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14 17:3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东营;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已经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市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现就东营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不足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1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与不足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产业及政策等优势。

1.1自然资源优势

东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点的气候最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市内30.15万hm2土地尚待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农业产业基地。

1.2经济发展优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服务业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人均GDP为163426.71元,折合26604.60美元,位列山东省第1位。

1.3产业发展优势

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内农业龙头企业600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3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0余家;市内已建和在建休闲观光农业园(点)186个,国家科技部批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处。

1.4生态环境优势

东营市为国家园林城市,市内生态林场11处,林区风貌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市内湿地遍布,面积达0.14万hm2,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1.5政策支持优势

东营市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2大国家战略的城市,政策效应叠加,使东营具备了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在看到都市农业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制约东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脆弱问题突出;现代农业起步晚,传统农业仍占有较大成分,培植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难度较大;对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系统、全面、专业设计规划等,专业型人才欠缺;城市化进程还需加快,城市规划布局与都市农业发展不相协调问题存在。

2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都市农业,关键是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将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做进一步拓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提升。

2.1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从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出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东营市土地资源优势,围绕粮棉、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2.2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重视农业科技应用与服务能力建设,以“百家院所进东营”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整体素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2.3建立组织创新体系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尽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管理模式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相结合,盘活农村土地要素,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水平。

2.4建立政策支撑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都市农业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从土地、金融、法律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5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一批技术型、创业型、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农技推广型实用人才队伍,为都市农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2.6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当前对新形势下都市农业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不够充分,应采用多种形式,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理念进行普及推广,增强各阶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2]阙金华,张洪程,万靓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3(4).

第2篇

一个地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借鉴了前人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的已有成果_1_5].同时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查阅大量资料后.本研究选取了以下9项数据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纯量、耕地复种指数、农民人均收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农业从业人员等。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和陕西省政府网站,对陕西省下辖的10个地级市进行分析.其中未包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因为杨凌区是由陕西省和l9个中央部委共管的.和其他1O个市相比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同时它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为主.有独特的发展模式。

2评价方法的选择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而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几个因子来描述多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以较少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有学者曾用因子分析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过研究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前人的因子分析法的应用存在以下误区:

1)样本数量必须大于评价指标数量才能得出Baalett球体检验结果和KMO值有的研究中显示出样本数量小于评价指标数量.在SPSS软件处理数据过程中并不能得出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和KMO值.虽然后面的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可以采用该法

2)现代农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现有的研究中并未将农业产业化指标考虑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中来.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希望能走出以上误区。

3陕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3.1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克服由于变量指标间的量纲不同而对统计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1,2,3,⋯,10;j=l,2,3,⋯,9)J(原始数据与无量纲化数据略。)

3.2KMO值和BaNett球体检验结果

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KMO值和Ba~lett的球体检验,结果见统计结果显示样本数据的KMO值>0.6.Banlett球体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值<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可能是单位阵.即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于做因子分析

3.3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各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前3个公因子的特征值>1,且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占了全部信息量的89.390%,能够代表原来的所有指标信息进行分析.因此提取前3个公因子作为影响因子。

3.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析

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f)可以看出.前面提取的3个公因子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3个不同方面:因子1主要包含乡村从业人员、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方面.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因子2主要包含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和单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纯量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现代农业中农民的“投入一收益”效益:因子3主要包含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

3.5陕西省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SPSS17.0软件计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见)。根据该表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如下:Fl=(一o.129)1+0.299X2+(一o.091)X3+O.298X4+(一0.153)5+O.260X6+0.0047+O.310X8+0.038X9F2=0.48IX1+(一0.120)X2+(一0.042)X3+(一0.039)4+0.578X5+(一0.068)X6+0.231X7+(一0.132)X8+0.063X9F3=O.047Xl+(一0.031)X2+0.4913+(一0.145)X4+(一o.148)x5+0.03ox6+0.o97x7+(一0.025)X8+(-0.487)o将前面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人因子得分模型,再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陕西省各地级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见)。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F=0.56597FI+0.19124F,+0.13669。为了便于分析,统计了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的因子平均得分以及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平均得分(见),其中:各地区的因子平均得分(,1。2,3)为该地区所包括城市的该项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该地区所包括城市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的平均值。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平均得分0.0623032。陕西省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差距较大。得分最高的咸阳市与得分最低的铜川市相差1.5分,西安、咸阳和渭南3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咸阳、西安、渭南、宝鸡和汉中5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地区分布来看,由可以看出,关中地区排名第一.这主要是由于关中地区整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大(由关中的值可以看出),农民“投入一收益”的效益最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已经挖掘得比较充分(由关中的值可以看出),而陕北地区整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农民“投入~收益”的效益不高.耕地的生产能力较小.但仍有较大的生产潜力陕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也较小,后续的生产潜力将会较大。总体来看,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由值可以看出)。

4对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积极发展先进设施农业

陕西省高校林立.且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以研发农业高新技术为主.再加上众多的农业科研机构,因此,陕西发展设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目前主要以地膜覆盖栽培、园艺作物温室栽培和无土栽培为主.而由高科技支撑的工厂化种植以及工厂化农业车间生产发展得较为缓慢。加快陕西先进设施农业的普及与推广.是现阶段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3篇

1.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以及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以国内外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信息含量最大、指标冗余信息剔除、指标代表性与可观测性强、指标能够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等指标筛选标准,利用K聚类将同一准则层内的指标进行分类,利用变异系数筛选出信息含量最大的指标.0,最终构建了由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支持保障水平等7个准则层,包括有效灌溉率、道路密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数量等20个指标在内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陕西省西安、宝鸡、铜等10个地级市为评价对象,现代农业评价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以及陕西省10地市2013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及方法

