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5:3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围绕“维权保农”,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维权网络
为切实将农村消费维权工作落到实处,*区工商分局根据农村维权工作的需要,在*、*、*等镇办村重新组建成立了*个“红盾护农工作站”,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聘请乡村两级干部担任联络员,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此举既增加了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又拓展了*的维权空间。同时,依托工作站,充分利用各村墙报、专栏、标语宣传《消法》、移动电话“三包”规定、假劣农资识别方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让*维权家喻户晓,提高农民自我维权意识,增强维权能力。今年自治区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检查组在*区检查指导工作期间,对哈克镇红盾维权工作站富有创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在海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投诉举报网络,职能辐射*个行政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消费投诉维权网,基本实现了投诉不出村,方便了农民维权。*月*日,奋斗办友好村*户农民由于在某农资店购买并使用了标识表里不一的菜籽造成了经济损失,便就近向奋斗办“红盾护农工作站”进行投诉,工作站的联络员立即帮助村民收集证据,同时向*区工商分局*投诉举报中心上报,在*区工商分局*的调解下,一起农民集体投诉纠纷及时得到了解决,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元。事后村民们高兴地说:“*建在家门口,村干部又是联络员,以后再不用东跑西颠了。”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不法商贩抓住农民贪图便宜的心理,专向农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红盾护农工作站”成立后,农民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仅今年*月份以来,通过“红盾护农工作站”
联络员举报,查处非法经营案件*起,有效阻断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流入,净化了农村市场消费环境。
围绕“打假护农”,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
近年来,*区工商分局始终把农资市场监管作为头等大事,加强领导,精心部署,严格落实网格监管责任,并通过组织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经营行为。今年进入春耕以来,*区工商分局连续奋战,昼查夜伏,采取局所联动,部门联动和系统联动等多项措施,查获涉嫌假冒伪劣农机配件*余件、失效变质农药*箱,标值*万余元,查处非法经营化肥、虚假宣传销售化肥、销售变质失效化肥等农资案件*起,查处未明码标价农资案件*起,收缴罚没款*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在此基础上,加强日常市场监管,全面落实“两帐两票一卡一书”等制度,与*户农资经营户签订了《不售假冒伪劣商品承诺书》,组织开展了*进农村现场办公活动,出动人员*余人次,在主要村屯设立咨询服务台、假冒伪劣农资展台,现场指导农牧民识别假劣农资,发放各种宣传材料*余份。同时在*电视台图文节目频道开通“红盾在线”直通车,农资商品消费提示信息*期,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牧民正确选购农资商品,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围绕“商标兴农”,提高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区*镇推广使用性控吸管品种改良技术,加快优质奶牛繁育,成为*重要奶牛种源基地,年度奶牛存栏达到*.*万头,鲜奶产量*万吨,占*区的*%以上;同时*区奋斗办、建设办名、优、特蔬菜今年种植面积预计可达*余亩,奶牛和蔬菜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越来越高,但品牌不响,影响不大。今年*区委、区政府了“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奋斗办、建设办蔬菜基地建设,打造哈克镇自治区奶牛第一镇”等新农村建设目标。
针对这一实际,*区工商分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草原特色的名优农畜产品商标,将“奶牛”、“蔬菜”、“肉食”、“鸡蛋”等特色农畜产品作为培育重点,主动与镇办领导进行思路对接,实施商标战略,并通过上门宣传、媒体宣传等形式,使更多的农民初步了解掌握农副产品著名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拥有品牌、重视品牌、利用品牌创造价值的意识,引起各镇办的高度重视,受到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局商广股、各辖区工商所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商标注册服务,积极主动地就农畜产品商标的设计、查询、受理、注册等,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指导和帮助。今年上半年,“*牌奶牛”、“*蔬菜”、“*肉”等*件农畜产品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这在*区近年来商标注册工作中还是首次,进一步加快了*区农村经济品牌基地的建设步伐。
围绕“定单富农”,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名、优、特蔬菜种植和鲜奶产量形成产、储、运、销产业化运作的工作目标。*区工商分局紧密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即将实施,将培育“*镇奶牛和*办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列为全局办十五件实事之一,制定工作推进日程,定期送法上门,建立登记注册基础材料档案,引导农民树立企业化经营和管理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做好前期登记核准的筹备工作。
*镇现有奶牛村*个,奶户*余家,由于各自经营,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缺乏行业自律,镇内乳品加工企业及来自周边地区的收奶企业和个人抓住这一机会,竟相压低收奶价格,拖欠奶资。同时,牛奶外销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几次影响了与大型乳品企业签订订单,村民对此意见较大。*月初,*乳业公司经过市场考察,看中了*牛奶的产品质量和信誉,但是镇内还没有一个可以代表奶户签订合同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区工商分局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在前期筹备办理专业合作企业的基础上,迅速补充材料,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登记要求,于*日内便颁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使*村的村民们如期与*乳业公司签订了“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元、年收购鲜奶*吨”的订单。按照村民张老汉家里饲养*头奶牛计算,日产鲜奶*余公斤,一天就能多挣*元钱,一年增加收入*余元,同时再不用为拖欠奶资的问题而发愁了。
围绕“政策惠农”,整合工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区委、区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紧紧围绕“创现代化强区、建生态型××”和“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全面小康”目标,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创新工作,形成合力,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有效推动了城乡联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8元。在全省县(市、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名列首位。全区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统筹,形成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格局。着眼于城乡统筹,积极探索新城区集聚带动、中心镇多点崛起、区域联动发展、新农村集群推进的发展路径。去年,继续优化新城区功能布局,重点推进南部商务区、万达商贸圈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城市框架从33平方公里向80平方公里拓展,加速提升了新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开展城镇建设年活动,全面铺开以老镇区改造和新区块开发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城镇对接城市、带动农村的节点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强区域总体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合理安排区域重大开发项目,加大对边远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欠发达村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都市新村、文化名村、生态美村、经济强村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累计有45个村创建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7个村创建为市级全面小康村,两者合计占总村数的12.9%。
