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4 17:3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诸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浙江省运输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创建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 浙江省农药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考 发展浙江省特色的生态经济 对安丘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建议 浙江省湖州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浙江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应用型院校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04.

[2]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28-31.

[3]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42-48.

[4]唐勇.培育特色小镇要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06):21-22.

[5]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6]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3):27-28.

[7]于新东.关于浙江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建议[J].党政视野,2015,(08):18-22.

[8]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t望,2015,(09):49-51.

[9]涂东山,王琳,何奈里.山南基金小镇:打造中国格林尼治[J].政策t望,2015,(10):50-52.

第2篇

>> 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广西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建议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澜沧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析制约河南动漫产业的因素及发展对策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浅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建议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辽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郯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农合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制约通江革命老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国人才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4]张军杰,杨铸.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NO.13.

[5]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02-10.

[6]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问题的初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03-01.

[7]杨永志,高建华.试论物联网及其在我国的科学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2期.

[8] 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12.

[9]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EB/OL].http://

[10]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4-25.

[11]倪一鸣.浅析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科技信息.2012第3期.

[12]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4月

[13]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第4期.

[14]程元栋,陈巧莲.我国物联网发展中的瓶颈及应对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3期.

基金项目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条件。

1、地理位置。

XX镇位于XX县北部,南邻XX乡、XX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锋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XX,距县城41公里,XX河从东向西经XX坝子注入罗布河。

2、气候条件。

XX镇海拔在480至1800米之间,为中低山地形,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区域光照强,年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1457.2毫米,相对温度68%,日照时间1032小时。

3、土地资源条件。

全镇国土面积163.9平方公里,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占耕地面积的50%,25°以上坡耕地13500亩),林地面积13.29亩(其中竹林5300亩,经济林4285亩人均有林,人均有林3.3亩,森林覆盖率达50.8%,荒草山6200亩,土地利用率达92.5%。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力条件。

2008年末全镇总户数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人口密度为180.48人/平方公里。农村劳动力15380人,其中女性625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1955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12756人,非农业技术培训5982人,劳务输出5145人。

2、生产情况。

2008年全年实现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元。全镇有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绿色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苎麻、蚕桑、甜苦竹、香兰菜、经济林果等。

2008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50亩,粮食总产量1157.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18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374亩,总产量136万公斤。

2008年全镇生猪存栏14562头,出栏14241头,大牲畜存栏4159头,出栏502头,家禽存栏75916只,出栏70008只。

3、经济收入。

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15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

4、社会事业条件。

(1)科技服务情况。

全镇农业综合服务、畜牧、林业、水利部门24人下乡服务225天次/人,农民群众接受科技服务16800人次。

(2)教育情况。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0所,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共有在职教师19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6人,在校学生4956人,其中女生23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7%,完学率为96.5%。

(3)文化通讯情况。

全镇建成接收14套节目的有线电视用户361户,农村建成接收广播电视节目825套,电视覆盖率达98%。全镇固定电话用户520户,移动电话用户1200户,通讯覆盖率达63%。

(4)卫生事业。

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服务所7个,共有医务人员35人,医疗设施较为完善。

(三)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致使全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治理,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较为缓慢,严重制约着全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现状。

1、基本农田现状。

全镇51109亩耕地中,高稳产农田仅有4200亩,25°以上坡耕地就有13500亩,农业产出率低。

2、水利设施现状。

缺乏骨干水利工程,大部分农田望天吃饭,天干受旱,下雨成灾,部分地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基础薄弱。

3、镇村道路现状。

全镇现有乡村公路84公里,村组公路58公里,受益村民小组135个,尚未通公路村民小组9个。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地质灾害等原因,大部分道路晴通雨阻,无法保证畅通。

4、人畜饮水现状。

全镇除集镇有骨干人畜饮水工程外,其余大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畜饮水困难。目前现全镇急需解决人畜饮水困难3471户16000人。

5、农村能源现状。

经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但通电质量较差,安全隐患大;沼气池的推广普及率不到2%。

(二)产业发展现状。

1、粮畜基础产业发展现状。

粮畜作为保民安民的基础产业,基础稳则社会稳。目前全镇的粮畜产业受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气候因素等客观原因和科技措施推广不力、产品附加值低等主观原因的影响,只能基本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第5篇

