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机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3)积极组织玉米收获机、还田机等跨区作业。借助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友好关系,组织30余台玉米收获机赴河南机收作业,引进30台玉米收获机械来我区作业,增加了机手收入,积累了经验。
(4)取得的成效。玉米收获机械快速增长,新增98台,保有量达123台作业面积;作业面积成倍增加,05年1.1万亩,06年6.2万亩,增长近5倍;提高了农民认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范围推广玉米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领导重视。按照省、市、区政府和省、市农机办的要求,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区农机工作的重点,并认真抓好组织与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发展规划。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作为农机补贴的重点,实施中制定政策予以倾斜,区财政拨付30万元专项与玉米收获机配套的动力机械。
(2)培训宣传及示范工作力度大。7月15日举办全区玉米收获技术培训大会,对乡镇基层技术员、农机大户(购机户)、村干部等进行了专题培训;9月15日在于集镇召开了“聊城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会”,15个厂家20多台机具参加作业演示,省市区领导及农民群众等近2000多人到场观摩;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赶大集等活动;发放各类玉米机械化宣传材料累计20000余份。
【关键词】 农机 维修 网点建设
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满足农民对农机维修工作的需求,是农机管理部门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 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3~4家农机维修网点;交通不方便的边远区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千台,却没有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城镇修理。由于没有农机维修点,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1.2修理技术差,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有的村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有的农机维修点没有营业执照、没有修理资格证书、修理工具简陋,工作内容仅是拆换零件修理,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2.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农机维修业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数量不断增加, 原有的农业机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使用中不断出现故障,新购置的农业机械,也有需要修理、保养。如果不及时维修,农机将会停止工作,活机变死机,浪费投资,耽误生产,造成损失,这样就会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有了农机维修业作后盾,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2农机维修业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农机出现故障,农机维修人员就会及时帮助修复,使之及时投入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实践证明,农机维修业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2.3机手需要农机维修点为其服务
目前农村中农机手存在三种情况:农机出了小故障,农机手自己动手修复;农机手觉得农机维修业苦、累、脏,农机出了故障,需要修理时,自己不愿动手,直接送到农机维修点去修理;农机手缺乏农机技术知识,一点小毛病也不会排除,而是送到农机维修点进行修理。
3.加快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3.1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时,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工作制度化。
3.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同等重视。每年的培训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在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的形式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国家培训经费,解决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3.3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设,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范围方圆在5~10km比较合适。
3.4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目前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以提高维修质量,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更好地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维修服务;自动控制;农业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0-1
1 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农业自动化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高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的不可替代。近年来,国外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迅速,很多先进的科技都用于农业机械自动化中。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直到近些年来才有所发展,我国吸取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自动化的发展,总结了适合我国农业的自动化体系。
1.2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我国在温室自动化控制、排灌机械自动化、部分农业机械装置自动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 而且越来越重视精准农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将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 农机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高速发展,同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也促进了农机市场的发展。各种农业机械走进农户家里,其中不乏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备,为农业作业的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机械的增加,问题也随之而来,农业机械需要保养和维修,农机维修的业务量随之上涨。但目前农机维修的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要求。农机维修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够正确的维修保养农机产品。此外,一些农机产品经营商只看到利益,缺乏服务意识,这也是农机市场面临的一道难题。
3 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总体来说农业机械发展参差不齐,随着农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我国农村的分布比较广,不像城市那样集中,所以购买力也比较分散,对农机的需求有分散性的特点。
(3)农村农机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是差异性,各个地区的购买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
(4)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层次性。
(5)农村居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所以农机市场具有示范性。
(6)农村市场对农机产品的要求主要是质优价廉,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要求高。
4 农机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机市场管理权限不明确,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市场规范建设认识不够,缺乏同有关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
(2)农机维修、农机经销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部分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年龄老化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大部分修理网点修理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对农机维修工艺了解甚少且修理水平低,高水平的修理工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疑难修理项目无法解决。各别农机配件经销商对机械性能及维护保养缺乏必要的知识。
(3)维修点条件简陋缺少应有的维修仪器和设备。维修项目范围狭窄,修理经营额偏低影响自身的发展。
