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时间:2023-07-14 17:35:51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意义;问题;对策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要把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商品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体制的创新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过程,是在巩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过程。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的现实途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于农业产业化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有关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大多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供、销,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而且认为,只要实现了这一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就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甚至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就是这种农业的一体化经营。

2.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为从规模上看,作为加工与销售企业的龙头企业的规模都会远远大于农业生产企业的规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会利用其市场势力与农户签订不平等的合同或契约。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通过不等价交换对小的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剥削,会导致前者发展壮大而后者凋敝败落,最终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存在偏差。目前的一体化企业,并没有建立在产业融合和产权一体的基础之上。目前无论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还是专业市场加农户的一体化模式,都不是建立在产权一体化基础之上的农业一体化经营,从产权安排上看,上述一体化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纵向一体化,而是交易双方为降低搜寻成本而签订的销售和采购合同。而这种一体化经营,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农业产品商品化,但从长期看其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劳动力要素是市场诸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直接决定着地方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为此,必须从职业技能培训入手,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思想解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农业产业化因市场化而生,既是一种市场选择,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强大的龙头企业必须以庞大的市场容量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才真正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老大。所以,拓展市场空间是重中之重。

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分散的农户需要通过产业化这一组织与制度创新形式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农民自发组织等其他形式,来提高农民组织化及集约化程度。所以,一方面要建立起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大力发展农民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另一方面,加强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要加快农村技术、信息、信贷、保险等服务网络建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加快基础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培育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特点与市场需求,把粮食、蔬菜、畜禽、水果和花卉列为五大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为基础,选择好建设好高效益的生产基地,并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拓宽合作空间。同时,增加投入,加快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流通设施等建设,为产业化经营夯实基础。

第2篇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三、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164721黑龙江省拜泉县时中乡人民政府)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地理标志产品 产业化

近年来,农产品的销售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农产品也由过去的先验性产品变为后验性产品。所谓先验性产品,是指消费者凭自己的直接判断,就可以把握其质量和价格。这类产品的品牌作用不明显,消费者不需要为此投入来增加对产品价格性能的知识和信息量。所谓后验性产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时仅凭自己的有限知识和信息,很难掌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性能比,品牌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农业生产中,农户由于单独经营,一般很难取得规模报酬,更难建立独立的产品品牌而获得超额利润。因此,通过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集群与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益,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地理标志是一种与产品生产的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是国际公认的一个知识产权概念。具体而言,是指识别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域或该地域内某地区或某地点的标志,而该产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取决于该地理来源。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标志不仅是产品的产地标志,而且也是质量标志、信誉标志,这决定了地理标志负载的产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尽的财富价值。由于地理标志所指示的为市场所认知的特征,与其地理来源密切关联,涉及产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联系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及人文因素,其保护对象绝大多数是农产品。截至目前,我国享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已有803个,其中类属农产品的占95%。从全国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已经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了15%-20%。地理标志已成为各地特色经济的品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产业集群理论与地理标志这样一个特定制度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地域性、独特性及制度赋予的特定权利,对其他经济资源具有聚集效应,从而会引导和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又将会保障、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品牌,从而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性

(一)自然条件等准地理标志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

准地理标志是指潜在的、未经注册但是将来可以形成的地理标志。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不同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使不同区域在特定的自然或人文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与该产品特定质量、信誉等密切关联的地理品牌,因其显著的可识别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再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种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一些产业为了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这种准地理标志优势而集中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便催生了集群的形成。

(二)分工合作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

随着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加速,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些生产职能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围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这种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对分工合作的期望很高。一方面,孤立的农户迫切需要与之关联的企业和研发等单位建立联系,以减少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投资和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加工、销售、运输或研发对象的相关企业或机构也亟需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便能够及时、有保证地获取市场所需求的农产品。这样,对分工合作的需求就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集聚效应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动力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区域共享的无形资产,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利益,改变农户或企业的预期,进而改变其策略和行为。凭借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凝聚力,能促进区域内产权相互独立的研发机构、产业主体、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主体结成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型体制组织。这样,在科技研发上,既促进研发部门针对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研发,又能解决农业技术“准公共品”性带来的个体研发动机不足,保障了研发资金投入。在技术应用上,该组织产生的溢出效应、内部并存的竞争与分工协作关系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民的生产水平,可解决产业主体因能力不足,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够而无法有效应用成熟技术的问题。地理标志品牌让众多产业主体在研发、营销网络、广告、促销等方面享受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四)农业产业集群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

