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设施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人认为,非凡的建筑才可能成为一座城市文明和现代性的标志,这是曲解了文明,曲解了现代。现代人讲求生活质量,而且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中国,科学的、艺术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与城市形态、城市功能、艺术形态的关系值得深刻讨论。其中,公共设施的文化表达是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各有不同.对于初学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来说,景观的概念往往过于宽泛和模糊,明晰景观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思考其内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公共设施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同时,重视生态的、历史的、以及现代景观的客观存在,建立有机的设计观。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于2002年开设公共设施专业,迄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学院一贯秉承“实践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设计任务中积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成功的将实践成果和经验反馈到教学中。公共设施专业方向最初是由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一套将公共设施设计与景观设计、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晰公共设施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共性与区别
从办学历程来看,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公共设施设计从广义概念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有着产品设计单体所具备的形态特征、使用规律,也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工艺原则。像所有的产品一样,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用户群体有所不同。当代社会绝大部分的产品消费基本遵循“谁购买,谁使用”的原则,即使是赠予性质的产品,也可认为是使用者的消费支出被代为承担了。公共设施的消费者一般是政府或企业,使用群体是广大居民,其范围是从全社会到某些特定人群,使用人数庞大,不存在单独使用的情况。公共设施不仅仅是迎合个人或小群体的审美习惯和使用要求,还要满足更广泛人群。而社会中的使用者本身就具有族群、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等的区别。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适用环境有所不同。顾名思义,公共设施更多存在于公共空间内,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于周边一切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人文背景。同时,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一切法规和标准,具有专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要求。
对于普通的产品设计学生,他们的作业往往是单体设计,把效果图表现在一个白色背景中;而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应该在单体设计之外,融入整体概念和规划构想。例如,公共设施的效果图应有环境和光线的补充,在整体设计中考虑空间内的数量和体量,考虑时间上的可更换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既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而且能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城市特征、文化、功能性和装饰性等元素为一体的环境。
景观文化观对公共设施的影响
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和表达.公共设施不是孤立的单体存在,它与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周边环境,以及营造者与欣赏者的内心交流息息相关。作为景观构成的一部分,通过景观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些现象,和创造这种现象的动因。公共设施设计借助景观意识,利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不仅能强化设施的文化感,也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成为文化的手段。绝不能把公共设施设计仅仅当成一种工程活动,使其简单化、孤立化。
景观学课程促进公共设施教学
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材培养需求。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使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新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设计系统,理解人的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了解“人――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确定公共设施在使用中的作用。通过整体性的景观意识培养,使学生更自觉的在设计准备阶段明确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环境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人群角度的理解,包括贯彻人性化思想、需求和行为特征、人流分析、无障碍设计理念。
景观学思想对公共设施设计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同时具备美学上的愉悦和环境、经济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内心境界。
小结
关键词:地域因素;城市公园;共设施
一、解读公共设施
1、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着眼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公共设施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欧洲,“罗布.克里尔认为:城市公共设计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景观、广场、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范围内。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设备的总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共公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设施可以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设施对场地边缘的处理,避免居民在公园里发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厕、电话间、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空间环境中起到为人们遮风挡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除了使空间环境更加舒适、有趣外,还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地域性,同时,兼有装饰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当我们在描述一个城市时,人们时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点作为参照来介绍,是“丘陵城市”、“海滨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作为当今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适当的强调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阶段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连的老虎滩、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等,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胜古迹都与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艺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例如,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南北温差悬殊,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阳、防雨;北方保暖、防风。另外,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时,注重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即可以节约成本,又在侧面呼应了地域文化。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人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身生活的环境,力图为自己营造安乐、舒适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1、人文因素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世客观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条件;二是主观方面的,即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态度和活动途径。通俗的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途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总要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对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会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的加快,这些人群所需要的设施或者产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1.5县级城市,没有那么强的工作压力,那么快的工作节奏。这些人群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外,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问断的连续存在。因为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产生自历史,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和民间社火。同时,带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孙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以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8.
关键词:公共设施;场所精神;传统;设计方法
随着国内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现有公共设施设计的创作现象让人们感觉到缺少理论体系的指导,缺少相应的统一的整体设计观。不少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表现的随意。比如说设计风格上的混乱、视觉效果的麻木、文化意义的模糊等。
就我所研究的建筑装饰设计方面而言,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再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和凝聚一种内涵、精神。可以说公共设施设计的生命存在于它对特定设计对象的特定理解,而这里所说的特定对象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或环境,而是涉及到了“场所精神”。
一、 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
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是在1980年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简单的说,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这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中的情感,从而使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归属感。因此,场所不仅包括有形文化,如人们所构建的场地等,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即场所精神。
