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产品加工发展前景

农产品加工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4 17:3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加工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产品加工发展前景

第1篇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为实现“保增长”夯实基础。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带领市委农办、经济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镇(办事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镇(办事处)负责人、企业老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引发了一些思考。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

 

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第2篇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状;问题;对策;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8-01

云和县位于浙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衍生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近年来云和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初具规模,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但产业附加值不高,极大地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与效益提升,亟需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1-2]。

1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是云和县传统产业,早在1 800年前先人们就采用“砍花法”种植香菇,通过千百年的技术革命人类已撑握食用菌的人工种植技术,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代料香菇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食用菌成为云和县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为6 440 t,产值2.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2%。并已成功研发了杏鲍菇、茶树菇、金福菇、滑子菇等10余个珍稀菌品种[3-4]。

1.2 茶叶产业

云和茶园主要集中在石塘镇朱村一带,全县20年前茶园面积仅有400 hm2左右,现在发展到2 533.33 hm2,增长了约6倍;全县从事茶产业的有6 000余人,有1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同时该县还积极打造“云河绿羽”“仙宫雪毫”“金枝玉叶”等品牌,茶叶产业对云和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强的推动作用。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为2 533.33 hm2,总产量805 t,总产值达1.10亿元。

1.3 雪梨产业

雪梨为云和县名果,至今已有54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全国市场都有较好的口碑,销售业绩高。云和雪梨作为浙江省的三大传统名梨之一,具有果大汁多、肉细味甜、爽脆美味等优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各大超市卖场广受欢迎。目前全县栽培面积已达1 440 hm2。

1.4 板栗产业

板栗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以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带动全县板栗产业发展,由于经济效益高,全县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品种开发,板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云和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食品基地项目的建设、无公害板栗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云和板栗的质量及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板栗2 000 hm2以上,从事板栗种植的农户有5 000余户。

1.5 有机鱼产业

云和县是渔业大县,水域面积3 466.67 hm2,水域范围内水质优良、光照充足、水面开阔,适宜于渔业生产。2013年,全县水域养殖面积达2 733.33 hm2,其中水库养殖2 233.33 hm2,各类水产品产量4 050 t,实现渔业产值5 800万元。近年来,云和县大力发展渔业品牌,不断提高有机鱼的知名度。

2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

目前,云和县共有10余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食用菌类加工企业有13家,茶叶类加工企业有10余家,水果生产销售企业有7家,有机鱼类加工企业有3家,禽类养殖销售企业有3家,蔬菜加工销售企业有5家。但经营规模较小,品牌效益不高,并且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实力不强。

2.2 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增值水平不高

云和县农产品加工还停留在贮藏、保鲜和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深度开发的产品更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经营效益。

2.3 品牌建设混乱

如茶叶产业,全县就有天恩、仙宫雪毫、云禅、梅之源、山里人、天成、高山阿婆等企业、合作社,创建有“金枝玉叶”“秀山翠羽”“云河绿羽”“山里人”“仙宫雪毫”等多个品牌。同类型的产品品牌多且杂,品牌定位不高,难以推广,不仅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5-7]。

3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对策

3.1 推进资源整合

一是加速品牌整合。加快品牌整合步伐,将全县同类型农产品繁杂的多种品牌进行整合,确定全县统一的品牌定位,形成产业发展规模,同时制定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规程,并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在做强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可适当开发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整合研发力量。农产品深加工由于涉及面较广,需全面统筹发展,例如云和雪梨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奖,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未有雪梨酒的规模化生产。应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研究,借助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雪梨酒产品,必能提升雪梨的经济价值和保健价值,为云和县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招商引资,加大投入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的外来企业和商人参与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依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引进一批加工技术成熟、实力强大的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鼓励企业、大户、经营能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产品产业基地。

3.3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于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目前许多龙头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难以扩大规模、发展自身实力,因而也不利于其示范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3.4 积极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深层次开发

特色农产品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应集中于与旅游文化主体相吻合的产品,这样既可借旅游地名声为农产品宣传,又有利于旅游地的推广,是一个双赢的开发项目。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深层次开发,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又能推动该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月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33.

[2] 朱维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71-73.

[3] 刘春泉.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7(5):22-25,99.

[4] 章杏杏,路建忠.浅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5):69-70.

[5] 王俊平,王硕.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前景与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4):32-34.

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物流外包;风险

作者简介:刘倩(1982-),女,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经营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33-03

自加入世贸以来,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是其未来物流业务的发展方向。通过物流外包,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整合与充分利用外部专业资源,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目前来看,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必然会遇到外部与内部的多重风险。本研究将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各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降低成本

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利用外包服务供应商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提高利用率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在产品采购、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投资减少,并真正达到零库存。另外,第三方物流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载配能力,熟悉物流市场行情,从而可降低运输成本。总而言之,通过和第三方物流合作,利用物流企业专业化的物流水平和信息技术,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节约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是其主要核心业务,物流是其非核心业务。自营物流业务方式不仅增加投资,分散精力,且不够专业,得不偿失。实施物流外包既能保证物流水平,节约费用,又能使企业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送货是否准时,售后服务质量如何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顾客的满意度。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依靠物流公司的专业化服务,将恰当的产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及时送达顾客,保证货物的完整和准确,从而加强服务能力,完善服务质量,缩短订单的配货周期,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