二是注重政策扶持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统一,形成强农惠农的新格局。坚持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与激励作用,继续加大对“三农”的倾斜与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去年,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两个文件基础上,相继就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旧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建成粮食、果桑、竹笋、茶叶四大万亩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新建续建农业“百家园”39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21家;按照省、市确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量和比例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财政一般预算安排5大块“三农”资金21.2亿元,同比增长26%,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惠农性明显加强。同时,加大新农村建设土地等要素保障,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农业农村建设,去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率达到35%,农村合作银行小额农业贷款增量达到5.5亿元。
三是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形成了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切实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突破。去年,继续推进新农村“工程”建设,全力实施“幸福民生四十条”,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来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免学费普高教育,免收1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之举,在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力开展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河道疏浚整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以及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甬新河××段工程全线贯通,完成河道疏浚整治350公里、河岸砌石40公里,鄞西片区域供水工程顺利通水,40余万居民用上优质水库水,29个自然村开展了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试点。新创建省市级绿化示范村28个,东吴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与氛围营造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建的新格局。着力完善和规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制度,促进区、镇两级和各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之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制,完善对镇乡的考核,实行重点项目区领导联镇带村等载体,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深化村企结对内容,在村企结对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共建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出资、出智、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区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扎实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我区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型新农村的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着力消除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农民生活品质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是在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的力度,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互促互进、共兴共荣。
二是在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进行大胆探索,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双层经营体制的“两个转变”;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激活土地生产要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保障制度。
三是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把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有机结合的都市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强化粮食功能区建设,做大做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升以“百家园”为载体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切实打造“万元农业”、“总部农业”、“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水平,推动××农业在组织方式、形态布局、综合效益等方面不断实现新跨越。
四是在推进新型镇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以市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创新城镇建设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加快城镇街景改造、新区开发、产业发展、设施完善,分类推进都市型功能区、区域型中心镇、城郊型小城镇、特色型小城镇建设。立足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完善村庄服务功能,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进一步加大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力度,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启动形象改观型村建设50个,其中完成20个,新建农村住宅100万平方米,拆除旧房50万平方米。
五是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化上取得新突破。致力于提高民生改善的普惠度、优质化,全面实施“幸福民生40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领域,推动新一轮全民创业创富。探索实施城乡养老保障之间、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转续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大社保体系。深入开展乡镇文化明珠工程创建、巩固村级星光工程创建成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则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引起热烈反响。报载,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介绍,在未来的3年内,中国将派出3万名农业官员到韩国考察学习(见《财经日报》2006年6月10日)。笔者留意到,对这则消息,网上评论几乎是一片弹声。有媒体发表《“新农村建设”不需“出国潮”》评论云:这对韩国来说,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最保守计算,单是每人100 ~150美元的培训费,中国政府就需要支付3500 ~5250万美元。另据媒体报道,“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披露,今年为安排中国约1万名公务员“培训7天、观光3天”的研修计划,精明的韩国人特别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商品”。
然而,对此事的探讨似乎不止于经济核算。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为何相关部门会策划组织3万农业官员赴韩国学习新村建设经验的大动作?
据悉,2005年5月,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一位领导带队,中农办、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人员参加的考察小组,专程到韩国考察“新村运动”,并向中央提交一份考察报告。继而,2006年5月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第十届中韩农业合作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韩国“新村运动”,靠近韩国的沈阳市也传出最晚在今年8月派出100人左右的公务员考察团到韩国学习的消息。这样一来,组织3万农业官员赴韩考察就不能与公费旅游划等号。
平心而论,对外国的先进经验及时学习借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组织若干专家学者官员赴韩考察也无可厚非。但组织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前行,除了加重财政负担之外,似乎也给了人们某种误导,这就是老生常谈的“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
事实上,韩国的“新村运动”尽管在起初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韩国媒体就直言不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韩国的“新村运动”不同。“新村运动”是精神运动超过物质运动。对于“精神重过物质”的运动,上了年纪的国人似曾相识。“”期间,农村用政治评工分,发展生产之事必先问姓“社”姓“资”以及“穷过渡”等等,给农村生产力带来的严重伤害,至今仍难以抹去。而韩国媒体报道,“新村运动”早期在韩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被许多人视作“维新残渣”、“被遗忘的运动”。假若如此,我们还有没有必要斥巨资组织浩浩荡荡的取经队伍赴韩呢?