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无形资产,其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受到有形资产的制约。从根本上说,有形资产是无形资产的载体,而无形资产“武装”了有形资产,才使他们具有获得额外收益的能力。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树立了区域农业的形象、地位,影响了外部市场对区域农业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脱离农业产业集群独立存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最初形成的基础;同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否能不断和持久地扩大影响力,更依赖于其有形资产——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形资产主体,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产品地理标志作用的发挥,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

(五)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增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

一方面,地理标志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的获得以符合特定的质量技术标准为前提,它是优质的象征,能够促使产品形成品牌化;使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和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地域内各个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在这样一种良性的竞争中地理标志集体品牌地位将会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身就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区域地理标志品牌,使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形象,具有集群从众效应和模范作用。

从产业集群角度看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产品标识重申报、轻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对于发挥品牌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启动地理标志认证时间比较短,地理标志产品标识重申报、轻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宣传重视不够,一些产品注册后知名度虽有所提高,但没有形成社会效应,产品经营者对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识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需向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申请订购,如果两年不在产品上增加新专用标识,将被注销使用资格,由于担心增加成本,产品经营者使用标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控制不规范

科学技术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施装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的各个环节,产业集群才能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而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控制不规范,表现在:一是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创立的,所以单个小企业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二是由于农业的弱势及低效益,长期得不到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农业科研系统从整体上讲,缺乏重大技术发明,已有技术因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残缺不全难以转化;三是缺乏生产要素流转市场和管理机构。农村可以成为丰富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寻求建立销售市场和中介组织。但是,对于科学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农村地区是难以自我满足的,必须通过政府组建相关机构吸引投资和项目招标等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因此,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较低,无法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潜在价值,不利于制定和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且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起着上下耦合作用。龙头企业的牵动能力直接决定着以地理标志为基础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成效。目前,我国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小而散,多数产品经营仍以浅层的买卖关系为主,缺少加工、流通环节的转化增值,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而且农业仍处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许多企业片面强调产地的真实性而忽视了商品的内在品质,致使使用地理标志的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没有明显区别,传统的质量特点和信誉丧失殆尽。而且地理标志可以为很多家企业使用,有些企业不注重自身实力的培育、自身资源的整合,不注重自身长远战略的规划,只看当前获得的收益,产生狭隘的地理标志主义。一部分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生产的产品或者缺乏独特的品质,或者由于缺乏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诀窍,导致其生产的所谓“地理商标”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生产劣质的产品,造成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后,便对同一类产品不再问津,从而渐渐地使真正的地理商标产品失去了市场。

(四)为地理标志产品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围绕地理标志产品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还是低水平的产业集聚,产业链上环节少且各环节发展不协调,相关辅机构严重缺位。表现在:一是缺少为名特优地理标志产品提供咨询、策划、的服务机构,尤其是能够为地理标志产品拟定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的人才和机构;二是缺乏为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服务的专业机构或中介组织,使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三是地理标志产品行业管理组织和行业技术协会机构不健全,导致我国农村很多低水平的集群产业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松散,信息交流少,生产结构趋同。

(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忽视对地理标志主体的培育

农业产业集群中最为常见的中介组织是产销协会,但是现在的产销协会几乎都是小而全的“全职保姆”组织,技术、农民培训、科研、营销服务等一应俱全,但真正需要建立地理标志品牌的时候只能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获取资金和政策上的帮助。另外,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一方面,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来源困难使得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形成弱合作,对地理标志品牌缺乏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避害趋利的心态使得产业集群中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监督地理标志的使用。这种管理体制使得一些农户的劣质产品破坏地理标志的形象,而且这种生产标准准入方法很难瞄准真正的优质生产者和剔除劣质生产者。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策略