首先,自然氛围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我在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氛围,并不是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是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场所气氛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舒尔茨的研究中,他这样的划分了自然环境的总体气氛:浪漫的、统一的和古典的。浪漫的自然氛围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大量不同的微小尺度构成的。这种氛围不强调统一和普遍的秩序。如巴黎,那仿佛与生俱来的浪漫氛围,即使是路边的一桌一椅也能使人强烈的感受到。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统一的自然氛围:明确而简单的环境现象大大的简化了层次和复杂程度。如同沙漠的单纯和恒久。另一类是古典的自然氛围:古典的自然氛围界于上述两种环境之间,体现出的是和谐统一的人体尺度。
其次,人造氛围相较于自然氛围,与人类有着更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形式和意义的生活空间来实现的。因次它是特定自然氛围和我们具体生活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是一种“人造的天然”。可见自然氛围是人造氛围的原形。例如中国人对道家思想的承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应当表现为简单的格局、淡雅的色彩以及本真的形态等。
二、 公共设计与场所精神
公共设施设计产生于人所生存的空间之中。设施与人的互动已经成为了近年来人类进行公共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公共设施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例如,要建设一系列公共设施,就必须要在人的活动空间中进行,才能发挥公共设施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如今,理性主义的特征已经渗入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这就使我们处于失去我们自身特点的边缘,这正是场所精神逐渐从我们身边淡化的一个征兆。近年来,中国的公共设施建设加速发展,许多设施设计忽视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只会创造出一些孤独的形象,而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只是盲目追求着公共设施的形式而忽视了反映设计内在的场所精神。建筑设计中公共设施的设计,除了一些必要功能之外,做出的设计更多应该注重它的文化艺术性和场所精神,我们应该去倡导创建那些具有文化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设施,去关注场所精神。
三、关于“场所精神”再公共设计中的体现
首先是风格上的体现。可以说我们现有的公共设施设计完全可以在对“场所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找到完善和改进的思路。在风格的定位上,我所追求的场所气氛,主要体现为具有相对错落、变化、丰富的风格,表现设计本身的细腻、智慧、素雅,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通过设施设计与所追求的特征相共鸣的人造环境,使风格体现的更为明确有力。
其次,是内容上的体现。所谓内容性,这里倒并不一定指的是设施设计的外表组成部分。它意味的更是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的场所。而这自然的场所常常与人为场所的创造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座椅的位置可以影响一个设施的建设,一条河流的分岔和宽窄,也同样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命运。在这点上,“场所”又可能与中国人的风水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城市的许多公共设施,如照明灯杆、候车亭、邮政信箱、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标牌等,其本身就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承担着艺术点缀的作用。
再者,是色彩上的体现。在自然、人文、技术和材料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色系。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色系也被当地居民所喜好,并不再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最终,这些色彩成为体现当地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不止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就如列宁格勒以淡黄色为主色,配以白色为辅色,体现明快柔和的个性;法国巴黎偏爱黑色和淡茶色为基调;意大利城市色彩温暖热情;而德国城市灰色理性而深沉,这些都成为我们所追求的场所意象的一部分。(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6)
参考文献:
[1] [挪]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著《场所精神》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
[2] [丹]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3] 李先达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年
关键词:围挡设施 空间特殊性 高科技新材料 创新设计
一、问题目标提出与应用范围锁定
户挡设施在满足隔离划分的基本功能外,衍生出现代特性下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彰显了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对于传统的围挡设施,城市化赋予设施功能的界定似乎更加宽泛:工程围挡设施除了固有的隔离限定功能之外往往配以工程宣传或外体广告达到展示作用,增加围挡设施的经济效益与意识影响;路况围挡除了实现车道隔离与安全提示的同时也常见紧急状况突发时设施的保护现场与警示他人的分流作用。可见现代户外应用的围挡设施以不仅是单纯固有的分隔功能,伴随时代进步与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其附加功能将结合科技与能源实现多元更新与突破。
1.1 现有户挡设施系统功能
1.1.1 城市化建设的广泛基质
城市化建设主要体现就是不断扩大的建筑群及建筑相关,与此必备的辅助设施即各类施工护栏、工程围挡等。由此,户挡设施是伴随城市化的具体衍生而识别度趋高的公共设施门类:密切跟随城市化进程的规模扩大而广泛深入、根植于人群密集区域的空间与生活。
1.1.2 公共意识及行为的可视化与引导约束力
公共意识形态是感性且不易随心约束与任意触感的抽象化存在,是公共行为自觉意识的具体层面体现。作为公共空间内群众共享的基础类公共设施,公共户挡设施体现的是生产和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理念及道德素质等观念,是设施设计与存在的意义可视化检验与认可。其作用不仅停留在表面设施存在与依附的环境中单纯的摆放与使用满足,更应存在于受众者内心的发展变化、吸收、改造或排斥影响设施存的种种心理意识引导力及具体行为的自觉约束力。
1.2.3 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间设施载体
户挡设施的诸多作用是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研究产物所无法替代的,工业设计完整的领域及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公共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无可替代亦唯一有效的设施载体。此群众共享的资源载体针对具体空间相对应的具体功能是否发挥完善职责意义重大。
1.3 现有户挡设施多维度应用现存利弊
1.3.1 与用户及环境的和谐层面
尊重围挡设施功能性主旨的基础上,应结合具体户外公共围挡设施自身特性与用户及环境的地域特殊性进行设计创新,分析围挡设施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融、与用户需求的同步契合。(如图一)
1.3.2 材料应用及技术保障层面
人们生活于城市空间应该能时刻感受到设施设计与存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上至设施的比例尺度、空间划分、材料应用、颜色考究、技术应用、能量供给、循环受用,下至公共意识大众文化的传承和城市新形象的宣传都要体现出围挡设施的材料更新与技术创新。所叫材料是择应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满足人们的通行、活动、休息要求的实际功能,避免陈旧不易维护及易磨损材料;技术层面要拒绝均质化与独立化,要强调空间设施之间的多样性与联系互动,减少因技术单一造成的功能单调与限定,设施单体间的材料应用与技术保障即具有鲜活体验的丰富性,又不失贯通流畅的共享性。
1.3.3 安全性能及功能辅助层面
现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的安全性能不仅体现于保障市民的公共出行及公共空间内的行为安全,同时应用于提高空间内交通机具的损耗及意外的安全保障性能。实现人机双方通过户挡设施的隔离分流确保双方安全距离与人流车流的密度的有效监控,实现设施的应用的功能附加。
1.3.4 设施造价及后期维护层面
作为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享用的公共设备,其“公共”二字的提供方所指往往给户外公共设施加以―种强烈的随意受用与免责头衔,此种概念既是对户外公共设施的设置初衷造成严重偏颇与误解;对设施的存在现状也是极大的禁锢与挑战,同时,受众群体伴随着此种狭隘的认知观念,必定降低城市的公众道德素质与公共行为约束力,否定公共设施设立的意义所在,降低公用经费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比值,大大消耗城市所赋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化进程要得以推进,爱惜公共设施财物的文化就要得以传承,这不仅需要尊重任何公共便民行为的设施设立,不能单纯的认为公共即代表无约束与无责任而肆意用之弃之,一味的追求“设立”与“存在”的形式假象而失去了真正的便民意义所指。
二、围挡设施应用具体范围的空间特殊性
2.1.1 工程施工一一防风阻尘
目前城市化进程伴随的工程施工会产生粉尘,垃圾及废水诸多污染,而且产生的噪声污染与粉尘侵扰也严重损害工程地域与市容景观的协调性,令工程围挡设施肩负防风阻尘的首要功能。
2.1.2 路段抢修一一安全警示
在工程发生突然事故危及或路况运行安全时,户挡设施针对事发点的紧急隔离与修复工作并警示他人变显得尤为重要。抢修现场的路况或周围环境等作业区抢修设置地点要加以考虑。要根据设施实际情况设置安全警示灯光保证夜间功能发挥,提供对维修人员及过往人员的安全隔离与路况警示。
2.1.3 公路隔离――吸音降噪
针对高速或公路路面的车道隔离围挡设施所处环境具有强噪音与尾气排放的烟气粉尘现状,要求围挡设施对噪音的过滤与控制做出努力。保证路况周边生活区域的生活品质与路面交通的脏乱改善。
2.1.4 文物保护――循环拆装
城市化更新进程中难免存在传统建筑文物与全新建筑更新的矛盾存在,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物的存留,对城市化建设中公共古物的保护与隔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为建造及自然力的破坏,更加强调了尊重保护“历史记忆的符号”为功能主旨的文物隔离护栏设施的推广必要。
2.1.5 人员分流――无缝衔接
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围挡设施的设立不仅是安全性能的保障,在尊重心理隐私与素质认同感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机场安检的人员隔离,大型游乐场所的蛇形围挡分隔,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窗口的一米线隔离等,均以其灵活自由的无缝衔接性能为实现人员分流提供安全保障。
2.1.6 车位隔离一一区域限定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停车位“一位难求”,人员流动大、商业往来频繁区域内更是针对车位隔离的问题不断,究其原因一是政策监管的有效力度较弱,二是公共空间使用分割区域界定不够严明。能够实现绝对受控且区域边界明确强调的车位隔离围挡设施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三、城市化品质进程:围挡设施转化创新概念的提出
3.1 都市噪音污染转化为可用能源
路面施工及行车噪音污染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控制噪声污染不仅是环保部门的紧迫任务,而且是保障人性化都市生活健康有序、推进城市化品质进程的重要方面。具体落实于公共户挡设施的设计上来,不应简单的将噪音污染与可用能源的转化理解为技术的高科技化,其客观上是指采用可持续策略,实现或接近零污染且美观实用的户挡设施的设计、材料、技术建造的动态全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意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单纯强调外观、华而不实的传统静止设计模式。
3.2 动态扬尘污染转化为静态粉尘回收
如何实现动态的粉尘(PM2.5等)污染转化为静态甚至固态的可回收物质从而服务生活是外公共设施在保证城市化品质进程中的创新研究。由此粉尘不仅是一种单纯意义的污染物,通过与公共户挡设施的功能性结合,依据现有的技术可以对回收的粉尘加以控制与利用,实现户挡设施固化回收粉尘的积极作用。
3.3 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
近几年来,智能高速的概念日益成熟,带动了相关公共隔离及安全保障设施的技术进步与概念革新,高端智能化辅助驾驶技术被应用于隔离设施的核心设计部分。通过系统等功能对隔离设施设计的概念创新,变单纯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即“受控于人”转化为“智能机具与设施的理性监控”,实现在人、车、道路环境三要素中最佳的安全性人机保障。
