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3-07-14 17:3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开展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为切实做好我校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陕教基一办【2021】21号)及市、区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要求

1、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在校安全。

2、体现“服务至上”的宗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满意的课后服务;

3、达到“高效服务”的要求,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运作。

三、学生课后服务的原则

1、安全原则

学校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管理措施,根据家长和学生自愿需求(优先保障留守学生、家庭困难学生自愿需求)落实责任教师,安排活动场所,规范作息时间,加强管理措施,确保参加课后服务的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安全。

2、规范原则

杜绝集体教学、补课行为,坚持课外阅读、兴趣小组、作业辅导、答疑解惑等工作原则,学校加强监管检查力度,建立监管工作台账。

3、自愿原则

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完全采取学生和家长自愿参加,由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复核、统筹安排,以学期为周期统一组织实施,杜绝一切强制行为。

四、实施程序

1、大力宣传,正确导向

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和家长会,印发《课后服务告家长书》,大力宣传课后服务的相关文件精神、政策依据、服务原则、服务办法、服务费用等系列问题,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中来。

2、书面申请,审核确认

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填写《碑坝中学课后服务协议书》,由家长签字认可后,提交学校,学校审核通过。

五、学生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形式

1、在校日中午:午自习(以春秋冬季作息时间为准)组织学生作业辅导、补缺补差。

2、在校日下午:第七节课后(以春秋冬季作息时间为准)组织学生作业辅导、学科活动、社团活动、劳动教育等。

3、在校日晚上:晚自习四(以春秋冬季作息时间为准)组织学生作业辅导、学科活动等。

4、返校日:学生到校直至当日晚餐时段,组织学生作业辅导、学科活动。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学校成立有家长委员会参与的的课后服务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家委会负责人、副校级领导、

组员:校委会成员、各班班主任、家委会主要成员

具体责任:

教导处负责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拟定、推进实施、过程监管、绩效考核评估:

安保处负责课后服务活动安全管理方案制促实施并定期开展检责协助、指导各年级组、班级相关工作的落实。

政教处负责课后服务活动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制定并督促实施课后服务管理相关工作的落实。

总务处根据相关制度和方案,负责课后服务备案及报账工作的推进、落实。

2、建立预案、保障安全

(1)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课后服务期间学校安排领导、教师值班,负责课后服务期间纪律巡视和安全检查,及时研究解决课后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2)建立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安全事故处理程序,避免安全责任事故。

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1)加强教师管理

课后辅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按照规定时间组织“课后服务”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故不能按时到岗的要及时请假;做好学生的考勤和交接工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组织开展学科、社团、劳动教育等活动;主动与家长、班主任取得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2)加强学生管理

①学生请假制度:学生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写请假条向班主任请假,班长必须清点人数并在黑板上写明应到人数、实到人数、和请假人数及学生姓名。

②教师值班制度:值班教师必须按照值班要求巡视、记录教师和学生情况,及时处理各种情况并及时汇报。

4、加大宣传、加强监管

学校向学生和家长开展课后服务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第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琪”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政府办:

根据要求,现将2020年我局“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和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体育工作的建议提案共3件,主要集中在师资配置、留守儿童关爱、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上。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局聚力“三高”扎实推进建议提案办理。目前,3个主办件全部完成,其中A类(已经解决)2件,B类(正在解决)1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三个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主动履行职责。建议提案体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民生的真切关注。教育部门上下感同身受,满怀人民情怀,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履职尽责,主动承办,脚踏实地,努力把每一件建议提案办好,让一批师生或群众受益,让教育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严格办理流程。坚持局主要领导重点督办,分管领导跟进督办,局办公室全程督办。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完善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工作任务、办理规程;局党委会每月“过堂”,办理汇报会逐件“会审”,局办公室对照时间表逐一“筛查”;明确基本流程,步步相扣,缺一不可;严格执行“答复意见书”格式标准,建立“层层把关”制度,确保件件达标过关。

三是坚持高质办理,强推事业发展。坚持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阶段性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意见建议,聚焦热点焦点难点,有机融入全年工作重点。针对20号提案提出的“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与当前研学实践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县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基地集群,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综合性校外阵地的有益补充。针对30号提案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动态化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强化阵地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强化活动开展、多举措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针对61号提案提出的“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充实农村师资,近五年累计补充教师736人,其中2020年补充170人,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全力提升师资素质,组建首批县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4个,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选派33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支教;出台《西充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教育理念联享、学校管理联抓、教师队伍联建、学生成长联育、教育资源联用、教育质量联提、问题矛盾联处。

三、努力方向

建议提案是代表履职行权、委员参政议政的具体实践。建议提案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一是健全办理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健全一套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办理成果。坚持“事要解决”原则,已经解决的要“回头看”、巩固成果形成经验,正在推进的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进展。三是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切实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压驱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朝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接力奋进、奋勇前行。

