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时间:2023-07-14 17:3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责任审计指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一、前言

当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有主管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三级预算单位,不同级次的预算单位在发展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也有着不同的情况。主管预算单位由于经费充足、人员较多,可以有足够的实力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到了二级预算单位,三级预算单位就有可能会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另外,事业单位在其直属上的政府部门的不同也是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国务院、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地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和乡政府六个层级中,所属行政单位的级别不同,也预示着该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不同,其内部机构经济责任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异。所属政府部门越高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的发展程度也越高,随着所属政府部门级别的降低,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持递减的趋势。全文希望通过找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审计水平。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事业单位个体为着眼点,分析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操作过程中面临以下方面问题:

1.部分事业单位无章可循,有的事业单位有章不循。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自己的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完全按照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来实施,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章可循。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照执行,形同虚设。

2.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

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审计项目从计划到报告全过程的监督的活动,是审计机关自身的一种自律行为,目的是为了强化审计质量。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在实践中,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仅建立了质量控制的原则性规定而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有的单位未建立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

(2)审计项目内部三级复核制度执行不严,特别是审计组长、部门负责人复核流于形式。如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不能及时进行复核,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复核。

3. 组织部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间短,工作量过于集中。

在实施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组织部门通常对审计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审计项目计划不足、人员任命时间集中等因素,组织部门通常在一次审计委托中下达多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有的甚至将本单位所有负责人人员的调动的审计计划同时下发,造成了审计的高要求与审计实施时间不足之间矛盾突出。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上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采取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对策,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范。

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事业单位的规模、人员、特色制定本单位内部审计的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都有章可循。有条件的大型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医院还可以制定本单位自己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当然所有的内部审计规范都必须建立在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特别是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三方打分,互相监督。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与工作质量挂钩,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考评。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为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科学,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人事相宜、各展其才。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三级复核之外,还应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和明确审计取证的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实施项目管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经常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是指审计主体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周期、任务、审计时间和审计强度,保障审计任务的完成质量。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发展迅猛,任务重、范围广、周期长、活动复杂等因素造成了审计任务集中和审计时间不足的突出矛盾,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则可以有效缓解这项矛盾。组织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充分与审计、人事、财会、纪检部门沟通,共同商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任务承受能力和时效性的限制,尽可能做到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衡分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也是规避当前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需要,内部控制管理越有效,审计风险就越低,相对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就越好。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著.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2篇

(一)任期也济责任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更加侧重风险评价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也存在着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审计评价风险这四种风险,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这四种风险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要高一些。首先,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将其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旨在加强干部管理。正是因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非议人”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考核、任免、奖惩的相关性,它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也比较低,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其次,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负贞人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可能比较短,有些情况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几个责任者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就迫使内部审计师必须找到一种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母的先进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恰恰能胜任这种需要。

(二)现代风险导同审计模式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控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任期经济走任审计主要是对人的审计,它要求审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价,也不能将范围扩展到所有领域,审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能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时间的紧迫性使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目的,就是将整体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传统审计一样,也需要经过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四个阶段的应用,就是需要将对被审计单位整体风险的分析评估贯穿于这四个阶段的始终。

(一)审计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需要考虑内部审计所在整个组织的经营环境。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个组织所处地厌的行业管理变化的信息。二是整个组织整体的发展战略以及对下属单位管理的变化信息。三是整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四是通过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整个组织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性,这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决策者,以便组织人事部门在委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充分考虑这些信息。内部审计机构在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的安排、组织入学部门的委托,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情况等,合理确定年度任期经济贞任审计项目计划。

(二)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需要进行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排序,这需要利用以前年度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将风险大的项目优先安排审计,在确定好具体审计项目后就进入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实施阶段关注以下几个步骤:1、组建审计组。根据审计项日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人力资源的情况,合理分配审计组成员。在确定审计组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有时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适当吸收具有工程、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2、进行审前调查。审计组成立后,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市前调查。在调查时主要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整体发展环境、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人履行任期经济贡任等情况进行开展。审前调查可以采用昕取汇报、座谈了解、调阅资料等形式,目的是为了制定详细的审计项口实施方案。3、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组在审前调查后,根据调查的情况,以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的结果,指定专人编制审计项日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应在明确审计日标的基础上确定在实施阶段重点审计的范用,以及内部审计师所能接受的检查风险。4、开展现场实质性审计。审计组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充分调动内部审计资源,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看其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师开展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检查。目的是获取真实、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证明材料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在这个阶段中要将分析性复核这种审计技巧贯穿于实质性测试工作的始终,随时进行复核分析。如果认为取得的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恃审计结论,就需要扩大审计范闹,如果认为审计目标没有完成,也要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总之,争取在实质性检查阶段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三)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组在编写审计报告之前,需要有专人对审计组成员取得的审计证据和编写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在这个过程中,审计组长需要对审计目标以及审计风险进行最终的评估,看审计目标能否实现,最终的检查风险是否降至可接受的程度,如果达不到则要要求审计组成员补充审计程序。最后审计组根据审计情况,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撰写审计报告,在报告中应详细的写明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风险问题,并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在审计组成员讨论通过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根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反馈的意见,看是否需要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版本的审计报告。

