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学科研究

体育学科研究

时间:2023-07-14 17:3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学科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学科研究

第1篇

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对各乡镇进行了分类,并抽样确定了6个乡镇共18所村小作为调查范围,确定了45周岁以下的全体中青年教师共147名作为调查对象。我们首先统一了标准,调查组成员研究确定各项评分标准,减少评定误差,如实客观地评定每一项测试。第二是展开调查,按自评、问卷、考查、实验操作、面试考察、座谈了解、随堂听课、个案调查的顺序进行调查,然后综合评议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兼教体育的教师现状

1.接受调查的兼教体育的教师为35人,其中中年教师11人,青年教师24人;男教师29人,女教师6人;大专学历12人,中师学历18人,专业合格者5人;小高职称15人,小一职称16人,小二职称4人。他们参加了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得分75.2分,达到合格标准的29人,表明多数兼教体育的教师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测试不合格的有6人,他们理论知识不足,甚至讲不清各种技术动作的名称术语,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较难适应岗位要求。

2.能用简洁语言说明动作结构的有27人,能准确示范、动作优美并能用简洁的的语言说明动作的结构、教学步骤、练习过程的有19人,表明村小兼教体育教师基本能利用动作示范这一最直观的启发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虽然他们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动作能较好完成的不多,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自身示范,让学生认识、模仿教师掌握的动作体现较好。

3.全体被调查的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相比,水平结构不一样。中年教师实践经验较丰富,但理论知识欠佳;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

4.韵律舞蹈和民族体育对于中年教师和一部分男教师来说则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在基本动作、基本舞步的测试中,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能根据测试者的动作模仿或自我演示,达到合格水平。能自编小律动的有8人,他们懂得一些体育舞蹈的常识,基本能适应当前村小的韵舞和游戏教学的需要。

5.接受调查的教师校际间分布不匀,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重视的学校配备了1名体育课程相对集中的兼教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实际工作中也注重培养和锻炼体育兼职教师;不够重视的学校存在体育课随意安排或分摊现象,评价考核制度也不健全,体育课随意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6.从座谈情况看,乐意从事体育教学的有32人,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有30人,说明村小兼教体育的教师对该学科的认识是端正的。在对“如何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能切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9人,不能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思考缺乏深度的有27人,说明村小兼教体育的教师对体育学科的研究还不够,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努力还不到位。

思考和建议

村小布点多,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在担任语文、数学任务的同时还需兼教体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在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针对各地农村实际,合理调整布局,收缩布点,扩大办学规模,选配体育专职教师,为体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要根据村小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学科和教学基本功的不同现状,分层次、划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优、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为在村小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

师范学校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丰富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使师范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的新师资,在教好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同时,也能教好其他兼教学科,为小学教师队伍输送新的血液。

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调配好各乡镇的教师结构,制订政策和措施,完善教师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在教师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至诚晋升、选拔任用等方面体现对优秀骨干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教研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要努力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活动普及到每所村小、每门学科、每位教师,让教师做中学,用中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操作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进修学校要针对村小教师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能力上台阶培训,面向农村,在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同时,培养足够数量的、能胜任村小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方面要重点抓好中青年教师的全员培训,另一方面要切实把好新师资培训的教学入门关,逐步提高村小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

第2篇

徐姚华 桐乡市卫生学校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制度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因素,许多人认为体育教育者只是户外的实践工作者,不需要做科研,因而体育教师

队伍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科研水平并不高。本文主要探讨中职体育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优化体育教育

师资队伍。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科研水平

2013 年 11 月,我有幸参加了嘉兴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

90 课时集中培训,聆听了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

任毛振明教授关于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的理论课,收益

颇深。

一直以来,各种院校的体育老师较之其他专业的老师,处境

多少会有点尴尬,因为中国式教育仍然长期受到“重文轻武”思

想的影响。纵观各个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教育一直

被轻视。而作为体育这个大花园的“园丁”,也总是相应地被人

们扣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帽子。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其

中之一就是要做好体育教育科研工作,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

质,这是面对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加强教学、科研兴

校的关键所在。对于此,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方面

的建议。

一、扭转观念,正视体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其中一项,教育

这项伟大的事业就显得不够完整。体育教育也是一样,尤其是中

职体育。教师既要从事体育教学,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因而要把

教学科科研统一起来。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受过义务教育的

学生,学生的年龄段基本在 16 到 19 岁左右,体能锻炼中职学生

来说尤为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质都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

必要,因此,体育教师正视科研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大力提

高教育教学素质,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丰富理论储备,提高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超强的体能,更要有较高

的理论素养。教师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转化为素养。

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

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现代体育教学是

以前人的体育科研成果为依据的。现在的体育教师都是专业出

身,在校期间的专业体育学习使得他们对文化专业的学习相对不

够精湛。而教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研究中等理论知识中,他们

也只是学习了公共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提体育心理学等基础学

科,对此并无深入研究。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尤其是中职体育

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理论著作,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多的理论

储备投身到科研建设中来。

此外,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既要通晓本学科知识,又要了解

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具备更宽广的知识面,这样在我们的课堂

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取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能了解社会的发

展动态。在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高度统一的形式下,体育教师

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以便更好地驾驭教学

活动,增强科研实践。

三、丰富科研内容和科研方法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育的科研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

从论文的细节内容来看,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比如,中职体育

中的运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待加强,有关心理问题的论文数

量很多,但还需扩大研究范围。面对这种种情况,中职体育教师

更应关注时展和学科前沿,将研究内容与时代接轨。要努力

做到在选题上避免低水平的研究和重复研究;做到科研内容丰富

多彩;重大研究问题做到跨学科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

在科研方法上,很多种中职体育教师普遍运用搜集资料法、

调查法,很少使用观察法。而在搜集资料时又大多采用文献资料

法。在采用调查法时,很多论文都没有对调查表进行信度、效度

等方面的检验。有些论文的实验和调查方法还缺乏规范性和科学

性,很多论文方法过于简单,只是对观察的描述,仍然以一般性

的经验总结为主,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论证。正是由于体

育科学与研究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因此,进行教

育科研需要采用多角度的、技术性较强的的方法,要多种研究方

法综合应用。运用实验法、调查法和观察法等通过实践性的操作

来获取数据资料。要做到定量分析多于定性分析,较多地运用系

统科学、和哲学方法。这样才能推动中职体育科研快速、全面深

入的发展。

四、加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

一个好的愿望往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行动来支撑。中职体育

教师从事科研,是对教育教学的规律的深层次的认知和实践,要

求教师用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科研中国来。

(一)重视领导的带头、引领作用

调查显示,很多体育老师的科研目的是“完成任务”等客观

因素。因此,科研行动就有了相对了滞后性。作为教师科研的后

方保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

的科研氛围学校。学校领导更应该重视科研,明确自己在学校科

研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校长是对学校整个教育科研的方向、科

研题目的选择、科研方案的设计、科研工作的总结,都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二)积极参加培训