(一)外包服务供应商选择风险

物流外包是企业实现减少其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外包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外包成本和运输效率,同时会影响企业信誉度和外在形象。错误的选择容易导致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合作中产生矛盾,同时,外包服务供应商大多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的客户,在了解客户要求上企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抵制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享有物流企业将提供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同时,但是企业必须面对原有的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之间的冲突。内部组织容易产生抵制情绪,因为原有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仅在物质资源、资金、内部工作流程还包括人力资源方面,一旦采用物流外包的形式就会对企业的整体管理做出重新的规划,在如何处理企业原有模式和管理制度方面,给企业重新带来了值得深思与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另外,企业物流外包的过程,还涉及到利益再分配,意味着以前员工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内部员工的抵制,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风险。

(三)物流外包合同签订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时,由于是两个不同行业的合作,在业务规划、外包实施、外包业务终结阶段都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合同对双方进行协调和限制。在合作过程中需要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在合作范围、职责、权力、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合作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外包服务供应商作为过失方推卸责任,例如会导致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送、制造等,这样不仅会为企业带来资金物质上的损失,更容易使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从而有损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四)企业信息泄漏风险

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至今仍深受农产品加工企业追捧的重要原因在于对本企业信息安全有保障。目前,即使是进行物流外包的企业也大多限于运输的物流外包,而非完全的物流外包。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物流外包必然会向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不免涉及企业内部的信息。这样,外包商就拥有企业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从自身角度的利益出发,外包商很可能会把企业的信息资源、核心技术、客户信息、商业机密等泄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相关信息的提供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潜在的风险。

(五)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道德缺失风险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可能随时监控与管理,这期间就是对外包服务供应商道德的一大考验。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道德缺失更容易产生很多隐患。其一,当客户提出意见时,外包服务供应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及时传达到企业,使企业没有及时根据客户意见做出改进。其二,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具备物流业内部专业认知能力,从而在面对物流业内技术改造、流程创新等问题时,外包服务供应商往往会为保证本身的成本与利润放弃创新改造,导致企业可能损失更多更好的机会。其三,在结算方面没有明确的监管,一般只是由外包服务供应商单方面的提供票据与费用证明向企业要求结算,对于企业来说物流外包成本控制比较被动。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选择合适外包合作伙伴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时,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既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应考虑到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长远发展,通过外包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这样才有利于与供应商的长远合作与持续发展。企业决策者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模式,选择能够完成企业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的外包商。首先,要先对潜在外包合作伙伴进行外部调查、分析、研究、评价;其次,对于外包合作伙伴内部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发展前景、信誉度以及运营经验等做出详细评价;最后,综合内部外部评价后找出在经营理念、前景方面最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

(二)协调改进内部管理制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妥善的处理原有负责物流业务的员工,合理安排内部人员,同时对管理机制做出相应调整。改造后的物流部门独立承担物流外包业务,与外包服务供应商一起负责运输、搬运、仓储等一系列物流业务。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对于独立的物流部门,需要专门的员工工作。另外,与企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达成使企业总体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完善物流外包合同条款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共同制定合作原则与方法,合理选择签约方式,明确权责。首先,要明确物流外包的工作范围;其次,制定解决冲突事件发生时解决的方案,以备发生冲突时,可有据可依。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明确的合约是明确权责以及合作基准的重要内容。在签订合约时,要考虑到两家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以保证双方实现目标。另外,合约不能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预测,因此在签订合约后出现实际特殊情况在合约中未体现的部分需要双方及时磋商。

(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保密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需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保密机制。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分享两个企业的市场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物流资源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分享平台,两个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双方的业务流程,业务进展情况,有利于两个企业沟通与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双方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还应该对于信息泄露行为进行防范和限制。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保密机制,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做到互相保密,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加强市场调研与监管力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加强主动性,加强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信息调研与比对,及时获取物流市场最新信息,对合作外包服务供应商和整体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有详细的了解,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最新动态。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外包绩效评价机制。首先,从时间、数量、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建立企业与客户双方联系网络,以便及时反馈客户信息与对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评价,并以评价标准为基准,对外包服务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 戴玲艳.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探析[J].经济师,2010,(03):110-111.

[2] 李万春.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根本途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69-72.

[3] 巩爱凌.物流外包的优势、风险与策略[J].中国市场,2008,(09):18-19.

第4篇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二、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第5篇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1.财务预算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在企业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做出的现金流量的安排,以及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每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都应当包含财务预算管理,而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不例外。它能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该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做出一个整体的规划,使生产、加工、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作。这样有助于防止企业资金不足等情况的出现。

2.资金筹集管理。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成立必然离不开充足的资金。而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资金筹集管理。管理者必须要想方设法筹集到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要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便需要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国家鼓励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但目前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成本较高,且没有合适的筹资渠道,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应当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筹集给予政策上的帮助。

3.资金投放管理。

在企业筹集到资金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市场中去。一个企业最首要的任务的便是营利,因此,在资金充足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做的便是如何使用资金以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资金投放管理包括了流动资金管理、固定资金管理、长期资金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而此处所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投放管理,则主要指流动、固定的资金管理和对外的投资资金管理。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就要做好企业的资金投放管理,让企业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盈利,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财务绩效管理。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包括财务绩效管理。一个公司的财务绩效,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公司工作人员工作绩效的结果。要做好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就要将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的财务绩效联系在一起。当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达到最佳,那么企业的财务绩效也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企业财务部门要配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激励员工,使他们的工作绩效达到最佳,这样,企业的财务绩效也就达到了最佳。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遵循的原则

1.财务透明化原则。

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着公司的发展前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我们必须要遵循财务透明化原则,否则,就有可能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在政府权力的运行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企业的管理中尤其是财务管理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让财务管理人员接受监督,让他们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司的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涉及商业秘密除外),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行。

