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时间:2023-07-14 17:35:5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互动关系

体育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项人类自我完善的精神文化,体育最初与教育、劳动、娱乐、军事、医疗、祭祀等活动处于一体化,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的状态而存在,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分。文艺复兴之后,英国的户外竞技体育和欧洲大陆体操奠定了近代体育的基础。工业革命及欧洲文化的传播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生根、发芽。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此后世界各国的竞技运动发展更快,传播更广。竞技体育不仅成了教育青年的绝好手段,也是向青年培养公平竞争,坚忍不拔精神和遵守法律理念的难得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适,经常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群众体育悄然兴起,与竞技体育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竞技体育在径赛规则的支配和现代科技的支配下,向着国际化、标准化、公开化、科学化的道路迅猛发展,成为观赏性、娱乐性很强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日益突显其前沿性、标志性和象征性的特质,群众体育则沿着深入群众,融入生活的方向发展,成为人类积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大众健身运动和大众娱乐运动。为了更好的分析论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确定它们的概念。

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概念

伍绍祖同志《学习邓小平同志理论,做好我国体育工作》这篇文章中说:“体育有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之分。竞技体育指运动员所进行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取得竞技比赛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训练、比赛等活动。”本文中的竞技体育指的是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

首先群众体育的概念是指广义的群众体育对应于竞技体育,是指除竞技体育之外的学校、厂矿、企业、事业、机关以及城镇和农村等开展的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社会成员为了达到或保持自身的身、心、群(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健康状况,提高人口素质,自愿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与身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除竞技体育之外的所有体育,一般也称大众体育。狭义的群众体育不包括学校体育和武装部队的体育,一般也称为学校体育。本文所论述的群众体育是广义的群众体育。

其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哲学层次上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对立统一关系。所谓对立统一,是指两者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两者在一定层次和范围内的差别性。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互动关系。

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有激励、指导和示范作用

竞技体育是体育中最直观、最显性的部分,它往往能振奋民族精神。1968年,捷克冰球队战胜苏联队后出现举国欢腾的盛况。我国1959年容国团第一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激励了广大群众参加锻炼,因发了长达几十年的乒乓热潮。中国女子排球的“五连冠”和“人生能有几回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都激励了一代代的青少年以及国人。不仅对体育界,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竞技体育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战术经验等方面的借鉴,有利于群众体育向合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竞技体育在观赏方面能吸引广大群众,有可能把间接的体育人口转变为直接的体育人口,能有力地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竞技体育科技含量高,是展示世界科技成果的一个橱窗,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康复手段等成果加以转化,可以提高群众体育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群众的锻炼服务,它可以加强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三、竞技体育能培养和造就群众体育骨干

竞技体育的人才来源于广大群众,它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断淘汰一般的体育练习者的过程。但是竞技运动能发动、吸引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正如顾拜旦所说:“为吸引100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有50人从事运动;为吸引50人从事运动,必须有20人接受专门训练;为了吸引20人接受专门训练,必须有5个人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他们有很好的体育实践经验,退役以后,可以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辅导员,成为指导群众的骨干力量。如前国家女篮队长宋晓波退役后组建了宋晓波篮球俱乐部,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参加,原足球运动员高丰文也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足球学校,朱建华也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跳高俱乐部。根据资料分析,现在全国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仍缺额很大。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体育母项下的两个子项。它们在目标和手段上具有同一性,都是利用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体育功能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要协调发展,也就是使两者的优势互补,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使我国体育事业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使效益最佳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0.

第2篇

摘 要 本文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的利益格局公平实现的视角,一方面探索竞技体育体制转变和繁荣竞技体育市场,政府从中起调控和协调作用,完善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表达了促进群众体育乃至促进人的体质健康为社会之本的理念。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协调发展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党始终贯彻举国体制的思想,在世界体坛铸就“中国式的辉煌”,这些辉煌的成绩足以证明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但“体育大国”并非是“体育强国”。衡量一个体育强国时,不仅关注奥运奖牌,而且重视奥运金牌在群众之间的普及程度,以及整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历史性的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但是辉煌的同时也给民众带来了思考。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最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这些惊人的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是否对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及关注太少了呢?要从体育大国转变成真正的体育强国,我们必须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以改善群众体育发展滞后的不利现状。

二、中国体育结构畸形发展的因素

(一)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政治原因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清朝末期在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加上连连的自然灾害等,民众吃不饱穿不暖。西方国家蔑称中国为“东亚病夫”。建国后,美国害怕中国的迅速崛起,在政治经济上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的发展,新中国在外交上被孤立。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性的竞技比赛成为我国展示自我形象、友好交流、发展国际关系的门户。竞技体育因此承担起提升民族形象、彰显国力、复兴国家的使命而快速、畸形成长。

(二)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结构因素

群众体育的发展,存在时间跨度长,投入基数大,见效缓慢等特点。也正是由于群众体育的这些因素,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视觉满足。相较之下,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奥运会上,各项目管理中心完成金牌任务的情况,与这个项目从体育总局划拨的经费及配套设施直接挂钩。因此各省市体育局有关领导对于群众体育出现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三、发展群众体育的必要性

(一)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材

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要突破,必须要有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材,提供后备人材的源泉,便是群众体育运动。社会要进步,需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具有强健的体魄,而强健体魄的形成也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因此,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从长期来看,不仅为竞技体育的长盛不衰选拔了人才,同时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健康体魄的工作者,保证了整个民族的体质不断增强。

(二)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为体育产业开拓市场,体育产业的繁荣带动竞技体育条件的改善

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为引导群众参与相关运动项目起了推动作用,为带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机遇。群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必将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反之体育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势必会为群众体育乃至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各城市社区、公园广场等普遍设立了便民的健身场所,并配备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器械和设施。与此同时,利用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税收,集资兴建和综合利用新场地,不仅提高了竞技体育的观赏性,而且有利于群众参与体育的环境,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积极性。

(三)提高全民素质,塑造民族体魄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锻炼休闲机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去亲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都市“现代文明病”逐渐滋生、扩大、流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提出了新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四)群众体育工作,是发掘民族遗产,丰富文化内容的工作

追溯中国体育的历史,从东周时期就有记载,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运动项目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对它认知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为这些已经作古的运动项目提供了一个重生的机会,我们要利用这个契机使这些运动项目重获新生,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魅力,同时还极大得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闲暇生活。

四、发展群众体育的策略

(一)政府引导

政府作为体育事业的计划者和引导者,必须制定一整套政策、法规,明确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一,强化政府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坐出自己的风格,打造自己城市特有的精品项目,如万人长跑活动,迎元旦登长城等形式多样的健身项目,引导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第二,政府应加大经费的投入,首先转变群众观念,增强健身意识。

(二)完善配套制度,以制度解决困难

为确保群众体育活动有序进行,必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前正是由于对群众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觉能动性。应将群众体育工作成效纳入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之列,加大考核的比重。让群众体育政策执行效果与执行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次,有体育教学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挑选工作热情高、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委员,对群众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方案,以提高群众的健身效果。

(三)举办群众体育运动会,放弃“唯金牌论”,加强体育的文化交流,构建正确体育价值观念

举办大型的群众综合运动会,加快本地体育发展的进度、促进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成为提升整个社会综合素质及凝聚力的一个新起点。政府应利用自身现有的自然资源及条件优势,尽快挖掘、发展适合于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交流。使广大群众能够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到群众活动中来,特别是要转变民众“尚文轻武”思想,构建适用于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提高人们的体质,达到终身体育目标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人们灌输正确观念,从而积极参予体育活动,培养终生参与体育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工作,调整体育人口结构

抓住北京奥运会的难得机会,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周”活动,推动引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规划、扶持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政府有计划的将农村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到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在这些人口中成立体育社团组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群众的需求和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做好政策,财政扶持,调动他们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

五、结语

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需要一种文化,那便是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为魂,培养大众的体育意识,对于群众参与也好,竞技体育也罢,都会产生积极地作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体育的生活正在不断的加快。51块金牌也好,还是博尔特的破纪录对于人们内在的冲击力正在减小。人们逐渐明白金牌是虚的,体质的提高是实的;竞技体育是少数人的事,群众体育则是大多数人的事。因此应当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体育思想。体育决策部门应以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更加关注群体事业的发展,井在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组织机构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民众日益凸显的对体育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构建面向全体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向体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常毅臣,魏争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5):6-9.

