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

时间:2023-07-14 17:3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

第1篇

       1.管理会计的概念

       要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加以界定,这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论题。只有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才能更好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进而构建出一个富有逻辑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界定,不论是国际上进行广义与侠义的划分,还是国内的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的划分,大体方面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从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它都是将来趋于广义的管理会计,不再局限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是融合诸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结合能为管理所服务的各种方法,以更好的为提升企业价值所服务的管理学科。

       2.财务会计的定义

       西方学术界单独对财务会计的严格定义不多,但对于财务会计的本质概念,西方学术界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论点主要有:艺术论、信息系统论、服务活动论、历史信息论等几类观点。直到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报告中指出: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持续性地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以及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AICPA1970)。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最初是从财务会计派生出来的, 并从两方面对财务会计进行了突破,即复式记账原理与货币时间价值,与财务会计并列为会计学科的两大领域,自然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分。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主要有以下区别。

管理会计为了反映企业整体及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状况,所以其核算主体一般按责任单位进行细分,进而满足企业进行预测与经营决策之前的财务与非财务方面的分析。介于管理会计的未来性,及所涵盖信息的广泛性,以及度量尺度的多样性(货币、产量、时间、成长性等量度),在进行信息处理时需要用到更多复杂的现代数学方法,结合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得出对经营决策有用的结果。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虽然从狭义上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两个分支,但在实践中二者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主要如下:

       (1)总体目标一致。

       (2)服务对象的契合。从企业“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对外的财务报告还是内部的核算监管活动,都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只是服务的侧重点不同,不能将其对立。二者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3)主要资料来源具有交互性。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相关管理决策,必须取得大量的资料,包括各类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资料,其中财务资料为作出预测决策等的首要信息依据,由都是财务会计的产物。

       三、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动态环境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乃至其他相关学科均不再是独立运行的,其边界已由清晰固定变为模糊的发展的。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围绕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的本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整体融合。横向上,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并结合统计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充分运用各自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理论、技术与实践的融合,推进管理体系的创新与一体化建设;纵向上,以战略导向及价值链为基础,将价值链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进行整合,三者本质上都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提升的,相互统一、促进,形成新的管理会计综合体系。

总之,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围绕企业价值提升的本质,经横向学科整合与内部纵向整合,理论、实践、技术、方法等融合的综合管理会计体系,更好地指导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余恕莲,吴革.管理会计的本质、边界及发展[J].经济管理,2006,06.

[2]王扬.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征一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

第2篇

一、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指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利润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运营等经济活动及绩效情况为衡量和研究对象,通过对财务、管理、统计等信息的加工分析。实现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和情况的衡量度量、预测决策、计划规划、控制反馈、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属于会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产生的一个分支。管理会计学与传统会计相比有如下区别:(一)管理会计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取自于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学不同于财务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原材料供应信息、人员薪酬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外部融资信息等;而管理会计学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地取自企业内部,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预测等管理会计方法都需要收集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等的信息。而且财务会计产生的报告,有强制性对外报告的需求,而管理会计产生的信息报告,虽然也会对外报告,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二)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统计等信息的加工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所以,管理会计一定要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这样才能正确地加工分析信息,并为企业战略服务,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符合企业战略的规划指引。管理会计涉及财务信息与企业管理信息,必然要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三)管理会计大量应用数学工具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管理会计其记录和分析方法不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记账、报表分析等传统会计分析方法,还要结合应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计量经济学等数学、统计工具。并与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属于综合性学科。

二、管理会计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意义

21世纪全球经济日益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其广度和深度为人类社会之前所没有。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含量和信息收集分析加工的比重日益提高,对于会计学来讲,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兴起,使得仅仅财务核算变得较以往容易得多,轻松得多;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交往、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复杂,使得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信息分析加工及其对企业管理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企业必然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在此环境下,会计工作绝不仅仅从事于财务核算,还要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提供决策方案。这时,与企业管理深度结合的管理会计,再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效益水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管理会计学的发展创新要点

