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务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商务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07-14 17:3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务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务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第1篇

关键词: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行的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一套整合的物流业统计核算指标,对于物流业的了解只能通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或分析其他产业的统计数据获得相关信息。但是,鉴于物流统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学术界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也在探索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1物流业统计核算的对象

龚树生、高和鸿等人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立我国物流统计学的初步设想,并指出物流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流活动的过程,性质是对物流经济现象定量认识的方法论,任务是研究物流活动过程的规律与方法,以指导物流的实践活动。

张志俊认为物流产业统计是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用量的方式研究物流产业活动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即研究物流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经济效益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等。物流产业统计对象为全社会物流活动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包括参与社会物流活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批发业等的物流活动,以进入社会物流领域为计算的起点,企业物流活动可暂时不列入统计的对象。

2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赵艳认为物流业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行业构成的综合性较强的产业,物流业统计核算应该反映出物流产业的全貌和物流产业的行业构成,一是要反映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服务供应情况,二是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物流支出情况,三是物流需求状况。

孙敏炜和邵建利则将物流统计范围设定的较为具体,认为其内容应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中的连锁和配送企业、商务服务业中的包装服务、流通加工业等。

周善忠、刘伟等为青岛市设计了物流统计测算体系基本框架,包括对社会物流的统计测算、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测算、对重点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和对不同行业企业内部物流情祝的统计调查等四部分内容。

3物流业统计核算的指标体系

韩嵩、赵艳等人将物流业统计指标划分为不同层次。韩嵩构建的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是一个由三个层次构成的指标体系群。第一层次是物流具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物流产业活动和服务功能为基础,构建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流通加工业、配送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等各具体产业的统计指标,作为整个物流产业统计的基础指标;第二层次是归属于部门统计的简要指标体系,在综合各具体产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将物流产业活动过程的情况纳入到相应的部门统计;第三个层次是物流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反映物流产业活动各个阶段的总体情况,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赵艳也是按照三个层次,将物流业统计指标归纳为基本指标、综合指标和相关指标。

吴敏良、高国云、曹娟、张文杰等人则对物流统计指标进行了分类设计。吴敏良将物流统计指标分为两类,分别是反映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地位的指标和反映物流管理和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的指标,前者包括物流总量、物流总收入、物流总成本、物流业增加值、物流贡献率等,后者包括产需比率、准时交货率、质量合格率、合同履约率等。高国云将物流统计指标分为反映物流规模及流通过程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反映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指标及指标体系和反映固定资产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等三类。曹娟构建的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由一个核心指标和五大统计指标子体系构成,核心指标是成本利润统计指标,五大子体系分别是物流供需情况统计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统计指标、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固定资产统计指标和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

4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郭慧敏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相关统计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中的问题,提出现代物流统计资料采集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可以以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相关部门的统计、财务及行政记录等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一次性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并测算现代物流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可参照专业统计方法,对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抽样调查,从而提高数据的可得性,并兼顾我国物流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保障统计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刘延平、李卫东则十分重视物流统计调查,称其为物流业统计核算最根本的数据来源,并对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常用调查方法在物流业统计核算中的适用性与优缺点进行了研究,指出实际物流统计工作中要多种调查方法结合使用,以全面调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其他方式取得统计资料,以便反映物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观察其数量变化的趋势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龚树生,高和鸿.建立我国物流统计学的初步设想[J].中国流通经济,2001(4).

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电子商务;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愈来愈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领域的精英。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文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起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

二、理论综述

(一)案例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开始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创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呈现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不同观点的案例使用者进行主动地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质量理论

质量是反映产品能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广义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二是毕业生对所在高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三是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领导与教师等)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即“工作质量”。

从教育学原理看,教学质量要素包括:目的明确(即有目标设计,对学生要求具体,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内容正确(即安排教和学的内容有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方法恰当(即传递信息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积极有效的认知活动)、语言清晰、生动(即发音清晰、语调高低和语速及节奏适宜。这影响学生的听觉效果和心理接受,对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和组织合理(即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紧凑)。

三、运用案例教学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方案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

(三)编写案例

编写案例有以下基本要求:首先,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编写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课堂讨论,它使得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体会到自己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次,要开展案例研究工作。案例的研究有两个阶段:一是图书馆研究;二是采访阶段。采访阶段是案例研究的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必需的阶段。第三,撰写案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要提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第四,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如何提第一个问题;提问的顺序是什么;预期中的讨论方向;如何应对预期外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和其他工具;如何进行总结等。

(四)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因地制宜,用以下的方式灵活地进行案例教学:其一,穿插式。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其二,讨论式。教师可以在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其三,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其四、组织专题讲座或报告。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电子商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学术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五)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要求学生写好案例分析报告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报告可以每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对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写好报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常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收效较好:第一,认真总结。要求学生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作简要回顾,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结论性的观点列举其依据,分析其关系,说明其利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再现讨论过程,加深印象,锻炼学生把握观点、概括说明的能力。第二,刻意创新。要求学生不仅要写讨论总结报告,也要写案例分析报告。力求超出别人的观点,超出讨论的局限,鼓励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作概括说明。这项要求旨在督促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案例教学同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第三,力求精练。无论是总结还是分析,都要抓住要点,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这项要求可促使学生注重思维的逻辑性、文笔的流畅性和文字的简洁性。

(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指标进行组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周全,执行完整有序;关心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管理严格;对所讲内容掌握娴熟、运用自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充实、信息适中;讲授系统、便于学生归纳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教学语言清晰、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指标体系确定后,还要将每个评定等级赋予一定分值,计算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后分值。

四、方案实施效果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班级小组、大组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三)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四)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学生在积极参与、广泛合作过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合作交流,培养了团队意识。在交流过程中,使他们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的内化。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双方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10).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07,(1).

[3]李雪.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基于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8).

[4]王志芳.引入“案例教学”与提升“两课”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05,(53).

