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基础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护理专业的学员来说,已经通过了本专业中专层次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有了一定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又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历。对于这样的学员群体,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本研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研究对象均为普通中专护理专业毕业生,通过成人大专统一考试而被正式录取的09级成教学员,共计121人。其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4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7人。对照组学员60人,实验组学员61人。其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照组20人,实验组24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照组40人,实验组37人。
1.2 方法。
1.2.1 授课形式与学时。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分班上课,但两校两组学员分别由各校的同一位教师授课,总课时数均为32学时。
1.2.2 教材。对照组与实验组统一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潘文干主编《生物化学》(2006年5月第5版第50次印刷),实验组以讲义形式补充血浆蛋白、临床案例等应用性教学内容。
1.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照组与常规专科层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相同,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80%,应用理论占20%;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体。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则进行了调整,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50%,应用理论占50%,教学方法以临床案例、问题讨论为主体。
1.2.4 评价。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平时形成性评价与课程结束时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平时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与每次被学员人数的不统一性,其评价结果不具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只对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终结性评价采用标准考场、同一试卷、统一时间、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各占50%。任课教师不参加监考和阅卷。考试结束由监考教师和成教部(或继续教育部)考务人员进行无标记式封闭装订,由非研究组、非任课教师按照标准答案分题、流水式阅卷和统分。统分时分为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和总分三项进行逐一登录每位学员成绩。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学生成绩秩次表见表1,学生成绩经SW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P
3 讨论
3.1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物化学教学探讨和研究方面,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信息,在国内外报道甚少。有的教师提出要重组教材内容[2];有的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3];有的提出课程改革[4];还有许多教师从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5-9]。但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只是教学体会。因此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缺乏科学研究的依据,难于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
3.2 对照组基础理论成绩(平均39.28)略高于实验组(平均38.41),是因为对照组照生物化学的系统理论进行讲授,相对基础理论成绩好些,而实验组虽说淡化了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但在中专学习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应基础理论,在专科学习阶段,只是对中专学习内容的复习和适当提升,尽管基础理论略低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
3.3 对照组应用能力成绩(平均34.28)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46.16),是因为对照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占80%,应用理论只占20%,所以应能力成绩较低。实验组强调应用知识的学习,结合临床案例、临床护理中遇到的生物化学问题进行教学,其应用能力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有显著意义。
3.4 本研究表明,成人专科层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改革,才能真正突出成人教育特点,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湘梅,常秋文.护理专业生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1993,7(4):28-29
[2] 王生隆.生化教学改革与研究[J].山西医学教育.2005,1:18-19
[3] 冯领娣.生化教学如何为整体护理服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2):235-236
[4] 朱志良,王妮.高级护理专业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101-1102
[5] 罗永富.以概念为核心的“整-分-整”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9):88
[6] 宋亚男.医学职业教育中生物化学的教学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173
[7] 黄小平.高职护理大专生物化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学教育.2005,1(总第82期):6-7
[8] 程玉宏,文程.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8,1:38
[9] 武建军.浅谈高职高专生化课改革[J].职业技术.2008,1: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本院各临床科室收治的患者和临床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月未实行PDCA循环为对照组,6-10月实行PDCA循环为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效果进行随机抽查,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抽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效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PDCA循环;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院整体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医院护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医院管理质量的好坏[1]。护理工作不仅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着直接的关联,能够影响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发展带来影响[2]。PDCA循环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它在现代管理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同样也非常适用于医院医疗和护理管理。熟练运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运行效果和管理效率[3-5]。本研究于本院2014年6-10月期间实行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旨在探讨和分析PDCA循环模式对于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5月各临床科室的临床护士80名和各临床科室患者2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3±6.2)岁;职称构成为: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42名,护士23名;学历构成为:本科18名,专科52名,中专10名;职务(岗位)构成为:护士长6名,高级责任护士13名,责任护士61名;患者来自于不同的科室,包括住院的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疑难患者和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者。随机选取2014年6-10月各临床科室的临床护士80名和各临床科室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4±6.4)岁;职称构成为: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2名,护师40名,护士23名;学历构成为:本科20名,专科49名,中专11名;职务(岗位)构成为:护士长6名,高级责任护士13名,责任护士61名;患者来自于不同的科室,包括住院的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疑难患者和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者。两组护士在年龄、职称构成、学历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如护理部定期组织对护理工作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根据所检查问题的反馈进行相应地整改。