2.风险评估原则。

若要使企业盈利,必须要使企业的收入大于支出。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其收购农产品、建设加工工厂、加工费、工人工资等等都属于企业的成本费用,而怎样盈利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由于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不稳定的,它可能随着需求量或其他因素而上下波动,这就要求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要考虑到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尽量将这一风险控制在企业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为公司的预算做一个风险评估,并努力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尽力保证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3.计划性原则。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当有计划的进行农产品收购和加工。它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有风险意识,并掌握好市场风向标。对于企业的投资要谨慎审核,尤其对于计划外的投资,更应该分析其利益价值及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投资部所做出的决策,要详细分析并进行评估,做到统筹兼顾,不能因财务计划的缺漏使公司蒙受损失。同时,财务部门的计划不能过分死板,要留有余地,这样可以避免因财政紧缺而使公司白白丧失好的投资机会。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

就目前而言,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企业融资困难。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滞销,而当地又没有相应的农产品加工厂,农民们无奈只得将自己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成果处理掉。甚至有的农民任由已经成熟的果实烂在地里而无可奈何。有的农民提出了自己建立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想法,但迫于没有资金,想法迟迟难以实现。要快速筹集到这样一大笔资金,最好的办法就是银行贷款。但是,现在银行贷款的手续极其复杂,审批程序繁缛,待资金到手,已经错过了农产品收购时间。而就算提前一年筹集资金,也有不少问题。因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一般要求贷款人员提供担保,比如要求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对于农民而言,根本没有价值相当的不动产可供抵押。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民们有切实的想法而难以实行。而就算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来了,也因为融资困难而使企业资金难以周转。企业财务在农产品收购期面临的压力最大,可能急需要一笔资金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但由于融资困难,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就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2.资金投放不合理。

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资金投放没有相应的概念,成本意识不强。有的管理者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资金投放方面难免会决策失误,出现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的管理者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在农产品原材料收购上投入了较多资金,导致后期生产资金不足,从而影响了企业后期的运转。有的企业对于明明可以控制的成本不加以控制,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后期产品售出后仍难以弥补企业的财务支出,入不敷出,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有的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跟风,不断引进新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不断扩大投资,却长期得不到收益,最终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3.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够专业,企业内也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部分企业至今为止还在采用传统的纸质记账法。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记账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有的企业员工不会财务电算化操作,而由于公司规模小、待遇差且处于农村,很难聘请到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这些缺陷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4.财务管理不严,资金流失现象普遍。

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家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属于家族内部成员。一方面,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员都互相信任,团结友爱,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但万事万物均有利有弊,另一方面,公司财务人员得不到他人的监督,容易挪用或私吞公司财产,损害公司利益。且部分公司采用纸质记账法,不开发票等等,都成为了公司财务管理的漏洞。有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保管公司钱财和记账,而忽视了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资金预算、投放等内容。

四、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农村合作社。

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最基本的就是要找到融资的渠道。而最好的方式,便是建立农村合作社。村或镇可以集体集资,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到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筹资的问题,也能够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寻找其他的筹资渠道,在必要时可以寻求政府帮助。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2.合理投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要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不敷出的现状,就要找出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关键因素。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资金的投放方面做得不好,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投放资金时没有做相应的预算,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盲目投资,盲目经营,对于经营成本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公司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而企业连年亏损,最终破产。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各司其职,联手研究出合理的投资分配方案,并对新的方案做一个详细的风险评估。力争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水平。

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只有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才能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团队。企业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敢于淘汰部分经培训仍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招纳一批高素质的新成员,组建一个高素质、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善长财务管理的新团队。

4.改善管理体制,加大监管力度。

企业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企业现存管理体制的弊端,并逐步改善公司内部的管理体制,让公司财务人员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价值,同时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济南市;龙头企业;现状;展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济南市各级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多元推进,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1基本情况

1.1概况

1.1.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济南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其中省级33家、国家级4家。2015年济南市实现销售收入446.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6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总计达到347.9亿元,占总数的77.91%,它们是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当中除了培育壮大的佳宝、民天等本土企业以外,还有招商引进的现代牧业、鼎泰牧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为济南市农业企业发展起着龙头引领的重要作用。1.1.2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依托各地资源与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引导与支持,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领域已经拓展和覆盖了粮食、畜牧、林业、果蔬等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各产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布为粮食127家、畜牧101家、林业84家、蔬菜86家、棉麻19家、油料9家、水产8家,其他农业102家。近几年,各级着力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利用工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及资源,转化成自身优势,新建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发展前景广、后劲足,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1.3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各县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集聚效应凸显。长清区的茶叶、中药材,平阴的玫瑰、食用菌,济阳的设施蔬菜、章丘的大葱、历城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实现核心片区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关联企业集中的集聚效应。以长清茶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以万德镇为核心,以立泰山为骨干企业,南湖玉露、莲心雪芽、玉树春等茶叶企业集聚的8000亩长清茶基地;2014年新引进投资的白茶加工项目,带动建立万德界首1100亩白茶种植基地。针对产业技术难题,政府牵头,通过搭建平台、产业论坛等形式,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整体竞争能力大大提升,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工作措施

1.2.1政策引导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政发[2003]23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济政发【2012】29号),2013年初拟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济发农办〔2013〕1号),明确提出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晋升奖励、品牌奖励、“三品一标”奖励、项目奖励、招商引资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1.2.2规划布局2014年济南市提出“六个三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工作重点(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农业示范园区、30家蔬菜标准园、30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分别起草了具体实施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1.2.3资金支持济南市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2004年以来,政府共投入财政资金1.87亿元,扶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672个,吸引社会投资8.7亿元,拉动银行贷款10.6亿元。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已经与农业银行省行营业部、建设银行省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或达成合作协议,搭建银企合作平台。1.2.4培训提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工程。当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骨干力量。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亟待解决。济南市创新方式,组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及家庭农场主、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骨干和产业化经营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发展。2015年接受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达500余家,涉及650余人次。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成长发育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从济南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受外在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瓶颈。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困难主要有用地难、融资难、用工荒等,内部发展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及方向

3.1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有更大突破,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更加突出,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5年内,重点打造培育1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450家左右;发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50万亩;8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2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将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3.2.1大力提高农产品初、深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2]。要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政策为契机,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3]。3.2.2做大做强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4]。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引导领军企业与各类经营组织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3.2.3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争取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5]。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2(6):11-13.

