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7:3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市场营销的主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就业规划
一、引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市场内医药行业逐步快速发展,结合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关医药专业的人才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医药市场内的买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关部门为了缓解上述出现的现象,市场内开始引入国际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药品,造成医药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小工厂由于其药品的知名度较低,造成销路几乎完全被中断,为了提升企业在市场内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引入大批量营销方面的人才,实施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用来提升药品在市场内的占有率,借此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知名程度,为药品提供多种销售渠道[1]。区别于其他营销产品,由于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药行业的市场同样具有特殊性。为了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部分其他销售行业的人员开始转行向医药行业发展,因此,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医药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有关不完全数据统计,医药市场有关营销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处于市场招聘排名前三的行列。从地方人力资源保障局数据情况来看,不论从初级的营销人员或营销经理等高级营销人员,均呈现出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一直处于人才招聘状态,但却无法找到与岗位匹配程度较高的人才。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医药市场对于营销人员的需求量在未来5~8年会持续保持上涨趋势。随着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对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另一方面对市场发展提出新的难题。结合医药营销市场的岗位分布情况,总体分为底层(也称基层业务员)、中层(也称营销管理人员)、高层(也称营销高管)3个种类。基层人员主要负责对新上线的药品进行整理、清点库存,同时需要对外发展业务,向有药品需要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销,基层人员一直是医药行业急需的人才,在市场发展中,由于市场对于基层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基层人员具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求职门槛较低等特点。中层人才是指在营销活动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相关基层人才提供营销策划,由于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较快,因此需要中层营销人员具有思维较灵敏、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2]。高层营销人才是指医药行业内的营销专业专家,主要针对中层领导者提出的策划,进行后期的填充或修改,该层人员目前在市场中是最为抢手的,该层人员的能力可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基于上述根据企业中营销人才的分类进行的市场需求量分析,下述将结合市场内营销人才的内外差别,分析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营销人员在市场中属于流动性人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服务行业,流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高。随着医药行业劳动量的不断提升,结合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只有优秀的营销人才才能在医药行业发展得更远。
三、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就业规划研究
(一)明确医药市场营销前景和就业发展趋势为了提升医药行业营销人员与市场发展的适配程度,下述将从就业方向、领域、岗位3个方面,采用明确医药市场营销前景和就业发展趋势的方式,为人才提供正确的就业规划指导[3]。其一,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医药市场几大知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岗位调整方式、市场销售渠道等,明确有关医药大学的学生在医药行业的就业领域,同时进行自身能力的分析,实现自身专业的定位。其二,根据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分析,明确在后期的就业方向,制定求职规划,根据后期的发展情况不断地调整早期制定的计划。根据调查信息显示,目前医药营销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市场内一些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研发企业等。主要包括各大连锁药房、药品局、医院内部药品监察部门等。其三,根据医药市场内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求职行业匹配程度的研究,调研一些核心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向企业投递简历,包括药物运输部门、药品管理部门、药品调研部门等,结合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同流动程度,适当地调整就业规划,明确自身就业前景。
(二)强化医药市场营销人才专业技能随着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的营销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医药市场提出的要求,在医药市场后期的发展中,只有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对象。根据自身的不同专业方向,将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成3类:其一为经验型营销人才,即为结合自身其他的营销经验,为企业药品营销创造新的业绩[4]。其二为医药型人才,即自身的专业为医药专业,已经具备简单的医药方面知识,在工作中,可直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为其提出最优化药品购买方案。其三为创新型人才,尽管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能力较差,但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可根据企业设的营业额,设计对应的营销方案。只有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将就业规划与市场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确保未来的发展中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升人才的道德建设,避免出现药品虚假抬价、“黑箱”操作等现象,提高企业的对外声誉度,为自身就业规划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改变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只有将采用改变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的方式,才能为人才就业规划提出正确的指导。首先,要树立自身以“服务客户”为宗旨的服务理念,在开展对应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包括药品的成本、药品的采购方式、药品的制作流程等,同时了解客户是否存在过敏历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因此,在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应具备协调用户与药品关系的能力,才能实现为企业创造对应的利润。其次,根据市场上有关药物的作用程度,分析客户的购买意识,转换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就业规划的基础。分析客户对于药品的期望值,提升人才的道德建设。每个优秀的营销人才都应该具有明确的道德底线,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条例,同时需要培养人才的良知意识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四)增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社会服务力基于上述对于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的转换,下述将采用增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社会服务力的方式,实现人才的就业规划研究[5]。营销岗位作为市场内典型的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样作为评价人才的关键指标。应该要以医药行业的市场调研为切入点,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方式,鼓励人们参与到市场的公益活动中。参与超过指定市场的人员由政府颁发志愿者证书。在后期的求职过程中,可将证书及相关社会公益服务时长填入求职表格中,为营销工作增添色彩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就业 岗位需求 医药市场营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54-01
药剂专业(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药品经营贺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的采购、储存、物流管理、销售和咨询等工作。[1]根据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显示,就业主要集中在连锁药店营业员岗位上,此外还有OTC代表和医药代表岗位。通过对连锁药店和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发现用人企业因本专业毕业生到岗后,不熟悉岗位工作要领和企业文化,不能尽快的为顾客和企业服务而感到甚为失望,为学生毕业后尚需进行大量的企业培训付出的成本而大为头痛,同时毕业生进入岗位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自身也深感困惑,不能体现就业优势,不知道努力方向在哪里。
这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材严重滞后。目前,药剂专业使用的《医药商品营销》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来自于商贸类专业的实例,医药营销实例较少且大多已经过时,部分药品名称和术语已被更新。这样的教材已不符合现代医药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各类药品标准。原因二是教学模式陈旧。该课程的教学仍以学科课程体系的讲授形式为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有效发展。原因三是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单元测验和期终考试仍旧是一张试卷定乾坤,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2]针对这种现状和成因,急需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医药销售企业提供熟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药剂专业的主干课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应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本目的是实现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人的发展的协调,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3]相对于医药市场营销课程而言,近年来药物制剂课程作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了三轮的课程改革,已由传统的讲授型课程转变为以操作技能型为主的课程。建立配备高规格的药品生产实训基地,编制配套的实训教材,变课堂上讲理论为学生实训操作设备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训者找不到工作,让受训者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4]通过对医药销售企业和本专业学生的调查以及借鉴相近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上岗不适应,企业招聘不满意的现状,必须对本专业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载体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的转变。本专业的专任专业教师50%来自于医药企业,50%直接由大学营销专业毕业直接任教。需要课程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就业和岗位的需求,真正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角度出发,传授实用的内容,讲有用的课。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医药销售工作经历,不易从岗位需求角度出发,应加强企业实践、交流和引导。让任课教师深入医药销售企业,感受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和毕业生共同探讨岗位的需求。本专业要充分利用部分教师来自于医药销售企业一线的岗位优势,通过交流影响和带动本课程任课教师进行观念转变。
第二,实践性课程内容的建立,校本教材的编写。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多年来一直沿袭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教材大多书描述的还是商业营销的内容,其中针对医药行业营销的特点和实例引用过少,不具有代表性和实战型。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明细化,使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到对应的职业或岗位。围绕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整体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制定出各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好具体的项目方案,并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资料。[5]应针对药剂专业的就业岗位而制定出具体的实战课程内容。其中包括岗位的职责;售药服务的内容、步骤和技巧;医药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引用实例编写校本教材,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
第三,教学模式改革。医药商品营销课程要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将教学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评相结合,从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出发,构建并实施“体验式”课程模式,完善学校的模拟药房和商务谈判室,建立教学文件和资源,将学生直接置身于未来工作岗位环境中,变学生“厌学”的现状为学生“乐学”,变教师“厌教”为“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按照“体验式”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体验、感悟、内化、践行一体化,运用启发、互动、角色扮演、模拟售药、辩论、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体验。
第四,学生课业的评价方式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客观,综合考察,确保评价的科学性。由原来笔上营销的一张试卷定乾坤,变为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体现帮助学生成长的考核目的;考用结合,即学生考的内容也是学生的实际应用。从岗位操作出发,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了解服务质量的优劣是来自于服务态度和服务过程等综合因素的评价。树立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针对不同岗位建立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估。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载体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实践中,转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观念,建立了实践性课程内容,编写了实用、有效的校本教材,完善学校的模拟药房和商务谈判室,采用了体验式课程模式,形成了学生课业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经过了初步的尝试,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生就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了,医药销售企业毕业生满意度提高了,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关键词:药学服务;医药营销;作用;市场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医药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营销水平,要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还要增加营销手段,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提高医药企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在发展的过程总,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医药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很多企业医药营销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1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为了提高医药营销的水平,企业首先需要做好产品定位工作,但是有的管理人员由于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定位不够准确,使得生产出的产品关注度比较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并不重视,产品缺乏特性,销售情况也比较差。做好市场定位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在药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定位时,需要把握市场主体的需求,还要保证产品的特色,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如果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所以,在医药营销中,一定要结合市场实际,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在市场定位时,要从产品的利益出发,要保证患者的需求,还要维护患者的利益;要合理确定药品价格,还要保证药品的质量;要了解患者用药的习惯;要分析产品的特性,了解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1.2医药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药营销时,销售人员需要了解一定药品知识,但是很多药店的销售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药品的疗效并不了解,对药品的功能并不清楚,这无法给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用药错误,会威胁患者的健康,药品一般都具有标识性特征,其标明了主治功能,也规定了用量,但是很多医药销售人员没有掌握这些专业的知识,降低了服务的水平。
1.3缺乏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有助于医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节约和优化了社会资源,为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医药市场调查的步骤一般分为6步,1.调查目的2.调查具体问题3.确定调查方案4信息收集与实地调查5.资料整理与分析,6调查报告撰写。
1.4药品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缺乏对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相关的药品信息正确和及时地传递给客户。这些信息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报告、假劣药品识别,最新用药动态等。在我国医药企业营销过程中,产品销售的背后隐蔽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因素。
2、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
医药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医药营销不仅仅围绕着传统的4P组合[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要素进行,而更因趋向于从产品服务的特性出发,在4P组合的基础上,加强用药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客户。近百年来,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生产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服务)观念。营销的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此交换的最终不单是产品,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及其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应是合格的、优质的,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从合法的渠道购进、销售药品。并建立一套贯穿于药品采购、销售、储存、调配全过程的切合实际的、公正的、合法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2药学服务人员应对所提供的药品可能具有的不良反应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更应熟知。在此基础上,药学服务人员应对客户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适应证、使用方法、配伍禁忌等也要全而的了解,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客户,帮助患者正确、合理的使用药品。
2.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现有农村人口占70%左右,在城乡消费总额中,农村人口对药品消费已占53%左右,药品市场消费总额到2010年可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即城乡用药消费比例缩小为6:1。目前,我国有七至八成假劣药案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药品消费市场处于高增长阶段,这给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农村医药市场的性质基本上属于OTC市场。OTC市场的特点是:①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而对消费者;②多为治疗一般性疾病的常用药;③药品多通过医生、店员的推荐形成购买意向;④广告宣传。因此药学服务型业务人才对农村药品市场的营销服务是大势所趋,也是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了。谁先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医药市场。在医药行业里有"第一、第二、第三终端"市场的称呼,现在通常把农村医药市场归称为"第三终端"市场。能否打赢这场战,关键就看医药企业在营销中是否运用个性化的服务(药学服务),要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双赢合作。
2.4随着"三医"(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人员的职责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充分重视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通过药学服务来优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组合,获得客户的接受和好评,创造整体客户价值(产品价值、人员价值、企业形象价值、服务价值)。我想未来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是决定医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医药商品流通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应首先遵从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而这正是服务价值的本质体现。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才能促进医药行业更好的发展,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当前医药营销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医药销售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药学服务人员的培训,要使其了解基础的医药知识,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一定要提要药品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国俊.药品市场营销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28.
