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模块化发展

农业模块化发展

时间:2023-07-14 17:3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模块化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模块化发展

第1篇

关 键 词:可用性 用户调查 微耕机 模块化

一、可用性理论应用于微耕机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设计中对于可用性的关注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制约,对可用性的关注在不同领域有着明显的不均衡。生活用品在设计中对可用性关注最充分,工业生产机械其次,农业生产机械相对而言更为不足。在微耕机的设计发展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机械设计师们多以功能为主,认为实现了功能,产品即可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认为用户应当去学习、适应当前高技术创造出来的机器,而非令机器遵循人的需求发展。

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较早,经济的发达也使工业设计所关注的范围更为全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生产机械更多地注意到人性化的方面,在国际性质的机床展览会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同样功能的机器,发达国家的产品从使用上更顾及人的感受,使得产品的有效性、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都较高,这也使得他们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

在工业化的早期,工、农生产用机械产品为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多是以机器为中心,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需使人适应机器,这对劳动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是职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生产工具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仍然是机械设计的重点,但在多数基础机械的设计中已不再是难点;此外,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逐步减少。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对劳动者更人性化的关怀,在农业生产设备的设计上更多的为劳动者考虑,运用可用性理论进行设计分析、对产品进行改进增强农机的可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可用性理论指导的微耕机模块化设计

2.1基于可用度的模块化分析

评价可用性的标准称为可用度。微耕机当前的使用可用度A= 农忙时间/全年,效率最高的状态是A无限接近1。

可用度需要提高,总时间不会变化,因此只有增加可使用时间。农业生产是有地域性、时间性的。不同地区的耕作类型不同,接近赤道地区的或许农忙时间会较多,可用度相对较高,这属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播种、收获等一切农业生产活动依据节气进行,不可改变。因此增加微耕机使用时间,不能仅仅盯在农业生产上,应综合考虑农户需求,进行副业的辅助机械配套。可将微耕机的功能进行模块化分析,使微耕机可在一年当中有不同的生产用途,做到农业有闲时,机器无闲时,使A=(农忙时间+副业时间)/全年。

从成本角度来看,麦尔斯在论著中提出“一切成本都是为功能”,从成本与价值的关系来看,可用度=价值/成本,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而当前微耕机从技术层面上已相当成熟,成本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增加其可用度,在于增加产品价值。

2.2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常见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将设计理解为动词,指设计行为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有助于设计行为,是设计层面的模块化;二是设计是名词,是指最终成型的设计产品具有模块化的特性,是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由于劳动力总量下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落户的趋势增加、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量逐渐增大等原因,农村劳动力现状堪忧。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现在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务农劳动力尤为不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收益更大,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当前农业劳动力具有劳动力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女性化的特点。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短头发的在城里,长头发的在屋里,白头发的在田里”,很生动的体现了当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因此当前的微耕机的用户的主体并非是青壮年劳动力。

首先对用户的任务模型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了用户使用工具的过程,才能了解到用户在这过程中的需求。微耕机产品的任务模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任务使用:1)发动机器,从储藏地位移至劳作场所;2)在劳动地点的位移,主要是梯田环境的上、下、行走,以及在水田中泥泞的环境行走;3)进行某项农田管理功能(旋耕、水泵、喷药等其中一种);4)劳动结束,放回储藏位置,进行收纳、护理。另一种从不同耕作季节来看,其任务模型如下:1)取出设备,换上相应机具;2)不同机具需进行不同任务分析;3)结束,取下机具,修复保养。

在单一任务模型中,用户在劳动中通常需要早出晚归,传统的农户常常劳动力早早去劳作,到了饭点,家人去送饭。而当前的现状,往往缺少这样的互动。那么用户在整个劳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农耕等问题要解决,饮食、临时的休息都应考虑在内。

从全年度的任务模型来看,不同机具的拆装是一大方面,拆装的简易性是提高用户使用效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的重点,其次,全年度是否都有农用价值?非农忙时机器的闲置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长期闲置还会增加维修等成本。为此,通过用户调查,了解用户非农方面的需求,增加可供选择的使用模块。用户调查主要有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在此对多地区多个用户进行访谈,了解当地农副业的需求及可行性。在此,面向本应成为农业劳动主力的外出务工者访谈,了解他们离开农田的原因以及当地农民对于多功能的需求。表2-1为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组回答,体现了多数情况。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到用户在非农田环境中的需求,依据当地所需求的功能进行详细调查,从而探索微耕机副业功能模块的可能性。以藤编为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弯曲、定型、烘干等,传统的方式往往单纯用手来完成弯曲和定型,常期劳作者的手指会有受伤、变形等潜在可能性。为此,可增加相应定型、烘干模块,减轻劳动者负担,增加劳动效率。不同的模块均由微耕机主体部分提供能量,实现一机多用,也能避免机器非农忙时长期空置导致的机器老化。诸如小型作坊式工厂以及家庭式手工业等均可采用相应功能模块,可增加微耕机主机使用效率、减少创业投资。

2.2.3 微耕机模块化分析

当前微耕机主要有旋耕、提垄、打药、提水等多项功能,广泛应用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的大棚环境中。模块化在微耕机设计中早已有所应用,多应用于设计过程中,模块化的方式有助于更高效、快速的推出新产品。也有在用户层面模块化的多功能微耕机产品,具有可选择机具的接口,但连接方式复杂,需借助工具、经人员培训,易学易用性较低。此外,有限的农业功能模块对主机的使用时间无形的给了一个限制。

因此将微耕机依据功能分为几个主要模块,其中基础功能模块包括行走、动力、以及扶手部分;附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农业功能以及副业功能两大块,农业功能与常规微耕机配件机具无异,副业功能可依据当地需求进行开发,可不断扩展。

微耕机整体实现用户模块化,用户可自主选择购买相应模块,根据需要购买当地所需农耕模块以及扩展模块,从而降低购机成本。基础功能模块部分仅需生产设计模块化,可依据推广市场的不同农田类型确定不同的行走装置,依据不同耕作需求确定动力型号,依据不同的用户群体,选择适宜高度、形态的扶手。从而使微耕机更符合当地人需求,避免一厂机器只为一方人的现象,扩大市场范围。附加功能模块部分则依据可用性分析除农业模块外增加相应的副业模块,具体模块类型可依据当地产业类型进行有倾向性的开发。