[2] 张楠,孙占峰.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群众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27-28.

第3篇

一、体育体制改革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政治在国家和政党活动的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无意对体育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群众体育的领导权由国家性质决定;人民享有群众体育的权利由国家制度决定;群众体育事业的基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由党和国家的根本宗旨决定;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由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决定。而现时群众体育发展的大环境,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形成的,这在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进步上起到了有力而巨大的作用。群众篮球运动作为在中国群众体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的部分,毋庸置疑受到了政治的重大影响。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的影响

调查中显示,大多数的专家均认为影响着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的显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是社会发展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作为群众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篮球运动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有着关键性作用。再者,经济发展决定了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和社会投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的机率越高,投向场地设施建设经费的机率也越高。另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限制。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收入水平是挂钩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有显著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对群众篮球运动的影响

就一般规律可言,体育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我国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模式是由社会经济的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苏联的体育模式,形成了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的体育模式。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体社会结构中,国家基本占用了全部重要资源并对全部的社会生活实行着全面的管理,在此环境下,包括群众篮球运动在内的群众体育在规划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之内。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过度强化了政府的宏观操控,因而抑制了社会群众参与群众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也让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受到了阻塞。另一方面,微观管理事物对政府的群众体育管理机构造成了影响,使群众体育宏观管理的职能受到了削弱。面对这种矛盾,一场从根本上的变革势在必行。于80年代中期起步,为了使原来高度集中的模式得到改革,国家进行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体育模式改革。并且这个由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并充满生机的体育模式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三)职业篮球运动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促进普及,二者相辅相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篮球运动中,普及会受到宣传、体育健身观念、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提高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限制,如科技、选材、训练方法等。

1.群众篮球运动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基础作用

“水无源不流”,此道理在篮球运动中也得到体现。没有群众篮球运动的基础,竞技篮球运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专家认为,群众篮球运动的普及,在发展我国竞技篮球中将会起到显而易见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历史资料数据显示,群众篮球运动从50年代起迅速发展,在50年代末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这一时期的竞技篮球运动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接近了世界强队水平。在群众篮球运动全面倒退的70年代,竞技篮球运动水平也跌入低谷。进入80年代后,群众篮球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竞技篮球运动也走向高峰。然而,据研究结果表明:群众篮球运动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基础作用并不是明显地同步,而是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群众篮球运动从49年开始发展,到59年形成高潮,在此期间,竞技篮球运动也得到发展。国人勇战欧洲强队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当时,我国还没有形成从少体校到国家队的一整套的训练网络,专业队员都是通过基层选拔,如出自码头工人的国家男篮优秀中锋刘二柱。1959年,“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正式出台是在中央批转的国家体委报告中提出的。报告指出:“开展群众性的业余体育运动和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相结合,实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是当前体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在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体委采用“集中力量猛攻尖端”的方法。60年代,国家体委将运动训练工作方面列为工作重点,致力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以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或重点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络已初步形成。从此,在竞技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训练的因素所占比重逐渐变大。这个问题在70年代的情况中得到了充分说明。一般说来,普及促进提高,而提高总是在普及之后出现的,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群众篮球运动的普及并没有在70年代使竞技篮球运动体现了应有的高水平。研究后发现,从1966年至1970年,整个业余训练工作完全停止,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断层是造成我国竞技水平落后的原因。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群众篮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20多年期间呈现出繁盛活跃的景象。进而,在80年代竞技篮球运动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步入90年代初,女子篮球队取得奥运会、世锦赛双料亚军得佳绩,男子篮球队也获得世锦赛第8名,纷纷进入了世界强队行列。但此后,女篮成绩开始出现滑坡,同事男篮也屡在亚洲赛场失利,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的态势。归根接轨,问题在训练体制方面。而后70年代,三级训练网络在我国逐步恢复。从1978年起,我国篮球队渐渐跟国际联系的加强,广收博采各国先进技术经验。1980年初,在给中央的请示报告中,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指出:“在我国,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这样就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体育上得快一些。”在80年代,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思想在我国进一步明确。同一时间,随着研究和训练工作不断改进、发展,我国篮球运动跟上了迅速发展的国际篮球运动趋势,形成我国篮球自己特色和风格,。到了80年代中期,“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方针被国家体委提出,此方针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得到协调。然而,在竞赛“指挥棒”的调节下,地方各自为政的“全运战略”、“省运战略”出现,篮球等集体项目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导致在90年代中后期竞技篮球运动的低沉。

2.竞技篮球运动对群众篮球运动的促进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篮球作为一项极具魅力的运动项目,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也会对开展群众篮球运动起着一定的促进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民族,国人每一次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功都能振奋全民族。同样,在体育赛场上,每当国家篮球队在国际上取得好的成绩,都能激起全国人民的兴奋与热情,即使是失利,也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1952年初,国家成立了中央体训班男、女篮球队(国家队),在篮球爱好者的心目中他们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体训班男、女队除了自己坚持训练外,还到基层到各省、市表演篮球赛。作为当时的专业队,“八一”队及一些地方篮球队也经常下基层表演,指导群众篮球运动,群众篮球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促进。50年代末,我们与欧洲强队多次交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文革”时期,专业队“开门训练”,还把赛场设在厂矿、农村、学校等地方,这对群众篮球运动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广泛的促进作用。80年代起,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持续上升,屡获佳绩。国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体育信息,如现场直播,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从中感受现场的气氛,感受到祖国体育事业的强大,从而激起了人们纷纷加入到篮球这项体育运动来。在90年代中期开赛的甲A联赛,凭借主客场制特有的魄力以及主办单位、赞助商、俱乐部对球星的包装,广大青少年和篮球爱好者对其喜爱有加。

第4篇

关键词:日本;韩国;中国;后北京奥运时代;大众体育;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18-04

A Research On relevant mass Sports Policy of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Before and after Holding Olympic Games

YAN Hua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 001,Henan China)

Abstract: After holding Olympic games,the mass sports in the Japan and south Korea devel oped at a rapid speed due to the successful holding of Olympic games. After Bei jing Olympic Games,how to promp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chin a is focused by the public.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rehensiv e analysis,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the mass sport 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in hope of providing rational referen 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ss sports

