东市,位于辽东山区东部,东靠宽甸县,南接丹东市区、东港市,西邻岫岩县,北依本溪县,处于北纬40°02′00″-41°05′53″,东经123°32′03″-124°32′03″之间,土地总面积551315hm2,下辖3个经济管理区和18个乡镇,是丹东市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沈丹经济链条的关键环节。

2研究方法

2.1 人口规模预测

2.1.1 人口自然增长预测模型人口自然增长预测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预测,公式如下:

2.1.2 曲线拟合预测模型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的总体增长仍然围绕一个线性方程的中心波动。根据一段时期的人口数据,做一元线性回归拟合预测,公式Y=AX+B:

式中,Y为预测人口;X为年份,基期年取1。

2.1.3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采用灰色GM(1,1)模型,公式:

2.2 城镇化水平预测

2.2.1 时间趋势外推法预测模型时间趋势外推法是选用数学模型拟合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历史过程然后按时序外推,这种方法可用来研究随时间按恒定增长率变化的事物。在以时间为横坐标的坐标图中,事物的变化接近一条直线,根据这条直线,可以推断事物未来的变化。

2.2.2 经济发展相关法预测模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这种关系包含了多因素的综合,人均GDP是反应经济发展的一项综合指标。根据周一星教授提出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间呈对数相关关系:U=Agx-B

式中,U为预测目标年城镇化水平(%),x为预测目标年人均GDP。

2.2.3 联合国法预测模型联合国法是是根据已知的两个年份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在假定城乡人口平均增长率差在预测期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外推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

参考联合国法建立凤城市城镇化水平模型:

3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及方案选择

3.1 人口规模预测结果

采用1997-2005年凤城市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作为研究数据源,通过3种人口规模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1),将上述三种人口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合凤城市实际情况分析,最终确定2010年凤城市人口达到59.04万人,2020年人口达到59.71万人。

3.2 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城镇化水平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衡量。通过3种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2):

3.3 预测结果方案选择为保障凤城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凤城市城镇发展应注重稳步推进,不宜过分追求数量,应将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发展的重点。因此在选择方案时也应选择不宜发展过快,不容易拉大城乡差距的方案,考虑到凤城市城镇发展的速率应配合丹东市整体定位和发展,不宜过快,采用丹东市近期城镇化水平(2000年至2005年增加0.6%)的年均递增率进行预测,得出三个方案(表3)。

通过综合比较,判断凤城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依据总体安排战略化发展,结合预测方案,倾向于选择中方案,即凤城市2010年、202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拟定为57%、59%。

4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2005年凤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9886.55公顷。通过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与总人口、GDP的关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回归模型,即:

Y=272.67X1+0.0001X2+4018.06(R2=0.8267)

式中:Y为预测建设用地规模;X1为总人口;X2为GDP。

用此回归模型预测凤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得出目标年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20293公顷和20931公顷。

5小结

本研究采用不同预测模型,通过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科学的预测了凤城市2010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经过对比确定了2010年凤城市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为59.04和57%,2020年时分别为59.71和59%。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和2020年总需求量分别为20293公顷和20931公顷。本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过程,选取方法科学可靠,其计算结果对具有导向性,同时为进一步预测分析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和新一轮凤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理论依托及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李如海,黄贤金.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189-194.

[3]张敏,朱嘉伟,李晓伟,吴荣涛,贺鹏飞,翟剑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5).

[4]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

[5]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05).

第8篇

优越的区位优势,给吴堡城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吴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两个率先”(即在榆林市南部县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城乡建设新思维,在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重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发展水平

吴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和控制工作,启动建立了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2011年,该局编制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西区修建性详规(规划调整)、寇家塬中心区场地竖向设计、寇家塬镇“兴吴路”设计、县城集中供热供气、绿化亮化等一系列综合专项规划,全县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60%以上,县城详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全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局还以《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指导,严格“一书两证”的办事审批程序,加强“三线管理”等规划批后管理工作,并通过日常巡查、跟踪监督和即时查处、严格执法等措施加大对违章修建的打击力度,使规划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了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有效提高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抓市政,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去年,吴堡县市政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亿元,重点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供气工程、火车站站前广场、河堤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劈山造地、修筑河堤,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展到3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由2.3万人增加到3万人,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28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13%、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镇化率提高到39.5%。

同时,吴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还对县委周边改造、城建大楼改造、旧农贸市场改造、县城影剧院综合楼建设等前期项目进行了规划审批、初步设计、立项批复工作。