特此报告。

第3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11-0033-05

呼图壁县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居住有维、回、汉、哈萨克、蒙古等25个民族,县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共有7个乡镇,22万人口,其中兵团8万人。县属小学1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7273人。如今,呼图壁县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现在正面临着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呼图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进展

1 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

呼图壁县从2006年开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当年,该县撤销县维族中学和县哈族中学,将其高中部合并到县一中,初中部合并到县二中,小学部合并到县二小。实现了“民汉”合校、资源共享。2007年,呼图壁县将比较薄弱的八所农村学校统统并入位于县城的第三中学(含小学),实现了跨城乡学校重组。2009年,县四中建成投入使用,县里又将五所乡镇初中合并至县四中。与此同时,该县将乡镇的大部分村级小学集中到原乡镇中学校址办学。扩建的或新建的学校,无论是教室、实验室,还是操场、食堂,条件大为改观,环境相当整洁。此外,全县已完成了农牧区所有学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为全县所有中心校安装了取暖设施。这些工程的安排与实施,改善了农牧区中心校的办学条件。明显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2 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

呼图壁县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规划纲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呼图壁县教育发展2010-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走内涵式教育发展的路子,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全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自治区人力资源强县行列。《规划》确定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方案及具体措施。一是在项目安排上,将农牧区学校作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的硬件建设,提高农牧区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根据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做好县城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工作,保证县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三是坚持注重内涵均衡,建立合理的县域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县域内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根据规划,到2015年呼图壁县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3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呼图壁县共有教职工2069人,其中初中612人(少数民族188人),小学998人(少数民族387人)。按职称分,副高级职称教师479人,中级职称1148人,初级职称287人,无职称80人。为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呼图壁县制定了县城学校骨干教师与牧区学校教师双向交流实施方案,实施城区与牧区学校对口协作帮扶,每年由县城学校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牧区学校支教,牧区学校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少数民族教师到支援学校挂教学习。该县还建立了农牧区教务主任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县城学校教务主任到对口帮扶学校进行指导的交流制度。与此同时,县教育局还定期组织县城骨干教师送教到牧区活动。

呼图壁县重视加强对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2011年选派了3位民语教师到南京、上海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推荐5人参加自治区两年制骨干培训,还直接举办了由59位教师参加的为期20天的民族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该县制定了民语教师考核方案,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提高民语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促进提高民语教学水平。

4 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

呼图壁县注重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县政府不向教育部门下达升学指标,教育局控制全县学生统考次数,学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家长也有机会参与家校联系活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更新家教观念。每年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分成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的形式,定期对学校进行普查或抽查,有效规范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蹲点调研组了解到,呼图壁县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高年级每日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5 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

第4篇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更快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县进修学校的领导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平时教师们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及时讨论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日趋完善,我们全体师生会为完善规范校本课程而努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当我们在活动中,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深深明白了“一杯水、一桶水”都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反思,不断地充实知识、研究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大家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大家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旨。大家都成为新课程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心灵能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实践操作、分析问题、综合表达、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下面,谈谈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受。

1.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碰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而采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为最终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导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通过分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实际应用设计学习和社会考察学习,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活动的初步能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社会沟通能力。

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校还在社区服务方面,安排了适合各年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通过社会参与性的实践学习,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也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了解社会的能力。

2.劳动、信息与技术教育方面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我校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做了些有益探索。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的兴趣和态度,把德育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渗透在劳动教学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

1.要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综合知识与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长缺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

尽管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十分关注,但他们往往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心满意足了。不少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让孩子轻松一下,调剂一下,不是正科,不支持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课改反思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前一阶段工作尽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之间怎么整合,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我们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是以主题活动和小课题研究为主的,但主题活动和小课题研究也不能随心所欲。怎样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课程资源把内容系统地组织起来,还需要很多人花大量时间来探索。