[2]江凤鸣.医药营销渠道建设环境变化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
需求创造原则是支撑市场营销的诸原则中的核心原则。该原则认为,需求并非固定或有一定限度,而可以通过企业的努力去扩大和创造。例如,哈药集团兼并的小企业,在哈药大棋的庇护下,也是在销售额上有很大的提高,黑龙江某地区的一个医药企业,原来销售额几乎是一年100多万,但是经过哈药集团的重组,把他们的销售和市场结合,立足产品的实际战略,人力资源也从社会聘请一些高级的管理人员,这样以来,这个企业就盘活了,医药市场产品的需求,在我们国家现阶段是很明显的,虽然企业多,产品多,但是实际的需求也是多的,由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在逐渐的提高,所以医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还是在不段的攀升。次企业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去年一年取得了不小的销售业绩,是这个外地的小企业从来没有的业绩。
1、需求创造原则要求企业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其一,需求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它会随社会和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发展而变化。其二,有些需求实际存在,但却没被医药企业发现或者企业对其不予关注。这往往是因为这些医药企业根本不考虑有这样的需求存在,也不去进行调查分析,而一味地“坚信医药企业自己的想法,固执己见”,或者“构思僵化”等所致。其三,连顾客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需求,即潜在需求。要靠企业去挖掘,去诱导。
2、需求创造原则要求医药企业懂得如何创造需求,即发现、创造、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现在最重要的是,医药企业必须提供顾客认为最有价值的利益,即真正解决顾客问题和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医药产品为顾客提供的利益是“健康“。如果医药企业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售货处”当作“购货处”甚至“使顾客心情舒畅的场所”来对待,那么就一定能创造并获得更多的需求。
二、目标诉求原则
营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医药产品的大量营销,即大量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二是药品多品种营销,即生产和销售两种以上不同规格、药效的产品,但没有针对性,只是给顾客提供了几种选择;三是医药产品目标营销,即针对自己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开展营销。这就要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都必须与目标市场相适应,以目标市场的需求为其产品的诉求点,以目标人群为其诉求对象,制定目标人群能接受的价格,开拓最能接近目标人群的渠道,采用目标人群普遍欢迎的促销方式和广告媒体。 哈药集团“高钙片”诉求“高钙”,诉求对象为年龄在25—40岁的、受过教育的、有较高收入的女性。其理由是:第一,“高钙”能预防骨质疏松症,而在中国,有骨质疏松症隐患的人以25—40岁的女性居多;第二,“高钙片”在中国是一种全新产品。“高钙片”由于诉求明确,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消费牛奶市场上远远甩开竞争对手,占到市场份额的56%,而哈药集团在整个医药市场的份额也由54%升至70%。
三、非价格竞争原则
医药企业间竞争大致可分为两类: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 是通过降价来使顾客花更少的钱却得到同样满足的一种竞争。如果在产品、服务等其他方面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陷入价格竞争,使企业成为“无利益的繁忙”。只要对近几年我国市场上价格大战稍加回顾就会一目了然。价格竞争用来评价价值的尺度是大家都知道的价格, 所以价格的决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非价格竞争,就是为顾客提供更好、更有特色,或者更能适合各自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竞争。非价格竞争,对顾客和企业都有利。第一,医药产品和消费者需求都存在差异性;第二,不同的医药产品有不同的价格需求关系,一些处方类的医药产品非高价不卖。因为只能够在医院买到,也给一些医生带来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如医药企业有两种可能,而是品牌和简单的适用。农村的医药习惯是省钱就好,例如去痛片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销售的非常好,因为他们的观念就是低成本的消费。而城市就不同了,拿严迪举例,多数人现在都知道这个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红霉素,这样的产品本身是2元钱,但是经过包装,成为品牌,而且市场的价格也翻了几倍,这不是不应该值得广大的消费者认识。第三,运用价格以外的竞争手段,如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特色、包装、保证、形象、各种促销活动等来唤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并使其购买产品,从而达到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
四、流通网络化原则
流通网络是在从上游的制造商到下游的消费者的路径过程中,制造商与流通业者、消费者在连接点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系统,积极开展相互间的协作。企业不仅要制造或采购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构筑起能顺利、及时将其转移给顾客的流通渠道,否则无法产生销售,实现交换。另外,从维持产品和服务价值的角度来讲,其关键是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优秀价值向市场和顾客进行说明、说服和推荐。因此,必须建立起制造商、流通业者和消费者或用户间的有机网络,构筑起完备的流通系统,运用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开展与市场的沟通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讲,流通网络的形成是保证大量销售的重要依据。日本的大量生产时代,一些综合性家电企业,为了保证大量销售,建立起了系列批发商和系列零售商。如一些大型的医药超市,都是昼夜营业,还有上门送药活动,这样以来,大大加快了产品的流通速度,产品也很快的进入家庭。
五、企业主体性原则
市场营销总是站在以企业为主体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主体原则。该原则认为,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决不会像自然流水一样地流通,而要求企业有意图、有计划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也就是说,这些业务的关系者涉及到制造业者、批发业者和零售业者等流通的各个阶段,希望处在各个阶段的企业都能开展各自的市场营销活动。换言之,流通过程中的企业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分别开展对应市场的活动,即市场营销活动。
六、科学认识市场原则
在市场营销中市场和顾客是出发点。但并不能因为作为这种出发点的市场和顾客发生着较大变化而受其影响,而必须正确地掌握现场、现实和现物的实际情况。为此,必须坚决克服那种单凭感觉和经验的自我本位主义、主观主义,要充分运用市场分桥、消费者行为分析、竞争分析、顾客满意度调查、各种实验、试销等科学的分析技术,正确地把握市场和顾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另外,企业之间,围绕所限定的买卖活动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不仅要求企业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还必须积极探索合理的竞争机制,采取适当的竞争对应措施。
七、全面营销原则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消费疲软,进入了“不好卖”的时代,造成了价值3万多亿元的产品积压。 然而在这“不好卖”的时代里却有不少制造商连续推出走俏产品,也有一些大型零售商销售势头强劲,生意兴隆。 从这“好卖”和“不好卖”的产品中得出一条规律:在社会和市场成熟化、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好卖的产品不是以制造商和卖主的立场开发和采购的产品,而是应该从消费者和用户的立场开发、制造或采购产品。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起一种全面营销体制,如同脑白金、黄金搭档,他们的广告宣传的非常到位,送礼只有脑白金,黄金搭档,不含LING酮。他们的销售量在保健品行业是惊人的。
1、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策赂广泛渗透到各部门,即从董事会到工厂的生产线;广泛深入人心,即从经营者到一般从业人员。换言之,全面营销也就是全公司营销,全体员工营销。
2、企业所有部门都必须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服从市场营销,服务于市场营销。
3、公司以市场(顾客)为导向,根据市场营销的需要来确定企业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配置,分配经营资源,决定企业总体发展方向。
4、实行职能重点转移,制造商要由“销售已经开发、生产的产品,转向开发、生产好卖的产品”;流通业者要由原来“销售已采购的产品转变为采购畅销的产品”。
5、企业要克服自以为是的观点,不要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好东西,就一定会人见人爱;要知道人家凭什么非得爱你,非得买你的产品不 可,你的产品究竟能给消费者和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具备什么样的特色,是否能比其他产品更好地满足其需求,等等
6、全面运用营销手段。
(1)即要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又不能是简单相加,而应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如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选择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促销方式;
(2)营销手段的组合并非静态不变,应设动态把握,适时调整,如产品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变化时,其他营销手段也随之改变。
八、推拉结台原则
各种促销措施归结起来不外乎推进策略和拉引策略。 推进策略,是指制造商派推销人员作用于批发商,促进产品交易,批发商再向零售商推销产品,零售商再向消费者推销产品,这样,从上游到下游,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并转移其产品。 拉引策略,是指制造商直接作用于消费者,唤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引导消费者到商店寻购其产品,零售商再向批发商,批发商再向制造商寻问或订购产品。
1、推进策略必须说服流通业 者,调动流通业者的积极性,所以人员推销的沟通形式最受重视,其次是营业推广,这包括对流通业者的推销活动和销售店支援活等。相反,拉引策略面对消费者,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唤起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为此,需要打广告,搞公共关系, 进行消费者教育,或者直接邮寄广告等。 2、最现实且最有效的做法,并不是其中哪一个,而应该是前拉后推,推拉结合。这对消费者和中间商都非常重要。不过也有几个因素必须予以考虑。第一,根据产品特性,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第二,在顾客心理过程中不同阶段,要区别运用推拉策略。第三,推拉必须有机配合,协调启动。一是要把握好时机;二是要使拉引可涉及的范围与流通业者的覆盖面基本吻合。
3、在推进流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不能是单纯的接力式,制造商应该在整个过程中 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向批发商,接着要配合和协助批发商向零售商,再配合零售商 向消费者推进。例如,向终端提供宣传手册、展示牌、招贴、灯箱、POP等,进行硬 包装,营造引导购买的氛围,同时进行软包装;搞好与店铺的关系,培训、激励营业员,甚至派推销员到终端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产品。
九、社会员任原则
当今时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被社会所接受,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1、保护消费者。企业要按法律要求保护消费者及其利益,并使其享受应该享有的权利
2、顾客满意(CS)。要改革职工意识,以顾客为中心推进经营活动。如果顾客不满意就不会再购买,或者不再光顾。市场营销活动的最终日的就是要使顾客满意。
3、保护地球环境。近年来,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者等词语象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企业必须面对并适应这种“绿色”趋势。
4、消费需求与社会的协调。
(1)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又要符合道德规范,符合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如吸烟,虽然有很大的需求,但它无论对吸烟者本人还是对其他人都会造成危害。
(2)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
(3)要考虑企业发展和社会的协调。
(4)要考虑目的性结果与伴随性结果的一致性或者预防伴随性结果的负面影响。如医药产品,其实老百姓都知道一个道理,是药三分毒,但是大家不舒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还是药,拿感冒来讲,吃药也是七天可以康复,不吃药也是七天,大家不仿去看看医药商店,各种品牌的感冒药琳琅满目,广告站依然是烽火连天,两会期间,国家强调过医药广告的问题,但是现在似乎又没有了具体的执行力,现在的报纸又开始大面积的开始宣传一些保健品,广播晚上的多是频率都是以保健品的宣传为主,其实商业目的是很明显的。
十、创新原则
市场营销要运用动态的观点坚持不断创新。
1、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发现新的市场营销机会。
2、开发新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更新换代加快,要求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3、新价格的确定。包含三个意思:
(1)要求企业不断改进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上的价格变化;把医药企业的研究工作拿到第一位,这也是中国医药企业真的应该思索的问题,仿制药还是一出在出,换个名字就是新药吗?一个二类、三类新药虽然研究费用很高,但是我们的医药企业是否也应该向新的医药科技领域进军呢!
(2)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竞争者价格策略及时做出反映,调整产品价格策略;
(3)医药产品价格的决定要贯穿一个观念,即:产品要在自由竞争市场上接受消费者冷酷的挑选。产品的成本与消费者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看其产品对消费者是否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
关键词:课程 课堂教学 拓展
“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是医药类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步骤,其前期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和统计学。同时它也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即在市场调研中涉及心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学科的知识。
一、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考虑到本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善于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应用知识正确地、创造性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堂教学有以下不足之处。[1]
