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健康产业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产业链;健康险;费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61-02
近年来,我国的健康险一直处于外热内冷的境地,经营健康保险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内部核保、核保环节中的风险控制,却很少设法调动相关参与方,尤其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主动控制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导致参与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协调,从而未能实现多方共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健康险经营策略,寻找健康险经营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对健康险应确立产业链的经营思路。
一、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
健康险产业链,是指从健康管理产业分工和协作的关联角度出发,以深化医保合作关系为重点,以加强与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手段,以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健康险附加值服务为内容,加强外部合作,通过构建由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价值供应链和利益共享链,扩大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利益联盟和长效机制的系统工程和整体活动。打造健康险产业链的必要性在于:
1、打造健康险产业链是促进健康险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健康产业链,可以强化健康险的风险源头控制能力,变过去的只侧重在理赔环节上的事后风险控制方式为事前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以及事中的医疗服务过程质量跟踪和成本动态管控等,使健康管理从健康险销售活动开始,延伸到理赔给付前的各个经营过程和环节,通过开展健康识别、风险评估、疾病控制和给付约束等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活动,提高业务的质量和风险的过程管控能力,促进健康险持续良好发展。
2、有利于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品质。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体检公司等产业建立深层次合作,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将不仅仅是保障和理赔服务,并且包括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等多种服务项目,这将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品质、扩大服务内涵、增加附加值服务,使保险公司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
3、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为客户提供健康评估、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维护、疾病导诊、理赔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降低疾病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而降低销售价格,全面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4、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可以加强与医疗卫生、医药供销、健康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联动,搭建各相关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健康险客户真正享受到具有公司特色、体现公司实力的规范、专业、高效的健康服务。
二、健康险产业链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上,通过打造健康险产业链取得成功的健康险公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安泰集团(Aetna)和英国的保柏公司(BUPA)。
1、美国的安泰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及医疗保障公司,安泰集团的成功经验在于,借助与医疗系统各个层面(包括医院、医生、药物及医疗仪器生产商、消费者、雇主及政府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来施加其独特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开发一系列专有技术提高医疗管理并拓展医疗资源网络,创新医疗管理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尽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美国,安泰集团的医疗网络遍及全美50个州,与超过700万的专业医疗人员签有长期服务合约。另外,安泰网络还包括5400家零售药房。
2、英国的保柏公司。与美国安泰集团不同,英国保柏公司是通过拥有自己的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的。在医院和医疗服务中,保柏公司经营26家医院,包括英国第一家由私营公司运营的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2005年,保柏公司为近20万名使用私营保险的日托及住院病人和近60万门诊病人提供服务。此外,根据与国家卫生局达成的协议,在保柏公司医院为55000多名病人提供治疗服务,另有12000名病人在国家卫生局诊断和治疗中心接受治疗。自保柏公司于1969年在英国提出健康评估概念后,现今已在英国境内设立了50家网络康复中心,成为居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健康和保健预防服务提供商。它通过网络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客户可得到在一天内完成检查、向医生咨询检查及制定个人保健预防计划等服务。同时,通过位于英国的290多家疗养院,保柏公司能为21000多名居民提供全天24小时的高质量看护服务、家庭保健和短期保健服务。20000多名BUPA员工提供此服务,包括护理员、护士、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打造我国健康险产业链的思考
1、整合自身资源,开展健康咨询等工作。保险公司可以在客户服务中心电话中设立专门的健康咨询热线,为客户提供日常健康咨询、就医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内容。另外,公司在销售健康产品过程中可为客户赠送健康手册、健康光盘等附加值服务,增加客户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维护意识。
2、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1)寻找投资医疗机构的机会。为了将“国十条”提出的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转为实践成果,保险公司应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实现途径和操作方案。充分抓住技术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经营效益佳的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新建、扩建、转轨改制等有利时机,争取通过参股、控股甚至收购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与其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参与这些医院的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既可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也可控制医疗机构(尤其是对公司客户)不合理的收费,从源头上降低赔付率水平。(2)探索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的创新。除了对医疗机构进行投资外,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创新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以为医院提供客户资源为筹码,以医疗服务网络运用为手段,以长期合作为原则,深化与医院的定点合作关系,通过网络联接、驻院代表对医疗行为的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实施“管理式医疗”,控制医疗费用开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保险公司、医院、投保人三者利益的均衡。
一、对健康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
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学术界目前对“健康服务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较为简洁的定义为,健康服务业是围绕人民群众健康,贯穿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服务业集群;较为全面的定义是,健康服务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涵盖健康检查、疾病预防、医疗卫生、营养健康、身体养护、健康娱乐、康复治疗与修养、身心与精神治疗等多领域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多产业集合。
二、南京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南京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市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政府主导、功能完备、便捷高效、价格合理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此外,2012年还出台了《关于南京生命科技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南京建设成为国际生命科技研发和产业基地,同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 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基础优势,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现有的涉及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文件主要侧重于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等方面,对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与促进等涉及较少。总体来看,南京市健康服务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医疗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尚待优化
