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软环境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应有的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与新农村建设前景相适应的文化类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复兴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转型形式植入到新农村文化中,可以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传统体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业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门类,农村人口在整个的河南社会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的发展一直也是制约河南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在改变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本质上并不应该是一种完全脱离农村社会根基的文化,一种完全现代化的、外来的文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革的效能是有限的,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对农村社会文化的改革却落后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因此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通过改革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并且复兴传统文化的优良资源,将此作为新农村文化的根基,这样使得农村对于新的文化类型不陌生,也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村社会的文化状态,实现全面的农村现代化。
一、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在河南农村中诸如习武、秧歌、庙会舞蹈等传统体育形式一直是河南农村社会中重要的体育项目,通过定期的参与到集体的体育项目中去,可以使得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得到调剂,也可以使得农村人口在节庆时期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占据农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农民尤其是女性通过空闲的时间参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锻炼效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还有利于传统农村社会的稳固,传统体育项目除了个别项目之外,大多都是一种集体项目,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通过参与集体项目可以让农民对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形成归属感,比如说参与庙会舞蹈,通常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庙会是以一定的自然和行政区域作为单位参与的,参与者通过一定的区域组织在一起,并且以此为整体与之外的农村社会进行文化、经济各方面的交流,因此农村对于这样的单位是有归属感的。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流动,河南农村的传统体育项目日益衰败,除了太极拳等个别地区发展比较好之外,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出现了发展乏力的情况,秧歌、庙会舞蹈等一度被作为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所禁止,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提倡,集体传统体育项目的消失。此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社会中青年劳动力不足,在农村社会中老年和幼年的人口占据了农村社会的主体,这部分人口在从事农业劳动之外,很难再有时间和经历去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并且很多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他们受到疾病的困扰,也没有能力参与到传统的体育项目中,这些都造成了河南农村社会传统体育项目的衰败。
二、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相关性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末启动以来,对农村社会的改变实现而意见,尤其是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居住形态的改变,现在在河南各地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和那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以自然聚居形态的农村社会,农村开始进行楼房改造,农民迁入楼房。这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是不能想象的。农村社会居住形态的改变,对农村生产、农村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对农业生产而言,传统的居住形态是以围绕可耕种土地形成自然聚居,在这种聚居形式下,农民可以较近的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也可以较为容易的放置在农房中,并且散居的形态也使得诸如玉米等农产品有着充足的晾晒区域。这些都是与农村传统生产形式相融合,但楼房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的这种生产形式,农民无法再将生产资料搬进楼房,也不能在将生产产品在附近进行晾晒。而且这种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也是明显的,农民文化是以熟人社会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先生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的文化形态时就指出,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以血缘关系构成整个农村社会的文化根基,父老乡亲这些血缘和非血缘的熟人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受到冲击。
传统农村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农村社会中,文化的改变相对于经济形式的改变要滞后的多,因此虽然河南的广大农村中居住形式和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一部分的农村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依然发挥着功能。新的文化形式也不应该是一种脱离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全崭新的文化形式。在20世纪初等一批学者就开始探究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一种将外来的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引入农村社会,改变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技术的形式,将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引入到农村社会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当时部分学者过于强调中国农村的落后,将农村中一切文化都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形式,忽视了农村社会文化的韧性,结果导致新的农业文化形态很难和传统文化形态相融合,从而造成了对农村社会改革的失败。
因此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也是需要通过将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功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建立一种农村社会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这对于新农村文化的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地传统文化形式,河南农村中也具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复兴传统体育项目,输入新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形式与现代新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可以产生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文化形态。
三、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的现实路径
将传统的体育项目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相结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对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诸如秧歌、庙会舞蹈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形式受到原来文化内涵的限制,现在很多地区已经没有这样的文化形式,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围绕着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展开的,没有文化的依存,这些传统体育形式也较难开展。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强身健体的文化功能等内涵,实现其形式的更新。
其次在进行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推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消失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实现,而其重新的复兴则需要大量的推动,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实现,通过有目的性举办一些传统体育运动的项目的比赛等,有引导性的将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最后是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形式的改造,将其纳入到农村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小培养农村人口从事传统体育的兴趣,通过学校的推广,扩大从事传统体育项目的人口基数。
总之河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新的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同时,通过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改良,植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地实现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复兴,也能有效的将传统农村文化实现与现代新农村文化的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号2016―gh―1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洪旭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2] 张兴梅.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传统体育活动与文化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9).