2.评价难度

第5篇

摘 要: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科学素养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在课堂内外强化科技教育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普及青少年科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又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环境,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求,也是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生活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堂内外; 科技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9-001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新形势下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科技兴趣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打破校内外“壁垒”,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拓宽渠道,精心设计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在科普周、科技节活动中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等教育活动;学校、班级开展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比,积极开展科技小设想、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科技小论文的“四小”活动,举办“科技节”,展示一年来师生、学校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技教育成果。健全网络,建立制度,保证科技教育特色活动正常开展有成效,以此来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心生态环境、关心社会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其次在科技教育主题活动中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赋予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努力达到科学精神、人文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例如“珍惜生命”、“关注我们的家园――地球”、“节约用水”、“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创造型人格心理,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长大为科技创新作贡献的情感。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实行开放教学,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和条件。充分利用校外雄厚的科技教育力量和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较好地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师资不足的弱点,解决了内容平乏的缺陷。积极开展身边科技小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中专题性、特色性科技活动为研究重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实践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可操作的科技实践活动小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寻求科技辅导员、社区科技人员和学生家长的参与和帮忙,并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其研究成果,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特色学校的名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办学特色建设相匹配,必须用主题理念、办学特色统领校园环境和形象的设计,实现校园环境、形象、理念、特色的一体化,形成富有整体感的影响力。几年来,为积极营造科技教育这一特色科学人文校园环境,我们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精心布置,使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科技教育的舆论导向、氛围烘托和寓教于景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创设科技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让学生站在校园,看到世界,感到未来,处处成为实践创新的沃土;科技画廊、科普园地更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新天地,学校每年举办“科普周”、“科技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将有形的活动与无形的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进取的人际环境,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小置身于科学人文氛围的熏陶之中,不断萌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萌芽。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科技教育也让学生发现了美、创造了美,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在科技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和双手去追求美、丰富美和创造美,按照美的要求去构思、设计、制作科技作品。科技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劳动的智能成份,使学生开阔眼界、巩固知识、增长才干,真正做到心灵手巧。目前,我校学生普遍爱科学、爱学习、讲文明、懂礼貌,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的学习能力,一大批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大发展,科技教育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创设了一片科学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生活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全面提高了初中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第6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教学实施;教学目的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今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在追求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则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创新,诸如“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1]等新颖的教学方式也出现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教学者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从教师传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教师成为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兴趣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环境,接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能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并得到综合运用和锻炼。

“项目式教学”的理念来源于西方劳动教育思想,即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的雏形,经过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思潮[2]。“项目式教学”法之所以会从众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教育者实践的对象,正是因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希望掌握一些实用的,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技能。

然而“项目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它没有一套相对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针对于项目本身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项目式教学中一些细节并不清晰。

1 教学实施

既然是“项目式教学”,那么其核心必然是“项目”,目前项目式教学总共分为两大模式[3]:第一,学校主导,教师在讲授完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引进企业项目模式,包括项目本身的产品功能要求,技术指标,操作模式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并在项目结束验收时给予评价与总结;第二,纯企业模式,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4]

正是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本文研究的分歧点在于:项目式教学是以完成项目成果为目的,还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为目的,并且课程考核是以项目成果验收的形式,还是以学生技能考核的形式。

首先,由于讨论的是“项目式教学”,所以从项目的角度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以“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包含了电路设计理论,电子制作工艺,电子产品测试,以及技术文档的编写等等[6]。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完所有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理论的实践。如今这门课程顺应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项目式教学”进行实施,采用的正是学校主导模式,教师为学生设计了5个典型的项目工作任务,涉及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全部过程,即电路设计,仿真,原理图绘制,与PCB(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焊接,组装,调试,编制技术文件等等[7]。整个实施过程如下:

1)项目准备:

1.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

2.成立项目小组,组织项目会议;

3.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项目实施:

1.学生按照方案实施;

2.定期做阶段性汇报;

3.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点;

4.项目结束,组织验收。

2 观点讨论

整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完全被激发,更锻炼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然而在项目验收的时候发现了问题。由于电子行业飞速发展,市场上PCB的制作技术也大大提高,教师为了保证项目的含金量及质量,给项目中的电路制作设置了一定难度,由于学校的PCB制作设备较为基础,制作精度也有限,所以对学生来说操作难度相当之大,所以在验收时大多项目没有完整的实现。目前电子行业大多企业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将电路设计和电路制作分开,负责设计的企业没有工厂,将设计好的原理图给制作工厂代工,代工厂就专门负责PCB制作,设备先进,制作速度快,产品的成品率也非常高[8]。鉴于以上愿意,部分学生提出一种观点:在项目实施阶段,在设计完成电路原理图之后,可以将原理图交给那些专门负责生产的代工厂制作完成,最后交予学校做最终调试,并且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案的好处:

1.项目进度快,学校设备有限,产品制作的速度慢;

2.产品制作成功率高,有利于学生在电路设计中发挥;

3.项目完成率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学生的观点是从项目的本身出发,完全把自己的角色切换成一个公司职员,以完成项目为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原理图绘制完成,因为在设计电路方面,平时所学的软件及学校资源与企业几乎相同,然后再借用学校无法实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制作完成,用以项目验收。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到产品设计,不用担心学校设备的生产加工的局限性,项目成果更加完整。如果换一个角度出发,从学习的角度,“项目式教学”其核心依然是教学,是以教会学生技能为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内容:

1.学生对于项目整体的把握能力;

2.整个项目每个环节的技能掌握;

3.对于细节问题的处理能力;

4.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5.项目成果的表现能力。

3 总结

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学生更应该完成的去体验整个项目过程,即使最后项目没有验收成功,但是整个过程都走了一遍,对于每个技术环节都有所接触并学习,而学生所关心的生产工艺的问题,也正是学生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不能因为硬件条件的缺陷而逃避,针对于学生的就业面向来说,是专业相关的所有岗位,所以学生必须对整个环节都有所涉及,不能有技术缺陷,以面对未来就业个各种可能性。至于项目验收的成功与否只是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一个参考。最后,在教学考核方面,应该以项目验收及答辩的方式为主,覆盖整个项目环节,既考验学生对整个项目的理解,也是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不论哪种观点,首先要回归教学的本质,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能舍本逐末,毕竟学习技能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96-104.