1.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原理

当利用多种单一评价方法对现代农业评价进行排序时,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排序,例如,第:个评价对象在第j种方法下的现代农业评价排名为rij运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pealand法三种组合方法对评价排名rij进行组合评价,寻找能通过SpeaYman一致性检验的组合评价排名,则该排名为第i个对象最终评价排名,这就是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

2.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循环修正组合评价模式采用主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权重。其中,主观赋权采用G1法、客观赋权采用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三种方法。若组合赋权评价排序能通过Kendall检验,则进行组合排名,直至通过Spearman一致性检验。三种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平均值法。用排序打分法将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排名转换为分数Rij。

式(1)中,R,表示第z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分数,:名。i=1,2,w,n;t=1,2,w,m。其中,n表示地区总个数,YY表示第: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排表示评价方法总个数。均值法的组合评价表达式为:

式(2)中,R为现代农业组合评价值,R,为排名的分数。

按组合评价值R,按照数值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如果两个地区的评价值相等,需要计算均值法得分下的标准差。

若标准差不同,则,越小则排名越靠前;若标准差相同,则两地区评价排名相同。(2)Boarda法。定义Y01YCla矩阵B=(/,,)x},其中:(4)式(4)中,二S二,代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此时记为1。若认为评价地区:

评价对象:的Y01YCla得分的计算公式为:1,x,5x0,其它比评价地区7“好”的个数多于评价地区7和评价地区J一样“好”,则记为。。B一艺。

3)Copealand法。Copealand法与YOaYCIa法评价原理相同,但是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价地区J“好”的个数少于评价地区J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时,记为一to(5)比评定义Copealand矩阵C=(。,)x},其中:

评价对象:的Copealand得分的计算公式为:C一叉。

Boarda法、Copealand法的评价排名方法与平均值法评价排名方法一致。3.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1)事前一致性的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1)提出假设。假设H‑: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不具有一致性;: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2)构造统计量。构造统计量X}为:

式(8)中:

3)一致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得临界值X2-(n一1)。当X2(n一1)>XZ-一1)时,拒绝H‑,接受H,。反之,则需重新选择单一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

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的作用:考查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等以上4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市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具有一致。

C2)事后一致性检验的Spearman法。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Pu表达式为: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的作用:若PuPu}1,则说明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仍然需要进行重复组合评价,直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使最终的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致。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分别运用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对陕西省10地级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方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根据式(8),得出统计量XZ(10一1)=34.636,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下,查表得临界值X2},.},;,2-19.023,有34.636>19.023,即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00(置信度为9500)的条件下拒绝原假设H‑,接受原假设H,,即4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

2.循环修正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循环修正模式的评价过程,分别用平均值法、YOaYCIa法、Copealand法对单一评价结果排名进行循环修正,得到3种组合评价法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排名,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式(11),组合评价结果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即为最终评价结果。

为了揭示各地区现代农业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循环修正模型对各准则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利用三种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排名,均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即为最终评价准则层排名。

3.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聚类分析

利用SPSS21.0软件,运用K一均值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各准则层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表5所示。

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宝鸡、西安、咸阳、汉中、渭南、榆林、延安、铜、安康、商洛,通过K一均值聚类将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可以发现:第一类为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三市,该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其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类为陕北的延安、榆林以及关中渭南、陕南汉中市,该类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均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为陕南的安康、商洛两市以及关中的铜市,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二三产业不发达,与周边经济发达城市联系不紧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由各准则层评价得分以及K一均值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在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方面位于全省前列,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陕北、渭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其自身发展而言,在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农业保障水平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由于之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现象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矿产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破坏和水源污染、地表塌陷等次生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南的安康、商洛在农业产出、农业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利用K一均值聚类分析了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研究结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一陕北一陕南梯度发展态势;通过各准则层排名分析得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与制约因素,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受环境因素制约加剧。

2.建议

(1)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票赋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关中地区应立足区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和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陕北、渭北地区应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产品、名优特色农业、果业、畜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应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创立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化解区域农业发展瓶颈。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如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推进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技术装备“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开辟新的农业投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农户个人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关中地区应将农业投入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农业资源规模化配置和产业园区配套上面,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陕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对草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投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陕南地区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4-02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把农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让他们掌握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掌握转变经营方式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只有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一,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新技术、新品种、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从而难以及时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

第三,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意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地位会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并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7%,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4.2%。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农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科技素质较低。据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进行的“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采用农业科学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不到1/3。2003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具备科技素质的农民仅占0.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

三是经营管理素质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绝大多数农民缺乏经营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而且,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对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政府的投入更具基础性和引导性。从农民角度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自身投入能力;要加强宣传,切实转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另外,还要广泛吸收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三农”的建设中。

第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新农民必须有新文化、新知识,加强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树立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后,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注重加强农民培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保障体系,创新为农服务的形式,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这根弦。

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资,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投资是一种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应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投资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规模,确保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参与。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要切实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

[2] 柳建平、张永丽.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10).

[3] 叶凤刚.现代农业视角下农民的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4] 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2).

[5] 韩国强.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9,(05).