(一)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在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模。对那些发展前景较好、已有一定规模、产业化发展初具雏形的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发展,构筑实施地理标志的特色主导产业。对那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地理标志产品,要多方支持,逐步壮大规模,尽快促进产业升级;对目前发展规模较小、不易扩张的地理标志产品,要加强保护,确保产品现有的品质特色和规模;对既没有地方特色,产品内质又不突出的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市场的调节,使其自然发展。

(二)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资源要素和高级资源要素。目前地理标志涉及到的主要是自然资源、历史、传统人文等初级要素,这些要素是自然生成的,只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而对于知识、技术、资本等高级资源要素则需要依靠持续地追加投资创造出来。因此,保护与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业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需要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产业加大知识、技术等投入,促使农业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二是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竞争力;三是要大力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逐步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四是增强地理标志品牌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做好名牌延伸工作,把名牌冠以新的地域产品形式或类别,营造名牌素材,提高地域产品的整体形象,发挥地理标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培育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实力和竞争力,应加大对实施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的扶持,强化管理,促使其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措施,使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增加市场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大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优势产品从品种到产品的全程开发;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可以依附龙头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

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与中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建产业集群效应;实施“地理标志+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将自然资源(地理标志)、企业资源(市场)和农户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和服务关系,实现零散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加大对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尤其是发挥基层农技中心和其它服务机构的作用,为地理标志产品及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人才培训平台。科技、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培训班、研讨会或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地理标志的工作骨干;三是建立宣传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及网络平台,为普及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推介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技术咨询提供服务。

(五)加强地理标志主体的培育

一方面,要解决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联系问题。农业产业关联需要许多农民协会、产销组织、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等,只有预期地培育这些“牵头”的主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区域地理标志的投资、监督、管理等选定地理标志主体。同时,区域地理标志主体能够有效地协调跨行政区划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问题,这样将更有利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效应整体性和集约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丁力.中国三农:国际竞争中的观察与思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志本.我国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3.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第4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三农问题;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43-02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本质和途径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观点各有差异,但总体上都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济为基础,依靠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连接互补机制,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诸多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实现多种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理解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要把握四层意义:一是把农业发展成为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安排的农业,即市场化的农业;二是把农业发展成为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有规模的农业,即社会化的农业;三是把农业发展成为内涵式发展的农业,即集约化的农业;四是把农业科技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即高科技的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其中,商品化是产业化的动力;支柱产业是产业化的基础;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专业分工是产业化的标志;社会化服务是产业化的保证。农业产业化说到底就是市场化。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共十五大要求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中共十六大强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强调,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战略性经营调整的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一定要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来抓。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在于:

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中国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原有社区双层经营的局限,丰富了为农户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基于在加入WTO新形势下对完善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更深入的思考。

2.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没有加工业的发展,就谈不上是战略性的。在产品短缺时期,由于人们只满足于初级产品的充分供应,谈不上农产品市场的开拓。解决了短缺以后,没有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扩大发展就失去了动力,而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千家万户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的状况。尤其是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全面推进新阶段中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3.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农村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这一矛盾的突破口,是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实现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备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中国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4.农业产业化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参与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竞争能力,龙头企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品质量。近年来,我们正集中精力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一定要有农业的标准化;而农业的标准化一定要有农业的专业化;而农业的专业化又离不开农民的组织化。这一切,都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农产品的质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

5.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较多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靠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实行农业产业化,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就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坚持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及措施

除美国、加拿大及一些人口少、土地广大的国家有条件实行农业的大规模资本主义发展外,许多欧美发达国家都采用合作制的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公司制与合作制相结合是中国农业产业化比较好的发展路子,即龙头公司和农户采取股份合作形式,结成共同利益主体。这种形式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几种:第一种是由农民自己组织合作社,由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企业是合作社的一部分;第二种是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创办龙头企业,吸收农户直接入股,企业与农户也能形成共同体,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一定的收益分配权利;第三种是通过社区政府协调,将原有的龙头企业(不论投资主体是谁)与社区的服务组织、农户等共同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与农户也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其利益的分配由投资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农业产业化应重点做好具体工作有:

1.搞好规划,制定政策。各级政府应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安排。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协调处理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

2.加大扶持,增加投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不强,加大扶持是非常必要的。在有扶持政策的前提下,要争取财政、计划、农业经济开发、农业银行、外经贸等多方面的支持,要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等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工商资金、外商资金来投入我们的产业化经营。资金的投向应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条件成熟时,适时增加龙头企业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鼓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出口商品配额投标。利用信贷支持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扶持一些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

3.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利益分配关系是产业化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纽带。我们要坚持以产销连接为纽带,以服务连接为桥梁,以利益连接为核心,以机制连接为保障,保证龙头企业和农户根据从事的生产和产品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规范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倡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订合同和订单的基础上,能够给农户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跟农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或者把利润返还给农户。

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组织 都市农业

一、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而农业产业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前,走访了北京郊区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重点龙头企业,通过调研充分感受到北京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1、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几年来,北京市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立足农产品资源条件,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北京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得以迅猛发展。同时,京郊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耗大量初级农产品,带动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快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步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北京市工业中地位显著。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北京市工业中,特别是轻工业中地位显著,对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巨大。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684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6.3%,占轻工业企业总数的72.8%;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为32.3万人,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7.1%,占轻工业就业人数的78 5%。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007年固定资产净值、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应缴的增值税分别占轻工业企业的69.2%、71.0%、72.1%和76.0%,与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所占份额基本相当,但在北京市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具体见表1。

(2)京郊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中,京郊农产品加工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京郊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主导产业日益突出。在农产品加工业的12类大项产品中,京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药材加工业及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造业。其中,食品加工业所占比重最大,食品加工业又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等为主。截至2006年上半年,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木材及竹藤棕革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企业职工达到3.9万人,同比增长25 8%。

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北京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增加了将近100家,就业人数增加了15000人。其他经济指标,每年同比都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截至2006年6月底,京郊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664家,同比增加50家,职工7万余人,完成总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增加值22.4亿元,同比增长30.2%。66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约47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29家,同比增加20家,完或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23%。郊区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家。经农业部批准,北京郊区目前共有10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19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中北京占10家。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目前北京郊区已有1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和获得了国际上公认的食品行业HACCP认证,拿到了通向国际、国内食品市场的通行证。

2、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完善

(1)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北京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627个,其中:中介组织带动型1462个,占40.31%;专业大户带动型1250个,占34.46%;农村经纪人带动型510个,占14.06%;龙头企业带动型351个,占9.68%;专业市场带动型37个,占1.02%;其他占o.47%。按利益联结方式划分,具有合同关系的组织有972个,占26.80%;按利润返还合作方式的组织1121个,占30.91%;按股份分红合作方式的组织309个,占8.52%;其他利益联结方式的组织1225个,占33.77%。龙头企业当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32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54个。中介组织当中有1299个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其中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9个。专业市场中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7个。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

(2)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逐年增多。近年来,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逐年增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业总人数总计198206人,各组织形式具体人数及比例如表2所示。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596913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234627人。

(3)农业产业化产业类型多样。随着北京市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京郊农产品种养、加工、流通等各个领域。产业类型已经从蔬菜、瓜果溶禽等种、养业扩展到旅游、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等各个行业,其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的合作,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中,以从事加工、仓储、销售、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占总数的77.5%。产业类型的多样性,适应了郊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基本要求。

(4)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北京市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26.18亿元,带动农户84.5万户。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生产基地包括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其中,种植面积364.38万亩,牲畜饲养量683.54万头,禽类饲养量26408.58万只,养殖水面面积17.61万亩(调研及北京市农委统计资料,2007)。

(5)农业产业化组织效益明显。据统计,2007年各类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9.39亿元,净利润20.42亿元,创汇2.14亿美元,上缴税金7.44亿元。各类中介组织销售收入28.08亿元;专业市场交易额83.26亿元,实现净利润o.88亿元。上缴税金0.98亿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6.23亿元(北京市农