[3] 姜娟.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优势[J].搏击(武术科学).2011,(3).
[4] 王进选,温路广,范杏茹.挖掘民间传统体育 构建和谐新农村[J].前沿.2010,(6).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条件。
1、地理位置。
XX镇位于XX县北部,南邻XX乡、XX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锋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XX,距县城41公里,XX河从东向西经XX坝子注入罗布河。
2、气候条件。
XX镇海拔在480至1800米之间,为中低山地形,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区域光照强,年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1457.2毫米,相对温度68%,日照时间1032小时。
3、土地资源条件。
全镇国土面积163.9平方公里,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占耕地面积的50%,25°以上坡耕地13500亩),林地面积13.29亩(其中竹林5300亩,经济林4285亩人均有林,人均有林3.3亩,森林覆盖率达50.8%,荒草山6200亩,土地利用率达92.5%。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力条件。
2008年末全镇总户数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人口密度为180.48人/平方公里。农村劳动力15380人,其中女性625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1955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12756人,非农业技术培训5982人,劳务输出5145人。
2、生产情况。
2008年全年实现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元。全镇有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绿色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苎麻、蚕桑、甜苦竹、香兰菜、经济林果等。
2008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50亩,粮食总产量1157.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18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374亩,总产量136万公斤。
2008年全镇生猪存栏14562头,出栏14241头,大牲畜存栏4159头,出栏502头,家禽存栏75916只,出栏70008只。
3、经济收入。
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15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
4、社会事业条件。
(1)科技服务情况。
全镇农业综合服务、畜牧、林业、水利部门24人下乡服务225天次/人,农民群众接受科技服务16800人次。
(2)教育情况。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0所,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共有在职教师19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6人,在校学生4956人,其中女生23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7%,完学率为96.5%。
(3)文化通讯情况。
全镇建成接收14套节目的有线电视用户361户,农村建成接收广播电视节目825套,电视覆盖率达98%。全镇固定电话用户520户,移动电话用户1200户,通讯覆盖率达63%。
(4)卫生事业。
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服务所7个,共有医务人员35人,医疗设施较为完善。
(三)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致使全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治理,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较为缓慢,严重制约着全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现状。
1、基本农田现状。
全镇51109亩耕地中,高稳产农田仅有4200亩,25°以上坡耕地就有13500亩,农业产出率低。
2、水利设施现状。
缺乏骨干水利工程,大部分农田望天吃饭,天干受旱,下雨成灾,部分地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基础薄弱。
3、镇村道路现状。
全镇现有乡村公路84公里,村组公路58公里,受益村民小组135个,尚未通公路村民小组9个。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地质灾害等原因,大部分道路晴通雨阻,无法保证畅通。
4、人畜饮水现状。
全镇除集镇有骨干人畜饮水工程外,其余大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畜饮水困难。目前现全镇急需解决人畜饮水困难3471户16000人。
5、农村能源现状。
经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但通电质量较差,安全隐患大;沼气池的推广普及率不到2%。
(二)产业发展现状。
1、粮畜基础产业发展现状。
粮畜作为保民安民的基础产业,基础稳则社会稳。目前全镇的粮畜产业受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气候因素等客观原因和科技措施推广不力、产品附加值低等主观原因的影响,只能基本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摘 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村 金融市场 服务体系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是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及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三农”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职能。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只能为农民与农村经济提供一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在农村大力拓展金融市场规模及经营网络,基础问题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得不到平衡的发展。而且,金融市场上的特有信贷风险问题也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影响[1]。另外就是农村中的“二元金融”结构合并及传统的原始态服务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1)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2)金融市场的政策性和商业性缺乏足够的融合力;(3)金融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分配;(4)缺乏科学的农业贷款结构;(5)缺乏创新的服务项目。
二、建立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传统的 “一盘棋” 金融策略已满足不了现代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县级农村中,必须要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银行服务体系,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1加强法律规范作用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业发展金融机构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强化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使农业金融机构更具规范化,使其能在法律保障下为新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严格遵循公平、自愿、公开的原则进行相关金融法规的制定,以合理划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服务范围与职责,并明确支持生产经营、助学等内容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责,并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向当地投放一定的新增存款,以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以保证金融机构的资金能落实到农村建筑中去。
2.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多功能、多元化、布局合理、竞争互补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符合建设新农村与“三农”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途径主要有[2]:(1)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在不平衡的农村经济发展国情下,以建立多形式的金融组织,并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建立互助互利的资金融通机构,从而体现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自愿性、非盈利性、民主管理性及互助共济性等职能。(2)对当前邮政储蓄制度的改造。对于当前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倒流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于邮政储蓄业务较多、经济交通发达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应将邮政储蓄部门升级为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从事储蓄、汇兑、等业务,所涉及的资金都不能再转存到人民银行中去收取率差。另外,必要时还通过国家财政进行一定的补贴。而对于邮政储蓄业务较少、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县级可将邮政储蓄部门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进行合并,以实现统一管理,以将大量的储蓄资金保留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3增设农业保险组织
