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时间:2023-07-14 17:3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休闲农业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休闲农业发展分析

第1篇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二、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其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四、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公共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拥有的业余时间持续增多,加大了对娱乐休闲、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至此,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不仅开拓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且还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因为休闲农业兼具环保、娱乐、经济、社会、教育、餐饮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休闲农业已然成为辽宁省农业发展的新趋向。通过分析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辽宁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产业面积,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认识

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对休闲农业缺乏投资建设。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未能真正发挥休闲农业的特有属性,不仅失去原有效益,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二)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偏重的数据值,从业者急于增加收入,缺乏对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的认真分析,导致发展盲目。既没有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三)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居民,但当前大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缺乏对临近地区的充分了解,盲目跟风。

(四)产业规模狭小及产品项目单一

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了解。现有项目多是从满足游客物质需求角度出发,缺乏精神需求层次的满足,不适应现代旅游市场。应该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使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五)管理缺乏科学性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紧缺。在管理上没有协调性和组织性,行业领导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水平不足,导致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市场环境相悖,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六)科技含量低且效益低下

当前处于信息化社会,在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了解最近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技术,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由于农产品品种少,极易出现季节性发展瓶颈的风险,导致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因此,农业产业需向多元化发展。

(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就扶持政策而言,目前国家建立了对农民生活具有扶持作用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却缺乏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各地大都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

二、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作用

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弱势状态,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把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一是对辽宁省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在水库周边地区修建相应的养老设施、相关培训中心以及会议中心等作出评价,同时对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全面整改。二是在水源地、山区河道等地区严禁建设休闲农业项目,不论何种形式,以防对当地的水质产生影响。三是对于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的安全、环保等方面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科学评定和审核,待合格后方可实施。

(二)强化相关休闲农业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辽宁省政府和各市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同时,应该积极促进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基础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主体,减轻财政困难,发展特色项目。税收减免。国家在进行征税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处在重要阶段,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居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贷款政策的完善。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至此,贷款政策的完善对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后期建设资金的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观赏区道路、停车场、移动卫生间、观赏长廊、指示标志等。如本溪市东营坊乡完善了基础设建设,为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地理优势

辽宁省地处东北三省,富含满、汉、辽等多种文化特色的属性,拥有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另外,农村设施、农业生产、农村空间、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理特色,为其提供先决条件。

(四)注意环境以保证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再塑造的过程。但是,回归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切忌过多的建造人文景观。

(五)培养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经营内容,涵盖了休闲、农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该产业需具备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在高等院校创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六)加强宣传力度并扩大知名度

政府还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寻求休闲农业更多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所处区位、休闲内容、道路交通、娱乐设施、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内容进行介绍。二是应注重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对市场进一步开发。三是要与相应媒体联合组织宣传活动,增加知名度。四是通过建立辽宁省休闲农业网络平台,来与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交流,并产品信息,更多的迎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第3篇

1休闲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城效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效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城效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在长沙城效的发展已经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限制了长沙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完善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

第4篇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第5篇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提升我为农业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很多地方在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但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打造了旅游业的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在这种“农旅双链”l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休闲农业欠缺科学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质量较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对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等。鉴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寻当前“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农业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简介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指的是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景观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种植、经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适合人们休闲旅游的产品,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服务,满足人们旅游放松、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整合的新型产业,以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为目的,为提供各种服务为手段,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保”集合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追根溯源,我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形式是以观光为目的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在2000年以后,休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人们也需要更多高品质的农村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农村体验式旅游,更加注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服务质量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涉及面广泛,产业链很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与农业可以结合起来。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59》,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旅游产业链条和农业产业链条,促使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旅游业可以借助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也可以依托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加农业收入。“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是借助旅游业能够带动人气的优势,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形成品牌宣传效应,开发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和旅游特色,使农地变成旅游景观,带动农业发展,让农民成为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生力军,从而产生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两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科学规划

