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4 17:3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

1.1中药种植规模方面

广西于自2003年正式建成中药材GAP基地之后,该地区的大规模种植区得到了良好发展。除了中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外,占地总面积达3.53万hm2以上的种植区数量已经发展至国内领先水平[1]。

1.2中药资源总量方面

广西种植的中药种类十分丰富。从类别来看,植物中药的种类是该地区中药的主要部分,而动物中药与矿物中药的种类相对较少。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特色中药材,如长茎金耳环、金花茶等为该地区的中药农业带来了较多的经济利润。从本质角度来讲,该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是中药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广西中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相比,中药材本身的高昂价格增加了这种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与日益增长的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相比,种植户、相关职能部门等在这项生产活动中投入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这种问题的存在对广西中药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2]。

2.2种植模式及水平问题

虽然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GAP基地的数量较多,但中药材种植散户的数量仍然较大。与基地种植模式相比,这些散户在种植经验、种植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这种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浪费,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中药材收购的规范化。

2.3中药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

由于从中药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利润较为可观,因此该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展用于中药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的扩张行为存在极强的盲目性、随意性特点。这种缺乏规划的扩展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荒地开垦为例,虽然种植户能够从新开垦的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但这种开垦操作可能会影响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过渡种植还会降低土壤质量,进而产生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3]。

3解决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中药农业发展质量,需要对以下3种对策的应用加以重视:

3.1技术培训措施

除了少部分中药材种植商之外,广西近半数的种植散户都面临着培育技术问题。为了促进中药农业的整体发展,广西应该通过设立中药生产咨询站、专家上门服务等方式,对中药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进而降低中药材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提高中药材的质量[4]。

3.2资源整合措施

就广西当前的中药农业而言,应用资源整合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整合对象主要包含以下2种:(1)中药种植土地资源。广西当前以散户为主的分散型种植模式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实现广西中药农业的集约化发展。(2)资金。较少的资金投入是限制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中,各生产商及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比重的方式,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3.3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措施

从本质角度来讲,影响广西中药农业产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各类病虫害问题。该地区不规范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种植效果。为此,需要根据中药材的实际种植种类,制定出病虫害防治的合理用药制度及方案,以此降低药物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提升广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优势。

4结论

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种植水平低、种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质量,应利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技术培训以及资源整合等措施,解决各类发展问题,增加种植户的中药材种植收入。

作者:张敏 曾雯雯 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孔德鑫,韦记青,邹蓉,等.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初探[J].中药材,2010,06:843-846.

[2]陈素贤.广西中药种植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刘其葵,钟俊军,蔡利民,叶小冬.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04:453-456.

第2篇

关键词:果蔬;设施栽培;现状;对策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是地处三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全乡没有工业建设项目,农业生态环境较好,没有大气、水源、土壤等污染,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理想场所[1]。果树和蔬菜已成为三元区中村乡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发展果树和蔬菜设施栽培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和种植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村乡果树和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零突破,现有果园设施栽培面积5.2hm2;蔬菜设施栽培面积13.3hm2。虽然总量不大,但对全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对三元区中村乡果树和蔬菜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1发展现状

三元区中村乡地处三明市区的水源保护地,不宜发展工业项目,三元区政府确定中村乡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项目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三元区中村乡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强乡战略,致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设施栽培实现了零突破,已建立1个果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1个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

1.1温室调控蔬菜设施大棚示范基地

位于中村乡米洋村,2013年,由福建省三明市华兴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与米洋村签订16年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建立13.3hm2标准化温室调控蔬菜大棚,配套建设1套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引进种植圣路易斯圣女番茄、东升南瓜、冬春55黄瓜、美浓甜瓜、黑眉2号长豇豆、黄子金玉香瓜、台湾桃改2号地瓜叶、圆叶白花芥蓝、顶峰菠菜、泰国双椰树空心菜等新品种;示范推广台湾无土化、立体化栽培技术、自动水肥一体化技术等。

