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时间:2023-07-14 17:3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第1篇

【关键词】 蛋白质类;膳食调查;营养状况;学生,医科;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1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6-02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给予了各方面的资助,但还没有系统的营养干预方面的资助。营养是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首要条件。给予贫困大学生营养干预资助,对他们在仅有的经济条件下,保障具有顺利完成学业的健康体魄,有着很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为探讨合理的营养干预资助措施,笔者对大同大学医学院贫困大学生的蛋白质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大同大学医学院一~四年级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贫困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计211人,其中男生48名,女生163名。

1.2 方法 对21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膳食蛋白质消费调查、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

1.2.1 膳食蛋白质消费频率调查 采用膳食记录法[1-3],由调查对象本人记录自己1周的食物(谷类、豆类、蛋类、奶类、肉类。其他食物蛋白质含量较少,忽略不计)蛋白质消费情况,时间为2007年6月25日至2007年7月1日。食物蛋白质消费记录调查表由课题组自行设计,经预实验后修改而成,共发放食物记录调查表211份,收回21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 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4] 检验项目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蛋白/球蛋白(ALB/GLO),其测定选于山西省大同市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检验中心,并随机抽取12名贫困生(男、女生各6名)在该检验中心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重复测定,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2.3 人体测量及营养状况评价 测量项目包括身高和体重,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要求受试者空腹、脱鞋、只穿轻薄衣服;测量身高采用立柱式身高测量计,精确度为0.1 cm;秤体重采用杠杆型体重秤,精确度为0.1 kg;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再依据体质量指数判断人体营养状况,判断标准分3个等级[5]:BMI<18.5 kg/m2为营养不良,(18.5~22.9)kg/m2为正常,≥23 kg/m2为超重。

2007年6月24日召开贫困大学生营养干预研究课题告知会(动员大会),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进行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百分率、构成比、平均数、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膳食蛋白质消费情况 211名贫困大学生每日早、中、晚餐累计为629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6人次;每周早、午、晚餐累计为632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9人次。(1)优质蛋白质(豆类、蛋类、奶类、肉类)食用情况:每日日食用率为55.3%(348/629),男、女生分别为77.6%(111/143),48.8%(23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2,P<0.01);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男、女生分别为13.4,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1)。(2)谷类蛋白质食用情况:每日食用率为98.8%(615/629),男、女生分别为97.9%(140/143),97.7%(475/486);每周食用频次为19.9次,男、女生分别为19.6,20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总食用频次)的比重情况: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男、女生分别占40.6%,30.8%。

2.2 人体营养状况 211名贫困生营养正常、营养不良、超重检出率见表1。

2.3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表2显示,男、女生之间TP,ALB,GLO,ALB/GL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0.98,1.22,1.81,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从膳食蛋白质消费情况看, 211名贫困大学生优质蛋白质每日食用率为55.3%,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说明50%以上的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是良好的;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其优质蛋白质每日食用率达77.6%,每周食用频次13.4次,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40.6%。

从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看,211名贫困生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从人体测量情况看,211名贫困生75.8%营养正常,有13.3%的为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鉴于:(1)身高、体重是人体测量的最基本的数据,在反映人体营养状况上比较准确,体重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或长或短)营养状况的变化,体质量指数是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指标,故其是比较确切鉴定成人营养状况的直接指标;(2)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由于蛋白质体内库存量大、生物半衰期长、早期缺乏时不容易测出[6],故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阶段时[7],其TP,ALB,GLO,ALB/GLO生化指标均可为正常。因此,对蛋白质生化指标正常,而体重偏低的贫困生应考虑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期。

综上所述,大多数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良好,尤其是男生。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绝大多数鉴定为正常,但有13.3%的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阶段,需立即进行膳食干预、及时纠正。

4 参考文献

[1] 郝玲,李竹,主译.营养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

[2] 葛可佑,主编.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8-389.

[3] 马冠生,孔灵芝,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4] 黄悦勤,主编.预防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0.