在“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联结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真正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态特色,才能确保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保持发展活力。纵观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来说,虽然规范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清晰,基本上还是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在休闲农业开发之前,当地政府缺乏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论证,不能从长远出发,只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经验,盲目的模仿,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产业链庞大、涉及因素众多的产业形态,管理难度增大,也对于整个产业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在来看,我国的休闲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开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道路、卫生、水源等硬件水平较低,不能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监督和服务意识弱化,缺乏对休闲农业相关的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休闲农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

(三)休闲农业产品档次较低规模不大

休闲农业作为“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不可避免的需要品质优秀、独具特色的产品做为支撑,扩大在旅游业和农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品牌意识,休闲农业的产品整体档次较低,缺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特色不够鲜明,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元素的涉及还比较少,缺乏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比较弱。休闲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知名度较低,加上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制约了休闲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农村的赋闲人员,这些人原来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休闲农业的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另外,由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稳定,缺乏正确的职业培训。即使有些人员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不够系统和规范,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三、“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休闲农业发展理念,重视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制定出科学的规划,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休闲农业开发,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的理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_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主导旅游品牌,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措施,增强市场影响力。另外,制定休闲农业规划,需要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真实发挥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打造产业特色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来说,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影响力,塑造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水平。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品味较低的现状,在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时,需要结合当前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注意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成系列的休闲农业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打造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实现两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做好管理领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提升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国家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活力。另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做好相关部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积极向国内一些休闲农业开发较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地方学习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升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急需培养一些具有先进的休闲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人才队伍,增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一方面,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K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58-02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健身等,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为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优化农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契机,是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保证

(一)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收入创造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较小,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休闲农业把农业本身具有但未被重视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进行包装,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民俗文化、农民生活状态进行加工,形成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拓展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为农民的增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宾馆住宿、农副产品销售、文化传播、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部分劳动力长期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发展休闲农业为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一条龙”的配套设施,除直接促进农业发展外,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场、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因此,休闲农业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休闲农业扩大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休闲农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农民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解决了部分农产品中间销售环节过多的问题。同时,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使农民可以通过对旅游者提供购物、品尝、观赏、体验、娱乐等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增加经济收入。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把农业潜在的生态、文化、教育等变成无形产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变为现实。

二、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一)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且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是一种农耕体验型的休闲农业模式。市民农园适合在城市郊区发展,要求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一般车程在30分钟内最为理想。市民农园可由村委会组织开发,也可由村成立的集体企业组织经营。村民们把一部分剩余土地存到农园,由经营者租用。同时,村民还可以到农园打工,赚取一定的工资收入。市民农园面对的是城市中对农耕、土地有感情的“城市农民”,他们可以在自己承租的土地上种菜、施肥、浇水,进行田间管理,用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同时,经营公司还可给租种亩数较大的市民提供休息娱乐的房屋,以供前来耕作的“城市农民”休息。经营公司还需提供托管服务,由前来打工的农民代为管理,以解决承租者太忙而使土地荒芜的后顾之忧。

(二)科技教育农园

科技教育农园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高科技手段与农业结合发展,利用农业环境与资源,让游客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加农业知识的平台,是一种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休闲农业模式。具体来说,有两种发展类型:一是农业技术科普农园,即以科研设施为景点,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教材,向游客普及教育农业科技,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科普农业园区;二是少儿农业教育园区,即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农业高新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农事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教育。

(三)民俗风情休闲农园

因为陕西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发源地,三秦大地处处可见民俗文化,如剪纸、木版年画、秦腔、皮影戏、各种面点、泥塑等。因此,可开发以下项目:其一,美食节。以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为主的特色美食节,突出三大区域本身的美食特点,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其二,各种农业节庆活动。结合时令水果的成熟期,举办农业节,比如草莓节、猕猴桃节等。其三,民间技艺工作室。如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凤翔木年画和泥塑、马勺脸谱等,许多市民都对此感兴趣,并渴望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可在相关农村建立相关工作室,由专门老师指导,吸引游客动手制作,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措施