委统计资料,2007)。

总之,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效应明显,正在成为推动北京郊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已成为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二、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稳定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对于规范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等特点,市民多元化的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为北京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成为巨大的能量集合体,资金和社会投入充足,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具备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强劲实力。科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是首都农业产业化的巨大优势。此外,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已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北京的经济发展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而农业产业化正好可以作为有效载体。这些都是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有利环境。

2、不利因素

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因素。农业产业化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实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而当前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经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能改变土地小规模经营的现状,是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能否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因势利导,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股田制、租赁加就业、向种田能手集中等多种途径,提高土地规模效益,是关乎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此外,城市化扩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北京郊区土地价格升值,加大了农业产业化所需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成本,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第二,利益因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各经济主体以利益为纽带在自觉、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能否按照经济规律把各产业部门组织起来,并处理好共同体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各经济主体都能各得其利,这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力。但是目前来看,由于经济主体各自利益的实现条件、实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很多难以形成真正的联合体。在已经形成的产业联合中,由于分配机制不完善,诸多利益矛盾关系未妥善处理好,也影响了经营效果。包括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利益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加工者与销售者之间矛盾;特别是有些地方农民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实现,这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内部裂痕。

第三,农民因素。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和效果也取决于作为农业发展主体的农民。从北京的情况看,郊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可能高于周边省市,但与北京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实施,新产品的开发等,都需要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这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效果。尽管农民培训工程等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长效、实用、针对性强的农民素质培训体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综上所述,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除了自身的内部动力和优势外,还具备着良好的外部条件。尽管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利因素,但是从长远来看,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高新技术密集型转变

高新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北京要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首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源和辐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

2、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

北京郊区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山区、平原、近郊区位特征明显,资源禀赋不同,农业布局要发挥比较优势、错位互补。根据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以摸清资源底牌为基础,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4t$1-级,提高郊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

3、由传统食品加工向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

都市型现代农业,注重农业功能的开发和褪Ik附加值的挖掘。与此相适应,北京市产业化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农业附加值的提升。有创意农产品、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有高科技附加值的农产品、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等,都成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亮点。要大力发展创意型农业,要搞好农产品的文化注入,面对高端消费群,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

第6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合,带领农民开拓市场。2004年,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为43.6%,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万户。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交易平台,直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2004年,专业市场所占比重为9.3%,实现农产品交易额8662亿元。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目前,中介组织所占比重为36.4%,组织数量比2000年增长87.1%。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0%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认证,有的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龙头企业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通过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

(五)有力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

五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力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各地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各地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

(三)坚持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中介组织是纽带,基地农户是基础。妥善处理好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许多地方在发展产业化中,既抓龙头企业、又抓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

第7篇

近年来,各市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全省38.6%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批龙头企业开始联合,部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发展阶段,整体水平还不高。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根据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业经营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和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繁荣农村经济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大事来抓。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精深加工,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培育一批市场份额大、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1.龙头企业集群有新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50家以上,其中亿元以上的达到30家以上,5亿元以上的达到10家,l0亿元以上的达到5家。在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酿造原料、果品、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内均形成l—2个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

2.农产品加工水平有新提高。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创出具有甘肃特色、市场份额大和创汇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

3.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例均达到45%以上。

4.原料基地建设有新突破。不断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建设一批专用型、标准化、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5.保障体系建设有新进展。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保障、科技创新、技术服务、质量安全、融资担保、生态环保等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销率。不断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实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带动农民增收。

2.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的要求,注重龙头企业与基地的配套,根据原料生产规模确定龙头企业布局,确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避免重复建设。

3.坚持多元投入原则。在加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通过独资经营或控股、参股、租赁、兼并等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竟相发展的局面。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草食畜、马铃薯、果品、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强制种业、中药材、酿造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做优食用百合、球根花卉、油橄榄、食用菌、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品。省级重点扶持、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市州立足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县市区重点培育地方性特色产品龙头企业。