1.2葡萄新品种设施栽培示范基地

位于中村乡中村村,2011年,由三明市三元区中村洋头家庭农场与中村村签订18年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建立5.2hm2葡萄新品种设施栽培大棚(其中标准化大棚3.3hm2,简易大棚1.9hm2),配套建设1套手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引进种植夏黑、醉金香、红乳、寒香蜜、巨峰、金手指、香悦、美人指、波尔来特、摩尔多瓦、着色香、红芭拉多、状元红、黑芭拉多、A07等十几个早中晚熟、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风味的优质鲜食葡萄欧美品种和欧亚品种;示范推广南方葡萄设施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2存在问题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时期,三元区中村乡的果蔬设施农业发展已初具雏形,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2.1设施栽培面积不大

全乡果蔬设施农业面积还不及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村的发展面积,仅18.5hm2。

2.2装备水平不高

全乡果蔬设施栽培装备水平仍然低下,还有1.9hm2简易大棚;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仅在蔬菜设施大棚示范基地应用,葡萄设施栽培基地还应用较落后的手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高,目前仅有简易的耕作机械、喷药设备推广应用,施肥灌溉实现一体化,还没有实现耕作、田间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

2.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2个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内排、灌沟渠,机耕路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抵御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不方便机械化耕作。

2.4保险机制不完善

目前,各级政府只为水稻种植和母猪养殖投保,还没有为果蔬等设施农业建立自然灾害保险机制,2014年全乡2个果蔬设施栽培基地都受到较严重的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农户和企业损失惨重。

2.5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市、区、乡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各级财政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

2.6人才紧缺

目前,全区只有一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中村乡没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为设施栽培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对策

3.1落实政策,项目带动

要认真落实中央、省政府出台的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惠农政策和《三明市建设农业强市的若干意见》、《三元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刚出台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策划生成符合扶持设施农业政策导向的项目,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以项目带动果蔬设施农业的发展。继续按照“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整合资金发展设施农业[2]。

3.2抓好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建设区级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及乡镇信息中心,抓好服务,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解决发展果蔬设施农业土地连片建设的瓶颈问题。

3.3完善保险机制,减少投入风险

果蔬设施农业投入资金大,遇到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也大,因此,急待国家出善设施蔬菜、设施水果等保险机制,通过各级财政出资一点,项目业主出资一点的办法解决保险费投入,减少项目业主果蔬设施农业投入风险。

3.4优先扶持,加大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在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规划建设中优先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建设,完善设施农业排、灌沟渠,机耕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抵御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和机械化耕作水平。

3.5引进人才,搞好全程服务

设施农业是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产业,要积极引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至少保证一个乡镇有一名这方面技术人才,从政策宣传、引导、设施建设、栽培管理、销售等环节,为农户和项目业主搞好全程服务。

作者:罗源树 邓孝祺 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三明市三元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精准农业;推广;关键技术应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74-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且依然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的问题,只有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本文就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农业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精准农业是一种在信息基础以及地学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化和集约化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土壤学、生态学以及农学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发展。

1 精准农业概述

精准农业是指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进行精耕细作,以现代农业的生产形式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精准农业通过建立生态学、地学以及农学等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等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活动进行精准的定位,并进行精细管理,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信息化。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产量和投入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土壤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以获得最大的产量,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不断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1-3]。

2 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1 我国精准农业推广现状

现阶段,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很多高新技术都尝试着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是我国农业的总体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魍撑┮翟谥鸾ハ蛳执化农业转变,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由之前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向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但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常规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在不断推广,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业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生产要素,而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但是我国只有35%左右,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不到30%,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总体来看,精准农业的推广率比较低。

2.2 我国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很多高新技术,因而高新技术应用得越普遍,说明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情况越好[4-7]。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2.2.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将统计学、环境科学、信息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新兴学科,其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来对特定的地区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针对特定地区的地理信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模型,然后对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元素、农作物苗情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制定精准的调控措施,为精准农业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农业管理辅助决策系统配合使用。