三、结束语

第3篇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属于我国审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一项监管领导干部的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凸显了其他审计难以取代的作用,在确保国家资产的完整、安全、保值、增值以及完善领导干部监管方面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广义、狭义方面展开理解。其中,广义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所有的审计,因为在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中,包括了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其核心目的是确保财产的完整、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准确,从而有效明确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可见,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哪一种审计,均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狭义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独立的审计部门,受国家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的规定,对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他们职责范畴内所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展开一系列的审计工作,以对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予以监督、评定。

2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1)受托性。国家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对于审计部门而言,属于被动式审计行为,基于此,经济责任审计相较于其他审计,有着显著的受托性特点。

(2)政策性。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一系列能力水平开展对应的审计评价,包括政策执行、经济决策及经济管理等,对审计工作者理论、政策等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论、政策水平,方可从体制、制度等相关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及建议。

(3)风险性。经济责任审计关乎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廉政状况、个人绩效等方面,如果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未以事实作为依据,未以健全的审计底稿作为支撑,而单单以审计对象的相关报告作为依据,审计工作者势必会面临一定的审计风险。

(4)差异性。经济责任审计的差异性表现在:一是党政相关领导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任期长短不一、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同的要求;二是这些被审计人离任后的去向不一,包括升职、离职、退休等等。虽然都要求审计工作者要执行相对统一的标准,但因出现不同的情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审计评价不够全面

实践中,审计人员在缺乏评价依据又考虑规避审计风险时,做出的审计评价往往过于笼统,缺少全面性,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客观评价,达不到审计目标。

3.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重点不突出,缺少针对性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多是就是论事,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没有体现出来。怎么抓住审计评价重点,是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难题。

3.3审计查证缺乏深度和广度,审计评价不准确

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走出“账本”,走访调查、实地抽查、个别座谈等不够深入,加之受时间、手段等因素制约,调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没有揭示问题实质,无法做出准确的审计评价。

3.4经济责任交接制度不健全

审计中,经常遇到一些由于交接工作流于形式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合同履行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纠纷,经济责任交接制度不健全,影响了经济责任的划分。

3.5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差

现实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同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4改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措施

4.1准确定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一是围绕干部管理职能,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过去或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其简单、片面地下结论。应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做到客观公正,避免审计评价的片面性。二是对审计评价应做到切实可行,简便实用,不能超越审计权限,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以及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进行评价。三是审计评价应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需要,对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给出正确的评价意见,为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四是把握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性。

4.2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围绕评价目标开展审计工作

一是根据评价指标确定的总体框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明确审计重点,同时围绕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取证;二是对发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加以分析、解剖,及时与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挂钩,明确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便于做出审计评价;三是审计报告应围绕评价目标,以评价指标为主线,以审计发现的情况和问题作为基础,准确划分经济责任,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4.3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

在审计评价上,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增设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审计评价标准真正反映干部是否全面、规范和有效地履行了经济责任。在关注干部权利运用和经济责任履行合法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被审计干部经济行为的绩效性。因此在审计评价标准上,应增加反映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同时建议及早颁发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南,专门规定重要经济决策建立与执行、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财经法纪、个人廉洁自律等相关定量与定性指标,以及行业标准和地区水平的参考值,以判断履行经济责任职责的优劣。

4.4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交接制度

应将工作交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之中,前任、继任人员都要填写《经济责任交接表》,签订《经济责任交接承诺书》。离任应承诺交接表中的资料及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继任应承诺对所交接的全部经济事项继续履行经济责任。建立经济责任交接制度,可有效分清前任、继任双方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改变“新官不理旧账”的状况,为促进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4.5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目前,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审计项目深度不足、广度不够,审计项目质量难以保证,审计评价往往就是抓不住要害,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从目前情况看,普遍存在对审计情况综合思考不深、问题成因分析不透、意见建议层次不高等问题;有的只是对问题简单叠加,缺少归纳梳理、分析总结;有的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根本结症,意见建议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必备的会计、审计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经济、法律等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请进来”,即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走出去”,即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重大项目审计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需求; 供给; 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高校办学自的逐步增大,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校经济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大幅增加,审计领域不断拓展。然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供给明显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协调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丞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

随着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日益复杂,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之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内部控制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高校赖以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本单位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适时提出改进建议,以弥补日常管理漏洞,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高校预算是高校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学校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是指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本单位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审计,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审查,以促进学校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促进学校资源合理分配,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资金数额大、涉及环节多、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如果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极易产生腐败行为,因此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应当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所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审查和评价。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和改善建设工程管理,进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高校建设工程目标的实现。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近年来,少数高校接连发生干部违法违纪事件,客观上反映出高校内部审计不力、监督管理弱化等问题,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促使其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严格执行高校规定,促进高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供给分析

虽然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内部审计的供给明显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范围较窄、独立性不强、缺乏健全的审计制度、审计方法落后、审计力量薄弱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范围较窄