[2]李战杰.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4,10:103-104.

[3]徐艳梅,李晓东.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以《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外语,2014,05:81-87.(下转第216页)

(上接第219页)[4]宋伟.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祝铃钰,许轶,姚克俭.化工设计课程群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02:37-40.

[6]黎振,杨慧,王井玲.项目式教学中全过程立体式考核方式探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01:37-40.

第7篇

一、搭建课改平台,实行人本管理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校始终把师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尽可能的为师生创设舞台,提供机遇。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即管理,管理即教育;教育的内涵不在于一味的教和育,而在于管理教和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内化和提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教育者的导引与促进中学生的自我潜能开发,既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是在教育者创设的生成性教育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师生管理教、学模式,为师生实践新课程理念搭建平台,让师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强化自我管理。我校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挖掘和盘活学校人力资源,科学扩大管理空间,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构建民主和谐的人本管理机制。一是构建人本管理网络,为师生发展建造实习基地。我校构建了五级人本管理组织,即自我管理相互管理责任人管理集体管理干部管理,让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集体威慑来营造和谐美好的新课程实践环境。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为师生发展完善保障机制。我校把责任追究作为自我管理的一个重拳来抓,建立了责任追究明白卡,详细地记录师生一天内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明白自己的言行,从而自加压力,即进行自我管理,确保新课改顺利进行。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为师生发展营造舆论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两到三次师生大会,向师生讲述“干部”的内涵或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宣传发动强化师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为新课改营造舆论氛围。针对学校干部或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学校把其放在人本管理的第五级,引导他们实行智力管理,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不动声色的促进学校内部团体的自我管理、相互管理和集体管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监督为中心,以集体监督为核心,以干部服务为连心的上下联动的教、学管理体系,营造了浓郁的“做中学,学中做”发展氛围。

2、制度创新,突出生本管理。构建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大胆放手实施师本管理和生本管理,尤其突出生本管理,是我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摸索出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一条捷径。学校在保障传统机构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健全的前提下重点构建《长寿一中五级人本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学校里的每一个党、团、办、室组织里的每个成员都应管一件事,管好一件事,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来当官员。在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视生本管理。班级里的学生都有一件事来管,每个学生所管的事都不一样,每周轮换一次,一年下来班级所管事件每个人都能轮换一回。这样师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管同样的事,在探究性的管理中品尝到了管人和被人管的滋味,慢慢的形成了自觉、自律、自信、自强的习惯,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教、学的管理水平,实践了新课程“在实践中发展即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教师在生本管理中主要搞智力投资,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调整班级所管事件,指导学生化解矛盾。

二、挖掘学校潜力,打造优良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关键在教师,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开展实验以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按照“边试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不断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教、研、训”有机结合,促进教师走进新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打造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建立科研、教研、教学并进师师互动学习模式。学校对校本培训活动进行分层管理,构建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培训网络,学校通过校本研究来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教科室主要负责规划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培训、学习以及科研方法的学习等,培训各科骨干;教研组主要负责各项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和检查等,进行专题培训;备课组主要负责一线的研究和试验,进行自主培训。形成了精英带骨干、骨干带成员,科研导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全面开花、互动发展的培训格局和以实验教师为中坚,以师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活动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群众性学习队伍。

2、构建教学、试验、反馈相结合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学校让教师在科研、教研和备课中学习,在组织教学,管理社团,开展活动中应用书本知识、程序知识和缄默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和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反思学习过程和优化学习过程。学生作为教师学习实验对象和促进者来检验教师的学习成效。学校还在学生中设立了教师教学建言书,通过善意的评教来促教师富有成效的学习、教学。在有学生参与的学习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促学习,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建言书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教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学得成效高,还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

三、立足课堂教学,夯实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立足点,是重中之重。参与课改的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时空,让学生自己向前走;创造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创造一个未来,让学生自己去把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主要从课堂育人观、学习主体和学生参与率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夯实新课程改革。