三、可用性思想与模块化设计相辅相成

早期,工业设计未得到发展时提到的可用性,多指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综合体现。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对人的关心日趋突出,可用性的重点落在用户身上。可用性工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开发,能有效评估和提高产品可用性质量。产品的可靠性往往有明确的指标来限制,然而其可用性没有硬性规章制度要求,这便造成了产品能用即可,产品的设计仅仅为市场竞争的筹码,而非为人服务的必需品。国际标准ISO 9241-11将可用性定义为“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满意的使用产品达到特定的目标”。有效性指用户实现目标的正确程度和完成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的资源消耗量;满意度指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

微耕机产品从技术层面来讲已相当成熟,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由技术推动,还应从用户需求方面进行探索。可用性的中心便是用户,主要体现在其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户满意度上,基础功能模块的模块化设计有助于使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整机实现用户层面模块化,可有效的由用户需求带动配件机具生产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模块化设计是提高可用性的方式,可用性理论可更好的促进模块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ISO 9211-11(Guide on Usability,1997)

[2] 潘吉安. 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评估手册[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3] 尼尔森, Nielsen J, 刘正捷. 可用性工程[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第2篇

在功能视角的监管框架下,金融监管关注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农村金融的监管结构和监管规则,实行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因而更能适应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的要求。与机构视角的金融监管相比,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防范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

功能视角的金融监管着重预测在未来实现中介功能的组织结构。有了这些预测,政府就能针对机构的必然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方案,而不是试图保护现有的机构形式。这样,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效率地实现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制度结构上,目标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构成,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必要变化,而不是试图保护和维持现有的制度结构,因而能有效地解决各种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问题,不必再通过限制金融创新来维护金融业的安全,更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

同时,由于金融混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将不再局限于单个行业,农村金融极易产生系统性风险。而功能视角的金融监管强调的是跨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以总体评价和监管不同行业之间产生的系统风险,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更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整体安全。

二、有利于实现监管功能模块化

模块化理论的先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卡利斯・鲍德温和吉姆・克拉克曾指出,模块化使得企业能驾驭日趋复杂的技术。通过把产品分解为模块这一子系统,设计者、制造者和用户都获得了很高的灵活性。

同样,模块化也可以运用在农村金融监管中,但只有在功能视角而不是在机构视角下才能进行。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功能模块化就是不再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特征进行监管,而是着重于其金融业务的分类,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且不论涉及这些功能模块业务是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这种金融监管功能模块化分解,如负责各种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模块、负责监督农村金融机构财务比率的模块等。这样就把复杂的农村金融分解为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地运作,体现较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顺应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态势。 图/摄图网

三、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从功能金融的角度来理解,金融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更有效率地实现金融功能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基于功能视角的金融监管就应为更有效率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营造效率优先的监管理念。有专家认为,金融监管的效率就是达成金融监管目标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说是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具体而言包括保护金融消费者,即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创造和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的监管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低的交易成本促进农村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其最佳效用。

有“金融鳄鱼”之称的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把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理解为该国的金融结构。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可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性的金融安排,动员储蓄资源,将其有效配置并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有利于平衡货币政策在农业经济中的效果,促进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以便及时调整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保障农业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另外,由于金融交易技术的发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界限,但从功能的角度看却是同质的,并且在长时间内相对稳定。因此,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必要的变革,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第3篇

1引言

由于过去农村长期粗放式的发展,致使我国农村约59万个村庄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生活垃圾处理仅占1/3,生活污水处理更是不到10%。 2015年环保部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水污染整治刻不容缓。目前,针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有限的农村地区,我国应用的主要分散式处理技术有土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膜处理技术以及膜反应器[1~4]。其中,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成本低、灵活、易于管理维护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而获得更多关注[2,5~7],这也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理想的选择[8]。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有较高的处理效率[9],出水可通过农业灌溉等方式回用[10]。

然而,相比于排放集中的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因人口居住分散具有排放分散、污水量小[11,12]的问题,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难以保证人工湿地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堵塞后的维护问题是阻滞人工湿地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13,14]。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人工湿地先进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国内学者在人工湿地的施工质量、堵塞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2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现状

2.1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现状及水质特征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近几年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有80亿t。目前农村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工业点源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导致的污染;②农业面源污染,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③生活源污染,乡镇等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其中,生活污水因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地形条件复杂[15]不便进行集中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居住分散的居民生活过程中粪便及其冲洗水、洗浴污水和厨房污水等[16,17],还包括一些农村分散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含有机物质、氮磷营养物质、悬浮物及病菌等污染成分,各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一般为: CODCr为250~400 mg/L,氨氮为40~60 mg/L,TP为2.5~5.0 mg/L。中国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水质特征有以下几点: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质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18]。因此,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特点,适合用生物法进行处理。

2.2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现状

目前,在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过程中,分散式污水处理已成为国内外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理念和方法[19]。国外较早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经验[2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的研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在我国农村常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化粪池、沼气发酵、垂直流人工湿地、土地快速渗滤系统、高效藻类糖等以及上述各种工艺的组合[21~26]。例如,在上海针对相对落后的松江地区使用稳定塘、土壤入渗的人工湿地系统、稳定塘处理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展现出良好的可行性[27];朱海波等[28]在陕西关中农村采用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并提出冬季运行管理技术要点,确保了污水处理效果的稳定。

然而,受到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的限制,农村生活污水整体处理率仍然很低[1]。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灵活、成本低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措施同样面临施工质量、堵塞的问题,这限制了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13,14,29]。

3模块化人工湿地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中的应用我国第一座人工湿地于1987年建成[30],随后约有450座人工湿地系统相继建立。截至2012年,人工湿地已占农村生活污水的20%。但是堵塞问题往往制约着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31];同时,处理农村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的问题在于,工程量太小,专业施工队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村里的施工队施工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人工湿地模块化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思路,通过模块化和系列化实现施工过程的标准化,可以有效解决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后的快速更换及农村施工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我国,现有的人工湿地模块化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3种。