长期以来,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审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侧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项目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得比较少,无法对快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二是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要方式,但在这种方式下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高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审计工作难免受行政领导的影响和干预,不同程度地受到领导意志的左右,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查处的职责。

(三)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除了内部审计准则之外,没有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缺少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此外,高校管理者对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重视不够,新的业务工作开展起来,但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却相对滞后,有些管理制度虽已颁布实施,但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事项的处罚力度不足(宋莹、杨柏冬,2010)。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沿用传统的、基于手工审计的技术方法,仍然停留在以差错防弊为主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阶段(梁建萍,2010),导致审计范围狭窄、深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很少采用分析性复核和审计风险模型等现代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也未得到推广使用。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人员逐渐暴露出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人员知识面窄,专业结构单一,以会计、审计专业为主,缺少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的特点;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且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成为学校的“精简”部门,很难引进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导致审计力量薄弱,不能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高校内部审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协调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内部审计供给明显不足,两者存在显著不平衡。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协调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急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转型

转变传统观念,确立“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的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管理和效益。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加强监督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以监督为基础、以服务为目标,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越强,越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高校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尽可能减少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和影响。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三)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当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

在电算化财务环境下,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发挥电子网络的优势,把电子化、信息化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技术手段,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在充分了解学校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审计风险模型,采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等方法,识别审计对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提高自学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层次,以便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吸纳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审计,又要具备建筑工程、教育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09.

[2] 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S].2004.

第5篇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增值的角度,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综合改革;内部审计;增值路径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5-2016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内部审计在高校工程管理中的职能与定位研究,编号:JY20152206。

一、引言

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指导性方向。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推行过程中,校院分权和管理重心的下移,迫切的要求建立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大学权力的合理制衡与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其目的在于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1]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将使其逐步参与到高校改革发展的管理决策和建设规划中,并保障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稳定。本文从内部审计为学校发展增值角度来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活动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之前,大部分的基础院系并未建立院系内部的规章制度,多为参照学校制度管理执行相关事务。权力下放后,学院作为一个拥有相对完善自力结构的体系,需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包括行政管理类、科研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类等。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院系的制度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熟知学院在参照学校制度执行过程时,存在哪些管理漏洞与薄弱环节,以及哪些类别的管理制度应该在学校制度基础上细化或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如部分院系由于课程设计,需购买、保管大量移动设备,则该院系应建立对移动设备进行备查登记或办理相关调拨手续的制度;部分院系下设多个实验室,则应建立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对实验室的使用、管理、耗材等作出相关规定。对新制定或修订的院系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审计同样应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院系不断完善其制度体系。

2、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分权制衡,规范权力运行

内部控制是单位制定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设计本身是一种权责划分,内部控制的运行体现为监督与制衡。由于高校过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权力结构,使得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长期以来不够健全和规范。权力下放后,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院系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分离、互相制衡的局面,使学校与学院间的内控制度能“承接到位、体系严密、执行有效”。高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院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院系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可协同参与设计,并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导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于院系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帮助其建立可行性强、操作性高的业务操作指南规范。同时,审计需对院系内控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总体评价,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从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入手,深入开展审计业务活动。对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内控设计与内控运行方面的问题。通过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内控审计的评价,不断完善各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其运行有效。

3、利用信息优势,协调各部门的发展,为领导决策和学校发展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有助于高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中克服内部治理部门化、碎片化和职能体系分设产生的管理盲区,促进各子系统从破碎走向协调和整合,为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整体治理、改善职能部门无缝隙运行发挥增值作用。[2]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各项经济政策、管理运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又能从专业角度防范潜在的决策风险,同时还能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通过审计咨询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可统筹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并平衡各部门协调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审计方式灵活、审计方法多样和审计监督常态化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性,创造性的开展适应改革发展的审计业务。针对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推进和简政放权,探索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和审计政策措施贯彻的总体情况,及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权力结构重建后,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以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清单为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开展廉政审计;针对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专项审计调查,覆盖常规审计盲点,为高校领导层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建设公开化和透明化

随着政府向高校放权,以及企业、社会对高校投融资参与程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是高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既是完善高校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政府、社会、公众对其监督的有效途径。而审计结果公开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务公开的良好补充。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权限在审计项目完成后,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的主要结论。由于审计项目涉及学校各个下属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情况、重要经济管理活动,涵盖人事、财务、制度、科研、资产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因此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将学校各下属单位的行政行为、履职能力和实施效果向广大师生,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审计结果公开应根据公正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合理建立相应的公开机制和公开渠道,根据需要分类别、分秘级进行公开。主动公开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结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审计结果、科研经费的综合审计结果、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以及专项审计情况等;依申请公开涉及国家、学校或集体秘密的有关内容,并明确依申请公开的申请方式、受理程序和答复机制。审计结果可通过会议通报、书面刊印、网站公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公开,并逐步向社会公开。