首先,可在县级农村中建立一个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并融合合作社的相关制度,合作制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其互助共济性,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与乡镇企业、农户等入股形式建立,但国家财政投入应低于总控股的30%,也就是不能占据控股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省一级建立一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其中,省级财政应投入30%的资本,而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则将其总资产的8%作为入股资金,而且省级农业保险股份公司还要按8%对各县级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最后,在对原有存贷款、汇兑、等业务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对新业务的扩展,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大力推广银行卡、基金、金融咨询、农产品期货及个人理财等金融产品,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发一些如仓单、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从而满足农民对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3]。
2.3.1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清楚地知道风险控制的意义,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强化风险管理。同时并完善内部控制、法人结构及风险防范机制等,通过完善人事制度,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并重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并加强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市场应变能力及市场信息捕捉能力,以降低农村金融组织的投资风险。
2.3.2营销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制定金融机构中对当地市场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新业务的开拓,以简化申请手续与降低信贷的风险,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节约成本。
2.3.3强化对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并建立具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次要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培养力度,以全面提高农村金融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对人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建立健全的人才进机制,始终坚持任人为才、量才适用的原则,对专业人才进行严格的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当前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以采取加强法律规范作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增设农业保险组织等手段,从而建立其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对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伟杰.关于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策略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3):107-110.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健身俱乐部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政策,新农村建设工作会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发展水平,对于惠及农村群众有重要的意义。南宁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群众体育方面有了明显改进和提高。因此,笔者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以及南宁市乡镇的体育发展现状,研究了当前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群众体育经费的募集和使用
南宁市的群众体育工作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①体育彩票、国家财政等方面的拨款。这种渠道提供的资金是最重要和最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运营经费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通过这种拨款的方式,有效地保证了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②社会捐款、企业赞助、群众自筹等方面的集资。这种方式获得的资金数量比较有限,且在不同的区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比如在东部发达城市,这种渠道也能获得较多的资金,但在中西部城市,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获得的资金比较有限。因此,南宁市的群众体育资金主要来源于第一种渠道,国家财政拨款覆盖的面比较广,真正投入到基层的资金数量有限,因此,南宁市的体育经费会出现紧缺的情况,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需要当地政府增加这方面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加入,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从而保障群众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2群众体育场馆规划建设
南宁市的群众体育场馆建设工作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种好的成绩主要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场馆及体育设施仍是一个比较稀缺的资源,有的农村没有一个场馆或场地,有的农村只有场地,没有专业的场馆,有的农村会有一两个场馆。总体而言,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非常有限,而且原有的运动场馆主要是田径场地、乒乓球台为主,真正专业的场馆非常少;许多场馆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因此,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为群众建设更多、更好的体育场馆,让群众有更多健身的机会,同时,要提升场馆的丰富程度,包括游泳场馆、篮球场馆等,使得群众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3群众体育行政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群众体育工作需要专业的行政组织牵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工作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农村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但是,目前南宁市缺乏一个专业的行政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时,往往是由不专业的政府部门牵头,这样不仅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也会浪费资金经费,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建议南宁市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主管农村体育工作的部门,重点解决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缺乏、人才少、群众意识不强等问题,并定期组织群众参加一些业余的体育比赛,让群众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该组织应当在人事、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健全的制度,要得到政府层面充分的支持;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要放低自身的身份,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过渡,使群众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帮助。
4乡镇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
目前,南宁市专业的乡镇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协会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群众对体育俱乐部和协会的接纳程度不高,对其存在偏见,同时,参加俱乐部和协会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将大量的群众拒之门外。所以,健身俱乐部和协会在乡镇的生存情况并不理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承担群众参加俱乐部和协会的费用,鼓励群众积极加入,俱乐部和协会也应当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群众能够了解俱乐部和协会的好处,增加知名度。此外,俱乐部和协会要引进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这些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群众指导体院锻炼技巧,教会群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让群众健康、科学地进行锻炼。总而言之,群众体育工作在我国城市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群众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在农村地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群众本身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客观方面的原因占有更大的比例。在未来的群众体育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提升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体育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并加强维护和保养工作,安排专门的组织进行管理,并为群众指导锻炼技巧,鼓励群众参加俱乐部和协会,从而让农村地区的群众真正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朱党培,张文忠.关于建立我国新农村社区健身俱乐部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5,27(03).