Key words: Japan;South Korea;China;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s;mass s 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如果说2008年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点燃的那一刻,一起被点燃的还有中国亿万人民热爱 体育运动的热情火焰,当北京奥运会的帷幕徐徐落下之时,我们不但为我国运动员的成绩欢 呼雀跃,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此同时,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 者是否应该深入思考北京奥运将会给中国和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什么?中国体育从观念到行 为,从理论到实践,从体制到机制,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改变?对这些 问题做出深层次的科学认识、研究,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的迅速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韩国分别于1964年和1988年主办了夏季奥运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两国的大众 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对这两个亚洲国家在奥运会后大众体育的发展措施进行剖析、研究, 对后北京奥运时代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日本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个民族的自我认识绝不仅仅是只观察自身,而是在自身与其他民族、自身和世界的比 较中完成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适应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美国研究日本的著名学者 埃德温•赖肖尔曾经提出:“日本人的出类拔萃之处,与其说是模仿性,毋宁说是特殊性以 及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又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1]。日本人对 外来文 化采用的选择原则和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强大改造力,使自己的文化不因吸收中国文化而 中国化,也不因接受西方文化而西方化。不论哪一种文化,进入了日本最终都日本化。

日本1964年成功举办的第18届东京奥运会便是日本积极吸取西方体育文化、给日本传统 体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典范。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后的日本调整了其教 育政策,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营造出发展竞 技体育的大环境。为了保证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许多相关法规政策来促进体 育的发展(表1)。作为一个战败国,日本当时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萎靡。为了重振民族 精神、树立自信心,就需要寻找一个“兴奋点”来调动国民的积极性,日本当局把目光投向 了竞技体育,树立了侧重“提高”的体育发展方针。

日本经济在5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为日本制定侧重于“提高”的方针并决定申办奥运会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自己,东京奥运会的相关经费达到1兆800亿日元, 折合30亿美元,这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日本国家年度预算的1/4左右[2]。东 京奥运会上,日本达到了竞技体育成绩的巅峰,一共获16金、5银、8铜,列世界金牌榜第三 ,展示了“偏重提高”的体育方针的硕果。

年 份具体政策基本内容及目的1947.6《教育基本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完全发展”与“造就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确定体育也 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61.6《体育振兴法》该法的颁布预示着日本发展体育的重心开始侧重于“普及”,该法明确从法律上对体育设 施和经费的使用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为日本政府以后的体育政策的具体化和日后日本大众 体育政策的相继出台和有效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1964.12《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的对策》奥运会结束一个多月,日本就体悟到国民整体体质的差距,故推出《对策》旨在普及大众 体育,迅速完成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工作重心转移,决定发起增强体力的国民运动。1966.6

1972.121989.11 制定“体育日”文部省发表《青少年的健康体力》

《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

《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振兴计划》该三项政策都有明确的措施,在推出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 日本政府把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开始逐步转移到发展大众体育的开始。1992.2《适应社会变化学校管理对策》与《增加休息日必须充实少年儿童校外体育活动》该两项法规政策旨在通过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系,更好的推动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 19901993

1997.9《大众体育振兴3年计划》《少年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定》《全民大众振兴10年计划》《关于 保持增进一生身心健康的关于今后健康教育及体育的振兴对策》日本以立法并通过法律 监督的形式保证了大众体育的快速崛起,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日本较快成为了世界上大众体育 开展较先进的国家 。2000.8《体育振兴基本计划》(2000-2010年)

继续坚持“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其目标是――达到提高国际竞 技体育的竞争力,实现全方位的体育强国。

尽管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巨大成功,但 在田径、游泳等显示基础体力的项目上没有取得突破。反思本国选手在体型、体能等方面不 及欧美选手,体悟到国民整体体质的差距,故日本政府决定旨在普及体育运动、完成了从竞 技体育到大众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随之,日本全国国民体育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日本政府有关省厅在奥运会后每年都拨出巨资,用于推动增进健康体力的国民运动。同 时,日本各级政府每年也出巨资修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为国民参加大众体育活动提供便 利的条件,使体育实实在在为国民的健康服务。日本政府在奥运会后采取发展大众体育的这 些措施,其价值和意义远比高水平竞技仅仅多拿几块金牌要深远得多,国民的健康才是体育 发展的重要目的。

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日本以后体育的发展、体育政策的改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奥运会使日本的竞技体育在短时期登上了世界体育强国的舞台,并通过奥运会找出了 日本在国民体力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也促进了日本大 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使日本体育的政策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加速了日本体育法制的建设和体 育行政机构的完善。这些对日本体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举措,都要归功于东京奥运会 的举办。在以后的体育运动实践中,日本政府及相关学者逐渐认识到“体育的普及”与“体 育的提高”是现代体育的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

2 韩国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1945年8月15日韩国光复后,韩国即对本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将体育课列入韩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并在大学设立了体育系科和体育大学。同时在 全国制定并推行新的体育政策,大力兴建各种体育设施,广泛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号召 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竞技比赛能力,以此实现和完成本国竞技选 手的来源[3]。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国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韩国政府对体 育进行了 广泛宣传并从政策、制度、投资等方面进行支持,继续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巨额 奖励,号召他们努力拼搏,力争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1976年加拿大奥运 会上,韩国运动员一举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这标志韩国竞技体育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韩国运动员荣获了28枚金牌,排名亚洲第三,一举成为了亚洲体育 强国。韩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与扶持(政策战略上倾斜于竞 技体育),是韩国竞技体育能在80年代后期快速崛起的关键。

在1961-1987年韩国经济迅速摆脱贫穷状态,韩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8.6%,这种 持续的高速发展使韩国一跃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使韩国申办的1988 年24届夏季奥运会大获成功[4]。韩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跃使韩国成为世界的体 育强国,其竞技体育达到了顶峰。

汉城奥运会的举办为韩国政治稳定,民主发展,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契机,也正是韩国 民主化与现代化的实现,为韩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土壤[5]。

和世界上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一样,韩国在举办过奥运会后,韩国政府逐渐把精力 由竞技体育转向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的发展措施(表2)。

表2 韩国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法规、政策

年份具体政策基本内容及目的1966年《体育振兴法》韩国大众体育原本就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自1966年颁布体育振兴法以来,韩国竞技运动水平 迅速提高,尤其是1986年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后,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 高,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国民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体育人口不断增多,使大众体育 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 1982年修改后《体育振兴法》颁布体育振兴法修改后,从法律政策上进一步保障了 国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体育向大众化、生活化方向的发展,修改后的体育振兴法规定了 韩国每年的体育日和体育周,推动了韩国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1983年韩国体育部颁布《关于开放利用学校运动场规则》第1号令第1号令规定:在 假日及教学之余,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向当地居民开放,极为有力地促进了其竞技体 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90年代韩国政府又制定了《虎计划》、《国民体育振兴与5年计划》和《社会体育普及 计划》

这三项政策法规从法律上保证了韩国国民的体育教育,使韩国的大众体育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日本一样,韩国也在汉城奥运会后将体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大众体育 上。

19 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以倡导繁荣经济为主的韩国金泳三政府提出了竞技体育商业化的策略 。但是真正开始实施竞技体育市场化政策的是在以复苏经济为主要任务而登台的金大中政府 时代。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韩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幅减少,韩国竞技体 育虽然推行了市场化,但由于体育政策和财政调整的影响,韩国竞技体育出现了步履艰难的 现象。汉城奥运会以后韩国和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一样在重视竞技体育的同时,努力实 现大众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以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02年韩日世界 杯,韩国足球队夺取了历史性的第4名,再一次显示了韩国的竞技实力,震惊了世界,这与 韩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是分不开的。汉城奥运会后即使韩国政府全面退 出体育市场由市场自由发展,经过一段低谷之后,只要政府能够对体育俱乐部发展进行宏观 控制和有效监管,竞技水平的提高也会是必然的。