2.2.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各种实地信息来源的技术,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核心技术包括影像技术、农田多光谱图像信息分析系统等。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其成本比较低,比航空摄影的成本减少1/2以上。在精准农业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在规模化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可以预测农作物的产量,同时预警宏观农情,以农作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可以建立农作物的条件模型和长势模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为农业精细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8]。

2.2.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是精准农业空间管理的重要设施,其具有采集定位信息以及进行农田测量的作用。目前,在小区式农作物产量的定位计算、农田变量信息的采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到精准农业管理中,还可以实现机械自动化播种、灌溉和喷药,实现农业机械化变量作业定位。不仅如此,其在环境监测和土地测量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9-10]。

3 结语

精准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相比,精准农业借助于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农业生产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朱勇.浅论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途径和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9):10-13.

[2] 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577-582.

[3] 何志文,吴峰,张会娟,等.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16(6):23-26.

[4] 金继远,白由路.精准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4(增刊1):3-11.

[5] 陈防,刘冬碧,万开元,等.精准农业与农田精准养分管理现状及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5-518.

[6] 何东健,何勇,李明赞,等.精准农业中信息相关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1):10-16.

[7] 张仰洪,杨星卫,陆贤,等.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1):10-13.

[8] 韩永峰,李学营,鄢新民,等.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3):146-149.

第4篇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第5篇

论文关键词:WTO,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国农业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外围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781

第6篇

现代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通过机械装备,可以为农民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进而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重大。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方式已广泛用于生产劳动作业活动,其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量,从而使农民寻求另外的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有效提高。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对资源的利用。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量、品种日益增多。我国2010年~2013年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均呈现为上升趋势。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小型的机械占多数,大中小机械的比例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配套的机械设施少这都大大降低机械的配套率。加工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方面可以使用的机械较少,但在种植业方面,能够使用的机械品种却很多。

2.2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区域生产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特征也各具特色。例如在我国发达地区,因其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对机械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民购买机械意向就会较多一些,进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低,在此情况下,农民拥有的机械就比较少,收入水平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较低。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一点之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机械化水平都较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该项目的组织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都存在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其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而且还缺少符合农业需求的发展策略。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从而为农民解决机械购买资金问题提供帮助,可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方面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具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属性。基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发展措施。我国许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仅是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其致富方式之一,从而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基于此,通过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农机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重视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因区域限制存在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其非均衡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依据地区与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体现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当地农产品布局情况来发展。

3.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一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针对此问题,各地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从而形成规模经营。此外,对于那些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产业。

3.4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农机服务机制,这就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从而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推动机械化发展。

4结语

总之,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以客观角度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70-270.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仍占主流

精耕细作的小农种植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效性和死板性,使得其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受到个人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群体收入水平的影响,很难将农业耕地进行集中的生产利用。而农民本身缺乏农业生产设备置办和农业科技引进的资本,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举步维艰。此外,农业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但是,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市场波动也比较大,农民无法及时接收到市场的反馈信息,很容易导致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农产品滞销,进而对农民的收入情况和农业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1.2农业人才缺乏

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处于粗犷的低效率生产经营阶段。农产品质量较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农产品生产规范的缺乏,使得我国农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高的竞争力。我国农业院校的数量不少,但是,对于农业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仍然有很多人对农业存在误解,大部分高校的农业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进入该产业工作,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重大的阻力。而本身从事农业的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必要的科技投入资本,导致其仍然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经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农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2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市场机制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来加以规范和引导,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现代化生产经营尚未完全建立的现状,必须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市场机制来进行引导,主要包括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市场机制及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农业科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管理现代化程度,因而,要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投入。通过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地方农业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引导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1]。

2.2加强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根据地,因而相关高校要提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增设农业相关专业,加强对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科研院所要加强农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对当前的农业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业设备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农业专业人才要切实服务于农业,利用其专业的培育管理技术和生产经营技能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增设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和农业科技培训机构,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以及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要善于向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借鉴经验。

2.3完善农业保护政策法规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侵占了大量的农业用地。而我国本身的人均耕地水平就比较低,加之农业相关保护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和落实不到位,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转而进城打工,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要对当前的农业保护政策法规进行完善。政府应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进行补贴,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制定农产品最低价保护、土地补贴等经济政策,为了确保政策的落实情况,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保护法律法规,利用行政、司法手段确保政府对农业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增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

3结语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政府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建兴.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乡村科技,2016(12):48.