1.2.2观察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对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计划(Plan):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相关护理行为。对护理质量检查相关的考核标准进行完善,按照量化、实用、细化、方便的原则,对实际临床护理工作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实行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三级网络,即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三级,由护理部组织成立护理风险防范、压疮监控、静脉治疗等管理小组。在全院内根据不同临床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每月计划和每周计划;(2)实施(Do):严格将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位,对在实际工作中每个岗位、每个班次及每个程序所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以实际行动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人员中反复地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工作理念,对各个临床科室的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强化,对患者病情进行仔细严密的观察,正确无误地执行医嘱。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规范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来进行文书的书写,对护理人员护理文书的书写进行强化和训练,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水平,从而不断提升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对年轻护士进行注重培养,不断加强“三基三严”的训练,要在护理人员中建立起日有提问、周有查房、月有讲座、季有考试的长效考核机制;(3)检查(Check):按照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相关目标,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自查等各种检查方式,逐步寻找护理工作质量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细节问题;(4)处理(Action):对于检查发现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改进的效果,彻底纠正不良问题。
1.3评价标准
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得分达到95分为合格。护士基础理论考试由护理部出题,满分为100分,得分达到95分为合格。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级别,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合格230例,不合格20例,合格率为92.00%;观察组合格245例,不合格5例,合格率为98.00%,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4,P=0.002)。
2.2两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情况比较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分别抽查250例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和护理记录单。观察组上述三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合格64例,不合格16例,合格率为80.00%;观察组合格74例,不合格6例,合格率为92.50%,观察组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6,P=0.021)。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0%,高于对照组的92.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3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护患关系之间对于护理服务的供需有着越来越矛盾的关系,护理服务的质量是最有效的弱化护患矛盾的关键因素[6-8]。PDCA循环模式能够应用在许多领域的管理活动中,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促进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9-11]。PDCA循环模式的理论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方面,PDCA的体验者不仅是患者,还包括了临床护士,通过PDCA循环模式发现,护理人员才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式是以服务护理人员的工作和患者为主,每个护士的作用都能得到强调。在PDCA管理模式下,护理管理者不是护士的控制者和权威,而是加强对护士工作的支持,加强护士与管理者、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流,在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护士提供指导和培训,为护士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不断创造和提供条件。护士加深了对工作日程和计划的了解,更加深刻地明确工作的目标,自然会主动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12-13]。PDCA循环模式在临床基础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加强了基础护理管理的目的性,做到有始有终,不仅对护理现状进行科学调查,还会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更加强了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评价,使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计划性和系统性,快速地提高了基础护理的管理效能[14-16]。PDCA循环在检查的基础上对护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把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标准和制度,将失败的教训作为下一次PDCA循环的工作重点,将在护理工作中新发现的服务质量问题转入到下一次的PDCA循环,不断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17-18]。实行PDCA循环模式管理,能让管理者加强护士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能够为护士不断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使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因此能提高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提升护士整体基础理论水平[19]。实行PDCA循环模式能够在各个方面提升护理服务工作质量,因此能够全面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0]。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行PDCA循环后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优于未实行PDCA循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PDCA循环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效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翠玲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庄素芳,霍殿琴.隐患查找制度并PDCA管理法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98-100.
[3]赵玉娟.PDCA循环在门诊输液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2013.
[4]薛梅,陈蓉秀,孟宝珍.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91-93.
[5]曹霞,谢秀梅,杨娉婷,等.基于PDCA模式对功能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85-491.
[6]聂晓敏,魏永祥,崔筱燕,等.PDCA框架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的实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3):30-32.
[7]张仑,向艳,战秀华.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PICC置管并发症影响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5):707-709.
[8]蔡珺.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1003-1005.
[9]钟绮玉,张小平,黄洁平,等.应用PDCA循环法加强基层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35-138.
[10]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11]陈婉红,吴艺,陈世玖,等.PDCA循环法在手外科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4):71-73.
[12]李荣琴,李佳星,康中露.PDCA循环与量化考核在医院感染管理应用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4374-4376.
[13]宋丹,孙秋华.PDCA循环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6):147-149.
[14]孙文雅,雷娜,王娟.PDCA循环法降低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3):48-50.
[16]蒋凤梅,王晓丽.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记录质量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护理,2014,6(6):530-533.
[18]温演金,史荣华.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23-126.