[5] 吴坤,主编.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

[6] 李勇,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4.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第3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第4篇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

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 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状况

一、 贫困大学人际交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围绕贫困生人际交往问题展开全方位研究,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但是目前多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学校给与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学习沟通技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为主,本研究运用内观认知疗法,开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情况为期1周的心理辅导,并进行前后的比较、辅导后与6个月、12个月后的比较。目的是要探讨通过内观认知疗法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效果,为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内观认知疗法的介绍

内观疗法是1953年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内观的核心为“打碎我执,恢复纯朴”。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

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1995年由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提出、2007年由毛富强教授完善,借鉴并整合吉本伊信的内观疗法和阿隆・贝克的认知疗法,按照吉本伊信内观三个主题(人家为我做的、我为人家做的、我给他添加的麻烦),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人际关系进行回忆,在内观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和感受已发生的各个事件,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并使自己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的一种心理疗法。

三、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在新生中随机抽取60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30名)和干预组(30名),于2012 年5 月12 日 - 19 日接受内观认知疗法心理治疗,完成为期1周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心理治疗,以及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调查。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培训方法

根据大学生的课业特点,将培训分为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第1-2天为集中内观,每天内观10小时,第3-6天调整为半集中内观,每天集中内观3小时,其余时间分散内观,第3天为贝克认知心理治疗。内观过程中要求内观者坐在一个清静、 舒适、 用屏风围住的 1 平方米面积的空间里,围绕着内观三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为对方添的麻烦”进行回忆。内观对象依次为最亲近的人(如母亲)、次亲近的人(如父亲)、第三亲近的人(如朋友、恋人或其他亲人等)、次讨厌者、最讨厌者、自己,将自己的一生分成年龄段对过去进行回忆。

要求:除了睡觉、洗漱、去卫生间以及面接之外,内观者不走出屏风,而且除了面接者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和联系。面接者每隔1-2小时与裙壅呓行沟通10-15分钟,以了解内观者情况并进行具体指导。内观者要认真反省思考,不加评述。严格遵循内观的要求,重点回忆他们给自己的恩情和帮助,而不能诉说对他们的气愤、不满、积怨。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3.2.2评估工具

通过人际关系调查问卷(UCLA)在心理治疗前后进行评测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观察内观认知疗法在内观认知疗法前后、半年和一年时间内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情况的影响。

3.2.3研究步骤

针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在全校2011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并随机分成培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在一周的培训中每一名指导老师指导3-4名学生,在培训的中期设小结。对照组只参加人际交往状况的问卷调查。

四、结果

4.1 UCLA数据比较

培训前后培训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表1

表1 显示,培训前培训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符合本研究要求。培训前后培训组的比较总平均分培训后较之前明显降低, t检验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有积极的影响。培训前后对照组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说明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在7天的时间内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小,对本研究未造成干扰。培训后培训组与对照组总平均分差异较大, t检验明显差异,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有积极的影响。

培训半年后对培训组和对照组随访

表2 显示,半年随访对照组与培训前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即半年时间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干扰不明显,半年随访对照组数据符合本研究要求。半年随访培训组与培训前培训组的比较总平均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较表1中半年前数据差异有所减小,减小程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半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半年随访培训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表1半年前数据比较差异有所减小,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半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作用较培训后减弱,建议平时加强内观认知疗法的个人培训,已达到更好地效果。

内观认知疗法培训后一年对培训组和对照组随访比较(表3)

表3 显示,一年随访与半年随访、培训后对照组组内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异比较小,即一年时间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贫困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影响较小,一年随访对照组数据符合本研究要求。一年随访与半年随访、培训后培训组之间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异较小,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比较t值大小可以发现,该疗法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一年随访培训组与一年随访、半年随访、培训后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比较大,差异明显,但是一年随访与对照组的差异小于与半年随访与对照组的差异,更小于与培训后对照组的差异,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作用随时间较弱,建议长期加强内观认知疗法的个人培训,已达到更好地效果。

5、讨论

研究表明,内观认知疗法有助于大学生情感平衡。此外,内观认知疗法有助于大学生在心身症状、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容纳他人等方面发生较大改变,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与疏导,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好的向社会过渡以及自身的成长。

(一)人际认知改变,换位思考与三省吾身

内观的三大题目要求人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追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在人际沟通的实际过程中,沟通的一方要站在另一方的角度上去体察和度量沟通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对方的观点去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观念与态度,去体会对方对这个话题的喜好程度,善于反思自己的错误,认真总结经验,之后再有的放矢地考虑交流的途径和层次目标,一次性地或逐一进行。在人际交往的的过程中,要建立这样的认知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要学会自己适应周围环境。

(二)建立人际亲密关系

1.主动接受他人 内观认知疗法中“我曾给对方添过什么麻烦?”认识了自己自私的一面和对他人的攻击,产生愧疚心理,通过前后心理的比较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到自己过去对父母、亲人和朋友自始至终添了不少麻烦,对比自己的自私、罪恶和他人对自己的无私关怀,使愧疚感得到深化。这样,通过内观认知疗法中被疏远和压抑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扬弃,便能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和逐步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接纳对方。