促保障,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发展

吴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推进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源,在新建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中插建、配建一批廉租房;在市场上收购套型、面积符合标准的空置房。截止2011年底,廉租住房完成建设127套,主体施工208套,基础施工149套。

该局还进一步规范了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工作,产权产籍管理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

保安全,加强建筑行业质量管理

吴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过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有效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该局还进一步规范了建筑工程建设基建程序,严格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工作,建立健全了竣工验收备案、安全生产备案等制度。在抓好日常监督管理的同时,组织开展全县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活动,做好安全生产督查专项行动,对各施工企业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提高了全县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该局还严格依法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而且,通过加强勘察设计工作,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品位,并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

优环境,勇挑重担做创卫主力军

吴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配合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工作,以市政基础工程、市政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的高水平,努力当好创卫主力军。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不断强化市容市貌城市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养护管理的投入,狠抓日常保洁工作,实行环卫人员划段包干、环卫工作人员巡查督促,切实做到街巷随脏随扫,垃圾日产日清。

第9篇

关键词:泗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15-2

1 基本情况

泗阳县地处苏北腹地,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濒洪泽湖、北邻沭阳县、西与宿城、宿豫区毗邻,西南与泗洪县接壤。作为传统产业以农为主的县,泗阳县人均耕地占有量2007年为1.09亩,低于全省1.28亩的人均水平。在宿迁市所辖三县中,无论是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土地后备资源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也都低于沭阳县、泗洪县。

实际上,泗阳县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解决此类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

2005年10月,国土资源部相应出台《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也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6]231号),鼓励地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容

所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用途分区的基础上,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4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4.1 “挂钩”计划

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可利用挂钩周转指标,减少利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将有限的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急需使用的重点项目上。同时,通过实施“挂钩”计划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结余指标(待上级审批后)用于乡镇或城区建设,解决了规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问题。

4.2 “挂钩”计划的意义

通过实施“挂钩”计划,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布局,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别,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节约水电,提高土地生产力,适应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4.3 “挂钩”计划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协调好与农、林、水利、建设、环境等部门用地关系,保护了基本农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有利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5 泗阳县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调查及现状

根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约21.2万亩,其中可供整理复垦的农村居民 点用地面积约15.34万亩(含工矿0.14万亩),农户16.54万户,户均宅基地面积0.92亩。如能按此步骤逐步并顺利实施,对于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土地合理化利用,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局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6 全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情况及成就

自2007-2009年,投入专项8000余万元,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方法,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实施78个项目,项目区面积18128.4亩,实现新增耕地5301.6亩。

在三年多的实践中,全县在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明确责任、精心选点、补助政策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进一步发扬规范。

7 全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的情况看,全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7.1 存在于拆旧区农户的问题

7.2 存在于干部的问题

少数干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由此引发农户对挂钩项目的反感,从而不积极配合,增加工作难度,甚至导致问题。

7.3 建新区的示范性不强,不能令群众满意

建新区选点不科学合理,农户不满意。有的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形成新的违法用地。

7.4 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到位

从实际情况看,相关部门无大局观念,不顾整体利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有的单位还设立“户头费”之类的收费项目。

7.5 搬迁户用地及土地整理问题

7.6 实施的难度大

8 对策与建议

8.1 加大宣传

让农户明白家乡的建设方向。

8.2 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

针对全县实际,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做到依法、科学、稳健、和谐。在制定和实施方案时,要充分听取搬迁农户和基层意见并反复论证。

8.3 尽快出台并完善配套政策,规范补偿标准

用发展的眼光看,增减挂钩工作将是今后一定时间内的重要工作。

8.4 提升建新区品位

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搬迁和建设。结合建设新农村、康居示范村活动,立足于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的建设思路。对建新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确保好字当头。可通过组织拆旧区农户到外地参观成功单位的做法,引领广大农户自觉参与建设新家园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

8.5 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确保有序进行

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和村级领导任期内的一项“坚定而长期”的具有量化指标的任务。并成立由土地、村镇建设、水利、供电、电信、广电、交通、银行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建新区建设过程中责无旁贷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第10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衔接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 都是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调控和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从“两规”基本作用看,城乡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曹荣林,2001)。但城乡建设离不开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乡建设。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设置“待置换用地区”以增强规划弹性,但是破坏了规划刚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允许建设用地指标在有条件建设区内布局,既维护了规划刚性,又能实现与城市规划区进行无缝衔接。浙江省遂昌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探索全方位的衔接模式,从基础数据、空间布局、规划实施措施等三个方面与城乡规划进行了充分对接。