“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老师,应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措施促进

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资料显示,英国的教师培训计

划是有关部门的一项长期固定的工作,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

课程培训、座谈、交流和团体研究等活动中来。调查显示,80%

的教师认为开展培训的次数太少,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培训

次数多,但是收到时间和教学工作的限制而少有机会参加。学校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应该利用一切资源、创造一切条件,组织教师

进行培训,作为教育工作也我们也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身

的职业素养、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总之,应该通过种途径使中职体育教育积极参与到科研建设

中来,使广大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

充满工作兴趣,做到既能驾驭课堂又能投身科研,做文武双全的

新时期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黄诚.建设科研型教师的探索[J].教育研究,1997(12).

[2]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第3篇

    1 跳离治学误区

    体育科研专题讲座,人们习惯以“体育科研方法”称之。这种称谓本来并无大错,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 引起极大误解。来听“方法”讲座的人,多急于学得一个二个甚至更多个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科研方法; 而讲授科研方法专题的人,也总是尽力地按自己的理解对有关教材资料巧加增删扩简,以图满足学员的所需。 这样的供需心态,似乎亦属正常,然而,如此运作的结果每每却是,学员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听那些初看上去与 “方法”系列似无关联的内容,越来越率直地要求教员立即给出现成的、实用的、甚至“拿来就能用,一用就 见效”的具体可见的方法;而敢来讲授科研方法的教员,也都自称备有速成的、可靠的、并且适合于每一位学 员或大多数学员也适合于每一个体育项目或许多体育项目的具体可摸的科研方法。——这里的破绽是显而易见 的,遗憾的是,一遭遭期待落空和承诺无效,并没有使人发觉是认识偏差在做崇,大家仍旧不知灰心地一回回 重新期待和承诺下去。

    为什么“体育科研方法”这个称谓会导致认识偏差?对“体育科研”一词暂无须究诘,因为它只是指一个 待发之矢。问题的症结只在于“方法”一语。以往至今,无论将“方法”释为门路、程序,还是将“方法”说 成方式、手段,只要是挂在嘴上或印在纸上的方法,无论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方法,还是现成的、实用 的、普适的方法,其实均属预先给定的方法,而任何预先给定的方法,毫无例外地都是未赋生机活力的方法, 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也恰恰就在“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这一关键环节近前。人们止步了。这 并不奇怪,这是相对论思想尚未普及而经典时空观仍居主导的社会环境中的必然现象。既然看不到人的参与在 方法激活上的决定性作用,既然此类讲座的主题醒目标明是讲方法,那就怪不得在科研方法讲座中大家一同“ 炒买炒卖”具体方法,尽管紧接着的就是无从兑现的怨尤。

    那么,回避使用“方法”一词是不是可以纠偏矫枉呢?有人做过尝试,例如用“体育科研新论”、“体育 科研元理论”来取代“体育科研方法”作为讲座标题。但是,讲座标题中若没有“方法”两字,讲座主题的属 性还能算是明确的吗?所谓新论,能维持多久?讲过1、2次之后的内容还能算是新论吗?所谓元理论,原是指 以研究现象世界的科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虽然“体育科研方法”本身也具有体育科学无理论的意义,但 若启用这样一个更为概括更为抽象的术语,是不是会徒劳地增加一层理解负担呢?而且,元理论概念的引入, 还会激发无限上溯的意识,元元理论,元元元理论会相继提出,这于基础建设时期的体育科研理论的基础构建 又何益之有呢?所以,思辨磋磨再三,回避使用“方法”一词,并非上策。

    方法讲座确实容易产生治学误导,但细细忖度,误导产生的根源却不在“方法”词语本身,那是一个更为 深层的理论课题,我们将另文专论。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不论如何称谓体育科研专题内容,其真实内含只能 是对一般科研方法的深入认识,而一切具体方法均不过是无可原样重复但可供适当参考的实例。作为教员,一 般都无暇真正了解众多的学员,即便达到真正了解的程度,真正负责的作法,也只能是讲清楚他本人对体育科 研方法的认识,用以启发学员,以有助于学员最终也能形成属于学员自己的方法认识体系,然后再由学员自己 去运思筹划其独自的具体方法的操作。在讲述方法认识的时候,作为教员,理当列举他自己具体运用特定方法 而成功完结科研课题的实例,其目的仍在于启发学员的思路而不是提供成熟方法的模板。特殊情况下,作为教 员,也可能一对一地帮助学员从事科研活动,例如导师与研究生,但只要不是包办代替的作法,那么,教员也 只能更多地在某些具体方法的运作方面提供更加细微的参考意见;假如学员自己尚不具备相应的认识水平和方 法积累,这种帮助或任何帮助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如此强调对于方法的认识,其实已经进入方法论的语境。在体育科研讲座中,方法一词既回避不掉又 易致误解,如果将讲座主题改称体育科研方法论,很有可能,这个两难问题即刻迎刃而解。从方法论的视角望 出去,体育科研方法连同一切其它方法,都只能是最终产生于求学者的自身而不是从外部被给予,正如吃进食 物长出肌肤而不是贴上馒头人可变胖。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连同其它领域的人士都自有 或将有一个属于个体的方法库,库中的所存不论是盈多还是匮乏,均不可让与他人,不是风格之高下所致,恰 是存在于个人知识结构中的方法储备的不可让与性使然。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在方法求索道路上的大块误 区便晰然在目,略转位向便不难跳离。当然,虽说不难跳离治学误区,但若干必要前提的思考功夫还是不可缺 少的。

    2 问究科研其事

    何谓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劳作,它是专为高效助推一般劳作而进行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 。与科学研究相对应的是技术操作,技术操作是按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手段对事物状况进行改造的表层活动。技 术操作属于一般劳作,只是它有特定的程度和手段。为了认清科研其事,将技术操作用来对照比较,是为简捷 办法。