第3篇

关键词:教学;科研;结合点;建议

长期以来,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体会到许多老师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上好课就行了,科研似乎于自己无关;有些教师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许多人认为科研是专家们的事,把科研看的很神秘。这种现象在所接触的教师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周围没有科研氛围,想努力改变只“教”不“研”的情况,但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又要带班,没时间搞教研而不了了之。为此,我们将“教学与科研”这一问题抛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课堂教学就是科研

把科研看成只有专家才能从事的工作,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科研的方向和课题,是许多教师的思维误区。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就是我们的科研基地。众所周知,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其科研能力最主要的是科学教研能力。在你签下一门课时,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备好课。备课就是科研。备课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

教课绝不是老师将课本上的文字照抄到备课本或课件上,上课时照念一遍了事。这仅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备课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成果、富有激情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真正好的教师在备课时是有科研性质和味道的。

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准备活动。当我们接到上一门课的任务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你对这门课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体系是否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重现教学设计的环节,做好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准备活动的成败,决定着你的教学效果。教学准备活动如同制定作战方案,可以减少教学时的盲目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教案是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研究结果的全面体现。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等方面有一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是以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课前研究,其价值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准备,也是教师思考问题轨迹的记录,更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教学的资料、是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这个传授知识、落实教学设计内容的场所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课堂”,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也包括实验室、实训室或其他的教学场所。教学是交流的艺术,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能够以愉悦的、适度紧张的、专注的心情去参与教学活动,是老师应该注意的教学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设计环节的不足之处或新的课堂情况,同样是我们教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是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是对实践教学设计之后的研究,更是帮助教师以审视的眼光去探究其教学过程得与失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堂教学后坐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功与不足?其他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遇到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原教学计划是否需要变更等等。课堂讲授后反思的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当经历过的教学生活。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设计的场所,也是发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等得失的场所。教学反思是总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得与失的思考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是进行研究的载体。把教学反思过程中得失记录下来,为当前或以后的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这样,课堂就成了教师们的科研基地。

在教育届提“科研”二字,都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着“科研”活动;每位老师都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通俗点说,科研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的分析和概括。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就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对规律的把握会更自觉,实践过程会更理性。如果每位教师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就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当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之时,教学质量必然大幅提高,教师自然会成为名师,也必然会培养出众多英才。倘能如此,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我们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是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

2 做一名研究型的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出题,科研求解。科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应成为每位教师坚持的理念。如何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践行这一理念,是每位教师所应探求的问题。

中国有一位科学家、院士曾经谈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看来,教学与科研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备的能力。然而,放眼当前的教师群体,就会发现对科研与教学存在着不同认识。

有一种教师,以谋生为目的去教学。虽然旧中国“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言已无人相信,但这类教师并不十分热爱教育专业,只是把当教师视为谋生的手段,把教学视为赚钱的工具,不追求知识更新与事业发展,一本教案用数年,把所讲内容抄到课件上,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念一遍就完事大吉。其结果是:人越教越老,课越上越差。学生意见越来越大。当然,这只是教师队伍中极个别的人。

第二种教师是经过一段教学生涯后,觉得教书自己很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傲心理。这样的老师特爱面子,有一点成绩就老虎屁股摸不得。由于太重视结果,不重视研究教学过程,使其很容易失去耐心。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薄腹中空。

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以对国家育人的责任感来教书。这种人是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在教书过程中,注重教学研究,研中求乐,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多年如一日以教学为乐,以育人为乐。他们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名不见经传的实干教育家。通过观察学习,就会发现这些教师的成长历程有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从教之初,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努力争当合格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经过几年努力,投身科研教学,逐渐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特长教师。他们并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在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坚持教学科研,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细节、新的特征、新的方向。这些老师都具有某一学科带头人的实力。

合格教师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历程,供我们学习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这些老师思想觉悟高,把教师职业当成终身大事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令人学习和钦佩。

其二,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其三,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包括独立备课、驾驭课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媒体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每位教师都数年坚持不懈,定能达到学科带头人的水平,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教育家。

3 结合所教专业,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来说,从事科研都是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需要来进行,当然也有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而进行专门研究的。我们在商业学校任教,而且是职业教育,专门为商业服务业输送人才。因此,我们搞科研应从“商业服务业”和“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在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领域所涉及的科研范围,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它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我们仅将商业所涉及的科研范围开列出来,为老师们提供科研时参考。

商业: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研究领域。商业亦称“贸易”,也称商贸,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国内商业又分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是联结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生产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任务是为生产、为消费服务。当你了解“商业”的外延、内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发现它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进行研究。如物流专业,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对外贸易、金融银行、会计学、法学等。如果你是讲授礼节礼仪课的老师,可以研究商务礼仪,中国传统商务礼仪与当代礼仪的关系;与统计学相关的是商业统计,商业统计是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商业领域中大量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一门专业统计,即关于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等商业活动的统计。主要内容有商品流行、商品价格、商业劳动、商业网、流通费用和商业财务等统计;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可以为设立商业网站提供服务,还有一种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分时服务计算机网络――商业分时网,它不仅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对中心计算机的成批处理或会话使用,还提供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多种应用程序,包括结构分析、电气工程、数据库管理(ERP管理)、财政计划、管理分析及图像处理等;教美术的老师可在商品设计,商品装潢等领域大显身手;德育老师可在古今商业职业道德领域施展才华。物流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其研究内容在商业领域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商品堆垛、商品储备、商品运输、商品流向、商业地理学等;商业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之一,专门研究商业部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其内容一般包括有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即商业发展史)、商品流通中的经济规律、市场与商品供需、商品价格、商品购销调存、商业劳动、商业现代化、商业经济效果等。讲解法学的同志可从事商法研究,商法亦称“商事法”,用来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商标法等。我校涉及经济学内容的课程较多,可以选择任一领域有所建树。

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有关商品,商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我们收其附录如下:

商品、商店、商法、商标、商战、商流、商税、商路、商港、商业网、商(事)行为、商标法、商品率、商帮(商人行会)、商业银行、商业文化、商业利润、商业革命、商业信用、商业美术、商业统计、商业秘密、商业资本、商业票据、商业道德、商事关系、商品比价、商品构成、商品储备定额、商品经济、商品差价、商品滞留、商品资本、商品流向、商品流通、商品堆码、商品检验、商品储备、商品装潢、商品编配、商业分时网、商业心理学、商业经济学、商业性保险、商业增加值、商品二重性等等。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教育。我校面临的施教对象,既有在校学生,又有在职人员,因此,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成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

职业教育领域供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很多,涉及到的学科也较广泛。如探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中国历代是如何从事职业教育,其得失如何?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有哪些?研究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找出共同发展方向,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改进中国的的职业教育等。在当前,我们应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求科研方向。比如:“职业声望”的研究。职业声望指某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和地位。其高低取决于职业环境、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任职者的素质。如何提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声望及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在职业道德领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是否具有积极性;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如果哪位老师有精力,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商业伦理学、律师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等。

研究职业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职业有关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职业社会学,也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应当关注并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职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和职业变迁,如:职业分类、职业分布、职业流动、现代化对职业结构的影响、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的关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岗位的分配和招聘,就业、失业、待业、退休及其有关问题、职业心理、职业伦理问题、特殊职业问题等。如果你对职业社会学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点研究有兴趣,坚持数年,必定有所收获。

综上,为大家提供的科研内容,仅供选择科研方向和题目时参考。当前,我们学校已登上国家示范校的舞台。这是全校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在教学、科研领域会取得更大成绩。

第4篇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办学力量,但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与普通的本科高校有所不同。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独立学院中两个常见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共同点的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对比分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按照各自不同的定位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有所长的人才。

关键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共性;差异性

一、独立学院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又称为二级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依托母校力量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普通本科的二级学院。1999年,浙江大学与其所在的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方式,发展势头持续强劲。

(一)独立学院定位的依据

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该如何分类,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普通高等学校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个层次。根据我国教育部的26号令文件,即《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不难看出独立学院是我国当前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是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而教育部2003年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根据文件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于独立学院的定位———独立学院应该属于多科性(或单科性)教学型大学或学院。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官方数据,全国总共有266所独立学院(截止至2016年1月29日),这些独立学院承担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已接近我国总体本科生培养任务的三分之一,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重要的高等教育办学力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文件,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该是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功能定位、专业定位以及区域定位。所谓功能定位是指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目前各行各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专业设置方面,独立学院要以母体本科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设置母体高校的强势专业,并且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社会需求量大、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业。而区域定位则是要求独立学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人才。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比

高等院校的录取工作,一般依照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然后独立学院的顺序进行,也就是说,独立学院是俗称的第三批,其录取批次、分数和时间在第一批和第二批之后,所以客观上独立学院在生源的选择和质量等方面都与重点及普通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不管是英语(商务)专业还是国际贸易专业以及其他专业,不管是在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还是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经验和模式。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的培养目标

培养外语方面的人才不但要考虑市场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商务)必须尽快制定自己独特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规范统一的、符合自己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历来有以下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本科专业:英语语言与文化、英美文学、专门用途英语(科技方向)、专门用途英语(旅游方向)、专门用途英语(外贸方向,即现在的商务方向)。商务英语是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这个特性决定了这个专业或方向“商务加语言”的ESP特征,与普通英语专业最根本的差别体现在它是“双重知识”与“双重技能”的叠加。“双重知识”是指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翻译知识、语言学知识等)与商务知识(包括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国际商务/贸易知识、国际商法知识、市场学知识等);“双重技能”是指英语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与国际商务技能(包括主题演讲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团队工作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等)。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不仅应该具备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还需要具备语言与商务技能。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很多本科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一个常设专业,开设的学校众多,虽然在培养目标上不完全一致,但大体可总结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处理对外贸易日常性工作和文件,能从事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进出口合同及相关文件的起草及翻译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1]从以上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务知识,同时应该兼备英语的沟通和基本翻译能力。而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知识体系的侧重点上,英语专业(商务)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与之相反,国际贸易专业更注重学生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有很大的相似点,但又各有侧重和优势。

三、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先行也是关键性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各个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尤其是独立学院,要从自己的生源情况出发,既不能放弃学术能力的培养,还要侧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要。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的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以语言为基础,商科为主要内容,技能为课程核心,人文为提高目标。[2]这样才能既满足就业市场和职场的需求,又契合独立学院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都做到了考虑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先要求学生努力夯实语言基本功,持续四年不间断训练和培养;相比理论研究更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除了基本的语音语调、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传统英语专业的课程之外,同时注重增加商务口笔译的教学,注重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及其翻译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开设商务方面的课程。虽然各个学校开设的商务课程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商科领域比较重要的且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法、国际会计等。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专业除了基本的经济贸易类知识是学生必备之外,还要求学生熟悉外在商业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并能进行分析研究。尽管独立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但理论基础的教学也是不能放松的,学生不仅要能够详细地掌握国际经贸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甚至是趋势,还要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3]当前进出口企业对引进的国际贸易人才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急需基于企业的要求构建属于自身的国际贸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涉及的课程比较广泛,贸易与经济领域甚至管理学方面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同时也比较注重英语方面的课程,除了开设大学英语这样的基础课程,很多院校也增开了商务英语、商务函电写作等课程。对比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两个专业有诸多课程是相同的,比如商务英语、函电写作、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等课程。虽然从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的课程名称都一致,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部分课程所占的比例以及在讲授时的深度等方面都不同。英语专业(商务)首先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所以英语课程开设的数目和课时都比国际贸易专业多得多,而且就算是商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也在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尝试,而与之相对的贸易类课程则比例要低很多,教师在讲授时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与英语专业恰好相反,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类课程相比于英语类课程在数目上占绝对优势,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而正是这种差异将两个专业区分开来。