3.4 地域人群流动性转化为共享城市归属感
体现在城乡的之间的人群流动迫切需求人员、设施、环境共同载体的城市自身的理性规足与感性认知;满足人群基本的生活需要进而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所处城市赋予的亲和力与归属感。城市内部公共设施标志着城市的文明度与包容性,不仅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功能及服务,更易于给受用公众带来城市缩影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对完善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多功能特性及构建归属感城市、营造“家”的氛围功不可没。
3.5 受众设施的公有意识转化为共有意识
如何使户挡设施的政府公有转化为众人共有的思维转变,从心理层面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由资源共享上升到理念共享,由社会资源转化你我共有的社会公共设施及同有的社会公共系统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认识,将是当下对公共设施最强有力的维护,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亦将展现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与城市文明,推动城市文明及设施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化、准确化。
四、转化创新结合围挡设施设计的协同性意义
4.1 确保生活品质与公德素质提升的同步性
户挡设施的创新设计,要意识到当代设计的重心已从强调“功能与造型”的物质阶段迈入强调“文化氛围”、“情感交流”的非物质阶段,这不仅是传达群众生活水平需要通过设施引导产生心理认可及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时代特征下城市化品质与公德素质协同提升的谨慎考虑。
4.2 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应用的同步一体化
材料是设施设计中的物质表象要素,科技是是科学、技术、工程前沿的技术族群,二者为影响、补充与促进。以高科技为设施内核、新材料为设施肌理的户挡设施设计理念备受关注:对环境、地域、时代、观念等因素的多元适应的材料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绿色可持续环保科技及材料以其极强的时代设计感渐入佳境;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的互通性能明确的技术材料理论亦渐受关注。公共围挡设施设计中具体材料的选择已不仅仅是实现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功能,而更注重的是技术材料在设施设计整个生命周期里与环境的相容性和协调性,所以材料的合理选用及技术的匹配不仅涉及围挡设施的的功能语义与形态表象,现有科技的革新与可实现性,且要考虑设施设立的经济成本和及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设施设计及应用的同步―体化。
4.3 完善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良好的围挡设施功能完善发挥为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共用颇多:明确的功能隔离分区实现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有力约束,清晰严明的划分市政公共与私人空间,抵制空间混乱与违章建筑的存在;确立行之有效且便捷广泛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终端;建立围挡设施对污染源的隔离与减少污染扩散;实施可持续的围挡设施概念,降低能源的过渡消耗与资金的重复浪费。
4.4 推进城市化建设与环保理念的和谐一体化
城市的进步促进环保理念的推进往往不能同步,究其原因为城市细节没有按照人的需求去设计规划与管理。应从^与公共环境的连接点―公共设施一出发去实现城市的人性化与宜居性,为实现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这一目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将环保理念延伸至设施细节及功能跨越,控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实现城市建设与环保理念的衔接性与―体化。
五、结论
【关键词】信息时代 公共设施 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水映了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因此全方位、准确的研究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大力提高其公共设施建设力度,进而分析制约公共设施建设的因素。
【关键词】
公共设施建设;因子分析;政府
0 引言
第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约0.9%,尽管我国城市化率提高很快,但是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5%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1]。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水映了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良好的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提高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目前,我国公共设施水平无论从人均占有率还是从质量水平上看,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全方位、准确的研究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基本概念界定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公共设施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公共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所以公共设施一般是由政府提供。公共设施分为城市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设施,这两者涵盖范围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包括粪便)处理系统、城市道路、城市桥梁、港口、市政设施抢险维修、城市广场、城市路灯、路标路牌、城空防空设施、城市绿化、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公共设施,并在以上各种类别中选取几个较贴近居民生活的指标进行分析
1 甘肃省公共设施建设情况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偏低,所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处于低劣状态。下面我们重点考虑有关指标的代表性、系统性和数据的可得性,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其他省份做一横向比较。
1.1指标选取
为了完成对甘肃省公共设施的横向比较,根据公共设施的内涵和特点,选取了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辆)、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册)、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高等学校(所)、每千人拥有公共电话数量(部)、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每万人公共厕所数量(间)、人均城市道路照明灯(盏)、城市排水道路长度(公里)、供水管道长度(公里)作为评价指标,共计12个。
1.2因子分析
1.2.1方法适用性评价。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映像相关矩阵,主对角元素绝大部分都比较接近于1,其他元素的绝对值较小,说明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spss求解得到抽样适度检验值为0.600,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常用度量标准,可以得出适用因子分析方法;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值较大,并且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1.2.2综合评价。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选入4个公共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401%、22.87%、12.645%和10.52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58%。据此,得到综合评分函数:
F=(F1×35.401%+F2×22.87%+F3×12.645%+F4×10.522%)/81.458%
从最终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江苏、广东和浙江等省份公共设施建设综合评分位居前列,而宁夏、青海和居最后三位,这与直观印象和现实基本一致,结果较为可信。在31个样本范围中,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排名第27位,排名靠后,说明甘肃省与全国大多数省份比较,还需加强建设力度和维护力度。另外,我们看到甘肃省的综合评分为-2.43761,四个主因子得分分别为-0.44142,-0.60183,-0.06552和-1.22129,都是负数,即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甘肃省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与此对应的是也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共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主体不明
前文已述,公共设施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提供这种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但是政府管辖往往伴随着效率低下、行政交叉等弊端。所以长期以来,相当大的一部分公共设施都是由政府垄断经营,亏损的多、维持正常发展的少,且基本上都采取财政补贴的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2]。所以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对于那些不具有竞争性但是具有排他性的公共设施可以引入市场,在不损害和降低居民的公共设施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些对民生关系不是很大的公共设施建设交由市场运作。
但是政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有相当大的领导权力,并且对社会资源有绝对的调控能力;而市场拥有其竞争和运作优势,并且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往往高于政府。所以,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否需要引入市场以及引入市场的程度是多少,这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以解决。
2.2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实证分析不足
政府对公共设施的建设缺乏计划性,实证分析不够深入,效果不明显。例如,三峡水利发电站在建设初期的策划中保守计划提供全国50%以上的电量,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技术建成的三峡水利发电站只能提供不到0.3%的电量。计划和成果严重悖行,说明政府在制定建设计划时缺乏对实际的考量,继而造成公共设施的低劣。
2.3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步伐不一致
我国在公共设施建设上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地方政府过多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甘肃省的兰州新区为例,为了发展工业和科技产业,当地政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并且进驻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建等各方面。工业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并没有建立,职工的医疗、保险、子女的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到许多企业的进驻。所以,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两者协调发展,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双赢”
2.4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政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中,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分工和管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分工不明确,一些项目往往会由两个部门共同负责,行政交叉、权责不明,致使积极性不高、管理问题不断。
其次,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管理机构既是政府部门,又是企管部,管了不该管的事,自然管不了、也管不好,失去政府威信。
