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生产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2.2%、全氮含量0.074%、速效磷含量6 mg/kg,含量均偏低。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社会需求,该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数据显示,河北省农用化肥总施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表1),其中,氮肥用量最高(平均152.77万t),占总用量的44%以上。河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该模式的氮投人量约为600 kg/ (hmz " a),是作物氮素需求量300 kg/ (hmz " a ) }'S. is〕的2倍。蔬菜生产周期短、需肥量大,讨量施肥现象更为严重。张彦才等} i}}调查发现,河北省茄果类设施蔬菜的磷肥施用量超出需求量9倍以上。
过量施用化肥会引起气候变暖、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化肥需求带动化肥生产,进而造成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且长期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结构破坏、重金属积累,引起土壤质量退化。而用绿肥替代化肥,能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生产力。因此,发展绿肥生产是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后备耕地资源利用难度大
2014年末,河北省实有耕地面积较1949年减少72.81万hmZ,总人口增加4 297.69万人,人地矛盾突出122]。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成为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后备耕地资源约有23.89万hmZ,由可开垦和可复垦土地构成,以可开垦土地为主,占后备耕地资源的96.99%(表2)。可开垦土地中,盐碱地占22.56%,主要集中于海兴和黄哗等地区[}z3};可复垦土地中,以废弃压占地为主(0.48万hmZ,占2.01 % ) ;可以看出,盐碱地和矿山复垦是河北省提升后备耕地综合生产力的2个重要方面。
绿肥因具有培肥改土功能而成为治理盐碱地、修复废弃矿山的有效生物途径。因此,开发利用绿肥是提升河北省后备耕地生产力的重要生物途径。
3 设施蔬菜土壤环境恶化
河北省设施蔬菜发展迅速,2014年末全省蔬菜种植面积39.98万hmz,产量2 677.41万t,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zz}。但土壤环境恶化制约着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设施蔬菜常年单一品种种植导致土壤元素被选择性吸收,土壤养分不均衡引起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有害微生物增多,脉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下降,土传病害加重。由于生产环境封闭,土壤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中,讨量施肥导致土壤酸化、养分表聚、次生盐渍化、病虫害严重,以及产量和品质下降。轮作是防治连作障碍的有效生物措施[[25]。利用夏闲期轮作绿肥作物,可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切断土传病害的传播;同时,能吸收土壤表聚养分,改善土壤的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状况,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保护人类健康、减轻环境风险,促进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4 冬闲田光热水土资源浪费严重
河北省水资源匾乏,2014年未进行有效灌溉的耕地有113.35万hmz ,主要为春播作物区,而春播作物收获后会形成冬闲田。因地下水“限采”,河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下降,冬闲田面积迅速扩大。冬闲田不仅浪费光、热、水、土资源,而且更易引起土壤风蚀、水蚀、表土流失、扬尘,以及冬季雾霆、春季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z}。春播作物如棉花、花生等长期连作会产生连作障碍,导致土传病虫害加重,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冬闲田覆盖绿肥作物,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减少扬尘、保护水土,吸收残留养分,防治地下水污染。绿肥翻压后,实现养分良性循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fz}l。因此,覆盖冬绿肥是提高冬闲田综合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美的重要途径。
1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健全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有利于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各种各样的粮食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足够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国家统一修建水利工程,有利于降低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的成本,防止农民在开渠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帮助他们避免了自己开渠灌溉的麻烦,降低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而且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国家中的水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河势,改变农业灌溉的水质和水温,使其变得更加有利于自然灌溉。健全的水利工程更有利于为各种鸟类和水禽类提供更好的栖息地,提供更好的避难所,而各种鸟类又是许许多多农业害虫的天敌,进而更好地保证农业生物链的正常运行,而这则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进而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更有利于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部分环保技术措施有利于各种动物的快速成长,有利于各种植物的快速生长,从而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2防止农业生产遭受洪涝灾害
作为产生农业生产研究人士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最怕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力巨大,而国家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措施,不断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而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各种措施都这些有利于防止农业生产遭受大型的洪涝灾害,在枯水期或干旱季节的时候,水库可以放水为农业提供充足的灌溉水,防止大片农作物枯死;而在洪水期或将于充沛的季节,水库可以贮蓄多余的雨水并对洪水进行拦截,以更好地防止降水过多或洪水泛滥而淹没大片田地,造成农业破坏,同时贮蓄在水库的水更有利于在旱季的时候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更有利于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安全。
3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实现粮食生产的多样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在粮食方面也要求五谷杂粮都要吃,在蔬菜方面也要求进行绿色生产和多样化生产,以保证身体的健康,而这无形中要求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而作为促进农业生产高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利建设便显得更为重要,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基础的保障,为各种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提供安全保障,改变广大农民群众靠天吃饭的消极现象,提高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多样化。
4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来源
我们都知道一个行业的发展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水利工程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短暂的时间性的就业,增加他们的额外经济来源,而这不仅有利于自己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于自己的农村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工具,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而粮食产量的提高又再一次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经济来源,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其余的则用于农业生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结语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秦、汉、唐等兴盛的朝代都建都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化和土壤荒漠化问题日趋突出,气象灾害尤其是旱灾频繁,加之长期不合理开发,区内各地农业生产差别很大,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府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及其可能的响应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开发资金,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可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再建设工程提供科学的参考。根据IPCC和FAO有关脆弱性的定义[1,2]及已有研究成果[3~7],本文认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问题,即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可能响应问题,主要关心的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各种气候因素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是指某地区农业生产过程对各敏感气候因素变化的可能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要素对气候变化可能适应的综合响应程度。