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2]。南京市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从1949年的2.6张增加到2012年的8.5张;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949年的1.9人增至2012年的8.5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升。从医疗机构的性质来看,南京具有一定规模、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比重不足,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办医格局还未真正形成。从医疗资源的区域配置来看,区域性医疗资源全行业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有省、部属医疗机构、市、区(县)属医疗机构、部队医疗机构等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管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全行业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影响了对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相对滞后
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的重要保障机制。南京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全市主要有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于它们的管理机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都不相同,参保“碎片化”、管理“多头化”带来很多问题。南京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在西方成熟市场,健康险占行业保费的比例可达30%,而我国真正意义上健康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占整个行业占比不足10%,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2008年南京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18824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额的8.76%,到2013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46906.9万元,占保费收入总额的5.55%,比2008下降了3个百分点。
(三)新兴健康服务业态涌现,健康养老模式有待创新
健康管理和促进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的衍生和健康服务的各种新形态。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保健养生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自2012年起,南京市启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工程建设。在健康养老方面,目前全市有各类养老院280家,床位3.8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33张床位,高于江苏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社会资金创办的占60%。然而与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相比,养老服务设施差距仍然不小。各区因地域、资金等差异,造成养老设施硬件的不均衡。社会办养老院,在选址、房屋租金上多有不同,往往造成主城核心区一床难求,郊区床位空置率较高等不均衡现象。
三、国际经验做法的启示
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起步较早,美国的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17%左右,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8%至10%左右。瑞士健康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瑞士的健康服务业起步较早,其政策制度趋于完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
(一)健康服务提供的多元性
美国的健康服务提供以“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关系为特征,机制灵活,表现出良好的效率与效益。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方也多为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生、多层次医疗组织并存是瑞士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特征。瑞士的医疗机构主要有医院和私人诊所两种。政府对公立医院采取管办分离的模式,对医院的经费划拨则是通过医院联合会实现的。发达的行业协会组织是瑞士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
(二)健康服务产业链成熟完备
美国以健康管理为枢纽,形成了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医院医疗服务、专业健康风险管理、医疗商品、长期护理服务和临床检验的第三方外包服务等构成系统的健康服务产业链。“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是整个美国健康产业中的最大门类,占到50%的产值。重视家庭和社区关怀、重视预防保健已经成为美国健康产业的主流。
(三)健康保险市场发育完善
美国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完成了由传统的费用报销型到管理式医疗的转型,管理式医疗产品一方面将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纳入健康保险服务,丰富了健康保险的服务内涵;另一方面加强了“医”“保”合作,吸收医生和医院参与,促使其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管控,缓解了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瑞士的健康保险体系完整,瑞士建立了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瑞士的医疗保险制度涵盖了疾病、生育和事故发生时的医疗和生活费用。
四、南京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健康服务业具有双重属性。从经济属性而言,它是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从社会事业属性而言,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南京实际,发展健康服务业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健康导向型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发展健康服务业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这就需要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南京市已经到了医改的关键时期,要让居民真正获得健康利益,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健康导向型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也应转移到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和健康的风险管理领域,强调以健康为核心,在预防上下工夫。
(二)加强部门协作,增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政策合力
健康服务业发展涉及卫生、医保、养老、就业、相关支撑产业等多方面,需要政策的互补联动。建议成立政府层面的健康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协同研究出台区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和扶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有序、有效发展。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方面,要突出重点,分类布局,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更要加快功能性健康园区和高端医疗保健中心的建设,重点培育健康管理业、健康信息业和老年护理业等,推进健康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注重市场作用,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在不断完善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健康保险体系。从需求角度看,要加快出台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城乡居民积极主动购买补充性的商业养老、健康保险。从供给角度来看,应出台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健康保险行业。首先,要逐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参股或控股的健康保险公司的审批;其次,加快推动患者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构建统一的疾病数据库和医疗费用数据库,提升商业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精算和风险管理、核保核赔等各方面的能力;再次,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步即时结算。
健康体检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评估,以利于对潜在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有的学者提出,健康产业是医疗行业的“朝阳产业”;有的学者还认为健康产业是继IT行业之后的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前景看好。
――体检业务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
健康体检工作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检业务应该由原来的就体检而体检向体检全过程发展,它包含三个过程:体检前服务、体检实施、体检后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管理。提升健康体检概念,可以促进人们健康,预防疾病发生,因而宜开展健康会员俱乐部工作。
――体检工作由服务型走向质量控制型