    科学研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总是处于更为基础的深层,故而对实践的进展常常更具制导作用。技术操作则 基本处于实践活动的表层,故而也更容易为人们所关注并发挥可见可感作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各有所长及 所用,绝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贬抑,不过,更为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不宜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等质齐 观。在人类史上,科研和劳作这两类事物并不是从来就有且同时产生的。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人类没有 余力去做那些与其果腹御寒眼见无关的事,因而也不可能允许存在科研其事;劳作,劳作,为了生息繁衍,就 只有紧紧把握劳作。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且当人类社会的局部基本达到不再为隔夜粮 遮身衫而忧心忡忡的境界之时,那些与吃饭穿衣全无直接关系的科学活动以及艺术活动才得以萌芽。科学事业 的发展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技术操作的立见功效与科学事业的久蓄缓发,形成鲜明反差,时时都在影响着 人们对科学事业的予夺取向,靠远见灼识而大力支撑科学事业的情况毕竟不多。但是,科学事业自从萌发问世 之后,就再也不能回到其与经济实力直线对应的因果律上去,而总是凭倚人的意志努力在顽强地寻求生机。当 然,科学事业最终也确以其巨大的精神及精神变物质的力量真实地回报着那些敢于投资于它的人。科学事业每 前进一步,技术操作的效率就成倍地增进一层;而技术操作的有效成果,又为实现一次次社会分工铺平了道路 。由于社会分工的进步,社会实体已经越来越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脱离技术操作层面而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活 动,所以,是科学事业而非技术操作的发展程度,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社区领域发达程度的突出标帜。

    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实并不直接作用于现实活动,毋宁说科研成果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而有思想的人是 迟早要参与变革现实的,所不同的是他究竟能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量去变革现实。科学研究活动恰恰就是为人 提供一种最好的变革现实的方式和尽可能大的变革现实的力量。

    由此可以想到,数据测量及其统计,仅只是对事物可见因素的把握和度衡,它并不是科研其事的主成份, 充其量也不过是技术操作活动而已。举例说,医生是科学家,护士是技术员,这种分工层次之差,与职业贵贱 并不相关,但确实是与价值梯度紧密相联的。医生诊断病因,开写药方;护士按照药方,给药打针;医生 指令,护士遵令操作。不难看出,医生的责任是首要的,在医生做出诊断的前提下,才能谈到护士的作用。当 然,护士的作用也不可少,但毕竟,医生的责任是难以替代的,而护士的工作是正常换班的。看不到这一点, 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科研其事;而由此偏斜出去,错认技术操作为科研运作,误将测试报告当成科学论文,都 是可能的。

    3 慎言方法分殊

    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将经典力学中相互矛盾的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统一起来了,这使我们更加确信:世界本 来是统一的,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时空局限,只能接触少量事物 ,所以才把自己对有限事物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习惯性方法,称做某某专门的或独特的方法,例如,体育科研方 法。这是误解。其实,科研方法是有的,用科研方法来研究体育现象的活动也是有的,但基本分辨不出哪一种 是专属体育的所谓体育科研方法,更不必说会有某一体育单项的科研方法。凡称体育科研方法者,其内里必有 一般科研方法之原型。所以严格说来,“体育科研方法论”这个称谓,也是有误的。不过,这样地误用一下, 或许是必要的,否则,单讲“科研方法论”,不是显得更为抽象了吗?当然,“误用”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容 易搅乱思想,将本来是为理解方便而做的观念上的分殊,错当作事物的本原状况来理解。所以,在实际论说体 育科研方法的时候,我们应当拓展并保持一般科研方法的视野广度,注意把握体育科研常用方法的原型特质。 这并非自陷繁琐,却是体育人士科研入门的真正捷径。

    4 明辨教材用场

    讲述科研方法的书很多,其中有不少值得一看。传授科研方法的课也有,其中某些话也值得一听。不过, 真正的科研工作是没有照搬书本去做的,也没有听从别人的指令去做而成功的。这其中的原委说复杂却也简单 :书是宝贵的,给人以营养,但书又是外在的,务须经由人的内在转换方派用场;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给后 人以启迪,但任何经验又都是独具背景的,无法原样重现。百岁寿星不是对照食谱去吃饭的那种人,诸葛孔明 不是拿着兵书去指挥打仗的某军师;同理类推,一个成熟的科学工作者也不会循图索骥地去做任何一项课题。

    有人会问,诸葛亮初出隆中的时候是不是参照着某些训典而巧布兵阵的?史书上并未这样记载。大家知道 ,孔明熟读孙子兵法,尤其善用火攻,但想想看,火烧博望坡,建立第一功的运筹过程中,诸葛亮是不是亲自 察看地形,是不是充分探知曹兵的骄横心态,是不是巧妙调遣关张赵这仅有的三员虎将?这些细情在孙子兵法 上可没有写到呀。再后来,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哪一次不是相机变通而出奇制胜的?同理类推 ,我们也不要对科研方法的成规抱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你还只能对照书本上的条款依样画葫芦的时候,你仍 须继续就学而不必急于出徒立灶。当你独立承担某一课题的时候,你应当已经做到心里有书而眼前无须有书。

    5 界定学科类属

    关于体育学科的属性问题,早在70年代后期就有争议,观点不外有三:一是自然科学属性观,一是社会科 学属性观,一是自然社会综合或双重属性观。论争持续10余年尚无公断,80年代末却不期然偃旗息鼓了。这是 学术领域里的不正常现象。

    由于学科属性问题没有搞清楚却又放弃了思辨之机缘,近10年来的体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在严重扭曲状态 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些与其学科属性相一致的研究,例如将生物化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研究 ,尚取得一定进展;而那些与研究者所理解的学科属性明显矛盾的研究,例如将体育教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 研究,非但没有进展,反而大步倒退了。

    说体育学科的属性是综合的,不对!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综合”一词并不表明属性。说体育学科具有 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不好!一种事物的主导属性绝无“双重”之理,需要再做甄别。其实,这类综合说、结 合说及两重说是十分有害的,表面上看煞有一副不偏不倚的公允姿态,似能统摄全体,实际上却给不出任何有 效信息,只会令人茫然不知所从。

    说体育学科是自然科学属性的,狭隘!这是生物体育观的论调,而生物体育观终究不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若用之指导体育实践,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例如,竞技体育伤身费钱,首先就得废止;而一旦取消竞技体 育,整个体育也就失去了主导和灵魂。

    说体育学科是社会科学属性的,对路!但要把问题说到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只有能说服人的理 论才会有力量。所谓体育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既然是属人的活动,就必定要受到社会科学法则的激励,尤 其是当两类法则发生冲突时,必定是自然科学法则向社会科学法则做出退让。这是因为,人有情感,有心理活 动,有价值判断和意志倾向,这些内在的因素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迫使自然进程发生偏移甚至逆转。为什 么会有如此变异?因为说到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为自然立法。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因素贯穿于体 育实践,体育学科的类属问题难道还不清楚吗?

