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发展阶段

统计学发展阶段

时间:2023-07-14 17:3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发展阶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发展阶段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 经济学 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明显的统计行为。可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统计活动在拥有相同的历史,而这也充分说明了,统计与经济历史悠久。但是统计理论与经济理论诞生同一时期,而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学与统计学在发展中互相促进,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进步空间与交叉可能。

一、统计学与经济产生与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独立学科,两者发展已经历经了几百年,根据两学科的发展,也都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古典时期的统计学共跨越两个世纪,存在于100年的时间里,而这时刻就是处于萌芽状态。古典统计学主要包括政治算术、赌博数学与国势论。这三时期的发展都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概括而言,在萌芽阶段的统计学时期已经产生了将统计活动作为一种理论来总结统计学,而这并不是偶然。而这首先就是因为欧洲各种实践活动经验积累已经达到了理论的程度。古典统计学与古典经济学在共同的环境下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的进步。从细致方面来说,古典统计学与古典经济学存在着这几个相同之处,首先,产生背景相同,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产生都是在早期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的财富,在争夺海外殖民的时候也被作为争夺的财富。其次,目的相同,即都是为能够富强国家财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而产生的。在这样一个时期,古典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追求国家财富。最后,研究的主体相同[1]。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从萌芽发展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矛盾与社会经济合计。而在此过程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共同发展。就统计学与经济学不同。

在研究统计学与经济学产生的过程中,两者可以称得上是共同生存又共同发展。唯有经过他人的整理,就会觉得有实在感。无论是对于学生都参与的发展的变革过程中,为双方面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而言,统计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在一起。

二、统计学对经济发展的运作

从实施的教学来说,如果没有数字与统计分析,进行经济分析后就包含了分析与量的发生。可以说,经济离不开统计学的支持。对于任何经济学家而言,擅长运用统计资料与方法。

(一)经济学属于实证学科

从最初牛顿提出来实验科学方法,随后他人在此基础上开始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已经开始从中世纪的神经教义演绎推理的桎梏脱离出来。经过观察、经验、数据与统计方法,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那么经济学的发展就没有基础,也就没有过程,因而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来对相关的经济学行为进行概括。如果缺乏统计学与统计学实证理念,那么经济学就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就难以获得统计学相关理论的支持。

(二)经济学属于政策科学

从发展的最初阶段,经济学就是为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而服务的。因此,政府政策是经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国富论》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各方面可以看出,经济学属于一门政策性的科学。在设计政策的时候需要将量作为分析的根据。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决策以及现代化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量的分析基础上。而这些都是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在统计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学的这一项特点,促使统计学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并且统计学为后期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学属于道德学科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道德评价的基础上,也就是价值评价与伦理评价。这对于统计学和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量的分析就直接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判断,就会使得这种判断显得非常苍白。这种判断是经济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2]。而研究统计学可以为这种研究和判断引入量的维度。量的维度是建立在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的。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学发展的有根据。注重积雪对社会结构发展的影响。但是这这过程还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社会分层方法也有单纯质的分析,可以透视社会的结构功能。

(四)经济学属于资源配置科学

研究经济学的本质就是要将社会资源配置更科学,而这就肯定会涉及到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此同时,还会对资源的计量和配置数量进行分析。而这些都需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来理解,这样才可以保证经济配置资源达到最佳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可以保证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而这些都需要经过统计学分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互动性。而这些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独立发展,但是又相互的联系。在了解相关原理与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其中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创新创业;穿插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06

1 研究背景

统计学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随着学科的发展,共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今天所说的统计学就位于“统计分析科学”阶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海量数据的涌现,不断地推动各专业与统计学的结合、越来越巩固其在各专业领域的地位。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其基本要求都由纯理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与专业应用两大部分构成,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又要求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应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对各专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因此,理论加实践是统计学的基本要求。

就如前文所言,统计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一些关于概率及抽样分布的知识,这一部分较为抽象难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难学。另外,作为统计学中的应用部分,其数据或者多为假想的数据,比较“干净”和单一,或者数据的选取较远离学生所学的专业,前者使得部分学生容易在实验课上得到与课本相同的分析结果但却对现实生活中较为“毛糙”的数据束手无策;后者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使得部分学生对相关统计技术的印象不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

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总理于2014年提出“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概念,随后国家以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大学生乃至他们的指导教师能力有限(往往多数只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而缺乏统计学知识或者相反),对这方面的需求比较大,因此本研究提出运用相关的统计知识,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达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 文献回顾

如何对枯燥的统计学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丰富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众多学者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赵彤和汤静等人主张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代替教科书上的案例,让学生使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赵彤,2008;汤静等,2008)。吴宁和马铁成等人建议采取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吴宁,2007;马铁成,2015)。李春华等人建议按照专业将学生分为几个项目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从数据的采集入手到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进行一整套统计学的训练(李春华等,2016),从而达到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各种省级、国家级的创业大赛的开展,一些教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认识到了作为分析工具之一的统计学在各类创业大赛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统计学应注重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何庆光,2009;朱兴红,2011;张卓等,2014)。有的学者还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应该采用模块教学法,将统计学课程教学分为四大模块:统计调查模块、统计整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和统计推断模块,以此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赵璇等,2013)。

上述学者们就如何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得出了丰富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角度,而忽视了创新创业这一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新兴事物,没有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关联起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在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综合指导,以达到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原理、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具体课程设计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本着统计学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目的,将统计学课程分割为四大阶段,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计上,与大多数统计学课程先全部讲完理论知识再实际上机操作有所不同,这里主张边学边实际操作。

在第一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相关的统计学知识储备,所以在这一阶段先介绍一些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的相关概念、概率基础和分布情况、调查的步骤等等,让学生对统计学以及调查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阶段切入创新创业项目内容,根据之前学习的调查步骤,确定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以及收集调查数据。