应该说,中韩两国都注重农村的建设。为着造福本国的农民,两国之间进行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完全必要。但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中韩两国除了领导体制、意识形态不同外,城乡比例方面的差别也很明显。媒体提供的材料显示:过去30年,韩国城乡的收入差距一直是1比0.8至0.9,2005年韩国农民收入达到城市居民收入的84%;而中国国内的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同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对比为3.2比1。可见,国情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思路、着眼点也不该相同。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不能照搬。中国长期的实践证明,凡不顾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事几乎都不成功。
其实,新农村建设在本国一些地方早已涌现出令人瞩目的“奇葩”。比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等,主流媒体及许多人早已津津乐道。而这类新农村建设的“奇葩”更带有中国特色,更吸引中国农民的眼球。近日有媒体传出,以搞大包干创先河的安徽省小岗村组织村干部赴河南、江苏华西村学习取经,可见,善于对本国先进典型进行借鉴、对身边经验进行总结提高,从而引导农民群众从实际出发创造新新农村,才是更有生命力的建设模式,为什么要花大钱去看“外国的月亮”呢?
新农村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要牢牢记住的“基本经”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才是办好事情的最好经验,才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期盼,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经。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articipates in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social practice having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advancement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the activity has played the vital role, we must encourag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positively practice, causes it to integrate i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displays own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fully, to construct the motherland contribution strength.
关键词: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 新农村建设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social practic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前言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等;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等。“三下乡”活动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1.政治层面的意义
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满足农民需要;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服务农民,锻炼队伍,推动部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2.历史层面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3.大学生自身层面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
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他们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感受不同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更加能够理解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三下乡”发挥的作用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用所吸纳的先进文化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充实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滞后面貌,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学生和在“三下乡”活动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为新农村服务的本领。
4.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架起高校与农村,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信息交流和互动,把高等教育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三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 送精神食粮下乡,促文化大院建设
2. 文艺下乡新农村,与民同乐促和谐
3. 科技兴农送文化,科学宣传造氛围
4. 农村调研进农家,义务支教到乡村
“三下乡”服务团利用广播、分发宣传材料、开展农户走访等方式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对当地的种植业状况、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医疗状况和农村基层民主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为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加深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大学生在深入田间,与农民群众共同劳动时,也再接受着生动的劳动教育。
三、结束语
大学生“三下乡”是一种非常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这一活动,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坚定了大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实践这一活动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它必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__村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以南,距集镇约2.5公里,距来凤县城约4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60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48户、970人,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余亩(其中新建茶叶面积1050亩),林地面积1300余亩。全村已建沼气171口,三改配套率达75%。居民主要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主要文化活动有龙灯、彩莲船、摆手舞、山歌、花鼓戏等。20__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236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树立形象。工作队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__新闻,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里手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尽快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二)调查摸底,了解现状。为科学谋划省厅驻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工作队深入驻点村走访农户,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走访调查196户,335人次,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摸底。全村有低保户17户(特困户4户)、计32人;五保户2户(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各1户);党员19人(预备党员3人);外出务工人员339人(其中县内25人);军属1户。该村以茶叶生产、生猪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的产业初步形成,自然环境独特,乡风文明,群众积极性较高,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工作队在认真听取了镇主要领导关于镇情、村情的介绍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在__村群众大会上,工作队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达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统一认识创造了条件。在__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工作队还虚心听取了他们对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根据工作队“参与而不干预、帮办而不包办”的基本要求,坚持打牢基础、扎实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找村干部群众交心谈心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调查摸底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按照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三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拟制了20__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确保年度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
(五)扎实创建,稳步推进。一是不失时机植树造林。3月份植树节前后,完成了村主干道植树造林1000米,种植桂花树180余株,沿河边种植竹林1200余株,移植培植树苗110余棵,绿化美化了村庄;二是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3月19日组织茶叶采摘专项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70余人次;5月18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恩施市芭蕉乡灯笼坝茶叶基地学习培训,了解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运行模式,为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新修标准水泥篮球场一个,新建村级卫生室一个,规范标牌16块,制度上墙8块,添置办公桌椅25套,为“农家书屋”新增图书200余册;四是加强田间养护管理。4、5月份新修田间路共480余米,方便了茶农进行田间养护和茶叶采摘;五是确
