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农业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扎囊县而言,其虽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因此充分的了解扎囊县发展现状,对其特色农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扎囊县未来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扎囊县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从区域性特色出发,运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将自身的农业产品做到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从本质上提升当地的市场竞争能力。换个角度说,通过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调节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在扎囊县发展特色农业,是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1]。为此,首先从扎囊县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位于的中南部,西连贡嘎县,北与拉萨相连,其是具有一定地理优势的;从气候分析,其处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因此具有日照充足、霜降周期短、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由此可见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尤其是近些年扎囊县青稞产量增长迅速,具有特色竞争的产品有几十种以上,如蚕豆、豌豆、萝卜、白菜、冬小麦,且黄牛肉、羊肉更为著名。虽然其农业产品特色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实质问题让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产品规模小、未形成产业就是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知道,若想使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对于扎囊县而言,虽然很多农业产品都比较受市场欢迎,但是就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如巴旦杏、天山乌梅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口味也比较独特,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因此在外销上就比较困难,且现下扎囊县的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2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1扶持特色农产品协会发展
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分析,其不外乎有五种,即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集中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集团开发带动型。因此从扎囊县的农业特色分析,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去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进行带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2],对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无疑是会形成一定推动作用的。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做出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可以创建一些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联盟、农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农户出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现象,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的一体化,帮助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量,从本质上减少企业与农民的损失。同时通过特色农产品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加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政府对市场形成一定的调节,在维护农户利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量,进而开拓更宽广的国外市场。
2.2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困境。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扎囊县在进行产品种植时,要运用更多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从而扩大像巴旦杏、天山乌梅、无花果等农作物的产业种植结构,从而解决规模小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农业生物制剂,去提高水果的单产量,再或者运用微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的遗传品种进行改良,且随着近些年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若是可以将其大幅度的作用在扎囊县的土地上,不但可以改进原有的青稞种植技术,还可以缓解青稞重复种植的土地环境压力,在新型农业技术的带动下,推动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但是需注意的是,由于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性,且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因此其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因此在应用具体农产品技术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
2.3加强品牌经营管理
品牌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对于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发展却至关重要,可以说通过品牌的塑造,可以帮助扎囊县迅速占领相关农产品市场[3-5]。为此首先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自身的品牌意识,这会成为扎囊县农业品牌培育的先决条件,进而提升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力量。其次加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工作,运用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去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断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扎囊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使扎囊县的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地理性标志,换句话说,当人们提起青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扎囊县,那么就可以说扎囊县特色农业品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在扎囊县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农业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式的管理,确保扎囊县的特色农业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实现扎囊县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扎囊县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要从区域特色出发,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扎囊县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作者:单增卓玛 单位:山南市扎囊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清先.世纪之交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思考[J].研究,2015(04).
[2]温军.未来的呼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4(11).
[3]严茂超.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
关键词:高端农业;品牌农业;寒亭区
随着传统的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瓶颈日益显著,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端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占领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的重要选择。高端产业在第一产业领域中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便是高端农业。因而,高端农业也是我国打造高端产业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对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高端品牌农业
高端农业本质上是高端产业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表现,高端农业的概念界定要结合高端产业的内涵。而“产业是否处于高端,在于附加值的高低,附加值来自于技术优势与市场结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高端农业之“高端”关键在于其位居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的优势地位,即在产业链条中,凭借先进生产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理念和营销管理方式获得相较于传统农业更强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在价值链条中,凭借其控制地位或竞争优势实现高附加值,以提升利润空间。基于如上理解,高端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开发高端产品,还包括其他通过高端服务、创意、科技要素投入实现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新形态。品牌农业指的是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名度以及消费者诚信度,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农业。高端品牌农业实际上就是品牌农业的高端化,是品牌农业市场细分的结果。究其本质,高端品牌农业主要是指一种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运用先进农业发展理念、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提升农业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实施品牌营销,以获取产业链控制性地位和相对竞争优势,最终占据价值链高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总之,优越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前提条件,农业高端生产技术是发展实施高端品牌农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高端消费市场定位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目标市场选择倾向,特色农业是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根基,品牌创建则是高端品牌农业经营途径的现实优化选择。