关键词 银杏产业;发展现状;对策;辽宁丹东

中图分类号 S792.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41-01

银杏不仅有景观功能,还有较高的保健价值、医药价值。银杏叶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内酯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另外,银杏叶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可以用于生产动物饲料。因此,银杏成为当代开发的热点植物之一,叶用银杏栽培及利用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1]。

1 银杏产业发展现状

银杏树是丹东的市树,遍布丹东市40多条街区。据统计,亚洲共有6条由百年银杏树组成的景观大道,丹东市区内就有3条,已成为丹东的重要标志。另外,丹东地区最古老的2株银杏树位于丹东市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分别有1 300余年和800余年树龄,是著名的“祖孙银杏”,其不仅是丹东历史的见证,也是丹东地区的标志性古树,是丹东地区活的文物。此外,在丹东市内100年以上的银杏树共有700余株,已成为丹东旅游资源中的重要标志,是江城旅游的招牌。

据不完全统计,丹东市目前共有银杏逾666.67 hm2、3 010万株,仅次于郯城、邳州、宋店、韶关、泰兴我国五大银杏种植基地。目前。全市共有银杏叶回收企业5家,2016年回收银杏干青叶6 000 t,产值2 400万元。如果全市银杏青叶全部回收,还将产生5 000万元产值,发展潜力巨大。

2 发展对策

2.1 科学制定银杏产业发展规划

丹东地区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区域内山地较多,全市零散的超坡地约1 666.67 hm2,都属于低产农业用地,但这些地块大多适合银杏生长,可极大提高土地附加值。基于丹东优越的地理条件,将银杏发展与村屯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在零散的超坡地上种植银杏,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农户跟进、科技支撑”的总体思路,本着打造“全国最大的银杏生产基地”的建设目标,将着手制订丹东市银杏产业发展规划,着重组织资金和研发人员在新品种选育、引进、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加工、销售等方面开展工作,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

2.2 招商引资,推动发展

丹东银杏干青叶加工产业还处于外地企业来丹东收购阶段,没有银杏干青叶加工企业。因此,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银杏加工企业是丹东市发展银杏干青叶产业的重点。建议到国内叶用银杏最大的加工基地――邳州进行招商,邳州拥有贝斯康药业、鑫源生物、天力生物、银杏源生物科技、伟楼生物等30余家重点银杏深加工企业。丹东市可与邳州深加工企业接洽,采取合作或招商建厂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品,开拓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2.3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如c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辽东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对叶用银杏采摘时间和方法、银杏黄酮的提取方法以及银杏食品、银杏制药等诸多领域进行科研攻关,大力发展银杏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2.4 多元发展,综合开发

银杏产业在主攻精深加工发展的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综合开发。建立大规模银杏圃地,形成“苗、果、叶、树”四位一体的银杏综合生产示范园;开发单树种森林公园、行道树旅游观光。可围绕“银杏时光隧道”“银杏金光林海”等休闲观光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银杏旅游观光带,积极塑造特色银杏旅游品牌。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内1 300余年和800余年的“祖孙银杏”、丹东市区七经街、六纬路和九纬路的“银杏金光大道”等景点已颇负盛名。此外,也可开发银杏木制品、工艺品开发、银杏盆景、景观树种植等。

2.5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合理利用空间

丹东市农村住宅多以分散居住为主,可以充分利用居民的宅前屋后、村路两侧以及河旁等大力发展银杏,既美化环境,又可为农民增加收入。

2.6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养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丹东银杏品种,开展“丹东银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注重培育丹东银杏产品品牌,及时完成注册“丹东银杏”商标。

2.7 加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

通过软枣行业协会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全省统一的地域品牌。要按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方式组建销售服务集团,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生产经营服务合同,实行品牌统一包装(贴牌)推介、统一营销宣传、统一定价,防止以次充好、随意低价,真正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3-4]。

3 参考文献

[1] 张文达,刁秋实,张妍妍.丹东银杏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5(2):74-76.

[2] 郑俊杰.浅析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270.