再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效果不明显,职能转化没有落到实处,影响了建设的效率。
2.5资金缺乏且利用效率不高
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城市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费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和少部分的银行贷款。由于有国家的税收支撑,政府缺少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意识与经验,城市产业集聚小等原因,导致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4]。每年的公共设施建设经费缺口大,且存在拨款不能全额下发的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转。
部分公共设施还存在重复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资金利用效率。政府部门本来就存在效率低、管理差的问题,几个部门同时管理一个建设项目,而没有统一的科学管理章程,效益自然不会高。
2.6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还存在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低、布局不均衡、辐射力不强、配套设施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5]。例如兰州市的快速公交(BRT),原本是为了解决交通拥挤和公交不足而设立的,但是仅仅是在原有的道路上安插了快速公交站,由此挤占了机动车道,常常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的运输。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往往没有做好其应有的引导、导致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理,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3 结语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时现代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我国城镇化战略实现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应该认识到,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在实践中调整优化策略,才能提高甘肃省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并不断提高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卷[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2] 叶家伶、蒙春妮.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3] 吕申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策略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08(10)
[4] 刘淑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现状的反思[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5)
[5] 董秀成.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主体归属―给予经济学的分析[J].南京滨江新区的探索.规划师,2010(4)
[6] 赵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关键词:路面管理系统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 决策系统 数据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239-02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IMS是建立在先进管理理念基础之上,与各种计算机现代技术的高度集成相结合,全面获取环境、人流、物品、业务、财务、设备的信息、跨多机构,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设施协同管理的软件平台。
1 路面管理系统
1.1 概念
路面管理系统(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PMS),是近20年来在道路工程界出现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最初针对的是路面的养护和改建。作为公路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辖区内的路面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为路面的养护、改建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方法,以便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提供良好服务水平的路面,最终达到降低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1.2 功能组成
路面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划分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⑴数据采集系统。通常情况下,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平整度、路面损坏程度、结构承载力和抗滑能力四个方面,它们是道路养护和改建计划编制的依据。⑵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由路网参照系统、数据文件和数据管理3部分组成。⑶网级管理系统。网级路面管理系统的范围,包括一个地区(省、市)的公路网或一大批工程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在进行关键性的行政决策时提供对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路况分析、路网规划、计划安排、预算编制以及资源分配。⑷项目级管理系统。项目级路面管理系统仅针对一个工程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对某一工程进行技术决策时提供对策,以选择费用—效果最佳的方案。
1.3 作用体现
路面管理系统的功能或者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通过对路网使用性能评价,分析现有路网内路面状况及今后路面状况变化,了解路网的基本状况。(2)利用速度预测模型,针对路网中不同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分析预测各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车流速度,进行路网内需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规划。(3)规定路网各级道路的养护标准,估计路网的养护需求,并对新建、改建项目进行优先排序。(4)分析年度内路网达到不同预定服务水平时所需的最小投资额;(5)利用优化决策模型对各行政区域或不同等级道路或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资金进行优化分配,分析不同投资水平对路网使用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和合理的投资水平;(6)敏感性及风险性分析。(7)在新建或改建可选方案间行分析比较,确定技术可行及经济效益最好的新建、改建方案。总之,路面管理系统的作用给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平台,使其对道路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提高道路总体服务水平,节约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2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
一套理想的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将会协调并促使执行所有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资产的性能最佳、保护最好、提供服务最优的情况下,最有效利用现有资金。系统将会满足机构(公共或私人)中所有管理层面的需求,并被构筑为适用于所有基础设施的系统。换句话说,该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能将某种特定类型基础设施所需的专有模型、方法、及流程进行整合。
IMS分项的影响水平:
有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子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是重要的,但其影响力按照“影响水平”概念变化。这个已经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建设等工业领域使用的概念(图1),显示了对某个项目寿命周期总成本的潜在影响力随着项目的进展而降低的趋势。图1下半段用横线表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每个主要阶段的时间长度,上半段显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支出增加而影响降低的趋势图。规划阶段的费用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施工成本也类似,只占使用期中运营和维护成本的一小部分。然而,在项目早期做出的决定和承诺对后期需求支出的影响要比后期活动的影响力大得多。在项目的开始阶段,机构控制着决定未来支出的全部因素(100%的影响),问题是建或不建?对于某个项目来讲,如果决定不建意味着没有任何未来支出;如果决定建,则需要更进一步的决策,但仍有最初很广的选择范围。
在一些机构中,还有三级IMS的概念,但有时其术语会重叠,例如有些论文中提到“项目级”时,其实际意义是“项目选择阶段”;而在其它一些情况,当提到“网级”时,实际上就是“规划”级。
这种三级概念如图2所示,左下方三角区代表一个不可靠的区域,因为在项目阶段为建模的信息太少;而右上方三角区,由于所需模型的大小和复杂性,是一个建模的不可行区域。(如图2)
3 PMS与IMS之间的关系
3.1 管理系统中的共同方面
(1)中央数据库。一个好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是任何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不等于管理系统本身,但它是管理系统所必需的。只有向管理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管理系统才能运行。独立建立起来的系统拥有各自的数据库,通常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数据项,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定位和数据识别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2)模块分析工具。所有的管理系统都必须具备分析工具,用来处理中央数据库内的有关数据,产生有助于管理的信息和建议。分析工具包括:概括统计表和图形的生成、经济分析、效益-成本分析、决策方法、优化程序、统计分析、衰减率分析。集成管理系统应能灵活地使用模块分析工具,而且所使用的工具能随新技术发展而方便地进行更新。可能归集成IMS统一管理的各种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应使用一致的分析工具。这种一致性是指优化方法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应是通用的或兼容的。
系统的模块性要求分析工具独立于数据库。中央数据库中的单位成本资料、衰减率、基础设施类型、功能级别等等要保持更新。根据数据需求确定分析工具,执行模型或分析,输出结果再返回到管理系统。新开发的模块必须考虑系统的其余部分,包含所有这三个主要方面。输入量从中央数据库中提取,分析在子模块程序中执行,控制、交互作用和输出评价则在用户界面执行。数据需求、界面和输出类型的一致性是维持无缝、集成管理系统所必需的。(3)地理定位与识别。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其应用遍及了全世界。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如今开发的集成管理系统都是带有GIS 的。GIS提供了一个附带的通用地理数据库定位参照系统,和一个关系数据库平台,这将使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中出现的误差和混乱降到最低。(4)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任何管理系统的输出设置对于它能否成功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长串详细的打印输出或列表数据不便于经理们在制订决策时使用。系统目前包含了如下功能:屏幕按钮操纵、工作环境图形窗口化、可视化输出和报表、屏幕图片和视频、声音和其它改善了的功能特征。这样的图形界面不但周期了IMS输出结果的应用,还使系统功能更强大、用户更乐于使用。(5)兼容的效益-成本经济分析。任何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有效的寿命周期成本或效益分析。同一机构里的所有基础设施子系统必须保持一致的分析,比如州、城市、私人企业或机场。使用IMS能保证经济一致性,包括单位成本、效益和效果标准的定义、折现率、分析周期、用户和机构费用的定义、服务准则水平和目标。(6)资源的全局考虑和配置。如果机构有各自分开的单独管理系统,就需要在机构内部分别为单独子系统配置资源。因此,供水、污水、路面、交通控制、桥梁等等的预算是分开制定的。这样一来,即使在某一具体设施类别内的支出可能达到最优,但总预算仍有可能只是次优。IMS应能整体考虑和配置资源。但是,对“国家储备”设施的资金还是存在一定约束的,比如桥梁、安全性和其它改善计划。在单独子系统内这些可以作为约束来处理。(7)养护与设备改建的对比评估。所有的设备和公共基础设施都会衰减,直到最终无法满足功能上或结构上的使用要求。结构衰减会导致安全和运行问题。实体状况差的设施会造成美观、运营和安全上的影响。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及时地把预算分割成养护或所需的设备改建。这就需要精确地模拟和对延长寿命或保护设施的养护活动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再与设备改建的更换成本作比较。