四、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对比

独立学院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重大改变。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的主要教学方法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在实践中的教学和学科定位还是存在很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商务英语教学到底应该注重培养懂商务的英语人才,还是懂英语的商务人才?[4]其二,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师在面对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时到底应该是聘请具有商科背景的英语教师,还是应该是有扎实英语功底的商科教师?其三,鉴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到底是用英语讲授商务知识,还是以商务知识为内容教授英语?为了让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初期就能很好地适应商务英语人才职场上的需求,其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是独立学院这种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商务英语特殊的人才观和教学观是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建立和改革的前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双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成为各个高校所认可和实行的主要教学方法,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争议。而该专业课程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于如何逐步培养和建立起英语专业(商务)的师资力量,如何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技能之间实现平衡和兼顾。[5]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是贯穿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单位和服务地域的发展需要,适时地调整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国际贸易又是一个涉外型的专业,在该专业的课程中会大量地运用相关的英语术语和贸易法规等,学生毕业后也会大量接触英文文件和外国客户,所以不管是从课程本身的学习方面还是实践需要方面,双语教学就成了该专业的必行之路。在探讨两个专业的教学方法时,我们不难发现两个专业在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共性,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基础,还要求双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尽管都要求相同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双语教学,英语专业(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英语的比例比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比例要大得多。

结语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和良好补充,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国内普遍开设的两个专业,虽然存在着很多共性,但无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上两个专业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这两个专业能共存的重要因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为社会培养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黄慧雅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艳萍,徐丽.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0,(1).

[2]赵奎丽,郑晗.独立院校本科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基于对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的实践研究[J].科学时代月刊,2010,(6).

[3]蒋丽平,申保才,梁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需求分析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1.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电子商务;教学设计

0引言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不断渗透,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工程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数据在人们的生活中呈爆炸式增长,人们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由于海量数据中记录了企业的发展、运营以及人们生活和行为的点点滴滴,所以,挖掘海量数据背后存在的模式、规律和趋势,并结合各行各业进行创新应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我国电子商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数据累积,已经从用户为王、销售为王进入到数据为王的阶段,如何针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提升电子商务的运营效率,促进精准营销的开展,增加客户黏性,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的智能化发展,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国内外很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中陆续开设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系列的课程,其中作为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的数据挖掘,是其中一门重要课程。

1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必要性

1.1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电子商务数据已覆盖了从用户、商家、第三方、物流等一系列商务环节。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有效分析和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和规律,已成为推动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数据挖掘技术是电子商务智能化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的活动从开始就具备了信息电子化的先天优势,所以,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发生的所有行为信息都被日志记录,包括用户对产品的搜索、浏览、在购物车加入或取出商品、收藏产品、对商品的讨论、评价、分享等。对这些用户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挖掘用户的兴趣特征和潜在需求,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其次,数据挖掘技术支撑电子商务的精细化营销的实现。通过网络爬虫收集用户在消费过程种对商品的兴趣、偏好、评价等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可以更好地对用户进行细分,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更准确地把握用户态度和对产品的情感倾向,及时控制营销中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第三,数据挖掘技术推动电商物流的优化。通过对电商物流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预测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优化配送路线,进行物流中心选址策略分析等。可见,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2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Internet在个人、组织和企业之间进行商务活动和处理商务关系的一种活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传感器和监控设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和行业数据的持续积累,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的鲜明特点。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王伟军教授等人对138个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的市场招聘需求进行研究发现,网络营销与数据分析是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能力需求,而目前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数据挖掘及其相关课程的只有14所。因此,该类别人才缺口目前较为严重,市场需求量较大。为了适应时展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既要注重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注意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培养。培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并且可以将两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总之,在当前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商务管理是核心,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提升电子商务的管理效率,实现电子商务的智能化发展,必须应用好数据挖掘这把利器。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2电子商务专业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思路设计

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统计学、数据库、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等多门学科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难度较大,早期高校都把该课程作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近年来,也有些高校将此课作为本科生高年级选修课开设。从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上来看,由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课程教学又多侧重算法的分析与实现,导致该课程存在教学难度大、理论教学过多、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等问题。考虑到传统教学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轻算法,重应用”,以启发学生数据思维为主,以理解算法思路为主(忽略细节实现),以合理构建数据挖掘模型、正确解读数据挖掘结果为主。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基于场景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该课程在讲授每个数据挖掘方法时,都通过一个电子商务问题进行导入;通过本节所授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通过专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方法的应用,通过对挖掘结果的解读分析,为导入问题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步骤,选用合适的数据挖掘软件工具非常重要,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数据挖掘重在问题的建模和方法的应用,所以,该课程选择的数据挖掘工具是IBM公司的SPSSModeler。SPSSModeler拥有丰富的数据挖掘算法,本课程涉及到的分类、聚类、关联分析、时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挖掘等主要数据挖掘功能均可实现,而且其操作简单易用,分析结果直观易懂,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地实现数据挖掘。学生通过对算法基本思路的了解,针对实验问题设计数据挖掘方案,并通过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算法的应用和结果的分析,理论和时间的顺利衔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据挖掘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3电子商务专业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数据挖掘课程主要讲解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技术、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数据思维,提升学生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能力,深入理解电子商务数据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商务管理和数据挖掘的有机结合。由于数据挖掘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反映在教学要求上,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环节。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理论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另一方面结合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1理论教学设计