第三阶段是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穿行。比如创新创业项目数据收集回来以后,如何从统计学的角度对资料进行描述,学习各种展示资料的技巧,比如各种图表的展示,如何在电脑中使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操作得到各种结果。另外,介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理论知识,随后,使用实际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以及设立理论模型做假设检验。

第四阶段,根据统计的结果,结合第一阶段的统计学知识、创新创业的研究目的和相关专业的理论观点,撰写调查报告。

至此,完成了统计调查的整个流程,也完成了创新创业的研究报告。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联系起来,突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局限,将统计学的教学范围涵盖到课堂以外,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统计学知识掌握的更牢、更扎实。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本研究的愿望是旨在结合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将统计学知识贯穿其中,但是,学生们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满足研究目的的数据,从每个阶段的时间衔接上是否来得及?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和项目申请欲望,那么,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实际的项目,是每个学生一个项目还是几个学生合作一个项目等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庆光.统计学专业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咨询,2009,(6):26-28.

[2]李春华,吴望春.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道路之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71-172.

[3]马铁成.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7):108-109.

[4]汤静,苏小东,丁威.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应用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8,(04):54-55.

[5]吴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7,(12):27-28.

[6]张卓,李珊.统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4,(5):174-175.

[7]赵璇,柳欣,谢淑萍.统计学在创业大赛中的应用与教学改进[J].中国-东盟博览,2013,(4):116.

第3篇

(一) 国外旅游经济的研究

最早研究旅游经济的文献是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博迪奥(L.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其后尼塞福罗(A.Niceforo)和贝尼尼(R.Benini)分别发表了《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1923)、《关于旅游移动计算方法的改良》(1926)。他们从统计学角度研究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的关系,反映了人们早期从经济层面对旅游现象的认知。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A.Mariotti)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做出系统剖析和论证,他主张把旅游活动分为“能动旅游”和“被动旅游”两种形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中心地理论。

(二) 国内旅游经济的研究

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创立了旅游经济学科;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该阶段是由点到面阶段;第三阶段是近几年出现的,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来研究旅游经济现象。如李创新(2008)根据基尼系数理论构建出由旅游竞争力贡献率累积与旅游收入占有率累积分布图呈现的洛仑兹曲线模型,提出各省市旅游竞争力对旅游收入的贡献。刘丽梅(2007)从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旅游就业效应和旅游投资效应入手,分析了内蒙古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应。郝晓兰(2012)提出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指出产业融合会产生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最终会产生整个产业的创新。李海燕(2013)提出随着第一、二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对整个区域内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旅游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三要素构成的人们空间移动的现象,旅游经济是一种由人们的空间移动消费而引起的经济现象。

二、内蒙古旅游资源简介

内蒙古地处中国正北方,是祖国的北大门,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内跨“三北”,毗邻八省,潜在国内客源市场庞大,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一)自然旅游资源

主要有草原、沙漠戈壁、湖泊、森林、河流、冰雪、矿(温)泉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其中草原资源尤为丰富。

(二)人文性旅游资源

蒙古族、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传统特色,参与性强。节庆时期还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如那达慕大会、满洲里冰雪节、科尔沁草原赛马节、赤峰冰雪旅游节、昭君文化节、乌海葡萄节等。

(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

内蒙古地方风味美食,主要指居住在内蒙古地域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经济、文化生活中,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味饮食。如内蒙古的烤全羊、烤羊腿、手把肉、奶皮、奶豆腐、奶茶等。

三、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9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以后,受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的突破,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如表1、图1所示,内蒙古旅游业对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贡献先呈增加态势,但在2008年以后这种态势逐步下降。1999年,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48%,占全区GDP的1.03%。2007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8.13%和6.49%,较1999年分别增长了六倍。但2008年后旅游业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在萎缩,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需进一步明确。

表1 1999-2007年内蒙古地区旅游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产值的关系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

图1 内蒙古旅游收入分析

四、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淡旺季突出,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得不到修复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仅在夏季适宜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在其他季节的适宜性不足。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 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就自然旅游景区而言,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6亿亩,从东部的科尔沁到西部的阿拉善草原,从北部的呼伦贝尔到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纵横几千里,但近年来草场遭到人为或“蹄灾”破坏,整片整片的草场得不到生长。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历史古迹保护不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内蒙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点) 空间分布较散,旅游产业化意识薄弱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较分散,景区( 点) 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从旅游者角度考虑,其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体验多条旅游线路。旅游业涉“行、住、食、游、娱、购”六大要素,本身具有一种与其它产业关联度极强的特性。旅游业的生产资料和设备都几乎由所有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提供,其回归效应非常强。因此可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但内蒙古旅游产业结构单一,还没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整体旅游经济规模偏小,水平较低,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互动。

(三)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管理人才稀缺

内蒙古许多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宣传不够,许多旅游产品照搬外地,甚至直接从外地引进,缺乏个性,加上旅游管理人才稀缺,旅游价值未能真正体现。

五、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一)加大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超越季节性限制

产业融合可以带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最终引起整个产业的创新。旅游业本身就具有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特质,如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农牧业的融合开发出沙漠生态旅游、蒙牛伊利生态游、草原生态游、民俗旅游等,这创新了旅游产品形态,丰富了旅游线路产品的内容,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及提升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供可借鉴建议。

(二)通过产业扶贫延伸产业链

内蒙古地区应利用特色资源在第二产业中的优势来扶植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诸多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产业部门。它们围绕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通过各种横向和纵向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形式的产业组织,即旅游产业集群。比如:扶持、引导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形成具有优势的集团。通过培育有优势的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区域内旅游产业集群,从整体上延伸内蒙古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内蒙古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竞争力。