第8篇

关键词 设施创新农业;成效;辽宁葫芦岛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19-01

设施蔬菜生产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升蔬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葫芦岛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设施农业,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创新栽培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葫芦岛市设施蔬菜连年为百姓创收,农户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资金的大力投入,葫芦岛市部分设施蔬菜的规模达到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标准。

绥中县引进多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示范生产马铃薯新品种“早大白”,该品种早熟高产,提高了设施马铃薯的生产经济效益。3年累计推广设施马铃薯栽培2 785.53 hm2,其中大棚马铃薯栽培148.27 hm2,中棚马铃薯栽培2 637.27 hm2,实现总产量138 075 t,总产值22 906.1万元,新增总产值17 694.5万元,新增总纯收入15 158.9万元,效益显著。该项目已经有6 000余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还带动了农资、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振兴葫芦岛市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绥中县高台乡的多茬黄瓜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每年能够采摘3~4茬。该黄瓜品质好、产量高、效益大。

南票区金星镇温室面积达180 hm2,大兴乡80 hm2,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南票区的北边黄瓜已经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为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昌县设施蔬菜生产形成了四大优势生产带:一是西岭上魏家岭、喇嘛洞、牛营子的番茄生产基地;二是东岭下玲珑塔、药王庙、小德营子、巴什罕的青椒生产基地;三是南岭下和尚房子、养马甸子、八家子、大屯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四是北岭上王宝营子、汤神庙的黄瓜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带架构了建昌设施农业产业化大格局。

2 发展高端水果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葫芦岛市传统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水果产量正在逐年递增而果品质量却有下滑之势。发展高端水果产业,引领农民走上高端优质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探索与调查,葫芦岛市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销模式,并与大连佛伦德公司合作,以其生产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蓝莓、毛桃、大樱桃等高端水果,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建昌县养马甸子乡一对老夫妇2个棚年化收益达15万元;连山区塔山乡预计2016年收入达30万元;绥中县王宝乡13.33 hm2温室蓝莓,年效益达到150万~300万元/hm2。数据表明,高端水果的引进,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为农民找到了新的出路。相对传统水果而言,高端水果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对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食用菌对丰富菜篮子、改善人们营养结构、增进人体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建昌县已建成3个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区,分别位于杨树湾子、葛家、大屯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建昌县养马甸子乡的香菇产业远近闻名,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带领农户实现小康,走向富裕[1-2]。

4 蔬菜产业链逐渐拉长,设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产

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为葫芦岛市龙头企业,带动1.54万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每年组织回收农民订单产品2.7万t,形成了良好的“公司+农户+客商”的模式;葫芦岛市玄宇合作社有成员210户,带动周边6 600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年加工订单产品6 000 t,是“合作社+示范区+农户+客商”的典型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加工、销售渠道。

辽宁馨予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公司以“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育苗、种养、加工、配送、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充分开展线上、线下(即O2O模式)产品销售途径,最大限度扩大葫芦岛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知名度。同时以沈阳农大、辽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建立公司的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农民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努力践行“惠民、惠企、惠社会”的企业宗旨,以良心回馈社会,用健康回报市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3-4]。

葫芦岛市南票区一位农户引用了“蚯蚓处理污泥”这一生态项目变废为宝。每条蚯蚓每天要吞食和自己体重相当的污泥,通过吸收污泥中大量富含的有机物获得养分生长。污泥在蚯蚓体内经过几百次的消化,排除的粪便就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每100 t污泥可转化成30 t左右的有机肥。这种方法不仅科学环保,而且对改善土壤结构也是非常有效的。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葫芦岛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三区、三带”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了规模化、专业化和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特色设施农业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2] 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3):462-465.