二、国内外高端农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一)日本发展精致农业和农协运作的基本情况。
日本精致农业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业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同的地域特色培育了不同的精致农业产业。比如北海道中部的夕张市,研究培育主导产业――哈密瓜,增加了农户收入,平均每户从哈密瓜而来的年收入达到12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3.2万元)。日本的京都市,京都的食文化受到全日本的推崇,因此京都精致蔬菜产业做的特别好。
2.设施园艺农业比较发达。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获得80%的各类补助,农户只需出资20%,就拥有全部产权。目前,日本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3.“一村一品”运动方兴未艾。“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精致农业发展的成功载体。其核心是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做成全国和世界一流。
4.目前,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农协具有五项职能:一是桥梁职能,是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二是购销服务职能。农协供给农民的生产资料占农户总购买量的74%左右,农民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达到了农民年销售额的90%以上。三是信用、保险服务职能。四是技术教育培训和生产服务职能。五是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办医院、办文化等社会事业。
(二)平度市高端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平度市最近几年在农业高端化道路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好的高端化程度的农业产业。其中以芹菜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最为突出,其注册的“马家沟”芹菜以城镇高消费群体为目标市场,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作,已成功的打造为绿色、有机、品牌化的高端农产品,并在国内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据计算,马家沟的芹菜平均售价达到 40 元/千克,其经济效益为同期普通芹菜的 10-15 倍。
马家沟芹菜产业的高端化经验为:
1.技术创新促进产品提升。利用先进技术对原有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培育,优化品种特性,使用新型栽培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增强马家沟芹菜的竞争力。
2.以组织化促进产业纵向整合。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青岛琴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民”的高端特色品牌产业化经营模式。其中合作社是实现企业与农户联系的纽带,通过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实施标准化生产、网络化运作,提高了芹菜的产业化程度,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3.品牌化运作提升产品形象。通过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宣传推介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高端销售渠道,树立产品高端形象。
(三)国内外农业高端化实践的启示。
1.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程度较高,区域不同的气候、水土、地形等因素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的内部资源。同时各地因资本、劳动力、科技要素的丰裕程度及区位优势的不同也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在推动农业高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区域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促进生产的规范化操作,提升产品品质和品位,以获得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产业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占领价值链高端。
2.坚持观念创新,用现代化理念经营农业。实践表明,发展高端农业要彻底摒弃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的方式,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经营农业。首先,要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打造符合生态、绿色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才有可能占据高端市场,实现高附加值。其次,要树立工业化经营理念。通过企业化生产、规范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对农产品的标准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产品品质,同时通过注册商标、品牌推广、提高品牌文化内涵塑造产品高端形象,获得品牌溢价。最后,要创新营销观念和方式。销售环节是产业价值链中增值最大的环节之一,区域农业要占领价值链高端就必须创新营销观念,积极向下游的销售环节拓展,充分通过高端门店、高档超市、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会展等多种形式渠道扩充销售途径,对接目标市场。
3.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业高端化重要动力因素,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最终产品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内外高端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高端化:一是加大品种改进和良种选育,这是促进农业高端化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大生产管理环节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
4.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还能促进先进科技的使用和扩散。在组织化的基础上,通过培育一批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高端化重要产业基础。
三、潍坊市寒亭区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潍坊市是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潍坊市寒亭区也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乡镇为区域、以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供销和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升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农业需求的新主题。寒亭区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存在着诸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品牌结构趋同、共享性差,品牌重叠现象比较严重;龙头带动缺乏明显成效,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协会一样的有效联结机制,多凭单打独斗闯市场,60%以上的合作组织限于技术指导与交流、初级产品有限销售等低层次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构架、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发展高效、高质的现代农业成为寒亭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高端品牌农业是应对高成本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每亩投入量的增长都高于产出的增长,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上升趋势。除了直接生产成本之外,机会成本增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从1991年的3909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6594万人,21年共减少了12504万人。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就业量的增加,既直接提升了农业的劳动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机会成本。近年来农民来自非农业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业收入增长,由此引起农民出现了“厌农”和“弃农”倾向。例如,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在非农产业领域干一天体力活挣100元,非农产业领域工资收入的快速提高,拉动了农业劳动成本的快速上涨。直接生产成本上升和机会成本增加共同推动了我国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今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的高成本还将持续下去。
今后,中国只有通过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从高投入、高成本中获得高收入。现实中我们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吃饱、穿暖向安全、健康、营养、可靠方向转换,特别是中国正在成长着一个庞大的中高收入者群体,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更高、支付能力更强。所以除了国家对粮食等重要少数农产品采取高农价、高补贴之外,大多数农产品的发展,都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变化,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了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的雏形。比如鸡蛋、猪肉、大米市场已经开始分层化,鸡蛋分笼养鸡蛋、柴鸡蛋、放养配方鸡蛋;猪肉分圈养猪、放养猪等;大米分有机米、绿色米、普通米;小麦种植也有了分化倾向。北大荒米业生产的有机大米最贵为80多元/公斤,最低价格15-16元/公斤;吉林省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山黑猪,在北京占领了高端猪肉市场,小里脊标价220元/公斤,排骨210元/公斤,五花肉标价70元/公斤,而且供不应求。寒亭区位于潍坊城郊,毗邻青岛济南,交通方便,又具有传统的农业特色品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发展高端品牌农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提供方向。长久以来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所提供的农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进而决定了农业是一种竞争力低下的弱质产业,使得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高端农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融合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高值农业等诸多先进的农业实践经验,并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现的是一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同时,高端农业以先进农业科技要素投入和迎合需求升级为起点,以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和发展理念引导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或通过提高农产品品位和质量,增加品质溢价,或通过控制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获得相对垄断利润,或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和促进产业融合,形成范围经济,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发展高端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方向。