第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讲授方法为手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第二,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讲授的群体,忽视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单向的、纯粹的信息输出过程,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排斥了互动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听、记、背、考的忙于应付的层面上,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第四,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采取了消极抵触行为,造成在大学课堂里教师一边教学,还要一边管理课堂纪律,使教学过程变成了学习主体缺位的纯粹的教师行为。
二、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堂教学内涵和外延拓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传统的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堂教学的不足与局限性,结合本人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感悟,我认为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拓展此课程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一)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以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进行的最佳组合为教学方法
只有以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进行的最佳组合为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每次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即每堂课前安排一名学生演讲,演讲内容涉及广泛,演讲形式有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由学生自己采集、整理资料,这引起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2.有效地创设学习情景,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合理使用,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网络资源。提高课时利用率,把只提供黑板和讲台的课堂,拓展为利于师生直接交流和集体交流的场所。
3.结合多媒体,进行综合体验式课堂教学
编制多媒体课件,把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操作步骤、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简约清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对课程有“立体感”的认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效果。另外,如果再配合教师的身体语言适当地表达,课堂的气氛和效果会更加良好。
(二)从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进行填鸭式讲授,而不管学生如何能成功地去组织和进行市场调研。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老一套显然已经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
1.合理设置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师要善于从国内外的书籍杂志、报纸、内部资料和光盘、网络上搜集资料并归类整理,运用这些近似于实际情况的材料训练学生,让他们不离开课堂就能接触到大量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综合运用市场调查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2.寓培养学生能力于传授知识之中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出发,这门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并重的思想,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发展能力,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以知识传授代替学生能力培养的缺陷。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预测软件介绍给学生,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数据处理软件(Excel)和其它有关预测软件等,并通过安排相应的案例指导他们练习和实践。这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公式和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3]
3.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当弱化理论内容,强化应用内容
根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比如如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概括介绍以及对市场调查方法的应用技巧、问卷设计技术、资料处理方法等应用部分多花学时设置恰当的案例进行详细介绍。
(三)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能力
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实践性更强,是更加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课程。因此要通过模拟实训和现场实践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技能。
在模拟实训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疑问,就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通过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课堂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和学校到企业单位的空间转换。在这种转换中学生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合项目实训,提高综合素质
如果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学顺序,学生虽然可以得到各个调研环节相关理论的系统知识,但实践能力锻炼显得不足。因此我引入了课堂项目法,即用一个大型作业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整合教学内容和实训,融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为一体,进而成功构建双主体教学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以下几个好处。也因此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1.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
一般地,这门课要在学习了市场营销学和统计学两门课程之后才安排学生学习,因此,一般在他们大三时学习,此时,他们面临实习和毕业两件大事,因此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实训的平台,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实习和毕业就业。
比如,在学生确定了研究项目时,我要求他们首先要做二手资料的收集,收集之后还要做综述。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和写文献综述的能力。从而为他们做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有些优秀课堂项目还可以继续完善成毕业论文。
2.有利于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设置之初,要求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进行分组(每组8到10人),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实践的题目较大,学生个人分散进行很难完成,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二是通过分组形成几个小的组织,内部有分工有合作,各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会更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协作意思和团队精神,对同学们的管理能力提高会有很大帮助。在课堂项目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但不能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比如在对课题名称和课题计划的审查中,教师必须留意个小组组长人选的选择,在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特别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在调研计划草案中把握其实践经费的控制。[4]
3.利于培养、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以及其他能力和素质
在这个课堂项目课题确立时一是根据学生自身感兴趣或是关心的项目进行调研;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与企业直接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实际所需信息的调研。这样他们就必须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做访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诸如沉着、大胆、交往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洪燕云.《市场调查与预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统计教育,2006(5):26~28
[2]曹扬.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4):66~68
[关键词] 营销渠道设计 药品差异化 制药企业品牌
一、制药企业营销渠道概述
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就是企业生产的药品从该企业向患者转移过程中,取得药品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如图1所示的药品销售流程中的参与主体都属于营销渠道中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国内对制药企业营销渠道的研究比较多,除了将营销渠道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制药行业中的文章外,大致可以归纳到制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管理和绩效评价几个领域。在营销渠道管理和绩效评价研究方面,沈蕾(2007)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了造成我国制药企业营销渠道成员冲突的具体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冯国忠(2008)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论述了建立制药企业营销渠道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性。在营销渠道设计方面,魏莱(2008)总结了我国制药企业现有的营销渠道模式及给出了一些渠道设计的影响因素。然而对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如何决定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设计的内容不多,事实上,对于制药企业渠道设计方案,从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些因素如果没有主次之分,则根本无法作出渠道设计决策,因此本文从可实施性的角度对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设计做些探讨。
二、制药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影响因素
目前在不分行业的情况下,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渠道设计影响因素有企业、产品、市场、客户和中间商因素,少数学者认为宏观环境因素也应该在考虑之列。这些因素的细化见表。
渠道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是渠道设计和调整的重点,特别是在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产品的渠道设计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故将这些因素放到制药行业中来逐一分析,把它们在制药行业中的主次分清,才能得出有关制药企业营销渠道模式或渠道结构的设计。
1.制药企业因素
公司特性在选择渠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司的规模决定了获得理想经销商的能力,公司的财力决定了哪些营销职能可以自己承担以及哪些可以留给经销商,同时由于经销商一旦确定,便不易更改,故在确定渠道时还要考虑到公司的长期目标。我国几千家制药企业,它们的规模、财力等相差很大,对此的经济衡量指标可以用销售额、利润等;任何的营销都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衡量制药企业的话,客户对某制药公司的认知程度就是其规模和财力的很好的替代指标,那在很大程度上制药企业的品牌是认知程度的代表。
制药企业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同时积累了医药市场经验,增强自身的规模和财力。品牌较强的制药企业往往有着较强的获得理想经销商的能力,在与经销商的沟通合作中也更加主动一些。故在营销渠道设计影响因素中的各种制药企业因素可以用制药企业品牌来涵盖。
2.药品因素
药品的体积、重量等特性在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选择中不是一个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考虑的因素。从药品的市场营销的角度去看,药品能否符合现在我国的医药市场要求是最重要的。这里的符合市场要求或者说适应性,对处方药而言,尤其西药,绝大多数为仿制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药品要做到差异化只能从其他方面去努力。比如:能否做成优质优价、能否在剂型上做些变化、是否是独家的产品,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处方药在各地的中标情况,是否中标决定着制药企业能否销售的问题,这是门槛,制药企业必须跨过去,而随着药品招标的深入,越来越公开、透明,所以制药企业是否有能力将企业中的现存产品整合成适合招标的处方药就尤为关键;再者,我国正在稳步的达成全民医保的目标过程中,制药企业的销售额有望在近些年达到万亿以上,但这块增大的蛋糕只会被那些在残酷竞争中胜出的少数制药企业分享,制药企业的处方药能否进入国家、地区的医保目录直接决定着销量。
从这些分析可知,那些虽然在化学成分上是一样,但拥有了适合招标、在医保目录的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渠道的过程中会处于有利的地位。换句话说,药品是否具有符合我国医药市场环境的差异化在药品因素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故药品的差异化程度是制药企业营销渠道选择中的显著因素。
3.医药市场因素和患者因素
