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业设计重点难点

毕业设计重点难点

时间:2023-07-14 17:3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设计重点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毕业设计重点难点

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综合地考查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过程要遵循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其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教育活动。其特点如下:

1)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可以说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因才施教来提高其创新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弘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超越性。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在积累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活动,超越前人的思想和成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其因材施教,培养这种超越思想,使他们能主动地去追求创新,追求超越。

2 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研与设计问题。在此过程中,将其所学为其所用,而其所学不能完全地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其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并突破传统框框,创造性的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实验验证、总结、答辩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学生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学生去自主思维、自主工作,建立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意识,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实现和不可替代的。

3)毕业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试验或实验的机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以实践为基础,又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验证,有些设想通过验证得到纠正、完善,甚至升华,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创新的自信心。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创新理念得到充分的展现。但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

3.1 很多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

3.2 有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差,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

3.3 创新实践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专业、本行业、本领域的前沿是什么,找不到创新点。

3.4 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之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也不会专注于毕业设计,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毕业设计只能走走过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保证,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动力了。

3.5 创新激励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奖实施办法(试行)》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但对创新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如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标准”中,对创新的这个项目评分比重不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只要求毕业设计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

4 毕业设计中如何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1 事前准备:掌握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毕业设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毕业设计的基本常识等。开设“创造学基础”和“科技发明”讲座,并结合一些有特色的,有创新性的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创造学和发明学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创新。

4.2 事中努力:

4.2.1 科学合理地选择题目。技术先进、立意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创新性,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之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题要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一人一题或多人一个大题而各有分工;典型的好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重复选取,但要求上要有所提高;一般性的题目禁止多人一题。

选题由教师确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题目,使其有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和教师共同拟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审查后共同选取。

4.2.2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活动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毕业设计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和广泛,对指导教师的引导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样在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要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题目和不同进度,按照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和引导。

教师还要安排定期总结,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启发式讨论。

教师应该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探索写成科技论文,并力争公开发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成就感得到满足。

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多元化选题;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137―03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大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养成以创新为己任的思想观念,勇于冲破传统和专家权威的条条框框;(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大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打好创新能力的基础;(3)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自学的必要方法[2]。

一 构建多元化选题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环节,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难度是否适宜等需要严格把关。科学选题不仅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性。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符合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选题先进性、能够因材施教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为原则,构建了一个多元化毕业设计选题平台。

本系统将选题分为四大类:应用性研究与设计、理论性研究、创新创业设计及其它等,主要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本着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及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双向选择。选题平台的整体功能描述如下:

(1) 应用性研究与设计模块:主要由实践性极强的选题项目构成,如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就业取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通常大学生在大三后期参与到这些项目中,而这些项目往往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实际需求,既有科研与工程训练背景,又有较强的实践价值,能达到既有专项训练又有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2) 理论性研究:主要由博导及其他教师在研课题中的子项目构成。一般来说,博导都有既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项目,并且理论性都较强。选题时,根据课题的工作量,确定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共同完成,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作为在研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这种题目对学生和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课题的下一步该如何走,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中。但是,这种题目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创新创业设计: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创新团队、孵化中心等团队活动来实施创新创业类的毕业设计任务。科技竞赛和创新团队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建设,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3]。如: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江西财经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4) 其他: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专业发展前沿或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仿真选题;或是学生能够根据个性化发展和社会调查结果自主选题。教师出题既要考虑学生所学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一定挑战性的,也有相对容易的选题。学生自主选题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鼓励基础好的学生自拟题目,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选题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向学生传递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探索和辨析能力。我们强调要敢于创新,敢于选那些看上去很高深的项目。而一旦项目确定,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很前沿的选题,敢于在没有路的地方自己踩出一条路;对比较新的选题,能试图在已有路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新路;而对那些很普通的选题,依然要追求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做得跟别人不一样。这种创新意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将是终生受益的[4]。

二 构建多元化实践基地,营造创造性思维氛围

在高校,学生毕业设计的常规实践基地就是学校提供的各种实验室。然而,在实验室里往往造就了“闭门造车”式的毕业设计或通过各种渠道抄袭或拼凑的毕业设计。为解决这个问题,校方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应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

(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应该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要针对不同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开放与共享形式,对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元化毕业设计选题系统中理论性研究项目、创新团队项目、教师仿真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均适合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应是毕业设计的主战场,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践基地,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相关企业或单位作为实践基地,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去自主寻找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依托社会实践单位、毕业实习单位以及就业单位等作为实践基地,在这类实践基地完成的毕业设计更具社会价值,更能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饱满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我们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企业实践基地,例如:南昌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同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南昌)基地、北京浦奥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步步高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文修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道恒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江西华财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

多元化毕业设计选题系统中应用性研究与设计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均适合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三 采用多元化指导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工作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它是一项综合性、规范性、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教师的指导工作从选题阶段,经过调研阶段、开题阶段、设计阶段、论文撰写阶段直到最后答辩阶段。当然,教师首先要从毕业设计的“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是毕业设计的主体。而学生主动实践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要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的各个阶段中。整个指导工作因人而异、因不同阶段而异、因项目而异,积极采取多元化指导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1 对应用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的指导

这类项目涉及国民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对有些问题,理论创新性不一定强。但由于是具体的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有特定的应用背景,因而往往要求制定特定的解决方案,从而具有应用上或技术上的创新性。鼓励那些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者正在就业单位上班的同学结合实践单位的生产实际来选题。这类项目还可以由实践单位派出一名创新能力较强的老师与校方指导老师共同协作完成指导任务。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问题的背景、需求和现状。在学生调查研究弄清楚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由学生提出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只提出参考性意见或建议,使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得到真正的锻炼。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完成具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 对理论性研究项目的指导