寒亭区在2008年就提出了建设都市农业的理念,就是要以城市区域为依托,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为目的,发展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区域性农业,打造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和较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上档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寒亭区高端品牌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寒亭区高端农业发展可以在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保证产品安全绿色、打造高端稀缺产品、创建名优品牌等方面做足文章,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从而保持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端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面对小规模农户,发展高端农业,走高附加值之路,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对高端农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不同形式的高端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引导当地高端农业发展,实现分层化发展。做好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近期(三年)、中期(五年)、远期(十年)的发展目标,发展的重点区域安排,扶持政策的制定,种植品种布局等。
(二)适当整合农产品品牌。整合品牌资源,制定一个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要由政府引导,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再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整合品牌资源,打响优势拳头品牌。
(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一是突出特色,完善规划。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新品种推广等项目和资金,要重点支持“一村一品”村庄。三是典型示范,品牌带动。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提高产品品质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优质农产品认证和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多元机构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推广体系,实现科技队伍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
(五)积极开展品牌运作,扩大影响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出寒亭区的名牌,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以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促进优势农产品标签化流通,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培育品牌、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集聚、资源共享,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鼓励支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之路,突出提升龙头企业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户就业带动力。二是拓展合作社服务领域。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农业经营,在标准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培育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三是引导实现农超对接。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对接中发挥好桥梁作用,为我区名优农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覃多贵.北京市高端农业发展研究 [D].吉林大学.2012.6
前言
陕北地区主要由延安和榆林组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跟其他地方相比,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还不够理想。由于农业生产观念和方式的陈旧,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以种植粮食为主,但粮食产量并不高,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艰难,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农业生产率,促进陕北地区的农业加速发展和进步。
1 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首先,水土流失是陕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大面积地遭受破环,而整个陕北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草原的承载力面临严重考验,使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其次,由于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陕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最近50多年陕北地区遭受的沙尘暴就已经高达70多次,灾害的波及面积也不断在扩大,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再者,由于当地的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经检测,陕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都小于0.80%,氮含量总体低于0.05%,属于最差级别,土壤肥力的低下也造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最后,当地农业生产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小农经济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使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缺乏活力和动力,农业科技得不到发展,难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新型农业的转型
2 加快陕北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 干旱是陕北地区最经常见到的自然灾害,要想有效提高陕北地区的粮食种植产量,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首先,针对拥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区域,要不断扩展水浇地的范围,着力建设“吨粮田”;其次,针对水资源紧缺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倡和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接着,针对陕北地区的中低产农田,必须加大改造力度,重视对农田的整理,加快防护林网建设,大规模建造灌溉设施,推进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同时适当地进行荒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最后,加大对节水技术研究的投入,重视对耐旱高产的新种植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突破重大科研项目,有效提高育种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等。此外,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推广以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有效结合为主的配方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利用堆肥和绿肥,将其与豆科作物巧妙配合,建立具有陕北特色的配肥技术体系。
2.2 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养 首先,对于那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发展优势明显,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培育,使之提升为地区甚至国家级的龙头集团。针对那些有陕北特色,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股,特别是那些小型加工企业,我们必须要致力于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相对竞争力,使它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能发挥一定的带动作用。其次,针对那些经营能力普通但是资产较雄厚的企业,要对他们进行改革推动,注重对有资金有品牌的企业的引进,对其进行改造,利用资金投入和创新技术促进它的发展壮大。最后,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挑选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重点策划,大力倡导农业的招商引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基地的开发,推动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新的龙头企业。
2.3 走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线 从先进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中可以知道,走特色品牌路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样的,陕北地区的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摸索出一条具有陕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首先,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健全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使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标准可依,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进而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其次,重视农产品的商标设计,制定有效的产品标识,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也要进行注册登记,此外,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认定工作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工作。最后,完善市县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陕北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的制约,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再加上陕北区域的土壤肥力普遍比较低下,贫瘠的土地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造成陕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且粮食产量较低,产量不稳定。为了切实改变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落后现状,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力培养相关龙头企业,实行特色农业品牌策略,同时对农业生产加以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陕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