(4)维修网点及农机经销业主扶持力度小,对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方面即没有政策扶持,又没有全投入,使大量的维修点和配件商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
5 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1 农机维修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农机产品必定需要定期的维修,如果出现问题就会耽误农业生产,造成农民的损失,这样会降低农民购买农机产品的积极性。有了农机维修业,农民能够放心的购买农机产品,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5.2 农机维修为农机手服务
现在农村的农机手大多没有参加培训,而是直接购买农业机械,成了农机手,他们根本不懂农机知识,更不会修理农机产品,需要农机维修为其服务。
6 加快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6.1 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以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
6.2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单位应该重视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把培训做到实处,首先像国家有关部门争取经费,减轻地方农机部门和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负担。在学习中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全能的维修技术人员。
6.3 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农机维修点的分布应该根据居民的居住地等情况选好地点,在农民能够方便修理的条件下,减少农民的花销。同时,还要根据分布情况考虑维修点的经济效益,做到双赢。
6.4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为农机维修制定质量标准
好的政策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撑,农机维修也需要有一定之规。
6.5 对农机维修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一,县级农机管理部门首先要对农机维修点进行监督管理,定期检查,保证维修点的维修质量。第二,要为农机维修点做好服务,传递新技术新信息。第三,要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制度,在农忙前对农机进行检修。第四,建议农机生产厂家在村级农机维修点设立“三包”服务点,这样,把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前移到村级,方便农民。
参考文献
[1] 贾静静.健全农机服务组织的目标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5,(09).
[2] 陈仁栋.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管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J].福建农机,2004,(01).
[3] 龚明川,周昭程,季宜龙.浅谈农业精确灌溉技术与设施[J].广东农机,2001,(01).
【关键词】河西地区农机制造建议与对策
在甘肃河西地区,由于地势较平坦,灌溉耕作条件较好,适宜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农机制造业发展也非常好,酒泉有全省甚至全国有名的农机制造企业酒泉铸陇机械制造公司和酒泉种子机械制造公司,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是全国有名的农机制造名镇,这些企业制造的各种农业机械、农机具填补了我省部分农机具的生产空白,方便了农业生产,推动了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如何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规模、技术指导、产品改良等方面进行研讨,分析总结出振兴河西地区农机制造业的方法与对策,促进该地区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呢。
一、对员工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国家很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启动了农民工阳光培训和创业培训等项目,大批农民得到了技术培训,对这些农机制造企业,各培训单位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与企业共同进行员工培训,首先企业在对员工加强技能操作培训的同时,应该定期邀请学校专业教师、各管理科研单位对员工进行识图、机械常识、焊接、机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各培训单位、职业院校也应该主动担负起为企业培养员工的重任,接收部分企业员工到校进行培训,也可利用节、假日派教师下工厂、企业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二、加大地方政府的引导、指导、扶持力度
扶持地方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快速繁荣,是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地方企业要在企业建设、发展中适时参与引导、指导和扶持,以确保企业健康成长,不走或少走弯路。
1.在工厂发展中从厂房规划、车间布局、设备安装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得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能科学合理,避免乱扩乱建,布局混乱的情况发生。
2.在信息、产品研发方向、管理思路、发展规划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企业在发展中信息非常重要,国家、地方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民观念的转变等都会引起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方向的变化,农机具的需求方向也会随着改变,而企业由于地域较偏、管理者心思在生产上,不重视信息收集等原因,获得信息总是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地方管理部门应随时向企业公布、提供相关信息,帮助企业明确研发、生产方向,改变管理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多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导致满足于现状,企业迟迟不能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地方政府要帮助企业加大投入,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子,协调解决好资金、用地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扶持一些小型农机制造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协调资金等措施,促其尽快壮大规模,扩大生产。
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差。农机制造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创新人员、营销人员紧缺,地方政府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三、整合资源,加强实力,提高竞争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建设零乱,厂地规划不合理,厂房建设不够规范,产品种类杂而不精,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和拳头产品。
各农机生产企业追求短期利润,市场无序竞争,问题比较严重。企业间以拼成本和价格而损失质量和可靠性为代价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规模和集团公司,互相抑制,削弱了竞争力。
政府要积极引导、促进各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一地一个产品系列、一厂一个或多个品牌,各企业在资源上尽量共享,技术上共同支持,形成地方品牌效应和晕轮效应,加强实力,提高竞争力。
四、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的创造性,加快机具的更型换代速度
农民企业家出身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需求方向有着最深刻的了解,也对怎样的农机产品最适合农业生产,符合农民的需要心中有数,因此在农机设计制造中往往有很多新思路、新见解、新发明,如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华尖乡农民马玉海利用家中废弃的自行车弯梁经过加工改造,研制出了用于瓜菜种植追肥的手推式追肥器,轻便而又灵巧,售价只有100多元钱,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追捧;上坝镇农民于金华经过反复琢磨推敲,研制出了深翻耕地耕边的反转式单铧犁,解决了长期以来机器翻地地埂犁不上的难题;总寨镇沙河村农户赵徐军利用物理重力原理,开发研制出了用于经济作物——孜然分选的千层箩,设计巧妙,造型独特新颖,这些新型农机具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而且质优价廉,为农民带来了效益,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企业有很好的思路,很高的创造积极性,但由于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发明创造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不能及时得到权益保护,要对他们在资料编写、专利申请、产品推广等方面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的创造性,加快机具的改型换代,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加强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提高,力争双赢