(三)发挥政府干预机制,提高旅游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度

第4篇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引言

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能够体现出汽车的安全与性能,因此,质量是如今消费者选择车辆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能够提高汽车公司在当今市场中竞争的能力,汽车生产公司从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抓起,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质量的提高,从而才能够促进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1 质量管理项目在汽车零部件项目中的核心作用

质量管理项目不但能为任务确立一定的目标,明确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还能够为了提升其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汽车零部件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能够让质量有一个更大的提升,质量管理实施的时候设立监督部门,督促工作更好地完成。

2 汽车公司的问题分析

汽车锁零部件生产公司也存在着一些阻碍企业积极向前发展的问题。

首先,由于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手段及开发能力弱,零部件的设计生产过于依附于整车厂商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汽车制造产业的生产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也较低。

其次,企业内部缺乏一个完善的认证评价系统,导致汽车锁零部件的生产规模效益薄弱,质量问题也屡出。

第三,没有得到供应商的技术支持,生产成本过高,质量状况得不到改善。随着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越趋低下。全球汽车生产重心开始不断向中国移动,这一趋势使得汽车零部件生产量加剧,国内尽管人口数量可以缓解生产压力,但生产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 优化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借鉴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大体经历过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以下是对这三个阶段的优化控制探讨。

3.1.1 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是1950年前苏联的质量管理办法,包括操作者自检、工长自检和检验员专检三个不同阶段。尽管较现代高科技质量管理技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是它也推动了质量管理的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和吸纳质量检验各个阶段的优势,将三个部分所获得的信息经验以新的方式呈现。

3.1.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1950年之后,我国汽车领头企业试行新的管理方案,将质量管理由传统的质量检验逐步迈向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色是利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建立质量分析模型,采用统计工具分析数据库,这一新方案为质量管理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从而更优化了控制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质量的管理过程。我们可以借鉴“质量日”和“新三检”制度,优化管理制度,提高职员质量管理意识,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质量,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3.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

这一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践检验的科学手段,由于国内各种技术手段的阻碍,使得这一管理在国内依旧是形式运行。但其中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效仿的。

3.2 把握并创新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基本方法

以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工具为基础,IS0/TSl6949被汽车行业制定为汽车企业质量管理项目的统一标准,汽车生产企业要合理把握IS0/TSl6949的技术规范,优化其含有的质量管理的五大工具:产品质量先期策戈O(APQP)、潜在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FMEA)、统计过程控制(SPC)、测量系统分析(MSA)、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等,使五大工主辅得当,相互促进。严格规范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以科学的完善的系统方法论为指导,保证该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汽车企业运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

3.3 有效控制公司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

3.3.1 计划和确定过程

这一过程是整个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的启动阶段,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平台对顾客的期望进行收集和了解,为后期的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3.2 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

这一过程要对汽车锁零部件产品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手段进行考核和评定,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企业内部相关分析工作人员进行评价,优化企业产品设计检定分析师的能力水平,对图纸的设计可行性进行准确评估并做出最有方案,采用负激励管理对质量业绩较差的工作人员给予处罚,减少产品在制造过程前的潜在风险。

3.3.3 过程设计与开发过程

这一过程阶段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的完善与前两个过程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制造体系或系统,通过对产品设计的需求的理解,满足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采用先进的设备,吸纳高技能型人才,优化网络信息系统,缩小产品设计特性的误差,减小系统输入输出偏差及敏感度,使a品的制造系统可靠便利。

3.3.4 产品和过程的确认过程

在对试产品的确认过程也是对零部件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数据分析改进的过程,是产品制造过程之前的核心阶段。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最强之星”小组赛的方式筛选出最优数据设计方案,给予优厚的奖励鼓励优秀员工积极参与奉献并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一过程的完善是整个产品设计制造的核心。

3.3.5 反馈、评价与改进过程

质量管理的反馈评价阶段是对产品后期销售的评价,对下一步更完善设计的考核,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顾客一对一交流了解产品的优劣,企业需要建立评价交流网站和交流软件平台,通过网络这一反馈信息平台收集广泛的资料,分析其数据,不断优化和完善其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与制作,使汽车的质量受到顾客的肯定。

4 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在飞跃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汽车零部件生产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得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更加让人满意,汽车生产公司将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管理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汽车市场的前进迈出更加重要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李亮.关于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的多方面分析[J].民营科技,2015(6).

第5篇

建筑企业可分为“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狭义建筑企业主要指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广义的建筑企业指建筑产品的生产和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经济活动空间。文中所谈的建筑业是广义建筑业。根据行业分类,建筑业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市轨道建设、水运港口建设、城市建设、房地产、能源建设和能源调度工程,除了上述种种之外,还有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等。本文研究的行业是房地产建设行业。

如表1,反映2004年至2009年我国建筑企业部分指标的发展情况。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建筑企业单位数从2004年的59018个发展到2009年的70817个,虽然在2005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趋势都在增加;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2500.3万人发展到2009年的3672.6万人,增加比例都在上升,总体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上涨;行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29021.45亿元到2009年76807.74亿元,增加61%,年均增长率约为10%;再从建筑行业利润总额看,增长速度很快,从2004年的7192468万元增加到2009年27187552万元;从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看,从2004年20887元/人到2009年37640元/人;利税总额从2004年16554384万元增加到2009年53724409;企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615783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198171万元。

二、我国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首先,通过对我过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159份有效问卷按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龄、岗位特征做一个人口统计情况分析,如表2所示:

从性别分布来看,159名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是男性员工,占据66.0%的比例,女性员工只有54人,占据34.0%的比例。这种分布显著反映了目前建筑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行业的环境和工作属性特殊性的原因,符合了客观实际情况。

从年龄分布来看,A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主要集中在35以下年龄段,分别占据78.0%,说明大部分员工年龄偏小,年老员工引进方面很少。这与该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因素有关。