第6篇

[关键词] 武威地区 皇冠梨产业 思路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83-01

1 发展现状

武威地区皇冠梨于4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成熟,幼树萌芽率高,发枝力强,生长旺盛且直立,树势健壮,早果丰产性强,且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并有腋花芽结果习性。定植后第3年株产可达10.5公斤,大树高接第2年结果,高抗黑星病,抗轮纹病、黑斑病,抗逆性强。

武威地区梨树规模化栽培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民勤苹果梨享誉省内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基地建设退缩。2001年,从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引进皇冠梨试种成功后,开启了武威种植皇冠梨的历史。2010年,武威市提出“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以来,在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了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产业,通过典型引导和辐射带动,推动了全市皇冠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全市梨树栽培面积59.92万亩,总a量达到12.39万吨,产值3.7亿元左右。如今,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缓解用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存在问题

武威地区皇冠梨在规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2.1 思想认识跟不上。一些农民认为特色林果是“副业”,看不到林果业的商机和潜力,没有把林果业当做自己脱贫致富的产业来经营,不按技术要求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业的发展。

2.2 受自然条件制约。武威地区年均无霜期只有156天左右, >10℃有效积温2800℃~3200℃,冬季低温冻害、春季晚霜冻、干旱天气极易发生,土壤多沙土,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化程度高,影响皇冠梨品质和产量。

2.3 栽培管理不规范。苗木储备不足,外调苗木质量差,很大一部分砧木选择不对路,标准低,开沟宽度不够,间作物不合理等。

2.4 抚育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浇水、除草不及时,苗木生长势弱,生长量不足;不施肥或施肥量不足,重化肥轻有机肥;定干、抹芽、拉枝、修剪不及时或没有开展,树形培养跟不上,见效期推迟;病虫防治不重视,用药时间不及时,防治工作不彻底;越冬防寒不扎实;技术服务有差距。

2.5 产业化水平较低。大户、企业、合作社数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好。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特色林果专业合作社38家,主要由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育苗大户发起组建,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好。“贮藏加工+运输销售” 的营销模式建设进度缓慢,也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外向型、出口型产业经济发展。严格遵循《出口农产品武威市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做好“外向型”、 “出口型”经济大文章。充分利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型经济,拓宽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级、县区级示范点和连片500亩以上的皇冠梨基地为依托,规范生产,狠抓提质增效,培育出口基地。

3.2 继续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全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全方位信息网络,鼓励引导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拓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探索建立省内外果品直销网点,创建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将武威优质皇冠梨推向市场,促进武威特色林果产业的全面进步。

3.3 抓好灾害监测与防治。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建立健全特色林果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3.4 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以培育抗旱、抗寒、丰产、优质新品种为目标,为提纯复壮提供足额优质苗木,同时狠抓抗寒、抗旱砧木皇冠梨嫁接苗的繁育。

3.5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做到“走出去,请进来”,重点抓好特色林果栽培、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从事经济林生产的技术工人、林农以及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合力抓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导农民,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节水帐,提高农民发展特色林果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在武威最佳适生区规模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 凉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武威市凉州区大力发展皇冠梨产业纪实[J];甘肃林业;2013年05期

[2] 杨婧;甘肃新型果蔬花卉保鲜剂问世[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对策;辽宁

一、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即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