[6] 王广深、罗志彬.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时代特色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第5篇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部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带着这个问题,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还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亟需认真解决。

(一)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更需要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公共性的服务。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有的区(市)县对建设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工作目标。因而,抓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时,力度不够,工作不落实,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农业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严重情况。

(二)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机构设置需进一步完善

以来,我市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有的区(市)县农业部门进行了改革,并组建了新机构,但公益性农业服务的机构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局中局、局中办、局里有中心、办里有中心”,难以发挥作用;多数区(市)县设立了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有效地开展了服务,但有的区(市)县却是应付了事。在设立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上虚晃一枪,形成了“有站无人、有人无站”;有的区(市)县对乡镇与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的管理关系没有理顺,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既影响了作为乡镇政府组织农业经济发展的职能发挥,也使片区站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区(市)县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设置得不够合理,服务范围过大,不利于方便群众,有效服务;有的区(市)县农业、畜牧、农机片区站设置较分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进一步整合和综合利用的空间。

(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需进一步强化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农业公益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我市农村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较差的。一是办公条件差。市和县级的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办公用房、缺设备,设施简陋不配套、整体办公条件差等问题。有的县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由于一个单位没有集中的办公用房,被迫分成七、八个地点办公,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租用或借用办公场地办公的占95%以上;县级和片区站缺乏专用仪器设备和必要的配套设施的占80%以上;县级和片区站无机动交通工具的占73%以上;近远郊三分之二的区(市)县片区站没有集中统一的办公场所。二是人员专业状况堪忧。组建农业片区站时,全市录用的片区站人员中,

三、我市公益

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市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建立高标准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应当在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强化基础、完善体系、提供服务、增强效能上下功夫。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部门“管”农业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把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牢固树立抓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抓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就是抓“三农”工作,就是抓现代农业发展,就是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切实推进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

上。建议按照“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五有”(有办公场所、有设施设备、有专业队伍、有工作经费、有规章制度)的要求夯实基础设施(见:附件3、附件4)。关于市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应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资产置换和市财政投入等办法,统一规划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市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的办公用房,完善其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全市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龙头。关于区(市)县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应整合现有的农业、畜牧、农机等服务资源,采取市、县财政支持,市财政承担大头的办法,统一规划建设县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办公用房,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承上启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纽带。关于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按照“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采取市和县两级财政投入,市财政占大头的办法,建设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的办公用房,配备基本的设施设备,使之真正成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关于村级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村级公益性农业服务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在建设上,不宜大兴土木,应利用村的“活动中心”,调剂出一块作为服务基点的办公用房,再配备必要的设施,使之能真正开展有效服务。

第6篇

摘 要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近几年,陕西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开展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年”以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地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机构 现代农业 对策 建议

一、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点

(一)园区体现了现代农业的明显特征

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以现代种养为基础,积极拓展产业链接,促进要素聚集,实现资本、土地、技术、装备、设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园区空间上组合叠加;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上的技术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生产率和产出效益;提升园区集成创新能力。

(二)先进技术和设备得到普遍应用

在园区建设中,把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应用于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和物流环节。在设施种植上大力推行V型拱棚,充分应用湿帘风机、二氧化碳、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施装备,畜牧养殖上采用最先进的大跨度圈舍、负压式通风、智能式饲喂等装备技术。高科技和新设施已成为各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亮点,呈现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公司制;二是公司制+合作制。

(一)公司制

即由园区承建单位发起建设,按照公司化模式运营的园区。如某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的白鹿原现代生态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二)公司制+合作制

即由政府塔建园区平台,由企业、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打造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一些新的运行模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资金融资情况

(一)现代农业园区资金需求

现代农业园区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农田基建、科技投入和新品种引进、装设灌溉系统、购买作业机械、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中,资金需求量较大。在政府补助到位,民间资本无意介入的情况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是目前比较好也比较快的一种方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不同融资途径对比分析

1、政府扶持。政府扶持的优点是融资期限长、无息或者低息,缺点是政策性强,融资金额较小,审批时间较长。

2、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优点是融资金额较大,但是要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及抵押或担保,利率适中,缺点就是审批期限较长。

3、民间借款。民间借款主要优点是手续简便、方便灵活,缺点是融资额小、利率较高、期限较短。

三、现代农业园区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表现在:一是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的承建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从家庭式、作坊式发展而来,存在股权结构复杂、运作模式不规范、管理能力较差、专业人才匮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二是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主要植根于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土地、房产等保值率高、可辨认的有形资产较少,缺乏足额、有效抵押担保。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情况

(一)信贷支持情况

为切实提高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快业务产品创新、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满足。不断创新贷款方式。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主要困难

1、信贷产品和贷款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信贷业务产品的限制。目前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没有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信贷产品,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中,对企业的支持模式比较成熟,对基地(合作社)的支持刚刚起步,相应的信贷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推广。

2、外部政策限制。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完善。由于现代农业园区承建的土地大多是以租赁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存在障碍,不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评估、咨询等专业机构少,功能不足。

四、做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扶持、财政和信贷政策方面

1、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贷款信息平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受自身业务发展的制约,扑捉市场信息比较迟缓,加之自身的优质客户储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效能。

2、完善金融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并推行有关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评估、登记、流转等环节制度。

3、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风险防范屏障。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助范围,延伸补助领域,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地方财政出资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解决现代农业园区贷款担保难题,为金融业分担信贷风险;加快农业保险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4、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建立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协调的长效扶持机制。财政政策上,建议对县级机构农业贷款全部减免所得税,并扩大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可持续性。

(二)信贷服务模式、产品服务创新方面

1、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一是积极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金融需求的特征,结合实际创新差异化金融产品,探索以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多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

2、强化金融创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力度。一是强化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识,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多方构建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二是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在经营理念、支持对象、营销手段、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关注的焦点,而农业发展尤为关键,近几年政策焦点也更加强调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政策和制度的变迁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方式、效率和积极性。回顾我国农业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我们发现,每一次土地政策的调整都是集中解决农业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问题。农业土地流转是新时期的核心内容,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手段,因此,深入探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主要特点