2. 角色互换与理解他人 尝试换位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定夺不一定完全正确。随着内观认知的深化,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进而增强与周围环境的共感和包容性,学会体谅他人、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善人际关系。

3.理性认知 在进行内观疗法时,通过对父母、朋友等对象的内观,察觉和体会与他们的连带感,会让内观者在今后做事情时不仅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且还会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与父母和朋友建立亲密关系。进行认知疗法时,通过回忆以第三者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动式负性思维,想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之处,有一种想给予对方回报的渴望。两类情感的交织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体验,逐渐打破了其原有的认知框架,改变了内观者的消极心境。内观者因此提高了爱他人的社会意向,重建自我信念和自我形象,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彻底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意识。

参考文献:

[1] 毛富强等.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

[2] 邱良雪,毛富强等. 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资料汇编, 2012, 8.

[3]刘霞,毛富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206-1209

[4] 邱良雪,毛富强,赵璐,等.天津市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0).

[5]冯秀娟,毛富强,赵明,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牛心理因素影响研究:自尊和自我和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

第6篇

关键词: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动机;高职生

作者简介:鲍桂楠(1971-),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行政管理;柯晓扬(1964-),女,江苏南通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委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研究与实践――以焦点解决模式的视角”(编号:JSNZJ201626),主持人:柯晓扬,张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26-03

对于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ime perspective,FTP)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Husman和Lens[1]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指人们如何考虑将来,他们计划将来到多远,将来的内容,以及将来形象的现实程度。实际上,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一种对未来可能自我的意识。以往的研究发现,它对人们的成就动机、工作价值取向、自我监控等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标的一种力量,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以往的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越强的人,学习动机越强,为了取得好成绩,愿意在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并能从当前追求未来目标的行为中获得满足。

目前,国内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研究多以普通本科生为主,专门针对高职生的很少。而实际上,高职生因其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需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和培养高职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有助于加速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意义重大。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拟采用数据分析法深入研究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南通某高职院校随机抽取230名被试进行了施测,有效问卷210份,其中文科学生72人,理工科学生138人,大一学生69人,大二学生77人,大三学生64人,男生71名,女生139名。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采用宋其争[2](2004)编制的《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该问卷由20个项目构成,包括未来意象、目的意识、远目标定向、未来效能和行为承诺5个因子。问卷采用4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记1分到完全符合记4分。以往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采用由朱祖德等[3]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中的《学习动机量表》,包含6个因子累计30个项目,6个因子分别是学习意义、学习焦虑、学习控制、外在目标、自我效能和内在目标。该量表采用六级评分,从“非常不符合”记1分到“非常符合”记6分,各因子得分为该因子所包括项目的得分相加的总和,得分越低,表明该被试在该因子上的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三)数据处理

问卷施测结束后,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一般状况

研究发现,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体平均得分为57.388±8.507,在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五个因子中,目的意识、未来效能因子得分最低,未来意向、行为承诺因子次之,远目标定向因子得分最高(见表1)。

表1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其各维度得分

(二)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差异性分析

表2分别考察了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差异存在于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之中:女生显著低于男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更高年级的学生,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大一到大二下降显著。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专业差异不显著。

表2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注:*F值,P

(三)高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发现,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变量与学习动机变量相关显著,并且其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232**),由表3可知,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动机的学习控制、外在目标、学习意义、自我效能、内在目标五个因子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学习焦虑因子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一)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整体及差异性分析

第7篇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分子生物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生物组学数据,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以探索其中隐藏的生物学奥秘需要综合利用数学、信息科学与物理学等知识,生物信息学由此应运而生[1]。它是分子生物学与上述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并极大促进了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者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之一。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已开办生物信息学课程,多种专业选择其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但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 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生物信息学跨越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未来生物医学的重要研究工具。生物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领了一个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利用生物信息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深入挖掘和剖析海量生物学数据,进而探索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生物学奥秘。无论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述疾病病因,还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防治与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无论对以后的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一线医务工作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医学院校部分专业(如:生物统计、药学等)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信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不成比例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解和掌握该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背景知识。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科知识比较薄弱,因此,讲解透彻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普及相关背景知识。然而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门类众多,客观条件决定无法为生物信息学安排足够多的课时。较之生物信息学繁多的内容而言,课时分配明显不足。在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无法深入讲解将每个章节的内容。