二、辽宁林下经济特点及效益分析

(一)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在集体林权制度发生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通过对林下土地的种植、养殖等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从而实现农、林、牧等各业的共同发展,在不砍伐树林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辽宁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和几年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角度看,近几年来的林间养鹿、林下参药、林间种蛙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1年仅松江河地区在林业方面收益达8.65亿元,而林下经济的收益占到了总收益的2/3。东北地区盛产的黑木耳、人参、松茸等都可以林下种植。从全国的角度看,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表明,发展林下种养增收增效是显著的:寇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林间套种牧草和养鹅的循环农业模式比稻麦轮作模式增收2.8倍;丁大俊等认为发展林下养禽经济效益显著,还能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周乃富的研究也认为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层养分;吴宝成等对比了低树龄杨树套种中药细柱五加和露地栽培细柱五加的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发现套种的细柱五加的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丁晶晶等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植雪菜可使农户每公顷林地年增收纯收益4.6万元;陈州调研发现,林茶间种,除了林木的收益外,茶叶的采摘期可延长8-9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茶园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可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辽宁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辽宁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拥有出海大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过程中,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止至2018年,辽宁林业用地面积为735.92万hm2,森林面积为571.83hm2,森林覆盖率达39.24%。辽宁的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果菜、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辽宁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达143.33万hm2,林间养殖动物驯养存栏量达5000万头(只),建设了中药材、食用菌培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建昌核桃、朝阳杏枣、铁岭平榛、丹东日本栗、抚顺平欧杂交榛、桓仁林蛙、西丰梅花鹿等一批特色产业企业,建立了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专业合作社近千个[2]。截至2018年,以林蛙驯养繁殖为主营项目的辽东地区实现林蛙年产量2亿余只,年效益达13亿元。以林下饲养河蟹为主营项目的盘锦年产河蟹7.2万吨,年效益3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开发的并获得收益的林下资源有林下人参、细辛、刺五加、玉竹、五味子、龙胆草等药材;榛子、南果梨、薄皮核桃等干果(水果);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食用菌;刺龙牙、大叶芹、龙须菜、蒲公英、蕨菜、猴腿蹄盖蕨、水芹菜等山野菜;林蛙、狍子、野猪、梅花鹿、鹅、鸡等动物;青山沟、凤凰山、关门山、医巫闾山等森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辽东森林食品、药材、旅游为主要发展项目,辽西林药和林下种养的产业发展格局。(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雄厚,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近两年来辽宁林下经济的增速趋向缓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林下经济开发不单追求森林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林下立体经济和多功能文化体验,实现森林康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的多种经营体协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还需大力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辽宁林下经济新的增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振兴,也要实现生态宜居,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实现林下经济高产优质,就要形成采、收、产、销的完整经营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根据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功能稳定且各发展相关主体之间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1.加强龙头企业对其他经营体的带动与合作。龙头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经营的骨干,能够保证林下经营产品的供应稳定,因此要积极进行林下新产品的研发,在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连锁经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其他经营体,这些经营体通过服务于龙头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产品[3],进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各经营体间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形采、收、产、销的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2.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客户、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培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林农的有效合作,向林农宣传并推广好现代林下经济与传统林业经济的区别,加深对林下经济的理解[4],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基地与林农间的联系,优化关联产业的布局,实现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管理。3.加强科技研发和金融机构扶持。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例外。政府要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建立企业、农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空间,探寻适合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也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辽宁的林下经济基础雄厚,应面向高校推广林下经济项目,引领科研机构为企业和林农提供科技支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指导林农科学生产经营[5],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林下经济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政府也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推出金融产品、灵活贷款方式等渠道[6],增加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缓解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4.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行政行为,比如统一管理或者削减林业税费、补贴种植费等举措来促进林农主动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林业协会的对接,发挥林业协会在行业间的推动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打造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消费者对林下经济产品的认可度。(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可人云亦云,当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特点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推进,以地区整体经济布局为出发点,做到不过度开采,不浪费资源[7]。辽宁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块产业,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上的项目,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突破点。林木都有正常的生长周期,而森林资源自身的生长恢复速度较慢,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引种,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而对于林下经济而言,随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微生态的改变,可选择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经营模式都应当随之调整,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寻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准确把握可发展的林下种养殖品种和种养模式。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合作社、林农在瓜果蔬菜、牧草牲畜等复合模式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8],比如品种的选择、树种的间距、作物的管理等。(三)加强“智慧林业”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应用。2016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林业模式在林下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应用。“互联网+”林业主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化、物联化的形式,实现林业的多元管理和资源的精准共享[9]。而“互联网+”林业就是以“智慧林业”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智慧林业”的应用,使得林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互动的运行模式,林业建设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林业经营得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林下经济模式选择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分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智慧林业”也为林下种养殖产品广开销路。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林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农村电商将优质的林下产品向全国人民推介,企业发展、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发挥“智慧林业”的作用,使林下经济发展更精准,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四)打造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即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辽宁开发了很多森林旅游资源,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生态的恢复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更多地区的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备了康养要素条件。一些乡镇依托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自主开发一些短期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在参与体验生产的同时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家庭林场在当地完成了林下产品销售,降低了运输和销售成本[10]。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林业供给侧改革,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快培养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宣传森林康养知识,开发森林经济的体验模式。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将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给游客,让游客的农林知识在森林康养产业中得到普及。大力开发人们追求的“森林疗养院”“森林瑜伽馆”等创意休闲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林文化传播出去[11],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文化内涵,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

四、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有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点,可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市场、人们对生活需求品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营体之间更应融合协同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的集约化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7(2):77-78.

[2]李载栋.建设生态辽宁促进绿色发展——辽宁林业发展思考.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56.

[3]车晓芳.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辽宁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6):73-75.

[4]张彤,刘笑冰.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经济,2018,11(6):32-34.

[5]杨晓刚.发展林下经济拉动林农致富增收“新引擎”.内蒙古林业,2020,11:9-10.