一、基础数据衔接

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都使用2005年作为规划基础年,将2005年遂昌县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作为现状人口基数。“两规”的户籍人口都采用了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数据,外来人口略有差别。

1.人口总量。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和遂昌县域总体规划采用的人口数据基本一致,为2005年遂昌县总人口为23.04万,其中户籍人口总量为22.74万,暂住人口为0.30万。经衔接,2005年遂昌县常住总人口为23.14万,户籍人口为22.74万,暂住人口为0.30万。

2.人口分布。“两规”在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方面基本一致。经衔接,以县域总体规划统计的城镇人口数据为主,同时采纳土地利用规划中提出的“城乡两栖人口”的概念。这是考虑到遂昌县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城镇中,但其农村户籍、宅基地等保留的现象。由于这部分人在统计常住人口时已经被计入城镇人口,而没有计入农村人口,使得在计算人均农村居民用地面积时数值虚高。经衔接,2005年遂昌县城镇人口为8.49万,农村人口共有16.55万(含两栖人口2万,由于这部分人口已经计入城镇人口,故不再重复计入总人口)。

二、空间布局衔接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用地空间布局。结合遂昌县地形地貌情况,根据用地、功能与结构,与遂昌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相协调,确定遂昌县形成“一心、两翼,两轴、四点”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一心——妙高镇、云峰镇组合城镇区,包括马埠工业区。

两翼——石练—大柘组合镇区,北界—新路湾组合镇区。

两轴——两条发展轴线。

四点——四个兼顾点。湖山—金竹组合城镇、王村口、垵口、黄沙腰。

在“一心、两翼,两轴、四点”的城镇体系方案下,规划期内进一步形成三个经济发展区域:即东北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西南部经济区。

以妙高镇和云峰镇为龙头,石练—大柘镇、北界镇两个中心镇为衬托,构建相互呼应、支点拓展的产业格局,建设由各种功能区块组成的产业群体与产业积聚区,以完善的设施配套、合理的资源配置、特殊的政策扶持,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2.县域总体规划明确的用地空间布局。遂昌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可概括为“一心、两翼、两轴、四点”。(1)一个核心城镇区。妙高—云峰组合镇区,包括马埠工业区。(2)两个次中心城镇区。石练—大柘组合镇区,北界—新路湾组合镇区。(3)两条发展轴线。结合龙丽高速公路,以妙高镇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拓展,发展大柘镇、石练镇和云峰镇,形成“一点两翼”的布局结构,使其成为县域主要发展轴。规划期内,以公路交通干线及产业布局为导向,遂昌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将形成两级发展轴带。一级发展轴为云峰—妙高—石练一线。沿线城镇现状基础较好,县城妙高镇除有50省道通过外,还有遂龙省道等四个方向的放射状公路通往县域内外,其中心地位是明确的,能够充分起到遂昌县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也是丽水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练和大柘作为重点发展城镇,为县域第二大镇区。县城至石练的公路已经改造升级为二级公路,对沿线城镇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龙丽高速公路北界—新路湾—云峰为二级城镇发展轴,北界、新路湾为一般城镇中的促进发展城镇,这条轴带沿线的中心村条件较好,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作为中心城镇遂昌的外围地区,随着龙丽省道改造升级为高速公路,将加快城镇及中心村的发展。(4)四个兼顾点。湖山—金竹组合城镇、王村口、垵口、黄沙腰。这四个点分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当地农村集贸、生活服务基地。在湖山—金竹,还有非金属采矿业。