    认清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这对于体育科研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避免简单套用自然科学 的研究方法而误入歧途。体育学科系列中也有将体育活动作为生物现象来认识的操作性理论,但那是必须最终 回归到社会科学大背景中才能秉赋意义的较低层次的研究和理论。体育学科系列中还有一些更具宏观决策意义 的将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来认识的制导性理论,如教学理论和训练理论,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则必须力戒还 原论的倾向,不然,何止会贻笑大方。有人试图对体育课上整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情绪表现分别评出 1分2分3分—1分—2分—3分,而且是在全课45分钟内每隔3分钟即评定一次。 这种作法不仅仅把学生们当成机 械运动的刚体,而且也把评分人自己当成计算机器了,因为若不是机器就做不到如此精细运作而无意念疏失。 用这种方法以采集科研素材,将会给体育科研带来多大的误导!

    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却有一大弱点,就是同一课题由不同人来研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这是社会科学不甚成熟的表现,或者严格地说,社会科学还不能算是真义科学。但这并不妨碍有关社会现象 的课题研究,因为各种研究结论终将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做出真伪判别;即便在近中期内无缘提交实践检验 ,那么,对于这类课题成果,还有一个中继性的逻辑检验标尺。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必定首先被淘 汰;逻辑链上的大小破绽,还将自行瓦解一批理论。这样,经过逻辑标尺严格初检之后的所剩理论,必定也会 具有成功通过实践终检的更大可能。 

    参考文献

    1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第4篇

【关键词】体育学科;强化;建设;有效性;对策

一、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校体育任务不全,学科研究缺乏认识,新型学科无法创立

全国体育院(系)编的各类体育理论教程,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提出了4大基本任务。它的提出,对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它忽视了我国大学的科研功能,因此,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消极作用。大学是我国创立新学说,创建新学科,传播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培养人才的基地。可见,大学体育的任务和中学有区别,它除了学校体育4大任务外,应还既有担负体育学科研究和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任务,又有担负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科体系,创建新学科和新学说的任务。大学体育教师立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前哨,对发展和创建新学科更有条件。例如,普通院校如何创建学校体育学、体育健身学、知识分子体育研究学、体育法规学、城市体育学、农村体育学、体育人口学、比较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老年体育研究学等等。

1.2技术传授包揽课堂,学校体育以竞技为导向,体育学科格局难成

我国传统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侧重于对学生本身的体育完成标准与最终测量结果的一些认识,考察的是学生本身体育学科技术使用能否完成技术标准的要求,但是对学生本身的素质构成和身体素质的分类并不明显,也没有提出相应的素质成长发展方式,教学素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针对性的给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普通院校与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强调重复,教学任务相似,在方法上缺乏创新管理,大同小异,模式一切照旧,没有创新性,增强体质的口号变成了最终的陈旧模式,降低了学习的动力,大多数学生甚至无法掌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只是认为体育课就是一项游戏与运动结合的课程。让体育学科的教学与其原本建设的目标相差甚远,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宗旨上的创新,对趣味性掌握不足,体育任务教学的目标设置不清晰,教师也没有研究动力,甚至在教学内容上停滞不前,没有方式的创新,相比其他学科的建设差距变得更大了。

1.3没有发挥高校优势,体育科研人员合作不够,体育学科发展缓慢

体育科学是一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科学,这些学科包括生物学、生理学、医学、数学、力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而体育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与上述科学相互结合和渗透就可以产生许多子学科(派生学科或分支学科)。例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统计、体育应用数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等等。院校具有门类多,科研队伍实力强、科研设备条件好,科研潜力大,能承担国家比较重大的研究课题,并能产生重要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我国文、理、工、农、医各类新型学科大多数都是由院校发展和创建的。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和特点,大学,特别是全国重点大学,在发展我国的体育学科建设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我国体育界在体育学科建设上并没有发挥大学这些优势,不太重视体育学科建设和研究。国内从事体育科研和体育实践的人员与大学其他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且兴趣不大。

二、加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一些对策

2.1提高体育学科建设和认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体育科学要发展,首先必须增强大学各级领导对体育学科建设的认识,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要加强体育学科建设的宣传和指导,把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为了搞好学科建设,要做到组织落实、机构落实、经费落实,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的落实。

有一条经验值得提倡,清华大学于1994年初成立了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科研中心,中心包括了校体育教研部、力学系、电机系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精仪系康复工程研究室以及校医院。中心聘请了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博士担任主任。同年底又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并把体育和健康列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就促使了该校体育科研与各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体育学科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创新体育学科的教学设想

第一、正确处理体育教学、训练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院校体育的任务不仅是体育理论教科书上提到的那4个方面的任务,还应该为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创立新学科,新学说做出贡献。因此,要处理好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与体育学科建设的关系。

第二、选拔体育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术梯队结构的合理性与学科带头人的远见卓识及超群才能是体育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创新思想,民主作风以及活跃在本学科前的造诣深厚的带头人,还要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因此,体育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小组与杰出个体的有机结合。对选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要逐人做出培养对象,优先送到全国重点体育院(系)或理工科院校进修或出国深造。给他们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条件。使他们获得学科前沿的信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同时要逐步地使体育重点学科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形成一支资质聪慧,富有才华,进取心强,有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

2.3实行倾斜政策,稳定体育师资队伍,重点投入扶持

重点体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要列入学校、省(部)或国家重点发展规划。在培养、选送,职称、住房、出国学术交流优先考虑。重点体育学科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专著出版、学校或省(部)、国家要拨专款予以资助,做到经费单列。国家、省(部)的体育攻关项目首先考虑将任务交重点体育学科完成。建立学科发展奖励制度,对创建新学科和新学说的专家要实行和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一样的奖励标准。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检查和评估制度,利用学科评估来不断发现体育学科存在的动态问题,并及时采取各项措施予以解决,完善好体育学科建设的有效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秉彝.论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0(05):55-58.

[2]邵伟德,马楚红.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10(01):100-102.