三、从改革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入手提升内审增值功能

1、优化内审组织形式,形成审计联动新架构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指出“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报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内部审计若要切实发挥对高校发展的最大化作用,需要健全、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以管理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与组织、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在审计方面重大问题的会商沟通与协调配合,发挥相关部门的专业咨询作用,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并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应将讨论确定年度审计计划、交流和通报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审计工作的重大问题等确立为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2、转化内部审计职能,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首先,完善常规审计的方式方法。如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除将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学科发展、服务社会等维度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外,还应结合发展规划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评估开展审计工作;逐步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协同实施,及时跟进学校综合改革、机构调整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有计划、有重点的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结果的利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将其他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决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将审计结果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完善对审计结果的监督机制。其次,创造性的开展新型审计业务类型。探索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决策审计和政策跟踪审计,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加强大宗物资、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绩效审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帮助下属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除开展对下属单位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外,还应对下属单位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开展审计业务。

3、强化审计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审计工作形成全局协调、数据管控、质量把关、过程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工程。通过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基础实现彻底革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提升审计效能,将审计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变静态审计为动态审计,及时发现、处理和纠正问题;二是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程序和严格审计处理权限,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同时运用信息平成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审计结论偏差;三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审计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处理;四是信息化平台为审计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提升审计业务的覆盖面和审计层面的高度。具体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从建立常规审计的审计模块入手,逐步拓展到新的审计类型和审计程序中,探索查账、实时监督、风险抽样等各种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手段,逐步实现审计与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对接,扩宽审计信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陈秋云 单位:中山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第6篇

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真求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适应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需要以及“两宜”城市建设的要求,推进银川市委和市政府制定的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要以“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提高监督效能,服务两宜城市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这一载体,找准在思想观念、履行职责、队伍建设、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统一思想认识,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审计体制、机制和制度,为银川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服务。

一、更新理念,服务发展。审计机关要把保障、促进和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作为首要职责,自觉地将审计工作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突出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监督,积极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效果、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把握方向,履行职责。新形势下,我们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服务的均等化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围绕建设勤政、廉政、高效政府,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围绕建设两宜城市目标,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加强企业审计。

三、关注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加大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和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等项目投入的方针,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补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教育等社会事业基金的审计,促使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使审计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上发挥更明显的作用,把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和“以人为本”的宗旨落到实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四、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要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政策执行权、经济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的监督、鉴证和评价,促进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权力制约机制。要对财政资金投入较多、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项目,重点进行效率、效果和效益分析,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抓好基础建设。本着实行一流管理、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的目标,全面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建设。

一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干部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改革创新的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要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审,规范审计执法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三要搞好信息化建设。加快金审工程步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要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崇尚正确的审计价值观,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强化文明审计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完善廉政责任制,树立良好审计形象。

第7篇

以目前而论,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推进、综合网点的运营、客户经理制的实施、信贷产品的丰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多方面、多渠道拓宽了经营领域,再造了业务流程,重塑了管理体制,形成了新的风险控制点。同时,数据集中程度的提高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也使审计线索发生了明显变化。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内审工作的新课题。那么,针对这些课题,应该怎样去审计?主要风险发生在哪些环节?控制点是什么?应该执行哪些相应的测试步骤?相较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速度而言,各家商业银行的审计业务指南、审计要点图示等实务标准,则显得相对滞后。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补上这一课。内部审计,作为风险防范的重要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业务研发小组,积极主动地介入产品研发,介入经营管理创新,针对新的业务流程、新的营销机制、新的核算体系以及新的网点运作模式,设定统一的、规范的测试程序,对现行审计业务指南、审计要点图示及时补充、修订与完善。唯如此,才能适时进行跟进审计,才能切实发挥风险防范及评价建设职能。

二、定制常规性审计方案模板,寻求项目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最佳结合点

审计方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效率。理想的审计方案,其内容应该是科学的、严密的、完善的,而且是项目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其中,具体审计方案更是现场取证的操作指南。为此,针对常规性审计项目,应由总行定制标准的审计方案模板,典型的如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根据被审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实际情况对方案模板直接加以调用、剪裁,既能保证项目质量,又能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

同为审计实务标准,如将审计要点视为创作素材,那么方案模板则应是优秀范例。前者是以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为主线对审计取证提供指导,后者则是以具体项目为中心,是项目管理经验和取证技巧的结晶,具体定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细分管理层次,分别明确各层次审计重点。仍以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被审对象所处管理层次不同,审计重点便相去甚远,为此,应针对一级分(支)行行长、二级分(支)行行长和基层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分别定制方案模板。

二是审计分项及代码的制定,要全面考虑各个业务品种和各个管理领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通用。

三是方案模板切忌过时,要密切关注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的变化,不断完善、适时更新,尤其不应滞后于审计要点等实务标准的更新,否则不但失去了指引意义,还会产生冲突甚至误导。

三、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和内控评级,明确抽样比例范围

日常审计中,广泛运用抽样审计,抽样过程中,唯有样本的代表性,才有审计结论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而样本的代表性,除取决于科学的抽样方法外,还有赖于样本量的大小。