[2]刘青健.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动态发展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0(07).
[3]邓永明,尹海立,陈璐.新农村体育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发展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03).
[4]贾志强.群众体育: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
围绕什么是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理论界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面临的困境与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文章通过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对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但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建设好。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什么是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首先,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村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精神文明活动、道德水平和科学教育等。其次,农村地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最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等方面影响,决定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物质经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方面,对政治、经济建设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好,能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广大百姓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优势,用好文化资源,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充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上利用科技和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的发展也对文化的建设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有不协调的地方,主要是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不高和文化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哲学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经济的发展能推动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文化的建设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总体来说,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制约。如今,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在收入、建设、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村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许多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不足,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相适应。一是,场地狭小,房屋简陋。由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使得部分乡镇文化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甚至有的文化站和图书馆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即使有房子的文化站,面积也表较狭小,文化设施不足。二是乡镇图书馆资料陈旧。全国有的乡镇建立起了图书馆,除了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大部分乡镇图书馆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里面的图书很有没有更新,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许多农村的学校,也缺少自己的图书室。三是文化设施陈旧。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许多设备不齐全而且存在老化现象,缺少管理。
(三)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是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民的素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农村地区,辍学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许多从农村地区走出的大学生,很多存在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龙门”的错误思想,努力学习就为了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很少,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生活在农民地区的群众,与城市居民相比,缺少受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因此,他们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本来就有限,也就很难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很难意识到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四、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农村文化建设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重视,只有将文化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那么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将齐头并进,跨入一个新阶段。政府应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民对报纸、电视、电影等资源的需要,保障农村文化资源到位,加大对农村问题的报道力度,这些都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资金到位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资金不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项目就显得有心无力,文件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政府在加大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实施有效的政策,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用于文化建设的拨款保证了,也能提高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个别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偏见。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可以联系起来,把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经济项目结合起来,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地方投资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自立更生,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从而保障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
(三)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互联网; 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落实三农服务,使农民成为该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以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普及为前提。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作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必要性。农村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是横亘在当前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上,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就当前状况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农村信息化工作上包含着电子商务,如何在农村推广电子商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威海市农村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 项目意义