管理会计提供的是非强制性信息报告,但是现代知识经济,经济运行日趋复杂,经济金融化、指数化,很多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都能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和企业价值,所以管理会计的非强制性信息报告也变得日益需要公开,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强制性,两者界限已经比较模糊,可预见,在将来,管理会计的对外信息报告也会逐步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门已经不太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披露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设立或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提供全面信息的部门,既负责披露财务方面的信息,又要负责管理会计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架构比较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等社会部门也应当设计专门的机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经常调研,除了财务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信息加工方式方法及技术,及分析结果,管理建议等的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指南与规范,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效率。现代企业治理基本形式是决策层与管理层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与绩效水平。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大监督权行使情况;董事会内部大提名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工薪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是否健全及其行使发挥作用情况。较大公司尤其上市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权限界定是否清晰、独立性是否足够,与管理会计系统配合是否良好,这些标准的良好贯彻会降低审计委员会大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

作者:李建军单位:郑州华力电缆有限公司

第3篇

1.管理会计的概念

要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加以界定,这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论题。只有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才能更好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进而构建出一个富有逻辑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对管理会计在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界定:“管理会计是为改进企业计量、规划设计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以提供价值增值的持续过程,并通过此过程指导企业的激励、控制等管理行为,以期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

对于管理会计的本质,国内相关学者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信息决定论”和“管理活动论”,其中余绪缨、李天民、余恕莲、吴革等教授为信息系统论者。他们认为:“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信息、统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运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对整个企业及各责任单位日常和预期经济活动及相应信息进行规划、评价、考核和控制,以帮助管理当局合理配置使用资源并做出最优决策的一整套信息系统。”

余恕莲、吴革(2006)还强调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就是提升企业价值既包括企业整体价值,又包括企业各子系统活动的价值,这决定了管理会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目标与基本职能,具体又包括价值目标的确认、价值信息的提供、价值管理与控制、价值评价和分析等,进而指导管理会计的发展。

孟焰、温坤、潘飞、汪家佑等教授则是管理活动论者,他们认为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运用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方法(会计、统计、计算机技术、数学等方法),预测和决策企业未来将经济活动,拟定目标,编制预算,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和业绩考核评价。

对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界定,不论是国际上进行广义与侠义的划分,还是国内的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的划分,大体方面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从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它都是将来趋于广义的管理会计,不再局限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是融合诸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结合能为管理所服务的各种方法,以更好的为提升企业价值所服务的管理学科。

2.财务会计的定义

西方学术界单独对财务会计的严格定义不多,但对于财务会计的本质概念,西方学术界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论点主要有:艺术论、信息系统论、服务活动论、历史信息论等几类观点。直到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报告中指出: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持续性地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以及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AICPA1970)。

我国学术界对财务会计本质的认识也不统一,主要有三个学派: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论。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的界定值出,财会会计的目的即提供财务报告,其本质即产生并提供财务报告。可见准则更倾向于财务会计的对外性。国内学者对财务会计本质的研究代表如下。

葛家澍(2013)教授认为,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既是一个信息系统,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经会计人员的确认、记录、计算等过程生成财务报表,又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外部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在过去某一时段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充分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王扬(2011)认为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信息化产品。王志勇(2005)认为财务会计本质上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经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来反映并控制经济活动并据以确认和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最初是从财务会计派生出来的, 并从两方面对财务会计进行了突破,即复式记账原理与货币时间价值,与财务会计并列为会计学科的两大领域,自然与财务会计有所区分。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主要有以下区别。

(1)职能与目的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债权人、证券机构、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企业过去某一时点财务状况及过去某一段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即侧重于核算与监督职能,属于反映过去的对外报告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面向未来的,向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提供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以便于其对企业经营策略作出预测和决策,并提供相应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最终提升企业整体或部分经营效率。管理会计侧重于控制考核及预测决策,是对内经营管理型会计。