(一)科学谋划,突出特色

一要以农为本,把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进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分析调查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和周围环境,制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二要规模经营,集中解决园区水、电、路、交通、医疗、治安、消防等问题,减少投资成本,使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三要完善旅游功能,景观上,精心装饰装修;项目上,坚持休闲观光与参与体验相结合;内涵上,加大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整合。四要因地制宜,突出主导,提高专业水准,做活、做深、做精。五要创建品牌,以科技为手段,巧妙运用文化等创意元素,逐步向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二)统筹发展,保护生态

其一,调整结构。顺应健康养生,引导有机蔬菜、优质畜禽、高档水产、花卉苗木等,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活动、采购菜品。其二,延伸产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休闲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其三,拓展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温泉保健、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满足休闲时尚化、多样需求化。其四,培育支柱。既要发展特色种养,也要发展特色休闲产品加工,推进特色资源加工转化增值。

(三)政策扶持,完善基础与设施

一要制定政策,起草和促成休闲农业地方规划、财政投入、土地流转、税收优惠等,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二要出台规划,组织专家权衡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制定规划;三要招商引资,举办合作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农产品加工成果展示暨引资引智合作洽谈会等,引进外资;四要创新机制,建立以土地入股分红、农庄租赁土地、签订种养殖合同等利益联结的机制,既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又促进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四)加强管理,扩大培训

其一,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发挥旅游、农业、文化、工商、交通等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其二,强化经营。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也加强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培训,重点培育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休闲农业本土人才;同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其三,创新管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手段,逐步淡化家族制,构建现代新型产业制度。其四,加大培训层面。侧重服务技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重点是传授景观生态学、休闲旅游经济学、休闲农业概论、休闲市场预测与生态学等。

(五)强化宣传,优化服务

其一,成立协会。由休闲农业法人代表、省内外专家、大专院校教授组成休闲农业协会,规范标准,开展星级评定,打造知名品牌。其二,建立网站。及时项目信息,提供经营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三,培育中介机构。提供规划、策划、营销、管理、咨询服务。其四,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重视休闲农业形象策划与包装,并与周边景点、景区结合,开展促销,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其五,创新营销。建立客户联系、反馈机制,研究市场消费走势,分析消费心理,改进和调整服务项目,满足游客新型消费。

[参考文献]

[1]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余小琳.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3]王亚芝,文化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4,(4).

[4]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李勇.加快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福州经济,2008,(2).

[6]王莹.简议休闲农业的产业升级[N].光明日报,2009-6-30.

第7篇

一、农业综合体发展概述

农业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是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充分实现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应当能够实现对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壮大,促进农业发展产业链的延长,从而增加新的农业增长方式。其次是实现农业融合发展的理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积极促进农业流通体系的有效建设,开拓一种新的农业休闲功能,实现农业发展中的复合型转变。最后是实现农业发展中的统计规划与有序推进,进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与市场化地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标准与高起点建设,在集合各种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推进。

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是迎合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之一,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实现,实现城市地区与农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构建能够实现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的有效升级,实现农业多功能化的有效发展,基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建立一种观光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型。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一种有效创新,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生产与生态多方面的需求,同时有效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内涵,为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同时也是对于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创新与尝试,充分拓展了农业发展的内涵。

二、构建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应用策略分析

在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发展应用策略中可以构建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加强发展机制的有效创新以及加强各种要素的集成能力,下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分析。

1.构建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

充分促进农产品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构建一种产前与产后综合发展的全新产业链,包括对于种子、种苗、加工与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充分有效地检测,可以对于禽类水果等产品进行有效加工与分级包装,对于农产林构建一种有效的物流体系,包括建立农产业的专业交易市场。在社会化发展模式中构建针对新型农机、农技、畜牧与水产等建立有效的生产营销模式,同时加强对于植物与动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的建立,通过产前、产中与产后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提升。

2.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

在都市综合体的建设发展中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就是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的建立,可以开展的农业休闲项目包括农家乐与农庄等,充分促进农业采摘与认种认养等农业体验项目的有效发展,在农业创意发展项目中积极引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积极促进农业旅游业态的有效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与花卉种植等,对于目前发展比较好,国家比较重视的生态湿地保护与渔家乐发展项目建立充分的发展机制,充分实现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目的。