3.1单元型模块化人工湿地

将人工湿地分为一个独立的填料单元,两个单元可以交替运行实现人工湿地的轮休以解决堵塞问题。

张统等[32]公开了一种快速装配式人工湿地填料单元,系统自上而下包括,土壤层、隔土层、承托层、人工填料单元层、卵石承托层、防渗层(图1),工厂可进行批量生产,方便装配施工,组建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生物量大,水力停留时间短,处理效果好,并且系统不易堵塞、可修复、运行费用低、土地可复用。

3.2筐篮型模块化人工湿地

筐篮型人工湿地是指在不影响人工湿地内部水流前提下用一定尺寸的外部网状结构将基质一块块框起来,筐篮直接的缝隙利于供氧,同时方便人工湿地的施工及后续维护。章北平等[33]发明了一种长、宽、高为100~1 000 mm的盒状无盖筐篮结构(图2),壁厚2~4 mm,外框上有多个穿孔,可实现规模生产,质量稳定,便于现场安装施工,所用模块有多种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装和拆卸,能够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3.3粘结型模块化人工湿地

粘结型模块化人工湿地是指在尽量不影响人工湿地基质处理污水的情况下,用粘结剂将基质粘结起来做成块状基质并应用于人工湿地的技术。尧平凡[34]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堵塞问题提出表层布水系统基质模块化的思想,即用骨料、水泥、水、减水剂为原材料制备成多孔混凝土砖块,堵塞时可以实现快速更换,在施工

上解决堵塞问题;王晟等[35]利用高炉渣、粉煤灰、水泥为粘结剂发明了小型人工湿地的模块结构,模块分为有管模块和无管模块,有管模块中含穿孔管用于输送污水,无管模块不含穿孔管在湿地中起支撑、蓄水和布水作用,模块由套网、轻质填充料和穿孔管组成,易于搬运安装,可由非专业施工队伍完成,应用于农宅房前屋院;曾丽璇等[36]将电厂废弃物粉煤灰作为人工湿地填料的材料,结合碎石、水泥和萘系高效减水剂根据正交实验得到所用碎石级配10~16 mm,粗骨料∶水泥∶粉煤灰∶水的质量比为1∶0.15~0.20∶0.05~0.1∶0.06~0.08,减水剂按水泥和粉煤灰总质量的1%~2%添加,并应用于水平潜流湿地取得比传统人工湿地更好的处理效果。Park等[37]在多孔混凝土净化污水的实验中得出:浸泡在污水中的多孔透水混凝土的多孔结构提供了适于微生物生长的生存环境,可以去除90%的总悬浮颗粒物、65%的总磷和80%的总氮。因此,将多孔混凝土应用于人工湿地基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4结论与展望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模块化教学;教学设计

笔者从事中职教学快十年了,现谈谈我的中职模块化教学

感悟。

一、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变,学生也在变。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各方面的素养参差不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差、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上进心缺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是多数孩子从小没受过父母关爱,造成心理缺陷;其二,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厌倦,不习惯于机械式地获取知识。据此分析,要让中职学生能真正走出暗区,最重要的是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模块化教学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厌学的最佳教学方法。

二、中职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基本思想就是将整本教材归纳分类,每一类通过一个实例模块体现,学会了做实例就掌握了知识。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例上来,这样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就更有趣味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合理分组,在各组中优生带动差生学习,拉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度,学生学得开心就不会再厌学了。

三、中职模块化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

中职实验模块化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我认为应该突出以下几个目标:

1.突出实际性

模块的设计能起到掌握知识,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2.突出实践性

设计模块应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让学生明白学知识对将来的重要性。

3.突出自主性

中职模块化教学学生是主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任务。

4.突出合作性

中职模块化教学,就是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中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1.中职模块化学习的一般内容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这是项目是否能做成功的关键;

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是诱导问题创设并解决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知识的组合,需要一定的解题思路。

需要借鉴的书中实例,项目所涉及的思路可从教材中的实例借鉴,还可通过网络搜集信息。

2.中职学科教学在构建教学模块化时,对此要进行充分地借鉴并进行整合

①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模块的难易做到简而实用。

②教材内部内容之间的整合。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组合,例如:利用C语言编写求任意半径、任意高的圆柱体体积,这不仅需要

C语言编写程序的能力,还涉及数学中求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知识。

③教材与教材之外信息材料的整合。最重要是以教材原有的教学章节为基本内容进行保留和删减处理。

五、中职模块化教学课型的设计

课型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知识点、一定的教学方法而精心设计并组织的授课形式。中职模块化教学,可以设计出以下五类课型:

1.综合性课

从内容上看,模块化反映一个完整功能产品;从知识形成来看,它应该在突出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学习形式上来看,有课内、课外的学习,有自主、合作性的学习;从学习方法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研究性课

模块化教学往往要解决某一类事物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互动性课

模块性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即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强调这种参与是在思想、情感、知识的交流中完成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包括认知的、行为的和情感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4.开放性课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广阔空间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信息去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

5.创新性课

专业课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组合。

六、中职模块化教学评价设计

我认为,教学评价的设计应包括如下几点:

1.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本,以激励师生改进模块化教学为目的

2.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3.内容的编排、学生的参与率

4.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方式方法上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

教法

七、模块化教学计划书设计分八阶段

第一阶段,引入阶段。教师要确定项目名称,引导学生做社会调查,以确定项目所需实现功能模块。通过引入项目名称,引导学生思考本项目应实现哪几个功能,应注意哪些实际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等,由学生自由讨论。主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及信息描述的能力。

第二阶段,收集信息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借助一切可用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事情的条理性及巩固知识点。

第三阶段,制订计划阶段。学生制订计划的可行性。将项目划分成多个子功能模块,并分配给各位组员编制相关代码,实现人人参与。

第四阶段,确定计划阶段,即教师评价计划的可行性。

第五阶段,学生着手实施计划。

第六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测,指导不足之处,表扬优点。

第七阶段,学生解说自己的作品设计思想和缘由,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八阶段,师生测评阶段。对本次项目课程,学生与教师互评,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国清.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8).