2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
本评估方案首先确定了敏感性和适应性评估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配指标权重,其次根据有关研究成果确定单指标评估标准和敏感性、适应性计算方案,最后给出了脆弱性计算方案和等级划分标准。
2•1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本文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研究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在参考已有生态脆弱性研究和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及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研究区域内的实际生产状况,选取和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的气候、生态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采用数学分析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分别选取敏感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组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8]。
2•2敏感性指标分级及计算方案
敏感性各指标的评判标准主要参考了有关文献和前期科研成果[9~11],各指标值具体分级及相应敏感性程度等级划分。
2•3适应性指标分级方案及计算方法
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各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有关科研成果[12~14],可确定适应性各指标判别标准及适应性程度等级划分方案。
2•4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分级及计算方案
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Vp可由式(3)计算得出,并由式(4)作归一化处理,具体等级划分方案。
3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现状评估
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甘肃、宁夏3省区内130个县市。鉴于收集到的1990年和1997年资料最全,故本文以这两年作为现状研究个例年。根据前文介绍的评估方案和收集到的初始资料,可以估算出每一个县市相应的敏感性Vp1、适应性Vp2和脆弱性Vp,从而确定研究区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
3•11990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1990年各县市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和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估算结果。研究区内1990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东部、关中东南部、陇东北部和宁南地区。适应性较好的地区主要是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兰州市附近和宁夏引黄灌区等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陕北大部、陇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可知气候脆弱性程度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丘陵区和东部水土流失严重区。
3•21997年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析
同上可以得到1997年研究区内130个县市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等级分布情况。从图2来看,研究区内1997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东部、陕北大部、陇东和陇中西部、宁南地区等。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响应的敏感性较高的县市增加,说明1997年的气候条件更不利于农业生产。适应性较好的地区仍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和兰州附近一带,宁夏引黄灌区适应性有所下降,榆林市及附近有所增加;适应能力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陕北部分、陇东、陇中大部和宁夏南部。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可以发现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中部、陇东、宁夏南部和陇中南部一带。
3•3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变化分析
研究区内1997年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县市有9个,与1990年持平;最不脆弱的县市有22个,比1990年增加4个,说明有所减轻。综合两年的估算结果可以发现,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中部、陇东、宁夏南部和陇中南部一带,主要是由于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反应比较敏感,而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也不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这与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基本一致。应该指出的是,影响农业生产气候敏感性和适应性因素很多,相互关系也十分复杂,限于资料和种种原因,本评估方案仅选取了若干主要的因素,设计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相比是不够完整的,还存在着许多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上述分析可以反映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现状的一个大致轮廓,以供进一步研究借鉴和参考。
4未来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的可能演变
4•1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为了了解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IPCC推荐的5个最新GCM模式(CGCM、CSRIO、DKRZ、GFDL和HADLEY)模拟结果[15]来确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根据5个模式平均的模拟结果,我国西北地区在未来50年内温度和降水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温度增加的幅度比全国平均大,降水增加的幅度与全国平均持平。表5给出了西北地区未来50年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和降水在春、冬季增加的幅度比夏、秋季大,可以认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作物越冬和春季生长有利。
4•2基于1997年适应性情景的未来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
采用上述气候脆弱性现状评估方法,在上列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基础上,估算了有关敏感性指标的未来可能变化(图略),结果表明未来敏感性将呈波动型变化:2010~2020年增加,随后减小,2040~2050年又稍微增加。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影响,首先假定以1997年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适应性情景为基础,分析脆弱性的可能变化,结果如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下,研究区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一直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呈东北-西南向一线,其中2010~2020年脆弱性程度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他年份变化不是很明显。显然,这与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敏感性波动趋势有关。
4•3基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
为了检测环境治理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脆弱性的影响,本文首先根据现行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16]、五年计划发展纲要等[17,18]、西部大开发政策[19]和近期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情况,初步设定有关环境治理指标变化如下:水土流失面积以1%a-1递减,森林覆盖率以0•2%a-1增加,需退耕还林还草的≥25°陡坡耕地比例按5%a-1递减,土壤侵蚀模数按1%a-1递减;进而设定了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表6),用上述同样评估方法模拟研究区内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其脆弱性的未来可能变化。脆弱性变化总的分布趋势为:2010~2020年有增加趋势,随后逐渐下降,高脆弱性的区域逐渐从研究区中部向中西部转移并呈减少趋势,脆弱性较高的区域逐渐缩小。2010~2020年有增加趋势,与同期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相一致,同时相应的环境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抵御较高敏感性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最为脆弱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六盘山西部会宁—武山一带以及陕北中部、宁南和陇东部分县市。
4•4未来气候脆弱性的可能变化分析