[2]杨绍品,农业部党组成员.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N].农民日报,2014-01-25003.

[3]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宗锦耀局长在2014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产品加工,2014(2):4-7.

[4]程力.充满生机科学发展———注目“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1):9-12.

第7篇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 2013 年 6~9 月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 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 个,并按照 3:1 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400 份,覆盖37 个区县的 83 个村镇,回收 396 份,有效问卷 394 份,有效率为 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 12 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 SPSS22.0 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 394 份。类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 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 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 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 2 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 2 和图 1 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 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 量大价贱伤农 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 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 2013 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 42643.80 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万以下、 4~8 万、8 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3 所示。

1. 总收入 4 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 4 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 总收入 4~8 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 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 总收入 8 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 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 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 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 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 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 15 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第8篇

一、*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情况

*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切实抓好一村一品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形势良好。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市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坚持一村一品,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依托,以建设示范区为载体,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着力扩大基地规模,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车间”。全市已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示范乡12个,示范村105个,示范社1081个,示范户1.4万户。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21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农产品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68万亩,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特色品牌日益增多。

全市累计有4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有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四县(区)都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猪、牛、羊生产基地;南江黄羊成为亚洲第一的知名肉用山羊新品种;通江、南江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为积极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品牌战略,创建了一批特色品牌。

(三)龙头带动能力增强。

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培植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家。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了基地建设带动能力。

(四)专合组织快速发展。

全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41个,拥有会员11.4万人,带动农户26.5万户,其中专业协会377个,专业合作社184个,专业市场82个,专业场园68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有效助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主要差距及问题

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区位形势劣,企业发展缓。我市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由于高成本低效益的山区农业经济,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参与少,引进外资难,企业管理人才缺,职工文化水平低(职工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占15.2%。其中高级技术人才仅占0.9%,高级技师人才占0.3%。),不能引领企业快速发展。而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虽已进行了“双置换”的改革和加工技术改造,但企业的历史包袱还没有彻底卸掉,产权不明,机制不顺,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观念没有根除,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商品率低,企业原料缺。农副产品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种养成本高而价值低。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已无任何交售的义务和责任,25%的农村劳动力弃农外出务工,使农产品的商品需求量增加50%,而本地提供的商品农副产品仅占产量的5%左右。很多农户的土地撂荒,在家留守的老幼多数都是种养自给。造成了农副产品的商品量显著下降,企业原料紧缺。

(三)企业规模小,市场竟争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基本属于传统生产、传统加工、传统产品,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低;加工不能达产,公路运输半径大,更加重了企业经营成本的筹码,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竞争能力不强。

(四)流动资金缺,企业运转难。除公共公益企业外,没有1户企业争取到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上是全面负债,甚至不惜在民间借高利贷保运转。绿颂米业年生产能力3万吨,因缺乏流动资金,经常性停产,2007年仅加工290吨。绿颂油脂公司是西南地区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企业之一,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工程形象进度达90%,由于尚差资金1500万元,无法竣工投产,致使先进的设备闲置近两年。

三、*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市地处长江上游四川东北部,远离大中城市,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水质好、森林覆盖率高,具有绿色环保、无公害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是天然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一)我市是粮食主产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籽,常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60万吨以上,有较好的粮源基础,是发展粮油加工和生产的先决条件。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优势独特。山区地貌,沟壑纵横交错,自然屏障有利于防控动物重大疫病,养殖业疫病灾害性风险相对较小;山区牧草资源丰富,适合草食牧畜的发展,有利于畜牧的有效资源配置和应对市场对畜产品多样化需求,保障多种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我市林产业得天独厚。*“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优势在山,特色在林。全市现有森林面积985.3万亩,其中商品林535.3万亩;尚有100多万亩的撂荒地、四旁隙地适宜发展林竹基地。全市活立木蓄积3530万立方米,并且每年以200万立方米以上速度在递增。*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木质原料林、竹林、经济林生长。

(四)酒类、饮料加工产业基础好。我市现有大小酒类产销企业109户。其中,江口醇、小角楼为全省工业500强企业,重啤*分公司、抱国醇、帝王杯为巴州区重点骨干企业,通江银耳酒业公司的滋补保健酒很有特色。

四、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调研中发现,当前阻碍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小农经济格局打破难,土地规模经营推进难。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小农经济改造步伐,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只有进一步稳妥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才可能快速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

(一)深化改革,促进土地经营集中。依法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一是争取惠民政策重点向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倾斜,特别是粮食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要多向交售粮畜的农民倾斜。二是推进土地租赁、代耕、入股等经营体制改革,应尽快制订“农地流转促进方案”,增设农地流转补贴专项资金,对出让农地的农民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登记、审查、确认和公证等服务体系。促进闲置撂荒土地的合理流转,培育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三是进一步探索土地所有权属改革,把土地所有权全面落实给农户,使进城的农民可以拿自己在农村的土地去换取原始资本,永久性迁徙到城市,而将土地集中“释放”给专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更大程度地实现土地的市场价值,更大程度地“释放”土地的生产力,打破“小农经济”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群。立足区位优势、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现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突出重点与规模效益,制定好长中短期分步实施计划和措施;妥善处理产业之间的兼容与冲突,切实把农户的生产与企业的深加工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推进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实业聚集的主要载体,培育共生性企业集群。以经营加工大户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基地建设。比如:以江口醇、小角楼酒业为龙头,培育*酒类、饮料产业集群。帮助现有酒类小企业发展壮大,扶持符合条件的新办酒类小企业,逐步实现基酒本地化,形成酒类产业链,提高深加工档次,推进龙头酒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些酒类小企业要培育更多的原料基地,扩大小麦、高粱的种植面积,带动种植、养殖基地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中小龙头企业;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11-0032-0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除了培植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外,还要放手扶持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小龙头企业,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速缩小我国农业在效益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中小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牵动力不够强