第5篇

摘要 根据“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以农学专业为试点专业,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内容及方式、师资队伍配

>>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探究 农学专业企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位农艺师的考量 果业大县的“泥腿子”农艺师 高级农艺师的小麦增产策略研究 农艺师的工作重点及意义探讨 解培惠:倡导吃树叶的农艺师 应用气象学专业农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与构建 农学院校种子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模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现代《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 改革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英语教学和考核体系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2016-03-11].http:///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3] 周长梅,王晓云,樊东.植保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86-88.

[4] 李震华,赵光武,蒋玉蓉,等.卓越农艺师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5):339-341.

[5]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化.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3-5.

[6] 陆安山,梁韶华,张晓培.基于模块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5(9):91-93.

[7] 张程,陶峰,丁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专业模块化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3):200-202.

[8] 何坤欢,李家明,黄学仁,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模块化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6(2):134-135.

第6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模块化;就业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71-02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一门通用的工具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该门课程一直是生命科学相关院校的核心实验课程。但不同院校设置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基本上存在以下问题:(1)把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基因工程实验分开,内容体系不连贯;某些实验设计重复,浪费资源。(2)实验内容的设置常常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的,忽略实验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性和连贯性,存在实验内容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联系的缺陷。(3)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师范院校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拟解决上述问题,并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就业能力,同时对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明确培养目标――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进行模块化设计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一般开设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和生物技术非师专业,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是这两个专业的必修课,考研和就业是这两个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面临的问题。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要,通过调研,我们明确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培养目标:(1)满足学生考研深造的需要。(2)满足学生到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需要。(3)满足学生到生物医药公司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把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设计为三大模块(共计75学时):①基础性实验模块,共计23学时。包括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4学时)、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3学时)、动物组织总DNA的提取(3学时)、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3学时)、核酸的浓度及纯度测定(2学时)、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学时)、目的基因的PCR扩增(6学时)。②综合性实验模块,共计35学时。包括:载体构建(10学时)、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15学时)、转基因植物的分子检测(10学时)。③开放性实验模块,共计17学时。包括植物总RNA的提取及检测(6学时)、RT-PCR(时)、分子生物学常用软件介绍(2学时)。其中,基础性实验模块部分随理论课按周次完成;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在理论课结束后统一安排时间开设。

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模块内容的课堂教学实践及体会

生物科学(师范)和生物技术(非师范)两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模块实验》,基本具备了以下能力:(1)通过基础性实验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完全可以胜任中学关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的教学任务。(2)通过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学习,不同专业学生具备了对实验进行综合设计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他们在考研复习和考研复试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3)通过开放性实验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具备了自主思考、自主设计等实验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生物公司的面试奠定了基础。总之,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进行模块化设计,基本能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①满足学生考研深造的需要。②满足学生到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需要。③满足学生到生物医药公司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一些建议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基本上都是耗时比较长的大实验,传统实验教学安排都是按照教学大纲随理论课后开设,一般实验时间为4学时,这样安排导致某些综合性实验无法完成,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因此建议耗时较短的基础性模块实验可以随理论课开设,一周一个实验内容;耗时较长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模块实验可以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1~2周时间完成,这样可以保证实验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建议学校加大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和建设,保证仪器的先进性和数量,开阔学生的眼界;授课讲师也应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保证实验内容合理,实验成功率较高,实验结果比较稳定,学生每次实验都能观察到实验结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科学的实验课程考核和评价体制。传统实验教学评分体系以实验报告加平时表现为主。实验报告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并且在内容上有明显雷同的嫌疑,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可程度。因此建议基础性模块实验可以按照传统实验报告形式考核;综合性和开放性模块实验可以按照4~5人为小组,以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问题思考和解决方案,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综合过程材料作为考核依据,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和实施,不同专业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关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条件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馥,勾畅,未晓巍,等.教学科研一体化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852-1853.

[2]胡尚连,孙霞,郑桂灵.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5):94-96.

[3]刘新琼,王春台,张向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模块化教学新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44-146.

第7篇

关键词:GSM;灌溉;远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S237;TN9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43-02

Design of A Message Control System for Irrigation Pump Set in Mountain Citrus Orchards

MA Min,FAN Qi-zhou,ZHOU Bo,DENG Zai-j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ol problem of mountain citrus irrigation, a message remote control system had been developed. The system was modular in design. It was mainly consist of a power module, a control module, a communication module, a trigger module, a driver module and a light and voice warning module. The control module was the MSP430 chip. A GSM module was used to serve as communication module, which enabled irrigation remote control, voice alerts and message feedback. It also could be adapted to all kinds of mobile phone or wireless phone. Telephone number for message sending and receiving could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need. It could also prevent telephone harassment and delete read messages. The system could be reasonably used in existing irrigation pump sets. With advantages of good versatility, low cost, good extended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it would have a good prospect.

Key words: GSM; irrigation; remote control

在丘陵、山区的柑橘园,多与果农居住地相距较远,普通灌溉机组人工操作费工费力,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不易把握,造成灌溉不及时或过量等。引进的国外现代灌溉系统功能较全,但因山地地势及水源等条件限制,建设与应用成本高,难维护、管理和推广,几乎仅限于示范地。结合中国国情,在合理利用现有灌溉系统基础上,研发一种适合果农使用的低成本、通用、可远程控制的柑橘园灌溉控制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GSM移动通信网络应用成熟稳定,在农业设施领域已经展开研究与应用。有开展GSM对温室温湿度实时控制的应用研究;有利用GSM实现谷物产量的实时采集、存储于无线发送;有设计基于GSM的水渠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实现水位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远程通信和实时查询;有展开基于GSM的农田气象信息采集、传输和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有开发基于GSM短信模块的农田灌溉控制器,实现对农田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1-5]。试验在合理利用山地柑橘园现有电动灌溉机组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GSM短信模块的低成本、通用、扩展性能好的柑橘园灌溉远程控制系统,实现灌溉远程控制、语音警示和控制状态的短信息反馈。