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只要加强合作,不仅能加快企业发展,还能提高院校、科研单位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也能研制出更加结合实际的新机型,因此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企业人员在机型设计、改选方面的新思路、新想法,企业给教师、科研人员一个研究的平台,教师、科研人员给企业以技术支持和帮助,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六、加大大小农机制造厂间的联系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各企业可联合生产、小企业为大企业加工配件、大企业为小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形成专业化的加工基地,大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成各自的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加工、总装、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大小企业双赢,同时更好地利用当地劳动力,服务发展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士才.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对策[Z]云南:中国生态经济,1990.3.
(一)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两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在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认真总结“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经验。二是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检查,做好监测自评,确保完成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部省市的“十三五”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以都市农业圈、现代农业先导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等“一圈三区”为主要载体,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态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科学编制“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二)围绕粮食安全,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一是加强服务指导。切实抓好双夏生产,认真做好早稻收割各项服务工作,加强连作晚稻秧苗培育管理,尽早部署冬种生产,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加强秋收冬种服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是突出高产创建。实施“甬优种业双千工程”,开展单季稻千公斤和连作晚稻800公斤攻关行动,大规模推进高产创建活动,粮食“双千”实施面积扩大到15万亩左右,努力实现粮食稳定高产。三是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以“粮经结合”高效农作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万元地”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加强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建设。全区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创建畜禽“两化”示范场100个以上。
(三)围绕农业水环境治理,着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制定的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强化责任落实,认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行动,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标准化水禽场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二是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在全面完成5个县级无害化处理厂和142个收集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提高日常运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保处理中心发挥作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普及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加强沼液、畜禽排泄物和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扎实推进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9个示范区和29家示范企业建设,开展1个省级农作物秸秆利用试点县和__区、__市、__市等3个省级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建设,实现化肥减量3050吨、化学农药减量450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
(四)围绕机器换人,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抓好各项农机扶持政策落实。做好第二批中央购机补贴资金安排和管理,加强作业补贴督导检查,落实单季稻、连作晚稻机插面积,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二是加快农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设施大棚面积200万平方以上,加快蔬菜等特色产业机械推广,推进农机科技项目建设。三是提升农机服务能力。以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为重点,大力培育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实施农机合作组织提质工程,创建农机示范社15家和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个,全面提升农机服务能力。四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较大事故防控专项行动,深化“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全员农机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规范农机监理队伍机构。
(五)围绕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扶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相关企业加快电商平台建设;完善智慧畜牧业系统,研发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远程视频监控、动物诊疗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模块,深入挖掘系统在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开展“农技通”应用试点工作,建立农技专家库,推广“农技通”终端应用,加强用户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在线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监管领域的应用。加快智慧农机、智慧农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执法移动客户端;建立全区耕地质量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全区耕地质量现状和建设占补情况动态化、矢量化管理。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行政管理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畅通咨询投诉等问政渠道,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六)围绕提质强农,着力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展政策落实的跟踪调查,强化流转组织和平台建设,规范流转行为,提高流转质量。加强与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合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示范性合作社动态监测和规范化合作社检查,完成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评选。三是开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评定、监测统计和技改项目管理,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培育2条省级农业产业链和3条市级农业产业链。 (七)围绕确权赋权,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一是基本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指导培训、督促通报和维稳,把握时间节点,重点突破村级班子弱、成员情况复杂的难点村,确保年底基本完成股改任务。同时,认真做好改革后续完善工作,确保改革质量。二是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待省有关部门明确具体要求和政策后,认真做好江北区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加强对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研究制定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导意见。三是制定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重点和要求,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八)围绕法制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一是做好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工作。对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考核办法,查漏补缺,加强指导,力争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放心示范县全部创建成功。二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推进绿剑3+X行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宣传贯彻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深化种植业产品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鲜乳”、农资打假、私屠滥宰等6项整治行动,完成市级5000批次农产品和1000批次农业投入品的抽检任务。三是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加大对生产经营者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合格证明管理制度,完善农资信用体系。推进畜禽屠宰专项整治年活动,实施畜禽屠宰场改造提升工程,从7月份开始启动菜牛定点屠宰。四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省、市名牌农产品和“三品一标”的认证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0%以上。五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和流域性漂浮死猪事件。