关于样本量的大小,是相对于抽样总体而言的,指的是抽样比例而非绝对数额。那么每次审计时,抽样比例到底确定为多少,才算达到了审计要求呢?虽有支持审计结论这个目标,但因审计人员的经验差别,因为重要性水平掌握有异,实际操作中,抽样比例也就难有定论甚至差别极大。为此,建议在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和内控评级的基础上,明确抽样比例范围。具体工作可分几步走:一是细分业务品种,逐一进行风险评估,测定风险系数;二是在进行基层机构内控评级的基础上,尽快推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内控评级;三是以风险系数和内控评级结果为依据,构筑抽样决策矩阵,针对业务风险系数与内控评级结果的不同组合,明确不同的抽样比例范围。实际执行中,遇到专项审计中另有规定者,一律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测试过程中如发现严重违规或明显差异,则要酌情调增抽样比例直至全面详查。如此一来,既能统一操作标准,兼顾审计质量与效率,又能使规避审计风险一说落到实处。

四、严格审计方案编制程序,明确编制责任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章程与准则规定,审计方案由项目经理或审计组长组织编制,实际工作中,多由主审执笔撰写。鉴于此,不少人容易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只有上述人员应对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负责,一般审计人员只要照章执行,就算达到了审计要求,而且可以完全免除审计责任,从而把因为审计方案不尽科学、不尽完善所形成的“先天风险”都加在了项目经理、审计组长或主审身上,明显不合理。

我们认为,既然审计组成员之间有审计分工的存在,就应该有与分工相对应、相匹配的责任约束机制。同时,审计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仅靠一、两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是不可能完善整个审计方案的,各审计人员的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不但要体现在取证过程中,还应运用到方案编制阶段。方案的编制,不但要有一个征求意见、全体通过的过程,也要有一个全体对其负责的说法。各专业小组,尤其要对审计方案中与本小组关联的部分负责。对于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如不能最后统一,一定要在备查记录中详细记载,归入项目档案,据以明确责任。显而易见,责任的明确与约束,有助于方案质量直至整个项目质量的提高。

五、适当合并、简化工作记录,兼顾规范操作与审计效率

建设银行在内部审计准则中,开创性地引入了审计工作记录,以全面记录测试过程、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正是工作记录,开始扭转人们长期以来仅以查出问题多少,甚至是情况记录的份数来衡量审计人员业绩的错误认识。工作记录的可复核性和无与伦比的证据性,使得审计方案的执行得到了有效保证,使得项目考评切实做到了有据可依,使得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同时也为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记录,既是审计作业标准的组成部分,又是当之无愧的项目质量控制工具,是项目程序规范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美中不足的是,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审计人员反映,工作记录加大了劳动量,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取证时间,影响了审计效率。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四个字,即“详简得当”,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尝试对工作记录进行适当简化与合并。以利息收入审计分项为例,假设我们已从现有贷款中抽取了样本,通过审阅、核对、复算,可以一次完成对期间性、确切性、完整性、分类性四个目标的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合并出具一份工作记录即能满足要求,而无需针对每个测试目标分别出具工作记录。另外,对于无审计发现问题的工作记录,只要测试步骤、抽样总体和样本范围记载明确,对测试状况的描述,应该允许简单概括。

为防止简而不当致使工作记录流于形式,在具体合并简化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以下三个前提:一是忠实记录取证轨迹,确保工作记录的可复核性与证据性;二是切忌进行不同审计分项间的合并,“一稿一项”的编制原则必须遵守;三是建立起工作记录与审计方案中测试步骤与测试目标的对应关系,务须测试目标明确,测试步骤清晰。

六、实质重于形式,努力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好的审计报告应该定性准确、详简得当、格式统一、用语规范。为此,建设银行在内部审计准则中,将审计报告的通用格式规定为报告提要、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审计建议、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六大部分,对于各部分的内容又有进一步的明确。上述规定,其实已经隐含着对报告的各项质量要求,对于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可用性,至关重要。但实际执行中,有的审计人员反映,按新格式写出的报告有堆砌重复之感。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没有做到详简得当,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结论性的审计评价、审计发现中的主要问题、关键的审计建议部分没有处理好。按照准则规定,报告提要和基本情况部分均应包括上述内容,如不加提炼,平铺直叙,该简不简,重复照搬,往往是报告提要不提纲契领,基本情况长篇大套,审计建议反反复复,后果可想而知。

第8篇

浙江省苍南县有36个乡镇共776个行政村,现有农村人口116多万人。2008年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值192097.98万元,其中货币资金29804.9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622.5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有154个,其中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29个。为防止村级集体资产流失,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早在1995年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苍南县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总站”,与县农业局农经总站合署办公,业务上接受县审计局和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指导。论文百事通2002年10月《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颁布实施,农村审计步入了法制化,县财政将农村审计项目纳入年度预(决)算,经费10万元。多年来,在县委、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按照“三年一轮审、离任必审、有访必审”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村集体财务收支为主的各项农村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全县已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539个单位,审计资金总额达123124.08万元,查出违纪违规案件69件,查出违纪违规资金837.78万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18件,受党纪处分35人。并向被审计单位及各级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1220多条,大大地促进财经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农村审计的良好效果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1.通过落实政策,实行村务公开。为加强对农村审计和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苍南县委、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农村审计工作要求,健全农村审计机构,配备合格审计人员,并且将审计结论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入个人档案。2003年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专门为加强村极财务审计、实行村务公开方面作重要批示。通过贯彻落实上述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审计工作,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对审计出来的财务收支、资产运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等如实地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提高了农村财务的透明度,增强民主理财意识。