保茶叶加工按时投产。目前已收购名优鲜茶9600公斤,加工名茶20__公斤,收普通鲜茶16000公斤,加工大宗茶叶4000公斤,茶农现金收入约37万元;六是适时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截止6月6日,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上见报4篇,__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交流、新华网、楚视传媒、__民政网先后转发相关消息9条,举办 “工作简报”5期。
三、存在问题
(一)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任重道远。一是部分群众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有误区。个别人对党的新农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同程度地存在“等、要、靠” 的依赖性思想。二是在帮钱帮物与帮智帮业的结合上有偏差。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真正在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上出主意、想办法、下功夫的人不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步履艰难。一是思想被动。总感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形势的需要,对调整后的发展变化盲目观望、消极等待。二是急功近利。生长周期过长,农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少数人就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甚至于动摇。三是经验不足。受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部分留守农民因为年老和视力的原因,茶叶采摘不到位,茶农收益受影响。
(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势在必行。驻点村现有茶叶加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独家经营。表现在价格上的“一口价”和收购中的“垄断性”;二是市场调节受限。需要多种形式的茶叶加工来完善和补充。三是缺乏自己的品牌。没有及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收购的渠道和市场不畅,自己的品牌打造不到位。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从工作队组建时起,厅领导就非常重视和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落实责任到人。3月5日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晨同志亲自带领新老队员实地查看、现场交接。5月25日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松保同志又亲临驻点村检查指导工作。厅机关处室的领导先后5次到点上指导工作和看望队员,州、县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先后3次到点上指导工作。正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工作队员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工作、扎实创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部门支持是保证。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既离不开厅机关相关处室的帮助和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当工作队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后,及时向厅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表示:支持和帮助我厅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激发工作动力。同时,州、县民政部门,来凤县直有关单位及大河镇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群众参与是基础。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广大村民的自觉参与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们能自主响应;村容整治村民们能自觉拆违;道路硬化村民们能自愿出让;文明建设村民们能自发参与。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和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有力保证和坚强后盾。
一、加快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积极推进县科创中心建设。县科创中心强化技术与资金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对在孵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引进项目时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及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努力引进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科创中心全年新引进孵化企业14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0%;孵化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8项,有2家企业通过了浙江省软件企业认定,中心内软件企业达到4家。科创中心累计引进孵化企业达到83家,累计引进博士30人、硕士37人、高级职称人员36人,其中有26人为归国留学人员。入驻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7倍;外贸出口322万美元。中心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青年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加快建设行业研发平台。“浙江中科电声研发中心”、“浙江中科辐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行业研发平台已正式组建,电声研发中心消声室土建工程正式奠基。这两个行业研发平台将依托中科院声学所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构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快各类科技成果在*转化和产业化,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载体。
三是加快建设主导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声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方案,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省级公共科技创新条件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县电子、电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与省林学院等单位接洽,研究探索组建*县木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利用科研单位的人才及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势,在木业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开展全面合作,切实提升*木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以来,我们立足*发展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遴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在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五金机械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全县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浙江众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24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0%。截至年底,全县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比20*年增长22.9%,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9家,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市民营科技企业90家。全县2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51.9%,上缴利税总额9.14亿元,出口创汇3.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6%、38.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4.83%,比上年上升1.67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全县共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0项,“组合式墨盒”、“GPS/GSB/CDMA组合天线模块”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内增强型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列入省级项目161项、市级项目19项、县级项目101项;列入省级新产品125项,省级新产品验收82项,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56%、137%。全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20项、县级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奖成果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有30项。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2家、市级5家、县级5家。
三是加强专利工作。认真抓好20*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加强专利培训,共组织专利培训班9次,参加市级以上专利培训5次,参与企业155家、230人次。全年共申请专利673件,授权专利543件,其中发明(进入实质审查)和实用新型专利187件,发明专利正式授权12件。加强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新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2家、市级3家、县级6家。
四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导向作用,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实施方案。7月,我县被省科技厅列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大云镇、姚庄镇及缪家村、北鹤村、南鹿村分别被列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和示范村。12月,大云镇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1项。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新认定农业科技企业1家。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县电子电声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咨询、科技项目申报、评估、专利、科技培训等特色服务,共科技项目61项,专利中介服务69项,开展独立评估业务157项。全县技术合同登记251项,合同金额1350.*万元。网上技术市场新增会员企业99家,上传技术难题140项,提供技术难题研发经费9763万元,网上签约技术合同3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867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交易数16项,交易额960万元。