在现有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占龙头企业总数的4.3%,中小企业和组织居多,大部分是在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农产品加工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层次低,未能真正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差。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者较多,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而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而发达国家高达3∶1。这一方面与企业实力、技术和管理因素的制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拉动不强有直接关系。

2.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结比较简单、松散,多数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多数的中小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联结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公司独立经营,农户分散生产,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一些中小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抵制不了市场波动或企图独享深加工带来的利润,单方面违约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多数农户信誉观念较差,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则违约将农产品出售给其它收购者,使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受到影响,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又要求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中小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不能形成稳定合理的风险利益机制,将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然影响龙头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

3.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目前农业投融资体系造成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对农业投资不足,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一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农业信贷资金投入长期不足。近些年,我国农业贷款约占总贷款金额的5%,乡镇企业贷款约占6%,加上收购农产品的贷款,合计占17%左右。同时,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县域金融萎缩。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金融渠道包括邮政储蓄农村外流的资金总额约有8000亿元,到2001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余额累计已达5300多亿元,其中64%来自县及县以下。与此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都在加快撤并和收缩进城。设在县及县以下的现有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而土生土长的农村信用社又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极小。中小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的约束,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产品科技含量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意识不强

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严重脱节。我国每年约有六七千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其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还不到20%。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只占1/3,更多的中小龙头企业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许多中小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初加工,如清洗、分类、宰杀、脱水、榨汁等。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5.企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1年11月,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宣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将获得银行信贷,财政支持和配股融资支持。但是,国家支持的龙头企业不足全国龙头企业总数的5%,绝大多数中小龙头企业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扶持,而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也一直没有很大提高。各地政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落实颇难。不少地方税收优惠很难落实,财政扶持比较分散,金融服务多不到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中小龙头企业的出路

1.以资本运营为手段,推动中小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基础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这点,才可能真正加大发展龙头企业的力度,使其做大做强,鼓励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与外贸企业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手段,重组规模小、经营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盘活闲置资产、扩大规模,进行低成本扩张,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同时,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被兼并企业的意愿,防止有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仅仅追求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不顾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有没有实力,不顾农民是否自愿,对龙头企业和农户“拉郎配”,人为地将若干中小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凑合在一起,导致重新组建后的企业貌合神离,内耗增加。

2.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正确处理中小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利益和风险机制问题,要建立稳定的联结方式,必须正确处理好双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使各自的劳动、资金、产品、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回报,通过利益这根纽带,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户效益的提高。目前,中小龙头企业自身面临发展壮大的任务,在企业利润的分割时往往更注重资本积累,

但从长远发展看,应逐步做到拿出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农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龙头企业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严格按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防范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损失,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以农产品收购为主的商品契约联结方式的基础上,中小龙头企业还可采取联营制、制、返利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调动双方积极性,使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

3.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龙头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融资不足,必须实施融资创新,为企业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筹集资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负债,比如向银行借贷,发行企业债券等;另一种是通过引入股权投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实力强大、发展前景良好的龙头企业可以谋求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债券融资是公司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股本融资而言,债券融资的成本较小,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我国民营银行正蓬勃发展,相对传统的商业银行而言,民营银行更注重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一般中小龙头企业要积极寻求民营银行的资金支持;国际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制是“种子项目”发展的催化剂,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拥有优秀发展项目的中小龙头企业,要力争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支持。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最终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的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中小龙头企业要积极开发高、新、精产品,全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要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嫁接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搞好农产品的精深细加工和系列化加工,改变初级产品上市和产品过于单一的局面。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姻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应用与转化。要注重对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不拘一格引进聘用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5.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狠抓标准化生产

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农业产业化中小龙头企业要立足长远发展,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卫生。企业不管大小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第10篇

围绕打造“和谐、生态、观光、休闲”的乡村休闲游品牌形象,努力实现乡村休闲游从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跨越的总体目标,全区完成打造六大乡村休闲旅游区:环乡村休闲旅游区、严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区。力争全区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和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度提高。其中,在年,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左农庄、食用菌休闲观光园、市严生态休闲园、湿地休闲农庄、新农茶庄、区种苗示范基地、和平铁机三鲜基地、先建休闲园、建设农家乐基地、田野农庄等十个乡村休闲游项目立项和启动。力争休闲农庄、区种苗示范基地、先建休闲园、建设农家乐基地等四个项目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园迎宾。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各有关街镇乡要以《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在现有农业景点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特色鲜明、环境优良、设施完备、要素齐全、环节互动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乡村休闲游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没有完成规划编制的街镇乡应尽快完成,已完成规划编制的应严格按规划执行。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服务力度。一是按照《土地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协调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乡村休闲游投资者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一是按照《市休闲农舍、休闲山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要求,通过评星定级,着力规范乡村休闲游的经营管理。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乡村休闲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三是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和农业资源,突出不同区域乡村特色,按照产业派生型、观光游览型、农事体验型、民俗民居型、休闲度假型等不同模式,培植行业主体,打造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市民走进农户,亲近农民,学习农活,体验丰收,感受田园式互助互动的健康休闲娱乐新方式。