(2)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不同。财务会计必须依照国家或行业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制度,按照特定的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账簿到财务报告,每一步都要严格遵循相关会计法规与准则,期间会计科目的使用、记账单位的选择、会计期间及各种计量核算方法的使用等等所有活动都要符合会计准则与制度),最后得出相对统一规范的对外财务报告。

管理会计基于其对内性,不受强制性的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的严格约束,它只服从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需要,受宏观经济法规、及管理所采用的方法理论制约,一切以改善管理,提升经营效率为准绳。它不拘泥于固定的理论、方法,也不规定统一的报告格式与标准,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调整,灵活性较大。

(3)核算主体与工作方法不同。财务会计的目的是要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通常不需细分企业各部门各单位而是以整个企业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计量单位主要是以货币为单位,运用一般的加减乘除等基本的算术方法及现代的OFFICE等基本财务软件就可满足会计核算。

管理会计为了反映企业整体及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状况,所以其核算主体一般按责任单位进行细分,进而满足企业进行预测与经营决策之前的财务与非财务方面的分析。介于管理会计的未来性,及所涵盖信息的广泛性,以及度量尺度的多样性(货币、产量、时间、成长性等量度),在进行信息处理时需要用到更多复杂的现代数学方法,结合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得出对经营决策有用的结果。

(4)信息精确程度不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影响未来期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上对信息及时性、广泛性的要求,决定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做不到绝对精确,只能相对精确;而财务会计是反映过去已发生的财务信息,又以货币计量,因此其提供的信息应力求精确,数字必须平衡。

另外,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本质及职能、目的等的不同,其各自对相应会计人员的所具备素所要求、工作的灵活性与主观能动性、服务对象、计量期间等均有所不同。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虽然从狭义上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两个分支,但在实践中二者并非完全独立的,而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主要如下:

(1)总体目标一致。不论是财务会计的反映与监督职能,还是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与控制功能,其最终目标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都服务于企业的“契约关系”的。

(2)服务对象的契合。前面有讲到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服务,产生对外报表,但同时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也是财务报告的重要使用者,并据此作出科学的决策。而管理会计虽然主要是对内会计,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提供重要信息。比如:管理会计能否准确预测未来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否及时有效地作出相应经营管理决策,能否传递给投资者准确有效的信息讯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部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能否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从企业“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对外的财务报告还是内部的核算监管活动,都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只是服务的侧重点不同,不能将其对立。二者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3)主要资料来源具有交互性。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相关管理决策,必须取得大量的资料,包括各类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资料,其中财务资料为作出预测决策等的首要信息依据,由都是财务会计的产物。而财务会计在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时,现在已把原属于内部管理需要的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列为必须批报的基本财务报表,此外在附注中要对企业的相关重大事项加以披露,尤其是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的重大信息要进行披露,而这些信息资料就来源于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

三、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动态环境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乃至其他相关学科均不再是独立运行的,其边界已由清晰固定变为模糊的发展的。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围绕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的本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横向与纵向的整体融合。横向上,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并结合统计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充分运用各自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理论、技术与实践的融合,推进管理体系的创新与一体化建设;纵向上,以战略导向及价值链为基础,将价值链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进行整合,三者本质上都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提升的,相互统一、促进,形成新的管理会计综合体系。

第4篇

【摘要】管理会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学的大力推进,研究创新创业背景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本文就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改革管理会计教学的建议,期望促进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 管理会计 教学方法

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推进管理会计工作势在必行。2016年6月份以来,财政部为加强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制定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同年10月,颁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大力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到2020年要大力培养30000名善于决策、财务、管理的管理会计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更是对专业教学项目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重视不够、地位不高,缺乏相应的实践类课程

目前在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中,在人才目标培养和核心专业能力培养上,仍然是以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为主,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即使有开设,课时量也不够,讲解内容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于此同时很多财会类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财会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课程,并没有开设有管理会计等实践类课程,不能满足管理会计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的计算、本量利分析、长短期经营决策、预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这些内容基本上全是标准的公式和计算,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加上课程本身的难度,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学不懂,教学内容死板。与此同时,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对课堂教学热萑狈精心组织,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主要侧重于计算,学生完全是被动式教学,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意识,也无法了解管理会计课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性,最终使得教师教的难,学生学的难的两难境地。