六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县财政安排科技支出2946万元,占当年县级财政总支出的4%,比上年增长10%。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575万元,占科技投入的87%。落实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对申报20*年度财政高新扶持资金的39家企业,兑现扶持资金457.6万元。
三、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加强科技横向交流。加强北京、上海科技联络站建设,调整充实了联络站成员。举办了“20*专家教授*行”科技交流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高校院所的15名专家教授,开展了科技项目推介、校企互动洽谈以及难题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与省内外科技交流活动11次,举办了*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邀请东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县西塘、天凝、杨庙等镇纽扣、纺织、植绒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组织企业参加北京科博会,与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进行技术对接。深入各镇、企业,做好技术难题征集工作,筛选出46个难题汇编成册,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下一步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科技接轨上海。进一步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了科技接轨上海工作方案。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接洽谈,加强与上海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参加上海举办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将上海高校推介的项目整理、筛选后,选取适合我县产业的项目汇编成册,下发到有关企业。
三是加强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今年,确定了万正电子的“高可靠性PTFE多层电路板的合作开发”等5个项目,作为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予以专项经费扶持。全年我县企业与高校院所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37项,合作金额6786.75万元,项目总投资19326.75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我县新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落实上级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的政策,出台了《*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调整充实了新一届县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特别聘请了6位杭州、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任委员,增强专咨委的力量。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了新的一批科技特派员入驻11个镇,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批”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科技进步、专利、自主品牌(商标、名牌)、标准化、信息化、农业科技等六类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
五、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在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经费的管理中,继续坚持“三审一决策”制、异地评审制、招投标和课题制、合同制,完善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效率。
二是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结合作风建设年和“三创一争”主题实践活动,县科技局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镇、村、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宣传科技政策,协助企业做好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申报。建立了重大科技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强调查研究,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承担一个重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区是*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先行一步,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结合部、农村片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潜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仍然制约*的发展。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大幅度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繁重。*区委区政府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围绕构建和谐*、文明*、效益*的目标,落实加快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实施固本强基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召开农村、城郊、城区三个片区现场办公会,从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各方面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促进了农村稳定和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早抓紧抓实,力求实效。一是明确思路,落实责任。行政区域调整后,鉴于农村人口占的比重大,全区又出现了纯农、城乡结合部、市区三个片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组织人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又于20*年上半年召开三个片区现场会,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同时根据各个片区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区财政连续三年拨出6000多万元完善三个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解决民心工程等。去年下半年,我区便紧锣密鼓地做好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并组织涉农部门到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区取经,学习新农村建设先进经验。在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明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思路,并于去年底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一位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一位区委常委和二位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各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做到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区各套班子还分别挂钩各个镇、街道和村居,区直各单位也到村居驻点挂钩,为基层和群众解决了各种问题,化解了不少矛盾。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制订方案,分类实施。区委组织人力在对全区农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订《*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分类指导,按照启动、实施、提高发展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和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村居干部管理的若干意见》、《农村基层干部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关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典型带动,营造氛围。我区在各街道、镇选择5个村(居)作为新农村建设先行单位,并从项目的引进、村镇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在去年召开的全区新农村工作会议上,还推出了8个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分别从经济发展、固本强基、村居规划、社区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还组织村居书记到先进村参观学习,互相交流促进,使各村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今年以来,我区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典型,先后推出了自解放以来没有发生一宗犯罪案件、乡风淳朴的铁洲村,村班子带头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凤美村,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村办工业跻身“亿元村”的西南村;推广了*街道广兴村治保主任陈平北二十多年坚持当“和事佬”,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近千件的先进典型。外砂、新溪两镇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在各村居开展“党风带民风、共建新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全区上下掀起建设新农村的新,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区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做到“五个坚持”,致力建设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坚持规划先行,改善村容村貌。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实做好村居建设规划。区委、区政府在城区片、城郊片率先进行详细规划,合理控制用地,并投入200万元对原*片列入规划编制任务的41个村居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划调整后,外砂、新溪两镇积极配合市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编制,村居规划工作也全面铺开。按照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村,形成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外砂镇大衙村将全村规划为工业区、农业区、生畜区、住宅区,并通过开展创建生态村活动,从一个脏乱差的传统型乡村,逐步演变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农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街道筹资300多万元,对妈屿岛已平毁墓地进行全面绿化和开发利用,建成观海长廊和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更多的游客上岛旅游。在加强村居规划的同时,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网络建设,抓好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五改”和农村脏乱差综合治理工作,改善村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以来,各街道、镇筹资4627.9万元分期分批建设80多个“五改”项目和文化广场。