这类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理论创新性比较强,选题主要来源于一些博士或专家长期的研究领域。他们可以将其理论研究项目分割成子任务下放给本科生去做。应该鼓励那些有一定科研基础的同学选此类题目。

这类研究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人员构成,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确定研究方向或题目:可以是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或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也可以分析前人已做的工作和方法,研究可能的突破口或创新点。然后做大量的国、内外该方向的跟踪调查,阅读有关文献,跟踪国内外进展情况,再确定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最后反复进行实验和测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3 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

这类项目应站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探索与尝试,勇于挑战和尝试,使设计成果立足于对当代的指导作用与应用价值。学校已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了较好的教育环境,如:大学生孵化中心、各个学科的创新团队、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另外,鼓励并挑选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例如:我院自2001年以来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来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据实际数据统计,2001-2008年我院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获得全国一等奖12项,二等奖5项;而江西赛区一等奖21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6项。这些经过训练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眼光敏锐、态度积极、能够冷静思考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来参与这类项目是再合适不过的。

通常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从大二、大三的学生中展开,可以是为某一次竞赛、某一项创新活动或创新团队的组建而经过多向选择成立的学生团队。这里的多向选择包括:学生之间的组合、指导老师之间的组合、学生和老师的组合。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将其毕业设计选题定于这些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型项目。对于这类项目指导老师应抓住设计指导重点,教授工程设计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总之,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科学指导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融入到毕业设计中,开发出颇具创造性的毕业设计项目。

4 对其他项目的指导

这类项目大多由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出题,要求教师能结合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来出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根据社会人才的需求自拟毕业设计选题,然后指定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前者的优点是指导老师熟悉相关领域,能很好的掌握工作量和难度;后者要求自拟题目的学生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够结合学生个人优势和兴趣来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第一种选题,由于学生完全是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工作,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抑制,很多同学很难提出创新点。因此,在指导方式上应采取两种措施:首先,指导教师和学生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互相选定;然后,指导老师狠抓调研,如果对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弄清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法的优缺点,自然而然就有自己的思路和自己的解决方案。

对于第二种选题,由于是学生本身擅长的领域,指导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调研,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重点难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判断。这个过程应该是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指导老师主要帮助学生把握工作量和创新点,定期对学生指导并检查其进度,在学生遇到难题时通过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或电话、E-Mail、QQ等对学生进行提示性指导。这种指导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施以不同的指导。最重要的是: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科研能力来指导学生设计,并构建毕业设计具体方案和目标。教师应以创造性思维和自身科研素质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学生作为毕业设计工作的主体,应在已有条件基础上,综合应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造性地安排毕业设计具体环节。大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题目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独立设计、对问题的质疑与分析、自拟实验方法并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实验,从而培养大学生能够创造性提出新思想、新观念。

四 结束语

在高度知识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科学技术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参考文献

[1] 肖亮,韦志辉,吴慧中.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93-94.

[2] 张杨,文俊浩.探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6(7):73-75

[3] 鲁保富.论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1):91-94

第3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大众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往往对专业的名称产生误解,致使入学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而产生迷茫和厌学的状况;另外,由于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学生入校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将来到哪里就业等等疑问,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时将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作大力宣传,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外,更注重对入校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邀请已经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与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研究的内容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带领学生到一些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司、企业、医院等参观,组织学生参加深圳每年一届的医疗器械博览会,让他们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从而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增强信心,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了动力和目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们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除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分为四条主线:1)医学仪器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还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2)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还包括:单片机(ARM、MCU、DSP)技术、算法语言、网络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3)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医学测量、医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以医学仪器与信息为主轴,兼顾力学、材料等其他主干领域,满足涉及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多方面全方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造。

3开展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复合通用型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方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课堂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3.2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结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可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结合黑板书写,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笔记。

3.3加强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及网络资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书本基础理论为主线,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并开发了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生物医学测量、医学成像技术等部分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设了包括课程讲义、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参考资料下载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4重点突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如工程生理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如医学测量与传感器实验、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实验等)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分阶段、分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实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验由教师拟定实验目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创造,改变过去学生盲目被动的按照规定步骤进行实验,缺乏思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真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讲述本组实验或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而且学会总结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真正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带动教学,研究带动教育”的理念,积极与省内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美国NationalInstrument公司合作建立“华工-NI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参与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极大锻炼。

第4篇

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及答辩等环节,笔者在掌握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访问一些校外教学站点的管理人员、向成人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校外教学站点教学环节组织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但个别校外教学站点的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思想比较松散,责任心不强,素质有待提高。他们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没有严格按照政策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造成一些教学站点的教学质量下降,还有一些校外教学站点的教学管理人员流动频繁,对一线学生的情况掌握的不到位,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管理方式落后,在使用新技术方面能力有限,影响教学环节的开展和相关工作的落实。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执行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多数校外教学站点的教学计划是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执行的,相关人员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说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该按照成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解决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具体困难。专业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结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大纲稍作修改就照搬过来,导致教学大纲执行不力。此外,一些校外教学站点教学计划和大纲监控机制的缺失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校外教学站点距主体学校较远,选派教师存在困难,因此校外教学站点在当地就近聘请了离退休老师或者年轻的在职老师。年轻教师尽管知识丰富,擅长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综合能力有限,不了解成人学生特性,不能有效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而由高校派往校外教学站点教学的老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常常是学生和老师都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遗憾的分别。