综合以上两种方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在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情景下,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主要受气候要素变化影响,2010~2020年有增强趋势;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措施下,未来脆弱性的变化在2010~2020年虽有增强趋势,但总体上脆弱性的变化逐渐减弱,高脆弱区向研究区西部转移。这说明东部水土流失区和中部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施一定的环境治理情景下比西部地区更快地减轻,因而在这些区域增加投资,加大水土流失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比西部大。研究区内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受到西北部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影响,近期内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还会维持较高水平,很难降低,在以后的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有关对策,增强适应能力,抵御气候变化的可能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本评估方案与GCM模式本身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上述模拟结果也只是一种初步的探讨,仅给出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未来变化的可能趋向和概貌,供讨论。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讨论
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地理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繁,同时长期以来农业的过度开发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防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决策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在此提出能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若干对策措施建议,以供各级决策者讨论参考。
(1)防御与治理并重。调整现有农业结构、改变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采用农业高新科技,主动防御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以降低当地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实现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研究区内人均耕地较我国东部地区多,但区内东部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造成农业生产的后劲不足。在适宜的地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光、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以降低遭受不利气候变化影响危害的风险,减弱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高效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走综合开发道路。研究区内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业比重也很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农业经济开发模式。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式或模式,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借鉴采用。尤其是针对研究区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这些资源的有序开发;将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扶持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协调统一起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开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走工、农业和农、林、牧、副业综合开发道路,提高各地农业和地方经济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实力,为降低其气候脆弱性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4)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农业高新科技。研究区内农业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农业高新科技和新品种的推广很不利。应大力推广文化扫盲和科技扫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高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的乡镇企业,增强农民集体或个体经营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青年人年富力强,生动活泼,积极热情,容易接受新事物,是民族之花,是国家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现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要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快要开始、我国农村现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正需要大批农村青年担负起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合作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来配合国家工业化,把我国建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正在这个时候却有不少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要求离开农村进到城市工矿中来。许多从农村出来的中小学生在不能升学后不顾回到农村中去,甚至因此产生不满情绪。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目前合作社一般还缺乏经验,办得不够好,因此一般农民收入暂时还比较低,去年城市工矿及国家机关人员也有某些工资增加得不尽合理等,这些都是造成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的物质因素,今后应逐步加以改变。但我认为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思想认识上不全面,甚至有偏差。因此帮助农村青年同志们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帮助他们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认识,就成为目前安定和提高农村青年的生产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从而做好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现在我想从这个方面向农村青年同志们谈一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
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和中小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参加农案劳动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是以工业化为主体,因此就只有参加近代化工业生产才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认为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仍然从事于落后的手工经营的农业生产是没有出息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人民的衣食来源,是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主要途径。不能设想,农业生产不发展,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生产不足,全国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有能力有积极性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归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民的衣、食需要。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对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农民自己充足的食用,而且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拿出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去交换自已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如布匹、其他日用必需品和农具、商品肥料等。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农民改善与提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农业生产又是发展工业生产的基础。大家知道,要发展工业必须有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充足的商品粮食和原料供应,我国轻工业产品的原料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城市工人所需要的粮食与副食品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来供应。农业生产如果不发展,不能够及时地供给轻工业以原料,不能够供应工人以充分的粮食和副食品,那么轻工业生产如何能够维持与发展起来呢?工人的生活又如何能够维持下去呢?第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这种资金积累很大部分又直接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大家知道,建立重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但重工业本身的资金积累是比较缓慢的。为了优先地发展重工业,就必须从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方面来积累资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来看,直接从农业生产方面所取得资金积累的比例,虽然已在逐渐减少,但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我国目前的资金积累,从轻工案方面所取得的,巳占整个积累的百分之五十。但是正如上边所说,我国轻工业原料中的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不能供应轻工业以充足的原料,则轻工业生产的发展便会被迫停滞和衰退下来。这样,国家也就会减少从这方面取得更多资金积累的可能。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对工业的资金积累不仅起着直接的重大作用,而且也超着间接的重大作用。第三,必须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我国发展工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输出,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着的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因此,我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五亿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就为工业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市场,轻工业产品百分之七十靠农村销售,重工业产品销售到农村的,同样也占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民的购买力不高,工业品销售不出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还能够迅速发展吗?第四,必须要有足够的出口物资,换取外汇,来向国外购进工业设备,建些出口物资除了一部分矿产和手工业产品之外主要也是靠农产品,如果农案生产不发展,缺乏出口物资,无法购进工业设备,那么工业化也就自然成为空谈。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说明农业发展