与日本一样,韩国也在汉城奥运会后将体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大众体育上。加强了体育 设施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体育社会指导者制度、引导体育锻炼内容、加强健身方面的宣传 等。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目前韩国国民对自己的健康状 况是比较满意的,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

3 中国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甩掉 “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承诺,提升国际地位,“一个 以工农大众为主体,普及群众体育与提高运动成绩相得益彰的新体育初步建立起来[6 ]”。 这时我国体育的发展重点是落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素质和运动成绩上,通过体育的窗口作 用改变世界对中国整体形象的看法。

195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别指出,“改善人民的健 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7]。”这充分表明了党对群 众体育的关心,可以说,从建国到前,我国的体育方针基本上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 重于普及。

“”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学校体育教育扭曲变形, 群众体育畸形发展,竞技体育全面瘫痪。直到1976-1978年,体育领域在邓小平体育思想的 指导下,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我国体育事业随着改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8]。1979年2月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争夺奥运会团体总分前10名的目标” 。“国家 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兼顾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于提高”。根据“国际、国内体育竞 赛活动,均以有利于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的原则,安排国际、国内赛事, 使国内大赛项目与国际大赛项目接轨。应该说,这一方针的确定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

1984年我国重返奥运会,一举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进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1988 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 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均取得优异成绩,并始终保持在世界体育强国之列。这充分表明 这一时期的体育方针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体育发展规律。竞技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为 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开拓性的参与世界竞争等基本特征,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开 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复兴、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强大的精神动 力是不可想象的,竞技体育就是激发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和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理想的载体。

2008年8月8日~24日,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其取得的成就之完美,给世界留下的印 象之深刻,甚称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中国在奥运金牌榜上雄居第一。奥运金牌不断跃升的 势头,也正是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缩影。2008年9月29日,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站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 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动员令,为我国新时期群众体育事 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体育方针经历了从偏重于群众体育到后来偏重于竞技体育、 再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措 施(表3)。

表3 我国举办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法规、政策

年 份具体政策基本内容及目的1954《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表明党对这一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关心 和支持。1984《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改革开放后明确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 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1990.1《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鼓励和推动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1990.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1993《群众体育方案改革》,《训练体制改革方案》

该两项方案直接促使“奥 光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1995.6《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建立起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1995.8《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我国体育法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了我国体 育 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其中第二,第三章明确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目的和任 务,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以法律法规形式确立、保障了群众锻炼的合法权益。2000.12《关于印发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

坚持群众体育 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了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2001.2《国民体制监测工作规定》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02.4.《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建身计划纲要,加快发 展农村体育事业。200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总 结建国 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的工作经验,确立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指导 思想。2003.5《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试行)》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 身体系,进一步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2007.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促 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建设着和接班人。2009.10《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全民健身的系统、全面的立法。是全民健身工作的 纲领性法律规范。

回顾60年的历程,中国在体育事业建设发展方面可以总结为三点。

3.1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大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人 民政权,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提升国际地位,一个普及群众体育与提高运动成绩相得 益彰的新体育初步建立起来。这时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工作的重心落在提高国民体质、健 康素质和运动成绩上,通过体育的窗口作用改变世界对中国整体形象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结束“”后的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历史 机遇。如何让世界了解一个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展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体育则实施 “奥运争光战略”,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突破口,显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向世界 走来。这两个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明显围绕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改革开放的国家 政治方针。

3.2 发展竞技体育要坚持和完善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下,我国竞技体育

实施奥运战略的过程中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代体育工作者总结出一条十 分重要又宝贵的经验就是,“在发展竞技体育的过程中我国坚持和完善了举国体制”。如果 说奥运战略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一幅美好的远景蓝图的话,那么举国体制就是实现这个美丽 梦想的具体行动纲领。

3.3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发挥的巨大历史功效已毋庸赘述 但金 牌不代表一切,它只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综合国力的体现。目 前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相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面对我国从体育大国向 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2008年北京奥运 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后北京奥运时代,如何进一 步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则是我国体育社会工作者面临解决的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工作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了竞技体育中即使对群众体育的关注也是更多地侧重于 政策的指导,而缺 乏对影响群众体育发展本质上的、深层次的探究。这些思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群 众体育的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势必会激发我国群众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我们应借 鉴日本、韩国奥运会后发展大众体育的成功经验,尽快解决制约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中的各种 不利因素。

4 日、韩两国奥运会后大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1) 后北京奥运会时代中国体育应尽快完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平衡发展。纵观 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尤其是亚洲日、韩两国)在奥运会后大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可以看出它 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各国都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我国目前的现实是 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已经发展到世界顶级水平,远远领先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 展水平。后奥运时期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投入上要 有一定的倾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速度,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尽快健全 和完善各项发展群众体育的政策和制度、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增加体育设施、提供体育 活动场所等维护群众体育的公平,提高群众体育锻炼的效率,达到增强民族体质,维护群众 健康的目的。

2)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改革应以“构建政府统筹协调、体育部门具体管理、社会各方 面共同兴办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管理发展机制”为主要目标。借鉴日本、韩国及其 它举办奥运会国家体育发展的经验,在后北京奥运时代,我们不但要加快发展社区体育,满 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建设程度,而且要逐步淡化行政管理 ,加强社区体育各操作系统间的联系。在确立社区体育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下,调整政府 的体育管理措施,逐步实现社区体育管理由行政型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管理模式转化,建立以 社会化为主和多元化并存的社会体育操作模式体系,以适应群众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后奥运 时代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高等学校为基地培养体 育人才,将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 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运动的法律体系,加强群众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为我国群众体育可持 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针对群众体育领域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我国制 定 群众体育的政策法规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而日、韩两国大众 体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均是经历了严格的立法程序完成的,所有法规既保证了政府各项体育计 划的实施,又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后北京奥运会时代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 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务院于2009年10月1日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 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民健身的法规体系。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谈到这 一问题时所说:“《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是我国全民健身工作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 要标志,将大大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进步”。[9]

4) 建议我国政府借鉴日、韩两国政府在奥 运会结束后的做法,一方面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积极 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一切体育场地设 施的作用,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日、韩两国奥运会后大众体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建立拥有大量的且运行良好的体育俱乐部及基层体育组织。因此,后奥运时代,我国要更加 明确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职能,加强对各类体育俱乐部及基层体育 组织的规范管理,大力支持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建立体育健身活动站(点),广泛 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同时还要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以高校为基地,加快培养 高学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也要充分重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3 .

[2] 崔颖波.东京奥运会后的日本体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 体育与科学,2004(4 ):28.

[3] 朴哲松.韩国竞技体育政策的现状[J]. 体育文化导刊,2004(7):56-57.

[4] 郑基永,姜允哲.

韩国体育概况[J].当代韩国,2002:75-76.

[5] 夏书红,邹师.日、韩在主办奥运会后大众体育发展策略的分析与借鉴[J].体育 与科学,2007(1):48-49.

[6] 伍绍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2.

[7]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1996年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03.