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占据47.8%的比例,占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大专学历员工占据28.3%,而研究生及以上和高中(中专)的学历的员工少。这反映了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学历层次偏高,这与建筑企业工作信息化和项目准确化的需求因素有关。

从婚姻状况分布来看,已婚和未婚的知识型员工占据的比例相当,分别占据50.9%、49.1%,这与该行业的发展情况有关。

从工龄分布来看,1年-5年知识型员工分别占50.3%,占据一半的比例,6年-10年占据14.5%,说明A建筑企业的处在发展阶段,大部分知识型员工都是最近10年引进的。

从岗位分布来看,四个性质岗位的员工比例差别不大,其中管理性质的岗位占据31.4%稍微比其他三个性质的岗位高点。这很好地反映了目前建筑企业在生产部和工程部方面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第6篇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提高其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及重要措施,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国家行政的效率,增强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并且这种强调以结果为目标的执政方式,改善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虽然政府绩效评估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历史悠久,但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国外政府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阶段

1、政府绩效评估综述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政府绩效评估作为当代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法,它在政府部门中的广泛运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信息时代民主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从当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了政府再造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政府绩效评估是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涉及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并经历了很长的一个发展时期。

2、政府绩效评估发展阶段

目前的政府绩效评估正以效率政府、顾客至上以及追求公共责任为核心影响着全球各国的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说起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其发展的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2.1政府绩效评估的起源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的40年代

早期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源于美国,美国行政学家吉特.波科特在《公共生产力的历史演变》中将这个时期的政府行政称之为“效率政府”时期。在早期的政府绩效评估的起源阶段,它还是以传统的行政模式为背景,并且受到一般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绩效评估事实上主要是以财政效率等测算性指标来进行研究,大多采用基于技术效率的研究方法。在实践方面,政府绩效评估始于美国许多城市的政府腐化无能的事件相继曝光,公众要求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控制地方政府绩效的呼声便开始了。19世纪初,美国人布鲁尔等人成立了纽约市政研究院,他们运用公众调查、统计学以及成本核算等方式和技术建立起了三种类型的绩效评估,第一种是评估政府活动的效率,第二种是评估政府活动的结果,第三种是评估社会的条件。纽约市政研究院的这三种类型的评估方式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2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

早期的政府绩效评估束缚于传统行政模式之中,因此被称之为“效率研究”。20世纪40年代,理论界与公共部门都开始重视对绩效评估和绩效预算的研究。到了40年代中期,西蒙和雷得累在《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中提出了绩效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他们是:需求、结果、成本、努力以及业绩。1949年,美国胡佛委员会的绩效预算报告开创了政府绩效预算的新时代。而所谓绩效预算,尼古拉斯·亨利将其定义为:按照运作与方案来组织,并把运作与方案的绩效水平以及具体的预算数额联系起来的预算。在绩效预算的基础上, 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政府相继实行了三种预算模式:第一种是计划——规划——预算(PPB),第二种是目标管理(MBO),第三种是零基预算(ZBB)。政府预算的应用对加强提供服务的质量、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率和解决特殊问题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3政府绩效评估的爆发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这个时期是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70年代,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兴起并发展成为公共行政的主流学派。并且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在全面质量管理、后果为导向的评估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评估方式的转变、评估重心的转移等。70年代,英国政府危机四伏,在各种危机和压力的情况下实施了较为彻底的行革,70年代末期,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了英国“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其私有化、竞争机制、分权化、服务质量、绩效评估的改革理念。这让英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当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先驱。在”效率战略“的指导下,撒切尔政府相继推行了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雷纳评审等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绩效评估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而在美国,联邦政府因为民选官员的积极推动,联邦政府的生产率改进工作得到大力支持。并且在1973年,尼克松政府出台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试图将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此方案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制定了多个绩效评估指标,并由劳工统计局负责收集绩效信息和统计工作。与此同时,各联邦地方的行政机构也开始积极增设项目评价部门,注重对绩效结果的评价。但由于此阶段,美国经济滞涨等其他原因,其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较为缓慢。

2.4政府绩效评估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时期,诸多的政府实践催进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如80年代英国政府实行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运动、为质量而竞争等的改革措施。从90年代开始,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1983年英国政府1规定成立国家审计署以确保主计审计长履行其职责,首次从法律的角度表述了绩效审计,即所谓的《国家审计法》,之后又颁布了《地方政府法》,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价制度,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除英国外,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因为公共对政府服务质量的关注,以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压力下,开始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改革,如美国第103届国会通过了一项重要的法案,即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而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加强,政府也在不断考虑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公民参与绩效评价作为现阶段较为合理、公正的一种参政形式而获得了广泛认可。

第7篇

关键词:旅游地;居民;感知;态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99-02

引言

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对旅游业的成功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国外有学者开始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不久之后,许多学者认识到旅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且提出了许多观点和测量旅游影响的量表。例如,Doxey提出一个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的总体变化模式,即高度兴奋、漠然、厌恶和对抗四个阶段,这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国内相关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侧重于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但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和探讨。例如,陆林通过对皖南地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认为理想均质下居民对旅游可能产生四种态度并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组合类型[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影响,居民对其的感知也会愈加强烈。同时由于人本主义的影响和将来学科发展的态势,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将主要分析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和居民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感知与态度。

一、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分析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在不同的地区、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群体存在着差异。导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民对旅游的经济依托、游客特征、对旅游的参与和控制、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居民对旅游的经济依托

旅游的发展能够给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商业机会。一般来讲,居民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旅游行业任职的居民支持程度可能会更高,当然这也和他们从事旅游业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相联系。

(二)游客特征

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游客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游客数量、游客的旅游方式、游客类型以及居留时间。一般认为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变化,从刚开始的积极热情,到后来的冷漠对待,如果处理不恰当,会引起居民强烈的反对,并且居留时间越长则越会加剧上述影响。