全市农机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和全市农机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不断续写农机化跨越赶超、快速崛起的新篇章。
一是农机装备水平提升较快领跑全省。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拉动下,全市共销售财政补贴农机具16652台,享受各级补贴资金1.29亿元,其中市、县区近2000万元,补贴总额排名全省前列。农机总动力保有量达到568.88多万千瓦,同比新增23.363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保有量36.5万台,同比新增0.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370多台,小型拖拉机31.5万台;联合收割机12000多台,同比新增5000多台;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0075台,同比新增4462台,增幅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被省农机局评为“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先进单位”;精少量播种机、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29896台(套)同比新增8960台(套),各类,渔业、蔬菜、畜禽等机械保有量增速较快。
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0.6%,机收水平达到98.3%。全市机插率达到49%,县机插率达到80%以上,被省农机局授予“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区)”、同时也是在全市率先现实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县被省农机局通报表扬。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新发展农机合作社100个,净增数在全省排名第一,服务规模超过5000亩的农机合作社达到40多个,县农机局被省农机局表彰为“全省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先进单位”。当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15.27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13.89亿元,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收入3.7亿元,同比新增1.03亿元和0.2亿元。全市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80.5万亩,还田率达到42%,同比新7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农机局下达目标任务。
四是探索农机安全管理模式取得新突破。与市移动公司合作开发了“市农机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得到了省局和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科技创新成果”奖。全年发展“平安农机通”用户8万多户,净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荣获全省“一等奖”;全年发放“优先优惠”加油卡3000余张,实现了管理者与农机手之间的信息互通,被省农机局评为“三等奖”。
[关键词] 乡镇 农机服务 着力点 新农村 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35-01
乡镇农机站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并组织实施机械化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有机载体,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经。因此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推动农机走出困境,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乡镇农机站,无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科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为基层农机服务机构提出了更好更新的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定位,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服务乡镇农机建设,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1 力所乡实际情况
力所乡是西盟县的农业大乡,改革开放以来,农机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农业机械走进了千家f户,基本实现了“村村、组组都有农机户、操作手”,特别是自2007年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以来,又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服务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底,全乡总人口11969人,耕地面积20844亩,其中水田4108亩,旱地、台地等16736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013.27kW,其中拖拉机注册数33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注册46台,手扶拖拉机注册286台),微耕机330台,农业加工站668台套。2016年粮食加工量514.72吨。机耕、机耙面积13600亩,机械化程度达65%。 综合分析全乡的农机总动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化综合服务水平不高。尽管全镇农机拥有量占全县的比例比较高和全乡机总动力比较高,但机械耕整、运输、植保水平很低;二是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工资水平偏低,可用农机专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的减弱;四是职称编制设置不合理。乡镇农机推广部门由于没有高职岗位的设立,许多工作人员本应可以竞聘高级职称却只能停留在中职岗位,以至于有人由此调离基层或调离本行业,造成了大量的专业农机人才流失。
2 科学定位、找准方向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新的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此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即分析和研究乡镇农机站的建设问题,是摆在每个农机人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因地制宜,制定措施,推动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准确定位。
2.1 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率。
力所乡农机拥有量在全县排在前二位,但农业机械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经过调查全乡50%的农业机械全年使用时间不足三个月,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农民现实收益。
2.2 提高农业机械的贡献率
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主要原因是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家庭收入。因此如何教育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2.3 提高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
定期开展农机新技术运用培训,建立信息农机化信息服务组织,成为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当前的重要任务。 很多农民对新机具的使用及技术缺乏了解,导致后期由于操作不当发生机械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引发人员伤亡;有的农民想购机但缺乏对农机的了解,不知道购买什么类型的机具,或不知道到哪里购买。
2.4 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率
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发达国家的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机械化,家家户户都购置,并主动使用农机化新技术。力所乡农业机械虽然数量多,但是还未形成户户都能完成耕、播、收、烘干等全过程,为此乡镇一级服务机构必须立足当前,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全力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以及领用率。