(三)课程内容交叉性强,学生难以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体系

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强,不仅涉及到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更是和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比如管理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课程都包含了短期经营决策与长期投资经营决策、还有全面预算等内容。而成本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责任会计等内容在管理会计教学中都有相应的内容,在财会学术界里本身就很难以界定,而这些课程都是财会类核心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安排上,如果设置不合理,或者上随意增减内容,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区分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终的结果是难以构建清晰的管理会计知识框架体系。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理实严重脱离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性和创新型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校任教,管理会计社会实践经历比较少,对管理会计的实践不清晰,在教学设计中很难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或情境进行分析,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门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即使安排有实训课,也成为了计算课堂,与企业实际严重脱离,最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能够促进管理会计的实践性能力和创新型能力的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的时候,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进去,充分考虑管理会计课程和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关系,增加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创业项目中的评估和决策时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项目,具体可以以小微企业入手,着手融入创业理念融入到管理会计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还可以将ERP沙盘模拟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应该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比如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微小企业调研、展开实际案例分析,剖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式、手段、最后的效果。其次,增设课堂案例,比如:企业如何进行的长短期决策、如何选择筹资渠道、如何控制企业的成本,如何评价企业的业绩,为学生打开管理会计的新视角,做到实际案例中教学;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可以融入任务驱动法、主题讨论法等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三)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中的灵魂,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学效果是很难以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去企业顶岗锻炼,增强管理会计实践能力,其次,也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参加进修或培训,吸取行业内管理会计相关成果、案例,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再次,学校还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吸取精华,从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理论实践教学水平,促进管理会计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观念更新;职能转换;内容变革

一、财务管理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1 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国除了清一色的国营企业和十分有限的一部分集体企业之外,几乎再也找不到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虽然也提倡经济核算,但实质上是内部成本核算,反映在会计学中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部成本核算体系和方法,而财务问题则被视同会计核算的组成部分。

2 会计与财务一分为二。之后,确定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除国营和集体企业外,个体工商户、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相继出现,并呈现增长态势。这时,如果还是停留在会计核算的记账、和报账上,就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于是财务问题便被从会计中提炼出来,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学。

3 现代财务管理学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管理重心在经营,经营关键在决策”的理念被人们广为认同,反映在财务管理学上则是整个体系更趋完善,技术方法更趋科学,理财观念更趋现代气息,既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趋势,又颇具中国特色。

二、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1 货币时间价值及投资风险价值观念。这是我国现代财务管理两个基本观念,也是填补了过去空白的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获得的增值,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其量性的规定是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它是评价投资方案可行性的基本标准。风险价值则是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报酬。当企业作为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时,首先必须考虑投资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以避免投资的盲目,奠定投资的良好心态,这样才有利于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可行性投资项目中选择最佳方案,将那些不可行方案和非是最佳方案排除在外,事前确保投资项目的最佳预期经济效益。

2 树立正确的理财目标观。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它决定了企业的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重投入,轻产出,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注重市场调查和预测,满足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销的协调平衡,以销定产,实现产出大于投入,所得大于所费。至此,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理财目标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这一理财目标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3 讲求现金流量的观念。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减变动的数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觉察到这样的一种经济现象:会计反映出的经济效益及经营业绩不错,但是现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拮据,现金资本捉襟见肘,结果破坏了理财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就是原因,就是现金流量不畅,即无法做到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有鉴于此,财务管理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特别讲求现金流量的质量,确保理财目标的真正实现。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变革

1 投资。投资是以回收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短期投资是指对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其特点是投资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决策时一般无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长期投资是指购买机器设备、建造厂房固定资产以及购买长期有价证券的投资,其特点是投资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决策时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