游客类型和属性特征也对居民的感知有一定的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在文化和经济上相差越大,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也会越差。特别是在高密度的旅游区这种摩擦也会越多。例如较大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容易产生交流困难,较大的经济差异容易使游客自大居民自卑,从而使居民和游客产生信任危机,比较容易让居民对旅游发展消极对待。

(三)居民对旅游的参与和控制

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其对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库克指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发展和决策会影响他对旅游业和游客的感知与态度[3]。经常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居民可以更好地感知到旅游发展改善了当地公共基础设施,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会对旅游的支持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当然,忽视或缺乏居民的参与,则会削弱他们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对旅游者的容忍度。

(四)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地的演化需要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4]。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地的游客数量是不同的,旅游发展程度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讲,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大部分都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随着旅游的发展,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会呈慢慢下降的趋势,甚至可能抱有反对的态度。主要原因是旅游地达到了容纳游客数量的最高峰值从而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或者居民对旅游的发展慢慢失去了控制。

(五)人口统计学特征

研究表明,性别、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能够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不同。关于性别差异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能否造成不同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切恩和梅森对某偏僻山谷的居民针对新设旅游休闲设施进行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在感知与态度的上存在显著的不同[5]。然而,丁华、戴宏等对陕西省翠华山的调查中发现,性别差异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没有显著的不同[6]。泰勒的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愿意与外来旅游者交流。在对年龄和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中发现,年龄越大的居民反而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主要是因为旅游的发展对青年居民、中年居民的影响较大。

二、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内容分析

在对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内容研究方面,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Getz.D研究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7]。现在则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居民感知与态度。下文将分析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一)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旅游地居民的环境影响感知与态度具有复杂性。通过研究发现,居民可能认为旅游对环境既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1.对公共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影响与感知

为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会大力改善市政环境、交通环境,修建公共基础设施等,这些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便利和实惠,并且能提高旅游地形象,可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和古建筑的保存。上述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有正面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商业广告的大力投放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能产生负面影响。

2.对生活环境的感知与态度

旅游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改善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的正面感知与态度较强。但大量游客的涌入造成交通的拥挤、声音的嘈杂以及各种垃圾的增多也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有负面影响。

(二)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在居民感知与态度和旅游发展关系上,许多学者认为居民的经济利益和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居民感知得到的经济利益越大就越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居民感知到的经济影响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的增多、个人收入的增加、房产与地价的上涨、物价和服务价格上涨、外汇收入的增多等方面。这些既能给居民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有些研究也有居民指出,旅游的发展只能给少数一部分人带来经济利益,大多数人却要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上述的物价房价上涨等。在不同的地区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也有所不同。

(三)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在关注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时,学者们对居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也在加强。旅游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对本地的凝聚力和热爱程度、发扬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受不同文化游客的影响,本地文化的传承受到破坏、犯罪事件的增多、传统文化事件的商业化和庸俗化等。

居民对旅游个各种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文化的偏见而不断改变。

三、结论

上文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而又减少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在行使职能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感知情况,多听取居民对旅游的发展建议。要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在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实行惠民政策,并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旅游地的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要注意对景区以及社区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线路安排上要设计合理,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要注意当地的游客容量,不要造成景区的超载。

再次,从居民角度讲,居民可以在闲暇时间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感知旅游对当地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带来的正面影响,切身体会到自己也加入到旅游的发展中从而更加热爱本地的旅游资源。在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到达底线的时候,居民可以把意见收集整理进行整体的反馈,从而加强对旅游业的细致管理。

最后,从旅游者角度来讲,可以控制旅游流向和旅游过程中行为来降低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在节假日,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媒体把握每个旅游地的游客数量情况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避免造成旅游拥挤。在旅游过程中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提倡文明的言行和友好的态度,改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参考文献:

[1]Doxey G V.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rts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C].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Diego.1975.

[2]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

[3]Cooke K,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mbia[J]. Journal for Travel Research,1982.

[4]Butle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

[5]Cheyne J,Mason P. Residents’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Research,2000.

第8篇

一、统计经济学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就是社会调查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数量信息、数字表现的问题都是统计学要探索的内容。经济统计学的探索最早发现在1665年,经济统计学主要利用于统计国民收入,如:英国利用收入、支出的复式核算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统计、预测。但在该利用形式上,核算内容以及外在的平衡缺乏成熟度。虽然经济统计在很长时间实践后,还建立了国民账户体系。而且,受相关因素的影响,还为经济统计学建立了一定结构。我国经济统计根据历史的演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实施后,传统的系统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相关的研究和存在的实践经验,我国在1992年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并在期间进行了施行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实践过程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学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完善与发展[1]。因此,经济统计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主要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对数据进行采集、生成以及传输,还要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产生的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系统存在的复杂规律,并使之能够为经济建设与管理建设作出有利决策。

二、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下的应用状况

经济统计学在现代的经济建设中可以看到,经济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还缺少一定的深度,只是将其停留在表面。要使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性及合理性,相关工作者及研究者就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要促进经济统计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就要根据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解决。而且,要保证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促进各个领域在实践中的完善,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学分析现实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将其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较高要求,而且,经济统计学在实践应用中也还不够深入,经济统计要促进有利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也没有形成牢固的基础条件。但近几年,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努力,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研究者利用数学手段对其发展的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在实践发展中可以看出,经济统计是实践发展问题与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工具,不仅能对经济问题进行判断,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决策。