3 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找准差距,理顺思路,关键要靠落实。针对力所乡实情,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下方面,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3.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乡镇的农机化发展应纳入全乡经济社会“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积极纳入全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中。要将全乡农机发展与乡镇建设相互结合在一起。要根据耕地具体分布面积制定具体到每个村、每个组、每家农户的农机发展详细规划,涉及耕整、收获、插秧、烘干以及施肥等机领域,把全乡镇的农机总动力全部做好测算,指导农民选择适合实用的机型,明确目前全镇机械现状以及可继续发展的空间,避免农民由于个人缺少机械量,而盲目购买,造成农机资源闲置浪费。
3.2 加强培训力度
乡、镇农机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培训。可聘请市、县级农机学校教师和工程师对新型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专题培训,可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到农民家中田间培训,到人流集中地区发放农机使用和维护方面知识的传单等。让农民在购买农机后第一时间掌握好操作技术,尽而提高农业机具的使用及利用率。
3.3 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一是巩固扩大农机专业户的服务能力。将全镇现有的农机大户进行资源统计整合,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以减少农户进行重复投资。二是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深入到各村,结合各村委会实际研究村级农机服务形式。根据各村的实用土地多少,具体机具量,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农机综合服务组织(即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农机服务协会等服务组织,通过专业协会 服务到村到各农户,通过统一定价,统一收费,以及统一管理,使村、组服务组织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实体。三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服务。乡镇农机服务机构,也要根据发展需要,积极筹措资金资创办服务组织主动为农民开展有偿服务,可组成农机维修服务队,或开展中介服务维修工作创收,不断壮大农机自身实力,增强农机服务的能力。
3.4 积极组织跨区域农机服务活动
要根据农村季节,适时组织本镇农机户开展跨区机耕、机耙服务,引导农民走出去,到外地闯市场,练本领,增加收入,提高机具综合利用率,从而提高农民购买及使用机具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到外地引进农机为本镇农民服务,从而提高全乡农机工作水平。
4 加快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建设的几点建议
统筹农业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递增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针对乡镇农机服务的现状,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4.1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调查研究,准确界定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采取措施促使乡镇农机服务机构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4.2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投入基层农机服务机构的推广经费,要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增加经费的预算,提高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3 建议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及时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信息,收集、反馈新技术、新机具的工作力度,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4.4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镇农机服务机构领导,重视农机人才培养、任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基层农机人才流失。
小结
总之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把建设乡镇农机站摆在适当的位置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统一安排,全面部署,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静静.健全农机服务组织的目标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5,17
经吉林省政府批准,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与吉林省农委、省农机局联合开展“送农机下乡”活动。自2010年起连续开展5年“送拖下乡”活动,每年“送小拖下乡”数量不低于25000台,这样可使吉林省每个自然村屯平均增加15台小拖,加之农户购买的配套农机具,可直接拉动消费30亿元人民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机作业比率。
目前,长春九台农机装备产业园区落户的农机配套企业较少,原因是园区内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还达不到规模产量,需求的零部件不足以令配套供应商前来投资建厂,制约了吉林省农机产业及农机装备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将“送小拖下乡”纳入吉林省农机发展规划后,每年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可形成生产小拖3-3.5万台,生产中拖5000台,生产大拖1000台,实现产值10亿元人民币的生产规模,拉动相关配套厂家落户吉林省、落户长春九台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区,在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将带动吉林省农机产业及长春九台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国家和省里的农机补贴一年比一年多,不仅让农民尝到了大大的甜头儿,也助推了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更拉动了吉林省农机产业的壮大。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长拖”焕发了新的生机。而在这其中,农机补贴,功不可没。
谈到今年农机补贴的拉动,长拖集团的领导向记者介绍了下面这一组数字:
利用省政府给予的1.5万台小拖下乡补贴政策,使2009年省内市场小拖销售长拖产品占有率达到80%,并通过连续3年的小拖补贴优惠政策,使长拖产品在3年内,实现吉林省市场销售5万台以上;与此同时在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市场,争取实现小拖销售5000台的目标;计划通过国补,销售纽荷兰产品1500台、长拖80、90系列产品200台;通过全程农业机械化,销售纽荷兰产品1100台、长拖80、90、100系列产品300台……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能感受到:农机补贴的暖流,正让这家企业的“胃口”变大――在站稳吉林省市场的同时,他们正将目光放到国内更大市场上。
今年,省政府同长拖共同开展“送小拖下乡”活动。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废除牛马犁杖。
补贴,犹如一剂良药,拉动农民增收,更为企业注入了活力。截至2008年12月末,长拖共实现销售收入11226万元,2009年将实现目标销售收入5亿元。
今年3月10日,一次全国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最为关注,规模较大的盛会――“2009中国・吉林现代农业装备暨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展示交易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对于吉林省农机大户,农机生产、经销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展示自我形象的“特殊”舞台和盛会。展会期间,一批国内外最新研制开发的农机产品,进入2009年我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产品以及补贴目录以外的中小型拖拉机、工程机械、农业运输车等农机产品,走进我们的视野。国内外农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科研院所、农机管理、推广部门及广大用户聚会一堂,参展、订货、选购和洽谈。
据省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组织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对我省重点补贴的农机产品进行现场补贴购机,成为此次展会的最大亮点。