1对象与方法
1.1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1.2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和理解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对于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技术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不仅文辞艰涩,而且内容精深,涵义难懂,加之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故在教与学方面均有很大难度。所以探讨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成为高等中医药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CDIO模式是现代工程教育的成熟模式,是“做中学”及“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能很好地实现“学中思”“思中辨”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和传播知识的能力,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3.1CDIO模式有助于提升纯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CDIO模式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中学”“学中思”“思中辨”,最终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国内研究显示,应用CDIO模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3-5]。考试成绩对比显示,实验班教学质量与效果明显提高,较好地证实了CDIO模式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2CDIO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建构中医思维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还原理论产生或疾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发现、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例”相结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对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实验班教学信息反馈表明CDIO模式教学能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3CDIO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CDIO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由“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习”;教学目的由“完成教学任务”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构思、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扩大视野、积累知识、创新思维、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CDIO理念的具体体现[6]。通过实施CDIO模式,打造一支理论深厚与专业精湛的创新性师资队伍,这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对学生的成才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导向作用[7]。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促使教师从“教会”到“会教”的飞跃,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综上所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借鉴CDIO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提供给了新思路、新方法。
根据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人事局《关于20*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杭统[20*]26号)精神,现将我市20*年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考条件、办法和时间
1、报考统计专业初、中级资格人员必须持有新换领的《统计从业资格证》。其他条件仍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统字[1995]46号)规定执行。
2、考试报名以属地原则进行。先由本人提出申请,在“杭州统计信息网”“统计表式下载”模块处或在“临安统计信息网”“公告通知”栏下载“20*年统计专业资格考试报名登记表”,按规定填写报名表,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加盖公章(报名条件见附件1),并交本人近期免冠正面照片一寸二张。报名时,还需提交本人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已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和《统计从业资格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原件审核后归还)。报名地点设在临安市统计局法规科(锦城街道城中街,中国人民银行旁)。
3、全市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5日—13日(双休日除外),逾期不再受理。
4、各单位对报考人员的资格要进行认真审查,并在报名表有关栏目内签署意见、加盖印章。
二、考试时间及考场设置
1、考试时间为20*年10月19日(星期日)。
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及及科目为:
上午:9:00—11:30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下午:14:00—16:30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
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及科目为:
上午:9:00—11:30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下午:14:00—16:30统计工作实务
2、全市初、中级资格考试考场设在杭州市区。
三、统计专业资格考试培训
为切实提高考生成绩,今年杭州市将继续协同杭州联信财经专修学校(皇诰巷2号杭十中分部〈原瑞金中学〉内,联系电话:87212362、87019873)组织统计专业初、中级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各考生以自愿原则参加统计专业初、中级资格考试的培训,培训报名时间截止于5月28日。
培训内容:中级班培训为六门课: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理论、国民经济统计、会计基础知识、统计分析、计算机基础知识;初级班培训为三门课程:统计学原理、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
关键词 统计学专业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和很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统计学专业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成了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1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目前很多学校统计专业培养目标过于模糊,不够明确,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覆盖过宽、都试图培养全才,而事实上并不一定理想。
(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一方面有些高校的统计专业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为主,数理统计色彩过于浓厚。另一方面有一些主要侧重于统计应用分析,而不太关注统计基础理论和统计思想的传授。这样都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3)实践教学有待加强。目前有很多高校统计专业理论教学特征突出,而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明显不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4)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不够。很多学校都突出对专业知识的传授环节,忽视了这方面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2面向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体系建设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从开设统计学专业(金融统计方向)之初,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1瞄准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定位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以下行业部门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一是保险精算、金融证券与风险管理等行业;二是新兴的一些从事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业务的咨询公司;三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质量管理、商业统计、仓储物流统计等岗位。
我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金融相关知识和扎实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统计软件,能在金融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管理及相关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目标突出强调了重数学和统计基础、懂金融知识、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等方面。
2.2适应社会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创金融特色”的培养要求,我们构架了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
(1)打好坚实数学基础。我们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变和泛函等数学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注重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我们开设了概率论、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统计思想。
(3)加强应用统计课程的建设。我们开设了时间序列分析、应用统计软件、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抽样技术、贝叶斯统计等应用统计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方法,并能熟练使用SPSS、SAS、R等常用统计软件。
(4)突出金融统计特色。金融统计是我们专业的特色,我们开设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学等金融课程,为毕业生从事金融统计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2.3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也是统计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1)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的上机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开发技能。
(2)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主要强化学生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的系统认识。
(3)创新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研、毕业论文、大学创业创新项目、建模大赛等,提高学生用统计方法探索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4构建素质拓展体系,培养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知识教学外,还通过组织课外实践小组、专业技能大赛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社会调研能力、统计报告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结语
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统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在40%以上,还有部分优秀毕业生出国攻读统计学博士硕士学位,总体办学效果良好。我们也将不断地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加快统计学专业建设步伐,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更多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HDXJJG2014-117)。
参考文献
[1] 岑仲迪,曾守桢.从市场需求谈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9(3):95-98.