2.通过规范操作,提高审计质量。在执行《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和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示范文本的基础上,具体制定了《苍南县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试行办法》、《苍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操作规程》、《苍南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办事指南》等文件,编制一套适合本地实际操作的审计通知书、审计记录单、审计查询单、审计签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承诺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等标准文本。为确保审计质量,在坚持按章审计、统一文本操作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被审期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情况如实陈述并承诺;强化审计复核制度,审计组长必须对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对审计主要事实的清晰性、完整性及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必须复核;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是审计监督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检验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对审计事项做到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实行“一审一档”制,做好装订年度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备查。

3.通过拓宽审计,强化村财监督。在制定和实施农村审计工作计划中,要求各乡镇对村级财务实行“三年一轮审”,县农村审计单位实行抽审;在坚持例行审计的基础上,拓宽思路,积极探讨,接受委托审计;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开展了村级债权债务专项审计、村级货币资金管理情况专项审计、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土地征用款落实专项审计、村集体组织征订报刊情况专项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村集体经济财务循环审计等。通过以上各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和核实,对村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确保村集体资产的安全运行,实现了对村集体财务的全方位监管。

4.通过查处案件,促进廉政建设。农村审计是以行政执法者的身份介入对村集体资产及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特别是对农民上访案件的专案审计、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查处了一些经济大案要案,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追查,依法制裁。如龙港镇柳江村某出纳员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贪污村集体资金275000.00元,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金乡镇某村在2007年审计原村书记和村主任时,发现该员工及其他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转移村集体资金63.45万元于账外开支和挥霍,并向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行贿送礼,受县纪委处分5人,2年处分1人。同时为配合村级换届选举,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集体财务收支循环审计及有关专项审计,有力地扼制了一些村干部的腐败现象,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对策建议

1.开展审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原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事业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乡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实行审训结合。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以审代训等措施,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审前集中培训,做到以老带新,逐步解决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定期组织乡镇农村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法》和有关廉政工作规定等,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公正,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审计工作紧迫性和自觉性的认识。三是坚持持证上岗。各乡镇应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领取农村审计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乡镇领导应积极支持乡镇审计人员及时参加业务培训,并提供所需经费。

2.加强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针对当前机构不健全,审计力量薄弱的实际,县政府要从组织上、制度上为乡镇审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当前主要抓好乡镇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解决好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遵照《审计法》的规定,充分利用优势,加强对农村审计的指导。对一些重大的审计项目,或是初次开展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应给予必要的业务指导,还可以通过有关工作会议和例会,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座谈讨论,排除疑难问题,促进整体素质提高。此外,要协调各方关系,加强与各乡镇领导联系,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倾听他们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使他们支持和重视审计工作,将农村审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审计工作有专职人员,有组织领导,经费落实。新晨

3.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审计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参照国家审计准则,结合农村审计实际,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农村内部审计规范或指南,并在此基础上汇集成一本《农村审计监督工作手册》,使之成为农村审计人员的业务工作指南,同时要共同制定农村审计发展规划、农村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计划管理、项目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加以规范,使农村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模式;治理基础审计

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注册师不诚信的源头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不诚信。因此,公司治理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空前的关注。1998年世界合作与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公司治理问题。到为止,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准则和指南。而在2002年1月,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上述公司治理准则中,都专门提到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鉴于形势,现代审计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图景中去,并对公司治理问题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

一、公司治理图景和现代审计的参与

(一)公司治理图景的勾画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联系内部以及外部各利害关系人的正式的和非正式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契约的集合[1].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变成了图景,“世界图像并非只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2]在分析和处理公司治理时,我们也试图将之模型化、形象化,并最终勾画出一幅宏大的“公司治理图景”。公司治理可以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公司治理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外部利害关系人和内部利害关系人两方面,因此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机制,还包括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协调,利益主体之间在频繁的博弈活动中达到一种动态均衡。这样,公司治理图景得以形成并展现。

(二)公司治理图景下的审计参与

在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契约来降低成本;然而除非契约条款的实施得到监督,否则它就起不到这种作用;而审计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监督方式[3].既然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契约安排和权责配置,那么审计监督在公司治理图景中的参与必然是全方位的。现代审计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外部审计参与和内部审计参与。对这种审计参与的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现代审计通过各种形式的具体审计服务,全面参与了公司治理,并对公司治理产生了积极有效的。现代审计是对公司治理的一种监督保障机制。

类型 工作形式 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方式 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 外部审计 1报表审计

2增值服务

3专项受托审计

1会计信息审计

2内控评价和管理咨询

3管理审计

4公司战略审计

5治理结构审计 对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1资本市场效率提高,股价更灵敏的反映了公司信息