2.2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要求任课教师精通生物学、计算机和统计学等相关知识。由于国内生物信息学兴起时间较短,培养人才数量有限,且有限的人才都流向了一流的学校,普通高校无法招到专业对口的教师。因此,能够胜任生物信息学教学任务的老师十分匮乏。以该校为例,生物信息学课程没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基本由生物学、医学统计学教师完成,这些老师中大多数无法完全胜任生物信息学的教学任务。最终致使生物信息学教学质量不高。

2.3 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多媒体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信息学的教学中,但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且有大量的数据库和软件知识,导致多媒体课件的容量非常大,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是照本宣科的读完课件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工具,但实质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

2.4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非常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实践课往往流于形式,原因主要包括:(1)教学设备及手段落后。虽然有些学校有计算机室,但计算机配置较低且未提供连网服务,生物信息学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互联网,例如:各种数据库、在线软件等,导致学生无法亲自操作而降低实践课学习效果;(2)课时少、内容多。生物信息学的章节往往涉及到很多软件和平台,甚至有些软件需要编写程序。在实践课时少的情况下,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校亲自操作每一种软件。

3 教学改革

3.1 针对不同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生物信息学内容繁多的事实,应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精心挑选课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到最基本且重要的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另外,要善于挖掘课外时间,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设置研究课题作为课外作业,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的理解。

3.2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一方面挖掘该校教师的潜能,支持和鼓励该校年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和进修,着力提高该校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与技能;另一方面提供丰厚条件引进国内外生物信息学高层人才,为生物信息学教学队伍增添新鲜血液。此外,还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讲座等方式创造机会加强该校教师及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生物信息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3.3 推进“教、学、研”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小型科研课题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省级或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开展“教、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即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研”的过程于一体[2]。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兴趣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生物信息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早地融入到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大环境中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3.4 加强实验课教学

生物信息学实验课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加强实验课教学需要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升级计算机配置,并为每台计算机提供上网功能,保障实验课教学顺利进行。积极鼓励学生自带计算机,方便课后继续学习。此外,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创建网上教学平台并将教学内容,最新分析软件等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简实验课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软件和数据库进行深入讲解,将其它的软件、数据库等相关知识设计成小型研究课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建议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自我认可的程度。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民办高校大多办学时间不长,社会认可度偏低。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承担了更大的学业压力,更重的认同压力,以及更强的就业压力。有研究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而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围绕民办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展开调研,为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寻找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四所不同特色的民办本科院校随机抽取研究对象。在问卷发放中,遵循相同的指导语和施测程序,并做到现场回收。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3.53%。

1.2 方法

采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该量表共66道题目,其中学习适应性8项,人际适应性11项,角色适应性9项,职业选择适应性9项,生活自理适应性6项,环境的总体认同7项,身心症状表现10项。另有6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其分量表a系数范围在0.5790—0.7759之间,全量表a系数为0.8978,表明该表内部有较高的同质性,每个分量表的项目在构思上具有一致性。

1.3 资料分析

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结果

2.1 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

对样本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适应个维度得分的高低顺序如下:生活自理、角色适应、人际适应、身心症状、学习适应、职业选择、总体认同。其中,生活自理、角色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症状的分数高于总均分,其余都低于总均分。

表1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得分的描述统计(n=448)

项目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项目平均分 项目标准差

学习适应

人际适应

角色适应

职业选择

生活自理

总体认同

身心症状

社会适应 8

11

9

9

6

7

10

60 27.220

41.993

34.815

28.846

24.299

21.520

35.870

214.562 5.727

7.270

5.495

6.573

3.934

4.407

7.356

30.246 3.403

3.818

3.868

3.205

4.050

3.074

3.587

3.576 0.716

0.661

0.611

0.730

0.656

0.630

0.726

0.504

2.2 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2.2.1 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表2结果显示,除了职业选择之外,社会适应及其他各个维度在不同年级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

2.2.2 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性的城乡差异

表3结果显示,生源地对学习适应(p=0.017

表3 社会适应性的城乡差异

城镇

(n=168) 农村

(n=290) t检验

t p

学习适应 28.174±6.170 26.823±5.332 2.403 .017

人际适应 43.072±7.035 41.763±7.066 1.864 .063

角色适应 35.813±5.181 34.486±5.484 2.481 .013

职业选择 30.090±6.719 28.449±5.728 2.703 .007

生活自理 23.916±3.660 24.670±4.005 -1.952 .052

总体认同 21.598±4.772 21.483±4.210 .261 .794

身心症状 35.747±7.476 36.208±7.183 -.636 .525

社会适应 218.410±30.563 213.880±28.738 1.547 .123

2.2.3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表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担任学生干部