3.加强发展机制的有效创新

建立有效的农业招商发展机制,根据地区农业综合体发展的需要,充分按照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履行各自的发展优势,进行差异性竞争战略发展,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加强与技术商、管理商与投资商等有关部门的积极联系与沟通,通过人才的汇聚与发展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发展理论体系,从而最终实现对于创意人才的充分利用,并进而建立相应的品牌发展机制,以创意理念带动农业综合体的有效发展。在招商发展机制中充分引入全方位与宽领域的发展理念,加强国内经济协作区的有效联系与发展,从而充分有效地实现农业综合体的积极发展。同时在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建设发展中引入市场发展因素,构建创新性的管理建设机制,对于园区内的交通、信息与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滚动开发、超前规划与联建共享。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机制的有效建立,在农业设施发展、农业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充分引入都市农业综合体发展比较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建立有效的特色农业科技论坛,充分把握市场的发展需要,以论坛等平台为基础进行内部发展信息的有效共享,从而最终有效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

4.加强各种要素的集成能力

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发展需要使用到不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此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有效联系与沟通,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对谈接洽会等形式,对于目前已经取得科技成果进行有效利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经济力量,促进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充分开发利用,在现代农业中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与智能化控制模式,促进农作模式的有效创新,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有效利用,实现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充分建立,努力实现对于土地整组整村的流转,积极促进土地生产区块的特色开发建设,建立有效的入股、委托开发、租赁以及租税费收取的方式,实现土地充分向企业进行流转,从而在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中实现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威海市;家庭农场;发展创新;分析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48

福泰山生态休闲农场是威海市主要家庭农场之一,其位于威海市荣成市夏庄镇后寨村。福泰山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于2013年底成立,整个农场占地约34.73hm2。是威海市的主要生态农业发展基地,在威海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表率作用,为威海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发挥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了威海市本地经济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贡献其自身力量。

1 威海市家庭农场阐述

对于威海市来说,家庭农场从2014年底的940个发展到2016年底的1128个,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类型多样、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本文主要就威海市的福泰山生态休闲农场进行研究和阐述。福泰山生态休闲农场是威海市具有代表性的农场,其位于威海市荣成市夏庄镇后寨村,整个农场占地面积较大,主要经营蔬菜和水果、谷物和苗种、旅游观光和采摘[1]。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给予了福泰山生态休闲农场和威海市其他农场新的调整和契机,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家庭农场生态性的关注度。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保证了物质生活基础上,增加了对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增加了对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需求量;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给予农业发展新的期待,增加对生态农业的关注,明确农业生态化发展目标。面对这一形势,对于威海市的家庭农场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威海市要想促进自身的生态农业发展,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和竞争力,需要对自身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创新,来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意义。

2 威海市家庭农场发展创新

2.1 建立家庭农场的示范体系,带动不同发展水平家庭农场的发展

对威海市减退农场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发展水平的家庭农场具有不同发展级别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家庭聚餐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因此,为了促进威海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实现生态化农业发展目标,要建立家庭农场的示范体系,在不同地域选取具有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家庭农场,作为示范单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来促进威海市整个家庭农场体系的发展,学习不同特色家庭农场的经验和优势,完善自身的发展弊端,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建设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家庭农场,促进威海市经济的发展,形成生态农业体系。

2.2 明确威海市家庭农场发展原则

建立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发展原则。对于威海市来说,不同的家庭农场具有不同的发展能力和经济能力。为了促进不同家庭农场的发展;要树立科学化和准确性的原则。对不同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调查,对建档立卡的经营困难群体进行帮助和支持,放宽政策,分析其经营落后和发展快慢的原因,建立科学化的帮助措施,进行一户一法,对经济实力低下的农户进行帮助,来激发家庭农场创建农户的积极性,激发其发展的信息;要建立在长远发展基础上,对不同家庭农场的农户进行培训,增加其对生态农场的了解,教授其经营管理和农作物管理技巧,对农艚行病害和突发问题应急措施培训,来增加威海市家庭农场的实力,促进威海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创新性发展模式。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对威海市家庭农场的创新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增加家庭农场的新元素,优化家庭农场的产业结构,转变农户保守的思维,学习其他城市和国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增加威海市家庭农场的特色,在引进来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威海市家庭农场的影响力,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 结论