全球药品市场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不对称。患者和医院、医药工商企业和医院之间的关系是“不完全委托―完全”的组合结构。第一,处方药对患者往往是陌生的,因此病人只能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考虑和选择。医生则有着药品的选择权,病患者处于被动的消费地位。此时,需求、购买频次等完全依赖于医院,很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又加强了这种依赖,药品的需求在这层意义上说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第二,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患者对药品的选择性、认知程度与制药企业的患者教育密切相关,这与企业的总体实力、市场经验密不可分。对于患者可以自由选择的非处方药,制药企业的品牌决定着患者的判断,并且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
那么,医药市场因素中的区域范围、竞争状况等基本上是针对药品而言的,也就是说药品的差异化程度决定着其在医药市场的份额和竞争状况,药品是否进入医疗保险目录决定着市场的体量,那么这些市场因素就可以和产品因素合在一起;患者的购买频次、对药品的选择性等客户因素也可以和制药企业的品牌因素合在一起。
4.医药公司因素
我国医药市场中的中间商的类型、信用和网络等因素是每个制药企业都会面临的环境,这方面与宏观环境因素类似。随着我国医药公司的集中度的提高、配送覆盖面的增加;个人商群体的变化,所有的制药企业都会获益。制药企业只会在理想的经销商和可得的经销商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故在营销渠道设计的过程中,医药公司所代表的中间商因素不是决定力量。
三、制药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决定
那么,对影响制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的核心因素可以归结为药品的差异程度和制药企业品牌两大类,下面就利用“药品差异程度-制药企业品牌”矩阵来分析制药企业在何种条件下该使用什么样的营销渠道模式。
1.企业销售队伍+分销商模式
药品的差异化程度较高,就需要制药企业通过学术推广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市场开拓和价值传播,去提供高质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就要求制药企业能够提供给市场要求相吻合的专业化的队伍;药品的差异化在现行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可以使企业获得较高的药品招标价格,从而有利润来维持和培养自己的队伍,随着销售额的不断提高,销售队伍的成本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利润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制药企业在各地区选择一家或者几家分销商或医药公司,分销商只负责药品的实体配送和付款,生产企业直接参与价值传播活动和患者教育。在我国的外资或合资制药企业绝大多数使用这种模式的营销渠道,就因为它们的药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同时拥有较强的企业品牌。
在这种营销渠道模式下,虽然分销商只负责配送和回款,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巨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医药公司的信誉、能力截然不同,故在此模式决定的同时,制药企业仍然要对营销渠道的长度和宽度做出决定。
制药企业分销渠道的长度指从药品出厂到最终的患者使用需要经过几个分销商的层次,在同一个层次上有几个分销商决定了分销渠道的宽度。每个省份选择一到两家信誉好、实力强的一级分销商可以确保回款的落实,但以我国目前医药公司的实力,绝少有医药公司拥有全地区的配送能力,故二级、三级分销商的存在是有现实意义的。故制药企业的发货回款的合同只与一级分销商签订,全区的配送由一级分销商进行调拨或许是较好的一个分销渠道模式。
2.独家的渠道模式
对于那些已经通过某个拳头药品或别的方式建立了品牌的制药企业而言,那些在企业中不舍得放弃的差异化不高的药品,可以使用独家的营销渠道模式,包括一级渠道或多级渠道,独家商获得一个市场上的惟一授权。
差异程度不高的药品从长远的角度看,不会成为制药企业的重磅炸弹产品,企业没有必要为此类产品建队伍;而较强的制药企业品牌可以使得企业相对主动和容易的找到理想中的商,独家授权可以培养与商之间的联盟关系,可以使得制药企业在较短的时间中借助商的渠道力量充分拓展市场,获得利润。很多国内知名的制药企业对它们的普药常常以这种模式来设定自己的营销渠道。
3.企业销售队伍+小块区域的渠道模式
纵观制药业中销售额在前50位的制药企业的成长过程,会发现它们大多数起始于这个营销渠道模式,拥有某个差异化程度高的药品是它们成功的基础。在企业成长的初期,由于营销力量的不足,在自己的队伍没有办法覆盖到的市场,借助于区域中的商渠道来完成销售;随着利润的增加,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取消一些商的资格;最终建立“企业销售队伍+分销商”的营销渠道模式,建立自己的企业品牌。故当制药企业有较高差异化程度的药品但企业品牌不强时,选择商的目的就是一个过渡,商的区域越小、数量越多会使企业越容易达成过渡的目的。
4.多家制渠道的模式
这是国内中小制药企业使用最多的一种营销渠道模式。所谓多家制,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市场上或较大的区域内选设两家以上的商,由他们分别去“布点”,形成销售网络,这种模式下,分销渠道的管理难度会加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处于这个区间中的制药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那么在企业通过这种渠道模式下艰难积累起来的利润一定要投入到打造差异化药品中去,从而渐渐向“药品差异程度-制药企业品牌”矩阵中的药品高差异化和低企业品牌的区间靠拢。
四、小结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影响制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中的因素后,归纳出药品的差异化程度因素和制药企业品牌因素是两个核心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药品差异化-制药企业品牌”矩阵模型,结合我国制药企业营销渠道的四种主流模式来进行分析,高差异化与强品牌决定了“企业销售队伍+分销商”的渠道模式;高差异化与弱品牌决定了“企业销售队伍+小块区域”的渠道模式;低差异化与强品牌决定了“独家”的渠道模式;低差异化与低品牌决定了“多家”的渠道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国忠 盛可琴:论制药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防范.上海医药,2008年第10期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药零售行业机制改革的推进,医药零售行业面临电商化模式、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连锁化经营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较强的医药营销人才。所以,高校医药营销专业要重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策略,在校企合作中寻求改革与完善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式;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出现医药营销人才不足的现象,一些高校设置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营销专业在培养模式与办学规模上都获得了显著成绩,但因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数量、质量上与社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高校应该深入分析与探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出现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必须改革高校教育体系。改革高校教育要按照发展规划,以建设产业体系为重点,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向转型,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建立体现中国特点的教育。要完成此目标,就要重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及办学方针,增强教学水平,彰显高校教育特色,实现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遵循服务的原则和宗旨,重视校企合作,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构建现代高校教育体系过程中,全面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培养大量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其次,有效开展校企合作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产教结合重视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内容体现产业内容,规划教育策略时要彰显出产业规划,教育供给须符合产业壮大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要重视合作。所以应提高企业与医药高校的合作,将教育列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策略中,增加教育规模,确保教育专业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传统教学内容的主线是科学知识、主体是专业理论,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按照企业工作岗位安排,调整现有课程结构,基于岗位工作流程来改革课程,创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以职业规划、真实案例、行业标准为侧重点,改革教学体系,重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有效体现双方优势,将教育活动和社会服务、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相结合,确保企业与教育的有效对接。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
医药营销专业培养目标高校医药营销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市场营销、管理学及医学技能与知识。但现阶段很多院校此专业教学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只能借助模拟市场让学生了解与体会。如模拟商务谈判、建立ERP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解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些环节,在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程等方面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此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制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
2.医药营销课程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只依靠几门或一门课程,而要借助所有学科的协调和配合。部分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没有给予实践教学以应有的重视,教学主要是讲授理念方法与基本概念,没有重视学生对药学、医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不科学。高校管理专业包括劳动、军训在内的实践课时间占总课时的10%,和发达国家具有较明显的差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乏良好的衔接,在教学内容案例、教育课程设计等方面有很多问题。
3.缺少具有实训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
高校医药营销专业体现出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但我国高校医学专业担任此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留校进而成为教师的,他们的实训实习能力与企业工作经验都较差。而在社会上聘请的教师,其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划
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遵守市场导向、参考社会需求,鼓励与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划。高校和企业构建起高等教育服务平台、合作科研教育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等渠道,全面体现高校信息资源广、教学经验多、理论知识丰富等特点。校企合作模式既能促进专业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为就业奠定基础。另外邀请企业专家、职工和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参与编写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方案,并将企业营销的策略与经验讲述给学生,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其知识面,丰富其实践经验。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高校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根据专业要求,彰显该专业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如在共建课中设置“消费者行为学”“市场预测与调查”等具有较高实践性的课程,妥善地将实践经验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既有课外实践与实习,也有课堂上的实践部分。前者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暑假社会调研、学年实习等内容;后者包括项目研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其中课内实践要基于专业课程建立模拟训练实验室,设置物流中心、人资部、市场部等专业部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将医药营销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市场上,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重视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学历教育。支持与鼓励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等学位,增强其学历层次。对教师开展专业进修。选择优秀教师参加研修,如全国及省市的学术研讨会,增强其学术研究能力与专业能力。其次,整合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师资力量,增强办学实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部分高校医药学院既利用企业管理资源与高校师资力量,也利用高校药学、医学等教学资源,为培养医药类营销人员提供了基本保障。最后,多元化师资力量,由企业专业人员兼职教师、其他学校兼职教师与本校专职教师组成。培养教师,让他们了解医药销售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同时建立健全师资库,在合作企业中选择营销经验丰富、学历高的管理者为师资库成员,为他们提供辅导,增加他们的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为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设置医药营销专业,在发展中获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的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明确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多方式多途径提升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师资队伍和建设专业学科对设置该专业的医药类高校是特别重要与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姜新,金广顺.试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6,(8):127—128.