[6]周健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方农业,2017,11(17):53-54.

[7]万丽萍.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园艺,2019(24):163-164.

[8]王强盛,杨娟,祁明华,倪雪颖,夏萌霜,李钰.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9]王建武.“智慧林业”在森林资源管控中的应用和思考.园林生态,2018(11):88.

[10]钟春艳,张斌,孙素芬.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10):55-60.

第9篇

越地民间“舞犴龙”风俗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性记录研究

华阳杨府爷信仰与开垟福调查

温州杨府爷信仰的地域性神职差异

旅游经济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温州杨府侯王信俗文化研究的意义

绍兴莲花落的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形式刍议

论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类型及价值

我国书法产业发展述评与策略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思考

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平湖调”在四明南词中的应用和发展

从能乐的发展看日本的家元传承机制

浅析支撑杨府侯王信仰生存发展的因素

发挥美丽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苍南道教文化及其生态保护区的研究

东白山七夕节习俗女性群体的传承困境

实地研究方法的经验与反思——以徽村调查为例

环境因素对阜山陈靖姑信仰的影响及其发展现状

对云南省“非遗”隆阳区甲马画的调查与研究

从北宋戏剧砖雕探寻台州南戏等戏曲发展脉络

酒香也惧巷子深——对浙江金华酒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组织在地方戏曲活态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文学艺术“生产”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

近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概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保护

论婺剧戏服传统手工技艺的抢救性保护

关于贵南县藏绣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聊城市葫芦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及营销策略

昆仑文化资源的品牌建设与创意开发利用

山西大同端午民俗及其非遗传承中的节日信仰保护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育的思考——以雕漆技艺为例

览闻辩见,抱朴守一——罗永麟先生民间文学研究管窥

民众生活与民间戏曲——对汨罗市花鼓戏的调查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角色

瑞安渡头杨府爷故里考——兼论杨府爷由人而神的过程

中国传统漆工艺的传承之思——以重庆传统漆艺现状为例

风雨“道情”人——金华道情传承人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堆砌五谷·孤独起舞——对兰溪粮食砌工艺的调查与思考

豫西门头装饰字画初探——以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为例

从民间信仰看畲汉互动——以桐庐县莪山乡宋老爷信仰为例

加强传统戏曲艺术的“后保护”——从湖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说起

浅析传统仪式的现状与保护——以武义社区接仙女仪式为个案

从四座“佛教”寺院看地方崇拜体系——以温州苍南蒲城为中心

民间建筑的精魂——以明清时期徽州民居中的民间信仰元素为例

第10篇

[关键词] 农林产品 深加工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83-01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该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优质粮食小康县、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河南省农产品加工集群县、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近年来,内黄县围绕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大力开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逐步形成了腐竹、林木、花生、三粉、红枣等五大加工群体,为全面掌握内黄县农林产品深加工建设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强力推进,进一步加快农林产品深加工的步伐,我们对全县农林产品深加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内黄县农林产品深加工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内黄县从做大做强农林产品产业的需要出发,围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把建设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小区作为产业发展平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鼓励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了农林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

1.腐竹深加工。腐竹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内黄县二安乡。腐竹生产基本实现了“小区化布局、工厂化生产、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管理”,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发展。至2013年底,全乡腐竹加工企业实现产值2亿元,增加值8000万元,税金75万元,分别占全乡非公经济的60%、80%和50%,腐竹加工业带动了批发零售业、物流运输业、彩印包装、畜牧养殖、餐饮服务和农村沼气建设,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51%。

2.木材深加工。目前内黄县初步形成了两个木材深加工小区。一是以豆公乡为重点的杨木深加工。企业多集中在豆公、田氏、石盘屯、楚旺、宋村五个乡镇,加工厂近400个。二是以梁庄镇为中心的木材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李官寨、白庄、梁庄和三拐四个村,个体加工户130家,主要产品以桐木拼板、杨木多层板为主。

3.花生深加工。花生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城关镇卞庄村,村内从事花生内外贸易的销售公司有20多家,年交易花生米(果)15万多吨,产品直接出口国外市场,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花生集散地。销售公司作为行业发展龙头,带动花生收购、剥壳、精选、分检等多个工序,上千家专业加工户参与其中,并辐射到周围的10余个自然村。