(n=277) 未担任学生干部

(n=171) t检验

t P

学习适应 27.767±5.729 26.457±5.474 2.336 .020

人际适应 42.976±7.010 40.828±7.041 3.075 .002

角色适应 36.009±5.347 33.056±4.978 5.690 .000

职业选择 29.894±6.020 27.523±6.089 3.941 .000

生活自理 24.441±4.025 24.259±3.674 .470 .638

总体认同 21.686±4.318 21.210±4.574 1.084 .279

身心症状 35.866±7.427 36.316±7.029 -.620 .535

社会适应 218.640±30.096 209.650±27.333 3.103 .002

表4结果显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这个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学生干部在这些维度的平均分值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其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这两个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p=0.000

3.讨论

3.1 关于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水平现状的讨论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民办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上是不高的,尤其是在学习适应、职业选择以及总体认同上的得分都偏低。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中发现,民办本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生源地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年级这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突出,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无疑是关注的重点,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3.2 关于培养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讨论

3.2.1 转变教育观念,全员参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业能力,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方面的学业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在实践性教学课程中更多地体现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并开设有关社会适应方面的课程。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职业选择、生活自理、对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等若干指标,涉及到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光靠思政理论课教师或心理辅导员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以学习适应为例。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较之中学的学习更复杂、更高级,突出的表现出专业性、阶段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等特点。而对于民办高校的本科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要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就要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与社会的信息对接,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3.2.2 加强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

“适应教育”实际上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中学到大学和由大学到就业岗位的环境转变,由中学生到大学生和由大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角色转变。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多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大学生社会适应方面给予指导。但是,从调查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在适应教育的这两个转变上是有差距的,即由中学到大学的环境转变和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明显好于由大学到就业岗位的环境转变和有大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角色转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没有注重适应性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和大四毕业生离校之际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的重要阶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办高校更加注重的是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而对大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更多体现在职业选择、就业心理等方面,而忽视了环境转变和角色转变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另外,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连续性。以职业选择适应为例。职业选择适应性,又叫职业准备,是指个体结合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环境的认识,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无明确的方向。大多数人认为,职业选择是大四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但实际上这种准备从新生入校或是更早的高考填报志愿就开始了,持续整个大学生活,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有关职业知识的获得以及整合有关自我和职业的知识。

3.2.3 拓宽社会实践渠道,提高实践参与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课堂学习之余,以社会化为目的,塑造个性素质的全部活动。当今的大学毕业生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理想与现实存在冲突,难以很快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有机会提前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于他们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广泛发展、广大学生自觉参与的一项活动。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层次差别很大,导致学生对环境的总体认同感不一致,突出表现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的非学生干部的总体认同感明显低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的学生干部。因此,民办高校要在拓宽实践渠道,提高参与度上下功夫,组织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对社会的认识相对较少,只有通过社会兼职或挂职锻炼等方式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只有对社会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才有可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3.2.4 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心理表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这些成分的积极发展是个体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拥有更加主动自觉的自我认识,丰富的自我情感体验以及强烈的自我设计愿望。但对自我的评价还存在片面性,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相对缺少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大都会过低的评价自我,对自我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5.

[3]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4]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

[5]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石达友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科技创业,2008(3).

第9篇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即大的数据集,它不像我们过去那些数值型数据那么简单,但至今它也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通过参照多方对大数据概念的理解,作者认为大数据的概念是指在对海量数据进行传输、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获得凭直觉难以发现的有用信息,从而揭示数据隐藏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所用,它是科技,是讯号,是机会。

二、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工作者而言,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的考验和“本领”就是如何深度开发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信息,这就要求统计学既从理论上又在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需要统计学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还要求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注重培养对象的统计思维的养成。因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特色的统计思维,如静态思维、变异思维、动态思维、指数思维、推断思维、相关思维、假设思维等等。而这些统计思维对处理不确定现象、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等都有巨大的影响,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数据分析直接针对总体,而且具有复杂性和混杂性,因此,有些统计思维可能用不上,就必须摒弃掉,但也需要统计学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新的统计思维。

三、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理论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在提倡项目化教学,但是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学生听和记,真正理解的内容并不多,应用则更谈不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兴趣不高,而且容易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二)忽略对统计相关软件的教学