3.2 从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支持和管理是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有效、成功运行的关键步骤。正确、及时的信息渠道是良好地实施管理过程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术语“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来储存、分析和显示用于辅助决策的信息。DSS 不只是普通的数据处理事务,它还包含了能为制定合理决策产生有用结果的分析模型。换句话说,DSS是将决策所需的数据处理、分析和信息传递组织了起来。信息支持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研究的应用,将通过以下方面帮助工程师做出更好的决策:1)改进的公共设施资产鉴定和信息;2)状况数据、使用情况及历史资料的获取;3)问题区域的描绘;4)需求评估的方法论;5)预选方案的评价;6)工作计划和预算的制定;7)项目优先级设定和检测计划和评估进度。因此,DSS是构成IMS的主要部分。
建立起DSS后,有关养护、修复或更新和更换或重建(M,R&R)的年度及多年工作计划的准备工作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作为DSS 结果自动输出。除了提高效率外,数据库还能接受反馈信息而对工作计划进行持续更新。DSS应针对机构可获得的数据和资源来进行设计,并能在基本组织架构内发挥其功能。DSS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运营,如公用事业单位、设备生产、交通运输服务和供水资源管理等。图3中描述了用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一个路面管理系统(PMS)的DSS框架。
3.3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的数据需求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0年以来以路面管理系统(PMS)的形式出现,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桥梁管理系统(PMS)形式出现的IMS系统的实施,清楚地表明了对有效技术档案数据或标识数据库的需求。
任何IMS的数据库均包括:良好识别及定位参照资料、外形描述和以往工程、建设历史的技术档案数据、状况监测及评估数据、使用数据和维护历史、更新和改善IMS运作的反馈系统。
4 结语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包含了对路面的管理,而路面管理系统PMS则属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一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
秉承以上理念,现代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的整体性能、综合效益、和谐环保等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得到催生。由此凸显出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公共空间组合与分割的布局设想、功能完善和寓意传达等方面的重要性,为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予以首肯。
(1)吸烟及非吸烟人群的双向性要求
近年来,欧洲的禁烟运动如火如荼,全球范围内民众对吸烟的危害性觉醒度日益提升。在我国尽管经过多年推动,但公共场所吸烟的状况尚未得到良好控制,围绕公民吸烟而展开的争议颇多,实现百分百无烟环境积极推进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看到控烟政策、资源与庞大吸烟人群个体诉求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吸烟者的个体需求与环境社会约束双方不可分割却又存在冲突,公共空间内吸烟区公共设施设计的提出及完善呼声强烈。
(2)空间范围规划的环保要求
现代公共空间设施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于其理性约束和感性惠顾的统筹以及人与环境可持续的兼顾。正如人所共知的被动吸烟危害生命健康同理,环境面对公共空间吸烟现状的立场诚然是极为被动,面对冷烟雾这一与环保背道而驰的重要推手,公共空间设计也极端渴求吸烟区设施化所提供的清洁过滤性能和绿色清洁保障。对比欧洲公共空间规划布局强调氛围塑造、系统化建设、空间尺度友人性化设计等方面,我国公共空间划分更侧重实用性传承和群体兼容性。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需要公共空间的划分与隔离,香烟燃烧所产生的有害冷烟雾亦针对公共空间整体的室内外划分提出特性鲜明的环保要求。
(3)公共空间的场所特性要求
人的主体社会特征是差异性的集中阐释。公共空间承载着不同人及从属关系的流动人群个体,实现优化基准也要遵循其自身固有特点:人口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设施重复使用率高,易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的传播等。特别是吸烟行为的普遍受害性——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皆对健康双向损害,因此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概念即是出于公认的崇尚健康和行为便捷化映射在设施使用人群针对吸烟这一特殊行为的综合需求。
(4)设施的商务效益要求
公共空间设立吸烟区并引入设施化新式经营渠道直至把设施的多重效益展现于使用者,是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中市场营销程序的关键环节。这种多重效益在吸烟区这个设施化载体的具体演绎主要体现于四点商务化收益:1)针对设立部门有偿吸烟的收取费用效益;2)针对吸烟人群控制其吸烟频率时长的督导效益;3)针对非吸烟人群避免被动吸烟损害的健康效益;4)针对环境的和谐可持续无毒烟雾排放的环保效益。此外,吸烟区设施化采用标准化安装模式所带来的后期维护和使用及更换耗材的资源节约、吸烟区安装模式的其他多样性空间引用、设施内部的宣传展示广告合作等多方的经济效益也定会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吸烟区设施化的整体应用价值,摒弃公共设施政府及设立方高投入、低收益的无偿公共概念,重塑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为兼顾经济收益效益、商务扩展效益、社会共享效益、大众督导效益等多重化互通的效益集合体。5)功能形态的教育要求: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形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因此与之核心呼应的外在设计形式更要突出对积极寓意的形态设计追求,吸烟这一争议颇多的诉求往往以灰阶色彩或棱角形态示人以显示社会对吸烟行为的排斥感和限制教育目的。
二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可行性
(1)高新科技的技术支撑
1)烟气回收技术——控制烟气扩散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首要核心技术是烟气的回收与聚拢。此种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可行性构成是以多门学科交杂为技术依托的: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流动力学原理形成自抗的风幕,阻止多重抽力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较出色的完成吸烟有害气体的迫使性回收。
2)气体净化技术——环保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真正环保理念是一个可循环性质的综合系统,深入到具体技术层面也必然是承接性良好的技术性扩展,由此对于已经回收的吸烟区有害气体的良性改造即肯定了气体净化多重技术、多种手段的互通式配合,为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可行性提出支持。
3)防火材料技术——安全目的
优秀的公共设施化设计充分考虑到其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协调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便捷易操作性,更高层次表现为高度专业性的安全保障。在公共空间这样人群密集度高、空气流通率低同时明火接触率频繁的特殊载体中,吸烟区的设施化存在意义以不仅局限于提供场所区分和实用意义上的概念辨别,更要强调安全性保障的设计和生产模式。
4)智能限时技术——限制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的积极目的不仅是保护被动吸烟者免于有害烟气的损害,更要强调的是其设立对吸烟人群的欲望控制,缓解进而减少公共空间吸烟行为的个体行为。“计时吸烟、有偿吸烟”的概念应运而生,相应的智能计时系统技术及程控计费模式为吸烟区功能的完善化提供了无忧的技术性保证。从吸烟区设施化在公共空间的直观功能中迸发全新的功能性设想。
5)网络宣传展示技术——教育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的主要应用场所为强大的广告宣传商业运作模式提供可能,网络展板技术、动态液晶LED技术的展示技术将与公共设施领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一体化结合,为社会公共行为方式的积极教育、吸烟行为的督导限控及社会思维的健康引导发挥更加积极的设计意图。
(2)标准化的安装模式
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要以多变的形式适应不同性质的公共集散空间,变换设计的通用性与标准化概念具有综合作用和相关必然性:通用性要求吸烟区设施内产品部件或单元甚至模块能达到可置换性要求;标准化一是追求吸烟区设施系列中为达到互换目的而建立的标准;二是公共设施行业或者国家制定的公共空间设施使用标准,通过这种横纵向或多向变换、相似变换及模块化设计等多重手段,实现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的安装模式标准化,完善其轻便简洁、实用耐用、易更换维护和无障碍的多重效益优化。
(3)设施化的人群共享
公共空间中吸烟区的设施设立既是功能意义上的超越,通过施加人性诉求的满足和环境统一的优化,不仅满足了吸烟者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时保障了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的危害;通过无障碍实施因素与吸烟区设计相结合扩大受用人群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通过安装模式的标准化与设施化延伸至国际通用趋势的人群循环受用系统化配置;种种深入层层循环,构建公共空间吸烟区扩大化的适用人群及大众化的收益效果。
三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的前瞻性探讨
(1)以环保为主导的多元化
公共环保意识的强弱对环境体系的决定性作用不容忽视,亦是对公共空间设施化语义传达的集中体现。凸显环保作为解决公共空间实际问题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始终遵循原则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兼顾环境、人群、经济的多元化链接模式必将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框架扩大,涉足多产业、多领域、多国界的环保资源化共享。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的同时,为解决现实中的公共配套设施配建矛盾,本文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和萧山区实际,结合《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配置标准、配置实践,对控规层面的公共配套设施布局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能够清楚把握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布局的规划导向转变和规划方法改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公共配套设施; 社会公平
ABSTRACT: The urban func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rapidly in terms of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however, the most of the codes for the allocat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planning set up in the era of planned economy are no loner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s with the diversity of the beneficial. Applying marketing principle simply is prone to market failur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lost of social justice. Realizing the tre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been trying to create new models of distributing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processes of urban planning.