第5篇

关键词:义务段;体育校本教研;理解;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8-0051-02

一、对学校体育校本教研含义的理解

体育教研是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实践的统一,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和探求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规律,进而指导学校体育各项活动开展的过程。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广大体育工作者总结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深化体育教学理论改革的途径,对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各项研究等都属于体育教研的范畴。

根据以上体育教研的定义,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学校所有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教研形式和人员合作方式所开展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首先,体育校本教研可以围绕科学研究的主题,强化案例、论文、课题、成果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文章撰写、评奖、发表的主题教研活动。其次,体育校本教研也可以围绕中小学校园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内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等具体的内容,优化校园体育活动的整体布局和内容结构的专题教研活动。再次,体育校本教研围绕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教师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上级体育教研的参与效果的学科专项教研活动。

二、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育校本教研组织不完善

现在一般的学校体育教研仅仅局限在学校体育组的体育教研活动,而学校的体育工作是多方面的,有的需要学校行政指导、规划、组织,有的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参与和协助。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行政和其他教师参与体育教研的几乎没有,学校体育教研组织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局限性。

2.体育校本教研内容不全面

现阶段,学校体育组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大都集中在体育课堂的教研过程。但中小学体育不但包括了体育课,还有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社团、运动比赛、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特色等教育教学内容,更深入的还有“体艺2+1”“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一小时运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科研”等内容。对以上中小学体育全面内容的教研活动相对很少,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和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

3.体育校本科研相对薄弱

相对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科研处在弱势地位。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注重课堂的教学教研,认真实施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专业实践经验。因为学校对体育科研的不重视,体育教研中科研内容的缺失,造成了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积累的缺失,科研能力的下降,许多优秀的实践经验无法转化为科研成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现和体育教师专业的成长。

三、中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可行性发展的分析

1.完善体育校本教研的组织构成

结合中小学实际,我们可以组建学校“科研主题、活动专题、学科专项”三个体育教研组,根据体育教研活动性质、范围、内容、时间、地点的变化设立可灵活对应的负责人和参与成员,以此保证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的组织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教研负责人一般由某项教研所指定的学校行政或体育骨干、优秀教师担任,也可有某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担任,也可临时聘请。教研参与成员由教研的性质决定相对稳定或相对灵活的参与对象(图1~图3)。

第6篇

运动训练学涉及的相关方面是一系列综合性的社会存在现象和领域,这个学科的事实存在,更多是从竞技体育的实践性和特有的对象来把握的。运动训练学的研究领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它的运行更多地被赋予技术和操作色彩:它是对一系列活动、过程,是对人、事、物、时间、负荷等的计划、安排和管理,故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操作性、经验性。运动训练学与诸多的基础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但运动训练学又是这些学科的综合和超越。运动训练学研究是“与获得、形成、提高、保持竞技状态的目的紧密相关的操作性活动”。之所以说“紧密”和“操作性”,不仅表明运动训练学的特性,还表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除了运动训练学,还有诸多的基础和相关学科。一定的实践内容均可反映为一定的学科和理论(或研究)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自然科学方面(主要表现为生物科学)。运动训练学的切入和着眼点在操作层次的学科或研究有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的实用技术、方法、手段研究(包括选材、恢复、康复、损伤等)。这方面的基础学科有形态学,解剖、生理、生化、遗传学,生物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等方面)等生物学科。其研究选材、生长发育,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技术的形成、提高、巩固等的微观机理方面。(2)社会科学方面。这方面的学科和理论(或研究)有政治、思想道德研究,社会学(社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等),心理学,以及操作化的技术、手段、方法系统的研究。其指向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和获得的社会性因素。此外,我们特别提出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这个概念,它是研究运动训练学目的指向的维系和支持、价值系统的学科。运动训练学虽不包括这方面内容,但提出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运动训练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地位。从竞技体育实践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学科依次展开是:(1)竞技水平得以维系的保障和支持系统的研究。如人才学、社会学等。(2)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系统和社会存在的其他多方面的研究,如机制、体制、功能、作用、社会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存在价值、意义、方向、目的、人道关怀等。

2.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的使用

基本概念、定义与名词使用的规范、明确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程度与水平的重要尺度,运动训练学也概莫能外。理论是由概念的判断、推理所组成的,基本概念是整个运动训练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阶段,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的相关运动训练学教材、图书中,对运动训练学的许多基本概念、术语还缺乏共同的理解与表述,处于经常变换的阶段。一个学科的发展要经过初创、发展、成熟与老化等四个发展阶段,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名词、术语、概念的规范化程度等有较大的差别。在学科初创和发展阶段,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都还处于探索与争鸣之中,因此,文献中新的语词较多,名词术语的变化较快,不够稳定。目前,国内运动训练学发展还没有脱离这些表征。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的确定与使用影响和制约到学科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应对运动训练学相关概念、术语进行区分、界定与规范,乃至进行包括与国际范围的沟通与接轨。

3.运动训练学学科地位与属性

一门学科往往包括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部分。竞技体育的繁荣,已让人们习惯以娱乐、表演、技艺、商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它,而忽视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与学术地位;从科研角度,运动训练学又常被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所要求、束缚,而被抹杀和否定其科学性。运动训练学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生存和发展。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地位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作为二级学科确定下来。从学科的角度看,它既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分支、学术的分类,也可看作是一门课程。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定位与属性,即判定它的学科性质和它在科学体系(主要指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目前有多种看法:(1)属于自然科学[2];(2)属于技术科学[3];(3)属于生物科学并扩展到社会科学[4];(4)属于应用体育学[5];(5)属于人文科学[6];(6)无明确地位[7]。以上不同认识,有的是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有的却是认识的模糊与不确切。另外,仅把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也是不够的。确立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属性有利于把握它的主要特征,确立它与母体学科的关系,有利于其从母体学科获取养料,理清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获得研究途径与启示,避免违背科学规律,走入歧途。我们认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关于运动训练学的学科所属也不同。从上文分析,我们倾向于认为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的操作、应用性学科。