与工业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多么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从此可见那些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要发展工业而不必重视农业发展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认为工人有前途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出息,这又是何等谎谬的想法!应该明确认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正是最好地为加速工业化服务,而发展工业化又正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两者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支援的,轻视农业生产,大家都去当工人,都去从事工业生产,不仅工业上吸收不了这么多人,而且因此减少了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结果只是破坏工业化,而不是支援工业化。从此可见农业发展必须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农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人在工矿中从事工业生产同样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业。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都是在不同的战线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劳动,是一种合理分工而又共同协作,彼此之间并没有轻重高低之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各方面生产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力量,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实现。农村青年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突击力量,是农业生产的生力军,特别是具有科学常识的中学生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是把我国农业生产引向近代化的新生力量。必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光荣历史任务,克服那种不全面不正确的观点,而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做我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追随着亿万农民群众在农业战线上创造出新的战绩来。
一、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简介
1.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定义分析
推广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服务的手段和方法,将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观念等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近年来随着信息的重要性不断突出,农业信息化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变化,对政府的“三农”工作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的消息面比较狭窄,农业推广只能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区域,导致农业推广服务难以实现全覆盖。在新时期,农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可以无时无处地存在,能够逐渐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现代农业推广信息服务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信息服务,它借助多种载体和途径,逐渐地提高农民的技能,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服务,最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强科技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做好农业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例如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不同,这将需要提供专门的农业技术。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在开展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农业推广信息服务还具有经济效益性强的特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积极地推广农业技术,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最终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农业推广信息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农业生产中常常面临的销售困难等,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快速地传播,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应,达到了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效果。
二、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创新研究
1.完善农业推广模式
农业推广是一些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渗透,才能真正地达到相应的效果。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完善农业推广模式,不仅注重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也要注重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加强现代和传统农业推广模式的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局面。当地政府应当将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组织专门的力量来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例如通过借助农业科研所或者高等院校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必要时可以通过模范生产基地的形式来进行农业推广,为农业推广提供良好的信息标本。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中,应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动农业推广服务。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通过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来完善当地的农业项目,逐步地改变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借助现代经济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近年来一些企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农业技术研发力量,形成了农业生产一体化,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逐渐地实现了涉农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中农民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中的难点和重点,应当从观念抓起,特别是选择一些有文化、愿意尝试农业生产的年轻人作为突破口,这些年轻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比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应当将年轻人作为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重要对象。