培训
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住院制规范化培训对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届到2008届130名护士进行住院制规范化培训,93名护士进行常规培训。结果住院制培训组与常规培训组护士在利他主义、成就感、独立性、权力控制、安全稳定、轻松舒适及人际关系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护士职业价值观是被护理专业人员所公认的、通过训练学习而内化形成的行为准则,它指导专业成员的决策和行为,是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石’。Schank和Weis}z〕研究认为,学生在毕业时专业价值观的发展并不完全,必须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我院2006年开始对新招收的护士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住院制规范化培训,通过对心理素质、专业理论及实践、职业行为规范礼仪、基本职业体能等多方面的训练,以提高新护士的职业价值观,为临床工作培养一批新的护理人才。
1对象
对我院2006届至2008届护士进行方便抽样,共抽取223名,均为女性,其中2006届89名,2007届54名,2008届80名。参加住院制培训者130名,包括已经参加过及正在接受住院制培训的护士,占58. 30%,参加常规培训者93名,占41. 70%。两组护士学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常规培训
在完成日常的病区工作外,需要接受为期2个月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授课方式进行,并且定期接受理论及操作考核,其中导师考核每月一次,护士长考核每季度一次,护理部考核每年一次。
2. 2住院制规范化培训
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分批分期培训,每批为期2个月,培训期间24 h待命,由医院统一安排住宿。每天早上进行军事训练、队列操练和体能训练;每天18:00一21:00集中接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及实践、职业行为规范礼仪、心理素质、管理理念、专业生涯规划及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培训。同时,根据护理部安排,在高峰时间帮助病房及急诊工作,并定时跟随护士长夜查房,体验督查工作。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前,通过口试、操作考试、活动型考试、模拟考试等,进行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与考核,并记人培训规划记录中。
2. 3调查工具
采用张爱卿[3编制的《职业价值观测试》调查问卷,包括13个维度(利他主义、审美主义、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权力控制、经济报酬、社会交往、安全稳定、轻松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每个维度4道题,共52道题。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重要”到“很不重要”进行5级计分,各维度得分相加为该维度总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认为该维度的价值观越重要。共发放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00%。
2.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生物统计作为畜牧学科的核心课程一直是高校的讲授重点与难点。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讲授生物统计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如:理论课与实操分割,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课堂交流的缺乏等探讨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
统计学可以分为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大范畴。生物统计学就是应用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超级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国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不论从政府,企业还是高等学府越来越重视统计学的相关课程。通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讲授,笔者发现了一些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高校教学安排中通常将理论课的讲授和实践操作分割开来
举个例子来说,在高校的生物统计学课程通常是先进行基础理论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整理,资料的描述统计,常用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以及试验设计方法。所有的理论课程讲完以后,一般情况下就过去10个教学周了。之后是安排一整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的安排通常是一种统计学软件(如SAS)的操作,以SAS软件为例,主要教授如下内容:SAS软件的基本操作,SAS程序结构、程序的输入、修改调试和运行,常用生物统计方法的SAS程序(描述性统计、资料的正态性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1]。这里有几个小问题值得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去思考。首先,学生的记忆能否再10周以后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依旧清晰。在微机课程开始的时候,所学的知识已经是几周以前讲授的内容了,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当我提出一个指令让学生输入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还可以马上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部分学生在线面瞪着眼睛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就是实践操作的部分内容和理论课程脱节。这样讲授的后果就是不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操作,学生学习结果都是半桶水,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难点课程。
2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抽象概念,例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准确性与精确性,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等[2]。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虽然我院的学生在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高等数学的知识。但对于理工口的学生而言,农科口的学生对数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仍然有所欠缺。而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3统计学课程的数理属性导致了课堂交流开放性的欠缺
和管理或文法课程不同的是,生物统计学课程中讲述例题的结果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下做出的结论。比如说:当计算出的试验参数小于或超过试验阈值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或否定预先建立的零假设,而否定或接受备择假设,从而对试验结果做出统计学上的判断[3]。而管理学课程往往可以是多元开放的结果。比如:请用S(strengths)W(weaknesses)O(opportunities)T(threats)分析法来讨论一家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学在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给出开放多元的答案。根据以上三点在生物统计学讲授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如下思考:1)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结合讲授。首选的方案是在机房里讲授统计学课程,2个标准学时的大课可以一堂课程讲授理论课程,一堂课讲授相关的微机操作。次选方案是在多媒体教室讲课时,老师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连接多媒体平台,切换理论和操作课程的讲授,每节课程结束后,下次课带学生进机房实操。2)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科的学生,在每节课的讲授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概念回顾,将本节课程所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几分钟的短时间review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3)加强和学生的课堂沟通。尽管无法做到象文科类课程那样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课堂交流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上仍然是必要的。一般而言,我会选择上一堂课结束前讲授过的习题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温故而知新,对自己已经听过的课程同学们进行解答和回顾往往更有信心,也能更好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4总结
生物统计是一门农业口重要的核心课程,在生物统计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困扰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生;分层带教;NICU