(二)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我区探索建立挖掘农业潜力促农民增收机制,调整优化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一是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策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商品基地,誉为“百禽之乡”的五香溪村种养业、蔡社糖果、万石金鱼、蓬中毛织、大衙玉米、李厝疏菜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得到扶持和发展,全区通过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带动型、加工型、科技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拥有绍河珍珠等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雅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51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三是提高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通过开展创名牌、创品牌等活动,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全区已通过农业部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产品14个,绍河珍珠、“玉蕾”橄榄菜等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雅园亚热果酒和“玉蕾”橄榄菜、贡菜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产品认定。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心工程。区委区政府明确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的指导思想。三个片区现场会召开后,区、镇(街道)已连续三年投入8592万元解决农村危房修建103户、群众饮水难11890户、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等“一保五难”问题,推动一批民心工程建设。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的解决辖区内内涝成灾问题,多方筹资约1000万元,通过连续两年的集中整治,基本解决了内涝问题,增强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改、小区道路建设及路灯、消防配套等25个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去年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居民1916户527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493.83万元;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多次举办送岗下乡活动,免费举办电脑、电工、裁缝等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解决就业难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900人,登记的“零就业家庭”9成以上得到援助实现就业。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及因病致贫的问题,全面推行区办区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5.8万人,参合率78.3%,村(居)覆盖率90%,居全市首位。
(四)坚持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区把今年定为农村基层文化年,扎实开展以“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文化科技“三下乡”、举办农民文化节、农村基层电影巡回放映、村居流动图书室等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针对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区委区政府先后两次召开青少年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成长路上法同行”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队赴农村基层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讲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遵纪守法,“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用先进的文化培育现代农民。按省一级文化站标准建成的新溪文化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全区107个村居中有6成以上建起文化室或文化广场。
(五)坚持民主管理,维护基层稳定。落实“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开展以“五个一”为载体的普法活动,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外砂镇蓬中村、南社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加强村居班子建设,以去年村居换届选举为契机,把一批素质好、能力强、懂经济、威信高的能人选进村居领导班子。根据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工作部署,抓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分二批派出110名干部分别进驻32个村和23个涉农社区,投入资金480多万元,帮助发展一批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为提高村居党员干部发展经济、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的能力,先后组织村居书记、主任到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学习,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上辅导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行村务公开,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保证。近年来,通过“三个回合”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力推进大调解、青少年与法同行、老年人和刑释解教人员安帮“四大工程”,同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及时排查影响稳定的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区在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新路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得到了张德江、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区召开全省刑释帮教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我区的经验做法。根据德江书记的指示,省委办公厅还印发*区构建和谐社会系列做法的典型材料。
三、着眼未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全面提高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水平,探索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根据县委学科办《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县档案局局长李美萍带领县档案局有关业务人员,深入金马等乡镇及部分涉农单位,采取现场查看、征求单位领导意见、与基层档案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一、工作基本情况
进行系统预防3个部门、行业,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进行工程专项预防1次,开展法律宣传4次,省院预防专栏发表简报、信息2篇。进行预防调查5次,开展预防调研3次,预防调研报告被县委转发2篇,发检察建议7份,率先在全省引入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按照省院《省检察机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实施方案》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授课内容,认真编写了培训材料,共开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制培训2次,共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干部200余人,占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人数的98今年年初,院又配合县组织部、纪检委、农委、司法局等部门,对新选举上的村级“三职”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