生态农业是当下社会较为热点的话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对于威海市来说,其是我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存在众多的家庭农场,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发挥较大作用。在新形势下,为了促进威海市家庭农场产业的发展,先要建立家庭农场的示范体系,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来带动不同发展水平的家庭农场发展;明确威海市家庭农场发展原则,对传统发展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来实现生态化农业发展目标。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77-01

一、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1.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 。这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从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

2.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速度的大大加快。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源保证。

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层次也大大提高,观光农业就成为了城市居民新型的消费方式。

3.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京山县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观光旅游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既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研究荆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京山县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1.观光农业的态势。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经过人为的设计策划,从而具有特殊的旅游服务功能,成为农旅合的结新型农业形态。

京山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须立足现有的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民俗风情、农村文化、村落古镇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观光农业产品。

2.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联系。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到农村去观光旅游,城市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辐射到农村,实现了城乡居民在观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加快城乡人口、信息、物质、资金、科技的相互流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京山县发展观光农业必须以休闲、互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根据休闲消费将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获得和精神的满足的发展趋势,创办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体验等休闲项目。

3.对现有的农业资源的整合。根据京山县当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京山县现有的交通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等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造出科技种植、农业生产、旅游休闲为一体,全国第一个无农药生态农业园。

三、京山县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特征和策略

通过对京山县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情况,摸清京山县的区位、社会经济、农业等资源条件,以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京山县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和布局优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京山县开发选点原则:(1)区位良好、景观多样、环境优越;(2)规划建设原则:城乡互惠、逐层推进、打造品牌;(3)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管理、生态运做、创新开发;(4)资源效益互补性原则。把资源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补又统一。

四、京山县观光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京山县观光农业已成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格局。

2.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观光农业是一项投入少、收益高、劳动容量大的农村新型产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开拓非农业增收渠道。同时可以把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解决就业问题。

3.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农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这些措施使一些村子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冠军.观光农业园结构要素的功能评价与选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 唐山; 发展思路; 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75-00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来服务城市游客的新型休闲模式。

一、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唐山市各级政府正逐步探索将唐山的优势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实现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在唐山市周边县区,一些以休闲旅游和度假为卖点的旅游区已初步具备休闲农业的雏形,如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北部山区的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其次,市区内各类观光农业类企业不断兴起,达到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2012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

二、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规模优势;2.档次较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消费者的亮点;3.管理经营素质偏低;4.休闲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形式相对单一;5.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分工不明确;6.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7.休闲农业与城市休闲存在断层,缺乏客源和价值链的有效流动;8.跨区域合作不充分,外部资源利用不够。

三、唐山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

1.统一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针对唐山市休闲农业大部分还只限于浅层次开发,规模小、档次低、经营粗放、文化内涵弱化等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有序推进,使唐山市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2.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在不改变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前提下,对固定节假日的休假时间进行制度创新。

3.加大扶植力度,适当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投资,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业化。

4.完善监督体制,制定相关行业准则,加强市场监管,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产业,着力建设好旅游观光带和休闲观光园区建设,尤其要下力搞好休闲农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要打造多个旅游休闲农区,为丰富休闲农业市场提供强力支撑。

(二)从行业发展角度

1.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优势品牌。一个休闲产业的资源价值的高低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外,还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联合区域,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农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休闲农业产业带,使游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

2.完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休闲农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配合,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休闲农业人才支撑。建立有唐山特色的旅游休闲农业职业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相关专业,或增设关于休闲农业的实用化课程,重点招收本地农村高中毕业生,并研究制定毕业生回乡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扶持政策。