1.流转方式日趋多样。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保留承包权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目前,土地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包括转让、出租、互换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还有一些创新的流转方式。其中,转让方式较多,随着工资和农业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工日益增多,农村闲置土地随之增加,农民工将其土地经营权以现金或实物的形式进行转让;互换方式也较为常见,主要是土地分散的省份,农民之间为了便于耕作,进行土地互换,方便土地集中种植和管理。其他流转方式多半是基于以上两种进行变化。

2.流转数量逐年增加。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土地流转政策放开,土地流转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00年参与土地转让的农民占比9%,流转面积占比12%。与华北和东北相比,土地质量较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流转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2%和14%。随后土地流转逐年增多,每年基本比上一年增加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随着政策放松和鼓励,土地流转数量不断上升。

3.流转市场发展滞后。当前土地流转规模和效率仍然很低,这与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相关。土地流转市场发展迟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缺乏。由于缺乏交易平台,农户之间信息无法有效流通,信息不对称对土地流转影响很大,增加了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和成本,结果导致想转出的转不出去,想承包的包不了。其次,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滞后。土地流转程序相对专业,农户文化程度较低,土地流转缺乏规范引导和专业指导,导致流转随意性大,尤其是流转过程不规范,土地价值无法评估,抑制了土地流转的收益。最后,土地流转规模范围受限。土地流转主要是进行规模化经营,由于单个农户流转规模和范围受限,土地难以随意流动和分割,限制了规模收益。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一的土地流转方式阻碍了土地优化配置。农村土地流转多半是农户个体自发行为,主要局限于农户之间小规模流转,没有集体组织或中介组织引导和参与。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突发性意外损失,农户土地流转形式通常以委托经营和转包为主,形式相对单一,流转过程简单,一般是口头约定。单一的流转方式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并不能按照市场或者需求进行调配,因而不能实现土地流转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

2.过短的土地流转期限束缚了生产性承包投资。现今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直接影响了承包者对承包土地的生产性投资。大多土地流转都是采取口头协议,分别一年一年约定,由于对租金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农户不愿意承诺长期合同。而承包人一般希望长期承包经营,鉴于租期过短,进行生产性投资很难短期收回,因而不会对土地进行生产性投资,这不仅降低了土地可能的效益,而且可能会导致承包人对土地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地质量快速下降。

3.分散的土地流转方式限制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鼓励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虽然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但主要方式还是个体农户间小规模流转,据调查得知,这种流转方式占到了80%以上,这种仅限亲戚朋友或同村人间的小规模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相背离,因而,目前的土地流转格局仍然停留在狭小的范围和条件下,规模化经营不足。

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土地出租。土地出租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下,土地承包方保留土地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出租给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农业生产型企业,通过约定承包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实现土地流转。这种模式纯粹是自发的,在平等互利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操作简单,交易成本低,因而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往往期限短、流程不规范。

2.土地入股。土地入股实际上是在基础上,将农户的土地以资产作价的形式转化成公司的股份,组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管理运营。这种模式是在农户自愿的条件下,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权的股权化,农户既可以参与公司经营也可以只参与股东分红,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经营的集约化。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了承包责任制的按劳分配和公司股份制分红的结合,提升了农业土地流转的收益。

3.股份合作。股份合作模式类似于土地入股,但是股份合作本质上还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股份分红的基础上,融入了集体合作社经营方式,遵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生产社。从而实现合作社对农村土地的集中管理,高效经营。合作社的收入分配方式实行土地保底和效益分红双重原则。

4.反租倒包。反租倒包是一种创新的土地流转模式,是指有些公司或集体组织通过与承包农户分别签订承包合同,将土地集中在公司或者集体组织手中,然后又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再以招标的形式,将农地分派给农户经营,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各自义务和权利。通过这种集体组织力量推动,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但是这种流转模式中,出租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个难题,而且集体决策风险较大。

四、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在传统的前提下,农户要么从事农业生产,要么进城务工,因而,农民的收入来源只能是农业收入或者工资,两者不能兼得。这种生产的隔离和限制,不利于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的拓展,不仅可能造成因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土地荒废,而且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现在土地流转不仅能使农民获得土地租金,还能使得农户进城务工获得稳定薪资,因此,土地流转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来源。

2.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行,实现了农民生产和收益的分离,将农民从田地里抽离出来,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不仅能获取租金,更能获得务工报酬。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内在价值,能够让农民即使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仍然也能从土地租金中弥补从事非农生产的机会成本,给农民提供了多样的工作方式选择,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生产中转移提供了条件。

3.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推进,有利于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土地的价值就可以由市场供需决定,土地价格的正确引导,带来土地生产资料的高效配置。不仅如此,农业生产将会由分散化向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土地将会从生产效率低的农户向生产效率高的农户流转,因而提高了农地生产效益,并降低了农地闲置和荒废的可能性。

4.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随着政策对农业土地流转的重视和引导,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在不断加快加大,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农业土地的价值得到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收入的增加,不仅调动了农户积极性,还能促进农村分散土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经营,加速农业成片成区的生产和种植,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五、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打破土地细碎化,整合土地流转规模。农村当前的生产经营都是呈现分散化和条块化,整片整片的土地较少,大多农户仍然是条块化种植。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现状极大地制约了土地流转效益,因而土地流转规模和面积都处于起步的阶段。借助土地流转政策东风,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破除土地细碎化瓶颈,加速农业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既可以设立专项财政基金,也可以专门成立政府派出机构对各乡镇的土地进行整合,真正消除土地细碎化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收益。

2.消除土地社保功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统一不公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大范围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统筹下,积极推进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社保政策和制度,比如以土地换社保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符合区域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业土地社保功能,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此外,当地政府可以借助本地企业或引进对应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接土地流转,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各种形式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从而为农民提供收入保障。