抓住农业设施、水利设施、畜牧业投入、交通建筑业、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五条主线,同时我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围绕资金的来源、支出、用途进行全程预防,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今年月份,针对群众反映的打抗旱井上级配发的喷灌设备,被水利站工作人员私自收费,涉嫌贪污的线索,配合反贪部门进行了案件初查,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水务部门及相关乡镇发出检察建议,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二)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工作。对自侦部门所立的案件。并结合案件的不同性质,从发案的原因、特点,认真进行分析犯罪的起因,从中探索发案的规律,找出预防的对策。如:年月份,查处的县林业局某干部涉嫌一案,由于这位干部在年至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对乡镇上报的不符合国务院颁发的退耕还林管理条例》协议没有进行认真审查,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违规发放补助金,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对此案进行预防时,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工作不尽职,相关领导对所管辖的部门工作情况掌握的不够详细及对相关职权部门缺乏监督措施,及时下发检察建议书,建议他应从加强具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意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认真开展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院积极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向劳动部门报告。
(四)着力开展系统预防工作。以国税、教育和采油十厂系统等部门为系统预防工作重点。设立了预警机制,注意通过开展预防工作,发现或提供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年初,县国税局和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
(五)积极探索职务犯罪工作新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职务犯罪预防。院就把尝试运行惩防体一体化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创新工作来抓,今年年初,院派人到区人民检察院,学习他预防工作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县人民检察院惩防一体化工作实施办法》把预防、控申、反贪、反渎职四个部门做为一个整体,工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发展,这一做法,有力的推动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省、市院两级预防部门的领导两次专门到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准备在全省推广,现经验材料已经完成,并上报省、市院,已被市院做为经验在全市进行了交流介绍。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只是国税、教育等几个系统进行了预防工作。
一是行政执法领域的工作开展的辐射面不够宽。对于工商、国土资源、交通、技术监督、林业等行政执法的职务犯罪易发部门,还没有开展预防工作。
二是预防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有些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调研分析报告的理论深度还有待于提高。
三是法制宣讲方式单一,还是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上,预防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四、下年的打算
不断完善预防调查和案件线索处置制度。
一要在全面开展预防调查工作中。不断规范预防工作。
一、要发展经济,必须树立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响堂管理区是一个在我市落后的镇区,如何推动响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的发展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项目、引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和推动力来抓,形成人人讲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和联系客商和私营业主,依照政策和法规,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到来投资置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形成服务“品牌”。
二、要发展经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的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相对发展,农村的村镇建设,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二00三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农村工作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围绕战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国现阶段正值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业的支持,同时现在也发展的相对强大,可以对农业的支持,城市的发展,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的支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建设和发展方向给新农村恰当的定了位,它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一提法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奋人心,鼓民劲的。也是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的步骤。从思路上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城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现实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持续发展,城乡体制日趋完善。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有条件,有能力实施支持和反哺,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些措施的出台即利国又利民,可以断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的,它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把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缩小,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大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较高的理论指导和诠释。
海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形式,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发挥优势,推进响堂新农村建设进程
响堂管理区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市区东大门、南大门皆位于响堂,地处城乡结合部,“半城半乡”是响堂的突出特点。全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交通极为便利,海城外环路贯穿全区,海岫路、海马路穿境而过。有耕地面积10.163亩,人均不足0.4亩地,是典型的城乡型。经济发展现状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猛进,个体工商业星罗棋布。有个体工商户1350户,个体工商企业156户,规模加工企业有3家,二00五年实现税收1681.8万元,其中地税625.8万元,国税1056万元,财政收入807.4万元,地方可支配财力407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级情况:响堂管理区集体财力不足,村级财力也明显力不从心,怎样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搞好新农村建设,怎样使响堂管理区的发展为海城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做到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又能积极稳妥,即破解城乡发展的难题,又能解决经济发展的低靡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是现实的,但发展又是必然的。由于时间短,仅谈粗浅想法。
1、充分认识响堂管理区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城外环路两侧为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响堂占有东、南两面,又处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的宝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响堂的发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设的一体之中,这是优势。
2、专业市场优势。响堂荒岭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钢材、装饰材料、木材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荒岭的两个市场二00五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物业收入1200万元,上缴税金600万元。已经成为了继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市场之后的全市第三大市场。这一市场的初具规模就为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商贸交流中心创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业加工业的优势。十分畅通的交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在已形成规模的加工业上作文章,把华银集团的镁铝深加工企业,金柜制造业做强做大,不但在国际市场有份额,还在知识产权、产业创国际品牌上下功夫,金柜加工业不但在东北地区有份额,还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创全国的名牌。
4、发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响堂的地理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为城市提供副食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就西响一个村的暖棚黄瓜生产每年在1000万公斤以上并且全部是市场畅销,同时是人们喜爱的黄瓜品种,这里的养殖业鸡、奶牛、肉牛、商品猪都有很大的生产量和市场份额,这些即可以为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
5、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抓新农村建设。我们响堂管理区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遵循市委、市政府的精神,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是的把外环路以内的四个村在高起点上,在与城市城乡结合上下功夫,使这四个村逐渐的向城市发展,向楼房和城市生活靠近发展,努力利用开发的优势,利用城市向外发的机会调动积极性,把新农村建设不但在外观上有变化,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城市化。在外环路外的六个村区别对待,实事求是的引导向集中发展,整洁规划发展,量力而行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全管理区的六个村逐步的形成整洁文明,管理有序,管理民主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