[2]张红.校企合作平台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83—84.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b)-120-02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疾病的患者有100多万人,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抗肿瘤药物市场是仅次于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的全球第三大药物市场,目前发展迅速,2004年全球销售额为400亿美元,2010年预期将增至600亿美元,年增长率逾10%,在中国更是以17%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速一直高于医药行业的增速,预计未来我国抗肿瘤行业复合增长率将为26%[1]。但由于抗肿瘤药物行业壁垒较高,市场份额主要被专业抗肿瘤药物生产厂商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对于在研发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内制药企业来说,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以制定合适的对策。
1 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仿制药品居多,企业营销模式陈旧
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深入进行,为了避开招、投标对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冲击,国内许多生产企业把抗肿瘤药物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纷纷把资金投向抗肿瘤药物的仿制。由于这种仿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容易造成同种药物不同剂型或规格的仿制和每个抗肿瘤药物都会有3~5个或更多企业在生产的两种现象的出现。此现象的直接后果是所有制药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在全国各地招、投标中大打价格战。这种陈旧的营销模式不仅会造成生产企业努力降低成本、销售企业加大市场投入、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而且引发个别医生用药不规范,将一些抗肿瘤药盲目用于肿瘤患者术后的一线治疗,极大浪费资源。
1.2 专利成为发展瓶颈,研发销售脱节严重
近几年,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上市抗肿瘤新药时就充分利用国家专利保护的法律权利,使得仿制在短期内无法进行。而这些新药恰恰是肿瘤治疗的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如阿斯利康公司的易瑞沙(吉非替尼,Gefinitib,ZD1839)、诺华公司的格列卫(伊马替尼,Imatinib,Glivic)、罗氏公司的美罗华(Rituximab)、赫赛汀(Trastuzumab)等。未来肿瘤的治疗方式可能会与现在高血压、糖尿病相同,即患者可以在手术后长期口服某种靶向治疗(非细胞毒性)药物来获得长期生存,而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那时,国内制药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考验。
1.3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随着国家发改委降价政策的不断深入,制药企业的利润不断被压缩,价格随有大幅下降,但企业的竞争无序无明显改善,行业不正之风依然严重。
2 促进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
加大对医药科研的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给予支持,对于基础性研究和为新药开发服务的筛选中心及临床试验基地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医药科技课题的资金投入,实行一定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且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将创新与仿制适当地结合起来。在中药抗肿瘤药物的开发生产上,应该尽量按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利药品的推广使用。但我国新药创制能力又不可能在近期内获得突破进展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加强仿制或局部的创新仍是一个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2.2 加强药品的营销推广工作
鉴于目前国内肿瘤药品的种类、性能已于国外产品相差无几,而对阿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他莫昔芬以及紫杉醇类等制剂的进口额仍较大。因此对企业来说要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可通过商业联营(合作、共同体)的营销模式,以商业公司的资金、品牌、品种、管理信息等资源为纽带,抓住品种研发(买品种或合作)、委托加工、特许经销等各个环节,实现物流从上而下、信息网状流动的整体营销体系。关键是选择品种、选择考核特许经销商,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谋求共同发展。
2.3 加强资源整合,注重塑造企业品牌。
在产品创新方面,应突出优势和重点。只有品牌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要充分运用企业、社会的有效资源,创立自主的品牌,这才是发展的立足之本。产品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是当前药品市场运营中的重点,相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在不断规划和完善自身品牌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逐步完善终端网络建设,直面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教育、咨询、用药等方面的服务,将产品的文化内涵全面注入品牌形象之中,进一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美誉度。整合与品牌相关的一切沟通元素包括广告、公关、直效营销、CI,形成整合优势,建立起企业与顾客维系不散的亲密关系,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
2.4 关注政策导向,加强差异化策略
国家的政策导向,直接关系到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政策优惠,一个具有全局意识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头绸。“差异化营销”这一创新性理念在业界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不少企业已有过尝试和摸索,并且大多已初见成效,企业和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此基础上,已取得一定成功的企业应将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扩展延伸,用水平营销的观念重塑、完善市场,使产品构架、格局分布和销售文化一体化。
[参考文献]
那么2010年第三终端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和趋势,笔者都过走访、与业内人士交流以及分析判断,总结出第三终端的以下新趋势。
一、市场扩容,格局与营销策略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医改将使自由竞争的第三终端市场变成行政化、政府垄断的第三终端市场。市场格局、市场主体、营销模式、营销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以前的医药市场卖药方向就两个,一是卖给医生,主要是第一终端市场,第二是卖给消费者,即连锁药店零售和农村第三终端市场,以前的第三终端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下的药品市场。市场化士其本质。第三终端客户散乱小是普遍现象,且购进渠道混乱无序,主要原因是终端客户自主决定购买士气特点。这与未来几年的第三终端市场,将有本质的区别,随着最近两年新医改的强力推进,政府举办、政府补贴、政府买单的基层医疗市场的药物销售将行政化,第三终端的药物购进渠道将是政府管控,即所有产品必须实施统招统配的购进模式,终端适应这一模式,就可以销售零差率带来的客流量,你就能享受政府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
新医改对制药企业的第三终端营销,首先带来的是营销模式的变革,工业在覆盖渠道的选择上,不再能绕开具有政府招标采购配送资格的医药商业公司,原来自由灵活的商业公司及其覆盖方式将不复存在。其次是第三终端的人员模式也要发生根本的改变:首先是大规模的人员模式可能无效了,招投标则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你必须先先中标,否则,基层医疗机构你就没有准入资格。
总之,未来第三终端市场是政府买单的行政化市场。
二、医药公司将成为第三终端的营销主体。
第三终端的营销主体,以前是各级各类制药企业。他们以各自选择一个医药公司作为依托,进行第三终端的开拓工作。但是新医下基药目录产品的产品配送。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格,只有政府认定的医药公司,才有资格做药品配送。因此很自认,医药公司就将成为第三终端开拓的主体。以后没有向第三终端配送资格的医药,将无法生存,面临新的定位和转型问题。
以前的第三终端竞争,基本是拼价格和服务,但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则是拼准入资格和实力。首先你要取得政府的配送资格。且各地政府取得配送资格的方式、方法、标准都不一样。其次医药公司要拼配送和资金实力,你必须经得起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以及医疗机构的拖欠款,短则半年,长可无期的回款周期,你还得保证配送的及时性和品种的供给保证率。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目前湖南省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先允许你做配送,在这个过程中,达不到要求的,则慢慢淘汰。再比如四川省成都的基药配送,相关政府部门选定科伦医贸、上海医药、国药控股等三家进行PK,其实就是要求你在最低中标价上面,还能让出多少利。这对医药流通企业是个巨大的考验。因为政府的资金什么时候到位只有天知道。且你与天斗可以,与地斗可以,就是不能和政府斗。
三、两类医药公司将取得第三终端的渠道优势
目前全国除了六个省外,其余各省都开始了基药目录内产品的不同程度和比例的强制使用工作,使用比例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不一,由于基药目录内产品在基层医疗单位采取的是统招统配。且能取得基药目录配送资格的医药商业公司也就两大类,一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医药商业公司,二是实力雄厚的大型民营医药商业公司。因此对第三终端的覆盖和配送,各医药生产企业必须紧跟各地招标工作和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配送医药商业公司,选择好自己欲合作的医药商业公司
同时,还必须要密切关注各省各地变通的两票制下,选择的分配送商。这样你的产品分销覆盖才没有问题。
就是说,你在选择渠道策略时,也得关注一下非基药目录内的纯销配送商。尤其是你的产品没有中标,就得把目光从政府选定的医药商业公司移开,选择有实力、观念先进且终端网络齐备、配送能力强的民营医药商业公司。
四、产品品类分化是第三终端的又一大变化
今后一段时间,第三终端的产品品类结构,可能是这样一种状况。
政府买单的品类
基药目录内产品和新农合目录内产品。即政府买单的基层医疗市场,基本上是国家规定享受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的产品。
非政府买单的品类。
第三终端实际上是典型的以药养医。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和医院的主要收入就是药费收入,农村卫生室出诊基本都是免费的,乡医的收入全部来自卖药的收入,以药养医目前是难以改变的,如果国家政策的零差率地方政府补偿不到位,那么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得靠卖非基药目录内的产品盈利,或者销售不是中标企业的产品,依靠这些企业的额外补偿解决利益和经费问题。
保健品和器械品类:由于中国县、镇、乡的工厂职工和县镇乡公务员和教师等退休后,还得回到农村养老。他们是有购买力的群体,对保健和小型医疗器械的需求是现实需求,且由于他们和城市人群相比不懂医药,都会相信乡村医生和医药会销模式的影响,而购买不少保健品。
五、个代--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的生力军
在城市第二终端,个体商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接近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农村,以面包车、摩托车队伍为主的个代队伍,通过品种挂靠的方式,以医药公司的名义,进行第三终端的产品销售,由于商业公司配送成本远远高于个代营运成本,因此个代还在以走村串巷的方式销售者自己或者一些公司的品种。他们会直接配送产品到终端客户手中。
而且他们有些成立了公司,还在4月25日的63届药交会上,成立了中小商联盟。一些没有销售队伍产品价差空间尚可的制药企业,选择这些个代销售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六、医药工业的第三终端营销新趋势
1、先要解决四大营销难题
首先,必须解决准入问题,这是原来没有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第三终端市政府买单,政府买单意味着花最少的钱,用最基本的药物,解决穷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样,招投标将是必然和长久的选择,因此工业企业做第三终端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先得进行系统的政府公关,进入基药目录和新农合目录。
第二个难题是基药目录内产品政府以省级为单位的统招统配问题,即你的产品必须参与各级政府的招标,但是招标进入后选择配送商是第二个人难题,因为政府指定的配送不止一家。
第三各难题是竞标问题:招标目前较乱,指标的同质化产品较多,比如湖北有朋友说:“此次湖北省实行基本用药目录招标,原本以为会给我们的销售压力带来契机,可是当招标结果出来以后,发现竞品的数量反而较以前还有所增加,每个品种基本上会有不低于10个厂家参与其中,压力甚至会超过以前,不知道是本次招标是救活一些小企业还是限制了大企业。”因此笔者以为招标只是竞争准入资格而已,销售竞争还在中标后。
第四各难题是动销问题,包括配送商的选择激励、自己人员队伍的配置激励、乡村医生的培训一年激励可能都得展开,唯有如此才能动销。
2、紧跟政策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影响模式
重新界定营销组织结构,设立三大部门