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特点和应用特点,在数据挖掘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时,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性的分类、聚类、关联分析、时序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还注重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特点进行知识的拓展介绍,比如在将关联分析的时候,除了传统的购物篮分析,还增加了序列模式分析内容;比如在结合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等前沿数据挖掘知识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介绍。这些拓展内容,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为部分学生的课下深度扩展指明了方向。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数据挖掘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主要内容及其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表1数据挖掘课程理论教学安排序号章节标题内容提要学时1数据挖掘概述数据挖掘基本概念与功能;基本流程与步骤;基本方法与应用;拓展: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关系22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的集成与转换23分类分析决策树分类;贝叶斯分类;分类特点及结果分析64聚类分析K-means聚类;两步聚类;聚类特点与结果分析65关联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挖掘;关联分析效果评价;拓展:序列模式分析86时序分析移动平均模型;指数平滑模型;拓展:ARIMA模型67数据挖掘发展趋势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Web挖掘2理论教学在组织时,基本上以“课堂引例-问题分析-算法思路讲解-课后练习”的方式展开。通过实例分析,给学生介绍各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相关概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算法时,通过具体的简单数据演算实例来分析数据挖掘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明白数据挖掘算法在处理数据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虽然该课程开设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第六学期,但是,由于数据挖掘课程本身需要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目前的大学课程体系内,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开设全部先修课程。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对涉及到学生比较生疏的知识点,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予以补充说明。例如,在讲决策树分类时,对于信息论中信息熵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数据集合,进行讲解和计算。

3.2实验教学设计

数据挖掘是一门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分析与评价。每个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根据实验问题设计数据挖掘方案和实施流程;(2)进行数据预处理,并构建数据挖掘模型;(3)解读数据挖掘结果,并联系实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4)实验拓展与总结。在实验拓展和总结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比如在进行关联分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支持度阈值设置时降低十个百分点,频繁项集会有哪些变化?关联规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在实验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容易得到结果,而在总结这些变化规律时,又可以强化和巩固对关联规则、频繁项集、支持度、置信度等这些概念和指标意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电子商务活动特点以及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该课程的实验是16学时。在实验设计时,共设计了五个单人实验和一个综合性多人实验.由于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实际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运用一些数据挖掘方法,其设计方案不止一种,分析结果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程在最后需要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数据挖掘作业。研究表明,对于本科生来说,指导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如大学生消费状况预测、校园共享单车满意度分析等,这些热点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作业从数据挖掘方案的设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建模、结果分析以及报告撰写全部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写作能力。在综合性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介绍问卷星等网络调查平台或网络爬虫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挖掘方案的点评,帮助学生更合理的选取数据分析指标,设计数据挖掘方案;通过报告撰写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化的总结实验分析结果。

4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非常迫切,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是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既有别于研究生也有别于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轻算法,重应用”,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为导向,采用基于场景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合适。本文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经课程开设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电商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将最新行业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冯然,陈欣.论数据分析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的重要性[J].河南教育,2015,(2).

[2]黄岚.数据挖掘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2).

[3]薛薇.基于SPSSModeler的数据挖掘(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李海林.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4,(2).

[5]韦艳艳,张超群.“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1).

第6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

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

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仿真实验;ED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很多文科院校都开办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虽然这些专业有的隶属于管理学院,有的以独立学院的形式出现,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计算机类课程都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科教育从精英人才培养向普及型教育转变的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已从过去培养造就研究型人才向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此,文科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多,这种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看不见、摸不着,完全靠实验来了解其内部工作过程的课程令文科院校学生十分困惑,因此,在文科类院校建立计算机教学实验环境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文科类院校计算机实验所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计算机类课程属于理工类课程,而理工类课程的学习就离不开实验室,这对理工类院校的专业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对文科类院校,由于过去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基础环境,对实验课理解的偏差,把计算机实验片面理解成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把流程的模拟软件当作了计算机实验。因此,文科院校几乎没有像理工院校那样的实验室,所谓的实验室就是几个计算机房,安装一些常用软件或模拟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EVIEWS、QSB等,学生无法完成探索性实验。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文科学的实验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过去以定性研究为主,即使现在大量引入了定量分析,也主要是借助统计学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其对实验环境要求也不像理工科那么直观。在这种大背景下,文科院校很难建立像理工科院校那样的专业实验室也是情理之中。这对需要掌握计算机内部结构知识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教学影响很大。由于计算机底层知识(如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需要大量实验支撑,致使这些课程的教学缺乏直观性、可操作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比较直观、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应用型课程就完全变成了理论课,没有实验环境和实验课,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结果是学生不喜欢上这些课程。

事实上,在文科院校建立像理工类院校的实验室也不现实。首先是利用率问题,相比理工院校,在文科院校的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数少,使用这类实验室的也只有本专业的学生和极少数选修二学位的其他专业学生。人数少,专业单一,这就很难保证实验室的利用率。其次是认识问题,这类院校中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都不是学校的主流学科,既然不是主流学科,当然也不是投资重点,能保证对其他学科的支撑保障作用就足以,投入“巨资”发展是很难的。

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环境之后,我们应该学会在夹缝中寻求发展,探索一条适合文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我们探索了计算机实验教学模拟化方法,这也许是一条在机房建立实验室的可行之路。

2当前实验和模拟教学软件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教学软件分为模拟教学软件和实验软件,模拟教学软件近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应用领域很不平衡,在中小学电子辅导材料中深受学生欢迎的计算机模拟实验演示软件直到近年教育部提出重点发展实践教学以后才引起高校的重视。事实上,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只要看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大量使用的软件,在电子游戏中大量使用的参与型操作软件,就能想象到这些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实验和模拟教学中会产生多大影响。相对而言,现在财经类大学深受欢迎的各种操作实务型过程模拟软件,在代替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践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某一特定技能的高效模拟软件。如上海育文公司的“科荣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网络证券、期货、外汇、财会网络系统和电子银行模拟软件、上海远恒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的“YHLog物流模拟实习平台”实验室教学软件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特别是一些主要软件提供商,像用友和金蝶等也推出了教学版软件。

应用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教学模拟软件近几年发展迅速,有思科网络学院推出的各种模拟器(如Routersim CCNP),OPNET Technology公司的OPNET Modeler,UC Berkeley开发的NS2,Cadence公司的SPW仿真软件,以及华为公司的网络实验模拟器软件,这些实验模拟系统都是网络公司针对自己产品特点而设计的,推出的目的是配合网络管理人员学习本公司产品的使用方法,很难作为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教学实验软件。这类软件重视操作,对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研究探索作用不大,属于培养技能的教学软件。