第5篇

1,“全民健身”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各级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其他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关心青少年儿童的身体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从根本上来说,是改善我国人民的健康增强中华民族体质的大问题。因此,我国在世纪之交提出“开展全民健康活动”,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必将对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然而,从一些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不甚理想。因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并进行体育锻炼是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重大途径。

2,“全民健身”能促进学校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前些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就多次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的问题,但是,从实际的情况看。学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即竞技体育硬,群众体育软。学校群众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是这种不协调造成了学校群众体育的相对滞后,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则正好为全面扭转、纠正学校群众体育落后的局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借“全民健康”的东风。大力推进学校群众体育的建设。

2.1“全民健身”可以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全民健身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高校中拥有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及与之配套的体育器材、设施的院校并不是特别多,有些地区大兴土木搞基建,侵占的是体育场地和体育用房,其中,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被侵占得最多。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全民健身对体育场地设施客观需求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

我们应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挖掘现有场馆设施的潜力,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开源节流,尽可能多兴修新的体育场馆。同时,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解决,使体育场馆同校园文化、娱乐、休闲、生活设施等结合起来,以满足全民健身对场馆、器材的客观需要。随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增加,学校群众体育的内容也将丰富起来,将形成各种项健身项目、活动在内的门类繁多、品种类齐全的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网络。

2.2“全民健身”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加体育人口。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人们对体育锻炼基本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将促进体育知识在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同时,学生中已经参加体育活动的,可以通过亲身从体育锻炼中得到的“实惠”“现身说法”,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使体育人口增加。体育人口是指了解和初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并经常从事各类体育活动的人数,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群众体育发展的标志,也是评价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指标。在国外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得好的国家,如前西德、美国都拥有较大数量的体育人口,而我国学校的体育人口与之相比却少得多。因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可以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同时,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增加,体育锻炼科学知识的传播,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学校群众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将促进学校群众体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并进一步促进学生逐渐养成好习惯。推动全社会参与体育,为国民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全民健身”可以促进学校竞技体育的普及并为竞技体育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全民健身”是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全身健身”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以普及为重点,同时,也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学校群众体育,学生体质普遍增强,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奠定了技术基础,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发现并培养具有运动天赋的竞技后备人才,为竞技体育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能鼓舞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全民健身”能促进学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1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广泛接触,通过比赛和交流,通过体育锻炼这个特殊的教育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和民族精神,树立团结互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文明礼貌、公正无私、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竞争精神和进取意识,以及勇猛、顽强、坚毅、果断等优良品质。

第6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群众体育事业、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适时开展职业体育,同时争取一定的国际体育话语权。从制度层面改革,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

关键词 体育大国 体育强国 路径选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在该届奥运会上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的中国体育,在朝着新的目标扬帆启航。2010年11月27日亚洲运动会在广州落幕,中国军团以创造纪录的199枚金牌的佳绩傲立于亚洲之巅,继续巩固亚洲体坛霸主的地位。从亚运赛场的八连冠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第一,中国已无愧于“体育大国”和“金牌大国”的称号,但遥望“体育强国”,中国体育还任重而道远。中国体育将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树立发展与改革的信心,努力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一、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含义辨析

(一)何为体育大国

体育大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国,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因此,体育大国所蕴含的意义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大”是相对“小”而言,主要是从体育人口数量、体育设施规模、人均占有体育资源的面积、体积等方面来衡量。具体是指占有的体育活动的容量较多,空间较多,面积较广,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的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的国家。形式逻辑学中定义一个概念: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因此对其概念含义的思考,重点在于界定“体育”和“大国”上。我们认为,体育大国就是指,开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数量众多,体育设施规模较大,在世界体坛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

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大国,不是看它在大型国际比赛中拿了几个冠军,而是看人均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多少,以及该国家人均寿命、健康程度等综合指标来衡量。通俗地说,所谓体育大国,说的是国民素质,而不是竞技体育成绩。

(二)何为体育强国

我国是否是体育强国,与体育强国的究竟有多大的差距,目前是一个热点话题。体育强国一词,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爱国情结”和“中国元素”的意会词,反映了国人迫切的领先与赶超的心态;从内涵来看,是对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的定性评价,是对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体育设施规模,体育产业结构,体育活动组织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关于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主要在我国,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定量化的衡量标准。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笔者认为体育强国是指该国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的国家。

二、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体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他希望体育战线的同志们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胡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家“十二五”期间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竞技体育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应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奥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影响力大的职业体育成为国家间交流、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现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竞技体育蕴含的丰富精神价值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成为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三、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在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体育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中国也早已成为亚洲体育当之无愧的领军者。虽然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并没有脱离开群众体育这个基础,在不断增加的奥运会金牌数量的带动下,中国的后备体育力量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可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努力实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还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创新,建立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相比于竞技体育的一片凯歌声,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步伐还略显缓慢。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很多地方还缺少健全完善的群众体育设施及规划、没有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加之健身器械和场所的匮乏,导致很多地方全民健身运动始终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如果仍然一味追求竞技体育金牌而“顾此失彼”,以“求多”“求全”的心态设置缺乏群众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项目,就难做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比翼齐飞。因此,应该以人为本,积极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二)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面向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探索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认真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冷静分析竞技体育成绩、结构、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在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新的金牌增长点,通过改革训练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机制、加强训练创新等手段,提升落后项目水平。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重要基础地位的项目,如田径、游泳等、对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集体球类项目,如足球、篮球和排球,我们应当有更高的、更全面的追求。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各行业重点发展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地方优势和行业特色。

(三)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

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0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23号)。《指导意见》在三方面实现了创新与突破。首先,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文化课教师选派和管理等方面,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分工负责。其次,突出解决运动员保障政策系统化问题。

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各级体育部门要本着对运动员负责、对事业发展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态度,为开创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事业的新局面做出更大努力。切实解决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当竞技体育在2008年达到辉煌的顶峰时,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对落后便与之形成鲜明的反差。

要实现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就要高度重视、充分实现新时期中国体育的社会价值和综合作用。目前,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其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等,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体育事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在体育的各个门类上,都要有所进步。体育本身的内涵是很广泛的,体育既是实力又是文化,还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因此,对体育的理解就要全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发展群众体育,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方面,体育肩负着独特的作用。金牌也是需要的,因为它也是展现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绝不能够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立起来。

(五)创新举国体制,发展职业体育

体育强国的一大标志,就是应该在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化专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上取得突破,如果在国际认可度高的主流运动中没有一席之地,再多的金牌都堆砌不成一个世所公认的体育强国。因此,发展中国职业体育,需要思路的转变。2008年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审时度势,让李娜和其他几位具备了足够实力的“金花”、“单飞”,使她们在职业网坛更上层楼,终于实现了2011年法网大满贯赛事的突破性胜利。这恰恰印证了中国体育从专业化到职业化不懈探索的轨迹,如果没有专业化,也就没有今天的职业化,专业化是基础,职业化是升华,而举国体制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保障。在这个成长与提升的链条上,各种因素缺一不可,全在于如何协调合力与把握时机。

创新举国体制,发展职业体育。各个项目有各个项目成长的内在规律,但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任何项目都要符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且要融入国际的发展潮流中去。举国体制需要创新,但不等于照搬外国的职业化模式,一旦某个项目决定走职业化道路,就应该建立相适应的制度、运行规则和管理体制,让中国的职业体育“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六)争取国际体育话语权

成为体育强国是中国大国崛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任国际体育组织的掌门人,除了朝中有人说话,公平公正有了人事保证之外,自然还能激发起国人,特别是体育迷们的民族自豪感。官方语境中,将出任一把手与中国成为体育大国、体育强国联系在一起也是常见的论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中加强话语权,目的并不是要利用自己“朝中有人”的优势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而是要更好地履行责任,维护公平公正,并在发生争议纠纷之后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

四、结束语

体育强国的建设,不仅是国家体育职能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应担当的一项重要责任。强国体育梦是每个国人追求的目标,其本质上就是体育现代化;在实现体育强国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分类指导,逐渐推进,并注重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推动体育工作改革,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S].(2010)22号.