体检对象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策略,健康产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体检质量,防止漏诊、误诊、错诊,做到取信于民,充分体现质量是生命线,质量是综合力。让社会公众认同健康体检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发生、降低医疗开销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健康产业管理由松散型向电子信息化发展健康产业要确保标准化、程序化、规模化、品牌化,必须改变过去的“人管人”模式,向现代电子信息化转变。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健康资料分析、网络信息等等,防止各种“意外”或“危机”发生,保持健康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健康产业走向市场化
随着体检机构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以体检服务为重点的健康产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定点或指定医疗机构体检向市场化发展,公开招投标、竞标体检项目也已出现。健康管理者务必对薄利多销、开拓服务新模式等创新性工作给予关注,藉以争取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健康管理成为健康产业成长的核心要素
为促进健康、降低疾病发生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康管理工作“凸显”出来。健康管理工作内涵应包括健康年检、健康管理(康复指导、食疗、运动疗法、医疗咨询)、医疗保健(门诊、急诊、住院、医疗工作协调、提供前瞻性健康资料供临床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等)。健康产业工作中的健康管理,是人们所向往及追求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健康管理业;产业规模;健康管理资源共享;行业标准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46.136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 [1]。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与医疗服务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构成了健康产业的四大基本产业群体[2],其服务链中包括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健康教育组织、政府机构和健康管理行业组织、学术研究组织等[3]。
1 国内外健康管理业规模和进展情况
目前美国已有八百余家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从2000―2010年,美国健康产业的消费由2000亿增长至1万亿美元,有1/7的成年人口从事健康医疗产业。在欧洲,现有70%左右的企业雇主会为公司员工购买健康管理计划[4]。在日本,总人数不到两亿的日本却有60 多万名营养师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2]。与国外相比,我国健康管理业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13年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约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1]。到2020年,健康管理相关产业,包括老年病、体检等项目总计规模将达到1万亿[5]。
2 我国健康管理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标准缺失,行业乱象突出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业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专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作为整个行业的行为准则[6]。如在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健康信息数据管理等方面均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7];在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资质、准入、继续教育、再注册上标准建设滞后[3]。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的混乱。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资质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健康管理企业和相关产品商业信誉较低[8]。
2.2 产业促进政策和多元补偿机制未有效形成
在对健康管理产业的投入上,由于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健康管理机构、医院、消费者、保险公司等相关方都应该为其进行投资,但目前相关导向性政策尚未明晰,各利益相关者无法达成共识以形成相应的投入与支付机制[9],尤其是保险业尚未成规模的进入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对个人的健康消费难以提供实质性的支持[7][10]。
2.3 行业发展模式单一、服务对象局限
目前行业以与医疗服务有关的健康体检和慢性病方面的健康管理为主要业态,而在健康教育、风险评估、疾病筛查等方面还不完善,未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健康服务[11]。在服务对象上,目前我国开展的健康管理只覆盖了有限的人群,不能满足普通群众对健康管理有效和便利的需求。数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全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与美国70%的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完善的服务相去甚远[12]。
2.4 健康管理资源没有实现有效共享
各健康管理机构,即使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也很难得到医疗机构提供的充分、持续性和多元化支持。在专家资源方面,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健康管理团队更是难以形成[6]。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相关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需健康管理师大约200万人[13],而目前我国从事健康管理行业的人数仅为50万人。同样健康管理机构信息资源也极度缺乏,由于很难获得患者前期在院住院信息,各机构难以对患者进行后续的医疗服务和有效的健康指导[6]。
3 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建设,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有序发展
各级政府应逐步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快健康管理各项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从而在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各项健康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健康管理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对于健康管理市场出现的混乱情况,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一是应加强对健康管理机构执法和监管;二是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对于打着健康管理旗号的不法机构和不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帮助国民提高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四是要推动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行业声誉 [14]。
3.2 强化产业政策支撑,构建以保险业补偿为核心的多元筹资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将对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支持可包括:推行国家层面的健康管理计划[15];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广健康管理(体检)适宜技术和推行产业鼓励政策、加大预防保健的投入等[9]。在系统构建健康管理产业发展支撑政策的同时,也应建立多元补偿机制,做好对各项政策执行的经费保障。在这过程中,应尤其重视保险业在健康管理筹资渠道中的作用,积极引导保险业在健康管理领域中的布局。从国际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会加强对医疗服务成本的控制和管理[6],因此全面进入健康管理领域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将促进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形成[16]。
3.3 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满足群体对健康管理广泛性和多样性需求
在服务模式上,我国可参考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经验。在美国,如果提到健康管理,人们会想到疾病管理、二次健康福利、第三方管理、IT解决方案、HMO组织、PPO组织等,而我国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健康体检方面[9]。在服务对象上,健康管理机构可通过逐步与企事业单位或社区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健康管理的人群覆盖范围,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11]。
3.4 优化健康管理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各地应整合区域内健康管理专家团队、病患信息等优势资源,使各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的健康管理机构均能够共享共用。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建设,加快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内部整合。逐步在区域内建立健康管理服务的大型品牌企业,在市场中形成以品牌公司为主的格局,这也将产生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市场优胜劣汰[8]。
参考文献:
[1]白书忠.我国健康服务业与健康管理的创新发展[J].健康管理,2015(1):11-14.
[2]吴之杰,郭清.大数据时代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6):14-16.
[3]左英.国讯医药健康管理项目规划及实施保障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4]田小康.医疗物联网智能健康管理模型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5]武留信.中国健康管理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J].中国信息届(e医疗),2010(1):38.
[6]郝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北京:医学院,2014.
[7]陶呈义.浅谈现阶段对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投资与建设[J].中国卫生产业,2006(8):92-94.