2 筹资。筹资就是为了满足投资之需而筹集资金,包括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权益筹资就是筹集自有资金,如通过发行股票和留存利润等形式筹资,其特点是筹资风险小,但资金成本高。负债筹资就是筹集债务资金,如发行债券、借款、赊购、租赁等形式筹资,其特点是筹资风险较大,但资金成本低。财务管理就是要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以便使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实现理财目标。

3 股利分配。股利分配是企业将获得的利润发放多少给股东,企业留用多少作为再投资的过程。股利支付率太低,容易引起股东不满,损害企业形象,导致股价下跌;股利支付率过高,必然降低企业再投资能力,影响企业未来获得能力,也会导致股价下跌。可见,过低或过高的股利支付率最终都将造成企业价值的降低,有违理财目标。财务管理就是要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中,确定最适合本企业的投资分配政策,选定最佳的股利分配决策方案,既满足企业筹资需要,又让股东满意,还不违反税法等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财务管理方法日趋科学和完善

第6篇

    会计学专业硕士是指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学习、研究的攻读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就是按照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对被录取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和训练,旨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造船行业背景的工科学校,作为国内少数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开展工科院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这不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以为其他培养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分析依据。

    二、与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考性培养方案的比较

    为指导和协调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活动,保障教学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2011年教指委对上述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对相关课程体系做了调整。为了清晰地了解江苏科技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指委提供的参考性方案的异同点,现将其进行相应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比较结果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以下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一)课程类别设置的方式不同,但实质内容相同

    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包括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在2011年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实践课,进一步突出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应用型特点。江苏科技大学设置的课程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课,并将学位课进一步分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小类,虽然与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名称上不同,但从其实质性内容来看,并无太大区别。教指委设置的核心课即为该校的学位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即为该校的非学位课。主要的差别体现在任选课的选择范围上,教指委允许在全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含方向课中未选过的课程)中选修,而该校只允许在非学位课的专业课中进行选修,选修面较窄。

    (二)总体学分数量的要求不同,但结构基本相同

    结合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目前对总体学分的要求有所下降,从原来的45学分降至40学分;从学分的构成来看,核心课从25学分降至20学分,方向课从14学分降至8学分,并对实践课单独提出了6学分的要求。江苏科技大学的学分要求为42学分,与教指委2011版培养方案相比,符合其总体学分要求;从学分构成情况来看,学位课学分比教指委要求的核心课多2学分,非学位课与教指委要求的方向课、任选课学分要求相当;同时也单独对实践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教指委的学分(6学分)及时间(半年)要求相当。但该校针对就读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时间要求,这较好地突出了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硕士需加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三)课程选择设置的项目不同,但核心课程相同

    对比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核心课程中只有《政治课》、《外语课》和《管理经济学》没有变化,其余都有所调整。其中将《管理信息系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放置在了方向课中,成为选修课程内容,其他4门会计类专业课均去掉了“高级”两字,这应该与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有关。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等要求,并在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不考会计学专业知识,这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条件转考会计学专业硕士。因此,考虑到不少学校在招生时招进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核心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强调高级会计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对这部分学生适当考虑会计学一般性知识点的普及性教学。江苏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选择上基本保留了教指委2004版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2011版培养方案中新增的课程均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多为审计、评估及税务类课程,考虑到该校以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这些课程不开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同理,与教指委要求不同的是该校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这也体现出工科院校办学的专业特色。另外,学校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仍保留在必修课程中,这在当下会计造假及舞弊案件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将该课程继续保留在必修课中有其现实意义。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的比较来看,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与教指委的指导方案相同,但乏有自身行业背景和专业培养特色,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及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单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突出工科院校应用型会计硕士培养特色。

    (一)调整核心课程内容,适应当前生源变化

    将学位课中《高级财务管理》、《高级审计》、《高级管理会计》等会计类专业课程均去掉“高级”两字,按照教指委提议的课程名称来设置,即调整成《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以适应当前生源变化情况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重组方向课程项目,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1.将方向课中的《高级应用统计学》调整成《数量分析方法》。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经常要处理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便于为生产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利用获取数据和基本数量方法分析实际管理问题,并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课程内容中只学习高级应用统计学相关知识仍略显不够,还应掌握运筹学等其他数量分析知识。