[3] 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0)23号.

第7篇

[关键词]体育强国;群众体育社团;主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59 — 02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成绩进入到世界第一集团的行列,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1〕由此,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科学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2〕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如何推动13亿多人口的群众体育快速发展,则是专家学者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政治的繁荣和稳定,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的余暇时间明显增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部分人群已经主动投身到群众体育的活动之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群众体质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各种社会自发组织的体育社团组织的创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自发成立的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迅速,如体育舞蹈协会、滑冰协会、冬泳协会、健身舞协会、太极拳协会等等。这些社团组织对区域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推动作用,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将肩负促进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概念界定

(一)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主要是指国家民族身体强,体育竞技水平强,社会体育设施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由衷热爱,全民体育参与度强等等。在群众体育领域,要使全社会广大人民热爱体育,投身到全民健身之中,使国民体质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竞技体育领域,要在奥运会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国际比赛中,保持领先的竞技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总之,在国际体育领域,中国体育要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在推动世界体育发展、进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体育社团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3〕。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社团具有民间性、自愿性、组织性、共同性、非盈利性等特征, 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型,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二、体育社团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为公民提供参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

体育社团多数都是以推广或管理某一个体育项目为目的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体育团体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社区,他们把喜爱某一个体育活动项目的人群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健身活动,并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体育技能指导,为公民提供了参于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各个区域的同一体育项目的体育社团,还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技能的交流和竞赛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快速、高效发展,强有力地助推了体育强国建设。

(二)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体育社团组织能够对百姓健身进行科学指导,并能够积极引导身边人群加入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行列,使之逐渐成为良好的体育人口,培养了公民健康,科学的体育观念、意识,使人们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满足社会对体育活动的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人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具有差别性,构成了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体育兴趣的多样化特征。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体育。不同阶层人群从健身、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对体育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了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单项的群众体育社会团体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满足对某一体育活动喜爱的人群,有效组织、指导这一人群进行专项体育技能提高和科学健身指导。现阶段,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社团发挥它的独特优势,以弥补政府在满足体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

三、体育社团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8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新疆体育 新跨越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3

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是对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这既是对体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更是全国体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具体落实在新疆体育工作,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十报告中有关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新要求,加快新疆体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为新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指明方向。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建议新疆体育工作从以下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一、肩负重任的竞技体育持续提升荣誉感

(一)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民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密不可分的,新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之后,李雪英、王洁、景瑞雪、麦麦提图尔荪·琼、薛海峰、刘丽娜等运动员和阿不力克木、张振希、郭梅珍等教练在新疆可谓家喻户晓。随着这些运动员知名度的提升,也掀起了全疆青少年对举重、拳击、沙滩排球、射箭运动学习的新热潮,让这项运动获得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也正因为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可能出现更多的奥运冠军。再加上新疆广汇男篮、新疆青少年足球队等集体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新疆体育营造了更好的氛围,这些都必将为新疆竞技体育实现井喷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备三级训练体系

针对十报告中提出的“竞技体育”发展问题,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强大的竞技体育实力。而新疆竞技体育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运动队,并且形成完备的三级训练体系。新疆竞技体育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为国家队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第二是在全国的体育竞技中为新疆争取荣誉;第三是通过疆内竞赛选拔为各级体校选拔人才。目前,新疆在训、试训运动员人数超过1000人,但还远远不够。近些年,由于政策、及机构改革等原因,新疆从事竞技体育的人数在逐年减少,一些项目招收的队员质量也不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新疆竞技体育的发展。

近些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全力支持下,自治区体育局通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极大的提升了新疆竞技体育水平。始终坚持了“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立足全运、着眼奥运”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奥运争光”战略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这主要是因为新疆体育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和一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为新疆竞技体育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管理为金牌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运动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各训练单位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基本建成了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工作制度。使得拳击、马术、射箭、跆拳道、沙滩排球等优势项目的正能量不断发挥出来,成绩稳步提升。

新疆体育的管理人才队伍,仍然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管理运动队,无论从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科研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要成为熟悉所管运动项目的“多面手”。让管理者以阿不力克木同志为榜样,始终将“祖国荣誉高于一切”放在第一位。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抓好运动队各项工作,为打造一支作风硬朗、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运动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一个好教练,是一个项目成功的决定因素。新疆的教练员要贴身于受聘外教,场下训练过程中要领会外教每一组训练方法和目的,以及他所把握的尺度。赛场上要向他们学习临场指挥、变换战术的技巧。对外教的优点要为我所用,认为他在训练、临场指挥方面有异议的地方可与他加强交流沟通,为自己答疑解惑增长经验。对于所学的知识及时做笔记,以强化学习效果。

运动员是赛场的主角,教练员要根据优秀运动员不同的特点和国内外主要对手的特点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深谙比赛规则,做到灵活运用。同时,平时要加强对运动员抗压能力、随机应变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纵观国内外一些优秀运动员,不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体育尖子,他们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靠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竞技水平,还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这就要求我们的运动员尤其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训轻学”的错误观念,将自己锻造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强兵”。

二、缩小差距,体现群众体育的人文关怀

(一)十报告凸显人文关怀

坚持改革开放,改善民生是目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十报告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提出表明国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这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设施和服务,让更多群众享受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成果。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

党的十报告不仅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了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的道理。党的十报告关于体育工作的要求,既是党和国家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的延续,同时赋予全民健身运动新的内涵和外延。全民健身不仅是带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是促进群众体育工作的集中体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通过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国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才能真正实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新疆群众体育要协调、统筹发展

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尚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异较大,青少年体质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并未得到完全满足。这些问题在新疆尤为明显,新疆南北、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不均衡。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新疆2010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97.49,排全国倒数第六,比5年前上升了两个位次。结合前两次国民体质监测的数据,此次数据依然显示,新疆人体质仍处于全国中等以下水平。新疆指数仅略高于河南、吉林、、贵州和青海。2010年全疆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88.1%。3~6岁幼儿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91.9%,20~39岁成年人为87.5%,40~59岁成年人为86.0%,60~69岁老年人为88.8%。男性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8.6%,女性为87.7%。城镇人群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8.2%,乡村为88.1%。2010年的新疆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96.8,其中,3~6岁幼儿为103.70,20~39岁成年人为112.35,40~59岁成年人为85.11,60~69岁老年人为71.91。男性为96.93,女性为96.89;乡村为97.81,城镇为100.95。

“没有新疆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已经成为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的是“全面”。这不仅是指地域的问题,也要做到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缩小差距。新疆群众体育发展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机遇大于挑战

挑战中蕴含机遇,差距显现发展潜力。机遇蕴藏在全国第十三届冬运会举办中。这一全国性综合赛事的举办必将促进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冬季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新疆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带动全疆人民参与冬季项目就是机遇;机遇蕴藏在全国援疆的大潮中。更大程度争取援疆省市在项目、资金,以及人才培养、活动组织和思想理念上的支持;机遇蕴藏在新疆群众喜爱的项目中。如:足球、篮球、摔跤,要牢牢把握群众喜好,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机遇蕴藏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新疆629项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动和发挥全社会参与体育、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社会化发展道路。新疆群众体育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缩小差距,促进全区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不断增强百姓生活幸福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体育是重要的民生,自治区体育民生工程奠定了新疆群众体育发展的坚实基础,体育民生工程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列为2012年25类90项民生工程之一,充分说明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体育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其中,国家体育总局投资2600万元引导性资金建13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自治区财政投入945万元建1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89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1000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通过 “十一五”期间的“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建设和“十二五”期间体育民生工程建设等措施,不断完善了全疆各地的场地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使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数量达到全区乡镇总数的24%、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数量达到行政村总数的44%。目前,全疆已经完成了49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3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4111个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民生工程的实施为更广泛的群众提供了健身锻炼的场所,然而,管理、利用等相关措施需跟进,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科学发展实现新疆体育新跨越