4.三粉深加工。三粉深加工主要集中在亳城乡裴村,裴村三粉加工起步较早,全村85%的农户具有三粉生产技术,生产经验丰富,多年来自发形成了生产销售体系。目前全村有粉条加工厂91个,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年加工量在6000吨以上。由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为季节性生产,一年只生产4个月,90%的家庭作坊设施简陋、产品单一、档次低、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不高。

5.红枣深加工。红枣产业是内黄县的传统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以晒制干枣为主,主要集中在后河镇,生产工艺以自然凉晒和熏干为主,尤其是熏干技术,由于工艺简单、投资少、成品率高,在全镇普及。全镇建有熏房2000多个,遍布全镇各个村庄。

二、农林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加工模式阻碍了农林产品深加工向纵深发展。如红枣加工,靠凉晒生产出来的红枣卫生条件差,且精品货少、大路货居多。而三粉深加工又多以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为主,受季节性影响,农民收入起伏较大,影响生产积极性。目前集中连片式发展,既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和大项目的带动,又缺乏群众基础。

2.基础设施不到位。要想大力发展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就必须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基础。以豆公乡木材深加工为例,按照规划,如想集中连片生产,按照水、电、路配套资金以及土地补偿费就高达上千万元,乡、村两级都无力承担,又缺少筹措资金的有效渠道,集群化发展只能暂停实施,等待时机。

3.乡镇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重视程度上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上,除二安乡抓住集中整顿时机,坚持集群化发展、规范化运作外,其他乡镇动作不大。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受国家日趋收紧的土地政策的影响,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因为都涉及土地问题,如果乡村没有可调剂的土地,置换土地方案就迟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集群化建设上,除二安乡腐竹加工厂因受当时形势所迫,县、乡政府下力气建设外,其他的乡镇在督导力度、土地政策、资金扶持、职能服务、治理力度等方面存在不到位现象。

三、对内黄县农林产品深加工的建议和思考

做好农林产品深加工,既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内黄县农林产品深加工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议如下:

1.各有侧重,分层推进,逐步实施。要充分利用内黄平原农业县的先天优势,重点抓好腐竹、木材、三粉、花生、红枣、尖椒等深加工。根据各个乡镇的产业基础和条件,按照“各有侧重、分层推进、逐步实施”的思路,稳步推进。如二安乡腐竹深加工要重点抓示范带动,抓集群化发展;城关花生和豆公、梁庄木材深加工要以规模扩张,集聚发展为目标,重点抓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亳城乡三粉生产和后河的红枣深加工要以实现清洁生产、连片发展为目标。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乡镇要会同县有关部门,解决好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资金配套等问题,县供电、通讯、交通、水务等部门要根据需要抓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县重点项目扶持资金、产业结构调整扶持资金要适当向农林产品深加工倾斜,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第11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推动为辅,抓住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继续实施“五大战略”活动的契机,全力推进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

二、发展目标

2012年,确保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达到1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组织实施22个第三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73亿元;力争新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10个以上。

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和市下达目标任务,结合现行统计口径,按支撑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指标分解下达目标任务,明确相应责任单位。具体分行业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如下:

三、主要任务

1.全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法,全力推进2012年度服务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完成年度计划投资超7.15亿元;加快推进9个服务业预备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动工建设。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推进,根据“五大战役”活动安排,明确责任单位和挂钩领导,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细化落实保障服务。

2.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提升三产比重的重要抓手,集中力量抓好石牛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鑫泓顺休闲旅游、九仙山旅游风景区、中国·国际瓷都印象乡村游、三班运动休闲游、宝发农家乐酒店等旅游项目进度,建设浔中石鼓美食村、南埕聚贤生态农庄、盖有济休闲村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争取卓越陶瓷、龙鹏集团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快形成生态休闲、宗教体验、陶瓷文化、乡村旅游、温泉度假5大品牌齐头并进的旅游发展格局。

3.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鹏祥花园、百·畔山云海、建坤房产、冠益&S226;凤凰国际、群盛·翰林府邸、嘉盛花苑、云顶山庄、宝龙花园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力促时尚华庭、金象佳园、凤凰山庄(四期)竣工销售,激活二手房交易市场,满足群众购房需求。

4.努力发展其他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国际陶瓷艺术城前期工作,培育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和服务功能的专业商品市场;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业,支持传统服务业应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商业模式,鼓励商贸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抢占网上市场份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开展“文化发展繁荣年”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陶瓷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重点实施陶瓷文化“十个一”工程,逐步推动陶瓷业由“制造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变。加快发展特色餐饮、商贸娱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提高三产贡献率。