本次科研实践立足于威海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目前实用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形式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展利用情况,并加以宣传推广。
2 项目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调研威海市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其目前总体发展态势,并进行相关研究。
3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出纸质问卷300份,电子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调查人群覆盖面较广,年龄层大约为15—75岁,受教育程度不等,包含务农、从商、学生和无工作者等人群。
3.1 电脑普及率分析。 在调查人群中有高达60%的人拥有电脑,而且拥有电脑人群中有60%能够简单操作电脑。而在与农村干部的谈话中,我们也发现,有38%家庭拥有电脑,从这些数据上看,在农村进行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广,设备应该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生活水平下,电脑普及率应该已经到达一定高度。在网络以及设备方面,我们认为,在农村进行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推广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3.2 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 有27%左右的农民或多或少对电子商务都有一定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却对电子商务概念模糊,所知甚少。约一半的人知道网上购物,但对于30岁以上人群来说,他们仅局限于知道网络购物,真正进行尝试的人群比例非常小。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仅有25%左右的人选择了网络销售,而这些村民多数是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这说明,在电子商务的普及推广上,需要进行的工作还很多。
3.3 农业信息的收集。 农民多是通过网络获取天气气候以及政策信息,而通过网络获得收购价格只是少数一部分,是农民们不知道网上可以获得收购价格的相关信息,还是在获取收购价格渠道方面仅仅通过洽谈方式了解,这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4 村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您觉得村里是否重视农村信息化,并定期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相关知识的推广”这一问题上,仅有19%的人选择了“重视,村里经常开展相应的培训班活动”这一选项,但我们也应该注意,有48%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 我们访谈中发现,这类人群大多是并没有主动关注相关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村级政府在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应该是有一定的重视,也做了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只是因为推广方式有点问题而导致效果不明显;但也有相当的人群认为村里不重视农村信息化,这表明村庄的工作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3.5 对网络购物的认识。 约59%的农民们对于网上购物还带有很大的偏见,并没有真正了解网购,而且思想仍停留在某个阶段,他们情愿走路到实体店进行选购也不愿意冒风险选择网购。所以要更好的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首要便是改变农民的观念,对于网购一贯的错误认识,同时需要教导农民如何辨别真伪,其实,这与在城市推广电子商务是一脉相承的。
3.6 电子商务的推广。 在涉及如何推广电子商务的问题时,村民在言谈中或通过问卷的形式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农民是有这个需要和学习的欲望的。35%的农民希望有关人员能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导。这个方法能实施固然是最好的,不过像这种长期示范、教导的形式是不现实的。另外,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宣传的和通过亲朋好友推广的都约占25%,可见农民最愿意相信的是榜样和亲友,这对于电子商务推广形式的拓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另外,还有约15%的农民希望从村干部那里学到这些知识。村干部里大学生村官和信息员,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员,他们自身都比较了解电子商务,又对农村实际情况比较了解,通过他们推广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效地降低了各种成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将促进农村流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2006.
区域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汕头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氯农药的研究
壬基酚的土壤残留及其行为研究进展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和趋势
中国农村水环境问题及其展望
江苏省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和措施研究
新郑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氮素去向的示踪研究
纳米传感器在食品和水质安全监测方面的应用及展望
江苏省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措施与政策研究
三峡库区柑桔园水肥一体化管理的对策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机制现状与完善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作物产量比较研究
菏泽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及完善措施
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创新与实践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及政策影响分析
从“五性”的角度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保证
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农业部进一步部署落实防汛抗灾减灾工作
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防治研究
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公权力与责任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浅论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家乐”产业环境技术应用模式初探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下房子村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效益分析
沙化荒漠地区牧草植被生态环境重建技术试验探索
基于喀什市新农村建设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天津市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东北农村住宅低碳集成技术应用大有可为
美国现代环保运动对农业环境问题治理的影响
进出境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湘潭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
地震灾害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咸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思考
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的探究
农产品与环境中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
生态农业建设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
北京市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工作开始实施
新农村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读本
欲速则不达:新农村建设如何借鉴韩国新村运动
松花江污染和哈尔滨停水事件能初步分析与反思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寒地无公害食用高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闽西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站;农村;文化作用