(一)深入挖掘新疆体育文化内涵

十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发掘体育文化内涵,发展体育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之一,加快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文化在我区又被赋予了特殊使命,在凝聚人心、愉悦身心、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维护民族团结,淡化宗教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

对于新疆体育文化而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扎实推进新疆体育实现新跨越,是新疆体育发展的精神坐标。经过多年打造,一些环塔拉力赛、国际沙漠休闲运动会、那达慕大会、昭苏天马节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加上一批像王洁、麦麦提图尔荪·琼、薛海峰、刘丽娜和阿不力克木、张振希、郭梅珍等体育名人和新疆广汇男篮这样的明星球队,通过大量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向国内外展示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提升“新疆能力”、践行“新疆效率”。体育成为大多国内、外认识新疆的“第一映像”。 新疆体育以团结、务实、自信、开放的状态示人,充满激情和战斗力。

(二)打造体育精品,提升新疆体育核心竞争力

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扎实推进新疆体育实现新跨越,就是要坚持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崇高理想和正确的舆论宣传相结合,加强对教练员、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弘扬爱国爱疆的时代新风貌。

第9篇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体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体育工作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体育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执政能力、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体育工作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当前,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全市广大体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从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体会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市各级体育部门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促进我市包括体育工作快速发展。要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体育工作,在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培育壮大体育产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群众体育有新发展、竞技体育有新突破、体育产业有新增长,把全市体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机制,务求体育产业取得新增长

体育的发展要通过各种力量去推动,发展体育产业,是推动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以观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切实转变职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鼓励多种成份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与开发,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们要积极开阔思路,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要落实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支持各种经济成份兴建适合大众健身需要的体育场馆(场所)、俱乐部和健身基地等,有效整合体育资源,广泛吸纳社会投资,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体育健身等活动,把发展体育产业与推广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把体育产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等,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全市各类体育场馆的经营者、管理者,要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根据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争取场馆经营不断上新台阶。要把体育彩票发行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体彩宣传力度,积极开拓体育彩票发行市场,不断扩大体彩销售额,引导体育消费,增强体育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务求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新发展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增强群众体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区是全民健身的两个重点领域,也是体育工作的重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要按照省上的安排,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健身锻炼的好环境。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管理和指导全民健身工作的职能作用,确保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条件,壮大骨干力量。各县市区、各级群众体育组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以“迎奥运”为主题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参与主体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常年不断,不断打造精品,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内涵和水平,做到五个结合,即传统与时代特点的结合,广泛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开展比赛与经常性活动的结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群体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继续加强体育设施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确保体育设施安全使用和健身群众人身安全。要按照省上的安排,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创造条件开放体育设施,逐步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工作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高度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务求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

竞技体育是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参与体育竞赛的成绩和人数,体现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的精神面貌。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谋划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巩固优势项目,拓展强势项目,突破弱势项目,打造精品项目,投入更多精力、财力,突出抓好竞技体育,并力争取得新突破。市、县两级体育部门,选项要准,标准要高,行动要快,以在各类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抓好训练工作,抓紧项目调整,抓实人才输送,重点发展与省运、全运、奥运接轨的项目,形成拳头和特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模式和方法,提倡科学管理和科学训练,重视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教育,抓好教练员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努力扩大我市竞技体育的优势范围和覆盖面,培养出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选手。

五、提高素质,加强体育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体育事业、做好体育工作的根本。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抓好广大体育干部的再教育和梯次配备建设工作,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干部队伍。通过培训、学习以及比赛实践的锻炼,大力提高教练员、裁判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体育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训练方法,运用最新的科学训练成果,结合实际,科学训练,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教练员、裁判员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科研型”转变,确保我市体育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第10篇

一、后奥运会时期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1.以奥运为核心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至今奥运会紧张筹办已整整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完美进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奥运人民参与,奥运成果人民共享。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底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后奥运会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2.从竟技体育强的目标指向转为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 我国竞技体育从“举国体制”的确立,举国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到《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竞技运动全面走向世界。从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中国体育军团取得了骄人成绩,进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表1所示),显示了体育强国的风范。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从中国第一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1997年)到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中显示:1997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巧.5%;2001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18.3%增加了2.8%。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但群众体育发展的势头良好,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 3.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引起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指出:2008年奥运会后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新局面,并以此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要扩大普通劳动者的体育参与程度,尊重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迎接大众体育热潮的到来。 4.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群众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1978一1998这20年时间里,我国体育消费品年零售额由63.3亿元增长到1457.2亿元,增长了23倍,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市场优势[’}。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必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兴起。而居民对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后奥运动会时期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我们清晰看到当前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高;体育人口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大众体育的体制还不很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尚需加强。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奥运会的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植根于人民群众,并在人群中传播,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从历届各国举办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发展可以看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将大幅增多,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邻国日本为例,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发表《关于增进国民健康体力对策》,加强了群众体育的开展,30年后的结果是,李刚等人在《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结论:“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国1993年的数据比较发现,中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国同年龄学生。比如,20岁中国男学生平均身高为169.90米,而日本国同龄学生为171.83米。’,[2]广州体育学院教授吕树庭认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步入经济大国,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致使体育政策的重点再度转向大众体育,形成了在国家干预下推进大众体育和人们自发地参与大众体育的合流趋势”。 2.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制定,保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提高 体育制度和法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简称《体育法》;1990年3月12日国家体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令,并相继出台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这些体育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觉悟,但是全民健身的制度、立法还不完善,相对滞后,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的建设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体育事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难以享有平等公共体育设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体育制度和法规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家燕说:“政协体育组已经联名提案,呼吁《全民健身条例》尽快出台。”胡家燕强调,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出台《全民健身条例》是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需要,将极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弘扬奥运精神,继承奥运遗产,更好地连译“人文奥运”的内涵[3]。#p#分页标题#e# 3.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大众体育管理体系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体系,从1994年《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重大国际比赛当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了荣誉,在世界体育强国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结束,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设备、人才资源等等,而竞技体育则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方法和手段、给以技术性的指导和服务等等。因此,社会、国家和民众既需要发展群众体育,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而且二者必须协调发展[4J。 4.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满足群众的需要 从1994年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群众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在管理上尚不够完善,体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缺点。如农村与城市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等级结构与我国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多,有指导员称号的很少,指导力量相对薄弱[5J。 根据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 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75.5%的活动点有1一2名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调查还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的社团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群众体育的计划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宣传、引导、规范,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后奥运会时期必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提高他们的数量及指导质量,才能适应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计划;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7-0039-0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布十余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当前,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全民健身的热潮又进一步在全国城乡蓬勃兴起。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事关民族振兴,全面提高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工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是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宏大工程,既体现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确立了新世纪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

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参加体育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意识越强烈,体育在经济和社会事业中的作用就越显著。在大力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提高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确保体育事业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持续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勇于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而且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人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和世界性的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和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丰富了奋发向上、战胜困难、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