第9篇

寻根溯源,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并于1977年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一词。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得较早。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我国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内涵各抒己见,有些学者认为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有的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圈内进行的农事作业,包含“市区农业”和“郊区农业”两个层次;有的则认为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国内对都市农业的研究也还是停留在理论性探索、国外发展经验介绍和对各地都市农业发展做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的层面上。

2乌鲁木齐市发展都市农业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的必然趋势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全市辖7区1县,总面积1.38万km2,建成区面积339km2,全市常住人口已超过300万。根据2010年数据统计,乌鲁木齐现有耕地6543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中水田990hm2,菜地4618hm2,水浇地面积56872hm2,山旱地2950hm2;现有园地100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9%;林地5771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9%;牧草地80467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23%;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水域总面积362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7%;未利用土地17841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3%。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化发展,现有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减,这势必造成以很少的耕地来保障和供给庞大城市人口正常生活所需的局面,并成为该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大瓶颈和短板。虽然乌鲁木齐市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其关乎民生、社会稳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战略意义不容小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正是从现有农业耕地和种植技术现状出发,追求科学、环保、合理、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产值的一种全新模式,进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达到解决城镇人口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新兴农产品产业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深刻认识都市农业发展特点,以务实创新、科学合理的原则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发展因所处地域不同,其特点、类型、功能也不尽相同,应以务实创新、科学合理为原则发展乌市现代都市农业。农业自身发展的生物性、适应性和区域性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省份和地域,其形式、内容和功能独具特色。只有以务实的态度从本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出发,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宝贵经验和成功模式,并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和细则,才能确保乌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地域、人文、科技、消费习惯和水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人员素质等诸多情况,本人认为乌鲁木齐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应具有五大功能和七大类型。

3.1五大功能

3.1.1生产功能

能为都市居民生产并提供更多的生鲜活嫩、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同时,还要确保农民和农业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收入。

3.1.2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平衡是现代都市农业不可或缺的功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一批生态园林区、休闲农业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园区等,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达到保护生态资源与生产绿色食品相结合的目的。

3.1.3旅游功能

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为都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

3.1.4教育功能

通过兴建教育农园、观光农院和科技示范园,为城市生活的儿童、中小学生打造农业教育基地。

3.1.5辐射功能

现代都市农业在农业设施装备、农业高科技开发应用、农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将对区域内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3.2七大类型

3.2.1产业型

都市农业直接面对450余万都市人口的“菜篮子”问题,首先要进行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要成为都市农副产品的保障、供应基地。

3.2.2休闲型

都市农业依托地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交通等优势,合理开发、建设休闲设施,满足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

3.2.3庭院型

都市农业针对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农家乐、认领地、采摘园等功能单一的郊区农业,采取整合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和布局、高新技术扶持、转变经营方式等措施,建成规模虽小、功能巨大的庭院式现代都市农业。

3.2.4文化型

都市农业利用区位优势,以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艺术等形式,建设集休闲度假、文化参与、旅游观光、民俗民风体验等多重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

3.2.5示范型

都市农业可遴选和引进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国内外先进种植技术、先进设备、高附加值加工手段、名优特稀品种等进行试验示范,对区域农业发展起到相应的辐射带动作用。

3.2.6公园型

都市农业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建设一批花木繁茂、碧草蓝天,或牧野风情、影视基地等生态公园,既起到退耕还草、还林的环境保护作用,又提高农民收益。如乌鲁木齐县已建成的“花海南山”,就是这种模式。

3.2.7亲子采摘认养型

第10篇

[关键词] 鄯善县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09-01

近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农业机械作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重点是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力度。