    2.将方向课中的《战略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合并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均是以强化公司层面的管理为切入点,在阐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公司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和财务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风险管理的实务及具体内容。且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这两门课程也是做为一门考核,将其合并既有利于授课内容及知识点的完整,也有利于学生结合会计证书类考试要求进行学习。

    3.将方向课中的《工程经济学》调整为《船舶工程经济学》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及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决策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船舶工程项目方案的财务分析、船舶设备更新分析、船舶工程投资的决策和风险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船舶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能力,突出本校船舶行业背景及为船舶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特色。

    (三)拓展选修课程外延,凸显工科专业特色

    在非学位课中除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外,也同时设置公共性质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在专业方向课之外,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即鼓励学生在学校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进行课程的选修,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基于江苏科技大学为工科院校办会计专业,毕业生应成为既会处理会计实务,又懂生产基本知识,尤其是船舶行业生产知识,拥有良好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学习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及研究内容来选择一些非专业性质的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如《船舶概论》、《现代制造技术理论》、《现代造船工业管理》等具有工科及行业特色知识内容的课程。

    (四)设置模块课程架构,优化专业研究方向

第7篇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人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通常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欧美等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及归类。可以看出,无论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即通过科学的预测(估算)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是,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由于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

首先,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1)核算的主体不同。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主体是企业。通常,由建筑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组织财会人员核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作为企业财务成本。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是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管理需要和上级企业的要求,对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2)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3)核算的目的不同。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的费用,从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和应缴税金。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4)核算的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进行的,有一套完整且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异。在核算中,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

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完好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2)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若钢材由企业统一采购,钢材市场价格对项是不可控成本,不作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否则,应根据钢材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及钢材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概率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将钢材价格列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3)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例如:某项目计划成本为1000万元,目标成本降低额为50万元。钢材成本为该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因素,其成本占总成本的30%,计划钢材加工损耗率为1.5%。下面以钢材加工损耗率为成本控制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指标) 0.5% 1.0% 1.5% 2.0% 2.5%

钢材加工损耗金额(万元) 1.5 3 4.5 6 7.5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 -6% -3% 0 3 6%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钢材加工损耗额―计划钢材加工损耗额)/目标成本降低额

第8篇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在国外,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工作和学习进行有效渗透、合理结合,即工作中进行学习,学习中完成工作。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广义上一般而言就是利用社会、学校两种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他们在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校外顶岗工作;并且具体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狭义上讲是“校、企、师、生”四方紧密融合,全方位护航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设计中,一般都是去酒店的餐饮或客房部进行顶岗实习,而且一般是从事基层服务员的工作,这种实习有必要,但是绝对不是最好的设计方案,即使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定位强调动手能力,那不足以体现与职高生的区别,所以还需要在人才培养定位与设计中,一方面突出管理能力,即在完成基层服务员工作之后,还可以尝试在领班,或其他管理部门进行实习;另外一方面学生回到学校后,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即夯实学生的应用型培养基础,拔高其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二)校内实训与专业实习的脱节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都有校内实训设施,(当然还有少数高校,是连校内实训场所都没有,那就更加需要进行实训设施的建设。)但是存在着实训场地过小,设施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导致有些学生去酒店参加专业实习的时候,感觉很茫然或又要重新学习,大大降低了实习的效率。