[8]封欣.5000 家健康管理机构面临洗牌[N].东方早报,2008-02-23(23).
[9]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10]符美玲,冯泽永,陈少春.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233-236.
[11]杨智尧.“健康管理顾问”商业计划书[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2]尹颖.健康管理理念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1.
[13]张静芝.健康管理在保健品营销创新策略中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14]李明.健康管理师与健康管理机构的职业要求、现状与建议[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科技创新与慢病管理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1-5.
关键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增长极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38-03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破坏性的粗放式发展转变成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常态[1]。张俊祥等认为,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部署[2]。王晓迪,郭清认为,我国健康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政策扶持[3]。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备受各级政府关注,“互联网+”和大健康医药产业两者都是最近兴起的新业态,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明确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邵慰认为,政府部门必须尽早制定和安排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颁布具有强激励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振兴政策,重点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从制度层面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4]。在实施“互联网+”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实现大健康产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大健康医药产业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人民生活生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现状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5]。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2007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1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4.5万亿元,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5.5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我国2009―2014年国内健康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如表1和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二)全球现状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健康产业大约占全球GWP的1/10,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全球在大健康产业的消费高达74 681亿美元,表现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在大健康产业的支出最高,中等发达国家次之,发展中国家最少。 2014年,北美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32 23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量的41.7%;欧盟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7 830亿美元,占比为23.1%;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4 813亿美元,占比为6.2%。如图2和表2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三)贵州省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和制药为主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家,益佰、百灵制药等14家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截至2015年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89家,46户年产值超过亿元,占药品企业总数29.7%。其中,产值上亿元的前十位占比为49.1%,进入全国100强的仅贵州益佰;10亿元以上企业6户,种植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主。健康产业发展的短板表现为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较低,其中健康疗养、保健品、健康管理等高端健康产业的发展几乎为一片空白。
(一)发展优势
一是贵州省生态功能保持良好,山清水秀,具有发展养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适中,年平均温度在15℃左右,适宜人居,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中药材资源丰富,气候独特,适合中药材种植。全省共有中药材4 852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三是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地区遥遥领先,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相继建成,进入了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人流物流速度大大加快,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贵州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赖于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化解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尚且还需一段时间。这些行业甚至步入了严重过剩,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 243万人,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由此可以预见大健康产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三)面临挑战
大健康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药品安全、保健品质量、医患纠纷、产业政策的不完善等诸多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并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发展大健康产业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必将化挑战为机遇。
(一)实现信息共享
大健康产业是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大“朝阳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摒弃传统医药产业观念,构建大健康概念,抓好“未治病”。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医院、健康管理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目前,全国有三甲医院776家,多数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较为发达的地级市,医疗技术方面的顶尖专家大多数集中于这776家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专家门诊更是一号难求,催生出了就医黄牛党。然而,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的优点,建立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诊,患者只需要将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通过互联网终端传递给专家,专家即可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作出诊断,对症下药。
(三)构建“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联动协调机制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发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医院要开通O2O平台展示,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高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形象地讲就是“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
(四)互联网的评价影响作用促进大健康产业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平台优势,客户和顾客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药品性能和不良反应、保健品质量和口感、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反馈给制药方、保健品生产商、医院等机构,它们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根据用户和顾客的评价及时整改,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甚至可以做到根据用户和顾客的现实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
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中药材种植。应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贵州省各市(州)的气候特点,统筹规划适宜地方种植的中药材种类和品种。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可以供省内大健康产业使用,还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乃至出口。
(二)发展特色保健食品