“品牌”一词最早源于古斯堪纳维亚语“brandr”,是指“牲畜所有者用于识别他们动物的工具”。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其经典著作《定位》中指出,“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的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欲准确理解和阐述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需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是产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性。产业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产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创造产品消费者;二是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产业品牌定位的差异性是相对于产业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三是产业品牌定位的识别性。产业品牌定位的着力点是产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为消费者选购产业产品起到信号指引作用;四是产业品牌定位的方向性。产业品牌定位要结合定位主体的发展比较优势,为产业定位者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产业品牌定位的涵义是,“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指引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有别于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差异化的产业印象认知”。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是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环节和步骤,需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真正能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定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主要从产业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产品属性,产业竞争对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
产业产品消费者分析是研究产业品牌的源点和基点,因为产业产品的消费者是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创造消费者。消费者分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消费者现实和潜在需求及未来需求的变化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决定产业未来的发展规模,消费者需求变化发展趋势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尤其是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已成为消费者主流消费趋势。相关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的人群,越重视健康保健。中国首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测,“如果未来有超越其财富的人,这个人一定会是来自于健康产业。”从现实消费需求和趋势分析,健康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
(二)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的目的是与其他区域农业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商场如战场,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和重构,农产品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品牌的信号显现作用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对产业竞争对手分析,避免与其他区域产业品牌定位雷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的品牌竞争,如果自身品牌定位是追随者,品牌影响力要超越前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因为领先品牌定位最先植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后来者如果采用类似的品牌定位策略,那么其以后的品牌建设投入更多是为先行者作“嫁衣”。通过对产业竞争者分析旨在与竞争者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定位,获得先动优势,最先将品牌定位植入消费者心智。事实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有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和产品在其他区域同样拥有,如同属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和云南的一些农业产业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同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还会面临来自国内及国外其他区域或高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通过对竞争对手分析,创建有别于竞争对手,符合消费者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发展优势相符的品牌定位,使市场消费者在面对诸多同质化或同类型的农产品选购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能在竞购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首选农产品品牌。
(三)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分析
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指农产品所固有的功能特性,其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性、外型、色泽、香气、口感、产品成份及其他满足消费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产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产品进入人体消化吸收。消费者心智中有一个常识性消费认知“病从口入”,因此,在农产品属性中,农产品的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决策考虑因素,尤其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农产品食品安全性事实上已经成为农产品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属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梳理出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最具价值的产品属性,并结合对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及消费者和竞争者分析,使品牌聚焦定位于农产品的某个价值属性,并使该产品属性成为品牌定位的内核。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性的外显性特点,这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食品安全的隐蔽性而言,即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往往基于农产品的生产地理环境和生产加工过程,但生产及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性难于识别,而生产地理环境安全性的判断却相对比较直观。云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为有限,为保障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生态型农产品的消费认知。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资源优势分析
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生物物种分布密切相关。云南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云南具有地型多样化、气候多样化、物种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适宜性特点,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产品形象在广大消费者心智中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要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已形成固有认知,利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及竞争对手分析,对这些已形成的良好消费认知及农业发展资源优势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致性的品牌定位。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诠释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的基本原则是品牌聚焦,这主要源于消费心智认知规律,消费者心智认知具有崇尚简单排斥复杂的特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过多的品牌定位理念,不仅起不到强化品牌认知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还会扰乱和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识别,品牌定位的简约性和效果性是正相关的。通过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农产品属性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分析,笔者认为“健康”理念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内核。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定位为健康产业。“健康”的产业品牌定位不仅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且具有无限产业成长空间。“健康”品牌定位抓住了农产品的本质产品属性,而且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自身所具有品牌资源优势高度相关。“健康”的品牌定位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原”概念生态联想逻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品牌定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厘清了方向,形成了消费者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统一的品牌认知,当消费者提起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印象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品牌理念。即来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是健康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放心的、优质的农产品。诚然,品牌定位只是构建了品牌的理念内核,产业自身的品牌定位与在消费者心智中真正实现成功的品牌定位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品牌定位理念进行整合传播,而且还需构建与品牌定位理念相适宜的资源配称体系。品牌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注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定位者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休闲农业的概念最早在《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一书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休闲农业,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种概念。综合来看,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经营者依托农业产品与服务,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达到让消费者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传统农业内涵与外延的充实扩展[1]。