3.推进中介组织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规模不大,流转速度不快,流转质量不高,流转效益不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中介机构和服务。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和服务主要应该包括: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前者负责信息的整合与交易的对接,后者主要负责流转的过程与价格的确定机制。各地政府可以以企业为主体或者以乡镇政府派出机构为主体,主动搭建土地交易流转平台和中介组织,不断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和中介服务,提高乡镇土地流转的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方,王硕,吕晓东.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影响问题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6.1

[2]徐道龙,王田甜,郭静静,王慧慧.农村土地流转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宏观经济,2015.7

[3]王兵.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4.10

[4]陈良敏.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经济收益影响研究——基于344户样本数据[D].广西大学,2014.5

第8篇

现代农业正在加速推进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加速转型,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从现实来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1980年以后出生)对土地的感情正在淡化。农民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规模经营趋势明显。各类农业合作社、专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也显现出不同的方式。概括来讲,我国现代农业运作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及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以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集中体现在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有农场这五个方面。

土地流转的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骤变,对以支持和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为根本使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来说,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迎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一历史变革,尽快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手段、强化服务功能,真正打造“粮棉油”生产、流通、加工全产业链的品牌银行,已成为农业发展银行当前的燃眉之急。

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探索

近年来,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坚持“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尤其结合农业大省实际,在打造“粮棉油”全产业链精品银行、支持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多品种支持、全方位服务现代农业的格局。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养殖小区”的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分散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体流转,规模经营,或通过订单农业方式,由公司统一供种、供肥、施药和收购。农发行对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收购贷款,解决企业或合作社流转土地及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分行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9家,其中粮棉油加工类企业277家,畜牧企业110家,其他企业12家。这些金融支持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农户的年收入水平获得巨大增长。

现代科技园示范型。河南省农发行对农业科技园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滑县新鑫田园开发有限公司在农发行3.5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下流转土地,按每亩土地每年给农民1100斤小麦补偿,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安置农民3000人,年产值1亿多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体公司与专业大户统一型。近几年来,河南各类专业大户成批涌现,其中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2000多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如漯河市临颖县的种粮大户贺金海,自2010年至今已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0万亩,实现年收入1000多万元。农发行先后对其创办的河南省绿汇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收购贷款和合同收购贷款1.2亿元,支持其开展土地流转和粮食收购。目前,该企业已辐射周边3个乡镇,1800多户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结合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面对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在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经营的最佳选择。滑县瑞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郑州瑞阳粮食有限公司为依托,牵头注册了河南省首家最大的合作社——滑县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发行先后向瑞阳粮食有限公司授信2.4亿元,支持企业开展粮食收购,并通过发放合同收购贷款支持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通过对联合社的金融支持,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进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有农场引导型。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大型国有农垦企业,也是河南最大的良种繁育、推广基地。2010年,农发行向农场种子公司贷款6000万元,支持企业流动资金需求。2012年,该农场在农发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年生产、销售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达5500万公斤,占河南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15%以上、全国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3.5%以上,并被农业部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

外向型创汇企业引领型。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乳酸及系列产品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创汇型企业,年处理玉米16万吨。为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农发行先后贷款2.29亿元(其中粮油中长期贷款3900万元),对企业收购和加工环节进行支持。该公司2012年收购玉米1.47亿公斤,生产乳酸及系列产品901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利润7095万元,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农发行的资金参与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当地玉米种植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农村土地托管型。土地托管,就是在农户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务自选的原则下,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土地承包关系及土地用途,由托管服务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务,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经营方式。许昌市实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村委会进行多方合作,制定相应章程,实现土地托管,充分发挥了土地规模的效益。农发行及时向该公司提供贷款支持,促使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托管规模。2012年,企业在农发行的资金支持下实现盈利460万元。

政策性金融支农仍存在诸多问题

信贷支持缺乏有效载体。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外,目前现代农业的其他几种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都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财务不规范、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大都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客观上导致了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据笔者调查,目前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流转农民土地需要提前支付大量资金,而现有的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能提供少量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他银行基本没有涉及。

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尚未形成合力。一是目前的涉农财政补贴涉及部门多、上下传导环节多、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二是对种粮补贴的发放,仍是局限于原土地承包人,而土地流转后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则无法拿到。三是对银行发放的各类涉农生产贷款,财政没有配套贴息政策,导致银行风险加大,积极性受挫。四是对银行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放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补充资本金、减免税收、优先核销呆账、不良资产剥离等,因而加剧了银行的惜贷行为。

农发行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产品过于单一,目前对生产环节仅有合同收购贷款一个品种,且主要针对龙头加工企业或其他实体公司发放,因此在面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催生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会产生供给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现有经营主体长期发展投资的需要。在抵押品的选择上也没有针对农村新形势下的应收账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押进行深入研究,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支付结算环节上,农发行至今无自己的网银、信用卡,在农村地区没有ATM机、POS机等终端设备,影响了支农功能发挥。

此外,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配套,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窄、险种单一且赔付困难。同时各类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也不健全、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

未来政策性金融支农政策建议

牢记职能定位,加大对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既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运用“看得见的手”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本质要求,也是打造“粮棉油”全产业链精品银行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农发行在支持“粮棉油”收购、加工、储备等方面已经非常到位,但对于生产环节的支持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支持力度,使全产业链几个环节之间前后呼应、各信贷品种之间互为补充,进而有效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倡导和引领作用,凸现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加强金融创新,完善服务功能。一是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品种。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的需要增设贷款品种,如土地流转贷款、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农民科技培训贷款等品种。二是在抵押担保上,探索扩大有效抵押担保范围。借鉴宁夏吴忠市、江苏连云港市、陕西杨凌等地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经验,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以及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开展存货抵押贷款、大型农业生产机具抵押贷款、门面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品种;针对财政专项补贴与农业项目配套完成情况,开展以补贴款为担保物的农业项目建设担保贷款;根据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基层政府财力有余的实际,开展农户住房抵押贷款等。三是优化办贷流程。要抓紧对现有办贷流程和信贷管理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要尽快在CM2006系统中增补新科目,增加新的管理模式,调整授权授信规定,减少办贷中间环节,加强上下级和前后台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