一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我国持续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向农村的财政拨款逐年递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相继上马、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但需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强于西北内陆地区。这也造成了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地域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内陆农村而言,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之村中大多数年轻人都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打工,导致村中老年人和小孩儿居多,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封建迷信、低俗媚俗现象也呈现抬头之势,村中群众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也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有限是有一定联系的。由于当地本身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短板,这就造成在文化场所以及各类设施的建设上面临困难。但不能将经济水平有限作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借口。面对有限的设施设备和经济条件,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组建优秀文化宣传队伍、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配合国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二乡镇文化站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讨论
在农村之中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要持续完善文化站的各类设施设备。部分地区由于对乡镇文化站建设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导致在文化站之中缺少各类设施设备,或者有的设备年久失修难以使用。这就使得农村中的群众缺少了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开展乡镇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通过配套包括电视、电脑、各类图书以及体育设施设备的方式,做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硬件工作,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前往文化站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
三乡镇文化站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作用分析
乡镇文化站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推动农民自主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而已,有“送文化”和“种文化”两种情况。所谓“送文化”就是乡镇文化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文艺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的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这一方式只能单纯的依赖乡镇文化站的组织。而所谓“种文化”就是将乡镇文化站作为一个造血干细胞,通过在各个乡村之中培养文化骨干,进而在各个乡村之中引导组建自己的文化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在乡村之中开展各类娱乐和文化建设工作。这就是所谓“以一点带动一面”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设好乡镇的文化站,可以使其在周边众多的乡村之中起到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通过结合当地不同乡村所具有的不同民俗文化,乡镇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进而真正起到“种文化”的作用。目前,各个乡镇文化站已经将“种文化”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而逐渐转变农村群众的工作和学习思路、引导其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结合自身村落之中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进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山西祁县就涌现出了包括“权勇文化大院”在内的诸多典型案例。“权勇文化大院”是当地农村自发组织建设的一个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基地。其中藏书超过五千册、电影拷贝超过一千部。前往权勇文化大院读数、观影的农村群众络绎不绝,已经成为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鸿超.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50-51
[2]李永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33-34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
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请记住我站域名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1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缺乏适宜于农村环保工作特点的定量定性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并指导各地开展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建设提供标准,为新农村竣工验收、达标升级以及后期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建立并运行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必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该指标体系一旦运行,能从环境保护角度自觉调整并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2.1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指导思想
立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农村这一主题,突出“四新”,即:“产业发展要有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实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着重“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主要建设内容,本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建设思路,依据国家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从便于考核和操作角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型新农村为总目标,建立定量定性考核指标。
2.2新农村环境保护指标体系主要内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千差万别,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发达地区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相对薄弱,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环境保护难已与发达地区齐头并进。本研究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角度出发,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全国新农村划分5个类别,分别设立8大类33项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以推进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详细指标(见表1)。
3考核与评估方法
3.1指标考核方法
3.1.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纯收入:按上年度统计数据,达标计分。
环保知识普及率(%):对18~60周岁当地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考核,60分以上为及格,参考人数必须占常住人数60%以上。
环境违法及生态破坏事件:以上年度环保部门立案查处数为准。
3.1.2节能降耗
工农业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能源消耗量(折标煤吨)/(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统计各行业工业企业耗新鲜水量/工业产值。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业用水量总量—无效损失量/农业用水总量。
3.1.3污染控制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及清运率(%):全村生活垃圾清扫并集中堆放转运站量/生活垃圾产生量。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无害化处理量/垃圾产生量。
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量/生活污水总量。
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处理设施处理达标量/污水总量。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设施处理达标量/废气总量。
工矿废弃物定点存放无害化处置率(%):工业和矿产废弃物进入处理设施处理达标量/工矿废弃物总量。
地表水出境水质基本控制指标达标率:依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列入的基本监测项目,按单因子指数法评定,达标数/应达标总数。
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点位优于二级的天数:依据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SO2、NO2、TSP三项指标,但申报Ⅳ、Ⅴ类新农村的考核PM10指标,不考核TSP,按综合指数法进行考核。全年达到设定天数计分,不达标不计分。