Xiaoshan, one of the districts of H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East China. As it is 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the urban size has expanded dramatically these years. To allocate the public resources evenly and justly, a set of codes have been set up to meet the demanding of new situations in Xiaoshan from 2008. The purpose of the essay is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effectiveness by applying the new codes in a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I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which are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justice in city, the context and existing issues,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rea, the basic standard of codes and the analysis for a typical unit in the system of local regulatory plans.
KEY WORDS:public facilities;social justice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公共配套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住房由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向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的特性的转变,围绕商品住宅开发的配建公共设施的纠纷与摩擦日益增多。原来的诸多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范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较好的指导了当时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公共设施开发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当前新的形势需求。
当前政府职能也经历着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其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同时,总理在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改革的方向之一,将公共服务推向了新的高度。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与手段,其最本质的价值与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要在市场与政府的互相抗衡中,发挥应有的“规范、协调、监管、服务”作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与公正【5】。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正引导城市规划逐步走向“和谐规划”,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故顺应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和发展要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改进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的思路,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平的公共配套设施体系。
2、社会公平公正
我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公平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主要表现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各类社会保障设施等方面。其中公共配套设施的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但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多集中在规范及城乡统筹政策支持等方面【2】。
社会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程序公平认为,公平的要义就是“程序公正、机会平等”;结果公平更倾向于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平均分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的“程序公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建立在对人类自身“生存权尊重”基础上的“结果公平”是社会和谐和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1】。
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调节和分配城市公共资源的公共政策,理应兼顾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和空间协调的公共政策功能,注重“规划公平”;构筑公平的城市空间,实施公共配套设施均衡布局的规划策略,避免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加剧,构建区域公平的公共设施体系。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分为两类: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总体层面上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市级的行政办公、大型医疗保健、音乐、会展等设施。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即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建项目,如托幼、中小学等【5】。
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与地方均有相应的配置标准与规范。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区域发展差异,城乡一体的、体现区域统筹、区域公平的配置标准尚没有。面对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务实地思考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的均等化,以满足公众的社会公平需求,本文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在结合萧山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公共配套设施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设施分为8类,分别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文物古迹、其他公共设施。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每一类都与居民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1994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住区配套公共设施提出了明确的设置标准和要求。但当时配套要求明显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征,如“粮站”、“副食品店”、“浴室”等。
后来建设部适时启动了对1994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局部修订工作,于2002年,其中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三级配置,即居住区(3-5万人)、小区(1-1.5万人)和组团(1000-3000人),各级按照千人指标的要求相应配套各类公共设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房地产开发制度的引入,以及地区发展差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4】。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居住区开发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自房地产开发制度引入以来,达到居住区规模的商品房开发项目较少,规划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开发建设单元和居住区规模结构不一致,导致公共设施无法按照相应等级的内容进行配置,出现缺、少、小的问题,不能有效构筑“公平”的城市空间。
(2)配套公建规模变化的衔接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教育设施布局的思路已经从当时的强调服务半径演变为目前更加重视的规模化经营;《规范》当时界定组团规模的重要依据是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一致,而随着社区(规模一般5000人左右)概念的引入,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元,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3)配套公共设施的生存和管养问题。三级配置公共设施的办法一定程度上有内容重叠的问题,使得多级配套的部分公共设施难以生存和管养,其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中常有一级的配套公建处于衰落的状态。
(4)配套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配套公共设施涉及教育、文化、体育、民政、卫生、商贸、园林等多部门,而原标准未涉及复杂多头的条块关系和管理制度。
(5)配套公共设施的内容完善和标准提高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配套公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现有社区老年配套服务设施十分缺乏,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费不能随经济社会发展相应增加,导致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保障范围狭窄、标准低。
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化配置对策
(1)标准制定――规划依据
为解决现实中住区公共设施配建不均等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共设施配置原则,很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积极改进公共设施配套思路。杭州市为合理进行城市级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参照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和相关专项规划,制订了《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级(分五级,分别为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和分类设置;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的设置进行修编;对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进行分类,并采用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区别控制;增加新旧区的差别化配置等条款,以结合实际,更好地体现公共设施服务的均等、公平性。
规定了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级别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采取集中布局的原则,形成各级中心,无关设施不得侵占;对与市民生活联系密切、易受市场行为侵蚀的公共设施进行强制性配套,规划实施后,可以实现居民得到相对公平、全面的服务。
(2)规划编制――规划落实、体现
公共配套设施主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进行落实。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主要通过各专项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公共配套设施进行空间布局、规模控制,包括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落实城市空间要素、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来具体落实用地和各项指标。规划依据《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的要求,强化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控制,特别是那些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养老院、老人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级绿地与体育活动设施等,在规划中对这些设施的用地和建筑规模、项目内容和设置要求全面、细致的给予明确,而且列入强制性内容,以规划建设区域“公平”的公共设施体系。
(3)管理实施――实施保证
规划部门应当根据控规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附图,作为制定土地出让、划拨方案的法定依据。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以及其他规划设计条件,应当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合同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设计条件。
针对刚性与弹性的不同程度,规划管理将控制内容分为强制性、规定性、引导性三个程度进行管理控制。
①强制性内容包括“六线”(即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公益性公共设施橙线和城市黄线)中的定性、定量、定位控制,街区主导属性、街区总建筑面积、街区净用地面积、单元建筑限高控制、特定意图区的控制,是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内容,纳入法定文件加以严格控制。其中公益性公共设施涉及城市整体生活水平和公共利益的设施,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等设施,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部分。
②规定性内容包括街区居住人口、街区高度分区,街区公共绿地规划、地块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交通出入口方位、住宅套密度,是规划实施中应遵照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严格控制。
③引导性内容包括一般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向,地块规划的用地可变性、适建高度、地下空间利用导向等内容,是规划实施中宜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引导控制。
④通过特定意图区城市设计所提出的有关建筑空间形态的控制要求,以及通过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规划所提出的有关地下空间建设控制要求,分别按强制性内容、规定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纳入控规的相应内容进行管理控制。
5、实例研究――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5.1项目概况
随着《杭州市萧山城区分区规划(2003-2020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各级公共配套设施,更好地体现公共设施配置的社会公平原则,结合萧山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图1)、综合交通路网调整及上版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北干西单元在《萧山城区规划管理单元划分规划》中属于北干中区,位于萧山城区中西部,紧邻杭州市滨江区,用地面积233.33公顷。