2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来自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及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构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以保定市休闲农业为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统计年鉴》、保定市信息统计网站等。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搜集不到的数据,采取了选用该指标相邻两年的平均值。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对各项指标数据采取了无量纲化处理。令Yit=Cit/Ci0,其中Yit为该指标第t年的数值,Cit与Ci0分别为该指标第t年和基年的统计数值。
根据各个年度该指标的数据值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Zt=∑Wi×Yit(1)
其中,Wi为要素层各指标的權重,Yit为要素层各指标在第t年的数值,Zt为第t年指标层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如果Zt+1≥Zt,则表明该地区休闲农业具有发展潜力,反之则不然。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程度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鉴于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因素的多样化,明显看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地区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为此,综合考虑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针对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行业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组建市级休闲农业协会,完成与北京、天津休闲农业协会对接。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利用网站、杂志、电视、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保定休闲农业。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2)合理开发资源,注重内涵建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势,保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此,要将其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风情,强化特色创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3)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现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创新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推动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 张莉侠,马莹,谈平.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44-46.
【关键词】现代农业 金融服务 缺失 功能再造
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但是,从实情情况看,金融服务体系、信贷产品和风险投资担保补偿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强化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造和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失
(一)融资服务体系缺失,信贷支持能力弱化
目前,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四家,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较少,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较晚,农业发展银行只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因而真正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融资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其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担当支持现代农业的重任。残缺不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新型金融产品缺失,现代农业融资渠道狭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信贷制度安排上存在对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偏好,倾向于以国有出让土地、房产等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针对现代农业量身定做或衍生符合其要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贷款研发不足,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和空间非常狭窄。如在抵押物方面,农民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而由于价值低、变现难,一般不易被银行接受;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租赁用地而非国有出让土地,也不符合银行抵押的条件和要求,广大农民和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三)信贷载体缺失,金融支持“有心无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依然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责人缺乏大企业家的气魄、胆略和思维,只看眼前近利,不求长远发展,缺乏银企合作意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透明度、真实性不高,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达到银行的贷款门槛,导致银行在支持现代农业时“有心无力”。
(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因而,在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既缺乏专门服务于农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或者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因担心提供贷款、担保出现风险而较为谨慎,增加了现代农业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二、功能再造和政策设计
(一)强化市场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要以县级机构为依托,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在乡镇的营业网点。同时,要按照各自的市场定位,明确支持重点。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将支持的重点由城区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发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在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同时,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步伐,并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支持疲软的问题,发挥金融整体支农的联动效应。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开发农民科技培训贷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特色资源开发贷款等贷款品种,在抵押贷款方式上,要创新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林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担保抵押方式,满足现代农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培育优质的信贷载体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创业人才成长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修养高、会经营、懂管理、讲诚信的“新型农民”和“优秀企业家”,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培育现代特色、高效、品牌农业;要促进农业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向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奋进。三是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良好的资信等级赢得银行的支持。
(四)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对现代农业的补偿作用
一是创新担保机制,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鼓励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助担保业务,鼓励其他各类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农业担保机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现代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业贷款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由国家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投保,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
参考文献
[1]袁泽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议》.《金融时报》,2013年3月25日.