为更好的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护士队伍,必须从对护生的教学质量抓起,特别是临床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1]。2011年对护生的临床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在总带教负责的领导下,分层次进行带教管理,即将本科生按本科生带教计划进行教学,注重更深层次的知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专科生按专科生带教计划,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2]。现将分层次护生带教模式在NICU实践中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2010年7月期间在我院实习的护生80人为对照组,皆为女性,年龄20~24岁,本科生36人,大专生44人。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期间我院实习的护生80人为观察组,年龄21~24岁,本科38人,大专42人。两组护生的年龄、毕业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方法:对对照组护生进行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教学。观察组中带教专科生,让她们熟悉新生儿室工作环境与布局、工作制度及病房管理要求,熟悉新生儿室各班工作内容及各岗位职责,熟悉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掌握护理要点。具体内容包括入科介绍,熟悉各班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在带教老师指导示范下完成基础及专科护理操作,了解NICU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等。对专科生还要求树立正确的护理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新生儿室常见专科护理操作熟悉新入院患者接待流程,在分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危重患者基础护理,熟悉病情观察要点,讲解护理文件书写等。
1.2.2 评价标准:分阶段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价,主要以理论和操作考试为主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统计教师对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工作计划性、条理性应用、护理程序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合作能力)的满意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及教师对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满意率比较: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及教师对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满意率比较(%)
组别
关键词:“肺合大肠”理论;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分泌性IgA;动物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76-04
“肺合大肠”《灵枢・本输》理论属中医藏象理论中脏腑相合理论,从解剖距离看,肺与大肠是五组相合脏腑中距离最远的一组,其理论意义更能反映中医理论宏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自“肺合大肠”理论在《内经》中确立以来,备受历代医家重视,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人们不断尝试着从理论、临床应用和实验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医学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肺肠相合理论的动物实验研究,大多以肠到肺的途径作为切入点,实验模型以便秘动物模型为主,如王今达等通过钳夹肠系膜上动脉观察肺部表现[1],冯学瑞等制作大鼠直肠全结扎模型观察肺部指标[2]等等,其研究成果从一定角度反映了肺肠的相关性。此次实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出肺肠相合具体途径的探讨。
1 材 料
1.1 动物 8~9周龄BALB/c雄性小鼠,体重16~18g(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0只。
1.2试剂 sIgA放免试剂盒,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
1.3药物 葡聚糖硫酸钠(DSS),Sigma公司生产,相对分子质量5000,硫磺含量为15.0%-20.0%,制成5%DSS水溶液,使用当日配用。
1.4仪器 SN-682型放射免疫r计算器(上海核福光电仪器厂生产)。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12只。
2.2动物处理 普通饲养环境,通风。以组为单位饲养,实验室干表温度在25―30℃,湿表温度19―21℃,相对湿度35%-47%,适应性喂养1周后给小鼠称重。
2.3造模方法 用5%DSS水溶液给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
2.4标本获取 模型制作第7天,分别对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称重。去眼球放血处死小鼠,固定,开胸,以1.5mL生理盐水注入气管,轻轻按摩肺组织30s后抽回灌注液体。再灌注该液体,反复抽注3次,最后将灌入的液体抽出,为一次灌洗完毕。同法操作共3次,将全部灌洗液收集在一起。即刻送往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核放射科冷冻。
2.5观察及测量方法 观察两组小鼠的大便及精神状态;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sIgA含量,单位以mg/mL表示。
3 结果
3.1动物的一般表现 于造模第4~5天,模型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与对照组相比,便质不成形。
3.2呼吸道分泌液中8IgA的检查结果 结果见表1。表1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肺泡灌洗液中SlGA含量(x±s)
数据统计,先用F检验作方差齐性检验,统计结果PO.1,按a=0.1水准,不拒绝Ho,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小鼠实验前后体重做统计学处理结果P>0.1,按a=O.1水准,不拒绝Ho,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处理后两组之间体重的统计结果亦无意义。
4 讨 论
本次动物实验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的sIgA含量差异性不大,鉴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此次实验结果虽无法支持原先的实验设计目标,但不能否定其实验设想,其意义在于丰富了此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并成功提取了小鼠呼吸系统灌洗液,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1 实验模型与指标的选择 ①动物模型的选择:实验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临床试验――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模型试验。在哲学家那里,实验被认为是“试图驳斥某种假说”的方法,而经济学家将其刻画为“一种最终受益难以评估的臆测性投资”,这些观点是对实验不同侧面的不同概括而已,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实验方法在医学工作者认识人体、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回顾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机理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其演化旨在模拟临床燥屎内结、阻塞大肠、腑气不通引起肺气上逆的病理过程。王今达等[1]用钳夹肠系膜上动脉模型与钳夹一侧肾动脉与股动脉模型作比较,观察到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的动物都出现了肺脏严重损伤(如充血水肿、片状出血、肺不张),而其他脏器(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和肾脏)均无肉眼及镜下异常,且钳夹股动脉、肾动脉并不造成肺及其他脏器的损害。说明缺血性肠道功能异常与肺损害有内在联系,并具有特异性。冯学瑞等[2]通过全结扎大鼠直肠建立第二代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验模型,再次验证了肺损害的特异性,认为与肺泡中吞噬细胞大量死亡有一定关系。韩围栋等[3]改进了冯氏实验模型,制成体外直肠半截扎动物模型,使大肠燥屎内蕴而形成实热郁滞。从肺脏大体解剖、显微结构、超微结构观察肺脏的病理变化。天津南开医院采用连续经口投予大剂量次碳酸铋,使大鼠造成大便秘结,直肠扩张,使模型更接近临床病理过程。
综合以上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运用效果,首先,模型尽量靠近临床病理过程的便秘症状,其次,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使“肺合大肠”理论以直观可视的解剖结构和物质呈现出来。但如果从模型与原形的相似性原则考虑,模型的合理性有待探讨。腑气不通上逆于肺的病理表现在临床中是否指的就是便秘引起的肺气喘逆?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很少有看到单纯性便秘引起肺失宣降咳逆喘气之症,在临床中便秘与咳喘往往并见于肺系感染性疾病,便秘模型模拟的只是临床某一疾病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病理表现,鉴于造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往往与所模拟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加之如果所模拟对象与临床疾病的本质存在差异,那么这一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就有待商榷。
日本学者于1985年首次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了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由于此模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表现与人UC最相似,至今被广泛用于UC动物实验研究中。DSS是由蔗糖合成的一种硫酸多糖体,最初作为肝素样物质被开发,具有同肝素同样的抗凝血和止血作用。DSS诱发动物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据第一军医大学王群英等报道[4],DSS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