在计算机方面可以作为仿真实验的主要是一些功能比较完善的EDA软件,如Altera的QuartusII,Xilinx的 ISE,Lattice的ispLEVER等数字电路设计仿真软件,这些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各种门器件、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触发器、组合逻辑器件、时序逻辑器件等数字电路常用器件,用户可以用这些器件自由地搭建各种数字电路,构建计算机。软件提供的仿真工具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进行数字电路仿真分析,这些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实验课的模拟教学,作为没有硬件实验室院校学生教学实验,可以大大提高这类院校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3计算机系统实验方案

没有配备计算机硬件实验环境的文科院校,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验支持,学生学习硬件缺乏兴趣,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主要靠死背硬记,教学效果欠佳。在教育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1、2号文件精神指引下以及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的呼声日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的大背景下,我们尝试了用Altera公司的QuartusII作为计算机系统的实验模拟工具,收到了良好效果。

课程实验设置分为三个层次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电路实验阶段,学生完成组成计算机单元电路的设计和仿真实验;第二阶段是计算机组成实验阶段;第三阶段是控制器设计和运行实验阶段。

3.1电路基础实验

基础电路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模块功能,重点理解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差异,实验包括加法器、译码器、寄存器的设计和仿真。加法器实验从1位加法器开始,把逻辑表达式转换成逻辑电路,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把设计好的电路封装后组成4位加法器,并通过功能仿真实验观测设计的正确性。例如,被加数Ai(i=0,1,2,3)的值为0010,加数Bi为0101,输出和Si(i=0,1,2,3)为0111,学生可以从仿真波形图中直接读出结果。

图1一位全加器电路

3.2CPU组成实验

第二层次阶段是计算机组成实验,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控制机制和总线概念。实验包括算术逻辑运算器ALU实验,存储器MEMORY,累加器Accumulator,计数器COUNTER等。控制器和指令译码器不在这个阶段实验,把它以一个黑匣子代替,由老师给定。ALU实验重点学习、观测各运算部件的连接,建立总线概念,了解三态门的作用。存储器实验重在理解地址译码器的选择功能和输入输出控制信号的作用。而累加器实验重点关注其内容判断功能,如为零,为负等。这些部件的仿真在功能仿真基础上要以时序仿真为主。

在掌握功能模块输入/输出控制之后,进行基本CPU组装实验,为此,需要提供具有给定指令集的控制器电路,我们设计了用只读存储器实现控制器的电路。这部分相对较难,在作实验时,可以由教师提供现成的模块由学生引用。学生按照冯•诺依曼思想,把各部件组成CPU。

作为计算机课程的入门硬件课,到此实验已经足够了。如果学生已经学过汇编语言,或者有足够的课时,可以考虑指令系统和控制器的设计。

3.3指令集和控制器实验

本控制器采用ROM存储器的微指令方式来实现。控制器设计首先是指令集设计,由于指令设计不是本课程的内容,可以由教师给定,然后把指令按时钟节拍分成多个微指令,确定每个节拍所涉及的控制信号,每个控制信号占用1条控制总线,如计算机CPU有15个控制信号,基本指令31条,指令最多节拍为6个节拍,则需要作为控制器的存储器容量为31×6×15bit,我们选择256×16存储器作为控制器,指令操作码作为存储器高位地址,节拍序号(6进制计数器输出)为低位地址,这样每条指令就需要占用8个存储单元(其中2个为空),每单元16位输出。使用Altera 公司的QuartusII 直接把微指令代码文件写入ROM模块即可。

3.4系统运行实验

整个系统设计好后,可以把系统下载到FPGA仿真版

进行运行实验,Altera 公司开发板种类很多,我们自己开发了PMC110计算机实验系统,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CPU下载到该实验板进行运行,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指令集设计汇编语言程序在该CPU上运行。

4结论

第8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第9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32-04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培养体系,目前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博士、硕士、学士以及专科、中专和职业技术教育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均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大众化、高校办学类型多元化的产物,如何办好会计学专业,应认真分析自己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依据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认定标准,明确自己学生的培养目标,才能找准位置,有的放矢,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合格人才。

一、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生源质量

1.独立学院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1995年我国设置会计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为219所,在校会计专业本科生为45967人,到了2000年分别增加到262所与96232人,在2005年又快速增加到475所与208145人,规模扩大之迅速令人注目。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1089所高校,有508所高校招收会计本科学生,占46%。

然而,每年如此众多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而用人单位的反应却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实际用人单位的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是高校财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比如我国传统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换言之,就是立足于培养“社会精英”,将学生当成“天之骄子”,结果重理论轻实践,重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另外,教育方法与手段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目前,高校教育基本还是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重理论轻实践,有些内容陈旧过时,学制长、课时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学得不深不透;有些课程重复,有些急需的课程开不出来;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忽视了其他教学环节;“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目前会计教育的环境相适应。

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4%的教师认为本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认识是应用复合型人才,有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专业学生最应该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本科生毕业后除继续深造外,基本上都将从事实务工作。就连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也都从事实务工作。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学生生源质量分析。根据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对全省2006-2008年三年招生录取情况的统计分析,近四年全省三本线低于二本线,分别是:2006年文科78分、理科95分;2007年文科74分、理科100分,2008年文科65分、理科93分,2009年文科70分、理科95分。

在这个分数段的学生一些是高考失常的学生但又不想复读,选三本是为了读研做准备,多数是经过复读上二本也无望且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学生,一少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面对如此的生源质量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否与一、二本学校的目标一致。

二、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点的社会层次需要所决定的,会计教育也应不例外,应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差异的,因此,会计教育目标应有一定的层次性。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2009年纳入招生计划的独立学院有245所,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院校有113所,约占46%。