5.致力培育第三产业龙头企业。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竞争力,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服务性龙头企业整合或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引进资金、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等,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实力。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品牌,推进物流企业、星级酒店、旅游景点等服务性企业(园区、项目)参与国家、省级行业等级、先进评选认定。

6.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融合我县陶瓷文化和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策划生成一批服务业项目,创新招商方式,“走出去”招商,鼓励和吸引知名服务公司来投资兴业。办好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一批医疗教育、旅游服务、房地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到设立分支机构。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项目跟踪管理。落实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跟踪推进、管理服务和检查督促,于每月6日前将项目进展情况书面报告县重点办,县重点办统一汇总后上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重点办协同县直主管部门加强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指导,并结合“五大战役”活动,定期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通报。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市、县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结合“三旧”改造工作,推进落实鼓励企业利用存量用地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商务商贸、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第三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开展第三产业重点项目前期策划、招商等相关工作。

3.积极培养引进人才。贯彻落实我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鼓励陶瓷学院、职业技术学校增设第三产业方面专业。依托第三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合作,建设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引进一批引领作用明显的第三产业高端人才和紧缺急需的第三产业专业人才。

4.强化三产统计工作。建立第三产业部门统计工作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第三产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制度。修订第三产业部门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做好总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第三产业支柱产业统计制度,调查摸清我县规模以上第三产业企业数据以及行业颁布情况,完善第三产业统计基础数据。

5.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有线电视台、报、网等媒体。要做好第三产业宣传工作,通过开辟专栏,宣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我县出台的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宣传政府和企业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政府支持、媒体关注、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

五、组织领导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构。调整充实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健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1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三个1000”主题活动的安排部署,创新活动载体,努力推动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现就开展“三个1000”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扎实开展“三个1000”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农民共享学习实践成果

“三个1000”主题实践活动,即:开展1000次以上的民情恳谈会;1000名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安排组织1000次以上科技文化卫生活动进村入户。

(一)1000次以上民情恳谈会。活动期间,各参学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积极问计于内、问计于外,加快科学发展。具体是,一方面要经常深入乡村、企业,与干部群众、企业代表恳谈,以倾听干部群众、企业所想、所盼,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问计于民,为基层和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措施服务基层和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向外征求发展的好建议,问计于能,借助外脑谋划发展。具体工作要求是:

1、参学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民情恳谈,带头与在外能人、关心发展的外界能人恳谈联系,共谋发展大计。

2、民情恳谈过程中,对恳谈对象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面答复,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一时办理不了的讲明情况,将情况收集起来作为党员议事日的议题提出,通过民主讨论,形成决策。

(二)1000名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驻村蹲点。活动期间,各参学单位要经常派出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驻村蹲点开展调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帮助蹲点村完善发展措施,加快产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具体工作要求是:

1、参学单位要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拿出主要精力,深入基层一线驻村蹲点,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做工作、交朋友、说心里话,开展调研,做到身入心入。驻村蹲点时间不得少于3天。

2、驻村蹲点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查找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办一些顺民意、暖民心、得民心、保增长的实事好事。同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扑下身子,知农家事,排农家忧,解农家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1000次以上科技文化卫生活动进村入户。各参学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紧扣广大农村、农民在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所急、所需、所想、所盼,找准切入点,精心筹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广大农村和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方面期盼的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把农村和农民最急需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家,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惠民工程。具体工作要求是:

1、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结合不同乡镇、村社、农户产业发展需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巡回宣传和培训服务,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2、文化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及时将相关精神文化产品送到农家门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卫生进村入户活动:各参学单位要围绕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主题,扎实开展医疗服务队伍下乡、技术下乡、送药下乡、培训下乡活动,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强化农民卫生教育,切实转变卫生观念,努力建设整洁的新农村。

4、各参学单位要早安排、早落实,结合部门实际,把相关的科技、文化、卫生服务送到乡村、送到农家,并切实做好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料的必要投入,以实际行动参加到活动中来。

二、工作要求

1、各参学单位要牢固树立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大局意识,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周密安排,落实措施,真正把“三个1000”主题活动做出特色、做出成效,使“三个1000”主题活动真正成为我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崭新载体,成为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农民共享学习实践成果的具体过程。

2、各参学单位要在4月10日前把“三个1000”主题活动计划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