1、树立课堂科学教学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追踪现代教育步伐,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做到教学理念前瞻,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科学。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做、悟中感受学习,并得到发展。二是不分重点班,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教育。学校提出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每一个师生,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独自享有,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应受到同等待遇。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要对学生的身体、品质、知识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根据考核量化的结果按名次把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中。班级教师的配备也按优中劣搭配,确保师资力量的均衡。三是不歧视差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正教育。学校要求教师用管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育教学,公正的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学校每学期举行四次教学管理研讨会和两次学生评教活动,研讨和评教的主题都定为公正教育,并把研讨和评教的结果纳入工资分配,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研究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实施教学的积极性。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了四个转变,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成才主旨,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是在思想上,抓教师角色的转换,变过去的灌输者、指导者和尊崇者为现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该学生完成的事情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在方法上,抓课堂组织形式的转换,变过去的统一、单一的教学为现在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分层次的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作业也应达到个性化的。循环往复(课堂教学中,一个层次的学生还在思考这个环节上的问题时,另一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当高层次的学生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思考时,教师再返回到上一个环节指导低层次的学生学习。如此循环,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照顾了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感受到了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兴趣。三是在效果上,抓培养目标的转换,变过去的升学教育为现在的英才教育。我们把补短教育作为英才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克服缺点来促学生优点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偏颇学生接待日,每周举行一次,周三进行。制定了学生矫正卡,发给教师,让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矫正,课堂上必须有补短环节,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矫正。四是在评价上,抓评价方式的转换,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为现在的过程式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了“发展了就是好学生”的评价理念。四个转换的逐步实施使教师明白了自己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阵地,而不是教师演讲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自觉地去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3、加大课堂研究力度,突出学生参与意识。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龙头,是学校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以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为轴心,向各教研组、备课组,各位教师,各个班级辐射,形成了多层面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研究平台,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整合教案形成教学案例,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行动计划,并按计划边行动边研究边改进。这样教师每天都坚持写教育日志,有的到了一定的时机后还分析、整合行动计划和日志,形成了教学案例报告。总之,教师在行动中明白了教育科研就是对平常的教育教学的再认识和再升华,并在教育实验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真正实践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四、开发校本教材,优化德育教育

“德育为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新课程改革又一核心新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学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发校本教材,创设德育活动情景,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1、以教学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养成教育。学校以《思想政治》和《德育》读本这“两课”教学为经线,其他学科德育渗透为纬线,课外的专题德育为补充,形成了德育教育网,使养成教育系列化、点滴化和完整化。在“两课”教学中,学校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七年级重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八年级重在国情国史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九年级重在理想教育和初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此外,学校还制定《长寿一中学科德育渗透实施和评价手册》和编写校本教材“德语读本”,努力使德育教育更贴近我校的学生实际。在课外德育延伸中,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和夕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开展以“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和“文明个人”评选为轴心的十大系列教育活动来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实。三是采取教师蹲点包片的方法,通过家访、告家长书、建村级教育基地等形式和家长联系,配合教育子女。

2、以活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养成教育。一是通过班团会、活动课等阵地有计划、有组织的设置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表演,给学生导行,培养学生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办事认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二是发挥校园人文环境这个隐形课堂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学生的耳闻目染和身体力行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感情。学校注重挖掘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一言一语、一情一景的育人功能,构建了由过去到现在到将来,由地面到空中的全时段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三是开展固定和不固定标兵评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引路,激励学生做新世纪合格公民。学校每年举行十大固定标兵和适时举行不固定标兵评选,在班级推荐、个人演讲、无记名投票中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社会认同率达100%。

3、以技能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上好劳动课,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二是开展劳动竞赛,对学生进行劳动规范教育。三是参与学校建设,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为此,学校配备了专职劳技教师;每年利用适当的时间开展植树、内务整理、野炊、插秧、割麦等竞赛活动,对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加以检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另外,学校里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小型劳动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在创建、维护和保持校园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自己教育自己。

五、凝集众人智慧,取得课改成效

几年多来,我们按照《长寿一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措施,有目标、有计划、多渠道地开展了课改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学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了教师的研究与学习意识,教师执教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有序推进。目前,我校自主研究课题结题2项,协作攻关课题结题2项。50%的教师掌握了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少数教师精通了课题研究,并培育出1名荆门市学术带头人、2名荆门市学科优秀教师、2名钟祥市学生最信耐的教师和1名师德标兵。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国家级15篇、省级24篇,论文获奖30篇,优质课比武获奖6人次;辅导学生获各级各类奖31人次。学校整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摭谈》研究报告在省地两级推广;构建出了《长寿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系列》,分阶段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学生品行优秀率达80%,合格率达100%,犯罪率为0。

2、优化了课堂教学。如,英语组教师根据“生成性课堂教学理论”,设计出的英语情景教学在市县两级教学比武中获二、一等奖。数学组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情景驱动理论”,创设出数学思维情景课堂,大大的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理化教师被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过程性、生活化等特点所启发,在教学中加大了实验教学和理化知识的产生过程的推演,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仅中考成绩显著,07年在全国知识竞赛中还获6个国家级奖和6个省级奖。