(一)培育骨干龙头。整合资源,引导同类企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通过统一质量、统一品牌、聘请职业经理人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同一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走“集团创品牌,企业增效益”的路子。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引进全国或世界知名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作、租赁等形式,扩大现有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规范、科学、稳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强竞争力。

(二)加快基地建设。各市州要按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围绕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市场流通、保鲜贮存、加工转化、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三)发展中介组织。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和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鼓励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高合作组织自身发展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四)创建知名品牌。要坚持每年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打造扶持3--5个知名品牌。省、市州、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努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支持龙头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甘肃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要加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产品的标准化管理。省内新闻单位对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宣传和展示,在时段、版面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价格上实行优惠。加强对名牌产品形象和声誉的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五)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快制定和修订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等农业标准,突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节能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农业和技术监督部门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准入管理。加快产品、产地环境认证,大力推广安全生产技术,逐步实现农产品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标准方向发展的目标。龙头企业要推行IS09000、IS01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

(六)鼓励科技创新。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龙头企业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龙头企业要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七)加大培训力度。要把塑造龙头企业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高层次的培训班,积极组织企业家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技术管理骨干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要整合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快培训龙头企业急需的职业技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整合各类农业投入资金,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投资体系,形成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合力。省财政要在现有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每年都有所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技术改造、市场开拓、创立品牌和提高产品质量。要调整完善现有省列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龙头企业。积极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对带动农户发展成绩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投资比例的奖励。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要加大对项目区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安排乡镇企业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时,也要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二)加大信贷与引资力度。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都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加大对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流动资金的投放,每年新增资金规模要优先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外省外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有关经贸洽谈项目推介活动,采取业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引资,让更多的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我省。

(三)完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与农户签订规范的产销合同,明确权利义务,确定最低保护价,提高合同的履约率。要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按照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优化生产条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落实养殖用地。龙头企业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场)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批准划定的基本农田不得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允许农户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在我省有关路段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规定。铁路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龙头企业产品出口和出省所需车皮,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流通和销售。电力部门要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常生产用电,其用电价格按国家规定的相应电价类别标准执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养殖小区(场)生产用电执行农用电价。

(五)支持出口创汇。商务部门要鼓励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生产名特优新产品、绿色食品的龙头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和外贸流通经营权,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支持产品“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际会展、进行有机产品认证及其他国际认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注册。在争取进口国市场准入资格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费用,商务部门要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优先安排。对出口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金融部门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对龙头企业出口的农产品,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的出口退税率,并优先办理出口退税。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完全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为农业构建坚实的科技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

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农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同业农民之间还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俱乐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经验。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是荷兰农业具有高竞争力的基石所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5)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这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条件。荷兰有着强大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都形成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主要的不足

1.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中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单位。

3.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培养青年农民。

4.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在这种产业机制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从属地位,农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服从于企业需求量的大小,农业的主体根本谈不上和需求方进行讨价还价的保护机制。

三、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1.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4%~5%,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

3.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市场占有量和发育程度还不够,而且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

4.培养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高农民素质。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第9篇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进步的体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化。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化是指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农副产品的生产连成一片,建立区域化生产基地,区域化使农业产业化生产便于管理,生产更加稳定。

2.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市场,也就是说农业产业花的经营要以国内外的市场为导向,打破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步自封的农业状态,使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市场机制下得到合理的配置。

3.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是指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上的专业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等,就必须满足专业化的要求。尤其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求将分散的小户进行整合,实施区域管理,专业化的生产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要求与小户经营规模较小的矛盾。

4.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只有在加工企业和加工基地达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才能使农业达到产业化。只有农业产业化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实现规模效益。

5.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一体化,主要是指加工销售一条龙,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的经营方式,使各生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利益共享的整体。

6.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达到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资源利用率高的要求,这就体现了农业化生产的集约化的性。

7.社会化。农业产业社会化是指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要建立起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中要对农业的各个部分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的一整套服务,使农业的各生产要素结合的更加紧密。

8.企业化。这里说的企业化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这不仅要求农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有规范化的运作,农副产品生产的基地还要满足龙头企业运作的计划性规范性的要求。企业化要求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设施化农业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必然性