4.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有待提升完整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实验、实习、考试(考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及答辩等环节,但是一些校外教学站点为了降低教学成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擅自删除了一些必需的教学环节,例如不开设实验实习课程、缩减面授课时,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5.学生自学环节有待加强函授教学主要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为主,并组织系统的集中面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自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来看,个别校外教学站点对学生自学管理比较松散,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面临工学矛盾问题,也不再严格要求,没有安排自学环节;有的教师虽然安排了自学环节,但是学生的自学效率不高,同样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自学只进行面授,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了解,学生听课效率不高,面授效果难以达到。

二、加强校外教学站点教学环节组织管理的策略

1.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拥有一支素质高技术硬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可以定期为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培训班,丰富管理人员的知识,鼓励他们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使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此外,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切实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

2.更新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计划研究工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考虑打破原来的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计划,结合成人学习特征和专业特色,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例如,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及时更新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和课时比重,使课程设置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校外教学站点务必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安排课程和讲授内容,面授中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将重点难点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3.提高面授教师素质首先,聘请高素质的面授教师,做好教师聘任工作。面授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那些热爱函授教育、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在聘请教师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选派教师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并检查教师的授课是否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鼓励校外教学站点从当地的重点大学选聘一些知识丰富又了解成人学生学习特征的教授、副教授承担教学讲授任务,或聘请生产技术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专门负责实际问题的讲解。其次,加强对面授教师的管理。要求教师熟悉讲授内容,并对教学进度作出合理安排,力求做到讲课的生动和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函授学员掌握课程的体系结构,启发和引导函授学员深入学习和理解教材的内容。面授课除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外,应注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看书、思考;注意传授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授课并为学生答疑辅导,提高教学质量。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讲授方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用实际案例,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完善教学环节组织管理一是确保教学各个环节开展到位。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考试、毕业设计和答辩等环节缺一不可,校外教学站点必须认真组织管理实施。二是面授之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教学站点应该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资料发到学生手中。三是做好面授管理工作。面授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关,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四是加强考勤管理,辅导员老师应该深入教学现场,采取跟班听课的方法督促学生到课,了解教学情况,对学生出勤情况进行登记,做好教学服务工作。五是强化考试考核环节管理,做好考试组织工作,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命题内容应该体现课程内容,多增设一些实际案例分析题目。

第5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9-02

模块化教学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理念出发,根据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课程模块之间有效衔接,形成的一种“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专门技术人才。模块化教学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

一、课程基本情况

《软件应用AutoCAD》是高职院校环境设计艺术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技能课程,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ant Design)的缩写,由美国Autdesk公司开发,主要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对产品进行辅助设计、分析、修改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电脑制图的技能,并能够利用电脑快速、准确、规范、美观地绘制图纸。通常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其前导课程有《工程制图》和《人体工程》,前导课程主要是教会学生读图、识图和用纸笔规范绘图的能力,而CAD则是用鼠标、键盘、电脑屏幕来表达图纸内容,相当于掌握另一种绘图工具的应用;后续课程有《3dsMax电脑效果图制作》和《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同时电脑制图作为一项单独的技能,直接对应着设计师助理职业工种的核心技能,并将一直应用到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所以又是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课程设计思路

《软件应用AutoCAD》课程设计思路是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作为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职责一是协助主案设计师的日常事务,包括设计项目的现场勘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草案、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等,二是能够按照专业制图规范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内部结构图、剖面图和节点详图等的绘制。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决定了该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既要学习软件AutoCAD的命令和操作,又要结合环艺专业的职业特点,掌握室内装饰设计图和施工图的绘制流程与技能。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课程设计小组采用了任务驱动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够用原则对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进行重新构建,将教学环节设置为两大模块,即软件操作模块和家装图绘制模块,每个模块下再设置若干个学习任务,对应具体的知识能力目标,见表1。

三、课程设计特色

(一)模块化教学,技能逐步提升

以够用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安排,每个任务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软件应用AutoCAD》采用了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比如在学习模块一的内容时,老师首先要讲授软件的基础知识、界面组成,然后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接下来可以通过下达绘制家装图库图形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感受项目管理,同时以教师引导项目任务作为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教学,最后采用以学生训练为主,集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教学资源具有共享性

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老师与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等进行的教学双边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提供交互式的教学指导。《软件应用AutoCAD》信息化教学主要依托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教学平台,上传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尤其是教学团队提供了碎片化教学资源,以3~10分钟的微课解决软件操作应用和绘图过程中的难点与技能要点,实现教学过程的全覆盖,学生一旦有不会操作的节点,就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得到解答。同时利用世界大学城的留言板栏目、私信栏目以及课堂作业栏目,完成教学互动和对学生的远程指导,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全程学习辅导

我院环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分成基础类、技能类、设计类和工程类四大类别的课程,《软件应用AutoCAD》属于技能类的课程。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在学习设计类和工程类课程时,也都有教学团队对这个软件进行后续的跟进和巩固训练,可以说一直辅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至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教学团队起着不断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非常熟练地掌握软件应用和制图规范,达到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

(四)过程化考核,课程评价真实到位

考核评价分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10%)、课堂评估(20%)、作业完成(20%),主要从学习能力、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体现,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不仅要求按量还要求按质完成;成果考核体现为作品考核,占50%,即老师提供手绘量房草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CAD绘制成电脑图,并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图的绘制――即考核内容源于教学内容,又因其结合了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而高于教学内容,更灵活,更有创新性。通过这些措施,综合完成学生的课程过程评价。

四、结论

综上所述,《软件应用AutoCAD》课程依据环艺专业的特点,着重AutoCAD绘图、标注、打印等工具在施工图方面的应用,体现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突出基本操作为重点”的课程模块化设计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训练[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小军,杨满福,林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示范课例的设计与开发――以网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3]王晶莹,高鸿翔.高职《土建工程CAD》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4]卞素兰.模块化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科技风,2008,(1).