[2]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2年第17期.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呈现一片祥和的状态,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其暗藏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因此怎样解决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途径,也已然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企业积极与旅游集团合作,两者合作共创佳绩,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业绩,也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路线[4]。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年1月,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24个,同期增长了5个,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休闲农业的类型上,从全国整体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上来看,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转变了从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包括,观光果林,体验式渔业、农业生产、农业采摘(收获)、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体验式茶业等多种类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休闲农业项目开展不合理,众多农业资源利用呈现不合理状况。在当前的休闲农业相关活动中,各项项目的展开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农家乐”等活动难以得到创新,致使旅游资源浪费,休闲旅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状况。休闲旅游脱离农业文化。农业发展依附于农业的生产与劳作,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众多农业文化,例如传统的采茶歌,之所以农业艰苦的生产体验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文化的依托,在农业文化的渲染下,休闲农业才得以发展与壮大。但是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旅游脱离了农业文化,各项休闲农业活动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对于农业文化发掘力度仍显不足[5]。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休闲农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前来消费,一方面希望得到质量较好的服务,一方面希望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但从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农业本属于第一产业,而休闲农业则偏向于第三产业,在这种跨维度上的转型中,农民的素质并未得到及时的转型,即使农民自身具备朴实祥和的形象,但是对于服务行业,与服务相关知识,农民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因此导致当前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顾客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提升途径
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呈现出的相关问题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想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需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况,基于此,应着手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分析其原因,统筹全局工作,之后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在当前休闲农业中,不难发展休闲农业与其相关的各项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旦出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将会牵扯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正式休闲农业发挥的地位,统筹全局,运营周边城市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进步,在政府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利用当地的相关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各项活动。改变传统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例如可根据游客情况,在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方式,将游客进行分组,设置多个游戏环节,让游客既可体验到农业项目,还可在劳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还可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例如可组织游客到周边乡下、森林、湖泊等地进行旅游,增加相关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生活。但在开发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在享受自然资源回馈的基础上,保护和爱护自然。
(二)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农业文化是农业在千百年迁徙与演变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可帮助休闲农业提升其发展绩效,扭转其发展困境。加强农业文化建设需着手于农业文化的特征,打造当地特有文化的特色。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在进行农耕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充农耕景观建设,例如农业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培育园,明确各个农耕景观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农业文化进行接受[6]。例如转基因农产品,有些城乡人士虽听闻过转基因,但并未真正了解,因此可在观光中进行讲解,让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功效,转变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在进行农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例如采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中可领略人生与感悟人生,而采摘茶时,也体现着一定的茶文化,例如采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同茶种对于茶嫩芽的要求与采摘手法也不同,在采茶中,一些民族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准备,如服装准备、采摘工具准备等。这些活动准备中,各项项目的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应充分保护这些特色的民俗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在建设文化时,也可利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群效应,培育自身休闲农业品牌,以便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三)定位于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应积极定位于市场需求,转变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注重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休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中,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即使为小型农家乐品牌其相关的经营人员也需进行服务教育,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生活,并非自租旅游,应在游客观光或体验过程之中,做好相关介绍与帮助工作。在当前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负面旅游信息屡见不鲜,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亦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分析其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将其归类至服务领域范围当中,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得到有效发展,重要的手段便是全面明确市场需求定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着重注意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采摘的过程之中防止儿童与老人受伤,也是休闲农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让游客既体验到回归传统农业的乐趣,也需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以便于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更好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
三、结论
密云位于北京东北部,上风上水,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密云县被列入生态涵养发展区,规划还明确了密云“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i,Jil~H生态农业”的定位。密云以此提出了“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发展定位,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正是这样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密云将产业发展转向了创新驱动、创意推动的发展模式,立足生态经济,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京津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优先发展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的绿色产业成为了密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意农业的高端、高效、高质、多样的特异性使其成为密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走特色、高效的创意农业发展之路,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环境和文化功能,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密云生态环境价值、展示生态密云绿色形象、培育国际绿色休闲之都的特色产业——创意农业,从而形成生态、经济、景观效果俱佳的都市农业新业态,成为密云县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密云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
2.1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根据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密云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饮用水重要水源地。密云县库区水面面积l88km,蓄水量43.75亿m,2010年密云库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达40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7%,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绝大部分地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3项指标居北京市各区县之首,可以说密云县已成为净水、净土、净气、无公害的绿色乐园。生态资源成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2.2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样