1系统构成及功能

试验设计的柑橘园远程灌溉系统,由GSM短信模块、单片机、指示灯与语音警示模块、固态继电器、触发模块、电源模块、电动水泵机组和手机组成。用户使用手机发送短信控制指令来控制电动水泵机组工作,进而控制柑橘园的灌溉。系统构成原理图如图1所示。GSM采用华为公司生产的GTM900C无线模块,一款两频段GSM/GPRS无线模块,支持标准AT命令及增强AT命令,提供丰富的语音、短信、GPRS数据和电路型数据业务以及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话、组呼、广播和私密呼叫等功能。单片机采用TI公司生产的MSP430,一类具有精简指令集、超低功耗、带FLASH的16位单片机,可在线对单片机进行调试和下载,且JTAG口直接和FET(FLASH EMULATION TOOL)的相连,无需另外的仿真工具,方便实用,在超低功耗模式下工作,对环境和人体的辐射小,可靠性强,防强电干扰,适应工业级的运行环境,性价比和集成度高[6]。指示灯与语音警示模块采用LED灯与工业化生产的单片语音集成电路,触发电路采用固态继电器触发电路,电源模块采用12 V蓄电池组。

GTM900C无线模块串口与MSP430串口直接连接,GTM900C无线模块接收手机短信控制指令,再将短信控制指令发送给MSP430,单片机依此通过控制固态继电器(SSR)来驱动水泵开启或关闭,并打开相应语音警示和指示灯,GTM900C无线模块再给手机回复短信,指示控制已完成。该系统适用各种手机或无线电话,可防电话骚扰、删除已读短信以及更换手机号后亦可实现对新号的默认。

2系统硬件的设计

该系统采取模块化设计,主要分为电源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触发模块、驱动模块和指示灯与语音警示模块。

电源模块为12 V蓄电池组,及由L7809、L7805和LM317芯片组成的+12 V电源分别稳压为+9 V、+5 V和+3.3 V的稳压电路,为后续几大模块供电。控制模块即MSP430单片机最小系统核心板,+5 V或+3.3 V供电,由供电、晶振、上电复位、排针和JTAG接口电路组成,负责处理与GSM通信模块之间的通信以及控制指示灯与语音警示模块和触发模块。通信模块即GTM900C短信模块,+9 V供电,主要由GSM基带处理器、GSM射频模块、供电模块(ASIC)、闪存、ZIF连接器、天线接口、UART接口和SIM卡接口电路组成,主要负责收发手机短信控制指令,以及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单片机并传递单片机返回的信息。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之间采用RS232串口通信,本系统两者电平兼容,串口直接相连。驱动模块采用固态继电器,触发模块主要是固体继电器触发电路,原理图见图2。指示灯与语音警示模块主要是由两路LED灯和两路单片语音集成电路构成。LED灯电路由1 kΩ电阻和LED灯组成,单片机IO口直接驱动,一路作为单片机开机指示灯,另一路作为短信发送状态指示灯。语音集成电路由语音集成芯片和扬声器组成,+3.3 V供电,脉冲触发,一路作为运行指令的语音警示,另一路作为停止指令的语音警示,考虑成本,暂选用市面上已大规模应用的语音模块,规模化后可批量定制相应语音模块。

3系统程序的设计

GSM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短信业务,一次可传输140英文字符或70汉字字符,完全适用柑橘园灌溉短信控制指令。GSM收发短信有两种模式:基于AT命令的TEXT模式和基于AT命令的PDU模式。华为公司的GTM900C均支持两种模式,考虑到TEXT模式易于编程,本系统采用TEXT模式。本系统收发短信分别采用AT+CNMI指令和AT+CMGC指令。先测试GSM与PC机通信程序,整理出程序框架与流程,再对照编写GSM与单片机通信程序。程序的核心在于对串口接收到的数据的判定。单片机编程使用C语言,主程序流程图见图3。

4小结

该文所论述的山地柑橘园灌溉远程控制系统主要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应用到现有柑橘园滴灌系统上,亦可应用到先进的现代灌溉自动控制系统中,建设与应用成本低,后续扩展空间大,已装成样机,并申请几项相关专利。系统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工科基地进行了试验,效果稳定,达到了预期设计目的。围绕柑橘园灌溉系统,有大量工作可开展。合理利用现有灌溉系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及系统工程的原理,统筹规划,可减少资金、能源和人力投入,降低生态负荷,营造柑橘生长需要的生态环境,有效施肥,防病虫害,可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和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 句荣辉,沈佐锐.基于短信息的温室生态健康呼叫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26-228.

[2] 周国祥,周俊,苗玉彬,等.基于GSM的数字农业远程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87-91.

[3] 潘峥螓,徐猛.基于GSM短消息的水渠水位自动测报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7,33(7):234-236.

[4] 郭志伟,张云伟,李霜,等.基于GSM的农田气象信息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农业机械化学报,2009,4(3):161-166.

[5] 杨耿煌,郭开荣,李亚伟.基于GSM短信平台的灌溉自动控制器的开发[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6):753-755.

[6] 胡大可.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专业 产业结构 布局结构 调控力度 校企合作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知识化、复合化,对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与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要为淮阴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以培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通过调整中职校专业设置,形成与淮阴经济结构更加匹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一、中职专业布局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1.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策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淮阴的产业结构愈来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转化,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型、管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淮阴区职业教育将从2010年起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围绕加快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大力实施“产业调整”战略,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把淮阴打造成服务全市、辐射江苏、影响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2.专业结构合理化。市场化专业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设置必须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注意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根据它的变化与要求来设置专业。

二、加强职能部门对中职新增专业的调控力度

1.加强对招生计划的调控。为减少中职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盲目扩招和上新专业的现象,必须加强对招生计划的调控,适度限制职业学校的扩招规模,使中职学校招生数与全区中职人才需求及区外人才需求协调,把新增专业的开设和相关专业的扩招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要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专业就业率、就业走向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在新增专业的设置上,要找准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和规格与需求。