2.加强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对于大部分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人员来说,其专业能力比较强,但是如何用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展开信息服务是其中的关键。对于部分农民来说,其文化素质有限,对于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排斥,或者认识不足。因此在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提供信息服务,努力争取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应用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达到农业推广的目的。在一些地区虽然也进行了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但是其效果有限,农民在接受了相关的技术教育和指导之后,仍然我行我素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影响了信息服务的效果。对于农业推广信息技术服务人员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同时还应当提高综合素质,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农村、能够和农户打成一片,了解农民在生产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困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农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投入,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建立农业推广信息人员的培训制度,帮助他们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持续性的信息服务,在面临农业生产中的困难时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鼓励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人员接受计算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工作,不断适应农业信息化的需要。
3.实现农业推广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
农业推广是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纽带,是连接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应当实现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阻碍和成本。对于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人员来说,应当将相关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及时地传播到农户,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例如可以借助常用的QQ群、微信圈等方式,加强农业推广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户之间的有效、良性互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实现农业推广和农民的共同提高和进步,使农业信息需求和供给能够有效地结合。
三、结束语
关键词:农机科技创新;农机;农艺
在当前的经济时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已经逐渐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着,并且其在农业现代化中所占据着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促进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农机主要是为农艺服务的,但是这一观念中错误的认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农业生产的局限性,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进一步加快农机的科技创新,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1 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农机在概念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从实体角度上进行描述的农业机械,还有一方面是在技术角度上对农机进行解释的,主要是指在农业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在这一层面中,主要包括的技术有机械学原理技术以及应用技术两方面。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机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快农业的生产建设,对于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辅作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艺是一项重要的操作手段,贯穿在全过程中,在农业生产中可以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农艺是包含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将农机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艺的水平,只有建立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生产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让农业产量得到稳步的提升。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以人力或者家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那么无疑对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甚至是损害,所以需要避免这些限制因素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就需要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将农机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生产质量进行不断的推进,将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让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要想将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将其二者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农业建设起到推动性的作用,让农业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朝着更快更好的目标前进。在此基础上,将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将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希望对今后的生产建设有所帮助。
首先是从学员的培训工作做起。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出来,所以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手段才能应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在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着,在农业市场中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以及农业技术得到不断的涌现,可见,农机与农艺逐渐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农机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如果这方面的人手不足,那么对于农业生产将会带来很大的阻碍,这就需要他们与时代的科技发展脚步相一致,让农业生产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很多工作人员对新的技术手段并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对于农机的操作技能,让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预防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中产生阻碍,因而应该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以保证农机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得到广泛推广,推动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同时,为了促进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结合,农机人员要了解和掌握农艺技术,而农艺人员相应地也要了解和掌握农机技术,因而在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还要注意对其进行跨业培训,相互学习两者的技术和知识,使农艺和农机人员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尽快掌握对方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的推进农艺与农机的结合。
加强对农艺和农机的科学研究。相关研究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机和农艺的研究,深入发掘农艺和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联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艺和农艺进行结合研究,以保证农机的发展能够适应农艺的发展需要,使两者的发展趋势趋于相同或相近,这样才能保证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且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人员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其农艺对农机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例如在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的东部,其农艺对农机的发展要求则较高,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对农机设备要求则与东部有较大不同。东部农艺对农机发展主要是提高单位产量、加工效率和水平等方面,而中西部对农机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提高农业播种、收割等基础生产效率上,因而在推广农机时研究人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进行推广研究,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区域的不同,农业生产中所生产的农作物种类也会不同,加上我国南北和东西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农业生产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影响了农艺和农机的结合发展,因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当地农业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从而使农艺与农机不断向结合方向发展。
结束语