密云县户籍总人口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万人。从总体上说,密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发展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林牧渔各业兴旺发达。密云是全国“三高”生态农业示范县,是北京的副食品基地。良好的环境使密云生产的农副产品无公害、无污染,是自然天成的绿色食品。目前已有密云水库淡水鱼、山楂果茶等10余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有机农业已形成品牌化生产,多年农林业种植积累下来的果木品种为观光果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成为了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2.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达100多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享誉全国。近年来密云投入大量资金对历史人文景观、遗址、遗存进行修复、保护和开发,提高了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密云的旅游开发营造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司马台长城以晾、险、奇”和独特造型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中国长城之最”【4】,千年古镇古北口镇是目前保存良好2个长城古镇之一(另一个为山海关)。密云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这些为开发农业新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2.4休闲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到2010年已形成了以密云生态精品卫星城为中心,带动东西南北4条旅游热线的“一城带四线”的休闲产业分布格局。全县开放景区33家,度假村、星级饭店29家㈣,旅游民俗村40个,其中市级旅游民俗村23个,密云己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曾获“国际最佳旅游休闲名县”称号。
3密云创意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是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密云依托其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使多功能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县实际经营的农业观光园157个,观光园总收入13226万元;民俗旅游接待户169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180万元;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从业人员5620人;接待人数达到4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此外,应运而生的创意农产品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了农业吸引力。目前北京的创意农业可以基本总结为7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其中3种模式就是以密云的创意农业为案例总结出来的,即“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爱斐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al。这些模式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融合而形成的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端高效的产业。
3.2密云创意农业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密云创意农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一段时间以来,其特异性、生态性、野趣性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其高效优质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了京郊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这种产业还刚刚起步,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还较低,其创意影响的持久性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其发展潜力还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目前,创意农业对全县农业及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还仅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创意农业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观光农园普遍创意不足,旅游策划相对滞后。过分依赖农业资源,许多观光农园就是从原来的经济种植简单转变而来的,功能单一。
(2)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创意设计,特色不明显。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景区内项目单一,则缺乏竞争力。相比其他地区,密云农业旅游借助于生态涵养区潜在的优势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两者并没有有意识的加以筹划,共同发展。
(3)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观光采摘是目前农业旅游主要的效益来源,城乡差别的新颖性促进了创意农业的起步,然而仅此还远远不够,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的增长点],创意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的农业类型,自然也是如此,但农业文化的研究与内涵的发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期以来遭到了忽视,所以其文化元素难以在创意农业实践中体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产业链没有形成,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创意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开拓。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模式使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处于一种白发形成的状态,尽管近几年来产业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出现了许多的农业合作组织或者“企业+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但是总的来说,目前郊区创意农业缺乏的是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5)创意农业只处于一种零星分布的状态,未能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市场影响有限;山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条件虽然有利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但土地资源稀缺、分散,不利于创意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北京目前的创意农业品牌并不多。(6)创意农业项目经营运作不够,一些创意农业初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是后期经营运作存在问题,往往效益不佳,甚至难以为继。
4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原则
通过对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4.1环境承载力原则
由于密云被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因此密云的发展必须以保护水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前提,任何开发行为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
4.2创意产品独特性原则
在现有特色资源发展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形成具有密云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提升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3智力引领原则
20世纪90年代出现旅游农业之后,中国创意农业呈现出现代农业和旅游农业“双轮驱动”的局面,即一方面在现代农业上继续进行创意,另一方面是在发展旅游农业产业上推进了前所未有的休闲、观光、习技、品尝、购物等观光农业创意业态”1。密云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道路,农业产品的开发集现代科技与智力于一体,促进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向智力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转变,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密云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5.1整合资源,科学规划
要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作用。应在密云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整体规划,将自然景区与农业旅游及单个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旅游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利用密云发展的后发优势,将生态资源的保护、农业资源的开发、乡情民俗的保持结合在一起,高端起步,打造精品,提高档次,带动密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针对几大区域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其次,对目前遍地开花的观光农园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第三,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有发展潜力和发展要求的园区进行重点创意策划。
5.2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主题产品
北京农业文化资源深厚,农业物质、精神消费的市场广阔,因此突出特色资源,形成创意性的农业品牌是首都农业发展方向”。门头沟樱桃沟是一个古为今用的创意u,利用樱桃沟独特环境条件,选用现代优良的大樱桃品种,形成自己的唯一性产品,在千亩樱桃园中将农业成果与农业文化、寺庙文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游客慕樱桃之名而来,但是在休闲的过程中品味的是山水,是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效益。密云全境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应以此为基础,以主题创意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增加创意元素,开发主题产品,形成具有密云自身特色的创意农业产品。如通过开发古道、古树资源,发掘特色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创意农业的核心产品;通过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休闲养生需求相结合,创意京城慢生活模式,培育休闲典型,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5.3构建产业链条,增加服务价值