5.2现状存在问题
(1)农居安置问题
单元内存在部分待开发、在开发、无规划的农居用地,分布较乱,既防碍单元用地价值的提升,又影响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需对不同开发状态的农居用地提出合理的布局,高标准、高质量的进行安置区规划,使整个单元的用地功能和谐,达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并促进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2)各项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问题
①现状中学基本满足要求,但小学、幼儿园配置不足,且小学、幼儿园用地面积不足,服务半径不能满足基本需求,无法体现教育设施的社会公平性,随着单元用地的开发建设,教育配套需要相应跟进。
②现状有农贸市场1处,另有一处净菜超市在建设中,参照800m服务半径要求,存在设施简陋、规模偏小、服务半径不足等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居民生活要求。
③集中绿地、小区体育设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④医疗卫生、商业金融设施相对缺乏。
⑤现状无养老院,社会福利设施缺乏,规划应按照标准配置。
⑥停车场地、公共厕所缺乏。(图2)
(3)绿化、景观的合理保护、利用问题
规划单元内河道水系众多,纵横交错,给规划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北侧紧靠北塘河及其绿化景观带,因此,规划宜结合大区域环境,合理利用、保护现有自然生态资源,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和土地价值。
(4)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
本单元涉及市级文保点北海塘的保护问题,规划需要根据保护要求划定保护紫线,合理保护历史文脉,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社会公平中的代际公平。
综上述,现状主要存在公共设施布局不均衡、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公共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在规划中予以落实解决,以体现公共配套设施的公正、公平。
5.3规划应对
5.3.1规划定位与发展规模
(1)职能定位为萧山城区西部以人居和商务办公为主,和谐发展的城市新区功能单元。
(2)发展规模:单元总用地面积233.33公顷,规划确定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3.73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9.60公顷。 可容纳居住户数约为1.4万户, 4.2万人。
5.3.2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二带三区”的总体结构(图3)。
一心指结合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建形成的居住区公共中心;
二带指依托北塘河、济民河滨河绿地形成的两条生态景观带;
三区以道路、河道、绿化带为分隔,结合公共配套,规划形成三个居住小区:荣星西、湖滨花园、万寿寺。
(2)用地布局
①居住用地
规划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基层社区三级用地结构进行规划布局,包括荣星西、湖滨花园、万寿寺3个居住小区。规划对荣星村农民安置采用“就地安置”原则,延续了其享有城市中心区公共资源的公平性,安置用地主要分布在金惠路两侧。规划商住用地为金瑞大厦和德圣城品华庭沿金惠路地块(图4)。
②公共设施用地
为了体现公共配套设施的在空间配置上的公平合理性要求,公共设施规划根据市区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五级进行配套,从配置规模、数量、位置等方面进行均等化、公平性布局(图5)。
①市区级公共设施
主要为商务办公、行政办公、贸易咨询用地,沿金城路两侧分布,服务的对象是面向全区。
规划迁建万寿寺至原址南侧,结合绿地布局,保证了部分人信仰场所的公平需求。
②片区级公共设施
社会福利设施按照市区级、片区级二级配置,在老龄化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保证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体现了社会公平:
片区级――养老院:包括生活起居、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健身。可结合公园和医院综合设置,参照北京20%的老龄化指标,估计5%老人需要。规划养老院1处,300床,不足122床在钱江文化单元统筹解决。
③居住区级公共设施
居住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初级中学3所,为金山学校、规划初中、西兴中学;另有农贸市场2处,荣兴农贸市场、德圣城品华庭净菜超市。中学结合规模测算,以就近就学为基本原则布局;农贸市场结合居民出行半径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平需求。详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表。
④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居住小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小学、幼儿园和小区体育设施。
规划小学2所为城北中心小学、规划小学;幼儿园3所,根据实际情况,幼儿园按照11生/百户进行配置,满足服务半径需求,体现了公平原则。
小区体育设施结合小区公园设置,需要设置的体育设施项目包括室外羽毛球场、交谊舞场地、集体舞场地、老年活动场地、溜冰场、游泳池、游泳馆、体育馆。规划小区体育设施用地3处,分别位于荣星西居住小区、湖滨花园居住小区、万寿寺居住小区。
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服务半径500米。每处服务人口约2.5万。
⑤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
规划社区服务中心7个。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百户)、社区体育健身点、物业管理用房,按每2000户居民为一个基层社区,配置上述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其中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每百户30平方米,总面积不小于525平方米。
在进行较大范围的成片开发时,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在其服务范围内作适当调整,但其项目数量、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均不得小于规划图则中的规定,以有效保证公共设施配置的量的要求,体现公平。
6、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已经从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所需到不断丰富和拓展, 更多的肩负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营造城市形象、兼顾社会公平性和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责任【3】。原来的诸多标准规范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较好的指导了当时的公共设施建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公共设施开发建设主体与使用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原有的配置标准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已不能较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理念。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的同时,为解决现实中的公共设施配建矛盾,本文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和萧山区实际,结合《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西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配置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顺应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和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平的公共设施配套体系,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对超前性和对规划建设的贴切指导性。
[1] 冯雨峰。程序公平兼顾结果公平――城市规划师社会公平观[C]。规划师,2010(5):76―79。
[2] 丁元竹 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8(3):24―26。
[3] 胡纹,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新思考[A]。重庆建筑,2007(4):25―26。
[4] 周岚,等。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A]。城市规划,2006(4):34―37。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赤峰市;旗县区;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04-02
近年来,赤峰市的城市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个多元共存的历史进程中,公共艺术活动及其发展是否存在某种内在、必然的联系、方向和理想的尺度,它的恒定性和变化性又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又该怎样来把握和掌控?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变奏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首先是国家政治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为现代公共艺术概念在中国的导入和实践在总体上提供了发展条件;其次是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了相应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再次是文化、教育领域的内外部共同的作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为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实践与理论资源;加之一些以艺术和设计教育为研究方向的院校和相关学术界、知识界的有力推动,使现代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登场成为必然。这一时期的城市公共艺术与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样迅速,虽然赤峰新城区的公共艺术比较出色,但在各旗县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令人堪忧,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优劣参半,精品率较整体而言相对偏低。
二、赤峰城市公共艺术的突出问题
城市面貌的改观是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最直观的反应,由于我市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城市公共艺术出现的问题也就相对集中普遍。这些问题集中在整体规划上缺乏地域化、特色化和民族化的特质,片面地追求快、新、奇。于是我们看到大范围的旧貌换新颜,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造和拆除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旗县区的卫星城,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跟风”现象严重,短期内建立发展起来的城市,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域化的差别,更谈不上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了。
道路、桥梁、建筑作为城市的框架,划分着大小城市的布局,公共艺术则作为城市建筑、道路、框架连接的节点和空间与空间呼应的点缀,装饰着城市的细节,与城市建设并行发展。与此同时,迅猛急剧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公共艺术中也相应暴露,如城市建设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不力,城市公共艺术缺少整体的规划和长远的考虑,在城市公共艺术的立项和遴选上缺少精品意识和社会文化责任感,使得城市公共艺术未能和城市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至一些缺乏美感、不合尺度的公共艺术作品大行其道,强行充塞着城市的空间,霸道地占据着公众的视野。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主要实践形式之一,可以说是城市中除建筑外最大的人工景观,其特点是体量大,空间占据性强,一旦建成便难以拆除。公共艺术的不当投放,直接体现在一些城市雕塑不论题材、位置是否恰当,毅然地矗立在公共空间中,冷冰冰、硬邦邦又极为突兀地与周围的环境日夜争斗,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文脉。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也成为城市公共艺术主要问题之一,有些公共艺术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规定,致使一些公共艺术年久失修,或被人为毁坏而无人管理修缮,出现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善后的盲区。
被称为“城市家具”的城市公共设施,其设计存立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指一些放置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供大众使用的设施,如在广场、社区、公园、车站、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空间中设立的休息座椅、照明设施、饮水装置、通信设施、安全防护栏、公共交通站点、残疾人绿色通道、健身娱乐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这些设施构成了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家具”,为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大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存立,不仅要注重设施实用功能,还要求审美功能的参与。只注重公共设施的应用而忽视审美,或只重视审美而忽视公共设施的基本实用功能,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和存立中常见的问题。一些公共设施设立虽然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但其基本功能却不尽人意,不够人性化,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无用摆设。
具有美感地、艺术化地向公众传达必要的信息,是城市公共导向的理想化追求。城市的发展要求相应的城市公共导向系统应同步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向公众(特别是行人)提供有效的视觉传达与引导,以方便人们的出行与活动,使人们在陌生的场所及行路上获得便捷。尤其在旗县层面,目前大部分公共场所的视觉导向系统还不完善,多数处在较为初级的仓促应对阶段,整体上普遍缺乏全面和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导致使人们无法享受因城市公共导向带来的便捷、愉悦和满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建设部门和施工单位、策划者和管理者,都把公共视觉导向设计看作是工程设计之外和施工完成之后的小事或可有可无的扫尾工作;其次是城市建设部门和主管部门“大政府,小社会”本位思想的某种外在表现,在管理上存在行政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又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再次是只注重经济实体和商业活动单位专属空间的视觉导向设置,而忽略了非商业空间的公益性视觉导向系统的建设。如上原因导致了城市的视觉导向混乱,问题凸显。