老年健康产品如保健品、营养食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需8 590亿―14 316亿元,约占GDP预测值的0.32%―0.53%。贵州省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重点发展保健天麻酒、保健核桃饮料、保健刺梨饮料、保健竹笋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生态保持良好,具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的优势和条件,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延长大健康产业链。
(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依托省内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产业,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发展高新制药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省内百灵制药、贵州苗药等制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制药。重点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加快研发肿瘤和艾滋病预防疫苗。
(六)建设和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健康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重点攻关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全局性问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法规和政策;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一)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及时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产业发展、规划、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尽快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开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新医药制造、医疗研发、保健食品药品等相关大健康产业,保证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大健康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贵州省内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势,及时开设与大健康产业有关的专业,为大健康产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大健康产业从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为大健康产业培训合格的管理及技能人才。
我国经济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往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还会迎来新一轮中高速增长。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确保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在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为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提业支撑和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 张俊祥,李振兴,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 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重庆亚德长期专注于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已在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三个面向”的全产业链布局,即面向政府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面向医院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面向公众的医事通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国家“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三级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为基础,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工作需求,利用现代云信息技术,提出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平台(卫生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构建区域内架构清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同时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公信度,且安全可靠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行业机构、服务于政府与社会监督的、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疗健康网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为:
面向政府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利用医疗卫生与计生资源,实现医卫领域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充分挖掘医疗大数据的价值,为新医改提供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面向医疗机构:整合、利用医疗资源,共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医疗协同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同时降低医疗风险。
面向公众:建立医疗云数据中心,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生与健康信息云服务新模式,通过提供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公卫提醒等协同服务和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在线支付、健康一卡通等服务,让包括挂号、交费、取药、检查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承建者,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为重庆市卫计主管部门建设的卫生信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卫计主管部门的验收,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卫生成功应用的标杆。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不仅是国内率先通过3A评测的省级平台,还被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重庆市区域平台整合了重庆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覆盖重庆38个区县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为重庆市3300万居民提供了反映各个生命阶段的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的管理、调阅、存储服务;以医疗卫生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双向转诊服务、远程会诊服务和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为基础实现了医疗业务协同和卫生业务联动,同时还使得远郊区县的病人80%基本不出本区县即可完成诊疗,减少了小病大看情况的发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放,降低了就医成本,实现了跨区域的医疗服务协同,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去年年底上线公测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已达500万,日均咨询量达到3万人次。
“‘平安好医生’既是连接用户与医生,提供线上、线下结合服务的移动应用,也是平安集团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健康资源的共享平台。”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在会上如此表示。
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转型支柱
平安健康管理的首款互联网产品“平安好医生”,包括“家庭医生”、“问诊大厅”、“健康社区”三大功能板块。
该创新产品以医生资源为核心,提供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此前,中国平安掌舵人马明哲曾表示,“未来平安将把资产端与健康端,视作两大转型支柱所在。”
李源祥表示,在健康管理领域,平安的布局将以健康管理、商保、医保、信息为发展重点,搭建医网、药网与信息网三网合一,为有诊疗需求的用户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和线下医疗相结合的健康服务、药品器械、电子健康档案、医保、商保支付等服务。
而平安健康互联网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平安好医生APP,就是在这个平安健康大产业链上的垂直门户,也是引导用户进入O2O闭环的流量入口。
打造O2O支付闭环
2013年年底,自中国软件运营应用之父、原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涛加盟中国平安后,集团涉足健康医疗领域的动作就不断。
平安提供的O2O医疗健康服务为用户勾勒出了全新就医场景:客户可以跳出医院制约,享受跨地区、跨行业的医疗服务;而通过平安批发整合药品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医药流通环节成本,使客户享受低价高质的药品服务。通过基于健康保险业务、线上健康管理及智能硬件业务沉淀的医疗数据及客户基础信息而形成的“健康云”,整合各大医院的电子病历,实现跨医院、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关键词:PPP项目 养老产业 云计算 大健康 养老云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划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曾作出预测,到2049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一人口超过60岁,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针对日益严峻的养老现状,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提出,国家也在逐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速审批多项养老项目。而在建设养老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国务院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并于2014年在湖南、内蒙古、吉林、江西、山东、安徽、湖北、甘肃等8个省份开展以社会资本合作、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一、国内PPP养老项目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是一种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其相对于传统的单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而言,具有效率高、减轻财政负担、优化风险承担降低成本、服务质量高等优点。