一是政府事务部、二是招投标办公室或者是招投标部。三是商务团队,负责选择配送商业公司、服务商业公司、公关商业公司。以便商业公司在众多的配送产品中选择你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产品。
紧跟各地医药政策变化趋势,主动适应之
药品营销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营销不同,是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由于我国南北、东西发展差距较大,一个省内发展也很不均衡,各地方的财力有限,加上对政策的理解不一。因此推动新医改中药品政策将会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必须高度敏感,紧跟各地政策走向与变化。
将占第三终端
抢占第三终端的有两层含义:
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是我国传统瑰宝。新时期,除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外,中药行业职业种类的日渐增多和细化,迫切要求中药人才从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发展,并与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多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首批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43家院校中,中医药院校22所,西医药院校11所,综合性院校7所,农林院校2所,商业院校1所,几乎覆盖各类院校,也充分表明这一点。因此,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成功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药学与化学、工学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为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药学与医学结合,着力培养能解决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问题的执业药师型人才;药学与管理学结合,培养能进行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围绕以上专业方向构建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和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基地与技能实验室建设,将有效保证并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2.4规范格式与评阅标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狭义上讲,论文质量即代表着一个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判别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做好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在内容上,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论文类型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分析报告、针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细化论文格式规范、内容与行文要求,要设置相配套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与管理办法,供评阅、答辩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参考执行。
关键词: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营销无论是作为岗位、职能还是学科、专业都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为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营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营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主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主干课程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高等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反映。该类课程构成了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如果将这一框架沿纵横延伸,可以囊括本专业的绝大部分课程。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来看,主干课程是通向该专业学生核心知识获取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知识和能力是该专业人才通向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素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来看,主干课程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突出,是该专业学生必修且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二、应用型营销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应考虑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主干课程群应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系到培养模式合理设计,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去向。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性文件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但从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机构差异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突出特点。相应的,高等院校分类办学和差异化发展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休、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细分的变化、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构建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各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差别化生存战略下的理性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本科本色+应用特色”,培养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于一身的专业化人才。具体表述为: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及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方法,掌握市场调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拓与运作能力,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与营销咨询策划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教育与方法教育有效结合。在理论教育方面,通过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原理等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宽广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奠定深厚的经济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营销基本理论。同时,将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方法类主干课程开设,赋予学生良好的统计学功底,提供给学生统计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法,为开展市场分析打下专业基础。
(二)市场营销学科渊源及研究对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学科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上面。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渊源,合理界定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适应营销学科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现代市场营销学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吸收、借鉴了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应用学科。在众多学科中,以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对市场营销学的影响最为深入。目前,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以及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开展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心理及行为分析。
综合市场营销的实践性、多学科性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其定位于研究有关市场营销关系的形成和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及其需求”、“市场环境”、“战略”、“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等内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应当涵盖上述营销理论体系和专业方法,将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营销专业与规划等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开设,使学生掌握适应市场环境和营销管理岗位的能力。
(三)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一个专业存在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社会在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性特征的同时,更加要求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特征。从专业特征来看,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应用性特点要求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到主干课程的设置,应重点开设符合该专业人才的职业以及行业要求,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应用型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须在构建经济、管理、法律等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营销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设置;同时,还要反映学科发展新趋势、增强国际意识。市场营销是发展较快、受国际化影响较大的学科专业,考虑这些因素,需设置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并不断加强国际商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触摸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
三、主干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综合以上几点,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应用”为特色,以“系统性和适应性
相结合”为主要原则,坚持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科学处理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尽量满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连贯性、层次性和学习的渐进性,达到整体专业知识的优化。形成涵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买方、卖方两个主体,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战略、策略两种思路,管理、运作两条战线的营销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一)主干课程的分类。按照这一思路,结合专业特点,本文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应该从三个层面构建:一是营销基础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营销基础理论课的开设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夯实理论功底,通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核心能力培养打下基础。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营销专业人才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才能对市场发展的趋势有总体的把握与较准的预见与分析;二是专业应用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营销规划与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应用类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或行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使学生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应用类课程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三是专业方法类课程,包括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主干课程的中心地位。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突出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学分分配三个方面体现。就课程性质讲,主干课程应当作为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开设,是形成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开设时间讲,主干课程应当在大学三年级以前开设完毕,大四则主要安排以实践实训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和项目;就学时学分讲,主干课程应当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占有相当比重,符合重点开设和重点掌握的要求。