2.采取弹性化专业管理。实施报考急需人才专业的奖励制度。在学生就读专业的管理上,以学生为本,减少一些约束,增加一些人文。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与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与专业。不妨借鉴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经验,实行有弹性的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课程,这是增加教学管理与专业设置的有效途径。为了鼓励学生报考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政府和中职学校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实施有利于自治区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奖励”计划,以确保新增专业的生源质量和数量。

三、开展校企合作按照订单设置专业

1.按照订单设置专业。参照教育部的相关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对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推动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设置专业的培养方法。如纺校与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后,景盟公司为纺校提供、安装总价值达200万元的纺织、针织设备,学校则以对口专业设置为突破口,量身打造自己的中职学生,进行强化培训。企业选聘优秀技术人员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则以专业定向、招收普通中职班等形式为企业定期培养、输送急需人才。

2.塑造精品专业。职业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所以,中职校要依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如纺校就以纺织特色专业为依托和突破,经过长期的努力,打造出了该校纺织专业第一品牌,使学校在市场上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中职学校只有自始至终树立起名牌意识,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设置一些社会急需而又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拳头专业”,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专业品牌,才能以质取胜,取信于社会。

四、实行专业与班级管理的模块化配套

1.模块化设置专业。在学校班级管理方面,必须配套做好模块化,以更好地做到分层级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选择,具体来说班级设置模块化应尽可能地按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就业愿望来编制班级。现在中职学校在班级编制方面,都是按学生报名时的专业来设置班级,即使一个专业招了几百个学生,也只是随机地把他们分在同专业的不同班级。

2.模块化设置班级。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些学生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是相对较好的,也有意愿并跟得上一些理论课的学习,强调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些学生则文化基础较差,对技能课相对感兴趣,有比较迫切的就业愿望。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学生在分班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区分开来,则我们就可以群体性因材施教。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必须将班级设置模块化,以有利于群体性因材施教的顺利进行。

总之,是要结合自身相关专业的办学条件,确定开设新专业的方向。这样才能做到既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又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本地就业市场,从而有效地化解中职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就业追求的矛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新增精细化工专业,既与印染专业有密切联系,又具有较为宽广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韩云洁.探析产业结构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9(6):83-84.

第9篇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专业,在科学定位和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基础上,从总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去向不匹配问题,提出课程设计模块化建设思路,就经济学课程模块建设提出具体设想,并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提出思路。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围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第10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教学模块化;自主创新

工程训练是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实践教学的新型模式[1],近几年来,工程训练已然成为工科类院校规模最大、受众学生最多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前不久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强调创新驱动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已成为现阶段国际竞争主流。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先进制造动手能力的培养。

1高校工程训练中存在的問题

1)教学结构欠佳。

由于工程训练开课学期较早,理论知识还未学习,没有系统性的金属加工概念,理论与实践无法相互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理解难度。

2)设备缺乏以及设备落后。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规模较大,需涉及到各个工种,需投资资金较多。再加上民办本科以及独立学院资金来源较少,或重视成都不够,导致基础设备过于陈旧不能及时更新,遇到问题无法检修[2]。同时,缺少先进的数控车床或先进制造车床,使学生仍旧停留于传统加工方式的观念,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只能观看无法进行操作,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滞留。

目前,大多数学校工程训练仍旧停留在生从师带的过程,加工物品仍旧是榔头,指导教师给出各种要求条件以及设计图纸,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模仿老师的加工过程,缺乏自主动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指导教师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讲解简单,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架构体系,致使理论与实践环节脱离,也导致了工程训练结束后,学生对其印象不深,仅仅获得了加工过程以及劳动力的付出,无法与自身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

2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必要性分析

1)先进制造技术及其特点。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34]。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5]。其特点为:

a.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范畴领域性。

b.先进制造技术企业推展性和经济效益性。

c.先进制造技术具有主体性和群体性。

2)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随着AMT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正面临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以制造业信息化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当前必然趋势[3]。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正是我们开展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首要目的。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a.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须过程。

b.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是提出培养适合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技术性人才的关键过程。

c.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也是现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材料快速成型的必然要求。

3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的模块化教学理论

把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中,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其培养目标也非常明确:提高学生整体工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系统的统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初步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对行业规则的了解。为达到这一目标,也需要调整相关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学研究小组,采用化整为零,逐步突破的方法实施模块教学理论。

1)先进制造技术工业生产认识模块教学方式。

设计此模块的目的是对先进制造技术基础流程以及产品加工过程的了解。此教学模块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以演示视频为主,结合各行业特色,与各专业老师合作,找到各专业切入点进行深入讲解,使各专业学生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行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制造以及管理模式进行直观了解。

2)基础工艺学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模块教学方式。

该模块以基础工艺理论为主导,结合传统制造工艺过程逐步过渡至先进制造技术,实行基础训练讲解和演示操作,由学生自主设计具有一定简单功能的日常生活器具或用品,如榔头、锤子、衣架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进行分类讲解工艺知识,指导加工。并讲解同种加工方式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工艺的不同性。实施作品展览等形式,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先关设计以及工艺的交互式学习体验。

3)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模块教学方式。

该模块以数控设备和激光设备以及3D打印等设备为主体框架,进行自主式指导教学法,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设计物品进行讲解加工,并传授数控变成法则,让学生自主编程然后检查相应对错并指导加工,使学生能自主完成设计物品并加工出实物,并与设计对比,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优化设计的工程学思维。

4)综合创新训练与开发教学模块。

此模块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与竞赛平台功能和协同研究开发功能于一体的教学模块,以历届工程训练大赛或机械创新大赛要求为主题,以各一等奖作品为蓝本讲解设计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优化和处理。使学生在训练之后能继续对本专业有所兴趣参加各类比赛,继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尽量引导学生的制造方式从传统加工方式逐步过渡到先进制造技术中,以更好的适应毕业后所处的先进制造的大环境中。

4总结

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正是我们开展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首要目的,也是培养未来机械创新驱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通过发现现如今各高校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等问题,提出工程训练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模块化教学理论,为以后先进制造技术能更加有效的应用于工程训练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同训,王燕.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的继续教育体系探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4):7678. 