2监管部门对合法性的关注

3经理市场的竞争与接管

对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报告

2内审增值服务

1会计信息评价

2内部控制评价

3经济责任审计

4部门、项目效益审计

5预算、决算审计

6管理审计、战略风险审计 1股东的积极投票与利益协调

2董事会的监督和干预更积极

3高级经理层的责任更明确

第10篇

内审人员基本上是对这些财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而对于财务会计之外的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很少涉及。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内部审计涉及范围广泛,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具备会计、管理、法律、计算机、工程等多方面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相当部分的内审机构中,内审人员是由会计人员转行而来或兼职,尽管他们有丰富的会计知识,但对内部审计需要的管理、经济预警、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很缺乏,其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与企业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

审计调查等新领域,抓住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监督。一是开展全面的管理、成本、税收情况审计,促进管理升级。二是开展重点项目审计,将审计职能从“防错查弊”向“评价服务”延伸。三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查找管理漏洞,增强单位领导的自我约束力。四是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针对管理层关注、职工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重大积极事项进行调查和研究。五是加强后续审计,狠抓整改落实,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整改建议进行后续审计。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审计质量质量是第一位,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要坚持“三个必须”、“三个不放过”,即:审计必须从严、漏洞必须纠正、责任必须追究,对问题原因清查不放过、对改进措施落实不放过、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放过。在审计工作中,把好计划、程序、政策、报告和整改“五个关键环节”:一是严把审计计划关。年初,结合全年工作任务和重点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依据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审计项目。二是严把审计程序关。针对审计取证不规范、复核不及时、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建立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取证和工作底稿等。三是严把审计政策关。在审计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审计,对每个审计项目,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工作规程,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四是严把审计报告关。在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前,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核实存在问题,探讨整改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按照事实客观、依据充分、用语规范、定性准确等标准出具审计报告。五是严把审计整改关。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堵塞管理漏洞,做好责任追究。坚持审计督查制度,及时有效地督查审计问题整改和审计建议的落实。

针对薄弱环节和问题发出预警和提出对策;注重发挥建设性作用。内部审计要通过揭示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决策层作出科学决策和完善管理提供参考,起到促进单位自我改进、完善和提高的作用。三是注重发挥信息鉴证作用。内部审计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鉴别,证实其真伪,为决策层作出科学决策和完善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严谨、规范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保障,也是内部审计规范化的要求。相关部门应根据现行的《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更加明细的业务指南和操作流程,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更好的指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方面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作为。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要支持内审机构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内审人员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积极取得领导的支持,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要正确处理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关系。独立性主要指内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客观性主要指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独立性是客观性的基础,客观型是独立性的保证。提升业务水平,注重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只有不断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审计职责。一是从制度上对内审执业资格及执业行为做出具体规定,实行考试和审验制度。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内审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升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内审人员拓宽视野,学习新的审计思想、方法和理念。三是不断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内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坚持做到“发现问题是水平,包庇问题是渎职,落实整改是业绩”。

作者:李景光 单位:河南煤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第11篇

(一)审计评价范围标准不尽明确

目前,区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工作还没有完整、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匹配,审计过程中,很多问题和情况并不能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来评审。一是缺少统一的认识来界定区县领导干部责任的范畴,而且缺少明确具体的标准来审计区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对统计公报中反映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市委考核办考核排名等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经济指标数据在同步审计能否引用模棱两可,指标引用范围也不尽明确;二是由于各区县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起点不同,经济发展思路和侧重点不同,横向经济指标难以做比较,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区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范围和标准不好把握。

(二)重大项目执行效果评价较难

同步审计中,对区县组织实施的一些文化休闲广场、生态公园工程以及产业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很难准确评价其效果。有些项目本身建设周期长达2-3年,有些项目今后投产好坏与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变化息息相关,有些项目产生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要到多年以后,短时间很难看到其结果。使审计无法对项目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进行合理的鉴定,恰当地评价。

(三) 经济责任划分难度较大

目前,区县委书记和区县长职责在区县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区县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分工不是很具体。区县委和政府没有明确哪些经济事项决策必需由区县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哪些经济事项决策由区县政府会议决定,没有明确区县党委、政府经济决策事项研究范围和程序。而现实中,有些经济事项区县党委决策;有些经济事项区县政府直接决策;有些经济事项区县委、政府联合行文,无法区分谁决策或者以谁为主决策,这也就使得区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责任很难划分。

(四)审计人员理念急需转变

同步审计主要紧紧围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四权一廉”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监督权、经济执行权及个人廉洁自律开展审计工作,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而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但目前我们审计人员思路主要局限在原来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同步审计仅仅是区县财政决算审计及各部门单位审计问题的汇总罗列。不能围绕决策、管理、执行等经济权力实施审计。使审计结果和同步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精心搞好审前准备,夯实审计实施基础