第6篇

体育法学是一门涉及到众多领域的实践性课程。它所面对的是体育领域内的各种现实问题。因此焦点性的事件在体育法学授课过程中,是不能回避的,他们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体育运行中存在的各种争议。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后,研究生们可以对体育法律争议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因此在体育法学专题性的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各种代表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体育法理论的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法学是一门新理论、新学科,无论在其研究问题的深刻度、内容的丰富性、体系结构的完善性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体育法学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如公民体育权利的地位和保护问题、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与法律责任纠纷问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体育组织规范化问题等,故体育法学研究性强,知识更新快,新成果多,其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同时,体育法学理论较深奥、抽象,学生有畏难情绪,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激发兴趣。因此,该课程特点适合进行专题研究性教学,具备开展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2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按照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际需要,由学有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并进行相关专题的教学,改变通常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教学惯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特长,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下,多角度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思考。

2.1改革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专题,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打破了原先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章、节、目,按照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从学生思维方式的实际和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从新编排,并凝炼和确立教学专题、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介绍前沿热点学说和有争议的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并结合体育实践附有思考与讨论题,强化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课堂讲授将若干知识点进行横向串联,并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成果,贯通后续课程,避免简单重复。[4]共设计七个专题内容:一、体育法学基本理论(体育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介绍);二、体育法律关系主体(重点体育社团);三、体育法律制度(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社会体育法律制度、竞技体育法律制度);四、体育产业的法律制度;六、兴奋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七、体育纠纷与解决机制。

2.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2.1启发式课堂教学笔者具有多年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是研究生也没有养成课前事先阅读和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依靠个人讲解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学进度设立小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责任感,节省知识点的铺垫时间,同时深化了相关知识,这样的授课过程能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鼓励课堂提问,形成互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归总,要起到适时适当指导性作用,指引学生勇攀科学高峰。2.2.2以探讨的方式促进交流讨论是实践专题研究性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要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会做好相关预习,他们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和资料来完成课堂的讨论参与,这将有意于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我国《体育法》从1995年10月1日实施至今,存在着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此体育界和法律界也存在颇多争议。一是全民健身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安全保障等);二是竞技体育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职业体育联赛和俱乐部规范管理、职业运动员权益保障、反兴奋剂有关法律问题等);三是体育社会团体的法治化建设(如,体育社会团体的性质、法律地位,与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间的关系等);四是体育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如,体育产业立法的主要问题、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等);五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其它法律问题(如,建立健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等)。如竞技体育中的赛风不正和丑恶现象的法律治理问题、体育活动中各种不同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体育市场、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制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使用和法律保护的问题、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的讨论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自由发言、辩论与讨论,将激发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下,有利于其思维的连动性、跳跃性和整合性,不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达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2.2.3视频资料展播与热点案例分析最好的学习教材是视频资料展播、热点案例分析,可以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体育法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育法学基本原理。改变过去体育法学的教学以单纯的法条理解和法条记忆为主的模式。案例教学更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的发展与变迁,司法实践中就出现过许多受关注的典型体育案例,如姚明诉可口可乐公司肖像权侵权案:个人肖像与集体肖像之争;长春亚泰俱乐部诉中国足协行政处罚不当:行业处罚的司法介入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讨论分析案例的不错选择。教学案例的挑选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经过教师的筛选,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给予及时的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凝炼出案例中相关的法学理论。以案例为线索,利用案例进行的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理论学习而展示自己思维和能力的情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还可以使学生的朴素的想法与案例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改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3.1以问题为主线,实行开放式教学启发学生在体育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从探索未知到体验未知和揭示未知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分组讨论,促发竞争,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重点难点,还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2.3.2研究性学习与毕业设计联系,延伸教学效果体育法学是一门横跨两个领域的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教师会在每个专题教学中点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鼓励每个学生勇敢的发表个人的观点。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面的分析报告、论文等作为考评的依据,质量优秀的还可以推荐其发表或参与各类论坛。同时,在体育法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思路,新的研究选题,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理念的来源。每年都有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选择体育法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学生的创新设计中还有的申请了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实践证明,自实行专题研究性教学以来,以体育法学内容进行的毕业设计,其毕业论文质量普通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3《体育法学》课程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分析

专题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重点有针对性展开的,因此对于体育法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将获得提升

专题研究性教学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更强的教学活动驾驭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深层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在理念上创新,在教学观念上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思想。不仅要把书本系统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解决问题。从事专题性研究教学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树立大学科知识观,以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应用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教学重点,因此通过对专题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研究性教学观,使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总结,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深度和高度,使教学的开展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2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获得提升

奥苏伯尔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研究学生学习认知行为时提出两种不同的分类。一、依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二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因为这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法的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课堂,积极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一种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加深对体育法学知识的理解,在讨论,辩论式的交流中提高了人际间的沟通技巧,提高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知识转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题研究性教学能够表现出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它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可以有效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充满自信。再次,又因为专题研究性教学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无论教者或学者都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都不会产生压抑或强制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专题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体育法学课程的兴趣,充分交流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这样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往往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之后,成为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完成学习,这对于体育法学课来说是一个好的导向。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N20-4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三、教改的具体建议