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农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例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另据跟踪调查,旅游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返贫概率很低。
农村文明的传播者
伴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兴起的农业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旅游,可促使千百万农民实现向非农领域的转化,部分农民的家庭住房变成了旅游接待的家庭旅馆,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例如,贵州安顺大堡屯旅游开发之前90以上的农民从事土地耕作,开发旅游以后这个比例降低到58。
旅游业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作用很大。迄今所有发展旅游的农村乡镇,普遍整修了道路,装修了住房,修建了水冲厕所等,实现了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既促进了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加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此外,还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云南石林景区的少数民族农民,过去能讲汉语的人都很少,现在不少都能讲一些外语与游客交流。
开发与国际接轨的优质旅游产品
目前,中国农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雷同单一,亟需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作为旅游主管部门,将加强对农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引导农民和村社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必须强调的是要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
国家旅游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小康示范村、旅游脱贫示范村、旅游生态示范村、农家乐旅游示范村、旅游型村镇等。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将组织实施农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建设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镇、1万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庄。
目前,前往农村旅游的主体是城镇居民,引导城镇居民到农村旅游,是培育和做大农村旅游市场的重点。国家旅游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引导更多人士包括海外旅游者到农村旅游,使乡村旅游在大中城市成为较热销的旅游产品。同时,认真研究旅游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探讨农村旅游与都市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结合,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可以相信,随着“三农”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旅助农”的目标定能实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住宅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cross the country to start to Susong County Xu jinlingzhen AGF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explains how cost-effect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lifestyle, living habit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residential patterns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improve farmers' living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r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pattern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提出“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思想指引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农村住宅的集约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现阶段许多村庄的建设缺少规划,选点随意,住宅结构松散,空间布局凌乱,交通不便利,乡村住宅多以联建的方式存在。笔者以宿松县许岭镇宏富村村庄整治规划为实例,结合当地农民的生活模式、居住习惯和环境特点,提出如下的规划设计方案,可以在联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节约土地,提升住宅空间的多变性,完成住宅模式的复合型转变。
1 项目概况
1.1规划范围及规模:
宏富村位于许岭镇东南,太下公路穿境而过,距离许岭镇区约2公里,向南沿太下公路通下仓镇,交通十分方便。行政隶属许岭镇管辖。本次规划为4个村民组拆并新建,总户数约160户 。
1.2现状用地评价:
目前许岭镇集镇发展模式主要是沿过境的太下公路两侧发展,建筑沿公路两侧“一层皮”布置,这样的发展模式会给居民的出行、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同时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集中布置,加大了投资,不符合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规划用地范围内用地平坦,地形西北略高,东南低,有一10KV高压线及电信杆线由基地内穿过。建设条件良好,适宜村庄建设。
1.3现状居民生活方式评价:
许岭镇集镇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二个方面:外出打工及农作物收成;部分临街的住宅兼做一些日用品小买卖。
一家三代同堂是该村最为主要的家庭结构方式,但一年中有约9个月的时间,青壮劳动力均选择前往城市打工挣钱,只在农忙或者节假日回乡团聚。
2规划原则:
(1)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2)合理用地、集约发展原则。
(3)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建设新江南风格村落。
(4)生态环保原则。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5)因地制宜原则。尊重现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节约投资。
(6)农民自愿、尊重民意的原则。村庄建设规划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反映农民的要求,保护农民的利益。
3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当地的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倡导和谐邻里关系,反映传统农村自然风貌,在体现出新村作为湖边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特色和建筑特色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徽派建筑手法,加以发展,注重体现人文、历史特色的新江南风格村落,并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规划强调居住与环境的融合,将农村周围的水系、农田等自然环境纳入村落中,使水系、农田等开敞空间能更直接地为本村居民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组合,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4住宅户型设计:
本着“城乡统筹、集约建设、坚持特色、生态环保、因地制宜、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做好充分的实地调研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村民的家庭收入状况,将原有的分散的住宅形式转化为联排集中布置。住宅采用底层高密度满足容积率的要求,中间设置内庭院来继承当地传统院落的居住形式。面积紧凑,空间流畅,所有功能房间全明设计,也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入。
规划设计推荐的户型以一种复合型住宅为标准,面积为253.3㎡。
根据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习惯,将堂屋作为主要场所进行安排,承担着一个家庭对聚会、休息、交流、会客、祭祖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围绕这个中心布置。利用房屋之间的日照间距来布置庭院和道路,根据地形的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有序而丰富的韵律空间。
5住宅模式延伸分析:
在大量的走访与数据统计中,发现村庄里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形式。
5.1四世同堂:
家庭结构:祖-父-子-孙;家庭人口:7~10人; 生活模式:父、子辈外出打工, 祖、孙辈留守。
平时家中以妇孺老人为主,常住人口在5人左右,以生活方便、安全为第一要素,日常就餐可在小餐厅解决。厨房设置在后院,减少一定的隐性危险。老人避免攀爬楼梯,孩子住在上层也便于照看。
节假日或农忙,外出的青壮年回家。常住人口在10人左右,和谐团聚很重要。按中国传统,堂屋成为最主要的聚会就餐场所,小餐厅可作为备用空间,可做临时寝所或者备餐或者冬季储粮场所。
5.2三代同堂一:
家庭结构:父-子-孙; 家庭人口:5~8人;生活模式:子辈外出打工,父、孙辈留守。
这种布置是在标准户型基础上略作改动,为家中有年龄偏大或身体不适的成员的家庭准备了一楼的房间,提供了很多便利。 考虑到很多传统家庭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坚持,对堂屋这个重要的场合还是予以沿袭。
5.3三代同堂二:
家庭结构:父-子-孙; 家庭人口:5~8人; 生活模式:务农为主,副业贴补。
这个户型较适用于沿街的住户。对于住户原先拥有商铺的合理置换是我们在做整体改造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多样化的户型选择可以缓解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
商铺的设置在方便当地人生活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小区整体的景观形象。
5.3二代同堂:
家庭结构:父-子;家庭人口:3~5人;生活模式:务农或者经营小买卖
这种形式在现村庄存在较少。
6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尊重地方乡土文化的延续,创造尺度宜人的特色村庄;在有限的设计中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生产需求的村民为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优化组合可能性是打造特色村庄的基本手段。
作者简介:郭艳秋(1978~),安徽合肥人,女,工学学士,现为城市规划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龚蓉,谷洪波. 小城镇住宅区规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3):31-34.
[2]方明.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3]方明.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J].建设科技,2006(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