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全国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于2015年6月正式落地,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6亿建设72个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在章贡区政府的监管下,社会资本同赣州市市场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注资组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管理公司。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全区1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医疗陪护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该项目之外,全国各地也有一批PPP模式的养老项目开展,而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存在老年人去养老机构意愿下行、居家养老意愿相对强烈的情况,因此PPP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为目前主流方向。而现行PPP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依旧存在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状态。主要体现在:1.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运作,容易陷入行政福利陷阱;2.社会资源整合不足,未将政府、社区以及民营养老机构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信息共享。导致三方各自独立提供服务,造成资源重复和服务盲区。3.同专业机构间的互动不足,目前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身体康复护理等需求;4.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待提高,缺乏相关职业教育以及相关技能培训。5.提供的服务形式较单一,未将老年群体进行细分,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方案和服务。6.监管不及时,目前监管形式为事后监管和应急监管,监管信息滞后;7.盈利模式和渠道单一,未能扩展出衍生产品。
二、基于云计算和大健康的养老PPP项目的新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和大健康平台均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而大健康平台实际上也是指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将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保险单位等进行联合,进行信息共享以便机构为个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服务。
将云计算和大健康概念和技术引入养老PPP项目,并对现有项目模式进行改进,获得以政府为主导、养老云信息平台为凭借、以社区养老中心为依托、以大健康平台为辅助的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健康养老云”模式,以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健康养老云”产业内主体有政府公共部门、第三方社会机构、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以及PPP项目管理公司筹建和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图1为“健康养老云”产业的结构设想。
“健康养老云”产业的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和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
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签订合同,成立PPP项目公司。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社会资本负责筹建和管理PPP项目公司并成立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PPP项目公司筹建并负责管理社区养老中心。政府对PPP项目公司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对项目进行风险管控。
(二)老人/子女、智能终端企业、社区养老中心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构成基本居家养老配置
智能终端企业与社区养老中心合作,保证智能终端入户。社区养老中心采集老人基本信息以及日常需求录入居家养老云信息平_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子女可通过智能终端和社区养老中心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情况并可对养老服务、老人健康等信息进行反馈。社区养老中心可通过智能终端以及信息反馈对老人养老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监管,消除养老服务信息滞后引发的资源重复浪费以及服务盲区,实时监管及时处理问题,也可避免由监管滞后引发的养老项目风险事件。
(三)由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整合其他服务机构同社区养老中心资源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有序的养老产业链
老人依据自身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如只单靠社区养老中心提供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多样化专业在职人员,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专业资源。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将大大增加社区养老中心的运营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相应风险。因此,引入其他服务机构,例如教育文艺机构、饮食餐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甚至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不仅可提供丰富的服务种类,而且还可利用养老云信息平台针对个人提供多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套餐,充分整合各机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并可从中衍生新的服务产品,增添盈利渠道。
(四)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搭载大健康平台为养老人员提供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老人因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对医疗知识科普、健身保健、康复保健、大病重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相关服务有迫切需求,但因科普力度不足,公共t疗资源偏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大病重病就医和护理存在难度,临终关怀等公共服务机构运转不良,其他医疗信息不明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老人受骗、重病老人子女财力人力负担重、重病后康复保健措施以及临终关怀不到位等情况发生,无法达到“安养―善终”目标。大健康平台可通过从智能终端科普医疗知识、智慧医院信息平台、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康健护理管理系统、互联网急救系统、互联网中医诊断系统、互联网肿瘤筛查系统等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和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以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协助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目标。
三、“健康养老云”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我国PPP养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产业链单一,完整产业链形成需社会资本的财务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较大。因此,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缺乏长期参与积极性,影响产业链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智能终端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内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设备尚在发展阶段,而且同老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待摸索和优化,经常存在智能终端操作过于繁琐,老人完全掌握较困难。往往出现智能设备安装后老人不会使用的情况,久而久之智能终端成为摆设。
(三)云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隐患
健康养老云产业中信息共享除为机构带来便利模式之外,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有效保护老人隐私、维护老人信息安全成为平台建立必需解决问题之一。
(四)大健康平台处于事业发展期,同养老相关产业的结合方式尚待摸索
大健康平台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事物,目前广泛用于普通群体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如何针对老年人推出针对性的系统性特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监管并反馈。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促进网络安全行业健康发展。
(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大健康行业,促进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康复保健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同养老相关的特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促进民营机构同公共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推动大健康平台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养老特色主打的智能终端的研究以及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人员的针对性宣传培训。
鼓励企业针对老年人特点研发简便操作,甚至VR等体验式智能终端。社区养老中心定期针对居家养老老人举办智能终端,以及养老云信息平台的宣传培训,甚至采用入户宣讲等方式,以期提高智能终端和信息平台的使用率。