采访中,长拖集团领导不止一次向记者这样描述:吉林省农机工业发展壮大的潜力很大。对长拖而言,虽然市场竞争很激烈,但只要苦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企业一定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农机维修 特点 分析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8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随着农业机械的迅速发展,拥有量的大幅增加,农机维修点也随之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受经营者素质、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机维修行业仍存在着管理工作跟不上、维修质量差、修理技术不过关、农机配件经销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农机户投诉率高等问题,不仅扰乱了维修市场秩序,而且也损害了广大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满足农民对农机维修工作的需求,是农机管理部门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农机维修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在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三四家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区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千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农民要跑到几十里路去修理,有的甚至跑到县城来请人修理。由于有的村没有农机维修点,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1.2农机维修设备老化、修理技术差、农机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机维修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农村农机维修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维修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维修所要求的标准。维修人员技术差。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凭感觉,靠经验维修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些无任何证照的“黑店”存在,使得修理质量无保障,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也时常发生。
1.3无玉米联合收割机维修点和维修人才
玉米联合收割机结构复杂,一次性投资大,农民购置一台收割机不容易。如果收割机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耽误农事,造成损失,严重地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从目前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维修状况来看,令人担忧,从县乡(镇)到村,没有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维修点,没有收割机的专业维修人才。玉米联合收割机厂家的“三包”服务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给农民的玉米联合收割机维修造成极大不方便。
1.4农机维修业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
管理部门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管理农机维修行业,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如何界定各自具体职权需要进一步明确。
1.5基层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控编、压缩开支、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基层农机维修行业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的原因。个别地方还将维修与农机校、农机监理部门合并,人为弱化了职能,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6点多、面广是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又一大特点
一方面是缺乏技术人员,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管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对维修行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存在管理上的死角,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结果是制约着维修行业管理向纵深层次发展,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的不明确,交叉管理现象严重,谁也能管,谁都不管,导致农机维修行业始终徘徊在低层次面上。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农机维修行业不能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农机化的发展,不符合“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农机化发展思路。
2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2.1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以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做到布置工作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检查工作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总结工作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工作有专人抓,有专人管。
2.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同等对等。每年的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在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的形式上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国家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既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根据目前玉米联合收割机的迅猛发展,加上前些年农民购买使用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维修的高峰期即将到来的情况,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收割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尽早解决村级无收割机维修点,无收割机维修人员的问题。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让学员听了就懂,学了会做。
2.3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一是要本着便(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14页)民、利民的原则,即农机维修达到“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二是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原则。即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设,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4出台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具有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等购置予以补贴。补贴对象为纳入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并自愿接受农机部门管理、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农机维修企业。
2.5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目前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拖拉机、柴油机、联合收割机维修质量标准以提高维修质量和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以便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2.6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行对农机维修网点的审定,修理工考核,维修质量等监督检查职责。同时,要转变工作观念,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做好各项服务工作。(1)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2)向农机维修人员传授农机维修技术,帮助解决维修中的难题。农忙时随同他们一起,巡回田间地角,维修机具。(3)推广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制度,即推广季节性检修制度,对投入春耕、双抢、秋收、冬种的农机提前进行检修,把农机故障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技术状况良好;推广农机技术状态检测维修制度,它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制度,其特点是应用检测仪器对农机的技术状态进行及时的,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不拆卸检查,根据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4)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为民服务。(5)鼓励村级农机维修点实行维修与零配件供应一体化服务,建议农机生产厂家在村级农机维修点设立“三包”服务点,这样,把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前移到村级,方便农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发展趋势 现状 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而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也是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科学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粮食增产、企业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集团及农场各项农机管理条例,立足大种植,发展大农机,促进全程机械化、全场机械化,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机生产现状