三、统计学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经济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发展的状态形式已经爆满,这种发展形式使经济研究过程面对较大困难[3]。因为数据是信息发展核心因素,主管医院中的工资统计也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因此,经济的建设问题就是对数据问题进行分析。在信息研究领域下,都是利用经济统计学来进行分析、处理的,并能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和实践工作提供服务。经济统计学不仅仅能应用在工资的数据统计领域,在其他发展领域同样适用,但并没有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各个环节都是利用数据作为基本的分析条件,所以,利用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一定的实践意义,也能够不断对经济发展进行有利探索。

四、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

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工资统计方面[4]。主要表现为几点内容。其一,经济统计是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能不断对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特别是利用定性分析对经济进行研究期间,数据成为有利的支撑条件。其二,经济统计能够对数据进行总结、归纳,能够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变化形式以及体现的多样化结果,所以,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能够将一些偶然现象变为必然发展形势。其三,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能够促进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以及完善性,由于每个原理条件都具有相对的真理价值,只有利用一些验证条件才能促进真理条件的形成。所以,根据数据对经济进行验证,并促进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因此,促进经济建设,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经济发展进行统计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基础,而统计学就是促进数据获取途径的核心,因此,在经济建设条件下,利用经济统计在工作中加以研究,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性发展,还能分析出精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2]洪钦佩.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6).

[3]徐卫鸿.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7).

第9篇

【关键词】儿童保健;早期发育;体格健康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之中最为重要的全面发展阶段,婴幼儿时期发育状况的好于坏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孩子早期教育的进行,甚至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1]。目前,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世界对各界幼儿的健康问题均会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使得每位孩子赢在起点,是所有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时采取看书自行解决的人数高达半数以上,还有其他途径。但是,总体而言,很多家长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与学习。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80名婴幼儿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男44名,女36名;本组所有婴幼儿定期进行保健,接受膳食、疾病防治以及早期教育等方面的指导。于出生10个月时,对缺血性贫血等相关指标采取常规检查,并对婴幼儿添加辅食的时间加以记录。将本组婴幼儿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婴幼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早期教育方案按照不同年龄儿童智能发育的不同领域,制定出由易至难,采用渐进发展的训练方式。研究对象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式的训练,并由家长陪护。课程内容同时演示给家长看,并布置若干家庭作业,以促进其在家中进行复习与巩固。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大运动、精细化运动、感知觉、感觉统合以及音乐律动等。在训练时,应该配备相应的训练工具与教具等。

1.2.2家长讲座以及调查情况每隔一周进行一次育儿知识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具体规律、体操、指导三浴锻炼、喂养以及辅食添加等,目的为激发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积极性,且使得婴幼儿保持健康的体魄,尽可能少患病,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1.2.3效果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婴幼儿于训练之前进行一次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工具为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量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化运动、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五个方面[2]。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体格对比分析见表1。由下表可知,两组儿童体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身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童的早期智能发育受着遗传因素与后天条件的制约,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或者说“真正的要求”就是非常丰富的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这就为我们进行儿童早期教育、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我院保健科的幼儿无论从疾病控制、儿童健康成长、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都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对于足月孩子,首先其健康问题是可以肯定的[3],但本月对近几年的儿童保健进行了抽查式的对比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儿童体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身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训练后发育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萍.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80-4381.

第10篇

【摘要】 目的:探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健康组、40例慢性肝炎组、40例肝硬化组,且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级,用放免法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透明脂酸(HA)、层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前胶原(C-Ⅳ)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组血清IL-1、IL-6、TNF-α、HA、LN、PC-Ⅲ、C-Ⅳ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肝炎组(P<0.05);肝硬化各组比较,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A级(P<0.01),C级高于B级(P<0.05);IL-1、IL-6、TNF-α与HA、LN、PC-Ⅲ、C-Ⅳ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IL-6、TNF-α是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的血清学指标之一,可判断肝病发展的程度,可作为临床动态观察慢性肝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也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慢性肝病;细胞因子;IL-1;IL-6;TNF-α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IL-1,IL-6,TNF-αon chronic liver disease.Methods:The surum level of IL-1,IL-6,TNF-α,HA,LN,PC-Ⅲ,C-Ⅳ of 40 chronic hepatitis and 40 cirhosis patients and 40 normal control inpiduals were detected with radio-immunity method,and cirrhosis patients were pided three grads(A,B,C) according to the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 Results:IL-1,IL-6,TNF-α,HA,LN,PC-Ⅲ,C-Ⅳsurum level of liver fibrosis in three group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aggravation.IL-1,IL-6,TNF-αserumal level of inside of cirrhosis group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along with hepatic function aggravation.IL-1,IL-6,TNF-α were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HA,LN,PC-Ⅲ,C-Ⅳ.Conclusion:The serumal IL-1,IL-6,TNF-α pa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liver fibrosis and might be considered as the serum standards of diagnosing and assessing severity degre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as well as it can offer new ideas for treating liver disease.

Key words Chronic liver disease;Cytokine;IL-1;IL-6;TNF-α

各种慢性肝病如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体免疫性肝病等均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指肝内弥漫、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亦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细胞因子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介质。为此,我们观察了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慢性肝炎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IL-6、TNF-α、透明脂酸(HA)、层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前胶原(C-Ⅳ)含量变化,观察IL-1、IL-6、TNF-α与HA、LN、PC-Ⅲ、C-Ⅳ的关系,探讨IL-1、IL-6、TNF-α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80例慢性肝病患者均为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来我院住院病人。慢性乙型肝炎40例,乙肝后肝硬化40例,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A级14例、B级14例、C级12例,8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诊断均由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40例正常对照组为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年龄和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