统计理论和方法很重要,但要真正用统计作为一个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单凭会动笔计算相关的统计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统计相关软件从表面上只有WORD和EXCEL,而这两软件往往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介绍的,在统计学课程中几乎不作介绍,导致不少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意识,更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机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这也限制了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许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基础差和实训条件不够等的限制,教师在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的时候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简单的推断统计,而对于分析社会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在课堂上涉及不多,另外目前高职可用的教材中也缺乏统计软件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实际问题的操作时增加难度。

(三)缺乏校企合作

在我国目前国情环境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很难找到利益共同点,所以实训条件、实训项目等受到限制,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在安排该课程教学时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时所占课时比重偏低,对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并没有跨出校门,更不能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以及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导致学生在学习统计和运用统计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

四、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和政府对统计工作者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从而为企业、政府的决策使用者提供正确、快速、全面的数据支撑资料。为此,作者结合十多年的统计教学经验,对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应用

统计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加之统计学课程的课时限制,所以应该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在实践中应用。因此,教学中设计并引入好的统计项目,然后从项目中的数据来源入手,着重介绍现成数据如何收集,若项目中没有现成的数据,则如何采用不同的调查组织方式开展数据的搜集活动?怎样组织学生设计调查方案?怎样开展调查活动?怎么做好调研员等知识内容就被引出来,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统计课程学习的兴趣;若采用抽样调查,则会涉及到样本单位数的如何确定?抽样框如何取得?如何才能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何减少抽样误差等。当然,对高职院校学生除了介绍传统的统计方法外,还是有必要引入国外比较通行的、实践证明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一些统计方法,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提高统计方法的可学性和运用性,为高职院校学生踏入社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故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的特殊要求、课时的安排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革,而且重点体现统计方法的有用性和可行性。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Excel软件的运用能力

目前在实际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认为计算机基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然后让学生在课外自行复习和运用,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作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将Excel应用软件作为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增加实训课时,提高学生的Excel基础应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例如在课程教学中以“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同时挖掘学生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团队合作、增强沟通交流,并与就业接轨,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生素质等,打破了僵化死板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开发思维能力、竞争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思路,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思维。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其表现的各种数据信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在实践中去寻找各种异常出现的原因,而且也要求学生能对事物的关联、因果、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同时增强学生创新统计思维。为此,在开展社会与企业实践活动时,建议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再来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如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统计监测研究。因此,在学院“会-站-室”的整体框架下,在学院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在系专业共建委员会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加强与当地的统计局、市场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美感,感受统计的在生活中的乐趣。

(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97-02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近年来多新办有经管类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这些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过于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当前,多数高校认为,毕业论文是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这种过于强调学术性的评价标准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与学生整体理论水平是不太符合的,这导致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貌似学术论文实则学术垃圾。但与此同时,由于强调学术性,因而与实际联系更为密切的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以及带有策划性质的项目报告都被排斥于论文选题之外。这使得论文的选题存在着大而空等问题,同时也使得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少了一个重要途径,而那些所谓的学术性论文也实在难以体现出其实践性来。

(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一,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解释能力较弱。经管类论文通常需要有数据的分析支撑,才能有说服力。但学生不仅无法从合适的渠道获取数据,而且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也很欠缺。虽然在大三前后修学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但真正能够在毕业论文中运用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多数论文都是文字的堆砌和字数的拼凑。

第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毕业论文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尽管同学们已修学了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但真正在毕业论文中加以运用的同学却并不多,多数是直接将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理论等内容直接堆砌在论文中,弄得论文好像是教案一样,并未能体现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来。

(三)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多为新建专业,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招生数却较多,致使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力量捉襟见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缺乏符合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第二,指导教师质量存在问题。一部分教师本身并未受过硕士阶段的论文撰写训练,自己也未曾有过完整的论文撰写与发表经历,因而难以很好地承担指导工作;一部分教师与指导的学生专业关联度不大,难以很好地承担起指导责任。

(四)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有限

一方面,就业压力使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普遍提前,一般在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就几乎倾巢出动,没有寻找工作的也在备战各种考试、考证,而且是一个试接着一个试去考,至于毕业论文就完全成为副业了;另一方面,唯一有可能、有意愿去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考研学子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其考研工作一直要到五月份才能尘埃落定,而此时已快到论文答辩的时候了,最终只能应付了事。因此,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虽然很多学校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实际上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仍然十分有限。