(五)进一步挖掘景点内涵。一是突出农家特色。按照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山水、动植物、高科技农业等资源载体,将农家本色与历史和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深度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二是挖掘地方风味。组织烹饪专业教师对乡村休闲游接待点的厨师进行统一培训,提升菜品质量,保持地方特色、乡村风味。三是搞好景点建设和环境营造,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区、畜禽养殖区、林果花卉区、水乡垂钓区、文化娱乐区,做到功能齐全,主次有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进一步强化宣传推介。将乡村休闲游主题形象宣传、旅游线路宣传和景区景点宣传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乡村休闲游网站的作用,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向广大市民展示乡村休闲游的发展状况和景区景点。二是充分利用旅游黄金周及农事会节等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三是与旅行社、景区景点共同推出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吸引游客。四是开展农家美食推介活动。

(七)进一步增强乡村休闲游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大“三高”农业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发,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为乡村休闲游提供载体,大力开发农业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逐步转化为旅游商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向旅游业及餐饮、农产品加工、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转移,增强农民在乡村休闲游中的参与度。三是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介特色农产品,进而带动整个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乡村休闲游的产业属性是农业加旅游,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形式,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前景广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以生态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对此,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农业增收,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抓乡村休闲游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立足自身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打造卖点,形成品牌。

第11篇

一、基本成效

(一)五大产业在农业农村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一是畜禽水产业回升加快。去年来,由于猪肉市场价格上扬并保持相对稳定,我区生猪生产取得恢复性发展,全年实现生猪饲养量80万头,出栏5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2%、6.1%;母猪2.9万头;瘦肉型猪3.18万头,同比增长5.7%。全区水产放养面积8.85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4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2万吨,同比增长9.1%。家禽饲养量400万羽,同比增长8%;蛋产品产量3000吨,同比增长10%。二是蔬果产业呈现特色。全区实现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含复种),增加9000亩,蔬菜总产量达18.5万吨,产值2.3亿元。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5.5万亩,增加1万亩。柑桔、黄花梨、枇杷等小水果种植面积3.3万亩,总产量达2.1万吨。三是茶叶产业有所突破。全区实现茶叶种植面积1.25万亩,采摘面积达1万亩,其中良种茶叶基地面积0.7万亩,新扩有机茶1000亩,完成了茶叶良种繁育扦插面积50亩。去年总产量达530吨,实现产值600万元以上。省级龙头企业三益茶业有限公司基地面积占全区茶叶总面积的70%以上。四是林竹产业规模壮大。全区已拥有林业用地29万亩,其中杨树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竹木加工业规模扩大,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实现加工销售总产值1.31亿元。五是优质稻米业再攀新高。今年全区普及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52.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4.5%,其中早稻21.3万亩,晚稻31.5万亩,主要推广品种为湘早灿31号、45号和早优143号等,实现优质稻早晚两季亩平产量750公斤以上。

(二)产业基地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来,我区大力开展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日趋规模化、效益化。如:茈湖口镇引进了湖南大有发展养殖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一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年获利500万元以上;均安村建设1000亩蔬菜基地,实现亩平纯收入4500元以上。沙头镇忠义村蔬菜基地扩至1023亩,长白丝瓜实现年利润500万元以上。张家塞乡以齐头村为重点,发展家鸽饲养量达8.6万羽,年获利6万元。长春镇形成了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即以红旗垸为中心的3000亩特种水产品养殖、花卉苗木、蔬菜基地;以过鹿坪、黄家仑、桃子塘、新屋山、鹿坪甲等村为中心的3000亩花卉苗木基地;以界碑小区、李家坪小区、荞麦园小区等村为中心的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以流源桥、保安等村为中心的4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以丰堆仑、清水潭、小洲垸、南湖托等村为主的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李家坪、赤江咀、过鹿坪、麻竹山等村为中心的1.2万亩柑桔基地;以黄家湖、西施园、锦绣江南为主的旅游业基地。新桥河镇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了“三点两线”的区域布局。“三点”即杨林坳片区发展林竹、茶叶产业,新桥河片区发展水果种植及生猪养殖产业,李昌港片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两线”即杨新公路沿线发展优质商品粮基地,资水沿线发展有机蔬菜基地。迎风桥镇以香樟为主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面积已扩至10000多亩。

(三)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一是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40多家,从业人员2.9万多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茈湖口镇乡里香去年实现蔬菜复种面积1万亩以上,实现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户3000多户,解决就业岗位320个;沙头镇家乡味蛋厂实现产值520万元以上;张家塞乡付丰村的甜酒加工业不断壮大,已有120余农户专门从事甜酒加工,付丰村针织厂已拥有针织设备263台套,投入资金55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000多个,纺织厂已投入资金1150万元,招聘纺织工100多人,文化体育用品制造厂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生产球类产品;长春镇共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加工企业达7家。二是龙头企业培育工作不断加强。经反复论证和积极申报,去年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即湖南省远益竹青砧板厂、湖南省益阳市新鲜花木有限公司,目前全区已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2家市级龙头企业。同时帮助益阳瑞亚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益阳金城米业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通过了运行监测。新上市益阳市百草农产品加工和老益阳酒产销两旺,三益茶业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市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成绩显著。益阳市农产品加工基地作为益阳市唯一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成立一年多来,相继