3、促进了学校管理的人本化。一是我校在创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时,巧妙的借鉴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模式理论,变过去的封闭式强制管理为现在的开放式人本管理,构建了一整套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联系的信息流通体系和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息(从到校到回家及在家里等)跟踪的管理体系,让学生的动态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以便教师更好的进行施教。二是在学校,我们也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的管理,始终把学生的人格魅力、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的精神力量置于管理的最前列,让其不定时的警示学生,以便产生井喷效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学习的主人,从而盘活学校,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融洽师生的感情,为新课改营造了大环境。

六、规范反思行为,分解课改困惑

几年来,我们虽然初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那只是刚刚起步,离课改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甚多。

1、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还不明确,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师怀疑用现在的教法能否适应今后的升学考试,有的教师对课改成功的信心不足,思想上犹豫彷徨。学校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评价》。

2、对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把握不准,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参与课改。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教学设计一般化,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不是真正使用教研,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形成理论与行为脱节,并非真正是先进理念下的自觉行为。

3、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4、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真正确立新理念,教育教学实践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太深;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不够,对课改的意义认识不足,其次是对课改的成功做法学习不够。

5、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问题是,除了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刚性评价,由教师主导的文本评价和由学生主导的过程评价都是弹性评价,如何防止这两种评价流于形式或混入暗箱操作,如何保证评价的公正、透明,同样是课改实施中的难题。

第8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7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需求之一,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倍增的今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显得重要,因此不少地方性本科院校提出了 “就业至上 ”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在我国现在的本科教育中,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各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的设置、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为了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各行业的需要,各本科院校都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到了教学改革的前沿,但是若忽略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衔接,即便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较牢固,但要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有种无处下手的感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这使得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难以贯彻与执行。

一、《电工电子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

《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开设中,由于课时的压缩,《电工电子学》课程只有32学时,其中包含8个学时的实验,一般是在前12周安排理论教学,接着是实验的教学,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上完理论课之后再上实验课,在这样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反馈的情况是,上完理论再上实践,知识点之间没有衔接好,不能融会贯通,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容易忘记或者掌握不牢固,实验动手能力必然难以提高,学完这门课程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和一个灵活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用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二、解决《电工电子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

(一)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初的原型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趋于完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项目法教育模式是适应于当前社会实际,着眼于现代社会的未来的一种教育形式,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即为现代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新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体现出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干、教师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创造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团体合作、勇于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要反映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的转变,是项目教学法的显著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在《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学生,通过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的改变,在宽松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的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体现出教学本质。对学校,逐渐抛弃传统的课程理念,模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各院系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2.使《电工电子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更好的衔接,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电工电子示范中的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实现《电工电子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验教学的统一,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时间脱节和内容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效果,使学生更加容易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为了解决《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电工电子学》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1.确立学习目标。通过《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及要求,利用项目教学,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有:实际安全措施及现场触电急救能力;掌握基本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和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元器件的检测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相量分析法及功率计算;电路故障的判断方法;单相变压器的参数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检测和使用。利用项目教学,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有: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交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家庭照明线路配线的基本要求;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结构、原理、用途和使用方法;单相变压器的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和电动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2.确定项目任务。组装简易收音机;家庭线路故障点检查与排除;三相负载功率的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正反转;单相变压器的参数测定。

3.制订实施计划。一是学生自学引导问题的设计。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对于设计的自学问题,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展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始终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放在第一位。二是教学情境的准备与设计。准备好项目中需要的理论辅助材料;准备好项目实施的实验场地及仪器仪表等器材。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项目的形式实施与教学中,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4.任务的组织和实施。由于在每个学习情境实施之前,教师都事先制定了教学目标,所以直接可以按照这样几个环节进行,任务的下达任务的引导任务的准备任务的进行任务的总结几个环节展开。将学生可以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由每组学生自己商量和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体现出团体协作的精神。

5.项目完成的结果评价。项目教学法注重的是运用何种方式来完成项目,在评价方式上就是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否融会贯通,是否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评价标准上,主要以项目教学法的目标要求来衡量学生,关注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

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正是适应了地方性本科院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这一需要。所以,项目教学法就成为了解决《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三、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的建议

既然项目教学法是解决《电工电子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方法,那么笔者建议应该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的改革

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的管理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证,根据实际情况,整个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的实验室应该根据位置和仪器进行调整,实验内容相近的几个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实验室,为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每个整合并在一起的实验室负责人应该是专业带头人,由专业教师监管实验室,并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及专业开发和建设等工作。在每个实验室投入资金将理论教学设备安装配齐,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专业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综合教学实验环境。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我校各院系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外系公共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过讨论,但只是侧重于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科式设置,对理论与实验课时进行了调整,并未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整合相近的理论与实验课程,开发出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专业课程设置。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应该模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式整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才能够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例如把《电工电子学》与《电子工艺实训》结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业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同一理论和实验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首先在实验室讲述其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讲完后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和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归纳总结。综上所述,改革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构建以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因此在《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项目教学法认真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创新,解决其中的衔接问题,培养出能适应现在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枫. 中职学校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马鞍山职业与成人教育网,2009,(9).