居民集中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依据GB3095-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只考核20户以上的集中居民区,分散居户不考核,不扣分。
3.1.4资源利用
沼气或天然气及其它清洁能源普及利用率(%):全村使用沼气,有条件的地区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及其它清洁能源的总量占总能源的比重。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全村规模化养殖和分散养殖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总量。
农作物废料回收综合利用率(%):回收农膜、作物桔杆及废料再生产或利用量/总量。
工业和矿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生产废弃物、矿产开发煤矸石及尾矿渣等综合利用量/产生总量。
3.1.5有机产业
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出据的监测报告为依据。
高残留农药化肥使用量:以当地商务机构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条件许可时,抽样农产品检测高残毒含量。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亩/人):以相应认证机及相关检测报告为依据。
3.1.6生态保护
森林覆盖率%:以当地林业部门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
列于保护级别的动植物损失率(%):以当地林业部门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
水土流失治理率(%):以当地林业部门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
3.1.7村庄环境卫生
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当地农户改厕,以水冲式卫生厕所为标准,实际使用户数/应改厕户数。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以当地环境监测机构出据的监测报告为依据,Ⅰ类和Ⅱ类村近两年内水质达标为合格,其它类村近三年内水质达标为合格。新晨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m2):以村为单位公共绿地面积/总人数。
3.1.8基本目标
村级环境保护规划区划:以法定文件为依据。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环保部门竣工验收报告为依据。
环境事故应急机制:文件和记录档案为证,以现场抽查为主。
环境管理:现场查看,调阅文件及档案资料,核实当地财务部门经费拨付票证。
3.2考核内容计分分值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00-01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2]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目前,北方大多数农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只有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才能进行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发展项目。涉农专业便是生产发展的知识根基,农业类相关知识涉猎广泛,专业包括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以及种子等学科。根据专业特点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确了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任务,把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以及指导农业生产作为服务重点,积极投身农村与农业的生产建设。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每年的实践学期(3~7月)将学生和教师分散到各地村镇,根据当地的生产现状,与村镇农户配合,合理规划土地,制定生产方案,指导农业生产,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实践过程中将怎样选购适合当地的种子、如何合理使用肥料以及怎样降低农药残留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种植户水稻育秧的技术,并深入了解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理念。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率[2]。随着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农村在水稻育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此外很多农户没有比较专业大型的催芽设备。农业类专业师生研究和开发的水稻催芽袋,解决了农村单户种植水稻催芽不齐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充分依托涉农专业各学科的优势,使产教研共同发展,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与研发。
2采取长效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参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3]。涉农专业师生虽然没有专项资金直接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但人力资源即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实施效果良好则可直接促进农民增收,显著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全方位、多渠道参与新农村建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中更新知识量,在理论学习中与生产靠拢,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
2.1发挥学生作用
“3+3”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走下去,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学年都有半年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参与农村实践活动,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环境中发挥大学生“先进生产力”的作用[4],用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
2.2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民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5]。为此定期将农民、农技人员以及基层农业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来,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与更新,由涉农专业教师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发展现状,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田热情和种地技术,又可以讨论农民实际耕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应对并解决。
2.3多渠道宣传
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进行宣传与推广,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几门省级精品涉农类课程,其中包括种子检验技术、植物保护、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水稻栽培技术等,通过网上互动,为农民自觉学习、更新知识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台;通过电话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通过科技大集,宣传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
2.4全方位参与
涉农专业的师生不仅为农民传授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在文化知识储备、素质提升、理念转变以及风尚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参与和建设。目前,许多农村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土地的耕作大多由年长的农民管理,并且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冬天农民会有“猫冬”的习俗,一部分人便沉迷于赌博,使得农村风气恶俗;部分农民还持有旧的传统观念,满足于吃饱穿暖,不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支持各级政府的工作。针对这些现像,与村镇政府联合,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传播文化知识;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更新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3实现村镇、学校、师生三赢
有一定知识储备、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涉农专业师生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和新气象,从而使农村发生了改变。师生共同发挥专业特长,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教师得到实践经验的积累,农民变得积极向上,自信心增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改革进取精神。此外,农民更加支持政府的建设规划,愿意搬进新居,并保持生活的街道整洁且环境优美,医疗卫生齐备、基础设施先进的集体公寓式住宅区使农民的集体观念增强,集约环保理念扎根,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进而促进了新农民培养和新风尚的树立。从简单常规的农业生产逐渐向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的必由之路。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使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