要了解医药集中招标的目前状况,必须从政府政策指导方向、中介公司情况、商业物流发展、生产企业的规模经营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政策因素分析:
目前药品招标的政策因素是: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文件。2001年11月15日海口的全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会议、2001年12月1日上海全国首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专题研讨会两会明确指出:----2002年70%以上的县级公立医疗机构要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招标药品要达到购进药品的50%以上。根据资料报道,目前全国所有省市非赢利及主要赢利医院系统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
2002年,我国通过集中招标方式采购的药品有339亿元,这个数字是2001年的2.13倍。目前,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9成以上的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都参加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北京召开的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传来的信息了解到,为了有效遏制医药费过快上涨,卫生部除了制定并印发《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逐步实行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住院费用清单制外,还和有关部门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关医院药品收入管理和药品招标采购的有关政策及管理办法,及时规范医院药品购销行为。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会上说,目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已从试点探索、小范围、分散组织进入到大规模、集中开展阶段,参加药品集中采购的医疗机构数量和招标采购药品品种范围都有了明显增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其它改革措施的效果日渐明显。目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据统计,1990年至1998年,综合医院平均每次门诊人次和平均每日住院费用的年增长幅度分别为26%和24%。2001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下降到9%和5%。1990年至1998年,综合医院平均门诊和住院费用的年增长幅度分别为25%和22%,2001年分别下降到5%和4%,现在仍保持下降趋势。
2004年9月23日年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非常明确了要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行下去的政策方向。主要是为改变目前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方式的弊端、增加药品价格的透明度、提高优质药品的市场占有率,最根本的目的是遏制了药品价格的上涨势头。紧接着2004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又印发《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及收费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明确了中标药品的合理价格和中标后零售价格核定公式、中介机构服务费用标准进一步下调。同时更扩大了招标的医院范围,增加了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非赢利医疗机构、军队及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均按照规定执行。
专家认为今后的政策发展方向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注意保持政策连续性、突出政策针对性、考虑地区差异性和将一部分招标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
具体要求会是:
1、针对简化招标程序问题:文件明确规定,SFDA数据库已公布或投标人已提交在有效期内的资质证明文件招标方不得要求投标方重复提交
2、针对物价部门对中标药品价格核定难度大从而影响到招标进程的问题,文件规定中标药品价格由企业自主核定,国家药品卫生行政主管和物价部门进行抽查
3、针对机构收费过多过高问题,文件建议废除按中标合同金额收取费的做法而代之以按中标品种收费,该建议已上报但目前尚物定论
4、针对凡医保品种均参加招标所导致的部分品种断档不生产不配送问题,文件提出进行政策调整,将价格低且不易滥用的品种是否参加招标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省级招标采购机构决定
5、针对各地招标过频加重企业负担问题,文件规定:每个招标人或组织每年的招标次数不得超过3次,不论每次的招标品种多少,并且县级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只能参与省市级的招标,不得单独招标
6、针对招标缺乏监管的问题,文件建议按照招标谁组织谁监管的原则,将组织和监管的职能明确为省级行政部门,要求招标的组织者须定期召开沟通会,建立监管组织,省级监察公证部门参与招标监管
7、针对质量分层问题,由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意见截然不同,如外企希望扩大专利范围,国企力主取消专利层次,各有各的理由,文件将保留原有的质量分层:即专利,GMP,非GMP
8、针对招标方收取投标方违约保证金无偿占有投标方资金的问题,文件建议取消保证金收取制度,代之以建立投标方不良记录登记制度,但4月份国家计委出台了保证金收取的文件,反映出政府各个部门在政策制定中有矛盾之处。
二、 医药电子商务公司(专业药品招标公司)的市场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在号称做医药电子商务的企业有200多家,开展网上招标采购的也不在少数。除以电子商务采购为主营业务的海虹公司外,一些大医药企业也开始涉猎这一蕴藏着巨大利润空间的领域。去年以来,石药集团开始进军新经济领域,联合哈尔滨制药集团、山东鲁抗制药集团和西安利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医药巨头,共同投资北京求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医药通网站,并成为国家经贸委医药电子商务试点企业。
全国大部分区域(骨干及核心城市)已基本上被个别公司垄断。
市场的不合理竞争、价格垄断、区域垄断、上游生产及经营企业未能充分感受到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政府调控目标难度加大等等。
1、北京海虹:
最先开展药品专业化计算机招标管理系统设计及实际运作。母公司为上市的海虹控股,有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业务。最大优势在于全国性的招标经验、拥有目前国内最复杂的完全依赖前台互联网的成熟招标管理系统。系统集成度高、准入标准高等突出优势。其核心竞争点确立后,延展的附加会员和电子交易服务也形成竞争力,可带来相应服务收益。劣势在后续累加服务差,费用高、系统可监督差、暗箱操作强、对各级政府、医院、生产及经营企业不符合需求差别、系统难操作。全国部分区域呈逐年份额下降趋势。
2、北京环宇心智(先锋):此公司前期为一个医院管理软件设计及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对电子商务的介入也有三年左右的时间,由原来给客户设计软件到自己推广及操作,特点较鲜明。其系统的设计及电子商务服务为其优势。具有界面简单、操作灵活、可适应性强等特点。人员素质及形象较好。但与海虹相比则实力及系统略有差距。其平台的适用性也是全国范围的,有经验的优势。近期在部分区域均进行了大力推广,获取了海虹的部分传统区域市场。其服务和系统是针对海虹的弱势而策划执行的。在目前北京核心圈之外份额较少。其劣势主要是推广成本较高,部分区域不进行推广。04年分离为两个独立公司:北京环宇心智公司和北京先锋环宇公司。
3、北京鹤麒电子商务公司:由卫生部相关人员控股电子商务公司。在北京对卫生部属医院进行招标中介服务。
4、南京华招网:为一电子商务公司。依托江苏政府招标资源,自主开发的药品、耗材及网上交易系统。在全国有28个省市区有系统的销售和服务。
典型区域分析:
北京:中介电子商务公司有:北京海虹药通、北京环宇心智、北京鹤麒。海虹药通站绝对份额优势,已接近垄断市场。据资料报道:以北京市2002年抗微生物类药品招标为例,一个城市内同时有3个招标机构进行药品招标。鹤麒医药招标开发有限公司:为卫生部属10家医药机构组织247品种规格的招标。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四组进行的348家医院的1118个品规的招标。具体是:北医组23家医院,312个品规; 市属组24家医院,257个品规; 厂矿组14家医院,141类,298个品规;远郊组287家医院,251个品规。环宇心智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医商网):组织的城八区组,148家医院,545个品种规格的招标。
河北:2004年计算:河北海虹——石家庄市县级医院(抗微生物类9000万元、心脑血管类7000万元)、邢台市县级医院(所有品种7000万元)、沧州市县级医院(所有品种7000万元)、廊坊市县及管道局职工医院(所有品种6000万元)、衡水市县医院(所有品种5000万元)、河北省直系统(心脑血管类11000万元);北京先锋环宇:保定市县医院(所有品种8000万元)、邯郸市县医院(所有品种10000万元);北京环宇心智:秦皇岛市县区(所有品种及医用耗材8000万元)、唐山市县及煤医附院等(所有品种22000万元);北京鹤麒:张家口市县区(所有品种5000万元);任丘市:华北油田社保局自行招标(所有品种3500万元)。平均一年一次,省会城市按大类一年两次。
三、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市场的影响:
1、药品招标从零星分散试点趋向大规模全面集中,不规范行为有所遏止:例如03年1-10月全国招标金额175亿元,占全国用药金额44%,其中有10个省市100%县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了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中标药品平均价格降幅达30%,山东,福建等地将中标品种列入物价抽检范畴
2、监管力度加大,监察公证部门介入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镇三项医疗体制改革
4、中标商业集中度加大:例如北京前5个大商业中标品种数占总中标品种44%,北京医药股份的年度总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元。
5、药品差价收益的分配格局不合理
据原国家经贸委的统计数据,2001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利润额为176亿元,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利润额为9.37亿元。而同期全国医院药品差价收入额约为504亿元。即每100元药品利润中,医院占了73.11%,工厂占了25.53%,流通企业占了1.36%,百姓一定程度上享受到药品降价的实惠。药品差价收益的分配严重不合理,阻碍了新药研发,影响了药品质量和医药工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6、对国内新药研发的影响
从新药研发角度看,如果我们只盯住药品价格,这样会对新药研发不利。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人类耐药性的增强,病毒、细菌的不断变异,使人类对新药研发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国制药业似乎已经放弃了真正发明创造的权利!至今尚没有一个药品是独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与国际大制药企业的竞争,仅停留在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原料药生产领域。具有高附加值的制剂专利药品几乎被外企垄断。国外大的药厂研发投入为销售额的17%至20%,研制出一个新药的专利保护期是20年,企业可以得到高额垄断利润,以保证其投入的完全收回和可观的创新利益。而中国制药行业的新药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
7、对国内医药生产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生产看,由于我国药品不断降价,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全国医药工业的利润额占销售额的8%至9%,创造财富的医药生产企业被削弱了维持高质量再生产投入的财力,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些企业开始低限投料,严重影响了药品质量和疗效;有些原本微利的品种由于价格太低,企业已经停止生产,百姓再也买不到这种疗效确切的“低”价药了,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
8、对国内医药流通的影响
从流通领域看。经济越发展,流通越重要。药品流通企业承担着防病、治病、救灾、军需、援外,保证药品供应,送货上门的重大责任。他们的存在,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采购、运输成本,保证了药品货源畅通,供应及时。但他们的利润空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2年,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64%,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7个省汇总性亏损。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根本没有财力支持。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分销市场的放开,我国医疗流通企业很难与外企抗争!