[2]周福章.先进制造技术与跨世纪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1922. 

[3]郭砚荣,周文杰,王欣.先进制造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81. 

[4]王飞南.浅淡化学实验中的发展性教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980. 

第11篇

一、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这种培养模式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再培养成本,加重了学生就业难度。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贱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现代园林发展要求较远

现代园林专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同的层面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同。宏观层面的工作内容是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析,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学科。绿化——蓝化规划是现代园林学宏观环境建设的核心工作。中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场地规划,是对建筑、设施、地形、给水、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城市设计是中观园林的重要内容。中观层面的规划成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资料,其规划设计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小品等具体详细的内容。这一层面上的规划设计比较接近于传统园林的概念,偏重视觉形象的欣赏。农业院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局限于微观的植物研究和中、小型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当前迅速扩大的专业领域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自2004年开始创办高职园林专业以来,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同时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教学,主要培养风景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施工、管理、栽培养护、植物繁育等方面的人才。多年来,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省内外园林及相关领域,为园林专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经过9年的发展,园林专业在师资队伍上已趋稳定,教学计划几经修改已趋于合理。但是在新形势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较为滞后于专业的发展,为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基于2009年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多元化、职业化背景下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NZYGH-002,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改革。

(一)契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园林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所包含的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囊括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因此,无论哪个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方面的知识学好学精,成为一个适应园林行业各部门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园林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有所侧重,使学生在3年内既掌握园林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某一方面的专门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要。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针对往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专业培养目标划分为3个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园林植物方向。学生可以通过一年的在校学习,深刻理解园林专业内涵、当代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二年级的时候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等工作。

园林植物方向: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强基础、强实践、突出方向、提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教学符合教育规律。改革后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教育、园林构成要素认知开始,到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复杂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的传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深化教育阶段,使学生在基础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逐步提高。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在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方向,为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架了一个园林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保证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遵照学生意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择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4、运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依据知识群体组织课程模块,进行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科领域,重视学科交叉培养,突出学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课程大纲设置中采取专业方向“模块化”(有些模块课程是由其他专业比如旅游管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与拓展课程“巧于因借”的手法。

专业知识模块化。我们根据专业特点为园林专业学生提供了6个模块。

一是园林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包括景观评价、公共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安全、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

二是园林工程模块。课程包括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设管理与法规、园林工程概预算。

三是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盆景与插花艺术、造园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园林苗圃。

四是艺术设计模块。课程包括3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与动画设计。

五是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课程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环境安全、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估、恢复生态学等。

六是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风景区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规划、风景旅游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其中,前3个模块由园林专业开设、艺术设计模块由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由资源环境专业开设、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由旅游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我们在园林专业课程大纲中完全按照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开课时间等设置这些课程,让园林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具有同样的专业效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始终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作为本学科的改革重点贯穿于三年的教学全过程。

1、教学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全面展开。依据地区优势,笔者所在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有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洛阳的龙门石窟、国花园和白云山森林公园;焦作云台山森林公园;郑州郑东新区湿地公园、静泊山庄等。丰富的游历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增强其对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认知和感悟。

2、专业劳动和专业调查作为培养专业精神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教学同时进行。本专业与河南省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河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亨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鄢陵和潢川苗木繁殖基地等多家园林企业签订合同,通过专业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生产性劳动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

3、每年一次的园林专业设计竞赛加强了各年级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连续几年的全国景观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举行,使学生了解全国园林专业学生的状况,向有实力的院校学生看齐。

4、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学院专业教师先后完成了南阳市新野县城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牟县公安局的景观设计等10多个项目,将学生带入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全过程,将所学的知识牢牢地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得以完善和运用。

第12篇

1.1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概貌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的形式进行。自1984年原国家教委要求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以来,高校图书馆是主要的承担者,迄今已30余年。最早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图书馆收藏的纸质文献及其检索和利用的方法,这是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端。自此以来,文献检索课就成为我国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因为我们中小学基本没有此类教育。

90年代中期随着因特网的兴起和之后的逐步普及,人们转向利用电脑上网查找便捷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早先教授的以纸质文献为检索目标的课程已不适应要求,于是文献检索纷纷更名为信息检索;之前已经开设过2次的全国性高校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在2002年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1]。近10多年来,我国高校文检课逐步增添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内容;承担教学任务的图书馆员纷纷进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总的来看,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成效不太理想[2]。

1.2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认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信息道德的完善、信息个性的塑造、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信息技能的培养,形成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素质结构,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出发点,教授学生对知识进行检索、分析、综合、评价、判断,以至如何生产新的知识,使之具有搜集、整理、利用与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3]。

尽管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转化已在业界达成共识,但是,由于承担此课程的多为高校图书馆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各人素质参差不齐,相对专业教师来说,缺乏培训进修的机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在高校一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且课时不多,大致为20个学时左右,所以影响了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并且针对性不强,与实际需要联系不够紧密。

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基本沿用过去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枯燥乏味,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比较沉闷。

第三,教学理念陈旧,没有相应地更新到信息素质教育上来,表现为,课程还停留在过去“重检索,轻利用”的习惯模式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忽略一些重要的内容,例如,正确评价选择信息、有效分析利用信息、管理交流传播信息、合理合法利用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面对当今“数字土著”大学生,作为教师的馆员如果不及时更新检索知识和技术,很难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另外,大学的课程改革也让文检课的课时越来越少,所以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有逐渐式微的趋势。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能明确所需信息的范围,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源、有效鉴别和合理利用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使之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信息素质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加以教育和培训。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在目前新信息环境下,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如何实施和开展。

2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新媒体的盛行,刻齑由鲜銮烙坷吹木蘖啃畔⑷萌擞硬幌?处在当今信息泛在、知识泛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怎样辨别信息的质量,怎样找到最优质的信息,如何掌控来源繁多的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信息促成自我的知识创新,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是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加以关注。作为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载体的文献检索课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模式和水平上等待衰落,陷于停滞,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寻求新信息环境下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下是当今国内外高校以及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先进的实施办法和创新方式,值得广大高校图书馆决策层和信息素质教育从业者参考和借鉴。