(三)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实训能力薄弱

国外的很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是聘请应用型讲师,这种教师的除了授课不错,另外就是有着丰富的酒店工作经验,因此他们的动手能力特别强,而国内的很多旅游与酒店高校由于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很多教师都轻视了继续教育,甚至错过了到企业继续深造的机会,即“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强调校企合作的组织和运行的长效机制,因此,学校可设置“校企结合”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一般由专业教师、二级学院领导、企业合作代表、行业专业组成,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为二级学院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发展信息,委员会也可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并动态评估校企合作的进展。逐步推行“专业(理论学习)+合作企业(校外实习)”,“专业+院办企业(校内实习)+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培养模式的学制仍然采用4年制,但学期分配采用“2+1+1”的培养模式,即学校理论学习两个学年,校内实习基地实操训练一个学年,校外定岗实践学习一年的方式进行,时间上可以采取“秋进春回”的方式实施,即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学制培养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工作,工作中进一步学习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新的培养方案将专业划分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方向,根据不同方向设置并调整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教材,构建“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教学过程中实施建构主义、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部分,加大课堂练习中的学生实操过程训练。重视并重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的总体实践教学过程。实训具体过程中,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在企业及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培训、教学、生产和应用技术与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开放性、完整性、独特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场所;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校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和生产实习结合的相关产业;紧紧依托合作办学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及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积极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确保绝大部分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在具体实训的实施过程中:一般将“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两个教学环节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完成,比如前台服务、餐厅和酒水服务、旅行社计调等专项技能训练。而“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该实习部分严格按照企业员工的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和评价。校内训练侧重以“练”为主,校外实习训练侧重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主

(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各学院的教学系主任或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要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努力成为本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同时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应组建“校企互动、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给学生上课。酒店行业中的设施与知识更新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比较频繁的,因此高校可以不定期的聘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来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即把最新的知识与要求及早地传递给专业教师,把企业的资源可以做到最大和最优地来为教学服务。

四、结语

第9篇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学科,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形成过程滞后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领域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这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但是,随着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成就对体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正成迅猛发展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以适应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体育管理专业结构,以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强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管理,以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的产生?都是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管理专业面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

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见表)。

表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附图

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具体体现,应特别予以重视。

第10篇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別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Hm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一>或彳.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之,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

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第11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对建筑企业而言,企业间竞争将逐渐由产品质量竞争过渡到价格竞争。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减支增效,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估算可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是,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

1、加强成本核算的意义。

(1)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

(2)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不愿意分配较多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但是,行业发展到成熟期,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2、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的区别

(1)核算的主体不同。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主体是企业,由建筑企业法人组织财会人员核算企业的全部支出。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2)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3)核算的目的不同。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的费用,从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和应缴税金。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4)核算的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核算方法灵活多样。论文参考。

(5)核算信息的处理程序不同。一般,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处理程序。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成本核算人员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程序进行,要求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数据计算精确有据。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通常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处理的信息繁杂多样,包括会计、不要求十分精确,只要符合重要性的要求,满足管理的需要即可。

3、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完好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2)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若钢材由企业统一采购,钢材市场价格对项是不可控成本,不作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否则,应根据钢材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及钢材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概率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将钢材价格列为成本核算的因素。论文参考。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3)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例如:某项目计划成本为1000万元,目标成本降低额为50万元。钢材成本为该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因素,其成本占总成本的30%,计划钢材加工损耗率为1.5%。下面以钢材加工损耗率为成本控制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指标) 0.5% 1.0% 1.5%2.0% 2.5%

钢材加工损耗金额(万元) 1.5 3 4.5 6 7.5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 -6% -3% 0 3 6%

在表中: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钢材加工损耗额—计划钢材加工损耗额)/目标成本降低额。

可见,钢材加工损耗率对完成项目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并不很大。为此,项目经理可以将实际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在1.0%到2.0%之间。对钢材损耗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一般性管理即可。

(4)成本核算成果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应要求每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既是工程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成本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1个小时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成本核算工作就是重要的内业之一。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局域网络的建立,每位管理人员的核算结果将按既定核算体系由计算机汇总后,将加工信息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的依据。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数据汇总、整理、加工过程中,也将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其症结在于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模糊认识和缺乏重视。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论文参考。在我国建筑业面临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核算更显其重要。为此,展开项目成本核算的实用性研究工作,将为建筑企业近十年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5

[2]丁士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3] 张艳海:建筑施工项目成本和质量控制与优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天津大学,2005