3.“两规”各类主要用地空间布局的衔接。(1)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由于“两规”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基本一致,所以把衔接的重点放在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边界上。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组成:1)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指城镇建成区部分,由城建部门根据城市建成区的内涵,在国土部门的现状变更图上划定范围,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均作为城镇建设用地。2)规划期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根据“两规”衔接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保证重点、统筹布局”的要求,通过“两规”协调确定的规划期内近期和远期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和相应的增长控制边界。3)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弹性增长空间主要是为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选址保留的弹性空间。在空间上,将县域规划中的发展备用地划定为弹性增长空间范围。(2)农村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共设村庄159个,其中中心村56个(含集镇、个别集镇为乡政府所在地),基层村103个。确定“两规”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衔接的原则如下:1)山区地区完善与发展中心村建设。2)平原地区坚持走城市化道路。3)迁移部分村庄。包括位于高山远山地区等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景区、水源保护地等特殊控制地区;受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电厂等)影响的地区。(3)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应对现有的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尽可能集中布局,以取得集约用地和集聚效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工业新区,按照“强园兴镇、镇园互动”要求,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加快遂昌东城工业园区扩园工作,努力形成一园五区框架。①规划期新增的独立工矿用地,主要用于浙江遂昌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期内共需用地600公顷,其中妙高、云峰、石练三个区块在城镇用地中综合考虑50%,其余50%在城镇用地范围外选址,作为弹性工业用地不进行定位。(4)耕地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空间布局上,除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因必要的城镇发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外,基本保护并保有原有的耕地空间布局,占用的耕地必须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或未利用地开发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同时“农转非”耕地表土再利用制度。(5)园地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除必要的城镇和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园地外,严格保护园地特别是优质园地,因此“两规”衔接基本保持原有的园地空间布局。(6)林地空间布局的衔接。“两规”衔接规划布局在充分利用部分低丘缓坡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和新农村建设用地外,基本保持现状的林地空间布局,其中的优质林地特别是森林公园如桃花岕省级森林公园要严格保护。(7)旅游用地布局的衔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2005年遂昌县特殊用地面积为25.74公顷,许多特殊用地用作风景区旅游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规划实施措施的衔接

1.严格控制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的用地,只有在总体规模不突破的情况下,根据县域规划布局和城镇发展实际需要,才可在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使用一定的建设用地。

2.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相衔接,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年度土地供应。土地利用指标和城镇用地增长范围相互结合管理,各类建设用地的年度计划必须在之内安排。严禁超年度计划批地,严禁在城镇增长边界之外安排城镇用地项目。

3.严格用地定额指标管理。新建项目在建设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应各个环节,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建筑系数指标、容积率指标和办公及福利设施用地指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规划数据库

为满足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县乡规划成果的要求,实现县乡两级规划的控制指标、空间布局的一致以及规划成果的“图数一致”,本文提出结合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同步编制县乡规划的思路。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任务,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完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1.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GIS技术编制规划图件,统计分析规划指标数据,建设规划数据库,实现县乡两级规划一致以及规划成果的“图数一致”,从而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

规划编制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方案编制、图件编制、数据建库和成果输出(见图1)。

2.方案编制

按照国土资源部对县乡规划成果“图数一致”的要求,确定县乡两级规划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成果数据为基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基期转换 以二调成果为基础,首先进行地类转换,将二调土地分类转换为规划分类,然后依据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基期回推,得到规划基期年的基期数据。

2.2指标分解 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自上而下分解下达用地主要控制指标,实现县级规划对乡级规划的控制与指导。县级规划确定各乡(镇)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等约束性指标[1];乡级规划按照县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同步编制,并及时反馈信息,县级规划针对不合理的指标进行论证、调整和修改。两级规划相互衔接、反复沟通最终确定调控指标,保障县乡主要控制指标的一致性与合理性。

2.3空间布局 按照上级规划目标,参照相关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布局各项用地指标。县乡两级规划在安排基本农田,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划定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边界等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上下级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县级规划确定的用地安排,在乡级规划中要严格落实,县级规划不做具体安排的用地,在乡级规划中的安排不能与县级规划相冲突,实现两级规划主要用地空间布局上的一致[2]。

3.图件编制

县乡规划图件编制的思路:以二调和变更调查的1:1万成果图件为基础编制乡级图件,在乡级图件的基础上编制1:5万或1:10万县级图件。

3.1土地利用现状图 先将二调数据库通过地类转换和基期修改,形成规划基期库,然后以基期库为基础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3.2土地利用规划图 县乡级规划图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等。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3.2.1编制规划草图 首先按照确定的规划目标拟订多个规划方案并布局在现状图上,然后对各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并提出推荐方案,最后通过规划协调确定最终规划方案,编制规划草图。

3.2.2核对规划数据 检查规划草图的各项指标与下达指标是否符合。首先提取规划草图中布局的相关专题要素,然后利用基期库统计各乡(镇)规划指标的面积,最后与下达指标相比较,若不符合则重新编制规划草图,如果符合则可以建立规划数据库[3]。

3.2.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图 以现状图为基础,提取规划草图中的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边界、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专题要素为主要表达内容,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图。