(一)改革教学方法。利用校园网与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与辅导系统,进行网络教学、答疑、测试、练习、作业提交、通知下发、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学习交流、网络前沿知识获取等。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改革课堂教学。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实践教学份量,建立起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项目设计、电子实习,电子实习由学生设计并制作产品,要求从性能设计到外观工艺设计等,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基础理论得以加强,也更加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得到了体现。在新的环境下,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培养,逐渐扩展到由校园、社会与单位合作培养。通过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气象行业的历史渊源,分别与校外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人才输送、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采取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顶岗、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在教师中形成“技高为荣”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支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五)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形势;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近年来,我院先后引进多名专业优秀的研究生及外聘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从企业聘任了十多名设计总监、设计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及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美术人才在当今全球化与市场化时局下,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市场,具备就业、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与市场、商业化趋势妥协,从而保持美术自身的洁净与精神魅力,美术教学面对这种时局,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结构和内涵以适应社会需求,在这两种矛盾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在艺术行业上造诣较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提高学生专业创作水平、设计与制作能力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且他们在社会上享有威望较高,较广的人脉关系,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毕业生就业等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利形势。首先,一些主干课程任用外聘教师,课程内容易产生干枯,对教学长期效果考虑不周,其次,尽管我院增设实用性美术专业,但生源质量有待考察,专业能力是否达到一个标准,缺乏科学考量尺度。再次,为给达州输送工业、文化行业人才,开设新产品设计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但新设专业不可能完全体现“新”的优势,学生在没有接受到“新”的信息情况下,往往选择传统的美术方向。我院依据“传统的美术方向”在商业运转社会中的需求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导致美术人才生产和需求在市场、商业社会中失去平衡这种局势,根据《四川文理学院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建立教育综合改革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精神,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压力,寻找新的平衡点,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收到良好效果。

一、逐渐转变教育模式

从过去象牙塔式的古典模式逐渐转向满足学生对于“新鲜视觉媒介”的需求,逐步开设新的美术专业成为我院师生的共识。在学校办学定位的大框架下突出了人才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加具体,更加富有针对性,克服了以往培养目标失之宽泛的问题。以视觉传达设计学业为例,视觉传达设计学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造型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能力,适应艺术设计及广告、包装、印刷、媒体的新潮流、新趋势,具备在设计、管理及教学领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师职业专长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与研究型本科人才相比,人才的培养更具广度,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在艺术设计、美术教育等多个方向均有涉猎,人才就业面较广,能较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同高职类人才相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在人才的能力结构、素质修养、实践培训上更注重其综合性与多样性;与同类高校相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实践操作与研究并举,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拓宽就业渠道。

二、贯彻落实教学制度的,收集教学反馈意见,加强监督整改

继续实施“三个二工程”,即两年一届的教师创作作品双年展(主要强化教师的创作能力)、两年一届的教师教学范画作品双年展(主要强化教师课堂专业教学能力)、两年一届的教师优质课竞赛(主要强化教师师范技能);继续实施“一课一展制”即每位教师在每学期结束本门课程时,都要进行本班学生创作作品的教学汇报展,借此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继续严明教学纪律,修订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及管理规范规定。继续实行教学简案上墙制,要求专业教师制定教学简案,并向学生公示。教学简案要求写明教学所需材料工具,教学目标,教学进度,重点难点,阶段性任务,作业布置及点评次数,教学汇报展作品制作等,较好地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活动,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了解教学新情况。为让教师掌握自己的授课情况,学院统一印制了《教师教学质量自测表》,多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自测。每学期评教后,教师们都非常关心测评的结果,主动到学院了解学生反映问题的情况。实施教学督导制,即正常教学时间内有两名院级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的督导员对教学情况进行每日每课时教学情况进行督导。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选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上观摩课和示范课,讲师、助教全程听课,师生同听同评促进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第三,选派教师出国参与高层次交流学习。第四,支持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和做访问学者。最后,积极组织全院教师参加学校的精品课微课比赛;此外,我院还积极召开外聘教师座谈会,了解外聘教师在教学中的要求,以提高外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收集社会上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四、加强实习实训课程的设置

我院教研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注重结合市场,把握新趋势,培养学生在设计与整体项目的管理方面的能力,实践、实习、实验相结合,创新、创造、创业相结合,并在同类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办学定位而制订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计划。美术学科各个分支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在设置及安排科目内的课程时,以服务地方为理念,设置了3门图形设计软件课程,以丰富学生的设计手断和方法;设置艺术考察、创作采风课程,为学生的日常创作及毕业设计奠定基础;设置毕业设计课程,锻练学生对一个设计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即设计人体素描、古典油画、雕塑技法、版画制作技术等传统课程,也设计摄影、影像制作、观念艺术等新兴学科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对于设计类课程中产品、服装、织物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工厂、公司实习实践机会,便于接触真实的制作环境和市场情况。为规范实践教学,我院制订了《关于部分美术课程短期课堂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强调了专业能力的系统性,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作为衡量学生专业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让学生具备较高艺术设计综合素养;加强了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与考量,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