本文重点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形势下的农机科技创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而农机与农艺之间关系问题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促进农机与农艺良好的结合,共同发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未来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梅,朱广文,周宗战,周东莉.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J].农机化研究,2013(10).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 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 ℃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 300 ℃有效积温(大于10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 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 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3-4]。
2对策
2.1提前玉米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 ℃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就辽北而言,玉米播期由20世纪80年代的4月中旬到现在的4月上旬,播期提前了4~6 d。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在辽宁,水稻主产区基本具备灌溉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辽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66.67万 hm2,铁岭种植面积也达到6.67万hm2左右。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农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2.6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数,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侯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 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4(4):102-106.
[2]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52-54.
1.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因素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析评价农业区位,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区域农业生产所要求的所有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指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农业生产在该区域的分布。如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水源即是其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它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即成为主导因素。
我国主要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举例:
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变化的,自然因素变化相对较小,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大,如科技、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变化,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将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如图所示:
3.小地域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在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区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而区位条件是指区域农业发展中,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有利条件(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也就是对区位因素的优劣进行评价。
【答题构建】
高考题命题中,其答案紧紧围绕区位因素,密切结合材料,要求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农业区位问题的答题描述方式可构建如下:
1.自然区位因素描述:
(1)气候:①有利条件: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高温多雨;②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不足;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热量不足;旱涝灾害频繁。
(2)地形:位于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3)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水源:冰雪融水丰富,水源充足;临河流、湖泊,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描述:
(1)地理位置:位置适中,靠近城市,市场广阔。
(2)市场:市场的远近、位置。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价格。
(4)交通:陆路交通(铁路与公路是否便捷)、海运条件、空运条件。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24-01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民效益增收的有力保障,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1 双江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全县辖四乡两镇、有72个村委会,3个社区,803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17.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2.72%,少数民族人口占45.71%。全县国土面积2157.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3568亩,其中:水田87068亩,旱地266500亩。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429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0元。2015年底全县共拥有拖拉机4795台;农用运输车391台;农用排灌机械拥有量308台;耕整机505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669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5756台;畜牧业养殖机械8597台;联合收割机19台;机动喷雾机237台;机动脱粒机3052台;农业机械总值达17852.4万元。全县农机户达13576个14740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2个36人,农村农机从业人员15228人。
2 发展农业机械是促进双江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要发展,首先要求政府对农业生产高额投入,抓住适实双江农业发展的既能农田作业、又能汉地耕作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是我县农村经济、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的第一要务。目前,我县的农业生产资源薄弱,坝区小,水田少,而且在逐渐减少;农业生产发展单季较多,种植规模小并且不连片。山区和汉地较多,由于农户耕种方式比较传统,所以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与自然村加农户的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帮助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管理、措施。
上表的统计反映情况是2013――201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农业生产劳动者购机补贴以后,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的真实体现。这些作业机械的配置,使更多的农业劳动者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应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对仅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开发,抢农时、保节令,改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变单季生产为多季生产,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机械既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又解放劳动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 农业机械是实现双江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活不富裕,是制约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要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得到富裕的生活,靠的是收入的增加;农民增加收入靠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又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技人才、管理措施的支持。实现农业机械化才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劳动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在农业建设中,要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就必须引进先进的、适用于自己的农机产品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比如,一是勐库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在完善农业生产的同时;继续购置茶叶修剪机械、揉茶机械,对茶叶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障茶叶价格连续五年稳步上升,获得高额的经济收入。