1.2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3组受检者在抽血前1周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类药物。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5mL,离心后取血清封存于塑料管内,置于-20℃下冰冻待测。血清学指标IL-1、IL-6、TNF-α及HA、LN、PC-Ⅲ、C-Ⅳ的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法(FJ-2008PS全自动γ放射免疫计数器,西安核仪器厂)进行检测。IL-1、IL-6、TNF-α试剂盒由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提供,HA、LN、PC-Ⅲ、C-Ⅳ试剂盒由上海海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IL-1、IL-6、TNF-α与HA、LN、PC-Ⅲ、C-Ⅳ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血清IL-1、IL-6、TNF-α、HA、LN、PC-Ⅲ、C-Ⅳ的含量比较 (1)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血清IL-1、IL-6、TNF-α、HA、LN、PC-Ⅲ、C-Ⅳ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肝硬化组血清IL-1、IL-6、TNF-α、HA、LN、PC-Ⅲ、C-Ⅳ含量高于慢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120例血清IL-1、IL-6、TNF-α、HA、LN、PC-Ⅲ、C-Ⅳ水平比较(略)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正常组比较 P<0.01;#与慢性肝炎组比较 P<0.05

2.2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各组血清IL-1、IL-6、TNF-α含量比较 B级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级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级高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相关分析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1、IL-6、TNF-α与HA、LN、PC-Ⅲ、C-Ⅳ含量相关分析除IL-6与PC-Ⅲ、TNF-α与C-Ⅳ外均呈正相关,见表3。

表2 肝硬化组内按Child-pugh分级血清IL-1、IL-6、TNF-α的水平比较(略)

*与Child-A级比较P<0.05,**与Child-A级比较P<0.01;#与Child-B比较P<0.05

表3 IL-1、IL-6、TNF-α与HA、LN、PC-Ⅲ、C-Ⅳ线性分析r值(略)

*P<0.05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复或慢性持续的肝损伤,均可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从而启动肝脏的修复反应,导致纤维的增生、沉积而发生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重要调控介质。肝星状细胞(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在肝受到损伤时可被激活、转化及增殖,变成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分泌大量的ECM)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各种导致和促进肝纤维化的因素都把HSC作为最终靶细胞,通过促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这一共同复杂的网络系统,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认为HSC的激活过程分为启动和持续激活两个阶段。启动阶段主要来自于化学介质如乳酸、花生四烯酸、脯氨酸等的刺激,而HSC的持久激活主要由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等激发。而细胞因子IL-1、IL-6、TNF-α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使HSC持续活化,即使致病因子作用停止,肝纤维化仍在持续。正常的肝组织内ECM的合成和降解保持动态平衡,这是由于在肝内存在胶原降解系统,当肝损伤后这个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减少,而发生胶原的沉积。在介导胶原纤维降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MMP主要来源于HSC、Kuffer细胞,而TIMP是MMP的抑制物,由HSC、Kuffer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产生。ECM主要被MMP所降解,TIMP和MMP是调节ECM动态平衡的重要酶系。肝纤维化时HSC、Kuffer细胞在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等的作用下降低MMP的活性,合成TIMP增多,使ECM降解减少,进而促进ECM的沉积。

正常时细胞外基质HA、LN、PC-Ⅲ、C-Ⅳ在血清中含量很少,而发生肝纤维化时明显增多。对肝纤维化与HA、LN、PC-Ⅲ、C-Ⅳ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较多。血清HA、LN、PC-Ⅲ、C-Ⅳ的含量能很好地反映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2],被公认为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的良好指标,并已经应用于临床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行诊断和评估[3]。本试验对120例血清中IL-1、IL-6、TNF-α与HA、LN、PC-Ⅲ、C-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血清IL-1、IL-6、TNF-α、HA、LN、PC-Ⅲ、C-Ⅳ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A级,说明IL-1、IL-6、TNF-α参与肝损伤的过程并与慢性肝病的预后有关。IL-1、IL-6、TNF-α在慢性肝病中增多的可能原因有:(1)IL-1、IL-6、TNF-α既是一种炎症介质也是一种纤维增生刺激因子。由于肝实质的损伤,Kuffer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被激活而释放出炎症性介质IL-1、IL-6、TNF–α增多。(2)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SEC)、Kuffer细胞等受到损伤因子作用后通过旁分泌炎性介质(包括非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而激活HSC,激活后的HSC可释放出细胞因子IL-1、IL-6、TNF-α,而释放出的IL-1、IL-6、TNF-α又可作用于HSC、Kuffer细胞,形成正反馈,导致细胞因子的增多、聚集,而促进纤维化的发展。其中Kuffer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产生IL-1、IL-6、TNF-α的主要细胞。(3)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导致清除体内毒性物质如内毒素的能力下降,特别是在肝硬化发展阶段时内毒素血症的发病率在50%~70%[6]。内毒素可刺激单核-吞噬系统激活,引起免疫反应使之释放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TNF-α被认为是内毒素发挥其毒性效应的最主要介质。内毒素是导致肝硬化患者炎症介质释放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可能原因之一。(4)肝脏是产生和清除许多细胞因子的主要场所,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而影响其对IL-1、IL-6和TNF-α的代谢作用,肝脏对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降低而使血清细胞因子聚集增多。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肝病患者血清IL-1、IL-6、TNF-α含量变化,证实IL-1、IL-6、TNF-α参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的血清学指标之一,并可判断肝病发展的程度,因此可作为临床动态观察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依据,也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2-56.

[2] 李兵顺,王继,刘金星,等.联合检测血清PC-Ⅲ、HA、LN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2):85.

[3] 陈永朋,冯筱榕,戴琳,等.代偿性肝硬化无创伤性诊断标准的筛选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3):225-227.

[4] 周俊英,赵彩彦,甄真.IL-1β、γ-IFN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机制中作用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1,21(4):203-205.