本课题组2009年初主要针对山西省大、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达87.5%。

1.调查对象。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分别从企业的性质、类型、行业等各方面做了分类,根据收回的问卷分析,被调查企业涉及到:

制造业占16.83%,建筑、运输和仓储业占11.8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7.82%,批发零售业占19.80%,金融业占4.95%,其它行业占28.72%。

国有企业占40.43%,私营企业占57.45%,外商投资企业占2.12%。

国有独资企业占14.14%,有限责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业占7.07%。

特大型企业占3.77%,大型企业占16.04%,中型企业占40.57%,小型企业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12.63%的企业使用其他系统软件,23.16%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软件。

以上数据显示,被调查的企业基本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但从企业规模看,特大型企业较少,这与我省的经济状况是比较吻合的。

2.企业对会计不同岗位人员学历、学位、职称等的要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会计岗位设置为:财务总监、财务主管、主管会计、会计和出纳等,各岗位又分别针对学历、学位、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67.14%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职称和企业管理专业知识;32.86%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师职称、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100%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且大多数企业均将学历、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排在靠前的位置。

(2)83.33%的企业认为,财务主管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师职称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且认为这几项都很重要;100%的企业认为,财务主管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

(3)71.43%的企业认为,主管会计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会计师职称;85.71%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学专业知识;100%的企业认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且在五项中工作经历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4)83.33%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66.67%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助理会计师职称,16.67%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师职称;89.36%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学历、职称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5)71.42%的企业认为出纳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助理会计师职称;86.17%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学专业知识;73.58%的企业认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学历、职称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企业对处在管理岗位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对出纳和普通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要求相对较低,但同样希望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这就对我们的会计教育提出了要求。

3.对不同岗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调查表中,我们共设置了19项素质要求,针对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主要对主管会计、会计和出纳人员的综合素质做了统计分析,根据打分情况,排序如下:

(1)对主管会计:排在前三位的素质要求分别是:第一位,职业道德水平;第二位,业务能力、领导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第三位,敬业精神、专业知识水平、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

(2)对会计人员:排在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第二位的是职业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业务能力、竞争能力、社会责任、专业知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

(3)对出纳人员:排在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第二位的是职业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业务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

素质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水平,这也与全省的经济现状:“开放程度较低,大型、特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资企业较少,内资企业的对外业务较少,对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相吻合。

4.对不同岗位人员知识范围的要求。调查表中,根据工作要求共设置了十种知识类型,被调查单位认为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主管会计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战略管理知识和统计学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审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公司理财知识和公司治理知识。

(2)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税法知识、经济法知识和审计学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统计学知识、公司理财知识和战略管理知识。

(3)出纳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税法知识;第三位的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知识。

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专业知识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必备知识。

根据调查分析,结合学生素质,以及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强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自身不断提高的要求”。应与其他地方院校“错位竞争”。

在明确了办学定位或培养目标的情况下,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要想在同类院校中站稳脚跟,必须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培养出社会抢手的学生,就要找到办学的关键,解决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增强学校的竞争力,确保学院长远发展。

三、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的5%~10%来自于学校,另外的90%~95%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的。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发展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必将被“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的终身教育所取代。因此,优秀的会计人才必须是终身的学习者。

在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基本稳定的大前提下,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社会抢手的人才,培养出“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会计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一个突破口,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具有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独立学院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结合社会需求调查,我们认为在传授给在校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抓好校内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引导等诸多环节。

1.构建能力型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答案,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而不是能力培养。构建能力型课程体系,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体系应该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面:即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会解决什么问题?动手能力:学生会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工作环境:即让学生明确其在什么环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考核评价:即如何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的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能力型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力型课程体系应该是在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面需求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一般应包括:

(1)基础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具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应用数据的能力、语言文字书写和表达能力、以及必要的社会人文素质。

(2)一般商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财政、金融、市场、经营管理、组织行为等一系列课程,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的活动及部门设置特点,理解企业如何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的核心应该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和有效途径上。而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表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形成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践教学环节。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了使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要求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较充分的准备,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此,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形成学生在校四年不断线、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完善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经济业务认知实习。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为了对本专业有所了解而进行必要的企业参观性实习,让学生观摩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不同企业经济业务的循环过程,明确经济业务发生的标志――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审核、记录等。认知实习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是为学习理论课服务的,不强调培养操作技能。(此项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

(2)会计岗位认知实习。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随岗或顶岗实际操作。学生亲身到企业财务部门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处理(或观摩企业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还可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或通过感性的认识,分析实践与理论的区别或差异,以便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更加熟悉企业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增强学生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此项实习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转贴于中。

(3)企业会计业务模拟实训。在学生完成中级财务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校内组织企业财务会计的模拟实训,模拟实训的内容应包括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要求、企业财务制度、企业会计核算流程、模拟企业经济业务,模拟企业经济业务应相对突出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存货收发及其管理、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成本核算及其管理、对外投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纳税申报、利润形成及其结转、财务报告的形成等各个方面。通过模拟实训使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感性的认识和把握。这里特别强调提出,在设置模拟企业经济业务时,应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不确定(或需要在了解经济业务实际发生情况后方可确定)的经济业务,或出一些错误的经济业务,给学生一些判断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判断,或参阅国家财经法规、税收制度加以判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允许学生作出不同的判断,不要形成标准的财务结果,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且与企业、社会现实也不符,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给出标准答案的习惯。