二是沙河乡忙孝二组的农户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在县农技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玉米、马铃薯播种收获技术。 2015年完成机插秧面积35亩;马铃薯机收面积500亩,水稻机收面积2万亩次,机械深松整地面积5000亩。引进3台处理量10―20t循环式粮食烘干机,2台高速插秧机和秧盘播种成套育秧设备1套,建立了全市唯一的水稻全程机化生产示范基地,为本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措施就是鼓励农民、农机手加大对农业机械投入,使他们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农民、农机手有了新装备、新投入、新知识,掌握科学管理及方法措施,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要想农村经济长期提高效益,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特别是那些方便、经济、实效、多用的新型机械和性能精密、作业高效智能化的环保机械;在设施农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总之,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只有农业机械化先行发展,才能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水平。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发展关系
一、农业科技资源概述
农业科技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聚集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农业科技资源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制约和影响。首先,农业科技资源受到技术人员影响,包括技术推广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研究人员等。虽然我国一直以来是农业大国,但是目前农业技术园区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相比相去甚远,其中缺乏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也是重要因素。其次,农业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引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资源开发中所用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充足的研究资金是支持农业科研研究的基础条件,如果在研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其研究进度势必有所延缓。那么在农业科技资源的研究经费方面,也需要加强重视。最后,农业机械设备也是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是代替人工与减少人力的重要方式。全自动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是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在农业科技资源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机械设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应的生产效率与生产量。但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导致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那么在农业生产劳作中劳动力不足,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后期发展。而且目前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但相应的技术人员不足,也会导致部分先进技术无法真正投入到实际生产环节,那么在科技资源支持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其次,我国市场经济决定了部分农产品存在一定的价格波动,虽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提高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但是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投资失衡入不敷出的情况。那么对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也相对存在一定的制约。简而言之,由科技资源提高的生产效率未必能够完全提升农民的个体收益。最后,农业市场本身的信息资源滞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农民未必完全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那么在生产环节中也容易丧失风险控制力。在市场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盲目生产或跟风生产都将与供应需求失之交臂,而最终影响到农业科技资源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
三、基于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资源协调发展的策略探究
(一)健全完善的农业资金使用机制
在以往任何时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不容质疑,而农业发展关系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增加农业科技资源的投资比例,是完善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但是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相应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预算的合理性,以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实现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率与优化配置。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资金估算,当发现相关研究超出预算后,一定要究其根本探讨不足,并记录详细的资金使用报告。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和申请方面的审核制度。以严格的审核机制规避农业科研资金浪费的情况,以便实现对农业科研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使用效率。
(二)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科技资源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继而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中需要设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并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实现技术对接和先进技术的研究探讨。同时依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从而实现技术生产力的稳步提升。此外,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科研技术人员,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条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也是最为可靠的稳定发展策略。
(三)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
农业科技资源的无论发展到任何时期,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撑。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以往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革新速度过慢,已经严重影响的农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因此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相应的技术人才支撑力刻不容缓。首先,农业部与教育部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将农业核心技术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并定期对产业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将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培训侧重点,从而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速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完善。同时在培训之后也要精心设计考核标准,以优质的技术能力支撑起农业科技资源的实际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3):90-96.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相关性,当下社会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具体的影响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才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农业领域即将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疯狂渗透,农业经济必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1.农业信息化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
传统农业生产只限于小规模的个体化经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活动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从而及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在产业链方面,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业与工业高度结合,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在信息化的调动下,农业销售可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购买、销售、支付,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虚拟领域。同时还可以开辟以农业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