较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明显改变,肠道菌群呈明显失调状态。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其临床上主要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常见的肠外表现有骨关节病变、皮肤病变、眼病、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关于肠外表现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亦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菌血症,或某些有毒物质被吸收,以及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正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确,其肠外表现的发生机制亦不清楚,所以DSS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与人UC的相似性,为以此模型作为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临床检测资料显示,本病累及肺部亦非少见,Douglas等[5]对44例炎症性肠病(IBD,克隆病22例,溃疡性结肠炎22例)的肺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4例有异常改变,9例患者功能残气容积(FRV)与残气容积(RV)升高,这些异常与疾病活动性有关。有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肺功能测定,发现有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者占50%,弥散功能降低者占25%。所以,选择溃疡性结肠炎作为模型原型具有临床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本身机理不明确,被医学界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属世界性医学难题。选择溃疡性结肠炎作为“肺合大肠”理论实验研究切入点,具有现实意义。
②黏膜免疫指标的选取: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主要在直肠黏膜和乙状结肠黏膜,根据黏膜组织的功能之一即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黏膜免疫系统各组分共同参与局部免疫,并与整个机体免疫系统存在紧密联系,可建立溃疡性结肠炎与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溃疡性结肠炎为模型,检测黏膜免疫指标具有可行性。黏膜免疫作为肺与大肠共有的解剖生理活动,是联系肺与大肠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黏膜免疫角度阐释“肺合大肠”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覆盖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一些外分泌腺的黏膜面积超过400m2,是病原体进人人体的主要门户。根据功能与分布,可将黏膜免疫系统分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和弥散免疫细胞。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分布于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的集合淋巴小结,包括小肠的peyer结、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及扁桃体等,有上皮细胞覆盖,是黏膜免疫应答的诱导和活化部位;弥散免疫细胞则是黏膜免疫的效应部位。
免疫系统具有感受和对刺激产生应答的作用,免疫系统可识别神经系统不能接受的刺激因子,细菌、病毒、异体蛋白、异体组织细胞以及各种致敏源。黏膜免疫组织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系统各组分共同参与局部免疫,并与整个机体免疫系统存在紧密联系。抗原在黏膜表面被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加工、递呈给淋巴细胞是诱导黏膜免疫应答的关键,肠腔抗原被M细胞摄取运送到PP,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给T细胞,淋巴滤泡被激活,产生高亲和力记忆型B细胞,致敏T、B细胞经肠系膜淋巴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大部分被带到黏膜固有层,少部分进入其他外分泌组织。
DSS作为一种刺激因子,被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加工、递呈给淋巴细胞,诱导黏膜免疫应答,由于系统各组分共同参与局部免疫,并与整个机体免疫系统存在紧密联系,作用于大肠黏膜的DSS,应该通过免疫系统,在肺的黏膜部位产生相关的效应。当然这一点有待实验证实。
SIgA主要存在于人体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分泌液中,具有抑制细菌黏附、凝集抗原的作用[6]。是黏膜免疫最重要的抗体,同样也是从黏膜免疫角度阐释“肺合大肠”理论的重要指标。而且临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常并发类风湿关节炎、桥本病、结节性红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且肾上腺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效果;另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抗中性粒细胞自身抗体(CNCA)阳性率约60%~85%[6]。说明溃疡性结肠炎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这一点为以溃疡性结肠炎为模型选择黏膜免疫途径阐释“肺合大肠”理论提供实践依据。
4.2实验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次实验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8Ig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造成无显著性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可能的因素有:①由于实验器材缺乏,在提取灌洗液时,用一套抽液装置分别抽取两组动物的灌洗液,尽管用生理盐水做了冲洗处理,这一点有可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之一;②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的黏膜免疫相关指标值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此次实验结果只能说明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第7日这一个时段的两组小鼠的肺泡灌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不能代表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免疫变化的全过程。更不能否定原先的实验设计,即以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动物模型,从黏膜免疫角度探讨肺和大肠的相关性,对于模型不同时段的选择,可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另一因素;③机体黏膜免疫反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牵扯到众多免疫指标循序的改变,sIgA只是众多免疫成员之一,sIgA是否是最能体现肺合大肠关系的理想指标?尚不能确认,实验结果同样无法否认所选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黏膜免疫角度的肺肠相关性,因而免疫指标的单一化可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另一因素。
后续实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实验的研究方法要求实验结果以准确数据来体现,因而其实验设计及操作同样要求做到精确无误,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不但要求具有充分的论证,合理科学的实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符合要求的实验硬件设备;②对DSS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期进行全程观察;③多指标检测可减少单一指标带来的盲目性。
4.3该实验过程的启示 ①中医基础理论动物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动物实验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理论与实验要求存在差距。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予以原子论为主导的以解析分析还原为主要方法所建立的西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精气理论为哲学指导,以整体观察与生命体悟并借助类比思维为主要方法建立的理论体系,古代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在其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本身不但存在很大的歧义性,而且与实验研究所要求的可观察、可检验的特征存在一定差距。以“肺合大肠”理论为例,虽然植根于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及临床治疗经验,但其最终形成离不开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整合。其次,动物模型与所模拟对象的差异性。以本实验为例,DSS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与人体溃疡性结肠炎存在差异性,人体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临床疾病,动物模型是化学物质所致的、局部病理改变类似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的小鼠结肠炎性病变,这种模型动物体内的变化机制还不清楚,该动物模型是否能代表人类溃疡性结肠炎尚无法确定,这一点涉及到动物实验方法作
为人体疾病研究时的价值评价。以上两点也是目前中医理论动物实验研究共同存在的瓶颈。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的动物实验研究需要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