4.运动训练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有较为成熟,系统的研究方法,但运动训练学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选材、训练、比赛效益最佳化实施,很多方面可以借助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方法,但是,国内这些方面并没有相应跟上,实践中主要还是以感性方法与经验总结、描述为主,目前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吸收还比较欠缺。运动训练学研究方法建设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对选材、训练、比赛效益最佳化实施而言,应对现有的经验成分验证,使具有主观和个体色彩的方法通过实验与科学论证,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逐渐改进以逻辑演绎!经验为主的研究、评价方法、提高其量化程度;对运动训练学相关人文社会学研究来说,主要是从母体学科汲取血液,逐渐提高研究方法运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目前,运动训练学的社会学研究中较多地运用到量化方法与问卷法,在运用中也要注意其适用性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对运动训练学研究实现量化处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研究和处理的问题必须能够数量化;第二必须具备所需的各种数据。实际上,目前运动训练学还不是任何研究都能做到数量化,如意识领域的一些东西,就不能确定数量化的标准。另外,对运动训练学相关方面价值、理性的把握,对在此过程涉及人的社会发展研究、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的构建等很多方面,其隶属于哲学、伦理、美学、文化等研究的范畴,其中很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和今后都不可能量化;同时,由于统计工作的局限性,有些即使能够数量化的研究也不一定能掌握其基本数据。在今后的发展中,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将会也应该呈现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人文化”与“实证化”长期并存的趋势。通常采用问卷法研究运动训练学的许多问题,但问卷法有较大的主观性。问卷法适合用来反映被调查群体某个直观的观点或态度,但不适合用来提供带有较强思辩色彩问题的答案或具体的实证材料与数据。对于探寻较深奥的问题,必须树立“多数的认可并不等于研究的真实”的观点。

5.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及其相关建设方面

运动训练学科学学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科学规划和科学政策的制订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运动训练学科及其实践的发展是与科研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运动训练学科研水平进步是运动训练学发展的直接反映,同时又是运动训练实践的重要动力,科研状况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引导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于训练学领域,在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寻求更多的切入点和合作点,给训练系统以更大的推动力。而科研工作的进行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又与科研机制、体制等的保障与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及学科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该领域学科属于技术学科的定位,使得人们注重它的实践操作性和追求直接效应,而忽视其科研状态等在内的学科自身建设。从科学学角度出发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科研机制和体制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下我们从两个微观方面着手考察。

5.1学科教学、研究机构与设置

著名科学计量家佩里茨指出:“就我所知,任何一门渴望得到学术界承认的新生学科,都必须或迟或早地建立起本学科的学术教学基地。没有教学,没有研究生,没有师生之间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切磋,任何新生学科都是注定要失败的。”[8]运动训练学在我国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教学、科研(包括学位建设)、学术都具有了一定的体制与机构。这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科研队伍建设

第7篇

关键词:信息 探讨 体育 资料室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59

通过对学院资料室管理工作的梳理,总结出体育院校资料室的管理策略,以适应体育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需要,探讨现阶段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方法,从而为资料室管理提供一些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延伸与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院系师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增长知识的平台,也是图书情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系的教辅机构,它肩负着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对象是本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其职能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文献服务,因此学校在加大图书馆文献资料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组建各院系资料室。

二、课题探讨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教育部评估的需要

新的世纪里,在经历了教育资源大整合之后,合并的高等院校要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并要能顺利地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辅助资源建设。

(二)申报重点学科的需要

体育院系资料室是提供专业文献情报为工作职责,以专业情节服务为主体,这些是大图书馆所不具备的,资料室不但为院系师生提供了最新的与体育相关的信息,而且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专业导向作用,因此,重点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改造等问题都需要资料室的支持与辅助,只有加强资料室的建设,才能办好每一个专业,才能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是院系发展的生命线,完善的文献资源体系则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基础条件,也是重要条件,采取以学科促专业、以专业促学科的互动战略,才能成功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文献资料专业性、针对性强

图书馆采购的文献资料是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体育文献本来就比其他专业少,同时又不是重点学科;所以图书馆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更新很少,专业资料室就不同了,资料室采集的文献资料能够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各个学科分别采集,所有体育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都要顾及到。同时,资料室在采访文献的过程中,经求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意见,把教师最新、最迫切需要的相关文献资源及时采购到,许多教师也乐于将自己所知道的有专业特色的书刊推荐给资料室收藏。这样,文献则更具有专业性和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必要的文献保障

资料室主要是为本专业教师提供文献资料,而其中对资料室利用最多的就属研究生。资料室拥有全面、专业的文献资料非常适合研究生的研究与利用,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他们能很便利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近些年高校研究生招生扩招,那么具有专业特色的室藏文献就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文献保障。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一般都是学校和院系的重点学科,也是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点与重点,因此资料室所藏文献基本上可以为研究生学习参考所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探讨

(一)资料室环境管理

我院资料室办公室办公面积约60平方米,建院初期我就借鉴重点院校图书馆的经验,制定:资料室借阅制度、资料室防火安全管理制度、资料室工作职责,并在室内贴有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等贴士;在资料室室外墙壁上开展让墙壁说话宣传栏,内容有:新书介绍、催还图书、建言献策。室内宣传板是“现在进行时”,主要是为科研、教学及时服务,及时解决教师所需图书、期刊、影像等资料。

(二)文献资料管理

1.图书系列管理

体育方面的图书较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国家体育总局进行联系,把体育总局的内部资料每年进行订阅;让本院业务院长及教师第一时间了解我国体育最新最前沿的体育信息,在图书管理上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目,贵重图书专列一处,目前已掌握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将逐步投入应用。

2.期刊系列管理。

现有期刊每天按时上架,科学管理现有期刊;把现刊每到一期即时在电脑上登记。缺刊明细及时和投递人员比对,尽量催刊及时。在管理上特色鲜明,第一柜架上展示的是国家级体育核心期刊,第二柜架展示的是体育科技期刊,第三柜架展示的是和体育有关的体育娱乐期刊,这三个板块有明显区分,期刊下方既有名称标识,具体展放位置又有具体划分,教师和学生很容易既快又准地找到自己所需资料。

在过刊管理上,把体育国家级核心期刊装订为红色,体育科技论文装订为绿色,其他体育娱乐及各种期刊统一装订为黑色。这样明显划分后为读者带来很多的便利。

3.报纸系列管理。

有关体育方面的专业报纸及党务报纸进行存档装订,按年代摆放;把当地时事及综合旬刊报纸(如:文摘旬刊、东亚经贸新闻、健康时报等),其中健康保健、运动康复等内容剪裁下来,装订成册;利旧利废,成为管理一特色。

4.音像系列管理。

音像系列按照中图分类法进行编目,并在教师借之前,把每张碟先在资料室试播一遍,以便确认归还时也应无异样。

5.赠送图书期刊管理。

第8篇

目前制约体育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不在于硬件设施,而在于体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甚至没有统一的教材。因为,体育信息技术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这两种学科不能很好地融合有其自身原因。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个大的学科方向,而体育信息技术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讲,体育信息技术只是应用方向,而不是不重点研究方向,因此从事体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则相对缺乏。对于体育学科领域来讲,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应用科学,对于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领域研究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随着体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体育专家认识到体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国内一些体育专业院校在本科层次开设体育信息相关专业;也有四所体育院校招收体育信息方向的硕士生;在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还招收体育信息方向的博士生。这些都说明,体育信息方向具有较强的社会需求。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我国的熟悉体育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还比较缺乏,从各个体育院校已经开设体育信息技术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教授课程的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他们对于体育也仅仅是参加工作后才有认识。建立一支既懂体育又懂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要解决的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师资队伍结构总体不适应的主要矛盾。体育信息技术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的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体育管理科学化和科研现代化情况参差不齐,训练自动化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也存在整合情况由于课程特点而各有不同。