对全市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从休闲农业企业的角度

1.做好个和特色产品、休闲产品开发工作。一是不同消费时段的产品开发;二是不同消费档次的产品开发;三是不同消费内容的产品开发。如开发与休闲相关的以家庭度假、保健减压、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休闲服务产品系列。

唐山旅游资源很丰富,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深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个最富吸引力的卖点,因此要注重借助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自然景观资源旅游的同时,挖掘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努力提高休闲农业服务及产品的知名度与口碑。宣传卖点是休闲农业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可根据需要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广告部门,配备业务熟练精明强干的人员从事宣传工作。利用如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和现代的新闻媒体,结合事件,策划特色节庆,举办主题活动等。

3.营造轻松舒适的生活氛围,打造现代休闲消费理念。

4.创新多形式的活动载体,打造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结合市民不同层次的精神享受需要,先吸引本地人走出来参与。可在城郊区域推出假日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形式,租给城里人耕种;让消费者体验原始的水车老牛、石磨石碾、种瓜点豆,或传统的豆腐、香油、食品加工小作坊等实际操作。

第1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意义,措施

【 abstract 】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o everything from set out actually, carry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characteristic,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农村、农民独特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等资源的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休闲、风情感受、文化欣赏、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休闲服务和农产品的新型产业。目前,休闲农业在很多地区已得到长足发展,给农村的经济建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一)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柱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观光休闲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休闲农业是休闲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以其融入自然、注重休闲的优势成为一个新型产业,两大产业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村发展生产、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2.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发展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并将第一、二、三产业有机连接,突破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的生产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注重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因此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休闲农业注重对消费者提供一个干净、整洁、优美、健康的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村容和环境建设,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

3.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农民具有的勤劳、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美德值得发扬光大。但同时不可否认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也有一些不良习惯长期延续下来,如环境卫生差、不文明的用语等依然存在。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相互交流、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点,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城乡文明共同发展。

(二)休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休闲农业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营销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同时还需要更高层次、复合型的营销和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作用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学习交流,可以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许多服务性工作,可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并可培养经营管理者,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2.休闲农业有利于延长产业链

休闲农业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的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销售,提供休闲、养生和娱乐服务。产业链的延长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并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

1.积极宣传,提高认识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要激发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一要让农民认识“自身”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成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二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要认识农村发展更需要农民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城市文明,在多层面的交流中,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四要认识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能力的重要性,用管理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

要大力倡导市民参与。参与性强是休闲农业的特点之一。要引导市民把发展休闲农业放在进一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去认识,倡导人人为农民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能力,在全社会为休闲农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

2.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根据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市场推广对于休闲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有些国家甚至被看成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我国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市场推广和信息。

要善用媒体。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本地区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特色鲜明、效益较好的休闲农业园,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和发展休闲农业。在市场推广、信息方面,要有效利用互联网。

要善于推介。根据各地特色,适当多召开推介会、交流会、展销会、各类文化节等,全方位向社会推介休闲农业。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要帮助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要善于推广。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休闲农庄,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通过与休闲旅游者的对接树立品牌。要顺应发展要求,适时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制订章程,规范运作行为,开展相互交流,打造品牌,促进共同发展,让休闲农业以品牌和质量参与市场竞争。

(二)突出特色,确保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1.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要的工作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发展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之中,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坚持以“农”为本

必须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托农业特色、优势和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是否拥护、农民是否受益作为衡量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准。

3.打造旅游品牌

认真调查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如莱阳梨品牌,莱阳以“梨文化节”为契机,以“提升形象、发展经济、惠及群众、共建和谐”为宗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立足实际、务求实际"的要求,将莱阳梨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媒体与平台,着力打造莱阳梨新形势下独特的文化品牌。

4.突出乡村特色

要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重视乡村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12篇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现状;特点;问题;对策;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0-0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观赏娱乐性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2.2 游客参与性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3 客源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2.4 文化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的提升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发挥自然优势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4.2 加强合作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4.3 发挥特色优势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5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 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