9、对我国药品消费者的影响
从医药零售业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为百姓合理用药提供了平台,药师咨询服务的兴起,大大方便了百姓购药。但是,由于医药不分业,医院是事实上的药品零售商,使百姓享受不到药品降价的好处,使社会药店与医院药房进行着不合理的竞争,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问题的症结:是现行体制问题。医药不分业,以药养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是医院服务市场的绝对垄断和体制引起终端的服务错位,中介服务公司一家垄断经营、生产及经营企业份乱无规模、政府宏观政策执行滞后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未完整建立、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分化剧烈,总之是宏观及微观经济环境在目前形式下以新旧体制改革激烈碰撞的集中体现。
主要表现在:以药养医——医院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
目前医院的药品收入占了总收入的40%至50%。从某种意义上,医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卖药生存,促使医院低价进,高价出,招标得到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留给自己。而已经公开中标的低价药,因再无利可得,医生失去了开处方的动力,就向厂家退货。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切断医院与药品买卖的这种利益联系,其它任何治理政策都难以落实和实现。
医药不分业——医院完全垄断了药品品种的进货权是第二个原因: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85%左右都是由医院卖给病患者的。对于医药工商企业来说,医院是最大的买方。形成了医院对药品销售市场的垄断。医院进什么药品品种,要哪个供应商的货,完全由自己决定。这种独特的买方垄断地位,使企业必须把药卖给医院。因为只有一个销路。迫使医药工商企业为了推销药品不得不低下头来,满足医院的种种“钢性”需求。药品虚高定价因此而起,药品高额回扣由此而生。
第三为医保改革未到位——医院完全垄断了消费者的用药选择权:
对于广大的病患者来说,目前到药店买药还不能报销,必须到医院看病、买药,有关单位才给予药费补偿。医院又处于药品销售的垄断地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药品垄断“零售商”。而病患者在医生面前,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是弱者,在用药选择方面也是弱者。他们既看不懂处方上的药品名称,又不知道药品价格,医生开什么药,就得买什么药,处于被动消费地位。所以只要医院想卖,高价药都可以通过医生开处方卖出去;只要医院认为不划算,多么便宜的中标药医生也不开处方。
第四由于医、药不分业,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无法引入竞争机制。
医院成为事实上的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零售商,又享受着不向国家上缴税金的特权,就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形成了不规范的药品流通秩序。即使药价放开,也无法形成竞争机制。社会零售药店只得与医院药房进行着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价格竞争;由于医院处方出不来,致使国家提出的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无法推进,影响了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行;由于医、药不分开,医院对处方仍具有绝对垄断地位,阻碍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专家学者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实施医药分业,从体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独立经营,照章纳税。这是贯彻、落实(2000)16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是从国家医药管理体制上解决“以药养医”、“药品虚高定价、防止购销活动中腐败现象”的根本性措施。
2、加快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竞争机制,打破两个垄断,即“医院对病人的垄断,医生对处方的垄断”
1)、尽快落实消费者购药的自主选择权
切实解决消费者在社会零售药店购买处方药无法报销问题。因医疗保险相关制度不落实,药店购药无法报销,医院药房和社会药店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现有的利益格局无法打破,直接影响到医疗卫生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进行。
2)、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药品结算体系
各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地区应尽快落实社保定点药店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保证消费者购药的刷卡支付,保证社保局按期足额向药店结算货款。
3)、扩大社保定点药店数量
凡是合法的、有处方药销售权的社会零售药店,均应被确定为医疗保险定点药店。目前各地确定的医疗保险定点药店数量少、限制多,不利于百姓自主购药。
3、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快速进行
重点解决目前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低水平重复问题。药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大于求,药品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是滋生药品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根源之一。要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批发企业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促进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等措施减少企业数量,规范药品生产经营行为。
4、药品价格的确定应让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发生作用
必须由国家定价的药品应根据社会平均先进成本,充分考虑医药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的再投入及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因素加以确定,体现价格政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相对稳定,以保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供、用三方的良性循环。更多的药品应由“市场自发”调节价格,无需有形的手,由3-5人管几千家企业的上万个品种是很难公正的。
5、药品购销方式应由高效率的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决定
购销双方通过现代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并整合目前分散规模效益差的落后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原则,政府应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主经营。建立正常的、科学的、经济合理、快捷、有效的药品配送渠道。医药产业投标主体的弱化格局导致了目前国内状况的市场乱局。我国制药产业的特征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总生产能力过剩,药品生产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很小,加上医药没有分离,医院垄断了80%的药品市场。采用买方主导的集中采购模式的结果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方向是发展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这种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由于买方主导模式强化医疗机构垄断地位所导致的问题。电子化方式可以逐渐降低企业参与投标的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弱化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电子交易记录提供的数据的安全与稳定性还可以为药品监管提供便利等等。当然,相关的制度变革不跟上,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不可能彻底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目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还是未来的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其在促进良好流通秩序和合理药品价格形成方面的效果,最终都要取决于医药分离等相关的制度变革。
四、 不同销售模式下市场应对策略:
1、处方药专业化推广:对于处方药来说,医院是真正销售的主体。医生处方权的垄断性和目前中国医院市场的垄断性决定了市场的不规范和特殊性。而非处方药的销售主要是处方药的补充和增量低门坎阶段。国家目前的强力政策因素决定了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对国家政策因素的了解判断和分析是决定今后销售的最主要因素,产品特点的需求推广是次要因素。在充分了解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或一组产品是市场营销的开始,在此之上要确立推广点。然后要选择适合公司优势的销售模式,对成长性企业来说还要集中和整合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和策划品牌避免低级别的价格竞争。达成国内有一定销售份额的中药制药企业。这个阶段会是剧烈变化和难于控制的。也是成功完成最初阶段的主要方向!
一句话来说:对于成长型的医药企业来说,产品结构的同质特色就决定了市场营销手段的高低是成功或失败的最主要因素!
目的是增大医保人群的同时,压缩药品流通领域的利润率、淘汰效益差、规模小的小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扶持大中型医药企业的利润率增加。
据资料报道,我国有近40%的患者不是首选医院为治疗场所;处方流失率逐年增加。实际运营情况是从上市医药生产及经营企业来看,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有较大的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期十三家医药行业协会对药品集中招标的抵制。而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高强还在与相应医院、企业沟通后,继续推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了。关键是为三项制度改革的开展奠定基础和确立改革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药品生产企业无论是大还是小,近期的销售利润均有下降。流通环节的洗牌较剧烈,所以说:药品的最终市场零售价价格因素是目前主要产品因素,无可操作利润的产品是无法持续增长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单独定价、招标价及招标后物价局重新定价为重要的产品工作内容之一。从国家政策分析医院在不久的将来,处方权之争会替代医院药剂科药品控制的决定性主体变化。
医药分离是下一步国家政策调整的重头戏!医院药房与医院主体经营分开在目前有一定的困难。医院销售利润的40-50%来自药品销售,其余来自医疗诊疗收费和器械耗材收费利润。医院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经营和管理,民营医院的竞争来的太少和力度不足。国营医院由历史和人才等资源积累优势在近一段时间以来尚不足替代。但在核心城市外资医院的兴起是非常快的。这就决定着对医生个体处方权的争夺会非常激烈!专业媒体和学术推广的拉动占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和相对消费者受体局限性。
最新医保及工伤目录增加了相当多的产品。中药产品增加一倍以上,西药产品增加40%左右。进入医保目录是保证在核心及骨干城市医院销售的基础。非医保目录产品是较难取得医院快速销售上量的。
药品市场和一般消费品市场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但有其特殊性。即技术和行业的门坎,随着中国县县有酒厂、县县有药厂时代的结束。医药行业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中药制剂的研发特点变化也是最近以来的主要热点之一。从中药领域中出类拔萃的是: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制剂,这已快成为中国制药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所谓专利到期的超级炸弹产品国外主要以印度为主,国内一些制药企业也开始进行重点开发。真正原研产品因临床研究的规范和与国际接轨,研发费用非常高昂。国外在7-10亿美金左右,进入一个新市场的前期费用在450—600万美金。在许多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也面临产品线短缺的问题。而中国中药资源的广泛性和前期疗效的基础,使许多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将中药产品列入研究对象。特别是中国相应临床研究法规的欠缺和不规范,是跨国公司在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之后,纷纷将研发基地、临床试验基地建立在中国。为中国本地制药企业带来了新思路和高素质的人才基础。中药有效成份提取制剂为中国未来产品发展方向!但因为国内企业植物药提取手段和选取手段的落后,一般主要以现有产品的剂型改造为主,又在生产工艺上有诸多不成熟之处,造成新药上市后质量的不稳定。也就是说在解决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制剂的生产提纯和临床试验的不完善之处后,完全可以成为所谓的专利超级炸弹产品!同时可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六部委最新文件指出:进入医院的药品80%以上要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今后将会增加到100%。招标政策的执行,大大降低了进入医院的药品价格。按最新国家精神,中标后药品即为零售额。连续中标后的药品价格,必须经省市级物价局重新核定中标后价格。又在法律法规上连续不断逐年降低了产品的零售价格。这个趋势会加速进行。对与企业与销售合一的企业集团来说,新产品的定价一定要将招标降价因素考虑进去。应对方法是国家发改委产品的单独定价、原研产品、专利产品的技术提升。并大力加强产品的剂型的创新如:控释、缓释技术的提高。
2、OTC市场的变化:
市场上多种经营模式的异彩纷呈是医药市场的另一亮点。药健字号保健食品的退出市场给这些高手拿中药产品功能模糊和治疗适应症多样性提供了机会,类似产品的销售机遇较多。但是为短期暴利行为,无品牌形象。是大公司所不耻的;处方药市场的企业发展占整个医院销售的绝对优势,非处方药一般为处方药销售成熟后进入大众群体。其变化为处方药销售的边缘效应。占领处方药医院市场是连续产品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必不可少的市场和主要市场。当然也有靠非处方药成功的公司,这主要靠广告的需求拉动的。由于人大代表提议越来越多的针对药品的虚假广告,中央电视媒体的限制进一步加大,基本在省级市级县级媒体的推广层面上。今后将逐渐压缩在单纯的平面媒介的终端店面推广上。对于分销商的选择和管理是取得销售成功的关键因素。“层流理论”是分销商管理的法宝。五级全过程动态管理具体为:对分销商要真正树立“长期双赢”的指导原则。这表现在市场及销售的各个方面,不论在成熟市场、竞争市场、快速增长市场、空白市场。区域销售管理上切实“维护专营分销商的权利”、“扶持独家分销商的成长”。在启动期以“100%的专业推广政策”支持、增长期使“20—50--100个专营或独家分销商”年销售额达到“100-200-300万元”。稳定期“快速突破现有销售平台期”。为连续销售的增长打下良好基础,为后续新产品上市确立区域优势。“建立中间骨干的分销商队伍”。“维护领头分销商”、“扶持中间分销商”、“整合发展最后分销商”的方针是分销商层流管理的精髓。
3、渠道流通领域的变化:真正的巨变在流通领域,湖北九州通大型连锁集团公司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医药行业真正的流通革命已经到来。与此同时建立的电子商务网——九洲通医药批发网。实现了网下物流配送,其与前台单纯仓储式批发店面销售的比例逐年上升,达到10%-15%左右。主要策略为“快批模式”的低毛利、高销量、高效率。真正成为——“药品流通的仓储式高速公路”。吸引上游企业产品资源、低价高附加值高效率下游产品配送为最主要特点!可以看到:目前几万家药品经营公司、低效益、低资金积累、低人才素质、低配送能力、低经营能力的现状就决定了整合的必要和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