2建立体育信息学科体系的原则

在我国,体育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时间短暂,学科理论体系目前还不完善,面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体育领域日益深入的需求,我们应加快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步伐,让体育和科技的融合更加深入。在分析体育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挖掘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路得出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应遵循的以下基本原则:

2.1系统完整性

这是所有学科体系建设所体现的共同趋向,也是我们进行体育信息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和体育研究虽属于两个分支学科,而且从目前看来这两个分支还存在“交集”较少的状况,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寻求两门学科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用信息技术来弥补和开创与体育学科之间的空白,使体育学科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从而去挖掘体育技术、战术、训练、教学、数据库整理等方面的潜力。由此,现代体育学科研究的视野应非常宽阔,它不仅关注自身技战术的提高,也开始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分析优秀选手或对手的技战术。体育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量很大,未来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方向一定要有整体性,使体育学科的发展置于整体信息技术体系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拓展学科新的发展空间。

2.2时代性和可持续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育,就是使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科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由此对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时代需要体育科学仅仅跟随信息技术发展模式,提高创新意识,大胆运用信息技术,以一种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去审视体育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发展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

2.3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入,体育领域必然会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时展所提出的要求。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把信息技术和体育技战术分析很好地融合,他们的运动团队都配备有专业的技术分析人员,他们会从各个角度对运动员或运动队成绩的提高提供参考数据。而我国虽然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还不高,但是我们的老前辈在从事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我们保持我们优势竞技项目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些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有时会出现冲突和碰撞,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走多样化的道路,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不会对体育产生坏的影响,它只会对体育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所以,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框架构建时,应从多角度入手,构建体育信息技术体系,注重保持信息技术发展的多样性,既可侧重理论探讨,又可侧重操作应用,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体育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之中。

2.4独立性独立性

只是相对的独立,独立的目的是创新。体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是简单的配备几台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有自身的特色,开拓自身的应用空间,这样才能顾及两个学科的发展。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存在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畴和体系,更要有自己研究的基本问题。只有确立研究的基本问题,并进而确立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尽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尽快制定出明确的学科体系,加强其独立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为此,要强化学科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引进和移植中的消化与融合工作,明确研究的基本问题,确定研究对象,逐步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逐步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其独立性。

3建立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对策

3.1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发展

必须强化理论基础近几年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两个学科的自然因素,体育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目前,一些先进的设备或软件还不能在基层体育训练或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这有我们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因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由于体育领域涉及面较广,不同的运动项目就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训练体系,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具普遍性、更具科学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需要广泛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体育运动的要素及其本质。学科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以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侧重点,以此作为构建教学论学科体系的现实基础。

3.2学科体系发展应体现

应用价值所谓体系的应用价值,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优秀成果,嫁接到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训练过程当中,然后用体育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当然这是最初级的学科体系的“结合”,体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学科体系还应以更高的目标为抓手,在全面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挥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建立更容易操作、更适合推广的应用产品。众所周知,体育信息技术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虽然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些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但是我们也呼吁体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多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多向大家提供优秀的应用经验和方法,真正用实践检验体育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

3.3学科体系发展应重视和加强体育科学研究

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始终注意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敢于尝试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者必须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展研究,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教学科研工作直接影响到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进程,我国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切实重视并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把体育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置于雄厚的科研工作基础之上。

4结束语

第9篇

1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

相对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而言,立项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着非均衡分布的差异,从立项主体所属省市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辽宁五个省市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体。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其他21个省市仅占38%,而宁夏五年从未有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注重体育学科建设,形成阶梯式的研究团队,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力军,近五年期间承担项目的数量占全部的56.8%,但相对于孔庆波关于2005-2010年统计的60.1%,下降了3%。其它类院校的比例有所上升,原因在于加强了学科建设,形成研究团队。

2项目指南与立项研究领域

比较统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体育学学科分为体育哲学(TYA)、体育理论(TYB)、体育管理学(TYC)、体育社会学(TYD)、体育经济学(TYE)、体育法学(TYF)、学校体育学(TYG)、社会体育学(TYH)、竞技体育学(TYI)、体育史(TYJ)和体育学其他学科(TYK)11个学科分类,由于不少研究内容在学科分类上不是单一学科,有的甚至跨几个学科,对学科的归类划分带来难度。王健教授的研究显示,根据条目内容将其归纳为5类研究主题或领域: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管理研究和其他研究(宏观政策法规、体育史等)。这里借鉴并依据研究的重点结合研究项目的主题词,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进行简单学科归类,对于跨学科的项目,仅纳入一个学科统计,与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会稍有出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以体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据社会发展各阶段对体育社会现象的需求,探索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年度课题指南代表着当前体育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课题指南内容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以此来保障和监控体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图2是近5年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研究主体(领域)的统计,2009-2013年共有课题指南159项,其中群众体育63项,占整体的39.6%;其他研究领域27项,占16.9%;体育产业研究23项,占14.5%;竞技体育研究20项,占16%,研究内容侧重于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的制度和赛事等政策法规。

二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1对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不均衡问的思考

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这种非均衡分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也相悖与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健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杨文轩教授联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属于强强联合,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启示是打破单一主体模式,以强带弱的联合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各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这是以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对跨学科研究薄弱及研究机构的拓宽问题的思考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日趋交融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的推动和倡导,加快了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创新研究中,关键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到具体技术和程序的运用,而且还有其自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对于体育学科学研究方法体的研究,需有自身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吸取其他学科先进经验,借鉴其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形成体育学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促进体育学自身的发展,应是今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在五项重大项目中占据了四项,18项重点项目占据了10项,说明体育学科的发展与相近的学科发展有着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和其它学科的交融也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在5年的435个立项项目中,体育专业院校126项,师范类院校121项,其他类院校179项,体育机关7项,其他机关2项。黄华伟的哲学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科研院所占0.47%,党政机关占1.10%,党校占9.79%,社科院占11.98,高校占76.66%。通过比较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项目的科研院所偏少,体育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达98%,其他机关仅有2项,占0.4%。因此,利用好社科院、国家体科所和各省市体科所的各种资源,拓宽研究机构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3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科学规划问题的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较高比例的吻合度进一步证明了课题指南起着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内容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涉及到体育行业甚至社会、政治和生活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课题指南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其科学规划要求课题指南的内容应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做到这一点,决策层应对课题指南进行整体性规划(至少对2020年前有整体的规划)。比如在制定关于体育强国相关研究的指南时,从宏观到具体每年度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宏观上,体育强国内涵的研究;微观上,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都应有序的规划,保障其研究的连贯性。为保证决策层和具体研究者的沟通,提前征集年度课题指南的研究内容作为参考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4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调控问题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 大理州普通高校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师资队伍 现状 对策