(四)大力培养跨界人才
PPP项目公司应对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资质考核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和养老服务知识,并有简单的医疗救护技能,能及时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措施。
养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重,形势严峻。因此,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可实现良好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模式不仅可促进经济发展,更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安居―乐活―善终”这一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并完善该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 2015.
[2] 胡桂祥,王倩.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用条件分析[J].建筑经济, 2012(2):101- 104.
[3] 李卿相. 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考察[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3):40- 41.
移动医疗蓝海可期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元,较2012增长26%。2012年市场规模为18.6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7.7%。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2023年将冲破2000亿元大关。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国家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和移动医疗本身的优势密不可分。
艾瑞的研究报告说,目前国内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腾讯继巨资收购丁香园和挂号网之后,再次与药业巨头深圳翰宇药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腾讯提供数据接口,共同打造糖尿病慢病健康管理平台;阿里巴巴则把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作为第四个和第五个支柱,想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云平台,提升整个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服务水平。
而美国谷歌公司最近宣布将全身心地专注于一项年营收可达几十亿美元的业务上,该业务将为病患提供有助于一系列重大健康问题的产品,从糖尿病、帕金森病、癌症、心脏病,到延长寿命的普遍诉求。谷歌从不错过任何一个重大商业机会。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决意要让该公司走在回报巨大的健康科技市场几大关键领域的前沿。
但是想要让投资更明朗,首先要明白移动医疗的生态关系。经纬创投汪军认为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的元年,正是2014年的变化才为2015年产业的发展做了铺垫。2014年的一些项目比如挂号网,它在互联网中是底层的,叫入口;有了入口之后,才有了生态;后来微信和支付宝加入到移动医疗的产业布局里,就有了支付;有了支付和入口,这个市场就开张了;开张之后就有人来逛,有人来逛就有人买单。所以这个产业的生态链就成长起来,这跟移动互联网有点像。当投资人进入了这个产业的洪流,就像被绑架上了一辆战车,这个战车就是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把创始人、合伙人、高管和每个从业者都捆绑在里面。当然做投资的人更是和产业的发展捆绑在了一起。
怎样掘金医疗领域
面对如此诱人的前景,作为投资人又该如何在移动医疗领域掘金呢?在一次论坛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对资本如何进入医疗行业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在选择投资时,如果把资产的重量变成资产投入的程度,变成一个纵坐标,然后把需要管理的技术的难度作为横坐标,如果说要构成一个板块,你想要在第一象限的话,那么你就要有大的资本和高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够运行。也就是投到大三甲医院,这个进度是非常难的,门槛也非常高。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也是需要的,无论是诊所也好还是门诊部也好,总有一些病是不会在门诊部看的,也不可能所有的装备都要在门诊部里面去做。所以还是希望有一些对接的综合性的医院来进行合作,来完成医疗服务的流程。这是第一象限。
接下来,看第二象限就是资产比较轻一些,但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的,这种是需要大家去重视的。如果说资产比较轻但是对管理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合伙、合资的方式进入。在上海就有这样的机构,万达和复旦的儿科搞了科研医院,主体投资是万达去投,当然会更多一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会把高的技术的管理和医院运营的管理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组织。
还有一个点是资产比较轻一些的有比较高的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来做。还有两种是低资产的,管理的要求比较低的,这个可能是现在的一个热点,比如说连锁的诊所,连锁的门诊部,这个相对的运行的角度,并没有被社会资本绑架。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样的类型是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相对容易比较获利,也是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也是可行的。
还有就是重资产的进入,管理的要求比较低,那么这里面有一个界限在哪里?你是做财务投资的,你不去做运营,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讲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说分为了4个象限,你要去定位的话要考虑到3个因素第一政策环境、第二资金层面、第三管理水准。那么只有这三个结合好,你再去每一个象限里面去选,那么会更好选一些。这对投资移动医疗的策略应该也有一定的启发。
此外,通德资本投资总监陈华伟曾指出,自己在投资时最看重的是“人”――“管理团队非常重要,有很多好的项目,就是因为团队的问题,或者创始人格局有限,企业没有做起来。”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的首席执行官于莺女士也认为投资是要看人,更要看背后的事情,把人和事结合看。看这些医疗理念和市场结合是不是符合规律?尤其是医疗领域是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追着某个人的影响力去投是不太对的,说白了还是投综合能力,以及它能不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医疗理念能不能发展。
热炒之下还需把握风险
商业模式和应用领域组合催生上百种投资机会,移动医疗“满汉全席”盛宴近在眼前。有分析指出,在移动医疗上百种投资机会中,药品查询+药品购物、私人家庭医生、掌上医生问诊平台、免费信息文献查询+专业指导、药品信息查询、付费慢病管理、以及细分功能医疗产品,六大投资机会的市场前景广阔,竞争有缺口,利于新进企业发展,短期内无淘汰风险。但是通德资本投资总监陈华伟表示。“针对火热的移动医疗领域,如果自己都没想明白,冒然进去,对自己和投资人都是不负责。”
移动医疗应用要发展,在叶崴涛看来,无非要抓住两端:一是医疗资源,二是用户资源,并且相对而言,前者的重要性要胜于后者。“因为抓住了医生,特别是好的医生,自然就抓到了病人,抓不到好的医生,病人最后还是会流失。”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途径:
1、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
2、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
3、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4、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
5、强化健康服务管理。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家庭保健、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几年来,导医网站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在导医网站,患者通常可以按症状、疾病、医院和医生等多种维度来查找适合自己的就医路径。但是,患者毕竟不是医学专业人士,即便如此仍是一头雾水,只能像没头苍蝇一般在各大医院乱撞。
在明明白白就医的强烈需求刺激下,一种健康管理加导医、挂号一条龙服务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很多资方关注的焦点。其服务内容是,由健康管理服务为切入点,给每名顾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一旦顾客或顾客的家庭成员不幸成为患者,还将为其设计求医路径,即指导患者应该上哪家医院的哪个科室向哪名专家求医,甚至同时帮助预约挂号。
相对于存在法律争议、经营风险较大、模式尚不成熟的虚拟医院,此种模式既安全,又迎合了大众需求。
然而,由于服务成本较高,目前此类服务锁定的目标顾客通常为年收入过百万元的“高端人士”,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看一次病花费几百元都心疼不已的普通百姓,绝不会花成千上万元钱办一张“健康年卡”。
当然,有需求便有市场,此类服务目前也正在逐渐“瘦身”,以便压缩成本,向较低收入人群渗透,俨然有产业化、大众化的苗头。
一位相关产业的投资人坦言,健康管理和导医服务现在能够蓬勃发展,是由于国家健康守门人体系不完善。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游离于医疗服务主体之外,基层医生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健康管理”和“导医”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的关系,或许还没有民营健康管理机构与大医院医生的关系紧密。在此类机构背后,通常都有一支或明或暗的医疗专家团队。
同样的,该产业的前景是否光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健康守门人”制度的落实程度。后者落实得好,前者的市场空间便小。因为前者实际上是在为健康守门人补位。
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普通百姓享受由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提供的健康守门人的服务,而追求更高水平服务的高收入人群则自负更多的费用,享受市场提供的高端定制服务。
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游离在外,大型医疗机构的专业化和复杂化也是患者及家属就医无序的推手。
一名严重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大医院里,可能被高血压科、心血管内科和心外科收住院,接受完全不同形式的治疗,也可能同时挂着多学科的号,重复就医。而由专科划分过细、各学科间交流不畅导致的医疗纠纷也屡见不鲜。在此情况下,原本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一边被某些患者过度使用,一边又将某些患者拒之门外。一加一小于二的公式在各大医院无限地复制着,看病怎会不难?