五、建立新型实验中心和工作室

我院抛弃了美术教育高贵而又神秘的面纱,依据现代美术应该为大众创造“简单、适用”的生活用品和干净、整洁的生存空间,但又不失艺术设计的品质的原则出发,与工业社会市场需求紧贴到一起,把美术学习的场所转换成类似工厂车间的“工作室”,逐步建立美术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共八间工作室,即“环境设计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木艺设计实验室”、“服装与服饰设计实验室”、“雕塑实验室”、“硬质材料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材料展示室”,实验室使用面积高达1500平方米。还修建了美术馆,面积高达700平方米。我院逐步分清美学品质、美术生产流程及材料技术问题,引导转变美术教育的“唯美至上”的理想状态,提醒学生美术创作及艺术制造贯穿起来,把“环保、简约、方便”等概念引入到创作思考中,建立不同项目来解决问题,使其更贴近市场和工业需求的艺术。

第9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 软件人才 课程改革

一、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供求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交叉学科,逐渐显露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软件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从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及与软件开发企业和开发人员的接触经验来看,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供求呈现以下问题:一方面,软件人才总体数量上过剩,很多计算机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工资水平维持在两千上下或者更低。60%以上的软件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计算机销售、数据录入、公关文秘等与软件开发无关的岗位。另一方面众多软件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熟手,即使开出六千、八千的高薪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各类高等院校的软件课程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需求,教育体制与实际应用之间出现了严重问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单位,担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重任,而软件人才的欠缺及人才与岗位的脱节,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开始都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只是讲授内容进行了精简,而在课程设置上大都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随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毕业设计的“四阶段模式”,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体现了知识学习的层次推进,实际上既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这种课程体系的缺点是:首先课程体系被人为地条块分割,课程间的联系被割断,学生在各课程里面学习的只是孤立的各个点,既没有连成线,更没有达到面或体;其次,各专业教师只从某一门课程的微观层面去考虑,而没有从课程体系的宏观层面去考虑,导致课程间的重复内容较多,课程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达不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如果以工业产品来类比软件,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件的制作,不能装配成部件,更没有产品的整体概念。所以,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不断软件人才缺口很大的消息,另一方面有很多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错位。

因此,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基于项目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软件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岗位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

三、软件项目教学模式的提出

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其紧扣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把培养第一线的软件开发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这种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开发、设计、生产、测试、管理、咨询、培训等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或仿真应用)驱动,是一种软件教学的互动,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寻找一些实际应用的项目,仿照软件企业的运作模式,由教师演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由学生编写详细需求、详细设计,并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分片包干,个人承包,每个人都有机会承担一个项目的内容,并定期轮岗工作。全日制学校推行这种学习模式要比短期培训机构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除了让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知识技能之外,还将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群体协同的能力,锻炼交接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决心。项目学习的特点是打破以往各门课程单独学习的方法,依照软件开发的流程,根据需要来学习,做到应用技术和实践的结合。项目阶段之间和项目完成之后,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做出小结,阐明个人成果的理论依据、技术规范、采用的技术手段、参考资料等,向班级或项目组做汇报。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促进相互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编制总结、概括、介绍等类型的技术文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实现跨越式的提高。

四、项目教学模式在专业中的实施

项目模式要在教学中良好地进行实施,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

1.人才需求状况调研。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基本上分为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程序设计师、程序员三类。这三类人员应呈现金字塔结构,即越高级的工作,从事的人员越少,而底层的开发人员要占据绝大部分。目前,三类人员的分布呈现橄榄形,分布极不合理,需求量最大的是底层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人员等。培养该层次人才正是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最合适定位。

2.工作岗位定位。通过软件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后,把为应用软件企业和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软件企业提供熟练的、懂外语的、具有与未来信息产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IT职业技能、在开发一线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3.专业课程设置。软件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应重点说明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项目编排的思路与模式、课时数与学分数、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课程设计要打破任务之间的界线,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这一突破,一方面客观上要求设计能贯穿这一过程的载体,另一方面要求课程设计者充分意识到作为工作过程开始与结尾的一些细节的重要性。内容框架应包含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要求。要认真分析每门课程让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对相关知识、技能做初步分析,项目设计要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

项目课程设计,需要在课程标准编制基础上,设计一份旨在实施课程标准的项目设计参考方案。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始终,而项目的选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的因素,灵活选择。比如,以开发学校图书管理系统为项目,到图书馆进行学习、阅读,是学生在校园中频繁的一种行为,所以对该项目的需求比较了解,对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清楚。由于该项目与学生直接相关,所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材建设。由于项目教学具有以能力开展教学的特点,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教材无法满足内容整合后的要求,所以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专项能力教学大纲所涉及的能力模块内容,理论以“够用”为度,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去,自己开发用于教学的讲义,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参考资料,并提供其它参考资料名单。编写讲义在内容上突出“三新”,即知识内容新、运用资料新和技能成果新,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意能力之间的渗透与衔接,内容的实时性、实用性。

5.身份双重化的师资团队配备。采用全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师资团队建设。根据专业特点,由一名或多名同时具有丰富项目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实行“包班制”,负责一个工作室或项目组,教师和学生互选,学生的成才率主要由这个包班集体负责。包班团队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院教师,又是企业员工,必须有能力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学生综合项目实训、用人单位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包班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

结语

软件专业项目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通过项目教

学改革,在最大程度上缩短了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能胜任实际岗位人才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人才供应之间的错位问题。当然,项目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团队管理能力、项目的选题是否合适等,都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追求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数字图像处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朱福珍(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杨自恒(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3B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28-02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学校信号与信息处理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当今社会的热门需求和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像的实践编程处理能力,为学生从事图像处理工程师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内容宽泛,课程起点高,难度大,同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直接相关,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并且熟练掌握一种编程工具。同时,该学科学术活动活跃,算法更新快,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多种算法一直是专业课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另外,近年来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高校毕业生上岗适应慢,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些现实情况,2009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培养在企业中能切实发挥作用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1]鉴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当今社会各行业的广泛需求,以及目前该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趁着“卓越计划”的东风,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借此为本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讲授该课程发现的问题,对照“卓越计划”相关要求,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卓越计划”对高校课程教学的要求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2]一是具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二是具有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的特点;三是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特点。[2]