4.数据建库

县乡规划建库的思路:首先将二调数据库转换形成覆盖全县的1:1万基期数据库,然后以基期库为基础建立乡级规划数据库,最后在乡级规划库的基础上经过投影转换、缩编整合等处理后,形成1:5万或1:10万县级规划库。数据建库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4.1数据入库 首先提取规划目标数据(主要指规划地类图斑)、分区规划(主要指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和专题规划(主要指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要素,然后对各要素进行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4],并按数据库建设标准处理和完善后映射导入到数据库中。

4.2统计汇总 对各类规划数据进行分析、量算和统计,逐级汇总直到县级,从而得到县乡两级的规划汇总数据。

4.3指标检查 将各级汇总数据与上级下达的指标进行对比查看,如果与指标不符则调整规划方案,直到符合指标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5.成果输出

规划数据库建成后,导出规划库中的统计表格,用于完善规划文本中的规划表格;同时利用规划库输出符合制图规范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图件[5]。

6.结论

在县乡两级规划同步编制过程中,结合规划数据库的建设确定规划指标和用地空间布局,确保了规划成果的“图数一致”。通过分析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能及时反馈和解决乡级规划落实县级规划下达的任务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效地保障了县乡两级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用地空间布局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北京;中国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 北京;中国出版社.2010

[3]程雄,张王菲等.用GIS 软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7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协调;实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但是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坚持建设精品化、管理高效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有模式

(一)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寿光市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把规划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在城乡规划中,寿光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突破城市抓城市、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和管理,先后编制完善了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把市域内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全市14处镇街道和975个行政村的新一轮规划及村镇居民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二)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寿光市按照“一河两片、跨河发展”的思路,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加速城市向东、向南扩张,初步形成了“东西并起、跨河而立”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打破“小地块规划、小区域建设”的传统模式,按照成片规划、组团开发的思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布局了弥河新区、城南片区等七大片区,把每一个片区作为整体,实行统一规划、拆迁、开发,实现了由填空式建设向集约式开发的转变。

以小城镇为纽带,以点带面驱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搞好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还可以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和集聚力。近年来,寿光按照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小城镇提升步伐,提高建设档次,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带动,群星环绕发展”。同时,创新小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引导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以农村社区为主体,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推动迁村并点,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寿光市按照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同步配套的原则,采取土地挂钩、城中村改造、村企共建三种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城乡道路一体化。在抓好城区道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区道路向镇村延伸,对城镇的主要通道改造升级,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供水、热力燃气一体化。为了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寿光市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供水覆盖率达71%。科学编制了热力燃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城东、城北、城南热源厂建设、晨鸣热电厂低温循环水改造及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积极推进中石油泰青威管线寿光支线及“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全面推进热力、燃气向镇村延伸,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3%,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为68%。

污水处理一体化。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个,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9个。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初步建成了遍布城乡的污水处理体系。

二、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不高

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首先要以规划为统领。目前,部分镇缺乏小城镇控制性详规和迁村并点规划,许多小城镇的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规划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迁村并点形成的中心村、中心社区在选址、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规划设计,还有部分镇对就地翻建和新建房屋没有适当控制。缺乏人文理念,不关注自身发展特色,“千村一面”的现象突出。

(二) 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由政府投资占主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低。相对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三)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在推进中心村、中心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执行的“挂钩试点”指标有限且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单纯依靠开发商垫资或村民预付款的方式很难满足楼房建设的资金需求,致使有些工程开工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影响了迁村并点的积极性。

(四)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政府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在设施共享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有差异。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普遍规模小、标准低,部分镇区人口规模偏小,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五) 城乡建设用地紧张

由于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用地指标过紧,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已日益显现,可使用的用地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缺口较大,有许多较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建设。

三、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可行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制订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订完善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总体规划,启动镇域产业空间布局、防汛排涝、城市消防和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规划编制,注重各规划间的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构建由主城区向外辐射,重点镇、卫星镇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区域化空间结构。

(二)建立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体系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节点,是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发展的载体。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小城镇道路、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小城镇违法建筑拆除、垃圾集中清运、日常卫生保洁和植树绿化,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工作,赋予小城镇充分的发展和管理权,把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等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级,赋予小城镇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权限和资源。

(三)建立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是城镇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整理、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农民向社区中心村和镇区聚集,改变空间布局,逐步减少行政村、自然村,促进以社区为居住中心的形态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便捷的服务和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土地市场,2008(07).

[2]王香兰.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