目前,八五三农场全场6个管理区,52个作业站,耕地面积6.8万公顷,农场现有4个标准化农机装备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农用拖拉机、收获机2071台,配套农具3256余台件,田间标准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农具场标准化建设和农机标准化检修率达100%,农机总动力25.51万千瓦。农场农机部门在全场普及、推广、应用大中型农机具,对农田标准化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机械先进化程度走在了垦区前列。
三、农机发展规划
1、农机装备更新规划
(1)拟投资1200万元,在第二管理区建设标准农机装备园一座;拟投资1800万元,在第一管理区建设具有农机人员培训功能的标准化农机装备园一座。继续完善第三、四、六管理区现代化农机装备中心设施建设。
(2)拟投资500万元补贴资金购置进口旱田精密播种机10台,购置卫星导航15台。100%的旱田作物使用精密播种机播种,100%旱田卫星导航耕整地及播种作业,选配大型拖拉机旱田整地配套农具20台套,购置大豆、玉米配套中耕施肥机10台。
(3)拟配套水田筑埂机,加快老稻田改造,水田筑埂机械化程度达到85%。
2、基层农机管理规划
(1)抓好农机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年度农机工作要点,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措施,坚决取缔无证驾车、黑车非驾现象,安全教育签字率达100%。
(2)抓好农机标准化常态化管理。抓好机务区标准化环境建设,机具停放有序、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做好机务区的安全管护工作,防火、防盗。
(3)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应用工作。
(4)加强农机监理工作,加强田查路检工作,清理黑车非驾,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加强基层农机管理内业建设,建立健全农机档卡资料,及时做好各类活动、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的记录和机车台帐的登记工作,做到数据翔实、准确可靠。
(6)继续抓好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各类农机培训工作。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做好驾驶员的考前培训和上岗培训工作。
3、制定标准化管理
(1)制订《农机具保养标准化操作规程》,认真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抓好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经过保养的机具都要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检修后机械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参加作业。
(2)健全奖励机制,认真落实奖励罚劣,树立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差有处罚。质量不合格的,要及时给予处理。驾驶员实行定额管理,任务到班组,责任到人,作业有定额,质量有标准;搞好单车核算,做到任务有要求,消耗有定额,质量有检查,成本有核算。
(3)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技术、业务考核制度。驾驶员每年进行一次技术考核,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任职、评级及各类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四、未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坚定不移地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总局、分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培训教育、农机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四大职能,把关系理顺,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2、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的发展步伐。
(1)推动农机装备机构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变,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
(2)由单项作业机械向复式作业机械转变;
(3)由传统型装备向高新技术装备转变;
3、坚定不移地搞好机械化服务。
(1)面向农民增收。重点做好保持劳动力稳定转移和在农机化领域内扩展就业空间,突出做好为务工农民家庭提供机械化服务,为工业化、城镇化解放、提供劳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机技术推广;应用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有较大的关系,农业一直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农业效益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将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一直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点。
1农机技术发展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开展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便为农村种植和畜牧业提升相应的科技含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整产业结构等。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现代农业中,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农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为了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矛盾,政府开展了公益性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基层农业推广的力度较差,基层推广机构的设置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出其中的整体效益;另外,我国农村基层的科技投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基层教育和科技推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在农机器械中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指的是利用GPS全球定位来实现位置定位。采用GPS定位的目的是向全球提供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从而精确三维定位位置。将全球定位系统放在施肥机或者播种机上,通过GPS能够找到精确的位置,从而掌握好播种和施肥的情况,并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的有机肥料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和播种,使得农业机械和信息化最大程度的相互结合。
2.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物联网技术中遥感技术
在农机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采用遥感技术指的是通过目标物体的反射光、红外线及电磁波对目标物体进行及时的探测和精准的发掘。农机联网技术是遥感技术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区域中安装相应的遥感技术设备,如采集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并将传感器所记录的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至互联网,工作人员在日常生产中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参数,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看护农作物的时间,从而解放劳动力。
2.3加强农民信息化利用率
首先是及时采集农民的需求信息,按照农民的需要及市场需求、产业要求,建立市场和农业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能够掌握市场动态,这样才能够实施“菜单式”服务。其次是有效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原有服务领域是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从生产到加工等流通环节重视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由原有的偏重农业产量的推广到重视生态型的生产,从而改善农村的生态状况。最后是丰富服务技术手段。不仅需要做好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做好相应的田间技术讲解。而且要善于做好创新服务模式,最大程度地推行农投企业的订单服务模式,以农资和经销商为主体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科技园区为主体的示范推广。