体育还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载体。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能够建立并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和进步。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这些国家GDP的3%以上。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已经起到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作用。因此,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既然体育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如此重要,那么,体育健身活动对每一个人来说,其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当今社会,注重体育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等概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一些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偏见与误解。一是劳动等于体育锻炼。我们承认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劳动和体育活动终究是两回事。毋庸置疑,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锻炼身体作用的,但是,长年累月单一重复的劳动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劳,长时间局部劳动的结果很可能造成职业性缺陷和疾病。无论对于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来说,长期坚持体育健身活动,可对人的中枢神经、运动、消化、呼吸等系统的内脏器官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刺激和影响,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二是没病就等于健康。有的人误以为自己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其实,人类为了健康地生存并维持生命,必须有三个重要条件,这就是营养、休息和运动。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三方面都必须获得最基本的需要量。健康,就是这三方面处于平衡状态的外在表现,任何一方面的不平衡,都不能认为是健康的。因此,“没病就是健康”的观点是片面的。三是休息可以代替体育健身。有的人认为,工作后获得充足的休息,就不宜再参加体育活动了,这也是一种误解。尽管必要的和充分的休息以及获取必须的营养,是恢复身体疲劳的保证,也是投入新一天工作和劳动的前提,这已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可是,随着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习惯和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了。大量社会调查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体育运动是人们在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经常从事体育活动,有利于人们准确、协调、敏捷地完成各种生产和生活动作,既可避免多余动作,又能增加体力,从而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

研究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趋势,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应明确这样的发展模式: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合理布局,提高竞技水平。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趋势,应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也应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既相互区别,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联系,不可分割。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才资源;竞技体育可以为体育健身活动提供示范和技术指导。体育健身活动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会失去先导和魅力;竞技体育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柱。

笔者认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应树立三种观念、采取四条措施:

一要树立全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观念。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学法、懂法,牢固树立参加体育活动是自己的权利的观念。公民有权选择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活动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

二要树立“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的观念。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水平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可以说,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竞争。谁抓住了国民体质,就等于抓住了未来。

三要树立“健康投资”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花钱健身势在必行,自我投资、自我受益,早投资、早受益。要增强群众向体育投资的意识,今天的健身投入是为未来少得病,宁去健身房,也不住病房。为健康投资,就是为未来投资。

实现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第一,要提高认识,深刻认识群体和竞体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它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第二,要在管理体制、政策措施、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妥善安排,确保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定期开展检查、总结与评比表彰,保证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朝着“生活化、普及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加强体育设施管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据统计,辽宁目前至少有各类体育场馆525个全面向社会开放,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各级指导人员近8万人。仅辽宁省就有5253个社会体育指导站在积极发挥作用。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注重社会监督。这就需要把群众体育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应进一步完善体育法,依靠法律、法规来保证体育计划的实施,进而保证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发展体育运动,开展全民健身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全民健身是国家倡导和开展的,涉及全社会、全民族、全体国民,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主要应包括:一是成立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以承担起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的职责。目前,辽宁已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省级和14个市的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领导保证。二是形成组织网络。在全社会各行业、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以及大型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起一套全民健身管理办事机构网络,负责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健身活动。三是完善工作制度。要定期例会,研究部署工作,加强督促检查。

第二,确定重点对象,建立全面的工作机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应当将国家的普遍要求和省情或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要以青少年为重点,健全中小学体育工作机制。二要以农村乡镇为重点,健全农民体育工作机制。三要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健全社区体育工作机制。四要以在职职工为重点,健全职工体育工作机制。五要以老年人为重点,建立并不断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竞技;行政机构改革;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17-02

《体育学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特约记者古柏2001年4月10日对我国最后一任国家体委主任、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第一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的采访记,题目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我对古柏同志秉笔直书的谈话记录(经伍绍祖亲自审阅过),读之再三,感慨万千。这篇谈话记录中有两个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1)伍绍祖阐明了体育的总目标和根本任务,批判了体育就是“拿金牌”的观点。

有人认为,体育就是搞金牌的,和人民体质没有关系。伍绍祖否定了这个观点;有人说,体育是多目标的、多任务的,难分主次。伍绍祖说,必须明确,体育的总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基本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质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设置体育部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而不是拿金牌。”“党和政府办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并强调:“这个问题是我在90年代初期才搞清楚的,但现在许多同志,包括体育总局的一些同志,还只是想着拿金牌。”可以看出,伍绍祖讲的体育不要以夺金牌为目的,但他没有否定竞技体育夺金牌。

(2)伍绍祖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承认自己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

伍绍祖坦言:自己“11年多来在体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对中国人的体质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说这个话,不仅要认识深刻,更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识。

他讲:“我们群众体育叫得多,做得少。对的指示,只重视‘发展体育运动’,而没有真正重视‘增强人民体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学的。”又讲:“日本人现在对成绩无所谓,1992年奥运会上他们只拿了3块金牌,没有多少人发表相反的意见。”

伍绍祖同志的这篇答记者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11年多来体委工作的功过得失,不抹煞成绩,也不文过饰非。中心问题是围绕着提出的、被《宪法》肯定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文章,不仅对以往的工作作了回顾,还总结了经验教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确实是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13亿多中国人的大事,这是贯彻“以人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讲,也不会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挂一漏万,讲两点看法。

第一,体育和竞技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

伍绍祖讲:“既要搞群众体育,又要搞竞技体育,两者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此话十分正确。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虽有联系,但这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目的、任务、对象、原则、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虽然都可以运动为手段,但方法(锻炼方法与训练方法)有所不同。在身体锻炼中,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要求与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竞技项目,要求和训练方法也有所不同。何况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与竞技的普及和提高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在行政领导机构体制上也应有所不同。

伍绍祖讲:“体育总局不只是为了金牌的,拿金牌是低一层次的事,是协会管的事。”“体育总局是管增强人民体质的,是实现增强人民体质任务的。”现在看来,无论是谁当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要一手抓体育(群众体育),一手抓竞技(竞技体育),两手都要硬,而且把人民体质的事放在首位,但把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增强人民体质”,肯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体育事业总管的体育总局,也不可能将竞技的事业完全放手让协会去管。所以,我认为,伍绍祖的顾虑是好的,但未必能实现,故而认识上解决了问题还不行,还要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我之见,国家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应该分开,体育局专管体育,以体育的规律来管理体育;奥林匹克中心专管竞技,以竞技的规律来管理竞技。两个机构同属国务院领导,职责分明,并成立党组,以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人力、财力、物力也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比翼齐飞,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竞技体育)双丰收。若仍由体育总局统一管理,势必顾此失彼。重竞技,轻体育;重金牌,轻体质,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解决谁当体育总局局长的问题,而是应该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彻底改革,此项工作,现在就要开始作好准备,待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从上到下逐步推行。

第二,增强人民体质,单靠体育行政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影响人的体质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缺乏身体锻炼和锻炼(训练)不当的,也有受遗传、环境、疾病、营养、劳逸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体育行政部门一家既不能全包,也包不了。因此,必须有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质最主要的因素是课业负担过重,不要说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连必要的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更谈不到休闲玩乐。西方国家的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而我国是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和复习检测题,不仅是体力负担重,精神负担也重,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神经衰弱也时有发生,这怎么能使体质增强呢?在睡眠不足和没有休息的情况下,再去锻炼身体,对健康有损无益。以往体质问题未能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这不仅是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