②澄清理论源流:中医学独特的形成发展轨迹形成了其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同样体现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特点,以“肺合大肠”理论的形成因素为例,早期形态解剖知识奠定了“肺合大肠”理论的基础;临床生理病理的观察现象是其形成的直接客观因素,有学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细致而周密的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有关脏腑经络的生理学和病理学”[7];经脉络属关系强化了“肺合大肠”理论的形成;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从理论的形成方法及结构形式等方面展示了它的影响力。中医理论形成因素的繁杂特征尤其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生学研究论文中,所以对中医理论澄源清流归门别类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按照认识论原理,知识无外乎分为2类,一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二是对内在规律的阐发。表现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可观察的“象”为实验提供可靠的切入点,而表述内在机理的“理”甚或抽象程度更高的哲学思想为实验所要证实或反驳的“假说”的形成发挥更直接的影响,或本身就可作为“假说”促成实验设计的产生,或给以方法指导,使“假说”的形成有径可循。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水融的紧密关系,所以加强理论人文科学内涵的研究是实现中医基础理论自主开放发展的前提;而客观分析其自然科学属性,有助于为微观的解剖分析研究搭建桥梁;同时把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病症的观察性研究密切结合,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使证实性研究方法具有了创新的潜力。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短缺、相得益彰是中医基础理论延续继承并实现主体创新发展的可靠途径。
在成像科学领域,学生和业内人士越来越迫切的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工具,以实现数据的定量分析处理。在本书中,成像、光学和光电子学的统计学研究能够为许多领域提供必要的分析技术手段,例如遥感、色彩学、印刷和天文学等。作者将重点聚焦在统计推断上,提供了广泛的相关统计方法,在成像、光学和光电子学与统计数据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本书共有10章:1.简要介绍了本书的读者对象、使用方法、组织架构等;2.统计基础,对统计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展开详细描述,包括统计思维、数据格式、绘图方式、概率分布等;3.统计推断,讲述了参数点估计、假设检验、总体样本、人口分布的概率图和测试及蒙特卡罗模拟等;4.统计模型,包括模型简介、回归模型和实验设计分析等;5.多变量统计的基础,主要包括多变量随机抽样、多变量数据可视化、样品几何形状、广义方差等;6.多变量统计推断,包括平均向量推论、两个总体的均值矢量比较、方差-协方差矩阵的推论等;7.主成分分析,主要讲解其定义和性质、停止规则、残差分析、统计推断等;8.典型相关分析,描述数学公式、实际应用、典型相关回归等理论;9.判别和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或几个总体分类和空间平滑的分类分析;10.聚类分析,包括相似和非相似方法、层次和非层次聚类算法等。
本书强调几何直观的概念理解,所有的例子都比较简单,并提供背景解释。贯穿全书的习题集和解决方案包含部分数值计算结果,读者可以方便地确认自己方法的准确性。
本书是成像科学多变量统计学课程中一本非常优秀的图书,适合本科和研究生阅读。该书也可为从事成像、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每天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Peter Bajorski博士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统计学系的副教授,他在统计学研究领域包括回归技术、多变量分析、实验设计、非参数方法和可视化方法等,成像研究包括光谱图像目标检测等。
聂树真,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Nie Shuzhen,Assistant Professor
(Academy of Optoelectronics,CAS)
一、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并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实验环节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传统的专业课程建设理念虽然也涉及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要求,但基本上流于形式。通常是买几台电脑装几个软件,并没有在教学过程发挥其应有的实质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专业各课程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粉笔型”;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进行描述性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就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加强统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同时也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大力推广实验教学,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的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其统计思维方式,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再认识
随着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展示、挖掘,以及研究事物数量关系、趋势和规律的分析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操作性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即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几个统计指标,验证几个分析过程和数量模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统计学专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亦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需要了,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其操作规范和流程。
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再认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实验教学环节狭义的认识,即简单地把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教室搬到实验室去完成。从教学过程上看,在完成统计学专业各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大量统计方法和数量模型的掌握和运用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例如,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过程的分析计算和大量样本数据的处理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这是提高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解决数量分析能力所必需的,但也仅仅是实验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统计工作能力不仅仅表现为数量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这需要有较强的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够敏锐的观察到事物的细微变化,能够清晰的分析事物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正确地设计指标体系来描述这些变化和因素,在此基础上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这种能力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培养和训练的,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验中才可获得。因此,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两个内容:首先是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其次是实验室中数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三、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教学环节要符合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统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不是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并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应该结合基础理论的教学进程有针对性设计实验教学环节,例如:在“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等等。
2.全面性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要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与过程,既包括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包含在实验室中的数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3.系统性原则
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必须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4.可行性原则
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环节。同时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枯燥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5.前瞻性原则