审计前,精心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制、审前培训和审计进点会等准备工作,为全面实施审计做好铺垫。一是认真搞好审前调查。通过提前草拟审前调查提纲、审阅预算收支报表、召开重点收入和支出单位调查座谈会、和区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领导谈话等,全面了解全县经济决策、管理、执行、监管等情况,有无决策不当群众上访等相关信息等。二是合理编制审计方案。在全面详细的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确定审计实施重点;三是扎实做好审前培训。通过审前培训使大家了解被审计地区及被审计对象情况,熟悉审计实施方案和自己承担的审计任务,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和知悉审计工作纪律;四是精心开好审计进点会。为了充分引起当地区县委、政府的重视,推动此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特别邀请市委组织部门领导一同参加同步审进点会。充分借助组织部门的权威,使区县委、政府及被审计领导重视、理解和支持配合审计工作,为此后审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权力运行轨迹为基础,把握审计实施重点

审计实施中,我们以区县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运行轨迹为基础,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经济决策权为统揽,找准审计的切入点。我们从审阅区县党代会、人代会、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等会议纪要和相关文件等入手,综合分析提炼出区县党委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和在民生、环保、土地、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政府性债务、重大资金使用等方面重大经济决策作为审计的切入点;二是以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为主线,延伸审计项目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主要查看项目立项是否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投资政策。项目审批的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等资料是否完整。项目是否有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和环保部门出具审批文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实行建设项目招投标,是否实行工程监理和合同制等;三是以重大经济决策为基础,审查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否按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征求专家组意见科学决策,是否按照相关会议议事规则程序民主决策。是否建立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责任追究制度,相关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果;四是审查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区县党委、政府是否在重要建设项目、重点资金、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和国有资产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各项监管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是否到位。

(三)严格划分责任范围,合理地进行审计评价

在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应负责任的划分上,严格遵循以权定责的原则,从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根据权力范围划分应当承担的责任。对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政策的事项、对事关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事项,由区县委书记负主要责任;对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以及贯彻执行党委决策中的事项,由区县长负主要责任。对区县党政主要领导的审计评价,要紧扣权力运行这条主线,按照以审定评的原则,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原则,即关注经济决策程序、决策民主和决策效果,对决策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关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情况,对民生发展责任进行评价;关注经济发展要素,及时揭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财政风险、土地风险和环境风险,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责任进行评价;关注政府投资、土地出让等权力运行的关键节点,对遵守廉政规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审计所涉及的范围,调查取得证据,合理地进行评价,坚持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无关的不评价。

三、完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同步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议研究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指标构成,将县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化变化率,区县财政预算,财政增长率,城乡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及年度变化率等能反映区县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列入,通过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反映区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同时对每一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根据各指标得分加总将审计评价指标分成一、二、三、四级别,得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结果。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合理地评价反映区县委书记、区县长的经济发展成果。

(二)出台重大项目执行效果评价规范

为了能对区县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文化、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效果恰当地评价。建议研究出台地方重大产业、文化、工程等相关项目执行效果分析评价规范和指南,使同步审计重大项目实施效果的审计评价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审计重大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科学、合理、恰当、规范,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合理地界定责任,审慎地进行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医院;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5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49- 02

当前,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为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广大医院内审工作者应创新审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勇于创新,探索出符合医院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发挥医院内部审计在医疗卫生改革中的特殊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谈谈自己的浅见。

1 准确把握内部审计的定位,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具有监督与评价双重职能,是对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在审计工作中,既要对各职能部门是否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办理经济业务,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评价,又要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的内部监督职能部门,只有赢得领导的支持,才能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实践证明,凡是内部审计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单位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当前内部审计日益得到众多医院领导的重视,这是内审工作的良好发展机遇,内审人员必须振奋精神,不失时机地把内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拓宽内部审计工作领域,改革审计方式、方法

医院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范围也很广,内部审计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收支,而应适应医院提供更多更好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三好一满意”目标的需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着力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医院内控制度开展审计。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医院的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应抓住医院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对内控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科学性、有效性进行检查、测试和评价,找出内控的薄弱环节,帮助医院改进与落实,不断增强医院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当前应重点抓好医院物价和收费的审计工作,保证医院依法收费、应收不漏。

(2)实施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当前,医院基建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内审人员应深入到医院基建活动全过程中去,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大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做好预防控制,结合事后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

(3)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决定了医院的发展应以社会效益为最大目标,但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实现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医院领导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应把审计重点放到经济效益上,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促进作用。

(4)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内部审计要加强对经济合同的事前审计,审查经济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合规,条款是否完整,双方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同时,要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促进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5)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等,监督内部各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全面正确地评价其经营业绩,促进部门管理者加强科室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防止犯罪和腐败行为产生。

(6)围绕领导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审计。

审计范围的拓宽,势必会使审计工作量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在工作中自觉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3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防范审计风险

医院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内审对象及内审范围逐步扩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内审业务的拓展,使得审计人员承担的责任更多,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内审部门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4 强化内审制度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制度建设。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审计行为,认真履行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影响审计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建立高素质的内审队伍,要求内审人员不仅应具备财务管理知识,还要掌握技术、工程、投资、金融、计算机信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

(3)实施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为了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与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夯实个人技能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提升审计专业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华.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

[2]翟力.谈医院审计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外资,2011(18).

[3]田廷华.医院审计工作管理探究[J].会计师,2011(11).

[4]施翠霞.浅谈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5).

[5]高养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医院审计中的具体运用[J].卫生经济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