2.1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一般来说,从教育内容上可以把信息素质教育划分为通识性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性信息素质教育。通识性信息素质教育是适用于任何学科与日常生活中一般性问题的信息查询检索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新生入馆教育、定期不定期的专题讲座等,都是以通识性信息素质教育为主。专业性信息素质教育,又称为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指高校的图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所进行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融入专业教学环境的新型用户信息素質培养模式。在国外,比较重视此类教育。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06年时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嵌入)的课程就达到了179门[4]。我国目前也越来越重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嵌入模式:一种是图书馆员部分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留出少量学时,供馆员介绍与该课程学科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源的分布和检索技巧,简称为“部分参与式嵌人”;一种是图书馆员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全程参与式嵌人”[5]。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针对性不强,泛泛传授信息知识或技能不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不再游离于学生的信息需求之外,可以保证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针对性地解决科研或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容易取得成效。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目前越来越盛行,是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2自助式信息素质教育

自助式信息素质教育也是近年来越来越盛行的教育方式。由于高校课程改革,使本来就学时就不多的选修类文检课更是步履维艰,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更加突出;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交新媒体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普及打造的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借助除教室之外的平台(如图书馆网站、新媒体等)进行自助式的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从最初单个的图书馆网站在线教育发展到联合式信息素质在线教育;从前几年的利用博客、微博和QQ进行教育到近年来基于微信的信息素质教育,无不显示出信息技术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强大影响和作用。

基于新技术的自助式网络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适合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自我培训和自我训练的个性化教育要求,所以这是当今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2.1图书馆网站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扩大受众的教育面,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站一般都有对读者进行图书馆利用、信息检索课程和讲座的相关课件、文字材料等内容,供读者浏览或下载。但是只有很少的高校圖书馆拥有集课程视频、问答、测试等的网络平台教学系统(采用Blackboard或自行研制开发的系统)。如,江南大学图书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开发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为一体,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网络授课、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等功能,全面地提供网上教学与自助学习[6]。

西班牙大学图书馆注重把各种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录制成短小视频(多数为2~5min,便于读者利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来展示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比如怎样辨别抄袭,如何检索利用某类信息等等,在案例中灌输信息道德和实用检索技巧[7]。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是通过联合各成员馆共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在线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8]。

2.2.2基于新媒体的信息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微博、QQ和微信等虚拟社交媒体的兴起,高校图书馆也极为重视采用此类新媒体为读者服务。

继前几年兴起利用博客、微博和QQ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之后,近年来,随着微信的异军突起(据2015年11月的统计数据,微信的活跃用户量已突破6.5亿[9]),我国有不少一流高校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5个类别内容的特性,进行各类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厦门大学己经将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全部重要内容嵌入本馆微信公众平台上,为读者打造了一站式的入馆教育服务的移动门户[10]。

召集新生进行面授讲解和实地参观,以及发放材料或在本馆网站上提供PPT课件等方式,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是适应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手机上网潮流的新举措。在微信上及时推送相关的培训内容和信息,不但极大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而且能实现自助式、个性化的入馆教育培训,是对目前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拓展。

2.2.3MOOC(慕课)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中文又称“慕课”)。2012年,国际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edX(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和Coursera(斯坦福大学)的建立,使慕课飞速发展,这一年被称为国际慕课元年。而2013年是我国的慕课元年,在这一年,中国多所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先后与上述慕课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之间的融合,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中国慕课网上学院成立,收录了1500多门各大慕课平台上的课程。2014年,我国相继了一系列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海交通大学)、UOOC(优客)联盟(深圳大学)以及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网”等[11]。

慕课的出现让普通人能够共享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任何人只要在MOOC网站注册就可以享受名校师资的讲授,免费接受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这种没有任何门槛限制、人数限制、可以足不出户即可自主接受最好课程教育的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被认为是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

慕课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为了使虚拟教学尽可能贴近现实和便于当今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主要采用视频(有课堂实景、实物演示、PPT、专题采访、电子板演等多种形式),且每个视频长度限定为8~12min,提供丰富的资源链接,并利用多种网络社交媒体进行生生和师生的互动。

据统计,截至2014年4月,国内外共有6个国家的26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36门信息素养MOOC课程,其中美国开设了24门信息素养教育课,英国开设了6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罗昭峰和武汉大学的黄如花,分别开设了《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和《信息检索》的MOOC课程[12]。

2.3模块化信息素质教育

模块化设计是指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建成模块库。通过模块的优化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信息素质教育采用模块化组织,可以扩大内容覆盖面,深化和细化教育内容。

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模块化组织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了重复劳动,以团队形式完成了大量的课程和讲座,以及各种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模块的共建共享,提高了教育水平,扩大了受教育面,更新、拓展和深化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成效十分显著。

在如今信息繁杂的环境下,对信息的评价和选择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国外图书馆比较重视信息评价模块的建设。比如,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注意收集整理有关书目资源、网络资源、网站等信息的各种评价方法,对各类信息做出详细的说明,进行普及教育。而我国图书馆这方面比较薄弱,应该加强信息评价模块的建设力度,提高读者对纷繁芜杂信息的分辨、判断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低俗、虚假和垃圾信息的不良影响,充分利用优质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上述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为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从业人员应积极加以参考和借鉴,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好地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打造适应信息化社会、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建设者,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波.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89-90.

[2]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3]董莉.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34-136.

[4]于静,赵敏.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与案例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5(1):94-96,100.

[5]胡芳,彭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6]张勤.基于读者行为的高校读者信息素质教育——以西班牙的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136-138.

[7]孙波,王庆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兰台世界,2015(32):107-108.

[8]终于超越QQ微信用户量破6.5亿[EB/OL].[2016-03-29].http://news.yesky.com/403/98621903.shtml

[9]赵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入馆教育调查研究——以“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23):65-69.

[10]吴茵茵.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建设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5(3):99-102.

[11]张晓彤,赵国忠.MOOC模式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33-136,147.

[12]赵飞,艾春艳,刘素清.高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块化组织[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