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要具有前瞻性,能够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随着专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调整。
四、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
1.调查与数据搜集环节
“调查与数据搜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一方面,根据课程的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系统开展问卷设计、社会调查、汇总调查表、归纳整理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等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设计、资料收集、误差控制、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统计活动的理解,特别是对各种资料搜集方法与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调查应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某宏观范围的现象,组织学生通过统计学年鉴、专业期刊等方式搜集次级资料,为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积累资料。
2.数据分析环节
“数据分析”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属于验证型实验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对所学的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进行验证,以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一部分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个环节中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资料支撑,这些数据资料一方面可以利用在“调查与数据搜集”中搜集得到的各种数据。但这些资料是有限的,其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为保障该环节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并建立起一个能与实际接近又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数据库。比如,模拟的各类金融数据,可以实时接收的股票市场信息的数据库,等等。
3.统计软件应用环节
统计软件是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工具。数据分析过程大多数是通过统计软件实现的。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是实验教学环节必须达到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使学生对以下软件有详细的了解:Excel、SPSS、Statistic、EViews、SAS,等等。Excel在目前的日常报表工作中相当常见且较为普及,同时其描述统计的功能已完全具备,能满足简单的统计分析与处理,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分析的课程实验;SPSS是社会科学用的一个组合式统计软件包。从其功能来看,包含了统计类课程的许多方法,例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等。但由于本软件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而设计使用的,所以对不同类别的统计数据不一定能全部处理;Statistic有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便于资料的再开发;EViews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SAS是大型应用集成应用软件,拥有众多的功能模块,可完成不同的任务,包含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具备了质量管理、运筹决策和计量经济的时间序列模型等方面的专门分析计算功能。由于各种软件模块和特点、优势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相应的软件构建统计软件应用环节,其中,Excel作为基本数据分析工具是必须包含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的,其他软件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选择,但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SAS软件的应用。
五、实验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程学时的限制。由于学时的压缩,统计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必须协调好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实验环节可以适当地拿到课外进行,从而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验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必须精通从问卷设计、数据搜集到软件应用全过程。
第三,加强教材建设,把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实到教材之中。
第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不能仅仅只有几台计算机,装几个统计软件,而是要有充分的数据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在各科室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病种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达到护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将每月中医特色护理开展情况上报护理部,经核实统计后上报院部,院部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况,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奖励科室护理人员,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的开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临床护士全员培训计划、科内培训计划、院内护士针推科轮转计划、外出进修学习计划等,以确保各项培训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人员培训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接受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中医护理培训人数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单病种≥2项,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操作项目≥3项。要求中医护理操作开展项目尽量和单病种相关联。全院护士中医基本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院内培训(1)护理部理论培训。护理部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做到一线护理人员全员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后,护理部上网下载专题学习资料下发到科室,课后出思考题,由护士长督促学习、提问,使护理人员巩固所学知识。2010年上半年,院部订购本科教科书《中医护理学》[2],人手一册,开设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学习班,邀请院内主任中医师、针推科主任等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怀着极大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听课,4~6月两个月的时间共完成了38次、72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了四次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考试、一次综合性的中医理论考试。素日里,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中医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护理部每半年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中医知识考试,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2)护理部技能培训。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艾条灸等共4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护理部要求外出学习、进修回院的人员写学习体会,在护理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业务讲座,并制定在科室开展工作的计划。护理部定时督查,以点带面,带动其它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新项目的开展。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带动各护理单元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中医特色操作开展项目从4项增加到12项,开展次数从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系统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技能应用的系统培训,护士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为临床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医院给予合适的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贴、耳穴压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志云 赖立英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