(4)企业具体业务实践。在完成学生校内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参与企业会计实习,或引导学生到企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等机构进行专业实践,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岗位工作能力,为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5)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完成。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在毕业前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习,即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巩固、发展学生已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财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正确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和技巧,并为做好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准备,如开展调研工作、资料收集等。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选择的机会,使学生提前对就业形势、就业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真正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必修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但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二本以上学院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等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把考察学生的侧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基本的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处理中小企业财务、税务等业务能力上。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到企事业组织,解决自己了解到的企事业组织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务实地理解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真正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力型教学方法初探。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就必须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要“开门”办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放手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掌握生存规则,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为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系统知识讲授法、演示法等,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收效甚微;为弥补这些教学手段的不足,会计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式教学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自学之后对自学成果进行检验,使每个学生都在发表见解中得到锻炼。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应用时,教师根据模拟企业的情况,针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国家企业会计准则、财经法规和税收制度的要求结合涉及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业务的性质,明确确认、计量的属性和价值,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例如,企业发生的审计人员“差旅费”该如何入账?这一问题就需要告诉学生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计入“管理费用”,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商品流通企业)。

(2)精心设计财务处理程序图,采用图解直观教学。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处理程序、会计凭证传递以及会计账簿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会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图解进行会计教学直观形象。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图解是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由两个以上“T型”账户、表示账户对应关系的符号、金额以及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是反映某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的图解。针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相关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内容,把采购储备、生产过程、产成品入库及销售过程的资金运动,采用实账、实表的方式,把对供、产、销进行核算的整个过程制作成模拟实际运行的程序图,使之具有模型化、直观化、操作化的特点,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会计核算过程取得深刻而直观的印象,轻松掌握会计的内容和方法。

(3)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34页)学手段,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企业会计实际操作过程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和相关财会软件,灵活选择操作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求解等教学形式,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也可由计算机模拟来实现。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完善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提高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服务,培养出实用型的财会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独立学院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编号2008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怀珠.山西省高考志愿填报方法与技巧.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第11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

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M[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xx.07-xx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xx.09-xx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xx.11-xx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xx.01-xx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xx.03-xx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xx.04-xx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实验室 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为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过去实验教学类型中的课堂演示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的单一模式,形成开放性、自主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式。实验教学是实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管理类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作用巨大,意义非凡。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与实验室的内涵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

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两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

经济管理是综合应用性学科,它融合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可行性研究。普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重点应该在微观经济管理方面,其就业对象也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各级职能部门。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精神,我们有必要研究基层企、事业单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必要让学生及早熟悉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和主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掌握基层企、事业单位管理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内涵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管理科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渗透,提高实验教学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在布局上打通专业的实验教学界限,为相同的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共同的实验教学平台;同时从专业特殊性上,针对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各自特点,建立不同的功能实验教学平台。

围绕大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上需坚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狠抓素质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托购置的经济管理类模拟教学系统,增加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方案和教具,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实验课程内涵,革新实验教学内容;运用模拟软件操作、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实战演练的特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做应用能力大大提高,达致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环境现状

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环境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实验环境建设已经相当广泛,基本涉及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和课程,并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趋势正在向着真实场景的实操方向发展,应该说目前的经济管理类实验环境建设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黄金阶段,发展方向也是基于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学生实验、实践的需要来考虑的,是符合经济管理类教学要求的。但是,各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根据课程需要的紧迫程度和市场上相关模拟环境的成熟程度分期分批逐渐完成的,目前虽然也在强调不同专业的共享,但还仅停留在相关课程实验环境的共享,缺乏系统的思维方式,缺乏根据经济管理类相关联的各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地设计和建设实验、实训环境的思想;实验环境建设仍处于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缺乏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体现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综合的实验、实训环境的考虑;同时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更忽略了科学研究的需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基层企、事业单位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管理信息化,例如:会计电算化、MRP、ERP、SCM、CRM、OA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等。这些企、事业单位所应用的管理技术特点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来说,不但是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实验、实践环境建设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解决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技能的大问题。只有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实践环境,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科技进步的需要。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经济管理类教学质量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更好的结合,尤其是在未来的经济社会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够解决问题的,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系统和自然地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是培养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针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特点,学校在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整合上要特别下工夫,要为学生解决许多在现实环境中十分困难,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他们专业实务实习操作性很强,学生一般不可能用大量时间去实习,而且外贸公司也因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学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的国际贸易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仿真的外贸模拟软件,强化外贸单证制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外贸实训平台中的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及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和相互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解决了学生专业实践的困难,也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注重实际操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验演示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己动手操作并获取新的理论知识、实验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实验教学软件等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中,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以实现学生实际技能的动态提升。

除此之外,实验室建设除了育人和科研的功能以外,还应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涉及一系列应用于生产的再开发、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大量工作要依托实验室。有条件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可以通过改革、挖掘潜力,力争为社会多做一点工作。在多做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新思想、新信息和产业部门物质上的支持,也有利于学科和实验室自身的发展。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设想

(一)构建计算机模拟平台

目前使用的企业模拟实训软件借助于计算机的特有功能,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应用学过的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尝试,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几年才能感受到的经验和体会。

管理决策问题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围绕管理决策问题开发实验教学平台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而且把这个应用平台设计成博弈竞争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目前国外的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国内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BUSIMU等系统已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仿真类型的多样化不足;系统的动态性不够;系统的综合性难于实现等。

管理决策模拟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早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平台。

(二)在实验室开设新型实验课

开设新型实验课。如可以以“管理技能开发训练”和“服务营销”为代表的情境体验实验课开出。比如针对管理者通用能力训练的“管理技能开发训练”实验课在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尚不多见。该课程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承载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加对管理者角色认知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做专业启蒙教育。每一次实验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自我管理技能评估、游戏和角色扮演。依托于沙盘教具的系列沙盘推演实验也陆续推出。比如针对管理者综合能力训练的“ERP沙盘模拟演练”课程,参与者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每个企业中6个管理者的角色分别由不同的同学担当,通过模拟企业六年的经营,使参与者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熟悉具体的业务流程,感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实验课与实验室建设配套,将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三)努力提高实验室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应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按计划准备和开出实验实训课。实验室要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材(指导书)、讲义等教学资料,合理安排实验实训指导人员,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努力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室要不断充实、更新实验实训内容,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增开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在保证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条件。要注重实验技术研究和开发,发挥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潜力,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研究开发和自制实验装置,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实验室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伯苗.浅议省级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