有唐人神集团等6家规模以上企业入园,合同引资4.5亿元,直接到位资金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目前园区内已完成了基地主干道硬化、亮化和绿化工程的预算和招投标工作;投资35万元,完成了安置区道路硬化、排污管道安装;唐人神集团已建成投产;完成了颐丰肉食77亩土地平整任务;湘妃食品正进行主体厂房及办公楼建设;双羊科技动工建设;广益水产已完成主体厂房及宿舍楼建设工程,300吨水塔建成并通过验收;泰和茶叶和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四)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去年以来,通过采取串村入户培训、集中培训和农业生产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0000多人次,农民综合素质和科学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龙头项目带动。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壮大已有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龙头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小型企业尽快进入规模企业、龙头企业阵营。对本土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重点围绕畜禽水产、茶叶、蔬果、林竹、优质稻米五大产业,按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思路,精心包装、设计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对外招商,计划在2-3年之内,使我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有较快的发展。

(二)基地示范带动。围绕全区农业五个产业的发展,区委、区政府要求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着力打造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小面积到较大规模、从粗放到集约、从特色到优势,逐步形成一村一业,几村一业,一镇一业,甚至一域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如民主垸大做“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水禽和水生作物,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主攻1-2个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优质高效特色品种,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民主垸打造成为益阳城郊的树林子、洞庭湖区的米袋子和重要的水产品基地。长春垸城区近郊和公路沿线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苗木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重点打造1-2个万元地、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园区,并以此带动__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西部山区以现有茶叶基地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三)致富能人带动。一是发挥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大户一般都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多年摔打,他们连着生产与市场,熟悉产供销的每个环节,往往还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区通过多方努力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他们的示范和营销带动,促进农民调整结构,做大做强了优势产业。二是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重点是将供销系统大量具有营销经验的经纪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专门的协会,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与他们交朋友,虚心讨教,通过各种办法,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指导他们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发挥回乡创业人员的作用。我区制定了相关政策,努力激发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四)科技创新带动。加强了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加强了对农业战线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等生产骨干的科技培训,选择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能够对一般农户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农户,通过政策扶持和专家入户指导,使其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紧密对接。创新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五)协会组织带动。目前我区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5个,参加农户达2.5万户以上。在协会建设方面,一是着力提升现有协会的组织引导能力。按照“扶持而不包办,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帮助指导各协会完善了章程、健全了制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增强了服务功能、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壮大了自身势力。二是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新组织了一批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契约型的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使农户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协会或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六)政策扶持带动。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区财政每年安排了一定的资金作为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以财政贴息、财政补助、以奖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并出台了设施栽培奖补、名牌农产品奖补等办法。二是整合农村支农项目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公路、供销、经管、农机、农村能源等部门抢抓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跑项目、争资金,使项目资金向优势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集中,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办大事。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扶持。积极推广银企洽谈,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帮助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用,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联户”担保机制,果敢放贷。四是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多方

宣传发动,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化聚集,壮大农业产业化基础。

(七)政府强力推动。一是成立了专门机构。区里成立了区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区农口各局负责人和相关区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加大了工作力度。二是制定了方案。科学制定出台了《__区农业产业化建设20__—20__年工作规划》,制定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建立了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工作调度,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形成了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合力。四是实行了责任目标管理。区人民政府通过签订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工作责任。各乡镇、农口各局和科技、供销、农村信用社都研究制定了本单位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加以推进。五是严格考核。区里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年度三个文明考核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实行指标量化计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评先评优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三、基本经验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区及时转变观念,提出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讲,农业(林业、畜牧)局长也是工业局长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抓农业产业化的意识,提高各级干部抓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能力。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主要领导经常就农业产业开展调研活动,认真听取基层意见,现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走访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经营业主排忧解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争取项目,着力推进。近年来,我区加大立项争资力度,加快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如:20__年农口各局完成立项争资1.4亿元,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水平,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培育典型,推介亮点。我区重点打造农业产业化新亮点,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龙头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对发展来势好、群众受益大的农业生产经营大户进行推介,通过编印《农业产业化工作简报》,积极推介示范典型。组织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参加省市农博会,为企业赢得了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体系,优质服务。一是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在__网站开设了农产品信息网页,及时把全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信息传播出去,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服务。区农口系统的有关服务部门每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信息达500条以上。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试验基地和科技户为示范,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普及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三是健全销售服务体系。加强了对农产品销售流通服务,动员有关单位或个人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鼓励在长沙、深圳和广州等建立销售窗口,组建销售协会。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50-0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有相当规模的流通组织批发市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笔者对灵乡镇和陈贵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研究结果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产业化经营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近几年来,该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制度扶持政策,积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而使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带动作用初步发挥;经营机制初具雏形;吸收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服务网络初成体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龙头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不高,步伐还不快,效果也不明显,其主要表现: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二是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一)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畅通和完善

第一,思想观念需要改变。从农民角度看,长期以来,由于受矿铁资源型经济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农业视为一项弱势低利产业,投入很少。在调查问卷中,对“您家从事该行业有哪些投入?”的回答中,资金占53%,技术占30%,劳动力占77%,其他占7.5%(多选题),并且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年龄趋向老龄化,调查显示,该镇农民年龄20~40岁占15.5%,40~60岁占69%,60岁以上占15.5%,其中文盲占38%,小学文化占15%,初中文化占30%,高中文化占8.5%,大专以上占8.5%。再加上本地地理条件差,市场前景不明,对发展市场农业和商品农业的观念还很淡薄。目前,该地区有80%以上的农民还经营着“生活农业”,满足于吃饱肚子。从龙头企业的角度看,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经营机制落后,市场开拓意识差,不注重人才和科技的开发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头脑僵化,小农经济意识的禁锢,不解放思想,不转变观念,就很难谈到龙头企业的生机和发展。