上述特点决定了高校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和行业、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背景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为企业造就适应其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围绕“卓越计划”的目标及要求来进行。

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具有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例如:该课程所涉及内容相当宽泛,每个章节或每种算法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涉及计算机技术、数学物理、通信技术等;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如数字电视、医学影像应用等。

传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呈现出以下弊端:

1.选课机制及课程设置问题

(1)选课机制不够合理。“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面向高年级同学的专业课程,要求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如Matlab),这些知识是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基础。但是,目前黑龙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选课机制是不管任何年级,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只要对此课感兴趣就可以选听此课程。很明显这种选课机制是不科学的,会因为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造成教师授课进度难掌握、整体授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2)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性中提到该课程起点高,内容宽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目前选修此课的同学基础参差不齐,其中零基础的同学不在少数。目前,数字图像课程仅为32学时,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但教学大纲是按照大四同学的知识结构设置的,并没有考虑低年级同学选修此门课程的问题。因此,教师讲授此门课程时根本没有时间补充或温习相关基础知识,直接进入图像算法的学习。这对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同学而言,由于基础知识可能有所遗忘,接受起来尚有困难,更不用说零基础的大一、大二同学了。

2.授课内容问题

(1)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真正掌握相关算法并对其进行创新,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后编程和实践练习。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等内容,但都偏于基本算法、基本理论,更有实践意义、稍有难度的算法已被束之高阁,算法的进一步创新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一点与“卓越计划”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2)授课内容对最新算法补充不及时。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发展迅速、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因此,实际应用推动着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不断推陈出新。教师授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更多地侧重于基本算法、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实现,而对于公开发表文献上的新算法并没有及时补充。这与“卓越计划”中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3.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很多图像处理算法理论性强,学生容易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主学习性差,缺少及时的课后编程练习和实践过程,从而影响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此外,目前教学手段以幻灯片演示授课为主,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但由于速度较快,缺乏与学生的同步认知过程,也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卓越计划”对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我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如下:

1.增加选课指导环节,调整课程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模块选修专业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为今后从事图像处理工程师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只有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想让学生从入门到真正掌握各种算法的确有一定难度。

此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因为大四学生不仅学过信号与系统课程和至少一门编程工具课程,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很多人还将本课程的很多研究方向(如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识别等)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大四学生选修此门课程非常合适。因此,在学生选课时应该给予指导,建议大四同学选修此门课程,低年级同学可以具备基础后再选。

为了使全体选择该课程的同学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真正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应该增加学时数,使老师能够有时间补充一些必要、相关的基础知识,可将32学时的课程调整为54学时,这样对大四学生而言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趁机迎头赶上,为真正掌握算法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目前教材上内容仅适合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算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应用需要。因此,按照“卓越计划”培养在企业中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工程师型人才的要求,可从教材和文献追踪两方面更新教学内容。

(1)选取权威的、最新出版的、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书籍作为教材,同时不拘泥于一本教材。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最权威的教材是Rafael C. Gonzalez 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3rd Edition)》,同时,Tamal·Bose编著的《Digital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国内朱虹教授编著的《数字图像处理基础》也非常经典。每本教材都各具特色,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授课时,应依据章节的重点和关键,从不同教材中摄取精华,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2)追踪文献,提炼最新算法,补充授课内容。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讲解的同时,参阅大量文献,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将近年图像处理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的发展前景问题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能够从大量资料文献筛选、提炼出与学生接受程度相符的新算法和新应用,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紧跟时代脚步,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紧跟学术前沿、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更应该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教学思路循序渐进

改变以往生硬的教学思路,拟从导课、课堂教学两方面加以改进。

(1)重视导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导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教师引入授课内容的铺垫,该过程组织得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可引入图像处理的实际应用使导课内容生动有趣。例如,讲到图像超分辨问题时,可以先讲述我国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如“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州九号”的顺利交会对接,其中涉及到的影像处理和分析等问题就用到了图像超分辨技术。学生明确了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重要应用后,学习兴趣也就引发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将授课内容与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重视。如讲到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电子沙盘时,可以介绍其中涉及的多种先进图像处理技术,如三维仿真、全息成像、虚拟现实、大屏幕仿真、互动触控等。这些先进技术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帮助学生认识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2)课堂教学的改进。采取“教师主讲重点难点,学生辅以泛读讲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自主学习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将重点、难点章节着重讲解,然后以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内容,同时,为每组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并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站在讲台上分别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4.教学方法多样、生动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目前,此课程以PPT讲课为主,PPT授课的优点是直观生动,内容丰富,节省板书时间,但据统计,PPT授课吸引同学集中注意讲授内容的时间仅为15分钟。[3]这就要求教师以改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课件制作的元素,加强动态课件的展示。平时课件大多是静态文本配以相应的图示,教师只是对照图示讲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疲劳。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每隔20分钟插入一些动态视频,就可以起到缓解学生视疲劳、吸引注意力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下功夫掌握动态课件制作的本领和技能,成功地制作出高质量PPT课件。

(2)实时演示算法的实现过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独立实现图像处理算法为目的。针对多种图像处理算法,在介绍完算法原理后,可在计算机上进一步演示该算法的实现程序,并对算法实现的关键加以解释和强调。这样学生可以提高对算法的实现能力,进一步提高编程能力。

5.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本课程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具备多种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能力,因此,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而闭卷考核方式远远达不到实践能力测评的要求。全面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平时成绩(50%)+期末上机考核(50%)=总成绩”的方式,这种成绩分配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出勤(占10%)、作业(占20%)、读书报告(占20%)等内容;期末上机考核(占50%)是指学生在学校机房的计算机上完成期末考试,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算法程序库,同时制定详细的评分程序,学生上机考试时以电脑随机抽取的两种算法作为考核内容,学生提交后马上给出上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要肯努力,真正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达到了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重视编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广泛的学科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讲授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卓越型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5-30.