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1.1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鄯善县共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289家,占全地区合作社总数的28%,注册资金 3.7亿元,入社社员3781人。其中种植业 94个、畜牧业105个、林果业 53个、农机20个、农资6个、农技服务3个、手工业7个、果汁加工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7家,主要有“思路晓蜜”、“宇润”、 “三十里大墩”、“红”等。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家、自治区示范社15家、地区级精品示范社8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鄯善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地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劳作强度,提高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的重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自发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指导,政策帮扶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资金比较缺乏。国家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没有专项补贴,地方金融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管和经营管理人员,但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1.3 解决对策

首先,强化领导,提高重视。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补贴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此外,还要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联系,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工作,要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强化农机机械推广扶持力度,同时还要紧密围绕地区农业发展趋势,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最后,抓住典型示范,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能力。要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培育典型,通过召开各种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和应用高效的经营经验,从而带动更多合作社向前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可能

最近几年,鄯善县农业病虫害呈现严重爆发趋势,在每年特定季节和时间段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农业病虫害集中防治。在以前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大规模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防治效果差。但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型植保机械设备的病虫害防治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农药统防统治效率大大提升,有效控制了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展和发生,为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近几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鄯善县棉花、林木和甜瓜、打瓜以及西瓜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不断建设和发展,使得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机的应用效率,对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对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放生产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需要农民群众全面投入其中,从这个角度分析,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拓展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几年,鄯善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农业机械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的促进了我县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玲. “低保”党员+农机手的境界――记通山县黄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院生[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2.解决对策

2.1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

2.2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3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化;对策;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17-02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1]。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宜春市的宜丰、上高、奉新、靖安、铜鼓等县(市)有机农业已经起步。宜丰绿色大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靖安绿色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成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机稻、木姜、小葱、百合、毛豆、竹笋、蜂蜜、山茶油等30多个品种的有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5个县(市)都有一定基础。

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起步于20世纪末,近几年发展较快,尤其是万载县的有机农业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2]。1999年,万载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国际生产有机食品标准的要求,开发建设生态有机示范园区。2003年,万载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2006年又及时确立了“打造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有机食品正在成为万载县的重要产业。2007年底,万载县实施有机农业项目的乡(镇)已由当初的茭湖乡发展到9个乡(镇),有机认证耕地面积已发展到0.43万hm2,野生采集面积1.14万hm2,有机认证品种已达到29个。万载县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水稻、有机木姜生产基地,有机水稻、木姜、小葱、百合、竹笋、蜂蜜、山茶油等29个品种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有6家企业取得有机加工资质认证,其中青叶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龙牙百合有限公司引进外商投资1.6亿元建成金源农业公司,其年加工有机农产品3万t,是我国现今最大的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之一。欧洲小葱、藠头食品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竹笋、木姜等10多种蔬菜罐头全部销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反季节香菇销往广东、香港等地区,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有机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2]。该县有机农业示范园区——茭湖乡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万载县有机农业生产为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开了好头,但纵观全市,尽管各个县(市、区)都已开展了此项工作,认证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种,但发展很不平衡,既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更没有建立真正的有机产品品牌优势。

2 影响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2.1 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2.2 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2.3 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4 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3 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3.2 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 667 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

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3.3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3.4 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

规模

结合宜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自然条件、自然作物品种分布,重点发展以下产业:①以袁州区为中心、以青龙高科为龙头的有机油茶产业;②袁州、上高、万载三县(区)低丘岗地有机苎麻产业;③袁州、上高、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六县(区)低山丘陵有机茶叶产业;④袁州、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五县(区)丘陵有机猕猴桃、板栗、香菇、竹笋、野菜、中草药等产业;⑤平原地区的有机水稻产业。

参考文献:

[1] 周泽江,肖兴基,杨永岗,等.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2):700-704.

[2] 孙国琴, 阳思春.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J].国际农产品贸易,2005(4):50-51.

[3] 吴大付,王小龙,刘毓侠,等.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