第11篇

【关键词】 直肠癌;腹腔镜;快速康复;Miles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067

快速康复(fast-track surgery, FTS)是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患者应激反应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1]。近年来直肠癌腹腔镜技术日渐成熟, 其微创优势逐渐被临床医师接受并广泛应用。两者结合更能体现“微创、快速”的理念。本院自2011年开始将快速康复应用于直肠癌腹腔镜MILES术并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治疗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于本科就诊的直肠癌患者62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38例, 女24例, 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8.5±6.6)岁, 肿瘤分期(TNM分期)Ⅰ期8例, Ⅱ期14例, ⅢA期24例, ⅢB期16例。回顾性对比2009年3月~2010年7月于本科就诊的直肠癌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4例, 女28例, 年龄37~78岁, 平均年龄(57.5±6.3)岁, TNM分期Ⅰ期9例, Ⅱ期16例, ⅢA期32例, ⅢB期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肿瘤距肛缘均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同一手术组实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措施并行腹腔镜Miles术:术前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前不禁食, 行要素饮食;不留置胃管;尽量不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应用非甾体类镇痛药, 避免应用阿片类止痛药;术后6 h可进流食;夹闭训练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1 d下床活动。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并开腹手术。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感染、梗阻、出血等)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观察组无中转开腹病例。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FTS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患者应激反应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2]。受此观念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逐渐受到外科医生的青睐。近年来随着镜下解剖的深入、腔内器械的发展及超声刀的应用, 腹腔镜肿瘤的根治程度日渐成熟且有超过常规开腹手术之趋势。目前临床医生不再质疑肿瘤的腹腔镜根治程度。腹腔镜的微创、快速的优势使其能应用于快速康复成为可能。

本研究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直肠癌腹腔镜MILES术中, 结果显示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较, 观察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 住院天数更短, 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王刚等[1]研究相符。本研究将低位直肠癌做为快速康复的研究对象, 考虑原因:除一线城市或国家级医疗机构外, 广大医院腹腔镜技术尚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 受腔内吻合技术、镜下解剖的认识所限, 腔内吻合术后存在一定并发症, 在目前恶劣的医疗环境中, 使快速康复的应用受到限制, 这部分患者目前仍需按部就班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低位直肠癌不涉及肠道吻合因而不用顾忌吻合口瘘的发生, 更适合医疗单位早期开展腔镜下肠道肿瘤的快速康复[3]。

直肠癌的传统手术注重术前的肠道准备, 近年来研究表明, 积极的肠道准备并不能降低患者术后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反而可能导致水电紊乱及酸碱失衡、菌群易位。FTS主张, 择期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前不做肠道。术前要素饮食或术前1 d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导泻是安全的。胃排空时间为6 h, 水排空更快仅为2 h, 所以不需要像传统手术准备一样术前禁食水12 h, FTS主张术前6 h禁食, 术前2 h禁水并不会增加术中麻醉误吸, 反而能减低患者术前的饥饿感, 降低术后应激状态和胰岛素抵抗。腹腔镜直肠癌Miles术较开腹手术创伤小, 疼痛轻, 一般不需要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术前无需留置胃管, 术后尽量不放置腹腔引流管, 尿管尽量早期拔除, 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了肠功能恢复, 减少了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4]。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患者住院天数时间明显缩短,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4 d, 充分体现了快速康复及腹腔镜结合的优势。

综上所述, 快速康复在腹腔镜直肠癌Miles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 增加医疗单位床位周转从而缓解患者住院难的压力。快速康复和腹腔镜的结合旨在降低患者创伤和痛苦, 达到快速康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刚, 江志伟, 龚剑峰, 等.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腹腔镜结赢肠癌根治术.腹部外科, 2010, 23(3):164-166.

[2] 汪刘华, 王少军, 金冬林, 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直肠癌TME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7(1):43-47.

[3] 李显蓉, 盛云建, 杨庆强. 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疗效的荟萃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8):1265-1268.

第12篇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判断caa最为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与冠心病(cad)的发生、发展、预后关系密切[1]。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疾病发展阶段hs-crp水平,了解其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0.9±10.2)岁,其中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诊断标准。所有冠心病患者均排除下列疾病:病毒性心肌炎、肿瘤、风湿性心脏病等。随机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5.6±8.9)岁。两组人群的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清晨空腹抽取2ml肘静脉血,放置至室温,分离血清,采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s-crp水平。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组间的x2检验, 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ad组的hs-crp水平(11.7±2.5)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s-crp水平(3.1±0.5)mg/l(p<0.05);ami组的hs-crp水平(14.8±3.2)mg/l,明显高于uap组的hs-crp水平(10.2±1.9)mg/l(p<005);uap组的hs-crp水平(10.2±1.9)mg/l,明显高于sap组的hs-crp水平(4.2±0.8)mg/l(p<0.05);sap组的hs-crp水平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crp是一种敏感的急性相反应蛋白,是肝脏在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介导下产生的,主要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目前认为ca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作为非特异炎症反应产物的crp参与调控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表达,能够协助诊断急性冠脉事件,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判断急性冠脉综合症预后,评价药物和冠脉重建后疗效等[2]。其中hs-crp检测大大提高了测定敏感性,能更好的预测心脏危险。体内hs-crp含量升高与多种疾病有关,如恶性肿瘤、急性炎症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当组织坏死或体内出现炎症时,hs-crp的含量会显著升高[1,3]。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心脏病发作患者体内的hs-crp水平显著增高。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并且炎性反应能够促进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改变了过去认为chd仅是脂质沉积致病的观点[1,4]。hs-crp的高水平表达,特别是在伴有急性组织坏死的时候,往往预示着chd发病可能。本研究发现,chd患者的hs-crp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提示chd与炎症关系密切,且从sap组到uap组,再到ami组,hs-crp水平呈递增的趋势,验证了hs-crp是判定动脉炎症的指标,同时对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韦晓谋,戴盛明,吴振,王曦. 老年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7(30):2058-9

[2]周育平,安成,张振鹏.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指标的关系[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7(26):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