第11篇

关键词: 建筑;消防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75-02

0 引言

《建筑消防工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它是在建筑给水排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消防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等知识。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筑物正朝着高层化,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建筑物的装修材料也趋于多样化,用电负荷和火灾负荷也不断增大,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变化面前,消防工作也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火灾爆发的原因及后果的严重除了人为因素外,大多与消防、防排烟的设计缺陷或缺失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做好建筑的防火减灾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相当学校注意以上问题,本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开设了《建筑消防工程》,并加强了对课程的重视。由于本课程是建筑学、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技术甚至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交叉课程之一,如果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工程性不够突出等不足的现象。

2 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

如何更好地解决在《建筑消防工程》教学容易导致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的探讨,结合各高校的教学经验,对《建筑消防工程》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探讨。

2.1 围绕培养目标,明确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建筑消防工程》是建筑学、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技术甚至安全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交叉课程之一[2]。不同专业设置《建筑消防工程》课程目的不一样。

例如,消防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消防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管理和管理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消防技术标准审核、监督管理和组织指挥等方面机能的基本训练,具有消防监督、队伍管理和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的基本能力。

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之一是从事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包活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水喷雾灭火系统等灭火系统的设计。在给水排水专业开设《建筑消防工程》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一方面对消防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全面熟练掌握消防、防排烟的设计。因此,通过课程学习,使给水排水的学生了解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烟气及其危害,灭火剂及其应用等消防基本知识外,主要掌握灭火器的配置,掌握建筑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消防工程设计能力。

由此可见,《建筑消防工程》在给排水专业的开设,应侧重于学生工程实际设计能力的加强和提高。

2.2 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注意交叉学科,合理分配课时

《建筑消防工程》课时量有限,而且课程内容涉及到给排水、建筑学、结构、暖通空调、电气等多个不同的专业门类,教学内容多。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进行学时分配,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学的关健。因此,课程讲授时应注重结合给水排水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侧重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给水排水专业相关的消防基础知识和消防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及基本的设计参数。

根据专业要求,给水排水学生应熟练掌握各类消防设计。学时分配计划如下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建筑消防工程》内容包括火灾基础、建筑火灾被动防护、建筑火灾主动防护等部分。由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中,已经掌握消火栓灭火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因此,在课时分配中,已经适当减少该内容的教学课时,约2学时,用于深入学习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加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建筑防烟设计、排烟设计的课时量,约6学时,用于深入掌握如何进行设计;其它内容用少量课时作相关的了解。

2.3 及时更新规范、熟悉规范,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联系,提高设计能力

近年来,消防工程的理论研究、设计计算、新型设计材料的研制、施工工艺和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应知识、工艺方法、规范标准更新快,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更新为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已更新为2005年版,此外,还有《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也相应进行了更新。教材的更新速度有时跟不上,因此,任课教师应及时学习新规范、条文,及时更新课程新知识。熟悉应对新规范中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到的强制性规范的变更情况。

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5.0.2“仅在走道设置单排喷头的闭式系统,其作用面积应按最大疏散距离所对应的走道面积确定”,已由强制性条文改为非强制条文。因此,在课程讲授时,如果遇到相关设计内容应及时进行说明。

2.4 多元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教学已经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引导法等多种方案有机结合的方式,根据相应高层案例介绍相应的工程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新案例进行讨论式探讨,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不能照单全收,要运用多种思维,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建筑防排烟设计计算可如此进行:①首先选用建筑防排烟的设计计算案例,带领学生观察经典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按规范的要求进行防排烟分区的划分;②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学习划分,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在讨论中熟悉规范及设计计算特点;③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一方面,使学生复习已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区别中学习和掌握新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课后布置经过合理设计的具有连贯性的设计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并通过图书资料的查询才能解决,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资料查阅能力。

2.5 突出鲜明的专业工程性,重视素质的培养

国内兴办给水排水专业的学校各式各样,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即从事于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工作,其执业身份的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一方面不断提高个人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专业的工程性教学,从工程的角度去侧重教学。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由于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功能复杂,使用人数多、火灾危险性大,因此,消防工程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其设计深度、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比低层建筑有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精心的设计、施工与有效的管理,各专业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其运行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案例教学中,特别是在工程实例的选题和分析中,注意从工程方面出发,结合建筑、结构等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内容配合学习,让理论设计更加结合实际工程。

3 结语

总之,消防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有待于探索,我们应该根据《建筑消防工程》的课程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时对课程教学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拓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远平,李增华.消防工程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8.

[2]吴杲,周义德等.建环专业《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09).

[3]张焱,徐志胜.消防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04).

[4]高月芬,荆有印,魏兵.建环专业认识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远程教育;建构主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1]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转贴于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3]邢晓春,王海竹.对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