进一步完善农发行外部配套机制。一是在信贷计划管理上,应比照对商业银行的做法,将农发行信贷增量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这样既可以将目前银行业充足的流动性通过农发行投入农业,缓解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也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和货币政策取向。二是国家应制订出台相关信贷扶持政策。比如,财政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贴息和扶持力度;对农发行支农贷款减免税收;对因支农而形成的不良贷款予以兜底或优先剥离、核呆;取消对农发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增加农发行的支农资金来源等。

理顺并归并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由农发行统一拨付。目前,我国中央级直接分配、管理农业财政资金的部门达9个之多。根据国务院赋予农发行“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职能要求,建议对中央和地方各类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到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并由农发行结算与拨付,以增加农发行的支农主导作用,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农村融资担保法律障碍。建议尽快对《物权法》、《担保法》等进行论证修改,取消或适当放宽对农村承包经营用地、宅基地的抵押限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建立科学的土地承包性经营权抵押、流转、处置的具体操作程序。二是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功能,增强保险业务品种,有效分散或转移信贷资金的风险损失。同时,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自2013年3月1日起,国务院新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提出,国家支持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符合规定的农业保险,由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尽快克服目前险种单一(仅18个险种)、赔付困难、赔付标准较低(比如,对小麦最高赔300元/亩·年,水稻、玉米最高赔400元/亩·年)、覆盖面小等问题。

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一是抓紧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解决好土地集中方与流出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土地流转关系的持续化和稳定化。二是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市场。尽快建立农村资产评估、登记、交易、抵押等配套机制,鼓励和扶持土地评估机构、抵押登记机构等与金融产业相关的中介机构的发展。三是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提供土地流转格式合同,引导流转双方对土地流转权利、责任契约化和书面化,确保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合理有序。四是完善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方面要提高标准,另一方面将其增量部分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流转后的经营主体倾斜,以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第9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现代农业化是一个产业,农业现代化始终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概念、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浅析,提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载体,是逐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成果的良好平台,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现代农业的基本认识

1.1.1农业是指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或饲养从而获得其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在这指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

1.1.2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和现代方法经营和管理理论,生产的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结合中国实际从核心内涵来讲,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即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与我们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依托高科技投入,依靠的是市场导向,由单纯依靠资源转变变成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长方式,同时依靠市场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一体化”,将“一体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

1.2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1.2.1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叶先后步入现代化阶段,澳大利亚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农地已占到全世界总生态农地的50%;法国等欧洲国家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美国则借助发达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1.2.2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补齐农业短板,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现状也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1.2.3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逐步进入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攀高、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农民缺乏市场主动性、话语权,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发展现代农业来支撑。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2.1现代农业的模式

现代农业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集体生产组织。第二种是公司加农户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公司作为开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第三种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由政府、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据初步统计,2011年首批52个国家现代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600万吨,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13%的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标准农田比重达到9900元,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科技应用创新密不可分

2.2.1根据抽样调查表明,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但农业总体上仍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田作业机械动力104.9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率为3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和从事工业人数、外出就业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农牧业。这就需要一种农业科研基地,把科研成果放大,并向周边地区示范传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其所有的试验、示范、推广的功能将科技新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2.2.2土地资源丰富,户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3%,还有大量的开垦荒地,草场承包主要到村、组,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经营,但农民组织程度低,农作物种植良种覆盖率和良种统供率水平仍然较低。在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合理的引导促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形成适宜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示范区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地,发展立体种养业,改善环境,关键是让农民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成果,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其示范作用,让广大农牧民亲眼看到新技术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地接受新技术成果。

2.2.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本功能:一是试验功能。通过在园区对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转化的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农牧民亲眼看到好效益,就会竞相采用,从而起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作用。比如,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就是以农牧业为基础,联动二、三产业,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利用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扶持和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牧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三是增收增效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曲水县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促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专门成立了土地交易所,农牧民可将自有土地流转出租,收取租金,同时也可到种植基地打工。2013年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城关区白定村共有2132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150人,所有净土健康项目投产后,计划转移劳动力972人,约占本地人口的99%;预计年人均收入将达到9394元,为传统农耕方式年人均收入的近两倍。

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

3.1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起步较晚

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农牧民文化和科技水平还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产业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3.2缺少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地处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动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青稞、油菜、小麦、奶牛等常规动植物的种养,涉及现代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3.3信息交流相对滞后

影响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园区生产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活力。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拓宽思路、引进人才、优化配置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4.1利用示范园区拓展农牧民思路

通过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宣传力度或组织农牧民群众到内地参观学习,了解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新成果,把示范园区打造成实训基地,让农牧民群众在示范区里学理论、学技术、学经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使其转变观念,消除农牧民对示范园区的疑虑,积极主动服务于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示范园区建设,争做示范园区的主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4.2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类型,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市场开发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是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关键。只要有可靠的技术依托、人才队伍,就能为示范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4.3优化配置区内运输网络资源,做好园区品牌的营销

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化经营有机结合,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和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产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国际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业、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2.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城乡统筹”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包括: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可见,促进农业升级转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