高校体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良好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保证,是高校发展的前提。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而大理州位于云南省的西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理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如何?笔者对大理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云南省大理州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对象

大理学院是大理州唯一一所高校,体育科学学院是其下属的二级学院,共有37名专职体育教师,分别承担着专业体育课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工作。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体育教师问卷,于2008年9月对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的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专著、论文、报道及相关的档案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对有关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年龄结构

目前,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呈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基本符合正态分布,30岁以下、31―40岁与41―50岁年龄段教师人数相对较多,分别占32.43%、35.14%和29.73%,51岁以上年龄段人数相对较少,占5.41%。(见表1)。

从总体上看,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最多(26人),比率最大(占67.57%),是云南省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生力军,为云南省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41―50岁的中年教师人数相对较多,他们是云南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力量,则师资队伍将失去主力军,对教学将会造成全面性的影响。51―60岁年龄段的老教师人数较少,他们大都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多数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如能继续发挥其潜力,他们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2.2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大理学院体育教师的学历主要由本科生组成,占64.86%,博士学位的占5.41%,硕士学位的占29.73%,没有专科学历。我院体育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为辅,博士起科研带头作用,这一结果超过教育部要求的高校教师研究生学历的达标率。李静波的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86.56%,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2.5%[1]。从学历层次来看,大理州普通高校明显高于全国的水平。学历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学历层次,不仅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科研方法、科研能力问题;科研搞上去,教学水平就自然得到提高。(见表2)

2.3体育教师职称结构

据调查统计,云南省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具有正高职称的只有4人,占18.81%,副高职称10人,占27.03%,讲师职称10人,占27.03,讲师以下职称13人,占35.14%。从职称比例看,与2002年陈福昌所作调查得出的全国体育教师职称水平相比,比较接近[2]。(如表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和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多,云南省大理州普通高校的中青年体育教师人数呈上升趋势,以中青年体育教师为主体的中坚力量逐渐活跃在教学一线上。这样一支年轻化的体育师资队伍,其优点是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体育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41岁以上年龄段的体育教师,一般具有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各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敬业精神强,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是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界的中流砥柱和宝贵财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但各年龄段教师数的分布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调整。

3.1.2 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吻合。但存在高级职称特别是教授比例偏少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3.1.3 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历高于国家要求标准,可以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博士较少,应作为以后教师管理的重点任务来抓。

3.2 建议

3.2.1 统一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现状。大理州普通高校要重视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3.2.2 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师资环境。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上,特别是在高级职称的评审中,给体育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思想,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促使大理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术梯队尽快形成。

3.2.3 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

3.2.4 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继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把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导师组,采用研究生的指导模式,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定期指导,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第11篇

    1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存在重视不够,偏重于纯理论,教师执教能力一般等问题,而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由于对数据测量、统计分析、实验设计有严格要求。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有必要在“体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上下工夫。第一,需要重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适当增加这门课程的学时数,对于教学内容要严格精选,结合体育实践,与学生毕业论文涉及的问题及体育科研经常碰到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教学。例如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经常涉及实验法,任教教师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中着重讲授实验法的应用特点,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数据统计分析的常用软件处理方法。理论不必太高,可以把往届毕业生范文及中国期刊网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结合实践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使用实验法,数据如何分析等。学生只有学会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毕业选题才可能考虑自然科学类选题。第二,科研方法任教教师自身需经常进修学习,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能深入掌握各类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避免偏科,不能仅仅按照自身研究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要与各类毕业论文特点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体育科研选题途径,常用的文献法如何获取资料及分析,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方法的使用,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涉及方法等。第三,其它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定期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讲座中重点介绍自身科研方法的使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课程理论教师尤其要深入掌握自身科研方向的各类方法,给学生介绍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如何撰写,同时实验课教师及实验专职人员也可以定期通过讲座介绍实验室仪器的特点,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师一起把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功能,涉及实验研究的领域给学生介绍清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完成毕业论文。

第12篇

一、民族的确小学体育科研的现状

(一)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调查发现,8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要求等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1、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80%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需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工作,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对科研工作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

2、科研素质薄弱。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

(1)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程序不解,不知如何结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只知道写总结性的文章。

(2)科研前的准备工作不足,选题不精或不切实际,思路不开阔,缺少创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于总结性或经验、心得之类的文章,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深度。调查表明:民族地区95%的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经验、心得、总结性的文章。

(3)由于缺乏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不少体育论文缺乏严密性和可靠性。

(4)对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的掌握应用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族地区小学受条件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一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体育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高,对科研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体育师资与财力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体育科研中去。四是普遍观念不够重视,认为小学体育科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此,既无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保障,也无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三)科研流于形式,做不到实处。

(四)科研方法、方式单一。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小学体育教育贯彻教育部关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为指导思想方针下,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将面临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标,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地区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跨世纪质量、师资队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开展民族地区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参与科研和教研工作就被动、盲从。广泛地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的学识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各地方(各县)要建立体育教研员(组)的管理机制,由地方教研员(组)监督,各镇、场分管体育的主任负责本镇场的科研选题(结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与训练的选项范围),然后落实到各中小学的体育组具体实施,形成“县一级体育教研组(员)―――各镇场的分管体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五级科研体系。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由邻近的学校相互联系,加强人力、物力,加强科研的实力。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实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上。实践表明,科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论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还是教师的科研、教研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管理,通过体育科研、教研活动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意识较差的特点,县一级以上的部门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编写适合其运用的科研方法教程,统计学软件和资料汇编。并采用短时间轮流训练的形式,使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培训,结合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培训工作主要着眼于科研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授之以渔”,而不是全书本的知识传授,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边沿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组织一些学样研究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结合教学、训练工作开展学校体育的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