[2]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一、良好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德育环境是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文化的营造和德育氛围的优化,而且对儿童品德的健康成长与优良德性的生成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学校环境所蕴含的积极的道德教育因素,对于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对于改善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条件,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外在环境所发生的对于道德教育活动及其成效起着某种制约性乃至决定性影响的诸多外在条件。德育环境既是关涉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外在条件,也是关乎个体品德生长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既有社会的、家庭的,亦有学校的。换言之,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影响道德教育的活动过程和个体品德建构的主要德育环境或制约德育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共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教育生态环境,也成为影响个体品德建构的基本空间。这里,我们主要从学校环境的视角展开讨论。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需要和谐、优良的外部环境的制约或支撑。而在影响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因素中,班级环境建设无疑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在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日常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体现。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之中,受到班级组织及其活动的日常的、直接的影响。班级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德进步与德性发展。可以说,无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绩效而言,班级环境建设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班级建设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影响个体品德生成的外部因素进行过滤、筛选、消化、整合,形成班级文化氛围,使之具有健康的发展目标、舆论环境、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班级环境建设能够有利于营造学生的丰富、充实的班级生活,使之成为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生活其中进而促进其品德生长于德性发展的“有机土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道德教育实现由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的转化,从而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优良的外部条件。因此,抓好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是学校

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班主任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班主任是本班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面貌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引导。优秀的班主任通常是塑造优秀班集体的最基本的前提,有经验的学校领导者,都习惯于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不仅是学校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实施者,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引领者。班主任在学生品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人师”的作用,并具有协调本班各科教学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班主任在德育环境中,特别是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学校教育中任何其他教师所无法替代的。[1]

(一)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设计者

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这是确保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基本条件。班主任工作亦复如此。班主任若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促进作用,也必须注重自身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可以说,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师。因之,班主任要根据其职责、任务和本班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同设计班级德育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活动的目标及其实施方案。有无明确的目标,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可行,都直接影响着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品德发展的进程。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整体设计,也是班主任自身的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综合反映,是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道德共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

班主任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师,又是总体设计得以实施的具体落实者。要建设、经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来引发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道德意识,提高其道德行为能力。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特有的舆论作用,激发学生的道德冲动、道德信念,培育其稳定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班级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使学生真正把班级的总体设计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并通过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品德,获得精神的成长。通过具体有效的班级德育活动,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的建设尽一份责任,每一个人都应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好地方。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班主任的具体引领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是无法企及的。

(三)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经验的提升者

班主任德育工作相当繁杂,既包括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如日常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动机教育、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又包括各种突如其来的临时性工作,如班级发生的思想、道德、纪律等问题,都需要班主任予以及时、妥善地处理;既包括定期的或周期性的工作,如每学期末对每个学生的操行评定、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奖励工作,又包括临时的或应急的一些无规律性的工作,如配合社会重大事件的时事教育和国情教育,还包括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如入学常规教育、毕业班的理想教育、思想工作职业意识教育,等等。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繁重和复杂的工作,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从容不迫、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班主任养成对本班开展的班级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理论提炼的习惯。它不仅有助于未来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更好地经营班级,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其自觉地通过教育现场加强自我教育。这应当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班主任在营造班级道德教育环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行为品质和道德修养也是学生效仿的榜样。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环境,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与学生有着最频繁的接触,班主任的形象最容易成为学生直接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服饰、爱好以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着影响。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心灵铸造学生的心灵的工作。这既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又是班主任教师葆有自为完善、自我进取的动力所在。

三、班主任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班主任受学校的委托,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依靠力量和基层骨干。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把班级的德育力量组织和协调统一起来而开展的。班主任也可以采取协商对话的形式,及时、通畅地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共同搞好班级德育工作,使全班学生提高觉悟,掌握本领,练好身体,在德智体几方面都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2]班主任要卓有成效地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应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指导

品德从本质上讲是实践性的,品德是人的生活本身的需要。品德的养成,并不只是靠课堂教学活动,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因此,学生的品德发展,不能仅靠品德课和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还必须有生活的支持。学生的品德发展是通过生活实践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体验一定的道德情感、操练一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的。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班主任对学生践行道德行为、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班主任工作应当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巩固和加强学生在品德课上获得的道德知识。首先,班主任在班级活动管理中的言论,要有利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其次,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另外,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情境。在品德教育中,学生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的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努力,不断建构关于道德生活的认识,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环境,给学生以发展道德认识的机会,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道德经验。[3]