沈阳市于洪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1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于洪区列为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请示》。要求于洪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统筹城乡,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以此为契机,于洪区特开展了“于洪区农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途径,进一步推进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农业总产值、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额、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带动示范作用,以实现于洪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1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三种:

现代农业解释一: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解释二:现代农业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度发达的农业。他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

现代农业解释三: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农业、现代农业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是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3于洪区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发展背景

于洪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地处沈阳经济区沈阜城际连接带的龙头,是实现沈阜一体化建设及沈阳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全区总面积499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街道,总人口62.6万人。于洪区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长幅度列居全市第三,尤其是二产、三产总产值增长幅度明显,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集团,为于洪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业发展计划做好了准备。

2010年,于洪区结合自身区情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和“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发展农业、统筹城乡在全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2农业发展现状情况

3.2.1现状情况

近年来,于洪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总产值稳步增长,农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

于洪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注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于洪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环际精品蔬菜水培植生产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专门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实验。目前,于洪区已形成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工厂化浮板菜生产基地、有机北虫草生产基地、设施花卉生产基地、小韩工厂化特菜生产基地等,其技术和产量均达到全省甚至全国的领先水平。

从于洪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未来趋势不难看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新阶段。

3.2.2现阶段发展瓶颈

经过不懈努力,于洪区的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地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在诸多方面尚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提升。

1)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升级

在于洪区2010年的全区生产总值中,农业仅占了6.2%,相对于工业的48.5%和三产的45.3%,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对比于二产、三产的产业增加值完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情况,农业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

2)现代农业的外延度不强

现代农业的外延是指其特有属性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根据现代农业的属性,以一产为主,不断向外部拓展,形成新的产业形式。如一产向二产延伸和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一产与旅游业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一产与物流配送业融合,产生了农产品物流配送业;一产与农产品出口贸易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一产与材料产业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

从于洪区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其类型基本上是依托现代农业的生产属性而进行的农事生产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业,但多为农产品粗加工业,尚没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并且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也仅是农事企业内部的一个配套环节,并没有专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由此可见,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尚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其生活、生态属性还有待开发,与二产、三产的融合还有待增强,亟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涵盖了上、中、下游产品的产业链条,以将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淋漓。

3)龙头农业项目集聚度不高

于洪区现有农事龙头企业68家,规模以上4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6家。从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来看,一方面,龙头企业项目分布零散,无法进行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农事企业有效利用城市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各龙头企业自成一家,相互之间的联系度不高,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利于现代农业上、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优异的外部效应未得到良好的发挥。

4)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塑造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目前,于洪区拥有注册商标45个,涌现出“绿丰牛肉”、“波士顿生菜”、“小韩特菜”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绿丰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辽宁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辽宁省第一家牛肉出口创汇清真企业,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牛肉产品唯一指定供应商。于洪区现有19个农产品获得认证,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于洪区在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市场的认知度来看,这些品牌尚未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认知,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塑造,以打开于洪区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5)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发展较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区的研究不难发现,现代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作为其有序发展的后盾和保障。例如,荷兰沿农业产业链把各项与农业相关的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建立农业部,其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销制度完善。 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府以服务为主导,以“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营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

于洪区的农业发展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缺少由政府主导的综合型的市场配套服务,如农产品的物流、销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等,制约了其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于洪区,在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建立,以积极推进农业的升级转型。

4于洪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对接城市产业,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

现代农业除了其固有的生产属性外,还具备生态、生活属性,产业的外延度极高,以一产为核心,向二产、三产延伸,可衍生出多种新的农业产业形态。未来,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应与城市产业对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二产融合,形成专门化的农产品初、深、精加工业;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三产融合,形成农业服务业,例如农业物流、农业信贷、农业咨询、农业研发、农业培训、农产品展销、农业旅游、农业观光等。同时围绕农业发展需求,促进关联产业的成长,例如农用产品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农业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个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4.2设置产业园区,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于洪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以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对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可结合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建立三大不同主题的产业园区。一是体现“以技精农”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依托陆家高新技术农业,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是区域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二是体现“以工强农”的有机农产品加工园区,借助无公害、无污染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主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是集农业加工、信息、技术、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三是体现“以游延农”的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依托于洪区的种苗中心、蒲河生态廊道及蒲河温泉新市镇的建设,结合旅游服务,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憩等功能。

4.3建立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

借助城市优势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高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借助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打造沈阳国际物流港”这一契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扶持农产品专业流通经济组织和具有带动能力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进入零售市场,例如,连锁超市、供销合作社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农业咨询业,包括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期货市场行情、汇率与利率变化信息等。建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检查。

4.4重视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本土品牌农产品,对于于洪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升于洪区农产品知名度、抢占市场,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于洪区的统筹城乡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于洪区可以通过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注册一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培育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提升于洪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托于洪农产品“绿色、有机、优质”的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举办主题活动,例如“于洪新型农产品之旅”、“来于洪收获健康蔬菜”,使于洪区的农产品迅速被市场认可。

5小结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于洪区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延伸产业广度、扩展产业形式、建立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及企业家素质、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等,以促进农业的迅速转型,发挥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杨世琦,孙小文,孙兆敏,杨改河.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透视〔N〕,中国农学通报,2004(4)

【2】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9,(11)

【3】蒋和平,宋莉莉.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及其借鉴〔J〕,科学与经济,2008,(2)