综观世界创意农业的发展,完善的产业链起了重要作用。荷兰创意农业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其产业链的发达,荷兰是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花卉产业是一种综合农业产业,它与文化渊源、市场需求、人文环境、物流、技术创新、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创意人才等密切相关,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极高。花卉文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营销组织等分工合作,形成了荷兰花卉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宗出口农业品都是如此,产业链战略成为了其成功的秘诀所在。中国的农业普遍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而创意农业作为产业融合性很高的产业其发达的产业链正式创意农业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创意农业的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进行创意设计和功能提升,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将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使农业各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集农业、旅游业、创意产业融合的创意农业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阻碍农业发展。
1.2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提高,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1.6农民文化水平低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晓艳 单位:扶余市陶赖昭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关键词:现代农业;政策扶持;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江西省会昌县近年来注重做好对现代农业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着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会昌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4.61%,农民人均纯收入5083元。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优质稻、脐橙(赣南橘柚)、生猪、烟叶、油茶、葡萄、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西瓜、茶叶、毛竹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致富;粮食米粉加工、果品加工营销、烟叶生产等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烟草公司实行定单农业生产,公司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到2013年底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0个,行业协会15个,连续带动农户3万多户,辐射农户5万多户,有效提高了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二、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挖掘。会昌县的土地、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开发水平不高。如蔬菜产业,全县居民蔬菜自给率只有35%,蔬菜加工几乎为零,而耕地冬闲田却高达65%,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会昌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目前这一产业刚刚起步,加以引导做大做强,就可以将集旅游生态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
(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县除了县烟草公司,能给农户提供“定单农业”的龙头企业太少。现有五丰公司米粉加工和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指导服务和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业产业仍处在“生产者怕销不出产品,龙头企业又怕收不到原料”的矛盾之中。
(三)农产品品牌开发明显滞后。全县仅有粮食加工的五丰米粉产品打响了品牌,是省级著名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众多经济作物中,仅有赣南脐橙获得全市通用的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畜牧、水产养殖没有注册过一个商标,也没有一家申报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权威认证。具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会昌酱干也只是靠口口相传,在全国还叫不响品牌。目前,全县的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卖不出好价钱,影响了效益,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实行以后,受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业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弱,产出率不高。
(五)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过小,人工、化肥、农药等投入大而产出效益低,没有规模效益,影响农户利用自家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租金水平较低,目前每亩租金每年在400元以下,麻州下堡蔬菜基地2013年每亩年租金仅300元(以后每年递增5%,450元封顶)。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流转方面心态不一,大户企业要承租连片土地形成规模种养较难,只能望田(山)兴叹。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大市场,难于发展大产业,土地流转难成为该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和产业提升。
(六)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不愿务农,剩下来务农的多数是老人、小孩;年青人对务农根本没兴趣,即使在家的务农收入高于外地打工也不愿在家务农,懂得农活会做农活的人越来越少,“老人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农民素质、劳动技能低下,不仅制约个体发展,也制约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七)行业协会尚未发挥效力。现有的农业合作社和协会还处在培育阶段,总量少,覆盖窄,运作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带动力有限,不能引导社员按需生产、规避风险,没有与入会社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真正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
(八)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是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夹击的弱势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涉农主体都不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本身实力有限,政府扶持又杯水车薪,信贷要求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利率较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投入,制约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完善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保护好会昌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整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注重转型升级,对粮食、果业、生猪、烟叶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深。要打造朝阳产业,以争创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把休闲农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要挖掘传统产业,对水产养殖业、特种养殖业科学筹划,精心培育,打造成特色产业。要发展新兴产业,结合区域布局,有所侧重地扶持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旅游食品等产业,让其成为县级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新兴产业逐步发展为优势产业。
(二)提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水平。要突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连片集中”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形成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格局。顺畅土地流转,将零星分散的土地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加大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开展“定单农业”建基地,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通过科技示范园建好基地,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三)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另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成效。要强化农业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水平高、功能强的龙头企业;注重扶持大户,促大户成产业龙头;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增强功能,提高覆盖面和辐射力,帮助其发展成为产业龙头;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推行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租赁以及入股等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连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四)打造农产品品牌。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地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品牌意识,鼓励种、养、加产品注册商标,加大宣传力度,对重点品牌予以扶持,着力打造会昌米粉、会昌酱干和酸枣糕等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同时注重完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认证、包装标识、质量监管和追溯制度,生产出消费者欢迎、市场放心的农产品。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__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__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__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__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__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__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__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__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__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__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__优质生猪、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