2.4加强渗透农机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落实,将会使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的推广,让农业生产人员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够最终实行推广。而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将年轻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派出去交流学习。通过专家的培训和讲座,能够让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填补相应的技术空白,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科技的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上下一起努力,才能够帮助农机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5加强领导,科学筹划
相对而言,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方面能力较弱,导致了目前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我国基层农机推广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信息化与农机化之间的融合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领导体系。对发展规划的建设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拉近农机管理部门同农机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推广农机技术。同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技术和农机科技发展动态,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确保信息技术在农机推广中作用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为农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减少了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提高农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满足农户的生产种植需求,确保生产种植高效完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6提高认识,提高农机信息化推广
加强建设农机信息化,有助于整合和优化农机工作流程,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广泛推广农机信息化,应该统一认识,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新的信息技术。基于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等原则,大力促进农机信息化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履行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的职能,想方设法提高农机技术的产业化。在农机信息化应用推广过程中,应善于利用网络、视频、现场讲解和音频等推广方式,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农机生产理念和农机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服务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只有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只有重视农机信息化的推广,才能够保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而走向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建.浅议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运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3(3):80.
[2]马金嫦.浅析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及示范推广应用模式[J].科学种养,2016(4).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
1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前提
要想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农机合作社道路。农机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农机合作社是联系企业、市场、农民、政府的一个纽带
它把千万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品种、销售、加工的扩大化。
1.2农机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它实行的是大规模经营,能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种收获的问题,对实行农机合作社地区之外的地区也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1.3农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将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以实现高效增产目的。
1.4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靠的是科技,科技的主要力量是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载体是农机合作社。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体现
2.1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参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大大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农机合作社使农民生产水平趋于同一,使农民便于进入市场。
2.2推动管理创新机制
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前,农民都是自主经营,自己购买或租用机械进行生产,这使得农用机械结合使用的程度不高,农机利用率也在降低。而建立农机合作社后,可以通过农机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2.3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多户经营的机械化模式。农机合作社将以前分散的农业机械化模式进行整合,把农户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安排,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4推动人才有效整合
农机合作社建立之前的农业生产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但在建立农机合作社后,有大量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这进一步减少了人力劳动力的投入。使得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工作领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农机专业培训。要想农机合作社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挖掘生产和管理潜能力。要加强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农机管理、操作、维修等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要对普通农民进行培训,以扶持年轻有为的生产、管事人才来支持农业发展。
3.2加大招商引资
农机合作社想要更好发展并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引资来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活力,并集中各种先进的发展思路,融合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创新的发展规划,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帮助农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3.4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地运行,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引进。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不受侵害,可以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更好地发展机遇。可以鼓励大学生回乡参加农机合作社管理,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来协助管理,使得农机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农机合作社的布局,避免重复,加强农机合作社的优化设置。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量,建立示范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5加大宣传力度
在扶持典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上积极宣传和推广。组织更多农民来学习、考察并交流经验。用事实与外界交流沟通,让农民开眼界,增加农机合作社建立和推广的信心。让更多人知道农机合作社的好处,优点,使得更多人自愿加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机合作社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探索,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王福林.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J].农机化研究,2014(11).
[2]吴荣生.浅谈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作用——以建阳市小湖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J].福建农机,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