其实,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对于医学科学和医疗行业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公式,但在当前的中国,对于当前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却是必须重新拾起、善加利用的良策。
[关键词]医疗产业化 医院企业化 政策 产权 内部管理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知识与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人享有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国民对医疗需求增长迅速。医院作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直接医疗服务的机构,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摆脱旧模式的束缚。医疗服务工作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内部扩展到医院之外的同时,必须使医院的管理愈加科学化、人性化、充实化,使医院在尽可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发展。
目前我国医院管理混乱,医院企业化可以保证医疗产业发展顺利有序,具体原因如下:
一、国家政策混乱,政府对医院管理无章可循,医院企业化有利于政府健全法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公民对自身利益和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迅速增加,但此时,我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具体国情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制定统一的法律规范。政策执行过程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管理办法,不仅会导致对一些违道德和损害公民利益的医院行为没有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制约,造成行业自由性极大,同时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渎职贪污现象滋生,造成医院和政府部门行败,社会道德败坏。
借鉴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企业管理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将医疗领域中的医院视为独立法人,将医疗服务视为产品,同时针对医疗领域的非市场调节性,加强政策干预,从新的政策角度入手,制定合理规范的医院管理、医药价格控制机制和监督控制机制,可以使法律制定过程明确有效。
二、医院分类性质混乱,医院企业化管理有助于明晰产权
我国卫生事业提供的是防病治病的特殊服务,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即提高居民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国家政府有义务承担全体国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由于我国人口庞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不能做到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全民医保。其次,我国卫生服务领域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特性,不以营利为目的,这就造成卫生服务提供不符合市场竞争机制。
医院企业化过程引进市场股份或产权明晰责任等制度,将医院经费投入量化、具体化。取消“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性质分类方法,抛开政府的政策控制功能,将政府视为投资股东,按照政府出资多少作为具体依据,将医院分为以下三种:
1.完全由政府负责体现政策兜底的慈善医院。所谓政策兜底是指对被“遗漏”的无医保群体提供最后援助。这种医院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即完全由政府对特殊群体提供的非竞争非排他性医疗服务。此类医院不涉及营利问题,医院管理体系单纯。政府只需对“特殊人群”进行明确定义,提供医疗服务即可。
2.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公立医院。按照医院企业化管理角度分析,将医院独立法人视为经济人。政府为了从经济人经营过程中获得维持公民健康的医疗服务产品,投入成本,成为经营过程中的股东之一,同时成为公立医院的消费者代表。然而,政府投入不足以而维持此类医院自身发展和提高领域内竞争实力,故医院必须采取营利性措施从就诊患者获得经济利益。故这种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
3.完全由私人建立运作的私人医院。医院运作发展全部是私人出资,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私人物品”,由患者承担全部支付责任。但由于医疗服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完全由私人出资提供基本不可能,所以,政府对这类医院必须制定特殊鼓励政策措施,以保证在不损害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增加私人对社会医疗产品的提供,为政府分担压力。
三、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混乱,医院管理企业化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07年我国医院管理年提出我国医院经营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 ,把追求社会效益 ,维护群众利益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医院企业化过程正是贯彻指导思想的具体有效的改革措施。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医院可采用如下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借鉴企业周密健全的管理理念,建立横向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纵向建立工作规范管理,绩效管理,奖惩制度,激励政策等。建立合理的政策环境,为医务人员提供公平合理健康的竞争环境。
2.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医院应与政府和高校沟通,联合建立一套规范的严格的考核机制,筛选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人员加入医疗领域。并配套制定年度或不定期随机检验,以保证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从而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3.加强职业道德和医院文化建设。引进企业观念将患者视为消费者,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消费者出发考虑问题。医院间明确职业道德的定义及范畴,建立规范的行业道德,并从职业道德出发,建立适宜自身发展的医院文化,如统一的价值观,明确的发展目标等,提供高效优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讲座或继续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医务人员知识结构,对医院各管理层级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才能培训,提高管理效率。
4.加强与患者沟通。医院企业化要求医院建立合理的市场反馈咨询部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用信箱,或不定期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提供中的意见,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不足或做出相应解释,提升医院在公民心目中的可信可靠形象。
5.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考虑医疗行业的产品公益性和福利性等特性,避免垄断造成的价格飞涨。通过改革医院机构重设,有目的的进行预防保健知识普及专家免费会诊等,发掘潜在市场,扩大服务范围,用“薄利多销”的市场经营方式发展医疗市场,营利的同时,扩大了公民受益范围,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俞岚 ,李经辉.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和医院管理.
[2]云南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信息中心.重庆医学,2007 , 1 (36).
[3]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4] (美)雷克斯福特•E•桑特勒 (美)史蒂芬•P•纽恩. 段晓明,叶露,刘 宝,等译.卫生经济学――理论案例和产业研究 (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5]樊勇明, 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6.
[6]新医改与责任政府――新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担纲与政府兜底的原则.消费导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