以上只是我市旗县区公共艺术中一些常见问题举例,公共艺术中出现的问题时日已久,一些问题的出现已经司空见惯,但并未得到有关部门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解决。旗县城市公共艺术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从多层面影到响了城市正常、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我市公共艺术突出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299.24;TU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199-04
美国学者戴蒙德是国外最早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12年参加芝加哥组织的一次规划设计竞赛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想[1]。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早期学者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测、选址、布局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开始转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空间优化配置、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设施配置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近年来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与梳理,明确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体系有利于国内学者把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近期研究热点与趋势,为国内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公共服务设施(public service facility)有时亦称为公共设施(public facility),在国外与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的意义基本相同,指由政府部门直接或者间接提供,供其全体国民享用的服务或者设施[2]。根据设施服务的可传送与否,国外通常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和社区附近直接提供服务的设施,如垃圾收集站、消防设施等;另一类是依托固定的公共服务场所,居民必须出行才能获得服务的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体育场等[3]。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能就近选择,就近解决的各类设施。
目前,对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public service facility allocation或public service allocation)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国外文献中它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public service facility location)相近,指根据特定的规划目标,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资源系统地进行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进而得到由公共服务提供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以满足绝大多数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4]。
二、研究尺度
不同的研究尺度反映了各学科学者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关注程度,也在一定上反映了某研究主题的大致发展脉络。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了探讨(见图1)。
宏观尺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尺度地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研究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体系、配置标准等普适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中观尺度研究,多外学者主要关注个别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和区域适用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两个方面。微观尺度的研究是对社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个案地区、单独种类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
三、研究进展
(一)配置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服设施的配置模式研究主要从设施配置的资金来源、覆盖群体、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GreenhutM.L(1980)等人通过分析影响公服设施配置的因素(如:需求、成本、福利等),创建了一种基于福利经济的新型公服设施配置模式[5]。Okafor.S.I(1981)认为,公共设施的扩张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增加现有设施大小或容量,第二种是在新的地方新建设施,第三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利用一些固定的供给点扩大公服设施配置网络的模式[6]。Michalos A C(1999)等人运用线性模型分析出公众对市、省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公服满意度,结果表明,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优于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7]。Joao C.Teixeira(2008)等人提出了一种离散型的公服设施等级配置模式,并通过一个学校网络规划案例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8]。Nip D(2009)指出,现有公服设施管理系统是基于专家学者和规划管理部门的,缺乏公众参与,他提出在公服设施配置中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加强公服设施管理的公众参与[9]。Olivier Bochet(2010)等人提出了可以解决所有集中决策所引起的问题的广义多元决策机制[10]。可以看出,随着线性规划方法的运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也日益科学化和精确化。
关键词:城市规划;作用;规划的编制;方式;控制性详细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som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most of the city is planning or partition plan as the basis, to land use control as the key point. Urban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this article detailed about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main content, way and fun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ction; The preparation of planning; Way;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在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怎样有效针对性的去落实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保障规划控制对城市形态的良性指导,不但是目前非常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难点问题。虽然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者同时又是相互融合与互补的,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建设专项规划中都包含了城市设计方面的内容。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1控制性详细规划做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环节,既深化、细化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又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起控制指导作用,确保了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1.2控制性详细规划填补了形体示意规划的缺陷。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抽象的规划原理和复杂的规划要素进行简化和图解化,最大程度实现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1.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衔接的重要环节,更是规划管理的必要手段和主要依据。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控制方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主要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公共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的控制。规划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化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及其他配置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体、体量、风格、色彩要求及其他环境要求。
3规划研究思路、技术路径,保证规划全面性、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经过较为深入调查了解,对编制区内的区位条件、用地现状、建筑物状况、道路及各种市政公共设施、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分析和研究了城市总体规划对该编制区的规划要求。在城市总体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对编制区的建设在发展时序上、空间布局上、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安排上进行上、下层面规划的有效衔接,确定编制区内的规划原则,用地布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本编制区内的规划原则、用地布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本编制区的各项要求,以近期建设引导远期目标的实现。规划思路“自上而下、有效衔接”,体现了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规划以“片区、地块、细分地块”的研究思路,对用地、设施进行“从大到小、层层落实和控制”,建立科学的规划控制体系,确定合理的用地功能、公共设施配置,塑造优美的绿地景观和综合环境,并以地块为单位作出相应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和引导要求,同时又结合实际,兼顾当前和未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操作性。为最终将该编制区建成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综合功能区提供建设管理依据,体现了规划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对每个地块做了法定和管理图则,为加强开发、建设方对用地选择的可靠性和目的性,增加了透明度,分图则图文并茂,其中既有地块的位置图,又有地块控制图则,同时对地块的综合控制指标和控制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规划注重城市设计引导。规划从建筑群体环境层面上对各主要功能片区空间进行空间景观分析,特别对区内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中布局区、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和引导,这些深化和引导是传统控规成果的延续和扩展,是为充分反映规划意图的补充和具体化。虽然这些空间景观规划是控制编制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不是强制性要求,但对下一层次的规划不失为一种建设性的引导。规划强调关系公众利益的公共设置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同时对规划区内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突出满足城市发展的非盈利性项目(如社区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社区医疗卫生、小学、幼儿园等)和各级市政公用设施(停车场、供水、供电、电信、环卫)的用地控制要求做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并将这些需要配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落实到用地上,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的具体调控和引导,保证基础性、公益性用地不被侵占,切实保证公共利益。
4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几点建议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4.1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技术成果,它在总体规划下一层次。它必须经过审批程序变成工作图则,不是法律,供内部掌握,作为既具有刚性又具有灵活性的指导规划管理和实施的具体依据。
4.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遵照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和不同管理要求制定不同规划深度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根据开发期远近以及城市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规划控制的内容和深度,使规划始终保持一种灵活和现实的调控作用。
4.3进一步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问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公共利益不受分割,保持公共环境、政府的土地收益等,研究市场经济中什么情况下严格控制什么内容,哪些内容可以由市场主体自由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并非越庞大越好,内容越多越好,内容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4.4应加强对土地经济、土地开发和政策的研究,根据经济规律和环境容量而非规划师的主观来确定指标,避免指标的随意性。
4.5控制指标的确定可以通过形体布局模拟推算法、经验归纳统计法和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式确定,一般采取多种方法的综合确定指标。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地区控制原则、地区规划发展目标、现状及规划基础设施水平和地价因素等确定。
4.6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技术成果,编制主体可以是规划设计单位。但作为规划、管理、法律三者交汇点的法定成果、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法定图则等应有政府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