二、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一)毕业论文分类写作

根据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兼顾学术性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偏好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毕业论文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学术研究型论文,其要求学生按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去从事论文的写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该类论文主要针对那些有兴趣将来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另一类为实践应用型,主要针对那些计划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

在地方高校中,经管类毕业论文的主体当为实践应用型论文,这主要因为:第一,实践应用型论文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由于实践应用性论文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其对学生的压力并不低于学术研究型论文。第二,实践应用型论文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论文抄袭的情况,因为实践应用型论文要求学生从真实的参与工作着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使其难以抄袭。第三,实践应用型论文可迫使学生去作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对大学生来说,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是任务,在企事业里打工是为挣钱补贴生活,实习是为了工作。较少有学生在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多一点观察和思考,而实践应用型论文可迫使其为完成论文工作去观察和思考,并以论文形式表述自己的见例。

实践应用型论文可有实验报告(如,对不同促销手段的比较分析其对销售效果的影响等)、调研报告(如,调查分析某消费品在大学生市场中的消费状况等)、商业策划(如,针对某企业的战略发展策划、营销策划、组织结构变革与发展的策划等)和案例分析报告这几种形式[1]。

(二)项目组合作模式

现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基本上都是一名学生一个题目,即使题目一样,两者的撰写也是毫不相干的。但当对毕业论文实行分类时,项目组合作模式在一些情况下就变得有必要了。例如,某些调研工作、实验工作或策划工作往往依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如果由几个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去合作完成这项工作,其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以项目组形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还可以集多人智慧于一体,通过讨论会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成员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性的观点。项目组合作模式也能培养成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最后,以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弥补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

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是以常规毕业论文工作为基础的创新和发展[2]。它既要遵守学校毕业论文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同时又对选题、指导、答辩等许多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条件。因此,必须把握以项目组的内涵和要求,根据实际条件和教师、学生的能力水平,稳步推进,确保论文质量。项目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以2~4人为一组。

(三)以研究项目为依托

1.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依托。将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团队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锻炼。在参与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以“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依托。“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可营造一个鼓励标新立异、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环境,使大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组织、指导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如何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如何使学生毕业论文与“挑战杯”竞赛及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有机结合,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方面。

结束语

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一定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论文应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以学术研究型论文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此外,对于学术研究型论文,要求侧重于独立撰写;对于实践应用型论文,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项目组合作方式完成,也可独立完成;对依托教师课题、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挑战杯”项目完成的论文,要求侧重于学术研究型论文的撰写。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学 教学现状 改进

财务管理学是会计、财务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课,它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决策等业务方法。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势必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挑战。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财务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在部分院校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一些任课教师已习惯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不愿意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验教学,特别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在一些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仍不能很好地鼓励教师全心投入理论教学,更不要说是实验教学。

2、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较大偏差,相关课程内容存在交叉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以及股利分配决策展开。内容的理论源于西方,和我国国情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我国的资本市场远未达到西方某些国家的发达程度。决策依据仅以价值标准作为准绳,丝毫没有考虑非价值类的社会责任目标的衡量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外部性因素诸如环境污染成本以及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可量化的影响又是公司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次,当前财务管理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对于非上市公司的相关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而实际上我国的公司以非上市公司占绝大比重。

最后,相关课程存在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还有些高校中存在设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存在内容的交差。

3、案例教学不够,对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有限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被当作学生提高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且案例分析不需要单独开课。许多专任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能穿插一些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用得不多,用得较少,用得不够。并且由于有些案例是事先组织和规划好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要学生去确定,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大,学生缺乏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对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限。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4、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占较大的比重

目前,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并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受财务管理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完成每一时段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时段少。即使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由于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投入不够,课件缺乏图像、声音、动画等,难以体现教师讲解更形象、更生动、学生更易理解的特色。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

1、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以会计学为基础,融合金融学、管理学、证券投资学理论,强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丰富和发展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建设以体现公司理财新思维、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同时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强调经济学理论、又强调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财务实践操作的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论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因其本身的特点,除了应强调这“三基”的理论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另外,在分析中还应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相结合。

2、协调解决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编写适合教材

首先,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还要处理好在有些高校中设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其次,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使得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而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最后,教材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帮助学生理解,非常重要。前面讲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编写一本内容合理科学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首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中案例和实验要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直观,力求深入浅出。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会计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知识确实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摒弃《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方法,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收集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作为实例,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从而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讲课效果。其次,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传授大量系统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容,比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内容,应采取讲授法教学,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可以为其他章节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完全启动。启发式教学是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不能混乱;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4、注重专业教学与学科研究相结合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剖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切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估,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广泛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取人之常,补己之短。另外,教师通过申报财务管理相关研究课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专题的研究等活动,为专业教师学科思想碰撞和学科知识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提供了有效平台。面对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研究的效益一方面体现在过程的教育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于成果的实践性,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化为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智力支持,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注:论文得到贵州省2014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SJJG

201405。)

【参考文献】

[1] 娄权:财务管理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2] 刘艳丽:高职高专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经济师,2008(1).