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人的品德是认识、情感与行为的综合体,情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品德课的作用主要在于道德认识而非道德情感方面,因而,必须通过班级生活和各种道德主题活动来发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就要在班级创造一种由所有成员共同建构的道德情感的氛围。首先,班主任自己要成为学生体验道德情感的对象。情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班主任是班级生活中学生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因而班主任自己就应当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人,要让所有的班级成员在自己的身上体验到深刻的道德情感。其次,班主任要创设一个有着浓厚师生情意和生生情谊的班级。在班级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是所有的班级成员,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有着浓浓情意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不仅班主任关爱学生,任课教师也关爱学生,学生之间同样相互关爱。[4]

3.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道德行为不可能在课堂上养成,因此在班级生活中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践行,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化,成为班主任的重要任务。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在班级生活中按照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创造出一种优良的行为环境,以使学生产生遵从道德行为规范的团体压力。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榜样只有可敬、可信、可亲,才能使学生感到榜样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把榜样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言行准则。[5]班主任的品格和作风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也是一种榜样。班主任接触本班学生的机会比较多,时间比较长,领域比较宽,师生关系也比较密切,学生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效仿班主任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因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影响和教育的效力也比较大,其威信越高,教育影响也越大。

(二)班主任对各种道德教育力量的协调与统筹

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任课教师是本班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使任课教师明确班级德育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校统一的德育计划和班级德育工作的实际教书育人,并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就需要班主任来协调。班主任要协调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增强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搞好关系至关重要。在一个班级中,虽然同时任课的不同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同,但他们所教的学科却不同。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要求,有统一的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彼此间的联系,这需要班主任参与协调。当然,教师集体的形成与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分不开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彼此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还需要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这些也要靠班主任进行组织上的联结。任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调动本班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既需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更需要班主任的中间调节。班主任应主动向任课教师全面介绍学生情况,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等,反映本班学生的合理要求,介绍本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积极评价;支持和帮助任课教师为搞好教学和教育而采取的教育措施,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任课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向学生多介绍任课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搞好教学而付出的辛劳,在学生中有意识地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6]

2.协调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还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学生所接受的家庭道德影响,是构成班级德育的基础,如果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正确的,就能够为班级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使班级德育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成效;反之,就会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影响教育效力,甚至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障碍。因此,班主任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家庭德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把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工作,全面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工作密切配合。[7]

此外,班主任还要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对学生品德生成与发展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便做出有效的选择、预防和对策,同时还要取得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以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总之,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角色,主动争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控制教育的最佳条件,实现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的不可替代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三)班主任的组织工作

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旅游、调查、劳动、阅读书刊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成长与进步。组织和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是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内容。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各方面教育力量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又取决于班主任的协调工作和组织工作。因此,班主任应指导和帮助本班学生组织、开展富有道德内涵的主题活动,以使其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组织的教育作用,班级学生组织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教育力量,应充分发挥它们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热情、耐心、细致,要尊重它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性。班主任对学生组织自发举行的教育活动,要积极支持,帮助设计,提供方便。同时,要主动向学生干部介绍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思想表现,并提出要求,以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相互配合。

(四)班主任对教室的布置与座位的安排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和谐、优雅的教室环境。班主任要优化班级德育环境,也应当在营造和谐的教室环境方面有所创造。对教室的合理布置和学生座位的有序安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在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设计,其他的则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方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布置教室,真正把教室当成自己学习、生活的家园。教室的布置应当克服传统的静态布置方式,而采取动态的布置、排列方式。教室的美化与布置要经常更换,使之保持延续性、新颖性与教育性。例如,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之后,可以让同学发表感想,再张贴在作品的旁边,让其他同学观摩。也可以从布置的资料、图片中,设计一些问题并使学生作应答活动,如写阅读感想、意见,张贴在同一栏里。如此布置,可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一种互动、互学、互进的效果。同时,教室应该始终保持干净、整齐,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欢乐、舒适、享受、愉悦的感受,从而在增强教室环境美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座位安排上,应该摒弃传统的排位方式,不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或教师的喜好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可代之以环形、圆形、“马蹄形”等多种座位编排方式,这样,将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对视与非言语交流的机会。座位应适时合理地调换。座位的安排会因距离场源(教师)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成为班上的“标签”,成为一种身份、地位、优劣的象征。因之,适时调换座位,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既是对教育公平的保证,又是营造富有公正氛围的班级德育环境的有效手段。班主任应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感受到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的前提下,舒心地学习、交往与生活。

总而言之,班级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而班主任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创设、优化班级道德教育环境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8.

[2][6][7]胡守.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4、206-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