2.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产业结构提升
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信息参考,指引农业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供给完全由市场决定,只有充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才能让农业结构调整符合市场规律。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这些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
3.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资本、土地、劳动3个组成部分,传统农业中这3者联系非常单一,不能实现灵活的优化配置,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信息化通过对这3者的沟通互联,实现了3者的实时动态反馈,以信息化为中心,资本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农业信息化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科技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影响因素。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广泛传播,对广大农业从业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在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也能及时地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注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每有一次农业技术的革新,都会形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
1.信息服务是关键——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业
不管是政府还是农业从业者个人,都要关注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必须有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为农业生产提品和市场的信息搜集与咨询服务,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多层次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指导农业健康高效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农村面貌发生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必须结合中国现有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是保障——提高农村基础建设水平
从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农村的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网络,还包括农业信息网的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根本条件。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的公路、通讯站、光纤、网络宽带等项目的投入。从软件方面来看,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种媒体资源,要在广播电视方面下大力气,通过一些涉农节目和农业信息服务节目来影响农民。通过丰富多彩农业节目引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普及农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
3.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农业从业者
分别对农村主要成员的村干部、农村技术员、农民3个主体进行信息化培训。让村干部懂得信息化,积极宣传农业信息化。让农村技术员提高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主动地利用信息化来服务农业研究、农业生产,同时要让农民熟悉农业信息化,主动把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指导农业成产,农产品销售。
关键词:基层植保站;“三农”问题;测报功能;农业生产
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基层植保站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1],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基层植保站的作用,积极拓展基层植保站的功能,由单一的监测病虫害发展动态转变为农业综合服务,提升基层植保站预测病虫害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丰富基层植保站预报方式
当前,基层植保站主要发挥着病虫害预报的作用,通过农业网络平台、电话的方式,病虫的情报。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几种病虫预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正在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台各项农业生产支持政策[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媒体也开始意识到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预报病虫信息。对于基层植保站而言,可以不断丰富病虫害的预报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借助电视等新媒体,将病虫害信息在电视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病虫害信息在新闻联播或者是天气预报等节目之后,在特定时间段为农民播报病虫害信息;其次,加大病虫害的宣传力度[3],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的形式,开通农民农业预报短信功能,迅速将农业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生产变化;最后,应用微信平台,让农民关注农业服务的公众号或者服务号,每天及时更新平台消息。与传统纸质宣传单相比,现代化农业病虫害预报方式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2协调承包病虫防治与机防队防治之间的关系
基层植保站在预测农业病虫害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农业服务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以农业需要为中心,开展各项农业服务,在各级乡镇创建机防农业服务队伍,实行承包制防治方式。创建服务队伍时,基层植保站应实地走访乡镇,对于农村青壮年较少的乡村,抽调基层服务人员帮助创建队伍,在收获农作物时期与农村病虫防治时期,协调好队伍内部关系,统一防治病虫害。同时,在统一防治外,农村基层植保站还可实行个人承包制、片区承包制,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机防农业服务队伍的薪酬应由基层植保站与各级地方政府分担,对于个人承包制的情况,应由农民自身承担,基层服务部门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奖励表现好的农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服务站应主动帮助机防农业服务队伍解决宣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予以指导,加强与服务队员的沟通交流,定期对农业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服务人员的操作水平。此外,基层植保站应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转变农业扶持对策,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优化区域中农业资源配置,促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加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与测报功能之间的联系
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应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相联系,将现代化农业生产融入测报过程中。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加之农药的滥用使得病害虫出现耐药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极易遇到不同的病虫害。因此,在基层植保站工作过程中,农业服务人员应利用先进的测报技术与设备,合理拓宽农业的观察范围,将观察对象进一步细化,确保观测效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如引进新型测报软件等。此外,工作人员可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控制好虫口密度,进一步缩小虫害的影响范围,提高害虫预防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作物嫁接、栽培、轮作等技术推广时,也可借助测报功能,保障农民能够及时接收农业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按照有偿原则,将测报的信息出售给农业生产组织,以改善基层植保站工作人员的待遇,增加测报过程的资费。基层植保站可使用试点的工作方式,选择恰当的工作区域,推行测报有偿服务,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扩大试点工作范围。
4结语
发展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与基层农业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农业呈现出规模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下,基层植保站的测报功能应与综合服务有机统一,将农业生产信息适时、动态地传播给农业生产人员,与农药生产商、经营户进行合作,提升病虫测报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基层植保站应不断拓宽宣传途径,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方式,科学推广农业新型生产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平先良,江金林,余永福,等.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综合建站”模式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4(5):129-131.
[2]孙华明.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