第12篇

[关键词] 管理定量分析 互动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一、《管理定量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优化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让学生学会从现实世界提炼信息,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软件来解决基本问题,是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侧重基本原理的学习,忽略了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软件的学习,致使学生容易把这门课与《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混淆。为了了解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困难与需求,我们对中南民族大学准备选修该门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近80%的学生认为这又是一门数学课程,近25%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整体学习能力很弱,90%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应用能力很弱。在影响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原因中,大多数学生承认以数学为基础的课程总是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很难联系,这充分暴露了以往教育模式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建立,致使市场调查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统计软件运用能力已经逐步成为学生重要的应用能力,而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生只愿意被动听讲与笔记,而缺乏主动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勇气与意愿;三是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以课堂为主,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大学生挑战杯等学术科技活动来加强学习和训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向交流活动。

二、互动教学法的基本形式

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学活动中采取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在《管理定量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彼此沟通,相互启发、激励。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使其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自己的兴趣、体验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管理定量分析》教学中,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互动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角色互动、人机互动等。其具体运作形式如下: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主体性的培养。而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多的是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民主。具体方式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基础,然后提出需研究的问题及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进行第三章“抽样调查”教学之前,列举1936年美国总统大选预测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对240万人进行了民意测验的《文学文摘》杂志社,其预测准确性尽然不如只对几千人进行测验的盖洛普调查公司,由此提出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和关键所在。

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指在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被忽视的。而合作学习的理论则认为,这种互动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方式是教师组织若干次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竞赛等互动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课程所有内容学完后,由教师命题,组织一次数学建模竞赛,以3-4人为一组,对选题进行定量分析,学生评委对其作品进行评判。在整个竞赛活动中,教师只进行选题、组织和监督活动,其他所有环节全部由学生自行安排。

3.角色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存在师生两种角色,而在互动课堂中,师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角色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不断转换思维视角,学生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还扩大了思维领域,增加了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具体方式是教师在上次课就布置对下一次课章节的预习任务,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讲授课程任务,最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如在进行第七章“决策”的教学时,根据3节的知识点,选取3个同学分别进行讲授,花费2个学时,然后教师讲授3个学时,最后1个学时为课内习作。

4.人机互动。目前,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统计软件的设计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从而也使《管理定量分析》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同时,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场空前的革命,网络是学生汲取知识最便捷有效的工具,使之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具体方式有上机实验和游览网页。上机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统计软件SPSS的运作方式,另外通过游览统计网站来下载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教师首先选取若干有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SPSS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涉及的数据需要学生到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网页上进行下载。通过这种方式,一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三是使学生了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态和发展特点。

三、实施互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对其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现为:

1.教师不仅是位师者,还是位学者。管理学教师不仅是现代管理科学教育的实践者,更应该是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面对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挑战,注重新旧知识的交替,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专业知识,这是时代对管理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本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探索、提出和研究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科研水平,还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早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从而也能带动学生利用各类最新的科学技术独立地探索科学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教师不仅具备传道解惑的能力,还要具备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担当组织者,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非常必要。

3.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现代教学课堂,教师首先接触的就是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必须要懂得操作技能,如如何制作清晰和生动的教学课件,字体、声音多大才合适;人机交流的“度”如何才合适;各种设备如何接线,如何切换和使用等等。由此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励学生最佳的学习潜力,协调学生个人能力与教学课程、教学媒介之间的关系。

4.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其人文素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虽然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等数学课程为理论基础,但是它的案例确是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如国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变动、地区劳动力供需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等等,这些案例会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带来一些思考。此外,互动教学法有利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竞赛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胆量气魄,并通过演讲辩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受学生欢迎,既传授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质,使之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士高:浅谈中学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00~101

[2]李 华 吴云勇:”互动式”教学模式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3(32):77~79

[3]张 琦: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8,8(2):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