以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

择,其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要素需要金融的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投放需要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首先,农业化生产中的实物,例如种子、化肥、大棚、饲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本需要资金的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单纯的依靠劳动力,而是要依靠具备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在获得、培育、维持农业人才时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再次,农业生产的许多研发项目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农业产业化的风险管理需要金融的支持

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给农业生产的收入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然而,农业产业的保障资金等金融工具能有效的转移其中存在的风险,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性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的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在农业的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等设施建设上需要大量的资金引入,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三、金融支持农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银行的服务范围较为狭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也相对于来说也相对缺乏。农村信用社由于主要是以小额生产性的资金贷款为主,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就出现了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硬件设施等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二)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政府支持农业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文件可执行。例如当农业企业要进行资产评估时,政府的各部门在这过程中所收取的各项税费,加大了企业贷款的难度,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农业企业的自身问题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融资资格,这就造成了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融资难的问题出现,具体原因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较大,产品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没有稳定销售渠道缺乏可持续发展等等;同时又缺乏独立的资信、项目的评估机构,造成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改进金融支持农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必须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我们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缺少不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支持:首先,建立政府与农发行联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化的发展。其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等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将龙头企业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要的实施主体,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再次,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基地提供便利,鼓励农业产业进行示范基地建设,使农业逐渐发展成集群型产业。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增加融资总量

在农业生产化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它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完善关系到农业生产化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鼓励信用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加大对融资的总量。

(三)营造金融支持农业化生产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和经济的主管部门要与金融机构之间做好信息的沟通,对农业项目融资做好积极的推广,加大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的项目的资金投放量。金融机构要在经济运行方面积极的为农业化生产解决问题,为其发展扫清障碍,优化农业化生产的金融环境。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贷约束机制,创新贷款方式金融机构要结合农业企业的特点,积极的开发适合其发展的信贷产品。放宽对那些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农业企业的贷款条件,使农业企业融资变难为易。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信贷工作者的管理,使他们积极地为农业产业化更好的服务。

五、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 发展态势 作用 政策投入

现如今,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根基的农业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只有摆脱农业落后这一瓶颈状态,才能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化现状及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用

我国农业产业群刚起步不久,还处在比较薄弱的基础状态。相对优势较弱,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扶持好这一产业,那将在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的一笔,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开拓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对于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面对无情的市场风险,单个农户的力量极其微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合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建设我国农业产业化,将以前每家每户分散了的土地集中组织到一起,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等不同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发展战略,以整体对抗局部、凝聚对抗分散,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其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化投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张“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省去中间商的涉猎,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经济收入上去了,农民的干劲也就更足了。同时,实行产供销的一条龙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解决方案。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务工,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让农民获得双重的经济收入得到实惠。如此看来农业和其他产业既独立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开始由以前的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自由化市场转化。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由以前填饱肚子为主的生理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而我国的农业在这样一新的形势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今天,我国的农业从单单的注重量的增加向提高农产品质量上转化。以优质的农产品、优质的销售方式来迎合大众口味,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也由自己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向国际间不同国家间的贸易转化,面对国际市场这一块大肥肉,我国农业的强势发展,有助于打开海外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缺乏的发达国家市场,将中国农业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重要的

作用。

二、加强政策投入的必要性

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此则要求我们的政府给予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根本,所占比例大、牵涉范围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无法改变其现状。只有政府的介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设置针对农业的管理机构和加强对农业的改革力度,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贫富差距极大地今天,农民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给予极大扶持,加强农业产业投入,2006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我国依旧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田无人耕的局面,而广大农村劳动力都参与到了南下的打工队伍,造成我国的农业严重空缺。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让广大农民在免费耕种还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尝到甜头,参与到农民的一体化建设队伍中来,同时农民的压力减小了,也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促进货币的流通,人民生活富裕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主动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投入的为农业一体化服务。