[4]黄金枝编著: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成本核算

—、加强成本核算的意义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人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通常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欧美等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有: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数据分析及归类。可以看出,无论我国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了成本预测与计划的重要性,即通过科学的预测(估算)来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成本管理目标。但是,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由于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出在成本核算环节。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目的性不强,不系统,使项目成本预测与计划失去了数据基础。而成本预测与计划不准确,又使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失去目标。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正是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症结人手,也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

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近二十年,我国建筑业先后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寻租成本”;招标投标制有效建立了工程建设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承接行为;建设监理制促使业主的技术力量与建筑企业平衡,减少了其在施工中以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施工成本日益透明化。建筑市场环境出现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和大中城市商品房空置率高居不下,同时建筑市场又存在许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相近的施工单位,大量生产力闲置,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许多建筑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系统开展,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期行为造成的。通过成本核算,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动力、材料、施工机械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

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工程等待建设,建筑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这时,企业预期成本核算工作的费用支出要大于预期收益,不愿意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现在行业发展到了成熟期,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竞争力。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当今美国会计界两位著名的教授库珀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核算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此时,建筑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1)核算的主体不同。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主体是企业。通常,由建筑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财务负责人,组织财会人员核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作为企业财务成本。项目管理成本的核算主体是项目,是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按照项目管理需要和上级企业的要求,对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2)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的范围是整个建筑企业,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建项目成本及为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期间费用。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范围是具体工程项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在项目施工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施工机械成本及为组织项目施工而发生的管理成本和相关费用。

(3)核算的目的不同。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计算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建筑生产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和应摊销的费用,从而按照国家的规定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正确核算企业的利润和应缴税金。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4)核算的方法不同。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进行的,有一套完整且相对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时因地因项目而异。在核算中,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5)核算信息的处理程序不同。一般,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处理程序。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成本核算人员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程序进行,要求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相符,数据计算精确有据。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通常没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处理的信息繁杂多样,包括会计、不要求十分精确,只要符合重要性的要求,满足管理的需要即可。

可见,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人员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财务成本。如果在实践中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混为一谈,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成本核算周期长、手续烦琐、数据繁杂、核算结果对项目管理没有指导意义等现象了。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改变过去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核算模式,将解决上述的两个矛盾,使成本核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

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便于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以核算的某类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支出与该分部工程计划机械费支出的比值,作为该类施工机械使用费核算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完好率和实际使用状况。利用成本核算指标反映项目成本实施情况,可以避免以往成本核算中过多的核算报表,简化核算过程,提高核算的可操作性。

(2)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否则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例如:进行钢筋加工作业,工人工作效率、钢材加工损耗及钢材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都可能成为成本核算因素。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若钢材由企业统一采购,钢材市场价格对项是不可控成本,不作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否则,应根据钢材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及钢材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概率进行分析,决定是否将钢材价格列为成本核算的因素。对于主要因素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排列图法、ABC分析法、因果分析图法等。

(3)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例如:某项目计划成本为1000万元,目标成本降低额为50万元。钢材成本为该项目主要的成本控制因素,其成本占总成本的30%,计划钢材加工损耗率为1.5%。下面以钢材加工损耗率为成本控制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指标) 0.5% 1.0% 1.5% 2.0% 2.5%

钢材加工损耗金额(万元) 1.5 3 4.5 6 7.5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 -6% -3% 0 3 6%

在表中:

损耗控制指标对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钢材加工损耗额—计划钢材加工损耗额)/目标成本降低额

可见,钢材加工损耗率对完成项目目标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并不很大。为此,项目经理可以将实际钢材加工损耗率控制在1.0%到2.0%之间。对钢材损耗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一般性管理即可。

(4)成本核算成果

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应要求每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既是工程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成本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1个小时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成本核算工作就是重要的内业之一。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局域网络的建立,每位管理人员的核算结果将按既定核算体系由计算机汇总后,将加工信息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的依据。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数据汇总、整理、加工过程中,也将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