第二,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低。其一,企业原料供应不足。由于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品种和质量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需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与结构趋同并存,农产品资源普遍存在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专业性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农产品品种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2)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3)部分优质农产品原料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再加上面对国内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企业加工经营能力扩大,龙头企业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灵溪公司等,它们大多数原料靠从湖南、江西等地进口。其二,企业加工能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粗加工企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第三,企业发展存在制度缺憾。其一,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调查显示,有些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不是缺龙身就是少龙尾。“公司+农户”的原始组织形式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如千家万户式的种、养殖产出的原料很难达到企业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也有些农民在农产品价格高时卖入市场,不履行合同,企业对众多不守合同甚至个别赖账的农户也缺乏强有力的约束能力。这表明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上需要制度创新。其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龙头企业在产权上划分不清,企业自主经营权还不高,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等因素,时而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

第四,企业发展缺乏畅通的融资通道。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往往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原料收购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资金的大量使用性,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集中,更短缺。而现实情况是,中小型龙头企业因无雄厚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难度非常大。通过调查,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大多数企业认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企业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弱。(3)企业获取资金渠道少。(4)金融系统支持力度不够,再加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基地建设配套资金,仅仅靠农户自己投入和企业有限的扶持,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原料基地建设明显滞后,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第五,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从原料生产到加工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农兽药残留、畜禽疫病、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与消费的安全。目前,现有农产品加工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很少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较高要求,认证率较低,品牌效应不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制品的销售市场竞争力。

(二)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首先,从政治环境来看,第一,涉农部门指导不力。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作为带领广大农民闯市场的载体,要求涉农部门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现在要求农民种什么、弄什么的多,而指导农民怎样加工、怎样进入市场的少。表现在:一是技术服务跟不上。为农业基地提供的市场信息、技术培训、动植物病情的检疫及防治等服务不到位。二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由于缺少内在动力机制,真正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生产实践的并不多。调查显示,对“您认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该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如何?”的回答中,大力支持占1.9%,一般支持占21.1%,不太支持占31.3%,从不支持占45.7%。三是各种行业协会建立得太少,行业协会不仅发挥着有效地组织生产和营销活动,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作用,而且扮演着技术传播和政府施政载体的角色。第二,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从目前情况看,多数龙头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在经营环境、基地建设、产业政策引导、科技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要政府帮助和扶持。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受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着政策浪费现象。

其次,从经济环境上看,主要是企业发展缺乏优良的市场环境,其一,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省、市、区都在大搞农业产业化,国内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已明显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认为发展的市场空间比较有限。其二,国际市场环境壁垒重重。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对一些龙头企业出口产品有利,但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除固有的高关税壁垒外,技术壁垒、反倾销“舆论壁垒”等新型“绿色”壁垒却呈上升趋势,这对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势力弱、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十分不利。如:灵溪公司的灵溪头,灵溪爽口小萝卜原来70%出口日本,但2004年底却受到其反倾销和提高安全准入标准的影响被“挤”了出来(本材料有灵溪公司经理助理提供)。

最后,从社会环境上看,主要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发展相对滞后。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也要积极创造外部环境。

(一)从内部发展机制上,实施五个“跨越”

1.创新发展理念,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跨越。一般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需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龙头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各有关部门都要把支持产业化经营作为自己的责任。根据该地区实际情况,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当做一项赢利、创汇、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来看待,最有发展前景和生机的后续产业来扶持。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二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鼓励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把基地浓缩成园区。要在主导产业区域发展的中心地带,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科技园区,带动基地建设及整体水平提高。四是用工业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引起农业在企业化运作中实现优化,逐步完成以原材料产品结构为主导向以加工产品为主导的过渡,实现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控。

2.要强化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首先,重点倾斜,提供财政金融支持。一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国债资金和财政补给等其他涉农专项资金的支持。二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金融系统的关系,为真正有发展前途的龙头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低息贷款或正常贷款。三要龙头企业自身也应该积极利用参股、上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其次,加快建立推进农业专业化的投资融资新机制,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收外项资金、技术,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各种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聚集。

3.采取多种对策,盘大、盘活、盘强龙头企业上的跨越。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对策。一是对有影响的企业要一企一策。二是对有基础的企业要改造提高,对一些有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做大做强的企业,主要是鼓励,通过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手段,注重高新科技,增加投入,使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三是对有潜力的项目要招商引资,对现在有基础、无龙头企业,要围绕产业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延伸进行项目创新,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辐射面,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把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吸引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发展新的龙头企业。

4.处理好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是一个利益机制分配问题,要建立三个有效机制:一要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真正实现利益共享,农户与企业连体又连心。二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产业化组织要建立风险基金,以补偿市场所造成的农户减收和企业亏损。三是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主要是规范合同的签订,保证合同履行。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可以选择:(1)通过企业与农户签订供销、服务合同,建立契约关系。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2)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直接进入龙头企业,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3)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4)积极组建行业协会,要适时把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起来,建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防止企业间竞相压级压价,通过行业内部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价格,实现行业自我保护。

5.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上的跨越。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的跨越,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阶段,一是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与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要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要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和驾驭科技本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培养一支熟悉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三是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要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开发产业化的科技进步。

(二)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搞好五个“加强”

1.加强改进农业领导方式和工作。建立一个相应明确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负责规划、指挥、监督、管理和服务,一是各级领导要加快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势,自觉地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对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和产业化工作,应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助抓,宣传新闻部门配合做好典型宣传工作,形成上下抓龙头企业的合力。二是镇党委、镇政府对龙头企业建设情况每年应定期组织专项检查总结评比,同时,根据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力求及时解决。三是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途径。

2.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市场网络建设,规划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加强农技部门搞好科技服务。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良产品,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稳定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保证原料来源,一是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各种设施,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提高辐射力。二是要安排农业产业化建设专用资金,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基金。

5.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为此要继续加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 林善波,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