加强新农村建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当中。为农业的发展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以指导和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提高种养殖的质量,为通过自己劳动致富的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援助,为其排忧解难,从而达到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有实例指出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民的收入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成功的新农村将在别的乡村成为佳话、成为榜样,能推动更多的乡村参与到产业一体化建设中来,如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在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则应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政府在为其投入政策科技的同时,还应为其打造适合发展的销售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发展方向,打造能迎合市场发展的销售方式。建立一支先进的销售队伍,为农民一体化进程出谋划策,将生产的农产品推广到市场之中,在市场中为其谋求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去打造出出色的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从而更好的拓宽市场销路。就如在四川达州市场上出现的旧院黑鸡蛋,就是来源于四川万源普普通通农家而做大做强,在市场定位上充分抓住广大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上,制定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营销策略,以其营养丰富,富硒,具有滋补、美容、延缓细胞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健等特殊功效打开了鸡蛋市场,成为鸡蛋行业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C00)

第11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根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调查的标准,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522个,固定资产135.11亿元,销售总额426.33亿元,创利税34.14亿元,带动农户299万户,联结基地1014万亩。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560个,占34.5%;中介组织带动型307个,占6.79%;专业市场带动型239个,占5.28%。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壮大。据统计,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除杭州灯塔养殖总场外拥有资产15.96亿元,固定资产8.7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交易)31.17亿元,创利1.11亿元,上交税收0.4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7%、21.05%、14.93%、13.98%和10.14%,带动农户14.93万户,建立基地57万多亩。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31.22亿元,固定资产9.9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25.78亿元,创利1.2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15.72%、2.55%和4.96%,带动农户62.64万户,建立基地205.6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如温州安达集团公司原是一家以加工淡水鱼和海洋低值鱼为主的水产加工企业,近几年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马蹄笋、榨菜、速冻磨菇等5大系列26个品种,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水产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XX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XX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常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发展;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一、农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信息产业部2001年6月14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产业厅(局)、通信管理局、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下达了“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通知”。该文件使得我国关于信息化水平的测评有了统一的标准,具体的指标由20个指标构成,分别为: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微波占有信道数、卫星站点数、人均电话通话次数、人均带宽拥有量、长途光缆长度、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每千人有线电视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电子商务交易额、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信息指数。《中国信息年鉴》中各个省信息化发展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计算机与网络、广播电视、科研与人才信息化人才要素的指标、信息化外部环境要素的指标。

国内学者在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同时结合考虑到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一套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各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4个1级指标,18个2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应用现状及生产消费。我国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农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完全统一的标准,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了五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学者们在研究农业产业化时一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包括的一级指标为效益指标、规模指标和基础指标。二级指标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乡镇企业平均产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乡镇企业数、每公顷耕地农用机械数、每公顷耕地农用柴油吨数、每千公顷耕地农药使用吨数及农村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产业化越发达,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就越高,农业总产值越高,通常用农业总产值来代替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越高,说明农业规模越大,农产品生产量大势必带来农产品销量也大,作为农业产业化中产业化主体的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效益越高,产值越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手段的发展上的,越发达的农业产业化,其机械化程度越高。所以农药使用量同时也代表了化肥等的使用量。由于各个地方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所有指标均为均值来表示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本文结合学者的研究将产业化指标体系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如表2所示。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许多相关的数据尚未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如果按照信息化测试的一般手段或国家规定的信息化测评体系,以及产业化评测体系来研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数据的获取也相当困难。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用一些变量来代替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和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然后利用相关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三、相关实证分析

(一)基本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一起提出来的,它的形式简单,但在经济理论分析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这个函数来探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发展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鄣Kβ(0

其中,Q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存量。A一般代表技术进步,α、β分别代表劳动产出比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a+β>l表示规模报酬递增;a+β=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a+β

Y=AKβ1Lβ2Geβ3Feβ4Inβ5②

其中,Y表示农业生产总值,本文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表示;K表示农业投资,本文用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来表示;L表示农业劳动力,本文用农林牧渔业就业劳动力数来表示;Ge表示耕地面积,本文用有效灌溉面积单位来表示;Fe表示化肥施用量,本文用农用化肥施用量来表示。本文采用对数模型,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来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LnY=LnA+β1LnK+β2LnL+β3LnGe+β4LnFe+β5LnIn③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