【4】蒋和平,崔凯.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

【5】武文,赵长保.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DB/OL〕,2008

【6】耿前.论现代农业的特征、模式及意义〔DB/OL〕, 2009

【7】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DB/OL〕,2010

【8】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第11篇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通过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速度和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亦如此。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此,必须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应用水平,以有效解决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辽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辽宁省通过采取“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科技富民强县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丰收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农业园区建设”、“作物新品种转让”等一系列举措以及实施“良种示范工程”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省向粮油主产区重点推介玉米、水稻、大豆优良品种94个,8种大田作物良种推广面积330万公顷,24种蔬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61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96.7%。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10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已覆盖全省所有耕地。集成推广日光温室建造、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和综合提质增效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示范推广面积达0.77万公顷。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辽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逐步形成。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品种改良中心和原种基地、农业科研试验站等一批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种养殖安全技术集成、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研制、农业生物与气象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立体种养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我们应当对当前辽宁及至全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农业生产力仍不稳定,部分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依然偏紧,稍有闪失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等诸多矛盾和约束,我国农业还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的自主创新,加强和完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二、辽宁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产中环节,对产前、产后环节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中试转化以及产业化环节更加薄弱,不能有效地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资源配置不够集中,资金分配较为分散。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研部门的技术创新手段落后,原创型农业技术创新少,重复或验证别人成果的较多,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弱,一些地方单纯追求项目的经济规模,忽视项目的自主创新绩效,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辽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育不良,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较低、推广机制落后、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

依靠科技发展农业,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动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应以农业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为主体,整合农业科技资源,从事农业基础知识研究,实现农业知识创新。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力量,组建与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配套的科研中心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要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储粮、粮食收储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相关的科研机构,从事农业技术熟化研究,为实现大面积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政府为主体,联合企业,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农业技术市场,从事农业技术的传播,实现农业技术的转移。以农户和企业为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从事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二)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造条件

根据农民需求的多样化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要求,大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此一要更新理念。改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二要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建设培训,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考试、竞争上岗。同时,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1、进一步整合资源。从理顺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入手,对乡、镇的各类农技推广站的管理逐步实现条块相结合。可将行业、专业相近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农业技术综合推广站,使其公益性与经营服务职能相分离。

2、加快构建政、事、企三分离的新型县级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建立县级农业监察大队,集中行使法律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种子管理、农药、化肥监督管理等职责;建立县级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部门,行使动物防疫、检疫职责;建立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行使农业公共信息服务职责;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行使农产品检验、监测职责。

3、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管理制度化、服务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正常的教育培训机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把那些文化程度高、业务素质好、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选拔到领导岗位。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整合科技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率。

4、积极探索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发挥农技推广主体作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上网”。建议在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赋予一定的推广职能,并拨付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鼓励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础上建立直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配套、集成创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成果。

5、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瞄准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定一定数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或联合其他推广主体共同完成。

(三)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创新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完善设备条件。着力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千家万户,认真调查研究,征求农民意见,并指导农民掌握好实用技术。为此,

1、坚持与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在农业发展新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

2、强化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为现实服务功能。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将以大院为平台,直接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和农业生产第一线。

3、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结合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使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熟化、完善;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组装配套,集成创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

4、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手段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 问题 建议 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17-01

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果显著,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给与重视和研究。对农业生产发展来说,农业技术是重要的内在动力因素。如何使农业技术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就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和目的所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面对日新月异的推广格局,如何才能利用不同的形式与方法来提高推广的效率,是必须引起足够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1 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基层推广体系待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法律上也规定推广经费由政府财政划拨,问题在于许多地方对农业还不够重视,投入到基层乡镇农业部门经费少,人员工资较低,造成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还不完善。

1.2 农业种植效益低、规模小

(1)农产品价格低,引起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小面积上很难看到明显效益。对农民而言,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能为其家庭创造高的效益时,才会主动采纳应用。在种植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应用表现热情不高,影响到科技采用率。(2)当前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同时也不利于农户采用规模性农业技术。如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等。

1.3 农业成果与生产需求不对应

技术推广针对性不强,导致技术与产业割裂。农民需要的是效益好、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技术。一些科研单位往往缺乏市场调研,不知道农民在想什么,研究的成果同生产需求相互不对应,在实际生产中很难有效地推广。如对水稻高产研究,农民不仅仅需要高产,而且需要优质,需要通过优质来创造好的效益。

1.4 基层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基层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机构老化,素质相对下降。(1)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优秀专业人员少,大多是转岗来的非专业人员。(2)大多数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3)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1.5 农民文化底子薄,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科研成果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它。由于文化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存在着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等同其他行业一样重视农业,加大对推广经费的投入,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完善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新型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为主导,企业和农民组织广泛参与,无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按照经营性职能与公益性职能相分离的原则,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

2.2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1)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户经营规模偏小的实际,在农户自愿的条件下,采取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的流转,使地块相对连片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产生的效益,刺激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规模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利于农户采用规模性农业技术。如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等。

2.3 争取实施农业项目,激发农民应用新技术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实施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激发农民应用新技术。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积极申报高效农业项目,以项目促进保护地设施栽培,引导农民自觉应用新技术。支持农民无息贷款资金,增加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认真做好当前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项目,促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和机插秧技术推广。

2.4 科研与生产联结,促进技术有效推广

科研单位要加强市场调研,研究的成果要同生产需求相对应,让成果在实际生产中能够有效地推广。根据农民想什么、农民的需要,研究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技术。另外,科研与生产部门紧密联结,根据市场机制的要求,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科研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户的互利合作制度,逐步形成生产服务指导联合体,有效调动农民接纳农业科技的主动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益。

2.5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推广效率

要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在职的推广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也应出台相关相关政策,吸引各类农业院校农业人才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技术方面的多向性,在培养大宗作物的技术推广人才的同时,也要培养能够掌握运用非大宗作物技术的农技复合人才,如蔬菜、园艺类和农产品加工等人才。不仅要懂得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同时也要掌握该地区特色农业的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